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校园管理制度范文

小学校园管理制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校园管理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校园管理制度

第1篇:小学校园管理制度范文

面对9O后的个性化学生,辅导员应如何对他们进行科学的分类管理?面对这些心智尚不成熟的新生代们,我们怎样才能更好地与他们保持交流与沟通呢?

以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为例,学校属于独立院校,民办高校的学生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学生籍贯分布不集中,生源质量参差不齐;

第二,在校学生普遍家庭条件优渥,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强,人际交往能力强,有个性,有想法,创新意识,自我表现能力强;

第三,这些学生中部分成绩优异,综合素质较强,但总体学习能力有待提高,自控能力较弱,自觉性较差,学生学习能力不足与从小到大家庭给予的生活上的优越感,导致学生心态变化动荡较大、稳定性差。

对于独立院校学生的管理,必须找到符合学生特点的管理模式。找到适合他们的管理模式,才能使提高学生工作的管理水平,提高办事的效率,而分类管理便是其中有效管理的方法之一。

一、对学生进行分类管理的必要性

学生管理的方式和方法有很多,实施合理的分类管理对学校,对学生个人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主要表现如下:

1.充分关注每位学生的成长及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了一名教师的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关怀,实施分类管理是以人为本的具体表现。

2.发现每位学生具备的个性特点,培养每个学生的潜能,按照既定的要求将学生进行分类,给予不同的教育理念,管理方式方法,这符合独立院校学生的特点,符合应用型大学本科培养人才的工作管理思路。

3.实施分类管理是培养学生管理体制健全的一种体现,分类管理在开展学生工作中,可以使管理更加的规范化,实现目标管理,提高个人目标培养的有效性。

二、学生分类管理开始前的准备工作

从新生入学军训开始,应该对学生开始进行逐步的了解,了解过程使一个很漫长的过程,从熟悉每位新生的入学登记表信息,开学后的学生课堂、寝室、食堂;从校级,院级学生会,社团学生担任的职务担任,从学生平时的言行举止,穿着等方面,尽快走进学生,亲近学生,拉近与学生的距离,逐步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每学期不定期与家长联系,与学生谈心谈话,在“一对一”或“一对多”的谈心谈话中,多角度的了解学生,熟知学生的家庭成长背景,方便日后有针对性地进行管理;重点记录家庭贫困的学生信息,尤其是特殊家庭的学生,譬如单亲家庭,应给予更多的关心。通过敞开心扉的谈心谈话,平时细致细微的观察,加深师生之间的感情,有利于后期开展学生工作。

三、对学生分类管理的划分角度不同,划分内容也会不同。本文从未来学生的发展方向来进行分类,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将学生分成5类:

第一类,未来就业单位与大学所学专业相对口。

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与这个专业相对口的就业单位主要是国家电网,供电局,电力公司等。这类学生对未来就业很明确,首先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尤其是大二开始的专业课程学习,其次,要鼓励他们提前做好国家电网考试的准备工作,再次,要提醒他们不断地提升各方面的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分析事情、处理事情的能力,与人交际能力,这部分学生是比较优秀和省心的,在管理中侧重于鼓励,使他们得到重视,自然提升他们的自信心。

第二类,继续深造立志考研。

这类学生很多是高考成绩优异并获得了新生奖学金的,对这部分学生,首先是肯定他们的成绩,同时要坚定他们考研的信心,要经常关心他们的学习情况,提醒他们坚持自己的目标,学习的同时要多多锻炼身体,要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平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的做好每一天的时间规划,告知班级其它同学要以他们为榜样,以提高这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有受到肯定的心态,同时带动身边其他同学。

第三类,个人要求简单型。

这类学生自我要求简单,考试通过,顺利取得毕业证,学位证,然后找份工作就满足了。对于这类学生,首先要提醒他们遵守学校校规校纪,修满每学期的学分,认真准备毕业设计答辩,对刚进入大学的学生来说,学校的规章制度要明确的告知他们,刚进大学是学生行为意识养成的最佳阶段。譬如晚归,违规电器的使用,保持宿舍整洁卫生等等。只有让他们了解校规校纪之后,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学生才能鉴别什么事情该做的什么事情是不能触碰的。

第四类,缺乏主见依赖型。

这部分学生是没有主见的,对于他们的教育管理,就需要父母和学校共同监督。家长一般都会配合学校对孩子进行严格的管理。对这些没什么想法,又对学习好坏无所谓,就只想着玩的学生,要及时地和他们的父母沟通,双方经常联系,一起督促他们、鼓励他们,引导他们往积极的方向走。

第五类消极悲观型。

占学生人数中最少的一部分属于这一类型。这部分学生无视学校规章制度,缺少家庭管教,缺少父母关爱,对于大学生活得过且过,作为辅导员我们应该本着老师的职责和义务,尽自己的努力去感化他们,教育他们。但是要特别注意,千万不能让他们影响其他的学生。将学生进行分类,能够很好地针对不同的学生做出相应的管理方法,积极地引导学生走向正常的轨道,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升。

四 对学生进行分类管理的重要意义

通过对学生的分类,能够明确的掌握所有学生的发展状况,从而针对不同类的学生施与不同的教育方式。

1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针对可以转变改造的学生,我们可以利用大二的时间,给予他们合理的建议,指导性的和针对性的给予帮助,通过实施的分类管理工作,努力把中间层次的学生向前一个台阶迈进,解Q就业难题,同时争取优秀的,中间层次的学生努力培养成就好业的人才。

第2篇:小学校园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学科馆员制度

中图分类号:TU242.3 文献标识码:A

1 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内涵

中文的“学科馆员”一词来源于英文名称Subject Librarian。在国外,“学科馆员”还被称为学科专家馆员、学科咨询馆员、联络馆员、研究支持馆员、网络馆员等等。美国图书馆学会(ALA)将“学科馆员”定义为:一种受过专门训练和拥有丰富学科知识的馆员,主要负责图书馆某一学科专业文献的选择和评价,有时也负责学科信息服务和书目文献的组织。在国内,对“学科馆员”概念尚无一个明确、规范的定义。“学科馆员”就是一些特殊的图书馆员,他们不仅系统掌握图书馆学专业知识,还对其他某些学科领域的知识较为熟悉乃至精通,能够深入地从事文献信息资源的组织与开发、学科信息咨询和导航、读者咨询服务、用户培训和指导等工作,为学科专业和图书馆之间架起一座相互沟通的桥梁[1]。

