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体育篮球运球教学反思范文

小学体育篮球运球教学反思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体育篮球运球教学反思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体育篮球运球教学反思

第1篇:小学体育篮球运球教学反思范文

作为学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课堂是德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会反过来促进体育教学、体育活动的开展,对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体育课中重视德育是十分正确与必要的。以“行进间运球”一课为例,从教学实际出发,通过小游戏激发学习动机,通过合作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能力和团队意识,运用教学案例来探析体育课堂中的德育实践。

关键词:体育;课堂教学;德育教育

长期以来,体育教学被片面地当作增强体能、掌握技能的一门课程。殊不知,作为学校教育总体系中的“重要成员”,体育课与其他课程一样,蕴含着许多德育内容,是德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在体育课中重视德育是十分正确与必要的。行进间运球小学作为篮球单元的项目之一,是球类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从激发学生兴趣入手,采用游戏与运球练习相结合的活动方式,使学生达到一定的行进间运球技能水平。在组织教学方面,本课主要采用合作形式,让学生在通过游戏理解和掌握技术动作要领的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团队协作精神,从而提高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

一、通过“名人效应”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篮球明星已成为媒体宣传的一个焦点,许多小学生对此也都报以极大的热情。在不知不觉中,这些篮球明星已成为孩子们心目中的目标。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对小学生来说,榜样更具感召力和吸引力。为此,课堂初始,笔者以篮球明星作为切入点,直接导入,迅速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与学生的交流沟通中,再适时讲述姚明、郑海霞等为国争光的事迹,自然而然地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与此同时,可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篮球运动的特点和基本要求,明白团结协作的重要性,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篮球的理解和认识,又将团队协作意识融入其中。

二、通过小游戏激发学习动机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教材本身的兴趣”。也就是说,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激起强大的学习动力,使学生自强不息,奋发向上。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成了教师首要考虑的问题。对青少年而言,轻松趣味的游戏不失为首选方式。尤其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灵活运用各种游戏,可以迅速调动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激发他们强烈的学习动机。因此,在本课教学中,笔者采取以游戏形式为主线的方式,在游戏中学,在游戏中练,在游戏中巩固,寓教于乐。而且游戏自身往往带有比赛性质,参与游戏的学生也都抱着渴望获胜的心理,这就使得参加活动的学生更有兴趣去学。可见,游戏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主动学练的过程。如游戏“巧运粮”,在游戏前,笔者通过言语讲述,创设抗战前线缺粮这一情境,要求同学们运用好身体的协调能力,将“粮食”(篮球)顺利运达“前线”(游戏终点站)。笔者根据教学目标,适时进行讲解与示范:怎样持球、怎样原地运球、怎样在跑动中快速控制好球。这些信息通过反复看、反复听、反复感受、反复练习,不断输入学生脑海中,使其最终在轻松的氛围中,基本掌握了行进间运球的知识与技能。与此同时,在“巧运粮”游戏过程中笔者还穿插讲述了抗战前线的艰难和运粮保障队的重要性,在帮助学生掌握运球技能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三、通过合作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能力和团队意识

一个人是否具有主动学习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已成为其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发展的决定》中也明确要求应“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但在教学中,由于独生子女的成长环境、家庭教育及个人心理方面等原因,很大一部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团队意识。在本课教学中,笔者采用了以两人或小组学练为主的合作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游戏练习过程中逐步学会与他人交流、合作。如练习快速行进间运球时,笔者提出:“快速行进间运球与慢速行进间运球有什么不同?手触球部位发生什么变化?”随后,让学生两两一组,观察、体会、探究。在学习探究过程中,不仅能通过沟通交流获得运球技巧,还能体会与别人合作的重要性。另外,在游戏过程中,笔者因势利导。当学生获胜成功时,及时组织大家思考:为什么能获得成功?而当学生失败时,组织学生进一步探究:为什么会失败?引导他们进行深层沟通、合作,找出解决办法。这样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团体协作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掌握技能的同时输入了品德教育。在《体育之研究》中曾经说过:“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可见,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体育课堂更富优势,因为学生需要亲历每个教学实践活动,参与性强,积极性高,所以,体育教学渗入德育的效果会更明显。作为体育教师,需要不断更新自身的教学观念,在重视体育能力培养的同时,更要重视德育,善于把德育教育内容中的抽象概念具体化,使之成为看得见、摸得着、能评价、具有可操作性的实际内容,建立合理的、客观的、科学的德育教育评价体系,使学校体育在思想品德教育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四、教学案例

案例:五年级篮球行进间运球

(一)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行进间运球的技术动作方法,70%的学生基本会行进间运球,30%的学生有行进间运球动作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意识和协作能力,增强集体主义意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过程

1.课堂导入。

以中国篮球代表人物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兴趣,引出本课主题———篮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思索,发现篮球运动中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从而渗透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

(1)提问

你们知道我国有哪些篮球明星或是篮球代表人物?(郑海霞、姚明、易建联……)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教师给予肯定,并补充。

(2)提问

篮球是一项需要多人参与的体育运动,那它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明白篮球运动中所需要的团队意识和集体精神。

(3)小练习

①集中注意力游戏:拍打小篮球。教师说人体各部位名称,学生复述,如,教师:“头上、胸前、胯下,蹲姿拍打……”学生:“头上、胸前、胯下、蹲姿拍打……”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讲解游戏规则,球要跟随口令不断变换位置,从头上、胸前到胯下,再到蹲姿状态拍打篮球。游戏中,教师应规范学生双手持球的动作和手触球的部位。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组织学生做“我上、我上、我上上上”“我下、我下、我下下下”等身体幅度大、动作变化快的反应游戏及一些球性的练习。②复习原地运球。要求学生抬头不看球进行原地运球练习;在此基础上,教师通过向上、向下的手势,指导学生练习高姿势运球和低姿势运球的动作。在两组练习中进一步巩固原地运球的动作要领:两腿弯曲站,手臂带手腕,眼睛向前看。通过以上小游戏,集中学生注意力,协调灵敏身体各部分器官,体会运球动作要领,激发学习篮球的兴趣,并逐渐过渡到本课的重点教学内容———行进间运球。

2.教学过程。

(1)游戏激趣,主动探究。

①教师创设游戏情景“:巧运粮”。抗美援朝初期,由于美军的严密封锁,后勤供应不上,我军严重缺粮,有时一天只能吃上一顿稀饭,不少战士得了浮肿病、夜盲症。得知这情况后,老乡们十分痛心地说:“绝不能让战士们饿着肚子打仗!”于是,每家每户都拿出粮食,并派人运送,确保将“粮食”(篮球)万无一失送到战士手上;②教师讲解、示范动作“运粮”(运球)要领,同时请一名学生双手拿球前平举站立,教师绕其进行行进运球练习;③提问:“高姿势运球、低姿势运球时,身体重心发生什么变化?”④学生练习,观察、体会、探究;⑤教师巡视指导、纠错;⑥教师总结学生探究结果,并请探究正确的小组进行示范表演,师生评价。

(2)组织措施。

①练习队形:两列横队,两人一组;②练习方法与内容:分四组训练,一、二组对应的两名同学轮换练习,三、四组对应的两名同学轮换练习;③练习要求:同组两名同学互相帮助,积极思考。④练习次数、时间;轮换练习五轮,完成时间为4分钟。通过游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在练习中体会如何迅速变化身体重心去运球。

(3)合作学习,解决问题。

①教学:慢速行进间运球。教学方法与步骤:第一,教师提出要求:一边运球,一边做“石头、剪刀、布”的游戏,让学生学习慢速行进间运球,并引导学生探究原地运球拍球部位与慢速行进间运球拍球部位;第二,学生练习;第三,教师巡视指导、纠错;第四,教师总结学生探究结果,并请探究正确的小组进行示范表演,师生评价。组织措施:第一,练习队形:两人一组;第二,练习方法与内容,一、二组的同学对应的两名同学合作练习,(三、四组与一、二组相同动作)轮换练习;第三,练习要求:同组两名同学积极思考,相互学习;第四,练习次数、时间:轮换练习。通过讲解示范与学生的主动探究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体会行进间运球中手拍球的部位与原地运球的不同(稍微向后侧方),通过练习,逐渐提高学生在行进中抬头不看球的运球能力,并掌握行进间运球的动作要领和注意事项。②教学:快速行进间运球。教学方法与步骤:教师讲解、示范游戏方法,引导学生探究快速行进间运球拍球部位;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纠错;教师总结学生探究结果,并请探究正确的小组进行示范表演,师生评价。组织措施:第一,练习队形:散点;第二,练习方法与内容:学生一边运球,一边问教师:“老狼,老狼几点钟?”当教师回答12点钟时,学生迅速运球向两边散开,教师运球出击五步,未能抓到学生后,继续运球;第三,练习要求:注意力集中,反应迅速;第四,练习次数、时间:轮换练习。通过讲解示范与游戏相结合的方式,理解快速行进间运球的要领。这可让学生体会到快速行进间运球拍球的部位比慢速行进间运球位置更靠后,同时球的落点应在同侧脚的侧前方,较好地掌握本课的难点:快速行进间运球需要协调全身才能控制好球。

