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免疫学与遗传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2014年9月10日,在第三十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在在北师大考察时说 “我很不希望把古代经典的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加入一堆什么西方的东西,我觉得‘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可见古代的经典传统文化已经引起了中国当代最高层的重视,毫无疑问,包括古代经典的诗词和散文在内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是华夏儿女的魂,弘扬传统文化就是要把中华民族精神道德的精髓植入每个人的心里,尤其是要植入到我们祖国的花朵-----孩子们们的心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中,要培养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由此可以看出,语文教学是担负着传承传统文化的重大职能的。我们这些语文老师们应该还一块传统文化的净土给学生,夯实他们的语文基础,提升语文能力,积淀文化功底,提高人文修养,打好传统根基。作为一名一线的初中语文老师,在平常的教育教学中,我也分外重视抓住每一个教学机会,让迷失在名牌、追星和攀比的学生能更多的去领略传统文化的美丽和魅力。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创设适合语文课堂的教学情境,同时希望能以课文中的“点”带动学习传统文化的“面”。比如在文言课文《陈太丘与友期》中出现“君”“家君”“尊君”时,趁机为学生介绍一下中国古代的称谓文化;在学习《苏州园林》时可以讲讲传统园林文化和传统建筑文化;在讲到《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人物对话时,可以讲讲传统礼仪文化。这样不仅可以丰富课堂内容,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还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好的语文课堂的文化环境。如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古代名人的画像和书法家撰写的名言警句,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或引用与课文相关的典故诗文,铺垫蓄势;或利用多媒体制作相关影像资料等等。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之中,不知不觉地感受到中国文化艺术的精湛与美妙。例如在教授《济南的冬天》时,我是这样导入的: 同学们,宋代文学家苏轼有首诗道:“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杭州的西湖是我国十大旅游胜地之一。她的春天尤其美丽:十里长堤,烟雨蒙蒙,远山近水,尽在画中。漫步湖边,荡舟湖上,令人如在画中游。而到了夏天,世界著名避暑胜地瑞士景色最美:绿色山林,环绕着浅蓝色的湖泊,映衬着阿尔卑斯山头的皑皑白雪;悬崖上瀑布流泻,草地上鲜花盛开,真正无愧于“世界公园”的美称。同学们知道哪儿的秋天和冬天最美吗?这就是我们著名的“泉城”济南。老舍在《济南的秋天》一文中写道:“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 ,把春天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在作者的笔下,济南的秋天和冬天如诗如画,别具情致。今天,我们先来欣赏济南冬天的美景。让学生在苏轼的诗和老舍的文中体会杭州西湖的春意盎然和济南冬天的温情脉脉。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还充分利用语文课本中的经典诗词作为传播传统文化的平台。在教学琳琅满目的古典诗词中,我与学生一起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的生平事迹,初步感悟诗人写这首诗时的心境。学生不但了解了一些作者相关的作品,拓展了知识,更为理解这首诗奠定了正确的情感基调,有利于更深入的理解诗境体会诗情。渐渐的学生喜欢上了古诗词,自觉进行课外阅读,认识了许多著名诗人,积累许多好词佳句,成为他们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有的学生认识了范仲淹,被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怀所折服;有的学生认识了李清照,懂得了一个女词人一样可以拥有大丈夫的胸襟;有的学生读懂了李商隐,被“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精神所感动??同时,我们还一起探究民俗民情,尤其是在八年级下册当中,我们不仅领略了《黄河颂》和《三峡》中的旖旎风光,还在《春酒》、《云南的歌会》、《端午的鸭蛋》中领略到别具地方特色的民俗风情。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更是致力于从课文注释,阅读提示入手,挖掘有关文化常识;从课文字词句入手,挖掘相关的文化背景、哲理内涵;从故事情节入手,挖掘著作的特定文化内涵;从课文主题入手,挖掘优秀的传统美德;从学生的质疑入手,挖掘文化意趣。在教授莫怀戚的《散步》时,我从“分歧”这个情节切入,让学生通过换位思考在“走大路”和“走小路”上进行选择,从而深化学生的思考,挖掘其中蕴含的民族伦理道德的理念,以及浓浓亲情中寄寓的“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在这样的互动中,我们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了细致而系统的认知和了解。
同时,我也充分运用语文综合活动,渗透传统文化意识。综合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新课程语文教学的一个亮点,也是一种全新的课型。语文综合性学习充分体现了语文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学习途径的多样性、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学习目标的综合性等特点。同时,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渗透了众多对传统文化的探求,如七年级的《戏曲大舞台》、《黄河,母亲河》,八年级《古诗苑漫步》、《到民间采风去》,九年级《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话说千古风流人物》等。
