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医学遗传学的研究方法范文

医学遗传学的研究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学遗传学的研究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医学遗传学的研究方法

第1篇:医学遗传学的研究方法范文

【关键词】支气管哮喘;中西医结合;穴位敷贴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1.761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933-02在中国古代众多的医学典籍当中,最早提出“治未病”的防病思想的可追溯到《黄帝内经》。此应算是我过现代预防医学的早期理论。而支气管哮喘为呼吸内科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有资料显示其发病率表现有逐渐升高的趋势,其防治措施向来也是当代重点研究的医学课题方向[1]。而我院在近些年将“冬病夏治”的治未病思想运用于本疾病的防治,临床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我院于2009年12月――2011年12月期间收治的108例支气管哮喘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包括男女患者分别为61例和47例;年龄19-71岁,平均(48.411.3)岁;病程0.5-18年,平均(8.74.7)年。将此108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1与对照组2三组,36例/组,三组对应的全血比黏度分别为(5.22±0.79)、(5.38±0.8)和(5.42±0.94),血浆比粘度分别为(1.93±3.81)、(1.92±0.29)和(1.97±3.81)。三组患者组间比较性别、年龄、病程、哮喘程度与血液流变学指标等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1采用自拟中药制成的敷贴进行治疗,治疗时间选择在三伏天,敷贴组方包括丹参30g、白芥子与元胡各24g、白附子18g以及生甘遂、细辛、洋金花、芫花、公丁香各15g等,将以上药材合研成粉末后以姜汁和少许白酒调为稠状,之后将其均分成6份并平摊于直径约为6cm的牛皮纸上备用,在对华佗夹脊穴、双侧足三里穴及风池穴实施按摩5-10min后,将制得的敷贴贴在双侧心俞、肺俞、膈俞、肾俞等几处穴位,用塑料布覆盖后再以胶布固定好,敷贴时间1.5-2.0h,期间若患者感觉有局部发热、胀痛、瘙痒以及观察到有较小水泡出现的情况,均为正常现象而无需做特殊处理,通常可在3d内恢复正常,本法治疗1次/年,2年一疗程;对照组2主要采用西医疗法进行治疗,首先对患者的双侧定喘穴实施按摩,待患者自觉背部有发热感后再采用6号针头对该穴位行直刺,深度约3.3cm,当患者感觉到酸胀和麻木后分别在双侧各注射2ml丙种球蛋白,另外同时在双侧腋窝皮下各注射2ml转移因子,核酸注射液2ml肌注;治疗组同时采用以上两种方法进行治疗。三组患者在给药的前后3d内禁沐浴及同房,疗程内戒烟酒,并尽量不食用生冷、辛辣或具有刺激性的食物。对照组2与观察组的治疗时间与疗程均同对照组。

1.3观察指标与疗效评价标准在治疗前后观察并记录患者咳嗽咳痰、气喘以及肺部音等临床表现,照X线片,同时进行血液流变学检查。显效:咳痰、气喘以及肺部音完全或几乎完全消失;有效:咳痰、气喘以及肺部音有一定程度好转;无效:咳痰、气喘以及肺部音未见好转甚至加重。

1.4统计学方法本研究实验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组间比较行χ2检验,以P

2.1三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三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发生有明显不良反应,且肝肾功能均无异常,其中观察组显效19例,有效14例,总有效率为91.7%,观察组1显效15例,有效11例,总有效率72.2%,观察组2显效16例,有效9例,总有效率69.4%。观察组与两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

2.2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情况比较治疗后,观察组的全血比黏度为(4.74±0.91),血浆比粘度为(1.72±0.33),均明显低于治疗前水平,比较具有显著性(P

支气管哮喘为呼吸内科的多发常见疾病,其病因与病机均比较复杂,临床通常认为其病理特点多表现为高反应性与可逆性的气道狭窄或是痉挛,临床症状多见有发作性呼吸困难、咳嗽以及哮喘等。我国的中医理论将其归结为“哮证”、“喘证”或是“痰饮”的范畴。该病症在长期发作的情况下,可致机体正气不足,继而因气虚又可导致血瘀证,长伴有细胞免疫能力下降以及血黏度增加的病理征状。

穴位敷贴是中医众多外治法之一,趁夏季未发病时,利用三伏天天气炎热,在背部腧穴敷以辛温、逐痰、走窜的药物,达到温阳利气、驱除肺中内伏寒痰、补益人体阳气的作用,最能充分体现出中医治未病的学术观念,特别对支气管哮喘等这样的冬季好发疾病,常可达事半功倍的满意效果。穴位敷贴是依靠药物的性能,并借助“天之阳气”扶助、激发人体阳气,祛除体内伏邪宿痰,从而减少疾病的反复发作另外,我们再将洋金花、芫花、丹参、白附子加入其中,再配以少量白酒调和,可共济扶正祛邪、开窍逐饮、温肺降浊、行散消痰、宣肺散寒、解痉定喘、通调水道、活血化瘀以及辛开苦降等诸多效果。另外现代药理学研究也进一步正式,以上药材还兼具有抗菌、抗敏、解痉、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以及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等多方面的作用。

基于本研究结果,笔者认为,西药可在一定程度更有效地增强患者机体免疫能力,进而可进一步帮助中药随穴入经归肺发挥治疗作用,提示采用中西医结合并以穴位敷贴为主治方法治疗支气管哮喘临床疗效肯定,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参考文献

第2篇:医学遗传学的研究方法范文

本文针对学生本身的感兴趣的学科,遗传学进行深入剖析,通过追溯学习模式研究对于学生的整体学习兴趣的提高及主动性与积极性提升的协作效果,也进一步研究这样的学习模式在学生中受欢迎的程度。

1遗传学教育的现状分析

所谓的医学遗传学就是将遗传学与医学相结合,再结合当下的各类学科,将其浓缩至生物科学与医学的相关核心内容,这是现代医学趋向着基础医学、分子医学向临床医学过渡的桥梁。

医学遗传学课程内容相对比较抽象,理论知识比较零散,记忆由困难。运用病例分析教学可以加强学生对理论的掌握。高职院校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很大一部分是文科生,高中生物知识薄弱,接受理解遗传学的分子基础和细胞学基础部分有困难。高中“填鸭式”的教学让学生失去了主动追求知识的兴趣和方向,加上学生本身学习能力的限制,导致学生对于医学遗传学的学习兴趣低迷。

医学遗传学是高职学校临床医学专业的必要课程之一,充分利用学生对于遗传学的兴趣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改变教学方法与模式,将枯燥乏味的遗传学内容通过生动形式进行合理表现,也是医学遗传学重要的研究课题。追溯学习方法指的是研究事件发生的结果通过逻辑主线将事件的发展过程及原因,根据事件发展情况进行贯穿式的研究学习。经过整个学习过程,可以充满挑战性、趣味性等,很容易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和通过学习而获得的成就感。

2调查研究

医学遗传学主要包括基础知识和临床病例两大块,第一部分的基础理论知识由任课老师讲述,先介绍医学遗传学发展简史,然后介绍现代医学遗传学的发展现状和各个相关分支学科,梳理遗传学发展历程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知识亮点,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格里菲斯的肺炎链球菌实验、沃森和克里克对DNA双螺旋结构的探索过程、人体染色体数目与疾病的发生、基因诊断、治疗和基因编辑技术等等,帮助学生建立基本的理论知识框架。在讲授人类遗传病的特点,诊断、治疗和防治部分,采用追溯学习法进行学习引导,帮助学生自主进行资料的查询,融合,主动搭建网络知识结构体系。

