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发散思维的训练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高三 区域地理 区域思维方法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8B-0122-02
区域地理主要考查区域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及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内容多而广,考试中不可能将整个区域的相关内容都考查到位,因为考试题量是有限的,这就意味着考试题只能从整个区域中选出某个局部小区域,通过局部小区域来考查整个区域的相关知识,这样以小见大,以点带面,通过局部考查整体,体现出区域地理环境的统一性。基于此,本文探讨高三区域地理学习中区域思维方法的训练与应用。
一、高三区域地理学习中学生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在高三区域地理学习中,学生主要存在以下两个问题。一是难以进行准确的区域定位,即难以将局部区域准确地定位到其所处的大区域中;二是不会从局部区域上升到大区域,从而无法从宏观上把握局部区域的区域特征。第一个问题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学生区域定位能力相对欠缺,学生在区域地理的学习过程中没有注重对区域进行准确定位,对区域的绝对和相对位置把握不准,无法通过经纬网、与邻区的相对区位关系、区域内部的一些独特地理要素诸如山脉、河流等来进行区域定位。学生在这些方面的能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生对区域的熟悉程度不够,无法抓住区域最独特最显著最具有自我代表性的自然环境特征。第二个问题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学生在面对局部区域时,眼里只有局部区域,而没有将这个局部区域放到其所处的整体区域中。这样,学生很难从区域的整体上把握局部区域特征。这种狭窄思维的出现,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愿意积极思考,不能找出知识之间的联系,无法建立一个知识体系有关。这样,就无法抓住区域的综合性与区域性两大最突出的特点,也就不能把握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因而难以解答相关的区域地理问题。
二、高三区域地理学习中区域思维方法的训练
针对当前学生存在的问题以及高考区域地理的命题特点,笔者认为,教师应有意识地在日常教学中向学生渗透一种思维,即“将局部区域放到其所处的大区域背景中进行思考”,这样会使学生的思维更加开阔,使学生能够从更高的角度,从宏观上思考局部小区域,体会局部区域所具备的与其所处的大区域背景的一致性。这样,对于区域地理的学习及考试中区域地理试题的解答,学生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从而使学生区域地理的学习能力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应解决上述学生存在的两大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区域思维方法的训练。针对第一个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落实对区域定位的学习与强化训练,使学生熟练掌握区域定位的方法诸如经纬网、相对位置、区域内部的显著自然地理事物如河流、山脉等,来进行准确定位。针对第二个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加强对学生区域整体性和综合性思维的训练,让学生对区域形成全局观、整体观意识,从宏观上把握区域的整体特征,抓住区域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整体涵盖局部,局部反映整体,使学生的思维能够顺畅地往返于整体与局部之间。这样,当面对区域问题时,学生既能从宏观上把握区域的共性,又能从微观上抓住局部的个性。
三、高三区域地理学习中区域思维方法的应用
(2011年广东高考文综地理卷)41.(28分)石羊河流经甘肃省中部,流域内灌溉农业较发达、生态环境问题严重。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4)题。
材料一:石羊河流域示意图(图11)
材料二:石羊河流域某采样点垂直剖面图(图12)。
(1)石羊河的总体流向为 。从内、外流河类型看,该河为 河,判断理由是 。(6分)
(2)图1所示地层,埋藏越深,距今年代越 ;深度1.6米处是 沉积,由此可推断该地的干湿状况,距今5000年前后比现在 ,理由是 。(10分)
(3)该河流中下游地区的气候类型是 ,目前面临的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4分)
(4)为了防止该流域生态环境恶化,在农业生产中,应该采取哪些措施?(8分)
解析:本题的解题思路突出体现了本文所提出的思维,即运用局部所处的大区域背景解决区域地理问题。题中材料给出了局部区域位置,甘肃石羊河,且题中出现灌溉农业、沙漠等指向性词语,我们可准确地将这个局部区域定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这样就可以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整体区域特征去解答相关图中局部区域问题了。比如,第一小题中,判断内外河流的类型,答案马上得出为内流河。因为西北深居内陆,远离海洋,降水少,多为内流河,理由即根据内流河的定义,河流没有流入海洋,这样这一问迎刃而解。第三小题问该局部区域的气候,由于其处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气候均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其最突出的生态问题就是荒漠化。第四小题,防止生态环境恶化在农业上应采取的措施,也就是问西北荒漠化治理中,在农业方面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应采取的措施有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节水农业和生态农业,发展喷灌、滴灌等以节约用水,对流域内的生态环境进行恢复治理,退耕还林还草等。
从本题的解题过程可以看出,利用局部区域所处的大区域背景解答局部区域地理问题,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也体现了本文所提倡的这个思维的实用性和重要性。
(2011年江苏高考地理卷)29.根据中央的战略部署,江苏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确立了对口支援关系。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图19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图,图20为江苏省简图。
试比较新疆和江苏两省区的自然特征。详见表1。(4分)