例如七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戏曲大舞台”,其目标定位是多方面的,涉及文学、戏曲、表演等内容,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可以自由驰骋的广阔天地。我们努力指导学生在戏曲文化上开展一系列学习活动,如搜集地方剧种、著名表演大师、剧作家等。通过这次学习活动,一方面培养搜集、筛选和整理资料的能力,提高口语交际和写作能力,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探究名人成才奥秘的精神。这样也就自然兼顾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
【关键词】 哮喘;红细胞;免疫功能;炎症因子;相关性
DOI:10.14163/ki.11-5547/r.2017.08.034
哮喘是支气管哮喘的简称, 属于一种慢性非特异性气道炎症伴随气道反应性增高, 导致气促、喘息、咳嗽、胸闷等症状反复发作[1]。近年来, 诸多的研究表明呼吸道炎症的发生于红细胞免疫、外周血细胞因子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2]。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文研究对象为本院2015年1月~2016年6月间收治40例哮喘发作期患者(哮喘发作组)、同期40例哮喘缓解患者(哮喘缓解组)及40例正常对照者(正常对照组)。哮喘患者均符合《中国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基层版)》[3]中相关标准, 哮喘缓解者则为病情缓解2周以上者, 排除其他免疫系统相关疾病史、恶性肿瘤、严重器质性疾病等, 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并经本人及家属知情同意后纳入研究。
1. 2 研究方法 所有研究对象皆于清晨空腹采集4 ml静脉血, 离心取血清, 保存于-20℃中, 采用双抗体夹心酶免法检测IL-5和IL-10水平;采集10 μl末梢血, 置于2 ml生理盐水中, 采用酵母菌多糖花环法测定RBC-C3bRR。
1. 3 观察指标 比较三组RBC-C3bRR、IL-5和IL-10水平。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 1 哮喘发作组与正常对照组各指标比较 哮喘发作组患者RBC-C3bRR与IL-10水平均低于正常对照组, IL-5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57、9.376、2.358, P
2. 2 哮喘缓解组与正常对照组各指吮冉 哮喘缓解组患者IL-10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13, P>0.05);哮喘缓解组患者RBC-C3bRR低于正常对照组, IL-5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71、2.890, P
2. 3 哮喘发作组与哮喘缓解组各指标比较 哮喘发作组患者IL-5水平与哮喘缓解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24, P>0.05);哮喘发作组患者RBC-C3bRR与IL-10水平均低于哮喘缓解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90、8.912, P
3 讨论
病原体或致敏源激活机体免疫系统, 导致免疫复合体与红细胞C3b受体大量结合, 还可直接破坏RBC-C3bR结构, 致使RBC-C3bRR明显降低[4]。本组研究结果提示, RBC-C3bRR在哮喘发作期时显著降低, 当病情缓解后有所回升, 但仍然低于正常水平, 表明哮喘患者的病情与红细胞免疫功能密切相关。IL-10具有很强的免疫抑制及免疫调控作用, 可促发挥拮抗IL-1的作用[5-9]。IL-5是由活化的Th2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 可以通过激活浸润气道的嗜酸性粒细胞(EOS), 使其释放相关的颗粒蛋白, 导致气道高反应性的发生, 还可激活其他炎性细胞释放出炎性介质。本组研究结果提示, IL-10、IL-5水平与哮喘的发生密切相关。
综上所述, 检测RBC-C3bRR、IL-5及IL-10水平等相关指标对于病情的动态观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 苏楠, 林江涛, 刘国梁, 等. 我国8省市支气管哮喘患者控制水平的流行病学调查. 中华内科杂志, 2014, 53(8):601-606.
[2] 王彦, 林科雄, 黄英, 等. 现实中哮喘治疗现状的前瞻性、多中心研究. 国际呼吸杂志, 2013, 33(13):970-973.
[3]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 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 中国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基层版).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13, 36(5):331-336.
[4] 张艳丽, 王秀芳, 雷瑞瑞, 等. 哮喘、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外周血MDSCs、IL-10和IL-12水平及意义.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3, 34(4):503-507, 550.
[5] 杨璐瑜. 哮喘患者血清IL-6, TNF-α, IL-10表达变化与气道炎症的关系探讨. 临床肺科杂志, 2013, 18(8):1389-1391.
[6] 李庆, 马云宝, 何启志. 支气管哮喘患者红细胞免疫指标及外周血相关细胞因子水平的观察. 放射免疫学杂志, 2001, 14(3):190-191.
[7] 黄伟强, 李惠, 袁梅, 等. 支气管哮喘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Th1、Th2及其相关细胞因子水平变化及意义. 山东医药, 2015(20):40-41.
[8] 袁凯, 凌杰. 支气管哮喘患者外周血炎症细胞因子的变化及意义. 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1, 11(11):1277-1278.
原因一:虽然现在医学已经逐渐的向免疫学说和链球菌感染等方面发展,但是还无法完全的做出结论。但目前公认风湿热是由于甲族乙型链球菌咽部感染后,会让身体自身产生免疫性的。
原因二:病毒感染学说近年来有关学者对病毒感染学说较为关注,认为风湿热可能与柯萨奇B3、B4病毒感染有关,这主要是感染方面的解释。
原因三:.遗传因素最近发现风湿热患者中有遗传标记存在,应用一种含有称为883B细胞同种抗原的血清,大约72%风湿热患者呈阳性反应,这个是从遗传学的方面进行解释的。
(来源:文章屋网 )
1中枢神经系统免疫相关研究
