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药学的专业课程范文

中药学的专业课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药学的专业课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药学的专业课程

第1篇:中药学的专业课程范文

【摘要】

在分析西医院校的《中医药学概论》教学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寻找出《中医药学概论》教学与当前药学发展不相适应之处,并针对这些情况提出对药学专业《中医药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 《中医药学概论》 课程 教学改革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existing questions of teach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utline in Western medicine academy and searches the inadaptation for current pharmacy development. The write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about course teaching reform.

Key word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utline; Course; Teaching reform

按我国现行药学教育的划分,主要来源于西方现代医学的药学教育有一门药学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中医药学概论》,它是介绍中医学、中药学以及方剂学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一门学科。其内容主要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与基本诊断方法、中药学基础理论与常用中药以及方剂学基础理论与常用代表方剂[1~5]。

西医院校开设中医课程是我国医学教育的一大特点。根据西医院校学生的特点,改革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我们在教学方法改革中,做了大胆的尝试和研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 影响中医药学概论教学效果的三点不足

1.1 中医药学概论的教学内容较为广泛,教学时数明显不足中医药学概论的内容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和方剂学。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内容安排通常已占去50%左右,留给中药学和方剂学的时间甚至只有24~26学时。要在这短时间内介绍清楚中药学(介绍常用中药180种)和方剂学(介绍常用方98首)的最基本内容都是很困难的,更谈不上通过实例讲授有关研究方法和引起学生对本学科的关注。

1.2 兴趣淡薄是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有关调查表明,西医高等院校学生学习中医药课程的兴趣淡薄是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它使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状态并由此面临日益严重的困难,日益严重的困难对自信心的打击,反过来又进一步抑制了兴趣,这样,形成恶性循环,随之而来的便是知识结构残缺,视野狭窄,创造力低下等等。可见,不解决兴趣问题,素质教育则无异于画饼充饥。导致兴趣淡薄的原因主要有:第一,思维方法在过渡环节上出现障碍,这是药学专业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第二,“衰落”的现实在心理上的投射。勿庸讳言,步履蹒跚的中医药学和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的现代科技之间有着强烈的反差,兴趣的缺乏无疑也来自这一反差在学生心理上的投射。第三,封闭而又细腻的教学风格。这样的做法使受教育者处于被动的地位,而“兴趣”则让受教育者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可见,这一教学风格与“兴趣培养”是背道而驰的。

1.3 中医药学概论在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方面投入不足如中药学需要大量的中药样品实物做教学演示,然而,在课堂上不可能把某种中药所有的不同品种、不同产地和不同规格的样品都展示给学生,但使用多媒体可以较好的解决这一问题。这方面的软件应加紧开发,硬件也应适当配备。

2 我们对提高中医药学概论教学质量的四点做法

2.1 提高对中医药学概论的重要性的认识,增加必要的教学时数由于现代中药符合世界发展,现转向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的潮流,消费观向重视生活质量方向发展的潮流,医疗保健观转向提高自身免疫力和整体医疗保健的潮流,体现为崇尚自然。因此,我国已从国家角度提出发展战略支持该产业发展,以回应日本、韩国、德国等国家在传统药物(天然药物)对我国提出的挑战。21世纪将是生命科学的世纪,医药是极具高科技含量和巨大增长潜力的产业。中医药是最具我国民族特色和独特优势的领域,最有希望取得国际竞争优势,在我国21世纪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我国加入WTO,西药的研发难度将更大,而以中药为基础的天然药物研究必将成为研究对象的中医药学概论在药学中的重要地位将更加凸显出来。

我省是中药的资源大省,居全国首位,中药材的品种和产量在全国名列前茅。古往今来,云南享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有色金属王国”“药物宝库”的美誉,而且许多地道名贵中药材云南比较具有优势。民族医药是云南的一朵奇葩。1998年,云南拥有药品生产企业109家,生产中药材及中成药的企业数为36家,而云南医药工业总产值中56%是中药(包括中成药和植物提取物),大大高于全国20%的平均水平,而且逐年有所提高。

中医药学概论是生药学、天然药物化学、中成药学等相关课程的重要基础,同时肩负着为中药产业培养科技人才的直接责任。要完成这个任务,最基本条件就是要有足够的学时。没有足够的学时,不可能掌握中医药学概论的主要内容,也不可能深入了解中医药的前沿研究内容。

我校在新的教学计划中已将中医药学概论由原来的选修课改为必修课,能大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重视度;同时教学时数增加为64学时,并且增加了后续分化课程——中成药学。

2.2 课程体系内容的调整如中药学与方剂学是较为成熟的中医基础学科,彼此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分别进行授课,既过多占用学时,又显啰嗦重复,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理解和掌握的难度。对此,我们根据中药、方剂讲解的基本结构(如都讲功效与应用)相似、分类基本相同的特点(如都有解表类、清热类、泻下类……)把同一类药、剂归为一个章节进行讲解。在每个章节讲完药物后,跟着讲本类中具有代表性的方剂(如讲完辛凉解表药后再讲银翘散等方剂),然后演示自制课件——《生药学》中的中成药照片,可以扩展学生的视野,使其及早了解医药市场情况,打破了两门课程间的界限,使之系统条理化。这种调整减少了篇幅,精练了内容,较好地解决了课时少,内容多的矛盾。