(三)课堂总结

教师领做放松操,学生两人一组放松身心;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能获得成功?为什么会失败?小组同学互相交流,小结;教师总结。对全课进行回顾,巩固行进间运球的知识与技能。

(四)课堂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主要是通过创设合作探究和游戏活动,提高学生的控球能力,使学生初步掌握行进间运球的基本技能。“巧运粮”“老狼,几点了”等游戏既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一项练习内容,又可达到提高学生兴奋性的目的,同时避免了单调,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五年级学生对体育运动有良好的参与意识,但学生水平仍存在一定差距,尤其是部分女生对篮球运动兴趣一般。在教学中要更注意合作小组的人员分配,让优异的学生带动暂时落后的学生,争取共同进步。对暂时落后的学生要有耐心,从易到难,循序渐进,使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热爱体育运动,培养他们不畏难、勇于挑战的良好品质。

参考文献:

第2篇:小学体育篮球运球教学反思范文

高职院校篮球单元四角传球教学反思体育教学中的教学反思,对体育教学的改革、修订和完善传统的教学计划,至关重要。教学计划在任何时候都是老师上课的指导性文件,一个好的教学计划,不仅能够使教学安排紧凑合理,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很好地表现出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及知识层次,同时也能够达到课前预定的课的密度和强度。坚持教学反思,不断学习、不断完善教学计划,是我们每一个体育教学工作者始终要坚持的方向。

一、四角传球练习的现状分析

四角传球技术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四角传球技术的学习,提高同学们传接球练习的积极性,进一步复习、巩固提高已学习的传接球技术、培养学生的篮球手感和战术配合素养。为后续的篮球战术学习打下基础。

对我院2010~2012级40个教学班的篮球四角传球教学情况进行统计,学生人数1381人,男生756人,女生625人。课前对学生情况进行摸底,学生在小学、中学、高中都上过篮球课,不同程度的进行过篮球教学和训练,但教学中却发现,学生对篮球历史和发展的了解甚少,对篮球场地、规则知道的懵懵懂懂,能正确掌握篮球传接球技术的人数不足20人,有较好篮球基础的男生186人,女生25人。

实际教学过程中,第一节课的练习差强人意,一球练习持续不了三分钟,第二节课能基本上完成两球的练习,第三节课基本上能完成四球的传接球练习。

二、教学中易出现的问题和纠正方法

(一)练习中传接球易出现直线跑动的错误

在老师讲解练习方法、动作要领和示范后,学生明确了四角传接球的练习形式和对角落位的原则,但大部分学生练习中出现的的是直线跑而非弧线侧身跑技术。从而出现了传接球不到位和多球练习中“撞车”现象。

纠正方法:

1.熟记动作要领,强调弧线侧身跑传接球和对角落位,真正了解弧线侧身跑的意义。

2.回传球后跟随传给球的队员侧身弧线跟进(不能先跑)接下一组的传球。

3.设定标志物避免进入限制区域,以防出现直线跑。

(二)练习中传接球不准确,练习中断

在练习中传球随意、接球注意力不集中,造成练习中断;多球练习中造成一角处人多,一边青黄不接的现象。

纠正方法:

1.加强学生责任心教育,力争传好球,接好球。

2.加强对体育骨干、小组长的培养,让其提醒和督促练习任务的完成,并承担临时缺人补漏的“救火”任务。

(三)只为完成练习而传接球,头脑中没有战术配合的意识

篮球技术的学习目的是为战术配合做准备、打基础,篮球技术的练习形式、跑位都含有战术配合的因素,培养战术配合的意识要贯穿到整个教学的始终。

纠正方法:老师要讲清练习的目的,强调其中蕴含的战术素养,使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让学生明白弧线跑、侧身跑、跟随跑的目的和意义。

三、教学安排建议

(一)不可忽视篮球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复习

虽然同学们在小学、中学时期不同程度的学习过篮球技术,但从上课的情况看,同学们大都掌握的是一些表象的东西,会比葫芦画瓢,想当然地去说或做技术动作,但对技术动作的动作要领说不清楚,技战术意识不强。进入大学学习后,学生的心理已基本成熟,不失时机的复习巩固已学习过的篮球技战术很有必要,可以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二)加强学生身体素质练习

四角传球练习过程中,完成的练习质量差,与学生的身体素质素质差有直接的关系。因此,要重视对学生身体素质的练习。身体素质训练的安排,应围绕篮球运动的特点去进行,力量训练是完成一切技战术的基础,应多安排一切上下肢、腰腹肌部位的力量练习;篮球训练和比赛短距离的急起急停最多,一次急起急停距离不会超过30米,应多进行短距离的速度练习;耐力素质是高质量完成一节课的保障,建议在准备活动中多安排徒手或持球的耐力练习,也可安排专项的篮球耐力练习如一分钟全场运球上篮、一分钟限制区外自投自抢投篮,规定次数及格,增加压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要重视学生的柔韧素质的练习,篮球运动对人的肩、腰、髋、踝等关节柔韧素质要求很高,发展柔韧素质不仅能提高关节运动的幅度,提高肌肉、肌腱的伸展性,也能有效地提高运动质量和预防运动伤害的发生。

(三)教学顺序安排的建议

首先,安排篮球的球性练习和复习已学过的传接球技术、加大传接球练习的强度和密度;讲解篮球传接球技术的动作要领,进行正面、侧面示范;重点练习双手胸前传球和单手肩上传球。

其次,教学安排先从一球练习开始,熟练掌握四角传球跑动的路线、传球时机、落位,练习较为熟练后鼓励学生可采用多种方式的传球(主要采用双手胸前传球、也可单手、反弹传球),但不要造成走步违例,尽量不运球或少运球;一球练习熟练后逐渐增加球数到多球联系,多球联系可以培养学生在球场上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视野,要求学生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集中注意力,真正把传接球和跑动融为一体,多球练习可以有效地增加运动量和运动强度。

再次,学生多球练习逐渐熟练后,安排四角传球练习的反向练习,反向练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反应能力、应变能力和传接球技术的全面能力。练习顺序也应从一球练习到多球练习。

第3篇:小学体育篮球运球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接球;移动;判断;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4)08-0038-03

一直以来,我们都把动作技术作为体育课程的主要学习内容,但是所有的技术,在学习后都将通过运用才能形成技能,最终实现锻炼身体的目的。如果我们“为了动作教动作,为了技术教技术”,学生学到最后不知道学了有什么用,我们给的只是“鱼”,而不是“渔”。2013年6月,在浙江省教研室主办的“体育课程疑难问题培训”活动中,浙江省教研员余立峰老师提出从“技术、体能、运用”三个维度探讨单元构建的问题,目的是如何在“技术”和“体能”的教学基础上,通过“运用”维度,拓宽教师的教学设计思路,让学生学习技术动作的同时获得“渔”,以落实2011年版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的课程目标。本文通过“移动中的接球”为实例来分析如何在单元构建和课时实例中落实“运用”维度。

一、运用维度的理解

运用维度的提出,是为了达成运动技能目标,教师在选择和采用教学手段和策略时所需要思考的一个角度、一种思维方式。在体育教学中落实运用维度,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创设运动环境,因为“一个动作技能的获得,至少要有在一个给定的环境中执行此项动作任务的机会[1]”。运动环境,是指教师为了让学生完成一定的动作任务所创设的练习情景,目的是使学生亲自处于某种环境而产生认识,提高技能。运动环境的呈现可以是游戏、体育活动或运动项目。“动作(做什么)、条件(在什么情景下做)、任务(做得怎样)”构成了运动环境的三要素。

这一维度的提出,不仅给水平四的教学提供了视角,同样在水平一~水平三中也能得到落实。如在水平三中根据篮球的位移技术、传球、运球、接球、投篮等,把这些技术置于“角篮球、抢断球、起起落落、三对三”等游戏或体育活动中,让学生根据即时任务完成技术动作。又如在田径类“投掷”技术动作的学习中,学生在水平一阶段会以“投、抛、滚”等多样的身体活动方式来呈现,而我们在教学时,从运用维度来思考并创设一定的条件,学生会根据不同条件择取不同的动作来执行(飞盘比远通常会择取“撇”的动作、近距离投进筐会择取“抛”的动作、纸飞机会择取“肩上投掷”的动作),这种不同的运动环境,会让学生根据运动环境的不同,将这些基本的投掷动作在实践中加以运用,丰富他们的动作经验和运动感知。此外,技术的运用还包括了技术的迁移,根据技术动作的共性特征,可以在不同的运动项目中进行运用,如“移动中的接球”可以在“篮球、足球、排球”中运用;“双手头上向前投掷”可以在“足球的掷界外球、篮球的头上传球、双手头上向前掷实心球”中运用等。

