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核安全文化的基本理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核能;核电事业
中图分类号:X-6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011(C)-0256-01
核安全文化理念是随着核电站建设发展起来的。早在20世纪80年代,人们就已开始关注核电安全生产的问题,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国际核安全咨询组对核安全文化概念的认识也逐步深化,并确定了对核安全文化更加科学明确的评价方法,见表1。
表1:核安全文化概念的发展进程
二、日本核事故发生后引发的反应与思考
2011年3月11日,日本福岛核电站在9级特大地震中遭受重创并发生核泄露,随后持续恶化。虽然此次日本核泄露客观上由地震所致,但却引发全球对于核电问题的热议,进而引发对核安全的反思。
在此次核事故发生之后,2011年4月4日,《核安全公约》缔约方第五次评审会议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召开。来自包括日本等在内的72个缔约方代表出席会议。本次会议因日本核事故而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作为福岛核事故以来第一个全球性核安全会议,会议讨论了监管框架、核电站设计、定期安全审查、核电站选址和应急准备等一系列核安全问题,还特别增加了福岛核事故边会,对此次事故进行初步评估。该评审会议于14日在当地结束,缔约方在评审会议上通过的一份关于福岛核事故的声明。
声明指出,国际社会认识应到福岛核事故的严重性,这次事故突出了核能利用过程中安全问题的重要性。各方普遍认为,要在掌握充分的信息并且对其进行全面分析后,总结经验教训,日本应尽快提供这方面的信息。声明同时指出,国际原子能机构应履行其法定职能,建立核电站国际安全标准,国际原子能机构应向出现核或者辐射紧急情况的国家提供国际援助。
三、此次事故对于中国核电事业的影响
核能曾被认为是安全和最清洁的能源,现在,日本核事故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忧虑。中国计划进一步重新审视遍布全国的核电计划,也就是说,目前我国13个运营核电机组,近30个在建机组和90多个筹建机组即将面临国家核安全局的安全检查,这将涉及数千亿人民币的核电投资。中国核安全监管部门环保部核安全司副司长俞军在3月23号新闻会上表态:“环保部和国家核安全局,正在紧锣密鼓的制订方案,马上启动为期数月的核电大检查。”
由此可见,此次日本核事故所引发的核武器扩散与核污染形势的日趋严重,使得相关各国都不得不越发重视这一问题。核国家间加强国际合作采取积极的合作态度和协调行动非常重要。应当完善核污染发生后的援助、协助、救治和救助制度、核事故应急预案制度以及建立国际环境损害赔偿基金制度。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关键词:核质保 核环保 转型 质保体系
中图分类号:TU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9-0137-02
1、引言
在集团公司的直接领导与山东核电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山东核电”)有力支持下,中电投远达环保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远达公司”)得以顺利开展“海阳核电SRTF”项目设计、采购及其相关技术服务工作。该项目是远达公司涉足核行业的第一个项目,公司领导高度重视,想方设法调配各种资源,克服各种困难,消化吸收核心技术,为远达公司早日成长为专业的核环保工程技术公司奠定基础。
2、核安全文化建设
远达公司2010年7月与山东核电签订SRTF合同,从项目一开始就非常注重核安全文化的建设。通过集团公司的正确领导,海阳业主的大力支持,兄弟单位的积极协助和自身的努力,从筹建核废小组初期就开始宣传和贯彻核安全思想和理念。在核环保项目前期,参与诸如核废工艺、核废处理设备、辐射防护仪表与控制、核废处理设施土建设计等专业设计人员,以及相关设备采购的大部分人员都来自于非核领域,远达公司从最开始就聘请行业专家对项目人员进行了核安全法规和核能领域基础知识培训。在“海阳核电SRTF”项目实施过程中,公司也定期由辐射防护设计人员以及其他在核能行业有丰富经验的工作人员讲授辐射防护、核安全等相关知识。通过对核安全法规、专业知识的培训和宣贯,远达公司逐步树立了“核无小事”、“核安全超出一切之上”的观念,强化了核安全意识。
3、核质保体系建立
ISO 9001与HAF003的区别
从上述HAF003法规与ISO9000族标准的主要区别可以看出,即使通过ISO9000标准资格认证的企业如要参与核电工程项目,为核电厂提供物项和服务,必须按照HAF003法规的要求建立核质保体系,编制核质保大纲,承诺并规定把质量第一和安全第一作为总的方针,并规定分级的控制和验证方法,确保验证人员的独立性,对各级各类有关人员进行核安全文化和核质保意识的培训,使每个员工知道其承担的角色,他的工作会产生的安全后果。通过建立核质保体系,保证物项和服务满足核安全要求和业主对产品的质量要求。由此可见远达公司由常规环保向核环保转型的过程,是公司发展模式的巨大突破,同时也是一个艰难的挑战。
在质保体系建立的初次尝试中逐步暴露出一些不相适宜问题,主要有以下方面:
1)设计人员匮乏
2)质量保证部门没有组织独立性
3)人员不能得到有效的培训
在发现上述问题后,做为一个已经按照ISO 9000族标准建立了质量管理体系的企业如何向核工程提供服务呢?
1)调整组织结构,理顺管理职责
在集团公司核电事业部领导的帮助下,聘请了国内核质保专家,协商解决SRTF项目组织机构调整事宜。重新明确了内、外部接口关系、交流信息的渠道,对与此相关的内部沟通方式及渠道作出了适当调整,初步建立起了“分工明确的组织结构”。 在组织机构调整中,将核环保事业部的4名质量与安全管理人员中的其中3名划归到远达公司层面的安全质量部,专门负责QA工作,事业部负责QC工作,从而实现了质保部门的相对独立性,满足了法规的基本要求,同时也实现了对业主和供方的质保部门的对口联络与沟通。
2)合理调配设计人员,实现专业互补
公司将SRTF项目的设计活动集中到设计中心,充分调动了土建、仪表控制、电气、暖通专业方面的人才优势,实现了核与非核环保设计的资源共享,人力资源和专业技术的互补,充实了核环保项目的设计队伍,建立起设计文件的编写、校对、审核与批准(审定)的“三级审签”制度,同时借助设计技术支持单位的帮助,满足了核环保项目设计活动的需要。
3)修订质保大纲、完善大纲程序
由公司聘用的专家牵头,在明确SRTF项目的实施要求、识别过程、确定了过程的顺序及其相互作用的基础上,组织了公司核环保项目质保体系的策划,制定并执行了《涉核项目质保体系文件编制计划》,该计划对质保体系文件的结构、编制流程、文件格式与标识、编校审批准人员及完成期限等都作出了安排。一个层次分明、结构清晰、内容较完善的文件化的核质保体系已得到建立。
4)实施质保培训、提高质保意识
在对人员培训方面,采取外部资源与内部资源同时汲取,借助多方渠道来提升人员核安全和核质保意识。
派遣了2名质保人员参加中国核能行业协会的质保监查培训,并取得核质保监查员资格。派遣了4名设计人员去田湾核电站学习,体验核电文化气氛。
除参加外部培训外,远达公司利用内部资源,由公司聘请的具有多年核能行业工作经验的研究员、国家注册核安全工程师、注册质量审核员授课,讲授核行业质保法规知识。对公司无核行业背景、无核质保意识与实践经验的人员进行专业知识讲授,分享经验。
4、质保建设面临的困难
海阳SRTF项目的建设是集团公司首个集中处理废物的设施,采用技术是引进于美国ES公司,在项目推进过程中,质保体系建设将面临以下困难:
在项目施工过程中,与技术支持单位的设计接口及信息交流、反馈存在难度,因信息传递、消化吸收占用的时间会造成一些延误,对设计质量的控制难度也会增大。
随着SRTF项目的土建开工,项目进度控制的要求日趋严格,对采购物项的控制及设备监造管理、交付到施工现场的待安装设备的仓储管理,土建、安装及调试方面的技术支持等过程的质量控制,任重道远,真可谓“建立体系难、保持体系持续有效更难”。
5、结束语
远达公司将在SRTF项目实施过程中,遵照集团公司的要求,积极向核行业领先单位学习,不断专研,按法规和业主的要求做好核安全文化建设和核质保体系的建设工作,使远达公司尽快成长为专业化的国内核环保工程公司。
参考文献:
[1]HAF003.核电厂质量保证安全规定
摘要:辐射环境监测是核与辐射应急工作的技术支撑,加强辐射环境监测工作,对于掌握辐射环境质量现状,满足公众环境知情权,保障核能与核技术利用事业健康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辐射监测;应急;核技术
我国核能及核技术利用的发展已经形成规模化和体系化,核技术利用分布在工、农、医、科研等众多领域。辐射事故的突发不但会引起人员的照射损伤,还可能导致公众的心理恐慌,甚至会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安全,因此,放射源安全监管工作任重道远,辐射环境监测工作任务繁重。同时,辐射环境质量的社会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尤其是“3.11”日本福岛核事故发生后,公众对辐射环境质量监测、核与辐射监督性监测、辐射监测信息公开以及事故发生后续对食品、环境的的影响较为关注,对政府的公信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加强核与辐射应急监测及处置能力显得非常重要和紧迫。
1能力建设的重要性
1.1能力是保障核与辐射环境安全的必然要求