2 高校图书馆建立“学科馆员”制度的必要性

传统图书馆提供的服务是被动消极的,扮演的角色仅仅是信息提供者和用户的中介,图书馆若要在信息服务机构中发挥重要作用,关键在乎观念的转变,将过去的“读者到图书馆中来”转变成现在的“图书馆走到读者中去”,使被动服务转变为主动服务[2]。

高校图书馆面对的读者多为高校教师、学生、科研人员,他们需要不断了解和掌握其各自专业领域中的最新论文、课题、成果等方面的情况。但是由于文献信息数量的增长突飞猛进,导致读者们在利用图书馆查找所需资料时无所适从。因此,建立学科馆员制度是带动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工作往更深层次发展的必然结果。

高校图书馆需组织一批对本馆馆藏资源熟悉,且具有较强学科专业基础知识的图书馆员,承担起为学科读者提供深层次的信息服务工作。学科馆员制度不仅能够使馆员主动定期与用户进行沟通,对用户的需求信息进行全程跟踪,建立起一种对口服务,而且满足了广大教学、科研人员的信息需求。

3 高校图书馆开展“学科馆员”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图书馆管理理念与模式落后

随着全球信息化数字化时代的到来,高校图书馆也逐步转型:从以“物”为主到现代以“人”为本[3]。但由于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相当一部分图书馆仍然停留在借还书的传统思路,极大限制了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很多院校的图书馆并未对本馆的馆藏资源进行积极地探索与挖掘,从而导致学科馆员的作用不能体现出来。在管理模式上,国内多数高校图书馆都采用分散管理与集中管理相结合的双重管理体制。即使设立学科馆员,也会隶属于图书馆中不同的部门,造成部门中工作与学科服务工作的交叉,为学科馆员的工作增加难度,致使学科馆员很难专心致力于学科服务工作。

3.2 学科馆员为学科建设提供服务的深度不够

高校学科馆员应为重点学科和图书馆之间架起一座相互沟通的桥梁,进而对各院系的重点学科建设提供深层次的服务。但目前的实际情况是,作为沟通的纽带,学科馆员的作用只流于形式,在实际工作中学科馆员对学科用户的实际需求了解并不全面,缺少与用户、读者的深层沟通,较少开展有针对性的学科定题服务、跟踪服务,其服务的深度还存在较大扩展空间。

3.3 高素质人才匮乏

在国外,对学科馆员的学历要求至少为硕士,同时要求具备图书馆学、情报学及相关专业的知识。遗憾的是,国内大多数图书馆学科馆员的学历层次普遍不高,知识结构也相对单一,且学科理论和专业修养偏低,其缺少专业培训和继续教育的机会,缺乏敬业精神,创新意识不足。面对高校图书馆高素质人才普遍缺乏的状况,若想在短时间内组建高素质的学科馆员队伍是比较困难。

3.4 学科馆员地位不高,待遇偏低

在我国,高校图书馆虽然被称为高校硬件三大支柱之一,但是作为服务单位,图书馆长期被定位为学校教学与科研的辅助单位,受重视程度不高,学科馆员与高校教师、科研人员的待遇相比,均处于劣势,其相应的社会地位与学术地位也较低。

4 高校图书馆开展“学科馆员”制度的对策

4.1 建立新的管理模式及有效管理机制

传统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降低了学科馆员为重点学科建设服务的效率。因此,需建立全新的管理模式,实现馆员专业化和馆藏专业化相结合。同时,建立与学科馆员的服务相适应的文献资源管理模式,加强馆藏专业化建设,开办重点学科阅览室,配备专门学科馆员提供服务。此外,建立学科馆员工作规划的制度,学科馆员要明确岗位职责,提出工作规划,并根据需要随时调整,充分了解所负责学科的国内外的发展动态以及本校教学科研现状与需求等。

4.2 加强学科馆员与用户沟通,提供深度服务

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若要更好地为重点学科提供信息服务,需加强其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科馆员主动与对口院系的教师及用户进行沟通,定期地与其进行交流。实现网络及在线咨询业务,了解各用户的要求,积极收集反馈信息。从而为教师有效利用图书馆资源提供途径,为教学与科研提供参考及信息深度服务,更好地做到相关课题的专题文献检索,充分发挥学科馆员的作用。

4.3 建设高素质学科馆员队伍

目前,高校图书馆建立学科馆员制度最大困难是缺乏高素质的学科馆员队伍。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学科馆员队伍,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对现有的高校图书馆馆员进行挑选和培训,加强图书情报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培养文献资源检索、信息服务的技能;鼓励学科馆员积极参与科研,出席学术会议,熟悉相关学科领域研究的最新研究动态及研究成果。二是引进图书情报专业或者某重点学科双学位的人才。在招聘馆员时,对本科攻读其他专业的图书情报学硕士,以及具有图书情报学与其他学科双学位人才进行优先选择[4]。

4.4 提高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的待遇

高校图书馆对高校教学和科研具有特殊作用和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学科馆员从事的是一项深度服务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是其他普通馆员所不能替代的。因此,要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科馆员的物质待遇及精神激励,要体现出优劳优酬的分配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高素质人才从事到学科馆员这项工作中,进而扩大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人才队伍,更好地为学校重点学科服务,为学校的科研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关继舜,查颖.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实施策略探讨[J].图书馆论坛,2010(4):158-159.

[2]陈英.论我国学科馆员制度发展与高校重点学科建设[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9(1):78-80.

