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的区别范文

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的区别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的区别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的区别

第1篇: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的区别范文

全国多龙治水、分而治之的债券市场,有望实现统一互联。

3月29日,金融街威斯汀酒店的聚宝厅,一场由监管层和债券发行人参加的研讨座谈会如期召开。一些大型央企的代表和民营企业代表悉数到场。

本次会议由债券市场发展调研小组发起,该小组是服务于今年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的调研机构之一,由人民银行、发改委和证监会联合牵头,财政部、银监会、保监会等部委均参与其中。加快债券市场改革发展,是筹划中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的15个重大课题之一。

即将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决策层希望“理顺债券管理体制,完善市场体系,明确场内市场、场外市场定位,加快建立集中监管、统一互联的债券市场,提高市场效率,强化风险控制”。这意味着割裂数年、多头发展的债券市场可能达成统一。

为形成可供高层参考的决策意见,知情人士透露,债券市场发展小组正在密集召开会议,除了这次召集的发行人会议之外,调研小组还要分别召集市场成员、中介机构等座谈。

“整个3月份以来,几乎就按照平均一周一次会议的频率在推进调研。下一步还要去上海。”该知情人士表示。

债券市场与股票市场构成了直接融资的两大市场,债券市场的发展水平决定着企业进行直接融资的效率和成本。大力发展债券市场,不仅有助于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平衡,降低企业过度依赖间接融资的扭曲格局,而且利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控制银行业的信贷集中度风险。

但多年来,中国的融资结构过于依赖信贷这一间接融资工具,而直接融资的债券市场发展并不乐观。

2009年全年间接融资总量为9.6万亿元,发改委财金司司长徐林曾表示,今年我国直接融资可能达到2万亿元左右的规模,直接融资占整体融资额约17%,远低于发达国家50%的平均水平。

历史遗留下来的“多头管理”体制,是阻碍中国债券市场发展的重要原因。

尽管本质上没有区别,但中国的债券市场却分为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前者是由央行监管,后者由证监会监管。从审批主体看,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债等由交易商协会管理,属于央行的监管范围;而企业债、市政债则是由发改委审批,其发债主体多为大型央企;上市公司在交易所市场发行的公司债、可转债和可分离公司债等,则由证监会审核。

这种人为割裂的债券市场,不仅造成市场的重复建设,而且多头审批人为加大了企业的发债成本。

某券商固定收益部人士指出,根据债券主管部门的不同,对发债企业评级的要求也不同,发债企业需要准备的材料也不一样。如此则操作繁琐,成本高。

由于两大债券市场的投资主体、审批标准、发债主体截然不同,导致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发展极不平衡。央行的《2009金融市场运行情况》显示,截至2009年末,债券市场债券托管总额(不含央票托管量)达13.3万亿元,其中,银行间市场债券托管额为13万亿元,占据绝对份额。

为打破这种人为割裂造成的债券市场发展落后及不平衡状况,2007年,在第三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加快推进银行间债券市场和交易所市场互相连通”被着重提出,但至今收效甚微。

难以弥合的根本原因在于部门利益之争。分与合的背后,不涉及技术障碍,仅是审批与监管权的重新划分。

2009年1月19日,龃龉多年的债市互联有了局部进展。是日,证监会和银监会共同《关于开展上市商业银行在证券交易所参与债券交易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宣布开展上市商业银行在证券交易所参与债券交易的试点。

但由于权力设置不对等,银行进入的实质进展有限。一方面,作为银行间市场市场交易主体的商业银行则认为交易所市场容量小、品种不够丰富,缺乏进场的动力;另一方面,商业银行进入后,并没有获得主承销商资格,这意味着银行并没有取得该市场主导权,而主要是个投资者。

第2篇: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的区别范文

一.我国的融资环境

企业是在一定环境下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有机集合体。企业运营只有适应环境变化的要求,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企业面临的环境是指存在于企业周围,影响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客观因素和力量的总称,它是企业选择筹资方式的基础。

企业制定筹资战略必须立足于一定的宏观环境之下,制定时要考虑:1.政治法律环境。指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政治制度、经济体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等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政策实施,国内政局稳定,经济日益活跃,我国的产业政策、外汇政策和税收政策等的日益完善,与国际惯例的逐步接轨,为外资进入中国提供了保证,使我国企业的筹资区域进一步扩大,筹资数额逐年增加,方式也更加多样。2.经济环境。是指企业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经济条件、经济特征、经济联系等客观因素。我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高速的发展势头,物价得到有效控制,这一切表明,我国有巨大的市场潜力与发展机会,同时也为国内外大量的游资找到了出路。3.技术环境.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技术水平、技术政策、新产品开发能力以及技术发展的动向等的总和。全社会对教育的重视,对科技开发力度的加大,对科技人才的有计划培养,都将为企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企业微观环境是指直接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条件和能力的因素,包括行业状况、竞争者状况、供应商状况及其他公众的状况,这是确定企业筹资方式的前提。一个良好的销售网络、及稳定的原材料供应商等微观环境,将十分有利于企业筹资的顺利实现。此外,笔者认为,企业的内部条件也应该属于企业筹资的微观环境。企业的内部条件包括:企业经营者的能力、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和政策、组织结构、管理制度,研究开况等。就筹资而言,企业内部条件达到一定的标准,才会吸引资金、技术进入企业,因此企业要得到实现企业扩张所需要的资金,应扎扎实实的做好企业的各项工作,赢得债权人和投资者的信任,他们才会将资金、技术交由企业使用和管理。

二.企业的筹资方式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融资方式总的来说有两种:一是内源融资,即将本企业的留存收益和折旧转化为投资的过程;二是外源融资,即吸收其他经济主体的储蓄,以转化为自己投资的过程。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生产规模的扩大,单纯依靠内源融资已很难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外源融资已逐渐成为企业获得资金的重要方式。下面对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分别加以介绍:

(一).内源融资方式

就各种融资方式来看,内源融资不需要实际对外支付利息或者股息,不会减少企业的现金流量;同时,由于资金来源于企业内部,不会发生融资费用,使得内源融资的成本要远远低于外源融资。因此,它是企业首选的一种融资方式,企业内源融资能力的大小取决于企业的利润水平,净资产规模和投资者预期等因素,只有当内源融资仍无法满足企业资金需要时,企业才会转向外源融资。在这里,笔者认为相当一部分表外筹资也属于内源融资。表外筹资是企业在资产负债表中未予以反映的筹资行为,利用表外筹资可以调整资金结构,开辟筹资渠道,掩盖投资规模,夸大投资收益率,掩盖亏损,虚增利润,加大财务杠杆的作用等。比如,企业与客户签订一项产品的筹资协议,先将产品售给客户,然后再赊购回来,该项产品并未离开企业,但企业却通过这一协议得到了借款。因此,表外筹资可以创造较为宽松的财务环境,为经营者调整资金结构提供方便。鉴于表外筹资在我国应用还不是太普遍,而其应用的前景又十分广泛,所以,笔者将在这里对表外融资作一较为详细的介绍

表外融资可分为直接表外筹资和间接表外筹资。直接表外筹资是企业以不转移资产所有权的特殊借款形式直接筹资。由于资产所有权未转入筹资企业表内,而其使用权却已转入,所以这种筹资方式既能满足企业扩大经营规模、缓解资金不足之需,又不改变企业原有表内资金结构。最为常见的筹资方式有租赁、代销商品、来料加工等。大多数租赁形式属于表外筹资,只有融资租赁属于表内筹资。经营租赁是出资方以自己经营的设备租给承租房使用,出租方收取租金,承租访由于租入设备扩大了自身生产能力,这种生产能力并没有反映在承租方的资产负债表中,承租方只为取得这种生产能力支付了一定的租金。当企业预计设备的额租赁期短于租入设备的经济寿命时,经营租赁可以节约企业开支,避免设备经济寿命在企业的空耗。此外,维修租赁、杠杆租赁和返回租赁也属于企业的表外筹资。

间接表外筹资是用另一个企业的负债代替本企业负债,使得本企业表内负债保持在合理的限度内。最常见的间接表外筹资方式是母公司投资于子公司和附属公司,母公司将自己经营的元件、配件拨给一个子公司和附属公司,子公司和附属公司将生产出的元件、配件销售给母公司。附属公司和子公司实行负债经营,这里附属公司和子公司的负债实际上是母公司的负债。本应有母公司负债经营的部分由于母公司负债限度的制约,而转给了附属公司,使得各方的负债都能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例如:某公司自有资本1000万元,借款1000万元,该公司欲追加借款,但目前表内借款比例已达到最高限度,再以公司名义借款已不可能,于是该公司以500万元投资于新公司,新公司又以新公司的名义借款500万元,新公司实质上是母公司的一个配件车间。这样,该公司总体上实际的资产负债比率不再是50%,而是60%,两个公司实际资产总额为2500万元,有500万元是母公司投给子公司的,故两个公司公司共向外界借入1500万元,其中在母公司会计报表内只反映1000万元的负债,另外的500万元反映在子公司的会计报表内,但这500万元却仍为母公司服务。现在,许多国家为了防止母公司与子公司的财务转移,规定企业对外投资如占被投资企业资本总额的半数以上,应当编制合并报表。为此,许多公司为了逃避合并报表的曝光,采取更加迂回的投资方法,使得母公司与子公司的控股关系更加隐蔽。