对孤独症患儿发育过程的研究发现,ASD患者头围比同龄健康儿明显增大,以大脑额叶的灰质和白质增大为特点[1],这表明ASD患者神经发育异常,而大部分的研究结果主要集中在免疫系统的激活上,最近的一项研究报告称,母体免疫激活(MRI)可诱导未成年后代大脑的表观遗传改变,妊娠期急性损害对大脑和行为可能造成持续的不利影响[2]。母体免疫激活很可能影响多个脑区,导致大脑整体网络失衡。有研究发现,人类和老鼠的前额叶皮层主要支配社会行为,与ASD的发生有关[3]。这表明早期炎症反应可能是ASD病因的普遍因素。研究发现,早产儿患孤独症的风险比足月儿高大约4倍,也更容易受到感染,同时其血脑屏障发育滞后,使暴露于潜在神经毒素的可能性增加。部分ASD患者在围产期通过感染、压力、环境或过敏引发肥大细胞激活,导致其释放促炎因子和神经毒素分子,从而导致神经系统炎症和孤独症发病。目前,针对孤独症患者体内小神经胶质细胞的研究成为ASD免疫标志的一个新方向。小神经胶质细胞被看作中枢神经系统的巨噬细胞,在各种不同病理状态中起重要作用。研究人员开始研究小神经胶质细胞在ASD患者体内的作用,该细胞可直接与神经元相互作用,维持适当的兴奋与抑制平衡,打破这种平衡会导致神经功能和行为终身改变[4],这可能与日后神经组织障碍有关。Morgan等[5]证明,在孤独症患者大脑背外侧前额叶皮层有一些与特异性神经元反应有关的小神经胶质细胞被激活。另有研究表明[6],在孤独症患者小脑的颗粒细胞层和白质中,星型胶质细胞聚集和小胶质细胞激活,以及不同年龄段孤独症患者大脑不同区域的细胞因子表达增加,ASD患者脑脊液中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IL-6、TNF-α、IL-1β、IFN-γ均显著增加,并且在这些大脑区域和脑脊液中其他免疫反应相关的基因也表达增多,说明ASD患者的脑中促炎途径被激活。这些炎症因子是由循环中的免疫细胞和巨噬细胞产生的,并能影响神经功能和行为。因此异常的炎症过程可能是ASD一个持续的病因,在病人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影响其行为及症状。除此以外,大脑神经元形态受损也会引起神经疾病。有研究表明,Sarm1可调节神经元形态发生[7],由Sarm1调节的炎性细胞因子IL-1和TNF-α可以调节突触可塑性[8]。并且人类Sarm1基因位于17q11号染色体上,处于孤独症易感位点6范围内;另外,孤独症患者大脑皮层中Sarm1蛋白质含量减少[9];对Sarm1敲除老鼠的行为分析也显示智力障碍、社会行为受损、认知缺乏灵活性等特点[10]。这些行为缺陷与孤独症患者的特征相似。因此,Sarm1被认为可能与神经发育障碍有关。
2自身免疫相关研究
虽然孤独症的病因尚不可知,但许多研究均证明,ASD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家族史有一定联系[11]。流行病学研究证实,在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家族史的儿童中,大约40%患有孤独症,特别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或甲状腺功能减退、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乳糜泄、溃疡性结肠炎、银屑病、家族性Ⅰ型糖尿病有密切相关。这些研究结果支持ASD中存在自身免疫成分的可能性。免疫遗传学为在基因水平上研究ASD和免疫系统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方向。Geschwind等[12]的研究发现ASD的病因中约10%~20%源于遗传因素。但是,大多数的孤独症没有特异基因,即使是最常见的遗传形式在病例中也不超过1%~2%。更具体地说,免疫遗传学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HLA相关性上。在这种背景下,研究指出经典MHCⅠ类、Ⅱ类和Ⅲ类等位基因和ASD存在一定关系。早期的研究发现,孤独症儿童父母表达的HLA抗原量大大超过对照组。最近,Torres等[13]发现在孤独症患者体内某些HLA-A2等位基因表达增加。在上述研究中除了MHCⅠ类基因外,MHCII基因也与ASD有关。更具体地说,HLA-DRB1*04(被认为是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主要易感基因)和ASD之间关系更密切。此外,表达在第三高变区(HVR-3)的其他Ⅱ类等位基因也被发现与孤独症有关。还有一些孤独症儿童高表达HLA-A2和DR11等位基因。一些研究甚至表明,有些MHCII类基因可能有保护作用[13]。最新meta分析显示,孤独症与类风湿性关节炎表达相同的保护性HLAⅡ类等位基因,即HLA-DRB1*13[14]。就MHCⅢ类基因而言,补体C4的等位基因与ASD有关。最近的研究表明,转录的表观遗传调控紊乱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15]。研究证明Rett综合征、脆性X染色体和其他遗传综合征常伴发ASD,这与表观遗传修饰有关,这些研究表明,表观遗传机制与孤独症的病因可能存在一定关系。更具体地说,甲基CpG结合蛋白2(MECP2)基因突变与孤独症的关系最密切。ASD患者体内的各种炎性细胞因子和免疫标记也反映出其免疫功能紊乱。对ASD患者抗体的大量研究表明,抗体与疾病的临床严重程度相关。各种研究表明在ASD患儿体内各种不同的免疫介质,包括血清抗体、大脑抗体、血清细胞因子、趋化因子、NK细胞和黏附分子都发生了显著变化。虽然这些研究严谨性不高,但是,作为一个整体看,这些结果似乎表明免疫介质变化与ASD的关联,当然这需要进一步的正确研究来证实。更具体地说,ASD患儿IgG、IgM减少,可能表明免疫功能紊乱。同样,促炎因子IL-6、IL-12和IFN-γ增加和抗炎因子IL-10和TGF-β1减少表明在ASD中可能存在超免疫状态。趋化因子在免疫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ASD患儿MCP-1、T细胞激活性低分泌因子(RAN-TES)、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增多,这与患儿行为障碍有关,这种关联表明了一个异常的免疫状态可能与孤独症行为改变有关。此外,研究已表明ASD患儿的免疫异常,在ASD患儿中发现自身免疫相关的现象,比如单核细胞、NK细胞过度活化,T细胞反应增强,调节性T细胞功能抑制等[16]。虽然还没有研究证明ASD和特定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之间特定的联系,但这些发现表明,免疫应答的异常调节或免疫功能障碍与ASD有密切的关系。
3ASD与孕产妇自身抗体的关联
