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DOI编码:10.3969/j.issn.1674-5698.2016.01.012
1引言
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是按照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由具有一定植保专业技能的人员组成的具有一定规模的服务组织,利用先进的设备和手段,对病虫防控实施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的生产服务性活动[1]。农业病虫害社会化服务组织包括公共服务机构、合作经济组织、部分龙头企业或其他社会力量等。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专业服务组织在提高重大病虫防控效果、促进粮食稳定增产、降低农药使用风险、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环境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据农业部统计,到2011年6月,全国经工商注册的病虫专业化防治组织达1万个以上,拥有大中型植保机械120万台套,从业人员近100万人,日作业能力超过3,000万亩[2-3]。为规范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行为,提高专业化防治组织的服务质量,2011年农业部了《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管理办法》,从宏观管理层面对防治服务组织的管理与指导、防治作业、监督与评估等方面进行了规定[4]。但在防治服务过程中涉及的合同管理、防治方案设计、信息服务、应急管理、投诉处理、满意度调查等方面没有进一步的细化要求。目前,我国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服务组织及服务质量方面尚无国家标准,导致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服务活动中出现服务质量不规范、服务效果差等问题时,无标可依、无据可循。因此,有必要尽快研究和制定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专业服务组织服务质量要求国家标准,用以指导和提升我国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专业服务组织的服务质量、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2制定原则和依据
2.1科学性原则以《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第1571号公告)》为主要技术基础,统筹结合湖南、浙江、安徽等各地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或管理办法的要求,并参照GB/T24620-2009《服务标准制定导则考虑消费者需求》等国家标准对服务活动各环节的统一要求,从服务提供角度,构建标准技术框架,编制具体要求,保证质量规范技术内容的科学性。2.2实用性原则充分考虑了我国各省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或管理办法中对服务组织的具体要求,全面凝练各地基层和一线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组织(如:农民专业合作社、植保站等)在基本条件、组织运行和管理、作业服务、效果评价等服务提供过程中的服务规范和实践经验,吸收了《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第1571号公告)》的核心技术要求,增加了关于防治服务组织的管理体系、社会责任、信息服务、应急管理、投诉处理等内容,列出了服务满意度、病害防治效果、虫害防治效果等主要服务质量指标及其计算方法,以保证质量规范的适用性和实用性。2.3协调性原则作为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服务的基础通用性标准,在术语、基本要求、合同管理、方案设计、作业服务等标准条款内容方面,与我国现行的法规和管理办法及GB/T8321.1~9农药合理使用准则系列国家标准、NY/T1276农药安全使用规范总则等标准协调一致、配套使用,相互支撑。
3技术框架设计
质量规范主体技术内容包括组织基本要求、合同管理、方案设计、信息服务、作业服务、档案管理、应急管理、投诉处理、满意度调查、主要质量指标、资料性附录等11个部分,力求涵盖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服务提供的全过程。
4内容要素及技术要求
4.1组织基本要求(1)总则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服务需要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贯彻国家倡导的“科学植保、绿色植保、公共植保”理念,以服务农业生产和提高防治服务质量为中心,且需符合国家农业主管部门的监管要求。(2)基本条件服务组织是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服务的提供主体,应在组织资质、技术人员、设施设备、作业能力、员工保护、管理体系、服务内容等方面达到开展相关服务的基本条件。如:组织应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或民政部门注册登记,取得法人资质;具有经过植物保护专业技能培训的防治技术人员;具备国家规定的安全作业条件和满足服务对象需求的日作业能力;具有固定的经营场所,必要的防治设备及人员安全防护条件;具有健全的服务管理制度等。4.2合同管理服务合同是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服务供需双方确立相互责任、权利和义务的重要文件。服务合同内容应包括服务对象的基本信息、防治方案、防治面积、防治物资、防治效果、收费标准、缴费时限、赔偿标准、违约责任、免责内容、纠纷调处办法、投诉反馈时限等。4.3方案设计防治方案是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服务组织解决服务对象病虫害问题的一系列综合措施,是开展病虫害防治服务的技术依据和科学规范。方案设计应根据服务对象的农作物病虫害发生的种类、程度、危害、预期目标等信息和农业植物保护机构的指导意见,经科学分析与评估而制定,其内容应包括防治目标、防控技术、防治服务流程、田间作业程序和作业要求等。4.4信息服务信息服务是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服务组织为服务对象提供快捷化和便利化服务的重要基础,也是服务供需双方互动交流的渠道。信息服务渠道应包括网络、电话、传真、电子邮件、信函、服务窗口等多种方式。提供的信息应及时、准确、完整、实用,且防止服务对象信息的泄露及不正当使用。4.5作业服务作业服务要求是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服务实施过程的重要技术规范。需对防治用品、田间作业、质量跟踪等方面进行具体规定。如:所使用的农药、施药设施设备的质量应符合国家相关规定;组织实施具有安全隐患的防治作业时,应在相应区域设立警示标志;需采取必要措施,保证周边其他作物及蜜蜂、蚕、鱼、虾、蟹等生物的安全;妥善处理剩余农药及废包装、废容器、冲洗施药机械废水等废弃物;提示和帮助服务对象填写田间作业服务确认单;作业结束后及时跟踪调查防治效果等。4.6档案管理档案管理要求是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服务内容及过程的真实性和可追溯的重要依据。应确保防治服务档案完整、准确、系统和安全,服务合同、田间作业服务确认单、满意度调查表、田间作业照片及视频等资料需及时整理、归档并保存两年以上,便于查找和提供利用。4.7应急管理应急管理是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服务中发生意外服务事故时采取处理措施的活动。防治服务组织应对潜在和可能存在的防治服务风险进行分析和评估,并针对不同风险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当风险发生时及时启动应急预案,采取应急措施并及时评估应急预案效果。4.8投诉处理投诉处理是快速和稳妥的解决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服务质量投诉的重要途径。防治服务组织应提供可靠、便捷的投诉渠道。当服务对象对防治效果提出异议或投诉时,及时主动与服务对象沟通,按双方合同规定的程序、方式和时限要求进行处理。处理结果要及时反馈给服务对象,并采取预防控制措施防止类似情况发生。4.9满意度调查满意度调查是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服务组织衡量自身服务效果,评价服务绩效的重要措施。服务组织要定期对服务对象进行回访,调查服务质量和服务对象满意度,并客观分析满意度调查信息和服务对象投诉信息,持续提升和改进自身服务质量。4.10主要质量指标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服务质量指标主要包括病害防治效果、虫害防治效果、服务满意度等。服务组织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或补充,并明确指标的具体数值。计算方法如下:(1)病害防治效果[4]以病情指数表示。1)当病情基数在处理前为零时,按式(1)计算:防治效果(﹪)=[(对照区病情指数-防治区病情指数)/对照区病情指数]×100(1)其中:病情指数(﹪)=[∑(各病级的样本数×相应发病级数)]/调查样本总数×最高发病级数]×1002)当防治处理前病害已发生时,按式(2)计算:防治效果(﹪)=[(对照区病情指数增长率-防治区病情指数增长率)/对照区病情指数增长率]×100(2)其中:病情指数增长率(﹪)=[(用药后病情指数-用药前病情指数)/(100-用药前病情指数)]×100(2)虫害防治效果[4]以被害减轻率或虫口死亡率表示。1)以被害减轻率表示时,按式(3)计算:防治效果(﹪)=(对照区被害率-防治区被害率)/对照区被害率×100(3)其中:被害率(﹪)=被害株数/调查总株数×1002)以虫口死亡率表示时,按式(4)计算:防治效果(﹪)=(防治区虫口死亡率-对照区虫口死亡率)/(100-对照区虫口死亡率)×100(4)其中:虫口死亡率(﹪)=死虫/(死虫+活虫)×100(3)服务满意度统计期内服务对象满意数占调查所得回复总数的比率,按式(5)计算:服务满意度(﹪)=满意数/回复总数×100(5)4.11资料性附录为了增强质量规范的指导性和实操性,研究制定了《水稻病虫害防治服务合同(样本)》《田间作业服务确认单(样本)》《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服务满意度调查表(样本)》等3个资料性附录,以便于使用者在实际应用中参考。
5结语
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服务是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解决农民一家一户分散防病治虫难题,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分析和借鉴国内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相关法规和各地实践的基础上,制定出符合我国实际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服务质量规范,对于规范我国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服务组织的建设和运行,改进和提升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服务服务质量,引导和推动我国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服务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技术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农业部关于推进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的意见.农业部农农发[2008]13号[Z].