除了上述的两种表外筹资外,还可以通过应收票据贴现,出售有追索权的应收帐款,产品筹资协议等把表内筹资化为表外筹资。

(二).外源融资方式

企业的外源融资由于受不同筹资环境的影响,其选用的筹资方式也不尽相同。一般说来,分为两种:直接筹资方式和间接筹资方式,如下图(略):

企业外源融资究竟是以直接融资为主还是以间接融资为主,除了受自身财务状况的影响外,还受国家融资体制等的制约。从国际上看,英美等市场经济比较发达国家的企业历来主要依靠市场的直接融资方式获取外部资金,70年代以前,通过企业债券和股票进行的直接融资约占企业外源融资总额的55%-60%;日本等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则相反,企业主要依靠银行的间接融资获取外部资金,1995年以前,日本企业的间接融资占外源融资的比重约为80%-85%。70年代以后,情况缓慢的发生了变化,英美企业增加了间接融资的比重,日本则增加了直接融资的比重。由此可见,如何搞清各种不同的外源融资方式的不同特点,从而选择最适合本企业的融资方式,是企业面临的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下面对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逐一加以详细的介绍:

1.直接融资方式

我国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企业的融资方式趋于多元化,许多企业开始利用直接融资获取所需要的资金,直接融资将成为企业获取所需要的长期资金的一种主要方式,这主要是因为:(1).随着国家宏观调控作用的不断弱和困难的财政状况,国有企业的资金需求很难得到满足;(2).由于银行对信贷资金缺乏有效的约束手段,使银行不良债务急剧增加,银行自由资金比率太低,这预示着我国经济生活中潜伏着可能的信用危机和通货膨胀的危机;(3).企业本身高负债,留利甚微,自注资金的能力较弱。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资金的使用者不通过银行这一中介机构而从货币所有者手中直接融资,已成为一种通常的做法,由于我国资本市场的不发达,我国直接融资的比例较低,同时也说明了我国资本市场在直接融资方面的发展潜力是巨大的。改革开放以来,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明显向个人倾斜,个人收入比重大幅度上升,遇此相对应,金融资产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随着个人持有金融资产的增加和居民投资意识的趋强,对资本的保值、增值的要求增大,人们开始把目光投向国债和股票等许多新的投资渠道。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企业股份制改造无疑为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是应该看到,由于直接融资,特别是股票融资无须还本付息投资者承担着较大的风险,必然要求较高的收益率,就要求企业必须有良好的经营业绩和发展前景。

债券融资在直接融资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极大的拓展了企业的生存发展空间。发达国家企业债券所占的比重远远大于股票投资,突出显示了债券融资对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如美国的股份公司从80年代中期开始,就已经普遍停止了通过发行股票来融资,而是大量回购自己的股票,以至于从1995年起,股票市场连续两年成为负的融资来源,其原因有二:

从投资者角度看,任何债券能否发行成功,首先取决于是否能吸引投资者的资金。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是投资者进行投资的关键。然而,在经济活动日益复杂的情况下,取得必要的信息越来越困难,在投资者和企业管理者之间客观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问题。这种不对称现象会导致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从股票融资来看,股权合约使投资者和企业管理者之间建立了委托关系,就有可能出现道德风险问题,为避免这一问题,就必须对企业管理者进行监督,但这样做的成本很高,相比之下,债券合约是一种规定借款人必须定期向贷款人支付固定金额的契约性合约,不需要经常监督公司,从而监审成本很低的债务合约比股权合约更有吸引力。

从筹资者的角度看,债券筹资的发行成本要比股票筹资低,债券利息可从税前利润扣除,而股息则从税后利润支付,存在公司法人和股份持有人双重课税的问题,还可以发挥财务杠杆的作用,增加每股税后盈余。债券融资不影响原有股东的控制权,债券投资者只有按期收取本息的权力,没有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和分配红利的权力,对于想控制股权,维持原有管理机构不变的企业管理者来说,发行债券比发行股票更有吸引力。

目前,国债市场已得到很大的改进,国债的市场化发行,使得政府不必通过限制发行企业债券来保证国债的发行任务完成,客观上为企业的债券发行提供了一个宽松的环境;另一方面,市场化的国债利率成为市场的基准利率,这为确定企业债券发行利率提供了依据。由于现在的投资者更加理性,债券投资风险小,投资收益较稳定,吸引了大批注意安全性以追求稳定收益的投资者。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一大批企业规模日益扩大,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如长虹公司、海尔公司、春兰公司等,销售额都在百亿元以上,且这些企业信用等级高,偿债能力强,可以大量发行债券,可成为债券市场的主角,为企业债券发行提供了必要条件。

2.间接融资方式

我国的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从无到有,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从社会居民的金融资产结构来看,银行存款较之股票和债券仍占有绝对的优势,而且,大部分企业的资金来源也仍旧以银行为主,尤其是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上,由于上市指标主要用于扶持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小型企业,特别是非国有企业基本上与上市无缘,就使得通过银行的间接融资成为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方式。

在间接融资方式中,值得注意的是随之近几年来大量的企业兼并、重组,从而导致我们可以利用杠杆收购融资方式。杠杆收购融资是以企业兼并为活动背景的,是指某一企业拟收购其他企业进行结构调整和资产重组时,以被收购企业资产和将来的收益能力做抵押,从银行筹集部分资金用于收购行为的一种财务管理活动。在一般情况下,借入资金占收购资金总额的70%-80%,其余部分为自有资金,通过财务杠杆效应便可成功的收购企业或其部分股权。通过杠杆收购方式重新组建后的公司总负债率为85%以上,且负债中主要成分为银行的借贷资金。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日益朝着集约化、大型化的方向发展,生产的规模性已成为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重要条件之一。对企业而言,采用杠杆收购这种先进的融资策略,不仅能迅速的筹措到资金,而且收购一家企业要比新建一家企业来的快、而且效率也高。

杠杆收购融资较之传统的企业融资方式而言,具有不少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一是筹资企业只需要投入少量的资金便可以获得较大金额的银行贷款以用于收购目标企业,即杠杆收购融资的财务杠杆比率非常高,十分适合资金不足又急于扩大生产规模的企业进行融资;二是以杠杆融资方式进行企业兼并、改组,有助于促进企业的优胜劣汰,进行企业兼并、改组,是迅速淘汰经营不良、效益低下的企业的一种有效途径,同时效益好的企业通过收购、兼并其他企业能壮大自身的实力,进一步增强竞争能力;三是对于银行而言,由于有拟收购企业的资产和将来的收益能力做抵押,因而其贷款的安全性有较大的保障,银行乐意提供这种贷款;四是筹资企业利用杠杆收购融资有时还可以得到意外的收益,这种收益主要来源于所收购企业的资产增值,因为在收购活动中,为使交易成功,被收购企业资产的出售价格一般都低于资产的实际价值;五是杠杆收购由于有企业经营管理者参股,因而可以充分调动参股者的积极性,提高投资者的收益能力。

杠杆收购融资,是一种十分灵活的融资方式,采用不同的操作技巧,可以设计不同的财务模式。常见的杠杆收购融资财务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典型的杠杆收购融资模式。即筹资企业采用普通的杠杆收购方式,主要通过借款来筹集资金,已达到收购目标企业的目的。在这种模式下,筹资企业一般期望通过几年的投资,获得较高的年投资报酬率。

(2)杠杆收购资本结构调整模式。既由筹资企业评价自己的资本价值,分析负债能力,再采用典型的杠杆收购融资模式,以购回部分本公司股份的一种财务模式。

(3)杠杆收购控股模式。即企业不是把自己当作杠杆收购的对象来考虑,而是以拥有多种资本构成的杠杆收购公司的身份出现。具体的做法为:先对公司有关部门和其子公司的资产价值及其负债能力进行评价,然后以杠杆收购方式筹资,所筹资金由母公司用于购回股份,收购企业和投资等,母公司仍对子公司拥有控制权。

企业以杠杆收购融资方式完成收购活动后,需要按规模经济原则进行统一的经营管理,以便尽快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在企业运营期间,企业应尽量做到用所收购企业创造的收益偿还银行的杠杆贷款,偿还方式与偿还办法按贷款合同执行,同时还要做到有一定的盈利。

三.我国现状对融资结构的影响及融资方式的选择。

由于国有企业的改革相对滞后等各方面的原因,国有企业的亏损日益严重,从而导致了作为债权人的银行的坏帐和呆帐的增加,银行的资产质量下降了,但是,银行却对公众承担着硬性的债务负担,这种债权和债务的明显不对称,一方面使得的银行为此承担了极大的利息成本,另一方面,也酝酿着极大的银行信用风险和经济的不稳定性。

为了改革这种局面,许多文献主张通过发展资本市场和直接融资,可以有效的降低银行系统的风险,减少政府承担的责任。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股票市场的发展的确能分散风险,但这只是从经济个体的风险偏好和福利经济学的角度而言,与我国融资体制改革中所面临的风险具有不同的性质,前者具有个体风险的含义,而后者要考虑的是一种系统性风险。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股票市场的的系统性风险尤为显著,这一点可以由近几年股票市场的大幅度波动得到证明。在这种情况下,股票市场上的风险和银行体系的风险,从对宏观经济的影响角度来看,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