辐射环境监测专业性较强,是核与辐射安全监管事业中最基础性的工作,也是核与辐射应急工作的技术保障,更是确保国家核安全的重要组成。形成一系列有效的应急监测手段,具备较高的辐射监测技术能力,构建迅速高效的事故监测预警技术,是提高应对突发辐射事故能力的必然要求。
1.2能力是保障核技术利用健康发展的内在需求
核技术的广泛应用,尤其是近年来核能的快速发展,江苏田湾核电站目前已有6台机组,2台已正常运行,4台正在建设中,核安全的正面引导尤为重要,公众谈“核”色变的恐慌心理对辐射突发事件的应急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核能核技术的发展对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为核能及核利用的发展进行正面宣传,同时构筑一道可靠的安全防线是核与辐射应急工作的根本任务,完备的应急监测及处置能力建设则是完成根本任务的最基本依托。
1.3能力是满足核与辐射环境管理及决策的必然要求
保障应急监测能力的标准化建设,在突发事件中拉出一支技术能力过硬、监测设备完备的队伍是满足核与辐射管理及决策的需求。目前江苏的辐射监测人员队伍整齐划一,专业技术人员能力完备,高级工程师占70%以上,因此,专业设备的配备才能使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技能得到很好的发挥。
1.4能力是满足公众对环境知情权的必然要求
提高辐射环境监测机构的应急监测能力和响应效率,对辐射监测能力进行补充及强化,为辐射监测信息、辐射知识普及等方面工作的开展提供支撑,提高公众对核与辐射相关知识及情况的了解。网络舆情日益艰巨,公众对于知情权也越来越重视,政府有了完备的应急监测能力后,就有足够的底气公布数据,达到良好的社会稳定作用。
2江苏现状
江苏是一个核技术利用大省,是为数不多拥有核电站的省份之一,放射源的数量在全国也是位居前位,苏南发达地区的射线装置数量也很庞大,目前省本级的现场监测和实验室分析能力已基本具备,但是省辖市现场监测能力已全覆盖,机构队伍也逐步走向标准化,但实验室监测能力参差不齐,只有部分地区成立了实验室。南京“5•9”重大辐射事故虽然得到妥善处理,但在事故应急过程中也暴露出了我省在核与辐射应急监测设备、信息、辐射知识普及等方面的一系列,还需要更进一步的完善监测设备,完善舆情信息的,完善科普知识的宣传,使核安全的文化走进校园、走进社会,解除谈核色变的恐慌心理。江苏建有城市放射性废物库一座,用于储存回收的废旧放射源,目前已实现对废物库区的在线监控和对废旧放射源台账的信息化管理。
3建议
在突发事故应急过程中,完备的处置能力也尤为重要,在过去的5•9事故中,因为处置设备的不完备,使得现场应急人员不得不成立敢死队,分批进入控制区,通过进入控制区域的时间来控制剂量,这种方式对应急人员产生一定的剂量照射,因此建议添置缺项和配置不足的核与辐射应急监测及处置设备、实验室设备、放射性废源废物收贮车、伽马相机、无人机、机器人和应急防护装备,填补项目空白,加强监测仪器配置,提高整体的核与辐射应急监测及响应能力,保障核能与核技术利用安全稳定发展,保障核安全文化的理念深入民心。核电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核电厂的神秘感往往是公众恐惧心理的重要原因,只有真正走进核电,了解核电,才能消除恐慌。通过合理选题,将核与辐射安全知识和中小学教材有机结合,以及采用夏令营的方式,让中小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了解核与辐射防护、核安全文化等。
这种形式不仅不会给学生增加额外的负担,更有助于学生对核与辐射安全知识的理解,也可激发广大教师积极性,让他们成为核与辐射安全公众沟通的志愿者,实现大范围沟通工作的开展,从而实现核安全文化的宣贯,为突发状况下的舆情应急能力做到最基础的保障。为促进相关部门积极主动认真地做好相关工作,强化核与辐射安全监管重要性的认识,切实履行好职责,有必要对地方应急监测能力进行标准化及强化建设。鉴于辐射监测工作的特殊性,各省辖市辐射工作人员应相对固定,通篇建立实验室利用率不高,但没有能力也不妥,在现有状况下,可分片区管理,如划分苏南、苏中、苏北,每个片区作为一个整体,形成一套完整的能力,在应急状态下可以互相支援,达到仪器设备的有效利用。
关键词:日本核泄漏;核安全;预防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和关东首都圈发生里氏9级强震,并引发海啸,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爆炸和放射性物质泄露事故。与日本核电站爆炸一起被引爆的,还有全球各界人士对于核电发展的担心和争论,令核安全问题再度成为舆论和的焦点。福岛核事故是继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与美国三英里岛核电站事故之后,世界第三大核事故。对这起事故的原因教训进行深入分析,既能暴露出许多安全隐患问题,又能给我国核安全敲响警钟。
警示之一:核事故的预防要追本溯源,只有不断提高设计水平,确保工程质量,才能打牢安全基础。
日本“3·11”地震发生后,福岛核电站受到影响而保护性地自动停堆。按照福岛核电站设计要求,外电网停止供电时,应当启动应急柴油机发电机组,以维持堆芯余热及时排除;但应急发电系统被海啸摧毁,失去电源,余热无法排出,导致核燃料熔化,这样放射性物质就可能泄漏出来。日本东京电力公司承认,采用二代技术建造的福岛核电站机组在设计时没有充分考虑到会遭受海啸和地震的影响,导致了悲剧的发生。核电机组的安全性,本质上是由设计所赋予的。扩张过于迅猛,必然造成设计上的缺陷。日本核电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发展,前苏联切尔诺贝利和美国三英里岛两次核事故后,美国等国数十年没有建造核电站,但日本建设核电站的脚步一直没有停下来,赶上并超过了其他国家。在目前世界上正在运行的441台机组中,日本以55台的数量越居世界第四位。然而,日本核电站所采用的都是一代或二代技术,从根本上决定了其无法有效抵御地震和海啸等自然灾害。日本的教训告诉我们,我国在积极发展核电的同时,更要稳妥发展,安全发展。我国现投入商运的核电机组有13台,2010年我国新开工建设10台核电机组,在建核电机组数达到28台,占全球在建核电总规模的40%以上。在空前高涨的核电投资热潮下,我国部分地方政府和电力集团纷纷要求加快核电建设步伐,甚至提出每年开工建设8-10台机组的速度和规模。然而,现阶段我国核电仍然处于大规模发展前的准备阶段,主要有三个突出问题:一是人才资源缺乏。核电建设周期长,专业人才需求大,现在新建项目不断开工,高端人才不断稀释,人力资源争夺相当激烈。在人力资源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下,过快扩大核电建设规模,将造成现有人力资源过量稀释和无序流动,既难以满足新建项目人才需求,又影响已开工项目建造质量。二是设计水平受限。目前我国还没有全面掌握百万千瓦级大型核电站设计技术,堆芯设计、部分关键设备设计尚未掌握设计验证的能力,一些关键技术的设计目前仍处在“模仿”阶段,具备大型核电站设计资质仅728院、一院和二院,其中具有核电站核蒸汽供应系统设计经历的只有728院和一院,经历过人才断层和流失过程,情况刚刚改善,人员招聘和人才培养尚在推进中,距离全面承担大规模核电发展的研发和设计任务还有较大差距。加上新近组建的中广核设计院,现有设计能力只能满足每年3-4台二代改进型核电机组的设计需要。在引进了AP1000和EPR核电技术之后,设计能力将进一步分散。三是建设能力不足。我国核电设备制造国产化的总体能力还相当有限:真正具有资质和业绩的核岛安装队伍目前只有第二、三建设公司和第五建设公司,现有总体安装能力也只能满足每年3至4台机组建设的需要。如果扩张过于迅猛,必然引发人力资源分配、国产化战略推进、核安全监管安排等方面的深层次结构性矛盾,威胁核电的建造质量和运行安全。安全是核电的生命线。要保持我国核电稳定、健康发展,必须紧紧抓住核电安全运行,抓好核电建设质量,不能有丝毫的松懈,这是我国核电发展的根本。在中央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中,把我国核电发展的方针明确为:“要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高效发展核电”。其文字简洁、内涵深刻,把安全、高效两大要素同列其中,高屋建瓴,突显核电发展新的时代特征。要坚持“采用世界先进技术,统一技术路线,积极发展核电”的战略决策,对新上核电项目要严格审批,对不符合安全标准的在建项目要停止建设。抓紧编制核安全规划,调整完善核电发展中长期规划,采用新的技术手段,对设计作实质性改进,对选址作慎重考虑,不断向国际核能界新的安全标准靠拢。
关键词:质量保证;经验;改进
Abstract: the civil nuclear power plant Chang Guidao and the subsidiary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quality assurance and conventional thermal power construction quality management are different. In this paper, a nuclear power plant Chang Guidao are briefly discussed and the subsidiary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quality management process, to provide experience for similar project construction quality management and improvement direction.