二、单元设计思路

1.指导思想

“运用”视角下的本单元设计,就是以技术为核心,让学生在掌握技术的同时学会如何运用该技术,实现“学以致用”。球作为身体练习的物质承载形式,其在特定的环境中,具有不同的运动特征,而个体面对这具有“运动并变化着的物体”需要具有多种技能才能进行合理地控制并与他人发生联系。如果我们仅仅以简单的技术动作来教学,那么就脱离了球本有的运动项目特征,学生不仅不会产生兴趣,而且对相关运动技能的形成没有促进作用。因此,根据不同球类的运动项目特征,创设运动环境,对学生掌握球类运动技能、参与球类运动项目练习具有很好的作用。

2.教学内容分析

水平三在运动技能学习方面提出“基本掌握运动项目的技术动作组合”“学生能够基本掌握一些球类运动项目的技术动作组合”[2]。球类项目中的接球,主要发生在“人―球―人”之间,因球的轨迹或落点是不定的――忽前忽后、忽左忽右、忽上忽下,学生需要对球的运动路线和落点进行判断,并做出相应的肢体空间移动,最后根据任务完成动作执行。因此,学生需要通过移动肢体空间,以获取最佳的时间和空间来截获运动物体。如跳起接球、跨步接球、跑动接球等。而这些组合动作的完成,除了需要对运动物体的判断以外,更需要执行技术――位移技术、接球技术等。而小学生在接球任务中“下肢从7~8岁开始有了明显的对上肢的协调配合动作表现;躯干在接球的过程中,从7~8岁开始,能够根据接球的任务,较好地控制身体的重心;从10岁开始,上下肢和躯干的双手接球任务协调趋向成熟”[3],这就证明,水平三学生已经具备学习此内容的能力。

据此,《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指导纲要》在水平三篮球课程内容中确定以“各种形式的移动及组合”为内容标准,提出“认知:能简要描述快速移动的动作名称与方法。技能:能在活动中至少做出5种以上移动动作,如听(看)信号做出折返跑、变向跑、侧身跑、后退跑、跨步、急停急起以及多种移动动作的组合,表现出一定的速度、灵敏、协调;能将移动动作与控球动作有机组合,如跨步+接球、侧身跑+接球等,表现出一定的判断、移动、控球能力。情感:练习中积极进取、乐于竞争、善于合作,并乐意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4]的表现标准。

本单元是在《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指导纲要》下,是以“移动中的接球”为教学内容,以“各种方式的移动、跨步+接球、跑动中的接球”作为教材,把“位移技术、接球技术”融于具有篮球运动项目特征的环境中进行教学,来发展学生移动中接球的能力。

3.设计思路

(1)通过学习不同方式的位移动作,发展学生的位移技能;(2)通过不同路线的传接,丰富学生传接球的动作经验;(3)依据球类运动项目的规则,创设多样的运动环境(如无人防守、有人防守等),提高学生对运动项目技术特征的认知;(4)通过“学习一个动作(技术)、完成一个组合练习、进行一个游戏[5]”来落实运用维度,让学生在技术和运用两个维度融合之中学习,能够将篮球中的位移技术和接球技术在模拟情景中运用并获得技能;(5)以设定任务卡的形式进行评价,让学生知道“做什么、怎么做、做得怎样”。

三、单元计划《移动中的接球》课例(表1)

四、课例片段分析

以本单元第2课次《篮球:移动中的接球》为实例,通过教学中的三个片段作相应的分析,以说明如何在课堂中实现“运用”维度。

片段一:多种形式的传接球

技术动作:①完成“胸前传球、反弹球、头上传球”等三次不同的传球方式并准确传到同伴的位置;②原地运球后将球传到同伴的位置并接住。

运动条件:两人一组一球,相距3~5m,无人防守下进行传接。

运动任务:同伴间连续完成10次中6次成功的完成传接球而不掉球。

运用维度分析:本教学环节,旨在让学生能够根据距离的需要进行3~5m距离内不同方式的传球,这种练习是个性的、可选择的,改变了原有单一的动作练习;“原地运球后将球传出并接住”的练习,作为传球者,需要完成组合练习,即“运球+传球”;作为接球者,需要随时做好面对不同形式的来球进行接球的准备,以模拟篮球运动中的情景,使得学生在多变的、随机的情况下完成传接。

片段二:移动中的接球

技术动作:接“原地、左右运球后、换位运球后传出‘前、后、左、右、上’不同位置的球”,并做出准确判断球落点后快速行进“跳步、跨步、转身、侧滑”移动来接住球。

运动条件:两人一组一球,相距3~5m,无人防守下进行传接。

运动任务:能够连续完成3次在移动下接到球而不掉球。

运用维度分析:这一教学环节有3个练习。第1个练习是“接原地传出不同方向的球”,让学生能够明白接球时需要准确判断球落点后快速行进“跳步、跨步、转身、侧滑”移动。第2、3个练习是在第1个练习的基础上进行组合练习,这两个练习,具有篮球运动项目中的传接球特征――传接球的时间和空间的多变性。

片段三:游戏――抢断球

技术动作:运球+传球、移动中接球、抢断球。

运动条件:三人一组,两人相隔3~5m距离,一人中间防守(练习1:防守人中间位置防守;练习2:防守人防守接球人;练习3:防守人防守传球人);球被抢断后与传球失误或接球失误者互换角色。

运动任务:在同伴进行5次传接过程中能够成功抢断1次。

运用维度分析:本教学环节,主要是创设一个简单的篮球比赛情景。让学生在这个情景中运用传、接、抢断的技术,进行简单的实战练习。学生不仅参与兴趣很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此运动环境中把传球、接球技术不断得到呈现和强化。

三个教学环节都是以篮球的运动项目特征来设计练习的方法和规则,并把传、接的动作技术融入其中层层推进的,前面的“学”是为了后面的“用”,后面的“用”是为了提高前面的“学”。

五、单元教学反思

1.值得肯定之处:技术和运用两个维度,拓宽了球类教学思路

本单元在关注篮球单个技术教学的同时,增加了“运用”环节,这就突破了“教技术而教”的局限。单元课次内容上梯度的设置,技术维度明确,运用维度适时。第一课时的位移技术,第二、三课时的接球技术层层推进,并使技术始终融于运动环境之中。因为运动环境的多变,给学生带来了挑战,这使得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更加有个性化,并表现出探究行为。学生能够从一个方法中想到其他的方法,比如做出“跳起接球”动作,这是在教学设计中未提及的。3课时中,学生积极,参与兴趣高,练习密度大,学生在练习中表现出成功感和喜悦的心情。

2.需要改进的地方:运动环境的设计需要通过手段来落实

合理的运动环境才能将特定的技术得以运用。在预设的教学中,传球学生只有将球传到合适的位置并使得接球学生能够通过努力接到才能达成教学目的,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移动接球的技术,学生除了需要掌握位移技术和接球的动作技术外,还会受到传球路线的影响,如传球路线过大,则学生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跳步、滑步等位移技术完成身体空间位置的改变并及时拦截到球,这就需要对运动条件(路线、速度、距离)进行限制,否则此时的运动环境是虚设无效的。当然,这对执教教师的课堂把握能力和应变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值得研讨之处

(1)运用维度是否能在其他的课程内容中得以实践

运用维度的提出,给球类教学提供了参考,但是否适合并运用于其他的课程内容(如体操、田径等),需要通过实证来进行检验。

(2)个体差异如何在课堂中做到“兼顾”

听课教师反馈,这样的教学内容需要学生具有较好的基础,而且,个体差异存在明显――女生弱于男生。这就导致了动作技术掌握不够全面的学生在运用维度下的练习较难完成,需要通过设置不同的运动环境来做到“兼顾”。

(3)规则意识将会影响运用维度的实现

学生有规则意识,将有助于运用维度的实现。从五年级学生的学情分析,该年龄学生的位移基本动作已经成熟,但是在具体项目中运用时,还需要掌握一定的规则才能完成,如在篮球的“抢断球”活动中,就需要学生知道并做到“正确的防守方法”,这就需要在课堂中渗透。

参考文献:

[1]Greg Payne,耿培新,梁国立.人类动作发展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第4篇:小学体育篮球运球教学反思范文

摘 要 本文主要以篮球教学的发展规律为本质依据,提出高校公共体育的篮球课应以教学比赛为中心的观点,对当今高校公共体育课篮球教学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从学科发展及学生发展的实际对问题作出科学的分析探究,以期完善篮球基本技术,提升大学生的篮球意识,丰富校园文化,促进高校篮球朝着深层次、高水平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 高校公共体育 篮球 教学比赛 教材 教法

