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肉牛养殖管理技术要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肉牛品种
好的肉牛品种是养好肉牛的前提条件。肉牛品种较多,优良的品种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我国通常养殖较多的是西门达尔杂交牛、利木赞杂交牛等,思南黄牛这一地方品种也深受欢迎,具有个体大、生长速度快、肉质好等优良特点。
1、年龄的选择
据试验证明,1岁牛的增长速度为最快;2岁牛的增长速度为1岁牛的75%;3岁牛的增长速度为2岁牛的50%,为达到屠宰重量的要求,尽管购买小牛花钱较少,但饲养管理时间相对要长,总消耗饲料量较多,房舍设备占用时间长且资金周转也较慢。
2、牛舍的温度
温度对育肥牛饲料消耗与增重影响较大。牛舍温度为10~20℃最为适宜,牛舍平均温度低于7℃时,牛体产生热量增加,采食量加大,饲料应用效率降低。舍温超过27℃时,牛体温升高,呼吸次数增加,食欲下降,食量减少,影响增重。因此,夏季要注意通风降温,冬季要注意防寒,使牛舍达到冬暖夏凉的要求。
3、育肥的天数
据试验表明,肉牛育肥95天效果最好,日增重964克,增重1千克肉所需饲料费最低,饲料报酬率最高;相反,育肥时间越长,增重1千克饲料费用越高,饲料报酬率越低。饲养期限与日增重:1~2.5岁的青年牛,先吊架子,饲养半年至一年,然后转入强度育肥lOO天,要求日增重800~1000克;成年牛或残老牛,快速育肥90~95天,育肥期分三个阶段饲养,要求日增重1000~1400克,采用不同的饲养方式。恢复过渡期结束后,马上称重并转入育肥期,青年架子牛主要采用饲料型日粮围栏饲养,先吊架子4~6个月,最后进行强度育肥,体重达350千克以上及时出栏;成年牛或残老淘汰牛采用快速催肥80~90天,舍饲坐槽喂,不运动,体重450千克以上及时出栏。
4、饲料的要求
饲料中蛋白质的含量要占12%,老龄育肥牛要占10%以上,若低于上述含量,就会影响牛的增重速度。牛日粮中粗饲料比例占30~40%。当前农村喂牛的粗饲料品质太差,消化率较低,要通过铡短、青贮、氨化及糖化等办法,改善适口性、采食量与日增重,还会影响饲料的转化率与饲料成本。饲料不能粉碎的过细,过细会影响牛反刍与消化,容易造成食滞。精饲料通常粉碎成2~3mm就可以。饲草饲料要多样化且要合理搭配,需要保持饲料成分相对稳定,防止突然变换。育肥期饲养方式改变,或青草与干草的转变,或精料种类结构的改变,均要逐渐过渡,通常需要7~10大。
5、要做好疾病防治工作
在肉牛养殖过程中,要加强牛场的环境卫生工作。肉牛对环境非常敏感,较常见的疾病有肢蹄病、口蹄疫、结核病、中暑及腐蹄病与机械性损伤等,因此养殖户要根据发病的原因,并及时进行对症治疗。
6、保证肉牛有足够的生长环境
肉牛在养殖过程中,可以实行栓养、放养,活动量不宜过大,尽量减轻能量的消耗。地面不要过分潮湿,要有良好的通风透气,污物、废水要及时进行彻底排除。圈舍周围不要有牛能够随便采着的塑料、海绵及纸质等东西,
三、要加强肉牛舍饲期间的管理
1、活动范围的控制
为了提高育肥的效果,在肉牛饲养管理方面,要做到尽量减少肉牛的活动范围,每头育肥牛栓系两根头绳,分别系在两侧料槽上,头绳长度要在一米之内。
2、牛舍保温与防暑
肉牛饲养最适合的环境温度为10~15℃,依据实际情况,把温度控制在0~25℃,育肥牛生长发育不会受到影响。北方地区冬季寒冷期较长,平均气温在零下的时间长达七个多月。因此,采取塑料棚舍饲养育肥牛进行保温防寒,以提高肉牛生产经济效益。南方地区,由于夏季时常处在高温高湿的季节,饲养育肥牛要采取加大牛舍的通风量与利用电扇排风降温等相关措施进行防暑。
3、卫生环境
肉牛舍必须要经常保持清洁,每天要不定期对牛粪尿进行清理,以减少污染,降低湿度,若不能及时进行清理,也必须要保证两次以上,使牛只能在卫生环境中发育生长。要坚持经常刷拭牛体,保持肉牛的卫生。饲养场入口要设消毒池,院内经常要保持环境卫生,粪便放在下风头堆积发酵,并进行无公害处理。
四、肉牛疫病的预防措施
1、防病驱虫
对刚买来的架子牛要进行全面的检查,假定健康牛在注射口蹄疫、布氏杆菌等疫苗后才可入舍进行混养,并在进入育肥舍前要进行一次全面的驱虫。
2、灭菌消毒
牛舍内外、道路四周每星期要进行一次消毒,牛体可用百毒杀进行消毒。每批牛出售后,要对牛舍、栏、棚及用具等物品进行全面彻底刷洗,然后再进行熏蒸消毒。
3、疫苗接种
一、发展现状
多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上下始终坚持把牛产业作为促进农民增收、助推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常抓不懈,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扩张基地规模,推行科学饲养,兴办龙头企业,完善服务体系,牛产业得到长足发展。止2010年底,牛存栏总量达10.71万头,年出栏5.7万头,实现收入1.4亿元。止今年6月底,牛存栏总量达12.31万头,出栏商品肉牛3.45万头,冻配改良1.78万头,实现养牛收入9800万元。全县累计建成规模养殖小区(场)34处,其中养牛小区29处,青贮窖26.2万立方米,玉米秸秆饲料加工点74处,为进一步提高全县牛产业发展水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主要特点是:
1.提高思想认识,明确了牛产业发展定位。县委、县政府立足我县悠久的养牛传统和丰富的饲草资源优势,科学决策,牢固树立了“牛果产业富民”的指导思想,先后制定下发了《县牛产业发展规划》、《县“十二五”牛产业发展规划》。特别是县十四届二次党代会把“建设全省农区优质肉牛繁养基地”列为全县经济社会“三二一六”发展战略之中,县十四届十七次全委会暨全县经济工作会议上又对牛产业发展进行了部署安排,出台了一系列扶持牛产业发展的奖励政策,进一步提升了牛产业在全县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统一了各级党政组织和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各乡镇、有关部门深入学习,广泛宣传,紧密结合实际,加强领导,强化措施,狠抓落实,为促进牛产业快速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2.突出繁育基地扩张,强化了牛产业发展基础。坚持把肉牛繁育基地建设作为基础性工作来抓。一方面加快建设集中优势产业带。按照不同区域饲养传统及基础条件,科学合理布局,在南部山区8乡镇利用天然草地优势,重点发展基础母牛,繁殖后备牛群,在什字塬区5乡镇发展规模化肉牛育肥,初步形成了“南繁北育”的产业布局。另一方面加速肉牛繁育步伐。继续坚持走以千家万户繁育为主体、专业繁育大户为骨干的路子,落实了一系列基础母牛及犊牛保护措施,近两年投放能繁母牛保护资金150多万元。现有基础母牛存栏6.9万头,占牛存栏的64%。
3.大力发展规模养殖,转变了牛产业发展方式。一是大力发展龙头企业。积极招商引资,建成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集科技研发、繁育育肥、饲料加工等为一体的标准化养殖企业。二是加大小区建设力度。把标准化小区养牛作为发展现代牛产业的重要措施,坚持“科学规划、统一标准、机制创新、管理规范、效益突出”的原则和“合理布局、相对集中、人畜分离、综合利用”的要求,大力推进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在注重场址选择、规划建设、科学饲养管理等工作的同时,探索出了两种养殖小区发展模式:一种是项目带动模式。依托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暖棚牛舍建设、新农村建设等项目建设,建好小区基础设施,引导农户入驻小区,实行统一管理、统一服务、分户经营。另一种是农户联建模式。由政府协调,动员养殖大户联合投资建设养殖小区,由入驻养殖户选出负责人负责小区的公共管理和服务,农户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养殖小区的建成,有效地调动了群众开展规范化养殖的积极性。截止6月底,全县共建成养牛小区(场)29处,饲养肉牛4200多头,实现经济收入1100万元,入驻农户户均增加收入0.55万元。
4.加大科技投入,加快了牛产业发展进程。一是加强黄牛改良工作。坚持把黄牛冻配改良作为科技推广工作的重点常抓不懈,采取多种形式每年开展两次黄改冻配技术员业务培训,累计培训黄改技术骨干780多人(次)。多方筹措资金,组织乡村修建黄改冻配点38处,定期运送政府统一采购的液氮细管,督促指导各点开展黄改业务。持续落实黄改冻配“以奖代补”政策,有力地促进了黄改冻配工作,使肉牛良种率达到了78%,良种化程度明显提高。二是提高秸秆利用。充分利用玉米秸秆资源丰富的优势,狠抓了玉米秸秆加工转化利用工作。每年青贮时节县上统一采购,下发青贮包装袋、菌素和饲草料加工机械,协调组建服务队,采用“来料加工、回收兑换、上门服务、成品销售、引进开发”五种模式,积极推行养殖小区“联户青贮、分户使用”和村集体“统一青贮、分户使用”机制,派驻技术人员下乡入户指导,严把“青、碎、实、满、严”五关,确保了青贮质量。2010年全县玉米秸秆加工转化率达到73%,不仅保障了牛产业饲草供给,促进了肉牛养殖从粗放饲养向精细化养殖的转变,提升了养牛科技含量,而且加快了农作物秸杆利用步伐,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推动了农业循环经济发展。
5.强化疫病防控,确保了牛产业安全生产。坚持以牲畜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疫病防控为重点,严格落实了动物防疫双轨承包责任制,牢牢抓住“免疫、检疫、监测”三个关键环节,按照“格式统一、一户一帐、一头(只)一号”的要求,狠抓了春、秋两季动物防疫集中免疫、经常性补针补免、防疫档案建立和免疫卡片、家畜耳标的佩戴等工作,做到了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免疫率100%,标识率100%,保障了牛产业生产安全。
6.狠抓项目建设,增强了牛产业发展后劲。把项目建设作为牛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通过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投资、招商引资等渠道,先后实施了世界银行贷款畜牧综合发展、冷链体系建设、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南德温肉牛冻配改良、草食畜牧业发展行动、规模化养殖小区建设等一批肉牛产业发展项目。同时,县财政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每年预算100万元牛产业发展资金,用于黄牛改良、村级防疫员报酬等。特别是近三年连续实施了草食畜牧业发展行动项目,总计投资1534万元,其中财政资金299万元,为我县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良繁体系建设、玉米秸秆加工转化、基础母牛补贴等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主要问题
