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村基层文化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村基层文化是我们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一环,缺少这一环,新农村建设便不可能实现。加强农村的基层文化建设,满足人民对文化的不断需求,成为刻不容缓的问题。这里结合河南省鄢陵县郭营村基层文化建设实际状况,并加以分析,以寻找出加强郭营村基层文化建设的对策和方法,切实做好基层文化建设工作。
一、郭营村基层文化建设现状
(一)郭营村概况
郭营村地处鄢陵县马栏镇西南,地理位置较为偏僻,共有186户,合计1 056口人,耕地面积1 312亩,党员22名,村民代表20名,是一个传统的农业村,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以养殖业为辅。
(二)郭营村基层文化建设现状
经过询问村民和细致观察,村里的文化建设基础设施相当匮乏,没有室内、室外文化活动场所,远程教育接收站缺乏,没有图书室,更没有订阅报纸杂志,文艺骨干队伍建设方面欠缺,至今尚无专职文化员,只有村委会委员兼管文化建设方面的工作。
(三)郭营村村民文化生活状况
村民的业余文化娱乐生活形式单一,集体或个人的文化娱乐活动非常缺乏。在调查中,发现70%以上的老年妇女会选择看电视来打发自己的业余时间,50%以上的中老年男性以搓麻将来消耗自己的业余活动,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加入了麻将大军,除少数在外务工的青少年,大部分青少年的业余时间大都选择上网,2%左右的人喜欢在业余时间看报纸和书籍。同时很遗憾的发现,业余时间从事唱豫剧等民间文艺活动和打太极、跳健身操等健身活动的机会没有。相对于经济发展状况,郭营村的文化娱乐场所面积、藏书、文化建设投入经费和文艺队伍建设等方面都是严重不足的。
二、造成郭营村基层文化建设薄弱问题的原因
(一)政府对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经济投入严重不足
由于城市二元体制的影响,政府用于城市的建设财政投入远远多于农村。而在乡镇,存在着政府着重投资镇政府所在地村庄或者镇政府周围的村庄,致使本来就经济薄弱的郭营村,更加捉襟见肘。文化活动室、图书室等投建经费和文化活动经费得不到保障,村文化建设工作者的待遇问题难落实。
(二)部分乡镇干部对基层文化建设重要性缺乏正确认识
部分干部没有认识到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一心将经济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认为经济是万能的,有钱是万能的,有钱什么事情都能办好,从而忽视了文化的作用,忽视了农村经济发展离不开文化的促进和引导这一重要环节,在平时工作中总是将文化放在所有工作的后面,经济排在第一位,最终的结果导致对文化建设工作领导不力,农村文化建设落后于农村经济发展状况。
(三)受传统文化影响,基层文化活动单一、不新颖
众所周知,农村基层文化主要由文化行政部门单向供给,具有强制性、灌输性和改造性等特点,这种文化供给模式缺少考虑农民群众的现实需求,重视送文化而轻视培养文化,与农民的需求相背离,能够被农民群众所享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农村公共文化资源不但数量有限,而且缺乏多样性,难以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基层文化建设效果不明显。
(四)“不良文化”在村里还有一定的市场
没有先进文化的感染和启迪,腐朽落后的思想逐渐在村民中生根,道德危机日益显现,巫婆、看相、算命、看风水等封建迷信活动时有出现,红白喜事中存在大操大办的现象,不仅浪费严重,也为封建迷信的滋长提供了土壤。近年来,许多村民认为茶余饭后打打牌、搓搓麻将、输赢几个小钱消遣时间没有什么大不了的,特别是农闲时节,更是比比皆是。
(五)村民文化工作队伍“断链”
随着经济大潮的冲击,一部分青年无心学民艺,不愿意参加文化活动,文化新人紧缺,甚至出现“断链”现象,将村民文化骨干组织起来就更加困难,参与文化活动的人普遍存在年龄老化、知识水平低、整体素质弱的现象。
(六)村民文化消费意识不强
传统文化中提倡“量入为出”“无债一身轻”等消费观念,在郭营村表现的比较突出。农民对文化要求意识不强,和农民的文化素质不高有很大的关系,村民消费比较简朴,在长时期内具有强烈的储蓄现象,一生的花费主要集中在建房、婚丧嫁娶、子女上学等少数大事上。村民花钱买文化消费的意识不强烈。消费支出远远低于大事支出。村民崇尚节俭的观念没有变,主要重物质消费、轻文化消费。
三、推进郭营村基层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切实加强宣传文化教育,建立和巩固文化建设的思想基础
1.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该村文化建设。要积极引导村民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构建和谐鄢陵的宏伟目标和伟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强化其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和鄢陵县精神文明建设目标的认同感,紧紧跟上和谐发展、科学发展、创新发展的时代步伐;要继续引导村民理性认识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树立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敢想、敢试干;要大力培养村庄创新型领导和实用人才,带领村民进行文化活动创新实践,努力开创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新局面。
2.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积极健康的文化思想舆论氛围。市、县、乡等应发挥宣传工作主渠道和村民教育主阵地的作用,承担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大责任,坚持以正面引导为主,用专栏、短评的方式,大力宣传能引起村民共鸣的典型人物和事例,启迪村民思想、陶冶村民的情操,同时也要以讨论的形式引导村民形成文化批判的意识,帮助他们分析“不良文化”的劣根性,进而提高村民的文化自省能力。
3.进一步转变观念,明确村庄文化发展定位。转变、更新村干部和村民的思想观念,通过组织学习、开展讲座、出外参观考察等多种形式,使广大村民认识到文化建设在农村农业发展中的作用,切实转变“农村文化可有可无,抓文化不如抓经济”等文化无为观念,树立“农业发展离不开文化,村民精神生活离不开文化,农村和谐发展需要文化”等新观念[1]。
(二)要加快村庄文化网络设施建设
要进一步搭建完善县、镇、村、户四级文化服务网络,县、镇侧重提供政策导向、资金扶持投入、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文化信息,组织引导和策划文化活动。在其指导下,村、户二级网络侧重通过村集体和村民个人接受服务,开展互助和自主的各类文化活动,在搭建文化网络的同时,建立和完善农村文化服务网点,通过在县、镇设立文化馆及文化公益性场所,并且在村建立图书室、俱乐部、文化示范户等提供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平台。
(三)改革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和设置方式
要摆脱农村文化工作由政府部门“包办”的桎梏,村民不参与、不喜欢、不满意的文化供给方式坚决不使用。明确界定政府的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由政府投资建设村文化基础设施以及重大文化工程等。可以由社会和市场提供的其他服务,政府做好引导工作。
(四)制度上保障村民文化权益
实现和保障村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是村民文化建设的落脚点和目的所在。县、镇政府要从维护村民基本文化权益的高度出发,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农村文化建设的行政考核制度,在县、镇政府岗位责任制年度考核中,加大农村文化考核的力度,切实把发展农村文化纳入农村经济发展计划,纳入地方政府财政预算,纳入基层领导干部目标责任考核,建立长效机制,从制度上努力保障农村的文化建设和村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五)送文化下村,请村民自主“点菜”
建立政府文化产品采购机制,镇政府安排文化下村专项资金,对下村放映的影片、演出的节目、演出的团体,逐步实现政府采购、公开招标。演出内容和演出团体要由村民说了算,让村民自主选择所喜欢的演出剧目、影片及其他文化活动内容。