一、提出问题

(一)教材

纵观当今高校体育教材的现状,彻底打破了某套某版一统天下的局面,呈现出数量繁多百花争艳的大好局面。但细看各教材中篮球项内容的编写却与中小学校学生所用的教材中的编写思维大致无异,主要体现为内容重复无新意的问题。这完全不符合大学生的现实状况,不能促进大学生去发现、去创造。更不能实现高校篮球项目朝高水平发展的奋斗目标 。

(二)教法

通过对部分高校公共体育篮球课的观摩,发现绝大多数体育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都是以篮球基本技术的教学及练习为主,且教学方法大多都是按照讲解、示范、练习、纠错等非常传统的步骤来进行。这样的教法是百分之百的合理的,但是,对于思维活跃,精力旺盛,富于拼搏,敢于超越的大学生来讲,这样的内容选择及教法的使用就显得与他们很不匹配,认真敬业的老师无意识中就压抑了学生激情四射的篮球梦想乃至人生理想。

二、分析问题

(一)教材

当今的高校体育教材大多是以各校自选或各任课教师自选为主,有一些高校也针对自身特点编写了校本教材。但就这些教材中篮球内容的编写方面来看,对教学比赛的涉及较少,专门把教学比赛作为章节来编写的更是几乎没有。上大学是我的梦想,打篮球是我的梦想,这曾经是多少年轻的高校学子为之奋斗的目标。大学作为大多数人学校教育的最后阶段,也是实现梦想的关键时期。大学阶段的篮球教材中应该有大量的篇幅来突出教学比赛,因为篮球比赛才是篮球最引人入胜的本质所在。篮球运动起源于游戏,而最终还是以篮球游戏的本质为发展的最高境界。篮球基本技术在中小学的教材中已经写的够全面够优秀了,大学教材中还把重点放在基本技术方面,只能说明编写者对大学生的解读不够全面,对篮球本质的研究不够深入透彻。对抗是篮球游戏的本质,是篮球发展的关键,大学阶段的篮球教学内容如果还不注重对抗及比赛,哪要等到大学毕业才以比赛为重,那不成了学生们的自学自悟了吗?比赛和对抗都省略或抹去了,那么我们的学校体育还叫体育吗?学校教育还有意义吗?所以,高校篮球教材中必须有教学比赛的专门章节,而且应该作为重点章节。其它方面的内容,如基本的技战术,书写的前提就一定是要围绕比赛,为教学比赛服务。在内容的选择及深度方面,可考虑写得既有普遍性,又有让学生去深入思考的欲望和冲动。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去创造去发挥,更好地提升篮球水平,丰富校园篮球文化促进我国篮球事业的蓬勃发展,让体育教材真正成为对学生有用的教材,对学生有用的教材才能体现出编写者的水平,才能真正体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一切生的教育理念,才能体现出编写者为学校、学生、社会作贡献的职业道德修养。。

(二)教法

高校体育教师在篮球科目的教学中,针对当今大学生的特点,对教法应该好好反思并确实作出改进。大学生的教学方法与中学生应该有明显的区别,而大多老师恰好是区别不明显。运球、投篮、运球投篮、传接球及传接球投篮等等这些内容,对大学生来讲大多可能还是没有完全掌握,但是这些内容都是在大学阶段以前的体育教学中学过练过的基本技术,在大学阶段,这些内容最好不要作为新内容来进行教学,安排作为复习内容来进行巩固提高是很好的,最好是在以教学比赛的形式中让学生去实践去感悟,去发现自我基本技术方面存在的问题,,去找寻自我的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教师要鼓励他们在这个自我完善和提高的过程中,敢于表露自己的疑点及困惑,敢于与教师及同学进行沟通交流,这样,便可达到通过比赛完善基本技术的目的。反过来,基本技术的完善提高,比赛的水平又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在这个技术与比赛相得益彰的循环中,使学生不断磨练意志,增进健康,增强体质,提升修养。培养他们的篮球意识及团队意识,完善人格,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而奋斗不止。

三、解决问题

(一)教材

教材的编写不一定都是田径、球类、武术、体操、游泳、等等各体育项目的综合,太多、太杂的内容让人看到的是教材的重复和不深入。教材可以根据学校、学生实际,按运动项目来编写,但又要有别于体育类专业学生的教材。公共体育篮球教材的编写应该以教学比赛为重点,编写中应注意教学比赛的宗旨是:“教学比赛一定要体现出服务于非体育专业学生的课堂教学及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的思路”。如果是综合类的体育教材,假设其中包含篮球项目,也应当坚决贯彻这一思路。因为是课堂教学比赛,所以完全应该有区别于国际篮球规则统领下的篮球比赛。当然,有时也没有必要严格区别。教材中对场地、器材、人数等比赛的组成因素,都要让它们成为在教学比赛中让人发挥灵感作用的重要因素,能够不同程度地激发师生的遐想,能够让师生在教材的引导下,迸发出思维的火花,创造出有大学校园特色的篮球运动,促进中国篮球运动的科学发展。

(二)教法

有了教学观念的转变,有了针对性教材作为方向的指引,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设计就要看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了,这是展露真工夫的环节。这里就要完全从形式上和层次上展现出大学与中小学的明显区别,要能体现出大学老师的风采以及对大学的理解,能够为学生实现自己的理想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撑和精神动力。教学比赛的成败关键,那就是更讲究教师的理念和设计,如果教师篮球专业水平低或责任心不强,教学比赛就有可能沦为学生随意组合的自由比赛,这种比赛教师、学生都轻松,但实质毫无价值,是教师无能以及缺乏责任心的具体表现。教师的工作首先要有统一的计划安排,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所有的教学设计都紧紧围绕“对抗”这一关键词来展开。对抗可以考虑人数相等的攻防,也可以考虑人数不等的攻防,场地范围可大可小,投篮区域可按身高及技术特点区别对待,投篮的得分值也可根据情况来设定,每次课都要有具体可行的对抗内容,同时对应着明确的教学目标和任务。这样的教学,才是以人为本的大学教学。才能激发学生兴趣,挥洒激情,张扬个性。

四、结语

(一)高校篮球的发展水平,体现着一个国家篮球的发展水平。高校为学生篮球水平的提升做好保障、搭建平台,其实质是为国家篮球事业的发展做贡献。

(二)高校篮球的教材应围绕教学比赛为主要内容展开,与大学生的需求和发展相匹配,应有较强的时代性和针对性,站得高,看得远。

第5篇:小学体育篮球运球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高职;护理专业;篮球普修课;教学观念

一、篮球教学观念的理论阐释

(一)体育教学观念

体育教学观念是体育教学改革的先导,是人们关于体育教学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在不同体育教学观念的影响下,人们的教学质量观、学习价值观都将以各自的特殊形式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体育运动项目的教学,从而对教学的价值取向及选用的教学模式产生重大的影响。从宏观的角度,现代体育发展的历程,有两种不同的体育观,即手段论体育观与目的论体育观。手段论体育观把体育的目标定位于体育以外的社会目标,如以体育为手段,实现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等目标。最典型的是德国、日本在军国主义时期,体育被当成实现军国主义目标的手段。目的论体育观把体育的价值定位在运动和运动着的人,如身心的全面发展,充实余暇生活,快乐体育课,提高自我锻炼的习惯,促进人际交流等等。这种目标定位突出了学科的特征:在初期重视技能的掌握和体力的提高。20世纪70年代以后,体育理论界开始强调人的素质提高,即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把教育的本位目标定位在人的发展上,这和我国提出的素质教育相一致。学校体育教学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出现了很多的教学观念。总的来说,由手段论体育观向目的论体育观的转化,这是世界体育教学发展的一个共同的趋势。

(二)篮球教学观念的定义

在对“体育教学观念”有了较为明确的认识后,我们还需进一步认识“篮球教学观念”的内涵。我们可以认为“篮球教学观念”是教师思考篮球教学问题所获得的结果,它包括教师对篮球教学“现实状态”的认识及思维方式,也包括教师对篮球教学“未来指向”的价值判断和选择结果。教学是人为和为人的活动,是为未来培养人才的,教学的未来指向性要求我们对教学的看法、认识、思想不能只停留在对教学现实的反映。也就是说,我们思考教学问题获得的结果不仅要反映现实,而且要超越现实,指向未来。因此,对篮球教学“现实状态”的思考和“未来指向”的判断都应该是篮球教学观念的研究内容。对篮球教学现实状态的思考是基础,未来指向的判断和选择是目的[1]。

(三)篮球教学观念的特点

篮球教学观念是篮球教学中客观存在的事物在教师头脑中的反映,篮球教学观念要通过主观的形式表现出来。教师在形成和发展其教学观念的过程中,不仅研究教学现实,而且要利用和借鉴前人对教学的理解所形成的思想,作为其认识教学、从事教学实践的理论依据。也就是说,教师在理解篮球教学活动之前,头脑中已经有了一个“观念框架”,从这个角度来说,篮球教学观念具有先在性。篮球教学观念一旦形成,又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表现为教师有时对新的教学理论,从主观上不愿意去理解,仍然坚守原有的观念,有时用原有观念对新思想进行“削足适履”,有时用老办法处理新问题等。但这种稳定性如果融于对先进教学理论的掌握、对新出现问题的解决之中,就会表现为教师锐意改革的坚定性;这种稳定性如果不能同先进的教学观念融合在一起,就会表现为顽固性,影响篮球教学的发展,正如马克思所说:“一切已死的先辈的传统,像梦魔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教师中的先进人物通过吸取先进的教学理论、分析篮球教学现实,在其头脑中完全有可能树立起超越教学现实的先进观念。从这个角度来说,篮球教学观念又具有前瞻性[2]。

