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方法范文

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方法

第1篇: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 高中;数学教学;发散性思维

随着课程改革的发展,现代的教育都是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把发散性思维作为创造思维的核心,不断深化素质教育. 而数学的学习过程正好包含思维的过程,所以,我们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培养发散性思维. 在当今的高中数学的教学中,老师们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因为这不仅是高中数学教学的发展趋势,同时还可以便于我们开展素质教育,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发散性思维的概念

思维是人体的大脑对于客观事物的特性和规律作出间接或概括性反应的过程,是人们在感性的基础上对事物的进一步认知. 思维属于一种理性的认知活动,思维不仅可以推动人们智力的发展,还可以推动社会的发展. 而发散性思维又可以称为辐射性思维、放射性思维、扩散性思维或者求异思维. 所谓的发散性思维就是指思维者可以根据自己目前已经掌握的信息资料,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争取获得多种解决方案的思维方式. 发散性思维已经被作为评价每个人创造力的重要依据. 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可以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和灵活性,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策略

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比较常用的方法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情感因素和心理素质的启迪和培养方面,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每个人都是情感动物,而每个人的思维又是随着情感诞生的,情感不仅可以激发思维,同样可以阻碍思维. 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我们应该从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维持学生的学习热情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情感,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进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二)从思考问题的角度方面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我们之所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就是为了让学生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针对某个问题找到合理的解决办法. 在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考虑问题,避免以前那种中规中矩和由因循果的思考模式. 因为所谓的发散性思维就是从不同角度去分析问题,最终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 在高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善于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或者鼓励学生从侧面思考问题.

(三)从解决问题的方法方面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在数学的解题过程中有可能会出现一题多解或一题多变的现象. 一题多解指的是对于某一个具体的问题,可以利用不同的方法得到解决,在这个解题过程中,需要学生善于发现各个解题方法之间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的多元性思维. 而一题多变指的是针对某一个问题进行深入的扩展和延伸,对某个问题所涉及的领域进行逻辑梳理. 我们国家那些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是为了让学生可以应付考试,很少鼓励学生一题多解或者一题多变. 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积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对每个问题都要进行深入研究,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注重探究猜想,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每个人思维的灵活性主要展现为思维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作出反应的灵敏度,思维的灵活性可以反映出一个人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在崭新的教学模式下,老师们开始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从而可使数学的教学成果得到提升,使教学的质量得到提升,使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得到加强,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到较大的提升. 另外,在平时,老师们应该鼓励学生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在好奇心的推动下,不断思考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还可以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

高中的数学和中学的数学相比,难度有所加大,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恰好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 其实,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采取很多种方法,本文介绍的只是比较常用的几种方式.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必须具备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意识,并在讲课的过程中慢慢渗透这一理念,采取比较实用的培训方法,始终把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可以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薛超喜.深化例习题课教学 优化学生思维品质[J].数学教学研究,2001(09).

第2篇: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发散性思维 策略 思维发散点

一、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发散性思维的状况

很多人,包括一些教师,都觉得数学是一门很死的学科,学生只需牢记公式和定后,机械地运用到题目之中,将数学学习变成了完成数学学习任务的模式。很多学生遇到什么样的题型应该运用什么样的公式,已经牢固掌握在心中,但是为什么使用这个公式,是否可以用其他的公式解答,学生可能根本就不会去思考。教师缺乏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主要表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节约课堂教学时间,提高讲解题目的效率,大多采用填鸭式教学方式和样板式教学方式。教师在黑板上一点一点书写解决题目的正确的步骤,不希望学生产生别的想法,只让学生按照教师应对高考多年所形成的思路来解决。

二、学生发散性思维发散点的设计

1.以概念变式为思维的发散点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逐渐建立起以概念为中心的发散性问题,让学生在参与中逐渐充实自己的想法,提升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2.以知识为思维的发散点