对高职院校的临床医学专业新生进行随机取组抽样,主要是对4个班级的学生进行研究,其中设置两个实验班、两个对照班,平均每个班级有将近50人。将实验班分为四组,主要选择临床较为常见的遗传病,例如白化病、红绿色盲症、抗维生素D性佝偻病、并指症等,这样的每个组就可以主要负责一种典型的遗传病。各组的主要分工必须要进行以下工作:

第一阶段:任务,资料查阅。包括疾病的症状、发病原因、疾病的遗传特点、病理诊断、病理治疗、病理预防及最新的研究进展,对国内外的疾病研究文献进行深入调查。小组的所有成员上交一份完整的学习文案,再通过小组进行讨论,全员进行制作PPT。

第二阶段:任课教师将课程分为4个板块,利用抽签方式将这4个板块进行4个小组的分配,每个组的成员把第一阶段进行资料上的搜集,调查遗传病的发病机理以及该遗传病的遗传特点。在每个板块结束的时候,选择两个小组代表要将PPT内容进行汇报。对方小组成员可以在汇报结束后进行提问,由汇报小组成员进行解释回答。交替完成后,任课教师进行点评,由班级其他同学进行打分,分数较高的小组成员予以加分的奖励。

第三阶段:进行个人知识竞赛,由任课教师在课堂上利用“智慧职教云”进行知识竞答题目的,用时最短,回答最准确的同学予以加分奖励。

经过以上的3个阶段的知识统筹,任课教师对于每个小组进行学习评价。对照组根据遗传学的教育方式举办知识性问答。在相关课程结束后,可以对试验组和对照组进行遗传学课程学习情况,其中包括课程的受欢迎程度、课堂气氛的程度、学习积极性、文献查阅、学习成绩、学生的综合素质等等。

3数据统计

使用EXCEL2003进行数据及图表标准化处理,采用SPSS19.0(IBM,2010)进行统计分析,多重比较基于最小

显著差数法(leastsignificantdifference,LSD)。显著水平P<0.05。

4结果分析

对于四个学期的实践与调查,经过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实验组的学生对于遗传学的课程学习人数较对照组要多(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较,课堂上的学习气氛较为活跃、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有所提高、文献查阅能力逐渐加强、参加知识竞赛人数逐渐增多、综合素质也逐渐增高(P<0.05),并且考试成绩也较高(P<0.05)。

5讨论

第3篇:医学遗传学的研究方法范文

关键词:新型网络教育技术;案例讨论法;医学遗传学教学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高校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教育教学从观念、方法、手段以及培养模式等诸多方面面临着新的挑战。传统医学教学无法解决医学遗传学内容复杂、教学环节繁复、实践性要求强的问题[1]。医学遗传学作为一门新型的学科,其内容主要是从群体、个体、细胞、亚细胞和分子水平来阐释疾病与遗传关系。学科的全新视角需要现代化的教学媒体、教学资源的注入,从而整合各种优势资源,推进其教学发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针对医学遗传学的教学需要大胆的创新与改革。针对其结合的方法的探索也是推进医学遗传学教育改革的有益尝试[2]。

一新型网络教育技术在促进教学目的实现中的作用和具体表现

1、新型网络教育技术对医学遗传学教育改革的积极作用。新型网络教育技术是指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新型网络教育技术,通过教育中教学过程和教育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来实现教学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新型网络教育技术主要通过一下几个方面发挥其积极作用。①培养拓展学生的研究精神与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主动性。学生通过新型网络教育技术,改变了以往教师作为教育中心、教学活动主题的传统模式,增强其主体地位和主体意识,为学生提供更为现实的思考环境。②为教学资源的存在形式提供了全新的载体。教学资源与教学成果作为信息的表现形式之一,尤其在先进信息爆炸时代,其巨大的数据体现亟须全新的载体,用以支持其产生、传播、运用,储存等。③拓展了资源共享平台,新型网络教育技术所依托的互联网背后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掌握最新的信息、资源是学习和研究的关键。网络所提供的是一个完全透明的资源平台,超越实践空间的限制,信息共享从封闭走向开放,世界各地的学习者通过网络共享资源,各取所需。

2、新型网络教育技术的具体表现。网络教育技术的体现主要通过对过程和资源的运用和设计,因此在针对医学遗传学的教学中运用新型网络教育技术的侧重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提高医学遗传学教师的新型网络教育技术技能。②提高医学遗传学专业学生的新媒体运用能力。③加强网络教育技术的外部硬件条件,改善教育环境。

二案例讨论法在促进医学遗传学教学目的的实现中的作用和表现形式

1、案例讨论法在促进医学遗传学教学中的积极作用。案例讨论法是指通过传授临床实践中的真实遗传病例及相关典型实验操作过程来启发学生对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解决方案的教学方法。它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主观方面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案例分析法本身需要学生通过主动了解病例,在了解过程中基于自身知识结构的欠缺势必对病例本身产生疑问,疑问的解决方式有课堂讲授及课后查找、阅读、理解、讨论等;②客观上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式教学不同于演绎法,更多的是启发学生通过具体案例来结合理论,这种反向式的学习方法,更利于学生记忆、迁移、运用,并且能够促进学生思考案例与理论之间的联系点,刺激学生形成自我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这对培养实践性人才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③增强互动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案例分析法的学习过程通过两个方面体现互动性,首先是学生与学生的互动,这种互动性主要是通过相互争辩、讨论、交流得以体现。互动性还通过学生与老师的互动得以体现。老师通过关键点的引导,刺激学生思考,从而达到教学设计的目的[4]。

2、案例讨论法在促进医学遗传学教学中的表现。医学遗传学教学过程中基于其本省的学科特点,需要从几个方面侧重进行案例讨论式教学,这几个部分通过案例教学在一定程度是是否能够成功教授本们课程的关键。这几个部分分别是:①遗传病传播方式的案例分析,学生需要针对具体的病例自主的绘制系谱图并讨论图表内容,并通过讨论归纳传播规律,在讨论规律之后分析计算再发风险,并学会查询资料了解例如如何提前判断遗传病等相关知识,提高各方面相关知识;②医学遗传学的技术方法传授,对于新的研究技术和方法,直白的讲授方法本身就与实践操作有着天壤之别,但实践操作并不适用于所有的教学环境,因此,通过具体的病例进行讲授,便能够克服晦涩的理论概念,促进学生自主探索治疗该病例的技术方法,从而最终与所要讲授的医学遗传学方法“不期而遇”来实现教学目的。③遗传规律的讲授,对于遗传规律的讲授也是坚持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讨论分析,并对问题进行解释,最终理解所授知识。

三全新教育模式的设想与构造

以上是对新型网络教育技术和案例讨论法这两种不同教育工具在医学遗传学教学终的作用以及表现的概括。本文的设想是结合两种工具,设计出医学遗传学教学的一个整体构造。下面拟从两个方面入手进行阐述:

1、资源分享平台设计及运用。依托医学遗传学自身新型发展特性,建立静态与动态医学遗传学理论知识平台。网络平台设计需要专业软件工程设计,软件设计形式包括教育网站,网站内资源平台。①静态医学遗传学理论知识平台:其内容包含专业课理论知识核心展示及思考题、专业图表制作方法索引及练习平台、主要经典案例索引资源库;②动态医学遗传学理论知识平台:其内容主要为交流讨论组、网络模拟实验室、实验成果展示分享平台。

2、课堂平台设计及运用。教师在设计课堂展示的时候,更多将资源分享平台中讨论的案例进行分析,并通过软件展示学科知识,更多拓展资源分享平台内的病例,促进学生第二次讨论。着重引导学生运用网络资源等多种途径寻求答案并讨论的能力。建立班级学习小组,在网内网外形成团队模式,共享成果,共同进步。以上就是我对新型网络教育技术与案例讨论法在医学遗传学教学中的结合运用。在充分讨论了两种教育技术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两者的优势,搭建信息网络平台,促进学生线上线下的讨论与思考,是目前医学遗传学教学的全新探索,这种形式的教学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实现医学遗传学教学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司。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经验选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0.