总之,教师的篮球教学观念有客观性、先在性、稳定性和前瞻性等特点。

(四)篮球教学观念的功能

研究篮球教学理论能够为教师提供关于篮球教学的各种知识,使教师对篮球教学的本质、规律有所理解和把握,帮助教师纠正错误的教学认识,确立正确的教学观念。这种正确的教学观念又会促进教师对教学实践的反思与改革,使教学观念经受教学实践的检验,并在实践中得到发展和完善。其结果又会反馈到教师的教学观念之中,进而又会影响到教学理论的革新与发展。也就是说在篮球教学理论与篮球教学实践之间的循环往复运动中,教师的教学观念发挥着中介作用。

影响教师教学行为的因素很多,比如在篮球教学过程中,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学生、教学物质条件等。教师需要以其教学观念为主导对这些因素进行统整,进而表现为教学行为。

二、篮球普修课教学存在问题的综合分析

(一)护理专业的篮球普修课教学内容和方法不科学

目前,我校护理专业的篮球课还是将正规化的技、战术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如单手肩上投篮,单手低手上篮等等;教学方法也是也是按照讲解、示范、练习、纠错、再练习的传统方法进行,也就是人们常指责的“注入式”、“填鸭式”教学,这种内容和方法用于几乎全是女生的护理系,显得缺乏针对性了。护理系篮球的教学时数只有20学时左右,在短短的时间内,学生不可能掌握如此多的教学内容,更不用说运用所掌握的简单技术进行比赛了。即使能比赛,也只是低水平的,一场比赛只得几分的情况是司空见惯的。学生参加这种低水平、低质量的比赛,活动的效果和心理满足感是可想而知的。这里也存在着一种矛盾,一方面,学生非常喜爱篮球运动,而另一方面,他们又很不情愿上现在这种形式的篮球课。学生们感到十分困惑,其原因完全不在于篮球课本身,而在于我们没有很好的区分运动对象,选择的教学内容脱离了学生的实际;而且我们体育教师不了解非正规的球类运动的设计方法和要求,教学效果不好就在所难免了[3]。

(二)考评不能真实反映出学生篮球水平及检验教师教学质量

我校高职护理专业的考核内容和教学内容相映衬,主要考察学生完成动作的熟练程度,考察内容多数以完成动作的时间和次数来衡量学生的篮球水平。护理专业的女生很多甚至都没有接触过篮球,20多次课以后,就要求学生完成定点投篮、往返运球上篮等,这种考试不能检测出学生的学习效果。内容单一、陈旧的考核已经脱离了学生的实际。

高职护理专业的篮球课存在的问题较多,所以我们要认真思考篮球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充分认识篮球课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具有健身和竞技两重性的教学目标体系。上课目的是让我校护理专业的学生不仅掌握简单的篮球技能,还要善于挖掘篮球项目的广泛适用性,使篮球普修课成为融竞技、健身、娱乐为一体的综合课。

三、新时期高职护理专业篮球普修课教学观念的内涵

教学观念必须反映一定的教学思想。我们必须对教学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加以思考,才能更好的服务于教学实践。针对护理专业篮球普修课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现实需要,从培养兴趣、明确目的、注重价值以及有效评价四个方面来考虑高职篮球普修课教学观,以此来指导护理专业的篮球普修课教学工作。

(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掌握培养兴趣的能力,重视教学的趣味性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篮球课与其它课程不同,以往的篮球课,由于教学内容过于竞技化,教学的方法刻板等因素,导致了许多学生并不喜欢篮球课,能够坚持锻炼的学生就更少,当学生走向社会后,有些人再也不参加体育锻炼了,这种体育教学是失败的。未来护理系的篮球课应当将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放在中心位置。学生多学或少学一些竞技运动技能,掌握的技术动作是否规范,并不十分重要。如何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是护理系篮球课最重要的事情。

(二)明确护理系篮球普修课的目的

过去,体育教学围绕着竞技内容进行,竞技体育为主的教学观在体育教学中占主导地位。在这样的观念影响下,篮球教学中的知识结构不尽合理,竞技运动的知识较多。护理专业培养合格的护理人才,她们将来的工作可能需要长时间站立、行走,手指经常做一些精细的操作,篮球的运球,滚球游戏可以发展学生的一般耐力,传球、投篮可以增强上肢的协调性,同时篮球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观察力和注意力…护理专业的篮球课应该进行大胆的改革,把注重篮球知识、技能的教学目标变成掌握锻炼身体的方法,而且要适应未来的工作需求的教学目标。根据社会的需求来选择教学内容,把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的问题具体落实到实处。

(三)篮球教学内容的基础性

高职护理专业的篮球课教学时数有限,我们只能根据教学培养目标的要求,选择价值比较高的知识点作为教学内容;同时,还要兼顾学生现有的水平。所以,我们要把最基础、最关键的知识纳入到教学内容体系。什么是“最基本的”?北师大的毛振明教授给出的定义给我们一些启发。“基本运动技术“应该是某些运动,没有这项技术就不成为这项运动的技术,它包括四个要素:最小单位的技术;贯穿一致的技术;必须掌握的技术;有一定运动量的学习者有兴趣的,并比较容易掌握的技术。护理专业的篮球课可以参照以上四个方面来选择教学内容。有一些所谓“非正规”的技术动作,比如说双手腹前投篮(俗称“端尿盆”)是不是基本动作,这个问题值得商榷。美国NBA巨星里克?巴里采用这个动作,对于初学者来说,这样的动作也可以采用。对于课时少、基础较差的护理系女生来说,她们学习篮球的目的是作为一种锻炼身体的方法、手段,通过打篮球来培养体育兴趣,“双手腹前投篮、双手头上投篮”等非正规的动作,普通女生也可以练习。学生投篮力量小,不能投到篮筐,可以用“双手腹前投篮”,只要能投中,学生玩的开心,使身体得到适度的锻炼,使用这种动作未尝不可。

(四)篮球课教学质量标准要有明确的导向——追求评价的有效性

长期以来,我校篮球普修课教学制定考核任务评价标准时考虑较多的是技术动作的规范性,完成技术的熟练性,一方面,多数的学生成绩优良,另一方面学生不会打篮球,更不用说上场比赛了,这种矛盾暴露出当前的篮球普修课考核方法不能为教学提供可靠的教学反馈信息。考虑到护理专业篮球普修课教学评价的实际情况,评价手段应做出一些调整:降低达标的标准;看学生进步的幅度;让学生用排球代替篮球练习运球,降低动作难度等等,从而改变篮球普修课“重竞技”的教学倾向。

四、结论

护理专业的篮球普修课受体育教学观影响较大,我校现实存在很多问题,如护理专业的篮球普修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科学,考评不能真实反映出学生篮球水平等等。作为高职的体育教师,首先应清醒认识到体育在学生就业方面起到的积极作用。篮球普修课应教会学生培养篮球运动兴趣的思想指导下,以培养“初步打球能力”为主要目标;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强调教学为职业需求服务,强调教学内容的价值;建立与初步打球能力相适应的评价方法。

参考文献:

[1]曲宗湖.体育课程的约束力与灵活性[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1).

[2]孙伟平.论价值评价的主体性与客观性[J].求索,2000,(6).