Key words: quality assurance; Experience; To improve
中图分类号:TM62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一、引言
某公司初次承接某核电站常规岛及附属工程施工任务。工程伊始,项目部按照法规及业主要求编制了《项目质量保证大纲》,并在项目质保大纲框架下,制订了体系文件,建立了质保体系。历经五年的项目实践,项目质保体系运行趋于稳定,参建人员的核安全文化水平有了质的提升,工程质量也在移交投产过程中得到肯定。核电质保管理与常规火电建设中的质量管理存在不同,前者除了有更广泛的外延,还具有法制性和足够的独立性。核电建设的方针是“安全第一、质量第一”,因为核电厂安全的重要性,在核电施工过程中多道质量屏障以及“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人监督,凡事有据可查”的原则,使得管理成本大幅增加,员工的作业方式也有很大的变化。下面以该项目为例,按照项目质量保证的十二个要素简述质保体系运行的经验及不足。
二、项目质量保证体系运行概况
1.质量保证大纲
2008年,项目质保大纲、大纲程序、管理程序陆续提交生效,程序体系总计127份,基本制订完毕。2009年和2011年,对程序文件进行了两次大的升版,在质保体系运行过程中,总计升版各类管理程序1348版次。管理程序所规定的是管理流程、职责分工和工作接口。程序数量及执行过程中的频繁升版总体反映了:一、核电施工,质量保证体系维护工作十分重要,工作量大;二、核电施工管理严格,精细化要求高;三、项目建立的程序体系不成熟,对核电要求考虑不周,可执行性差。
2.组织
项目部成立了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三个层级的组织机构。设立了十个部室和八个施工队。运行过程中对部门职责做了一定调整,进行调整的有培训管理、质量计划管理、技术管理等职能,工程尾期对一些部室和施工队进行了合并。这些调整对质保体系的运行造成一定的冲击,具体表现在:一、造成管理程序的适应性修改和升版;二、员工需要一段过渡时间来适应职责的转换,过渡期降低管理效率。
和常规火电相比,培训和授权是核电的特色。常规火电不仅没有像核电这样多的培训要求,这种要求也没有上升到法规要求的层次。项目开始时,在程序要求、培训教材等方面都不成熟。员工接受培训甚至培训工作的开展都是被动的。核电施工的历练让项目管理者认识到了培训的重要性。从被动培训到主动培训,通过把培训搞实,增强培训效果,切实提升了员工能力。项目积累了很多培训教材,也逐渐梳理出了适应项目的培训程序和培训流程。
3.文件控制
文件控制是为了使参与影响项目施工质量活动的人能够及时得到并使用正确有效的文件。项目按要求制订管理程序,建立适用于施工的“适用文件清单”并定期进行更新、。“适用文件清单”包括必须执行和采用的各种法规、技术标准、内部程序、业主外发程序、规程等。
核电施工和常规火电相比,纸质文件多,受控文件多,文件变更多,文件管理和文件控制的难度大。过程中,管理部门应经常检查,保持账目清晰,信息受控。电子文件应从受控角度综合考虑,合理安排。
4.设计控制
项目负责的现场设计包括DN80以下小径管道及其支吊架设计,仪表管、电缆次桥架及其支架、管道预制图的转换设计等。作为设计控制要素,还包括在施工过程中发生的设计变更、设计图纸审查、现场施工过程中提出的澄清要求、现场变更申请等。
施工过程中的设计方面问题较多,变更多,且变更信息流转时间长。业主采用了‘现场紧急联签单’的形式进行联签解决。上游图纸到图晚,设计变更多,项目部设计人员能力方面以及工程进展及经济考虑等因素导致图纸转化设计、二次深化设计、图纸会审、设计变更控制等方面离法规及质保大纲要求还有差距。这也是项目成立时对设计任务及设计控制方面需要考虑的。
5.采购控制
采购主要包括物项采购和服务采购,主要指施工材料、外协劳动力以及外委加工及外委试验等。工程前期,受多种因素影响,形成的合格供方清单没能涵盖所有供方,在2009年,对合格供方清单和供方进行对照梳理,形成了新的合格供方清单,确保了供方都是从合格供方清单中选择。前期由于资金压力,供方存在多而不稳的弊端,给供方管理带来了一定压力,体现了质量合格的、稳定的供货商的重要性。
因为采购量和供方的现状,钢材多通过商贸企业供货,采购合同和商贸企业直接签订。需要注意的是,在和商贸企业签署合同时,除了指定验收标准,还应指定生产厂家,防止商贸企业在市场上采购劣质产品,以次充好。分包商管理也是项目管理的一个薄弱环节。市场劳动力的价格以及现状,使得分包商在质量要求的选择方面难以满足规定。
6.物项控制
为了满足物资仓储需求,项目设立了恒温恒湿库一个,仓库五个。甲供物资仓储的难点之一是仓储环境不满足要求。主要原因是订立合同时,策划不足,仓储面积小;甲供物资不按计划到货;有些物资供应商片面提高货物的仓储等级。难点之二是仓储分区,主要表现在合格品、待检品、不合格品混放,因为仓储面积小,没有建立固定的NCR区。难点之三是物项的标识。项目前阶段,物项标识由红、黄、绿颜色标签分别区分不合格品、待检品和合格品。除了物项的识别标识、检验状态标识,还有NCR标识。物项多造成了管理困难。2011年后,库存量的减少,物项管理上有很大好转。由此可以看出,合理规划仓储面积很重要。物项出库后的管理也需要引起足够重视。出库后的各工序交接过程中物项标识的设置和维护、设备安装过程中或安装后的维护保养、以及出库后的成品防护,应制订规范和程序。
7.工艺过程控制
项目部将现场工艺过程分特殊工艺过程控制、一般工艺过程控制和关键工艺过程控制三类。并在程序中规定了各类工艺过程控制的要求以及特殊工艺和关键工艺的清单。除工作程序及工艺规程的编制、审核、批准外,工程的现场工艺过程控制主要由质检部设立质量控制点并负责对工艺过程进行检验和验证。当然,工艺过程控制不限于检查和试验,在这一点上,还应更深一步对工程过程控制进行定位和职责界定。
8.检查与试验控制
核电在质量检验方面实行质量计划,过程中以工序为单位进行过程检验签点控制,控制的深度和有效性较常规火电有明显增强。试验范围及试验要求高,材料外委检验及外委试验项目多。在无损检验抽样、测厚等方面和常规火电有一定的不同,工作量大幅增加。计量器具管理方面也较火电更为严格,检定成本和管理难度大。鉴于此,核电配备较多质检员。
质量计划的实施虽然对于核电质量控制有很多优势,但也存在标准化程度不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各专业质量计划控制深度不一,同一专业不同系统的质量计划控制深度不一。一些专业的质量计划中质量保证记录十分详细,验收签点任务十分巨大。一些专业的质量计划的控制深度却存在一定不足。质量计划的控制深度是在编制、审核、批准过程中确定的,没有具体的标准支持,欠规范,宜造成升版,造成管理困难。
9.不符合控制
核电施工注重对不符合项的控制,“不准私自处理不符合项”是现场处理质量问题的准则之一。任何不符合项都要透明处理,确保工程质量。
不符合项控制的核心是防止不符合项的错用或误用,并对其进行处理。项目在不符合项控制过程中表现出的难点主要有不符合项的标识、隔离以及分类控制;接货类不符合项主要集中在仓库或材料堆场,由于到场物资多,库区面积小,以及管理薄弱,对不符合项的标识不全,不能建立隔离的NCR区是多次提出的问题;供货类和安装类不符合项分布于现场各个位置,点多,流动性强,实体标识困难,供货类NCR处理流程长等现实困难,造成了管理难度。
10.纠正措施
纠正措施是对已出现的一些系统的、重复发生的、重大的缺陷需进行根本原因分析,进而彻底解决或防止缺陷再发生,为消除已发现的不合格或其他不期望情况的原因所采取的措施。通过及时、有效开展纠正和预防措施,不断完善和持续改进项目部的管理体系,明确对消除不合格的原因、防止问题再次发生。
项目施工过程中实施的纠正措施主要体现在:内外部监督、监查、检查所发现问题的整改,包括分析问题产生原因,制定纠正行动计划、实施纠正措施并提供验证材料,整改和关闭发出的监督报告;项目每年度管理部门审查后的纠正行动计划等。
纠正措施的核心是针对有损于质量的情况,对质量保证体系本身进行完善。执行过程中需要认识到并得到改进的是:批评教育和加强培训是纠正措施的一种手段,但仅仅靠这种手段很难解决根本问题,见错就改,不能举一反三也不能解决根本目的。及时的经验反馈、管理制度的完善和适用性是实施纠正措施的较好途径。
11.记录
核安全法规规定必须为质量保证提供足够的记录,记录是客观证据。记录是一种特殊的文件,需要有一整套完整的表式和规范的格式来证明记录的完整性,证实工程质量的可靠。
核电的质量保证记录从数量和细化程度都比火电多的多。项目建造的核电站其实是两座核电站,一座是实体工程的核电站,一座是文字化的核电站。从管理形式上来说,核电记录有一定的不确定性。火电工程的资料移交有固定的验收标准,有固定的表格形式。核电质量保证记录的格式需要在施工前由承包商编制,交业主确认后采用,核电的质量计划也没有固定的规范化的格式可以借鉴,在施工过程中,和实际情况有出入的,可以视情况调整,升版记录文件。初次承接核电项目,没有一套适用于自己施工的质量记录表格,将会造成核电记录管理困难。从这层意义上讲,形成一套完整的适用于我们核电施工的质量保证记录表式,对规范过程管理,及时进行质量保证记录,意义重大。
12.监查
监查的目的是评价被监查方质量管理体系完整性、符合性和有效性;为管理层决策提供质量管理信息;识别被检查方质量管理体系的薄弱环节及潜在的改进方面。除法规要求的定期对体系进行监查外,项目还通过监督以及专项调查等方式履行独立监督职能。内外部监督和监查所发现的问题有管理问题,也有技术问题。不间断的监督、监查起到了警钟长鸣,有效防止了体系运行失效和核安全文化淡化。监督、监查以及纠正行动计划的制定和纠正措施的落实,使得质保体系运行情况得到持续改进,并趋于稳定,使得项目参与人员深入理解核电建设理念,逐步提升核安全文化。监督、监查发现的问题可能是小问题,但是小问题不解决就会导致大问题。从这方面讲,不间断的做好监督、监查,重视问题的整改,对提升项目管理水平意义重大。
三、项目质量保证体系运行经验及改进方向
1.完善质保体系,增强程序文件的可操作性,做到“有章可循”。
审视项目部制订的程序文件,仍能发现一些文件和条文和实际情况是有偏差的,一些文件和条文也没有细化到可执行的程度。程序文件在符合法规要求的同时,更应是可以做到的和达成共识的,便于实施。在历次检查和实际运行过程中,主要发现的问题:一是对核法规认知不足,存在一些名词概念理解不到位,错用和误用,这还需要加强程序的编制者对质保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二是管理层次问题,一些程序没有上升到项目部的层面上考虑如何去操作,存在部门观念,没有普适性。三是程序的细化程度,没有达到可操作的深度。四是程序的编制、核准、联签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相关联的单位没有达成共识,这不利于程序的执行。以上情况启示我们:核电施工管理必须在项目前期施工准备阶段,应密切结合法规和业主的管理要求、项目部自身的管理模式以及人员结构,制订程序,建立体系,确保‘周密制定,便于实施’。
2.统筹规划和优化项目组织机构,做到“有人负责”。
