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生思辨能力的培养范文

初中生思辨能力的培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生思辨能力的培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第1篇:初中生思辨能力的培养范文

一、引导学生从自然现象中认识物理规律

规律是事物发展过程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事物的本质总是通过事物的现象去表现出来的,在物理教学中,要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物理现象和物质运动的规律,就要引导学生去观察和探索事物的运动现象,从事物运动的过程中探索和认识事物发展规律。牛顿在观察到苹果落地的现象,通过观察和思考发现了万有引力;阿基米德从浴桶洗澡中得到启示,产生阿基米德原理,发现浮力定律等。这些都是在自然现象中通过观察而发现了规律的生动事例。要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的首要条件,就是引导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学会观察。

物理科学的发展过程离不开人们的观察和研究。现代科学证明,一个科学家往往只能完成一个方面甚至只是一个方面的一个分支,许多重大的科学技术难题的解决,离不开最简单的物理现象。在物理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自然现象,从简单物理现象中去认识事物,认识和发现事物的发展规律。

物理学在其发展过程中,除了严格的逻辑推理以外,科学家的人文修养和形象思维所启发的灵感和激发的创造性也是不可或缺的。同时,各个流派之间的相互包容,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也是物理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我们在重视物理学自然理论的同时不能忽视物理学发展过程中蕴含的人文文化。

二、物理教学中要辨证思维的主要方法

1.对称性思维

对称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一种现象,也是人们习惯性的一种思维形式,通过对称性事物的存在形式,去引起人们的思考,从而发现事物运动的规律。物理学在对自然的表述中更是处处表现出了这种对称性的存在。 如,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拉力与阻力,正电子与负电子,都是相互相成的一个矛盾的两个面。在自然界中,任何事物都是以对称的形式出现的,如,左右,上下,大小等。没有对称就没有事物,要学习物理就不能离开对称性的思维。物理定律对某种规范变换的不变性、守恒性更是贯穿于整个物理学的一种对称形式,物理学中有许多守恒定律如,动量守恒、机械能守恒等,都充满了美学思想,实际上,对称性这种思维已经成为当代物理学家研究物理理论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称性事物的形式,去进行思考和探索,从中发现事物的运动规律。

2。联系观点的辨证思维

世界是处在普遍联系之中的物质世界。世界上没有孤立的事物,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要认识世界,就要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在联系中去认识事物和事物发展的原因和动力。自然现象是错综复杂的,作为初中学生,要在错综复杂的自然现象中去认识世界,认识物质的运动的形式和规律,就需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在复杂的事物现象和物质运动中去分析和思考。例如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就是在复杂的事物运动过程中发现的反映事物运动原因和动力的基本规律。我们认识了事物的发展规律,就能更好的去认识世界和事物的运动。牛顿的三大定律更是我们认识各种机械运动的基本定律。只要引导学生去辨证的思考,在事物运动中认识事物的运动规律,就能很好的认识物质的运动规律。

自然界和谐统一,就在于事物的相互联系,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把时间、空间、物质和运动统一起来,把经典物理学都包容在他的理论框架之内,创造了程度更高、范围更大的和谐统一理论。而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把电学、磁学、光学统一了起来,量子力学把波动性和粒子性统一了起来,也是一种具有规律性的联系。

3.要重视物理实验

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实践性是物理学科的基本特征,初中物理的许多实验就是实践性的突出表现。在初中物理的学习中,要利用学校现有的条件上好实验课,帮助学生在实验中去更好的学习物理。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任何科学都具有实践性。物理学更是一门实验的科学,物理实验既是建立物理理论的基础上的,反过来又是检验物理理论正确性的方法。杨振宁教授曾说过“物理学是以实验为本的学科”,物理学上很多理论都是通过实验检验论证的,这就很好的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认识论观点——实践的真理性。

4.要教育学生学会怀疑

没有怀疑和否定,就不会有创新和事物的发展,在物理学习中要鼓励学生在科学的基础上,大胆探索,大胆创新,要敢于怀疑和否定,没有怀疑就不会有科学的发展。

人们对物理现象及其本质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和反复的过程。在物理的学习过程和认识事物以及规律的过程,也应该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认识没有一帆风顺的,每一个正确认识的获得都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不断探索和探究的过程,也是不断的去辨证思考的过程。比如,在整个光学的发展史中对光这个本质问题的认识,就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发展的过程,先是牛顿提出了微粒说,认为光是由粒子组成的;后来是惠更斯的弹性波动说;接着麦克斯韦提出电磁波动说;直到20世纪爱因斯坦提出光量子说。最终人们认识到光具有波粒二象性,人类对光本质的认识就正是遵循着认识不断发展和探索的这一认识规律。