[2]张开.媒介素养教育在信息时代[J].现代传播,2003,(1):116-118.

第4篇:医学遗传学的研究方法范文

关键词:医学遗传学;CBI;多元化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9-0186-02

医学遗传学是临床与基础医学相结合的边缘学科,是遗传学基本原理在医学领域中的具体运用,主要研究人类疾病的发生发展与遗传因素的关系,专业性强,内容相对比较抽象,不易理解,加之与临床的紧密关系,内容涉及面广泛,富有理论性与实践性[1]。如何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提升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性与参与性,一致以来是我们教学关注的焦点。以病案为切入式(Case Based Instruction,CBI)的教学方法是目前发达国家普遍采用并得到广泛认可的一种医学课程教学模式,基于PBL,但和PBL有所不同的教学方法,是一种在老师和教学大纲指导下进行的调查学习过程,强调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学生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1],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自学能力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国外对CBI与PBL的对比研究表明[1~2],对大部分的学生来说,CBI的教学效果好得多,更多的老师与学生在教学与学习过程中更倾向于选择CBI。医学遗传学教学实际情况是学生课程多,时间少,任务重,为更好的利用老师和学生的时间,在教学上构建多元化的CBI教学模式是必要的。我们自2009年开始尝试将CBI教学模式应用于医学遗传学教学,目前已经在五年制的临床医学、中西医临床、中医学等专业教学中进行了实践,在CBI教学框架构建、课堂组织教学、教材及病案编写、教学效果评价、师资培训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此基础上初步确立了具有医学遗传学教学特点的多元化的CBI教学模式,为医学遗传学教学水平、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提供的新的思路和空间。

一、从医学教育理念上充分认识CBI对医学遗传学教学的重要性

高等医学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改革,面对世界范围的教育教学改革潮流,我们仔细分析了医学遗传学教学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充分认识到了医学遗传学教学中实施CBI的紧迫性、可能性与必要性。基于我国初等教育普遍采用的教学模式,学生始终处于被动、从属地位,自主和主动学习能力差,同时医学遗传学教学内容多、发展快、学时少,如何提高课堂的有效性也是急切要解决的。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在医学遗传学CBI教学模式做了些尝试,比如: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核心课程,小组学习,早期接触临床,基础与临床融合课程等[3]。在教学中以案例为载体,有利于学生自主参与,对所学内容理解更深刻、更全面,课堂教学更高效,使学生在自主性的探索活动中实现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这对突破和解决传统教学中的某些弊端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

二、从教学内容出发,构建多元化的案例教学模式

医学遗传学具有基础性、临床性,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的基本策略是以案例作为教学的载体,通过对案例的讨论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3]。在教学内容上编写了包含体检、诊断、病史及治疗等完整案例,具体教学实践中,我们目睹了这种教学改革所带来的变化[4~5]。与此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了医学遗传学有自己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并不是每一个教学内容都能承载到完整的案例中。因而针对教学内容构建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是必须的。一是完整教学模式,对于与临床疾病有密切关联、病因相对明确的教学内容,编写完整的案例,让学生通过循序渐进的讨论分析理解教学内容,强化与临床实践的联系,有利于学生从职业医生角度综合性把握所学习的内容。二是情景模式,对于与临床疾病有一定关联但又不能编写完整案例的教学内容,编写小案例或是情景故事,让学生通过故事来理解学习教学内容。三是问题模式,对于不适合编写案例的教学内容,设计好问题,在教学中以这些问题为线索,把相关的教学内容串联起来学习,一个关联问题可衍生出下一级关联问题,问题逐步深入。在教学中核心问题由教师提出,关联问题则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后提出,关联问题的提出与解答是学生综合性理解和思考教学内容的过程。对于无法用上述方法教学的内容,我们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

三、从教学目标出发,明确师生角色定位

CBI教学的特点就是要让学生认识事物的本质,进而举一反三,在学习过程中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发展创造性思维[6],就这要求在CBI教学中师生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首先要始终在教学过程中贯穿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现在的大学生由于中学教育环境的关系,自主学习,主动意识相对还较差,为此在开展CBI教学中有意识的把学生设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不单单收获知识,还要组织配合、树立自信心、培养责任感。鼓励每位学生都要在课堂中发言,提问,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充分调动每位学生的参与意识。为了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其中,课前制订了详细方案,引导学生强化自身的知识贮备。其次是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CBI教学对教师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论是教学基本素养还是专业知识,在教学中我们有计划、有目的的创造条件,使教师慢慢适应这一角色的转换。比如:我们要求老师要对授课内容提前熟悉,涉及的案例内容要胸有成竹,相关的知识体系要了解透彻,课下要组织收集各种教学反馈信息,举办教学观摩课,相互听课评课等。对教师而言,还有一项工作不可缺少的是,因材施教。针对本校的学生知识结构特点,提出和制订学生课前需要了解掌握的本学科及相关学科基础性内容,要对编写的案例内容撰写“参考指南”,对案例的基本特点及中心问题给予必要的提示,提出基本的教学要求,以保证不同教师所授课班级达到规定的教学目的。参考指南的作用还可为教学中教师引领方向,控制教学进程提供策略性的参考,有利整个教学的进行。

四、从提升教学效率的意义出发,制定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

我们在实践中参考国内国外多个评价体系,科学制订了CBI教学模式下的师生评价标准,涵盖了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合作能力及课堂效果等多个方面。教师评价由三大项三十五个问题组成,学生评论表包括五大项七十个问题。在学生成绩方面,加大了对实验教学的权重,理论考试也强化了创新分析题目的比重,突出对具体案例的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领域对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医学教学模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新时代新知识所带来的冲击。对于医学教育工作者来说,培养出专业理论扎实,富有创新能力、开拓能力的医学人才迫在眉睫,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探索更高效的教育模式意义深远。CBI教学法最大的特点就是模拟实践经验,增强翻译实践的能力。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们课程组对CBI教学模式有了更新的认识与体会,初步建立了具体本校特色的多元化教学模式,在多个层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我们深深的感觉到,在实施CBI教学模式中离不开师生充满热情的参与,离不开师生双边的互动,离不开师生课前的充分准备。我们也发现不少制约CBI教学模式顺利开展的不利因素,其一是目前招生人数较多,教师工作量太大,虽然CBI教学模式深受学生的喜爱与认可,但受益面还相对局限,下一步我们设想研究更好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使受益面扩展到整个医学生。其二是教师的责任心与执教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知识水平、组织能力、授课经验及责任感等直接会影响CBI教学模式效果。为此,我们将采取更有具体并行之有效的方式强化对教师的培训,并借此完善CBI教学模式,使医学遗传学课程更贴近临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医学遗传学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今后在临床工作中的遗传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许雪青,王燕,王艳艳,等.构建病案导入式教学法的新型医学遗传学课堂教学模式[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6).