2.3 精选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药学专业的培养对象是从事一般药物制剂、鉴定和临床合理用药等工作的执业药师,教学内容应侧重在药而不在医。例如,中药学部分很多内容(如药物的来源、产地、采制等)将要在药用植物学、生药学中系统学习[6],中药学中可不讲或少讲,中药的理论、功效与应用是教学的重点而重点讲授。因而课程内容及课时均可相应减少。

2.4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在沿海及京、津、沪等发达地区,中医药学概论大量使用了多种教学媒体,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突出直观性、生动性和应用性,以达到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明显提高了中医药学概论的教学质量和效率。近年来,我们注意广泛收集适于中医药的影像资料,并把它们制作成多媒体课件,采用了多种教学媒体在教学中应用。其结果,受到了学生的广泛欢迎,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总之,教学改革是时代前进的需要,科学文化发展的需要,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潮中,中医药学概论教学改革更势在必行。在中医药学概论教学中,应不断探索与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学以致用,更能胜任今后的工作。

【参考文献】

[1] 王 建.中医药学概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2] 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

[3] 朱文锋.中医诊断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

[4] 高学敏.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

[5] 邓中甲.方剂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

第2篇:中药学的专业课程范文

关键词: 高中化学 新课程 教师专业素质

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正在进行新一轮的改革,从高中化学新教材的内容来看呈现出知识的深度下降而广度加宽的特点,传统的只掌握化学本学科的知识化学教师在新课程全面实施的背景下将越来越难以适应高中化学的教育教学工作。因此,如何尽快适应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是对高中化学教师提出的新的挑战。[1]

历次教学改革实践证明新课程改革成败关键在于教师专业素质的高低,作为本轮新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者的高中化学教师,必须树立以科学素养为本、学生发展为主的教育目标;着眼于学生未来长远的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同时兼顾学生志趣、潜能的差异和发展的需要的基本理念。本文将对如何在新课程中提升高中化学教师专业素质进行探究。

1.更新化学学科的教育理念

只有树立了正确的全新的教育理念,才能摆脱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桎梏,才能保证高中化学新课程实施的成功,因此高中化学教师专业素质中最重要最核心的组成部分是化学学科的教育理念。

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化学学科教育理念是“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应有一桶水”。[2]重点强调的是老师要比学生懂得更多的化学知识,主要依靠传统的教育方法向学生机械地灌注,死记硬背,用以应付考试之所需。而现代化学学科的教育理论则强调的是教师所拥有的化学学科知识必须是一条小河而不能局限于“一桶水”,这是一条敢于不断否定自己和更新自己,密切追踪化学前沿知识的动态发展的小河。只有这样才利于高中化学新课程的教学,也有利于自身的专业发展[3]。

本轮新课程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最终目标是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高中化学新课程的课程目标不能狭隘地以单纯升学考试为目标,而是必须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这就要求高中化学教师必须同时具备学生身心发展和化学学科教育的相关理论与实践知识,建立以知识技能为主要取向的目标观,构建起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教学目标体系,全面培育学生创造性思维与才干,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既要重视认知化学知识,更要重视知识探究,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合作探索和发现的学习过程,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及探究过程,让学生学会思考与交流,在探究中学会合作,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提升思维品质,享受到合作学习的快乐。

本次高中化学新教材体现了其鲜明的时代性,体现出了化学科学与生产、生活和科技的发展之间的紧密联系;新教材尊重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在内容中新增了科学视野和科学史话等栏目介绍化学学科的发展历史的知识,力求反映化学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发展趋势,在充分考虑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化需求的基础上,在课程结构的设计上安排了必修、选修等若干个模块,满足学生对化学学科知识的需要,让学生不但能通过课堂的学习掌握和积累一定的化学知识,而且能逐渐培养化学学科的思维方式,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2.丰富自身化学学科专业知识

目前化学学科在新能源、新材料发展浪潮中得到迅猛发展,过去那种从师范院校毕业以后,烂熟于高中化学教材后便一劳永逸的思想将无法适应新课程改革对高中化学教师学科专业知识体系的要求。要更好地完成高中化学新课程的教学任务,广大教师需要构建一个终身学习的知识体系,随时对自身的化学学科的专业知识进行丰富和更新,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

通常认为化学学科的专业知识一般包含五方面的内容:①化学科学的基础知识;②化学学科科学研究方法;③化学科学和化学学科之间的区别与联系;④化学科学与化学学科的发展规律与方向;⑤化学学科课程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规律。[4]

对照以上要求担任高中化学新课程的教师必须对自身的专业知识进行全面的补充和更新,只有这样才能深刻地认识和理解高中化学新课程内容的设计与安排,准确把握新课程的标准,熟练掌握教材内容的要点,做到对新课程涉及的各个知识点的融会贯通。要系统地提高教师自身的化学学科的专业知识,除了通过图书馆、网络等教育资源自我学习以外,各级教育教学管理部门还应定期举办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培训和教学交流活动,力争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帮助广大教师积累从事新教材培训所需的化学学科专业知识。