第2篇:初中生思辨能力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 初中英语阅读 技能

一、批判性思维概述

批判性思维最早起源于哲学,历史上哲学家们并没有提出批判性思维这一术语,在20世纪80年代,国外的学者们对批判性思维进行了界定,其中最著名的有Paul和Elder提出的三元结构模型,以及Facione提出的双维结构模型,这些定义的提出对后来我国研究批判性思维提供了导向。我国对批判性思维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对国外著作的议介,进入21世纪,国内的批判性思维研究学者增加,到现在已逐步形成了正式的研究队伍和机构,例如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的文秋芳团队等。但是我国对批判性思维的研究仅限于理论的阶段,缺乏实践的探索和检验,目前在批判性思维的研究领域中,对大学和高中的研究较多,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却缺乏相关的研究和探索。

二、英语阅读的重要性

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 的教学目的强调:义务教育结束时,学生应能从口头和书面材料中获取所需信息。并且能够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由此可见,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必要性日益突出。在我国当下的教育现状中,传统教育模式仍然钳制着当下学生的思维模式――被动的吸收和接受老师及课本所传授的知识,鲜有学生能够真正的运用自己的思维对知识进行创造性的吸收和学习。因此寻求高效的,辩证的,综合的英语阅读方法,提高学生获取有效阅读信息的能力,成为每一个英语教师需要切实考虑的问题。

三、批判性思维的分项技能对提高英语阅读的重要性

我国著名的逻辑学博士杨武金认为:批判性思维能力包括对各种信息的理解,识别,分析,综合,比较,判断等方面的能力,这些能力的界定最早出现在国外――由Ennis、特尔斐和Paul为主导的,掀起了对批判性思维分项能力的界定。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文秋芳教授在对国外三种分项能力的分析基础上,并借鉴国内林崇德教授三棱结构模型,提出了思辨能力层级理论模型,在该层级理论模型中界定了三项核心技能,分析、推理和评价技能,批判性思维的分项技能可以较全面的体现批判性思维在人思维活动中所起到的作用,英语阅读中的批判性思维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及训练学生的高级思维,帮助学生快速、准确的提取所需信息。笔者以文秋芳教授思辨能力层级理论模型为例(2008),来具体说明各技能对培养初中生英语阅读能力的重要性,介于初中生思维层次发展较低,因此笔者在此对其分项技能做了适当删减。

1.初中阶段,在批判性思维的分析技能中,归纳、识别、比较、区分等技能有助于初中学生在英语阅读中快速提取所需信息信息,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找出段落中心句,此项技能的提升可以为学生省去盲目浏览全文所耗费的时间,并能在类似于Open Question中整合所需信息。

2.推理技能是文秋芳阐述的另一个思辨技能,主要包括:质疑、假设、阐述、论证等。在初中英语阅读中指运用逻辑分析,为一种结论提供支持,在英语阅读中,常常体现在根据上下文推理猜测词义,或则推断主旨大意等,推理技能有助于学生敢于面对权威提出自己的观点,也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批判性的吸收知识,不再把自己的思维局限于单纯的吸收课本知识。

3.评价技能是指对假定论证过程结论等的评判技能,即回过头审视批判性思维的过程,进一步检查其思维的正确与否,在初中英语阅读中主要体现在对所得信息的思维论证,检查其正确性和科学性。

四、总结

尽管批判性思维的分项技能较全面的拆析了批判性思维的各个技能的表现方式,以及他们具体的体现,但是我们在使用时要注意,批判性思维的分项技能并不是独立使用的,在进行阅读时,我们可能需要同时使用若干个技能进行综合的分析和判断,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深入了解文章主旨,在剖析文章的基础上,面对英语阅读的各种题型时,才能够使我们思维清晰,精准的找到答案,少走弯路,因此,批判性思维对英Z阅读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

参考文献:

[1]黄芳.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方式实践探索[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

第3篇:初中生思辨能力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网络信息时代;初中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一、网络信息化时代给初中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1.网络信息化时代给初中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发展机遇

(1)有利于健全初中生的人格互联网开放、平等、自由的特征,使得初中生在网络环境中能够自主选择喜好、发表意见和评论。相比传统被动接受知识的课堂教学来说,网络信息化背景下有利于培养初中学生的独立人格。另外,传统的教育方式使得初中生长期活动于家庭和学校之间的环境中,很少有机会能够接触外界社会。以家庭和学校为主的服务主体容易培养出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观念,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有利于拓宽初中生的学习和生活范围,开放的网络平台能够为学生提供自由发挥、平等交流,实现精神共享的机会。(2)丰富初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一方面网络信息的开放性和交互性能够实现不同地区、不同学生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流。为校与校之间、学生与学校之间以及家庭与学校之间提供新的联动方式,从而拓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另一方面,网络信息展示具有生动性和直观性,能够以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的素材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教育资料,进一步增强初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趣闻感和现实感,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性和有效性。