(六)普及网络知识
农村信息网络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因此,更应该大力普及村民网络知识,使之成为信息时代农村文化发展的助推器,引导村民从网上获取丰富有益的信息,改善村民阅读和信息获得的文化环境,大力满足村民求知、求乐、求富的心情,这也是当前村委会急需面对和大有可为的事情。
(七)强化业务培训指导,引导文化干部和村级文艺骨干多接触
农村基层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农村文艺骨干的示范效应和带头作用,村里文艺骨干是村级文化建设最有力的支持者、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也是村文化活动的直接组织者[2]。上级文化部门应积极开展面向村文艺骨干的各类公益性文艺培训班,努力提高农村文化团队的水平。同时,也可以利用“一帮一”结对的形式,一名文艺骨干带领一名文艺队员,进而形成一支文化团队,这样可以营造一个村落的文化氛围,众多的文艺骨干将推动农村文化活动的蓬勃开展。
(八)积极挖掘发扬村庄特色文化
在保护和利用传统文化资源、挖掘村庄独特的民俗文化资源外,还要注重创新在基层文化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有创新才能有发展,村干部应有意识的引导村民对村庄文化加以创新,发展有郭营村特色的基层文化,让村民生活有新意,这样才能让郭营村基层文化发展长久不衰。
(九)文化先进村建设是促进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有力之举
为了提高村庄和村民发展农村基层文化的积极性,上级政府应该对发展农村基层文化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村庄和个人加以表彰,一方面这些优秀的村庄和村民可以为其他村庄、村民发展基层文化做好示范作用,这对优秀的村庄和村民也是一种督促,为其继续传承和发扬基层文化提供精神动力和支持;另一方面,这样可以将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工作摆在县、镇工作日程中,使这项工作由部门行为转化为政府行为和社会行为,并且有了量化和操作标准,继而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十)开展“村村互动”“城乡互动”等文化活动形式
一、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群众文化是人民群众以自身为活动主体,以娱乐为主要内容,以满足自身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为目的的文化活动。基层群众文化是当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体系的基础部分,决定着当代中国文化体系的面貌和走向,在时代的呼唤中脱颖而出,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情况下,逐渐成为了两个文明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及活跃群众思维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是建设和谐基层社会、活跃基层人民群众健康向上的文娱生活的重要手段。文化部也曾指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是先进的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是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条件,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它关系着基层最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千家万户农村乡镇农民和城市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层次,是一项需要长期抓实抓好的基本任务。随着时代的进步,基层文化建设被重视程度明显上升,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城乡居民的文化生活得到了显着的改善。基层文化建设的目标,就是建设体现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基层文化。我们要努力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发挥文化活动在城乡居民日常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倡导广大群众追求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基本现状
近年来,各级政府对文化建设不同程度的加大了投入,在广大基层文化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和艰苦奋斗下,农村文化工作的组织领导机构和力度不断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得到了显着的改善。这主要反映在两方面:一是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二是文化品位逐步提高。文化行政部门和基层文化单位坚持“二为”方针,每年都走出去,下基层,组织专业人员编排内容积极向上、寓教于乐、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深入到厂矿、军营、校园、村镇、社区进行先进文化的普及,深受广大农民群众的好评。在一些农村乡镇地区,文化单位工作者定期将经典戏曲、电影、图书送到农民群众当中,让基层群众吸收艺术上的营养,不仅提升了他们的文化修养水平,更重要的是通过各种文化活动,使基层的人民群众尤其是广大农民群众受到了良好的文化熏陶,开阔了视野。在“文化下乡”的过程中,我们的文化工作者更加注重文化的扎根于培植,不只是“送文化”,而且要“种文化”,以帮助基层群众形成乡下文化的再造机制为目标,突破文化下乡单向传播的模式局限性。为此,相关的文化单位致力于培养基层文化骨干,培训基层文艺骨干,为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注入了活力,促进基层文化队伍发展壮大,使民营文化渐成为文化活动的主力军。
(一)多数乡镇建有比较完善的综合性的文化活动场地及专门的群众文化活动室,民间组建有各种演出队伍,群众文化活动呈现出丰富多彩,健康向上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每逢传统佳节,文艺演出活动深受群众欢迎。随着企业文化、校园文化、机关文化活动的不断发展,群众乐于接受各种新的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形式,“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社会风气逐步形成,因文化活动匮乏形成的“打牌赌博”迷练“”等现象在农村已无大市场。
(三)乡镇文体专干的人头经费纳入财政全额拨款,使群众文化队伍得以稳定。经费有了保障,文体专干组织、参与各类群众文化活动的积极性提高,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三、农村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存在的问题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项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还处在积极的探索研究之中,群众文化建设还不够成熟,还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与基层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总体上还不相适应,普遍存在“文化滞差”现象,出现了文化真空地带。基层文化建设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更是当今文化事业链带中的薄弱环节。特别是在部分农村,经济欠发达地区,文化生活还很贫乏,健康的文化活动开展不够频繁,落后文化、腐朽文化在这里生根徘徊。有的地方基层文化建设十分脆弱,缺乏坚实的基础和强有力的后续义撑,有的地方基层文化曾经崛起却又迅速衰落,成为当地群众记忆中的“流星”。现如今,基层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