高中化学新课程对教师除了对化学学科本身专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外,还强调要在教学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科学素质。现在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加上我们正生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渠道获得新的知识,这对传统的教师在知识体系中的权威地位提出了新的挑战。高中化学教师必须主动调整自己的原有知识体系结构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面对新挑战,化学教师必须精通化学学科的基础知识而不能局限于教学大纲的要求,只有掌握了足够的专业知识的深度,才能拓展出足够广泛的知识宽度;熟悉化学学科的基本结构及化学内部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地理解教材内容的编排,对教材内容的处理做到心中有数,在传授教材内容时做到有的放矢,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

3.提升化学学科的教学能力

在高中化学新课程必须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开展实施,这是因为化学是一门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的科学。如何在高中化学新课程中开展化学学科的探究性教学,这对高中化学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一般而言,化学教学能力主要包含:①掌握学生实际学习情况能力;②理解化学课程标准,确定化学学科的教学目标,整合教育教学资源,合理选择适当的教育教学手段的能力;③依据教学目标进行组织教学和教学管理的能力;④根据教学反馈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和改进的能力;⑤对化学科学美、化学教学美的欣赏评价能力,具备开设化学学科相关的选修课和指导综合实践活动能力。

高中化学教师必须钻研心理学和教育学方面相关的知识,理解和熟练运用教育科学理论和教育规律,以及知识的内在规律,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学习能力,全面正确地理解新课程标准和知识体系,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和学习计划,灵活选择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在教师相互听课、说课、评课等教学研究活动中,相互交流,共同探讨,不断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知识素养。

广大高中化学教师不仅需要具备广博的化学专业知识,密切追踪化学学科的前沿知识,对相关学科知识做到融会贯通,还需要具备教育学和心理学素养,积极开展教育教学实践,通过不断反思,提高自身专业素质,为高中新课程改革作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陈宝茹.新课程对教师角色的挑战[J].化学教学,2004,42.

[2]韩辉.课程目标的评价内容、标准与策略[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8,6.

第3篇:中药学的专业课程范文

关键词:吉首大学;制药工程;中药资源学;教学

高等学校开设中药资源学的目的在于,调查中药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及动态规律;根据中医药理论,进行中药新药开发、道地药材规范化种植,合理开发中药资源,为制药工业的发展提供药材原料。在“宽口径专业教育”成为新世纪人才培养模式的今天,吉首大学制药工程专业开设中药资源学课程,是培养制药人才的需要,也是发展区域经济、建设资源型社会、提高欠发达地区普通高等教育水平的需要。本文就开设中药资源学课程的必要性、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做有益探讨。

一、开设的必要性――发展地方经济

吉首大学地处湘、鄂、渝、黔四省(市)边区的武陵山区,该地区植物资源丰富,是我国南方重要的植物原料、中药材和果品基地。药用植物有273科、1020属、2461种,约占全国药用植物总数的22%,占全省药用植物总量的67%。据测算,野生药用植物资源蕴藏量达400多万吨。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是中国药材公司直接联系的野生药材收购点和药材种植主要基地之一,是本科生、研究生进行天然药物绿色高效提制、天然药物有效成分筛选、天然药物成分分离与分析、天然药物修饰与纵深开发、高值终端产品原料开发的物质基础。

近五年来,吉首大学在植物开发加工应用方面,以湘西猕猴桃、杜仲、花椒、盾叶薯蓣、倍子倍花等药用植物与农林产品为突破口,开展基础与应用研究。在药物研究方面已申报专利40余项,针对药用植物成分进行结构修饰,在药物化学相关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同时,还通过校企合作平台开发出“果王素”、金雪康杜仲胶囊、天之骄青花椒精华素胶囊、薯蓣皂素、双烯、花椒油、倍花单宁酸等产品,“果王素”成为国家名牌产品。这些项目的推广和产业化,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有效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我校制药工程学科的迅速发展,形成了鲜明的学科特色。

二、开设的内容――教学内容的选择

围绕理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总论介绍中药资源调查和质量评价、地理分布、化学成分、开发利用、资源的保护更新等问题,以增强学生有关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的意识、理念。中药资源学的基本理论包括:中药资源的调查与评价;我国中药资源种类、分布,了解我国中药资源的种类,重点了解民间药和民族药的地位、特点以及在中药资源开发中的利用地位,了解我国地道药材的概念与含义、形成原因以及对现代中药开发研究的意义,同时要了解我国各地区的地道药材资源,了解其特点以及新的资源开发前景,牢记通过GAP认证的产地与药材。介绍中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使学生了解我国药材的一级开发、二级开发和三级开发的含义,同时要了解扩大和寻找中药资源产量的途径和方法。介绍中药资源保护、更新与可持续利用,使学生了解我国中药资源保护与管理的现状和意义,同时要了解扩中药资源更新的意义、分类、方法及基本措施,了解中药资源的再生性,寻找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方法与途径。