表1
省区
项目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江苏省
地形 ① 以平原为主
气候类型 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②
河流 河流少,水量小 ③
矿产资源 丰富,以④ 为主 较少
解析:本题要想能够准确作答,必须进行准确的区域定位。新疆地处我国西北内陆,属于三大自然区中的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气候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地表径流少,以内陆河为主,多季节性河流,新疆的地形为“三山夹两盆”,所以地形以盆地、山地为主,新疆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及煤炭等能源资源。而江苏省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以淮河为界,分为苏北和苏南,苏北位于华北地区,属于我国北方,气候属于温带季风气候,苏南则位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属于南方地区,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所以对于江苏而言,气候以温带、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雨热同期,降水丰富,地表径流众多,河网密布。如此进行准确的大区域背景的定位,相关问题就能准确作答。
本题的解答,充分说明了准确进行区域地位,找出局部区域所处的大区域背景的关键作用,只有准确把握大区域背景,才能完美地解答局部区域地理问题。
切实贯彻落实区域地理学习思维的训练,利用大区域背景解决局部区域地理问题,这是教师日常教学应该去做的,如此,学生学习区域地理的能力必能有显著的提高。此外,当前高考地理的考查形式,特别是两道区域地理综合题56分的分值也使得教师必须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区域地理的学习能力,而本文所倡导的区域地理思维方法也正是针对这一目标而提出的。笔者在实践这一思维方法的过程中发现,效果是很明显的,今后在实践的过程中会对思维方法进行不断的完善与改进。在这一点上,教师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区域地理学习能力,同时也是为了使学生能在高考中对区域地理问题进行完美解答。此两目标能实现,是笔者提出此区域地理思维方法的初衷,也是广大奋战在高中教学一线的地理教师一直努力要实现的目标。
综上所述,学生在高三区域地理学习过程中存在区域定位困难、区域思维狭隘等问题,这让学生很难学好区域地理。对此,教师可以在日常教学中,强化区域定位方法的训练和重点区域的定位,同时,加强对学生区域整体性和综合性思维的训练,使学生的区域思维方法得到强化训练,从而促进高三区域地理的学习。
【参考文献】
[1]陈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关键词:发散性思维;检索;提取;灵感;训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7-0148-01
由一点出发,借助已有信息,让联想、想象向各个方向发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既可通过分析、比较不同事物的相似点发散,也可以通过分析同一事物的不同点发散;思维可以在对比中展开,也可以在类比中进行……总之,发散的方式不拘一格。
从模仿入手,指导学生逐一掌握发散思维的方法。
训练学生通过分析比较不同事物的相似点发散思维,我引导学生从学习赵丽宏的散文《峡谷》入手。《峡谷》的构思是在寻找不同事物的相似点中进行的。作者捕捉住了自然界的“峡谷”与“社会生活————我们国家噩梦般的大峡谷”的共同特点:难以逾越。告诫人们必须热爱生命,热爱生活,才能像江河冲出峡谷一样战胜生活中的种种“峡谷”。模仿《峡谷》的构思,要求学生在动笔写《大地与安泰》一文前从安泰离不开大地出发,寻找具有“离不开”这一相似点的不同事物。比如鱼儿离不开水,万物离不开太阳;孩子离不开母亲,党离不开人民……由自然现象到社会现象,由“形似”到“神似”从而对《大地与安泰》这一特定的情境展开思路,引发出对党与人民之间鱼水之情的议论。
又如郭风的散文《桥》。指导学生模仿作者在“桥”与“塔”的对比中展开联想,让学生在正反对比中引出议论。东山魁夷的《一片树叶》,思绪从京都跳到家中的小院,由现在拉回过去;写的内容从樱花到关于风景画的主张,到与前二者看似无关的“一片树叶”整个思维活动紧扣“珍重生命”这一主题扩展,既不受空间限制,也不按时间顺序,而是在自然景色的瞬息即逝却周而复始与人类从自然的永恒中得到的慰安和感召的联想中发散游动,分析这些作品的结构,学习作者发散思维的方法,可使学生思路活泼,浮想联翩。
除了逐步积累发散思维的方法,以供使用时检索与提取,每一种思维方法应分解成几个步骤反复训练。巴金的《灯》由眼前到回忆;由自己到他人,由山那边到古希腊……假如作者不是操作思维从上下左右,四面八方去运动,是不会有那么多具有特殊意义的“灯”和“光”供作者运筹,供他作为主观思绪的寄托的。
模仿“灯”的构思,将作者的思维分解成下述几个步骤,我指导学生写题为《黑板》的抒情散文。“由眼前想到过去”,学生想到幼时父母教他识字的小黑板,小学里黑板上的加减乘除,中学里黑板上的分式、方程……从而得出“黑板是人生的摇篮”的认识。“由此地想到彼处”,于是学生想到了学校长廊上的,居委会门口的,医院门诊处的,法庭外的,食堂里的种种黑板报,于是又得出“黑板是社会万花筒”的结论,并意识到自己从这不透明的窗口了解了生活的众多方面。“由一般想到特殊”;学生想到战争年代八路军战士以石板代替黑板学习文化,想到《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写在黑板上的“法兰西万岁”于是发出了要珍惜现有条件的肺腑之言。
在指导学生通过分析相同事物的不同点时,读散文《枕木》我把指导学生思维发散的过程分解为二步。第一步是启发学生找出枕木所有的特点:脚踏实地默默无闻;排列整齐有序伸延;承载重压稳如泰山……第二步是由这些不同的特点出发,寻求与其一致的精神状态: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团结协作的典范,大无畏精神的化身;——平凡中的伟大。一位同学在《拥抱大地的巨人——枕木》中写道:“在我的眼中,枕木仿佛慢慢地竖起,有了眼睛,有了手,它们成人了!从战争年月那冰冷的河中'浮'起的人桥到手拉手一起走向刑场的烈士;从挥着热汗向大地掘油的老一代工人到今日擎着掘土机巨臂筑起杨高路的年轻一代。他们走过了硝烟弥漫的战场,走过了洒满全色光辉的油田。在血汗浇铸的轨迹上,走向未来。这便是我们的民族。一个无比坚强、无比团结的民族,用无法抗拒的脚步,一步一步走着自己坚实的路!”“既然我们都是这样的枕木,就应该毫不吝啬,毫不犹豫地将自己奉献给这条路”。
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强弱决定着作文能否立意新颖,感受独特;构思时能否浮想联翩,思绪如天马行空。这种思维发散活动建立在知识与经验的积淀上,是思维操作方法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在整个高中阶段应将发散思维方法的训练按单元有计划地安排在各年级的作文教学中。