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17],母体免疫反应可能在孤独症的病因中发挥作用。1964年风疹大流行后,被病毒感染的母亲生出的孩子有8%~13%的儿童出现孤独症症状。另有研究[18]发现,在怀孕前三个月孕妇病毒感染和孤独症风险增加有密切相关。此外,感染各种微生物,包括流感、巨细胞病毒、水痘、麻疹都会使患ASD的风险增加。因此有人认为,ASD不是特定病原体引起的,而是与一个更广义的母体免疫系统激活有关[19]。并且孕产妇血清和羊水的炎症标记物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与后代的ASD有关[20]。在动物模型中,母体免疫激活的后代表现出孤独症的症状,如在老鼠模型中,母体免疫激活的后代表现出超声波发声的数量和质量减少或下降,嗅觉交流改变,社会互动障碍,不断为自己梳理毛发和其他ASD相关行为异常[21]。类似的损害在母体免疫激活的猴子模型中再次出现。给怀孕的老鼠或猴子体内注入微生物抗原,如细胞壁成分脂多糖(LPS)或病毒成分,比如poly(I:C),结果导致其后代出现孤独症样行为功能失调[22]。总之,这几个大型的流行病学研究和动物模型均指出母体免疫激活在孤独症的病因中起重要作用。最近有研究显示,一些产妇自身抗体IgG与胎儿脑组织反应,可能会影响胎儿的神经发育,如孕产妇患重症肌无力,就导致暂时的新生儿重症肌无力[23,24],有时也会出现致命的先天性多关节挛缩症。尽管这样的情况相对少见,但是自身免疫性IgG会影响胎儿重要的发育过程,从而导致永久性的缺陷。例如,在某些情况下,新生儿红斑狼疮,典型的母体抗体引起,该抗体可结合核糖体蛋白,阻止发育过程中胎儿正常心脏的形成[25]。胎儿的血脑屏障发育还不完善,进入胎儿体内的IgG可以在其完全形成之前进入发育中的大脑。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妊娠小鼠模型抗体转移的研究中,特异性沉积的母体抗N-甲基-D-天门冬氨酸IgG在发育中的新皮层的浓度高于母体大脑的60到70倍。胎儿血脑屏障的发育时机很复杂,其排斥特性主要是血管周围的星形胶质细胞对Wnt/β-Catenin信号的反应。众多相关信号分子参与这种级联反应,其中涉及孤独症易感因素的一些基因变异,其中一个Engrailed2基因,它的功能是调节从母体循环穿过胎盘的外源性因素的灵敏性。这种遗传易感性可能是母体抗体参与ASD症发展机制的基础。最后,孕产妇自身抗体生产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目前还不十分清楚。在许多自身免疫相关的神经障碍中,自身抗体是在应对微生物感染的应答中产生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可以认为孕产妇自身抗体生产和某些情况下感染的孕产妇产生抗体存在相似机制。孤独症家族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或过敏性疾病的发病率比正常人高,尤其是母亲,这也表明母体免疫状态和后代ASD发病风险增加之间有一定联系。此外,母体免疫激活长期影响产前及产后免疫力,包括降低胎儿的免疫耐受。免疫耐受缺陷,可能是促进自身反应性抗体生产的基础。而维持自我耐受与MET受体酪氨酸激酶及其相关的信号级联反应有关,研究发现孤独症相关MET-c等位基因会导致免疫失调和自身抗体生产[26]。同时MET多态性已经在几个独立基因研究中发现与ASD相关[27],并且该多态性与在孤独症儿童母亲体内发现的孕产妇抗胎儿大脑抗体有显著相关性。因此,总体来说,母体免疫激活和孕产妇自身抗体生产表示免疫相关易感性因素与ASD的风险增加有关。
4总结与展望
关键词:医学遗传学实验 改革 实验技能 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8-0239-01
随着医学遗传学的发展,许多新理论和新技术渗透到医学检验、临床诊断、医学免疫学等各个学科[1.2]。医学遗传学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学科,需要通过实验才能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而实验教学是验证和再现遗传学理论,提高遗传学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3]。培养基层医学实用型人才,是高等医学职业教育实验课程改革的目标,实验课的课程内容、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考核手段等是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们对遗传在疾病发展中作用的日益重视,以及诊疗技术与方法的更新,要求我们在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上进行改革完善,以基本技能培养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有效掌握遗传学的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为今后临床工作中的遗传病诊断、治疗、预防提供帮助。本文结合目前的遗传学实验教学情况,对医学高职院校的实验教学的改革进行初步的分析和探讨。
一、目前医学专科学校遗传学实验课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式单一,学生缺乏主动性
目前的实验课教学模式一般都是由老师提前准备好实验材料,按实验指导中的内容,先讲解、演示,最后由学生按部就班地完成整个实验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只是被动的、机械地完成实验操作,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原本生动活波的实验课单调乏味,更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2.实验项目滞后,缺少现代遗传学内容
医学遗传学实验主要包括细胞遗传学技术和经典遗传学验证性试验,例如细胞有丝分裂,染色体核型及带型分析等,在实验设置中,缺少分子遗传学实验,如DNA提取、基因扩增与检测等一些现代医学诊断和检验的重要技术。其次,与临床相关的遗传学实验极少。
3.实验内容枯燥,缺乏综合性、创新性实验
目前开设的实验缺少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培养创新能力的项目,实验过程中缺乏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设计,不利于学生的独立观察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二、医学遗传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的策略
1.改革实验教学手段,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
多媒体已经成为高校教师教学必不可少的辅助手段,是一种展示型强,启发性高的教学手段[4]。在实验课堂中,带教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通过幻灯片、动画、视频来讲解实验。通过多媒体展示,能够提高课堂效率,有利于学生准确的把握要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和记忆。对于探究性试验,可以通过图片及动画使学生充分了解相关的试验方法,再结合实验目的进行分析引导,最终由学生自己设计并完成试验方案。这种方法不但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和问题具体化,形象化,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而且容易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并能够缩减授课时长,增加学生实验操作时间,教师也有更多的时间指导学生实验。
