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培养青少年创新思维的方法范文

培养青少年创新思维的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培养青少年创新思维的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培养青少年创新思维的方法

第1篇:培养青少年创新思维的方法范文

在当前培养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中,学校美术教育被公认为是培养创造力的最具成效的学科之一,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而其中科幻画又是培养学生科学想像力和创新意识的绝佳途径,是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接触科学、探索科学的好方法,更是发展少年儿童创新思维能力,加强艺术情感与科学创新融汇交流的最佳方式。

科学幻想绘画,是少年儿童在已掌握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想像,应用绘画语言创造性表达出对宇宙万物未来人类生活、社会发展、科学技术的遐想而产出的绘画作品。它使少年儿童在愉快的情绪和自我实现的美好体验中,得到创新思维的发展、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审美创新能力的提升。

但在农村初中科幻画教学实践中,学生却常常害怕画科幻画,创作过程中也体验不到想像的乐趣、成功的美好。教师也同样痛苦不堪,因为找不到合适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思维,课堂往往成了教师一个人的表演,作业成了教师范画的复制品。科幻画课程最终成了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这其中固然有社会、家庭、学校诸多大环境的因素,同样也有农村学生科学素养不够全面、教师教学方法不得当的影响。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下,怎样的教学方法才适合农村的孩子?怎样的模式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笔者进行了一些探索性的尝试。

一、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

“人类对未来的幻想都源于对现实生活的需要。”因而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是以解决现实社会中存在的问题,满足人类需要为目的展开教学、形成创意的教学模式,是遵循科幻画的创作过程进行创意的教学模式。科幻画的创意过程通常为:发现问题――探寻问题根源――寻找解决方法――发掘主体功能――表现主体造型。这是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教学模式。

比如创作科幻画《漂浮在海上的荷花城》就是为解决海洋居住的问题。考虑到海洋居住的优势(阳光充足、空间广阔、海洋能源丰富等)和劣势(天气时而恶劣、交通不便等),小作者想到用漂浮功能来逃避恶劣天气,用可开合的遮挡罩遮挡风雨,用中央信号塔和停机坪随时保持与外界的通讯和交通联系,并选择了海洋蕴含丰富的太阳能、海浪能等。在全面考虑这座海洋城市应该具有的功能和结构后,小作者运用了仿生学的方法,选择了富有诗意的荷花的造型来表现这些结构。

遵循这一思路,笔者围绕岭南版《美术》第16册《海洋开发》这一单元设计了《海洋梦――畅想海洋新生活》一课。通过目前环境恶化、资源短缺、人口暴增的现摆出问题,引出“开发海洋”的主题。围绕海洋生活不便的问题,学生分解主题、发散思维,从吃、住、用三个需要思考适应海洋生活的优势和困难。明确自己的创意后,学生又再次寻找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寻找可以表现功能的仿生造型。因为题材、方法、造型范围广阔、庞杂,学生既要有丰富的科普知识,又要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归纳分析的能力。他们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在众多的选择中,目标明确的深入思考主体的功能和结构,生动形象的塑造主体。可以说,这是一个不断寻找的过程――找题材、找原因、找方法、找造型,这是一个相对理性的过程。 对于农村初中生来说,难度可以想见。

把问题完全教给学生解决,让学生完全自主的创意,教学是难以展开的。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引导至关重要,主题的分解、科技手段的引导、主体造型的参考都需要教师有充分地准备和合理地引导。寻找学生的兴趣点以激发创意的热情,寻找激发思维的切入口以激发固化的思维,寻找合适的科技手段以帮助实现结构和功能的难点,寻找多样的形象提供造型的选择。降低学习的难度,规范创意的思路,学生的思维才不会天马行空、浅尝即止。

在《海洋梦》一课中,教师通过“你愿意去海洋生活吗?”“你对未来海洋生活有什么期待?”这些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激发学生的想像;通过“ 海洋可以获得所有人类所需的食物吗?”“所有产生能量的事物都能成为能源吗?”这类问题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将创作的题材引向多个维度;通过学习“仿生学”原理解决了科技创新和绘画表现两方面的难题;通过提供海洋生物的图片帮助学生进行创意。该课例在两所不同地域学校的授课过程中,作业反馈的效果却有所不同。城市学生在创作中将海洋生物的造型和结构与创意题材相结合,创造了不少形象生动、功能明确的画面。乡村中学的学生虽然相对较差,但相对于不提供引导和参考时有了很大的改观。