教师必须给学生扎实的知识基础,让学生的知识动态化、立体化,深化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探究问题的不同解法,培养学生融会贯通、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层次,提高学生多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

3.以思想方法为思维的发散点

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学生联想到其结构中所有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情境,自觉运用各种解题的路径,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逐渐灵活学生的思维形式,不断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建立学生的知识网络,塑造学生的知识结构。

4.以反思为思维的发散点

教师应该将反思作为学生的发散源,培养学生审查和反思原始想法的思维习惯,防止学生缺乏反思问题,忽视自己的解题的思维过程,陷入学习的困境,教师要发挥自己的作用,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时候发展学生的发散意识。

三、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发展学生发散性思维的策略

发散性思维,是大脑在思维的时候呈现的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不依靠常规,寻找变化,思维扩展,思维呈多维度的发散的状态,沿着不同的方法x择信息重组的方式。我们可以说,发散性思维是数学方面学生提高的重要条件,因为发散性思维能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形成好的学习能力。

1.一题多解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和方法来研究学生怎样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教师可以运用一题多解来拓展学生解题的思维,实现学生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多角度解决问题,活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学会运用多种方法来发展自己的发散性思维。

教师要保证在条件和问题不变的状况下,引导学生多角度、多侧面思考问题,探究不同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要教会学生找到独特的解决办法,引导学生提高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教会学生准确地掌握知识,形成多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乐趣。

2.努力创新

教师在教学中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条件反射出对一些题目做出答案,但是,有没有一些创新的手法呢?教师要引导学生,针对一些题目进行奇思妙想来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努力创新,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大胆按照自己的思路对数学问题进行研究。数学教师要带领学生不断学习与思考,积极从学生的疑问中寻找新的思路。教师要耐心对待有特殊想法的学生,研究学生的解题方法,帮助学生找到解题的思路。教师要努力倾听学生,鼓励学生将发散性思维运用到教学中,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3.一题多用

教师不需要将不同的题目都抄在讲台上,一道题目讲完还要擦掉再板书另外一道题目,降低了教学的效率。可以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做到一题多用,节约时间,提高效率,鼓励学生精减题目的训练,将已经做过的题目,经过自己的改编,变成考查不同知识点的题目。高中数学教学不仅要提升学生的分数,也要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4.一题多议

思维具有独创性和新颖性,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运用一题多议,鼓励学生自己思考,发现和解决别人没有发现的问题,引导学生自觉研究新的知识,发现新的问题。教师可以提供一种教学的情境,引导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组织学习讨论,发展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拓展学生的思路,引起思维的变化和发展,不断学会设问,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创造性。

5.一题多变

教师要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根据事物的发展变化,及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握住一般的概念和解题方法,还要灵活地解决问题,加强训练,重视一题多变,利用问题的变化,发展学生的思维。教师要把握一题多变的方法,进行情境变换和条件变换,让学生运用全部信息,进行放射性联想,寻找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总之,高中数学教师要多种方法、多个角度来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高学生思维的质量。

【参考文献】

第3篇: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科学教育;发散思维;创新意识;思维模式

发散思维是创造思维的核心内容,培养发散思维就是在培养我们的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发散思维是顺着不同方向去思考同一种问题,从而寻求多种答案的思维模式,那么在初中科学教育中,学生发散思维是如何培养的,学生的思维存在哪些问题呢?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

一、发散思维的内涵

某心理学研究者得出结论:“发散思维,又称辐射思维、放射思维、扩散思维或求异思维,是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它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然而,初中科学教育中,学生的发散思维要以多角度思考问题,能对某种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从而得出不同的结果,从不同方面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进而改变单一的思维定律,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存在的问题

1.思维模式过于局限。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接受新问题、新知识以及新事物时,往往都会用旧的思维模式去思考新问题,去看待新事物,这种思维定势早已“先入为主”的影响了学生的思维,进而就不会用新的思维模式去考虑问题,也就阻碍了对新知识的间接理解。