2.改革实验内容,增设创新性实验
将实验分为经典生物学实验,分子生物学实验和群体遗传学试验。经典生物学实验包括细胞形态观察,有丝分裂标本制作与观察、人染色体分型等;分子遗传学内容为新增部分,选取与现代医学遗传学密切相关的内容,如组织DNA提取、电泳及PCR扩增技术等,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对分子遗传理论的理解,也能够丰富学生的实践操作经验。群体遗传学实验则可以对人类正常遗传性状进行调查,作为学生自己的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另外,如果条件允许,还可到医院观摩遗传病分子检测设备及相关的操作。
3.理论和试验相结合,加强学生独立实验能力
实验教学重在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提升其对理论的理解和实践能力,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5]。在实验课前,应要求学生预习实验的内容;查阅资料,了解主要实验操作步骤。在实验课上,教师精讲,把剩余时间留给学生,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性地解答学生所遇到的问题并加以示范,鼓励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使学生多思考,加深对基本原理的理解,提高学生独立实验的技能。另外可以增设综合性实验,由于此类实验一般持续时间较长,故可开放实验室,保证学生有充分时间,独立合理地设计并完成整个实验。这样不但有利于学生对实验的把握和理解,也使其在以后工作中能够独立完成相关实验项目。同时培养学生的动脑与动手能力,弥补了封闭式教学的不足,有利于培养创新型的医学人才。
4.考核方式的改革
传统的实验教学考核一般包括:学生出勤率、实验报告以及技能考试等,这些手段并不能完全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6]。为此,可以通过课堂内外相结合以及操作和设计相结合的方法对考核方法加以改进。在课堂中,根据学生课堂表现、实验设计方案、操作情况、实验结果、资料的查阅情况,对结果的分析判断以及实验报告的填写等几个方面,综合评定平时成绩。而最终实验的考核应着重学生设计思路、实际操作水平的考核,主要通过理论考察、实验操作、答辩等方式进行考核,最终综合评定。这样能够较客观的反映学生真实的实验操作水平,考核结果相对客观性和公正性。
总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是现代医学教育发展的目标,遗传学实验有助于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强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教学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在传统教学模式基础上不断向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转变,并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充分体现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为打造应用型人才提供良好的氛围。
参考文献
[1]皮 妍,林 娟,郭 滨等. 改革遗传学实验教学方法培养新型创新人才[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10):86-88.
[2]孙冬琳,陈 峰,计 薇等. 新时期医学遗传学实验教学的体会[J].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l0,12(7):714-716
[3]熊大胜,席在星. 本科生遗传学实验教学的改革探讨[J]. 遗传,2005,27(5):811-814
[4]吴华彰,吴守伟,胡明洁. 医学遗传学实验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J]. 西北医学教育,2010,18(3):534-535
【关键词】医教改革;医学遗传学
【中图分类号】R3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031―02
遗传学是研究生物体遗传和变异的科学,遗传学是生物学的重要分支和核心学科,并且是生命科学最具活力的领域之一。医学遗传学是遗传学与临床医学相结合的一门应用学科,它是研究人类遗传性疾病的发生机制、传递方式、发展规律,从而为遗传病的诊断、预防、治疗提供科学依据的一门学科。任何人才的发展都只有依托合理、深厚、开放的背景知识结构体系,才能在在专业技术上有更精尖的水平,这就是人才培养的金字塔原理,医学类人才的培养也不例外。而医学人才的培养又有其特殊重要性,因为他们的知识和技能与人们的健康密切相关。医学遗传学,对于医学类大学生来说就是一门不可或缺的,极其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为什么说医学遗传学这门课程很重要?因为遗传病对人类的危害很大:根据调查的结果,结合理论推算,人群中约有3%~5%的人受累于某种单基因遗传病,约有15%~20%的人受累于某种多基因病,约有0.5%~1%的人受累于某种染色体病。这三大类遗传病汇总合计,人群中约有20%~25%的人患有某种遗传病。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原来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一些疾病已得到基本控制而显著下降,而遗传病的发病率却相对升高,人类的疾病组成已发生很大的变化,遗传病的危害性日益增大。遗传病和先天畸形已成为我国婴幼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体细胞遗传病中的恶性肿瘤在我国不同地区人群死亡原因中位居第一位或第二位。所以在临床上,遗传病是医学类大学生从事专业时遇到的非常常见的疾病。所以懂得遗传学的知识,弄清楚它的发病机制,搞清它的遗传方式,就是治疗该遗传病的关键。分析它的遗传方式,就能对有关患者进行生育指导,这对提高我们民族的人口素质,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遗传病都有哪些种类?从遗传物质的突变方式和传递规律的角度看,目前遗传病可分为五大类:(图1-1)