(一)文化设施较为欠缺,难以为群众文化活动提供充裕的条件。部分乡镇缺乏群众文化活动场地,群众文化工作无法很好的开展,离新农村文化要求差距很远。
(二)没有专项文化活动经费,群众文化工作难以常年正常开展。现在群众文化工作主要采取企业赞助、乡镇财政补助等形式,没有固定的专项经费来保证文化设施建设和文化活动的开展。
(三)乡镇群众文化专干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文体专干专职较少,专干文化工作的人员少,参加培训学习机会少,群文专干基础工作差,不利于群众文化活动的顺利开展。
四、加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措施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群众文化滞后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现就如何打造乡镇文化中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谈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立足本地实际,建好农村文化阵地。坚持政府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居、企业为重点,以广大群众为对象,努力抓好乡镇、村居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建设,构筑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切实改变目前文化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基层文化活动单一的局面。完善对文化建设资金投入保障机制,一方面提升文化建设资金在乡镇财政预算中的比例,另一方面积极做好文化产业发展规化,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形成多元投入机制。同时加强设施整合,在乡镇将文化活动中心、成教中心、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等整合共用,在基层村居,结合新农村社区建设,将文化设施建设同其它公益设施一起规化,建好文化活动广场、文化大院,将文化活动室、人口学校、妇女之家、党员电教室等共建共用。
(二)创新宣传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各级政府和基层文化管理部门要以提高广大农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为目的,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活跃农村群众文化生活,多组织一些社会参与面大、群众迫切需要、影响面广的文化活动,充实提高农村业余文化演出队伍素质,在农村开展好季节性和阶段性群众文化活动。同时,在传统的“文化墙”、宣传栏、广播喇叭等宣传方式上,进一步拓展阵地,利用远程教育设备、网络等现代科技手段,扩大先进文化传播的覆盖面和时效性。
(三)创作一批质量上乘的文化作品,提高文化品位
文艺创作和演出是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载体和手段,能够有力的提高群众文化品位和影响力。要创造性地开展农村文化活动,为构建和谐基层社会提供丰盛“文化大餐”。要进一步提高精品意识和积累意识,培养先进的文化理念,鼓励广大文艺工作者和人民群众创作一批既有群众气息,又有时代精神并且群众喜闻乐见的具有引导力量的优秀作品。试图通过生产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产品来营造有益于提高群众思想文化水平的积极氛围。同时,要积极鼓励文艺创新,不断创新文艺活动的内容和方式。因此,抓好本地特色文化,发展先进文化,首先就要生产出系列文化产品,形成自己的文化品牌。
(四)加大投入力度是其发展前进的有力保证
群众基层文化作为公益事业,政府的重视和投入是其发展前进的有力保证,加大投入促进建设落实。经济投入与文化事业是否相适应,关系到改革成败。政府应将基层文化建设作为政权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大投入力度,而不是全部将其推向市场。要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建立以广大人民群众为服务对象,以政府提供服务为主导,以公共文化服务机制、为核心,对公益性文化单位的数量、布局、种类进行统筹规划,拓宽思路、因地制宜,搞好基层群众文化设施建设,逐步形成结构合理、发展平衡、服务优质的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五)加强群文专干队伍作用发挥,抓好文体专干的业务素质。抓好乡镇群文专干和农村文艺骨干业务培训,使他们成为群众文化建设的骨干力量,促进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广泛开展。广大农村群众既是宣传对象,在文艺骨干带动下又是各类文艺活动的主体。农村群众文化服务于基层,来自于基层,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创作的积极性,根据身边的人和事自编自演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小品、相声等节目,根据各地实际开展好旅游文化、乡土文化等,利用文化广场平台让群众参与各种音乐、舞蹈和健身健美活动。
关键词:现状;原因;意见和建议;发展
[中图分类号]:D412.65 [文献标识码]:A
文化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中指出,要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巩固农村文化阵地。各地要把“两馆一站一室”建设列入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文化室建设对于改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条件,提高农村文化服务水平,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写好这篇论文,我与村干部和群众交流,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当今农村文化室的现状是文化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不可否认,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对照构建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仍存在不小的差距。大部分行政村文化配套设施过于简单陈旧,文化室里一般只是“一块牌子,几张桌子,几张椅子”。图书少,娱乐、健身设施少,根本无法满足当地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娱乐形式比较单调。大部分行政村有组织的文化娱乐活动少,一个行政村大型文艺活动没有超过三次,这与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有很大差距,大部分农民从外界获取信息的途径都是通过电视、广播等。另外,由于农民自身对文化学习的觉悟性不高,一般不买书籍,不订阅报刊杂志,从而使自身精神世界比较匮乏。在调查中,不少基层干部告诉我们,给农民送点文化并不难,难的是让文化融入农民的日常生活,从而改变农民的旧思想、旧观念,新农村建设才会有盼头。
经过认真分析,我认为问题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建设农村基层文化最大的阻力。我认为要发展好农村基层文化室建设,就要优先发展经济,只有经济发展好了,才能不断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只有农民的经济状况和农民的物质生活从根本上得到了改善,农村和农民才有精力来发展和改善文化生活。
2.没有有效的监督机制是建设农村基层文化室最大的障碍。当前国家虽然大力重视基层文化建设,但由于缺乏有力的监督机制,农村文化保障体系不健全。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往往在一个时期为完成上级交办的某项特定任务,而重视文化投入,一阵风过去了,文化投入就滑坡回落。
