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儿童思维和专注力训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孤独症目前没有特效药物和医学治疗手段,需要长期的康复教育和训练方能有所改善,孤独症已经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但在对孤独症儿童的政府投入上,还做得远远不够,康复教育和训练机构更少。很多孩子患有孤独症得不到有效专业的训练,这些孩子各方面的能力很难提高,身体各项功能得不到开发,无法适应变化的社会生活,家长陷入极度的痛苦和无奈中。因此孤独症儿童的康复教育和训练尤为重要。
一、孤独症儿童康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对孤独症儿童重视程度不够
对孤独症儿童的重视程度不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对孤独症儿童重视程度不足,也不知道如何对这部分孩子进行康复教育和训练,二是家长和特殊教育工作者对孤独症儿童的重视程度不到位。这两个方面的因素都存在,最主要的是政府部门对孤独症的康复教育和训练投入不足,康复训练机构更少,地区特殊教育的发展也存在不平衡性。孤独症儿童和智障儿童有相似和相近的地方,很多教育训练机构很容易把两者混淆。
2、对孤独症儿童的鉴定水平有待提高
只有诊断明确,才能进行治疗。目前由于专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对孤独症儿童的早期诊断和筛选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同时由于国内鉴定机构数量不足,很多孤独症患者往往被误诊为智障患者,给孤独症患者的治疗增加了难度。
3、孤独症儿童的康复教育训练机构太少
孤独症儿童的教育康复和训练机构严重不足,师资力量薄弱,是影响孤独症儿童康复的又一重要问题。由于机构少,师资不足,很多孤独症儿童的父母只能自己带孩子,由于家长专业知识欠缺,训练方法不正确,起到的效果很有限。也有的孤独症孩子被送到了特殊教育学校,把这些孩子当智障孩子来进行康复教育训练,耽误了孤独症孩子的教育康复时机。
4、孤独症儿童融入社会生活的教育难度较大
就是指给孤独症儿童创造家庭生活中的交往环境,创设中小学和幼儿园全纳教育的交往环节,进行有目的和有计划的孤独症儿童康复教育训练活动,使孤独症儿童的社会功能得到改善的康复教育训练模式,这种康复训练有助于孤独症儿童很快融入社会,但难度较大。
传统的思维认为,孤独症儿童的康复教育训练应在特定的场所中,利用训练器材让孩子完成规定的康复教育训练课程。认为通过这种特定的训练,可以使孩子的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改善,孩子就能走出孤独。也有一些家长认为,这种做法对孩子是没用的,在家中,他们不知道让孩子做一些家务活对孩子的康复至关重要。
5、对孤独症儿童的康复教育训练的支持不够
孤独症儿童相比正常儿童,他们在生活和社会适应中存在更多、更严重的实际困难,为他们建立一个支持服务系统显得很有必要。然而,我国目前没有建立孤独症儿童的康复教育训练支持系统。一些发达国家建立起了自己完善的孤独症儿童支持系统,比如美国,不但建立了支持系统,而且还通过立法,明确对孤独症儿童提供教育支持系统。相信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这方面会逐渐引起政府部门,尤其是残联的重视,可喜的是,有些省市已经将孤独症儿童的康复教育训练费用纳入医疗保险范围。
二、提高孤独症儿童康复教育训练实效的路径
1、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加大对孤独症儿童宣教力度
可以利用媒体宣传孤独症儿童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和治疗的宣传力度,让全社会的人都来关注了解孤独症儿童,为他们的康复奉献爱心,温暖他们的心。同时加大对特殊教育学校专业教师的培训力度,让特殊教育的老师有专业的康复教育知识和丰富的康复训练技能,造福孤独症儿童。
2、依托全国各地市残联和精神卫生康复机构,共同建立孤独症诊断机构
我国大多数被误诊的孤独症儿童,都是父母辗转几个医院后,才明确诊断的,因为孤独症儿童出生时和正常儿童没有太大的差别,到了2岁以后才能确诊,专业性很强,因此早日成立诊断机构,对孤独症儿童的及早诊断,就为他们多了一份康复的希望。同时孤独症儿童要做好与弱智、精神分裂症、注意力缺陷多动综合征、语言发育障碍等的鉴别诊断。
3、鼓励民间社会组织参与早教康复机构
应鼓励社会力量创办孤独症儿童早期教育康复训练机构。政府由各地残联牵头,成立由专家、家长和爱心人士组成的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协会,给孤独症儿童和其家庭给予更多温暖。让孤独症儿童和普通儿童一样就读普通中小学、幼儿园。给孤独症儿童更多的接触社会的机会,比如有些机构尝试让孤独症儿童去超市理货,去餐厅端盘子,让他们过和正常人一样的社会生活,帮助他??走出孤独。
4、为孤独症儿童家庭提供康复教育训练和个别训练
【关键词】摄影思维能力培养艺术认知
摄影教育在开发人的智能上具有其他媒介所无法替代的独特作用。摄影思维能力在充分挖掘人的心智潜能、健全人的思维机能和思维方式、提高视听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一、摄影与智能开发
(一)摄影与直觉思维
在按快门的瞬间,怎样构图、怎样曝光、怎样变换角度、怎样调节影调控制色彩等一系列技术及艺术技巧的处理,主要靠直觉来把握,这就是摄影直觉思维的外化动态。将直觉思维的内化及外化动态结合起来的主要拍摄方法就是抓拍。抓拍是直觉的,直觉是抓拍的灵魂。
(二)摄影与创造性思维
阿恩海姆的视觉思维理论旨在证明知觉中存在着直觉和直觉思维,当知觉思维的主体―――视知觉思维以直觉思维的特种形态出现时,就为创造性思维提供了基本和必要的条件。因此,“创造性思维在任何一个认识领域都是知觉思维”。换言之,创造性思维一步也离不开直觉和直觉思维。事实也表明,科学家的发明创造就是直觉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相结合的产物。摄影与创造性思维有什么关系?摄影能对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做些什么?先从科学家学摄影说起。1996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美国斯坦福大学物理系教授道格拉斯・奥斯费是个摄影爱好者。他说:“在听到获奖消息后,我第一件想到的事就是摄影……我会在最佳地点选择最佳光线和角度,拍摄最佳照片”。前面说过,直觉思维是摄影艺术创作的思维方式,直觉又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创造性的突破往往是通过发现隐蔽关系和创造性想像来实现的。“逻辑帮助我们证明,发现却必须依直觉”。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家学摄影与其说是爱好,不如说是训练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作为一种思维能力的开发和培养,进行摄影艺术创作重要的不是结果,而在于其时时处处存在的创造思维伴随着的过程。如果学习绘画要经过数年的艰苦的绘画技法训练才能进入实际创作阶段,创造性的渴望和思维灵感也许就会在艰难的磨练中淹没。照相机、感光材料的不断进步,则为摄影家解放了双手,使他们能更多地专注于艺术、专注于创造。摄影艺术表现的视域广度(从宏观到微观)和感知映象的丰富(借助摄影媒介特性获得的客观、主观世界),是其他视觉艺术形式无法比拟的。
(三)摄影和动手能力
