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麦常见病虫害及防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小麦 栽培技术 病虫害预防
[中图分类号] S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1650(2017)03-0107-01
引言
在小麦种植过程中,除了栽培技术,病虫害也是影响小麦种植效率的重要因素,可能导致小麦大规模减产。在小麦种植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对栽培技术的控制,加强小麦种植过程中的管理,并且及时做好病虫害防护,促进小麦种植水平的提升。
1 小麦栽培技术
小麦在我国具有悠久的栽种历史,从传统的耕作方式到现在的机械化耕种,小麦栽培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升。近年来,我国对粮食产业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在小麦种植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对栽培技术的控制,对栽培过程进行管理,从而不断提高小麦种植水平。
1.1 播种前的准备
小麦栽培过程中,如何才能提高其产量和质量,是很多农户考虑的重要问题,在小麦栽培过程中,应该要对小麦种子进行选择。当前市场上销售的一些稻种,质量不高,在选择小麦种的时候应该要选择质量较高的种子,选择具有抗寒性质的品种。选定种子之后要及时对种子进行处理,有条件的农业种植户会对小麦种子进行包衣,即将种子放入药剂中进行搅拌,在包衣过程中药剂的配比为70mL的生命素原液、5kg水、50kg的小麦种子,搅拌均匀之后,将小麦种子焖两个小时左右,然后将其晒干,用于正常播种,经过处理之后的小麦种子的发芽率以及出苗率都比较高。
1.2 科学的田间配置
田间配置主要指的是对稻田的空间进行利用,从而使得小麦均匀生长,获得充足的养分。在小麦栽培过程中要做到合理密植,不能对土地资源进行浪费,也不能太过紧密,以防小麦树苗不能获得充足的阳光和水分,对小麦树苗的生长产生影响。在小麦种植过程中,一般每亩地种植8千克小麦种,同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对种植密度进行控制,如果有的地区地势较低,则可以增加种植量,有的地区地势较高,则可以减少重质量。
1.3 加强田间管理
田间管理包括灌溉、施肥、追肥等几个步骤,田间管理是小麦种植过程中的重要过程,从小麦播种之后直到小麦收获之前,都要加强田间管理,并且对每个环节加强控制。小麦生长过程中对水分的需求较大,在灌溉的时候水分要适中,一般小麦生长初期水分要少,随着小麦生长,可以循序渐进地增加水分。施肥和追肥是为小麦提供充足养分的过程,施肥阶段一般使用有机肥,同时辅以底肥,确保小麦所需养分得到满足。种植过程中为了防止小麦出现早衰现象,在每亩地应该要倒入1%的尿素溶液,尿素溶液的重量在40~50kg左右,而且在阴雨天进行喷施最宜,能够给小麦提供更加充足的养分,提高小麦的蛋白质含量。另外,在施肥的过程中要注意肥料的深度,避免肥料与秧苗直接接触造成烧苗,还可以将有机肥与磷肥混合使用,也要控制肥料的浓度,防止肥料浓度过高导致烧苗。日常管理过程中要随时观察秧苗的生长情况,及时进行水肥补充,保证秧苗生长过程中的水分和养分需求。
1.4 加强机械耕种
为了提高小麦生产效率,必须要加强机械化生产,对各种小麦耕种、收割机械的应用。在当前的小麦耕种机械推广管理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缺乏小麦耕种机械推广意识、很多农民的综合能力水平不高等,都会导致小麦生产过程中的机械化生产力度不够,对小麦产量和质量产生影响。在机械化生产过程中,必须要积极加强对各种机械的推广,同时要对机械的使用技术进行控制,例如采用机械进行小麦播种时,平均行距要控制到25cm左右。
2 小麦主要病虫害的防治
小麦栽种和管理是农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在小麦生长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各种病虫害,对小麦的产量与质量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农业生产效益。在害虫防治过程中,有的农户思想还比较传统老旧,依旧重视病害的治疗,不注重病害的预防,因此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小麦种植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对小麦种植产生影响。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要对小麦常见的病虫害进行防治:
2.1 小麦锈病
小麦锈病是小麦生长过程中的一种常见病害,主要对小麦叶片产生危害,使小麦的叶鞘、茎干受到严重的影响。小麦锈病在一年四季都可能感染,在小麦锈病的防治过程中,可以从几个方面着手,第一要选择抗病性较强的小麦品种;第二,要及时做好农业防治工作,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播种;第三,在小麦拔节期与孕穗期可以采取药物防治,向小麦地喷洒20%的三唑酮,对小麦锈病进行有效预防。
2.2 小麦纹枯病
小麦种植过程中一旦感染小麦纹枯病,则会导致小麦腐烂、枯穗,小麦纹枯病一般出现在气候比较暖和的时候。对小麦纹枯病进行防治,可以选择5%的井冈霉素或者15%的三唑酮,在小麦拔节期进行喷施。
2.3 小麦蚜虫
小麦蚜虫是小麦种植过程中的一种常见虫害,一般出现在小麦叶片、茎杆以及嫩叶处,蚜虫主要以吸取小麦汁液生存,而且蚜虫的繁殖能力很强,生长迅速,对小麦的危害十分严重。在小麦种植过程中要及时加强对蚜虫虫害的防治,一般将小麦进行晚种,在冬季做好小麦灌溉工作,可以使用吡虫啉对小麦地喷洒,同时,可以对小麦蚜虫的天敌进行保护,采用生物防治方法对蚜虫进行防治,提高小麦产量。
结语
综上所述,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经济作物,在小麦种植过程中,为了提高小麦产量与质量,必须要加强对小麦栽培过程的管理,同时要加强对小麦常见病虫害的防治,提高小麦的产量与质量。
参考文献
[1]栗如峰.小麦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J].河南科技,2013(18)
[2]韩启虎.小麦标准化栽培技术分析[J].农民致富之友,2013(14)
1 试验目的
在小麦的播种期、幼苗期、抽穗扬花期、灌浆期等生育期通过使用不同药剂,对小麦的苗期病害及麦田杂草、中期病害、后期蚜虫等小麦常见病虫害进行防治,调查防治效果及对小麦的增产效果。
2 供试药剂
播种期:亩用70%吡虫啉22.5克+40%萎锈灵.福美双悬浮种衣剂25克拌种。
苗期:亩用5.8%麦喜10毫升+20%氯氟吡氧乙酸30毫升+56%二甲四氯30克
抽穗扬花期:亩用80%戊唑醇10克+4.5%高效氯氰菊酯50毫升+1.8%阿维菌素30毫升+丙酰芸苔素内酯5毫升。
灌浆成熟期:亩用10%吡虫啉40克+4.5%高效氯氰菊酯50毫升。
3 试验地点
根据试验要求,试验地点选在我县小麦种植较好的韩庄镇的魏屯村,试验面积20亩。
4 试验地基本情况
各试验地块地势平坦,土壤类型为适宜小麦种植的黄棕壤土,PH值6.9-7.1,前茬作物种植的花生和玉米,秋作物收获的先后,于9月26日用大型拖拉机对地块进行了翻耕,耕前亩施复合肥80斤,尿素20斤,耕后耙平待播。