基层领导干部思想认识不到位是建设农村基层文化最大的困难。基层文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发展不平衡。近年来,我市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基层文化的投入,使农村基层文化设施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但与农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水平相比,目前我市农村的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明显滞后,且发展不平衡。有些乡镇即使建立了农村文化室,很多也是有名无实,未能充分利用。有的用之不当,甚至被挪作它用。农村文化骨干人才流失得快,文化队伍人才匮乏。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村外出就业人口的比例逐年增加,农村基层文化骨干相对减少,乡土文化人才培养缺乏后劲。部分村民尤其是下一代青少年对于本镇村的历史人文,名胜典故、风土人情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易造成新文化建设出现断层。
农村文化生活的乏味是建设农村文化室的瓶颈。单调、乏味的农村文化生活,让农村陈规陋习的代代相传钻了空子。有的村民空余时间不是凑在一起谈论东家长西家短,就是打扑克、耍麻将,甚至聚众赌博等等。可想而知,这种文化熏陶滋养下的农民何能树雄心立大志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室。针对以上存在的原因,我对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室建设提几点意见和建议:
大力加强农村经济发展。镇政府近年来大力发展农村保护地建设,使近年来农民的腰包鼓了起来,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民才有更大的精力来参与到村文化生活中来。
要大力发挥农村文化监督员的作用。当前国家虽然大力重视基层文化建设,但由于缺乏有力的监督机制,农村文化保障体系不健全。只有发挥文化监督员的作用,建立有力的举报机制,农村文化室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着力提高农村群众文化生活质量。要积极开展农村群众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大力挖掘农村文化资源,培养健康向上的乡土文化。我们在发展农村文化中,必须认真挖掘和鉴别这些传统文化资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继承和弘扬。将党的富民政策、致富经验、科学文化知识、先进典型、思想教育等内容编排成节目贯穿于活动之中,使广大农民群众在活动参与中受到教育,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
关键词:基层文化;现状;对策
基层文化建设即是农村的文化建设,基层文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需要的有效途径。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壮大文化队伍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更是提高全民文化素质的捷径。
一、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一个民族的魂。无论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还是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提高全民文化素质都离不开文化建设。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农村经济指数不断攀升,农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他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开始从数量的满足向质量的要求不断提升,从被动欣赏向主动参与迅速转变,新的消费观念,新的文化需求新的娱乐方式不断冲击着农村文化事业的巩固和发展,广大农村的文化发展相对还比较滞后,文化产品和服务更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已经成为我们当前一项十分重要和紧迫的任务。
二、基层文化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对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越来越多样化,我们应该清醒的看到我国目前文化建设发展的不平衡,多数地区特别是广大偏远的农村的文化活动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不能满足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主要问题:一是现存的群众文化生活的覆盖面比较窄,群众参与不够普遍,各方面投入不少经费举办的晚会演出等,基本上是你演我看,你唱我听,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群众参与的问题。二是一些文化体育场馆和文艺团体没有充分发挥直接面向群众服务群众的作用,有的地方建立了一些阵地也名存实亡,忽视甚至放弃组织、指导、服务群众文化生活的职能。许多基层文艺团体常年不演出。三是在繁荣群众文化生活上存在着城市化倾向,一些人把少数较高支付能力的文化消费需求当成普遍需求,一味追求文化娱乐设施的豪华与铺张,令广大群众望而却步。四是缺乏行之有效的组织形式和载体缺少活动场所,多以群众自发为主,题材比较狭窄,反映工人农民群众的生活作品较少。
基层文化建设尚未适应农民多元化的需求,随着人民群众知识结构的改变,目前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已从过去单纯的兴趣爱好变为现在的广泛的“求富、求知、求美、求乐、求新”的多元化需求,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了较大的提高,由原先的被动逐渐成为基层文化建设发展的主体。目前我国基层文化总体上与这种需求相距较远,难以适应部分地区基层文化工作,手段落后文化活动内容和方法过于陈旧,大部分群众闲暇时间被打牌搓麻将看电视占据,文化真正的教化功能弱化。文化的真空地带是没有的,健康的文化活动开展不起来,落后腐朽的文化就会在这里徘徊,有的地方基层文化建设十分脆弱,经不起不良文化的消解和颠覆,对于低文化水平的群众的服务少之又少,尤其老年群众比例渐渐升高,农村老年越来越成为文化生活的边缘群体。也有的地方曾经辉煌过,由于缺乏坚实的基础和强有力的后续支持迅速衰落下去,成为当地群众记忆中的“流星”。另有的地方基层领导干部思想认识不统一,对于农村基层文化建设还有不少认识上的偏差,首先领导中不同程度的存在重经济轻文化的观念,没有充分意识到文化对农村发展的双重重属性的极大作用,缺乏做文化工作的积极性,“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其次当前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追求现代文化发展忽视传统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发掘,导致目前部分乡镇村落一些特有的历史文化遗产遭到破坏,一些传统的民间艺术濒临失传,农村文化管理后继人才较为缺乏,农村外出就业人口逐年增多,农村基层文化骨干相对较少,乡土文化人才培养缺失后劲,部分村民尤其是下一代青年对于本镇村的历史人文、名胜典故、风土人情制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易造成新文化建设出现断层。在有的地方基层文化建设投入严重不足,有的甚至出现负增长,乡镇文化基础薄弱,许多文化站是一块牌子,一枚章子,一张桌子,一间房子的“四一式空壳站”;文化工作人员待遇不落实,专职人员调换频繁,人才流失严重而且得不到补充,青黄不接,出现断层;管理体制没理顺,有的乡镇文化站形同虚设。文化活动缺乏经费保障,影响活动的开展。有的地方文化市场违规现象严重,特别对青少年造成不良影响,群众反应强烈,严重阻碍两个文明的建设。
三、基层文化建设的对策
1、提高认识,加大财政投入
基层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 是农村文化,也是农民文化。在新农村建设循序向前推进的时候,政府决不能忽视乡镇文化站建设。要想把乡镇文化站建好,形成规模,各级政府就应提高认识,切实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创建农村文化发展的长效机制,将文化站在编在职人员经费与活动经费纳入预算,解决其后顾之忧。目前,我国颁发了社会主义新农的《意见》,农村文化建设有了政策保障。因此,乡镇政府要因势利导,乘势前进,抓住时机,把自己的文化阵地做好做大做强。