分论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有关资源科学知识、技能、技巧的专业教育。每章先概说,主要入药部位的不同药用植物的生药名、来源与植物学特征、成分与功效、资源开发与保护等,然后简单介绍代表药物的药性、功效与应用。

三、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确定

利用药理学、生物化学和天然药物化学等相关知识,建立相互交叉的制药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资源开发利用意识以及利用天然药物开发新的药物的专业技能,为湘西及周边地区培养优秀的制药工程方面的人才。

由于该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在教学过程中应密切联系武陵山片区的中药资源优势,加强实地调研环节,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根据吉首大学的实际情况,结合湘西地区的特点和人才要求,拟定合理的调研项目。改善教学手段,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丰富的“中药资源”,以及湘西地区的药物资源,培养药物开发方面的人才。

建设规划方面,与我校的对口支援学校――中山大学、中南大学或湖南师范大学联系,采用课程进修的形式培养师资。初步把握教材的编排体系,学习、体会进修学校教师处理教材的方法与技巧,搞清教材的重点与难点,领会和推敲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根据吉首大学的实际情况,结合湘西地区的特点和武陵山片区中药材多的特点,合理增加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张红瑞,周艳,高致明,李志敏.公选课《中药资源学》教学分析[J].医药教育,2012(2).

第4篇:中药学的专业课程范文

关键词 全实践 课程资源开发 课程改革 学前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1以“全实践”理念为导向――新形势下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趋势

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事业,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和优质学前教育师资的培养也日益备受各大高职院校关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改革已经日益成为学前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幼儿教师队伍建设进入专业化阶段,同时也对高校学前教育师资的培养提出了基本要求。在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能力为重”被确定为幼儿教师所必须秉承的一个基本理念和价值取向。而幼儿教师的专业能力最终落实到学前教育的实践中,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的教育实践能力成为培养的重中之重。事实上,从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世界范围内的教师教育领域理论与实践已发生深刻彻底的变革。这场变革的主流趋势就是支撑教师教育的理念根基已由以往的“理论”转向了关注“实践”。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文件精神,以提高人才质量为核心为社会及行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未来改革和发展的主线。目前培养应用型人才已经成为各大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方向,课程作为人才培养方案里的重要组成部分毋庸置疑地应体现“应用性”,体现以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主。可以说,构建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改革模式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然而从当前的课程观来看,大多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原有的课程设计是知识本位的设计。随着幼儿园新一轮教育改革的推进,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滞后的问题日益显现出来,如:课程观念陈旧;专业理论课和实践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内容脱离幼儿园教育实际;学前教育专任教师缺乏课程开发和整合的能力等。而“全实践”正是一种重视实践统整境遇下的实践洞察与顿悟;重视实践中的反思和反思中的知识重组重构;突显实践是学习主体内化、重构知识的前提、中介和归宿的课程理念,是一种促进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课程设计、课程实施的思维方式和操作路向。

2“实践”理念背景下《学前课程与教学论》课程资源开发研究的必要性

所谓课程资源,施良方认为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施工蓝图,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依据,而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包括教材以及学校、家庭和社会中所有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各种资源。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与深入,课程资源的重要性日益显现。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课程资源的丰富程度、开发利用水平和适应性程度决定着课程实施的范围和课程目标的实现水平,可以说,课程资源是课程实施的必要条件和课程建设的重要资源保证。

然而,据笔者对已有相关研究的调查,目前关于学前课程资源的研究中,主要集中在幼儿园教育中课程资源的开发(具体包括教材、教学活动、教师、教学环境等)、幼儿园本土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等方面的研究。而对于高等院校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方面的研究并不多,对于学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更是少之又少。这些研究表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现状不容乐观,这首先表现为许多高校教师缺乏课程资源开发的意识与能力;在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中没能充分挖掘身边可用的资源,课程资源结构单一化;已开发的课程资源未能在教学中得到很好的利用等等问题。

《学前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核心主干课程之一,其涵盖了幼儿园课程的内涵、幼儿园课程编制的基本原理、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幼儿园游戏的指导和环境的创设等内容,旨在形成运用理论分析和指导学前教育实际工作的实践能力。该门课程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一门学前教育专业理论与实践的“中介”课程。

因此,以实践为导向,对该门课程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建设研究进而促进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是非常必要的。

3“实践”理念背景下《学前课程与教学论》课程资源开发研究的重要性

以“全实践”理念为导向,对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资源开发与建设进行深入研究,构建学前课程资源包和实践课程教学体系,将是成为提高教师的课程资源开发意识和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和应用性人才培养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重大的现实应用价值。

3.1丰富我国高校课程资源开发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建设的理论

课程资源开发是课程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课程资源,就没有课程,更没有课程开发与建设。因此对课程资源及其开发问题的理论研究构成了课程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以“全实践”理念为指导思想,通过行动研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深入探讨其课程资源开发的基本特征及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可操作性建议,将有利于丰富我国幼儿园课程理论,同时也为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提供了新的视角。