2李力,乔金亮“.田间保姆”为农民分忧解难.新农村周刊,2011,8,1.
3陈仁泽.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组织全国超万个[N].人民日报,2011,6,16.
4农业部第1571号公告.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管理办法.2011.
关键词:绿色植保;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策略
中图分类号:S85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932024
1 提高绿色植保理念的认识
绿色植保理念即绿色植物保护,顾名思义,其宗旨在于建造绿色生产环境,在保障农产品产量的基础上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在优质高产的农产品的保障下保护植物,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2 绿色植保理念下的农作物防治策略
2.1 加强规模化种植的政策和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的环境
由于传统小农农业的种植规模的制约,家庭种植的模式对于绿色植保理念的推广和实施难以全面落实,在原有的土地承包制的政策下,政府要出台相应的管理政策,促进适合当地生产力的土地经营模式的发展,实现农业种植的规模化、集约化,建立系统化的管理模式,采取有效措施,营造病虫害防治的专业化的大环境,为保证病虫害综合防治工作奠定基础,落实绿色植保理念的具体运用和实施。
2.2 规划农业建设,加强农田基础设施
乡镇政府对于本地区的农业生产进行整体的统筹规划,对于政府下拨的农业生产补助款统一规划,对于涉农补助款要确保专款专用严格监管,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改善农田基础设施的建设。
2.3 化学防治科学化
在农作物的病虫害防治中,要在科学技术的指导下进行科学种植,落实防治要用农药的用量和效果等具体的指标。从预防开始,对播种的土壤进行早期的消毒处理,选取优良抗病虫害品种,并对种子进行浸种或杀菌剂拌种的处理来进行灭菌,消灭病虫害的发生环境。加强定期监测工作,及时发现病虫害的发生,科学使用化学药剂,控制用量。例如春夏之交的烟粉虱的控点保面和压前防后的防治策略,大容量的远程高压喷药技术,都是减少了农药的使用,提高了防治的效果。尽量推广生物农药或者植物源农药,提高化学防治技术,减少环境污染。比如对难以防治的玉米螟、玉米穗蚜,推广使用非常规的烟雾剂防治方法,有效控制虫害蔓延和危害。控制病虫害的发展,对害虫的防治效果应维持在85%左右,这样是为了给虫害的天敌保留足够的食物。实现化学防治的专业化、科学化。
2.4 推广非化学防治
由于化学防治的弊端,非化学防治的推广势在必行。
2.4.1 推广有效的农业防治法
对环境的合理利用,土地的合理轮作种植,是预防土壤病态的有效方法。例如土传病害大豆疫霉根腐病、小麦纹枯病、炭疽病等,同一农作物的多年栽种是对土壤的过度使用,导致农作物病害的频频发生,对于这种病虫害用药施肥的效果是不理想的。轮作种植的方式,能够达到在短时有效的控制的目的。种植大豆的土地改种植花生、玉米;种植小麦的土地改为种植油菜豌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议实行水旱轮作,土地深翻、休耕来抑制病虫害。比如对水稻螟虫的防治,可以在下一季耕作的时候深耕灭茬灌水,减少越冬虫源的存活率,也可以在冬季休耕淹冬水田几个月,将水稻茬内的越冬源淹死大部分,减少来年虫口密度。对于间作套种进行科学合理种植,农作物种植区域化,减少种植区域的种类,合理搭配间作作物的品种,对病虫害集中防治管理,精细化管理农田。
2.4.2 加强农作物的物理、生物防治
利用生态系统环环相扣的生物链,引进并保护害虫的天敌,利用虫害的天敌进行治理,长期有效的抑制虫害的发展,达到了防治病虫害目的的同时保护了农业生态环境的发展。例如利用性诱剂诱杀鳞翅目类(如玉米螟)和食心虫类(如梨小食心虫)害虫,利用黄板诱杀飞虱、蚜虫等。推广新型绿色防控产品消灭害虫,开展绿色防控模式,建造绿色农作物示范基地。
3 结语
对于绿色植保理念的推广是一个长期的方向,在其理念下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发展和产品的研发是一个漫长的周期,要增加投入,促进绿色防治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提高价格优势,在时效和便利性上做突破,让农民群众加强接受主动性。政府部门也要加强推广力度,出台有力的保护措施,落实绿色植保理念下的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策略。
参考文献
关键词: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S43 文献标识码:A
一、病虫害防治中存在的问题
1 不断加重的病虫害危害
以山西省阳城县为例。阳城县主要是种植粮食作物,防治病虫害的面积相对较小,阳城县农作物病虫灾害包括小麦蚜虫、小麦红蜘蛛、棉铃虫、菜青虫、小菜蛾、玉米螟、果树腐烂病、西红柿病毒病等,还有暴发性蝗虫和黏虫在有些年给阳城县农作物造成了很大的危害。在阳城,对粮食作为病虫防治占了全部防治面积的50%左右,平均每年防治一次;而对果菜的防治面积占了全部防治面积的90%,平均每年防治2~3次。
在阳城县病虫防治中,治虫是主要的,病害的防治相对比较少。前几年,对草害采取的是人工锄草,而现在正逐渐转变为化学防除。
2 农药的使用和经营情况
农药作为控制病虫危害的“功臣”,可以说是种植户对付病虫灾害首选,它成为保证丰收的重要生产资料。但是农药是有毒物质,如果使用不当或者管理不严,不仅会对农作物的生产有影响,还可能造成环境污染,危及人们的安全和健康。薄弱的意识、欠缺的执法认识,使得无证经营农药大有人在,“游击”的成为无证经营有效的方式之一。下面将以河南省安阳县为例来具体分析。
(1)农药市场不规范。有这样一种现象:县城里的外地农药经营者以“农业大学”、“农药经营厂”、“高科技”为幌子,向农药经营户和农作物种植户推销他们的产品,有的甚至把农药送到了地头田间。除了安阳县以外,其他地方也应该都有类似的现象,这是市场不规范的体现。
(2)不容乐观的农药质量。在安阳,对农药市场进场检查之后可以发现,“老药新名”、“一药多名”等农药大量存在,其中除了假冒伪劣以外,还存在过期农药的问题。
(3)服务意思单薄的农药经营户。为了谋取利益,有些经营户会把杀虫剂和杀菌剂互相搭售,这种混乱的搭售行为是不科学的,用药的误导以及“开方卖药”的不合理,不仅使得防治效果大打折扣,还增加种植户的经济负担。
(4)农药选择不对口。安阳县的大部分种植户识别病虫灾害的能力较低,有时候没有搞清楚状况就胡乱施药,这种见虫就杀虫、见斑就杀菌的随意用药行为不仅不能“对症下药”,还会耽误最佳防治时期,间接把农作物原本的免疫能力破坏掉,反而给病虫提供了入侵的机会。