发散思维方法可以按单元进行教授。每单元教会一种发散方法,可分三个步骤进行:
1.方法辅导。包括分析范文,了解思维发散的模式,并按此发散方法练习作文。
2.巩固练习。重点为讲评本单元所传授的方法掌握运用的情况。如写作《桥啊,桥》一文,一位同学由面临高初中难以衔接产生的苦恼希望能为自己建立一座桥,让这座桥将她引向所爱、所憧憬的理想的彼岸。文章的思路在今昔对比中展开,在对未来的追求中延伸,文思如涌。讲评既强化了方法指导,又激起“我也行”的自信,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在写作中再实践。
3.锻炼知识的迁移能力。重点为比较已教授过的几种发散方法,培养运用检索与提取的能力,进行综合运用的示范。
由一点出发,借助已有信息,让联想、想象向各个方向发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既可通过分析、比较不同事物的相似点发散,也可以通过分析同一事物的不同点发散;思维可以在对比中展开,也可以在类比中进行……总之,发散的方式不拘一格。
从模仿入手,指导学生逐一掌握发散思维的方法。
训练学生通过分析比较不同事物的相似点发散思维,我引导学生从学习赵丽宏的散文《峡谷》入手。《峡谷》的构思是在寻找不同事物的相似点中进行的。作者捕捉住了自然界的"峡谷"与"社会生活----我们国家噩梦般的大峡谷"的共同特点:难以逾越。告诫人们必须热爱生命,热爱生活,才能像江河冲出峡谷一样战胜生活中的种种"峡谷"。模仿《峡谷》的构思,要求学生在动笔写《大地与安泰》一文前从安泰离不开大地出发,寻找具有"离不开"这一相似点的不同事物。比如鱼儿离不开水,万物离不开太阳;孩子离不开母亲,党离不开人民……由自然现象到社会现象,由"形似"到"神似"从而对《大地与安泰》这一特定的情境展开思路,引发出对党与人民之间鱼水之情的议论。
又如郭风的散文《桥》。指导学生模仿作者在"桥"与"塔"的对比中展开联想,让学生在正反对比中引出议论。东山魁夷的《一片树叶》,思绪从京都跳到家中的小院,由现在拉回过去;写的内容从樱花到关于风景画的主张,到与前二者看似无关的"一片树叶"整个思维活动紧扣"珍重生命"这一主题扩展,既不受空间限制,也不按时间顺序,而是在自然景色的瞬息即逝却周而复始与人类从自然的永恒中得到的慰安和感召的联想中发散游动,分析这些作品的结构,学习作者发散思维的方法,可使学生思路活泼,浮想联翩。
除了逐步积累发散思维的方法,以供使用时检索与提取,每一种思维方法应分解成几个步骤反复训练。巴金的《灯》由眼前到回忆;由自己到他人,由山那边到古希腊……假如作者不是操作思维从上下左右,四面八方去运动,是不会有那么多具有特殊意义的"灯"和"光"供作者运筹,供他作为主观思绪的寄托的。
模仿"灯"的构思,将作者的思维分解成下述几个步骤,我指导学生写题为《黑板》的抒情散文。"由眼前想到过去",学生想到幼时父母教他识字的小黑板,小学里黑板上的加减乘除,中学里黑板上的分式、方程……从而得出"黑板是人生的摇篮"的认识。"由此地想到彼处",于是学生想到了学校长廊上的,居委会门口的,医院门诊处的,法庭外的,食堂里的种种黑板报,于是又得出"黑板是社会万花筒"的结论,并意识到自己从这不透明的窗口了解了生活的众多方面。"由一般想到特殊";学生想到战争年代八路军战士以石板代替黑板学习文化,想到《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写在黑板上的"法兰西万岁"于是发出了要珍惜现有条件的肺腑之言。
在指导学生通过分析相同事物的不同点时,读散文《枕木》我把指导学生思维发散的过程分解为二步。第一步是启发学生找出枕木所有的特点:脚踏实地默默无闻;排列整齐有序伸延;承载重压稳如泰山……第二步是由这些不同的特点出发,寻求与其一致的精神状态: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团结协作的典范,大无畏精神的化身;--平凡中的伟大。一位同学在《拥抱大地的巨人--枕木》中写道:"在我的眼中,枕木仿佛慢慢地竖起,有了眼睛,有了手,它们成人了!从战争年月那冰冷的河中''''浮''''起的人桥到手拉手一起走向刑场的烈士;从挥着热汗向大地掘油的老一代工人到今日擎着掘土机巨臂筑起杨高路的年轻一代。他们走过了硝烟弥漫的战场,走过了洒满全色光辉的油田。在血汗浇铸的轨迹上,走向未来。这便是我们的民族。一个无比坚强、无比团结的民族,用无法抗拒的脚步,一步一步走着自己坚实的路?quot;"既然我们都是这样的枕木,就应该毫不吝啬,毫不犹豫地将自己奉献给这条路"。
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强弱决定着作文能否立意新颖,感受独特;构思时能否浮想联翩,思绪如天马行空。这种思维发散活动建立在知识与经验的积淀上,是思维操作方法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在整个高中阶段应将发散思维方法的训练按单元有计划地安排在各年级的作文教学中。
发散思维方法可以按单元进行教授。每单元教会一种发散方法,可分三个步骤进行:
1.方法辅导。包括分析范文,了解思维发散的模式,并按此发散方法练习作文。
2.巩固练习。重点为讲评本单元所传授的方法掌握运用的情况。如写作《桥啊,桥》一文,一位同学由面临高初中难以衔接产生的苦恼希望能为自己建立一座桥,让这座桥将她引向所爱、所憧憬的理想的彼岸。文章的思路在今昔对比中展开,在对未来的追求中延伸,文思如涌。讲评既强化了方法指导,又激起"我也行"的自信,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在写作中再实践。
3、锻炼知识的迁移能力。重点为比较已教授过的几种发散方法,培养运用检索与提取的能力,进行综合运用的示范。
英语教学 学生 发散思维 教学质量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这就需要教师改变过去“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愿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通过发散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个有效的途径。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英语思维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英语思维能力的高低决定着英语学习效率和英语表达能力的高低,而英语思维能力的提高离不开科学的培养方法。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发散思维对于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所谓发散思维,又叫求异思维或辐射思维,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不同的途径去思考,以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其主要特征为:(1)思维敏捷,具有短时间迅速做出反应的能力;(2)思路开阔,具有产生多种新颖设想的能力;(3)思路灵活,应变性强,具有创造性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思维独特,具有独立思考,提出多种答案的能力。这种能力正是一个创造性人才所必备的素质。
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呢?