试举几例说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家族性结肠息肉症:患者结、直肠壁上有许多大小不等的息肉,症状主要表现为血性腹泻,这是一种癌前病变。而白化病则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抗维生素佝偻病是一种X连锁显性遗传病,患者肾小管对磷的重吸收和小肠对磷、钙的吸收障碍,造成尿磷增加、血磷降低,而使骨质钙化不全而导致佝偻病。常见的红绿色盲是一种X连锁隐形遗传病,患者不能正确区分红色和绿色。外耳道多毛症是一种Y连锁遗传病。还有一些遗传病是多基因遗传病,例如,唇裂、精神分裂症、高血压、糖尿病、哮喘、先天性心脏病等等。我们对于人类的自身的认识就是通过观察其生命物态所表现出的种种的性状,而人体的各种性状都和遗传密切相关。例如人类ABO血型系统、Rh血型系统、主要组织相容性系统等等,这些疾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影响人们的幸福感。
关于单基因遗传病的最新的有关数据:截止2013年10月23日的统计数据,OMIM(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网址是http://ncbi.nlm.nih.gov/ )收录的总条目数为22 057个,与人类疾病或性状相关的序列明确的基因座为14 403个(在MIM 号前具有“*”号标识),其中具有已知表型的基因座(在MIM 号前具有“+”号标识)有117 个。分子机制明确的遗传性状有3 934 个,分子机制未知的孟德尔遗传性状有1 728 个(在MIM 号前具有“%”号标识);其它可能以孟德尔方式进行遗传的性状有1 875 个。在分子机制未知的孟德尔遗传性状中,常染色体遗传1 592 个,X连锁遗传131 个,Y 连锁遗传5个,线粒体遗传0 个。(表3-1)
从国际范围上看,医学遗传学,也是当前生物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一种遗传病的遗传机制的揭秘,都意味着会给全球的患者的治疗带来福音。可见医学遗传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不可或缺的。希望医学类院校在医教改革时在课程设置和学时安排上给与更多考虑,这样会促进我国医学教育事业更加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康晓慧主编:医学遗传学(第2版),2010年8月,人民卫生出版社。
[2] 赵华东等: 三年制护理专业《医学遗传学》实验教学常见问题与对策,2012(7)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
[3] 陈育民主编: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第1版),2006年8月,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
以医学遗传学学习为例,这是临床医学与遗传学相互渗透的一门边缘科学,是人类遗传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医学遗传学发展至今,与多个学科交叉,如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等等,已经成为一门涉及基础与临床的综合性学科。学生对相关交叉学科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很大程度地影响了医学遗传学的学习效果。同时,“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很难让学生在短时间理解抽象的课程内容。笔者近年来探索利用互联网模式实践医学遗传学绿色教育,本文根据教学改革经验和学生反馈总结为依据,提出几点思考。
一、利用互联网实践基础医学绿色教育势在必行随着时代和学科的飞速发展,当今社会对医学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知识面宽、基础扎实、能力强、素质高。然而现实存在的问题是,在传统医学培养模式下,医学生缺乏竞争力,不能适应新时代的人才竞争需求;学生不会把课堂所学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会自主学习。传统医学教育将医学生的培养分为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两个阶段,采用分学科授课的方式。课程相对枯燥,而且内容抽象,加之科目繁多,学生在短时间对知识难消化、难吸收,久而久之便失去了学习兴趣。同时,在应试教育导向下,学生靠短时的强化记忆应付考试,单一的评价机制无法激励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方式僵化,习惯用死记硬背替代学习理解,导致医学生的实践能力弱,难以适应未来实践活动的要求。
在现代医学领域里,新的理论、新的技术、新的方法飞速发展,知识和技术的更新换代很快。就医学遗传学而言,近年来,我国科学家在罕见疾病的致病基因、复杂疾病的易感基因、癌症的体细胞突变、遗传学新方法新技术、疾病相关非编码RNA、疾病相关竞争性内源RNA、疾病相关可变剪接和分子进化等研究领域均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学生本科阶段学习的书本知识,虽然经典但很局限,加之教材更新周期长,无法跟上领域的时展。
因此,在这一紧迫形势下,只有让学生在学习过程占据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最终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其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和个性进行学习。实践基础医学绿色教育势在必行,而互联网是相对简单有效的实践方式之一。互联网具有开放、交互、共享、协作和自主等特点,同时不受时空的限制,学习自由,比传统教学更灵活。因此近年来,我们将网络自主学习平台引入医学遗传学的教学中,进行课程学习模式的改革。
二、应用网络自主学习平台改革学习模式应用南京医科大学的E-learning网络学习平台,我们架设了医学遗传学的网络学习平台,主要包含五个方面:第一,建设课程网站,介绍课程概况、师资队伍,更新教学大纲、教学日历,同步上传教学课件,帮助学生明确学习内容;第二,通过互动栏目进行在线作业练习,帮助学生实时地查缺补漏;第三,拓展学习资料,提供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案例和视频资料,辅助学生自主学习;第四,拓展网络资源,链接遗传学和基因组学重要的数据库,引导学生开拓思路;第五,通过论坛讨论,不定期地开展师生间、学生间的交流互动,进行及时的答疑解惑和教学反馈。
当今遗传咨询正在成为临床遗传的重要组成,它联合人类基因组技术和人类遗传学知识,为病人开展遗传咨询、基因诊断、遗传病治疗等相关医学服务。我们把模拟遗传咨询引入互动论坛,在这里教师从答疑者转变为发问者,利用遗传咨询的实例启发学生用学过的知识要点去分析,让学生体会。在互动环节中,教师尽可能静静观察学生间的讨论,让他们在讨论中互相学习,避免老师的过多干预把论坛变成老师的讲坛。同时,我们把学生在网络平台的表现纳入学生的考核成绩,利用多元的评价机制激励学生网络学习的主动性。
三、网络学习优化医学遗传学教学效果为了解学生对于自主学习的反馈,我们对南京医科大学2014级、2015级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展开
无记名网络问卷调查,共计821位学生在线填写了问卷。综合满意度为96.95%。