3.2为高校《学前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开发与建设提供资源保证,促进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

课程资源是指课程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是课程建设的重要资源保证。本研究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为依据,围绕《学前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建设中的课程体系、课程目标、教材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评价等展开深入的研究,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探索能保证课程顺利有效实施的一切可能性资源,尝试构建一套具有系统性、针对性与实践性的学前课程资源包,促进学前教育课程的开发、建设与改革。

3.3以“实践”为导向构建课程实践教学体系,促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目前,国家大力鼓励高校加强与行业的联系,培养应用型人才。但从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情况来看,基本上以理论教学先行为主,缺乏比较系统、合理且符合地方实际的实践课程教学体系,使得学生难以将课程中所学到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幼儿园教学实践中,学前师资的培养与教育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难以接轨。本研究以“高校――幼儿园”实践共同体为平台,通过与幼儿园一线教师共同研究和开发学前课程资源,探索符合学前教育机构实践需求的课程教学模式,加强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升师范生的实践教学能力,从而培养出地方和行业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3.4提高学前教师的课程开发意识和能力,为其他课程资源的开发提供参考

立足于本校的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实际和课程资源开况,积极探索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建设与实施的有效途径,将不仅能有效促进我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工作,而且能为其他课程资源的开发提供参考,同时能引起大家的课程资源开发意识,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一方面,能提高本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课程资源开发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能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各大高职院校关注课程资源的开发问题并且积极创造有利条件保障教师课程资源开发权力的落实,进而提高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实效性。

第5篇:中药学的专业课程范文

关键词: 护理 教学 课程体系 团队合作

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的医学基础课程包括《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生物化学》等。病理生理学是一门以生理学为基础,发挥着作为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桥梁的作用的学科。它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研究整个疾病过程中患病机体的机能、代谢的动态变化及其发生机理,从而揭示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阐明疾病的本质,为疾病防治提供理论基础,是医学专业共有的基础课程。

医学护理专业高职高专学生的教育模式为“2+1”模式,即两年时间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一年时间在医院进行实践锻炼。由于护理专业就业后无论是本科生还是专科生,最后工作内容几乎是一模一样的,而本科教育采用的为“3+1”模式,三年学习理论知识,专科与之相比,课时减少三分之一。此外,专业技术课程与技能训练衔接,就业需要硬技能作为保证,保障其课时的安排,因此高职高专院校大力度缩减公共基础课程课时。目前,在精简公共基础课程的形势下,《病理生理学》在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和《病理学》课程综合为《异常人体结构与机能》一门课程,课时安排约为56学时,《病理生理学》所安排课时约为12学时。此外,很多院校护理专业在《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的课程设置与教学进度上采用临床专业的模式,忽视了两个专业学生就业后工作内容和性质的区别,以及两门课程对其后续工作的相关程度。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病理生理学在护理专业的学习中的重要性。

第一,课程的衔接。护理专业的《解剖学》和《生理学》阐述正常的人体结构和机能,是医学的基础;在疾病发生时,人体结构和组织的宏观与微观的变化等内容形成《病理学》;机体机能发生的改变及其改变机制则构成《病理生理学》的主要内容。医学的本质就是尽最大的努力将一个处于“病理生理学”状态的机体恢复到或者接近“生理学”状态。努力则是后续的课程如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等及临床专业的内科学、外科学等课程。

第二,人才培养的需求。高职高专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临床专业课程设置通常是《病理学》64学时,《病理生理学》为46课时,高职高专护理专业也多采用这一比率,更甚者病理学课时与病理生理学课时比率大于3:1。但是护理专业应重视病理生理学程度大于病理学,其理由如下:首先,护士从业后不同于临床专业的医生,就业后每天需要解读大量检查结果,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病理学检验结果。某些疾病的诊断金标准就是病理学检验结果,临床医生必须高度重视。其次,护理专业不同于临床病理学医生,需要进行病理取材,其必须熟悉病理学,准确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病灶部位。最后,护理专业后续课程《外科护理学》、《内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等与临床专业的后续课程《内科学》、《外科学》、《儿科学》等相比,后续教学过程中重复病理生理学知识概率较低。总之,高职高专护理专业不需要解读病理学检验结果;也无需准确选取具有代表性性的病灶进行病理学取材。因此,临床专业课程设置《病理学》的学时需高于《病理生理学》。

第三,护理工作的因果。护理工作的开展依据疾病的病因及临床表现。以失血性休克为例,开放性失血,循环血液量减少,体温下降,各种凝血酶在低温状态活性较低,凝血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影响。护理依据:开放性失血是导致休克的病因,除去病因即需要护理人员间断按压相应的动脉,减少出血;大量出血导致的临床表现:体温下降、血压下降。护理工作依据临床表现进行的护理内容:体温下降需要注意给病人保暖,尽量恢复正常体温,使得机体凝血酶发挥最大效应;血压下降需要快速输血、补液,恢复循环血容量,升高血压,恢复循环血容量后,血流重新分配,皮肤血管舒张,会改变皮肤湿冷状态。因此,护理工作的开展是依据病因、临床表现等,尽可能将病理生理状态的机体状态转变为生理状态。