虽然我县牛产业发展取得了较大成效,但与创建全省农区优质肉牛繁养基地和牛产业富民增收的总体要求来衡量,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
1.思想认识不到位,抓落实不够有力。牛产业虽然在我县经过了多年的发展,尤其是近年来,将牛产业确定为农村支柱产业之首,但在抓宣传、强措施、促落实的过程中,没有持之以恒的将牛产业发展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摆在应有的位置,部分干部群众思想观念比较保守,对发展现代畜牧业认识不足,缺乏敢创敢试、大干快上的勇气和胆识,同时,受青壮年外出务工,劳力不足;肉牛繁养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养殖小区入驻户积极性不高等因素制约,仍然以千家万户分散养殖、分户经营为主,规模养殖仅占全县总农户的10%,牛产业发展步伐缓慢。
2.产业化水平较低,辐射带动作用不强。一是大部分已建成的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建设标准低、档次低、技术水平低,设施设备不完善、不配套,与产业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差距较大。二是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产业链短、加工带动力弱,与基地农户联系不紧密,没有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业化运作机制,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日益凸显。三是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用发挥不充分,信息不灵,交易市场功能不足,收购、运销、加工等环节不畅,牛价基本掌握在牛贩子手里,直接影响了畜产品的附加值和综合效益,养殖户得利不大。四是畜产品市场波动周期加快,幅度加大,而养殖户的组织化程度低,难以适应市场变化,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普遍较弱。五是随着规模化养殖和养殖小区的发展,畜禽粪便和污物排放量不断增加,养殖场污染问题日趋突出,严重影响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3.系列化服务滞后,科技养殖水平不高。一是基层技术推广服务体系薄弱,技术人员少,年龄偏大,知识老化,技术水平低,难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二是畜牧科技示范推广普及面小,科普宣传和技术培训落实还不到位,农民科技养牛意识不强,肉牛饲养管理水平和效益不高。
4.资金短缺,制约了牛产业快速发展。一是产业发展融资渠道不畅。由政府引导、金融支持、群众自筹、社会帮扶相结合的融资机制尚未建立,群众普遍自身积累少,自我发展能力弱。养殖企业薄利经营,存在贷款难、融资难,影响扩展养殖规模。二是县财政每年列支的牛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远远不能满足蓬勃发展的牛产业需要。三是畜牧建设项目少,缺乏大项目带动,对肉牛产业发展的支撑力度不够,资金短缺成为牛产业发展最大的瓶颈。
三、几点建议:
发展牛产业,创建全省农区优质肉牛繁养基地,全面提升牛产业开发层次和水平,对于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县域经济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推进全县牛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扭转阻碍牛产业发展的比较效益低等不利因素,制定切实可行的保障措施,从根本上改变当前牛源不足、资金困难、综合养殖水平不高的局面,建议在今后的牛产业发展中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增强对牛产业发展重要性的认识。从全国情况看,肉牛产业有萎缩的迹象,但肉牛市场需求有增大趋势,肉牛价格将逐步走高,大力发展牛产业前景乐观,加之我县有得天独厚的发展牛产业的诸多有利条件,为此,全县上下要坚持大力发展牛产业的信心不动摇,从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牛产业发展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持之以恒的把发展牛产业摆在重要位置,提上重要议事日程,以建设全省农区优质肉牛繁养基地为契机,切实加强舆论宣传,强化组织领导,细化措施落实,优化考核指标,完善考核体系,努力营造更加浓厚的牛产业发展氛围,做到牛果互抓,互促互支,全力推动牛产业快速发展。
2.加强规模养殖,进一步提升产业化养殖水平。要按照经营规模化,饲养科学化,服务社会化的目标定位,坚持以提高养殖效益为中心,引导群众转变观念,改变传统的养殖方式,努力向千家万户多元化经营、规模化养殖发展。同时要坚持以标准化养殖示范小区和规范养殖大户建设为突破口,以发展大、中型繁育场、育肥场为骨干,以外销市场为导向,着力扶持培育“一户一棚一窖一池”养殖大户,大力发展规模养牛重点村、重点社,继续扶持建办规模较大、标准高、管理科学、效益好的肉牛养殖小区和养殖场,大力推进基地规模的扩张,带动牛产业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
3.加强肉牛繁育,进一步提高肉牛存栏总量。一是加强肉牛改良工作。要以建设全省农区优质肉牛繁养基地为目标,以扩量提质增效为抓手,进一步加大本地黄牛良种的选留和新品种的引进推广力度,切实加强肉牛冻精改良站点建设,继续实行“以奖代补”政策,狠抓肉牛品种改良,提高肉牛的生产性能和肉牛品质。二是制定补贴政策,提高补贴标准。针对目前散养户养牛比较效益低下,养牛积极性不高的情况,对适龄母牛可每头每年补贴500元,优秀母牛犊每头每年补贴300元,调动群众养牛积极性,吸引有条件的农户主动养牛,养殖农户、育肥企业加快补栏,增加母牛存栏数,提高自繁自育能力。对闲置的温棚牛舍,已建成的养殖场、养殖小区要采取大户承包、无偿使用、农户联营等多种形式,引导群众进行集中养殖,彻底消除空壳圈棚。同时要出台措施,对于基础母牛进行保护,防止母牛、牛犊被宰杀和外流,在全县范围内掀起养牛的热潮,通过养牛总量大幅度的增长,为规模化养牛奠定坚实的基础。
1、畜禽存栏:生猪12万头(其中能繁母猪13000头);牛2.5万头(其中奶牛存栏9*0头);羊3万只、家禽存栏100万只。
2、畜禽出栏:肉猪20万头,肉牛0.6万头,肉羊1.6万只,肉禽200万只。
3、肉类总产18900吨,禽蛋总产300吨,牛奶总产2.72万吨。
(二)主要工作和措施
1、继续抓好畜禽禁养工作
认真做好市、县人民政府禁养公告设定的禁养区域尚未完成的规模养殖场(户、小区)迁建工作,散养户禁养。2009年12月31日前,实现禁养区域全面禁养目标。建立长效监管机制,由县滇管局牵头,农业、环保、水务等监督检查执法组,打击或取缔非法养殖,巩固禁养成果。做好从事畜禽养殖的主要劳动力培训,掌握新的实用技术,保证家庭经济收入不因禁养而减少,生活质量不下降,对孤寡老人、残疾人纳入社会保障,构建和谐社会。
2、完善畜牧业发展规划
坚持以畜牧业规划为龙头,各乡(镇)规划8个畜禽标准化养殖场(户、小区)的用地,积极扶持建设畜禽规模场(小区),确保畜产品总量不减,畜牧业生产持续发展。一是大力发展生猪生产,努力提高产业化水平和产品优质率,按照《*省标准化生猪生产技术要点》和《昆明市生猪养殖小区建设意见》的要求,做好迁建、新建的规模养殖场(户、小区)指导服务工作,使我县生猪的出栏率、商品率和优质率有较大提高,其中生猪产品优质率达90%以上;二是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山区、半山区乡(镇)要充分发挥农作物桔杆,天然牧草丰富,水黄牛、山羊养殖基础好的优势,加大肉牛冻改力度,抓好品种改良,饲草饲料开发等配套技术推广应用,促进肉牛、肉羊的发展,提高产品的档次和竞争力;三是巩固和提升家禽产业。依托*县养禽业协会,积极倡导规模化养殖,逐步淘汰一家一户的散养户,转变生产方式,在*、*、*、*等乡(镇)扶持发展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的家禽养殖园区,使我县逐步形成家禽产业优势发展区。
3、加强良种繁育、饲料生产、疫病防治体系建设
一是不断强化和加大畜禽良种体系建设力度。积极引进国内外优良品种,加大改良工作力度,提高良种生产和畜产品质量水平。
生猪以利用本地二元杂母猪引入外血生产三元杂肉猪、dly和pic优质配套系商品猪生产为主,推广人工授精2.4万窝;奶牛以引进国内外优质冻精改良为主,实施良补,加快改良步伐,促进良种化进程;肉牛改良依托六个冻改点,以冻精改良为重点,要选留二元、三元杂母牛作为母本饲养,扩大优良母本的群体规模,提高肉牛生产水平,完成肉牛冻改1000头;引进优良的波尔山羊等品种,改良本地山羊,提高本地山羊生产水平。
二是建设高效饲料生产体系。要抓住“生态环境治理”、“退耕还林还草”等项目,实施草山草地建设与大力推广冬闲农田种草并举。推广青贮饲料、秸杆氨化饲料4万吨,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特别是潜力很大的轮歇地和冬闲田地种植高产优质牧草,推广粮草轮作,促进草食畜发展。
三是完善畜禽规模化养殖场户粪污染处理设施,推广发酵床养殖,“三分二改再利用”技术,扶持发展昆明百事康壮工程有限公司,粪污加工利用,培育有机肥产业。
四是强化动物疫病防疫体系建设。在2009年第三批扩大内需县级、*镇、双河乡、夕阳乡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的基础上,继续争取上级的支持,完善其他乡(镇)动物防疫基础设施,按照国家对村级兽医室的标准,建设村级兽医室。在畜禽主产乡(镇)推广使用畜禽规模养殖电脑监管专用系统,进一步完善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手段,提高防控能力。
4、继续抓好以高致病性禽流感、蓝耳病、牲畜口蹄疫等为主的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工作