2.网络信息化时代给初中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1)促使初中思想教育任务繁重初中阶段正处于求知欲望较强的阶段,但是缺乏对事物的分析和思辨能力。而网络环境信息环境相对复杂,各种信息都有,学生难免会受到不良信息的诱导和影响,严重影响身心健康。此外,独生子女的生活环境使初中生容易形成闭锁的心理状况,而初中生的年龄阶段又使他们渴望与人交流,网络的出现正好满足了初中学生希望与人交流的要求。但是网络高自由性、低约束性的特点,使其成为初中学生宣泄情绪的主要方式,如果学生个人缺乏控制力和约束力,容易出现违法犯罪的行为,从而加剧了初中思想教育的负担。(2)使思想教育环境更加复杂网络信息虽然丰富,但是信息的过滤和控制难度较高。参差不齐的网络信息将严重分散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传统课堂教育的思想政治内容很难满足网络信息背景下对初中学生的思想政治要求。其次,网络信息具备极大的包容性,为价值博弈提供平台。这为西方国家借助网络平台向我国进行价值和思想文化渗透提供条件和环境,对于心智尚未成熟的初中生来说极易受到误导。(3)阻碍思想教育模式发挥作用由于传统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现实脱节较为严重,造成初中学生的思想教育效果无法满足社会要求。网络信息背景下,传统思想教育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环境,因为网络环境下,学生可以自主选择网络信息。那么传统思想教育内容的“堵和禁”已经无法发挥作用。其次,单一性和片面性较强的传统思想教育均不符合新环境下初中生追求自我意识的要求,因此遭到初中学生的抵触和反感。另外,网络信息时代下,传统说教模式的思想教育方式严重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不利于反映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二、网络信息化时代的初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完善措施

1.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随着网络教育的推广和应用,网络思想政治课堂应用到初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中,学校应该借助校园网为学生提供健康向上的学习资料,鼓励学生积极利用网络平台学习和娱乐,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培养正确的网络学习观念。其次,借用网络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充分发挥网络多媒体图文并茂、声像交融等展示特点,丰富学生思想政治学习的内容,以动画和视频等多元形式展示初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开展初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例如,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可以通过网络多媒体展示升国旗、阅兵仪式、抗战视频等方式展示祖国的伟大,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加强网络监管力度

网络信息的出现对于初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是一把双刃剑,因此必须加强对初中学生使用网络信息的监管力度,但也要积极发挥网络信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优势。比如,今年夏季我国四川九寨沟遭遇7级地震的灾难,众多网友通过文字、视频等形式记录了灾区的灾情,并通过网络发起捐款活动。初中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借助这种积极向上的网络正面信息,潜移默化地给学生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初中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应该全盘否定网络信息,要将网络信息看成现代科技发展的产物,加强网络信息的监管需要认识到网络信息的不可组织性,向学生宣传负面网络信息的有害性,通过有力的教学措施,发挥网络信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促进作用。

3.加强网络文化素质教育

受我国技术能力和发展水平的限制,网络信息及娱乐资源多由欧美和日韩等国家提供,尤其是初中生喜爱的动漫和网络游戏资源。在他国文化和价值观逐渐渗透我国国民意识的环境中,更要加强对初中生关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和培训工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另外,网络在改变初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方法和思考方式时,网络的开放性和自由性也给初中生逃避现实压力提供了一个“避难所”,这就很大程度地造成初中生对网络的迷恋和依赖,这就要求从事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加强对初中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完善对初中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工作,指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提高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形成文明上网意识。

三、总结

第4篇:初中生思辨能力的培养范文

思想政治课是老师在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特别是在初中阶段,上思想政治课的老师要教育、启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此,就要求老师必须具备较高而灵活的教育教学技巧。思想政治课的改革与素质教育的实施,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创新,学校德育工作的加强等等,都是与老师的才能与素养的提高分不开的。思想政治课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全面提高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思想政治课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品德课的兴趣,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结合达到教学目的,反思以往,很有必要,为此浅谈点滴体会,与大家分享。

一、安排恰当的语言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初中政治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摇篮。作为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关注时事政治的意识,给学生创造一个表达思想、锻炼语言能力的平台。实践证明,“说”与“想”是分不开的,学生思辨能力的发展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是有直接联系的,发言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详略得当的学生,往往具有较好的思辨能力。每节课前设置5分钟语言实践活动,可有效地使学生放松情绪,同时,可培养学生在众人面前表达自己的胆量和信心,更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在语言实践环节中,学生要站在讲台上,面对其他同学,讲故事,讲自己身边的事情,或者针对网络、电视上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发表观点,总之,就是要“说”。经过一个学期、一个学年的训练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明显增强了,同时对周遭事物的观察能力和对问题的认识水平明显上了一个台阶,思辨能力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学生所讲述的内容包罗万象,其语言丰富多彩且具有创造力和想象力,其思维活动异常活跃。活动还增强了学生对生活的关注,课程以这样的形式开始,可以让学生尽快放松心情,避免产生倦怠和抗拒心理,顺利进入后面课程的学习。