(5)落后的防治手段。这里的落后体现为四点,其一是种植户对病虫防治的技术水平掌握不到位,一般情况下是依赖化学农药;其二是不科学的防治方式,在农药的选用、浓度的配置等方法还停留在经验阶段;其三,施药机械的落后很难使防治效果达到理想,背负式手动喷雾器占总量的95%以上,制造工艺和技术性能都比较落后,不仅雾化质量差、雾滴大,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
3 综合防治病虫害的意识不强
种植户不清楚病虫害发生的规律,存在“应急防治为重,化学防治为主”的问题,而且没有合理利用农药、生物、物理等综合防治措施,种植户防治时间不统一,在化学防治过程中,也存在用药量不准、用药不及时的问题,费时费药又造成污染,导致了不理想的防治效果。
二、问题的对策
1 抓好监测,提高预警
病虫测报网建设应不断完善,根据生态类型不同、农作物不同、病虫发生区域不同、小气候不同的布局,通过片区的划分建立测报站,并合理增设测报点,使覆盖面达到90%以上的目标。测报网的拓宽,还可以帮助病虫预报工作的网络化,在传递速度上得到提高,从而使得病虫防治的及时性得到保证。
2 提高应急防治能力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是病虫害防治需要坚持的,这就以建立专业化、社会化的控制病害系统作为基本要求。根据现有的基础,扩大专业防治队伍、充实器械和物资装备,并把开展植保防治提到专业化的深度,尽量减少胡乱用农药的习惯,这样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农药利用率,还可以使农药对环境污染的问题得到缓解,确保了安全、生态的生产过程。
3 农药市场的管理
农药的质量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以阳城县为例,具体可以分为以下两点:
(1)严格对经营单位的监督。阳城县应该对农药经营户全面彻底地调查,把无证经营、不合理经营的现象从源头找出,并集中清理。在此基础上那个,实行对农药经营户的分户立档,进行统一管理,是农药市场有序、安全地经营。
(2)规范经营行为。把各项管理制度的完善作为目标,把销货记账作为形式,使所有销售农药的来源和去除有据可依,这样农民就可以放心地使用农药了。
4 技术培训的加强
这需要增强植保技术服务手段,以讲座、热线电话、科技直通车、田间学校等形式对种植户的进行技术指导,使传统的施药理念在根本上得到改变,综合防治技术得到提高,帮助种植户学会安全、合理用药,降低用药风险,保障农业生产的安全。
5 对无公害产品生产技术的大力推广
无公害的生产技术是可持续发展的,是有广大市场的。要把农业、生物、物理三种防治技术和生态控制技术综合运用,使用化学农药要合理,从而保证市场中农产品的安全质量。
结语
总之,病虫害的防治不仅要以效果为目标,还要兼顾安全和环保,保证农作物的保产和农民的增收。此外,公共卫生的范围中可以加上农作物病虫害防治这一项,同时将其作为农业和农村公共服务事业来支持和发展,这样更有利于经济持速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一、综合防治的基本特点
近几年来植物保护工作的发展,不仅表现在防治技术的改进,更主要的是通过总结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终于更深刻地认识了植保工作的方向,改变了病虫害防治的基本概念,从而更好地解决植保问题创造了条件。人们曾想寻找一种防治手段,企图利用这种单一手段来达到控制或消灭害虫的目的。综合防治是通过有机地协调应用各种防治手段,使之相辅相成,将病虫害压低到经济危害水平以下,以收到最大的经济效益。同时,将所使用的手段对农业生态系内外的不良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新的综合防治概念,应包含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1、错综复杂的动植物、农作物的耕种管理和周围环境构成一个生态体系。在生态体系中,任何一个组成部分的变支,都会直接或间接地或轻或重地影响整体体系的稳定,在关键因素上,甚至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从而影响病虫害种群的消长。所以说病虫害防治是一个生态学问题。
2、综合防治的目的是控制种群的数量,使害虫密度保持在经济危害水平以下。所以不要求进行不必要的防治工作,通常情况下不是使害虫绝灭,有时为了使天敌能够继续生活繁殖,在今后抵制虫害中发挥作用。在防治时还要有计划地留下一部分害虫。
3、各种防治手段化学防治、天敌利用、抗虫品种、农业技术措施或昆虫绝育,都是它们的各自特点和限制,任何一种方法都不是万能的。采用多种防治手段,把它们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互相协调,彼此补充,能够收到最大的防治效果。必须全面考虑,使防治措施对生态系内外的有害副作用减少到最低程度。不仅要注意它们对防治对象、作物和人畜的影响,还必须考虑与其它害虫、天敌、益虫和其它生物的关系,注意环境保护问题。
二、综合防治技术在控害减灾中的作用
我国农业生物灾害的研究与防治工作已跨上一个新的台阶,从单一病虫为研究与防治对象,发展为以作物及其全生育期的多病虫为研究与防治对象,从农田生态系统的整体观念出发,开展综合防治关键技术与应用基础的系统研究,组建适合各主要生态区的农作物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体系,分别在各示范区贯彻实施。在病虫害大发生的条件下,这些综防体系和配套防治技术经受住了严峻考验,示范区显示出典型的科技主导作用。开展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是实现农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益以及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对于实现农业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和增产指标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山东省曹县农作物害虫的防治工作由于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约,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 由于农作物种植重茬、迎茬较多,病虫害发生程度呈逐年加重趋势。曹县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玉米、小麦、花生、棉花等,多年来,由于农作物种植种类单一长期重茬、迎茬种植的情况较多,近几年来病虫害发生程度及发生面积逐年加重。
2、 农民盲目用药、滥用的现象还比较严重,对农作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意识还有待提高。近年来由于病虫害的逐年加重,据调查,农民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在对农作物防治过程中,化学防治面积达到90%以上。一些农民在施药过程中不能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用药量随意加大,这样就造成一些病虫害对农药产生了抗药性,也增加了用药的成本,破坏了农业生态环境,加重了农作物中的农药残留。