“凡事有人负责”,应是凡事有负责该项事务的相关岗位,该岗位有能履行职责的能力,该岗位切实履行了相关职责。在签署施工合同时,公司设定了组织机构、岗位数量和岗位资格。合同签署后,编制人力动员计划并制定各部门的岗位设置与职责。组织机构、岗位设置、人员资格作为履约能力的重要评价指标贯穿于项目始终,业主对这方面的要求从来没有放松,而公司往往处于中标需要,在投标时,不同程度提高了人员数量配置和能力要求。但在项目实际运作时,人员配置和资质能力上和合同要求有一定的出入,因此在人力配置上,公司应在招投标时就要统筹考虑,合理配置。
项目部各部门的职责调整会对实质工作的开展造成一定的冲击,都需要一定时期的适应和调整,组织机构应在前期深思熟虑、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制定,尽量避免过程中的调整。
3.完善和优化项目质量监督体系,做到“有人监督”。
项目部在质量监督上建立了“两级QC一级QA”的管理体系。监督本身而言是一种制衡,核电施工会逐渐认识到‘稳就是快’,‘一次把事情做好’才是最经济的。质量保证本身而言是管理手段多少的一种体现,每增加一种管理手段,势必会增加管理成本,质量保证是需要投入资源和成本的。核电施工,质量监督是必需的。项目应该建立有效的质量监督体系,切实履行监督职能,减少质量劣质成本,提升管理效益。
4.提炼完整适用的质量保证记录清单,做好过程记录,做到“有据可查”。
《核电厂质量保证安全规定》规定“质量保证大纲应包括为使用物项或服务达到相应的质量所必需的活动,验证所要求的质量已达到所必需的活动,以及为产生上述活动的客观证据所必需的活动”。这种‘可证明已达到质量要求的文件证据’应该是过程中产生的,规范的,真实的,完整的。法规中的明确要求,也体现了核电施工对记录的严肃性。
和常规火电相比,核电质量保证记录更具‘过程中形成’的及时性;质量计划中的记录格式没有火电项目的验评标准。鉴于以上两点,项目正式施工前,应形成一套完整的适用于核电施工的质量保证记录表式;在施工过程中,规范过程管理,及时进行质量保证记录,实现记录资料和施工进度的同步。
5.逐步提升‘核安全文化’,践行‘安全第一、质量第一’。
核安全文化的表征是单位和员工对待安全问题的态度和行为。核电要求单位和员工始终要把‘核安全’放在首位,在施工活动中要敬畏核安全,对待核安全要诚实。个人不诚实,就不能在核电企业存在;企业不诚实,就不能在核电行业生存。
核安全文化体现在面对各种状态的选择,例如:在发现或发生质量问题时,员工的抉择,是视而不见,故意隐瞒还是及时汇报,正确解决;在进度和质量存在矛盾时,是无视质量风险,追求进度,还是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开展生产工作。历经了整个项目运作过程,面对安全问题,无论是我们想停下来还是不想停下来,我们最终还是停下来了。无论我们正面接受质保监督发现的问题,还是不以为然,我们最终还是不间断的进行了问题的整改。在整个建设过程中,是被动的“要我安全”还是主动“我要安全”。核电施工项目管理,解决矛盾,践行“安全第一、质量第一”,还需要历经思想的转变,行为方式的转变。
四、结言
初次承揽核电施工的企业,面临着对核电施工管理的认知不足,员工在施工方式、思想和行为上的转型困难等诸多难题。核电常规岛及附属工程也有它的特殊性,从核安全分级和质保分级来看,它不像核岛施工项目,分级明确,有可借鉴的标准。从业主要求看,对于常规岛及附属工程施工的管理要求既不能和核岛施工管理要求放到等同位置上,也不能放松要求,趋向常规火电的管理模式。这也造就了管理上的困难。
因为核安全的特殊性,常规岛及附属工程质保管理需要更规范化,更务实,更细化。从整个质保体系运行情况看,项目各层次人员从不适应核电管理,到逐步了解认识到重要性,达到统一和平衡,经历了一个适应的过程,项目质保体系运行得到了持续改进。项目部在培训管理、施工管理经验、质保监督等方面形成较为深厚的积淀。但我们仍要看到,项目的程序体系、核安全文化认知、管理水平还和法规要求存在差距。持续改进体系运行状态,提升管理水平,从管理要效益,还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核电厂质量保证安全规定HAF003及其导则.
[2]李天舒. 核安全领域质量保证基本要求.
关键词:中小学;校园安全文化;建设途径
文化是人类活动的成果,同时又是人自觉地接受文化并通过文化的哺育形成思维、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加强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不仅是提升全体师生安全文明素养的有效手段,更是创建和谐、平安校园的基础,这是时代赋予学校的责任,也是学校持续发展的要求。然而,由于人们对校园安全文化内涵认识的不足、安全文化评价体系的缺乏等原因,导致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中存在着“重制度轻落实、重个别轻整体、重形式轻教育”等问题。因此,正确认识中小学校园安全文化的内涵与功能,思考和构建校园安全文化的策略,是提升学校办学层次和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
一、校园安全文化的内涵及其功能
校园安全文化源于“安全文化”概念,也从属于“安全文化”与“校园文化”范畴。安全文化概念最早是由国际核安全咨询组于1986年针对核电站的安全问题而提出的[1]。1991年国际原子能组织在《安全文化》报告中指出,“安全文化是指存在于单位和个人中的种种素质和态度的总和。”1993年国际核设施安全顾问委员会指出,“安全文化是决定组织的安全与健康管理承诺、风格和效率的那些个体或组织的价值观、态度、认知、胜任力以及行为模式的产物。”[2]在我国习惯上把“安全文化”理解为“在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为维护安全而创造的各类物态产品及形成的意识形态的总和。”[3]
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精神财富、文化氛围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文化氛围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安全是指个体或系统不受侵害和破坏。由此,“校园安全文化”可简单理解为:学校师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所创造和形成的使师生个体或学校免受侵害和破坏的精神财富、文化氛围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文化氛围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
近年来,校园安全事故屡见不鲜,从踩踏、火灾、自杀、校园暴力事故到交通、溺水、饮食中毒等意外伤害事件的不断发生,涉及青少年生活和学习方面的安全隐患有 20 种之多,危险时时在演绎,安全需要从“文化”抓起。因此,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与研究已成为当前热点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学者对校园安全文化的含义理解不同。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一是重视安全管理制度。如“校园安全文化是指将学校安全理念和安全价值观表现在决策和管理者的态度及行为中,落实在学校的管理制度中。”[4]二是重视安全素养与环境。如“校园安全文化是在长期办学、育人、发展实践中,为保障师生员工的安全,建立完善和谐的安全环境,并使全体师生员工形成良好的安全价值观、态度和素质,从而积累的具有高校特色的安全物质财富和安全精神财富的总和。”[5]三是重视安全群体氛围。如“校园安全文化是指由全体师生共同参与的,以学校安全理念和安全价值观为核心的观念文化,把行为文化、管理文化和物态文化相统一的具有时代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6]
不管人们对校园安全文化概念如何界定,但出发点和最终目标只有一个,即“保护好学校和师生员工的财产和生命安全,创造平安和谐的校园环境”。文化是人们在文明进程中不断习得和积累的并为自身所默认且潜在地主导人的思想、行为以及习惯等一系列知识、经验、感受等的总和。[7]把安全引入到校园文化之中,就是学校要倡导安全的精神、理念与行为等。因此,我们理解“校园安全文化”的内涵时,应考虑以下方面:一是以平安取胜。所谓“平安取胜”就是指学校通过提供各种优质的服务和环境等途径来达到平安、文明的校园形象。如一些学校提出“一切为了师生的安全”等信条就是以平安取胜之举。二是以群体参与。所谓“群体参与”是指校园安全文化要被全体师生所认同与参与,包括高质量的安全教育、执行严格的安全规范以及应急自救技能等。换句话说,就是校园安全文化必须在全校内、全方面地导入,使全体师生具有安全意识与安全行为。三是以系统构建。校园安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仅包括物态文化,还应包括管理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等。安全物态文化是指安全防范的装备和设施等;安全管理文化是指安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管理规章制度等;安全行为文化是指安全思维、安全操作、安全指挥和应急自救技能等;安全精神文化指有关安全的知识、观念、意识、价值等。
联合国教科文指出:“实现发展的动力实际上存在于文化之中,……文化是实现发展的摇篮。”[8]安全文化是安全系统有效性的决定因素,个体对组织安全文化的感受支配着其安全行为,校园安全文化决定着安全系统要素是否有效地作用。因此,全体师生安全文化的观念和行为的形成以及有效实践校园安全文化策略,应该创建和拥有一种安全型的校园文化。校园安全文化作为集体价值和行为准则的集合体,具有以下功能:
(1)导向与育人功能。校园安全文化是一种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能引导全体师生主动地按“安全要求”采取行动,并获得安全知识,形成安全思想、安全心理、安全情感和安全规范行为等安全文化素养。
(2)约束与保障功能。校园安全文化为全体师生提供了一套安全判断标准和行为规范,规定了做哪些是安全的,做哪些是不安全的,一旦有违背校园安全文化的言行,就会受到群体的舆论压力,促进其修正,从而保障校园的财产、生命和师生的生命素养提高。
(3)规范与创新功能。校园安全文化的形成过程,实际上就是对师生员工的教育过程。当安全观念、安全伦理道德在师生员工的思想上扎根后, 师生员工就会积极主动地了解掌握安全科技知识, 就会自觉地按学校安全管理的要求去约束、规范自己的行为,并能够孕育出新的安全思想、新的安全技术和新的安全操作方式。