5 试验设计
本试验采取大区试验法,不设重复,试验面积为20亩,试验区内留1亩不施药,作为对照。
6 试验步骤
根据试验要求,试验在小麦播种期、幼苗期、抽穗扬花期、灌浆成熟期按照供试药剂所列顺序及亩用量,严格配制好各试验点对应面积的用药量,第一次按拌种方法进行拌种,其余各次根据施药时间,分别用3WX-280H自走式旱田作物喷杆喷雾机进行茎叶喷雾施药。试验每次用药情况见附表。
7 调查方法
7.1 在小麦出苗5天后,采取三点取样法,每点查1米长调查基本苗数,出苗30天后调查纹枯病及地下虫等对麦苗的危害情况,计算拌种剂对苗期病虫害的防治效果。在小麦出苗后60-90天内进行化学除草,越冬前或返青拔节前,根据麦苗长势、草龄及天气情况进行化学除草,施药前采取三点取样法,每点调查1平方米,查杂草基数,药后15天左右采用同样方法调查杂草受药害情况,并计算防治效果。在小麦抽穗杨花期(4月中旬前后)用供试药剂进行一喷三防,施药前仍采用三点取样法,每点调查100株,查看白粉病、条锈病、赤霉病、吸浆虫等病虫害发生情况,查看病株率,严重度,计算病情指数,施药后20天左右采用同样方法,再次调查以上病虫害的发生情况,计算病情指数,计算防效。在小麦灌浆期用供试药剂对小麦穗蚜进行防治,施药前采用三点取样法,每点调查20株,调查蚜虫基数,药后7天左右按药前调查方法再次调查蚜虫数量,并计算防效。试验的调查情况见附表。
7.2 小麦收获前试验点仍采用3点取样法,每点调查1米双行的株数,除以行距,计算亩穗数,然后从中拔出一丛,选择大、中、小皆有的10穗,计算穗粒数,收获后逐一称试验点的千粒重,计算出试验点施药区与对照区小麦亩产量,然后对比,计算增产效果。详情见附表。
关健词:玉米;粮食作物;防治技术;防治效果
玉米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同时也是工农业的主要原产,其用途很多,玉米病虫害的是影响玉米产量和摄影师的主要因互,为了促进玉米的生产产量和质量提高,对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进行科学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1 导致玉米发生病虫害的原因
1.1 气候原因
降雨量较多的地区玉米苗枯病比较流行,湿润的天气条件对喜湿病虫的发生极为有利,会导致大斑病、褐斑病、顶腐病等病虫害的发生,尤其大斑病在正常的气候条件下也很容易发生。湿度能显著地影响害虫的成活率,如蚜虫、介壳虫、红蜘蛛等常常在干旱的年份和季节发生猖獗。而且长期多雨,日照不足会使农作物生长缓慢,抗病能力降低,病虫害会严重泛滥。
1.2 栽培制度不合理和品种抗病能力差
随着全国玉米种植面积的逐渐增大,病虫的数量逐渐积累,大多数地区种植水平低,防治不彻底使得田间存在大量的菌源;许多地方宣传密集种植,田间密度大、通风透光性差,有利于病虫害的发展;大部地区玉米前期使用长效肥,致使生长中后期脱肥现象严重,植株抗逆性严重降低;各地大力种植高产优质品种,部分地区种植品种较杂,大部分品种抗性较差,加重了玉米病虫害的发生和为害。
1.3 玉米病虫害发生之前没有进行有效的预防,加大了后期防治的难度
目前,大部分地区不重视病虫害的前期预防,在发生病虫害后再进行防治。但是玉米成长的中后期,田间的植株比较高大,田间密度大,加之各地普遍未预留农事作业带,即便有防治器械也难以实施对病虫害的药剂防治,从而使玉米后期病虫害的危害加重。
土壤是害虫特殊的生态环境,害虫与土壤的关系也是相当密切的。据估算大约有95%的害虫与土壤发生或多或少的联系。有的害虫终生生活在土壤中,如蝼蛄等;有的在某一个或几个虫期生活在土中,如地老虎、蛴螬等;有的在土中化蛹;有的在土中越冬。土壤中的囟取⑹度、酸碱度、土质及有机质含量等,都能影响生活在土壤中的害虫。土壤温湿度对害虫的影响与大气中温湿度的影响基本相同。
1.4 人类的一些活动会增大病虫害的发生率
人类在喷洒农药时长期喷洒同一种化学农药会使害虫抗药性增强。在发生病虫害时人类防治不及时或防治效率低会使虫害加重。害虫在自然界中有很多天敌,这些天敌会使害虫的数量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人类大量的杀害害虫的天敌会造成病虫害的泛滥。
2 玉米病虫害常见的种类及防治方法
2.1 玉米丝黑穗病
玉米丝黑穗病是玉米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由于一些玉米品种的抗病性不强或致病菌的变异以及连续重茬栽培等原因,造成玉米丝黑穗病发生,严重影响玉米产量。该病是玉米发芽期侵入的系统侵染性病害,一经感病,首先破坏雌穗,常全株颗粒无收。因此,该病的发病率即等于病害的损失率。发病率等于损失率严,重威胁着玉米的生产给玉米生产造成很大损失。玉米丝黑穗病防治措施:玉米丝黑穗病的防治应采取以选育和应用抗病品种为主,结合种子药剂处理以及加强栽培管理的综合防治措施。首先要选用优良抗病品种,选用抗病品种是解决该病的根本性措施。其次播种前用药剂处理种子是综合防治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方法有拌种浸种和种衣剂处理三种。最后在种植过程中要拨除病株,加强耕作栽培措施,从而减轻病害发生。
2.2 主要的玉米虫害
玉米虫害种类多样,对于玉米的生产危害十分严重,其中较为常见的有玉米螟和玉米蚜。
(1)玉米螟
发生规律玉米螟即钻心虫。在东北、华北平原每年发生2~3代,幼虫在玉米秸秆、穗轴、棉柴等寄主作物中越冬。越冬幼虫5月份变成蛹,6月份羽化出越冬成虫,交尾、产卵、变成幼虫,开始为害玉米。防治方法(1)要在越冬成虫羽化前将越冬寄主全部处理掉。(2)春玉米的防治。春玉米大喇叭口期正是成虫出现期,当田间花叶达到20%时,在大喇叭口期的中期和末期各施药1次。颗粒剂防治玉米螟效果好。常用的颗粒剂有0.5%或1.5%对硫磷颗粒剂,1.5%或3%辛硫磷颗粒剂,0.4%敌杀死颗粒剂,3%呋喃丹颗粒剂,每株玉米使用上述颗粒剂1~2克,撒施于心叶及组成心叶的4~5片叶层中,撒施颗粒剂应在没有露水时进行。夏玉米的防治用药和春玉米相同,但防治关键时期是抽穗吐丝期;在田间调查花丝基部及雌穗顶端时,有虫雌穗达10%或100穗上有幼虫50头时应施药防治。有虫雌穗超过30%时,应在第1次施药后6~8天再施药1次。施用的颗粒剂和春玉米相同,只是施药位置不同,将药撒在雌穗着生节的叶腋处,雌穗上面两节及下面一节的叶腋处及花丝顶上。
(2)玉米蚜
玉米蚜主要集中在雄穗、穗梗及上部嫩叶上,导致雌穗发育不良,雌穗缺粒和秃尖,而且蚜虫分泌露影响下部叶片的光合作用。防治蚜虫最有效的方法是在玉米的茎基部涂40%氧化乐果乳油200~250倍液。
3 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的防治
症状叶片上出现梭状病斑是大斑病的典型症状,初发生时病斑灰绿色,潮湿时上面出现灰色霉层。小斑病的病斑椭圆形或长圆形。初发病时,叶面上有渍状病斑。大、小斑病连续发生时,叶片上的病斑连接成片,导致叶片枯死,植株死亡。一般下部叶片首先表现症状,然后往上扩展。防治方法(1)栽种抗病品种。(2)在玉米抽雄前后,当田间发病植株达70%,叶片达20%时,进行喷药防治。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12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间隔7天,连喷2~3次。
4 玉米纹枯病
症状玉米感病后,近地面的叶鞘出现红色、紫红色椭圆病斑,严重的茎秆上也出现病斑,病斑发展愈合后形成不规则云雾状斑纹,田间湿度高时,叶鞘上形成暗红色菌核,玉米收获时带有菌丝菌核的部分残留在土壤中,还危害小麦。防治方法(1)玉米与甘薯、大豆轮作。(2)及时摘除病叶及叶鞘的同时进行喷药防治。喷施50%的退菌特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200倍液,或5%井岗霉素可溶性粉剂400~600倍液。