二、重视案例教学,渗透德育教育

政治课程的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法律、政治、经济常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别注意对案例的分析。案例的作用在于可以将枯燥的理论生动化,有利于学生理解抽象的知识。例如,在讲授《感受责任》时,笔者运用了毒奶粉的案例,展示了很多受害婴儿和受害家长的图片,学生受到很大的震撼。然后,笔者引出责任问题:责任包括哪些有的学生说:等我们长大了,我们有责任让父母过上更好的生活。有的说:作为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我们有责任保护祖国。有的说:当在街上遇到有困难的人们时,我们有责任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有的说:当好朋友犯了错误时,我们有责任去了解和宽容他们。通过启发式的教学,更容易让学生从身边的事例中了解什么是责任。对话式的交流方式,让学生和教师处于平等的对话地位,使学生愿意主动地认识和接受事情的本质。同时,使用案例教学,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让社会生活与课本知识紧密结合。初中政治课是德育的园地。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言传身教,用自己的行为去引导和影响每一个学生,使他们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在德育中,如果单纯地用道理向学生灌输,学生可能会排斥;而案例比理论更直观和明确,易于被学生接受。

三、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教师要配合教学任务,开展适当的课外实践活动,以此加深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同时增强其社会活动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如教授《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国家法律保护》时,笔者要求学生分成若干组,回家问父母和亲戚在以往的消费过程中是否有过买到假货、被商场强制消费、在消费中没有得到尊重的经历;然后,调查自己家周围的商场是否张贴有侵犯消费者权益的相关制度。每一组都要汇报本组的调查情况,并通过ppt向全班同学展示。这样的活动设计,使教学内容与现实社会环境及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学生为解决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就会自觉地思考身边的事情和问题,就会把政治课学习作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必要途径,政治课学习就会成为自发和主动的行为。假期里,教师还可以安排一些课题,让学生自由分组、自主选择,通过小组合作完成相应的课题。例如,笔者为初一的学生设计了“初中生心理健康调查”、“初中生人际关系对生活学习的影响”、“网络游戏对初中生学习的影响”等课题。通过对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提高了学生筛选、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调查的设计、分析和总结,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课外研究性学习,提高了全体学生的学习热情,也锻炼了学生与人合作、与人沟通等综合能力。

四、联系各学科的知识

第5篇:初中生思辨能力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初中作文;教学;方法

作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语文素质的重要环节。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应该怎样培养初中生的作文能力呢?广大教师一直在积极探寻着。我认为,应用多样化的手段,从多方面训练、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

一、“再现”生活,找乐趣

生活就是语文,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用文字书写现实生活,就是“再现”生活。将五彩缤纷的生活写进文章里,本来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为什么有些初中生不乐意而为之呢?是他不爱生活吗?显然不是,因为他没有兴趣。初中作文教学,就要抓住“兴趣”这个突破口,以五彩的生活为对象,引导学生观察它、欣赏它、把玩它、亲近它。从这些丰富的内容入手,去指导学生搜集、整理、提炼素材,描绘、展示更加美好的生活。由于生活是五彩的,故事是新鲜的,搜集是能动快乐的,因而“再现”它一定是很感兴趣的。

二、观察体验,攒素材

目前,作文教学注重倡导“生活本源”理念。初中作文教学也应如此。首先,我们要经常把学生引出课堂,带出校园小圈子,让学生更多地接触、感受自然,更多地认识社会,让学生在走近自然,接近社会中感知、体验生活,培养积极情感,塑造健全人格。让学生借此养成关注环境、关注生活、关注人生、关注社会的好习惯。其次,我们要有目的、有计划、多角度地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开阔视野,在生活中搜集写作素材、丰富知识。再者,要教会学生写日记,鼓励他们将平时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有重点地记下来,以培养他们创造性积累写作素材的好习惯。

三、写作表达,提能力

学生的作文能力包括认识生活和反映生活两个方面。认识生活需要有敏锐的观察和思辨能力,而反映生活则需要有准确的表达力。这种表达力包括口头和书面两种。口语表达力的有效培养有助于写作水平的提高。课堂上要突出学生口头表达的训练。例如,可通过讲故事、谈理想、演讲、辩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另外,语文教学中,还可通过引导学生多读范文,学习别人的写法来提高作文水平;通过互改、互评同学间的习作,来提高作文水平等等。