二、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中小学生是弱势群体,容易受到伤害,也最受家长的关心。有关调查表明,中小学生每年的非正常死亡人数都在 1 万人以上,即平均每天约 40 多名学生因各类事故死亡,相当于一个教学班的人数。[9]导致中小学生伤亡事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切实建设好校园安全文化,做好师生的安全教育和管理工作,不仅关系到人身和财产安全,也关系到学校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更是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安全稳定。目前,学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但总体上看,我国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仍处在刚刚起步的阶段,还存在许多问题。
1.注重安全制度建设轻具体落实
为进一步加强学校安全工作,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等各级政府部门近几年先后出台了《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等一系列学校安全工作政策法规。各地教育系统结合各基层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和完善学校内部的各项安全管理制度。但是在具体的工作实践当中,各地并没有将这些制度落实到位。年度安全考核中,也并非以预先制定的制度为依据,而是看实际学生非正常死亡人数。只要学生非正常死亡人数超过一定的比例,就会导致一票否决。
以某市教育局为例,在各校原有安全制度的基础上,组织力量重新修订了《学校安全管理工作规范》《学校安全工作岗位职责制度》等二十五项安全工作制度,涉及门卫、消防、食堂、接送车、卫生保健、环境、宿舍等多个方面。每年年初,教育局都会与各校校长签订当年度的《安全责任状》。各校为了表示对安全工作的重视,也制定了许多的安全管理制度、明确责任人。但在实际工作中,各校却将这些制度搁在一旁,重视只是口头上与纸面上的意识。考核时,教育局也只盯着非正常死亡数,只要这一指标没有问题,考核肯定顺利通过,甚至可能为优秀。
2.注重个别文化建设轻系统构建
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具广泛性、层次性和系统性等特点,这就要求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架构在精神、物质和行为等相统一的基础上。具体包括安全硬件设施、安全制度、安全组织机构保障、安全文化活动、安全校园网络、心理安全辅导、校园安全精神、安全信念、安全价值取向等。然而,由于校园安全文化内涵缺乏统一认识、评价机制缺乏,导致许多学校在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上重视“个别文化”建设。如有的学校重制度的文本建设,却缺乏安全责任系统与齐管共抓的体系;有的学校重视硬件环境、饮食卫生、体育活动、交通安全等显性安全文化活动,却缺乏心理健康、黄色读物、网络管理等隐性安全隐患的排查与预防;有的学校重视突击性的消防演练等活动,却缺乏必要的日常宣传与渗透。绝大多数学校缺乏完整的目标体系及课程体系。完整的目标体系应该包括培养师生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文化素养,学校安全保障与服务场所、设施、器物等物态载体,以及健全与之相应的规章制度和预警机制等内容。完整的安全文化教育的课程体系应包括教育目标、课程设置、教材和师资的配备、学分设定、课时安排等方面。
3.注重理论知识讲解轻安全技能培养
学校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安全行为习惯与安全操作能力。然而,“重管理轻教育、重理论轻操作”的学校安全工作的弊病长期存在,影响了学生安全素养的整体提高。许多学校为了加强安全教育,往往存在随机化现象,有的突出检查管理一下;有的强化手机管理、器械管理;有的搞几次安全讲座或消防安全演练以加强安全知识与技能教育。许多安全常识、安全理论学习及安全测验只停留在纸面上,而组织学生主动参与应急自救技能、安全操作技能和生活技能的培养却不关心。安全教育活动缺乏系统的计划和周密的安排,从而导致安全意识难以在师生们心中真正树立起来,往往是活动中知道安全重要,过后却抛在脑后。安全工作这根弦时紧时松,难以成为师生们的自觉行动,成为学校安全的一个隐患。
三、加强学校校园安全文化的建设途径
校园安全是校园各项工作的基础,是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最基本的保障。一位安全管理专家指出:“短期安全靠运气,中期安全靠管理,长期安全靠文化。”[10]这深刻揭示了安全工作只有上升到文化层面,才是抓住了校园安全建设的根本和实策。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校园安全文化建设。
1.“树理念、重关怀”是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前提
安全理念是安全文化的核心,它来源于安全工作实践,又指引着安全工作实践。树立“以人为本”及“依法治校”的理念,体现学校安全文化的核心。坚持以人为本,就是明确校园安全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学校发展建设服务,为教育教学服务,为全体师生服务。一是要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理念观,即在教学组织过程中,要把安全作为考虑一切工作的前提,采取防护、减弱等对策以消除危险因素;二是要培育“安全创造效益、安全促进和谐”的价值观,即安全文化营造与和谐、文明校园联系起来,形成良好的社会形象;三是建立“以人为本、依法管理、全员参与”的方法观,即中小学要把财产安全、人身安全、心理安全教育贯穿到教书育人和培育良好的校风工作之中,并按照相关安全法律、法规、规章等来健全学校自身的安全责任体系和制度体系,以保证人人遵章守法、人人做好自我安全防护;四是树立“安全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认识观,从制度、行为、物质、精神等层面整体构建校园安全文化体系,做到时刻警惕、全面推进。
2.“强执行、造氛围”是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保证
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最高境界是达到全体师生自主管理、自觉进入安全活动状态,包括安全操作、人际和谐、遵章守纪、自救技能等。事实上,校园安全制度、责任体系等表层的安全文化,都是靠全体师生的安全意识、责任心和工作态度等内在品质去实施的。倘若没有这种品质,再好的制度和规范,实际上都是一纸空文。因此,让每个师生“了解与认同”校园安全文化的内涵与实质、“参与与执行”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要求和安全教育,这是学校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因此,学校要建立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健全学校安全管理组织,定期分析校园及周边安全情况,表扬与激励在安全工作中表现出色的人员,力求在全校范围内做到“认识到位、管理到位、措施到位、工作到位、责任到人”的局面。同时,要通过安全警示、安全宣传及日常渗透等途径加强安全文化氛围的营造。安全警示可包括严令禁止式、严正警告式、严肃要求式和温馨提示式等方式来提醒师生的安全意识的树立。安全宣传可通过主题班会、学生聚会、校园广播、校园网、橱窗板报、专题宣传、影视播放、征文比赛、专项测试、知识竞赛、图片展览、专题讲座、课堂渗透等形式,让师生在日常活动中获得安全知识、感受安全文化、提高安全素质。
3.“健制度、建机制”是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基点
安全文化的推行,必须建立在良好的安全管理和完美的安全技术措施基础之上。要建立有效的校园安全管理体制,包括健全管理组织体系、责任评价体系、规章制度体系、应急处置体系等。管理组织体系包括校园安全管理领导小组、校护卫队、安全岗等;责任评价体系包括学校层面与年级层面、教研组层面与班主任层面等安全责任体系;制度体系包括安全治安管理相关制度,校内外集体活动的组织管理制度,外来人员入校管理制度,安全和法制教育制度,值班值日制度,以及与人防、消防、交通等行政职能部门的联系制度。同时,为确保安全防线、严格执行各项制度,应建议相应的安全管理机制,主要包括检查督导机制、队伍建设机制、创新发展机制、奖惩激励机制等。
4.“抓课程、重教育”是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保障
关键词:项目质保体系;核电工程;核质保法规;建造阶段
Abstract: nucleus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articular requirements of nuclear power safety and complex technology, establish and implement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requirements are also especially strict, so it is very important that the plan and establish a suitable, effective nuclear power project construction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documents on nuclear power project management. Combined with the Pengze nuclear power engineering project management in quality system files planning practice, study on the problems and solutions of nuclear power project quality system files planning.