2.思维模式过于依赖。到目前为止,科学课堂上经常会有这样的现象:老师提问一个问题,学生一下子全都低下头,不停的翻书找答案。大部分同学太过于依赖课本,书上怎么讲就怎么说,只是一味的照本宣科,没有一丝的创新意识,对课本、教师传授的知识无条件的认可与赞同。这种心理会造成学生对书本的依赖性,从而放弃追求对问题的独立思考能力,削弱了思维的独创性。

三、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方法

1.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目前,中学生正处于思想不成熟阶段,自尊心和自我保护意识很强,很看重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在教学中,我们也发现,有些同学不爱回答问题,不能主动说出自己的想法与见解,主要原因就是怕同学和老师嘲笑自己,产生了自卑的心理,缺乏安全感,因此,老师应主动了解情况并及时地给予帮助,让这类同学消除抵触心理,放心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意见,使他们的思维更加活跃。

2.加强学科之间的互动。随着科技的进步,知识的多样化,各学科之间的联系也逐渐密切起来。在科学的教学中,应运用各科之间的知识进行系统化的教学,这样不仅有利于各学科成绩的提高,更有利于思维的开发。例如:水知识与应用的有关内容,从植物、动物生命活动对水的依赖、地球水循环到水的物理性质,从水的化学性质到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处处展示了理、化、生、环境等知识的高度渗透。学生掌握了举一反三学习方法,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发挥,从而达到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3.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拥有完美的想象力,可以提高自身的发散思维。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材,引领学生发挥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发散能力。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成为知识进化的源泉。”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发挥想象力,有着各种各样的想法,教师应该鼓励其追求不同。

某教师举过这样一则案例:我国航天技术的下一个目标是登上月球,假如你有幸成为宇航员,你认为月球上可能会发生什么?教师根据初中生争强好胜的这一心理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引进了“比赛”的方法,要求结合平时所学知识,踊跃回答。在猜想的过程中,通过比赛,每提出一种猜想每位学生加平时成绩1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极大提高,有效地开发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且对所学的科学知识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与掌握,收到较好的效果。当然学生的回答也有一些不切实际的,教师应该正确引导并纠正。

四、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应注意的要点

1.注重知识的积累。积累大量的知识材料,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意识,是发散思维的基础。要特别注意科学学科的教学,打好基础,丰富学生的知识量,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尽快的完成发散思维模式。

2.把握教学的尺度。把握一题多解的思维模式,但要防止学生漫无目的的随意发挥,影响教学进度。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乐观、积极、平和的心态能使人的大脑中枢神经处于最佳状态,保证身体各个系统协调一致,充分激发创造潜能。课堂成功的关键是受情绪所控制的,情绪可以催人向上,也可以使人陷入困境无法自拔。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要以身作则,充分利用自己的知识与能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打造属于他们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与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陈凤.初中科学中学生发散性思维培养的思考[J].舟山教育年度期刊,2010(7).

第4篇: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方法范文

(1)发散思维的概念

发散思维是人们在进行科学实验、工程设计以及发明创造等思维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的认识阶段。其特点是思维善于排除各种习惯和定势的约束,而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不同途径。

(2)影响小学科学教育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因素

学生自身特性的限制

对于小学生来说,这个阶段是学生个性特征形成的时期,也是身心发展最为关键的时期。目前小学科学教育的社会化功能只有一个,这就是为高等院校输送人才。这种单一的教育社会化功能迫使教师大搞应试教育、进行填鸭式教学,只注重求同思维的训练,最后导致学生过分重视成绩,养成不敢超越书本的习惯,这种教学方式强烈地压抑了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

教学条件有限

我们知道有些科学课需要做大量的实验,但是由于科学课的课时不足,仪器及药品配备不全,有许多探究性的实验,教师只能把做实验改为讲实验,这种现象怎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3)小学科学课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存在的问题