[2]Srinivasan M,Wilkes M,Stevenson F,paring problem-based learning with case-based learning:effects of major curricular shift at two institutions[J].Acad Med,2007,82(1).

[3]方瑾,于敏,张惠丹,等.构建多元化的细胞生物学PBL教学模式[J].中国细胞生物学报,2013,35(1).

[4]詹光杰.病案教学法在医学遗传学教学中调查与分析[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4,27(1).

第5篇:医学遗传学的研究方法范文

[关键词]医学遗传学;实验教学;创新性

[中图分类号]R181.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1(b)-133-02

近年来,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促进了生命科学的蓬勃发展。生命科学已经体现出信息化、网络化及学科之间高度交叉、渗透和融合的特点,成为了21世纪的主导技术力量。医学遗传学作为生命科学重要的前沿学科之一,其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许多新理论和新技术渗透到检验医学、分子生物学、医学免疫学等现代医学研究的各个领域,成为医学生,尤其是高等医学院校检验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学科。我们在总结以往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就医学遗传学的实验教学进行了研究与探索。旨在进一步提高教学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加深基本理论的掌握,增强实验操作、实验设计和科研能力,为将来的检验和科研工作打好基础。

1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

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没有高素质的人才。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是做好教学工作的需要,也是时代的需要。医学遗传学是基础医学课程,也是一门临床医学课程,是遗传学和临床医学相结合的边缘学科Cq。因此,传授医学遗传学的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分子生物学的技能操作,还要兼具临床医学方面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对疾病的临床症状、发病机制和鉴别诊断等理解和描述得较为详尽。另外,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不断推进,医学遗传学知识发展迅猛,新知识、新概念、新技术、新理论层出不穷,而教科书本身存在着滞后性,很难真正反映出本学科研究的最新进展,所以只有不断地充实丰富教学内容,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手段,注重实用性教学,才能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同时,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还要首先强调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教育。基础知识及理论是一切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的根源。任何科学研究都应该建立在扎实的基础知识之上,否则科学研究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难以开展和持续。所以,一开始就要对学生开展基础知识的教育,让学生认识到基础知识和理论的重要性,为以后的实验教学做好准备。

2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兴趣

素质教育是当前学生教育的主流,在任何教学过程中都应该始终贯穿这一理念,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掌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已有的调查发现,大多数医学院校毕业生对遗传学的基本知识、原理尚有一定的了解,但在实际运用方面却存在较大的差距。传统的实验课教学模式是老师讲、学生做,事先由老师准备好实验材料,写好详细的实验步骤,学生先听老师讲解实验的原理、方法、步骤,然后按部就班地完成整个实验过程,这样的模式容易导致学生思维僵化,动手能力下降。一些学生甚至对实验内容一无所知,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机械地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无暇观察实验过程,更不能分析、解决实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严重影响了实验质量。针对这一问题,应该转换教学理念。努力实行“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对他们适当加以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验进行之前,可以让学生自己亲自准备实验器材和试剂。其次是酶的质和量,有一些来源的酶易出现非特异条带,而另一来源的酶则不出现,酶的量过多有时也会出现非特异性扩增。那么对这些原因的分析过程中,适当地激发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安排充足的时间鼓励他们逐个排除可疑原因,可以通过减少酶的量或更换另一来源的酶、降低引物量、适当增加模板量、减少循环次数、适当提高退火温度等对策,亲自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

3 开拓进取,创新性实验的探索与尝试

实验教学在医学院校基础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授课方面,实验教学首先要注重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实验课上,教师的讲解要少而精,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启发他们思考问题、鼓励学生对不同观点及不同结果进行讨论。

第6篇:医学遗传学的研究方法范文

【关键词】 医学遗传学;说课

说课是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向同行和专家叙述教学设计及其依据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1]。它是一种新兴的教研形式,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师理论及实践水平,成为推动教师职业发展的动力[2],另外对于教育理念的更新,教育方式的发展,教育理论的理解、把握和运用,教学过程的研究和反思,无疑都是一种可取、积极有效的途径[3]。

本文将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体系、教学方法及手段、教学资源、学情分析、课程考核、课程特色及质量评价这七个方面对《医学遗传学》的整个教学活动进行规划。

1 课程设置

1.1 课程定位、性质与作用 医学遗传学是医学与遗传学相结合的一门边缘学科,是遗传学知识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它与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等医学基础理论知识有广泛联系,还与内科学、外科学、儿科学、妇产科学等临床医学密切相关,既是基础与临床的桥梁课,又是临床各学科的基础,在医学专业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医学遗传学的研究对象是遗传病,主要研究人类遗传病发生机制、传递方式,为遗传病及相关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预后及后代再发风险的估计提供科学依据和医治手段,从而控制遗传病在家庭中的发生,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深入了解遗传病的发生机理,探讨国内外医学遗传学进展现状,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临床医学专业人才。

本课程是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共32学时,其中理论26学时,实验6学时,在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开设。

1.2 课程目标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岗位需求,认真分析本课程特点,经多次讨论,确定了本课程的培养目标:(1)知识教学目标:能够记住医学遗传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知道常见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发病的原因、诊断、防治方法;了解遗传咨询的基本方法。(2)能力培养目标:具有分析临床常见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发病的原因、诊断、防治方法的能力;具有分析与处理临床常见遗传病的遗传咨询的能力。(3)素质教育目标:热爱本职工作,敬业、创业,并具有辨证思维的能力;具有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职业道德素质。

1.3 课程设计理念及思路 根据课程性质,紧扣临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秉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具体实施是以学校教学大纲为导向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学时进行设计,坚持理论联系实践,在教学过程中,倡导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参与,提高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基本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灵活利用教学资源,使学生透彻理解基础理论知识;实验教学通过教师讲授、学生动手操作的方法来提高实验技能,使学生具备人类正常染色体核型分析、处理临床常见遗传病的遗传咨询的能力。

2 教学内容与体系

2.1 教学内容 本课程核心目标是加强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将整门课程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遗传病的基础):医学遗传学概论、遗传的细胞学基础、遗传三大基本定律、实验一 人类正常染色体核型分析、实验二细胞分裂的形态观察。共10学时。

第二部分(遗传病):单基因病、多基因病、染色体病。共12学时。

第三部分(遗传病的诊断与防治):遗传病的诊断与防治、遗传咨询、实验三 遗传咨询。共8学时。

第四部分(结业考试):共2学时。

2.2 教学设计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形成以“提出任务启发讲授学生参与归纳总结教师点评”良性循环的教学体系,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能够进行人类正常男性染色体核型分析、细胞分裂的形态观察及遗传咨询,体现了“学中做,做中学,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

2.3 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程重点为单基因病、多基因病、染色体病、遗传咨询。难点为学生对典型遗传病的辨别及再发风险估计的培养。解决方法:(1)结合教学大纲、学校办学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生源情况,制订本课程实施方案。(2)整合教学内容,更好地为专业服务。(3)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促进学生能力发展。(4)改革评价与考核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