参考文献:
[1]张秀敏.玉米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方法[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6(2):62-62
[关键词]树木养护;园林;病虫害;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43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9-0226-01
一.园林树木养护包括以下几点
(一)浇灌与排水
各类绿地,应有各自完整的浇灌与排水系统.对新植的树木应根据不同树种和不同立地条件进行适期、适量的浇灌应保持土壤中有效水分。已栽植成活的树木,在土壤干旱的环境中也应及时进行浇灌,对水分和空气温度要求较高的树种,须在清晨或傍晚进行,特别新栽树木或立地环境较差的还应当地进行叶面喷雾。浇灌前应先松土,夏季浇灌宜早、晚进行,冬季浇灌选在中午进行,灌溉要一次浇透。树木周围积水应及时排除,新栽树木周围积水尤应尽速排除。
(二)中耕除草
乔木灌木下的大型野草必须铲除,特别对树木危害严重的各类藤蔓,例如菟丝子等。
树木根部附近的土壤要保持疏松,易板结的土壤应及时松土;中耕除草应选取在清朗或初晴天气,过分潮湿的土壤不宜中耕除草,中耕深度以不影响根系生长为限。
(三)施肥
树木休眠期和栽植前,需施基肥,树木生长期施追肥,可以按照植株的生长势进行;
施肥量应视树木生长情况、土壤肥力而定,施用的肥料种类选择应视树种,生长期及观赏和土壤缺肥状况等不同而定。注意应用微量元素和根外施肥技术,并推广应用复合施肥;有机肥应腐熟后施用,根部施肥宜在晴天,且土壤干燥时施肥,根部施肥应控制浓度,防止肥害。
(四)整型、修剪
园林树木整形修剪的时期是在休眠期修剪:以整形为主,可稍重剪。落叶树中观花的花芽类树种宜,在花后修剪,其它一般为落叶后至萌芽前修剪。常绿树及抗寒力差的树种在严冬不进行修剪,宜早春剪。生长期修剪:以调整树势为主,宜轻剪,有伤流的树种应在夏秋两季进行,乔木类:主要修徒长枝、病虫枝、交叉枝、并生枝、下垂枝、扭伤枝以及枯枝和烂头。灌木类:灌木修剪应使枝叶繁茂,分布均匀,花灌木修剪要有利于促进短枝及花芽形成,根据不同树种的习性可将老枝齐根剪去,留下新枝。修剪应遵循“先上后下,先内后外,去弱留强,去老留新”的原则。
(五)树木防护和补植
浅根性高大乔木在风暴来临前,应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护”原则,在六月下旬以前做好立支柱,绑扎,加土,扶正,疏枝,打地桩等六项综合措施。
因自然灾害等造成树木倒伏的,应及时扶正加固,影响交通等公用设施应及时修剪并采取相应措施。凡易受冻害的树木,冬季应采取根际培上主干包扎等防寒措施。枝叶积雪时,应及时清除,有倒伏危险的树木应树立支柱支撑保护。在绿地,景区的枯死树木,应连同根部及时挖除,并及时做好补植工作,做到迟早适时补植。植季节应以春秋两季种植为主,非种植季节补植时,应采取相应措施,并加强补植后的养护工作。
二、树木感染病虫害的原因
导致树木发生病虫害的原因有多种。首先,我国林木结构分布十分不合理。树种单一,林木抵抗能力低下,导致病虫害盛行。经济贸易的全球化发展,导致新型病虫入侵和繁殖,而大多林农对病虫知识知之甚少,不能及时对林木进行检疫,也是病虫害发生的一大原因。而且由于全球变暖,气候异常,使病虫有了更高的生存能力,严重制约着林业的发展。
三、常见病虫害
病虫害的种类多种多样,对树木造成的伤害也不见相同。下面分析了常见树种的易发生的病虫害及其表现症状。
(一)根腐病
根腐病多从植物根尖或者伤口处被感染。积水过多,生长地过于潮湿、贫瘠,或移栽时根部掩埋太深都是导致树木易发生根腐病的原因。根腐病多发生在树木的新生根部。发病初期会出现浅褐色,随着进一步的发展颜色会逐渐加深。树木的皮层组织也会逐渐出现坏死的症状。
(二)蚜虫
蚜虫病一般多发生春季,最初的发生期在三月中旬,最严重的时期是四、五月份。蚜虫多发生二十代左右,蚜虫多把卵留在树木的稍部、新芽处,发生后会导致树木枯黄,虽然不会危及树木的生命,但是会严重影响树木的生命。
(三)叶斑病
叶斑病经常发生在树木的叶片部位,它病菌一般会在寄主身上过东,易在气温较高的环境下发病,在多雨的季节病情则会加重。发病初始会有褐色斑点,逐渐扩展成红褐色外圈灰白色内圆的圆形癍,植物色斑周围会逐渐褪去绿色,发病严重后会导致植物身上产生黑色颗粒状的物质,植物逐渐枯萎。
(四)介壳虫
介壳虫每年大概发生两三代左右,最常发生在通风和透光度都比较差的条件下。此类病害一般发生在树木的枝叶上,发生后会导致树木生长状态严重不良,长势逐渐减弱,严重后,树木可能会发生死亡。对于介壳虫的防治,平时应当主意对树木进行修剪,提高通风状况,改善透光程度的方法来进行预防。在树木发病后可以采取人工清除的方式,也可以在病虫害初期使用相关的药物来进行喷洒防治。
(五)叶枯病
叶枯病也是一类已发生在树木叶片的病害,此类病菌躲在土壤或寄主身上过冬,通过风或者雨来传播给树木的苍老的叶子或者颓弱的树枝。发病初始,叶面会产生黄绿色的小斑点,发病严重后,斑点逐渐增大,连成一片,斑点的边缘多呈紫色状,继续发展会出现一些黑色的小点,患病叶片的边缘部分看上去类似火烧过的样貌,危害树木的生长。
四、病虫害防治措施
(一)贯彻“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病虫害防治方针。充分利用园林植被的多样化来保护和增殖天敌,抑制病虫害。
(二)应做好园林植物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工作,制定长期和短期的防治计划。
(三)发现危害严重,且大面积发生的,应及时组织力量进行调查、分析,针对性采取措施。
(四)人工防治
摘除休眠虫体,悬挂或依附在植物体和建筑物上的越冬虫茧、虫囊和卵块、卵囊并集中焚烧;直接捕杀个体大,危害状明显的害虫,有假死性或飞翔力不强的成虫(天蛾、尺蠖、蚱蝉、天牛、金龟子、叶甲);刮刷枝干虫体,要注意刮刷干净,不要损伤枝干皮层。刮除枝干病斑时尽可能不损伤树体,病斑的伤口处应进行消毒(可用千分之一升汞消毒),然后涂抹保护剂(波尔多液浆:硫酸铜0.5公升,加水7.5-10公升)。
(五)生物防治
保护和利用天敌资源;积极推广和施用微生物制剂、BT乳剂和白僵菌制剂。
(六)化学防治
采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必须掌握对症下药,合理使用,适地防治,用量适当,安全使用等原则;应用化学农药,必须选用低毒,低残留(易分解)及无公害的药物;同一种化学农药,不宜连续施用;在一定植物群落范围内应针对性施药,以免伤天敌;化学药剂混用,必须掌握药剂的理化性。严禁使用剧毒化学药剂和有机氯、有机汞化学农药;操作者未经技术人员同意,不得任意把二种不同的药剂混合使用。
五、结论
树木病虫害的防治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作,并且涉及树木生命周期中种植、生长、开花、结果的各个时期。加强病虫害的防治,不仅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树木的生长状况,还是响应科学发展的重要一步。我们应当把树种的病虫害防治列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来对待。采取积极的防护措施,减少病虫害带来的损失。
参考文献
[1] 罗亮宏,罗双辉,廖庆华.浅谈油茶在梅州的发展及其栽培管理技术[J].广东农业大学.2010.