小学科学课的老师虽然都是专业的,但是在升学压力、职称竞争等因素的影响下,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方面出现了很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思维定势较为严重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接受新问题、新知识以及新事物时,往往都会用旧的思维模式去思考新问题,这种思维定势早已“先入为主”的影响了学生的思维,进而就不会用新的思维模式去考虑问题,也就阻碍了对新知识的间接理解。

过分相信权威

凡是铅印的字,就具有权威性;凡是上了书本的知识,就绝对正确;凡是教师提供的答案,勿庸置疑。在科学课的课堂上,面对众多的问题,其实它们的答案可以有多个,但是学生往往只会相信课本上的唯一正确答案。这种过分相信权威,对自己的思考和想象失去信心的表现对学生培养发散思维有严重的负面影响。

(4)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有效策略

深入浅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首先,采用鼓励教学方式。科学教育课上,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是非常强烈的,他们会有很多的想法。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联系实际,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并提出自己的见解。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还有效的开发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其次,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浓厚的兴趣才有可能将事情做好。要实现深入浅出的教学方式,就要结合学生的兴趣,依据兴趣的强弱帮助学生培养发散性思维。比如一则有关地理知识的讲述的课堂中,可以这样入题:我国航天技术的下一个目标是登上月球,假如你有幸成为宇航员,你认为月球上可能会发生什么?争强好胜的这一心理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引进了“比赛”的方法,要求结合平时所学知识,踊跃回答。这样的方式入题,在很大程度上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更有利于教师课堂知识的传授。

迁移转向,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在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科学知识无边界的特点体现的最为明显,经过一定的推理都可以联系在一起。在科学的教学中,应运用各科之间的知识进行系统化的教学,这样不仅有利于各学科成绩的提高,更有利于思维的开发。学科之间的渗透使得教师在科学课的课堂上,可以举一反三,达到多个知识点共同学习的效果。例如,对有关水的知识点,教师可以从动植物的生命与水的关系、地球水循环、水的物理特征与化学性质、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角度分析,展示理、化、生与自然环境等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

提高教师自身的发散思维品质

教师本身的发散思维品质间接决定着他的教学能力和教学风格,也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在学生心目中,教师具有一定的榜样性。如果教师遇问题喜欢多角度思考,具有批判性思维,在解决问题时思维敏捷、思路宽阔而且能经常引导学生积极动脑,大胆思考,那么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一定会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可见,提高教师自身发散思维品质,既是有效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需要,也是以自身的榜样力量积极影响学生思维素质发展的需要。

由此可知,教师具有良好的发散思维素养,是学生发散思维得以培养的前提和保障。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勤于积累,勇于实践,科学探索不断调整和完善自己的素养结构。

第5篇: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中学语文;训练方式;发散性思维;流畅性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4-0064-02

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应从培养其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入手。而要培养这三种特征,很重要的一条是给学生提供发散思维的机会,安排一些能够刺激学生发散思维的环境,逐渐培养学生多面向、多角度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习惯。下面就自己多年的教学体会,谈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1.巧设问题情境,鼓励多角度思考

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教师首先要利用好课堂这个主阵地。要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不能置学生于被动地位,"独霸"讲台。要始终摆正学生的主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性学习。要具有创新意识,更新教育观念,充分利用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设法给学生提供积极思考,探索求异的机会,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多采用提问法、谈话法、讨论法等有利于发展学生智能,训练表达能力,扩展多向思维的教学方法。如在教《故乡》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讨论:杨二嫂是好人,还是坏人?是中间人物,还是多余的人?提出多种设想,供学生研究探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提出的问题要难易适度。太难的问题会使学生屡遭失败,降低求知的欲望,使学生不敢拓宽思路,不知从何处入手思考;太容易的问题则不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兴趣,达不到培养发散性思维的目的。

因此,教师要在认真研究教材的基础上,设计课堂问题。问题设计的巧妙,就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有利于培养学生从多方位思考问题,训练他们的发散性思维。