同时,学生们也就医学遗传学的课堂学习和网络学习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对于授课环节,有34.19%的学生提出在课堂学习应增加案例数量;有103人次希望通过生动的情景模拟和讨论式教学,理论联系临床实际;有15人次提出增加医学遗传学的课时;有20人次提出课堂上应增加师生间的互动,让学生们更为主动;还有10人次提出希望授课联系当前的前沿发展动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对于网络学习环节,有24人次提出丰富课后作业的形式,增加开放性讨论和拓展阅读;有19人次提出增加课后作业的详细解析;大多数学生觉得作业难易适中,但有一些同学感到“吃不饱”,也有少数学生表示学习困难。
根据教学改革经验和学生反馈可以看出,当今的在校医学生已经在心理上充分接受和认可课堂+网络的学习模式,也有迫不及待应用所学知识的诉求,说明绝大多数学生已经具有掌握学习自主权的意识。同时,反馈数据显示,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自我满意度存在较大差异,这是由于个体智力的差异、心理状态的差异、基础的差异及解决问题时所表现出的能力差异所造成的。这也给我们提出了新的问题,对于不同类型的个体要采取不同的教育原则。
流式细胞技术是一项涉及众多学科的综合性技术,其涉及到的技术主要为计算机技术、细胞生物学技术、物理学技术、激光技术、免疫学技术等,流式细胞技术开展的基础在于细胞处于快速流动状态,随后对处于流动状态的细胞展开分析处理[1]。流式细胞技术逐渐被应用于诸多领域,如细胞生物学、肿瘤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生物化学、临床医学、临床检验等。
1 流式细胞技术的工作原理
流式细胞技术的实现过程需借助于流式细胞仪,流式细胞仪的结构以信号处理及分析系统、光学系统、激光及光学系统、液体流动系统、细胞分裂帅选系统等五部分为主,借助于激光技术实现对细胞标记物的荧光宽度及强度、侧向及前向散射光宽度与强度等参数的有效测量,采取荧光标记处理的单克隆抗体在种类上具备差异性,借此可以实现对细胞上不同抗原物质的定量检测处理,实现对细胞的有效区分及成分分析处理[2]。
2 流式细胞技术在免疫学中的相关应用
在对机体患病情形实施诊断处理时,通常需要借助于免疫学相关指标。目前临床检验过程中已经将流式细胞技术作为机体免疫状况的主要检测技术,检验指标以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及自然杀伤淋巴细胞的水平为主。检测处理过程需借助于表面标志物质,以便对各细胞及细胞内不同细胞因子在体内的水平有所了解与掌握,通过对患者淋巴细胞亚群数量的测定实现对患者免疫状况的有效检测处理,并为临床后续诊断及相关治疗处理提供可靠、有效的指导作用。相较于传统免疫学检测处理措施,流式细胞技术与单克隆抗体技术相结合,实现准确、定量检测的目标。
3 流式细胞技术在肿瘤学中的相关应用
机体中处于正常状态下的细胞几乎均以二倍体状态存在,而癌变细胞的DNA数量将呈现异常状态,因此,可以通过流式细胞技术实现对细胞DNA含量的变化情况的有效检测,进而实现对机体肿瘤状况的有效诊断处理。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的标本以胸腹腔液体、尿液、穿刺标本、实体瘤标本、膀胱冲洗液、食管镜钳取的少量活检组织、支气管镜钳取的少量活检组织为主,其应用主要包含癌前病变状况检测、检测早期癌变情况、化疗过程对应指导处理、评估患者预后等。在流式细胞技术中,癌变情形的重要检测指标为DNA非整倍体的产生,检测过程需借助于流式细胞仪实现,流式细胞仪处理的内容包含细胞周期监测及分析、DNA倍体监测及分析。
4 流式细胞技术在血液学中的相关应用
在流式细胞技术中,可以通过对骨髓细胞及外周血细胞表面抗原及DNA的检测处理来实现对患者血液病的诊治处理及评估预后,借助于单克隆抗体的特异性特征,应用多种荧光染料对同一个细胞的不同参数开展同时检测处理,并将检测处理结果作为依据实现对细胞属性的有效判定。流式细胞技术在白血病及血小板相关病症的诊断、治疗过程中具备显著的作用及应用价值,诊断准确性显著提升。流式细胞技术在血液学中的临床应用以白血病的检测处理、血小板相关病症的检测处理、混合型白血病的检测处理、淋巴瘤的检测处理、微小残留病灶白血病的检测处理、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检测处理、部分髓系白血病的检测处理等为主[3]。
5 流式细胞技术在尿液中的相关应用
尿液有形成分检查在诊断、鉴别泌尿系统疾病与评估疗效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显微镜检查在一定程度上是检验尿有形成分的金标准。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可以筛选出尿液中有形成分含量属于正常范围的人群,则视为正常,不需要进行镜检,以此可以更加细致的对有病理成分标本进行尿镜检。值得一提的是 ,为更好的?M行镜检,不能利用废弃镜检。另外,利用尿流式分析仪可以对均一性红细胞群和非均一型红细胞群进行更加客观的分析,根据其比例变化可以更加有效的鉴别与诊断血尿的来源。
6 流式细胞术在临床细菌学中的应用
在临床细菌学中流式细胞术快捷、灵敏,可以同时分析多个参数 ,在各种试验中的应用均十分广泛,如细菌、病原体、毒素和血清抗体及药敏试验。免疫荧光检测方法中的流式微球分析(CBA)可以迅速检测多种病原体的混合感染,如真菌、寄生虫、病毒等。流式细胞术可以与荧光染料一起对细菌活力、功能状态进行迅速的判断。
7 流式细胞技术在其他方面的相关应用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遗传学;课程内容;教学策略;评价体系
作者简介张红利(1985—),女,山西寿阳人,副教授,博士,从事分子生物学研究。
收稿日期2020-03-19;修回日期2020-04-09
遗传学是高等院校生物类专业必修的一门主干基础课程,也是21世纪生命领域中发展最为迅速的学科之一。遗传学的研究范畴已大幅度拓宽,由最初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遗传学延伸到医药学、免疫学、生态学、环境科学、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等各个生命领域[1-2],迫切需要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考核方式等多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以培养具备扎实基础知识、较强应用能力的优秀人才。
1遗传学课程教学现状
1.1遗传学教改现状
遗传学是生命科学的核心课程。近5年,本科阶段的遗传学课程教学已在课程内容更新和知识传授方式上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探索,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①《遗传学》教材版本的丰富和多样化,如《普通遗传学》《现代遗传学》《分子遗传学》《动物遗传学》《医学遗传学》《数量遗传学》《群体遗传学》等[2];②遗传学精品课程的创设,如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云南大学等各大名校相继开设了遗传学、医学遗传学、动物遗传学等国家级精品课程;③遗传学教学改革的初探,如遗传学网络课程方面的建设与探索[3-5],在遗传学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上的教改探析[6-9],以及针对不同类型高校进行的遗传学改革探索[1,10-12]。