第6篇:小学体育篮球运球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 高中体育 问题探究 实践与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问题教学法是教学中普遍应用的方法,问题教学也是教学中应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古人日:"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苏格拉底用问答方式学习的"产婆术"教法形象地说明了引导的"助产"作用。杜威的五步教学法更是把问题教学程序化了。因此,教学中要努力创设各种问题情境,诱导学生探索问题、分析解决问题。以问题为线索,从问题情境发现探索知识,掌握技能,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促进创造思维发展,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

体育教学中也要以"问题"作为载体,结合体育教学的特点,把"思"与"练"有机结合起来,推行以问题引导学生体育锻炼的教学模式。

针对当前学生近视高发、胖子增多、体能不佳、体育锻炼意识不强等事实,在学校的体育教学中,要努力创设探究式的环境,激发学生兴趣,营造多种锻炼方式,发展学生个性,提高认知能力,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要求教师适时而教,春风化雨,以求最佳效果。在体育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动作规律的理解中,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要恰到好处地引发学生积极思维,"跳一跳,摘桃子",使学生的思维提高到"最近发展区"的水平。这就要求教师在启发思维时,要掌握好精到的教学艺术辩证法。教师对普遍存在的问题和关键性动作上,发挥主导作用,深入诱导,组织学生讨论、启发,使学生在体验的基础上对正确的动作要领有理性认识,获得技能。并引导学生自主锻炼,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基本框架

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即学生在问题环境下,在教师引导下,探究问题、提升兴趣、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学会学习。教师围绕教学目标把教学内容设置成"问题",引导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一)、课堂教学模式

教师:

明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问题创设问题情境生成教学问题

确定教学任务引导问题探究提供探究策略评价探究效果。

学生:

明确学习目标投入问题情境感知学习问题获取探究任务

开展探究活动获取探究方法解决探究问题。

(二)、各教学环节要素

1)教学目标:加深对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增强体育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形成运动爱好和专长,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

2)教学问题:符合课程目标要求,与教学内容相联系,激发参与热情,培养问题意识。问题有层次性、系统性、情境性。

3)教学环境:创建面向真实的问题情境;优化或改变教学环境,让学生沉浸于情境之中。

4)教学过程:以生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主线;引领学生对教学过程的投入;问题具有挑战性、策略性;教学活动多样化。

5)教学资源:根据学情、校情开发体育资源,知识以"问题"的形式呈现;

6)教学评价:评价面向问题的解决过程,手段多样化。

7)教学效果:提高学习能力,增强体育实践能力,形成运动爱好和专长,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和习惯。

三、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操作策略

(一)、创设问题情境

合理的情境有助于学生迅速进入高效学习状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问题,借助灵活有效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策略丰富多样:如从观点研讨质疑、从动作观察比较、动作演示、延伸问题、叙述事件、游戏、从场地、器材入手、增加动作技能难度入手、角色扮演入、从图画、歌声入手创设教学情境……

(二)、设置目标问题

根据最近发展区理念,确定知识技能增长点,把教学内容分为一个个的探究过程,制造出一个个有待破解的问题。以教学中某一知识与技能为目标,创设问题,探究验证,可以把一个知识点作为一个问题探究过程,也可以解剖为几个问题,构成相几个探究过程,顺利解决问题。具体把握几个原则:

1、深深感受:体育问题的设计要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有切实感受。使学生易于接受,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投入到问题中。如让学生体会终身体育与快乐体育的区别、大众体育与精英体育的区别、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区别。这些身边的问题,是学生感兴趣的。通过探究使学生了解体育教学的目的任务,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能。快乐体育教学应该是我们中学体育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体会体育锻炼的乐趣,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2、层层启发:问题的设置应注意新颖性,启发性。如谈全民健身计划与提高生活质量的关系,中学体育与全民健身的关系?该问题对学生有启发性,从而积极参与,明确体育的重要作用。又如"4*100"教学,学生分组,设计系列问题,层层递进: ①如何握棒?如何起跑? ②如何安排棒次问题? ③采用哪种交接棒方式? ④如何利用好有限的接力区? ⑤交接棒时注意哪些问题?学生按提示,各小组进行激烈讨论研究后,采取了自认为最合理的方式进行比赛。在此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得到了发挥,培养了相互协作,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

3、环环相扣:学生初步了解动作的构成要素但动作不够准确时,为让学生更快完成连贯性动作,使动作趋向协调,享受活动带来的快乐,可采用环环相扣的问题。随着动作技能的提高,教师要增加情境的复杂化程度,引领学生练习,使动作标准化,有技术的意识。通过一系列的环环相扣问题或练习,使学生完成有一定难度的任务,进而将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获得知识迁移的能力。例如学习"篮球突破技术"问:1)篮球比赛中为何要适时采取突破技术?2)在突破分球战术配合中,此技术为何至关重要?3)突破技术在比赛时应怎样灵活运用?通过学生讨论,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使学生的认知结构进一步整体化、灵活化、深刻化。

4、跳跳摘果:体育问题的设计应有适当的难度,使解决问题所需的思维水平处于"最近发展区",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跳一跳,摘到果",实现知识和技能层次的提高。如在跑步运动中,从"短跑分为几个阶段?"上升到"途中跑在整个短跑过程中,对运动成绩起什么决定作用?"问题层次提升,学生在跑时再思索和体会,对提高成绩功莫大焉。

5、步步惊心:教学中问题的设计要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已知到未知,层层推进,步步惊心。 针对男生对足球大都感兴趣,特喜欢评论的现象,在足球裁判法教学中,先设置一些简单问题:如每次比赛上场的人数、比赛时间?裁判员人数?边线球、角球、点球……?对此,男生如数家珍。紧接着抛出"越位"及其判断依据是什么?再深入黄牌红牌何时出示?纠纷如何解决?难度呈梯度增加,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把思维进一步引向深化,使学生在获取知识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对规则进一步了解,激发求知欲,主动地钻研探索。

6、生生有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顾及总体认识水平,让多数学生能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增加问题的广度或角度和思维空间,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感悟有所得。同时,因个体差异,有的反应快,好冲动,有的反应慢,考虑问题认真细致。设置的问题既要侧重整体解释,又要注意细节的分析,使问题能覆盖全体学生。

篮球是学生中广为开展的运动,很多学生对"NBA"很感兴趣,NBA与业余篮球赛有何区别?NBA职业联赛共几支球队参赛,为什么NBA球星又能参加奥运会?谈谈姚明、林书豪等美籍华裔球员。显然,学生对此很感兴趣,造诣很深。

(三)、引出教学问题

体育问题常表现为学生在体育运动中遇到的不明确、疑惑的实际问题,有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从而驱使学生在练习中积极思维,寻求答案,教学中要积极培养学生的这种体育问题意识。

1、直接提问:在教学目标设置若干个问题,直接提出针对教学活动的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在观察、分析、思考中寻求答案。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估计后续可能发生的情况,从而估计一些体育活动情形抛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进行入教学活动。

如乒乓是学生很感兴趣的体育活动。学完乒乓学习内容后,让学生根据已学内容提出锻炼手腕力度的方法。并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研究讨论后,让各组表演比赛,一小组用不断翻腕击球;二小组用变向球…… 气氛相当活泼。

案例:篮球教学单手胸前传球教学内容。

师:请两学生上演接传球游戏。引出问题:"假如在传球时,前面防守我们该怎样传球?"

生:纷纷回答,提出许多种传球方式。

师:下面演示在防守情况下,如何传球,注意观察动作。思考:球是从防守者的什么位置传过去?为什么能够传过去?

师生:合作示范活动。

生:根据所见纷纷回答问题,

师:刚才大家看到的传球方式就是今天要学习的单手胸前传球。

生:恍然大悟状。

进一步引出问题:关于假如问题还有1、如果有人在炎热的运动场上晕倒,你将如何处理?2、如果在篮球比赛中,你遇到比你高大的同学怎么办?这些问题会使学生静下来仔细想出很多方法,刺激他们的思考,启发他们的思维。从而迅速进入教学活动的正题。

提出问题后,引导学生直接思维,摆脱了学生只跟不想的教学方式,培养了创造能力。

2、设疑提问: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和情境设置一些疑点,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如学生在篮球运球时,布置作业让学生体味原地运球和行进间运球时不同的拍球感觉。练习中学生有了疑问:虽然都是按拍在球的上方,但行进间运球按拍球的上方,为什么感到很不适?且行进速度很慢?从这些困惑引导学生发表意见,得出正确结论:行进间运球和原地运球的不同。

通过设置疑点让学生在实践中主动发现疑惑并通过实践分析释疑。既能培养成就感又有利于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3、案例提问:在教学中通过一个个案例设置问题,让学生通过案例进行思考、分析、解决问题。在教学中,生动的案例比教师讲解或教育、批评对学生更为有效,让学生在分析案例中发现问题,并思考、解决问题,得出正确答案。

4、比较提问: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教学中经常用到的一种教学方法。拿两样以上的东西让学生比较,让学生在比较中获取新知识与亲技能。碰到相似的教学内容、碰到学生有技术基础的教学内容等,均可运用比较让学生感知新的教学内容。如比较"深蹲跳"和"立定跳远"的比较;弯道跑技术和直道途中跑的技术比较;蹲踞式起跑和站立式起跑的比较等。

5、延伸提问: 教学中有时可将某种体育活动延伸到生活中去,扩大技能学习的内涵,进入到相关知识的学习。

案例:滚翻动作教学。

师:"在不同的情景条件下,滚翻的动作是有差异的,结合体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生:"如果从山坡上滚落时身体应该是横向滚动,并尽量减速,摔倒应一侧先着地"

生:"我看过电视报道,就地滚动可以远离火源,避免危险"

生:"从高出往下跳,团身落地,接快速滚翻,可以缓冲身体重量,防止伤害事故发生"

……

师:"前后滚翻能不能稍稍变化发展成新动作?"