在教育实践中,能力的内涵是很广泛的,所谓能力,既包括动手操作等外在能力,也包含内在的心智能力(如智力因素五要素)。下面着重讨论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问题。《社会各界走访调查》表明,大多数人认为当代人的动手操作能力差,创造力差,学习能力差。社会各界认为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主要在于教育只重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作为一项工具,照相机包括各种应用附件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无论大学生还是中小学生都可根据自身智力和经济条件,选择不同类型的合适机型来训练自己的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照相机实际上是一个“高级玩具”,它充满了知识性、趣味性、实验性和创造性,人们往往喜欢玩一玩。有的摄影者频繁更换新上市的照相机,追求的是复杂有趣的操作程序和功能,人们戏称之“玩相机的”,不是搞摄影的。其实,玩玩这种“高级玩具”,不仅仅是过过动手操作的外在动作之瘾,更可作为一种精神寄托物来满足和实现人们的内在需要和欲望。阿恩海姆认为,“所谓实际操作能力,并不等于实用主义意义上的那种能力,而是指一种极有创造性的心理功能”。所以,在摄影思维能力培养中,选择摄影工具来训练培养人的实际操作及动手能力,是很合适的。
二、摄影与非智力因素
相对于智力因素而言,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基本因素分别独立地发挥作用,某一基本因素水平的高低波动不一定影响其他基本因素的水平。对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有人曾经这样概括:智力因素决定一个人能干不能干,非智力因素决定一个人肯干不肯干,至于干得好不好则由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决定。兴趣健康高雅、广泛深厚、稳定专一、积极有效,往往是衡量一个人兴趣品质的标志,一个人的兴趣品质又往往影响着这个人的心理智能能否得到充分而全面的发展。学习摄影能引起各年龄段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在城市小学的课外兴趣活动中,许多儿童对摄影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西方一些国家,摄影是中学生最喜欢的一门课,它能与物理、化学等学科紧密结合起来。从摄影的特点和活动规律看,摄影活动在以下几个方面对人的兴趣培养起着积极作用:其一,提高人们探求课外知识、增加识见的兴趣;其二,增强人们关注人生、热爱生活的兴趣;其三,增加人们关心国家大事、了解时事政治的兴趣;其四,加深人们对文学和其他艺术的了解及学习民族民俗文化的兴趣;其五,促进人们的创造精神,满足人们的创造兴趣。参与摄影活动,能为少年拍摄者找到“通过社会相互作用”交流感情和思想的中介,通过社会的相互作用和微妙的外部行为表现内心情感,这比在封闭的、更多地是主观表现的“空间”里寻求情感释放的状态要理想。拍摄者倾向于以个人喜爱的方式来实践他们的社会和知识技能,并且关心他们自己的感情和智能。这是一个探索更亲密的关系的新的情感依恋的阶段,拍摄者感情表露大胆而富有激情,在更广泛的意义上依附于世界,情绪表达的艺术媒介丰富而多样。
今天,我们重新审视摄影思维能力的培养,发现它除了具备传统的功能和价值以外,还可以作为一种极好的综合素质培养的手段,发挥出行之有效的独特作用。摄影思维能力培养,它不仅仅是一种观念上的拓展,是素质教育的新途径,而且也为中国的专业摄影教育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和发展带来一举两得的好处。
参考文献:
[1]阿恩海姆.艺术心理学新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91-94.
[2]劳承万.审美中介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143.
[3]阿恩海姆.视觉思维[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
一、图画激趣,整体叙说
针对小学生喜爱图画,善于直观想像的认知特点,我在新课伊始,总是带领学生对整课的图画进行具体的观察和叙说。如《aoe》一课共五幅图。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观察、商议、叙说,接着鼓励学生在全班范围内交流。目的是扫除小学生说话的心理障碍,激发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
二、巧妙揉合、识拼音
1、说儿歌,识拼音
在学生已感知图意的基础上,我把图形、字母音、字母形巧妙融合在一起,编成了儿童喜读、顺口的儿歌如:“小姐姐爱唱歌,张大嘴巴aaa”,“清晨公鸡要打鸣,圆圆嘴巴
ooo”。当教学汉语拼音第3课,我讲到“b”的字形时,说“小姐姐听广播,右下半圆bbb”。学到声母“p”时,我问“你准备怎么记住p的样子呀?”一名学生在我的启发下学着编了句儿歌“小弟弟爬山坡,右上半圆ppp。”我听后大加表扬。后来的汉语拼音学习,基本上是学生自己编儿歌记字母,我只是稍加指点。如“姐姐弟弟来摸瞎,两个门洞mmm”,“椰子树上椰子多,左i右e ie ie ie”,“我爱北京天安门,左a右n an an an”等等。
2、做游戏,识拼音
针对小学生分辨力弱的特点,我把易混的字母放在一起,带领小学生做“归家家”的游戏,下边区别识记拼音,一边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例教“y i yi ”“w u wu”时,首先是师生在一起做此游戏。师问:“大Y大Y谁家的Y?”生答:“大Y大Y声母Y,请你归到你家去。”师问:“小i小i谁家的i?”生答:“小i小i单韵母i.戴好帽子回家去。”师问:“yi呀yi呀谁家去?”生答:“我是整体音节yi,谢谢你,提醒我,我就回到我家去。”接着让学生在小组内、组与组之间打乱顺序竞赛着做这个游戏,依此法再学“w u wu”,生生交流,师生共融,学习气氛活跃,第一次就让学生分辨清,再不会干扰以后学习,学生记忆的知识也会经久不忘。
3、讲故事,识拼音
当拼音学到韵母时,是学生感到最困难的阶段,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把我整课的内容编在一个故事中。如<ie ue ei>一课,首先教师讲故事把学生带到学习环境中;在一个夏天的夜晚,弯弯的月牙挂在蓝蓝的天空,故事爷爷来到院中的大树下,给同学们讲故事来啦.(放录音)“椰子树高又大,椰子圆圆上边挂,我们从小保护它,要喝椰汁想办法。”接着启发学生想办法摘椰子,当学生说出用小棍子镶一个小钩子轻轻摘下椰子的同时相机识记“ie”再依此法学“ue”“ei,这样小学生学专注、投入,又培养了发展思维和想像力。
4创设语境,驰骋想象
汉语拼音是一串枯燥无味的字符,要想让学生想学、乐学,就要变无趣为有趣。要充分利用教材,联系生活、学习实际,创设语言环境,让音节在语言环境中反复出现,使学生熟练掌握、巩固、运用汉语拼音的技巧,最大限度地发挥汉语拼音多功能的作用。可以通过编故事、表演等途径让学生生动有趣地学拼音。
我在教学ba的四声时就是用故事穿插的,故事的主人公是聪聪。我说:“老师知道同学们有的喜欢唱歌、跳舞,有的喜欢画画,还有的喜欢玩,那聪聪喜欢做什么呢?”(多媒体显示喇叭花面),接着出现音节bā,以多种形式练读。又说:“有一天,天气特别好,聪聪出去玩儿,走到院子旁看到了什么呀?”(多媒体显示小女孩打靶画面)再以多种方式练读bǎ。“聪聪继续走啊走,又看到什么呀?”(多媒体显示小男孩拔萝卜) “聪聪看到这么多有趣的事,真高兴,他要回去告诉爸爸。”(多媒体显示爸爸画面)一个故事讲完,学生学得兴趣昂然,ba的四声也学会了。
三、动手实践,扩展运用
关键词:游戏;快乐;作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9-0206-02
著名特级教师张化万在《我的语文人生》中这样说道:“把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带进课堂,让玩激活学生观察、说话、思维和表达的潜能,是被实践证明的,是让学生乐于作文的好办法。欢乐的游戏自然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专注的观察力、欢乐积极的心情,导致学生大脑思维的兴奋,在课堂和他们的习作上就能流淌出亲切、流畅、生动的儿童语言。”的确,游戏能给学生带来无限的快乐,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产生作文的原动力,引发学生的写作冲动,调动学生的习作情感,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完成习作。那么,如何让学生在游戏中快乐作文,有效地促进习作能力的提高呢?