一、克服思维定势
思维定势又称学习定势或学习心向,是指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活动所具有的心理准备状态。思维定势是用固定的思路和习惯性的方法去思考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学生先前的活动、知识经验、思维方式和习惯等对后继思维产生倾向性影响,从而使思维活动趋于一定的方向,对学生当前的学习具有一定的消极影响。消极思维定势会抑制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因此,在外语教学中应启发学生去设想和联想,大胆突破陈规思维的束缚,鼓励和提倡学生着眼于发展、变化、改进和创新。从异于他人的角度去观察,从异于前人的方式去思考,从异于以往的思路寻找改进现状并能激发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思维方式。
提倡学生求异思维,就是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独立地思考问题,培养他们创造性求异思维的能力。要给学生创造一个高度自由的思维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敢于想象,敢于异想天开,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要多看到学生求异思维中的合理因素,并及时予以鼓励,以激发学生的创新心理,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
二、分类整理所学知识
让学生把每门课以及各门课程之间的相关知识进行清理排序和归纳,形成知识的纵向和横向联系。具体的方法是归纳总结每一单元所学过的英语知识点,把同类知识点联成知识线,从而形成知识网。从课本中找出各个单元所列英语词汇和语法的用法与规律,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记忆,以提高对所学英语知识点的理解,做好应考准备。例如,在教授“-ing”形式的非谓语动词用法时,应当让学生学会正确区别和使用现在分词和动名词。虽然现在分词与动名词在形态上完全相同,都是动词以“-ing”结尾,但两者有一个最本质的区别,那就是作为非谓语动词的现在分词只能被当作形容词(作定语、表语和补语)和副词(作状语)来使用,而动名词则是被当作名词使用。因此,在一个句子中,形容词能用作定语、表语和补语;而动名词则作为名词使用。如果“-ing”形式在句中作表语,那么它可能是现在分词,也可能是动名词,应当让学生学会归纳和整理学过的现在分词和动名词的有关知识,放在一起分析对比,从而形成知识的纵向和横向联系。比如,动名词作定语时用于说明被修饰的名词的用途,它和所修饰的名词在逻辑上没有主谓关系;现在分词作定语时,表示它所修饰的名词的行为,和它所修饰的名词在逻辑上有主谓关系,可以扩展为定语从句。例如:
a sleeping car = a car for sleeping一节卧车车厢,sleeping此处为动名词;而a sleeping child = a child who is sleeping一个睡着的孩子, sleeping此处为现在分词。这种方法能让学生学会分类整理所学知识,建立自己的知识网,从而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复习才会更有针对性。
三、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对教师的要求
1.教师要精心备好课,确定好训练的材料,设计好教学步骤,采取合适的方法,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教师要驾驭好课堂。首先,要营造出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充分利用各种因素,采取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找准发散点,提出富于启发性的问题以扩展学生的思路。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积极思维。其次,对于发散思维的结果――学生通过积极思维获得的那些材料,教师要注意总结、分析和深化,使之更加有条理,更加系统化,以便于学生的记忆和系统地掌握知识。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思维能力的提高不是靠外界因素,而是主要靠主观的努力。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发表自己的意见,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创造性思维是探求创新思维形式和思维方法,对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教育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要有效地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我们首先要转变教育思想、教学观念。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的核心就是如何培养创造性思维。
当代心理学和神经生理学最新研究成果关于创造性思维的“内外双循环理论模型”(DC模型)认为,创造性思维结构应当由逻辑思维、发散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辩证思维和横纵思维等六个要素组成。
1、逻辑思维的培养
逻辑思维活动的能力集中表现为应用内涵更博大、概括力更强的符号能力,是高度抽象的能力。它是学生思维过程的最关键环节和最本质的东西。提高逻辑思维活动的能力,是对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自我开发。
1.1、要提高学生的逻辑活动的能力,我们要引导从概念入手。让学生充分认识构成概念的基本条件,揭示概念中的各个条件的内在联系,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以及概念的结构联系。
1.2、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归纳法,善于分析、总结和归纳。由归纳法推理所得的结论虽然未必是可靠的,但它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功能对于科学的发现是十分有用的。
1.3、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类比法,善于在一系列的结果中找出事物的共同性质或相似处之后,推测其它方面也可能存在的相同或相似之处。
2、发散思维的培养
发散思维有助于学生克服单一、刻板和封闭的思维方式,常用的训练方法有两种:
2.1、“变式”训练的方法。变式教学应用于解题,就是通常所说的“一题多解”或“一题多变”,能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考,扩展思维的空间。
2.2、为了帮助学生从事物变化的表象中去揭示变化的实质,从多方面进行思考,我们在正面讲清概念的,可适当举出一些相反实例,供学生进行辨析,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对学生进行多向思维活动。
3、形象思维的培养
形象思维能力集中体现为联想和猜想的能力。主要从下面几点来进行培养:
3.1、要增强学生的联想能力关键在于让学生把知识经验以信息的方式井然有序地储存在大脑里。
3.2、教学中我们应当努力设置情景触发学生的联想。学生的学习中,思维活动常以联想的形式出现,学生的联想力越强,思路就越广阔,思维效果就越好。
3.3、为了让学生的学习获得最佳效果,让联想导致创新,我们应有意识地经常指导学生对输入大脑的信息进行加工编码,让信息纳入已有的知识网络,或组成新的网络,在头脑中构成无数信息的链。
4、直觉思维的培养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应主动创造条件,自觉运用灵感激发规律,实施激疑顿悟的启发教育,坚持以创造为目标的定向学习,特别要注意对灵感的线形分析,以及联想和猜想能力的训练,以期达到有效地培养学生数学直觉思维能力之目的。