从股份制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股票市场的发展改变了企业的治理结构,即股份制经济使得企业获得了更多的融资机会,分散了企业的风险;同时,也使得企业的治理结构变得格外重要了。所谓企业的治理结构,指得是能够使得未能在初始的企业合同中明确的一些经营管理决策,能够被作出的一种机制。

现代股份制公司的治理结构主要采用以下形式:一是股东通过选举的董事会来监督经理;二是通过大股东来监督经理的行为;三是对经理形成的约束可能来自于公司经营效率低下时,股票市场的收购和接管。在实际中,上述的几种形式是混合在一起,同时发挥作用的。

第3篇: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的区别范文

[论文摘要]中小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融资制度的建设是中小企业能否存续发展的必要前提。随着中国加入WTO,我国的企业将与外国的中小企业在国际舞台上正面竞争,因此,正确对中外中小企业的融资制度进行必要的比较,发展我国的中小企业的融资制度是推动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必要途径。

[论文关键词]中外企业;融资制度;融资方式

一、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状况分析

尽管我国理论界和现实经济实践中没有形成真正的融资制度概念,但从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现状基本可以归纳出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制度的现状:从政策目标看,我国的中小企业融资制度的目标主要是就业目标,目的是稳定社会经济秩序,经济发展和技术创新都在次要地位,并未充分重视;从融资体系看,银行是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机构,财政以被动方式对国有中小企业资本金进行补充(当影响到中小企业生存);从融资方式看,间接融资是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形式;从风险控制看,中小企业融资风险没有一个完善的释放和控制体系。

二、国外中小企业融资制度分析

(一)美国中小企业融资体系的主要构成

1.政策性金融机构。美国中小企业管理局(SBA)是美国对中小企业进行间接融资扶持的主要政策性金融机构。

2.商业性的融资机构。在美国,由于受到法律限制,地方商业银行必须将融资额度的25%左右投向中小企业,除了商业银行以外,互助基金也是中小企业的重要融资渠道,个人和中小企业投资入股形成的这种机构,可以看作合作社,主要为成员提供贷款,储蓄是贷款的先决条件。

3.风险投资公司。之所以将风险投资公司与政策性金融机构和商业性金融机构分开,是因为风险投资公司的性质介于政策性与商业性之间。美国的风险投资公司的特点是:勇于对新建企业投资,在首次公开招股的企业中,约有1/3是风险投资公司的投资对象。

(二)日本中小企业融资体系的构成

1.政策性的融资机构。日本中小企业金融公库、国民金融公库、环境卫生公库、商工组合中央金库以及中小企业信用保险公库均为中小企业政策性金融机构,它们具有不同的分工。目的和宗旨都是为保证中小企业获得充足资金。

2.商业性的融资机构。在日本,从20世纪80—90年代开始,商业银行逐渐向中小企业增加贷款发放,到20世纪90年代初,对中小企业融资额度占融资总额的65.8%,比20世纪8O年代增加了25个百分点,以后随着泡沫经济的破灭,该比率略有下降。除了商业银行体系,日本也有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即互助银行、信用金库等,这些金融机构的特点是:地方性强;互助、合作性质强。

(三)美国中小企业的主要融资方式

1.进入金融市场进行直接融资。与其它国家中小企业资金来源结构比较,美国中小企业发行有价证券(公司债券、股票)的比例最高。美国中小企业长期资金的供给主要来源于公司债券,短期资金则依赖于银行信贷。这与美国资本市场的发达程度不无关系。

美国的公司债券发行市场发展较早,规模较大,企业筹资的顺序为公司债券、股票、银行贷款,债券发行的比例大大超过银行融资。这是因为:除商业银行、公共事业外,企业发行债券的原则比较自由,在法律上对发行债券形成的负债总额不作限制;可发行债券种类多,中小企业能够方便地发行资信评估低等级或无等级债券;企业与作为主承销商的证券公司对发行总额、发行条件进行协商,即可作出发行决定。

中小企业由于受企业形态、组织规模、股东人数、资本金规模等各种条件限制,其股票往往不能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但具有一定规模的中小企业仍可以在柜台市场进行交易。柜台市场相对于组织严密的证券交易市场而言,通常被称为非组织的市场。柜台市场的主要经济功能有:非上市企业可以通过将其股份在柜台市场上公开出售以获得资本,增加资本金;为一些在证券交易所下市的企业提供一定期间的流动性。

美国的中小企业股权融资主要通过柜台市场。中小企业柜台市场包括:通过计算机中心。把各证券公司用通信网络相联系的NASTAQ系统;柜台交易市场主要由全美证券协会(NASD)管理。在该协会开发的NASrAQ系统上登记的企业,分为NMS和SMALLCAP。引入NASTAQ系统以前,主要由PINKSHEET传播股价、成交量等信息,1972年引入NASTAQ系统之后,实现了买卖自动化,大大提高了处理能力,市场规模也迅速扩大,成交量仅次于纽约证券交易所,居全美国第二位,并在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实现了网上挂牌交易。

风险投资公司对中小企业提供的融资,从本质上是一种股权融资。但是,风险投资公司融资与一般上市融资存在区别:首先,风险投资公司通常仅对创业或者发展期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而上市融资的中小企业一般已经进入成长期;其次,风险投资公司获取的股权通常比较集中,有改变中小企业治理结构的要求,会要求对中小企业的实际控制权,而上市后新增的股权一般比较分散,不会影响原管理层的实际控制权;最后,风险投资公司所获取的股权一般暂时不会流通,待进入柜台市场或正式上市后才会流通。

2.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间接融资。商业银行体系仍然是美国中小企业的最重要资金来源之一。商业银行主要为美国中小企业提供短期流动资金。

(四)日本中小企业的主要融资方式

1.间接融资。日本中小企业是以银行信贷为主要资金来源筹措长短期资金的。日本的中小企业自有资本比率平均为l3%,只相当于大企业的60%左右,而对金融机构的贷款依存度又比大企业高得多。

2.直接融资。日本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方式也有债券融资和股权融资两种,不过,占主导地位的是债券融资。在日本,中小企业一般只具有发行私募债券的资格和能力,私募债券由于透明度低,不利于保护投资者利益,被认为是不正规的债券。

柜台市场在日本称为店头市场。1991年,日本也开始启动本国柜台市场网上交易系统(JASTAQ),但在市场规模、股票流通性方面都不如美国。美国和日本的柜台市场,对经济的差异影响迥异,美国新经济可以说是NASTAQ独力支撑的。对高科技的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日本柜台市场与美国的区别在于:首先,管理机构管理的侧重点不同。美国注重资金分配的市场效率性,强调企业信息的公开性、规章制度的透明性和公正性,强调投资者自己负责的原则,从而以较低的管理成本管理市场。日本侧重于行政指导,规范市场行为,严格控制进入柜台市场的标准,以此达到保护投资者的目的。其次,它们登记基准方面的实质性不同。日本店头市场的登记基准形式上虽与美国NASTAQ中以小规模企业为对象的SMALLCAP相近,但其实质基准远远高于形式标准。再次,企业进入柜台交易的目的不同。由于企业公开发行股份的第一目的在于筹措资金,而NASTAQ的各种费用大大低于纽约证券市场,因此,美国有大量的已经具备进入纽约证券交易所资格的大企业仍然留在NASTAQ的NMS柜台市场中。在日本,只有在东京、大阪证券交易所一部或二部上市的企业,才能得到公众的信任。进入一部或二部,通常必须从店头市场开始。最后,投资者观念不同。在美国,证券持有者主要是家庭经济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个人金融资产中50%以上是投向证券和非法人企业的,其中股票约占69.9%。这种敢于冒险的投资态度,给柜台市场带来了活力。而在日本股市上,个人投资者所占股份只有23.5%,其余均为金融机构、事业法人等掌握,对高风险的柜台市场,个人投资者很少。

日本以美国的中小企业投资法为蓝本,于1963年制定了中小企业投资育成公司法。成立了三个由政府、地方公共团体以及民间企业共同出资的中小企业投资育成公司。对于有助于产业结构高度化,或有助于加强产业国际竞争的中小企业,经过认定以后,该公司实行股份投资,给以经营、技术上的指导,并把企业一直扶持到能在证券市场上市筹资。日本的风险投资公司的特点为:几乎不参与创建企业的投资,对创建l0年以上的中小企业的投资约占2/3,对创建未满5年的企业的投资仅占16%;参与企业投资的几乎都是证券、金融机构下属的子公司型投资公司;融资比投资多;从投资领域看,非高新技术产业占较大比率。由此可见,日本的风险投资公司尽量避免风险,力求将失败率控制在最低程度。

三、中外中小企业融资制度的比较

(一)融资体系的比较

从直接融资看,我国中小企业的债券市场和股权交易市场发育不足,造成了中小企业融资过于依赖间接融资体系;从间接融资看,中小企业的政策性融资还未建立,直到1997年担保机构才刚刚发育,所以,商业银行体系承担了全部中小企业融资重任,这是不正常现象;从商业银行体系的运作看,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并不适应中小企业融资的要求,因此,需要改革。

(二)融资方式的比较

到目前为止,我国股票市场的流通股总市值还不到GDP的20%,债券市场也受到严格的金融管制,中小企业难以通过直接融资渠道获得资金。从间接融资看,中小企业主要通过抵押和担保手段向商业银行融资,并且,难以得到政策性的担保支持,融资手段的单一,造成了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

(三)融资风险控制系统的比较

第4篇: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的区别范文

[论文摘要]本文从内源融资、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三个方面描述 了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并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分析了产生困境的原因。