2、因地制宜抓好基层文化设施建设,保护地区文化特点
加强文化设施建设,是开展文化活动的基本条件。加强文化设施建设要根据乡镇农村人口布局、地域特点、经济条件有计划地创建一批有实用价值的文化设施,结合民间文化和文物保护活动,促进民间文化的繁荣发展,根据地区文化特点,保护好名胜古迹,古文化的传承,提高农民保护和传承传统的民间文化意识,发挥地方特色的文化,并逐渐推广,利用当地特有的传统文化资源,引导农民挖掘农村已有的在自己身边的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民俗文化资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村民提供丰富多彩的传统民俗民间文化活动和精神产品,在保护挖掘乡镇村落历史文化的过程中使村民得到乡土知识的教育,引导乡土情结、弘扬地域文化,提升特色文化品位。
3、基层文化站建设要形成氛围
以创业服务农村,改善农村民生
政策惠村官,创业馈基层。发展农村经济,带领群众致富,增加农民收入是实现农村科学发展、创新社会管理的关键。农村经济基础薄弱,村级集体收入较低,农民群众增收渠道单一,是制约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的主要障碍之一,大学生村官通过自主创业、引领创业来发展村级经济、带领群众致富是扫清这一障碍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宿迁通过采取一系列举措引导和激励大学生村官自主创业。如市、县(区)财政设立“大学生村官创业专项资金”和“创业专项奖励资金”,由市各银行与江苏省再担保公司为大学生村官创业提供的担保贷款,为大学生村官创业消除后顾之忧,极大调动了他们的创业积极性。在政府的支持下,宿迁大学生村官凭借借款投入、分期还本、免除利息、贷款担保等优惠扶持政策创业,以创业带领当地农民共同致富,找到了服务农村民生的突破口。
大学生村官的创业项目类型多样,既有信息网络科技公司,也有传统农产品种植基地、食用菌种植基地、花木加工厂等,不乏突破当地传统产业的新颖创意。通过这些创业项目,大学生村官将现代科技应用到农业生产,增长了农民的见识,缩短了农村与城市的科技“鸿沟”,帮助农民从新型农业发展中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同时,为村民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吸收当地剩余劳动力,使农民“离土不离乡”,就地完成向市民的转化。
实践表明,大学生村官不仅能创业,而且善创业。大力推动大学生村官创业,发挥其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招商引资,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带领村民致富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有利于改善农村民生,为基层社会管理创新奠定良好的物质条件;也有利于进一步增进农民与村官的理解信任,为大学生村官扎根农村、服务农村、建设农村营造良好氛围。
以知识支撑发展。化解基层社会矛盾
扎根基层、服务群众、奉献自我是农村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深刻内涵。大学生村官思路活、方法新、效率高,能为农村社会管理与服务的推进注入新活力、添加新动力,为社会管理的蜕变、创新奠定深厚基础。
在工作实践中,宿迁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重点引导大学生村官服务百姓,做群众的贴心人。首先,当好村情民意的“调研员”,成为农村工作“百事通”。全县大学生村官通过走访农家田舍,了解群众所思所盼,掌握有别于本地村“两委”的第一手资料,以便下情上达,为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其次,当好村级事务的“服务员”。大学生村官将工作关口前移、重心下移,把百姓的利益摆在首位,以群众满意为评判标准,真真JEJE把诸如惠农惠民、新农合等政策宣传与服务送到千家万户,真心化解各类社会矛盾纠纷,用真诚、优质、高效的服务擦亮农村社会管理名片。如通过积极开展土地承包、管理、征用及村民自治等各类法制讲座与法制宣传,为农村普法工作注入新活力;通过利用不涉及农村传统“熟人社会”利益纠纷的身份特点,积极化解农村干群矛盾;通过排查农村安全隐患、发现苗头、调和邻里矛盾、慰问帮扶困难群众,促进农村人际和谐。第三,当好人民群众“办事员”。加快村级台帐自动化、村级网站信息化、村务公开民主化、远程教育受众化等“四化”进程,并以此为依托,为能人大户提供最新种植、养殖技术,帮助联系各类销售渠道,与孤寡老人结对,帮助办理力所能及的实事,开办留守儿童课外辅导班,帮助补习功课,通过一系列好事实事,增进了与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
据统计,宿迁自2007年通过考核方式选聘首批大学生村官任职以来,先后多达1000余名大学生村官在各级党委政府支持下为创新基层社会管理提出了有益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手段,为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巨大贡献。
实践证明,大学生村官利用自身特长和特殊身份,能够在农村征地拆迁、计划生育、治违拆违、维护稳定等容易引发矛盾的工作中起到“调解员”和“缓冲带”的作用。不仅有利于其自身接受锻炼、提升能力、快速成为服务新时期农村建设骨干力量,也有利于农村基层社会的长久和谐稳定。
以实践引领新风,提升农村社会文明程度
加快农村文化建设,促进农村文化繁荣是实现农村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有力外延。文化是和谐社会的黏合剂,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引导、娱乐等作用,农民群众与城镇居民同样有精神追求。大学生村官文化层次高、专业性强、学习适应能力强,在农村文化建设中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
宿迁市积极鼓励和引导大学生村官参与基层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优势和特长,弥补当前农村文化建设投入不足、阵地缺乏、队伍力量弱化的不足。重点在文化阵地建设、文化队伍建设、文化载体搭建、文化氛围营造等4个方面促进大学生村官加快农村文化建设,努力实现农村文化繁荣发展。
全市大学生村官依托乡镇文化站、村居广播、远程教育平台、宿城先锋网等平台,紧贴基层实际,组织基层群众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积极打造群众喜闻乐见的村居文化,组织各类理论宣讲团、文艺演出队、文明社区评比活动等,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带进农村。主动参与“农家书屋”建设,担当管理员、讲解员,借助书屋阵地对村民进行现代农业、法律常识、文化知识的教育培训,提高村民素质。大力宣传文明生活方式,抵制封建迷信,弘扬“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用通俗易懂、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来传播先进文化,引导村民摒弃陈规陋习,形成文明健康的社会新风尚。
大学生村官的积极作为,倡导了文明和谐新乡风,丰富了农村文化内容,也打造了农村文化的靓丽品牌。如王春明、苗圃等大学生村官创办了惠农网、乐农网等信息化为民服务平台,普及推广农业生产技术,培育新型农民,加强了农户与市场的联系。单小琼、封其兵等大学生村官利用专业优势,整理发掘乡村旅游文化资源,相继打造了沐阳县周圈村古栗林、普善寺、泗洪县“春到上塘”纪念馆等旅游品牌。
【关键词】文化强国;农村文化;文化干部素质;科学素养
十报告中指出,一个民族的文化,是这个民族的血脉和精神家园。一个没有自己独特文化的民族,将是一个没有凝聚力,缺乏创造力的民族。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完成一个民族的伟大梦想的今天,新的社会形势已经对农村基层文化工作者,提出了崭新的要求。
科学素养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对于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和谐社会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而当今农村的一些迷信、组织等不良文化现象,也需要引起我们的深思。农村基层文化工作者,其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要推进公民科学素养的提升,因此,其本身科学素养的高低将决定着工作程度和成效。