一、根据实际,选择游戏
“玩”是儿童最基本的生理和心理要求,是儿童的特权、天性。老舍先生教育孩子就有一条与众不同的章程:“应该让孩子多玩,不失孩子的天真烂漫。”我们应尊重孩子的天性,将“玩”引入作文课堂,做到寓教于乐。但“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我们不能把写作当作儿戏,随便选择游戏,草率处理。我们提倡的“游戏作文”教学要义是“教学以提升儿童习作表达为目标,教学过程要指向并服务于说话写作教学目标的达成。”不是片面追求学生玩得新奇玩得痛快,也不是“做游戏+习作”那么简单,更不是以松散、随意的嬉戏心态应付写作。因此,我们应从实际出发,精选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教学要求和教学环境,而又规模合理、难度适宜、操作简便的游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例如,“老鹰捉小鸡”这个游戏,它活动范围大,需要的人很多,我们在课堂上肯定无法进行。而“比比谁吹的气球大”、“我们都是木头人”、“夹弹珠”等游戏在课堂上易于操作,又贴近儿童,贴近生活,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这样才能使游戏在教学中充满活力,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成为学生习作的催化剂和有力抓手,促使学生在游戏愉悦的情态中提升表达能力。
二、形式多样,丰富情感
要想最大限度地激发孩子积极参与活动,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调动学生的习作情感,激发学生的表达热情,还需教师灵活变化游戏形式,丰富活动内容。如果游戏形式过于单一,学生的兴趣就不够浓厚,感受就不够深刻,表达就不可能精彩。如我上游戏作文课《吹气球》时,先让学生自己吹,接着同桌比赛吹,然后是四人小组比赛选出“小组精英”,最后把各组“精英”分成两队,获胜小组还可再表演一次。游戏进程一浪高过一浪,学生的兴趣在这不同形式的吹气球比赛中被激发得淋漓尽致,由“要我体验”变成了“我要体验”,从而丰富了情感,便会有感而发,一吐为快。
三、适时定格,观察体验
在进行游戏作文课时,常会发生这样的现象:学生玩的时候开心,说和写的时候却似乎总和期望目标存在距离。有些老师以为让孩子玩得开心,尽情体验,就一定能为说写奠定基础。实际并非这样简单。游戏是为习作积累体验和素材的,因此,在游戏过程中要根据训练要求,在需要重点观察、表达的地方暂停游戏,做定格处理,让学生边看边议边说。这样的“定格处理”符合孩子的学习心理规律:孩子思维以形象为主,游戏全玩好了才让学生说说刚才是怎么玩的,孩子眼前没有具体感性的活动场面,他要从脑子中提取刚才的记忆,会增加说话的难度。所以,调控好游戏的进程,适时定格,是加强学生观察体验的关键。如上《我们都是木头人》游戏作文课时,我不是一味地让学生一次又一次地玩,而是在第一轮游戏后,我让学生定住造型,采访较有特色的三位“木头人”,引导细致观察:“这些木头人动作怎样?神情怎样?他仿佛在想什么?”在多轮游戏中,我经常有意无意地点拨:“你表演的时候有什么感觉?心里有什么想法?”“哪位木头人的样子最酷?为什么?”“你最喜欢哪位木头人?它最吸引你的是什么?”这样看似不经意的询问,实则是对游戏的定格处理,让学生在最自然、最活跃的状态下开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体验。最后再当堂播放学生游戏的全过程录像,让学生重新体验。这样适当地分解游戏,在不露声色的多次定格中,游戏逐步从局部走向整体,从简单走向复杂,帮助孩子及时在大脑皮层记录活动印象,捕捉情绪,这极大地保证了观察、体验的有效性,为学生的具体而真情的表达奠定了基础,也使教学目标在情趣盎然的游戏活动中轻松达成。
四、“玩”、“写”结合,愉快作文
关键词:儿童;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是人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6岁至14岁”[1]的儿童时代时开展艺术教育是世界教育共通点,通过对儿童开展艺术教育可以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增强儿童的感知能力,培养儿童对美的事物有正确的认识,增进儿童的形象思维和空间想象力,更进一步培养儿童的创造性能力都是极为关键和重要的。但是,历来对儿童的教育着眼点在于如何培养儿童良好的习惯、人格与情感方面,专注于儿童日常行为的规范指导,而艺术方面的教育只是附带其中。本文就儿童艺术教育的审美特征,艺术教育与儿童教育的关系,儿童艺术教育与自然的关系,艺术教育与儿童所处的环境几方面加以分析。
1艺术教育的基本特征
“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手段和主要环节。“是指艺术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创作规律、鉴赏规律的教育。……还包括艺术实践、艺术创作技巧、手法的专门教育和训练。……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教育和文化艺术素养教育,包含着美育的内容,具有形象性、生动性、愉悦性等特征。”[2]因此,艺术是情感的表现,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世界上所有国家都把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作为重点,并致力于艺术教育。美国曾颁布一项《艺术教育国家标准》,文件明确规定艺术对教育的贡献远远超出了其内部的价值,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学科,并强调指出艺术是生活和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断言“在教育中,艺术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它是连接世间难以描述的和情感深刻的各种事物的桥梁。用最简单的话说: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3]进而系统介绍了艺术教育拥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另外法国和德国拥有悠久的文化和艺术传统,这些国家都非常重视艺术教学的价值,都将普及艺术教育纳入被普遍认可的固定化模式之中,使其成为国家改革和发展的重点。早在十九世纪初,达尔文就提出:“我真不明白为什么对艺术爱好的丧失会引起心灵的另一部分———能够产生更高的意识状态的那一部分能力的———丧失。……事实上,失去这种趣味和能力就意味着失去了幸福,而且还能进一步损害理智,甚至可能因为本性中情感成分的退化而危及道德心。”[4]如今,我国教育工作者也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艺术教育的重要性。他们指出:“没有艺术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教育;没有艺术的教育是枯燥无味的教育;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艺术的教育就没有完全的素质教育。”“艺术教育作为一种全生命的教育不仅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它也极可能成为当代整个教育观念、教育行为改变之突破口。”[5]
2艺术教育是儿童教育的重要部分
儿童艺术教育论文
儿童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艺术教育可以在儿童的发展中起到陶冶情操,调节心情,启发智力,培养美育的独特作用。我国的艺术界和艺术评论家,平时研究和关注的也是艺术的问题,但多是针对成人的艺术,很少有人去研究儿童的艺术教育。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杜威强调指出:“教育必须从心理学上探索儿童的兴趣和习惯开始。它的每个方面,都必须参照这些加以考虑。”[6]在他看来,尊重儿童兴趣和习惯,就是尊重儿童生长的需要和时机,如果急于得到生长的结果而忽视了生长的过程,那是极端错误的。儿童于主观上有欣赏艺术的本能,在自己所认知的艺术中寻找乐趣,得到的是精神的愉悦。在客观方面亦能得到艺术的欣赏,由感官感觉着事物之美,得到的是一种听觉、视觉和触觉的享受。儿童不论大小,都有爱好艺术的性情;换句话说,就是孩子也能欣赏艺术。儿童的艺术教育应当贴近儿童生活实际和生理、心理成长需求,采取符合儿童要求和特点的艺术教育手段与方法,开展相应的艺术教育形式。
3结语
儿童的艺术教育最大的价值在于传播一种艺术的趣味于儿童的心坎,陶冶儿童的美感,从而进一步健全人格,完善人生。心理学告诉我们,人格的形成是教育的主要特长,其中艺术教育较之其他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功能,一个受过崇高艺术熏陶的人,人格亦随之高尚。当代美学家鲍列夫指出:“如果说社会意识的其他形式的教育作用具有局部性质的话(例如,道德形成的是道德规范,政治形成的是政治观点,哲学形成的是世界观,科学把人造成专家),那么艺术则对智慧和心灵产生综合性的影响,艺术的影响可触及人的精神的任何一个角落,艺术造成完整的个性。”[7]换句话说,艺术教育绝不仅仅是激发各人的审美能力,对于人格的塑造,艺术教育的功能是整体中的一部分,它特别侧重于环境的影响使受教育者的心灵产生长久透彻、润物细无声的影响,使受教育者的个性,最终趋于完美。在幼年时期就接收艺术教育的儿童,人格上的发展将会是日趋健全的,最终会走向完善自我的人生境界。
作者:李含笑单位:咸阳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人民法院出版社法规编辑中心编.法律法规.人民法院出版社,2009,6.