问题为切入点的科幻画教学模式中,教师的教学过程是由面到点,由大题材到小创意,呈现出一个总分层次分明、系统完整的思维过程。学生在问题的带动下步步深入,更多地运用了线性的逻辑思维,课堂的理性的思考多于感性的想像。这对于有较丰富的科普知识和抽象逻辑思维、分析归纳能力的青少年(如高中生、城市的孩子)应该更为适合。对于农村初中生,如果没有恰当的引导,能够遵循这种创作思路的农村初中生数量就将偏少,更多的学生将仅仅凭借对问题的粗浅认识及对所获资源的感性认识,就简单地模仿或为主体牵强地加上某种用途和功能。

问题模式同样适用于辅导社团活动、科幻画竞赛,这样能够有的放矢地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创作出独特的、有现实意义的作品。

二、以创新思维为导向的教学模式

以创新思维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是引导学生学习并运用逆向、发散、重组等多种创新思维方法进行创意的教学,是以培养青少年创新能力为目的的科幻画教学模式。它的教学流程为:认识创新意义――学习创新方法――自由创意――学习表现形式――设计造型。这是以方法学习为目的的教学模式。

例如在《未来的衣服》一课中,教师让学生通过一些有趣的思维测试题了解自己的思维特点和水平,认识创新能力对于个人和国家的重大意义,由此产生学习的动力。教师再引导学生欣赏最前沿的高科技产品(如3D打印机、两用飞行摩托车)的神奇用途和功能,了解它的工作原理,思考创意是怎样产生的。鲜活的范例有效地推动了思维方法的学习。在随后的创意活动中,他们首先运用逆向思维对科技产品(如房屋、衣服、书包、桌子等)和生活方式(吃饭、睡觉、学习、出游等)产生质疑;再通过发散思维,改变质疑对象的适用对象、运用环境、材质、工作方式等,产生创意;接着通过练习、讨论、欣赏、模仿,学习如何艺术地表现创意、科学的展现创想了。课堂上,学生兴致高昂、反应强烈、答问积极、创意新颖。作业反馈出较多学生能运用创新思维的方法产生独特的创想。

可见,以创新思维为中心的科幻画教学模式中,教师的引导过程更重视方法是否习得,重视创意是否独特性,而淡化创意的现实意义。它更多地运用了缺乏逻辑但富于想像的发散思维和重组思维,课堂感性的想像多于理性的思考。这对于没有过多理性思维和缺乏科普知识的青少年(如初中生、农村的孩子)应该更为适合。因而,在课堂上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对游戏似的创意活动兴致盎然,充满了好奇和惊喜。通过脑力激荡进行自由地的发言,气氛热烈、创意不断。学生在创新思维的引领下随意地联想、自由地拼接,产生了许多看似不合逻辑却富于想像力的作品。如能够渗透营养的病号服、能自动清洁的病号服、便携的飞行服、能穿越时空的航天服等等。

创新思维模式适合农村初中的班级授课形式,也同样适用于针对高中生、城市学生的科幻画教学。它能让这些青少年、甚至思维更为理性的成年人也能摆脱固有经验的禁锢,产生独特的创意,并运用理性的思维和更丰富的科技手段能将其功能结构表现得更为完善。

第2篇:培养青少年创新思维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 创造技法 创新教育 必要性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每一种类型的创新都是对传统的挑战,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社会生活的变革。创新教育是我国教育界的一项重要任务,学习和应用创新原理和创造技法对于提高人们的创新意识,开发个人和群体的创造力,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创造者的科学思维对创新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青少年并不缺乏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但加强创造技法教学我认为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一、创造技法的培训,是培养青少年的创新能力也是青少年自我成长的需要。

不少青少年常反映“小发明难搞,想不起来”。有些教师也讲,在这方面也花了时间,可是成效不大。良方何在?

创造性思维常常受到阻碍,造成创造性思维障碍的因素主要有:知识贫乏、不加批判地学习、传统观念的束缚、习惯性思维、满足、固执己见与偏见等。人们有了创造的欲望、创造的思维并不等于创造,还应掌握前人总结的创造技法实现自己的愿望。这就是:创造成果=创造欲望+创造性思维+创造技法。针对这些障碍和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方面,许多心理学家、教育家、创造学专家、管理专家等各个领域内的专家和学者提出了很多具体的训练方法。创新技法是指创造学家收集大量成功的创造和创新的实例后,研究其获得成功的思路和过程,经过归纳、分析、总结,找出规律和方法以供人们学习、借鉴和仿效。简言之,创新技法就是创造学家根据创新思维的发展规律而总结出来的一些原理、技巧和方法。有较强实用性的教学经验。据介绍:创新技法的作用有:(1)它可以启发人的创造性思维。(2)应用创新技法可以直接产生创新成果。(3)能够提高人的创造力和创造成果的实现率。而适合青少年年龄特征、知识认知程度的创造技法也有许多种。例如:组合法、类比法、联想法、5W2H法、问题列举法、设问法,等等。这些无疑将青少年发明创造活动导向更有效和更深的层次,使之成为经常化、群众化、易于开展的科技活动。