4.1、加强学生整体思维意识,提高直觉判断能力。扎实的基础是产生直觉的源泉,阿提雅说过:“一旦你真正感到弄懂一样东西,而且你通过大量例子,以及与其他东西的联系取得了处理那个问题的足够多的经验,对此你就会产生一种正在发展的过程是怎么回事,以及什么结论应该是正确的直觉。”
4.2、要注重中介思维能力训练,提高直觉想象能力。3、教学中应当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促进学生数学直觉思维的形成。
5、辩证思维的培养
辩证思维的实质是辩证法对立统一规律在思维中的反映。教学中我们应有意识地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
5.1、辩证在认识已知和未知。在数学问题里未知实际上也是已知,数学上的综合法强调从已知导向未知,分析法则强调从未知去探索已知。
5.2、辩证地认识定性和定量。定性分析着重具体的运算比较,虽然定量分析比定性分析更加真实可信,但定性分析对定量分析常常具有指导作用。
5.3、辩证地认识模型和原型。模型方法是现代科学的核心方法,所谓模型方法就是通过对所建立的模型的研究来推知原型的某种性质和规律。
6、各种思维的协同培养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艺术设计教育的关键,本文论述了创造性思维的概念、创造性思维在艺术设计教育中的重要性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问题,指出培养富有创造力的艺术设计人才必须注重加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运用联想思维、逆向思维、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等方法,加强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以适应社会的高速发展和迫切需求。
关键词:
艺术设计 培养创造性思维 联想思维 逆向思维 发散思维 收敛思维
中国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4-0151-02
现代艺术设计日益关注“创造性”,毋庸置疑,设计的本质是创造,没有创造性的艺术设计作品是匮乏无味的,而创造性的结果则来源于创造性思维。掌握与创新设计密切相关的创造性思维和方法,是培养优秀的创造能力的基础。所以说艺术设计教育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活动应伴随艺术设计教育的全部过程。下面,笔者将从创造性思维的概念、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艺术设计教育中的重要性以及艺术设计教育中如何培养创造性思维几个方面,对艺术设计教育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问题略作探讨。
一 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顾名思义就是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是通过直觉、灵感、推理、实践而形成的高级思维过程,是智能的升华,是智力、想象力的高级表现形态,也是思维本身的创新。就创造性思维本身来说,它不是某一种单一的思维形式,而是由多种思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综合体。在综合性思维中,可能既包含有抽象思维,又包含有形象思维,既有发散性思维,又有收敛性思维,既有逻辑思维,又有非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是在创造过程中的一种思维活动,它是设计创造力的源泉与核心,也是设计人才最重要的素质。
二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艺术设计教育中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不断加快,艺术设计也已扩展到我们生存的许多领域,需要大批有较高专业素质和能力的设计师,而培养适应经济发展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是艺术设计教育面临的严峻问题。就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来看,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现在已经步入了空前发展的时代,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艺术设计教育起步较晚,目前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远远落后于时展的需要,尤其在对学生开拓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仍然存在问题。我国艺术设计教育中有一种值得思考的现象,那就是教学方法上的“由技入道”,过于强调技能的训练,不重视个性化的创造。而学生对计算机绘图软件的使用也没有正确认识,在设计创作过程中,不注重思维过程,盲目依赖计算机,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只是一味追求最终的表现效果,结果最后完成的作品经常是东拼西凑、抄袭而来的。创作设计的过程是创造性思维的活动过程,计算机只是一种工具,不能代替人脑进行创造性思维。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宗旨不是培养“合格”的操作者,而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因此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艺术设计教育观念,加强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实践表明,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训练,不仅仅是某一艺术设计课程的要求,而是要贯穿于整个艺术设计教育的始终,无论是基础训练还是应用设计训练。有效的方法加上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才能在短时期内使学生脱离僵化单一的技能技巧的学习,使学生在设计教育中掌握一种正确的思维方法,在创造的道路上能够找到突破口。这正如教育学家佩斯塔洛希指出的,“教育的主要目的与其说是让学生积累知识,倒不如说是发展他们的创造能力”。由此可见,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艺术设计教育的重点,也是艺术设计教育的关键。
三 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方法
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就是以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以综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为特征的心智活动。它是多种思维形式特别是形象思维与辩证思维的高度结合的结果。在艺术设计中的创造性思维要灵活运用,那么,我们如何来培养创造性思维呢7创造性思维方法主要有联想思维法、逆向思维法、发散思维法、收敛思维法等,我们应该合理地运用这些方法,加强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一)联想思维法――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联想是一种有规律的思维活动,联想能力的前提取决于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在思维过程中会闪现存储在大脑中的记忆信息从而产生联想。联想思维法是根据事物之间都是具有接近、相似或相对的特点,进行由此及彼、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的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它是通过对两种以上事物之间存在的关联性与可比性,去扩展人脑中固有的思维,使其由旧见新,由已知推未知,从而获得更多的设想、预见和推测。