3、农业生态系统脆弱,病虫灾害此起彼伏
(1) 小种分化与变异。新发现小麦白粉病毒力较强的8个新小种,潜在威胁更大;稻飞虱生物型以Ⅰ型为主,转变为生物型Ⅱ为主,并发现了致害力很强的孟加拉型;稻瘟病小种变异也很频繁。这些病虫新种型的出现,将引起大面积种植的品种丧失抗性,危害加重。
(2) 主要病虫再猖獗、次要病虫上升。随着耕作制度的改变和农药品种的更换,导致过去已长期控制的小麦吸浆虫、二化螟、三化螟、东亚飞蝗、稻蝗等多种病虫又回升造成灾害,一些次要的或局部性病虫害,如稻瘿蚊、水稻细菌条斑病、水稻恶菌病、麦蜘蛛、麦叶蜂、玉米病毒病等亦常成灾。。
(3) 危险性病虫害传入。近年来,一些国际上成灾频率极高的危险性病虫害如稻水象甲、美国白蛾、美洲斑潜蝇、马铃薯象甲等先后传入我国主要粮棉产区和林区;美国白蛾已沿主要铁路干线分布至全国大部分地区;美洲斑潜蝇的传播更快、危害更大,迄今已在南北十多个省(区、市)发现其严重危害蔬菜、花卉、烟草、油料和棉花等经济作物,形势相当严峻。
4、关键防治技术落后
(1) 农药使用技术落后。如农药的施用至今仍沿用50年代的大容量淋浇喷雾法,农药的有效利用率仅20%左右,施药器械十几年乃至几十年“一贯制”,与发达国家相比,民用飞机施药发展缓慢,机动施药器械拥有量小,使用范围有限,目前防治病虫害主要是手动器械施药。在病虫害大发生时,还得靠人海战术,尤其是除草的问题愈加突出,全国年耗除草用工约250~260亿个劳动日,几乎占农业用工的一半。有关农药的药效测定、残留动态监测、病虫抗药性的评估及治理亦严重滞后,盲目用药现象十分严重。无公害生物农药的研究虽有一定基础,但与产业化的目标差距很大。此外,我国化学农药创制和研究能力落后,主要依赖于仿制的格局依然如故。
(2) 抗病虫作物品种选育急待加强。对棉铃虫、棉蚜、黄萎病、赤霉病、锈病、白粉病、稻瘟病、玉米大小斑病、玉米病毒病等主要病虫害,尚没有研究出高效的可稳定控制其危害的农作物品种,生物技术在抗病虫品质创新与选育的应用上也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 (3) 病虫抗药性日趋严重。化学药剂防治仍是我国当前农业生产的主要减灾手段之一,随着病虫害问题日益严重,农药施用量越来越大,抗药性问题日益突出。威胁我国农作物生产的主要病虫害有200多种,其中27种防治对象已产生严重抗药性,如水稻螟虫、棉铃虫、棉蚜、红蜘蛛、菜青虫、褐飞虱、水稻白叶枯病、小麦赤霉病、蔬菜霜霉病、小菜蛾、温室白粉虱等,尤以棉蚜、棉铃虫、白粉虱、小菜蛾、蔬菜霜霉病的抗药性突出,成为生产面临的重大难题。
(4) 生物防治技术呼唤新的突破。我国是生物防治研究与应用最早的国家之一,近40年来生物防治技术研究取得很大成果,就总体而言已步入世界先进国家的行列。但近年来在应用基础研究(技术贮备)、生物技术应用、关键技术创新及产业化应用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有拉大的趋势,投入市场新的生防制剂和保护利用天敌的实用技术越来越少。生物防治技术有待新的重大突破。
5、灾害预警能力差
长期以来,受研究经费和条件限制,我国对小麦白粉病、小麦锈病、小麦吸浆虫、棉铃虫、玉米螟、棉蚜、草地螟、稻瘟病、黄萎病、小麦赤霉病等重大病虫害爆发成因和灾变规律的研究相当薄弱,因而对大区域流行暴发的重大病虫灾害的整体预警能力差,目前仍难以完全摆脱被动应付的局面。
四、持续控制农作物病虫害的措施
1、加强对病虫害研究的投资力度
我国农业一直是低投入的弱质产业,农业科研的投入更是如此。在农业科研中,一谈及加强投入,人们首先考虑良种培育、科学施肥、兴修水利、区域治理等,植物保护总是被放在从属地位。植保科研单位由于经费不足,设备、仪器严重老化、陈旧。研究手段和技术的落后,导致相关基础研究滞后,无法开展重大病虫害的灾变规律研究,因而对灾害的预警能力差,生产上顾此失彼,已造成了严重后果,亟待加强投资力度。
2、 粮棉作物重大病虫害灾变规律研究
以严重危害水稻、小麦、玉米、棉花等主要农作物的迁移性害虫和流行性病害为主要研究对象,重点开展以下研究:
(1)迁移性害虫大批量、长距离、大范围迁飞或扩散的行为特征、生理生态机制及其灾变规律;流行性病害大区域蔓延、远距离传播的特征、生态条件及其成灾规律。
(2)重大病虫害与其寄主作物的相互作用关系及其在不同的作物布局、栽培制度及气候等条件下的消长规律与成灾趋势,分析引起暴发灾变的关键因素。
(3)害虫生物型分化和病原菌致病性变异的趋势、遗传规律及其与病虫暴发或流行成灾的关系。
3、加强粮棉油作物病虫害预测及综合控制技术研究
以严重危害水稻、小麦、玉米、棉花及油料等主要农作物的重大病虫害及农田草、鼠害为主要对象,开展以下研究工作:
(1)重大病虫害不同生态环境条件下的动态消长规律;主要致灾种类的发生发展趋势;准确的中、长期发生预报,数量化的灾害性风险预测技术。
(2)改进农业生物灾害的关键治理技术,对生态调控技术的创新与示范、控害生物的扩繁与利用、高效低毒非残留药剂的筛选与应用、病虫抗药性治理、抗病虫作物的选育与应用、耕作栽培措施的持续控害等技术措施着重加强研究;开发适应不同作物生态区和农业生产水平的控害减灾配套技术体系。
关键词:农作物;病虫害;专业防治
1 抓好农作物病虫害专业防治的重要性
1.1 是确保粮食安全的保障。
粮食安全问题历来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无论是国家还是地区,粮食安全都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生产的物质基础。对于粮食生产过程而言,无论是农作物的育苗时期、生长时期还是成熟时期都必须抓好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工作,由于农作物病虫害具有感染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程度较深的特点,如果不采取专业化防治方法,将会给农作物的生产带来严重的影响,导致粮食减产、甚至绝收问题的出现,危及粮食安全。
1.2 是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的前提。
优质的农作物产品能够有效确保农民增产增收,优质高产的农作物产品一方面来源于对种子的选择,另一方面也是最主要的方面在于农作物的生长管理。在农作物生产过程中如果把握好各个环节就能有效的减少或避免病虫害的发生,众所周知,病虫害一旦产生就会直接作用与作物的植株,导致作物的减产甚至是绝收,因此,要确保农作物的增产增收就必须注重病虫害的专业防治工作。
1.3 能够有效的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对于优质合格的农产品而言必须保证不受任何外在或是潜在的病虫害影响。一方面,农作物的病虫害一旦出现,很多农民采取直接喷洒药物的方法,造成了农药残留,影响了农产品的安全。另一方面,病虫害的出现既使不会给农作物造成灭顶之灾也会直接影响到农作物的生产质量。因此,在农作物生产过程中应该重视病虫害的专业防治工作。
2 农作物病虫害产生的原因
2.1 现阶段我国的农业生产面临着劳动力缺乏的现象。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在我国迅速崛起,农村有效的劳动力转向城市务工,农业生产面临着农村有效的劳动力不足的现象。劳动力的素质普遍不高,留守的剩余劳动力多为“386199部队”,当农作物的病虫害来袭时,他们应对的能力有限。