Key words: project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nuclear power engineering; nuclear quality assurance regulations; construction stage
中图分类号:TL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引言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是有效实施质量管理体系的基础,对组织开展质量管理活动起规范指导作用。核电工程由于其具有核安全的特殊性,在各个阶段必须严格执行核安全法规要求,并在此基础上充分应用经工程实践成熟可行的相关标准规范。我国核电工程建造质量管理必须执行HAF003(91)《核电厂质量保证安全规定》建立和实施质量保证体系,在满足HAF003(91)要求的基础上可以参考运用其它质量管理标准或规范,以进一步补充核安全法规中未明确提出的要求,提高质量管理水平。策划编制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是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和实施的重要环节,是体系运行的前提工作,因此,如何策划编制核电项目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对体系有效发挥保证作用至关重要。彭泽核电是以山东海阳核电一期为参考电站建设的内陆AP1000核电站,策划建立层次清晰、详略适度、既能满足核安全法规要求又符合工程项目管理需求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是前期工程管理的重要工作之一。结合这一实践对核电建造项目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策划和编制过程应关注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谈几点体会。
1.重视项目组织现状的分析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是用于指导质量活动开展实现质量目标的文件,文件的适用和有效性体现在是否能为项目组织(业主、或项目管理部、或施工项目部等)员工所理解和掌握其要求并有效执行。因此,质量体系文件编制前,首先应对项目组织的现状进行分析,特别是人力资源的分析,如人员来源组成、学历构成、年龄结构、工作经历状况等等。不同的人力资源状况对体系文件的详略要求不同,没有核电工程建设经验的人员对核安全文化中严格程序的要求需要更长时间和更详细的程序文化来指引。其次,应对已选供方进行分析,尤其是无核电建设资历的施工承包商的状况,这是策划和编制外发体系文件必须考虑的重要外部因素,否则体系文件下发后得不到有效的执行则不能发挥其规范管理作用。彭泽核电项目管理方根据当时项目人员构成中仅20%有核电经验和前期工程施工供方多数缺乏核电工程资历情况,策划编制程序时要求比其他核电项目详细,并作培训指导。
2.统筹质量管理与其他管理的关系
核电工程是一个综合复杂的工程项目,具有建设周期长、涉及领域广、技术含量高、接口单位多、核安全要求严格等特点,核电的质量管理与其他专业管理,如安全管理、进度管理、成本管理等是有机的统一整体,不能孤立地仅对那些会直接影响工程实体质量方面的质量管理活动策划体系文件。因此,核电质量管理体系应从广义看,是涵盖了核电项目建造所有活动的一个完整体系,而一个组织的核电项目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也是在满足核安全法规要求基础上覆盖所承担任务全部活动的文件体系。在体系文件策划和编制时,应将质量与安全、进度、成本、技术、信息、行政管理等等考虑在内,统一策划,统一规范,保证各专业管理文件之间的内容协调一致,管理要求相互融合,既不重复和矛盾,又不造成管理疏漏。
3.注意法规要求和标准及规范的转换
国内核电项目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依据是强制性核安全法规,但在策划质量保证体系文件时,还需根据项目选型所采用的技术,如AP1000堆型核电项目在满足HAF003(91)的基础上,可以参照美国ASME标准NQA-1-1994将我国核质保法规中未明确的要求编制到相应的体系文件中,但应在分析识别是否适用我国的企业实际情况而定,换言之,项目的各参建方是否能够对NQA-1中的要求“写到做到”,若不能做到则不写入程序中,避免执行不下去。
当然,也可在满足我国核质保法规基础上,参照IAEA的GS-R-2006《核设施和活动的管理体系》策划编制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一体化的核电项目管理体系文件。在参考这些核电质保法规、标准或规范时,建议编制对比表,包括质保大纲概述的章节对比表、各层次程序文件对比表,避免员工对管理要求溯源的混乱和满足体系文件审查时需要。
4.重视对要求的分析和业务流程的梳理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是质量管理思想、理念和规范化要求的载体。管理体系的策划通常包括法律法规要求的识别、体系建立依据标准或规范的选择和业务流程的梳理等。梳理工作业务,理清项目组织的核心业务流程、接口、职责,以及对所承担工作任务的质量要求进行分析是策划和编写体系文件的关键工作。在梳理和分析业务流程中,可以按职能领域梳理,也可以按设置的部门梳理,或者按专业管理范围梳理。业务流程梳理时不能脱离项目组织的实际,应当结合承担的工作任务和与工作有关的文件进行,梳理中可以将任务划分为不同的工作单元,做到内容完整,接口合理。彭泽项目管理方是采用树状图法按职能领域和专业管理范围进行梳理,以避免部门间对接口工作重复识别或遗漏,根据前期工程工作任务和要求梳理后对体系文件策划分为14个类别:质量管理、合同与采购管理、资源管理、设计管理、设备和材料管理、工程施工管理、进度管理、成本管理、信息文档管理、安全与环境管理、调试管理、行政管理、党群管理、后勤保障管理。
5.注意体系文件的层次划分应清晰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策划和编制时要保持文件的层次清晰,不能互相混淆。一般来说,高一层次的文件是低一层次文件的编制依据,低一层次文件是对高一层次文件某方面或某一过程的进一步阐述和更详细规定,同层次文件之间可以相互参考引用,但应相对独立,不能出现矛盾。核电项目管理中通常将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划分三个层次:第一层质量保证大纲(概述);第二层管理性文件,包括大纲程序、部门管理程序(专业管理程序)、接口安排、联络渠道和职责、过程和活动的策划等;第三层工作执行程序,包括图纸、细则、作业指导书、方案、岗位职责描述等。也有的划分为四个或五个层次,但无论多少层次,原则是核安全法规导则中提出的三个基本层次间不能混淆,尤其是管理性程序与工作执行程序间不能混淆。彭泽项目管理方在前期工程体系文件策划中层次划分如下图1,但三个基本层次未变,编制了1个质保大纲、31个大纲管理程序、181个管理性程序及工作执行程序,基本覆盖了前期工程项目管理的全部工作内容。
6.把握体系文件的详略与组织的实际状况相适应
核电工程参建单位的项目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多少、详略取决于组织所承担的任务所需涉及的业务及其复杂性和员工的能力与核电建造经验。一般而言,管理过程越长、范围越宽、接口越多,程序文件的数量就需要越多;员工的核电经验较少,业务能力不够强,且供方缺乏核电资历,程序文件的编写就应更详细,但每个项目的情况不同,需要对项目组织现状进行分析识别然后确定。虽然核电强调严格执行程序,但程序文件的数量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详细越好。在策划和编制体系文件时应在前几点现状分析和业务梳理基础上做到详略适度,其衡量原则就是员工和供方能够理解,便于执行,可以规范所有对质量有影响的活动,不会因文件缺陷或缺失而导致工作失误或管理缺位,同时又不因为执行程序而限制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彭泽项目管理方前期工程的体系文件相对其他项目前期工作而言比较详细,因为前述的项目组织现状所需要的,这也是HAF003中“质量保证大纲必须周密制定,便于实施,保证技术性的和管理性的工作两者充分地结合”的实际体现。
7.保持高一层次文件的相对独立和稳定
核电建造中主要参与方的体系文件都比较多,其质保大纲是阐述组织执行核质保法规中要求的纲领性文件,大纲管理程序是对大纲概述中方针、计划和主要过程的进一步阐述。质保大纲和大纲管理程序是第三层次文件编制文件的依据,所以作为这层次的文件应保持相对稳定,不宜过频繁修订,否则体系文件的变动修改和分发工作量大,也不利于员工熟悉程序和形成良好的按程序工作的核电文化行为方式,因此,对一些工作的具体细节要求和方式、方法,或容易发生变化的工作业务、短期的特殊业务等应安排在低层次的文件中编写,并相对独立,便于及时修改升版,减少对其他程序的影响,尽量不在大纲管理程序中描述,更不应在质保大纲中阐述。当然稳定是相对的,体系文件运行后应定期对其适用性进行评审,彭泽项目管理方规定体系文件评审周期为2年。
8.重视体系文件形式规范化和适用性相结合
根据HAD003/01导则中原则,一个项目组织的体系文件格式、结构应统一规范。对质保大纲的策划应考虑合同中约定的核质保法规的要求,国内核电建造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和实施的主要依据都是HAF003(91)法规,因此项目质保大纲的章节结构形式尽量按该法规和相应导则推荐的结构来策划,这样有利于核电监管部门审查和下游参与方对质保大纲要求的传递衔接。如果还参考引用了其他标准或规范中的要求在相应章节中作补充,可以列对比表作为附录进行说明;如果项目组织确定以其他标准或规范的结构形式编制质保大纲,建议在大纲中列出与HAF003(91)的对照表,这样才便于审查方确认是否满足国内现行的核质保法规要求,也便于员工及供方理解和执行质保大纲规定。其他层次的文件也可以采用同样的方式进行处理。无论体系文件采用什么结构和形式,策划和编制时都应从适用和实用的角度出发,切忌重形式不适用的现象。
结束语
随着我国新一轮核电建设高峰到来,特别是三代核电技术的引进,开工建设的核电项目较多,为满足工程建造需要,参与核电工程建设的单位也会更多,因此按照核质保法规策划和编制项目质量保证体系文件是建立和实施核电质保体系的重要前期工作,各参建单位尤其是第一次进入核电工程建造领域的单位应给予足够重视,避免不切实际、照搬照抄某些体系文件而使体系起不到应有的质量保证作用。当然,不同单位有不同的方法,不同质保人员也有不同的理解和实践经验,总之,充分做好核电项目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策划和编制工作,加之有效的体系文件培训宣贯,是核电项目有效执行《核电厂质量保证安全规定》法规的重要基础工作,也是每个参建单位必需完成的项目早期工作任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核安全法规汇编》,国家核安全局编著,中国法制出版社,1998年9月北京第1版.
[2]《核安全导则汇编》,国家核安全局编著,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2月北京第1版.
[3]《质保大纲履行情况的评定》IAEA50-C-Q导则IAEA-SG-Q5.