高致病性禽流感、蓝耳病、牲畜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2010年仍然实行县政府与乡镇政府签订重大动物疫病防疫责任状的管理办法,明确各级职责和奖惩措施。坚持24小时值班制度,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动物疫情通报制度和疫情零报告制度,确保疫情信息畅通。继续坚持以免疫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强化疫情监测和报告,真正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在抓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同时,切实做好其它对畜牧业生产危害较大的动物疫病的防治工作。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坚持不懈地做好“春秋两防”高致病性禽流感、蓝耳病、牲畜口蹄疫等为主的重大动物疫病的强制免疫工作,确保免疫密度常年保持100%。
2、果断处置,及时扑灭疫情。若发生疫情时,严格按照《重大动物疫病应急预案》和《疫情处置技术规范》的规定,规范疫情报告、确认公布、应急预案启动、封锁、扑杀、消毒、紧急免疫、无害化处理、流通环节控制、疫源追踪调查和解除封锁等疫情处置措施,依法进行果断处置,及时扑灭疫情。
3、切实做好其它动物疫病的计划免疫工作。要按照动物疫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做好猪瘟、猪肺疫、仔猪付伤寒、伪狂犬病、牛出败、羊痘、鸡新城疫、法氏囊等动物疫病免疫工作,确保免疫质量和保障畜牧业生产安全。
4、认真推广实施动物免疫标识和免疫档案追溯制度,要加大对动物产地检疫和免疫耳标工作的查堵工作力度,提高牲畜标识佩挂率,进一步加强屠宰检疫、市场检疫和运输检疫工作力度,以检促防,推动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开展。
5、加大检疫、监督、督查力度,坚持采取经常性检查与突击性检查相结合,对各项防控措施的落实,防控工作进展情况进行督查,加大对市场、屠宰、经营、加工场所的监督检疫,依法严查违法案件,确保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确保畜牧业生产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5、严格畜牧兽医行政执法,狠抓畜产品流通安全
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畜牧法》、《*省动物防疫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加大畜牧兽医行政执法工作的力度。一是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做好宣传工作;二是加大对执法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法制意识,增强依法治牧和依法行政的能力,提高法制意识,增强依法治牧和依法行政的能力,提高执法人平;三是加大对畜产品安全的监管力度,推广实施动物免疫标识,乡(镇)产地检疫开展面达100%,上市交易、入场屠宰检疫率达100%,强化动物及其产品的检疫措施,严厉查处病害肉上市的不法行为;四是强化种畜禽、兽药、饲料的监测检验工作,严厉查处和打击不法商贩制售假劣种畜禽、兽药、饲料、违禁药品的非法活动。
――奶牛和生猪产业克服不利因素,实现稳定发展。今年以来,受金融危机、“三鹿奶粉”事件影响和进口奶粉冲击,我省牛奶价格同全国一样持续走低,上半年全省平均价格为2.0元/公斤,同比下降23.1%,目前为1.97元/公斤左右,饲养一头单产5吨的奶牛平均亏损1 000元左右,大部分奶户都在艰难维持。生猪方面,受产业生产周期影响和进口猪肉冲击,去年以来出现了商品猪市场供大于求的现象,导致2月起猪价持续走低,上半年全省平均仔猪18.4元/公斤,同比下降54.0%;活猪10.4元/公斤,同比下降33.8%;猪肉15.9元/公斤,同比下降23.5%。6月起生猪价格有所回升,目前活猪为10.89元/公斤,猪粮比在7.1:1左右。据测算,上半年出栏一头100公斤的肥猪,平均亏损30元左右,目前逐渐转亏为盈。尽管上半年两大主导品种生产形势较为严峻,但在国家和省委省政府一系列及时有效措施的扶持和保护下,我省奶业和生猪发展基础并未动摇,并未像其他省份一样出现大量倒奶和淘杀母牛的现象,仍拥有全国最大的优质荷斯坦奶牛群;在全国生猪生产下滑的大形势下,我省能繁母猪数量稳定增长,生猪产业未伤“元气”,“北猪南调”、“南猪北养”的发展态势已初步形成。据行业内部统计,到6月末全省奶牛存栏231.1万头,同比增长9.2%,生猪出栏1 512.2万头,同比增长13.2%,产业在逆境中仍保持了稳定发展的态势。预计经过一段时期的低迷运行,我省奶牛和生猪产业将在全国率先恢复。
――家禽业快速恢复,肉牛肉羊生产效益稳定。今年以来,我省家禽业克服了价格低迷的不利因素,效益逐步好转,养殖积极性不断提高,市场供应充足。鸡蛋价格从4月起逐渐回升,上半年平均价格为6.0元/公斤,同比基本持平,目前在6.3元/公斤左右,饲养一只蛋鸡平均利润为6.15元;白条鸡价格10.1元/公斤,同比下降17.2%,饲养一只肉鸡平均利润为1.64元左右。与去年同时期比较,目前蛋肉鸡生产形势比较稳定,养殖效益趋于合理。牛羊肉一直是我省市场行情比较稳定的畜产品,上半年全省牛肉平均价格28.3元/公斤,同比上升0.3%,饲养一头肉牛平均利润为480元左右;羊肉平均价格为26.2元/公斤,同比上升3.9%,饲养一只肉羊的净利润为110元左右。据行业内部统计,到6月末,全省家禽存栏2.2亿只,同比增长9.0%,出栏1.4亿只,同比增长11.7%;肉牛、肉羊存栏分别达到566.6万头和1 067.2万只,同比增长1.3%和3.2%,出栏212.2万头和401.8万只,同比增长5.4%和4.9%。预计下半年,我省家禽业和肉牛肉羊业将继续保持稳定发展的态势。
――畜牧业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产业已初步实现转型升级。今年上半年,全省已发展各类专业户41.8万个,养殖场7.1万个,养殖小区4 019个,规模化经营比重达到了70%;各类专业合作组织1 751个,拥有会员13万人,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升。与此同时,由于近年来我们大力推广TMR全混日粮饲喂、青黄贮利用、生猪人工授精等先进适用技术,标准化养殖比例已达到65%左右。这次产业波动在导致个别市县养殖数量下降的同时,也为产业进一步转型升级提供了机遇。一部分散户经过一段时期的养殖低谷被淘汰,而规模养殖场资金、技术条件较好,承受风险能力强,受到的影响较小,预计产业恢复后将迅速提升生产能力,这将会促使我省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水平进一步提高。与此同时,由于加快淘汰性能差的个体,畜禽良种化水平也将有所提高,目前我省奶牛、蛋鸡和生猪的良种率基本达到100%,肉牛的良种率也已达到65%。良种化、规模化、标准化的快速发展,使我省畜牧业初步实现了向质量效益型现代产业转型升级。
――饲草饲料建设稳步推进,草原防火工作成效显著。今年上半年,我们以松嫩平原草原禁牧工作为重点,加快“三化”草原治理步伐,极大地改善了我省西部地区,特别是哈、大、齐高速公路两侧的草原生态环境。全省共改良建设草原168万亩,防治草原虫害94万亩,防治草原鼠害180万亩,草原禁牧面积达2 850万亩。与此同时,大力推进青黄贮补贴政策,拟购置青黄贮机械805台,建青贮窖35万立方米;种植青贮玉米363万亩,比年初计划增长3万亩;草原防火工作克服了春季气温高、干旱少雨、草原地表可燃物多等不利因素,仅发生草原火警2次,过火面积20.7公顷,无重、特大和一般草原火灾发生;饲料工业稳定发展,据统计,上半年全省饲料总产量达265万吨,全省饲料质量总体合格率为96%,同比提高2个百分点。
上述成绩,是我们全省畜牧战线上下在逆境中积极应对,共同努力取得的。2009年上半年,我们着重抓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1.进一步强化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上半年,针对我国部分省市发生重大动物疫情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严峻形势,制定了2009年兽医工作要点,加大工作力度,有效规避了疫情风险。一是强化工作措施。坚持集中免疫和常年补针相结合,做到了“应免尽免,不留空档”,应免率均达到100%;确保免疫效果,做到了“真苗、真打、真有效”;强化监测报告,及时全面掌握疫情动态;加大了A型口蹄疫疫情和猪感染甲型H1N1流感监测力度,共采集样品13 950头份进行A型口蹄疫实验室监测,采集猪样品2 400份进行猪流感疫情检测;在候鸟停息地、栖息地和湿地周边市县建立免疫保护带,建立健全外引牲畜检疫审批手续,严防外疫传入。二是严格督导检查。制定出台了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区域督导责任制方案,层层制定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区域督导责任制方案,分工明确、职责清晰、责任到人,确保各项防控措施落实到位。三是大力推进动物防疫体系建设。下达了第三批防疫体系建设项目投资计划,对还没有得到中央投资建设的266个乡镇兽医站进行了项目申报工作。四是部署防控猪感染甲型H1N1流感工作。紧急下发了畜牧兽医部门防控猪感染甲型H1N1流感实施方案(试行),组织有关人员对198家种猪场、484家商品代饲养户、707户散养户和10个交易市场、152家屠宰场开展了流行病学调查工作。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综合性防控措施,继续保持了全省高致病性禽流感、牲畜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重大动物疫情稳定。
2.推进奶业、生猪业又好又快发展。一是认真落实《黑龙江省千万吨奶战略规划》和《黑龙江省五千万头生猪规模化养殖战略规划》,细化各项工作措施,加快推进全省奶牛业和生猪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进程,上半年新建奶牛养殖场(小区)201个,完成任务的52%,新建生猪养殖场(小区)602个,完成全年任务的50.6%。除落实国家和省里政策,开展奶牛保险、规模场建设、青贮机械补贴等工作外,为落实省政府专题会议精神,省局召开了新闻通报会,向新闻媒体阐述了我省扭转奶业形势采取的系列综合措施;组织召开全省进一步加强生鲜乳价格管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加强生鲜乳价格管理,稳定奶农积极性;制定了全省奶业及乳制品的宣传方案,力争在较短时间内大幅提升乳品品牌知名度和生产企业形象。在此基础上,积极与财政部门研究扶持奶牛和生猪生产的一系列政策,包括省级投资提高乳制品企业收购鲜奶贷款贴息比例、启动学生奶计划、支持生猪中介组织发展等。据调研了解,这些扶持政策受到了广大养殖者的认可和欢迎。