2.2 农作物病虫害产生的又一原因在于技术的缺乏。
目前我国农业生产仍以分散经营方式为主,存在着种植面积小、种植难以形成一定的规模的现象,最关键的是他们缺乏病虫防治的知识,出现了“有病乱投医”的现象,不仅不能准确的保证药量,还存在盲目用药,不仅不能根治病虫害,还适得其反,加重了病虫害的程度。最关键的是不合理的用药方式造成了农药残留,严重的影响了农作物的安全生产。
2.3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中还存在信息匮乏的现象。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一方面,农村劳动力对农业信息的不关注,另一方面的原因是仅管我国高度重视“三农”问题,不断加大对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但是有的农村地区仍然存在着缺乏信息的现象,使得农民不能及时的掌握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的相关信息,有效地了解病虫害防治的方法。总之信息的缺失对农业生产而言将不利于防治病虫害的管理工作。3如何抓好农作物病虫害的专业防治工作
3.1 培育专业病虫害防治组织。
植保部门要高度重视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成立预防小组积极的引导和支持农作物的生产,建立和健全农村服务机制,协同各界为专业防治病虫害服务。提高农村的生产力水平与现代农业发展相协调、相适应,全面提高农村病虫害的防治水平。
3.2 加强政策支持和引导。
对于农业行政部门来说要有效地协同民政部门、工商部门、财政部门、税务部门等一道积极的扶持农村基础建设,尤其是加强对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管理工作,相关部门应该积极地引导农民采用专业科学的技术进行防治。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支持,加大农业的资金投入,全面引导农业生产。
3.3 要强化农药管理机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很多不法分子为了谋取经济利益而制造假农药,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农药市场。不仅损害了正规农药生产企业的利益,还严重的影响到农业生产,农民由于缺乏识别的意识和能力而购买到劣质农药,给农民的财产造成严重的损失,更为重要的是给国家的粮食安全带来威胁。因此,要提高农作物的病虫害防治工作就必须强化农药管理机制,相关部门应该出台相关的市场监管措施维护企业和农民的整体利益。
3.4 要全面提高农作物病虫防治技术。
西畴县属亚热带低纬季风气候区,立体气候明显,干雨季节也十分明显,全县有一所具法人资格的植保植检站,但是由于该站各方面建设还不够齐全,原有工作方法已经不能够适应目前的植物检疫工作,外来有害生物和检疫性有害生物将对农业生产造成极大的威胁。
1 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的新情况
由于经营、生产形式的诸多改变,植物检疫产品由种苗木、种子、繁殖材料扩大到粮食、水果、蔬菜、中药材等,加大了检疫的任务,随着外来物种引入的增加,植物检疫防疫工作的难度也相应加大。因此,对有害生物的控制、扑灭和防范有害生物的传播,已成为植物检疫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2 西畴县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现状
目前,西畴县植保植检站在防治检验工作中还存在的问题。一方面,随着私人经营和种子经营单位的增加,各种货物托运之处,都是私人承包经营,他们在受理货物时基本不履行相关手续。另一方面,检疫工作还存在盲点,一些本文由收集整理地方已发现检疫性有害生物,但本应实施检疫的粮食、中药材、饲料、蔬菜、瓜果等产品的经销基本都没有办理植物检疫手续。因此,造成农作物种子和产品的流通检疫方面的严重不足。公路、邮政等运输部门的配合对植物检疫工作有不可代替的作用,但随着交通运输单位的不断发展,一些人的个人利益意识远远大于整体利益意识,使检疫意识越来越淡化,增加了病虫害进入的机会,使得在调运把关方面出现很大的漏洞。此外,有关方面的机制存在很多的不足,表现在政策处理上的标准不一致,给检疫业务的开展带来许多的问题;有关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方面的技术人才匮乏,不利于有关工作的开展,检疫员业务水平不能跟上形势的需要。面对检疫严峻任务和新形势,基层植物检疫员缺乏一些有关的检疫信息和业务培训,使检疫员的业务和执法水平都难以提高[1]。
3 西畴县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对策
3.1 建设检疫队伍
植物检疫的业务性非常强,专职检疫员应当具有相当的专业技术知识和执法水平,能够在工作中起到引领作用,而目前西畴县植保植检站人才匮乏。首先,应通过相关措施留住现有的技术人才。其次,要以提高专职检疫员的业务水平为重,争取通过各种途径及时让基层的检疫人员掌握有关的信息和知识。检验检疫的工作相当繁重,各基层检验检疫部门应把科学发展观作为统领,以和谐机关为目标,不断提高植检队伍的凝聚力、亲和力、战斗力,保证检验检疫工作持续开展,以提高检疫人员技术水平,满足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3.2 完善植物检疫机构设施
目前,该县植保植检站检疫机构设施还很落后,一些工作难以顺利开展,应加大资金投入,合理安排资金完善,以为工作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还应建立起防范监管的机制,加强检疫检查和监管工作,加强各部门的工作联系,以建立独立的执法主体,达到有法可循、有法可依。
3.3 全面进行检疫
检疫在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中不可缺少,只有将病虫害抵制在萌发的状态,才能进行有效防治。应全面加强检疫队伍的建设,培养一支高素质检验检疫队伍。首先,应从产地检疫入手,对产地进行严格有效的检测;其次,要加强调运检疫,不能让任何病虫害引入和扩散;当新的情况出现时,要能及时发现,及时采取有关措施[2-3]。
3.4 4个“加强”
当前植物疫情传入较为频繁,危害加重,防控压力不断加大,有关政府部门应加强领导,建立起专门有关植物疫情的防控指挥部门,不断落实防控的责任制,发动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发动广大农民群众一起参与,依靠科技,以使各项植物检疫防疫措施落实,有效控制重大植物疫情的扩散,加强有关疫情的监测,以便能够做到早发现,早解决;同时加强内部管理工作,单位内部要制订并落实好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执行,以确保每项检疫工作正常进行。还应加强有关的宣传和培训,引起有关部门的注意,同时也能对农民群众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从而引导农民主动配合和自觉参与到防控行动中来,为植物的疫情防控奠定扎实的群众基础[4]。