第3篇:小学校园管理制度范文

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教学和管理应当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人为本就是在管理制度中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制度应当成为高职院校为学生服务的一种工具,而非强加式的硬性管理。但是目前的高职管理制度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被各种制度钳制,而且被要求应当服从于教学和管理。在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的形势下学生的个性需求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而学生的个性发展又是呈现不断高涨的趋势。因此高职院校管理制度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就出现了一种矛盾现象。这给学生造成的影响就是整个学习状态的被动性。他们无法按照高职院校的意志去完成一些学习任务的日常行为。甚至带有一定的抵触情绪,这造成管理效果不高,管理制度和措施不能既定的方向和效果发展。

二、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创新策略

1.及时调整和变革管理理念。高职院校如要充分发挥学生管理制度这项措施的有效性必须及时的变革和创新管理理念。视管理为服务,通过管理措施的完善不断满足学生的各项需求。而做到这一点必须对现有的管理制度进行变革和创新,而且在这样的基础上还要不断的加强学生在不同侧面的管理工作和任务。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不断加强学生管理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只有将学生的需求和发展放在更加突出和重要的位置才能不断呈现学生在管理效果和措施方面的特色和效果。学生的发展应当在院校发展之上,院校应当将学生的需求视为院校发展的机遇。而不是要求学生适应院校的管理需求。只有在转变了这种观念的基础上才能不断实现管理制度的效力,挖掘出管理制度在学生管理方面的潜力和效果。

2.高职院校应当注重管理技术的创新。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生参与网络社会的积极性不断高涨,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这种现代技术与高职院校管理之间的结合成为一种客观趋势。学生管理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不仅能够大大提升管理效率,同时也能够更加有效的满足学生需求。为此高职在管理方面尹应当注重对这种先进技术的引进和改造。根据管理制度的特点和计算机技术的优势将二者充分整合为一个有机统一体。具体而言,应当将学生管理工作细分为不同的领域,将制度与管理软件结合起来,更加有效的满足他们在这样的管理过程中的要点。而且还要在这样的基础上更加重视管理的实效性提升,确保他们能够在原来的基础上,利用网络信息管理平台对学生管理工作进行更加有效地管控与调整。

3.注重学生管理队伍建设。高职院校应当打造一支以辅导员为主力的学生管理队伍。学生管理工作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要看管理队伍的建设状况。管理队伍建设应当以管理素质的提升为基础。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队伍已经初具规模,学生管理部门工作经验也相当丰富,这是一个非常大的优势,而且在这样的基础上还应当更加有效的满足学生在管理过程中的人物驱动类型,不但满足他们在软素质提升过程中的期望和需求,通过大量的培训工作不断优化他们的知识结构,同时还应当更加充分的考虑对学生实际情况的调查了解。管理制度能否在学生中起到实际作用还要看学生管理队伍的执行力,完善的制度若没有执行力配合那也不能起到实际的作用。

三、结语

第4篇:小学校园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 学分制 管理制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2-0062-02

一、高职院校实行学分制的现状

十八世纪末,德国首创选课制,学分制起于选课制。1952年,我国进行了高等院校院系调整,高等院校普遍采用学年制,代替了学分制。1978年,教育部提出有条件的院校可以试行学分制,南京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部分重点大学率先实行学分制。现阶段,我国大部分普通本科院校已实行学分制。

学分制是一种以选课制、导师制和学分绩点制为核心,以学分为基本单位来衡量、计算学生对某门课程学习量的高等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学分制一般有学年学分制和完全学分制。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普通高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许多高职院校也把学分制作为教学管理模式改革的方向,并取得了理论和实践成果。

从各高职院校实行学分制的情况来看,主要以学年学分制为基本类型,辅以加权学分制。学分制的采用体现了计划性和灵活性的结合,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师专业化水平,促进了高校教育思想的转变,促进了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二、高职院校学分制存在的问题

1.教育教学观念需更新

一种新教学管理制度的实施,必须先有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教学理念。学分制是以激发学生个性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建立适应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应当实现三个转变: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要把学生的学习观念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构建知识体系;要把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使学生成为教学行为主角。

2.教育资源不能满足需求

学分制实施的必要条件是教学资源充足。一是硬件设施投入不足,如教室、教学设备等方面量和质上地限制了学分制的实施。二是教师知识和技能尚不具备开设新课的能力,课程资源少,造成学生选课的自由度不大,选课特有的灵活性受到限制。

3.选课体系构建不合理

选课是学分制的核心,而构建科学的选课体系又是选课的关键。有的院校只强调专业性,不注重人文性,或只强调理论系统性而不突显技能性,或对跨年度、跨专业选课不予充分考虑。在学分制下,课程体系应模块化,各模块间层现关联、层次、递进关系,共同构成高职高专学分制的选课体系。

4.教学管理工作有待改进

学分制的运行和实施要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必须将所有的课程和相关的信息及时而准确地传递给全体学生;建立一系列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如学籍管理、课程编排、选课管理、转专业管理等制度。因此,现行的教学管理工作必须改革、创新。

三、构建学分制管理模式的基本原则

1.扩大选修课原则

学分制的核心是选修课制。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也要遵循学分制运行规律,多设选修课,使学生在专业导师的指导下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方向及课程。课程设置要采用模块化方式,允许学生在入学一年后按照相应条件适当调整专业。但是当前不少高职院校学分制更多是学年制的变通,把学年制的分数折算成学分制的学分,且对选修课部分课程设计缺乏与其他模块的关联性、功能性。

2.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原则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应当在学分制中得到充分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要加强对学生的技术技能的培养,要求实践教学总时数≥40~50%以上。每个专业必须要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体现半年的顶岗实习,并给予相应学分。

3.双(多)证原则

专业技能资格证证明技能水平和能力。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要体现双证或多证书。各专业应建立专业职业资格证书或专项技能证书奖励及技能竞赛学分体系,达到全面提高学生技术技能和就业能力的目的。

4.兼顾人文素质原则

高职教育在重视智商同时也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情商,保证职业技术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结合。既突出职业技能的培养,又兼顾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既考虑学生就业知识技能的训练,又顾及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开设美术和音乐欣赏、应用写作、诗词欣赏等选修课程,并作为院级选修课。

四、具体措施

1.确定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规格

人才培养目标应明确阐述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及应对学生毕业后面向的岗位(群)进行具体描述,应详细说明学生应掌握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这是构建学分制课程体系的价值评价和依据。

2.弹性的修业年限

高职院校学分制的学习年限宜为2~4年,正常学习年限为3年。各专业一般应按照三段制(1+1.5+0.5)的模式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在校学习的第一阶段(第1学年)按专业大类培养;第二阶段(第3学期至第5学期)进行宽口径专业教育;第三阶段(第6学期)工学结合,进行岗前训练与实习。很少高职院校采用弹性的修业年限,原因很多,主要是难以满足学生选课要求,相关管理制度协调不够,学年制思维未能突破。