[2]邱明正,朱立元.美学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279.
[3]美国.美国全国艺术教育协会联盟,艺术教育国家标准[S].1994:3.
[4]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北京,中国民族出版社,1985:21.
[5]孙玉兰.幼儿艺术教育生活化的探索与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30.
【关键词】低年级学生;合作学习;有效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2011版小学语文新课标强调:“在教学中,要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不难看出,合作学习作为新课改所强调的学习方式之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怎样才能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有所收获,有所提高,这需要我们实践和反思。本人在教学过程中是这样努力去提高低年级学生合作学习有效性的。
一、创设和谐的心理氛围,激发学生参与合作的意识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间的合作互动之所以能促进认知成长,是因为年龄相当的儿童较可能由彼此的最近发展区内互动、增进成长。低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在低年段实施合作交流学习的特殊性,稍不留神课堂上的合作学习就会成为优等生的表演场所,而大部分的学生担当“看客”的角色,甚至出现老师无法控制的情况,看上去热热闹闹的,实际收效甚微。因此,我在教学中首先为学生创设和谐的合作学习心理的氛围,激发全体学生参与合作的意识。
我很赞成《静悄悄的革命》中小林老师要充分地重视“开头” 的宝贵经验之谈,“开头”决定了一切,创造性教师的工作常常是从“开头”展开的。开学初,在快速熟记学生的姓名基础之上,通过课内外的观察交流,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基本掌握了几十个孩子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与学习习惯。然后本着“互补互动、协调和谐”的原则,采取学生自愿建组与老师适当调整相结合的方法,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同组异质小组,组员各有分工,职责明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每次回答完问题后,都及时给予积极肯定性的评价,逐渐帮学生克服自卑心理,建立自信,让孩子感觉在学习中“参与无错”。充分表扬那些说的好、表现优秀的学生,力求调动其他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使学生内心产生一种合作的需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激发起学生参与合作的意识,为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打下基础。
二、把握好合作的时机,预设好合作的内容,调动学生参与合作的积极性
明确的分工是有效合作学习的前提,明白各自的责任是有效合作学习的基础,但现今的学生95%都是独生子女,尤其对低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喜欢“我行我素”,缺乏集体观念。“万事开头难”,这就需要教师在对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学情有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预设和有效的引导。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制造合作交流的机遇,让学生主动参与。同时,我们应精心创设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激励学生参与对问题的探究。对难度较大的问题,鼓励学生搜集资料、同伴互助加以讨论;对范围过大的问题,分为几个小问题,逐个解决,以便让学生逐步把握问题的实质。这样就能避免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化和低效率,切实有效地推动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
三、加强合作技能的指导,提高合作的有效性
为了提高合作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合作技能的培养。
(一)学会倾听,懂得尊重
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一个集思广益、博采众长的过程。在实际教学中不难看出在小组讨论时,看似气氛十分热烈,其中隐藏着很多问题:由于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大多数学生的个性都非常强,讨论问题时你争我抢,或是在别人发表意见时不听、或听不全;或是坚持自我,不愿接受别人的意见……种种现象让我感到合作学习中学会倾听是多么的重要。所以课堂合作时我都深入到小组中去,以慎重的、礼貌的、倾听的姿态面对每一个学生,倾听他们有声的和无声的语言。 无论学生说对了还是说错了;无论是说明白了还是条理不清,都不能有半点不耐烦,更不能打断他们的话。有同学想进行补充示意大家先听完,这既是一种礼貌,更是一种对人的尊重。就这样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专注倾听的榜样,引导孩子先学会倾听,及时发现并表扬正在倾听的孩子,如“你听得可真认真。” “她把别人说的话都听懂了,真了不起!”激励学生参与到倾听中来,知道学习时倾听远比发言更加重要,在小组汇报交流时就可抓住学生因听而迸发的闪光点进行褒奖:“他把某某的发现都记住了,说明他很会听啊!”、“你能在他人发现的基础上,说出自己的观点,真棒!”学生是敏感的,老师的言行已经明确告诉他们合作时不但要会听,还要能对所听的内容进行欣赏、理解、批判等处理。倾听的能力培养起来之后,课堂的言语表现才会变得丰富起来,这样在集体汇报时,学生质疑、反驳、争论的机会大大增多,见解更丰富了。如果我们希望在课堂上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言语表现力的话,与其鼓励他们发言,不如从培养其倾听能力做起。
(二)善于思考,乐于表达
阅读教学中,我们像不像这位友人?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什么地方最有趣?什么情节最感人……
毋庸置疑,阅读教学中的课堂提问对帮助学生快速地把握文本内容、领会写作方法起到很大作用,切实提高了阅读效率,然而效率不等于效益。效率字典中释义为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它更侧重于短时间内结果的考察。效益指效果与利益,包括直接的效益和间接的效益。它不仅看重短时间的结果,更看重长远的发展。一次次的打断,都有必要吗?一个个的提问,都有价值吗?这种速成式阅读的最大弊端是:忽略阅读主体的心情,容易打消学生建立起来的阅读兴趣。课堂提问如何从追求效率走向追求效益呢?