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巧设问题情景,而且要鼓励学生多角度、多面向的思考问题,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给学生出示的问题,教师要注意延迟判断,对学生讨论中形成的意见,教师要暂缓下结论。心理学家托兰斯认为:延迟判断可以产生更多的想法,使学生增强表达自己想法的愿望,避免学生萌发的一些创新性的思维受到抑制。同时教师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意见,要鼓励学生多角度的思考问题。只要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有自己的观点,有自己的理解,且言之成理与答案意思相近,教师就要予以肯定和鼓励。即使学生回答的意思不对,甚至是可笑的,教师也不要简单的否定或嘲笑,挫伤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而要认真分析学生的回答中有没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并且加以正确的引导,耐心的解答,使学生的思路得以发展,思维得到训练。

2.给学生一个进行发散思维的发散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进行发散思维,必须有一个客观事物作为发散点,思维要从这个点开始发散。同样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两句富含哲理的诗句,怎么从诗句本身找到它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就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找到思维的发散点,这个发散点就是诗句中的"疑"字和"又"字。一个"疑"字,顿生迷茫;一个"又"字,忽含惊喜。"疑"是一顿,"又"是一扬。"疑"是一合,"又"是一开。学生就能通过这两个字的分析以及联系诗人此时的处境,联想到这是诗人在逆境中的一种希望、一种自我勉励。随着小学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课程的编排以及课后练习的涉及上,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知识占了很大的比重。在课文内容中出示了很多小问题,比如:"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你是怎样理解这个词语的?""联系你的实际说一说你对这件事的看法。"或者是"你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等等,学生就可以由这些问题产生各自独特的想法和看法。产生这些不同的想法和看法,是因为他们思考的角度或立场是不同的,练习题或拓展练习题中也涉及到了很多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题。如:你由"颐和园"想到了哪些词?由"英雄"想到了哪些词?学生经过一番思考,能够说出很多词语,他们由颐和园想到了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想到了北京、故宫、天安门、长城,还想到了名胜古迹、旅游、愉快等等词语;由"英雄"想到了雄伟、高大、威武、等等词语。在这个过程中,这两个词语就是发散点,他们根据这两个词语进行了发散思维。有些词语乍一看好象没有联系,但是学生是有根据的,是由于思考的角度不同、方法不同,得到的结果也就不同。这种由一个发散点进行发散思维培养,就能够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

3.训练发散思维机智,加强发散性思维能力的运用

第6篇: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发散性思维

思维的最高境界是创造性思维,而创造性思维是由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性思维相互结合而成,其中发散性思维起主导作用。发散性思维,亦称求异思维等,它要求学生开拓思路,从不同途径和角度对已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最终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笔者在多年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突破教材的限定范围,尝试多途径多方法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现阐述如下。

1、通过鼓励求异培养发散性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启发并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因此,笔者经常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突破常规,多种角度多种方法探讨解决问题。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时,笔者利用“大娘,停住你送别的脚步吧”这一句话,鼓励学生多角度领会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同学们各抒己见,有的说这是志愿军战士知道老妈妈腿疼,所以心疼她不让她远送了;有的说这句话充分反映了老妈妈对志愿军战士的亲密感情,所以分别时依依不舍;还有的说,这句话如果改成“大娘,请停住你送别的脚步吧”,不是更显得尊重老妈妈吗?这样通过鼓励求异,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素质。

2、通过因势利导培养发散性思维

学生对事物的差异往往产生一种突如其来的领悟和见解,保护和发展这种直觉性思维是培养发散性思维的重要前提。如在教学《威尼斯的小艇》一课时,一位同学就向笔者提出:威尼斯既然是水上城市,那些建筑是怎样在水里建成的呢?这个问题已经超出了大纲所规定的要求,但笔者抓住这个机会,给学生布置了课外作业,让他们自己查找相关的资料。后来很多同学通过查找资料并进行讨论,很容易就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也加深了对威尼斯这个水上城市的认识。