一、农村文化干部科学素养的重要性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村基层文化干部担负着做好群众文化宣传、文化组织工作,也担负着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任,在群众中宣传、传播科学技术、科学文化知识,让群众学会科学思维,提升科学认知,是农村基层文化干部的重要职责。
(一)提高科学素养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
科学发展观的落实,重要一环在生产力。一个国家公民的科学素养,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发展速度和发展后劲。而全国第八次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出奇的低,特别是广大基层农村,农民的科学素养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不能适应科学发展观的落实。
(二)提高科学素养是落实全面、可持续、和谐发展的需要
科学的人文价值、精神意蕴会从不同方面影响着社会全面、可持续和谐发展。农村基层文化工作者,可以说是最后一站与农民群众紧密相连的文化节点,因此,需要按照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贴近群众,关注农民,花大气力推动其科学素养的提升。
(三)新时期干部的全面发展要求提高科学素养
本次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活动,对每一位党员干部的学习,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党员干部不仅是一个专业人才,更应该是一个“通才”。在这轮党的群众路线学习中,不仅要加强党性修养,加强理论学习,还有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作为基层文化组织者和传播者,有必要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
二、对农村文化干部科学素养工作的具体要求
(一)高度的科学觉醒
农村基层文化干部必须有高度的科学意识,应该将科学意识摆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当前,农村的文化氛围参差不齐,许多地方迷信抬头,电脑算命、电脑测算等东西大行其道,有些地方甚至出现组织,群众对于基本的科学知识不懂,非常浅显的科学骗术大有人信。作为基层文化干部,必须随时保持高度的科学觉醒,自己首先要具备这种意识,才能够看得见、看得准、弄得明伪科学,才能够帮助农民把好科学脉。
(二)较高的科学修养
科学修养是基础,说到底,是一名基层文化干部的落实科学素养工作的能力基础。但这一问题不容乐观。在广大基层农村,存在着两种人才结构的倾向。一是文化干部年龄偏大的现象,一种是年龄偏年轻的现象。这两种情况都不利于一个人科学修养的提升。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在知识爆炸的当今,如果没有了学习的动力和缺少长时间学习的经历,都很难与时代的脉动相吻合。而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了解科技最前沿的东西,这恰恰是一名文化干部所必须做到的。
(三)灵活的工作方式
农村的文化宣传与组织工作难度大,在科学素养的传播方面,我们需要看到这种现实,而不被这种困难所束缚。这就需要广大农村基层人员开动脑筋,用农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加大工作力度。特别是需要选对传播的人群,这一点更重要也更有意义。从农村出现的组织来看,他们宣传欺骗的重点对象一是老人,二是妇女,三是长期有病人员。这也应该是我们工作的重点人群。
(四)持之以恒的毅力
科学素养的传播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基层文化工作者不仅需要满腔的热情,更需要持之以恒的毅力。这需要基层工作干部要有扎根农村,奉献于基层文化传播的精神支撑,也需要各级领导对广大文化干部的理解和支持。为他们的工作提供最大的帮助,也需要及时的鼓励和鞭策。
三、提升农村文化干部科学素养的方法
文化强国,人才先行。农村基层文化干部科学素养的提升,应该引起上级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一)顶层制度构建
基层农村的文化干部分散面广,人员构成复杂,上一级领导部门有责任做好全局的制度设计与构建。这一点与文化强国的步伐相比,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应该引起相关部门的足够重视。
(二)加强专门培训
据了解,针对基层农村文化干部科学素养的培训少之又少,甚至很多单位从来没有过。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对于科学素养的认知,从这一层面上看,存在着全局认识不足的问题,需要尽快扭转。
(三)落实责任考核
在基层文化干部的工作职责中,我们会看到相关科学素养工作方面的影子,但在考核方面远远不够。这不单单需要科技部门来落实这项工作,更需要文化管理部门加强这方面的考核力度,与文化强国的目标相联系,真正引起足够重视。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旗帜,这面旗帜中离不开广大农村基层工作者的努力,同样在文化的元素中更多少不了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 杨炳金.谈乡镇文化站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大众文艺,2009,(14):212.
中图分类号:G24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2)06-028-2
文化是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体现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我国是个农业大国,有农村人口7亿多,占全国人口53.4%,顺应时展要求,深入推进农村文化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我国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落后,文化队伍力量薄弱,农民文化生活单调贫乏,与城市相比,农村文化建设明显滞后,差距较大。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础,只有当农民群众都能感受文化独有的魅力,享受文化带来的愉悦,中国文化的基石才能牢固;也只有农民文化生活的丰富与现代文明理念的确立,我们的文化活力才能彻底激发,才能使民族文化全面繁荣。本文拟就如何加强村级文化建设,繁荣农村群众文化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一孔之见,恳请专家、同行教正。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党和政府把文化建设提到了一定的高度,农村文化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就笔者所在的武义县而言,十一五期间,全县555个行政村,已经创建了浙江省级文化示范村5个,金华市级文化示范村30个,县级重点文化村180个,县级一般文化村180个,县级文化低保村116个。文化部门利用省、县财政专项经费,分别为重点文化村和一般文化村配置了价值3万元与1.3万元的图书及阅览桌椅和民族乐器、乒乓球桌等体育器材、用于广场舞活动的音响等等文体器材,对文化低保村也配置了部分文体器材。从这些数据看,全县的村级文化室已基本普及。但目前实际的运转使用情况却不尽人意,好的村文化室做到了经常开放,文体器材得到了较好的使用,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很高,很活跃。但差的村文化室由于不能做到经常开放,文化活动也很少,群众无法正常参加文化活动,文化室几乎成了一种摆设。更有甚的村甚至把文化部门送下去的文体器材堆在一旁,连拆包都未拆。造成这种状况,分析其中原因,笔者认为主要还是一个认识问题,思想认识不足,方法措施不力。其关键在于乡镇一级,并没有将村级文化建设真正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和部署。在一些领导心目中,经济发展是“头等大事”,经济指标是硬任务,搞不好会影响政绩。文化工作是软指标,只是“年初口头上提一提,年终总结上写一写”而已,有的甚至连提都不提。在这种观念的误导下,村级文化建设就没有摆到应有的位置上。对于村级文化建设,目前可谓是文化部门急,群众急。县级政府没有把村级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重点工作、硬性指标进行部署,列入考核;乡镇一级政府对村级文化建设仍处于可有可无,无动于衷的模糊认识中。