生:展示动作:鱼跃前滚翻、前滚翻直腿起、前滚翻分腿起、远撑前滚翻、并腿后滚翻等。

于是教学活动得以展开,学生思想活跃,在学习技能的同时也学到了不少安全知识。

(四)、问题探究过程

问题探究教学模式是以生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主线。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中锻炼学习能力。体育教师则主要起引导作用,引导问题的解决方向,引导思维。

1、 尝试――生疑――探究:实践出真知。教学中先让学生实践练习,让学生自己在实践中来发现存在的问题。

如后滚翻教学中,学生自己完成后滚翻动作时,总有部分翻不好或翻斜出垫。此时自会有学生主动跑过来问"老师,为什么翻歪了呢?"这时,先让学生相互讨论,再根据实际情况讲解示范。此时,学生们自然听得非常认真,迫不及待要体会动作。最后引出诸如双人、多人的表演性动作组合。

又如在球原地单手肩上投篮教学。学生体验后提出系列问题:

1、投篮时脚分前后,哪只脚应该在前?

2、投空心篮时,瞄准点在哪儿?

3、投出的球旋转不旋转?如旋转是向前还是向后?为什么?

对此先不正面回答,让她们继续练,大多数女生认为右手投篮时左脚在前,因为推铝球是这样。于是让学生在远近距离投篮时反复体会并分析:推铅球时左脚支撑为了在最后用力时有较长的距离,有利于把铅球掷远,而投篮时为了准,女生力量小,借助于左脚在前增加投篮的力量不利于全身协调。关于旋转,启发她们用所学的物理知识来理解:后旋飞行的球上下压力差会使球碰到篮圈后容易中篮。球出手时最后由食指,中指拨球,使球产生向后的正旋转。如果用其它手指拨球,球向侧旋,不利于中篮,投篮后用小指的指向(向右、向前)来判断球出手动作的正确与否。让学生在各种距离,角度投空心篮,注意瞄篮要选择在球场的各投篮点最容易看到的点,练习中,学生体会到篮圈前沿离自己最近,最易捕捉投空心篮瞄篮的前沿最合适。

又如耐久跑教学中,教师诱导:"体育课跑过哪些健身跑?"学答:有慢放松跑,变速跑,折返跑,加速跑等等,教师接着说:"今天这节课要求大家尝试倒跑,想一想,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然后你再试一试。"于是在耐久跑尝试中顺利推进。

又如在学习头手倒立时,教师提示:"尝试一下,当身体倒立时,头和两手怎样配合最有利于控制重心,维持平衡?"学生纷纷尝试,想成为一个发现者,通过尝试,学生提出:头与手的支撑成等边三角形的倒立姿势最稳定,也有的说是等腰三角形,经过学生尝试,一致认为等边三角形使倒立姿势最稳定。

2、观察――纠错――解决:教学中,让学生在别人的动作中发现错误,并引导讨论该错误存在的原因与后果,探索纠正该错误的方法,往往能使学生对该类技能留下深刻的印象,是教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方法。

案例:篮球双手胸前传接球教学。

现象:学生接球时普遍等球而不是主动伸臂迎球。

示范:有意模仿学生的接球手型进行接球。

后果:球接不住或打在自己的鼻子上。

众生:哄堂大笑。

生甲:"老师,我好几次出现过这种情况,把我的鼻子打疼了,更有一次眼镜都打碎了。怎样接球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教师:引导学生给老师这个错误动作找毛病,并稍作提示。

学生:仔细观察和体会统一认识:接球时双手不能等球,应主动伸臂迎球而后缓冲。

这样错误来自学生,病根又是学生自己找,于是很快掌握了双手胸前传接球的正确动作。

案例:田径项目中的快速"跑"教学。

问题:怎样跑才会快?学生马上有人举手回答:用力跑会快。

动作1:做原地"用力"跑的动作。

问题:这样快吗?

学生:观察,很多学生发现了问题,学生的再次回答是大步幅。

动作2:表演大步幅的慢动作。

于是学生很快明白教学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那就是快频率和大幅度的密切配合,使学生掌握快速跑的动作要领。

3、交流――点拔――释疑 :在教师的组织下,学生交流探究的结果,并对一些似是而非的重要问题开展深入的讨论。交流讨论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促进知识的意义建构。教师在组织讨论时,要鼓励不同意见的争论,对学生的发言作出评论,通过精讲点拨,帮助学生主动建构认知结构。

4、总结――引导――归纳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所要探索的问题,把学习中获得的知识、结论加以归纳、整理,使新旧知识之间产生"同化"和"顺应",帮助学生主动建构新的认知结构。

如"运动素质和身体素质"教学。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归纳:

运动素质:跑的素质、跳的素质、投掷的素质、耐力素质、速度素质

身体素质: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

提高方法:、锻炼、营养、睡眠、规律

(五)、问题探究评价

问题探究教学中提倡"场合驱动评价",这种评价是教学过程、教学情境融为一体的评价方法,认为学生学习过程中对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本身就反映了学习的效果。使教学一直在气氛浓厚的情境中进行。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经常运用评语的方式,即时评价学生掌握技术技能的程度。如在学生练习中或结束时用"好、很好、不错、好棒、真聪明、真不容易、相信自己、坚持一下、再试一试"等词语进行激励性评价。要以准确量化的方式,即时评价学生掌握技术技能的程度。如给学生及时反馈其跑的时间,跳的远度、力量性练习的次数,这样让学生随时掌握自己的学习情况,提供超越自我的激励评价。

把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结合起来,既有客观指标反映,又有教师对学生技巧掌握程度的评语。如跳高、跳远等。经常运用暗示评价能给学生带来某些心理上的亢奋。如:在练习中指定某一学生做示范表演,将学生增加练习内容或难度,而对另一些学生降低练习要求。教师以某种动作(鼓掌,点头、拍拍学生肩膀)或用表情(凝视、皱眉、沉默、不理)表示赞赏或不赞赏。通过学生互评,自评,师生的共同评价,注重过程评价。

四、绩效与反思

(一)、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问题引导教学模式是激发学生学习体育动机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体育学习的过程,既是一个实践过程,又是一个探究过程。学生一般都具有爱提问题,乐于探究的心理,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任认知水平抓住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创设问题情境去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通过教师的启发和诱导,再经过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与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练习方法和手段,从而加强锻炼的效果。

(二)、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问题引导模式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能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思"与"练",并在"思"与"练"的过程中获得成功和愉快的情感体验,这有助于强化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从而进一步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学习。

为切实体验体育问题教学模式的效果,我们专门安排班级进行了对比实验。通过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问卷调查发现,实验班学生对体育课学习态度和意识非常积极远远高于对照班。这说明"引领学习"教学模式的应用,满足学生对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的需求,激发起学生对体育健康课学习的兴趣。

(三)、学生思维品质得到提高

问题探究教学模式中,强烈的问题意识是思维活跃性和深刻性的体现。当学生在体育学习中产生与本人已有认知结构矛盾时,主动地问一个"为什么"此时思维才算是开始启动。如果有了这种思维品质,学生就能在学习中不断质疑,才能主动、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培养了可持续发展锻炼的意识和能力,为终身体育打下了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大春《中小学体育课程理论与实施》 广西师大出版社 2006年

[2] 章建跃《关于课堂教学中设置问题情景的几个问题》2007年

第7篇:小学体育篮球运球教学反思范文

摘要:体育教学的实施始于教学设计,提升课堂效果质量需要教师根据不同的教材特点与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征对教学活动做出相应的变换。不同的教学内容应配以不同的教学手段,文章认为从内容形式、练习活动、教学过程、技能展示出发,让教学活动“变”,使课堂有高品质的效果。

关键词:兴趣;方法;课堂效果

中图分类号:G807.2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5.04.007

体育教学中提升课堂质量的方法很多,丰富的教学内容、多样的教学组织、逼真的教学情境、震撼的视觉冲击等,都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以,每次教学活动,体育教师除了要增加趣味性体育活动作为教学内容外,还要以多变的教学方法来对教学活动进行润色,以求通过教学活动的“变”来激发课堂的“趣”,最终达到提升课堂教学“质”的目的。

一、内容菜单化,提高自主性

在提高耐力素质教学中,体能课对学生的身体、心理负荷较大。虽然学生天性好动,但耐力素质练习枯燥无味,难以长时间维持对练习内容的积极性。对学生来说,他们喜欢上体育课,且已有了个人爱好,比较期待在体育课中上他们喜爱的教学内容,并且希望能自主选择自己的爱好去做相应的练习内容。基于这些因素,教师制订了内容“菜单化”的方法。

案例:教师将练习内容以“菜单”的形式呈现,供学生选择。其中包括:跳台阶50格、原地跳绳500次、两人一组“推小车”4×10米、蛙跳5×10次、1000米匀速跑、1000米变速跑、定向跑1000米、足球带球跑800米、篮球运球跑800米、下肢负重跑400米等。练习方法为:每个学生任意选择两个内容在15分钟内完成,其中跑类项目必选一项。在练习期间教师对学生进行报时、鼓励、监督工作,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认真完成自己的练习内容。并在完成一次内容后集中讲解耐久跑时的呼吸节奏和动作方法。在此模式下,学生情绪高涨地开始挑选练习内容,并很快完成了练习内容。