一、合理选址
养牛场场址的选择必须与农牧业发展规划和村镇住宅等规划结合起来。一般牛场的位置应选在离粗饲料生产基
地或放牧较近、交通方便、供电有保障、水源可靠的地方。牛舍宜修建在地势高、干燥、背风向阳、空气流通、地下水位低、排水良好、具有缓坡开阔平坦的地方。牛场大小可根据最多存栏牛数和饲养牛群类别并结合长远规划来确定,每头牛按20平方米-30平方米计算(包括所有设施),统筹设计。
二、肉牛养殖场科学布局
牛舍,建在牛场内中心,即要利于采光,又要便于防风。修建数栋牛舍时采取长轴平行配置,每栋牛舍间距10米左右。牛舍四周和场内舍与舍之间的道路在2米-3米,道路两旁和牛场各建筑物四周应种植草坪或树木。
饲料调制室,设在牛舍中央和水塔附近,距各栋牛舍都较近、运输饲料方便的地方。
饲料库,要靠近饲料调制室,以便运输时直接到达饲料库门口。草垛应距牛舍50米以外,在下风向。青贮窖、氨化池设在牛舍附近便于运送和取用的地方,严防舍内及运动场的污水渗入其中。
肉牛管理区,设在牛场上风向,靠近大门或在牛场外,避免闲人随意进入场内。
贮粪场和兽医室,设在牛舍下风向地势较低洼处。贮粪场和兽医室应距牛舍100米左右,病牛舍建在距牛舍100米以外的偏僻地方,避免疾病传染。
技术要点:式样,农村的牛舍以单列式和双列式为多。单列式牛舍内宽4米-4.5米,南面敞开或半敞开,东、西、北墙有小窗,南面为运动场。双列式以双列对头或双尾式为主,牛舍内宽7.5米-8米,东西有墙,南北留有矮墙、窗及出入运动场的门。
水位,地下水位要低于3米以下,选择地势高、干燥、排水好、远离污染源及工厂等废水流经的地方。
墙壁,砖墙厚0.2米-0.3米,土墙厚0.4米-0.5米,墙体要密致无缝;距地面1米以下抹水泥墙裙,以便冲洗、消毒。
地基,深0.8米-1米,灌浆要密致,地基与墙壁之间要有防潮层。
顶棚,牛舍顶棚应距地面3.5米-3.8米,四周抹严,保障隔热保温。
屋檐,距地面2.8米-3.2米,宜于采光和通风。
窗,南面窗要大,每间(3.5米跨度)1个,尺寸为1米×1.2米;北面窗宜小,尺寸为0.8米×1米;窗台距地面1.2米-1.5米。
门,牛舍门宽2米-2.5米,高2米,不用门槛,最好设计成推拉门;每栋牛舍最好留两扇大门,便于人员出入;入口处设置消毒槽。
通风孔 单列式通风孔为0.7米×0.7米,双列式通风孔为0.9米×0.9米,每孔间距3.5米-5米,且高于屋脊0.5米,可以自由启闭。
牛床,地面采用砖面或水泥面,坚固耐用,且便于清扫和消毒;育肥牛舍牛床长1.8米左右,宽1.1米-1.2米;母牛舍牛床长2米左右,宽1.2米-1.4米,牛床坡度为2%,前高后低。牛床后面可根据地形留1米-1.2米通道,以便打扫卫生。
颈链枷,长0.5米-1.2米,拴在牛槽上方、距地面1.6米-1.7米的横杠上或牛槽内沿上一个直径为0.05米的铁环上。
尿沟和贮粪池,尿沟宽0.3米,坡度为2%,通往舍外贮粪池;贮粪池离牛舍10米以上,容积根据每头成牛的粪便每月装满0.3立方米计算。
通道,双列式中间通道宽1.5米-2米,单列式通道宽1.2米-1.5米。
饲槽,以水泥和石槽为好,也可作为水槽。槽深0.2米,上宽0.5米,下宽0.35米,呈“u”型,槽外缘高(靠侧道一侧)0.6米,内沿高(靠牛床)0.5米。
运动场,与牛舍墙紧密相连,面积按成年牛每头15平方米-18平方米、育成牛10平方米-15平方米、犊牛5平方米-10平方米计算,运动场围栏用砖墙砌成,要求结实,高1.5米左右,坡度为1%,以便排水;夏季也可搭建凉棚。
一、工作思路
围绕生态经济区建设,以加快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增加畜产品总量、增加畜牧业产值、降低畜禽养殖污染“两增一降”为主要任务,稳定提升生猪产业,突破草食畜禽等节粮型畜种、大力发展家禽、加快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强化动物疫病防控,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促进畜牧业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为“十二五”规划顺利实施奠定坚实基础。
二、工作目标
一是畜产品产量继续保持增长。2012年,肉类总产达到62000吨,同比增长4.36%;鲜蛋产量达到9500吨,同比增长4.35%;鲜奶产量达到220吨,同比增长2.8%;蜂蜜产量达到400吨,同比增长25.1%。生猪出栏达到585000头,同比增长3.72%;家禽出笼530万羽,同比增长4.87%;肉牛出栏21000头,同比增长4.35%;能繁母猪存栏达到33000头,同比增长2.5%。
二是畜牧业产值较快增长。2012年,畜牧业产值达到16.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9%。农民来自畜牧业的现金收入人均增加50元。
三是畜禽养殖污染明显降低。到2012年底,力争标准化排放畜禽规模养殖场达到40家,粪污排放量减少10万吨。
四是确保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病,确保不发生重大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
三、工作措施
围绕全年工作思路和目标,各级畜牧兽医部门应进一步明确责任,细化措施,积极作为,扎实推进各项工作。
(一)大力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
1、全面开展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按照“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的要求,全面开展畜禽养殖场标准化改造。健全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制度,组织专家开展巡回指导,形成养殖户主动参与、县(市)择优推荐、专家现场验收有机结合的良好机制,建好县级畜禽标准化示范创建储备库。加强现有标准化示范场的监测,执行标准化场有关制度,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全面提升我市禽养殖标准化水平。
2、全力推进畜禽清洁生产。按照“爱我美好家园千场万户畜禽清洁生产行动”要求,强化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健全工作考核制度,以畜禽污染防治为重点,全力推进畜禽清洁生产。加强部门联系,整合资金和项目,实施好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项目,协调好畜禽养殖场大中型沼气项目和畜牧小区沼气工程以奖代补项目,以项目强力推进畜禽清洁生产。巩固第一阶段畜禽清洁生产成果,全面落实第二阶段畜禽清洁生产行动,力争2012年60%的规模养猪场达到污染治理目标。
3、加强生态养殖基地建设。大力推广发酵床养殖和“猪一沼一果”等生态养殖模式,扩大示范试点面,通过以点带面,全面推开,促进畜牧业与种植业的有机结合,加快生态循环农业体系建设。开展畜禽规模养殖场登记备案工作,指导畜禽规模养殖场建立规范的养殖档案,加强畜禽养殖监管,加快无公害畜产品产地和产品认证,提高优质畜产品比重。开展人工种草和草种基地建设,充分发挥草山草坡的生态和经济两大功能。
(二)着力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4、大力发展畜禽良种产业。认真组织实施国家良种工程项目,进一步加强良种繁育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和鼓励引进优良种畜禽,实施种畜禽场疫病净化计划,提高全市种畜禽质量和健康水平。加强种畜禽生产经营管理。坚持依法治种,健全种畜禽管理制度,规范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审核发放,依照新的管理规定对现有种畜禽场进行清理整顿,取消不符合条件的种畜禽场种畜禽生产经营资格。指导种猪企业积极参加全省、全国良种猪育种协作,提高育种工作水平。加强地方畜禽遗传资源的保护,大力扶持乐平花猪原种场搬迁兴建,完善保护制度,扩大种群规模。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地方畜禽遗传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保护与开发有机结合的合理机制。
5、进一步优化畜牧业产业结构。稳定生猪生产,做强乐平市生猪产业,争取进入国家生猪调出大县行列。突出发展节粮型畜牧业。合理开发农作物桔秆、饼粕及草山草坡等饲料资源,利用秋冬闲田发展人工种草,建设种草养畜基地。推广乐平正海生态养殖场和乐佳养牛场种草养牛经验、加大肉牛改良力度,开展杂交母牛综合利用,发展牛、羊、兔等草食畜禽规模养殖。大力发展优质肉鸡景黄鸡,促进景德板鸡产业升级。加快水禽良种、标准化养殖、屠宰加工、流通等产业体系建设。
6、推进畜收业产业化经营。充分发挥德宇集团、金帛源养殖有限公司、乐平市思红蜂业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鼓励龙头企业采取风险基金、保护价收购、利润返还和入股分红等多种形式,形成“公司+农户”的合作机制,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开放的大市场紧密地结合起来,实现龙头企业和农民“双赢”。着眼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延长产业链,把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畜产品附加值作为发展现代牧业的战略重点。巩固和扩大景德板鸡、乐平狗肉、乐平花猪"烤乳猪"及系列肉食品的销售渠道,积极扶持金帛源养殖有限公司獭兔皮毛加工项目。加强昌江区丽阳乡活牛交易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和对外宣传,扩大影响,提高知名度,增加交易量,促进肉牛养殖的发展。着力培养一批农村经纪人和畜产品运销大户,搞活畜产品流通。利用现代技术和设施,加快畜产品冷链物流、活畜禽调运、生产资料配送等网络建设,逐步建立起布局合理、技术先进、节能环保、便捷高效、安全有序的现代畜牧业流通体系。
7、加快发展畜牧业专业合作社。按照“民主管理好、经营规模大、服务能力强、产品质量优、社会反响好”的要求,广泛开展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示范创建活动,帮助和指导完善合作社章程和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分配机制,增强合作社服务功能,强化技术指导、信贷联保、产品销售、生产资料采购等能力,鼓励合作社走出去,建窗口,抢订单,争市场。要增强合作社组织领导能力,组织成员开展标准化生产,科学化管理,合法化经营,建立和完善约束机制,规范生产经营行为,提升合作社的诚信和信誉。