3.模块化的课程体系

按知识、技能模块构建学分制下课程体系,这是学分制实施的关键。模块式课程体系组成: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实践课、全院性选修课。公共必修课以公共基础课为主的必修课组成,以培养学生一般基本知识和素质为目的,学生必须完成这部分学习内容。专业必修课培养专业素养,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专业基础课按专业大类分别制定,要求选读该专业学习的学生都应学完专业基础课并取得相应的学分。专业主干课程按专业方向需要设置,是培养学生专业理论和技能的重要课程,要求选定本专业方向学习的学生必须修完该类课程并取得学分。专业选修课具有专业拓展功能,由大量的选修课组成,用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学生可以根据自己个性发展的需要任意选择学习。专业选修课可以是某一专业方向的专业延伸课程,也可以是跨专业的其他课程,也可以是按某一专业方向的基本要求而组合的选修课程。选修课程学习完成并取得学分,若为跨专业的其他课程可承认学生在大学学习阶段取得的第二专业合格。实践课突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特点,突出学生职业技术技能的培养,独立自成体系。全院性选修课全部为人文素质课程,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体现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实现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4.学分规定

4.1学分规定

在人才培养方案编制中,各专业课程均以每学分为16~18学时计算所需的总课时,以0.5为最小学分单位,各专业其他课程的总学时必须为8的倍数。如果某门课程安排在一学期,在执行人才培养方案时,应该满足(16×学分)≤(理论周数×该门课程周学时)。

4.2周学时要求

考虑到学生的自由时间,周学时要保证≤28学时。

4.3技能证书和技能竞赛给予学分

双证书奖励学分5学分,技能大赛获奖学分2~6学分。

5.建立和完善动态管理机制,激励学生

可以采用绩点学分制或加权学分制,促进学生提高学习的内在质量,并相应地规定最低学分总量的平均总绩点数作为升级或毕业的标准,允许修满学分的学生提前毕业或修满第二专业学分的学生,发给第二专业合格证,这就是学分制下的动态管理机制。将学生取得的绩点学分与评定优秀生、奖学金等级直接联结,激励学生不断进步。因此,高职院校应制定适合自己特点的动态管理机制。

6.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队伍

教师是支撑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最基本因素之一。学分制的实施是对我们的教师考验和重新评价。首先,教师必须有较高的业务素质,不仅要求专业知识厚实、文化素养广博、学术水平高,还能在边缘、新兴学科的科研中有所建树,能开设计院出高水平的选修课;其次,教师必须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教师的职业道德关系到育人的质量,必须本着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的责任心,客观地评价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第三,实行“导师制”,每个专业教师都要担任学生的导师,不但根据学生情况指导其选择课程,介绍、学习方法,使之拥有系统、完整、科学的知识结构,还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能力以及关心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基于学分制制定高职教学计划的实践与探索.赵居礼.刘向红.

[2]学分制下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创新 《人力资源管理》2011年9月19日.赵晖.

[3]《高职学院实施学分制与弹性学制的研究与实践》研究报告 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首珩.

第5篇:小学校园管理制度范文

一、交接班制度

值班人员必须按时上班,坚守工作岗位,认真做好值班记录;接班人未到,交班人不得擅自离岗,交接班时必须向接班人交接好当班时的安全等情况,接班人要阅读工作日记,交接班时必须向接班人交待好当班时的安全等情况,接班人要阅读工作日记,交接班时间为每日早8:00,特殊情况无法正常交接班,由安保处临时调配。

二、例行检查制度

值班人员对本楼进行检查时,先定1-2名门口固定值班岗,余人上楼检查。

(1)早晚检查制度。负责检查公共场所设施和照明损坏情况(包括寝室,走廊的门窗、灯具是否有损坏)、门窗安全情况(每层楼窗是否关严,插牢)等。检查楼内是否有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物质,督促学生遵守规章制度及作息时间;不定时检查学生私拉电线、违章用电、使用酒精锅(炉)、点蜡烛等违纪情况,并做好检查记录,违规人姓名,班主任姓名等相关内容,对检查中没收的违规物品必须及时上交安保处并登记,严重情况及时报告。

(2)对晚归或有特殊情况出去的学生必须经学院值班领导、学生处值班领导批准并做好详细记录,一并将学生名单交安保处存档。

(3)熟悉有关消防知识,准确掌握本楼消防器材的存放地点及使用方法。加强对消防器材、消防设施的看管,如发现挪动、丢失、损坏,立即报告保卫处。熟悉楼内安全通道,并保持安全通道的畅通。定位保存好安全门钥匙,确保发生紧急情况时能迅速疏散本楼人员。

(4)风、雨、雪天气及时关好楼内门窗,检查是否有漏水、渗水情况。夏天做好防汛工作,冬天做好防冻工作,并注意检查楼内暖气的跑、冒、滴、漏情况。发现楼内有异常声音或异常气味,注意检查,及时上报。

(5)宿舍楼内有库房的,门卫要严加管理,以防物品丢失或受损。

(6)有权制止任何威胁宿舍楼安全的行为,发现楼内有可疑人员及时上报安保处。

(7)重点防火,防高坠事故,对3号和4号楼,确保两楼安全过道畅通,要进行疏散演练。

(8)负责做好学生的服务性工作,工作认真、负责。

(9)值班人员在工作中要统一着装,热爱学生、态度和谐、语言文明、行为得体。要人性化管理。

三、出入宿舍人员管理制度

(1)

在班主任的参与和配合下,准确掌握本楼住宿学生情况,值班人员必须在短期内(上岗或新生入住一个月内),根据宿舍学生住宿名单,学生证认识学生,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校园学生公寓管理规章制度范文

(2)严格执行人员进出管理规定和会客登记制度,严格检查凭证出入,非本楼人员禁止入内(执行公务除外),对于违反进出门管理规定擅自进楼的学生和院外人,门卫有责任进行制止并及时上报安保处及相关领导,家长需经过学生本人确认登记进入,离开时需填写离开时间。

(3)

禁止一切推销人员在宿舍销售物品,如发现立即阻止并要及时报告安保处。

(4)