3 教学方法及手段

3.1 教学方法 医学遗传学涉及的知识面广,逻辑推理性很强,在教学中,注重采用“启发式”教学,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开拓其思路和思维方式,增强其创新意识;通过课堂讨论形式,开展“互动式”教学,加深学生对遗传学中的一些热点话题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消除学生在学习中的疑惑;选用大量的图片、动画和视频材料开展“形象化”教学,将一些复杂的和动态的遗传过程以一种直观的、形象的和生动的形式表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选取合适角色开展“角色扮演”教学,最大程度的模拟临床实际,让学生体会不同角色的心理和影响因素,树立爱患观念,增强职业责任感,同时提高学生积极参与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收集典型、有趣的遗传病病例开展“病例”教学,力求使理论通俗化、具体化,引发学生思考,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3.2 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PPT课件把图文并茂的网络资源与教学内容相结合,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教学形式更加生动,促使学生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及应用知识能力增强,优化教学效果。

4 教学资源

4.1 师资情况 本门课程共有四名专职教师,全部具有本科以上学历,从年龄结构上看(平均年龄37岁),基本上形成梯队建设,具有中长期建设规划和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均取得高校教师资格证。该队伍的师资配置合理,保证了学生专业知识的理解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和专业素质的培养。

4.2 实验条件 拥有实验室两间,准备室一间,每间实验室建立了各项规章制度和设备使用记录,并有专人负责仪器设备的使用和维护。

4.3 教材及教学资源 选用张丽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的《细胞生物学和医学遗传学》和相应学习指导及习题集。教学资源丰富,包括教学大纲、教学课件、电子教案、参考文献、授课录像、实训指导、练习册、典型案例等, 所有资料资源共享。

5 学情分析

5.1 学情分析 我校临床专业的学生都是高考后录取的学生, 年龄在19岁左右,身心发育已相对成熟, 有较强的理解和自学能力, 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 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 已经具备了学习本门课程的专业基础知识, 因此具备了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的条件。

5.2 学法指导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成功的关键在于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要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这就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理清知识脉络,把握要点;联系相关基础知识;课后及时进行归纳总结;熟练实训技能操作。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即课前预习并写出预习笔记,课后做适当的练习,这样有助于对知识的巩固。

6 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采用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过程性考核体现在出勤、课堂提问、课堂表现、实验实训报告,占课程总成绩的30%,其中出勤、课堂提问、课堂表现占10%,实验实训报告占20%。终结性考核体现在理论考试上,占课程总成绩的70%。

7 课程特色及质量评价

7.1 课程特色 本课程以学生学习能力为基础选择教学方法,采用做中学,练中学的教学模式;编写在内容及形式上均适合高职高专教育的模块化教材;以核心理念为基础,形成完善的教法、学法和评估体系。

7.2 课程质量评价 主要采取校内督导老师随机听课评价、系部领导听课评价、学生评价,互学互助,达到“双赢”效果。

总之,“说课”能够集思广益,有利于提高教师素质,优化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也是开展教学研究,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肖国刚. “说课”的理论与操作研究.教学与管理, 2009,6:58.

[2] 左利利.对高职“说课”活动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8,11:122-123.

第7篇:医学遗传学的研究方法范文

遗传学论文4000字(一):南瓜银叶突变体48a的表型特征及其遗传学分析论文

摘要:南瓜银叶突变体48a是在嫩食型中国南瓜中分离筛选到的稳定遗传自交系,银色叶不仅可以作为标记性状应用到育种中,还可为南瓜抗虫、抗病、耐寒等一系列研究提供重要的材料基础。笔者对银叶突变体的表型特征及叶片的解剖结构进行鉴定分析,发现植株整体长势、熟性与野生型无明显差异;成熟叶片正面全部呈银灰色,叶绿素含量明显降低,叶片上表皮细胞与栅栏细胞间明显剥离,存在明显的空隙。利用突变体48a和野生型49a南瓜自交系构建的六世代遗传群体,调查发现F2的绿叶与银叶符合3∶1的分离比,回交群体BC1P1分离比符合1∶1,表明南瓜银色叶性状由单隐性基因控制。

关键词:南瓜;银叶突变体;表型特征;遗传学分析

中图分类号:S64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871(2020)04-012-05

南瓜葉片银斑是南瓜中的常见性状,主要表现为叶脉的腋处带银白色斑纹,俗称“银斑叶”,是受单个显性基因控制的一种斑纹[1-3],区别于烟粉虱BemisiatabaciB型(又名银叶粉虱B.argentifolii)诱发的葫芦科作物叶片正面全部呈银白色的银叶病[4-5]。2016年笔者在嫩食型中国南瓜资源中分离出1株完全银色叶突变体,自交后5代后形成可遗传的稳定银叶自交系,同时在同一材料中分离出稳定的普通绿叶自交系,田间种植观察发现银斑叶南瓜具有很好的避蚜和抗病毒病的效果,这为南瓜抗虫育种提供了新的思路。笔者对银叶突变体的表型特征、叶片解剖结构进行了鉴定分析,并构建了银叶六世代遗传群体进行遗传学分析,为后续的南瓜银色叶基因定位和避蚜上的应用奠定基础。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在嫩食型中国南瓜材料的自交后代中,分离出具有完全银叶的突变体48a和普通绿叶野生型材料49a,经过5代自交,形成稳定的自交系。以突变体48a和野生型49a为亲本,构建六世代遗传群体,2018年4月将银叶南瓜亲本P1、绿叶南瓜亲本P2、F1、F2、BC1P1、BC1P2种子同时种于湖南省蔬菜研究所高桥试验田中。种子采用穴盘育苗,幼苗生长至3~4片真叶时定植,株行距50cm×100cm人字架栽培,进行统一的肥水管理,用于银叶和绿叶南瓜农艺学性状调查和银叶性状的遗传学分析。

1.2方法

1.2.1突变体48a的表型及农艺性状观察突变体48a在苗期即可观察到明显的银叶表型,定植后到成株期都为银叶表型,6月中旬成株期,对主蔓长、主蔓粗、叶片长度、叶片宽度、叶柄长等生物学性状进行调查;同时在生育期内对其始花期(小区内50%植株开花的时期)、雌花数量进行调查,本试验分别调查测量了突变体和野生型南瓜材料各10株。

1.2.2遗传学分析方法定植后30d左右,分别统计双亲、F1、F2、BC1P1、BC1P2等世代各群体银色叶和绿色叶的植株数量,然后通过卡平方测验,分析控制南瓜银叶性状基因的遗传特性。

1.2.3叶绿素含量测定方法待植株生长到成苗期,定植后30d左右,分别取突变体48a和野生型49a的顶端嫩叶和相同位置的成熟叶片用于检测叶绿体色素含量。参考Arnon法[6],具体如下:随机称取叶片0.1g,剪碎,装入15mL带塞的玻璃试管中,加入10mL的80%丙酮,黑暗浸泡24h,至组织发白。将提取液在岛津公司的UV-1800分光光度计上测定663、645、470nm波长的OD值,计算Ca、Cb、Cx·c和CT(mg·L-1),公式如下:

Ca=12.21×OD663-2.81×OD645;

Cb=20.13×OD645-5.03×OD663;

Cx·c=(1000×OD470-3.27×Ca-104×Cb)/229;

CT=Ca+Cb。

式中,Ca、Cb和CT分别表示叶绿素a、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浓度;Cx·c为类胡萝卜浓度,按下式计算组织中各色素含量。

叶绿体色素含量(mg·g-1)=(色素浓度×提取液体积×稀释倍数)/样品鲜质量。

1.2.4叶片解剖学观察方法定植后30d左右,选取生长一致的突变体48a和野生型49a植株相同部位的成熟叶片,用于叶片解剖学观察。首先用FAA固定液固定,番红-固绿染色,RM2016病理切片机进行切片,切片放入干净的二甲苯透明5min,中性树胶封片,NIKONECLIPSEE100光学显微镜镜检,NIKONDS-U3成像系统进行图像采集分析。用测微尺测量叶片横截面的厚度、上下表皮厚度、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叶片结构紧密度(CTR)、疏松度(SR)的计算,参考田丽波等[7]的方法。