第6篇:中药学的专业课程范文

1.1实施方案

1.1.1初期阶段针对中药学教学规划和课程设置,此阶段在大二下学期选拔成绩优异,对科学研究或者中药企业生产、销售和研发有浓厚兴趣的中药学学科在校大学生,分别组织申报河南大学大学生创新计划,或组成兴趣小组,于大学二年级暑假进驻到中药学学科平台,进行中药学各学科门类的动手实验能力训练。此阶段主要进行中药学学科的科学仪器规范使用训练、基本实验操作、基本实验室安全教育、规章制度的适应以及基本的科学研究思路启蒙。此阶段主要进行中药学学科的科学仪器规范使用训练、基本实验操作、基本实验室安全教育、规章制度的适应以及基本的科学研究思路启蒙。主要考核指标为《科学实验记录本》、《跟师记录本》和《小组活动记录本》,分别详细记录研究日志、与导师交流情况、小组内成员间讨论沟通与协作情况;熟悉科研项目的中期检查、结题、验收和经费合理使用等基本的常识性内容。

1.1.2中期在掌握了大部分中药学课程和实验的基础上,在创新计划课题组和兴趣小组中筛选具有敏锐思维、动手能力强和学习优异的在校大学生进行课题设计、分析问题、总结经验和完善研究方案,此阶段贯穿大三年级,并在大三年级的暑假结束。此阶段主要在课题设计中训练学生学会使用搜索工具、数据库、图书资料和与导师、课题组其他成员的沟通交流。能有效的阅读中外文专业文献,归纳总结出课题设计方案,并能在课题的进行中分析和解决出现的问题,并学会撰写中文论文及工作总结和课题汇报等内容,能积累一定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初步的科研创新能力。

1.1.3科研能力培养阶段此阶段主要与毕业实习相结合,通过初中期的训练与培育,进人此阶段的学生能独立进行一个小课题的设计、进行和完成。此阶段的培养,主要集中在课题中出现的问题如何解决,如何通过阅读文献,尤其是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达到形成一个独立思考和解决科研或实践中问题的能力,并能顺利的完成工作总结、汇报和结题,能独立撰写专业论文。

1.2取得的成绩

从2009、2010、2011和2012年接受了4批共计15人次的学生参加的创新性计划。在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大部分同学能够按照设计完成一个科研计划。同时,创新性计划也为他们的职业生涯的设计提供了新的视野。如2009年崔维恒等同学在实施《单味中药。一葡萄糖昔酶抑制活性成分研究》创新性计划中,发表国内核心论文5篇「3一7]。20n年邢晗等「8一,2]同学《南瓜降血糖作用研究》5篇。2010年赵辉等[l3]同学参加了河南省“挑战杯”论文大赛,完成的论文获得了一等奖。邢晗等同学以创新计划为基础,在2012年“挑战杯”创业大赛中获得了河南大学银奖。以上创新性计划的实施,在大学基础课程结束与专业课程学习开始的节点上,通过创新计划激发了学生对专业课的兴趣,培养了对中药学学习的思维模式,直观的认识了实验室内的仪器、操作和管理,推动了参与同学的学习专业课程的积极性,并逐渐依据自己的能力进行了人生职业生涯的规划。如参加创新性计划的同学分别有1人2009年保送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同年考取硕士研究生3人;2010年保送北京大学医学部1人;2011年有1人保送到浙江大学。通过参加大学生创新性计划,提高了学生们的理解能力、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

2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的推行提高了部分中药学本科生实践动手能力,但在项目的实施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2.1如何发现自身对实验性学科的兴趣爱好

参与项目的学生处于大学基础课程结束和专业课程开始的节点,如何能发现自身对实验性学科的兴趣爱好是首要问题。计划实施初期,兴趣爱好能激发参与者的积极性;同时,指导教师的责任重大,需要和参与者不断交流、鼓励和引导他们对中药学的研究方法、目的和前景有着探寻的渴望。

2.2是否能够持之以恒将计划项目完整进行

参与项目的学生是否能够持之以恒将计划项目完整进行是实现中药学“阶梯式”培养的关键。团队的作用要充分体现,项目参与者之间能互相鼓励在课题的选择、整理和进行中发现问题,通过解决问题得到研究的快乐。2乃团队的合作与集体意识创新性计划是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初始,中药学研究涉及到的领域多,内容丰富,在短短的假期中很难达到全面训练和培养的目的,所以团队的合作与集体意识特别重要。在创新计划的实施中分工协作、讨论和总结是参与者应该具备的素质。

3结论

第7篇:中药学的专业课程范文

实践教学可以夯实理论知识,同时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通过实践教学这一有效途径,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认知,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中药专业人才,并为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掌握科学方法、提高课外实践能力搭建广阔平台。针对中药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实验教学、实训教学、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等内容。

1.实验教学中的自主学习。中药学专业课程计划中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占实验课程总数的比例达90%以上,并开设一定数量的创新性实验。通过开展实验教学,巩固了学生们的理论知识,同时提高了其实际操作能力。