严禁学生带汽油、煤油、酒精等易燃易爆和有毒、有害物品上楼,禁止学生带酒进入宿舍。

四、宿舍钥匙管理制度

值班人员负责保管宿舍楼寝室及安全门钥匙,做到定位存放,不丢失,做好交接班登记。

(一)宿舍楼寝室钥匙管理

(1)宿舍楼房间钥匙共两套,一套为备用钥匙,由门卫做好标记,存放于各楼的值班室钥匙柜内,另一套学生日常使用,由学生自己保管。

(2)宿舍楼门卫对备用钥匙进行统一管理,每天交接班时负责核查钥匙的数量和位置,发现钥匙数量减少或窜位,应及时更正或报安保处。

(3)学生因特殊原因取用备用钥匙时,值班员问清情况,对照出入证,确认是本室学生后,方可将钥匙交予本人,并做好登记,钥匙归还后注意检查是否被更换,注意登记。

(二)宿舍楼大门钥匙、安全门钥匙由门卫妥善保管,做好标记,定位存放,对安全门钥匙每周至少试用一次,发现不好用立即报修。

五、宿舍楼开、关门,供电管理规定

(一)门卫要严格按照规定时间开关宿舍楼门,宿舍楼大门早6:00开门,晚22:00关门。

(二)宿舍楼没晚23:00断电,断电后如发现有不断电情况,日常使用中如发现有电柜不走字、无故跳闸等异常现象及时上报安保处并做好记录。

(三)严格按照规定操作电控柜,禁止私自在断电后为学生推闸供电。

六、物品登记制度

学生携带电脑、打印机、行李等大件物品出入宿舍楼时,必须持有班主任开具的“携出证”。并做好登记。禁止携带楼内公用品出宿舍楼。

七、宿舍楼内突发事件处置制度

(1)

学生受伤、生急病应据情况及时上报学院和学生处、值班领导或班主任。如情况紧急,应边抢救边上报边联系。

(2)

学生宿舍内如有火情应快速灭火,并及时上报。

(3)

第6篇:小学校园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助学金,管理,制度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指普通高校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难以付其在校学习期间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我国政府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高度重视,制定了各项资助制度,建立了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顺利入学,上得起大学、接受教育,顺利完成学业,同时起到良好的激励与导向作用。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高等教育体 制改革不断深化,学生资助制度有些内容已经不能满足学生需求,备受社会各方面的关注,成为高职院校管理工作中不得不面对的一项问题。本文试就当前普遍存在的助学金管理运行的若干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关对策与建议。

一、高职院校助学金管理运行中的若干问题

(一)激励不足。高职院校助学金管理与奖学金管理有着不同性质的功能,奖学金重于“奖”,凡学生在学业、文体、能力等各方面表面特别优秀的,可以获得相应奖励。助学金在设立的功能上,只偏重于“助”,只要家庭经济情况属困难的,都有机会申请,而只要名额充足,便可以获得助学金的资助,而高职院校在学业、思想品德等各方面的限制条件并不十分明显。对学生综合素质考核少,只重家庭情况考核,申请助学金的过程中,难免不少学生为了获得可观的资助,不惜捏造假材料及假事迹,违背了助学金的本来意图,助学金的管理中也表现得只有资助而无激励。

(二)助学金发放的认定标准存在困难

1.贫困生怎么评,谁有资格来评?目前,用投票的方式评选贫困生,在高校助学金评定过程中并不少见。在助学金评选的权力下放到高校以后,高校又把它下放给学院,最终落到辅导员身上。这种做法存在很多问题,首先,贫困是评出来的吗?采取公开投票的方式评选谁是否是贫困生或者谁更贫困,这显然是不符合国家助学金制度的初衷。其次,应该怎么评?参加评选的人能保持价值中立吗?贫困生的确定条件、依据可信吗?这些问题都是难以解决但又无法回避的。

2.班级之间的情况差别较大,助学金评选比例如何分配?不同的班级成员之间,家庭困难情况并不一致。然而,在评选比例固定的情况下,辅导员也只能给各班均分配相同的比例。因为他没有理论也没有权利去调整分配比例。但是,这种做法没有考虑班级差异,有失公平、公正。

3.贫困生名额不够或者有剩余,怎么办?在这种背景下,惯有的发放模式遇到了新问题,已建立的贫困生档案的效用也大大降低,容易额不足或者名额剩余的情况。

(三)助学金发放后期监督管理中的问题

有少数贫困生不珍惜机会,将所获得的助学金并没用到缴交学费与购置学习用具上来,而是用来大吃大喝,大的大脚花钱,进行生活上的攀比,在同学们中的影响非常不好。甚至有些学生依赖助学金,出现了“等、靠、要”的现象。对国家的资助与学校的扶持毫无感激之情,全然当做是应得的。这些行为都极大地违背了助学金制度的初衷。

二、相关对策及建议

(一)建立综合成绩和贫困程度相结合的评定办法。综合素质测评工作是高校常见的一种对学生全面考核的手段。综合素质测评包含德、智、体等多方面,由各方面的得分乘以权重综合而成,作为评选奖学金和励志奖学金评定的主要依据。对于学生的贫困程度,则按实际情况不同,划分等级,可分为已被资助过、亟待资助、一般待资助,作为国家助学金评定的主要依据。此方法有效结合了学生的综合成绩和贫困程度,把奖优和助困有机地结合起来,其缺点是较烦琐,在工作中增加管理量,但若能完善,也可达到增加激励学生的目的。

(二)建立与完善贫困生数据库。为了全面掌握和了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情况,每个学生应建立贫困生数据库。数据库应在核实学生相关证明材料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学生信息,包括学生的家庭成员情况、家庭年收入遭受自然灾害情况、家庭欠债情况、突出的表现、曾受过的资助等信息,此外,还应将学生平时的缴费情况、日常消费情况进行实行更新。每学年根据学生的受助情况和家庭经济状况变化,不断更新数据,做到对学生资助信息的动态管理。

(三)完善追踪反馈制度。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坚持公示制度,对国家奖助学金评选中弄虚作假,的行为进行严惩,并给予相应处分。对学生在资助期间发生重大违纪违法行为、学习不达标情况的,一经查实便取消其受助资格。

(四)注重宣传,资助与教育并重。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仅要给予经济上的帮助,而且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诚信感恩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励志成才教育、勤俭奉献教育,使他们树立自信、自立、自强的信念。应在校内及班级内部开展丰富多彩的系列教育活动,除了常规的主题班会、民主生活会、诚信征文的形式开展德育教育外,还应开展一些专题活动,如感恩活动,让受助者给学校及相关资助人士写信,汇报个人学习生活情况;参加义工服务活动,以实际行动表达感恩的感情,让受助者内心也受到良好的感恩教育。

参考文献:

[1]崔丽.新资助政策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思考[J].人力资源管理,2010⑹

[2]刘凤.国家奖助学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⑴

[3]姜旭萍,丁桂兰,方杏村.国家奖助学金评选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2009⑸