1.2遗传学教学现存问题
由于各高校培养对象、任务与侧重点、目标各有差异。山西大同大学现为山西省首批应用型转型试点高校,结合学校发展定位,遗传学课程教学面临严峻的挑战,目前主要存在几个问题:①教学内容缺乏整合,且与实践应用脱节;②教学理念和策略保守;③课程评价体系单一且不完善。传统的遗传学教学体系让学生感受不到挑战性、实用性和前沿性。如何对课程进行合理规划,以及如何挖掘学生的探究潜力已成为教师面临的首要问题。因此,遗传学课程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2优化知识体系,体现专业特色
2.1章节内容的精选和整合
遗传学在生物科学领域中发展迅速,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发生了变化,必然要求高校教师在教材内容的选取上做合适的调整,内容要突显基础性、新颖性及适用性。第一,从章到节均需要精简,如高中遗传知识点(遗传的物质基础,孟德尔遗传定律,伴性遗传、物种形成与自然选择学说等);与细胞学和基因工程课程内容重叠的章节(体细胞遗传、细胞质遗传的分子基础、基因突变、基因表达调控、基因工程)。第二,遗传学教材各部分内容相互渗透、实际教学中需要将这些分散的内容进行整合,补充和联系,使学生对遗传学知识结构有清晰的框架和脉络认识。如孟德尔定律、连锁交换定律、伴性遗传这些章节均属于细胞核遗传信息的传递规律。它们之间既有区分,但又密切联系,在研究多个性状的遗传时,决定这些性状的基因既可能遵循孟德尔自由组合定律也可能遵循连锁交换定律,而单个基因的遗传只遵循孟德爾定律。另外,伴性遗传性状并非独立与前二者,而是孟德尔定律和连锁交换定律在某些性状传递过程中的特殊体现。在细胞核遗传规律内容基础上,细胞质遗传和母性影响对性状的遗传方式做了进一步补充和扩展,将三者比较区别联系,能更好地理解拓展性状的遗传方式,即决定性状的遗传信息因其所在位置不同,性状的遗传方式将呈现不同的规律,但又有内在关联。单基因决定性状的遗传方式是遗传学中最基础的内容,现实中有许多性状是由几个甚至多个基因共同决定的,数量遗传学对于理解这些性状的遗传尤为重要。
2.2遗传学案例的引入
教学内容中引入实践性、趣味性较强的典型案例,能使学生通过悬念和联想空间达到理性升华。第一,通过引入能够激发学生关注遗传学疾病案例,如常染色体遗传病、性染色体遗传病、染色体畸变以及基因突变相关的特殊性医学病例,学生分组绘制疾病的家族系谱图并分析其遗传特点,能使学生更充分地理解人类的性状遗传需用系谱这种特殊的方式进行研究,调查疾病和绘制系谱是遗传疾病研究的前提基础,通过分析讨论疾病在家族系谱中的遗传特点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更好地理解掌握人类遗传病的遗传特点[13]。第二,通过引入与农业生产相关的遗传学案例,如以袁隆平为首的科技组进行的“三系”配套法、两系杂交稻关键技术研究以及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的实现;荷兰皇家温血马协会利用杂种优势培育的享誉世界的荷兰温血马;标记基因在高赖氨酸玉米选育时的应用、不育基因或致死基因在防治害虫时的应用。分子遗传学和遗传工程在农业上也已经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如通过转基因可以提高作物产量、改善植物品质,通过导入抗病、抗虫基因增强作物的抗性。第三,遗传学实验案例。如大熊猫的分类和起源在过去较长时间中一直存在争议,有学者提出大熊猫是熊和浣熊共同祖先的后裔。也有学者提议大熊猫应单列为熊猫科。通过染色体核型分析发现大熊猫染色体核型在数量排量上更类似于小熊猫,与熊存在显著差异;但是进一步通过G带染色,结果表明大熊猫部分染色体带型和熊的带型非常相似,意味着大熊猫可能起源于熊科,学生通过此案例能更好地理解领会染色体核型分析的原理和作用。
通过在教学内容上进行合理的精简整合以及引入遗传学案例更新优化知识体系,以培养具有遗传学系统知识框架的优秀生物学应用型人才。
3更新教学策略,挖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3.1教师的教学策略需发生转变
因章节内容的差异,多数章节仍需要以传统的讲授方式进行教学,但是部分章节与社会发展紧密关联,传统讲授限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的教学理念就需从传授知识转变为辅助学生获取知识,挖掘学生探究潜力,因此相应的教学策略就需要更新并融合应用。如将基因定位和遗传学作图、质核互作遗传、细菌的遗传重组作为试点章节,采用社会情境—问题导向—探究合作组合教学策略模式,应用启发式、探究式、开放式、讨论式、案例式等多种交互式对话的教学方法引发学生的自主思考,自主探究和自主发现,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最大程度地启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全面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遗传学问题的能力及综合素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的能力。
3.2课后任务需明确合理
课堂在多数情况下是重点核心知识讲授的环节,对于无法开展多样化课堂形式的教学内容可通过课外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引入带有疑问的案例,安排学生课后通过查阅资料解决案例中问题,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促进学生主动预习和学习,课堂中才能更好地将基础内容与生产实践相联系。另外,选择适量的难度适合的习题或考研题作为课后任务,学生通过练习思考探究才能更好地巩固掌握课堂所授知识,且实践性案例习题能更好地帮助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习题的解答需在完整性、逻辑性、程序性方面提出高要求,有利于反馈学生的过程式思维。另外还需建立线上互动课堂,将习题反馈的疑问以及学生习题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做合理的引导和科学的解答。
3.3注重知识框架的构建
章节教学结束后及时安排学生小组完成细节内容、知识点的脉络图解。同时也要注重章节与章节之间联络知识的衔接及中型框架的构建,另外学期末要求学生结合遗传学课程教学大纲重建知识点大框架和思维导图,有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系统的遗传学知识框架体系,并掌握概念图知识框架构建的方法,培养学生构建整体知识脉络的能力。
4评价体系多样化深入化,提升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