联想思维是建立在逻辑思维之上的正确想象的必然结果。联想思维要遵守三条法则:一是有接近才能联想,即联想的事物之间必须有某些方面的接近与联系,能在时间或空间上使人脑与外界刺激联系起来。例如看到鱼马上会想到大海,提到祖国首都立刻联想到北京;二是有相似才能联想,即联想事物对大脑产生刺激后,大脑能很快做出反应,去想起与同一刺激或环境相似之经验。三是有对比才能联想,即大脑能想起与这一刺激完全相反的经验。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德国物理学家、哲学家、量子理论创始人马克斯,普朗亦亦说:“一种对于新观念的鲜明直觉想象力,它不是依靠推论,而是靠艺术家创造性的想象而产生的。”这些话都说明了联想思维对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没有思维想象力就没有创新思维。在设计创作的过程中,设计者要面对的创作对象是干差万别的。此时合理地运用联想思维,充分展开想象,就能够把一个个知识点串联起来,从而无限延伸、发展这些点,由此产生新的设想,并创造出新的形象。
(二)逆向思维法――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逆向思维又称反向思维、逆反思维,是指从反面(对立面)提出问题和思索问题的思维过程,是以悖逆常规的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逆向思维可以突破定势,避免常规思维的趋众化和惯势,从而获得独到的见地。
在创造性思维中,逆向思维是最活跃的部分。进行艺术设计创作,按照常规思路,有时我们的作品会缺乏创造性,现代众多有创新意识的设计作品,往往是设计师运用了逆向思维的方法进行艺术创作。以一件平面设计作品为例,在日本设计师福田繁雄以“和平”为主题的招贴设计中,将一颗脱离弹筒的炮弹,在视觉流程上作了反向处理,倒飞回炮口。这种反视觉常规的图形设计使观者感悟到其深刻的内涵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它向人们传播一个历史的真理,并向侵略者提出警告:“谁发动战争,谁将自食其果,自取灭亡!”倒飞回炮口的炮弹给观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体现了逆向思维的在设计中的运用。我们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运用逆向思维法可以打破思维定势,从相反的方向来考虑问题,多问些为什么,就会多一些创作思路,有时就能够起到出奇制胜的独特艺术效果。
(三)发散思维法――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发散思维也称多向思维、扩散思维、辐射思维,是指从已有的信息出发,尽可能向各个方向扩展,求得多种不同解决办法,衍生出各种不同的结果。它是一种不受常规束缚,寻求变异,寻找多种不同解题途径的思维方式。发散性思维,是整个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和核心。它是一种多方向、多角度和多层次的思维过程,具有思路广阔性、流畅性、新颖性等特点,对同一问题的信息朝着各种可能的方向发散,有效地弥补了单一思维方式的局限,打破了思维的定势,将不可能的观念转变为可能,其结果有可能由己知导向未知,发现新信息,开拓新领域,这对培养创造性人才有重要意义。
具体到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有步骤地扩大思路,让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从而达到训练和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目的。“头脑风暴法”训练正是一种创造性设计思维互动的组织形式。
头脑风暴法,又称智力激励法。它是由美国创造学家A.F.奥斯本首次提出的一种激发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它是一种通过小型会议的组织形式,让所有参加者在自由愉快、畅所欲言的气氛中,自由交换想法或点子,并以此激发与会者创意及灵感,使各种设想在相互碰撞中激起脑海的创造性“风暴”。该方法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其基本原则是,在集体解决问题的课堂上,通过暂缓作出评价,鼓励学生提出各种改进意见或补充意见,追求与众不同的、关系不密切的、甚至离题的想法。以便于学生踊跃发言,从而引出多种多样的解决方案。头脑风暴法通过多人集体讨论,相互启发,激发创意灵感,从而引起创造性思维的连锁反应,形成综合创新思路。研究表明,通过“头脑风暴法”的训练,学生在创造性测验中,其创造性分数确实有所提高。
(四)收敛思维法――培养思维的整合性
收敛思维,也称聚合思维、汇集思维、聚向思维等。与发散思维相反,收敛思维是从已知的前提条件(如方案、设想、思路、知识、经验等)出发,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将思维集聚到这个中心点,通过分析、比较后,寻求出一个最佳解决问题的方案,或逐步推导出唯一的结果。在收敛思维过程中,要想准确发现最佳的方法或方案,必须综合考察各种思维成果,进行综合的比较和分析。因此,综合性是收敛思维的重要特点。收敛式综合不是简单的组合,而是具有创新性的整合,即以目标为核心,对原有的知识从内容和结构上进行有目的的选择和重组,收敛思维法是对发散思维的成果进行加工整理,总结与概括,最终提出有价值的因素并形成完美的新方案,提高收敛思维能力也就是提高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专业课的教学中,应该有的放矢地加强对学生的收敛思维的训练,促进了他们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形成和个性特长的发展。四结束语
艺术设计人才是极富于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造性人才。所谓具有创新精神的创造型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人才。其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同时,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也须以创造性思维作为基础。
论文摘要:文章论述了国外思维教学的创新模式,在真正能够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的理念指导下,对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行为进行了分析。
一、戈登发散思维训练的教学模式
由W·J·戈登和他的同事们设计完成的“发散思维训练”教学法是一种非常有趣而令人愉快的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实质就是让学生学会共同来解决问题和自我发展。在平时教学训练中,学生们往往用“类比法”来“玩乐”,由此得到放松并且开始享受到形式越来越多的比喻性对比的乐趣,然后学生们使用类比来解决问题。
戈登把发散思维训练的基础建立在四个假设上:第一,创造力的重要性也表现在日常活动中。大多数人把创造思维在艺术、音乐方面的巨大作用联系在一起,再不就联想到聪明的新发明。戈登却强调,创造力是我们日常工作和闲暇生活的一部分。他的模式用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性的表达力、人际沟通以及对社会关系的洞察力。第二,创造过程一点也不神秘。它能够被描述出来,而且可以直接通过训练来增强人们的创造力。戈登相信,如果每个学生都能理解创造过程的基础,他们就能学会在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以至于在将来的工作中运用这种理解,独立地或者集体地提高自己的创造性。第三,创造发明在所有领域——艺术、科学和工程技术都是类似的,而且它们都依赖于相同的智力活动过程。第四,个人发明和集体发明(创造性思想)是非常相似的。个人和集体是以极其相似的方式产生出思想和成果的。
戈登发展思维训练的特殊程序来源于一系列创造心理的假设:
第一个假设是:通过将创造过程带进意识层面,通过给创造性提供明确的帮助,个人和群体的创造力能够得到提高。
第二个假设是:创造活动基本上是一个情感活动过程,一个需要非理性成分和情感成分来强化的智力过程。许多解决问题的方法是理性的和需要智力的,但是非理性因素的加入可以增加产生新观念的可能性。