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国民经济 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特别是在解决就业和拉动经济增长方面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根据新的中小企业标准 .我国中小型企业 占全部企业总数的99.6%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占 GDP的55.6% 中小企业提供的出13额 占62.3% .上缴的税收占42.3%。此外.中小企业还提供了大约 75% 的城镇就业岗位。然而与我国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极不相称的是,融资难一直是 困扰中小企业发展 的一个大问题 。

一、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 内源融资。在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方式中 内源性融资占主导地位 ,但其总体状况却不尽人意。首先.我国中小企业依赖于内部人融资的程度很高。企业内部股东的亲朋好友和企业内部股东提供的初始资本以及随后追加的资本起了主导作用。其次 中小企业利润分配过程中留利不足自我积 累意识差。中小企业内部利润分配中多存在短期化倾向,缺乏长期经营思想 自身积累意识淡薄,在利润分配上几乎近于 ”分光”。

2 间接融资。中小企业由于经营规模的限制以及我国资本市场的不完善和不成熟,其间接融资过分集中于银行贷款。在国有商业银行加强金融风险防范的形势下中小企业间接融资困难重重。首先,银行贷款数量少。由于中小企业 自身的不足国有商业银行更倾向于将贷款发放国有大型企业致使中小企业从银行获得的贷款比例远低于其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比例 。其次 .信用担保制度不健全 使中小企业融资难。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经营规模小固定资产少等特点 因而银行贷款需要第三方提供担保。最后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机制不健全没有专门的金融服务机构 。

3 直接融资——股票融资和债券融资。近几年随着中小板的发展为中小企业开辟更为广阔的融资渠道 然而我国的股票融资机制还存在这许多的不足之处。首先 IPO审核时间长、不可预测。虽然我国证券发行上市采用了核准制 但仍以实质审核为主基本无法确定能否通过发审委的审核。其次 发行上市门槛高、层次较单一。 虽然深交所设立了中小企业板块但与主板市场的区别不大 只向多层次市场迈出了很小的一步。此外,我国债券市场的发展远落后于股市和银行信贷市场的发展其不发达程度在交易市场上表现突出 1 995年~1 999年股票交易额占交易额的83 56% ,债券占1 6 44% 其中企业债券仅占2 33%。由于我国实行 “规模控制.集中管理.分级审批”的规模管理方式,中小企业很难通过发行企业债券来获取资金。

二、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成因分析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因素主要分为内部原 因和外部原因两种情况。

1 内部原因

(1)中小企业有较大的财务风险。净收益理论认为企业债务融资的成本比股权融资的成本低 企业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会随着企业债务融资和股权融资的选择不同而发生变化企业更多地利用债务融资 增加债务资本比例,会提高财务杠杆比例 降低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企业的市场价值相应提高。由此中小企业为了求得较低资本成本会尽量保持较高比例的负债。然而较高的负债水平 ,必然会使企业还本付息压力增大从而导致较高的财务风险。

(2)中小企业信用道德风险高。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信息透明度低 而且大多缺乏抵押品 金融部 门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依赖于中小企业的“软信息”,因此发生道德风险的可能性更高。而且中小企业通常自有资本较少,面临更为激励的市场竞争亏损和破产的可能性更大。由于破产成本低 自身没有更多的商誉价值 因此 中小企业比大企业发生道德风险的可能性更大.破产逃债的动机更强,这在中小企业的融资的实践中也得到了充分证明。

(3)权益资本成本过高。以权益资本的形式在资本市场上融资要求融资规模大这样与筹集到的大规模资金相比.发行费用微乎其微。而中小企业所需资金的规模一般偏小.发行费用相对来说很大 ,导致其在资本市场上等资难。

2 外部原因

(1)中小企业融资的所有制歧视。长期以来.我国在资金配置方面存在着所有制歧视因素,融资渠道被国有银行垄断,银行贷款完全为国有经济服务。改革开放后 ,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 .长期计划经济思维模式不可能一下子随着经济体制变革而发生实质性变化,这个转变需要更长的过程。国有银行垄断了资金市场的绝大部分份额 资本市场处于政府控制之下,这些金融机构主要为国有大中型企业提供资金 中小企业只能从银行得到很小一部分贷款。

(2)过度的金融管制。在市场不完全条件下金融机构不可能满足所有人借款人的请求而会进行信贷配给。在金融过度管制下金融监管当局对金融机构风险控制的更为严格并且金融机构对风险也会更加敏感由于中小企业的信息不对称与信息不透明更加严重从而它的风险也就会最高,从而中小企业将成为金融机构进行信贷配给的首要对象,甚至会拒绝给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服务。

(3)中小金融机构发展滞后.制约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从中小企业资金需求结构上看中小企业对长期资金需求最为迫切金融机构即使给予贷款多为短期一般在1年以下这种短期资金只能作为企业流动资金运用而对于企业长期资金周转和长期发展投资资金则无法满足。另一方面由于目前我国中小金融机构数量过少实力和规模也不大使得中小企业的间接融资受到制约。

参考文献 :

[1]赵尚梅: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M] 北京:知识产权 出版社2007 2

[2]孙兰兰我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问题研究.东北财经大学硕士论 文.2005

第5篇: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的区别范文

[论文摘要]中小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融资制度的建设是中小企业能否存续发展的必要前提。随着中国加入WTO,我国的企业将与外国的中小企业在国际舞台上正面竞争,因此,正确对中外中小企业的融资制度进行必要的比较,发展我国的中小企业的融资制度是推动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必要途径。

一、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状况分析

尽管我国理论界和现实经济实践中没有形成真正的融资制度概念,但从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现状基本可以归纳出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制度的现状:从政策目标看,我国的中小企业融资制度的目标主要是就业目标,目的是稳定社会经济秩序,经济发展和技术创新都在次要地位,并未充分重视;从融资体系看,银行是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机构,财政以被动方式对国有中小企业资本金进行补充(当影响到中小企业生存);从融资方式看,间接融资是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形式;从风险控制看,中小企业融资风险没有一个完善的释放和控制体系。

二、国外中小企业融资制度分析

(一)美国中小企业融资体系的主要构成

1.政策性金融机构。美国中小企业管理局(SBA)是美国对中小企业进行间接融资扶持的主要政策性金融机构。

2.商业性的融资机构。在美国,由于受到法律限制,地方商业银行必须将融资额度的25%左右投向中小企业,除了商业银行以外,互助基金也是中小企业的重要融资渠道,个人和中小企业投资入股形成的这种机构,可以看作合作社,主要为成员提供贷款,储蓄是贷款的先决条件。

3.风险投资公司。之所以将风险投资公司与政策性金融机构和商业性金融机构分开,是因为风险投资公司的性质介于政策性与商业性之间。美国的风险投资公司的特点是:勇于对新建企业投资,在首次公开招股的企业中,约有1/3是风险投资公司的投资对象。

(二)日本中小企业融资体系的构成

1.政策性的融资机构。日本中小企业金融公库、国民金融公库、环境卫生公库、商工组合中央金库以及中小企业信用保险公库均为中小企业政策性金融机构,它们具有不同的分工。目的和宗旨都是为保证中小企业获得充足资金。

2.商业性的融资机构。在日本,从20世纪80—90年代开始,商业银行逐渐向中小企业增加贷款发放,到20世纪90年代初,对中小企业融资额度占融资总额的65.8%,比20世纪8O年代增加了25个百分点,以后随着泡沫经济的破灭,该比率略有下降。除了商业银行体系,日本也有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即互助银行、信用金库等,这些金融机构的特点是:地方性强;互助、合作性质强。

(三)美国中小企业的主要融资方式

1.进入金融市场进行直接融资。与其它国家中小企业资金来源结构比较,美国中小企业发行有价证券(公司债券、股票)的比例最高。美国中小企业长期资金的供给主要来源于公司债券,短期资金则依赖于银行信贷。这与美国资本市场的发达程度不无关系。

美国的公司债券发行市场发展较早,规模较大,企业筹资的顺序为公司债券、股票、银行贷款,债券发行的比例大大超过银行融资。这是因为:除商业银行、公共事业外,企业发行债券的原则比较自由,在法律上对发行债券形成的负债总额不作限制;可发行债券种类多,中小企业能够方便地发行资信评估低等级或无等级债券;企业与作为主承销商的证券公司对发行总额、发行条件进行协商,即可作出发行决定。

中小企业由于受企业形态、组织规模、股东人数、资本金规模等各种条件限制,其股票往往不能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但具有一定规模的中小企业仍可以在柜台市场进行交易。柜台市场相对于组织严密的证券交易市场而言,通常被称为非组织的市场。柜台市场的主要经济功能有:非上市企业可以通过将其股份在柜台市场上公开出售以获得资本,增加资本金;为一些在证券交易所下市的企业提供一定期间的流动性。

美国的中小企业股权融资主要通过柜台市场。中小企业柜台市场包括:通过计算机中心。把各证券公司用通信网络相联系的NASTAQ系统;柜台交易市场主要由全美证券协会(NASD)管理。在该协会开发的NASrAQ系统上登记的企业,分为NMS和SMALLCAP。引入NASTAQ系统以前,主要由PINKSHEET传播股价、成交量等信息,1972年引入NASTAQ系统之后,实现了买卖自动化,大大提高了处理能力,市场规模也迅速扩大,成交量仅次于纽约证券交易所,居全美国第二位,并在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实现了网上挂牌交易。