笔者通过对这名同学的问题进行因势利导,大家通过积极动脑解决问题,既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又培养了同学们的发散性思维。

3、通过激发想象培养发散性思维

小学生发散性思维的重要特点就是敢于大胆想象。在语文教学中,要善于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拓展学生的思路。如教学《狼和小羊》一课时,笔者问同学们:“大家说,小羊就心甘情愿让狼吃掉吗?”结果同学们的思维非常活跃,都发挥出了浓厚的想象力,有的说,狼扑过来,小羊一闪,狼就掉进河里去淹死了;有的说小羊退到悬崖边,小羊一躲,恶狼掉进了万丈深渊。通过激发同学们大胆想象,各抒己见,一只聪明而勇敢的小羊活灵活现地出现在同学们的脑海里,他们的发散性思维也会得到积极发展。

4、通过联系实际培养发散性思维

语文教学中,结合课文联系实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并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学《小站》一课时,笔者根据课文上描述的设备简陋的小站,请同学们展开想象,五年后的小站可能是什么样子?同学们的思维一下子被打开了,有的对车站的设备大胆幻想,包括修假山、造喷泉,有的则根据自己曾见过的火车站来进行加工,比如添加了电视机、饮水机等,有的同学还特别提出在加强车站设备建设的同时,提高车站的服务质量才是关键。这样通过笔者的启发,同学们各抒己见,既拓宽了视野,也使自己受到了教育。通过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可以让学生对课本上的知识加深印象和了解,并产生深切独特的体验。

5、通过重组语言培养发散性思维

让学生重新组织课文语言,可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训练,可加强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变通性,使学生领悟到好文章的创作方法。例如在教学《草原》一文时,笔者在第一段设计重组语言的练习:“谁见过大草原?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草原是什么样的?”,结果同学们就争相述说着草原在他们眼中的形象,有的说草原一望无际看不到边,有的说草原上的草像一床绿色的盖被等等。在同学们说完后,笔者又继续引导:“让我们一起阅读课文的第一段,同学们说,你们刚才描述的和书上描述的草原,哪一个感觉更好?为什么?书上是抓住草原的哪些特点来写的?”通过讨论,同学们一致认为,课文用短小精炼、形象生动的语句,给我们展示了一幅美丽的草原形象。通过重组语言的练习,既让学生体会到这篇课文写作上的精妙之处,又提高了学生写作时遣词造句的能力。

6、通过课外拓展培养发散性思维

我们传统的语文教学,仅仅局限于以书本为中心,如果结合语文教学定期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意义重大。如在教学《皮球浮上来了》一课时,有学生不明白皮球浮上来的原理,笔者有意识引导学生做各种水的浮力实验,如向水里放纸船、石子、乒乓球等,让学生通过动手动眼动脑观察与思考,学生们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思维活跃,教学效果很好。课外拓展能使学生开阔视野,在大量查找资料及做试验的过程中培养了发散性思维。

总之,发散性思维不受课本知识的束缚和局限,允许学生思考问题时标新立异。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授课时要结合语文的学科特点,通过多途径多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开拓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美)RobertJ.Sternberg.赵海燕译.《思维教学--培养聪明的学习者》

第7篇: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发散思维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4A-0041-01

发散思维是大脑在思考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它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现多维发散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呢?笔者认为,教师要有意识、有步骤地拓展思路,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从而达到训练和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目的。

一、从多维猜想入手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由于思维模式单一,对问题的看法或见解往往比较片面或者呆板,在这种情形下,学生思考问题自然不深,此时,教师要鼓励学生从多维猜想入手,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深刻性,从而使学生的发散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如在教学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一课时,传统教法是让学生先熟背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的定义、概念、规律,然后,再按照这种定义解决具体问题。这样教学,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因此,在学生已有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认识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猜想: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可能是什么?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展开了大胆猜想:有的说“个位上是3的数能被3整除”;有的说“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的数能被3整除”;有的说“各个数位上的数都应该是3”。就这样,在猜想和验证的过程中,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到了有效培养。