要真正解决问题,使村级文化建设得到稳步发展,必须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村级文化是软实力,也是推动村级经济发展的不竭原动力,村级文化软实力的这条腿短了,最终将影响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一定要树立一个观念,村级文化是软实力,但不是软任务,要把它摆上乡镇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作为硬任务来抓好抓实。 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村级文化建设:
1 以政府为主导,切实加强村级文化建设
以政府为主导,就是政府要加强对村级文化建设的领导,切实履行村级公共文化建设的职能,加大公共财政对村级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村级文化建设的部署与促进,关键在乡镇,乡镇政府要把村级文化建设摆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把村级文化建设经费纳入乡镇财政预算。重点要加快村级文化活动室、文化广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活动器材的配置,把文化惠民基础打实,落到实处。并且能够配备专(兼)职管理人员,保证文化室经常开放。同时,每年要有一定的后续经费作保障,以便不断添置文化设施,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以及支付管理人员的工作报酬。要积极推进文化资源向农村基层倾斜,切实解决农民看书难、看报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上网难的问题。在城乡文化发展格局上,建立健全以城带乡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继续开展并规范“三下乡”、“送欢乐下基层”等文化惠民活动,鼓励城市骨干文化企业向村级文化延伸,丰富农民文化生活。
2 加强文化馆(站)对村级文化建设的指导
充分发挥文化馆、文化站专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加强对村级文化建设的指导、辅导,是推动村级文化建设,促进农村文化繁荣的重要环节,文化馆、文化站人员要明确职责,积极深入到村,根据需求,开展指导、辅导工作。特别是乡镇文化站的人员,与村级文化建设工作最直接,一定要主动、积极地承担起自己的工作职责。首先,重点是要根据当地乡镇以及各行政村的实际,做好乡镇党委、政府的参谋,制定出符合当地实际,切实可行的村级文化建设的科学规划。其次,要直接深入到村,亲身指导、督促村级文化建设,根据各村的实际条件,逐步实施到位。再次,当村级文化建设基础工作一轰而起上来以后,文化站的同志要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和方法,把重点转移到抓文化阵地的巩固和文化活动的组织开展上来。防止轰轰烈烈一阵风过后,出现偃旗息鼓,好景不长的状况。只有坚持开放文化室,才能促进文化室的巩固发展;只有经常组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才能吸引群众参与文化活动,促进农村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文化馆专业人员,要经常下乡到乡镇,与文化站人员一起,指导村级文化建设,及时帮助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3 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为村级文化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村级文化建设,需要有一定的基层文化人才来支撑,解决村级文化建设的人才问题,关键在于乡镇文化站人员和村级文化骨干的培养。
3.1 配好人员
乡镇文化站,是乡镇人民政府设立的文化机构和组织开展文化活动的场所,是我国公共文化体系中的最基础部分。建好乡镇文化站,配好文化站人员,对于村级文化建设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乡镇文化站作为乡镇级的文化工作机构,文化干部配得好与否直接关系到工作的好坏。从目前文化站干部的配置情况看,年龄、知识结构老化问题普遍存在;岗位缺人,专职不专用,社会兼职过多问题比较突出。因此,配足配齐文化站人员,合理解决文化站干部专职专用问题,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吸引群众文化专业人才投身基层文化工作,充实地方基层文化队伍,优化文化站干部队伍的年龄和知识结构,是当务之急。
村级文化管理员,是村级文化建设的直接组织和管理者。村级文化管理员配与不配,配得好与不好,直接关系到村级文化工作的开展,直接关系到村级文化工作的好坏。因此,选配好具有一定文化艺术基础,热心文化工作,并愿意为当地群众开展文化服务活动的人,担任村级文化管理员,是加强村级文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3.2 提升素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也会越来越高,我们的文化工作者只有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素质,才能适应群众文化发展的需要。因此,建立基层文化队伍的长效培训机制,制定文化人才培养计划,提高服务村级文化建设的能力和水平,是当前村级文化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一是定期对乡镇文化站干部进行重点培训,提升专业技能;二是把村级文化人才建设纳入培养范畴,重点培养农村当地文化人才;三是加强干部交流,开展双向挂职锻炼。每年从省、市、县文化部门选派优秀干部到基层挂职锻炼,直接参与村级文化服务工作,同时也可以从县、乡镇文化站选派干部到上级文化部门学习考察,挂职锻炼,使基层干部学习知识,开阔眼界,提高创新能力。干部双向交流、循环流动,有利于增加干部的成长阅历与经验,有利于优化干部队伍整体结构。
3.3 完善机制
通过推行全员聘任制和岗位目标考核,建立和完善符合农村基层文化工作特点的乡镇文化站干部评价和激励机制,激发文化站人员的工作活力。一是积极推进文化站人员从业资格上岗制度,逐步做到从业人员持证上岗;二是实施工作目标责任考核,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三是建立文化站人员专业技术人才评价制度,在职称评定、技能人才选拔培养和表彰时向乡镇文化站倾斜。四是设立村级文化管理资金,用于村级文化员业务培训、提高村级文化员生活待遇。同时,对农村文化能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实行专项补贴。
一是基层宣传文化工作重视不够。基层群众反映:自改革开放后,各地方各部门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几乎不提什么宣传文化工作,形成了文化工作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局面,领导不提,干部不问,基本上成了可有可无的工作。
二是基层宣传文化基础设施落后,文化活动开展较少,活动形式单一。群众反映:在我们农村,文化活动的场地和设施很少,近两年建了一些,但活动还是没有开展起来,农民闲余时间大多数都是打发在打麻将、斗地主等娱乐活动上。以前过年时镇村里还组织些象玩龙灯、划龙船、踢键子、打乒乓球、拔河等群众性文化活动,这些年几乎没搞过,就是镇里搞也是搞一些象打腰鼓等一些形式单一的文化活动,而农村一些传统文化却无人问津。
三是基层文化阵地和文艺人才的缺失严重,文化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群众反映:随着时代的发展,象以前那种能编会演的文化干部少了,即使有文艺演出都是在外面花钱请的,我们一年很难看到一台基层群众自编自演的文化节目,主要是以前的文化干部老了,年轻的基本上不会,造成当前农村文化工作普遍性的无所作为,挫伤了基层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农村文化站失去了对于从业人员的吸引力,乡镇宣传文化干部青黄不接。