风险投资公司对中小企业提供的融资,从本质上是一种股权融资。但是,风险投资公司融资与一般上市融资存在区别:首先,风险投资公司通常仅对创业或者发展期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而上市融资的中小企业一般已经进入成长期;其次,风险投资公司获取的股权通常比较集中,有改变中小企业治理结构的要求,会要求对中小企业的实际控制权,而上市后新增的股权一般比较分散,不会影响原管理层的实际控制权;最后,风险投资公司所获取的股权一般暂时不会流通,待进入柜台市场或正式上市后才会流通。2.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间接融资。商业银行体系仍然是美国中小企业的最重要资金来源之一。商业银行主要为美国中小企业提供短期流动资金。

(四)日本中小企业的主要融资方式

1.间接融资。日本中小企业是以银行信贷为主要资金来源筹措长短期资金的。日本的中小企业自有资本比率平均为l3%,只相当于大企业的60%左右,而对金融机构的贷款依存度又比大企业高得多。

2.直接融资。日本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方式也有债券融资和股权融资两种,不过,占主导地位的是债券融资。在日本,中小企业一般只具有发行私募债券的资格和能力,私募债券由于透明度低,不利于保护投资者利益,被认为是不正规的债券。

柜台市场在日本称为店头市场。1991年,日本也开始启动本国柜台市场网上交易系统(JASTAQ),但在市场规模、股票流通性方面都不如美国。美国和日本的柜台市场,对经济的差异影响迥异,美国新经济可以说是NASTAQ独力支撑的。对高科技的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日本柜台市场与美国的区别在于:首先,管理机构管理的侧重点不同。美国注重资金分配的市场效率性,强调企业信息的公开性、规章制度的透明性和公正性,强调投资者自己负责的原则,从而以较低的管理成本管理市场。日本侧重于行政指导,规范市场行为,严格控制进入柜台市场的标准,以此达到保护投资者的目的。其次,它们登记基准方面的实质性不同。日本店头市场的登记基准形式上虽与美国NASTAQ中以小规模企业为对象的SMALLCAP相近,但其实质基准远远高于形式标准。再次,企业进入柜台交易的目的不同。由于企业公开发行股份的第一目的在于筹措资金,而NASTAQ的各种费用大大低于纽约证券市场,因此,美国有大量的已经具备进入纽约证券交易所资格的大企业仍然留在NASTAQ的NMS柜台市场中。在日本,只有在东京、大阪证券交易所一部或二部上市的企业,才能得到公众的信任。进入一部或二部,通常必须从店头市场开始。最后,投资者观念不同。在美国,证券持有者主要是家庭经济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个人金融资产中50%以上是投向证券和非法人企业的,其中股票约占69.9%。这种敢于冒险的投资态度,给柜台市场带来了活力。而在日本股市上,个人投资者所占股份只有23.5%,其余均为金融机构、事业法人等掌握,对高风险的柜台市场,个人投资者很少。

日本以美国的中小企业投资法为蓝本,于1963年制定了中小企业投资育成公司法。成立了三个由政府、地方公共团体以及民间企业共同出资的中小企业投资育成公司。对于有助于产业结构高度化,或有助于加强产业国际竞争的中小企业,经过认定以后,该公司实行股份投资,给以经营、技术上的指导,并把企业一直扶持到能在证券市场上市筹资。日本的风险投资公司的特点为:几乎不参与创建企业的投资,对创建l0年以上的中小企业的投资约占2/3,对创建未满5年的企业的投资仅占16%;参与企业投资的几乎都是证券、金融机构下属的子公司型投资公司;融资比投资多;从投资领域看,非高新技术产业占较大比率。由此可见,日本的风险投资公司尽量避免风险,力求将失败率控制在最低程度。

三、中外中小企业融资制度的比较

(一)融资体系的比较

从直接融资看,我国中小企业的债券市场和股权交易市场发育不足,造成了中小企业融资过于依赖间接融资体系;从间接融资看,中小企业的政策性融资还未建立,直到1997年担保机构才刚刚发育,所以,商业银行体系承担了全部中小企业融资重任,这是不正常现象;从商业银行体系的运作看,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并不适应中小企业融资的要求,因此,需要改革。

(二)融资方式的比较

到目前为止,我国股票市场的流通股总市值还不到GDP的20%,债券市场也受到严格的金融管制,中小企业难以通过直接融资渠道获得资金。从间接融资看,中小企业主要通过抵押和担保手段向商业银行融资,并且,难以得到政策性的担保支持,融资手段的单一,造成了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

(三)融资风险控制系统的比较

第6篇: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的区别范文

在中国建国60多年和改革开放30年之后的今天,中国经济发展的融资需求早已远远超过中国银行体系的供给能力。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债券市场被确定为直接融资的主流方向。总理也在两会期间明确指出,要从5个方面提高债券市场的效率,从而使其作为直接融资的主流市场,包括统一监管体制、信用责任机制强化、分类管理、丰富债券品种,以及债券投资者保护等。

中国债券市场有四个审批部门、两个交易市场、两种交易方式、两个结算登记体系。就审批部门而言,有财政部、发改委、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证监会。交易市场分为最小交易额为1000万面值、由机构客户组成的银行间债券市场,和最小交易额为1000元面值的交易所市场。前者通过每个交易员打电话的询价方式进行交易,而后者则是在网络上通过证券公司的交易软件进行的集中撮合式交易。同时两者都有各自的结算登记中心。复杂现状必然要求建立一个统一的管理机制并逐步完善,提高整体债券市场的交易环境,合理地将社会融资需求同社会资金及传统金融机构资金有效衔接起来。

债券市场中最大的风险是信用风险(简单而言是指不能按时偿还所欠债务或债券发行人的信用情况有明显下滑或负面变化)。在年轻的中国债券市场中我们还没有经历过真正的信用事件,但一个没有信用事件的市场并不是一个好市场。因为,暂时没有信用事件并不代表以后永远没有信用事件。缺乏信用事件恰恰可能造成一个没有信用事件承受能力和机制的债券市场,这对债券市场发展具有毁灭性的潜在威胁一这个概率在《十二五规划纲要》的推动下可能越来越小。

符合自然经济发展规律的金融产品研发一般而言是自下而上的。简单而言,社会资金需求应该是金融产品研发的最主要动力。而中国现在还是处于“强压教育方式”,一般是由上至下的审批和强制执行。在“十二五”期间,我们希望看到金融研发自由的气息可以在债券市场中逐步加大。

第7篇: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的区别范文

[论文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融资制度;制度创新

一、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具有持久性和非公开性

货币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变化对中小企业的影响非常明显。其原因,一是在货币政策紧缩导致银行收缩贷款时,大企业可以选择其它融资渠道,也能凭借其市场势力强占中小企业的商业信用,而中小企业做不到这些。事实上,由于中小企业具有信息不透明的特点,因此大都与一家当地银行结成长期关系融资,在货币紧缩时,即使中小企业想转向其它银行融资,也很不容易,因为与新银行达成关系需要一个相互了解的过程。

二是货币紧缩可能导致利率提高,从而降低了抵押品价值,这对以抵押融资为主的中小企业而言,影响更大。三是中小企业市场风险本来就高于大企业,在货币紧缩时尤其如此。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有中小企业愿意支付高于市场利率的风险贴水,但由于银行担心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仍然不会对愿意支付高利率的中小企业放款,在这种情况下,利率的调节功能受到其它因素的制约。从上世纪90年代初发生在美国的信贷紧缩(creditcrunch),到90年代后期的亚洲金融危机,中小企业所受冲击要远高于大企业,承受力则远小于大企业。我国历次为防止经济过热而实施的宏观调控,最先叫紧的也是中小企业,在宏观调控中,不少地方的民间金融重新趋于活跃,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小企业目前的正规金融渠道仍有待完善。这并不完全是宏观调控中的特殊问题,而是一个长期存在的有待解决的普遍性难题。

中小企业融资约束具有普遍性和持久性。即使在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相当完善的美国,这一问题也始终成为政府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并为此建立了多种形式的政策扶持体系。事实上,中小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在一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十分突出;但作为个体,则存在一些自身的内在“缺陷”,比如信息不透明,发展不确定,交易不经济等。这些“缺陷”与日益现代化的金融体系有一定冲突,也说明中小企业融资约束具有一定的内生性。但问题是,这些所谓的“缺陷”正是中小企业与生俱来的特点,如果没有这些“缺陷”,也就没有中小企业相对于大企业的经营优势和特点。因此,问题的关键不是中小企业自身要改变什么,而是我们的金融环境,包括制度、机制和产品,要努力去适应中小企业的这些特点。

中小企业的特点,决定了其融资方式的非公开性。公开融资以非特定的公众投资者为交易对象,通过在公开金融市场上发行有价证券融资。与公开融资相比,一切在有限范围内向特定投资者出售债务或股权的外部融资行为,都是非公开融资。如银行贷款就是企业与一家银行(特定资金提供者)之间非公开交易的融资行为;租赁融资、典当融资也属于一对一式的非公开融资交易;商业信用,因是具有特定购销关系的企业之间以赊账方式相互提供信用的融资方式,也归入非公开融资;股权融资的各种形式的私募发行也属于非公开融资。一般而言,能够公开融资的只是少数信誉良好、成熟稳定的大企业,而非公开融资适用的企业范围则大得多。从大多数国家企业的融资结构看,公开融资的比重较非公开融资要低得多,其重要性也远不如非公开融资。以金融市场最为发达的美国为例,1970—1985年期间,作为非公开融资典型方式的银行贷款,在企业外源融资所占比重则高达61.9%。相反,由于公开上市企业大量回购股份的缘故,1982—1990年间,企业净股份(股票发行额与回购额的差额)发行额在其融资总额中所占比重不足15%,近几年甚至是负值。