总之,初中作文教学形式多样,要想让学生在作文方面能结出更大的硕果,还需教师不断努力深入探究。

参考文献:

第6篇:初中生思辨能力的培养范文

一、同伴互助模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开展的可行性

同伴互助理论,是基于维果茨基的“社会建构”理念而发展起来的,因为儿童的社会体验是个人开展活动 、发展内在心理功能以及形成个人文化的前提条件[1]。在教学领域,同伴互助模式可以理解为是通过教师引导、组织、指导、监管下形成的一种有组织的、有纪律的、常态化的,对学科学习有持续促进作用的,一对一提供互助的教学模式。

在初中物理学科开展同伴互助教学虽缺乏前人的研究资料,笔者认为仍然具备一定的可行性。

1.物理新课程呼唤新的教学方式

通过对2011版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的学习,大体可以了解到初中物理学科的教学任务是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倡导教学方式多样化、学习方式多样化、评价方式多元化。同伴互助模式是一种区别于老师教学生学传统教学方式的新型教学方式,这种模式的运用将逐步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这种模式完全符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可成为新课程实践的一种尝试。

2.初中学生受益于同伴互助

从初中生生理特点来看,初中生进入青春期,身体与心里发生巨大变化。独立自主的意识逐渐觉醒。行为上表现“叛逆”,排斥家长、教师,家长和教师的话变得越来越没有作用。社会性逐渐体现出来,他们渴望友谊,自己在同伴中的形象,同伴对自己的评价,更加引起个人的关注。同伴互助小组作为一个群体,加入的个体容易对该群体的规范产生极大的认同,从而该群体可以成为影响个人品质的重要因素。同伴互助正是利用同伴来积极影响个体,在家长、教师教育效果不大的情况下,这种方式上的转变,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从初中生认识特点来看,初中生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能够对各种观点作理论的思辨,但水平不太高,容易出现片面性和表面性。物理学科可以起到发展学生逻辑思辨能力。同伴互助可以帮助学生在具体的物理问题探讨中,通过不同意见的撞击,克服学生思辨的片面性与表面性,起到发展学生科学素养的作用。

因此,在初中生中开展初中物理同伴互助教学活动,既是初中物理新课程的需要,也是解决初中学生青春期教学难问题的不错选择。初中生在生理和心里上具备开展同伴互助的基础。同时,同伴互助也满足了初中生渴望友谊,寻求归属与认同感的需要。

二、同伴互助教学模式基本操作流程

从教与学的两个角度考虑,同伴互助模式可以认为是有教师参与,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模式。基于此,可将同伴互助的模式教学基本操作流程图解如下:

教师行为包括(1)布置互助任务(2)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培训,使学生明确任务的要求及掌握完成任务的操作方法(3)及时管理工作,消除互助活动开展中的一切不利因素,监督与促进互助活动完成(4)开展多元化评价,巩固、改善互助关系,提高成员归属感。

学生行为包括(1)接受任务(2)明确互助学习的目标和要求,学习互助活动开展的方式(3)积极开展同伴互助活动(4)通过老师评价、组内成员自评、互评等方式,巩固、改善同伴互助关系,逐步形成一定的群体归属感。

同伴互助教学模式中,教师的指导始终贯穿学生的互助活动中,不断促进同伴互助的关系的发展。教师通过一定任务的驱使,培训学生掌握一定的互助技能,促使同伴互助的活动开展起来。在同伴互助的过程中,产生例如思想因素、能力因素、情感因素等方面的消极因素,进行减轻或消除,促使同伴互助互动顺利、熟练、深入开展。教师通过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互评的多元评价方式,提高同伴互助小组成员的归属感,成员之间的认同感,促使同伴互助由不自觉的行为成为符合学生内需发展的自觉行为。

三、 同伴互助模式实现的价值

同伴互助模式在初中物理课外教学中应用,可以实现以下价值:

1.形成互帮、互助、互惠的学习氛围

同伴互助模式的建立、维持、巩固有着明确的目的性――即提高同伴及学生自身的学习水平。同伴互助模式强调需要建立互帮、互助、互惠的学习氛围。在同伴互助过程中,充分明确同伴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并且依照一定的程序或者规则进行,使得互惠关系能够持久的发生在同伴之间,促进双方能自愿地进一步地巩固与完善同伴互助关系。

除此以外,由于同伴互助的开展,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加强交流与沟通,除了学业上的相互促进以外,情感关系也会变得更加融洽,避免了因以考试为中心导致的恶性竞争,从而营造了一种良好的学习、研究的氛围[2]。