第7篇:小学校园管理制度范文

1实施“学科馆员”制度的必要性

1.1 向读者提供优质服务历来是图书馆工作的重要宗旨

在日益专业化和信息化的今天,图书馆的传统服务模式已难以满足读者的需求,面对各种载体文献巨增、网络信息资源庞杂,读者越来越趋向要求专业化、个性化的深层次服务。要提高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水平,提供针对性强的信息服务,就需要在图书馆和学科部门之间建立一个动态、交互的信息服务模式,使图书馆可以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科部门的信息需求,使学科部门全面充分有效地利用图书馆的信息资源。这就要求图书馆要设置一定数量的与学校专业相谐调的学科馆员,从而加强图书馆与学科专业部门的联系。学科馆员可以充分利用自身专业知识背景和信息检索能力,为学科部门提供针对性强、效果良好的辅助和指导,使读者有效地利用馆藏信息资源,满足他们深层次的信息需求。

1.2 设立“学科馆员”可以合理建设丰富图书馆的馆藏资源[1]建立学科馆员制度

可以通过与对口学科专业的联系,开展交流,深入了解他们对图书馆资源建设的需求和建议,同时学科馆员自身的专业知识背景及对学科专业动态发展的了解,也使他们具有评价文献信息资源的能力,因此学科馆员可以协助采访部门进行馆藏资源建设,同时衡量学科的整个馆藏情况,弥补那些重要的馆藏缺口,以实现馆藏发展的最优控制。

2实行“学科馆员”制度的关健在人才

高校图书馆的学科馆员通常应该由具有一定专业水平的资深馆员担任。纵观国内外不同高等院校实施学科馆员的实际情况,学科馆员要具备以下的基本素质:(1)要有扎实的图书馆学、情报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又要有深厚的学科知识底蕴;(2)要有强烈的信息意识、敏锐的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能善于捕捉、确认、评价、加工和存储学科最新国内外文献信息;(3)要具备网络化的信息服务技能,能综合利用最新的信息采集、组织和检索技能,成为网络专家和网络资源导航员;(4)良好的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以及勇于创新的精神;(5)具备较高的外语水平和电脑操作能力;(6)人际交流能力、服务营销和公关能力。另外还要有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但是,长期以来,由于高校图书馆在高校内的地位普遍偏低,导致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文化水平和业务素质参差不齐,高素质人才凤毛麟角;加之机制陈旧,馆员缺乏学习和深造的机会,更没有形成良性的人才引入与流动机制。因此国内绝大多数高校图书馆的人才现状与“学科馆员”的素质要求相差甚远。人员素质的偏低,无形中给各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的尽快建立与实施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建立起一只高素质的学科馆员队伍。

3加强“学科馆员”的选拔和培养

首先,在现有馆员中进行选拔培养。高校图书馆可以从现有的图书馆员中,选拔那些符合学科馆员标准且有能力担任学科馆员的优秀馆员,送他们外出学习深造,经过培训,使之成为可以担当重任的“学科馆员”。

其次,引进和选聘馆员。直接从院系和外单位引进相关学科或图书馆学双学位人才,这样的人才由于熟悉学科发展趋势和动态,从事对口学科服务可以很快进入角色,并且服务的起点高、针对性强,是图书馆选拔学科馆员的一条捷径。对于那些还没有合适学科馆员的学科部门,图书馆可以聘请该院系的教授、专家担任图书馆的兼职“学科馆员”,图书馆给他们配备馆员助手,在共同建设学科馆藏和学科服务体系中,通过专家、教授的指导,使馆员助手们成长为合格的“学科馆员”。

再次,各高校决策者要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学科馆员的培养和选拔。各高校可以从本校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远景规划出发,制定出一套科学规范、切实可行的学科馆员制度。比如选派德才兼备、勤奋好学、勇于创新的馆员,外出进修深造;鼓励、支持有条件的馆员在职攻读其他专业学位,完成学业后,让他们担任学科馆员,为图书馆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4高校图书馆的长远发展,需要建立起科学、规范的“学科馆员”制度,才能最大限度地

发挥图书馆在学校教学科研中的重要作用,以实现图书馆“以信息资源为基础,以用户需求为根本,以学科馆员为主导”的服务宗旨。

高校图书馆的用户大多是某一学科的专家、教师、学生,随着他们对学科研究的深入,专业性就越强,对图书馆的服务方式和服务层次也相应提出更高的要求。学科馆员要主动加强与对口院系的联系,了解学科发展方向、科研项目及其进展程度,以及所需的文献信息资料。在现代信息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服务重心已经从一般转向信息咨询服务。面对图书馆丰富的馆藏资源,学科馆员只有紧密结合学科课程和科研项目,有针对性地建立和健全某学科馆藏,多层次全方位地开发馆藏,才能充分发挥图书馆在教学科研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广泛深入地推行“学科馆员”制度,促进高校图书馆服务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使之更趋于个性化、人性化,是高校图书馆深化改革、提高服务质量的必然举措。

第8篇:小学校园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高职;学籍管理;制度建设

学生学籍记载了每个学生在校的基本情况,客观反映了每个学生在校期间德、智、体、美等方面发展状况。也是一个人接受某种教育程度的经历和他所达到学识水平的信用凭证。学籍管理工作的成败与否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影响着教学秩序。高职院校特别是新几年新成立或升格的高职高专院校以前根本没有在高等教育学籍管理方面的经验积累,学籍管理制度基本是借鉴其他本科院校的,但随着学籍管理方式的改变和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学籍管理制度建设也面临着新的任务和要求。

一、学籍管理制度必须适应教学质量提高的需要

学籍管理制度的功能是对教育活动进行必要的规范、控制、激励和调节,以稳定教学秩序,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为学生完成学业制定基本标准,对学生的学习、思想和行为具有规范性和促进性。学籍管理制度对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办学效益具有重要作用。

(一)学籍管理制度是稳定学校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障。加强学籍管理制度建设,建立一整套完备的规章制度,并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不断健全和完善各项制度。在此基础上,学校认真执行管理制度,对各个环节都按照规章制度严格管理、规范管理、科学管理,确保教学工作正常进行。我院通过建立《普通专科学生学籍管理规定》和《成人专科学生学籍管理规定》对我院在册的两种不同学籍身份的学生学籍管理做了明确的说明,使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形成对不同学籍的基本认识,避免学生因为学籍问题发生不稳定因素。