非公开融资与公开融资对企业信息透明度、经营稳定性及治理结构的要求不同。其中最重要的区别,是对企业信息透明度要求的差异。

不少文献在分析中小企业为何不能公开上市融资时,往往将此归结为中小企业过小的融资规模与资本市场过高的融资费用之间的冲突。其实这一因素只是问题的表象,问题的实质在于,其一,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必须更加保持经营的不透明性,这正是其内在的竞争要求和竞争优势。其二,依据按公开上市标准披露的财务信息,不能准确判断中小企业真实的信用状况。

二、主银行制度:中小企业间接融资的国际经验

在银行的间接融资方面的一项有效制度安排,是基于密切银企关系的主银行制度。通常而言,银企关系包括两种类型:一是所谓的保持距离型;二是所谓的控制导向型。前者主要适用于大企业与银行之间,后者则适应于中小企业与银行之间。在控制导向型银企关系中,最典型的就是主银行制度。主银行制度是指一家企业的全部或大多数金融服务固定地由一家银行提供。与此同时,主银行对企业拥有相机介入治理的权利,甚至可以持有企业的股份,包括有投票权的股份。

美国关于小企业融资的主流文献十分强调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十分强调基于主银行的关系型融资的重要作用。原因就是小企业信息不透明,如果象大企业那样随意选择融资方式,随意选择与之交易的银行,其信息转换成本就非常高,而主银行制度有利于改变这一状况,既有利于银行获取和积累企业信息以及对企业实施必要的监控,也有利于小企业获得稳定的融资渠道。

特别是银行在对中小企业融资时,很大程度上不是依据其财务报表这类“硬信息”是否“好看”,而是依据与中小企业密切接触的信贷经理的主观判断。这些与中小企业密切接触的信贷经理,通过了解该企业的同行及经销渠道,主要业主个人的信用状况,甚至企业差旅费规模与用电情况的变化,采集到丰富的、关于中小企业真实经营状况的“软信息”。主银行制度能够为银行为获得这些“软信息”提供便利,因而是一种针对中小企业融资较为有效的制度安排。据美国学者的研究,2001年美国小企业从主银行(主要指与该企业同处一地的社区银行)的融资占85%,与主银行保持融资关系时间平均达9年以上(Berger,2002)。由此可见,主银行对小企业融资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在经济处于下降周期时,这种稳定的银企关系对小企业渡过难关更是至关重要。

尽管美国的银企关系从总的来说并不是控制导向的,主银行也不是人为的制度安排,而是根据企双方互相选择的自然结果,但这一经验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反观我国的现状,银企之问缺乏一个相互信任、相互依存业的、正常的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银企关系。相反,企业甚至地方政府想方设法逃废银行债务,结果企业虽然暂时得益,但破坏了银企关系的基础,中小企业很难从银行获得稳定的支持,比如授信额度银行就很少给中小企业。过去我们曾经实行过主办银行制度,当时虽然主要针对大企业,但同样因为这些原因半途而废。现在针对中小企业重提主办银行,应在制度设计上避免重蹈覆辙,特别是要赋予银行相机介入企业治理的权利,包括在企业债务重组方面的主导权。主银行制度应主要在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中推行,大银行并不一定适宜。

三、建立以多种形式股权私募为基础的中小企业直接融资体系

中小企业不仅需要银行的间接融资,更需要直接融资,特别是股权性质的直接融资。由于中小企业信息不透明,难以通过公开资本市场融资,因此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形式,主要就是各种形式的私募。

私募市场是一个不依赖金融中介而是由投融资双方直接接触的市场,大都是与特定投资者相交易的场外市场。私募市场的有效性,既取决于相关交易制度的完善,更取决于公司制度及相关法律的安排。无论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与一些新兴经济体相比,我国的公司制度都不利于中小企业获得直接融资。具体表现为:一是设立股份有限公司的“门槛”过高。《公司法》规定:设立股份有限公司的最低资本额是1000万人民币,与国际比较,这一标准明显过高。二是设立股份公司不等于公开发行股票(公募);而公开发行也不等于公开上市。我国《公司法》规定:股份有限公司的设立,可采取发起设立或公开发行两种方式进行。但在企业改制实践中,似乎形成了一种固定模式:设立股份有限公司就等于公开发行股票和公开上市。现有约5700家股份公司均无一例外地采取公开发行的募集方式。而即使是对于公开发行的殴票,其交易方式也不只是公开上市一种。在我国大陆地区现有的约5700家股份公司中,已经公开上市的约2200家,其余公司也正在等待上市。超级秘书网

为此,我们应积极推进公司制度的改革,为多层次私募资本市场的发展创造条件。

1.降低股份有限公司的设立条件

鼓励以发起设立而非公开募集方式设立股份公司我国台湾地区除汽车行业等少数资本密集行业外是25万(300万新台币),欧洲国家基本不超过100万。显然设立标准过高,就会直接限制股份有限公司的数量,现在我国大陆地区工业领域的股份有限公司仅5700家,而台湾地区在2002年7月底就多达15.9万家。因而,对股份公司的设立,应视同其它企业组织形式的设立一样,降低最低出资标准,以鼓励更多的中小企业通过私募方式设立股份公司。只有在股份公司的设立制度上进行比较彻底的改革,才能真正创造出中小企业对股权融资市场,特别是私募股权市场的需求,才能激发出创业和投资热情。

第8篇: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 中小企业融资 金融危机 多元化融资策略

一、引言

随着我国中小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它在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促进就业、推动地区发展、加快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愈加重要。有数据显示:占企业总数99.8%的中小企业贡献了国内生产总值的60%,创造了75%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和53%的税收收入。但是,融资难一直是困扰和阻碍中小企业发展的难题。我国每年有30%左右的中小企业倒闭,而其中约60%是因融资问题得不到解决所致。如何创造更好的融资环境以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已经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视。2008年美国爆发金融危机,由此引发全球性金融危机。尽管我国政府为应对金融危机实施了一系列的救市政策,但是金融危机所产生的影响无法在短时期内消除,经济仍然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恢复。因此,原本就面临融资困境的中小企业融资又开始面临金融危机的压力和挑战,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深入,中小企业融资难再度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一个极为紧迫的重大问题。金融危机对中小企业融资造成了什么影响以及如何在这种环境下生存发展,采取什么措施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就成为社会各界比较关注的问题。

二、金融危机给中小企业融资带来的新挑战

中小企业对稳定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但是,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仍面临着技术落后、融资困难、信息闭塞、品牌落后、人才缺乏、管理制度不完善等不容忽视的制约因素。融资困难在中小企业的成长和发展中一直是最为突出的问题。随着金融危机的发展,开始影响到我国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在当今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面临资本流动性的严重不足,中小企业的融资更是雪上加霜。据不完全统计,仅2008年上半年就有6.7万家中小企业倒闭。中小企业的倒闭主要原因来自于四个方面:材料涨价、人工成本提高、人民币大幅升值、融资难。而在这四方面因素中,最终导致企业破产的就是企业融资难问题。中小企业融资一般分为外部融资和内源性融资。外部融资就是从金融机构获得资金和直接融资市场获得资金。内源性融资是企业的留存收益,一般包括折旧资金、未分配利润等。因此,金融危机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在以上三个方面都有表现。

1. 金融危机对中小企业间接融资的影响

金融危机给我国金融机构海外投资造成了巨额损失。近年来我国加快了金融机构的股份制改革和重组,中国6家商业银行在海外上市,并且纷纷增加了海外投资,这样必然受到海外金融的影响。根据《证券市场周刊》测算,在本次金融危机中这些金融机构海外投资出现了亏损,其中中行亏损额最大,约为38. 5亿元,建行、工行、交行、招行及中信银行依次亏损5.76亿元、1.20亿元、2.52亿元、1.03 亿元、0.19亿元。这些巨额的损失使各大商业银行在今后的发展中提高了自身经营的谨慎性,一方面严格规范和执行借贷标准,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提高自身管理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减少贷款额,降低金融危机带来的损失。银行业和资本市场的这一变化对中小企业的损害是最直接,也最为惨重。因为大企业的信誉以及资金规模使得他们对于货币政策从紧的反应相对迟缓,而中小企业则不然,由于中小企业经营规模小、盈利水平有限、信用度不高、内部财务制度不健全,再加上缺乏可抵押的资产,这更加影响了从金融机构中获得贷款,从而影响企业的发展。

2. 金融危机对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的影响

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美国股价大幅下跌,并波及世界各国的股票市场。我国的股票市场同样也受到了美国股票市场的冲击。金融危机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并在金融市场产生了示范效应。我国内地股市虽然开放度不高,但是与港股的联动性在加强,香港股市对全球金融市场的反映,在一定程度也会传导到内地A股市场。这导致了上证指数从2007年10月份的6124点暴跌至1638点,虽然2009年上证指数在回升,但是一直在3000点左右徘徊。由于我国对企业发行股票和债券的资格要求比较严,一般中小企业很难达到,从融资数量上看,股票、债券融资仅占中小企业融资数量的2%左右,但金融危机造成中小企业在直接融资市场融资更加困难。