关键词:玉米;病虫害;识别;防治
中图分类号: S435.1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5.01.048
玉米的病虫害种类繁多,本文主要介绍了几种玉米常见病虫害的识别与防治技术,分别是玉米病毒病、玉米黑米病、玉米大小斑病、玉米螟和玉米蚜虫的识别与防治。
1玉米病毒病
玉米病毒病主要可以分为玉米的粗细病和矮花叶病。
1.1玉米粗细病的症状
玉米粗细病的叶片具有宽、硬、脆、短以及浓绿等特征,用手摩擦叶梢与苞叶的叶脉会发现有条斑,用手摩擦叶片会有一种粗糙的感觉。而且秸秆节之间的距离相比正常的距离短了很多,整个玉米秸秆偏向矮化。上部分的玉米叶生长很旺盛,而根部玉米叶则显得稀少和短小,还不到正常玉米叶的1/2。所以,可以很轻松地从土里拔起来。一般情况下,症状轻的玉米可以结穗,但是果穗比较小,而且只能从玉米苞中抽出一小部分;症状比较严重的,就会导致果穗不能正常生长,还会出现玉米提前死亡的情况。
1.2玉米矮花叶病的症状
玉米矮花叶病也就是玉米花叶条纹病,在玉米生长的任何时候都有可能患病。主要是从叶心的部位发病,出现黄色条形花叶,甚至扩散到整株。有时叶脉虽然可以持续保持绿色,但是叶肉变成了黄色,形成黄绿条纹症状。
1.3玉米病毒病的防治方法
一是选择具有抗病毒、抗耐病的药物品种;二是喷施灭虫药剂,在灰飞虱与蚜虫等带有细菌的昆虫为害玉米之前,就打灭虫药剂进行预防,可以用63公斤的水对入17克抗蚜威可湿性药剂进行喷雾。在玉米地灭虫时,要注意使用每亩40克乐果乳剂原液对入5.5公斤水,进行喷施。
2玉米黑米病
2.1玉米黑米病的症状
玉米在生长时,根部有可能受黑米病侵害,特别是在抽雄期间受到伤害的症状最为明显。玉米株各节都有可能出现大小不同的瘤状物,大病瘤的直径可以达到14厘米,小的也有可能会到达11厘米。病瘤初期时,表面会包裹一层白色的薄膜,后期呈现灰色,干裂以后就会出现黑粉。
2.2玉米黑米病的防治方法
一是在播种时,可以根据种子量加入适当的粉锈宁乳油进行拌种;二是及时发现病株并拔除;三是在瘤状物表面的薄膜没有破裂之前,就把病株拔掉,并拿到玉米地外面进行处理。
3玉米大小斑病
3.1玉米大小斑病的症状
玉米叶片上出现的大斑点病主要是由小斑点病发展而形成的长菱大斑点,严重时有可能会达到29厘米以上,有时几个小斑点连在一起,会形成不规则形状的大斑点。大小斑病初期表现为水浸形状,然后变成青灰色,最后变成黑色的霉状物,也就是病菌的生孢子与分生的孢子梗。玉米的小斑病病斑比较小,一般情况下长度不会超过1厘米,宽度也只有两个叶脉之间的距离,形状有点类似椭圆形,一般呈现为赤褐色。
3.2玉米大小斑点病的防治方法
一是选择抗病毒的品种;二是农作物交替种植;三是药物防治。可用每亩400倍退菌特可湿性进行喷施,必要时可以每隔6周以后再次进行防治。
4玉米螟
4.1玉米螟的识别
玉米螟又名玉米钻心虫,属鳞翅目螟蛾科,是世界性玉米害虫,分布广,食性杂。玉米螟属于完全变态昆虫,历经卵、幼虫、蛹、成虫。玉米螟以第一代幼虫蛀茎为害为主,幼虫为害盛期在7月中旬的玉米大喇叭口期,初龄幼虫在玉米心叶期取食叶肉,叶片展开后可见一排排的取食孔,形成“花叶”。3龄以后蛀入茎杆,造成孔洞,使受害植株的养分和水份输导受阻,雌穗发育不良造成空瘪粒而减产,遇上风雨天气,穗下茎秆被折断,产量损失更大。幼虫也可在穗期直接蛀食雌穗,造成嫩粒缺损、霉粒,影响品质。
4.2玉米螟的防治
首先要选择抗虫品种,减少越冬虫源。通过秋翻地进行机械灭茬,秸秆还田,加工饲料,合理轮作,降低越冬虫源。其次要加强田间管理。增施有机肥,促进根系生长,提高植株抗性。在玉米心叶期进行田间喷雾。常用药剂有:50%敌敌畏乳油(高粱田禁用),50%辛硫磷乳油1000~1500倍液,2.5%敌杀死乳油2000~3000倍液。
5玉米蚜虫
5.1玉米蚜虫的识别
玉米蚜虫俗称腻虫,是危害玉米的害虫之一,广泛分布于玉米产区,可危害玉米、高粱等禾谷类作物,以成、幼虫刺吸植株汁液,玉米苗期蚜虫群集于叶片背部和心叶为害,轻者造成玉米生长不良,地块受害严重时植株生长停滞、甚至死苗。到了玉米大喇叭口期,蚜量迅速增加,扬花期蚜量猛增,在玉米上部叶片和雄花穗上群集为害。蚜虫多时成堆、布满各个雄穗分枝,称为“黑穗”,严重时,自果穗以上所有叶片、叶鞘及果穗上遍布蚜虫,称为“黑株”。
5.2玉米蚜虫的防治
[关键词]核桃;病虫害;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79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9-0233-01
我国是核桃的原产地之一,有悠久的栽培历史,分布广泛,核桃营养价值高,是人体所需的一种营养品。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对生活质量的提高,近几年来农民对核桃要栽培管理技术非常重视,尤其是病虫害对核桃树的产量影响很大,特别是在多雨年份,常造成多种病虫害猖獗流行,给核桃生产带来重大损失。
1、核桃黑斑病
该病由病源细菌引起。主要危害果实,叶片,较嫩的树梢和树芽,致使果实变黑、腐烂、早落,或使核仁干瘪,出仁率降低,影响核桃产量和质量。而且在叶片大量脱落后,影响花芽分化形成,直接影响来年产量。
1.1病害的症状
果实感病后,果面上出现黑褐色小斑点,随后扩大为圆形或不规则形状的黑色病斑,有水渍形状的晕圈。病斑中央下陷龟裂并变为灰白色。遇雨天,病斑迅速扩大,并向果核位置延伸,使核壳变黑。严重时,全果变黑腐烂,提早落果。叶片染病后,叶子上将出现多角形或者其他形状的黑褐色斑点,而且叶子有半透明圆圈,染病严重的叶子病斑将扩大,叶片呈现褶皱枯焦,导致提前脱落。
1.2发病规律
病源细菌在病枝、芽鳞等组织内越冬。第二年春,核桃展叶期间借助昆虫风雨及枝叶间的摩擦传播到其他健康的叶片和果实。细菌从叶片气孔或者其他部位入侵核桃树内,等到8月份左右发病,并且会反复多次的感染。发病与种植区域周边的温度和湿度都有密切的关系,一般情况下,细菌入侵叶面的最适温度为常温即20~25℃左右。
1.3防治的方法
首先加强栽培管理,核桃树在生长过程中,每年秋季要施入足够的有机基肥,并且使用合理配方施肥。同时注重清除感染源,采果后要清除病枝病叶病果同时进行集中烧毁或深埋。最后进行药剂的防治,在发芽前喷洒3~5度的石硫合剂,等到核桃树展开叶面后喷洒波尔多液多次。
2、核桃炭疽病
是由一种真菌引起的病害。这种病害主要危害到果实、叶片、芽和嫩梢。果实受到感染后将引起提前落果或者是核仁干瘪。
2.1病害的症状
果实上病斑最开始为褐色,之后很快变为黑色,形状呈圆形。染病的部位出现黑色斑点。湿度较大的时候,病斑上的黑色斑点呈粉红色并且伴有小突起。染病严重的情况下,病果上出现多个病斑连在一起成一片,全果变黑腐烂然后提前掉落。叶上病斑并不规则,有时是沿叶缘四周约1cm宽处出现枯黄,或者在出现长条枯斑或圆褐斑点,严重染病的时候全部页面会枯黄然后脱落。芽、嫩梢、叶柄、果柄感病后,出现不规则或长形下陷的黑褐色病斑,造成树芽梢枯干,叶子和果实出现脱落。
2.2发病规律
病菌通过菌丝以及分生孢子寄在病枝上、病果及芽鳞中越冬,成为第二年初次病原的来源。分生孢子借助风雨传播和昆虫的传播,从皮孔等处侵入核桃树。发病的早晚和轻重程度主要取决于种植区域周围的温湿度。一般情况下,雨季早,雨水多、湿度大、温度回升快的年份发病较早而且较为严重,反之则发病较晚且比较轻。
2.3防治方法
首先要注意合理的密植,加强抚育方面的管理,同时注意保持园内通风和透光,来提高植株抗病抗寒能力。也要及时的清除园内病枝、病果,减少染病的来源。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75%百菌清600倍液,50%托布津500~1000倍液,在核桃开花前,幼果期,果实迅速生长期各喷1次。
3、核桃常见病害及其防治
该病害主要危害到叶片和新的树梢,在感染的部位会产生白色的或者是灰白色粉状的物质。
3.1病害的症状
叶片染病后,叶片的一面将产生病斑,一般呈现灰白色粉状。同时叶片另一面粉层的浓淡不均匀,凹凸也不平,九月时候病叶上将会产生微小的黑色斑点,叶片发生扭曲褶皱。新的树梢染病后,节间会缩短,叶形将变狭窄,叶缘出现卷曲,进而变成褐色呈现枯焦状态。等到冬季落叶后,染病的树梢将呈现灰白色。
3.2发病的规律
病菌以菌丝在冬芽鳞片间或者冬芽的鳞片内越冬。第二年春天,染病树芽展开叶子出现花蕾后便会产生分生孢子。它借昆虫传播或者风雨的传播,传染危害其他枝条和植株。每年6月份和9月份都是发病的高峰期。一般来说,栽植密度过大而且通风透光不好的果园发病较为严重。
3.3防治的方法
首先是清除病源,从核桃展开叶子至开花的期间,要及时而且经常将病梢、病叶摘除;等到核桃全部采摘后,要及时地剪除病梢、病芽、扫除落叶然后进行集中的烧毁或深埋。然后再进行药剂的防治,染病严重的种植区域要在发病初期喷3~5度的石硫合剂。
4、核桃常见虫害及其防治
4.1核桃举肢蛾
4.1.1为害情况
该虫6~8月份以幼虫蛀食青果,使果实变黑而早期脱落(俗称黑蛋),是影响全省核桃产量和质量的主要害虫,其发生数量与树下荒芜程度成正比例关系。
4.1.2防治方法
冬季至翌年4月深翻树下土壤,清理杂草和枯枝落叶,以阻杀、减少越冬虫源。6月中旬至采收之前拣拾落果、摘拾黑果,并集中深埋,以消灭果内害虫。在深山或不便采取前两种防治办法的地方,在小麦稍黄之际,每隔10d,连续两次向树冠喷洒2.5%敌杀死乳剂或功夫乳剂3000~5000倍液,以灭虫保果。
4.2核桃小吉丁虫
4.2.1为害特征
幼虫主要蛀食1~2年生枝条,在韧皮部蛀成螺旋状坑道,切断营养及水分输导,造成枝梢干枯和幼树死亡,是严重影响核桃树生长与结果的主要害虫之一。
4.2.2防治方法
防治此虫非常经济有效的办法是:4月中旬~5月中旬之间,或果实采收之际,彻底剪除干枝(略带一段活的树枝),并集中烧毁,以消灭枝条中的害虫。
4.3芳香木蠹蛾
4.3.1为害特征
幼虫会蛀食危害核桃颈部皮层和木质部,受害后当年树势衰弱,叶子和果实出现枯萎,来年则整株死亡。
4.3.2防治方法
7~8月间在核桃根颈部幼虫入侵孔处涂抹2.5%敌杀死乳剂300~500倍液,以毒来杀低龄幼虫。在幼虫蛀入木质部危害时,先刨开根颈部土壤,清除孔内虫粪,然后用注射器向虫孔注射80%敌敌畏乳剂50~100倍液;也可以用蘸敌敌畏的毒棉球堵塞虫孔,并用湿土封严,以熏杀木质部中的幼虫。
4.4银杏大蛋蛾虫
4.4.1为害特征
银杏大蚕蛾虫体大,以幼虫暴食核桃树叶,往往可将整株树上的核桃叶片吃得荡然无存。
4.4.2防治方法
抓好三个环节:①在4月上旬前,用小钉锤或斧背砸死虫卵灭虫;②低龄幼虫期向树干和有虫的树冠部位喷洒90%敌百虫晶体1000倍液或2.5%敌杀死乳剂3000~6000倍液;③7~8月摘除虫茧,并集中销毁灭虫。
5、结束语
综上所述,防治核桃的病虫害,要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将病虫消灭或控制在最低指数和最小范围内,不至造成灾害。
参考文献
[1]杨吉胜.核桃病虫害防治[J].中国林业,2012.