2.实训教学中的自主学习。中药学专业的课程计划中,安排一定学时(学分)的实训,让学生在模拟情境中联系理论知识,做到活学活用,从而获得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

3.实习中的自主学习。中药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必须安排学生进行必要的见习、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中药学专业的学生实习,保证一人一题,并与实际生产问题要紧密结合。每个同学根据自己的实习方向,设计实习内容,制定实习方案,形成实习成果。

4.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中的自主学习。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有利于拓展学生学习思路,加强学生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的提升。我院中药学专业的学生在大二暑假期间安排去野外进行为期一周的专业实习,采药,制作标本。由同学们自由分组,自行决定采集标本的种类,根据采集到的标本,查阅相关资料,获取与该标本相关的知识。同时,中药专业的学生每年暑假,每个人自行联系实习单位,进行为期两周的暑期社会实践,并根据自己的实践经历,撰写实践总结,从而锻炼和提升个人综合素质。

二、基于第二课堂的自主学习模式

第二课堂是相对教学课堂而言,指在完成本专业的培养计划的专业课程之外,基于专业知识,在指导老师带领下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的各项课外实践活动。通过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运用知识的能力、创新意识、团队合作、实践能力等。作为第一课堂的有效补充和延伸,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应该符合专业特色,符合学校办学特色、专业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中药学专业的第二课堂应充分体现中药专业特色,促进学生获取知识与接受知识的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融合。

1.开展专业类课外活动,夯实学生专业基础,拓宽专业知识面。在以学生为本的育人理念下,针对不同年级,开展系列丰富多彩的课外科技实践创新活动。(1)明确专业理念,了解课程设置,转变学习观念,培养创新意识。针对一年级中药学专业学生,可以安排树立专业学习理念的讲座,让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之上,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针对创新意识的培养,各年级同学根据自身专业知识水平,本着人人参与的原则,开展“我和自主学习”为主题的学习方法、学习理念大讨论,带领学生参观天士力、达仁堂等制药厂,标本馆和设备展览馆科研院所等活动。(2)抓基础,重提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扎实的基础知识。基础知识的形成,可以为创新打下良好基础,为创新激发灵感,为创新提供可能,因此,中药专业学生应秉承提高和基础并重的原则,针对二三年级学生开展系列活动。如举办中药知识竞赛,内容涉及中药学、药用植物学、方剂学、中药化学等学科,全面调动学生们学习中药知识的热情。依托本科生“创新”课题,培养学生课外科技实践创新能力。通过开展本科生科研课题,能够让中药专业的学生得到多方面的锻炼和提高,比如查阅文献能力、整理文献能力、运用知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等,从而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能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培养科研思维,为今后的科研工作打下扎实基础。依托学生学术科研社团,开展各种学术讲座、经验交流会等专业课外活动。同时依托学校和学院整体组织召开的学术活动,如学术月等活动,积极鼓励中药专业学生参加,通过参与活动,提高专业技能,转变学习观念,由“学会”转变为“会学”。

2.加强对班主任、学业导师考核。为每个教学班设置了班主任,制定班主任工作制度,为每位班主任制作工作手册。班主任定期为班级召开主题班会,从转变学习理念、专业课程设置、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跟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要求班主任严格遵守工作制度:定期下学生宿舍、定期进课堂、定期找学生谈话,了解学生基本情况、定期召开主题班会以及进行专业学术辅导。学院每年12月份对班主任工作进行考核并备案,班主任考核实行个人总结与学生评议相结合的方式,学生评议采取问卷调查方式。

3.充分利用新媒体资源,宣传中医药思维。新媒体资源的广泛普及,拓展了生师互动、生生互动的渠道。比如目前流行的MOOC教学、PBL教学等。充分利用qq微博、人人网平台、新浪微博、微信公共平台等。充分利用这些网络平台,传播中医药传统文化,比如上传中医药经典著作、上传中医药基础课程课件,开展PBL教学,更大范围营造中医药文化氛围,培养学生中医药思维。

第8篇:中药学的专业课程范文

    《中药学》课程对药物的不良反应往往不会重点讲授,经常是一带而过,而对于中药学专业的学生而言,在以后的学习和研究过程中经常会涉及中药的药理和毒理学内容。因此,在讲授具体中药的不良反应时,可引用目前研究较多的药理实验或是毒理实验的例子来加以解释,以便加深学生的印象,增强理解。

    如乌头及附子生用引起中毒时,首先会感到唇舌辛辣灼热,继而发痒麻木,久煎后毒性会减低但药效并不会减弱。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附子中所含的生物碱毒性较大,经较长时间煎煮后,可使毒性很强的双酯类生物碱水解成毒性较小的单酯类生物碱等,而所含强心成分却变化不大。

    再如关木通剂量过大可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在讲解时,可进一步解释其所含的马兜铃酸是导致肾损害的主要原因,通过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及抑制肾间质成纤维细胞生长而导致出现肾毒性。