分析:此案例中,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中要了解学生在不同阶段对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需求,对内容、形式等进行有效的选择和改编需求,以适应不同水平学生的发展需求。内容“菜单化”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讲,它满足了学生们的个人需要和活动需求,给学生一个自我展示的舞台,既提高了学生学习自主性,又加强了学生的身体素质;从教师“教”的角度来说,它符合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个体差异出发,有的放矢,进行有差别教学,使学生获得最佳发展。体育教学的价值在于教会人进行不同的运动方法,从而实现增强体质、促进健康。但所有活动的实施取决于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的需求在合适的形式下得到体现和满足,以此来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和健身效果。

二、方式多样化,增加实效性

在排球正面下手发球内容教学中,排球发球是一项以击球效果为首的动作技能,而影响击球效果的因素也有很多,比如:击球点、抛球、力量、初速度等。对于低学段的学生,受奥运会、亚运会等比赛影响,对此项目练习兴趣浓厚。但学习技能时,学生个体差异性较大,尤其是在发球时击球点(拳头、掌根、掌心、虎口等)的不同上,导致击球效果的差异性较为明显。教学过程中,如果只用一种击球点来进行练习,课堂学习的效果就会受到影响。基于这些因素,采用练习方式多样化,既能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又能增加课堂实效性。

案例:课中,设置一定高度的彩带,引导学生将球发过彩带落在对面场地。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推出用拳头、掌根、虎口、掌心等几个不同的击球点进行练习。通过学练,根据学生对各种击球点的掌握情况,选出一种或几种最适合自己的发球方式,来进行正面下手发球练习。引导学生明白,虽然击球点不同,但上下肢的用力方式是相同的,通过图示、示范、比较教学后让学生领悟:发球时应做到直臂,上下肢协调配合用力等。在此做法下,学生练习情绪高涨,少了学生之间的横向比较,却多了自身的纵向比较,关注自身是否进步,将注意力都集中到技能的学习中去,效果显著。最后,学生能用自己的击球方式将球发过网,为学生学习排球运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分析:此案例中,笔者认为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自己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式,这是学生所需要的。若以标准的技术动作来约束学生,教学设计就难以全方位考虑学习对象,实践证明,若要沿用方式“多样化”的模式教学时应做到几个关注:1.关注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2.关注内容选择,增强学生主体性;3.关注练习难度,培养学生兴趣。毕竟学生不是运动员,他们不需要掌握绝对标准的技术动作,更重要的是通过排球培养他们的运动兴趣,希望他们长时间参与体育锻炼,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才是保证他们能长久保持运动兴趣的教学方法。这也体现了教师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三、过程情境化,加强游戏性

在武术操教学中,因为受影视剧影响,学生憧憬成为“绝世高手”,但学生把学武术当成是机器传输能量般轻而易举,所以当真正学起来会觉得枯燥无味,累而且吃不起苦。情境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引起学生积极的、健康的情感体验,直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情。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学生年龄特征创设不同的情境,如:“问题”情境、“生活”情境、“角色扮演”情境、“故事”情境等。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新颖、新奇、有趣的环境中,能使学生有效淡化苦累无味的练习。基于此,将教学过程“情境化”,增加教学内容的游戏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案例:在武术操课例中,将教学情境设为武林大会,并将教学内容包装成“武林秘籍”分给学生每人一份,里面是本节课要学的“五步拳”组合动作,上面印有每一节内容的图示及详细的动作要领,让学生有一种穿越感,学会此“武林秘籍”便能有望成为“武林盟主”。并提示学习此“秘籍”的时间仅有20分钟,20分钟后“武林大会”即将开始。在此做法下,武术操教学时,学生利用“秘籍”模仿、对比、巩固动作,加之时间的紧迫性,学生在自由练习时间十分卖力,少有同学开小差、打闹、聊天等现象,从而使练习效率陡增。“武林大会”通过1.组内选拔2.个人展示3.集体评价4.推选“盟主”5.集体展示五个步骤依次进行。且在学生展示成果时配上慷慨激昂的背景音乐,让学生身临其境成为一名“武侠”。在整个情境中,小“武侠们”尽情展现自己的“修炼”成果,让所有学生都有信心展现自我,有效地提高了课堂的竞争性、游戏性。最后,“武林大会”举办非常成功,学生也较快地掌握了武术操内容,达成学习目标。

分析:“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表明,自我实现是需要的最高表现。学生想成为“武林盟主”、“武侠”都是自我实现的需要,笔者结合这一点将情境模式放入课堂后,通过不断放大自我实现的需要,淡化了枯燥的学习过程,通过限时约束,有效地稀释了学生的厌烦心理,从而提高了学习动机。而教学过程以情境方式处理后,能将“境”与“趣”有效的结合,达到习得动作技能,实得育人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成功给笔者一个启发,想要提升课堂质量,还应正确处理好过程与激趣的关系。比如此课学习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精、气、神,但绝不意味着学习过程可以枯燥无味,应该努力激趣练习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利用情境教学非常普遍,但是将教学过程“情境化”时还应考虑以下几点:1.情境合理性,关注课堂流畅性;2.情境适龄性,关注年龄特征;3.情境趣味性,关注课堂品质。所以,只有合理地运用情境,才有可能实现高效课堂。

四、技能演示化,强化直观性

在蹲踞式跳远腾空动作教学中,学生对这一类动态过程技能学习时,教师一般通过图例教学或示范教学时,但带给学生的视觉效果只能停留在某一刻上,或只能凭借回忆来对某个动态过程进行模仿练习,给空中动态技能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由此,笔者将这一过程放大化、放慢化,运用微课(视频)教学,来加深学生对技能的演示过程,强化动作的直观性,为学生学习空中动态技能时提供帮助。

案例:教师第一次教授蹲踞式跳远的腾空技术时,教师采用了图例示范和教师示范的教学方式,学生依次完成1.自主尝试原地摆臂抬腿提膝动作;2.单杠上成双臂挂做摆动腿积极前伸并腿动作;3.慢速助跑跳上跳箱成提膝并腿动作;4.助跳板上练习与展评;5.针对性的自主练习。但因为没有一个清晰的起跳后摆动腿积极前伸并腿动作的清晰过程,学生在整个动态过程中无法掌握:1.起跳后摆动腿前并的时机2.身体动态平衡3.落地前双脚前伸。

经过第一次课的反思,在第二次课引用精彩视频导入。在准备部分前,笔者引导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学练跳远空中提膝并腿动作;在基本部分中,每当学生练习时慢速播放视频并反复回放;在集体展示前,再反复慢速回放几次动态动作。同时,学生依次完成第一次课中的五个教学步骤,学生边看边模仿练习,再加以教师巡回指导,通过几节课学生较快地掌握了蹲踞式跳远的腾空技术,达成学习目标。

分析:笔者认为在第一次课时,学生学习空中动态技能时,遇到了摆动腿的并腿时机,身体动态平衡,落地前双脚前伸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在起跳后的一瞬间内需要完善并掌握的,当学生学习技能掌握时,难以将问题形象化,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障碍。所以,引入视频教学势在必行,教师在三个阶段运用技能“演示化”来辅助课堂教学。第一阶段:课前播放,不但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第二阶段:课中重难点教学时,通过慢镜回放功能将整个动作清晰明了地展现出来,让每一名学生都能仔细观察动作形成过程。这一阶段是利用了教学直观性的原则,通过观察事物、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表象,丰富感性认识,正确理解知识。第三阶段:课结束前播放,不但能加深学生对技能过程的理解,还能巩固对空中动态技能的掌握。此阶段利用教学巩固性原则,按照学生认识事物发展的顺序进行,系统地掌握知识,发展技能。通过这三个阶段的技能“演示化”教学使学生有效掌握了技能动作,增强了学生展示的信心。实践证实,动作技能演示化,增加视觉直观性是提升高质课堂的有效途径之一。视频教学能给学生较大视觉冲击,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但运用不得当反而会分散学生注意力,影响课堂质量。所以,在利用视频教学中还应注重以下几点:1.注重演示时机,提升学习动机;2.注重演示速度,放大技能直观性;3.注重演示频率,巩固技能教学。

体育教学的价值在于教会人掌握并运用不同的运动方法,从而实现增强体质、促进健康。适宜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活动丰富多变,而多变的教学活动,能提升课堂效果,只有一步一个脚印才能慢慢实现体育教学的价值。所以,如何利用有效的方法让学生主动探索,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问号转化为句号。这是我们应该努力寻求、创新、改变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冯敏.趣味课堂孕育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J].中国学校体育,2014,(11):45-46.

[2]穆乃国.让学生体验运动乐趣与成功三策略[J].中国学校体育,2014,(11):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