CTR/%=(栅栏组织厚度/叶片厚度)×100;

SR/%=(海绵组织厚度/叶片厚度)×100。

2结果与分析

2.1突变体48a的表型与农艺性状分析

突变体48a和野生型49a进行表型对比观察。子叶期,银叶突变体和绿叶野生型子叶均表现为正常的绿色,子叶颜色无明显差别;但进入真叶期,突变体48a长出真叶为绿色,带明显银斑(图1-A),随着真叶逐渐长大,叶正面银灰色逐渐加深,植株长大成熟后,叶片正面全部为银灰色(图1-B、C、E),背面仍为绿色(图1-D)。

由成熟期的田间比较(图1-B)可以看出,除了叶色有明显区别外,突变体48a与野生型49a南瓜整体长势和熟性差别不大,对两者农艺性状测量数据显示,两者的始花期、叶长、叶宽等指标无明显差异。其中突变体48a南瓜主蔓长度(335.43±14.50)cm,比野生型49a低8.94%,而突变体48a主蔓粗度(1.19±0.03)cm,比野生型49a高4.39%,整體长势与野生型49a差别不大(表1)。

2.2遗传学分析

构建六世代遗传群体,用目测分级的方法探究南瓜叶颜色的遗传规律,F1为绿叶、卡平方检验结果表明F2绿叶与银叶符合3∶1的分离比,回交群体BC1P1分离比符合1∶1,BC1P2植株叶颜色全为绿色,南瓜银色叶性状符合1对显一隐性基因的分离规律,为完全隐性遗传(表2)。

2.3叶绿素含量分析

由图2可以看出,突变体48a与野生型49a间叶绿素相比,叶片叶绿素含量明显减低,但嫩叶与成熟叶间的叶绿素无明显差别。从成熟叶来看,突变体48a叶片中,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均显著低于野生型叶片,其中叶绿素含量的变化主要由于叶绿素a含量变化导致,叶绿素b含量相对于绿叶野生型叶片无明显差异。

2.4突变体48a解剖学特征

从叶片横切面可见(图3-A)银叶突变体48a叶片的上表皮细胞与栅栏组织、下表皮细胞与海绵状组织之间有明显的空隙,其中上部空隙更大。从图3-B可见绿叶野生型49a叶片的上表皮细胞与栅栏细胞,下表皮细胞与海绵状的叶肉细胞之间连接紧密,没有明显的空隙。

对突变体48a与野生型49a的叶片厚度、表皮细胞厚度、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进行测量(表3),结果表明,突变体48a海绵组织厚度(44.2±3.00)μm,显著低于野生型49a,叶片厚度、上表皮厚度、下表皮厚度、栅栏组织厚度等指标两者间无显著性差异,通过测算,突变体48a叶片结构紧密度(CTR)32.06%,显著高于野生型49a,叶片叶片结构疏松度(SR)40.11%,显著低于野生型49a(表3)。

3讨论

突变体48a的银色叶可能是叶片结构变化所致,一般叶斑/片颜色变化产生原因主要分两类,色素的变化(叶绿素/花青素等)和叶片结构的变化(表皮细胞/空隙结构)。前人研究普遍认为银斑是叶片结构变化导致的,由于上表皮组织与栅栏组织之间的空隙,使光线达到绿色组织时候发生二次反射,在叶片上表皮形成多边形的光反射,而不是正常绿叶上皮细胞形成的白色点状光反射,使得叶片呈现偏灰白色,即银色的叶片/叶斑[8-10]。本研究结果表明,银叶突变体48a的叶绿素含量比野生型49a虽有显著降低,但也不会造成叶面显示银灰色,从突变体48a叶片解剖学特征显示,上表皮细胞与栅栏组织、下表皮细胞与海绵状组织之间有明显的空隙,其中上部空隙更大,这与张慧杰、张站备等[11-12]对西葫芦银斑研究一致,但他们的研究主要是基于西葫芦银叶病的叶片结构,突变体48a与西葫芦银叶病叶片在结构上虽然相似,但西葫芦银叶病会造成植株长势弱、植株矮小、生长点皱缩等特征[4],而突变体48a与野生型49a相比,除叶片呈银灰色外,植株整体长势正常,与野生型差别不大。所以突变体48a叶绿素含量明显减低,但长势正常的原因值得进一步研究。

银叶突变体48a的银叶表型为单基因的隐性遗传,与Lopez-Anido等[13]研究结果一致,他们在西洋南瓜和中国南瓜杂交后代中发现了1个完全银叶,研究表明由隐性基因grl控制。而Coyne[14]和Paris[15]等研究认为,南瓜银斑叶受M基因的显性遗传,且认为影响银叶性状变异的主要因素有3个,(1)细胞结构:V基因作用最强的部位是位于叶脉的腋处的细胞。(2)修饰基因:影响了M基因的时空表达。(3)包括温度/干旱在内的环境因素。据笔者田间试验表明,突变体48a的银叶性状,不受环境影响,在不同季节、不同环境下种植均显示完全银叶,也不受时空表达影响,在全生育期内均显示银色叶。目前南瓜的基因组测序已经完成[16],下一步拟利用全基因组混池测序的方法,进行银叶基因的快速定位,为后续研究该基因在南瓜中的作用机理奠定基础。

遗传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医学遗传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论文

[摘要]面对高职院校医学遗传学课程教学的困境及主要问题,围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的目标,本文从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特点、学校现实情况及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分析适应于高职临床医学专业的医学遗传学课程定位、课程目标及内容设置,举例探讨优化抽象性、理论性强、重点教学内容的方式方法,提出改革、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手段,以提升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探讨提升高职医学遗传课程教学质量的途径。

[关键词]高职;医学遗传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R394;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210(2020)01(c)-0185-05

醫学遗传学是研究人类遗传性疾病的病因、遗传方式、诊断、预防和治疗的一门学科,也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课程,是医学院校学生必须学习和掌握的一门课程。但高职院校在培养目标、学生层次、教材、教学、实验环境等方面有其自身的特点,学生层次不一、课时少、实验室硬件条件较差等。教师如何选择教育模式来激发学生兴趣和提高教学效果,进行教学的诊断与改革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1课程定位

高职院校的医学遗传学课程时临床医学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拓展课程,是一门理论+实践的课程,其功能是对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面向基层医院、卫生所、社区医院等工作岗位,目标是在培养学生掌握基本医学遗传理论知识的同时,形成良好的医学职业行为操守,建立能尊重患者、为患者服务、替患者着想的职业素质[1]。

2课程目标与内容设置

医学遗传学课程理论知识涉及面广,综合了细胞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医学伦理学等知识[2-4]。课程的整体设计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医学遗传学的基本知识、遗传病发生的机制以及遗传方式,学会利用产前诊断的原理帮助人类减少出生缺陷,降低遗传病的发生率,而且应注重遗传伦理学、医学法律法规等医学人文知识的渗透融合[5-7]。高职的临床医学生通过学习能掌握医学遗传学的经典理论和技能,同时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逻辑推理和创新思维也得到开发,为卫生保健和医疗实践服务。本课程总课时32学时,其中理论课26学时、实验课6学时。