(三)大力推进科技兴牧
8、强化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强化市、县、乡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体系建设,整合畜牧兽医技术推广资源,完善首席专家制度,初步建立和形成以科技推广机构、畜牧业相关协会为依托,专业合作社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单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体系。
9、加大新技术的推广力度。组织做好畜牧业科技进场入户工作,开展畜牧业技术指导、技术培训和主导品种、重点技术推广服务。加强“动物疫病净化”、“发酵床养殖”、“旱床养鸭”、“种猪性能测定”等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加大自动喂料、自动饮水、自动温控、自动通风、自动清粪等牧业机械的推广应用,提高畜牧业装备水平。加大对饲料企业生产技术改造,开展低氮、低磷等环保型饲料产品研发与推广,降低饲料工业单位产值能耗。
10、加快现代畜牧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建立现代畜牧业示范区。该区域主要包括众埠、接渡、乐平市农科园、乐港、涌山、双田、王港、庄湾、鹅湖、丽阳10个乡镇,要创新示范区现代畜牧业经营理念,优化生产方式、畜禽品种,发挥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推广辐射,带动我市实现我市畜牧业的跨越发展。
(四)着力提高重大动物疫病综合防控能力。
11、强化动物疫病免疫工作。进一步健全完善动物防疫责任制,落实常年补免机制,严格执行国家强制免疫政策,切实做好高致病性禽流感、牲畜口蹄疫、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重大动物疫病的强制免疫工作,确保免疫密度达到100%,免疫抗体平均合格率达到80%以上。加强疫苗管理,完善发放、领用手续。进一步推进猪伪狂犬、鸡新城疫等重点疫病的免疫工作。
12、加大动物疫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力度。按照全市动物疫病监测计划、流行病学调查方案,进一步加强重大动物疫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开展人畜共患病的监测,切实做到监测病种到位、监测范围到位、监测频次到位、监测手段到位、结果处理到位,全市监测总量完成7463份,其中:病原监测920份,血清学监测6543份,做到动物疫情及时预警预报。充分发挥动物疫情测报站的核心作用,加强管理,保证疫情信息报送的及时性、准确性,为全市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13、加强重点动物疫病净化和区域化管理工作。在原种猪场、种猪扩繁场、猪人工授精站继续实施伪狂犬病、猪瘟净化,启动二级种猪扩繁场伪狂犬病、猪瘟净化工作。继续实施奶牛布病、结核病净化工作。加大抽检和监管力度,对检出病原阳性的生猪、奶牛及时进行淘汰、扑杀及无害化处理。对不进行处理或不开展疫病净化工作的,暂停种猪或的销售资格。规范动物防疫条件,加强对规模畜禽场等相关场所动物防疫条件监管,对达不到《动物防疫条件审查办法》中规定动物防疫条件的,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14、做好人畜共患病防控工作。按照《全国布病防治工作方案》要求,实施农业部“布病防控三年攻坚计划”,加强牲畜布病的监测和扑杀。认真做好狂犬病、结核病等人畜共患病的防控和宣传工作,强化人畜共患病的疫情报告及调查处理工作,逐步健全完善人畜共患病防控体系。
15、切实做好动物检疫工作。以贯彻落实动物检疫管理办法和检疫规程为核心,树立产地、屠宰检疫全程监管理念,对养殖场、屠宰场推行分级分类管理制度,着力开展检疫申报点建设工作,推进检疫申报制度落实,确保规模养殖产地检疫开展面达到100%,散养动物产地检疫开展面达到90%。进一步提升屠宰检疫技能,做好屠宰检疫工作。加大流通环节检疫监管,加强浮梁县经公桥省际动物卫生监督检查站建设,提高疫病防堵和执法能力,坚决防止公路“三乱”。
16、做好突发疫情的应急处置工作。加强突发疫情处理应急预备队培训,开展应急演练,构建重大动物疫病快速处置长效机制,提高突发重大动物疫病应急处置能力,一旦发生疫情,按照“早、快、严”的原则,做到反应迅速、处置坚决。
17、全面完成兽医实验室达标考核。根据全省兽医实验室规范化建设目标和农业部制定的兽医实验室建设标准,加快市级兽医实验室达标建设,进一步强化市、县兽医实验室设施建设,加强兽医实验室技术人员培训,提高兽医实验室人员综合素质和仪器设备实际操作能力,健全和完善市、县动物防疫技术支撑体系。。
18、积极推进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在确保流通环节牲畜二维码耳标佩戴率100%的基础上,确保饲养环节牲畜二维码耳标佩戴率达到95%。利用追溯设备开展动物免疫、监督等环节的信息采集和上传工作,重点做好奶牛、种畜和外调牲畜信息采集上传,开展利用计算机采集信息上传工作。全面落实能繁母猪保险专用耳标佩戴管理,积极推进能繁母猪保险工作。
(五)着力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
19、强化饲料质量安全监管。继续开展饲料质量安全整治行动,加大饲料监测,以饲料原料、商品饲料和养殖场户为重点,开展“瘦肉精”、“莱克多巴胺”等违禁药物例行监测和拉网式监测,扩大检测面,增加监测频率。强化检疫与检测同步,严格控制阳性生猪出栏。加大对饲料中重金属超标及非法添加激素类违法行为打击力度。确保饲料产品检测合格率达到98%以上,确保畜产品合格率达到99%以上。
20、加强生鲜乳质量安全监管。认真贯彻落实《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深入开展生鲜乳质量安全整治行动,加大生产和运输环节的抽检力度和抽检频次,加强监测与执法联动,严厉打击生鲜乳中添加“三聚氰胺”等违禁药品行为。
21、抓好兽药质量监管及兽药残留监控工作。继续加强兽药市场监管,严厉打击违法经营兽药行为,积极配合“打假护农”行动,为养殖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进一步加强养殖环节监管,监督指导养殖企业和农户建立用药记录制度,完善兽药使用档案,实施抗生素专项整治,严厉打击滥用抗生素的违法行为。
22、推进畜牧兽医综合执法。以动物卫生监督机构为主体,进一步整合畜牧兽医行政处罚职能,按照“谁委托、谁负责、谁指导”的原则,加强执法机构、执法队伍建设和管理,完善执法体制机制建设,整合执法资源,增强执法力度。加大大案要案的查处,规范执法行为,改善执法环境,提高执法能力,积极推进畜牧兽医综合执法。
(六)强化畜牧兽医队伍建设
23、加强畜牧兽医管理体系建设。要按照国务院《关于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和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畜牧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全面完成畜牧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参照省内外兄弟市、县的做法,组建副县级的市畜牧兽医局、副科级的县畜牧兽医局,建立健全畜牧兽医行政、执法、技术体系。要加强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建好乡(镇)畜牧兽医站,根据乡镇大小核定全额拨款事业编制2—4名,实行人员、业务、经费由县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统一管理,并进一步完善村级动物防疫协防队伍,增加村级动物防疫员工作报酬。
24、加强畜牧兽医队伍能力建设。全面开展畜牧兽医队伍的行政管理、执法能力和服务技能的培训。重点加强畜牧兽医饲料执法队伍建设,提高畜牧兽医行政执法案卷制作水平和执法办案能力。积极准备和参与“全省屠宰检疫技能大比武”活动,不断提高我市检疫队伍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继续在全市畜牧兽医系统中开展机关效能建设活动,着力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增强服务和创先争优意识,进一步提高畜牧兽医系统干部工作能力和服务发展的能力。
25、全面开展官方兽医、执业兽医的培训。认真组织人员参加官方兽医培训,完善考核制度,建立一支业务精通、工作高效、纪律严明、作风优良的官方兽医队伍。认真做好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和管理工作,建立健全执业兽医注册、培训、考核机制,加大执业兽医和乡村兽医培训力度,进一步规范我市兽医诊疗行为,努力提高我市兽医队伍业务水平。
(七)加强政策落实和信息引导
(青海省达日县农牧林业科技局 814200)
摘要:高寒地区传统的牛羊养殖业随规模化饲养进程的推进,草畜平衡及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问题日趋尖锐,通过科学的青贮饲料调制技术处置,可以综合利用农业副产品,有效缓解天然草场载畜负担,降低农牧业对环境的污染程度,并切实提高了调制饲料的综合转化利用率,帮助高寒地区农牧民利用现有资源实现就地转化增值、依托科学养殖致富。综述青贮饲料的优、缺点,应用乳酸茵等有益菌厌氧发酵的科学原理,制定了切合高寒地区实际的规范化青贮饲料调制方法和饲喂方法,对门源县现代畜牧业的发展极具指导意义。
关键词 :青贮饲料;高寒地区;乳酸菌;青贮原料
1 青贮饲料优点与缺陷
1.1 优点
通过青贮处理,可以将当地作物秸秆、青绿饲料等绝大部分营养物质保留下来,基本保持鲜品原有的风味和养分,且能长期保存,尤其适用于枯草季节和饲草料不足条件下的计划性储备,是高寒地区充分利用现有种植资源,解决家畜规模养殖饲草料需求量较大的制约问题;青贮处理后的饲草料适口性更好,消化率更高,将其掺杂在家畜日粮内投喂,大大提高日粮综合消化利用率,促长增重效果更明显;青贮料糖分、蛋白、维生素、矿微元素等相对较均衡,能有效调剂一年四季青绿饲料供应不平衡、某些营养物质呈季节性失调(缺乏或不足)的问题,全面满足动物营养福利,促进其健康、快速生长发育,实现牛羊促长、抗病、增重的几大要素协调统一;青贮料中的有益菌(主要是乳酸菌、双歧杆菌等)大量繁殖,占据竞争优势,可将饲料中的其他病原微生物(致病菌、虫卵等)大量抑杀,因而具有相当程度上的防病、保健作用,既净化了饲草料资源,还保护了当地生态环境,是门源县等高寒地区将当地现有农业资源(作物秸秆,蔬菜瓜果、块茎,油菜剩余植株等)加以再利用,用于生态养殖肉牛、羊等反刍动物,实现就地转化增值,是帮助农牧民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之一,应当被畜牧部门和党政部门高度重视。