2.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效果

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包括:观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动手实验、分析、归纳、评估、合作、交流与表达等能力。同伴互助模式教学对学生分析、归纳、评估、合作、交流与表达等能力的培养有着直接的影响,尤其是合作、交流与表达的能力。

在同伴互助模式中,学会交流与表达是与同伴沟通的必要途径。在物理学习中,表达的方式非常丰富,除了语言之外,图表、文字都是表达的方式。在互助的过程中,对于各种物理问题的探讨,其实就是对物理现象或结论的各种表达形式进行交流,从客观上锻炼了学生的交流与表达能力。从学生角度来说,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他为了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思想,也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物理表达能力。从这个角度分析,同伴互助模式对学生的交流与表达的能力的培养有着直接的促进作用。

物理教学中,经常布置一些小制作、小实验作为学生的课外作业。在完成这些动手类的作业时,学生经常会遇到各种困难。与同伴探讨,是一条有效克服困难的途径。通过问题研讨、提出解决方案、进行实验的过程,不但是交流与表达的过程,还是合作的过程。通过同伴互助,对于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学生在同伴互助的过程中,包括物理学科的知识、技能与方法,还有一些隐形的东西,例如良好的学习习惯、积极的学习态度等,都在同伴互助的过程中,不断得到交流与认同,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的进一步提高,由此带来学习物理学科的效益的提高也是显而易见的。

3.教师回归“引导者”角色

第7篇:初中生思辨能力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初中英语 口语 表达能力

在英语的听、说、读、写四种语言技能中,说的难度最大。学生能否学好英语,用好英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不会说。尽管口语对学生的语言发展很重要,但是口语的价值多年来在实践中一直被低估。课堂上,不少老师往往通过机械重复的句型操练和背诵对话的形式来教口语,因而虽然付出了努力但收效甚微。

1初中生英语口语能力的现状

随着全球化的进展,口语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会用英语交际的能力,在初中是要为这种能力的分组奠定基础,让学生不仅会表达,还要学会在不同的交际场合按照一定的社会文化规则进行交际。在英语教学中,我常常听到教师们这样抱怨:“某某学生作业、考试都不错,就是上课不举手,不喜欢发言。”笔者在听课时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有的学生笔试成绩好,口语却很糟;在交际活动中,有的学生心里想得挺不错,一要口头表达,就抓耳挠腮,表达不完整;还有的学生自由会话时语言流畅,思维敏捷,可一到正式发言就吞吞吐吐,结结巴巴等等[1]。

2初中生英语口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2.1缺乏必要的语言环境,听英语的机会太少

说英语的能力必须建立在大量的听英语的实践基础之上。学生听英语的机会少直接影响了说的训练。我国学生,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的中小学生是在汉语环境初中习英语的,除了每周有限的几节英语课外,很少有接触英语的机会。课内的一点听说训练难以在课外得到复习巩固。学习了不会用,即使会用也往往无处可用。即使是城市学校,学生课外使用英语的机会也非常少,他们没有不得不使用英语的机会。

2.2教师素质上准备不足

由于教师均为国内师范院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不少初中英语教师的口语水平偏低,语音语调不准确,不能流利自如地用英语教学,这对培养学生听说能力是很不利的。教师本人的口语不够流利,有时候会显得力不从心,在专业上还需要不断地充实和提高,才能适应当前新课标提出的要求。教师的语言观、教学观、评价观等方面也还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在课堂上低估甚至忽视了口语教学。

2.3英语考试的负面影响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学生数量庞大,一些测试形式非常好,但是,操作起来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和空间上的投入。因此,一些对教学实践具有很好的反拨作用的测试形式(如2对1,即两个老师测试一个学生的口语),在考试评价中不具备操作上的可能性[2]。一些地方虽然尝试在中考中增加口语测试的内容,由于组织难度大,评分受主观因素影响多,测试效度,包括内容效度和评分效度都大打折扣。

3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策略

3.1坚持正确的教学原则与方法

在帮助学生的口语训练中,科学设计英语评价系统与正确使用一套好的英语教材固然重要,而坚持正确的教学原则与采用正确的教学方法也是必不可少的。在英语课堂教学的口语训练时,要做到因材施教,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个性情况、智力水平、口语基础等都有助于搞好课堂教学。对语音好,但表达能力差的学生,要多些鼓励,正面引导其加强口语训练;对语言知识基础扎实,理解能力强,但不喜欢开口的学生,要善于帮助他们认识语言学习规律,掌握正确的语言学习方法;对于胆小爱面子,因怕犯错误而不敢或不肯开口的学生,要帮助他们提高认识,指出在语言学习的口语训练中出现错误或缺点是很普遍的现象,告诉他们不敢或不肯开口才是语言学习的最大错误[3]。