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看作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儿童精神世界中尤其强烈。”前面的探讨中,我们也有共同体验:读书时光不想谁来打扰。那么,就让我们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的心情着想,让学生做真正的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让学生不带任何负担地读书,并安安静静地把书读完,特别是读书之后,让学生细细咀嚼刚才从眼前流过的语句,用自己的想法和体验重新思考书中的人和事,这是日常教学中弥足珍贵的自省时刻,教师切不可频频造访,否则,无异折断学生想象的翅膀,无异践踏孕育新生的心灵沃土。
二、先听后说,平等交流
有了充分的阅读和思考的前提,学生自然产生与人交流的欲望,这时教师适时出现,让他们一吐为快。当学生看到教师专注的表情,平和的体态,听到教师简短而中肯的应答,心中涌起的是对知音的感激之情,并期待知音的心声。教师此刻的交流既用不着高屋建瓴,更不要尖锐的揭短和修正,只要能进一步走进学生的心灵,触摸到学生思考的深度和广度,为学生点拨深层阅读的方向,极大地激发和保护学生的探究热情。例如在教学《烟台的海》这篇课文时,学生在读后发言,有的说烟台的海一年四季特点鲜明。有的说烟台海的轻盈,也有的谈到了烟台的渔民。但是烟台的海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特点?对于课文在这里为什么要提到渔民,为什么说他们是在“播下希望的种苗”不甚了然。这时教师适时点出:“同学们能注意到课文中写到了人,这很好,也有同学说这是照应了结尾的一句话,既然作者要赞美烟台人民,那他要赞美烟台人民的什么品质呢?”学生一片默然。这种建立在平等、认同基础上的交流与点拨融入的是伴随读者的友情,点燃的是继续探究的热情。
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师生、文本间的横向和纵向交流,是学生在读文章时的理解、体味、批判、反思、运用及在读文章时的语言交流与碰撞,是一种情感受到熏陶、思想获得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的过程。只有学生花时间去读、去品味、去感悟,才能有“顿悟”和“灵感”。教师此刻的指导才最贴心,最有效。这就是孔子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不是告之结果,而是营造氛围,让学生思考有活力;巧妙点拨,让学生思考有方向;精心设疑,让学生思考有深度;加强互动,让学生思考有广度。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的阅读教学中启发的例子俯拾皆是。如执教《二泉映月》这篇课文时,有一处问题设计颇为经典。“听着,听着,阿炳禁不住……”读到这儿,同学们想想:“为什么阿炳只能把这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呢?”看似简单的提问,实际上统领全文,学生要想完整地回答这个问题,不仅要读下面的文字,更要联系前文,阿炳那苦难的童年,不幸的遭遇,还要通过这个大问题,抽丝剥茧,从而理解阿炳有什么样的情怀呢?带着这样的疑问,学生在老师给予的时间内细细品读,深入思考,从课文中读出阿炳对光明的向往,对悲愤的倾诉,对命运的不屈,对二泉优美景色的赞叹。随着课堂讨论的深入,学生的思路越来越清晰,情感也越来越丰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然水到渠成了。再如在教学《哲学家的最后一课》这篇课文时,老师这样启发:你对学生们除草的方法有何评论?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纷纷发表看法,一位同学说:用铲子除草,虽然费时、费力但环保啊,不污染土壤呀,更有同学提出了可以用机器除草等建设性意见;有的同学说:石灰除草是一种很好的方法,现在有些农村在开展水稻“免耕法”试验,就是用的石灰除草,结果粮食还增产了呢……到这儿,学生思考已经很充分了,他们不局限于语文本身的学习,把科学知识融入自己的理解,既体现了学科的综合性,又激发了教师和其他学生的思考。所以,经常性地注重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是实现高质量的师生互动的关键,也是学生思维训练的重要方法。
四、设情境,等待精彩
关键词:整合化;听力策略;听读结合;听写结合;自主听力
语言是人们获得信息和交流思想的工具。在语言学习的“听、说、读、写”四大基本技能中,“听”排在首位。正如美国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专家克拉申(S.D. Krashen)所说,无论儿童和成年人,语言习得中,头等重要的是听力理解如何提高。听是理解和吸收口头信息的一种交际能力,提高听力不仅有利于说、读、写三项技能的发展,更是日常交际所需。因此,听力技能的培养在英语教学中的必要性不言而喻。但从教学实践中发现很多学生的听力滞后于其他的语言技能,如阅读和写作。本文结合个人教学实践和教学思路探索,结合古德曼(Ken Goodman)的整体语言教学理论,针对听力问题提炼、整理出整合化听力语言教学模式,以期与同行们
共飨。
一、整合化听力教学有效性训练模式概述
(一)理论前提
古德曼被誉为“全语言之父”,他曾指出,人类学习语言,是由整体开始,再逐渐进入局部。因此,学习英语也应从整体出发,再去注意语言的细节;教导语言时,应该将语言视为一个整体的沟通系统,语言教学是“口语教学与读写教学的整合,是学习读写和经由读写学习的整合”。(Ken Goodman,1987)虽然他在这里没有提到听力,但根据其整体语言教学理论,听力自然包含于整体之中,是整体的重要方面。吉尼斯(Genesee,1994)发展了古德曼的理论,强调语言教学应从整体入手,听、说、读、写是语言作为功能结构综合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语言技能不应肢解为听、说、读、写,而应该同时教。
基于此,笔者在这里提出这种整合化听力教学有效性训练模式的基本原则。
(二)基本原则
1.整体性原则
根据古德曼的全语言学,语言能力的发展和培养具有共时性、整体性特点,因此,在听力教学中,教师应利用听力材料内容,将听与读、写和思等结合起来,将单一目标的训练演进为综合能力的训练。基于整体性原则,是坚持辩证和总体教学观的要求。比如,在笔者提出的整合化训练模式中,在教学内容上,注重将听前预测、听中注意和听后记忆整合起来。
2.场域化原则
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和思想家布尔迪厄主张语言研究应与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将语言放在社会生活中进行研究,复杂的语言实践总是和复杂的社会生活联系起来的。笔者认为,听力训练并不尽然是听“语言”,也在于听“社会生活”。例如,听力材料中的背景噪音、音乐等,间接暗示或提示了社会生活场景,假若能够捕捉、领悟这些信息,自然能够为听力理解助力。这一原则在本文提出的整合化听力训练模式里,体现在听力预测方法的传授上。
3.协作性原则
如前所述,与古德曼全语言学的不同之处在于,笔者提出的这种模式是基于听力训练这一实际考试目标而提出的,故而,读、写等必然围绕着听力解题这一目标进行。可是,这种协作性绝不是目光短浅的功利主义教学法,而是一种基于有效性的整体性教学方式。例如,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正是本文提出的训练模式的一项重点。
4.主体性原则
听力训练一定要从学生个体出发,方能获得成效。新课标的核心理念之一便是以学生为主体。本文提出的整合化听力训练模式的一个重要方面,便是要加强学生自主性听力训练的展开,提高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更积极、更主动、更有信心地迎接听力的挑战。在一定程度上,这几乎是最根本的原则。
二、整合化听力教学有效性训练模式的内容
针对以上问题,坚持上述原则,下面笔者将以现代语言学和语言习得的相关理论为基础,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介绍整合化听力教学有效性训练模式中几种有效的训练方式。
(一)预测策略,注意策略和记忆策略相结合
1.预测策略
听力是语言的接受能力,预测则是语言接受能力中最主要的因素之一。英国语言学家和外语教育家纽曼也认为,预测是听力教学中必须培养的重要策略之一。(Nunan,2001)预测策略是指利用已知信息来限定将要听到的内容的可能范围,在听之前或听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未知信息。听力最具启发性的地方在于它能有效地启动学生思维,鼓励学生的参与意识。