1.2 缺陷
一是我县等高寒地区建设青贮窖(池)等基础设施资金投入较大,为实现高效制备,还需考虑暖棚、温室建设,以及购置秸秆切割设备等;二是农牧区技术指导支撑严重不足,农牧民使用青贮料过程中,饲喂方式方法不当、喂量把握不准确等,或可致家畜产生代谢障碍性疾病,如酸中毒、乳脂率降低等;三是规模养殖场的大型设备青贮可产生大量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饲管人员管理、取用青贮饲料时自我防护不当,甚至可发生生命财产安全意外事故;四是生产技术缺乏、制作方法不当等,比如制备过程中原料水分过高或过低、密封不严、内部滞留大量空气等,即可导致青贮饲料霉烂、变质,造成资源浪费。
2 青贮饲料制作原理
将原料填充进入青贮设备(塔、窖、池、特制塑料袋等)中,将其压实、密封,保持绝对厌氧环境,在原料物质中接种2%~3%的乳酸菌,同时原料物质畜满足含水分65%~75%、糖分不低于1.5%~2.0%,原料内部最初温度不低于24L,促进乳酸菌快速分解糖类,产生N02等气体进一步排出空气,发酵产生的乳酸使得饲料呈弱酸性,能有效地抑制其他微生物生长。最后,乳酸菌也被自身产生的乳酸抑制,发酵过程停止,饲料进入稳定储藏。
3 青贮原料选择要点
特色农业是新时期农业农村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最直接、最现实的途径。按照市委要求,为积极探索发展农村经济、助推脱贫攻坚、带动农牧民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
根据市政协X年工作要点安排,市政协常委会组成由主席任组长,副主席任副组长,市政协经科委、提案委及各乡(镇)州、市政协委员参加的调研组,于X年X月X日至X月X日深入各乡镇,就全市农村特色农业发展状况开展了为期一个多月的专题调研。
调研组重点了解了各乡镇立足本地资源,在发展设施农业、庭院经济、特色经果、无公害蔬菜、中藏药、牦牛、X中蜂、小家畜禽等种养殖业方面取得的成效、经验和存在的主要困难问题。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市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及主要特点
近年来,我市立足农业资源优势,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扶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实现了农村经济较好发展。
(一)农村产业布局特色凸显。
我市紧紧围绕州委、州政府“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的安排部署,坚持把“五大发展理念”贯穿于农业农村工作始终,按照“传统产业上档次、特色产业上规模、产业化经营上水平”的总体思路,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依据全市自然地理特点,将农村产业布局规划为“两带两区”。
一是西南部中藏药和粮食产业带。即X个乡,地处杜柯河和脚木足河下游流域,峡谷纵横、耕地多集中在河滩和高半山,重点发展白湾海椒、党坝莴笋、中藏药和青稞等粮食、经济作物。
二是东中部蔬菜产业带。即XX镇,地处X河流域和国道X沿线,交通便利,气候适合反季露地蔬菜,且大部分群众蔬菜种植已有较好基础,重点发展反季大白菜、莴笋、莲白等蔬菜经济。
三是东北部和西北部高原畜牧业产业区。即地处脚木足河上游流域的草登、康山、日部X个乡的西北部片区和地处茶堡河流域的X乡的东北部片区。这两个片区海拔高,远离交通干线,气候相对较差,重点发展牦牛、藏香猪等畜牧业和中藏药、油菜等特色种植业。
目前,全市在实施特色农业布局规划时切实以实施农业产业化振兴为抓手,积极推进产业特色化、布局区域化、基地规模化,规划建设的“两带两区”雏形基本形成。如X等村
X余户、共X余亩,以种植大白菜和莴笋等绿色蔬菜为主,建成秋冬反季节露地蔬菜基地,主要销往蒙阳、白家等大型蔬菜批发市场;X村以“公司+基地+农户”发展大棚蔬菜X.X亩,以土地流转模式,种植反季露地蔬菜X亩;党坝乡在格尔威村投入资金X万元建设了花椒基地X亩;木尔宗乡投入X余万元,发展羌活、赤芍、秦艽、铁棒锤等中药材种植面积X余亩,通过土地流转、劳务用工等形式,建成中药材(羌活)示范基地X个;X乡利用浙江援建资金X万元,在巩固提升白莎村X亩青红脆李标准化生产基地基础上,利用河坝海拔较低区域扩展建立差异化特色水果基地X亩;龙尔甲乡在干木鸟村投资X万元,建设青稞基地X亩,以集体经济入股分红形式投入X万元在干木鸟村建设藏香猪养殖基地,现存栏达到X余头;日部乡在巴朗村、中热村投资X万元,实施豆薯基地项目X亩;按照环保要求,采取集中育肥和种养循环的方式,支持雪松牦牛肉干有限公司在松岗镇建成牦牛标准化养殖基地,以该基地为龙头辐射带动全市发展牦牛(肉牛)养殖产业成效明显;X中蜂已初具规模,全市蜂群共计X群,其中中蜂养殖合作社X家,大户(X群以上)X户,集体经济养殖X中蜂X个村。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土地流转经营等新型农村经营主体的农业生产经营机制逐步形成。
目前,我市已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X个,年销售收入X万元,净利润X万元,合作社固定资产总值达X万元。现有从业人员X余人,入社农户X户,带动非成员户数X户,覆盖全市X乡X镇X个村。通过招商引资、对口帮扶等措施大力发展反季露地蔬菜、特色小水果、大棚设施农业等特色农业,全市共流转土地X亩,在经营流转土地过程中,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X余人,收入达X余万元。新型经营主体的形成和发展,推动了特色产业的健康发展。
(三)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
目前,全市特色农产品龙头企业有三家:一是X州雪松牦牛肉干有限公司,主要加工牦牛肉、牦牛肉干,年收购牦牛X头,年销售收入X万元,培育形成X个订单基地,带动X户农户增收。二是马尔康蓝盈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主要是一家集果蔬生产、销售、林下养殖为一体的现代化农业企业。流转土地X亩,每亩X元,季节性用工每天X至X人,每天每人X元,林下种植青椒、川红花等。三是X州雪源食品有限公司,年实现工业总产值X万元,销售额X万元,税收X万元,企业利润X万元,收购牦牛X头,加工牦牛肉X吨,生产牦牛肉干X吨。公司全面推进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路子,大力发展特色种养殖业,以“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形成“产、销”一条龙经营,从而带动区域内农户增收致富,促进乡村振兴,龙头企业对特色产业发展起到了较好的拉动作用。
(四)品牌建设及农产品认证工作开始起步并加快推进。
全市立足特色农业资源优势,积极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大力扶持农业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建设,农产品品牌建设及质量安全认证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积极组织相关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参加X州与X市的农商对接活动。
今年有一个企业、四个合作社、一个家庭农场的产品申报了“净土X”品牌,首批被批准的“净土X”品牌为雪源公司的牛肉干系列和羊肚菌系列产品。制定马尔康地区品牌发展规划并按进度组织实施,大力发展“三品一标”产品认证登记,目前我市已拥有无公害农产品X个,绿色食品X个,有机农产品X个,地理标志X个。通过品牌建设和农产品质量认证工作,进一步提升了企业知名度、农产品竞争力和附加值,为加快推进现代特色农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存在问题
虽然我市特色农业取得较好成绩,但与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还存在差距和不足。主要体现在:
(一)特色农业总体发展水平低,生产规模小。
我市绝大部分地区道路交通不畅、灌溉设施缺乏、各类生产管理条件落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仍然沿袭着“靠天吃饭”的传统生产方式,冰雹、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以及病虫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仍然十分严重。农业结构调整虽然有了新进展,但传统农业生产格局没有改变,特别是沟内七个乡镇传统农业转型仍然比较难,农业有产出,但效益低下。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虽有较大发展,但农业产业化带动能力总体偏低,大部分农户和大户种植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
全市龙头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档次低,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市场竞争力弱,整体带动能力不强的问题。农民专业合作社虽然已发展到X个,但合作社成员平均才X.X户,远低于全国X户的水平。品牌建设和农产品认证工作虽然已起步并加快推进,但认证率低,农业的发展潜力还没有真正挖掘出来。
(二)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滞后。
目前,我市及周边还缺少专门的农产品集贸批发交易市场,现有农产品交易只有依赖城区的X个综合市场,农产品流通体系基本处于原始落后的自发状态。今年全市虽陆续在各乡镇实施了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但由于网络基础、基站设施、人员培训等工作不能短期完成,此“短平快”体系还根本未发挥作用。流通基础设施薄弱、市场主体规模小、流通信息服务滞后、农产品流通体系不完善,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成为制约特色农业发展和群众增收的瓶颈,加快推进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势在必行。