3.2口语训练教学中强调多模仿

强调多模仿可以让学生的记忆力、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表达力、创造力等方面得到很好的培养,让学生的智力在习得言语能力或语言知识的过程中得到不断地提高,从而为学生建立起长期学习英语的信心和基本能力。

例如,在初中英语口语中教师可以开展辩论赛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我利用刚开完运动会的机会问学生:“Who is the better jumper,Lucy or Li Lei?”班上的男同学说“Li Lei is the better jumper.He jumped higher than Lucy.”而女生很不服气地说:“I don’t think so.Lucy is the better jumper.Although she broke her leg,she continued to jump.She is great…”通过实践反思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来变换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乐初中、在玩初中,通过表演、竞赛等形式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课堂上开展辩论会的比赛模式,符合学生喜欢表现自己、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而辩论会不仅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思辨能力,而且陶冶了学生的情操[4]。

3.3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主进行

教师既不能越俎代庖,为初中生准备好发言稿在课堂上去念,也不能放任自流,自生自灭。应将这项活动作为教学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并制订出长期(学期)和短期(星期)的计划,包括汇报内容(如日期、周日、天气、出席情况、缺席原因、课程、学校和班级的重要活动、社会见闻、国内外重要新闻、对教师与同学的希望和建议等)、方式(单个或多人)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和预防措施(哪些内容学生汇报时困难较大,如何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初中生汇报时可能用到哪些生词等)。这样,教师胸有成竹,便于指导,学生心中有底,便于准备,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事先解决可能遇到的困难。如低年级初中生尚未掌握足以说明各种天气特征的单词(fine,sunny,rainy,cloudy,windy,foggy,snowing,etc),教师应先将这些教会全班学生。个别学生的困难,则在准备过程中帮助解决。

参考文献:

[1]程晓薇. 高中英语口语教学刍议[J]. 学周刊,2011(29).

[2]王春香. 谈大学英语口语教学[J]. 邯郸学院学报,2010(03).

第8篇:初中生思辨能力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 历史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6-0049-02

历史是一门人文性很浓的学科,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可能很难适应现代初中生的学习兴趣,得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传统的课堂理论讲授只能挫伤初中生学习兴趣,不能有效地调动孩子对初中历史学习的积极性,为此,我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做了如下探索。

一、有效利用教科书的插图

在初中历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灵活运用插图来进行教学,丰富历史课堂的教学内容,使历史教科书插图成为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得力助手。让初中生在了解历史的基础上,学到从教科书的插图中获取其他历史信息的技巧,这既能丰富初中历史教科书的史实资料,又可以提高初中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探究能力、思辨能力等。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去挖掘插图中的隐性知识,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利于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质量,不仅能为课堂教学增辉添彩,还有利于帮助学生了解历史,开拓视野。例如,在八年级上册中“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领土表”与“俄国侵占中国北方领土示意一般,历史教科书中的插图是内容的具体体现,很多时候具有催化作用,能够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激发学生课堂中学习的主动性

1.兴趣是主动学习的源泉,历史课堂,吸引学生产生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老师可以就寓意深刻、生动有趣的故事来吸引学生,激发其求知欲。2.让学生头脑有“问题”,正如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所言:“最精湛的教学艺术要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问题”。有问题才会产生学习驱动力。

三、激发学生历史情感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推进与深化,情感教育逐渐成为了初中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过程。因此,教师在输入知识信息的同时,也要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营造历史氛围。例如,在分析《中英》这节知识时,在备课环节,教师就应把握住不同的情感因子:第一,对清政府妥协的痛恨,对琦善、弈山、牛鉴等贪生怕死之辈的愤慨;第二,对关天培、葛云飞、陈化成以及三元里人民爱国精神的敬仰。结合正反两点,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合理发挥,让学生沉浸在情感的洗礼当中,或愤怒,或感动,或欢呼,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会情绪高涨。

在学习中积极投入情感,才能更好地带动、感染学生,促使学生快速进入角色,创造出鲜活的历史境,然后再营造出感人的历史氛围。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用语言、巧使教具、借助媒体等方法激发学生的情感。

四、设计课堂教学

好的教学效果是学生爱历史,乐于学习历史,所以历史课堂设计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口味”,才能得到较好的效果。1.教师在课堂上设计教学问题,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先学后教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学习掌握历史知识,也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唯物主义观,让学生对历史有一个公正、公平的情感态度以及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在讲述三国鼎立这一章时,教师设计几个教学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自主学习。2.利用知识框架图,让历史知识由零散变得相对集中起来不仅有利于教师的教,而且有利于学生的学,更有利于学生的总结复习,通过构建历史知识框架图,查漏补缺,发现学生哪些方面没有掌握,需要加强学习。从而达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3.联系生活,激发兴趣。由于历史学科所讲述的内容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离得较远,再加上初中生知识范围有限,抽象思维能力不强,对许多的历史现象暂时不能理解透彻。因而只能对历史知识死记硬背,稍微灵活一点的题目就不知从何下手进行解答。这就要求教师设计教学时,要及时捕捉历史教学与现实联系的契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如在讲述时为什么失败时,让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从而激励学生努力学好文化,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奉献自己的一分光和热。在学习历史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认识到知识才能改变命运,才能创造财富。