预测包括听前预测和听中预测。
(1)听前预测是指从所给的听力材料和答案选项等线索中发现相关信息,力求缩小谈话者的话题范围。它能帮助学生弄清所听内容和结构的类型,甚至主题。因此学生可以通过听力选项、文章的标题、文中的插图进行推测。教师应设计与听力练习和内容相关的活动,如提问相关问题,引导学生看练习中的词组列表、图表和表格,帮助学生预测听力材料的话题、主旨大意及说话人态度,引导学生有的放矢地带着问题去听,会有很好的效果。
例如,Go for it九年级教材Unit 8 2a A group of students are planning a City parks Clean-up Day. They are talking about the Clean-up Day. Listen and check the things the students are going to do.我们可以利用五幅插图激活学生已有的相关词汇和先前知识,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准确地说出put up signs,call up people,hand out advertisements等词组,提前感知听力内容,还能确保学生关注需完成的听力任务。
又如,Unit 10 Section 2a Dave,Nick and Joe are talking about April Fools’ Day .Listen and write each person’s name under the correct picture.同样我们可以利用四幅插图让学生展开想象,预先讨论一番What happened to them?学生能饶有兴趣地说出meet a monster/be surprised/be scared/stay up late/study hard for a test/ get to school/the school was empty/nobody else was at school wear a costume /be laughed at等词,在有了充分铺垫的基础上,学生自然会感觉听得得心应手。
(2)听中预测指通过说话者的语音、语调,或背景噪音等非词汇传递的信息进行预测,如A:Bob,can you bring me the newspaper?B:Sorry?/Sorry. 如果B用升调说Sorry,其意思是I didn’t hear you. Could you say that again ,please;如果用降调说,其意思就变成了I can’t bring you the newspaper.同样,现在的听力文本都非常注重真实的语境。如非常喧闹且夹杂音乐的背景噪音可能提示是发生在聚会的场景,我们应该帮助学生学会及时捕捉信息。在新教材Unit 5 Do you have a soccer ball?这一单元中还出现了以打乒乓球为背景的听力内容。此外,还可以根据信号词进行预测。例如,信号词指一些关联词、过渡词,它们在篇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同的关联词所表达的结构关系和语意也不同,如表示因果关系的because,for,since,so,表示转折关系的but或however等。这些标志词表示上下文之间的逻辑关系,有助于听者对情节的进一步发展进行预测。
2.注意策略
注意策略强调的是注意在学习过程中的运用。它帮助学生针对具体的学习任务,对有意注意的分配进行调节和控制,主要是为了保证注意指向于重要信息。我们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区别重要信息和次要信息的能力。选择重要信息的前提是判断重要信息,对与材料相关的内容应引起注意,将文中干扰性的因素予以排除。培养集中精力听音的习惯,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有目的、有选择地去关注信息重点,获取听力材料大意,提高听力效率。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与材料无关紧要的语言成分上,更不要平均分散注意力,力图听懂每个词。
在听力练习前有针对性地提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材料,有助于将注意力吸引到重要的信息上。在常见的听力选择题中根据题目和选项内容有侧重去听就是很好的注意力分配。例如在读题时看到题目与数字与计算有关,How long did the man stay there?What time will the two speakers meet? How much will the man pay for the two pens? When is Mary’s birthday?等,在听的过程中就应重点关注数字。学生在听力中遇到生词或难题时,会发生对材料的注意力中止或转移。为提高他们的自我监控能力,我们可以在听前给出生词,提示难点和关键词,然后再提出一些要求学生听后回答的问题。这样能督促他们集中注意力。通过这样的训练,听力差的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可以逐渐得到改善。
如,九年级Unit 11 Section B Clerk:What kind of food are you
looking for?Boy:Vegetarian。Clerk: I’d try Green land. They have delicious salads.在这段听力中,如果能预先教会学生Vegetarian这个词,就很容易理解。
3.记忆策略
心理语言学家的研究表明,影响听力的另一重要因素是记忆力。
在听力教学中就有必要教授学生记忆方法,提高记忆力。在听力理解中,听力思维具有时限性,输入声音发出后会迅速消失,短时记忆存量较小,所存信息停留的间期较短,可以对学生进行快速有效的复述训练或教学生以记笔记的形式来帮助记忆,教会学生根据语意切分语流,以词组或意群为单位进行理解,减轻短时记忆的负担,扩大记忆的信息容量。
在七年级上册各单元中常有大量的句型对话。如Unit 6 What do you have for breakfast/lunch/dinner?类似练习中,以往常采用的是同桌操练,然后在同学面前展示。后来发现这种操练方式往往导致只是这两名同学在对话,而其他同学则有可能事不关己。后来笔者采取把全班分成4大组,T1 T2 vsT3 T4的方式,即从T1 T2随机抽一名同学让他提问:What do you have for breakfast? 然后准备从 T3 T4组抽一名同学回答这一问题。在这一过程中T3 T4的同学都会很认真地听问题,准备答案,因为谁都有可能被抽中。接着在T3 T4组中抽同学把问题改成第三人称单数继续提问What does she/he have for breakfast?再在T1 T2组中抽同学来回答,这样T1 T2组的同学同样会很专注听以上对话内容,用于复述。为了让听力的难度适中,通常让同学准备两到三个名词,要求蔬菜类和饮料类或水果类搭配或可数名词与不可数名词搭配。I have A and B for breakfast/lunch/dinner.同时要求前面同学提到过的名词不能重复,这样也能对同学听力的专注程度作要求。这种高度专注的情况下学生的记忆力也得到了很好的训练。同时采取T1 T2对抗T3 T4计分的方式,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提高参与度。
(二)听读结合
语言的输入,一是通过眼睛阅读,二是通过耳朵倾听,这两者相辅相成。笔者查阅文献发现,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对以阅读来促进听力的提升这一课题进行过大量研究。比如说,语言教育研究专家张丽琼和李明认为,在语言理解过程中,从语言处理的层级,以及语言理解的策略的角度来看,听力理解和阅读理解存在正相关的关系,也就是说,读能带动听的提高。综其原因,如果学生能够扩大英语阅读的广度,增强英语阅读的频率,那么,他们便能迅速积累词汇,熟练掌握语法和句型结构,同时,还能够对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及生活习惯有所了解。这种高强度的阅读训练,能够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联想能力,从而有效提高其听力理解能力。英语教材中的听力材料在听完之后,都可以把文本重现作为阅读材料。
笔者常用的方法是在听完文本后,用挖空练习让学生复述原文;或者在文本中故意改动信息,让学生找错误,训练学生的短时记忆能力,以提高听力理解能力。例如,在八年级上册Unit 8 SectionB的听力材料原文:
B:Who do you admire?
G:I admire Midori.
B:Midori? Who’s that?
G:She’s a famous violinist.
B:Oh,yeah. She’s Japanese,isn’t she?