纵览全局,基层农村宣传文化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还不适应,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还不相适应,与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根据乡镇实际情况,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改善目前的困境。
一、要完善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加强农村宣传文化建设首先要完善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各级政府要加大农村宣传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更多的提供农村基层公共产品和加强公共服务。及时完善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加强公共文化设施等方面的建设,积极发展覆盖城乡基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根据农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努力提高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的总量与质量,提高政府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供系统性、制度性、公平性和可持续性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
二、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就必需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培育管理好农村文化市场。目前,农村文化市场整体发育程序还不够成熟,还存在市场布局散乱、文化产品供给贫乏、质量不高等现象。因此,在农村宣传文化建设中,要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提高资源配置的质量、效益和速度;逐步培育起多种所有制、多种领域、多种形式,有活力、有竞争力、有创造力的农村文化市场主体,调动社会各届参与建设农村文化的积极性;尤其要通过政策引导,吸引社会各界投资农村文化产业,培育一批立足农村、辐射城乡的文化企业,造就一批有影响的文化品牌。同时,要履行政府对文化市场的监管能力,建立健全对农村文化市场的长效管理制度。
一、建设新型文化礼堂的内容及其重要意义
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农村居民精神富有,为他们构建一个丰富的精神家园,为实现精神文明建设做重要支撑。农村文化礼堂的形式是在村大会堂、活动中心和祠堂等农村建筑的基础上进行扩建、翻修或者整改,从而形成一个文化活动空间,然后在利用这些活动空间来开展精神文化活动,通过设置文化礼堂和文化讲堂的基本形式,不断推进农村文化礼堂和农村精神文化的发展。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目的就是为了通过文化设施、文脉和文化传播,真正的让文化成为群众的精神寄托,构建农民群众的精神家园。
新时期,在十和两会对新农村精神文化建设的要求上,文化礼堂作为一种基层组织形式,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有利于建设以文化、娱乐、教育、礼仪等多方面为目标的农村公共文化活动空间。从繁荣基层文化的层次来看,推进文化礼堂建设,有利于农村文化向着更优质的方向发展,有利于丰富农村文化的形式和内容,有利于对基层文化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对遏制农村信仰危机和道德滑坡现象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归根结底,对于提升农民的精神文化水平、构建和谐、良好的基层农村精神文化家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影响。
二、推进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对策
在我省的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优秀成果的同时,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比如村民的参与度积极性不高,活动形式单一、内容缺乏特色,资金投入较少,无法形成农村文化产业化建设等,针对存在的这些问题,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分析这些问题,从而来对文化礼堂建设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优化。
1.文化礼堂的场所建设
农村文化礼堂要根据建筑面积的大小来进行区分,比如建筑面积在200平米以上的,要配建舞台、音响等基础设施,可以为农村居民提供一个召开村民大会、举办节庆典礼、文化活动的公共场所;面积在50-200平方米间的,可以建在礼堂内,可与党员远程教育、业余学校等共建共享,配备一些基础设施。
农村文化礼堂的建设要广泛征求村民群众的意见。选址上选择交通方便、人气旺盛、村民经常聚集的地方,要在“精神家园”理念的指导下,对闲置的古祠堂、老会堂、旧校舍进行改造和修缮。总的来说,不管是什么样的文化礼堂场所,都必须保证文化礼堂的安全。这是因为这些老祠堂、老建筑经过长时间的无人管理和修缮,一般都有着屋架霉烂、横梁虫蛀、电线老化等现象,在二次使用时一定要进行严格的安全检查,从而可以排除一切安全隐患。2014年2月,磐安县万苍乡雅庄村就因为房屋老化,在改建时没有进行严格检查,从而造成婚礼场上10死亡多人受伤的重大事故,在今后的工作中务必要吸取教训,引以为戒。
2.文化礼堂的内容设计
农村文化礼堂要实现“精神家园”的目标,关键是要在农村聚集人气,将农村居民吸引到文化礼堂中来,只要村民愿意参加,文化礼堂就有生命力。针对于此,文化礼堂的内容设计要从群众口味出发,激发群众参与,让农民群众可以在文化活动中获得精神享受,还可以受到教育感化,最终成为农民群众茶余饭后就想去的地方,同时,在内容上还要求新颖、独特,符合当地文化背景,这就要抓住农民群众的文化消费心理,从而获得更多农民群众的欢迎。
针对农民群众对本地的村史村情等文化内容,普遍共有认同感,或者是记载实际情况整合资料档案,结合宗族训言、道德规范等以文字、图片及实物建成展览墙或者多媒体展示,加强村民的自豪感和荣誉感。同时还可以针对农耕文化逐渐退出农村舞台的背景,来开设农耕文化馆,通过向村民征集“老物件”精心摆设陈列展示,来唤起农民对农耕文化的记忆,也可以为乡村旅游增加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同时,还要结合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在村民建开展“选、找、评”好人好事活动,比如对“好媳妇”“好婆媳”等评选,让他们成为文化礼堂的优秀形象,从而优化村风民风。
结合当地风俗实际来开展具有特色的文化活动,将重阳敬老礼仪活动,祝寿、丧事等活动文化礼堂的内容中来,让村民群众更加亲近文化礼堂。此外,需要注意的是,我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在农村地区有着大量的老年人,特别是一些孤寡、留守老人,我们要针对农村老年人群体,探索“精神养老”服务,通过开展戏曲表演、演出等文化活动形式来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使文化礼堂更接地气、更具生命力。
针对农村居民素质的提高,可以利用文体设施平台,组织开展图书阅览、体育比赛等形式来挖掘当地传统特色文化资源,比如在礼堂广场上表演了秧歌、腰鼓、排舞等大范围参与活动。
3.文化礼堂的管理机制建设
农村文化礼堂的建设需要完善规范管理,以健全的机制做保障,真正的推进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回顾我国长期以来的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实践表明,农村文化建设需要一个长效机制来进行保障。目前,我们又在进行新农村建设的探索,所以,我们必须要吸取以往的经验教训,健全组织机构,加强对文化礼堂建设的领导。同时,还要制定完善的农村礼堂建设保障机制,尤其是要明确从管理人员到员工工资报酬的来源渠道。针对我省在文化礼堂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农村文化礼堂的全体员工工资报酬和基本活动经费,要加强财政投入的渠道建设,通过财政补贴机制的保障,来实现“建一家、成一家、用一家”的目标。让农村文化礼堂建设长久可持续发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