3. 金融危机对中小企业内源性融资的影响

内源融资是企业不断从自身内部取得资金并转化为投资的过程,具有原始性、自主性、低成本和抗风险等特点。金融危机产生后,我国经济增长指数出现下滑的现象。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企业减产不可避免,由此产生的裁员、降薪等问题也是屡见不鲜。一方面由于金融危机造成我国外向型的中小企业出口萎缩,利润下降。另一方面由于投资者信心不足,企业投资不足,生产资料需求降低,企业效益下降,许多中小企业经营困难甚至亏损,从而导致企业留存收益减少和资金紧张状况的发生,造成企业内源性融资不足。

4. 金融危机对民间融资的影响

民间金融是一种没有经过国家工商行政部门注册登记的金融组织形式、金融行为、金融市场。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对民间融资歧视,分不清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和民间融资的区别,造成了民间融资没有发展起来,尤其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民间融资发展更加困难。

三、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小企业多元化融资的策略分析

进入2008年以来,由于金融危机的爆发,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更为恶劣。为了规避金融危机对企业融资的不利影响,多元化融资成为问题解决的关键。为解决融资难题,构建中小企业多元化融资途径,需要采取综合治理,需要政府、金融机构、企业和全社会多方的共同努力。

1. 多元化融资的理论依据

企业融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企业在既定的约束条件和金融制度安排下,基于对融资风险、融资成本与融资收益的比较所作出的。权衡融资成本和风险建立最佳融资结构,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是现代融资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在现实中,研究企业资本结构或融资模式至少受到以下三个方面的影响:一是企业所处的制度环境;二是企业所在的行业特征;三是企业自身的特点(如股权结构、经营者能力、企业规模大小等)。对于我国实际情况而言,资本市场、公司治理结构相对于西方国家的运作效率本身存在很大差距,融资制度和企业管理水平等因素对企业融资方式和融资策略的选择影响更大。多元化融资对中企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无论是对业务和市场能力的促进、对治理结构和管理水平的改善,还是对行业竞争能力的构建都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1)多元化融资的范围

多元化融资是在保持传统企业融资方式的基础上,拓展长期优势效应的融资方式。在银行贷款、上市融资以外,不少新型的融资方式都是企业值得尝试和应用的,具体来说包括直接融资方式中的:海外上市、私募股权基金、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等,间接融资间接融资中的:动产担保融资、团体贷款、小额贷款公司贷款、融资租赁等等。

( 2) 多元化融资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意义

①有利于分散银行的信贷风险

在银行主导型融资体系下, 企业产生的行业风险、经营风险、政策风险等诸多风险无一例外地通过信贷途径向银行传导和转嫁, 成为金融风险产生的重要隐患。融资的多元化发展减少了银行的承贷压力, 降低了银行贷款在企业融资总额中的占比,从而降低了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

②有利于资金优化配置, 提高使用效率

一是很多新兴融资方式的资金使用效率较高,如票据使用量的增加,使资金流转加快, 减少了企业资金占用,通过背书转让就可完成结算,在资金紧张时,可以通过票据贴现取得资金。又如企业集团内部融资,灵活调剂子公司之间的资金余缺, 提高了企业内部资金的利用效率,节省了财务费用。二是不同的融资工具之间可以功能互补,有利于优化社会资金的配置。如民间融资、内部调资、异地融资等方式具有信息灵、速度快、手续简便的优势。

③有利于企业信用意识的提升, 改善金融生态环境

相对于银行贷款, 其他方式的融资需要企业有更高的信用度。而缺乏诚信的企业很难在市场上获得融资, 这样会促使企业按市场规则办事, 增强诚信, 从而改善全社会的信用和投资环境。目前, 长期性权益资本缺乏、货币政策调控冲击等因素已成为企业融资的新难点, 而加强信贷人权利保护是解决融资难的基础。因此, 企业需要寻找新的更适合自己的融资方式, 以谋求更好的发展。

( 3)企业多元化融资的增值效应

多元化融资与传统的银行贷款、上市等融资方式相比,最关键的区别在于一种增值效应。比如,在融资租赁期间还有可能产生新的合作机遇;保险融资,可为开展国际贸易的企业树立风险意识,增强抵御国际范围内各类贸易风险的实力,建立企业、银行、保险公司的长期合作关系;国际化融资则可加强基础设施、农村扶贫、自然资源管理等领域的建设,提升经济“硬实力”,建立这些领域内的国际和国内影响力,实现国内经济和企业融资的可持续发展。从多元化融资的增值效应可以看出,它能够明显提高企业抵抗风险的能力。金融危机增强了企业的风险意识和危机意识,多元化融资的增值效应带来了融资方与企业的风险共担和风险管控,所以多元化融资对企业发展的意义就在于使企业占据融资和危机应对的主动地位,塑造核心竞争力,使核心竞争力的增值与融资并举。

2. 金融危机背景下企业多元化融资策略的现实应用

金融危机背景下企业多元化融资发展方向的实施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科学稳健的融资渠道改革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动力。目前,为构建多元化的融资途径,政府、银行、企业各方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创新,在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的渠道和方式。

(1)企业应当制定系统的中长期发展战略

融资和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企业的发展战略直接决定着对资金的需求。中长期发展战略的制定包含预期的投资和回报分析,扩大再生产的目标分析等,由此也能够协助企业明确需要融资的资金总量。此外,发展战略还与企业的核心经营方向有关,企业近几年的生产、经营和开发都将围绕核心战略目标,所以企业通过对中长期战略的系统制定,有助于科学划分各类融资方式的占比。

(2)企业应当制定科学的融资组合

多元化融资并不意味着要企业摒弃传统的融资方式,事实上传统融资方式的优势始终是不可忽视的,多元化融资方式应用的关键在于融资组合的制定。融资组合强调的是科学的融资选择和占比分配。企业要根据中长期发展战略,在清晰的融资需求指引下确定最为适合的多元化融资方式,保证融资组合能够将风险降至最低,增值效应实现最大化。当然,多元化融资方式的应用不是一成不变的,企业应当持续关注融资领域的最新信息,及时整合自身的融资组合,力求不断挖掘多元化融资的潜在价值。除了政府和金融机构的支持,中小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积极拓展融资渠道。在内源融资方面可以实施员工持股计划、预收账款融资、质押应收账款融资、专利权质押融资以及产权交易等内源性融资方式。在外源融资方面,除了依赖传统外部资金支持,如银行存款、风险基金、发行债券或企业上市等,鼓励中小企业间开展金融互助合作,有条件的中小企业可以考虑风险投资、融资租赁和股权融资等创新型的融资方式。

总结

金融危机的爆发对企业融资是一项严峻的考验,但同时也给企业多元化融资带来了崭新的发展机遇。从长远发展来看,多元化融资对于企业应对金融风险,提升偿还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多元化融资已经不仅仅是融资策略,更是企业构筑核心竞争力的增值策略。相信在多元化融资的指引下,企业将会呈现出应对金融危机的积极态势,推动国内经济的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文标 阮兢青:金融危机下的中小企业融资创新[J].企业经济,2009.11

[2]潘亚岚 吴 琰: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的融资对策[J].经济论坛,2009.10

[3]张 同 张维东: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及解决对策[J].现代审计与经济2009.03

[4]吴家曦:破解中企业融资难题[J].浙江经济.2008.06

[5]瞿寅亮 胡亦琴:浙江中小企业融资初探[J].现代商业.2008.07

[6]喻 平 黎玉柱:浙江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及对策[J].科技创业.2008.01

[7]张鲁英 金 节:以浙江省中小企业融资为例谈中小企业融资问题[J].商场现代化.2007.01

[8]周灵岚:浙江中小企业融资现状、问题及改进对策[J].经济师.2006(2)

第9篇: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的区别范文

金融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体现。20世纪后期以来,金融全球化以强大的势头迅猛发展,资本流动、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全球化,极大地促进了世界各国金融业的调整和改革以及世界各国在金融领域的合作。金融全球化对国际金融业的影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金融全球化推动了国际投资的发展。世界金融业的相互融合和各国金融市场的相互渗透,使得国际间的资本融通日益简单快捷,国际间资金的划拨和结算日益便利,从而为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金融市场的一体化也使一国的资金余缺能在世界范围内调配,闲置的资金可以转变为盈利的资本,使一国的经济发展可以不完全受制于国内储蓄和资金的积累,这就为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尤其是为一些低收人的发展中国家发展国民经济、提高国民收入创造了机会,当今世界上许多战后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之所以能够实现经济的高速起飞,是与金融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分不开的。

2、金融全球化促进了资本的国际化和生产的全球化。在金融全球化的趋势之下,全球金融中心和金融市场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为跨国公司进行全球投资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来源,全球跨国公司因此而迅速发展和壮大。跨国公司的主要特征就是在全球一体化战略指导下在两个以上的国家从事贸易、生产、金融等活动。因此,跨国公司在世界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生产着全球性的产品,即:生产产品所用的资金、原材料、技术、劳动力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而产品也销往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加速生产国际化的同时,又加强了国际资本和贸易的发展。