G:Yes,she was born in Osaka in 1971. When she was eight,she was already a talented violinist. When she was fourteen,she toured the United States. I saw her play when I was eight.
B:Wow. Do you have any of her CDs?
G:Yes,I do. I play them all the time. But how about you? Who do you admire?
B:I admire my grandmother,Laura.
G:Really?Why?
B:Well,she was born in Russia in 1932. She was an unusual girl because she started ice skating when she was four,and she became a skating champion when she was ten.
G:A skating champion? Did she have to work hard?
B:Yes,very hard. But that was a long time ago. Now she’s a kind and loving grandmother.
在听完听力材料后,可以让学生根据记忆尝试做以下练习:
Midori is a .She is .She was born in
in .When she was ,she was already a _______ _________.When she was fourteen ,she .I her very much. My grandmother Laura was born in in .She ice skating when she was four. When she was ten,she became a .She was an girl when she was young ,but now she is a and grandmother.这种类似的强化训练可以让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得到很好的提升,如果提前布置任务,还能提高学生在听力过程中的专注程度。此外,相同的文本也能同时进行听读训练,内容相同,测试题不同,先听后读,效果很好。在九年级Unit 12 Section2a Maria is an exchange student. Last night she had dinner at an American friend’s house. Listen and check the mistakes Maria made.在听力完成后,可以让学生根据表格进行复述,了解不同国家的不同习俗,达到巩固听力内容的目的。
Section A 2a Maria’s mistake
arrived late
ate the wrong food
greeted Paul’s mother the wrong way
wore the wrong clothes
对于基础好的学生还可以进行report。
因此,听力文本绝不能一听了事,要充分挖掘它的价值。同样,在阅读训练时也可以兼顾训练听力。比如,在涉及一些生词时,可以用英文释义、造句,创设情景降低听力的难度,让学生猜出词义。在训练听力的同时,学生大大提高了自信心,获得了成就感。这种训练应该坚持从起始年级就开始,长期进行才会真正
有效。
如,七年级上册Unit 8中出现了have a book sale 这一词,学生对词义的理解觉得困难,教师尝试用英文释义:You bring your favorite books to school. Then you sell them at good prices to your classmates. Also you can buy the books you like with the money.因为bring to /sell to/at good prices都是学生熟悉的词组,理解起来并无困难。以此类推,学生很自然学会了自己用英文解释have a yard sale和have a bake sale.虽然阅读和听力相得益彰,但很关键的一点是:听和读一定不能同时进行,若学生看着文字听,不利于听力技能的培养。语篇要听懂而非看懂。
(三)听写结合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儿童的智慧在指尖上。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短时记忆存量有限。即使是听力理解能力很强的学生,如果不采取一定的策略,也难以听清材料中的全部细节,如时间、地点、人名等。因此,边听边记笔记至关重要。
指导学生学会速记,对关键性的词及连接手段,可采用数学代号、缩略词、首字母、简图以及简表来代替。如表示up/down();表示left/right(/)。W代表woman,M代表man,S代表small等。通过笔记激起已有记忆,使音、义、形快速联系,从而对语篇作出正确的理解。此外,教师每天都要进行的听写可以很好地渗透听力训练。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可以设计由句子―对话―短文的听力内容。听前师生约定好规则,共复述三遍。由于有了时间的限制,学生听时通常能做到全神贯注,争分夺秒。第一遍,用速记法记下句子大意。第二遍,补充完整句子。第三遍,运用语法知识和语音知识进行检查、核对,查漏补缺。在听写过程中要求学生必须把握句子框架,切忌听一字写一字.如:It is our duty to try our best to deal with each challenge in our education with the help of our teachers.这一长句子可以先写成It is our duty to try ... to deal with...in our...with the...of...然后在一遍遍重复中把句子补充完整,在这过程中同样也强化了句型结构.
(四)集体听与个体听相结合
毫无疑问,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听力训练在课堂上采用的是集体听的形式,目前的班级形式还无法做到根据学生个人程度因材施教,而班级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因此不免有欠缺之处。根据笔者个人的学习经验,训练听力应该是根据个体情况来决定听的遍数甚至语速。因此,开发课后这个阵地非常必要。但通过在学生中的调查发现,学生课后英语学习在重视程度上笔头远远超过
听力。
究其主要原因,一是缺乏对听力重要性的认识。二是自觉性不够。这就需要发挥家长的监督功能。教师请家长将学生在家的听力训练情况,听力内容、时间、态度、任务完成情况,登记在表格上。教师根据反馈,从以上几方面进行评价,建立学生听力评价表,鼓励每个学生在家听力训练的点滴进步,培养其自我计划、自我监控、自我评估的能力,强化学习的自信心。更重要的一点是,课内练习的时间有限,而课外却取之不竭。
英语听力理解能力的提高无论是从日常交际还是应试的角度都是极其必要的,非常值得我们大力探索。然而所有的听力策略,听力技能都必须建立在扎实的语言能力的基础上,也建立在整体、协作、自主的训练模式和学习模式上。一旦忽略了整合化的语言教学模式,便会陷入混乱的境地;一旦偏离了听力这个实际的目标,也便会陷入游离的状态。可以说,只有采用切实可行、整体协作、自主积极的教学模式,才能促进学生听力能力的提升。一句话,有了扎实的语言基础,运用正确的训练方式,两者相得益彰,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才能有飞跃。
参考文献:
[1]Flowerdew,J. and Miller,L . Second Language Listening:Theory and Practic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
[2]Goodman,K.S. Language and Thinking in School. New York:Richard C. Owen Publishers,Inc.1987.
[3]陈俭贤.中学英语英语教与学新论[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12.
[4]吕良怀.英语案例教学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
[5]罗毅,蔡慧萍.英语课堂教学策略与研究方法[M].武汉:华中科大出版社,2011.