2.1课程目标

该课程教学的知识培养目标是使得学生能熟练掌握遗传的细胞学基础以及分子生物学基础知识,学会利用遗传的基本规律分析常见遗传病的传递方式,学会对人染色体进行核型分析,能运用医学遗传学原理解释一些常见的临床遗传病的遗传机制;其能力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分析正常核型、识别常见染色体病的能力,绘制系谱及分析常见单基因遗传方式的能力和初步诊断常见遗传病以及具备优生指导的能力;职业素质培养目标是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生命观、客观的职业认知及职业意识、热爱医学专业、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及职业道德,塑造严谨的学术学风、务实的职业态度、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积极的职业价值观,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人格逐步完善,同时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服务意识[8-9]。

2.2内容设置

课程理论教学主体内容包括医学遗传学概述、遗传的分子学基础、遗传的细胞学基础、遗传的基本规律、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染色体畸变与染色体病、优生学等部分。该课程设置与传统理论、纯实验实训课程比较,该课程凸显了学科融合、逻辑推理思维能力培养、实验技能训练及理论联系临床等特点。

长沙卫生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校”)根据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目标及特点优化设计,該课程的实验课开设染色体核型分析、系谱分析、唐氏筛查3个实验,均注重遗传学理论、实验技能及医学人文知识的融合渗透(表1)。高职医学院校培养的临床医学生对接的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染色体核型分析实验通过手工剪纸的方式让学生熟指人类21对染色体的基本形态结构,掌握根据各组染色体的形态特征进行分类,并能进行核型分析,了解常见的染色体疾病及核型;系谱分析实验整体设计锻炼学生能在临床实践中绘制出患者的家族系谱并进行简单分析,了解常见遗传病的临床表现及遗传方式;唐氏综合征筛查实验通过血清学的方法分析21-三体综合征的临床意义,普及唐氏综合征的影响因素,并从遗传学角度培养学生分析解决优生问题的能力,增强优生观念,做好基层优生宣传。

3教学内容的优化

将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注重理论知识设计的简约性,同时融入临床内容将教学过程丰富和生动活化,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采取活动体验和问题探讨等方式进行指导。如Prochazkova等[10]在讲授医学分子遗传学时,采用游戏化、数据模拟的方式,开发的交互式应用程序模拟了一个家族遗传性疾病的分子遗传学诊断过程,大大地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

3.1枯燥乏味、抽象性教学内容的优化

对枯燥乏味、抽象性的教学内容进行趣味化加工处理,如讲授染色体病时,适当插入一些病例图片,既形象、生动,又记忆深刻,理论性较强的内容进行简易化及图示化处理(表2、图1)。

3.2难理解、理论性较强的教学内容的优化

对于难理解、理论性较强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如讲解遗传的分子学基础时,针对基因的分类及结构,文字的讲解使得学生很容易混淆和不理解,即使加上基因的结构图,高职的学生还是觉得模糊不清,可适当加上图表的方式进行汇总归纳,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和记忆(图2)。

4创新和丰富课程教学方式方法

根据高职医学生的特点、高职医学遗传课程的培养目标,该课程的课堂教学方法应注重教与学互动、教学方式多样化、内容兴趣化。

4.1根据课程内容需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及讨论教学法可将临床案例搬入课堂学习,在学生早期还未积累经验时,给学生提供熟悉的学习背景,帮助学生整合应用专业知识、全面学习评估具体的临床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发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工作态度和职业理念的探究,了解职业行为及态度在真实经验或想象的经历中的应用[11-12]。例如讲解单基因遗传病时,分析共显性遗传时,举例ABO血型的遗传方式,以故事的形式假设某院同一天出生了4个孩子,已知4个孩子的血型分别是A、B、O、AB,4个孩子父母的血型分别为O与O、AB与O、A与B、B与B,请你采用遗传学的知识帮护士将4个孩子准确无误地分配给他们的父母?通过故事和叙事的方式,演示推理过程,解释遗传学知识,拓展医务工作职业行为及涉及的法律法规问题,使学生加深印象和理解,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案例叙述教学应强调学生参与评论事件,促使学生认识蕴含在行动中的价值观,这种教学方法可充分展示医务工作者的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讨论,促进教学互动[13],使学生以学生的角度是评价、剖析、辨别、反思医学行为,提高其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对问题进行主动思考和归纳,将自己的观点与他人的观点相对比而做出深思熟虑的选择,塑造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情境教学法通过角色扮演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处于医务工作的环境。在讲述常染色体遗传病时,举例史诗级的生物学家达尔文,为什么他无后代,因为他与他的表妹结婚,虽然生育了10个孩子,但有3个从小就夭折,剩余的7个孩子,除了二女儿终身未婚,其余的都终身不育,该实例为解释婚姻法中避免近亲婚配提供了实际基础。在此过程中,要求学生绘制系谱图,通过连连看的方式说明亲缘系数(图3),假设自己置身于系谱图中的角色,估算亲近结婚的遗传病发病风险,解释遗传规律,拓展医学遗传伦理学中有关遗传病患者的婚配与生育权问题,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同时增强课堂趣味性。

Ⅲ2与Ⅱ5之间有两段不间断的连线,两者为二级亲属;Ⅲ2与Ⅲ5之间有三段不间断的连线,两者为三级亲属

4.2边缘性的遗传学内容,采用多元结合的教学方法

边缘性的遗传学内容,采用多元结合的教学方法[14]。例如,八成以上的罕见病由遗传因素引起,而且国内的罕见病误诊、漏诊很多,但因为罕见性遗传病种类多、发病率低,大多遗传学的教材中未曾涉及,如果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对罕见遗传病的诊断识别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南通大学的陈曹逸等[15]指出采用“课堂教学+撰写综述+课堂讨论+教师总结点评”的多元教学方法,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学习兴趣,也能丰富教学双方的交流与沟通,活跃课堂教学氛围。

4.3用信息手段,開展互联网教学

将信息技术与医学遗传学课堂教学内容深度融合,以网络资源平台拓展个性化学习空间,多媒体教学资源由少量文字、图片、数据图表、动画、音频、视频等元素组成,能给学生以更强烈的感官记忆[16-17]。我校的医学遗传学课程充分利用学院“学习通”信息化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课件、专题讨论资料、课程文献资料、课后复习资料等,开展网上教学答疑、疑难案例讨论等活动,形成集电子教案、试题库、文献库、教学反馈等为一体的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实现“教学-学习-辅导”无缝对接。在课前,任课老师通过学习平台共享教学资源让学生进行预习,学生在预先过程出现的相关问题反馈到教师,教师通过平台了解学生基本信息,并根据学生的课前反馈情况进行有目的的教学设计;在上课中,教师可通过教学平台进行师生互动,教师可通过导入问题至平台中,学生通过手机直接回答问题,采用信息化的手段使得每个学生都可参与教学的课堂提问或讨论,教师可根据全部的学生结果进行分析,针对学生集中容易出错的知识点、部分未讲解清楚的内容等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帮助学生进一步地理解和掌握;在课后,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前预习和课堂教学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课后作业,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课后作业并提交平台,教师对做错题的同学进行个别辅导,实现私人订制式的个人辅导[18]。普及遗传学相关专业网站,如中国遗传咨询网、中国遗传学会遗传咨询分会,学生可以在相应的网上查看相关遗传疾病详细、专业的、科学的遗传学知识和相关病例分析,拓宽医学视野和见解,激发学习热情。