3.5 提高认识
双柏县地处楚雄州南部,属典型的山区农业县,高原立体气候突出,气候类型多样,境内最高海拔2 946 m,最低海拔556 m,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越,十分有利水稻、烤烟、茶叶、冬早蔬菜等粮经作物种植。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23 333.3 hm2左右,其中:粮食作物面积15 333.3 hm2,经济作物面积8 000 hm2,粮食作物总产量6.5万t。受全球气候变暖和复杂自然地理条件等外部环境的影响,近年来各种农作物病虫草害频繁发生危害,部分重大病虫害如小麦条锈病、玉米灰斑病、水稻稻飞虱等甚至威胁到粮食生产及农业安全。实践证明,开展病虫害统防统治已成为现阶段保障农业生产安全的一种重要防治措施,其中以植保服务社为载体的专业化防治组织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支撑和服务平台。从全县情况来看,通过农业部门多年的努力和探索,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从当前专业化防治组织的建设发展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1 双柏县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现状
近年来,县委、政府和农业主管部门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绿色经济示范县建设步伐,在推进高原特色农业进程中,通过采取“政府引导、群众自愿、政策扶持、规范运作”等有效措施,使全县的植保专业化防治组织得到了较快发展。
2008年7月,在县农业局植保部门的牵头下,全县8个乡镇成立了8支农业有害生物专业化应急机防队,有队员100人,共配备背负式机动喷雾器60台,配备专业防护服60套;县级储备机动喷雾器60台,其中担架式机动液泵喷雾机1台,为全县重大病虫疫情应急封锁和扑灭控制提供了重要保障。2009年9月,在县烟草部门的牵头下,全县8个乡镇成立了9个植保服务社,有从业人员44人,占全县农户数的0.13%,拥有小型植保机械94台,其中背负式机动喷雾机79台,为现代烟草农业病虫害防治开创了科学有效的专业化服务模式。2011年全县共发生各类病虫草鼠害面积33 133.3 hm2,组织防治面积49 533.3 hm2,占发生面积的149.5%,共挽回粮经损失3 233.1 t;开展农作物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8 786.7 hm2,占防治面积的17.7%,其中:粮食作物统防统治面积4 786.7 hm2,占种植总面积的31.2%;经济作物烤烟统防统治面积4 000 hm2,占种植总面积的92.3%。
这些专业化防治组织紧紧依托种植烤烟、茶叶经济作物及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的龙头企业和种植大户,立足服务本地农业生产,走出了一条“专业化防治+服务社+社员和农户”的新路子,开创了一头连农户、一头接市场的植保专业化防治经营服务模式。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农民种粮比较效益低,病虫害防治管理积极性不高
近年来,受宏观经济的影响,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农作物种植及管理、收获的劳动力成本也大幅增加,极大地增加了农民种粮的生产成本,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不高,种粮与种植其他经济作物和外出务工收入相比,收益明显偏低,部分地区甚至出现农户的承包土地撂荒闲置,举家外出打工的现象;还有一部分农民由于家庭困难、经济基础较差,种粮成本投入不足,疏于病虫害防治管理,病虫害发生频繁,危害严重,农作物广种薄收或有种无收的情况突出,导致大多数的植保专业化防治组织由于农户的有效需求不足而无法开展服务。
2.2 统防统治组织化程度较低,病虫害防治效果差
全县粮经作物、大小春作物之间的专业化统防统治工作发展极不平衡,表现为烤烟、茶叶、冬早蔬菜等经济作物专业化防治的面积和组织程度远远高于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大春作物明显高于小春作物;目前农业生产主要是以一家一户生产经营模式为主,由于农作物种植时间、种植品种及田地分布情况不同,农民缺乏统一有效的组织形式,难以实现大面积的连片统防统治作业,使病虫害防治时间不统一,防治不彻底;受利益驱使,部分农药经销商胡乱开单售药,甚至推销假冒伪劣农药,常误导农户多种类、大剂量配制使用农药。重复大量施药使病虫抗药性增强,造成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成本过高,防治效果不理想,严重损害农民的经济利益,增加了用药安全风险,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
2.3 农村劳动者素质不高,组织专业化防治较为困难
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输出工作力度加大,
转贴于
拓宽了农民的就业致富渠道,也降低了农民对土地的依赖程度,当前农村中许多青壮年外出务工成为热潮,仅剩一些中老年人和妇女在家种粮,他们的科技意识普遍较低,缺乏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及安全防护的基本知识,对植保专业化统防统治这种新事物、新技术接受比较缓慢,在组织他们进行病虫害统一防治时,大多采用老式喷雾器,施药器械陈旧,药液“跑、冒、滴、漏”现象突出,雾化效果差,农药吸收利用率不高,施药时不使用防护装备,安全防护意识较淡薄;农户施药后的农药包装袋、药瓶随处乱扔,未作统一回收处置,农药流失对环境造成极大污染。
2.4 专业化防治组织缺乏活力,持续发展后劲不足
现有的植保专业化防治组织大多处于起步阶段,人员少,规模小,底子薄,自有资金十分匮乏,仅靠入社会员的少量会费和牵头单位投入的一些固定资产来维持日常运转。从全县情况来看,虽然在固定场所挂起了牌子,制定了规范的章程和管理制度,但实际运作和管理并不理想,有的对外开展业务几乎处于空白状况;由本文由收集整理于植保服务社的成员自身也从事家庭农业生产,在龙头企业、种植大户和其他农户需要防治服务时,无法集中时间和精力及时提供服务;有的植保服务社仅为社员提供器械,让社员自己找市场和服务对象,由于外部缺乏有效的组织支持,内部缺乏必要的管理激励机制,植保服务社市场开拓和竞争力不强,社员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较低,植保服务社的便捷高效服务得不到充分体现,导致其吸引力小、作业量少。