第三个假设是:对某些非理性的和感性过程的分析,可以帮助个人和集体通过建设性地使用非理性因素而增强他们的创造力。
戈登发散思维训练方法主要是通过比喻活动实施的。比喻是建立一种相似物之间的联系,是用一种事物或观点替代另一种事物或观点来进行的两者的比较。通过替代产生创造过程表现在把熟悉的事物与不熟悉的事物联接起来,或者从熟悉的想法中得到新的想法。
其一,拟人类比法。拟人类比法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情感移人到被比较的观念或物体中去,必须感觉自己已变成了问题的物质因素的一部分。
其二,直接类比法。直接类比法是两个事物或概念的简单比较。这个比较没有必要确认两者的所有方面。它的作用只是简单地把一个对象或问题情境的条件换为另一个条件,以求获得对它的新的观察角度。
其三,矛盾压缩法。把矛盾的两个事物凝缩在一起。矛盾压缩法为探究新课题提供了最广阔的洞察力,能反映学生把某一物体的两个不同的评价标准融合在一起的能力。
戈登的教学模式是以发散思维训练程序为基础的,其中之一(创造新事物)的目的是把熟悉的事物看为陌生,帮助学生用一种新的、更富有创造性的眼光看待已有的问题、观念和产品。另外一种方法(把陌生的事物变得熟悉)被用来使新的、不熟悉的观念变得有意义。虽然两种方法都使用了三种形式的类比,但是他们的目标、体系和反应原理各不相同。
发散思维训练的目的在于提高个人和集体的创造力。同学们分享他们关于发散思维的经验,由此形成一种伙伴关系。他们通过观察其他同学对某一观点或问题的反应而相互学习。对他们的想法的评价标准是对集体的研究有所帮助,发散思维训练程序有助于创造一种平等的同伴关系,个人坦率地拥有自己的想法是这种关系的惟一准则。
二、威廉姆斯教学创造性思维与个性模式
美国着名的创造性教学研究专家威廉姆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性是由两个方面的因素组成的:一个是创造性思考能力,即属于认知范畴的那些因素;另一个是创造性倾向,属于个性的范畴。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他的三维空间的创造性教学模式。在这个模式中,创造性教学的目标不仅仅在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考能力,还应该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倾向。为了达到这两个方面的目标,教学必须是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教学的内容三者之间协调一致的活动。威廉姆斯构建的三维创造性教学模式分为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教学内容,列举了语文、数学、社会、自然、音乐、美术等当前中小学课程中的6门学科。
第二个层面是教师的教学行为,或者说教师的教学策略。威廉姆斯提出了18种教学创造性思维教学策略。
其一,思辨式。矛盾法,发现一般观念未必完全正确;发现各种自相对立的陈述或现象。归因法,发现事物的属性,指出约定俗成的象征或意义,发现特质并予以归类。类比法,比较类似的各种情况,发现事物间的相似处,将某事物与另一事物做适当的比喻。辨别法,发现知识领域不足的空隙或缺陷,寻觅各种信息中遗落的环节,发现知识中未知的部分。
其二,变化式。激发法,多方面追求各项事物的新意义;引发探索知识的动机,探索并发现新知或新发明。变异法,演示事物的动态本质,提供各种选择、修正及替代的机会。改变法,确定习惯思维的作用,改变功能固着的观念及方式,增进对事物的敏感性。重组法,将一种新的结构重新改组,创立一种新的结构,在零乱无序的情况里发现、组织并提出新的处理方式。
其三,探索发展式。探索的技术,探求前人处理事物的方式(历史研究法),确立新事物的地位与意义(描述研究法);建立实验的环境并观察结果(实验法)。容忍暧昧法,提供各种困扰、悬念或具有挑战性的情境,让学生思考;提出各种开放而不一定有固定结局的情境,鼓励学生发散思考。直观表达法,学习通过感官对于事物的感觉采表达感情的技巧。启发对事物直觉的敏感性。发展调适法,从错误或失败中学习,在工作中积极地发展而非被动地适应,引导发展多种选择性或可能性。
其四,创造式。创造者与创造过程分析法,分析杰出而富有创造力任务的特质,以学习洞察、发明、周密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过程。情境评鉴法,根据事物的结果及含义来决定其可能性,检查或验证原先对于事物的猜测是否正确。创造性阅读技术,培养运用由阅读中所获得知识的心理能力,学习从阅读中产生新观念。创造性倾听技术,学习从倾听中产生新观念的技巧;倾听由一事物导致另一事物的信息。创造性写作技术,学习由协作来沟通观念的技巧。视觉化技术,以具体的方式来表达各种观念,具体说明思想和表达情感,通过图解来描述经验。
关键词:现代文阅读;阅读能力;精读细读;系统总结;发散思维
高中语文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但担负着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与能力的任务,还在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其实从本质上讲,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与能力也是语文教学中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语文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主要分为两大部分:读与写。所谓读即是阅读,是指学生的阅读能力,包括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以及理解接受的能力等等;而所谓写即是写作,就是学生的写作能力,指学生对文字的运用方面的能力。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这两个方面能力的培养,这样不但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与能力的提高,还有利于学生在高考中考出理想的成绩。高考对于每一位高中学生都非常重要,是学生人生中的第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来教学实践中的总结和探索,简要谈谈如何针对学生高考中现代文阅读能力的考点,提高学生现代文阅读能力的训练方法。
一、讲求方法,把握套路
高考中的现代文阅读主要考察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掌握的知识含量以及鉴赏评价的能力,这就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要求较高,因此教师必须在日常语文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整体能力的提升,只有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了这些能力,才能够在高考现代文阅读中发挥出好的水平。全面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就必须讲求方法、把握套路,通过科学的训练来逐步完成。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精读细读能力,因为从高考现代文应试能力的训练角度来看,精读细读不但是必须的基本功,也是培养学生现代文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所谓精读细读就是要求学生能够读懂、吃透文章。教师要教会学生从整体入手,局部理解,最终完成整体把握、读懂吃透的目的。局部理解和把握整体是相辅相成的,因为理解不了局部就无法把握整体,而把握整体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局部,学生在理解局部的时候不是片面的、孤立的理解,而应该结合局部与局部之间、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去理解,唯有如此才能够完成由局部到整体、由语言到内容、再由整体到局部、由内容到语言的反复训练的过程。