3、金融全球化促进了国际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金融全球化促进了国际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提高了资金的流通效率,有利于降低筹资成本、提高金融服务质量。同时,金融全球化也推动了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的开发,促进了各种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现,并把它们传递到世界各地的金融市场上。新的金融衍生工具的不断涌现,大大活跃了国际金融市场,丰富了金融产品,也使世界各地的投资者和筹资能够更加灵活地通过金融市场进行投资组合,不但获取了更多的投资机会,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亦分散了金融风险,提高了投资的效率。

4、金融全球化促进了世界各国金融业的调整和改革。金融全球化的发展对各国管理体制提出更高的要求。资本的自由流动和汇率的市场化等都要求增大金融管理体制的透明度和灵活性,因而世界各国都重视彼此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尤其是在当今世界金融危机频频发生的背景下,世界各国不得不对本国的金融体制进行调整和改革,使其融入到国际大市场中,进而加快推动了金融全球化的步伐。

二、我国金融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挑战

从目前来看,我国金融业在经营模式、经营理念、市场环境、技术手段、人才素质以及风险防范诸多方面都与WTO体制还不相适应,因此将面临空前的压力和挑战。

1、金融管理体制的挑战。目前,国内金融业历史包袱过重,组织机构重叠,经营机制不灵活,经营效率低下,风险约束不强。尤其是银行业,大部分银行还不熟悉国际惯例,不能适应在统一规则下进行管理的要求。一些国有银行至今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金融企业,它们没有完全按照市场机制、竞争规则和效率原则进行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仍承担着政府宏观调控的政策性职能,扮演着政府出纳的角色。因此,管理上的差距是制约我国金融业发展的主要隐患。

2、服务手段与金融产品的竞争挑战。现代金融业是以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为平台作支撑的,技术能力的差异将从根本上制约着我国金融业务的发展。发达国家金融机构无论是在技术手段创新上,还是在产品创新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虽然我国的一些中资银行目前正逐步实现了区域内的计算机联网、结算等中间业务,但国外银行更胜一筹。国外许多银行都能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建立共享的客户档案库,能对各种客户进行个性化服务,而且跨国金融机构都拥有遍及世界的机构体系,不仅能实现海内外联行资金的自由划拨,而且可凭借快捷的资讯渠道为客户提供全球24小时跟踪服务,这种技术优势及其服务优势使他们能获得更大的盈利。

3、人才竞争的挑战。随着国外金融机构在中国市场的不断拓展,他们将会以高薪聘用、委以重任、优厚福利、优越工作环境等条件,吸引我国大量金融业的各类优秀人才。如,现职国有银行业务骨干和高层管理人员,金融机构外派回国人员,学成归国的留学生以及出色的高校毕业生。其结果将会是我国银行业新一轮优秀业务骨干流失。

4、融资风险的挑战。目前,我国间接融资占金融资产形式的80%以上。这种金融资产形式或融资手段过于单一的现状,是由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等直接融资市场不发达甚至严重滞后造成的。在西方发达国家,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比例几乎各占50%,而我国间接融资比例过高,不仅难以适应WTO体制的要求,而且还会增大银行的经营风险。

5、市场竞争力的挑战。由于西方多数发达国家的银行业都采取银行、保险、证券、信托等方面混业经营方式,而这种混业经营方式在目前国际市场竞争不断深化环境中具有明显优势。一旦对外全面开放,国外银行必将在资本市场、外汇市场、银团贷款市场等许多新领域拓展业务,对我国金融业务产生较大的冲击,使国内银行陷入市场缩小、业务蒌缩的窘境。

6、金融安全的挑战。金融全球化使得国际间的资本流动无序以及与各国货币政策的冲突,为国际游资的形成、发展及其扩大风险创造了金融环境,也给各国的金融临管带来了困难,进一步加剧了国际金融为的脆弱性和金融泡沫。一旦允许国外金融机构大规模进入,不仅势必影响我国金融业的经营,还会给我国金融业带来了风险和危机。我国金融业的透明度不高,监管法规亦不健全,从根本上防范金融危机的基础保障体系还不十分牢固,安全监管能力显得十分不足。这些都是威胁我国金融业安全的主要隐患。

三、加快我国金融业发展的对策建议1、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步伐。我国金融体制变革的根本目标是要实现产权制度改革、经营效率优先、资产质量优化和内外部监督有力。因此,借鉴国际大银行的管理经验,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使我国银行金融机构在产权结构、技术创新、资产质量、信用制度、服务效率、制约和激励机制等方面与先进国家的银行业接轨,以增强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同时,对国内商业性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应通过注册、重组、剥离等方式区别处理,使国内金融机构可以和外资金融机构在同一起点上竞争,从而实现金融业对外开放和金融体制改革的协调发展。

2、逐步建立统一的金融市场。在推进我国金融业改革和对外开放的过程中,我国应在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外汇市场和黄金市场之间形成联动机制,逐步实现同类市场的统一,以利于货币政策更好地发挥宏观调控的功能。尤其要发展资本市场,适当扩大直接融资。在间接融资为主的前提下,逐步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以分散银行的金融风险。但是发展资本市场重在制度建设,它应以中央银行宏观调控能力的提高和以高效率的间接融资作为先决条件。通过扩大直接融资可以将银行金融机构部分不良资产证券化,有助于解决不良资产。资本市场是我国未来金融体系的主体,以股票和债券为载体的直接融资将成为实现储蓄――投资这一转化过程的主要途径。因此,资本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在我国金融体系中将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3、做好全面开放金融市场的监管准备。我国对外金融开放必须是积极和稳妥的。首先,强化金融机构的安全、稽核、检查、监管等制度建设是防范金融风险的关键。对此,应结合我国的国情,借鉴国外金融监管手段,对即将全面开放的市场作好充分的监管准备,对尚未得到充分重视的金融电子商务风险问题,要从立法防范的角度研究对策。其次,中央银行应重点探索符合《巴塞尔协议》稽核监管原则的新的监管方式,更新监管理念,改进管理体制,完善监管体系,强化监管能力,并强化对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管理和金融安全指标体系的风险监控。实行统一监管,分业监管,相互制衡监管的原则,加强金融同业协作,提高金融业防范风险的整体能力。第三,进一步健全中资金融机构法人治理结构,强化一级法人体制,提高法人管理意识,加强对金融法人行为的约束和监管。督促各金融机构切实发挥董事会、监事会、理事会的作用,并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明确监管责任,保证监管的独立性。真正实现对商业银行本外币、表内外、境内外业务监管的统一以及对国内外银行监管的统一,使金融监管适应WTO体制下推进资本项目自由化条件的需求。第四,加强对金融衍生工具的监管。20世纪9()年代的金融风险都直接或间接地与运用衍生工具相关。因此,必须建立一个全国性的金融衍生工具监管体系,制定衍生工具交易法规和规则,维持金融市场秩序,积极防范和分解各种金融风险。

4、拓展新的业务领域,不断开发金事产品。在世界范围内活跃发展的金融创新,给全球金融业及经济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在金融创新的实践过程中产生的新工具、新技术和新市场,在很大程度上革新了传统的业务活动和经营方式,改变了金融总量和结构,促进了金融和经济的快速发展。面对这一形式,我国的金融业只有以不断的创亲来应对金融全球化的挑战。

针对我国金融业发展的现有水平,目前我国金融业一方面要积极利用国际金融衍生产品来为我国的金融业服务;另一方面,要在改进和巩固传统业务的同时,积极增加业务品种,开展业务,开拓中间业务等。中间业务是银行金融机构新的利润增长点,也是将来国内银行竞争的重点,为保证在中间业务上的市场份额,我国银行业应充分利有自身优势,创新业务品种,大力表外业务创新,逐步开展担保类业务和不断扩大租赁、、委托投资理财信息咨询等低风险或零风险中介业务的比重。

我国金融业应以新经济的发展为依托,强化金融产品的科技创新。以电子化和网络化为特色的新经济发展对金融业的经营方式将产生巨大影响,同时亦开辟了金融机构之间业务竞争的新空间。因此,我国金融业必须进一步强化电子化和网络化建设。另外,要推行整合服务流程,创新服务理念,对客户进行“差别化服务”。据有关调查,我国商业银行80%的利润来自20%的优质客户,优质客户是银行机构经营效益的重要依托和主要来源。要提高我国银行核心竞争力,就要巩固和拓展优质客户资源,实行差别化服务战略。即根据客户的特征差异细分为不同的目标客户群,根据不同的客户在经营资源投入上及管理方式上采取不同的差别服务,实施不同的营销策略,以多样化的业务流程来适应客户多样化的需求。

5、放松管制,由分业经营走向混业经营。在当前全能银行体制成为全球金融业主流的背景下,如何创造条件推动我国银行机构分业经营模式向合业经营模式转化是中国加入WTO后对金融业的现实要求。

我国银行业要应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外来冲击,必须根据自身的核心优势确定其业务范围,选择全能型发展模式,以充分实现其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专业化分工经济的效益,才符合金融业发展的内在规律性。事实上,目前对每一个境外金融机构在中国的分支机构来说,它们的业务决不会像中国的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那样被限制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由此可见,分业经营限制将使我国的金融机构在激烈的竞争中面临不利的环境。因此,结合中国国情,我国金融体制结构的目标模式应该是:在合理分工和竞争有序的基础上,建立业务适度交叉经营的模式。这种混合经营方式将有助于降低我国金融体系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