3 对策
2010年农业部决定实施专业化统防统治“百千万”行动,同时启动了专业化统防统治示范县创建活动,力争通过若干年的努力,实现主要农作物、重点地区、重大病虫草害统防统治全面覆盖。云南省提出在“十二五”期间建立起覆盖全省的病虫害监测预报网,建设120支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专业队伍。这些指导意见的出台,为加快推进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完善重大病虫疫情防控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因此,双柏县在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进程中,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把握机遇,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牢固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理念,按照政府支持、市场运作、农民自愿、循序渐进的原则,以集约项目、整合力量、优化技术、创新服务、规范管理为突破口,积极发展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服务组织,引导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工作,努力提升全县病虫害防治的质量和水平。
3.1 强化组织领导,落实目标责任,加强病虫害专业化防治工作
加强组织领导和增加政府投入是启动植保专业化防治支持农业服务业的关键,因此县、乡都要高度重视植保专业化防治工作,要认真研究制订和组织实施好适宜当地专业化防治的发展规划,落实好重大病虫害属地管理责任制;要成立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示范工作领导小组和实施小组,负责部门间协调、资金和物资整合调备、实施方案制定、项目检查、资料汇总、信息上报等工作;形成主要领导靠前指挥亲自抓、分管领导坐阵协调具体抓、植保部门深入一线全力抓的工作格局,加强对专业化防治组织建设的指导、管理和培训,保证各项措施落实到位[1];要利用农机购置补贴和植保工程、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重大病虫害防治补贴等专项经费,对专业化防治组织建设给予农药、防治器械、活动场地、技术培训、雇工及劳动保护用品支出等费用补贴,稳步推进全县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工作。
3.2 促进土地经营权流转,整合生产要素,夯实病虫害专业化防治工作
要在有条件的地区积极进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法有序流转,引导和鼓励有实力的农业龙头企业、种植大户将农户零星分散的土地集中连片进行统一规划,统一经营管理,建设现代化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促进农村土地、种植资源、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通过重点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和种植经营大户,协助和引导专业化防治组织与他们建立良好合作共赢关系,开展对农作物整个生长季节的全程承包统防统治,通过优质服务展示专业化防治的作用和效果,实现最大程度降低病虫防治成本、提高防治效果、增加农业效益的目的,为深入开展病虫害专业化防治奠定坚实基础[2]。
3.3 以市场为导向,创新防治形式,推进病虫害专业化防治工作
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建设植保专业化防治组织,拓宽劳务信息服务渠道,采取合作制、合同制、股份制、会员制等方式,多渠道探索建立形式多样、服务周到、符合现阶段农村实际的植保专业化防治组织,逐步代替千家万户参与的费时、费力、低效的传统防治方式;要建立健全专业化防治的收费标准、服务方式、机器管护、用药规范等管理制度,可
转贴于
以通过提供防治技术+防治药物+机动喷雾器“三结合”或+专业防治人员“四结合”的形式组织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通过收取合理的服务费,引导它们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良性发展道路;要依托农业龙头企业、种植大户,充分发挥植保专业化服务组织的人才、技术、装备优势,打破地域界限,积极拓展服务内容,服务对象可从单一的粮食作物向烤烟、茶叶、蔬菜、葡萄、水果等经济价值较高的作物发展,服务方向可由单一的生产中期提供劳务服务型向科技培训、信息咨询、物资配送、器械维修等全方位、多层次服务发展,不断延伸服务链条,提高植保专业化防治组织的发展后劲[3]。
3.4 举办统防统治样板,开展绩效评价,推动病虫害专业化防治工作
要结合粮食增产工程、高产创建示范、优势作物标准园区和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区建设等项目,大力举办水稻、玉米、小麦、蚕豆及烤烟、茶叶、冬早蔬菜等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样板;要选择在病虫害常发和重发区及专业化防治工作基础较好,农民对农业依赖程度较高,发展潜力较大的乡镇,以经济价值较高的作物和地区为突破口,建设专业化统防统治示范区;在重大病虫防治的关键时期,组织科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和宣传发动,召开防控动员会和现场会,将示范区建成各级领导病虫防控的指挥田、植保新技术的展示田、农民群众病虫防控知识的教育田;要适时组织相关部门代表、科技人员、种植大户和农民群众开展现场观摩活动,集中展示专业化统防统治的效果;要组织制订各类病虫害防治效果认定标准,按照规范的病虫危害损失率测定统计方法,全面评估专业化统防统治示范的实施成效;要建立健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效果评价、药害鉴定和纠纷仲裁机制,及时解决专业化防治中出现的问题。
沼液是人、畜粪便及农作物秸秆、杂草等各种有机物经厌氧发酵后的液体残余物。沼液作为厌氧发酵残留物的液态部分.不仅含有丰富的氮、磷、钾、铜、锌、锰等大量营养元素和微量营养元素,而且含有17种氨基酸活性酶,其中,所含的乙酸、丁酸、丙酸、乳酸菌、芽胞杆菌、维生素B,植物激素中的赤霉素、吲哚乙酸,以及较高含量的氨、铵盐和一些抗生素等成分是沼液抗病防虫的主要因素。另外,沼液中产生的乙烯、脱落酸等物质会激发作物抗逆性反应,再加上沼液本身的营养作用,使得作物植株强壮,从而极大提高对病虫害的抵御能力和水平。因其无污染、无残毒、无抗药性而被称为“生物农药”。
1 喷施沼液防治病虫害效果显著
(1)喷施沼液防治病害