关键词:有机花生;病虫害;合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S41-30 文献标识码:A
有机种植是一种在生产中不使用任何化学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也不采用基因工程和离子辐射技术的种植方式,它是遵循自然规律,采取农作、物理和生物的方法来提高土壤肥力、防治病虫害,以获得安全的生物及其产物的农业生产体系[1]。自2005年起,我国有了自己的有机产品国家统一标准。
花生又名长生果、长寿果、落花生,是一种适种性广、营养价值很高的食品。有机花生是指按照国家有机产品标准(GB/T19630)进行生产的、产地环境优良、生产过程中没添加化肥农药的健康食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有机花生的需求越来越大。花生有机种植各地均有过尝试,但有机生产中病虫害防治技术一直是个难点,笔者选择在广西农业职技术学院农场进行种植试验,初探了有机花生病虫害防治措施,并进行了归纳总结,以期为当地花生有机种植的病虫害防治技术提供一定的参考。
1 花生的主要病虫害
花生整个生长期间,均会有各种病虫害危害。危害花生的病虫害种类繁多,分布广泛,危害严重,据统计,全世界已发现的花生病虫害有上百种,影响较为严重的有10几种。所以在整个生长期都要注意经济有效地控制病虫害的发生。
花生病害主要有黑斑病、褐斑病、网斑病、青枯病、白绢病、茎腐病、病毒病,叶斑病等;花生虫害主要有蛴螬、地老虎、蚜虫、蝼蛄、斜纹夜蛾、红蜘蛛等[2]。
2 有机花生各生长阶段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有机花生病虫害的防治要遵循“绿色植保、公共植保”的理念和“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尽量创造有利于花生生长发育而不利于病虫害发生的环境条件,科学合理地运用物理、生物、农业等各种防治措施,杜绝化学防治[3]。
有机花生整个生产全过程必须按照国家有机产品标准进行,病虫害防治所使用的植物保护产品和措施也须符合GB/T 19630的标准要求。
2.1 种植前的预防
花生种植基地要达到有机生产的产地环境要求。种植前基地要进行病虫害预防处理,选择合适的种子并进行一定的处理。
2.1.1 土壤消毒
种植基地的土壤可用薄膜覆盖或生物农药等方法进行杀菌消毒。薄膜覆盖消毒就是用透明的塑料薄膜覆盖在潮湿的土壤上,在晴天可以获得太阳能提高土温杀伤土壤中的病原物[2,4]。还可用Bt、白僵菌等生物菌剂(0.07㎏/hm2)施入种植穴达到消灭土壤病虫害目的。
2.1.2 选种
选择适合当地生产、优质、高产、综合抗性好的非转基因优良花生品种。如桂花系列、贺油系列、汕油系列等。选择荚果外观色泽正常无斑点,种皮粉红或红色,表面光滑无裂纹,无油斑,果仁饱满无霉变、无病虫、纯度在98%以上,水分含量8%以下的花生做种[5]。
2.1.3 种子处理
花生播种前应带壳晒种1~3 d,每天3h, 以提高种子的生活力,增强种子的透水性和透气性,并减轻病虫害。晒种时要避免高温损伤种子,并勤翻晒匀。
种子播前要进行分组粒选。选择大粒饱满,无虫伤、无破损、无霉烂、种皮鲜艳的种子。采用温汤浸种(55℃)或EM原露(100倍)浸种4h,同时用白僵菌等生物药剂拌种。
2.2 发芽出苗期病虫害防治
当地花生苗期主要病害有茎腐病、立枯病、根腐病、根霉病、冠腐病、青枯病及根结线虫病。花生出苗后至开花前,蚜虫、斜纹夜蛾、小地老虎、叶螨等害虫是花生苗期的防治重点。
2.2.1 茎腐病
茎腐病俗称“烂脖病”,在土壤潮湿的洼地或多雨年份发生较重,是造成花生减产的主要病害之一。幼苗期发病常使花生子叶发黑腐烂,造成缺苗;花生出苗至成熟期均可发生茎腐病,发病越早对产量影响越大[6]。
防治方法:茎腐病主要以种子带菌为主,连作重病,早播重病,因此应:实行合理轮作,可与禾本科作物、甘薯或蔬菜等轮作;种子储藏前要充分晒干,播前要进行晒种、选种,不用变霉、质量差的种子;播种时用白僵菌或绿僵菌等生物菌剂拌种。
2.2.2 根腐病
根腐病俗称“鼠尾”、烂根,在地势低洼、土层浅薄、持续低温阴雨等条件下发生较重[5~6]。侵染刚萌发的种子,造成烂种、烂芽; 苗期受害主根变褐,植株枯萎。
防治方法为:实行轮作,旱地作物可3种轮作,也与水稻轮作;深耕改土,增施有机肥,合理排灌增强抗病力;播种时用白僵菌等生物菌剂拌种;用木霉菌200~300倍液或高锰酸钾600~1000倍液灌根或在茎基部喷淋。
2.2.3 根结线虫病
导致花生根结线虫病的病原是线虫,它是一种个体很小的病原微生物。此病主要危害根部,播种半个月后,花生主根开始生长时,线虫侵入主根尖端,被害花生主根变畸形且歪扭,停止生长,近地面下的主根层变褐腐烂。多次浸染后的须根形成乱丝状“须根团”,造成结果少或不结果[4~5]。
防治方法:严格检疫;可与禾谷类作物轮作如水稻、玉米、小麦等减少病源;提早收获重病花生,收获晚根系易断,致使病原线虫遗留土中;处理病根病土,在采收摘果后残留遗落的病株,病根与带病的果壳土粒,必须集中烧毁或挖坑深埋,并清除田园;用淡紫拟青霉和厚垣孢子轮枝菌等生物制剂防治。
2.2.4 蚜虫、斜纹夜蛾
蚜虫防治:使用银灰膜覆盖种植,蚜虫对银灰色膜有避性;苗期如有蚜虫发生,可用黄板诱杀;也可用10%Bt杀虫剂300g/hm2兑水900kg喷雾[7]。或者用百草1号(苦参碱)乳油1000倍喷雾防治。
斜纹夜蛾防治:这是一种杂食性的大害虫,春、秋花生都可受害,一般在植株封行后大为严重。
防治方法:人工捕杀,出孵幼虫有群集性,食害大片网状,在检查时,见有此类叶片,可跟踪搜捕,就地摘掉;3龄前用10%BT杀虫剂300g/hm2兑水900kg喷雾,每隔5d喷1次,连续3次;也可用白僵菌或沼液喷洒叶面。
2.3 幼苗期病虫害防治
花生幼苗期在5~6月下旬,这一时期主要防治对象为冠腐病、叶斑病、病毒病、叶螨、棉铃虫、黏虫等病虫害,应注意调查。
2.3.1 病毒病
花生病毒病是由病毒侵染引起的一种病害。病株结的果畸形,小似豆粒,壳薄,种仁能撑破果壳,露出部分呈紫色,这种小粒荚果带病率高达100%。防治病毒病的关键措施是:严禁播种病粒种子,挑选大果大粒播种;治好蚜虫,杜绝传毒媒介,选种抗病品种;喷洒抗毒丰(0.5%菇类蛋白多糖水剂原名抗毒剂1号)300倍液防治。
2.3.2 棉铃虫
幼虫从叶边咬食花生,造成缺刻,危害严重的花生田叶片被吃光,形成光杆,严重影响花生光合作用,授粉和果针入土,可造成大幅度减产[8]。