教师在训练学生精读细读能力的时候,首先要精选一些现代文阅读训练题,然后要求学生在做题之前先阅读三遍。第一遍要求学生先理解局部到整体的内容,第二遍要求学生能够较好地把握住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关系,然后再要求学生去看文章后面的问题,结合问题去读第三遍,这样不但为答题寻找了依据,还能够验证自己前两遍所读的效果。在对学生进行精读细读训练的时候,要求学生先读懂吃透文章之后再去答题,这样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整体把握能力。
二、系统总结,培养能力
近年来,高考现代文阅读向着综合性、高层次的趋势发展,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时候要注重系统性、综合性,要系统总结,培养学生能力。要帮助学生形成一种系统的、综合的基础知识系统。如果没有系统的知识,仅仅凭借零散的知识,所谓的阅读能力培养根本无法实现。
在引导学生进行复习时,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的优势,尤其是教材中的知识短文往往具有总结性,是帮助学生系统归纳、加深理解的好材料。高中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总结和归纳,在归纳时切记不能够只是简单地罗列一些名词术语,还要向知识的纵深发展,细致、深入地理解这些名词术语的意思和用途;同时还要注意指导学生对一些知识难点进行归纳与迁移。学生在归纳总结的时候,一定要把难点弄懂,理解透彻,杜绝一知半解的情况出现。对于学生不能够自己弄懂的地方,教师要耐心指导,帮助学生从深层次去理解,把握阅读的内在规律,从而使学生在形成基础知识系统化的同时,提高现代文阅读的能力。
三、发散思维,提高能力
知识是基础,思维是关键,教师在培养学生现代文阅读能力的时候一定要重视对学生思维的发展。对于现代文阅读而言,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提高学生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关键。
作文是学生的语言能力、知识水平、思想素质、思维习惯的综合反映。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作文教学的主要任务、重要使命。下面,就如何在作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谈几点看法。
一、丰富写作题材是培养创新力的基础
作文是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没有丰富的知识,是很难写出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新颖别致的好作文的。要使学生在作文中有话可说,有事可叙,有情可抒,指导学生发掘收集写作题材十分重要。
1.通过提升阅读能力,积累写作素材。
阅读是学生作文创新的基础,广泛阅读与作文创新密不可分。教师要精心设计阅读方案,结合课文,适当补充课外读物。学生在广泛阅读中,从古今中外名著和大量诗文中汲取健康的思想和艺术精华,同时也积累了大量词汇和作文素材。通过阅读,学生能开阔视野,丰富知识,活跃思维,实现由“无米之炊”向“源头活水”的转变。
2.通过丰富第二课堂,拓展作文教学外延。
第二课堂中可以利用板报、宣传栏开辟作文专栏,介绍作文写作知识、技能、技巧;成立作文兴趣小组,确立创作方向;举办作文故事、作文专题讲座;向校广播站投稿、办班级学习报等形式,为学生敞开一片广阔自由的写作天地。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教学实践,会焕发出满腔的热情,凝聚起合作的精神,激发出创新的欲望,使学生在生活中创新作文,在创作中感受乐趣,从而进一步地提高作文创新活力。
二、打破常规思维定势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
选材、立意、布局、谋篇都离不开学生的主动、积极的思维定势,使其思维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扩散,培养学生作文的创新意识。
1.多样化作文命题。
命题要注重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激发他们写作的热情。作文命题从形式到内容都力求新颖、有趣,富有创造性。同时,要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认知规律,要注意做到符合学生的生活、思想和认知的实际,有利于学生展现个性,抒感,放飞想象感悟生活,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和训练。另外,教师也可让学生参与到作文的命题中来,如写出一组有内在联系的题,让学生自由的选择,或请学生依作文要求,自拟题目,将作文命题补充完整在作文,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培养创新意识的成就感和自觉性。
2.多样化作文形式。
作文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全命题、半命题、命题加提示和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续写课文结尾、编写剧本等多种形式的作文,使学生感到作文如同游戏,兴趣盎然,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在快乐中健康成长。
三、加强思维方式训练是培养创新力的重要举措
学生写作过程是其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综合训练过程。作文教学应当把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放在首位。教师在引导过程中,或结合课文、或结合范文,或结合学生生活实例,让学生触景生情,触类旁通,联想思考。
1.坚持求异培养方向,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学生创新中发散型思维非常重要。因此,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进行求异性作文训练,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手段。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方法有:一是运用多向思维开拓学生思路。二是运用逆向思维鼓励学生逆向思考。三是运用侧向思维引导学生的思维避开众人注目的正面,从一般人不注意的侧面进行思考,寻找突破口,解决问题。
2.坚持想象性训练方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想向是创新的翅膀,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作文一旦失去了想象,就会黯然失色,缺乏生机。而丰富的想象,能使文章生气盎然,光彩夺目。可见写作教学中训练想象能力,进行想象性作文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
四、优化作文评改方式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点
作文教学的重要一环,决定了作文教学的培养方向,它不仅能指导学生找出作文中的优缺点,总结经验教训,更能树立创新自信,进一步提高作文质量和写作水平。
1.多方面给予肯定,激发学生创新热情。
学生写出的作文对他而言,都是最高水平的发挥,也希望得到肯定性评价。语句不通顺、条理不清楚、中心不明确等等裁判式的评语,不仅挫伤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更可能从此折断了刚刚丰满想象的羽翼。教师要站在理解、尊重学生的角度,改变以往评改中教师作为说教者的形象,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耐心的交流,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从而提高作文水平。一是用赏识性的评语激发学生良好的品质。二是用情感式的评语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同时,教师对学生作文中的创见要赞扬支持,意见要保护鼓励,误见要宽容引导。确保他们在每次习作训练中都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