(三)特色农业发展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目前,全市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仍然集中在产前和产中,而产后的资金、技术、信息、加工、运输、销售、管理等综合比较薄弱,内容比较单一,形式比较简单。
同时,随着市场化的不断发展,农产品市场竞争激烈、情况复杂,农民对农业社会化服务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由于缺乏科技人才,农业示范区、生产基地建设滞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少、服务手段简单等原因,公益性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相对滞后,服务体系不健全,无法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特别是在新技术、新品种等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治、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产品信息服务等方面还不能满足需求。
(四)大部分乡镇农牧民文化素质不高,传统种养殖观念难以改变。
同时还有个别乡镇群众受藏区宗教信仰“戒杀生”影响,导致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和发展养殖业困难重重。全市各乡镇在发展露地蔬菜、大棚蔬菜、小水果、
X中蜂、藏香猪、牦牛等特色农业方面虽取得较好效果,但都普遍存在广大农牧民接受能力差、积极性不高,致使全市特色农业规模化种养基地少、特色产品规模小、集约化程度底,统一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操作等先进技术推进慢,种植不够科学,管理不够规范,产量低,产品质量不高,经济效益不明显。
三、对策建议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要适应农村经济发展“新常态”,就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以产业发展规划为引导,实行区域化布局、社会化服务、一体化经营,促进特色农业产业化带动能力大提升。根据我市实际,按照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两带、两区”的农业产业空间布局和精准扶贫的总体要求,不断强化农业产业基础设施条件,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和实用技术推广应用,建议重点抓好以下六方面工作:
一是强化规划引导,优化产业布局。
根据全市特色产业优势及发展现状,按照“区域化、规模化”的要求,统筹规划,科学布局,重点以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布局结构和功能结构的调整为中心,形成主导产业、主导产品、主导企业、产业园区规模化与基地化的产业主线,要规划布局好农产品加工、农产品市场。要以乡村振兴为契机,特色农家乐、自驾游营地、家庭农场等为载体,嘉绒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红色文化、自然风光等为元素,积极探索发展农牧业观光、体验的特色旅游产业。
二是以科技示范为引领,加快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要积极抓住浙江省绍兴市嵊州市、X市崇州市对口援建我市和省、州有关单位帮扶我市的大好时机,加强与援建、帮扶地区、单位的科级部门、企业、实体或经济成功人士、组织等密切合作,利用先进、适用的理念和科学技术,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和新品种、新技术,为我市特色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建立和完善多层次、多形式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政策法律咨询、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动植物疫病防控、测土配方施肥、市场信息等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重点发展信息技术服务、电子商务等新技术服务。
三是落实政策措施,加大资金投入。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州一系列优惠政策,按照统筹规划、分工协作、集中投入、连片推进的思路,拓宽资金渠道,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积极争取项目,在加快改造提升市域交通主干道基础上,逐步做好成片产业区内的灌溉设施、农牧业交通路网、电力设施、土地草场围栏等配套设施建设;加强土地整理、农资供应、技术培训、流通信息等服务;用好专项发展基金,重点扶持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品牌建设、特色宣传、网络信息、电商服务等的发展,引导和推动我市特色农业健康快速发展。
四是依靠龙头带动,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发展。按照扶优、扶大、扶强和动态调整的原则,选择经营水平好、经济效益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予以重点扶持。引导龙头企业围绕干果、特色水果、杂粮加工、畜禽屠宰、肉类加工、食用菌加工、中药材加工等特色产业跨区域经营,延伸储藏、运销、服务链条。鼓励龙头企业采取参股、合作等方式,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广大农户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关系。大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政府及相关部门要从管理、财政、金融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支持合作社的发展,切实把国家扶持合作社的一系列优惠政策落到实处;培养和发展一批熟悉农村政策、善于经营管理的合作社带头人,规范内部管理,健全机制,提升合作社管理水平;鼓励合作社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及入股等方式流转土地,实行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规范化管理,满足市场需求,增加农牧民收入。
五是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农牧牧民科技文化素质。
全市涉农部门和各乡镇要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对广大农民进行科技文化知识教育及新型农业生产技术与农产品加工、营销技术、电子商务等的培训,提高其基本素质;应促使广大农民转变传统观念,树立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为一体,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一体化经营的新观念。针对个别乡镇群众受藏区宗教信仰“戒杀生”影响的现象,要在加强教育培训的同时,积极与各村寺庙的高僧大德共同宣传科学放生、合理放生,引导信教群众走出因“戒杀生”而不发展养殖业的误区,并采取“牲畜代养”、“投资寄养”、“土地流转”、“投资入股”、“承包转让”等模式发展特色产业,有效增加农牧民收入。
关键词 家畜繁殖;课程内容;岗位需求;工作过程;重构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7-0339-03
家畜繁殖是家畜生产的关键环节之一,家畜繁殖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家畜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随着现代畜牧业产业化、集约化、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方式的快速发展,高职学生就业岗位不断变化,对课程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然而,家畜繁殖课程建设方面普遍还不够深入,仍存在明显不足,主要表现在:课程模式始终未能真正打破学科体系的藩篱,部分课程教学内容陈旧,职业性、实践性不强,严重影响学生职业素质和岗位应用能力的提高。有研究表明: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有2个,即课程内容的选取和课程内容的序化[1]。近年,课题组对家畜繁殖课程教学开展了广泛深入的调研,结合学情分析,按照工作过程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构并在教学中进行实际应用完善,努力使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完美有效对接,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 就业岗位需求分析
1.1 调研结果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特色就是要符合企业的用人需求、满足学生就业以及自身发展的需要,把企业和学生作为课程开设的服务主体,体现企业、学生和学校各个主体之间的互识和共识,让企业和学生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应以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的习得为主,以适度、够用、必需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为辅,即以过程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为精准把握畜牧产业对畜禽繁殖员知识与技能的需求,课题组通过网络、实地走访座谈、问卷调查等形式分别对家畜改良站、种猪场、肉牛场、奶牛场及种鸡场的家畜繁殖员岗位及兄弟院校家畜繁殖技术教学团队进行了调查分析,具体调查结果见表1、。跟踪、调研家畜繁殖技术在当前畜牧生产应用中的发展变化,分析、掌握了职业岗位的变化和需求,为课题组对家畜繁殖技术课程内容的重构提供了参考依据,指明了方向。