防治方法:农业防治,深耕冬灌,减少虫源,消灭越冬蛹;药剂防治,早花生田棉铃虫盛发期来临前,叶面喷洒0.1%的草酸水溶液驱避成虫;生物防治,在棉铃虫产卵初期放赤眼蜂2~3次,每次1.5万头;诱杀成虫,取60cm左右的杨树枝,每7~8枝捆成1把,于黄昏时每公顷插150把,清晨捉虫,集中杀死,每5~6d更换一次。也可用黑光灯诱杀。
2.3.3 花生叶螨
花生叶螨主要在6~7月群集在花生叶的背面刺吸汁液,受害叶片正面初为灰白色,逐渐变黄,受害严重的叶片干枯脱落。在叶螨发生高峰期,由于成螨吐丝结网,虫口密度大的地块可见花生叶表面有一层白色丝网,且大片的花生叶片被连结在一起,严重地影响了花生叶片的光合作用。阻碍了花生的正常生长,使荚果干瘪,大量减产。
防治方法:农业防治,合理轮作,避免叶螨在寄主间相互转移为害;花生收获后及时深翻,即可杀死大量越冬的叶螨,又可减少杂草等寄主植物;清除田边杂草,消灭越冬虫源;采用食虫螨释放田间的生物防治方法。
2.4 开花下针期病虫害防治
花生开花下针期主要病害有丛枝病、青枯病、叶斑病和白绢病,虫害防治对象主要为蛴螬、蚜虫、红蜘蛛等,应注意调查,及早识别,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以减少危害。
2.4.1 丛枝病
病害通常在花生开花下针时开始发生,该病是由小绿叶蝉传播病毒。病株枝叶丛生,节间短缩, 严重矮化,多为健株株高1/2,病株叶片变小而厚,色深质脆,腋芽大量萌发,长出的弱小茎叶密生成丛,正常叶片逐渐变黄脱落,仅剩丛生的枝条。
防治方法:种植抗(耐)病品种;适时播种,春花生适时早播,秋花生适时晚播;加强肥水管理,提高抗病力;铲除田间附近豆科杂草和绿肥等可疑寄主,减少初侵染来源;发病初期及时拔除病病苗,及时防治叶蝉,可减轻病害发生。
2.4.2 青枯病
花生青枯病是一种土壤传播的细菌性病害,从苗期至收获期均可发生,在花期发病率最高[6],感病的植株最初顶叶失水软垂,接着全株叶片萎蔫下垂,但仍保持青绿,而受害主根,根尖则变褐色软腐,用手挤压,切口处有白色的菌液流出,一般发病2周左右枯死。
防治方法:多施有机肥,播前施石灰、草木灰525~750kg/hm2,可防治青枯病。实行与非寄主作物合理轮作,如水稻、玉米、甘薯等。以抑制与消灭土壤中的病菌;加强田间管理,及时铲除杂草,清除病残体,雨后及时排水,病穴撒上石灰水消毒[7],以300~450 kg/hm2茶麸粉混合基肥沤制,发酵后施入播种沟,可以减少或防止病害的发生。
2.4.3 白绢病
白绢病是一种土传真菌性病害,对茎基部,果柄及荚果也产生危害[8]。受害部位变褐软腐,土壤湿润时,表面覆盖一层白色绢丝状菌丝,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借水流、耕作、农具等传播。高温干燥的天气适于白绢病发生,特别在经过一段干旱之后,此病最宜流行。连作田、杂草丛生或自生苗较多的田里发病严重。
防治方法:选择优良抗病品种;合理轮作;深翻改土,增施有机肥;加强田间管理;用3%的井冈霉素3000mL/hm2兑水900~1050kg叶面喷雾可有效防治白绢病的发生。
2.4.4 蛴螬、地老虎
不仅危害期长,而且危害严重,常造成缺苗垄断现象,影响花生坐果结荚以及产量,轻者减产20%~30%,重者减产50%以上[9]。是目前影响花生产量最重要的害虫之一。其常活动地下,隐蔽性强,防治困难。
防治方法:为了防治以蛴螬为主的地下害虫,顺播种沟与生物肥一起每公顷施白僵菌15 kg,结合应用农业措施,如:田头边种植蓖麻诱杀,或是利用耕作时人工捡拾蛴螬和成虫,同时可诱杀地老虎成虫[5,9]。
2.5 结荚期病虫害防治
花生结荚期管理的重点是:防治花生病虫害、叶面追肥和防止徒长。
2.5.1 花生锈病
花生锈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全国各花生产区均有发生,南方重于北方。种植密度大,氮肥施用过多,通风透光差的情况下发病重,在花生各个生育阶段均可发生,结荚以后发病较多。主要危害花生叶片,亦可危害叶柄、托叶、茎杆、果柄和荚果。
防治方法:除选用抗病品种外,要加强田间管理,增施有机肥,做好防旱排涝工作,培育壮苗,提高植株抗病能力。在田间病株率达到10%~20%时,可选用农抗120或者1:2:200倍式波尔多液喷施防治。
2.5.2 花生叶斑病
花生叶斑病分为褐斑病和黑斑病两种:褐斑病又叫“早斑病”,发病较早;黑斑病又称“黑疽病”,发病较迟[10];在花生产区普遍发生,是花生中后期的重要病害,在高温多湿条件下发病重主要危害叶片、叶柄、托叶,严重时也危害到茎杆。受害花生一般减产10%~15%,严重时达30%以上,而且花生品质大大降低[11]。
防治方法:实行水旱轮作,可有效减轻叶斑病发生;科学施肥,以300~450 kg/hm2茶麸混合基肥沤制发酵施入播种沟内,可减少和防止病害的发生;用0.5%石灰倍量式波尔多液喷施防治,能控制病害蔓延的流行,保持较长的绿叶功能期,延长光合作用时间;花生收获后,要及时清除残株病叶,以消灭浸染源。
2.6 饱果成熟期病虫害防治
花生的饱果成熟期也可称为生育后期,此期为害花生叶片的主要害虫是棉铃虫、造桥虫等食叶害虫和叶螨(红蜘蛛)等,前者高温多雨高湿条件下易发生为害,后者则在气候干燥条件下发生[10~11]。应注意检查,在幼龄阶段和点片发生时喷茴蒿素杀虫剂和楝素杀虫剂(主要用于防治各种害虫),对幼虫及卵均有触杀作用和胃毒作用。对蛴螬、金针虫、蚂蚁等地下害虫要在此前防治的基础上,检查发现土层内仍有幼虫或被害状时,再喷施一次青虫菌或用多杀霉素。
后期雨水较多,要及时排除田间积水和耕层潜水。当大部分叶片脱落,顶部叶片变黄,茎枝变黄枯软,大部分荚果成实饱满,就要抓紧收获。
3 小结
综上表述,有机花生病虫害的防治应结合各个时期的情况,采取适当的农业、物理、生物、生态等防治技术进行综合防治,建立合理的作物生长体系和健康的生态环境,通过创造有利于作物而不利于病虫害的环境条件来提高作物的自身抗病能力,提高系统的自然生物防治能力,将病虫害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保证花生产量和品质。
参考文献
[1]杜相革,董民主编.有机农业导论[M].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徐亚玲.花生主要病虫害发生特点与综合防治措施[J].南方农业,2008,2(7):28.
[3]GB/T19630-2011.中国有机产品标准[S].