(二)学籍管理制度是发挥学生潜能、促进学生成长、提高教学质量的推动力。我院在学籍管理规定中明确学生可能通过参加对接本科自考等形式取得学分,使学生在完成校内课程学习的同时主动参加本科课程的学习来提升自身素质。

(三)学籍管理制度是树立良好教风、规范教师教书育人活动、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要通过学籍管理制度制定一些教学质量评估与奖励制度,并建立约束检查机制,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积极鼓励教师投身教学改革。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保证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课堂教学。

二、高职院校现行学籍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学籍管理制度的许多条款是从管理者的角度考虑的,未能体现出鼓励学生个性发展、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具体表现在:

(一)从管理层面看: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多,特别是学校实行学分制后,使学籍管理工作变得越来越复杂。就我校而言,既有普通专科学生的学籍管理。也有成人专科和中专学生的学籍管理,并且各类学生的学籍管理各不相同,如果学籍管理工作还是由教务处统一处理,则教务处需要承担的学籍管理工作就日趋繁重,既管不了也管不好。并且,一些领导干部思想上对学籍管理不够重视。没有针对新形势下的学籍管理制定出规范的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绩效考核机制、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没有形成合理的管理人才结构和稳定队伍。同时,相关管理人员待遇较低,工作积极性不高,人员流动频繁,致使学籍管理的真正作用难以体现。

(二)从管理队伍层面看:学籍管理队伍与新形势、新制度的要求不相适应,学籍管理从人工操作向计算机信息化操作过渡,而学籍管理人员却不能跟上信息化管理的进程。在高校学籍管理人员队伍中,部分人员是出于安置引入人才家属的目的调入的或是以前从事传统学籍管理工作的老同志,没有过硬的专业能力和管理素质;部分管理人员没有经过岗前培训,仅靠自身实践及学习摸索很难迅速达到岗位的要求。

(三)从师生认识层面看:一些教师和学生对学籍管理缺乏正确的理解,教师视学籍管理为教学管理部门的事,与己无关;学生只把自己作为学籍管理中的一个被动对象。有的学生直到临毕业才发现自己尚有缺考或不及格的课程;个别教师在学生求情、纠缠之下更改考试成绩;个别部门因为学生毕业找工作困难,还将奖励记入学生学籍档案而将处罚不了了之,这些都将影响教学质量和整体学校管理水平的提高。为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有必要不断优化学籍管理制度。

三、新形势下优化高校学籍管理制度建设的方向

(一)以教育部学籍学历信息管理平台为基础建立动态的电子学籍档案

解决各高校现阶段学籍管理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必须以教育部电子注册要求的内容为导向,以学籍学历管理网络平台为蓝本,结合自身情况购买或自行开发“学生学籍管理信息系统”。动态电子学籍档案是把学生的个人信息输入学籍管理信息系统,每人一条记录,每个输入的字段都可以作为查询检索的人口,通过检索就能直接在计算机或网上调阅学生的在校信息,从而能核实、确认在校学生或毕业证书的真伪,便于对学籍信息统计,保证学籍异动处理的及时、准确,提高学籍管理的工作效率。电子学籍档案应尽可能全的反映学生在校期间的真实情况,记录学生的思想、学业、体质、纪律等方面的自然情况和历史演变过程。按照《高等学校档案实体分类法与高等学校档案工作规范》中教学类档案归档范围所列学生学籍档案内容有:反映学生入学基本情况的新生入学登记表、学生学籍卡片、学生成绩总册、在校学生名册、学生学籍变更材料、学生奖励材料、学生处分材料。笔者认为这些信息都应录入电子学籍档案,也是学籍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作为电子注册工作的依据。

(二)实行完全学分制,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学分制是用学分反映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并计算学生学习量的一种教学管理手段。它把取得的学分数作为获得学历和学位证书的基本标准。实行学分制就是打破过去封闭式的管理模式,赋予学生较大的灵活性与自,最大限度地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使学生在学分制教学计划的指导下,自主选择专业、课程、任课教师、授课时间及学习方式等。

(三)推行学生学籍的二级管理,促进学校教学改革

教学改革的发展和管理技术的进步使学籍管理进一步走向综合化,形成更完善的学籍管理制度和系统。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处于大众化阶段,从学籍管理的角度分析,呈现出专业设置多样化、学生人数逐年增多的特点,因此,学籍管理绝不是教务处一个部门可以独立完成的。充分发挥下属学院的直接管理作用,可以在下属学院建立学籍管理的二级管理体制,下属学院指派教学秘书专门负责处理本学院学生的学籍和成绩,这样就保证学籍管理的质量,提高学籍管理效率。

(四)充分发挥制度激励作用,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

第9篇:小学校园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独立学院 二级学院 绩效考核 指标体系

一、问题的提出

独立学院作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应高等教育加快发展要求的办学模式,在短暂的几年时间里异军突起,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跨越式发展,到2010年,我国已有独立学院316所,在校生214.8万人。 实践证明,独立学院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二级学院作为目前独立学院普遍设置的一级管理层次,是独立学院强化办学特色、实现办学目标的主体。二级学院的办学绩效如何,直接关系着独立学院人才培养质量和综合办学实力的高低。因此,作为学校一级管理者,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二级学院办学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开展二级学院办学绩效评估,对于提高独立学院的办学水平,促进独立学院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独立学院的办学层次、学校定位出发,就独立学院二级学院办学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作以下探讨。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绩效评估”(Performance appraisal)的历史已有百年之多,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初期“科学管理之父”弗雷德里克泰勒开创的“工时与动作研究”(time and motion study)。绩效评估最初属于工业管理学的术语其含义主要是指识别、观察、测量和开发组织中人的绩效的过程。到了20世纪80年代,在经济衰退、资源短缺的背景下,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府开始积极寻求对高等院校做出差别性评判,以此作为指导政府进行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绩效评估由此受到政府部门的关注并被广泛应用于高等教育的政策和实践中。在绩效评估改革风潮的影响下,从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开始了高等教育评估的探索和实践,并在制度建设、机构完善和实践运作等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三、确定二级学院评价指标与权重的原则

(一)目的性原则

开展独立学院二级学院办学绩效评估,首先应有一个明确的测评目的和预期效果。一般来说,二级学院办学绩效评估的具体目的有:了解二级学院的发展状况、发现二级学院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和改进学校的管理工作、引导二级学院围绕学校的办学目标开展工作。总之,开展绩效评估的目的是为了从宏观上把握全校二级学院办学的基本情况,激励各二级学院围绕学校的中心任务开展工作,不断提高学校的整体办学绩效。为此,指标体系以及权重的设定,应以学校定位和自身发展目标为正确导向,强化学校关注的重点、难点问题,使二级学院明确了解学校的发展规划,围绕学校的办学目标有的放矢地开展各项工作。