本案例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主要从鼓励学生多方猜想引入,让学生尽情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在经历猜想、验证的过程中,不仅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更加深刻,而且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二、从多元解题入手

广阔性是发散思维的重要特征,鉴于此,在学生解题过程中,教师要引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灵活变通,思维不应局限于一种认识上,而是能够从中心向四周不同方向扩散。

如在解决“幸福小学原计划买12个篮球,每个72元,现在从买篮球的钱中先拿出432元买足球,剩下的钱还够买几个篮球?”这个数学问题时,由于习题中“从买篮球的钱中拿出432元”这个条件的提出很容易对学生产生干扰,因此,教师先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问题,并说明理由。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从自己的需要出发,选择自己喜欢的解题方式,得到了以下几种结果:

①(72×12-432)÷72 ②12-432÷72

=432÷72 =12-6

=6(个) =6(个)

③设剩下的钱还可以买x个篮球

72x=12×72-432

72x=432

x=6

④设剩下的钱还可以买x个篮球

72x+432=72×12

72x+432=864

672x=864-432

x=6

由于学生在解题时思维方式不同,思考的路径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自然也不会一样,但是,殊途同归,不管学生采取哪种方法,都是为了能够顺利解题,这样教学,有利于学生在多种算法中结、提炼出最优的算法,从而为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三、从多方追问入手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由于思维深度不同或因思维惰性所致,在回答问题时没有从深入把握问题本质的层面去思考、回答,导致回答问题时大都停留在一个浅层的局面,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进行多方追问,促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有效培养。

如在教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体积》一课时,为了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师提问:“我们已经知道了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那么,如果往这个圆柱形容器里注入适量的水,你能求出这个容器中水的体积吗?”学生很快回答道:“量出水的长宽高就行了。”教师继续追问:“如果在水中放入一块土豆,你能求出土豆的体积吗?”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纷纷说出了自己的解决办法。通过这样有效追问,引领学生由浅入深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在剖析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中不仅明白了解决问题的本质,而且发散思维也得到了有效发展。

第8篇: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发散思维;目的;方法,效果

发散思维是指一种带有创见性的思维。努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才能造就我国四化建设的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怎样避免或改变这种发散思维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呢?

从控制论的角度看,小学语文教学发散思维训练的过程是在两个系统(教学系统和学习系统)及其关联中进行的。因此,在教学中,应借助控制论的方法,使发散思维的训练目的明确,方法适当。这样,才能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发散思维训练的目的“控制”

如果说,发散思维训练的过程是一个信息交流和反馈的过程,那么,发散思维训练的目的则是这一过程的“始端”。也就是说,教学目的是发散思维训练的出发点,并贯穿于训练的全过程,训练的结果要达到教学目的。

二、发散思维训练的方法“控制”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发散思维训练要有适当的方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这是进行发散思维训练的重要一环。

1.精心设问,启发学生发散思维的门扉入手,精心设计提问,又要适当控制教学的难易程度。

2.及时点拨,触发学生发散思维的灵感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在学生思维出现定势的时候,及时地给予点拨、催化,以触发学生发散思维的灵感。

3.质疑问难,激发学生发散思维的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以逐步提高发散思维的水平。

三、发散思维训练的效果“控制”

发散思维有四个基本特征――新颖性、多端性、伸缩性、精细性。“新颖性”是指发散思维的方法新、角度新、内容新,“多端性”是指发散思维的范围广,不受时空界限束缚。“伸缩性”是指发散思维的反应敏捷、灵活。“精细性”是指发散思维的内涵丰富,观点、见解深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启发、点拨、激发学生的思维纵横驰骋,浮想联翩,立体发散,同时,必须特别重视调控教学过程,对学生的发散思维不失时机地从“新”“广”“活”“深”四个方面加以比较、分析、聚合,进行优化处理,使发散思维的效果最优化。