谈到安全文化,首先应该考察一下什么是“文化”。
1.文化的概念
“文化”一词,可以有多种理解。从广义上说,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这一定义将文化扩展到除了自然以外的人类社会的全部。文化的这一广义定义并没能给予我们一个对文化的明确的概念,因此利用广义文化的定义,我们几乎可以把人类社会活动所创造的任何事物(包括精神和物质)统统纳入到文化的范畴中。但是文化的涵义更多的还应该属于精神的范畴。笔者认为,由人类创造或改造的物质与文化密切相关,我们可以把这些物质看作是文化的“载体”,即任何一件由人所创造或制作的物品,其身上无不承载着制造(作)者的价值观、审美观、艺术或技艺修养等文化的涵义。
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使用“文化”这一词汇时,一般并不是指广义的文化,而往往特指人类精神方面的事物,如文学、艺术、教育等。譬如人们常说的“从事文化工作”中的文化即为这种含义。相对于广义文化的概念,这种含义的文化可以认为是一种狭义的文化。比这种狭义文化的概念更狭义的文化概念仅指一个人的知识水平或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如“提高文化水平”、“学习文化”等。
2.安全文化的概念
由于对文化的概念有不同的理解,因此目前对安全文化的内涵也有多种表述,同时在使用安全文化这一概念时,也极易产生混淆。
相对于广义文化,我国有人将安全文化定义成“人类在生产生活的实践过程中,为保障身心健康安全而创造的一切安全物质财富和安全精神财富的总和”。本文姑且将这一定义所描述的安全文化称为广义安全文化。
安全文化的首创者国际核安全咨询组(INSAG)则对安全文化给出了相对狭义的定义:“安全文化是存在于单位和个人中的种种素质和态度的总和,……”英国健康安全委员会核设施安全咨询委员会(HSCASNI)对INSAG的定义进行了修正,认为:“一个单位的安全文化是个人和集体的价值观、态度、能力和行为方式的综合产物,它决定于健康安全管理上的承诺、工作作风和精通程度。”这两种定义基本上把安全文化限定在人的精神和素质修养等方面,我们将其称为狭义的安全文化。
在国内许多有关安全文化的论文或宣传材料中,我们常常可以看见诸如“提高全民安全文化素质”、“倡导安全文化”、“普及安全文化”、“学习安全文化”等字样,这些说法实际上都是将安全文化看作一种人们对安全健康的意识、观念、态度、知识和能力等的综合体,而不是广义安全文化的概念,这与狭义安全文化的观点是不谋而合的。
笔者认为,从理论上进行研究和探讨,提出广义安全文化的观点是应该的,也是合理的。但是对于促进实际的安全工作来说,则不宜使用广义安全文化的概念,而应该使用狭义安全文化的概念。要说明这个问题,就要从分析安全文化的本质入手。
3.安全文化的本质
“安全文化”的概念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其英文为“SafetyCultrue”。而“Cultrue”一词,中文一般译为“文化”,但是该词还含有“教养、陶冶、修养、培养”等意思。按照INSAG和HSCASNI对安全文化所做的定义来看,将“SafetyCultrue”翻译成“安全修养”或“安全素养”似乎更确切。
实际上,我们不是为了安全文化而安全文化,促进安全文化发展的目的应该是为人类创造更加安全健康的工作、生活环境和条件。而安全健康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的实现离不开人们对安全健康的珍惜和重视,并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安全健康的要求。人的这种对安全健康价值的认识以及使自己的一举一动符合安全的行为规范的表现,正是所谓的“安全修养(素养)”。安全文化只有与人们的社会实践,包括生产实践紧密结合,通过文化的教养和熏陶,不断提高人们的安全修养,才能在预防事故发生、保障生活质量方面真正发挥作用。这就是笔者认为的安全文化的本质,或者说是大力倡导推行安全文化的根本目的。狭义安全文化的概念就反映了这个本质。
广义安全文化的概念包含了人类所创造的安全物质财富和安全精神财富的总和。如果将这一概念应用于企业安全生产实践或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必然会推论出安全文化无所不包、无所不能的结论,并由此产生出安全科学技术、安全法规制度、安全设施设备、安全宣传教育、安全管理体系、安全理论知识等统统都是安全文化的范畴的观点。这种观点即使没有错误,对于推动安全工作也没有多少好处,因为它很容易造成人们思想上的混乱、感情上的抵触或工作上的茫然。这种情况在实际工作中是普遍存在的。因此,笔者认为在安全生产工作中应该使用狭义的安全文化的概念。
本文下面的论述中如不特别说明,凡用到“安全文化”一词,均指狭义安全文化。
二、安全文化在企业安全生产工作中的地位
引起事故的直接原因一般可分为两大类,即物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这里物的不安全状态是指由于生产过程中使用的物质、能量等的客观存在而可能导致事故和伤害发生的状态,不包括纯粹由于人的行为导致的物的不安全状态,如违章堆放的物料、私自焊接使用的压力容器等。物的不安全状态是事故发生的根源,如果没有物的不安全状态存在(即达到了物的本质安全),则人的行为也就无所谓安全还是不安全。因此,安全工作首先要解决物的不安全状态问题,这主要是依靠安全科学技术和工程技术来实现。但是,科学技术和工程技术是有局限性的,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科技水平发展不够,另一方面可能是经济上不合算。
正由于此,控制、改善人的不安全行为也是十分重要的。控制人的行为一般采用管理的方法,即用管理的强制手段约束被管理者的个,使其符合管理者的需要。企业安全管理应该是在安全科学技术与安全工程技术基础之上,通过制定法律、规范、制度、规程等,约束企业职工的不安全行为,同时通过宣传教育等手段,使职工学会安全的行为,以保证安全生产目标的实现。
随着社会实践和生产实践的发展,人们发现尽管有了科学技术手段和管理手段,但对于搞好安全生产来说,还是不够的。科技手段达不到生产的本质安全化,需要用管理手段补充;而管理手段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是管理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被管理者的监督和反馈,对于安全管理尤其是这样。被管理者对安全规章制度的漠视或抵制,必然会体现在他的不安全行为上,然而不安全行为并不一定都会导致事故的发生,相反可能会给他带来相应的利益或好处,例如省时、省力等。这会进一步促使他的不安全行为的产生,并可能“传染”给同事。不安全行为是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大量不安全行为的结果是必然发生事故。在安全管理上,时时、事事、处处监督企业每一位职工遵章守纪,是一件困难的事情,甚至是不可能的事,这就必然带来安全管理上的漏洞。安全文化概念的应运而生,正是为了弥补安全管理手段的不足。
安全文化之所以能弥补安全管理的不足,是因为安全文化注重人的观念、道德、伦理、态度、情感、品行等深层次的人文因素,通过教育、宣传、奖惩、创建群体氛围等手段,不断提高企业职工的安全修养,改进其安全意识和行为,从而使职工从不得不服从管理制度的被动执行状态,转变成主动自觉地按安全要求采取行动,即从“要我遵章守纪”转变成“我要遵章守纪”。
当然,由于安全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层次的,因此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产生明显的、根本的效果。有人甚至指出,倡导安全文化的效果可能要在2~3代人的身上才能显现出来,必须从孩童时期抓起。另外,安全文化的推行,必须建立在完善的安全技术措施和良好的安全管理基础之上。无法想象,一个企业生产条件恶劣,事故隐患丛生,安全管理混乱甚至没有,不安全行为随处可见,而仅仅通过安全文化的建设即可使不安全的生产面貌发生有效的改变。
三、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
前文已经指出,安全文化可以补充安全管理的不足,就象安全管理可以补充安全技术的不足一样。因此,安全文化绝不应该是一种空中楼阁,而应该紧密结合企业的安全生产实践活动。如何建设企业的安全文化事业,许多专家学者和企业安全管理干部都进行了论述,笔者在此仅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1.坚持以同志“三个代表”重要理论为指导,坚持先进的文化方向,与时俱进。
安全文化作为人类文化和企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其发生和发展的条件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对安全生产规律的认识。早先各个时期所形成的安全价值观、安全行为模式等,必然会对以后的安全文化产生影响。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我们应该总结、宣扬现代的安全文化与安全素养,摈弃陈旧的错误的安全文化,从被动型、经验型的安全观转向效益型、系统型的安全观。在我国已经加入WTO的情况下,更应该借鉴其他国家先进的安全文化理论和方法,不断完善自我。
2.以良好的安全技术措施和安全管理措施为基础,创造提高安全素养的氛围与环境。
企业职工个人安全素养的提高,除了自身的努力外,往往还要依靠群体效应的引导,这与人的“从众心理”有关。企业的领导应该为职工创造一种“谁遵守安全行为规范谁有利,谁违反安全行为规范谁受罚”的管理环境,持之以恒,使职工将遵守安全行为规范变成自觉自愿的行动,而不遵守安全行为规范的举动变得与群体格格不入并遭到排斥,令行为人感到由于自己的不安全行为被同事们轻视,则职工整体的安全修养必将大大提高。
提高安全修养的工作氛围应该以班组建设为基础。
3.将安全文化融合于企业总体文化和各项工作之中。
在企业中开展安全文化建设,不应该把安全文化看作特立独行的事务,没有必要成立单独的部门和开展单独的活动,而是应该在企业的总体理念、形象识别、工作目标与规划、岗位责任制制定、生产过程控制及监督反馈等各个方面融合进安全文化的内容。在企业中也许看不见听不到“安全文化”的词语,但在各项工作中处处、事事体现安全文化,这才是安全文化建设的实质。
4.加强各类宣传、教育、培训工作,提高职工综合知识与技能。“”版权所有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土壤是职工,职工受教育的程度、知识水平的高低、业务能力的强弱等基础文化素养,与安全文化工作的实施密切相关。因此,进行企业安全文化的宣传教育,要结合职工基础教育和其他教育,做到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活动经常。
关键词 VVER-1000 大修;关键路径;次关键路径;优化
中图分类号TM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16-0058-02