1)沼液防治小麦赤霉病。在盛花期喷1次,隔3~5d再喷1次,防治率可达81%;与药剂多菌灵的防治效果相当,发病率比对照下降20.71%,相对防治效果可提高44.88%。防治小麦赤霉病可采用正常产气1个月以上的沼气池中的沼液(澄清、纱布过滤),沼液防治小麦赤霉病具有无需投资,便于推广,避免造成环境污染的优点。
2)沼肥防治小麦全蚀病。资料查证,小麦喷施沼液防治全蚀病效果显著,其发病率仅为6%,而对照率高达40%。
3)沼液防治西瓜枯萎病。首先用沼液浸西瓜种子8h,催芽中棚育苗移栽,667m2施沼渣2000~2500kg用做基肥,在西瓜生育期叶面喷施沼液3~4次,若6h以内遇雨,则应补施。如果发现瓜田有个别病株,应及时用沼液原液灌根,方可治好病株。实践表明,连续3年西瓜田施用沼肥,第3年几乎没有发生枯萎病而死亡的西瓜秧苗。
4)沼液防治黄瓜白粉病。通过试验发现,用沼液原液喷施黄瓜效果最好:其中调查78片黄瓜叶片,总病斑数为191.1个,每叶平均病斑数为2.45个,病情指数为13.8%;而喷施25%沼液,55片黄瓜叶片,总病斑数为413.6个,每叶平均病斑数为7.52个,病情指数为47.1%。通过试验发现了喷施沼液的黄瓜表现生长健壮,叶色浓绿,叶绿素含量增高,叶片厚实,叶脉粗壮,过氧化物酶活性有所降低,这些特征大大增强了植株的抗病性。
(2)沼液防治虫害
1)沼液防治韭蛆。韭蛆一年发生4~5代,以取食韭菜叶鞘基部和嫩茎,使根基腐烂,地上部叶片枯黄而死,严重时造成韭菜成片死亡,为了使广大菜农能生产出无公害韭菜,我们于春季扒开韭菜根部土壤,在有韭蛆白色幼虫出现的地方,用沼液顺韭菜行垄灌和沟灌并使沼液下渗土壤深度为10~15cm,结果发现韭蛆白色幼虫明显减少。
2)防治玉米螟。玉米螟以幼虫危害玉米嫩叶,使被害叶呈半透明薄膜状或成排的小圆孔,同时玉米幼虫还咬食雄穗、雌穗、茎杆,致使玉米籽粒千粒重降低,形成早枯和瘪粒,导致减产。为了减少农药残留,生产更多的无公害玉米,我们在玉米螟幼虫孵化盛期,用沼液50kg,加2.5%敌杀死乳油10ml配成药液进行喷施,玉米螟防治效果良好。
3)防治果树螨蚧蚜虫。取沼液50kg,2层纱布过滤,直接喷施10天~次,发虫高峰期连治2~3次。气温25~C以下全天可喷,气温超过25℃应下午5时以后进行,如加入1:1000~1:2000吡虫啉,或1:1000~1:3000灭扫利杀虫效果更显著,持效可达30d以上。
二、沼液浸种
1 沼液浸种的优越性
(1)营养全面。沼液含有作物种子所需的水溶性多种养分,如氮、磷、钾和铜、铁、镁、锌等微量元素以及一些氨基酸(赖氨酸、色氨酸),还有生长调控物质如维生素、生长激素等。在浸种过程中,种子吸收了沼液中的各种营养物质和微生物分泌的多种活性物质,这些物质能够激化种子体内酶的活动,促进胚细胞分裂,刺激生长。
(2)温度适宜。沼气池出料间内的沼液温度比清水要稍高一些,种子处在适温的环境条件下,新陈代谢活跃,有利于促进种子萌芽,提高种子发芽率。
(3)无毒无害。经过沼气池厌氧发酵处理的沼液,病菌和虫卵被杀灭,无毒无害;沼液中的多种微生物及其分泌的活性物质对种子表面的有害病菌具有一定的抑制和杀灭作用,沼液中的氨离子也能杀灭种子病菌,起到药物浸种的同等效果。
2 浸种技术要点
(1)种子包装。将种子装入透水性较好的塑料编织袋内,装种数量根据品种及袋子大小确定。一般每袋装10~20kg,留出一定空间,以备种子吸水后膨胀,有壳种子留1/3的空间,无壳种子留1/2的空间,然后扎紧袋口。
(2)浸种位置。将装有种子的袋子用绳子吊入正常产气的沼气池出料间中部料液中,在出料间口上横放一根竹棒,将绳子另一端绑在竹棒中部,使袋子悬吊在固定的浸种位置。
(3)浸种时间。根据种子类型和出料间沼液温度的不同而不同。有壳种子浸24~72h,无壳种子浸12~24h。沼液温度低时,浸种时间稍长,反之则时间相应缩短。
(4)浸种后处理。提出种子袋,漏干沼液,把种子洗干净,然后催芽或播种。
3 浸种前的准备
(1)晒种。晒种时间,一般1~2d,每天约晒6h,选择晴天的中午前后几个小时的阳光。为使种子接受阳光均匀,应将种子在晒席上薄薄摊开,每日翻动3~4次。
(2)清理浮渣。用于沼液浸种的沼气池要正常产气1个月以上,并将沼气池出料间内的浮渣和杂物清理干净。
(3)揭盖透气。加有盖板的出料间应清渣前1~2天揭开透气,并搅动料液几次,让硫化氢气体跑掉。
(4)浸种时间以种子吸足水分为宜。沼液浸过的种子,都应用清水淘净.然后催芽或播种。
(5)及时给沼气池加盖,注意安全。
(6)由于地区、墒情、温度、农作物品种不同,沼液浸种时间各地可先进行一些简单的对比试验后确定。
4 沼液浸种农作物效果显著
(1)小麦经沼液浸种小时,用清水洗净后即可播种。如在土壤干旱墒情差时,则不宜采用沼液浸种。据资料显示,小麦经沼液浸种后比对照田早出苗1d,且苗齐苗壮,叶色浓绿,比对照田基本苗多0.7万/667m2,单株分蘖多0.3个,永久根数多0.7条,返青期早2d,拔节期早3d,抽穗期早2d,且秸秆粗壮。小麦成熟期平均穗长多0.5cm,穗数多1.3个,千粒重多0.5kg,667m2产量增加了49.5kg。小麦浸种还能提高小麦抗病虫害,抗倒伏能力。
一、认清形势,加强领导。
农作物重大病虫害是制约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最大障碍,一旦发生,损失很大,甚至颗粒无收,所有的投入和付出毁于一旦。目前由于气候给农作物病虫害提供了适宜的发生、繁育、生长的条件。根据预测预报和实地调查来看,发生的时间早、种类多、范围广。在苗床地常年没有出现的病虫今年也发生了,给农业生产提出严峻的挑战。为确保今年农业生产稳中有增,实现农民增收,抓好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切实搞好农作物病虫预测预报和防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镇上成立镇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由镇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涉农部门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农技站长任办公室主任、农技站职工为具体工作人员,负责加强对全镇农作物重大病虫防治工作的测报调查、技术指导、协调和督查。各村(居)也要成立相应的工作小组,加强此项工作,确保本地无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的发生。
二、措施到位,责任明确。
镇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方案和防治预案,加强对村(居)及相关部门的督查、检查、考核和协调,对出现重大病虫害的地方,立即组织专业队指导,加强统一防治。镇农技站负责全镇农作物病虫害的预测预报、调查、防治技术指导,向镇政府及上级有关部门报告病虫害情况,印发技术资料。村(居)负责本区域内的农作物病虫防治工作,加强宣传,督促农民加强防范,及时报告病虫害发展情况;如有重大病虫害发生,要积极应对,主动作为,消灭病虫。镇领导小组办公室、各村(居)要切实做到每三天一查、一报。农技站工作人员要分片包干,进村入户抓好田间调查,做好预测预报;镇上领导按平时工作分工驻片包村,驻村干部及村干部包社,使工作层层有人抓、一级对一级负责,推动防治工作的有效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