通过以上教学环节的设计,最终目的就是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掌握历史知识。教师在课堂设计时,要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灵活进行优化组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共同促进教学质量提高。

参考文献:

[1]张焕焕.历史教学预设中单元目标的设计与整合[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0,(03).

第9篇:初中生思辨能力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 核心素养;培育途径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要把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具体化,细化,转化为具体的品格和能力要求,进而贯穿到各学段,融合到各学科,最后体现在学生身上。于是,落实和培养核心素养成为了进一步深化课改的关键,是当前课改的必然趋势。

作为一门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初中思品学科,更应走在课改的前沿,努力落实培育核心素养。这就要求初中思品教师必须认识到本学科核心素养是以“公民素养”为核心的知识素养、调适素养、思辨素养、信念素养和行动素养。所谓知识素养指的是学生能掌握思品学科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能力。调适素养指的是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自主调节和处理各类关系和矛盾。思辨素养指的是通过本课程,学生能运用辩证的思维和方法观察和分析社会现象。信念素养指的是通过课程学习,学能能把外在的知识技能内化为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行动素养指的是学生运用思品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或是采取某种行动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那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和培育核心素养呢?笔者认为关键在于通过课堂教学能把学到的思品知识和技能内化为学生自己的思想意识并付诸实践。可以通过以下途径。

一、教材案例要“精于取舍”

教材中有许多案例,这些案例往往看似有些陈旧,所以许多教师喜欢自己在课外选取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案例,作为教学资源。但是要注意,不是所有课外选取的案例都适合课堂教学,我们应该选择那些发生在学生周围的熟悉案例,比如学生与父母、教师的冲突或中学生在网络交往中碰到的困惑等,然后进行加工改造,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为了追求新鲜而丢失材料的适用性,这是一种极为不妥的办法。有时当我们找不到合适的课外案例时,我们完全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案例,因为这些教材案例是专家们进过长期而认真的斟酌筛选出来的,其典型性和科学性是无可置疑的,所以教师教学^程中不必舍近而求远。

例如:在全国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活动中,《做友好往来的使者》的朱翠华老师在指导学生探究文化不仅是民族的,还是世界的时候,就采用了教材中固有的案例,即二战中日本两座古城得以幸存的历史故事。教材的这个案例能够充分地反映出这部分的理论知识点,典型而真实,又能激发学生的思考,易于学生的思考。所以这样的教材案例应该得到充分利用,而不是一味追求案例的生活化、新鲜感,丢失案例本身应该起到的作用。

二、活动形式要“就实避虚”

思品课堂生活化不是形式上的生活化,在活动设计中不能流于是形式上的热闹活泼,而是要适合教学内容,体现教学效果。比如:《拥抱和平》中,用教材主要知识编制歌曲,各小组再相互评价,并演唱出歌曲。此形式较为新颖,学生参与度也高,课堂氛围也比较活泼,感觉活动设计很生活化。但实际上,学生为了编制歌曲需要在课前花费较多时间,而且在演唱过程中,学生把更多精力发在了演唱技巧之中,所以这使得原本用于学习教材知识的过程,变成了学习编制歌曲和练习演唱技巧的过程,而且这个过程持续了近半节课左右的时间,在最后阶段又显得单调,所以生活化的课堂在此时显得流于形式。

三、布置作业要“融于生活”

理论是用来指导实践的,作为育人的思品学科,应该让学生通过课堂上的探究学习,感悟出道理,并在课后转化为实践,让学到的理论融于生活。融于生活是思品课堂的逻辑起点,也应该是思品课堂的价值归宿。而布置作业是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适当的练习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方法,也可以更灵活地运用到社会生活当中去。除了一些书面课堂作业,也可尝试布置生活化的作业,让学生将在课堂上学到的东西灵活地运用于生活实践之中,这样可以给学生带来成就感和满足感。

例如:朱翠华老师的《做友好往来的使者》一课,从师生互动感受文化差异到活动探究领悟面对文化的态度再到最后阶段布置作业:扬州的小使者,为建城两千五百年庆典做志愿者,接待来自远方的客人。

总之,通过以上方法可以有效地实现思品课堂的实践化,指导学生逐步将思品的核心素养吸收内化,也就实现了核心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