5改革考核方式及手段

高职教育是为了培养技能型的人才,评价方式应多样化,注重学生的技能操作能力的提升,其中理论试卷考核分数占50%,实验考核占40%,教师平时考核占10%。改革理论考核手段,由传统的试卷答题改为利用手机学习通进行无纸化电子考核;实验考核采取抽题作答和现场操作考核相结合,学生的最终实验考核成绩由实验课平时分(30%)、实验操作(50%)和实验现场作答(20%)组成,这种考核不仅能调动学生日常实验课的参与积极性,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操作技能。

第8篇:医学遗传学的研究方法范文

关键词: 遗传与优生学基础 综合素质 培养方法

遗传与优生学基础是中等卫生职业学校助产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助产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从事临床助产及母婴保健工作的中等医学技术应用型人才。毕业后主要面向城镇社区医疗机构、农村各级医疗机构、妇幼保健机构、计生站、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事临床助产、妇产科护理或妇幼保健工作。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掌握助产工作所必需的遗传学和优生学的知识与技能,更要具备较强的继续学习能力、良好的人际沟通与合作能力,以及良好的医德医风等,并对相应的法律法规有一定的了解。笔者在遗传与优生学基础的教学实践中,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

1.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爱国主义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的基础性工程,是引导人们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促进中华民族振兴的一项重要工作。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挖掘教材中的爱国主义素材,使学生了解我国科学家在医学遗传学研究中作出的重大贡献,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例如在讲到医学遗传学的发展史时,向学生介绍我国医学遗传学的实验研究工作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1962年项维、吴旻等首先报告了中国人的染色体组型,标志着我国人类细胞遗传学的开始。杜传书(1963)发表对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陷的研究,标志着我国生化遗传学的开始。哈尔滨医科大学有关PTC尝味能力的调查标志着我国群体遗传学的萌芽。80年代后期,我国处于前沿的细胞遗传学,引进了先进的高分辨显带技术、显微切割及微克隆技术,大步地跨入了分子遗传学行列。在分子代谢病的突变性质、产前基因诊断、癌基因和肿瘤抑制基因的研究、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广泛应用,以至基因治疗等方面都取得可喜的成果。1999年9月中国作为唯一的发展中国家加入人类基因组计划并承担了1%的测序任务。2003年4月15日美、英、日、法、德、中联合发表声明,人类基因组全序列图已绘制成功。通过这些事例,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从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部分。教育家托夫勒说过:“未来的文盲不是那些目不识丁的人,而是那些没有学会学习的人。”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说过:“一个人有了自学能力,不管知识更新周期如何缩短,社会发展的速度如何迅速,他都会通过自学赶上时代的步伐。”因此,在课堂上,我们不仅仅是教给学生书本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怎样学习。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2.1转变观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养成了很强的依赖性,遇到问题,总要等着别人来解决,学习上缺乏主动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首先都要转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组织者和协助者。学生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主动地参与学习。

2.2指导学生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

中职卫校的大部分学生,他们的文化基础都比较差,在初中阶段基本上都属于后进生,受到的批评比较多,自信心不足,对前途感到迷茫。因此,我们要帮助学生正确分析当前助产专业的就业前景,使他们对前途充满信心,从而树立起自己的人生目标,进而指导学生确定学习目标,自觉地制订学习计划。

2.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形成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以下习惯:①课前预习、利用图书馆及网络查找资料的习惯;②上课认真听课、记笔记、主动回答问题的习惯;③多思、善问、大胆质疑的习惯;④课后复习、及时完成学习任务的习惯。

2.4提高学生学习的自我监控能力。

提高学生学习的自我监控能力,是实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环节,对于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针对中职卫校学生的特点,刚开始时我们给学生设计了一些“提问单”,指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自我监控,“提问单”主要包括学习活动前的计划、对自己实际学习活动的监察、评价、反馈,以及对自己学习活动进行修正和调控等方面。通过一段时间训练后,由学生“自我提问”,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自我监控能力。

第9篇:医学遗传学的研究方法范文

医学遗传学作为一门基础医学课程,目前教学存在较多问题: 高职学校专业基础课课时有限,学生基础薄弱,课程内容繁多,课程教学方法较陈旧,满堂灌的讲授占领着课堂,学生学习被动,学习积极性低;为了提高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将探索项目教学法在在临床专业医学遗传学教学中的应用。

项目教学法是以现代认知心理学思想、自适应学习理论和探索性学习架构为基础,采用类似科学研究与工程实践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发展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1]。在项目教学中,老师指导学生根据项目目标制订计划和解决问题的方案,实施计划,并评价成果与反馈。同时,要求项目小组同学协同完成,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一、设计项目教学任务

项目教学任务由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按照项目教学法的要求,查阅文献、资料一起讨论制定多个项目,收集临床案例。选取与教学目标贴合,操作性、趣味性强的项目。挑选贴近学生生活为项目主题,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和知识接受能力,分解任务。比如在讲解“染色体畸变”,项目主题为“染色体病”,教师引导学生在图书馆和网络查询染色体的相关资料,逐步完成学习任务。

二、项目学习情景导入

项目情景导入是让学生进入相关项目知识背景的情景,为主动学习做准备。比如在讲解药物遗传时,播放了酒精中毒的视频,学生直观地了酒精中毒的临床特征,启发学生进入项目情景,确定项目学习任务;随后教师对项目任务所需要的理论相关背景知识进行讲授,与学生共同分析项目要解决的问题和学习目标;小组确定具体任务。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交流讨论,找到最佳项目方案。所以,项目教学是一种以行动为导向的学习过程,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三、项目实施

项目实施过程中确定学生各自的分工和合作的形式,并按照自己制定的步骤和程序有效地开展工作。在实施过程中碰到问题时要求及时地与同学或指导教师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在“遗传病的诊断”项目实施时,一组学生模拟医师对遗传病的诊断的过程;一人扮演医师,一人扮演遗传病患者,在诊断过程中,医师详细询问了该患者的家族史、婚姻史、生育史,并针对性的对患者父母再生育指导;由于扮演内容与临床专业学生就业内容紧密联系,所有同学都积极参与,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提升了学生沟通技巧和医学专业思维能力。

在完成“多基因遗传病”项目主题时,要求学生自主查询高血压、糖尿病、精神分裂症等相关疾病的背景资料,并制作多媒体课件进行展示。各小组就不同的多基因遗传病主题制作课件,且配有视频、图像和文字说明,内容充实有趣。展示后其他小组成员可补充发言,集体讨论评价课件的质量,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和修正。教师要对每次项目操作的知识点进行梳理与讲解,再针对学生展示课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详细分析讲解。

在讲解“遗传与优生”时,师生共同确定“优生优育”为项目主题,要求学生提交三千字以上的综述。老师首先需要讲解综述的撰写要点及格式,网络资源和图书馆资源的查询方法。针对“优生优育”专题,学生要对大量研究论文资料、数据和主要观点进行归纳、分析提炼。通过本项目教学,学生既掌握了查询资料、论文撰写的方法、又掌握了优生优育的背景、研究现状与发展方向相,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四、 项目教学成果评价

教师可从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综合知识能力以及操作技能的提升等方面来对项目教学的效果进行评价。比如在学生完成一个项目之后可以由考试测评或课堂提问,了解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综合知识能力可以通过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交流来了解;操作技能的掌握情况可以通过学生就业后用人单位反馈;项目教学不仅仅是把知识简单教授给学生,而是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寻找学习医学知识的途径,最终掌握医学知识并能为己用。

五、项目教学对教师的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