    通过这些相关药理及毒理学知识的补充,使学生能够将《中药学》课程与其他药学专业课程结合到一起进行系统学习,也有利于为学生今后从事中药研发提供思路。

    二、结合《药用植物学》课程,指导中药学的见习

    中药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完《药用植物学》课程后,对于植物的形态、组织、生理功能、分类鉴定等有了初步的认识,对药物的感官认识强于中医临床专业的学生。因此,《中药学》见习课可采取药园见习为主,标本馆见习为辅的教学方法。

    教师先通过多媒体课件及课堂,讲授药物的理论知识,再集中到药园中,通过具体的原植物与多媒体课件中的图片进行比对讲解,补充药材的鉴别及采收、炮制等药学相关学科的知识,最后再去标本馆中指导学生观察具体中药药用部位的性状。

    例如牵牛子这味中药,在课堂讲授时可首先强调其入药部位是种子,在药园见习时再要求学生辨认不同颜色的牵牛花,结合牵牛花的颜色,讲解其种子的颜色与花色的相关性,从而进一步解释在中药饮片中,根据种子的颜色不同,牵牛子的称谓有黑丑和白丑的区别。

    最后,再去标本馆,让学生辨别白丑和黑丑的中药饮片。通过这个过程,学生既熟悉了牵牛子植物的形态,也对其中药饮片有了很深的印象,并提高了其进一步学习其他中药的兴趣。

第9篇:中药学的专业课程范文

【关键词】中药学;人才培养;校企合作

中药学是中药学科的统称,是基于弘扬中国医学传统理论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药材饮片、中成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规律等知识的学科。各中医药类院校及一些综合类院校所开设的中药学专业均以培养学生的中医学基础和中药学专业知识,培养具有一定的中药生产、管理、销售、和研究开发能力的中药学专门人才为目标[1]。但通常的教育模式是“传授课本知识+简单的实验操作+考勤+考试”,它只是把老师和书本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没有挖掘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实践操作能力,而且考核方式基本上由一份试卷定命运,学生为了考试在短时间内了解最多的专业知识,然后又即刻忘掉。如此一来,刚毕业的大学生得到了一纸文凭,却不能很快胜任与专业知识相关的岗位,大多需要重新根据职务需求“现学”。可以说,目前的本科中药学教育已经不能达到社会对毕业生操作能力上日益增长的需求。如何增强专业与社会需求的紧密度[2],是中药学教学改革所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

1.优化课程体系

现代企业对中药学专业人才的需求强调技术应用型。对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学科专业和层次、类型结构,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而目前中药学人才的培养模式普遍是重专业学术传授而轻职业技能培养,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下的中药学类专业领域下职业人才的需求。为增加毕业生的竞争能力,提高中药学大学毕业生输出质量,现结合现代社会医药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毕业生适应工作的需要,对本科中药学教育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实现培养理念与工作岗位的真正接轨。优化课程改革,为在校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并针对药学类毕业生在不同的工作岗位所需专业技术不同,而提供一些职业技术实训进修课程。

2.加设校企合作实训

为适应医院、医药企业、药店对人才的需求,在专业课程和职业针对性课程的基础上,需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加强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当前社会竞争激烈,各高校更应该紧抓教育质量,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使学校人才培养紧密地与社会市场需求相结合,用与企业合作的方式[3],有针对性的为企业培养人才,注重人才的实用性与实效性[4],有针对性地培养社会各工作领域所需的人才。学校与医药企业合作将医药企业的某部分生产线在校园内建立,比如将片剂生产车间增设在医药类高校、在校园内加盟药店,可以让即将工作的中药学专业学生在课余或者实验课时就近在校园内进行理论学习与岗位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这种模式是学校、学生、企业三方的共赢,既可以解决医药企业场地不足的问题,也解决了学校实习实训设备不足的问题,同时学生又增加了实践经历,真正做到企业与学校资源共享,获得"产学研"相结合的多赢途径,真正做到满足医药企业、医院、药店的需求,大学生与工作需求接轨,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全新理念。

3.结语

目前该模式已在湖南中医药大学得到初步实施。例如,湖南中医药大学建立的模拟药厂可以模拟医药企业进行小批量生产研发,使中药学相关专业均有机会参观和操作医药企业各类产品的生产流程;以及湖南中医药大学的众创空间入驻“赫尔诗药坊”给在校大学生供给药学服务的同时也提供“轮换制”实习机会,使感兴趣的在校大学生都有获得药店实习的机会;对于考研及专注科研的学子,湖南中医药大学设立了“助研计划”,根据学生意向及早进入实验室参与科研项目,该计划多年的实施已取得显著成效。该模式一系列举措的成功施行为中药学未来更好的发展带来了曙光,同时也探索出了一条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新道路。

参考文献:

[1]何昱,李范珠,陈建真,等.混合式学习理念在中药学专业建设中的构建[J].药学教育,2016,(05):23-26.

[2]袁志鹰,夏新华,杨岩涛,等.专业认证下的中药学专业教育改革探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6,14(13):8-9,24.

[3]徐伟,褚克丹,向青,张华.中药学综合实践技能教学中心的建设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01):135-136+253.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