0 引言
世界核电发展的趋势是在保证核安全的前提下,提高核电厂的经济效益。换料大修是核电厂能力因子损失的一个重要部分,因此提高大修管理水平、缩短大修工期是提高核电机组能力因子的重要措施。大修的结果直接影响到电厂机组的安全性和经济性。安全、优质、高效的换料大修是世界各国核电营运者竭力追求的目标。
目前国内各核电厂对大修关键路径工作管理(即使很小浮动也会影响大修最早完成时间的工作,没有浮动时间)高度重视,从公司决策、指挥、支持、执行、监督等方面给予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相对而言,次关键路径(总工期比大修关键路径总工期略少的并行工作)工作的重视程度相对薄弱,然而在复杂的大修过程中,次关键路径往往很容易变化成关键路径,进而影响大修关键路径、影响电厂的整体经济效应。因此,核电厂大修的次关键路径管理和优化将越来越受到世界核电运营单位的重视。
1 核电厂概述
电厂一期工程建设两台俄罗斯AES-91型压水堆核电机组,装机容量为2×106万千瓦。采用了一系列重要先进设计和安全措施,包括安全系统4通道、堆芯熔融物捕集器、全数字化仪控系统、反应堆厂房双层安全壳、非能动氢气复合器等,1、2号机组自2007年5月和8月投入商业运行以来,始终保持安全稳定高效运行,各项性能指标优良。通过不断地开展大修优化,两台机组的大修工期呈逐年递减趋势。
2 大修次关键路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目前电厂大修次关键路径管理主要采用项目管理制度,设备检修采取“预防为主”的维修原则,在追求卓越的核电大修的理念下在大修组织机构、项目、计划、物资和技能管理等方面存在很多的困难或待优化空间,其中对电厂大修次关键路径检修有较大影响的主要有如下几个:
2.1 项目数量多、相对工期短
核电站基于核安全的特殊性,设置了大量的安全专设和备用设备,相比百万级火电机组,设备数量较多。以VVER-1000机型为例,仅机电数量多达46500台左右(四年完成一轮检修)。目前核电厂多采用预防为主的维修策略,状态维修和在线检测技术正处于摸索、探讨和安全论证阶段,以二号机组第六次大修(年度换料检修)为例,机电检修项目就多达5702项。
与检修设备数量多形成对比的是大修工期很短且启停机操作、试验时间长,实际检修工期被进一步压缩。以二号机组第六次大修为例,大修工期共计29.1天:其中启停机、试验期间多达9.9天,实际检修工期仅19.2天。在如此短的工期内完成如此大量的设备检修量是非常困难的。
2.2 维修协作单位不适应核电管理
正是由于核电厂检修工作项目多且工作组织、控制程序多,目前国内外各核电厂检修多采取关键设备自主检修,其它设备及维修服务工作外包的检修模式。
国内的核电检修市场近年已初具规模,但仍没有成熟的专业的核电检修队伍。维修队伍的来源主要是机电安装单位和常规火电的检修队伍,但存以下主要问题:维修协作单位原有的管理不适应核电的管理制度;组织工作模式和员工对核安全的认识及其行为习惯不满足核电厂要求。
2.3 核安全、辐射防护安全和工业安全要求高
与常规火电、水电相比,核电厂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即核安全和辐防护安全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自日本福岛核电事故以来,核电厂更加注重对自身核安全、辐射防护安全防护与控制,工业安全相对应的也引起高度关注。
在电厂检修过程中,由于机组要时刻满足最终安全分析报告FSAR要求,四列安全系列设备只能依次退出检修,且安全系列设备必须在机组启动一回路加热前就全部具备可用状态,造成单列系统设备检修工期短,部分低低水位设备没有返工窗口;由于需要执行合理可行尽量低的辐射防护原则,在电厂涉核设备检修过程中增加了大量的辅助工种(例如辐射防人员、去污人员),同时检修人员在检修过程中由于穿戴辐射防护设备(比如纸衣、气面罩)不可避免的造成检修效率降低。
3 大修次关键路径管理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效果
核电厂大修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不断的完善大修关键路径管理的前提下,为了防止电厂次关键路径工作影响大修主线工作,电厂各相关部门逐渐重视次关键路径优化工作,在项目优化、组织管理、进度控制、工艺改进、技能培训和经验反馈等方面持续开展优化工作。
3.1 高度重视大修项目优化工作
3.1.1 开展维修大纲优化,持续减少解体大修项目数量
在确保机组稳定运行的前提下,持续减少大修项目数量是大修优化的重要手段,其中减少解体设备数量是重重之中,据统计,在大修检修项目中大约80%以上的人力用于解体设备检修。近年来电厂持续开展维修大纲优化工作,努力实现大修项目制定的规范化、标准化。解体检修设备数量逐年减少。
3.1.2 优化大修中长期规划,合理平衡资源
合理制定机组大修十年规划可提前确定每年机组大修开始日期和计划工期,可前瞻性地进行资源和技术等方面的准备,可确保每个大修工作量的平衡,可提前确定长采购周期的设备或备件的采购需求,可提前确定每次大修所需人力资源及承包商人力资源的需求计划,可为重大技改项目提前进行场地勘查等准备工作提前安排计划。
电厂已完成2014-2023年大修十年规划,编制主要依据如下:
工期较长、电厂安全相关系统的改造项目,如果改造项目的实施对关键路径造成冲击,应根据每次大修的特点尽可能分步实施;
同一系统、系列上的设备尽可能安排在同一次大修中检修;
同一设备或设备组上涉及不同专业的全面检查以及在役检查工作应尽可能地安排在同一次大修中进行,减少设备解体的频度;
对于核安全相关设备,应考虑可能因检修缺陷造成的共模故障对安全重要系统的影响
3.1.3 进一步建立健全设备管理体系
形成以设备信息管理、设备技术问题管理、重大设备状态管理、设备技术改造管理、设备老化和寿命管理、设备防腐管理工作为内容;以设备状态监测、RCM( 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RCA(设备故障根本原因分析)、设备在役检查、设备性能试验、十大技术问题、设备遗留问题等为管理手段;建立全员化参与的设备管理体系,设备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为机组的安全稳定运行和设备可靠性提高提供了保障。
3.2 优化大修组织管理
为了改进大修管理水平建立责任明确的大修组织机构以及大修绩效管理制度、建立明确可量化的目标、加强对大修活动的跟踪和控制力度、积极倡导核安全文化、开展大修经验反馈,制定多项有效的管理措施,其中以下几个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并取得良好效果。
负接口管理:上游工作负责人应至少在本项工作结束前3小时提前通知下游工作负责人。下游工作负责人应提前2小时到达现场,开始与上游工作负责人进行工作联系或信息沟通,至少提前1小时携带本班组作业需要的物项到达作业地点进行准备。上游工作结束时,下游路径应准备完毕具备开工条件。
30分钟汇报制度:任何人在工作中遇到异常或需要协调解决的事,尤其是处在关键路径或次关键路径的工作,应及时汇报给你的直接上级处理。如有困难或延误,应按30分钟汇报原则,按大修组织机构逐级上报,直到问题得到解决或有确切答复。
3.3 优化大修计划管理
大修计划管理的优劣是大修工期控制和大修成败的关键,要做好大修计划首先要树立好大修计划的“权威”和“严肃性”,牢牢树立“计划为龙头”的大修管理理念[2]。
根据电厂维修部门的统计,在历次大修出现的管理问题中,进度计划和接口协调占到了50%。所以进度计划和接口协调是大修计划工作人员的工作重心。
3.3.1 编制次关键路径项目计划检修指导书
电厂在进度控制管理方面不断的优化,以二号机组第六次换料大修为例,为了防止各类管理问题的发生 ,重点解决进度计划问题,编制了《项目计划检修指导书》、《项目计划检修指导图》和《常规岛吊车使用计划》等指导性文件,并组织电厂协作单位在大修开始前进行宣贯学习,事先让所有参与大修工作人员了解各自职责范围,了解系统、设备恢复的优先次序及注意事项
3.3.2 成立项目计划协调组,推行联合协调体系
电厂在接口协调管理方面不断的优化,以一号机组第七次换料大修为例,为了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提高工作效率、促进大修现场作业进度,维修部门成立大修计划协调组,从各专业抽调计划协调员形成一个统一协调、信息共享、专业沟通、高效运作的专项组,通过明确责任分工、梳理信息反馈流程等措施保证大修进度控制,T107大修次关键路径检修进度与关键路径检修计划实现良好匹配。
为了保证大修次关键路径检修计划的有序进行,在检修高峰期间,联合各协作单位,成立现场联合检查小组,通过现场巡检跟踪检修进度、协调协作单位之间的接口关系、解决检修作业中遇到的各类难题。
3.3.3 优化大修培训管理、开展经验反馈和对标管理
近年来,电厂高度重视培训和经验反馈工作,在大修准备阶段加强大修人员的技能培训,特别是进行实操/模拟培训或技能竞赛,对于关键岗位人员培训考核合格授权后方可上岗,同时通过与国内外同行电厂在维修管理、设备管理等方面对标,制定方案,实施改进措施,从而提高设备可靠性,提高大修质量。
电厂从2011年开始建立大修培训标准数据库,每次大修前根据大修培训标准数据库制定大修前专项培训计划,根据计划开展大修前技能培训和安全技术交底。
电厂从2008年开始,大力开展国内外同行对标工作,先后组织与IAEA、法国AREVA、俄罗斯罗斯托夫核电厂、德国EMSLAND核电厂、秦山核电厂以及大亚湾核电厂对标学习,通过对标学习制定了一系列改进建议,并全部录入电厂状态报告系统进行跟踪落实。
3.3.4 重视协作单位管理,与协作单位共成长
针对维修协作单位管理和人员薄弱,电站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其的成长,从而保证核电厂维修的安全质量和工作效率。
首先是法规和制度层面,核电厂按照法规建立管理体系,并细化到工作执行层面,要求电厂所有的人员照章办事。其次,针对重要的管理要求和易发的违章行为,制定考核制度,反向激励并提高维修人员的认识程度和执行水平。再次,针对人员知识、认识的薄弱环节,开展各种培训、经验反馈学习,全面全员提高核电厂检修人员的程序执行、核安全素养。另外,开展各种评比活动,利用荣誉感和物质奖励,正向加强、推动维修协作单位及个人能力的提高。
最后,所有的管理制度和约束仅是基本的、外在的要求,如何让这些要求与电站的发展目标烙印到所有人的行动中、意识里,就需要进行文化的塑造。为此,电厂通过凝结、创建文化品牌,将维修协作单位及其个人纳入电厂的范畴,提升其归属感和责任感,实现对维修承包商深入培养和管理。
4 结论
截止目前,电厂已完成13次换料大修。实践证明大修次关键路径工作与大修关键主线工作是相辅相成的。要实现大修的全优工程,不仅要重视关键路径工作也要重视次关键路径工作;电厂在次关键路径管理优化方面工作是富有成效的,但距离世界一流核电企业的高标准目标还有一定差距,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完善自己,借鉴国际同行良好实践,充分利用自身积累的数据和经验,对大修次关键路径工作进行积极探索,不断的提升大修管理水平的目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