[4]周远曦,陈朝晖.花生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J].湖北植保,2005(3):16.
[5]方秋瑾.花生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及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10(7):186.
[6]张始东,谢筱强,曾令强.有机花生高产栽培技术[J].安微农学通报,2009,15(12):128.
[7]张月辉.花生常见病害的防治方法[J].河北农业科技,2007(1):21.
[8]吴家林.红衣花生主要病虫害及综合防治措施[J].植物医院,2010(5):25.
[9]吴微微.浅谈花生病虫害安全控害技术[J].辽宁农业科技,2009,29(5):351.
[10]花文苏.花生病虫无公害综合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7(12):65.
关键词 小麦病害;发生;防治;安徽濉溪
中图分类号 S435.1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5-0134-02
Occurrence and Prevention of Wheat Main Diseases in Suixi County
NIU Xiao-feng
(Tiefo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Integrated Service Station of Suixi County in Anhui Province,Suixi Anhui 235100)
Abstract Through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wheat production situation in Suixi County,wheat production in Suixi County has a larger development space,but the main factors restricting wheat production in Suixi County are the factors of disease,especially in recent years,the harm of increase occurrence of wheat take-all,gibberellic disease,rust disease is bigger.The occurrence and prevention of the above three kinds of diseases were analyzed,so as to provide technical support for Suixi County wheat production hit a record high.
Key words wheat diseases;occurrence;prevention;Suixi Anhui
濉溪县位于淮北平原腹地,是个典型的农业大县,小麦常年种植面积在12万hm2左右。该县被农业部列为全国小麦商品粮生产基地后,极为重视小麦的生产和发展,积极参加农业部和安徽省开展的各项小麦增产活动,一直是农业部小麦高产创建万亩示范项目区,安徽省小麦良种补贴项目示范县、安徽省小麦高产攻关活动示范县,小麦生产水平一直位居农业部和全省前列。就当前濉溪县小麦生产情况,笔者作为一名农业战线上的基层技术人员,对小麦3种病害的发生与防治进行分析,为今后濉溪县小麦生产再创高产提供技术支撑。
1 小麦全蚀病
1.1 危害
小麦感染该病后,分蘖数会相对减少,成穗不足,千粒重也会下降,严重影响小麦产量,该病发生的越早减产的幅度越大。该病如果在拔节前发生,减产的幅度较大,约为50%;若在灌浆期发病,一般造成减产约20%。如不及时防治,全蚀病发展蔓延较快,从零星发病到成片死亡约3年左右时间,
1.2 病症特征
小麦全蚀病的危害部位为小麦茎基部和根部,从而引起地上部的各种症状。发病轻的地块在灌浆期零星有几株病株成簇早枯白穗,发病严重的地块在拔节后麦田呈现高低不平的现象,病发中心的植株矮、黄、稀。
1.3 发病原因
全蚀病以菌丝体在小麦残茬、夏玉米等夏季寄主的根部或混杂在土壤、麦糠、种子的病残组织上越夏。小麦播种后,菌丝体从麦苗种子根部侵入。在菌量较大的土壤中,在小麦越冬前,麦苗种子根即受害变黑。小麦返青后,菌丝繁殖加快,向上侵染分蘖节和茎基部。拔节后期至抽穗期,菌丝体蔓延侵害茎基部1~2节,致使病株死亡。连作、小麦与玉米一年两作多年连种、土壤肥力低、氮磷钾比例失调、缺磷地块以及冬小麦早播和大面积使用感病品种,都是加重病害发生的原因之一。
1.4 防治措施
1.4.1 农业防治。一是减少菌源。新发零星地块,机割小麦,留茬12 cm以下,秸秆打捆带出田外。病地籽粒不留种。二是定期轮作倒茬。病地要求每2~3年定期停播1季小麦,改种蔬菜、春玉米等非寄主作物[1-2]。或在小麦收获后复种夏花生、夏大豆、高粱、秋菜等非寄主作物。在有条件的地方实现水旱轮作,防病效果更加明显。同时在轮作的同时注意加强地力培肥,严禁施入病肥。
1.4.2 药剂防治。一是土壤处理。播种前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30~45 kg/hm2加细土300~450 kg/hm2,均匀施入田间进行土壤处理。二是药剂拌种。播前用12.5%全蚀净20 mL拌种10 kg,或全蚀敌100 g拌种10 kg。三是药剂灌根。在小麦返青期,用全蚀敌或消蚀灵800~1 000倍液对发病区灌根处理,对病区应适当外延灌根。
2 小麦赤霉病
2.1 危害
主要危害小麦穗部,近年来在濉溪县呈加重发生趋势,对小麦生产影响较大,一般减产10%~20%,流行年份减产50%左右,重发地块甚至绝收,对小麦生产构成严重威胁。
2.2 病症特征
主要危害小麦穗部,在小麦各个时期都能受害,苗期受害引起苗腐,中后期侵染引起秆腐和穗腐,穗腐危害最大。病菌最先侵染花药,其次为颖片内侧壁。通常小穗先发病,然后迅速扩展到穗轴,进而使上部小穗失水枯死而不能结实。一般是扬花期侵染,灌浆期显症,成熟期成灾。侵染初期颖壳上呈边缘不清的水浸状褐色斑,逐渐蔓延至整个小穗,病小穗随即枯黄。发病后期在小穗基部出现粉红色角质霉层。
2.3 发病原因
赤霉病病菌在小麦秸秆等植物残体上以菌丝体越夏、越冬。春季,小麦及植物秸秆上的病菌在一定的温度、湿度条件下产生子囊壳,成熟后吸水破裂,壳内病菌孢子喷射到空气中随风雨传播(微风更利于传播)到麦穗上引起发病,小麦收获后病菌又寄生在小麦秸秆等植物残体上越夏、越冬。另外,近年来,玉米种植面积大,秸秆还田面积逐年增加,秸秆还田质量差,田间随处看见在外的秸秆,导致田间病残体多,菌源量大。赤霉病在小麦扬花至灌浆期都能侵染,但以扬花期侵染为害最重,扬花期雨日的多少直接影响发病的轻重。凡是抽穗扬花期超过3 d连续阴雨天气,病害就有可能严重发生。
2.4 防治措施
2.4.1 选用抗病品种。在品种选用上抽穗扬花整齐集中、花期短、残留花药少、耐湿性强的品种。
2.4.2 做好栽培避灾。根据当地常年小麦扬花期雨水情况适期播种,避开扬花多雨期。在多雨季节保证田间无积水,增施磷、钾肥,促进植株健壮,防止早衰。
2.4.3 狠抓药剂适期防治。小麦赤霉病的防治关键是抓好抽穗扬花期的喷药防治。一是在10%小麦抽穗至扬花期喷第1次药,7 d后补喷1次;二是要选用优质药剂,用80%多菌灵超微粉50 g对水30 kg喷雾;三是掌握好喷药方法,喷药时对准小麦穗部均匀喷雾,喷药后下雨,则需雨后及时补喷[3-4]。
3 小麦锈病
3.1 危害
小麦锈病分为条锈病、叶锈病、秆锈病,是小麦生产上的大敌。麦株得病后,生理机能遭到干扰和破坏,光合作用严重降低,致使小麦千粒重下降,穗粒数降低,大流行年份可使部分麦田减产30%左右,中度流行年份可使部分麦田减产10%~20%,特大流行年份可使部分麦田减产高达50%~60%,甚至小麦不能抽穗,几乎绝收。
3.2 病症特征
条锈只要危害小麦叶片,也可危害叶鞘、茎秆、穗部。夏孢子堆在叶片上排列成虚线状,鲜黄色,长椭圆形,孢子堆排列后散出粉状孢子。叶锈主要危害叶片,叶鞘和茎秆上少见。夏孢子堆散生,橘红色,孢子堆中等大小,圆形至长椭圆形。夏孢子一般不穿透叶片,背面的夏孢子堆也较正面的小。秆锈主要危害秸秆和叶鞘,也可危害穗部。夏孢子堆列散乱无规则,深褐色,孢子堆大,长椭圆形。
3.3 发病原因
3种锈病在我国均以夏孢子世代在小麦上逐代侵染而完成周年循环。锈病是典型的远程气传病害。夏孢子在寄主叶片上,在适宜的温度和有水滴或水膜的条件下侵染小麦。病菌在小麦叶片组织内生长,潜伏期长短因环境不同而变化。在达到一定的温度时,便在叶面上产生夏孢子堆。每个孢子堆可持续产生夏孢子若干天。夏孢子随风传播,可吹送到几百或上千千米以外的地方而不失活性进行再侵染。
小麦锈病不同于其他病害,由于病源越夏、越冬需要特定的气候条件,因此气象条件是病害流行发生的决定因素。雨量多、土壤湿度大、结露、降雾、适宜的发病温度等都利于锈病的发生。
3.4 防治措施
3.4.1 选用抗病品种。这是防治锈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在选用诸多抗锈病品种时,注意品种的合理布局及轮换种植,防止大面积使用同一品种。
3.4.2 深耕灭茬。小麦收获后及时深耕灭茬,消灭自生麦苗,减少越夏菌源。
3.4.3 加强药剂防治。拌种处理,用20%粉锈宁乳油75 mL与100 kg种子干拌,拌种力求均匀,拌药种子当日播完。大田喷药,对早期出现的发病中心要及早进行防治,切实控制其蔓延。大田病叶率达到1%时即进行普治,用20%粉锈宁乳油900~1 200 mL/hm2或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20~150 g/hm2对水450 kg/hm2喷雾防治[5-7]。重病田块隔5~7 d进行二次喷药防治。
4 参考文献
[1] 郭冰,张文有,刘桂海,等.小麦中后期主要病虫害的危害症状与防治方法[J].现代农业科技,2014(20):117.