1.2 调研分析
1.2.1 岗位类型。表1表明近年毕业生绝大多数从事猪的繁育工作,其次是牛的繁育,从事鸡、羊繁育工作的较少。这一方面是由陕西省,特别是汉中市畜牧业生产结构决定的,另一方面同各种畜禽的繁殖生理特性相关,特别是种鸡生产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种鸡场供应雏鸡的地理区域范围明显扩大,中小规模种鸡场数量明显减少。
1.2.2 工作任务。表2表明从事猪、牛、鸡繁育工作的人员认为最重要的工作任务均是配种,2种配种方式中牛和鸡的繁育全部采用人工授精。猪的繁育过程中,部分技术人员受以前传统或不规范的人工授精技术的影响,对现代人工授精技术认识不足,使得当前人工授精与人工辅助配种2种配种方式并存。调研结果表明:在养殖场内(除集中供精站)人工辅助配种应用多于人工授精。其次是不育症的防治及接产、助产技术。调查发现,各企业均未利用生殖激素进行诱导、同期、超数排卵、胚胎移植,并且也无进行控制及胚胎工程技术的需求。对于猪和牛在不育症防治、接产及助产3项工作任务中各有所侧重。这与猪、牛发生不育症、难产的概率不同及仔畜耐受不良环境水平不同有关。
1.2.3 关键技能。表3表明从事猪和牛的人工授精的人员认为最重要的关键技能是鉴定和输精,而种鸡人工授精中最重要的关键技能是采精和输精。近年,随着良种公猪集中供精站建设、成熟的牛冷冻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及交通条件的明显改善,大多数养殖企业在人工授精中无需掌握采精和稀释、分装、保存等技术。种畜的饲养管理随着近年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的不断发展,科学饲养水平明显提高,已不再是制约人工授精技术的瓶颈。
2 课程内容选取
当前,家畜繁殖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动物繁殖生理、繁殖技术及繁殖管理3个部分。生殖生理部分重点阐述和探讨生殖生理现象的机理、调节方式及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是开展繁殖技术和繁殖管理创新的基础;繁殖技术为生殖生理研究成果在畜牧业生产过程中的具体应用;繁殖管理是在了解和掌握动物繁殖生理以及繁殖技术的基础上,从群体角度研究动物繁殖效率的理论与技术措施[2]。从课程内容结构上来看,主要解决典型的“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然而,职业院校的学生大多属于形象思维智能类型,具有能较快地获取经验性和策略性知识的优势,但逻辑数理方面及言语语言方面的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差,通过概念判断和推理形式进行思维的能力较差,很难将繁殖生理、繁殖技术及繁殖管理3个部分的知识内化后融会贯通再转化成为工作过程中各岗位所需的技能。对此,应对家畜繁殖课程内容按照岗位需求,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物进行重构与序化,使之适合形象思维智力类型的培养模式。加强获取自我构建的隐性知识,即过程性知识,并主要解决“怎么做”和“怎么做更好”的问题,主要涉及经验及策略方面的知识[3],才能有利于培养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2.1 课程内容的取舍
课题组组织行业专家、企业技术专家在广泛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召开课程改革研讨会,认真分析并确定了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原则与方法。确立了“理论适度、突出应用”“以常规技术为基础、以关键技术为核心、以实用技术为导向、以高新技术为拓展”的课程内容选取原则。即以“猪、牛、鸡的人工授精技术”为主线,以必要的畜禽生殖器官结构、生理功能及生殖激素特性与应用知识为支撑,以控制及胚胎工程技术为拓展,具体选取内容见表4。具体的“理论适度,突出应用”体现在将公牛、公羊、公猪的生殖器官结构及生理功能列为了解内容。在企业生产实践中,一方面由于公畜繁殖性能效应影响较大,一旦公畜繁殖性能障碍或下降就会被淘汰;另一方面,采精虽同公畜生殖器官结构功能紧密相关,但调研结果表明采精对于牛、羊、猪来说并非为重要的关键技术。“突出应用”还表现在,内容选取中项目三的任务⑦为母猪分娩与接产,而项目四的任务⑦为母牛分娩、接产与助产。其原因:经分析认为牛发生不育症的比率,特别是奶牛相对较高,并且牛性成熟期长、繁殖率较低,发生不育症后大多需要治疗;而猪则相反,发生不育症后一般可淘汰。牛同猪相比发生难产的几率要高的多,而仔猪同犊牛相比耐受不良环境的能力较差;再者经常发生难产的猪也可考虑淘汰。因此,猪的繁育过程中接产较助产更为重要,牛的繁育过程中助产较接产重要。以“常规技术为基础”即以人工授精为主,以“关键技术为核心”即在人工授精技术环节中,牛和猪以鉴定和输精为核心,鸡以采精和输精为核心。以“实用技术为导向”即根据调研结果以猪的人工授精为重中之重,直接删减马、驴繁殖相关知识与技能。以“控制及胚胎工程技术”为拓展,即指诱导、同期、超数排卵、胚胎移植及胚胎分割、体外受精、显微注射、性别控制、转基因技术和克隆技术等作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延伸学习的内容。
2.2 课程内容的优化
由表4可见,内容选取后的项目一、项目二同原课程内容中第一章、第二章以及项目五与第七章内容变化不大,但实质上有不同的侧重,只不过是在表4中无法明显地表现而已。在教学过程中,在选取内容的基础上还进行了进一步的优化。原课程内容注重知识的完整性,优化后选取的内容更注重应用性。具体表现:在生殖器官部分,对公猪、公牛的生殖器官只做简要介绍,对母猪、母牛、母鸡和公鸡生殖器官的结构和功能要通过标本识别、小组学习、讨论、教师评价、解析等方式重点学习,结合岗位需求突出应用型;在生殖激素部分原课程内容侧重阐述激素的来源、特性、作用机理,选取后的课程内容侧重于介绍在生产应用中的激素商品制剂生理功能及应用要点;在种鸡人工授精技术部分选取后的课程内容将种公鸡的调教单独作为任务②,去掉了原课程内容的稀释、保存。在调研和岗位需求分析中,发现生产实践中种公鸡的调教对提高种公鸡利用率、种母鸡受精率十分重要,而无需进行稀释、保存,一方面种鸡很容易充足保障,另一方面不仅影响种鸡活率还费时费力。
3 课程内容的序化
课程内容选取的问题解决之后,序化课程内容就显得更为关键[4]。课程内容序化的最重要的目标指向,在于如何使学习的主体――学生容易接受这一序列。因此,课程序化的教育学思考强调的是学生对知识的构建过程,应与员工在工作过程中的行动实现融合,即参照工作过程整合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这符合学习过程中学生认知的心理顺序[1]。序化课程内容不是简单地将原有的学科型课程内容进行重新排序,是针对岗位需求分析而提出的典型工作任务及学生认知的心理顺序进行序化。当然,研究表明自然形成的行动顺序与自然形成的认知心理顺序是一致的[1]。以项目和工作任务为载体,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的逻辑关系,对所需知识技能素养的要求,重新构建课程体系(表5)。实质上是将学科结构的内容有机地融入到工作过程的结构之中[5-8]。
现代畜牧业生产方式决定了畜牧养殖企业必须实现产业化、标准化、专业化、适度规模化生产,任何一个养殖场内不可能多种畜禽混养,并且各种动物之间具有不同的生殖生理特性。对此,猪、牛、鸡繁育员职业岗位在工作过程中不可能出现相互交叉、互相协作的现象,即各种动物之间的繁育过程是并列独立的,每种动物的繁育过程中的各项任务是串行排列的。因此,课程内容序化过程中将原课程内容的第三章至第六章的动物、人工授精、受精、妊娠及妊娠诊断、分娩与助产部分内容进行了学科体系的解构,重构为项目三、项目四,即猪的人工受精技术与妊娠及分娩和牛的人工受精技术与妊娠及分娩2个项目。每个项目中各个任务参照工作过程进行序化。原课程内容的第八章控制与第九章胚胎工程包括的各项繁殖技术之间存在紧密联系,各项技术之间存在一种串行排列的关系。诱导是实现同期的基础,同期是实现胚胎移植的基础,超数排卵、体外受精和胚胎分割是获得大量胚胎实现胚胎移植的基础,性别控制,特别是胚胎水平的性别控制也需要诱导、超数排卵、同期及体外受精和胚胎分割等技术配套支撑。性控胚胎实现性控胎儿需要进行胚胎移植。即诱导、超数排卵、同期及体外受精和胚胎分割等技术可以单独应用,也可以是实现性别控制与胚胎移植的前提或配套支撑技术。各项技术存在依次递进的关系,呈现出串行排列的形式。对此,将这些技术整合重构为基于性别控制与胚胎移植过程的各项工作任务,有利于学生对各项技术的认知。
4 结语
基于工作过程对课程内容的重构,创建了一种以工作过程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和教学内容的课程模式,让学生通过完成具体工作任务实现职业技能的提高和相关知识的构建,可以有效地使教学内容贴近生产实践、服务生产过程、突出应用。有利于加强技能与知识的融合与衔接,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从而提高职业能力培养水平,凸显职业教育特色。
5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学科体系的解构与行动体系的重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7):14-17.
[2] 田秀娥,胡建宏,李青旺,等.动物繁殖学教学体系改革探讨[J].家畜生态学报,2011,32(2):110-112.
[3] 朱强,江荧.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方案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42-44.
[4] 钟元春,肖调义,史.中职养殖类专业核心课程教材优劣分析[J].中国农业教育,2012(2):100-102.
[5] 潘久武.在开发学生潜能中实现教师专业成长[J].教育发展研究,2004(12):113-114.
[6] 艾克柔.开发学生潜能 发展学生个性――办学理念的理性思考与实践探索[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4(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