通过这个问题的回答,在我的调控(比较、分析、筛选)下,对四个答案进行了“优化”“聚合”处理,既发散了学生的思维,更使学生明确了发散思维要向“最佳”方向发展。

第9篇: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方法范文

一、发散思维的意境创造

发散思维就是在同一个问题下通过不同的思维过程得到不同的答案或类似的答案. 在这种情况下,“答案”不是重点,重点是思维过程. 比如同一问题,教师可以从答案入手,让学生在不同的思维过程中得到相同的答案,或者可以从问题入手,让学生自己可以变更问题条件,或变更问题点,得到不同的答案,然后对思路过程比较有特点的同学和比较有新意的变更问题的同学给予一定的鼓励.

通过意境的创造,可以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最优的培养. 这就是所谓教师引导,让学生自己做“主”. 考虑到课堂上每名学生的学习能力不一样,教师可以设计讨论小组,学生查缺互补、互相帮助的过程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合作能力,同时活跃课堂气氛,在这种环境下,学生就可以排除对老师的那种忌惮,畅所欲言,既可以帮助自己也可以帮助其他同学.

二、一题多变的发散思维培养

上述发散思维意境的创造中已经初步介绍了一题多变,那么这里主要讲解一题多变的训练对学生发散思维培养有哪些作用. 前面提到了题海战术,题海战术的根据来自于“一题多变”,但是题海又和一题多变有很大出入,题海是通过做大量的题目来完善学生本身的知识库,这种做法既无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又会让学生除了做题没有其他的能力. 我们知道考试的命题一般都同教学例题相差不大,教师通过对条件、问题的结论、知识点进行改造,就形成了新的题目.

教师出题的目的也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希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将问题深入,利用开阔的思路解答问题. 那么教学中就要努力培养学生以不变应万变的能力,而非以做题应万变的方法. 例如下通过以上变化我们知道题目可以千变万化,但是考点内容却是唯一或者相似的,所以通过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既提高了学生的创造性,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成绩. 这才是教师的教学目的所在.

三、一题多解的发散思维培养

一题多解实际上就是在同一条件下通过不同的思维过程得到不同的结论,这样的发散思维训练可以增加学生的思维广度,深度,通过一题多解的训练可以让每一名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来得到不同的结果,这样不会局限学生的想象力.

例如,在教学中,直角三角形多解题型中的一道题目:已知直角三角形两边长3和4,求第三边长度. 我们知道当学生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很多学生会因为勾股定理的3、4、5,直接写出答案,但是学生却没有注意这道题目没有写哪个边是直角边,哪个边是斜边,所以很多学生会出现错误. 那么通过这道题目的练习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也通过这道题目巩固了学生直角三角形的学习.

四、一法多用的发散思维培养

学生在学习中要做到融会贯通,就要学会运用一种方法来解决遇到的多个问题,初中数学中有一个难点就是立方体的截面形状,因为学生们的立体感是不一样的,再加上立方体如果仅仅靠想象是很难留下深刻印象的,那么在教授这节课程的时候就可以提前一天通知学生带好小刀,萝卜或者土豆,第二天上课分组讨论.

教师提问立方体的截面都有什么形状,然后让各个小组畅所欲言,等待学生回答完毕,那么就让各组学生带着疑问亲自动手做实验,首先要引导他们用小刀切出截面为三角形的立方体,逐步深入,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最后留给学生疑问:是否可以切出七边形?通过学生们的亲手实验来解决学生自身遇到的问题,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主动思考,也加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对于发散思维的培养有着很大的作用. 五、结 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学生发散思维意境的创造,加上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法多用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但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是个过程,每名学生的思维定式不可能用一朝一夕的时间就可以培养形成,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方法要不断创新,也就是说教师也要拥有发散教学思维,才能实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结合,才能真正的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参考文献】

[1]程文法.浅谈初中数学中的发散思维[J].教育界,2011(26):42-43.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