(二)点面结合、突出重点的原则

构建办学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应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认真梳理评估的内容,力求既能涵盖二级学院办学的主要工作内容,做到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又能针对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发展目标,做到抓住中心,突出重点,使评估指标在设计上不但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而且能够通过核心指标、主导指标促使二级学院在全面统筹各项工作的同时,能够有重点有选择地推动学院办学。

(三)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

定量和定性是绩效评估的两种基本方法,两者具有明显的差别。定量评估具有精确度高、评估结果客观公正、可比性强等优点,但完全定量则容易导致急功近利,不利于二级学院的长远建设和学校整体目标的实现;定性评估具有操作简单、可变性强等优点,但完全定性则容易降低评估的科学性,导致评估最终流于形式,不利于建立起有效的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因此,在运用绩效评估方法时,应始终坚持定量与定性的有机统一,在尽量选取定量指标的同时对那些重要但难以量化的指标采取定性分析,提高绩效评估的科学有效性。

(四)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的原则

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必须要深谋远虑、高瞻远瞩,而不是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因此学校的绩效考核不能简单地只看结果,还要注重二级学院在推进学校各项工作中的组织实施情况。这就是说,结果考核要与过程考核有机地结合起来。一般来讲,过程考核旨在关注二级学院的工作态度和日常工作行为,它利于营造一种比较感性、和谐的文化氛围,有利于学院各项工作的扎实推进,厚积薄发;结果考核旨在关注二级学院的最终业绩,它利用营造一种比较理性、任务导向的文化氛围,有利于学院在短时间内取得突破性进展。

四、二级学院办学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内涵

本文借鉴了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独立学院教育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第六稿)以及一些独立学院的职能部门制定的年度专项考核指标,将 “教学工作”、“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研与社会服务”四个方面的工作作为一级考核指标,下设11个二级指标,24个三级指标,所设定的指标内容不仅涵盖了二级学院办学的主要方面,更体现了作为独立学院这一类型层次的高等院校在评估指标上的特性。

为保证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在确定指标内容的基础上,我们又根据不同指标的重要程度分别确定了权重。在具体评估中,则采取单向与综合评估分别排名的方式进行,使整个评估工作既关注到整体,又兼顾到各个学院的特色和优势。

(一)教学工作

《普通高等学校独立学院教育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第六稿)明确说明,有关独立学院的办学评估必须体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要求,即明确独立学院定位为教学型大学,并主要面向地方和区域培养应用型人才。 根据这一要求,本文在制定考核指标过程中紧紧围绕本科教学的工作特性,并突出“应用型”特点,将有关教学方面考核放在了首要的位置。在一级考核指标下设计了“课程建设”、“实践项目建设”、“教学投入与质量监控”、“教学建设与成果”4个二级指标,其中,“课程建设”为核心指标,旨在通过应用型课程体系的建设实现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二)师资队伍

“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应成为师资队伍建设的核心内容。为此,本文除了将“师资队伍基本状况”作为一般考核指标外,重点将“‘双师型’师资”作为核心指标进行考核。其中,对于“双师型”教师的界定是实施该项考核的难点。根据一般标准,结合我院实际,本文将“双师型”教师界定为下列条件之一:第一,具有高校教学经历,并在相关企业从事本专业全职工作三年以上;第二,具有高校教学经历,并由学校派出在相关企业从事本专业挂职锻炼一年以上;第三,具有高校教学经历,并获得过行业技能等级证书;第四,具有高校教学经历,并主持两项或主要参与三项应用技术研究项目,成果已投入使用,反映良好的。

转贴于

(三)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质量是独立学院的生命线,直接影响着独立学院的可持续发展进程。人才培养质量既体现在日常教育管理过程中,更集中体现在毕业生的质量上。因此,本文在一级考核指标下设计了“日常教育管理”、“毕业生质量”2个二级指标,并将“毕业生质量”作为核心指标。

(四)科研与社会服务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是高等学校的三项重要职能,作为教学型大学,人才培养无疑处于绝对的核心地位,但这并不等于可以忽略其他两项重要职能。因此,本文在“科学研究”、“社会服务”2个二级指标中主要考察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以科研促进教学的成效以及二级学院与地方共建的合作平台情况。

五、实施二级学院办学绩效评估应注意的问题

开展二级学院办学绩效评估的最终目的是充分发挥二级学院的办学积极性,促使他们“统一思想、明确任务、找出差距、科学发展”,合理而有效的办学绩效评估机制有利于营造浓厚的改革和竞争氛围,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态势,不断推进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提高。因此,在构建办学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还应注意实施过程中的几个问题,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估机制,以保证绩效评估达到预期的积极效果,避免不良影响的产生。

(一)培育独立学院内部的绩效评估文化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就独立学院二级学院办学绩效评估而言,二级学院本身是内因,外部评估是外因。因此,提高二级学院办学绩效的根本方法应当是培育学院内部的绩效评估文化,强调二级学院的改进、自律功能,使评估不仅成为学校管理的基本手段,而且成为二级学院要求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重要举措,从而实现从理念到行动的自觉转变。所以,从长远来看,逐步建立院、系、专业等不同层面的评估体系,定期开展各类自我评估活动成为独立学院二级学院办学绩效评估的基础。

(二)建立科学的反馈机制和激励机制

第一,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考核结果的应形成一个比较系统、客观和公正的信息平台,使学校的全体教职员工都能对学校和学院的整体发展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为今后出台各项整改措施奠定良好的群众基础。同时,针对考核结果反映出的关键性问题,学院领导应加强与二级学院的交流沟通,使单向、封闭的结果反馈过程变成双向、互动的交流反馈过程,帮助二级学院开阔视野,扬长避短,不断提高办学绩效。

第二,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学院应着力建立一套有效的激励机制,把绩效考核结果作为二级学院经费分配的重要依据,同时还可尝试与个人绩效考核相挂钩,作为职务晋升、教育培训、实施绩效工资的参考依据。可以预期对考核结果的有效利用将会有助于鼓励先进、鞭策后进、从整体上提高独立学院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官方网站.高等教育司教育统计数据库[FB/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