[6]鲁子问.英语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问题,什么是学校教育,我们说教育是学校、社会、家庭三方的共同责任,学校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家庭教育是对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如家庭作业、预习、学完弟子规在家中的表现等),孩子在学校接受教育,由我们教师来做教育主导者,这样也就明确了我们教师的责任。
教育需要有路子,在这里我给大家推荐的是“行为干预”,也叫“行为矫治法”,孩子的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是他在适应生活的过程中慢慢形成的,他的习惯来自于生活实践,我们的教育同样也要依据于孩子的生活实践。当我们发现孩子有不好的行为时应立即给予引导教育,这样不良习惯被我们消灭于萌芽之中,否则,习惯形成的慢,改正也慢。
1、正确看待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进行个别化的教育辅导。
我们需要针对每个孩子的不同特点,“对症下药”,找出最适合每个学生的教育措施,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创造并寻找一切机会与学生相处,认真仔细地观察每个学生的言行举止,找出这群学生身上所具有的共同特征,以及了解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在此基础上,因人而异地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了解你的学生,尊重你的学生。了解学生的性格、心理特点、兴趣爱好、有何专长,有哪些习惯等等,这样可以保证你在教育时更好的依靠主体进行有目的的教育。我们要知道,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人,是有思想,有思维的人,是和我们平等的,不是小猴,给点吃的就翻跟头,他们是有主见、有自尊的。他们认识是较浅显的,很多都只是屈从于表面现象,再加上在家里无拘束,出现问题很正常(如说脏话,乱跑、不规范的亲近方法等)。这需要我们教师以正带正,教师应因势利导。
2、引导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促进其行为问题的改善
由于智障儿童天生具有的身心缺陷,他们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记忆力不牢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弱,因此在培养其行为习惯时,是不能单凭反复说教的,只有引导他们参加大量的实践活动。创造条件让他们亲身体验,获得丰富直观的表象知识,才能加深他们的情感体验,以达到自觉自行的最终教育目的。比如在进行文明礼貌方面的教育时,通过直观生动的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指导,训练他们学会常用的礼貌用语,如在每天上下学的时候,我都会站在教室门口,有礼貌的对接送孩子的家长和孩子说:“您好!”“早上好!”“再见”“请进”等礼貌用语,每天上学、放学时,也会要求每一个孩子说上一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指导每个孩子。同时可以使用情境模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类似真实的场景中,进行文明礼貌行为的学习,比如这些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较差,并且体现在方方面面,有的不会自己穿衣服,有的不会叠被子系鞋带,甚至有的学生不能独立的吃饭,为了提高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我会在班内利用生活适应课,去教他们学习这些基本的生活技能,开展“叠被子、系鞋带、穿衣服、串珠子”等各类比赛,对比赛成绩优异的学生进行物质奖励,以强化他们好的行为表现。这种学习形式很受学生们的喜爱,更是让他们在活动中得到了体验锻炼,进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师应正确看待自己。我们是教育的实施者,主导者,而孩子是主体,你教育的成果要由孩子体现出来,所以,我们不能把自己看作是“执法者”,你是孩子的导师和合作伙伴(如劳动习惯、卫生习惯、学习习惯的养成基本都是教师“导”的结果)。我们的第一作用是榜样作用,教师必须要有较好的习惯,言行一致。同时树立自己的威信,让学生感到你很棒,让学生崇拜你。这种威信树立不是武断打压,而是来自于生活自然形成(如帮孩子完成一些工作―彩绘―制作等)(再如学生活动时多给孩学生一些知识或方法)。最后需要注意自己的调节作用,教师把自己看作是他们的朋友,是他们的学长,带领者,让学生随着你的节奏走(如对时间的安排-对活动内容的安排等)。 智障学生是智力迟钝,能力低下,反应缓慢,生活自理能力和辨别是非水平较差。对他们的教育与训练,除了要矫正他们在认知、情绪及个别个性方面的缺陷外,重要的是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我国陈鹤琴先生说的好:“习惯养的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身受其累。”事实上,习惯是一种惯性,也是一种能量的储蓄,只有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才能发挥最大的潜能,为他们的健康成长、一生的幸福奠定不可估量的基础。
3、利用班级文化陶冶学生情操,同时明确班规,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良好的班规有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并且能凝聚班集体的力量,提高学生个体的整体荣誉感,进而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例如,在“广播操、跑步、叠被子”等各类比赛中,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明白了:只有同学们互相帮助、团结一心才会取得胜利,通过比赛,学生懂得了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个人行为要服从集体的需要,进而意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对集体的影响都很大,因此要规范自己的言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班内我根据孩子的特点布置教室,布置了:“我们的故事、阳光之星、我最棒、我会认、我会画……”等栏目,每次活动记录孩子们当时的情况,把表现最好的孩子照片贴到“我们的故事”栏目里,看着自己的照片孩子们觉得很自豪,下次活动时会更加努力,积极参与。绘画、写字也是如此,比较优秀的作业会贴在相应的栏目里,发一朵小红花,次数多了还可以得阳光之星。和别的班级比赛,班级内得奖了,我会给每个孩子发奖,天长日久,孩子们的上进心集体荣誉感更强了。正确看待孩子的习惯。对于好的习惯,教师应及时给予肯定,要有鼓励和奖励,(一定要奖惩分明)对于不良习惯教师不要遇到问题一棒子打死,认为这是“多么严重的问题”,有的上升到品质问题,没有必要,孩子的习惯养成有自身的道理,是根据自身的生活需要慢慢自然形成的,有些习惯到一定年龄或由外部因素自然消失(如画墙问题、丢玩具问题),有些习惯需要教师培养孩子理性思维,结合孩子生活实践,让他体验到好习惯的快乐(如阅读习惯-给学习带来便利-更深一层可以培养孩子的品行)。所以教师应与孩子一起合作,帮助他克服不良习惯,不要忘记,我们的孩子是有可塑性的,所谓“动气不如动心”。
4、家校合力,对智障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少不了家长的支持与配合。有些孩子,在家中和在学校是完全不同的表现。例如:我班一个女孩露露,在学校里,各方面表现都可以,几乎每周都评上阳光之星,但在家却是另外一种情况。家庭是儿童学习和成长的第一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以言传身教、情境影响为主,对孩子有很强的潜移默化的感染性,尤其是对于生活范围狭窄的智障学生来说,家庭教育在他们的成长中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对此,我常通过打电话,或者在家长接送孩子的时候,询问家长孩子在家的表现情况,同时向家长能够孩子在校表现,并且会就如何教育孩子的问题和家长做深入的沟通交流,以寻求家长的信任和配合,共同培养孩子良好习惯。同时我会不定期地进行电话访问,以便家长能够及时地了解学生在校的点滴进步,从而改善家长的态度和行为,齐心协力,共同促进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5、教师需要的几个学会。
(1)、学会关注。关注学生你才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在任何一项活动中,当执教师决不可漠视不管,小孩子都是贪玩的,极易产生其他行为,在关注中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这些优点很可能成为日后的鼓励资本。
(2)、学会倾听。智障孩子总喜欢在你身边唠唠叨叨,你要耐心倾听,在倾听中了解情况,观察孩子的情绪、心理变化,发现问题即时引导。对于没有主动向你倾述的,你要主动去问,调动孩子的思维和情绪(特别是在群体活动中,如游戏、表演等)。
(3)、学会学习。现在社会发展很快,整个社会变成了学习型社会,教师同样不能例外,孩子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过去讲“教师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现在教师恨不得给自己接一个自来水管子,我们教师需要给自己充电学习各方面知识,包括心理学及教育方法,特别是为孩子培养规范行为、良好习惯和良好品质的。
6、教师要给孩子几颗心
(1)、爱心、同情心和感恩的心:首先就事培养孩子有这几颗心,在引导孩子献出这些心,当孩子现出爱心后应及时的给予表扬和鼓励之后,让孩子知道,关爱别人和被人关爱一样幸福,所谓“送人玫瑰,手有余香”。这对孩子养成良好的社会适应性习惯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2)、上进心和信心:我们教师要善于发现孩子的每一点进步,尽管他们的进步很小、很慢,教学中我发现,对他们的帮助和鼓励,可以使他们做事会特别专注,而且特别努力,这对对其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7、小结
总之,教育的核心不再传教而在驭人。对于这些孩子来说,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辈子受益不尽的财富,而由于在认知和行为方面存在着发展缺陷,相对于正常孩子,智障孩子的养成教育更是难上加难,这也意味着对培智学校教师的常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特殊教育的工作者,只有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来,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摸索研究出适合智障学生养成教育发展的新方法,新思路,才能立足于学生未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