[2] 叶永梅.浅谈小麦几种常见病虫害的症状及防治方法[J].中国农业信息,2014(5):124.
[3] 张杰民.浅谈小麦锈病的危害症状及防治方法[J].才智,2009(11):279.
[4] 张文才.小麦全蚀病及防治技术[J].种业导刊,2010(5):40-41.
[5] 马凤,张磊磊.汝南县小麦全蚀病的发生情况及防治对策[J].河南农业,2014(5):31.
关键词夏芝麻;高产;栽培技术;鄂北地区
中图分类号S565.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22-0097-01
襄阳是湖北省2个省域副中心城市之一,是农业大市和农业强市,其农业生态环境在鄂北地区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襄阳还是个油料生产大市,是湖北省和全国重要的夏芝麻生产基地,常年种植面积2.5万hm2左右,总产3万~4万t。为促进夏芝麻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提高产量,增加农民收入,研究夏芝麻的高产栽培技术,总结出芝麻单产1 800 kg/hm2以上的关键栽培技术,现介绍如下。
1品种选择与种子处理
在襄阳地区,芝麻的生育期集中在夏季,而此时旱害和渍害经常发生,对芝麻的产量造成重要影响。因此,在芝麻的种植过程中,其品种要求抗逆性强,能耐渍耐旱耐病,高产稳产,籽粒纯白,出油率高,商品性好。同时,由于夏芝麻田间生长时间较短,应选择早、中熟品种,如鄂芝2号、鄂芝4号、鄂芝6号等比较适合鄂北地区种植。播前种子要进行粒选、晾晒,剔除病粒、霉粒,并用0.1%多菌灵和0.2%福美双进行药剂浸种,以控制病害,保证苗全苗壮[1]。
2选地与整地
芝麻不耐淹、不耐重茬,而夏芝麻生育期间一般雨涝偏多,因此,须选择地势高燥、排水方便且2~3年没种过芝麻的田块种植。芝麻的种子很小,本身贮藏的养分不多,幼芽细嫩,顶土力弱,幼苗出土比较困难,所以芝麻发芽出苗要求精细整地,要求达到上虚下实、墒情良好、土壤细碎、地面平整的效果。夏芝麻播前耕深通常以15~30 cm为宜。如果过深,不但会翻上生土,且犁垡不能耙碎、耙实,易跑底墒,对出苗不利。当前茬作物收获后,必须趁墒犁地,随犁随耙随种,以免跑墒[2]。
3抢时抢墒抢茬早播
芝麻生育期90~105 d,生长季节性很强,播种宜根据当地的温光条件,充分利用现在机收、机耕、机播的快捷优势,趁墒、趁天晴抢收、抢种,以促进芝麻早生快发,为苗齐苗壮奠定基础。实践证明,同等条件下,5月20日、5月27日、6月4日、6月 11日播种的芝麻,单产分别为2155.5、1 860.0、1 614.0、1 407.0 kg/hm2,播期为5月 20日的产量分别比5月27日、6月4日和6月11日高15.9%、33.6%和53.2%。因此,夏芝麻生产要做到随收割、随整地、随播种,力争在6月上旬播完。
4轮作倒茬
芝麻连作,植株生长势减弱,抗逆性降低,易感疫病、枯萎病等病害,产量下降。因此,芝麻栽植应与小麦、油菜等3~4年轮作1次。
5配方施肥
施肥水平低和偏施氮肥是影响芝麻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施专用肥(12-8-5)750 kg/hm2或N、P混配肥1 200 kg/hm2,能显著提高芝麻的单株蒴果数和蒴果粒数,从而提高产量。
6密植与间苗定苗
由于夏芝麻生育期短,生长快,太密太稀均难以获得高产,为协调植株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单秆型品种种植密度为16.5万~22.5万株/hm2,分枝型品种种植密度为12万~15 万株/hm2,以实现1 800 kg/hm2以上的目标产量。芝麻出苗后3~5 d开始间苗,第1次在第1对真叶时,第2次在第2、3对真叶时,去弱苗强苗。移苗补苗在第3、4对真叶时,选择雨后或阴天傍晚进行,移植后浇水定根。为防止间苗定苗过程中发生机械损伤和病虫害,采取一疏二间三定苗的方法。
7中耕培土与杂草防除
一般第1次中耕在第1、2对真叶时,以灭茬锄表土为主;第2次中耕在第3对真叶时进行,耕深3~6 cm为宜;第3次中耕在第4~5对真叶时进行,耕深约8 cm。前2次中耕培土要做到除草封根,有利于根系生长,排水防渍,保墒增温,减轻病害,防止倒伏[3]。芝麻封行后应停止中耕,同时疏通“三沟”,防止渍害发生。也可用除草剂防除杂草,于播种后出苗前2~3 d,用72%都尔乳油1.5~3.0 L/hm2对水750 L/hm2喷雾防除杂草。
8追肥与化调
追肥是提高夏芝麻产量的关键措施。在施足底肥的基础上,结合灌水或雨前在初花期施碳铵150 kg/hm2或尿素75 kg/hm2,结合病虫防治在整个结果期和花期,叶面喷施2~3次0.2%硼砂溶液和0.4%磷酸二氢钾,可提高蒴粒数、千粒重和单株蒴数。瘦瘠的土地可提前在苗期多施,并适当增施。在3~4对真叶期至盛花期,用40%多效唑150~225 g/hm2或20%缩节胺150~225 mL/hm2对水750 kg/hm2叶面喷施1~2次,以降低芝麻茎杆基部的节间长度,提高抗倒伏能力。
9防治病虫害
芝麻的病虫害防治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综合应用化学药剂、农业技术、物理机械方法及生物防治等。常见病害有青枯病、茎点枯病、立枯病、枯萎病、疫病等。防治方法如下:做好田间清沟排水工作,防止发生渍害选用抗病品种;与其他作物合理轮作,切忌连茬;适期进行药剂防治,播种期进行药剂拌种,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 g拌500 g种子,出苗后现蕾前用抗枯灵500~6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喷雾,盛花期每隔7~10 d用40%多菌灵胶悬剂1 500~2 250 g对水喷雾1次,连喷2~3次。常见虫害有蚜虫、地老虎、蟋蟀、芝麻天蛾等。防治方法如下:提早播种、消灭虫源、铲除杂草等;黑光灯诱杀成虫等;用吡虫啉、晶体敌百虫、菊酯类等防治[4]。
10适时打顶
打顶主要是去掉分枝茎顶端1~2 cm的生长点和主茎,在盛花后7~10 d,或成熟前25~30 d进行。打顶后为了延缓的叶片衰老,提高植株的光合效率,可采取喷施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与0.3%磷酸二氢钾混合液的措施,为增产增收奠定基础。
11收获
当芝麻基部叶片脱落、蒴果由青变黄、下部2~3个蒴果开裂、中部蒴果籽粒饱满、种皮呈现固有色泽时收获,在早晨或傍晚进行,为减少落粒,可用镰刀轻割。收割后捆成小捆,以20 cm直径的小束(约30株)为宜,于田间或场院内,每3~4束支架成棚架,各架互相套架成长条排列,以利于曝晒和通风干燥,待蒴果干裂后逐捆磕拍脱粒,及时晾晒,确保籽粒洁白,品质优良,商品性好。
12参考文献
[1] 王建平,王备战,孟银良.夏芝麻高产栽培技术要点[J].中国农技推广,2006(5):36.
[2] 赵凤莲.黄淮区域夏芝麻高产栽培技术[J].中国农技推广,2007,23(7):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