二、创造技法的培训,促进创造技法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有效结合。

大力实施创造技法教育的途径是很多的。我们在校本“创新教育技法训练”课程中,利用满洲里市教研培训中心陈丽萍老师主编的《创新教育技法训练读本》一书给青少年一些富含创造技法“能量”的绝妙“武器”。

1.关于方法的知识是最重要的知识

世界著名的数学家笛卡尔说过:关于方法的知识才是最重要的知识。人们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而面对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我们可以说:“创造技法是科技创造之母。”在人类历史的发展中,当有了最初的创造意识时,总是先有了某种方法做先导,再去实践,反复成功了,才总结出理念和概念的雏形,方法引导行动,实践孕育科学。

在知识经济时代,必须使青少年了解创造技法的知识和运用科学方法创造的技巧,即开设“创造技法”类课程是非常必要的。理论只提供理性的指导和基本的导向,而不能完全取代实践性很强的“方法”,“方法”才是实现创造创新的有可操作性的可望且可及的、水到渠成的成功之路。

2.开设“创造技法”类课程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开设“创造技法”类课程开发和培养学生创造创新能力素质,是检验青少年素质教育成功或失败的试金石,创造创新能力素质是青少年素质教育的脊梁和核心。“创造技法”类课程不仅能建成科学体系,形成自己独立的课程内涵,其强烈、执著追求创造创新能力的思维意识,也要渗透到其他基本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中。一般来说,“自学能力、组织能力、调研能力、理解与表达能力”是青少年生普遍需要的基本能力层次。

3.开设“创造技法”类课程是学生未来走向成功的助推器

面向青少年开设的《创新教育技法训练》教研课程,当他们进行每一次科技创新活动时,就可运用这些知识与技法尝试创造与创新,给自己开辟一条成功之路,中华民族的“创造创新”素质,应该从青少年抓起,这在知识经济时代具有用创新人才决胜未来的意义。它对青少年的成长成才有着深远影响。

三、通过对创造技法的学习和应用,可以提高创造发明的普及率和成功率。

创新教育是个大课题。实现创新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和形式,就是大力开展青少年发明创造、创新方案设计、科学论文活动,即小发明、小设计、小论文活动。而创造技法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通过探究问题的结果,寻求新问题,引导学生以理论指导创造实践,动手动脑,搞发现与发明,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我们在物理实验教学和以“创新教育技法训练”课为基础的科技教育教学活动中,注重面向全体学生正确传授创造技法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知识积累能力;注重以技法训练为主线,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注重抓好实践环节,强化课外个别辅导,促进学生活学活用创造技法,培养创造能力。近年来,一批构思新颖、制作巧妙、合理实用,具有三自(自己选题、自己设计、自己制作)、三性(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的小发明作品频频在自治区、市获奖。

创造技法的熏陶,促进了学生基础学科的学习,提高了动手动脑、发明创造能力。问起我校几位在自治区、市获奖学生成功的诀窍时,他们几乎一致讲,创造教育使他们在观察思考与动手中,更注意到周围某些小的地方、小的方面,并力争灵活运用创造技法,比别人早一点、好一点而已。其实正是源于对一些“小地方”、“小的方面”的精心,才产生无数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的青少年小发明,也才产生了不少轰动性的大发现、大成就。假如,只盯“大”,不盯“小”,对苹果落地、壶水开沸之类小事情熟视无睹,不去探究,哪有万有引力的发现和蒸汽机的发明……青少年发明创造,开发潜在的创造力。他们的发明创造过程都是一个实践知识的不断积累和能力的提高,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同时使他们增强了创新意识,培养了创造性思维,提高了实践和创新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而这些,正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

参考文献:

第3篇:培养青少年创新思维的方法范文

1、激励学生从多角度思维。

无论是学习方法,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方法,都应激励学生努力寻找独特性和多样性,不要满足于人云亦云。老师布置作文《知足常乐》,但有个学生就批驳了这种观点,提出不知足常乐。在物质享受上,应知足常乐,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就能得到不同的发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时刻鼓励学生去从多角度思考问题,从标准答案中解放出来,从而打破僵死的思维模式。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富于想象是青少年的天性。英国诗人雪莱说:“想象是创造力。”首先,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基本途径。语文教学对学生想象力的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例如,阅读教学,教师生动的讲述,可激起学生浮想联翩。其次,在课外阅读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阅读文艺科普作品是训练学生想象力的最好方法。

阅读中,教师应加强指导,防止学生走马观花,只停留于情节的记忆上,应启发学生展开想象,体会作品的内容、人物的内心世界以及作者的创作意图等。

3、积累创新素材,触类旁通。

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本中的创新思维素材,分析其思维方法,让学生掌握利用。例如,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两则小故事:一个是“曹冲称象”,另一个是“司马光砸缸”。为了测量大象的体重,曹冲让人把象牵到船上,记下船的吃水深度,然后,换上使船的吃水深度相同的石头,再分批称出石头的重量,其总和就是大象的重量。曹冲通过创造性的联想,完成了概念的转移。当小朋友掉进水缸的时候,习惯的思维定式是将小孩从缸内捞出,使人离开水,司马光却运用逆向思维,使水离开了人——以石击缸,水流走了,小朋友便得救了。通过让学生积累这些素材,然后再训练他们分析其中所使用的创新思维的方法,使他们学会创新思维的方法,最后形成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

4、鼓励学生不怕犯错误。

无论是青少年还是成年人,无论出了差错,还是尚未出差错,都普遍存在着对犯错的恐惧性和焦虑心理,因而养成了一种保守、因循守旧的观念。长此以往,必然成为一只驯服的小绵羊,这对于创新思维的培养、对于创造能力的提高是非常不利的,应该鼓励学生不要畏惧错误,勇敢向前,不断地发现新天地、探索新路子。

第4篇:培养青少年创新思维的方法范文

1、以科技创新少年班为载体,以学科创新性教学、科技创新活动为两翼,构建立体化的科技创新教育模式。

1)科技创新教育的组织模式

2)科技创新教育的教学模式

3)科技创新教育的实践活动模式

2、科技创新教育的实施策略

1)营造一种和谐的科技创新教育环境氛围

2)利用好科技创新教育的二种资源

3)实现科技创新教育的“三化”。

4)做好科技创新教育的四个结合。

中图分类号:G633.98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大量创新型人才。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到2020年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就是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大批创新性人才。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成为民族振兴的关键。教育作为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基础,肩负着巨大的历史责任。目前在我,这方面的努力还远远不够,中国教育科学院副院长刘吉曾明确指出:“当前中国教育的严重问题之一,就是缺少对青少年创造力的开发。”因此加强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培养是就是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坚实基础的一项意义重大的工作。

2.符合创新教育发展的要求和新课改的核心思想

2008年4月,四部委(科技部、发展改革委、教育部、中国科协)联合发出《关于加强创新方法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创新方法是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科学工具的总称。科学思维的创新是科学技术取得突破性、革命性进展的先决条件。科学思维不仅是一切科学研究和科学发展的起点,而且始终贯穿于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的全过程,是创新的灵魂。”“国际上创新型国家普遍重视创新思维的培养,超前部署创新方法研究和推广,……不断强化本国的核心竞争力。”“这就要求我们将创新方法作为一项长期性、战略性工作来抓,切实从源头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要“加强科学思维培养,大力促进素质教育和创新精神培养,注意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追求真理、勇于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重点从‘娃娃’抓起,培育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实施新课程是教育的全面创新,是一场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刻变革,其中的一个重要目标是,确立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建构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研究以及合作学习的机制,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并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比如,接受、探索、模仿、体验等,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而充盈个性。而且,在实施新课程中,强化探究性和实践性的教学目标,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性的、面向实际的、主动探究的创新型学习环境。

3.巩固学校科技创新教育成果

我校在2000年就在全省率先建立了科技创新少年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引导教师进行科技创新教育。2008年提出了在教学中构建广阔的科技创新学习平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的教学理念。建立了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程和科技创新课程的四维一体的开放、灵活的课程体系。必修课重在夯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选修课重在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活动课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科技创新课程着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基础+特长+实践+创新”,以构成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

实施了建立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和开展综合实践课程的改革实验,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改变课堂过于注重传播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的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个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索,在实践中学习,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进行学习。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科技创新理论源于美国,20世纪30年代,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开设“创造工程”训练课程。世界著名发明家爱迪生是这个公司的前任董事长兼经理,通过对员工进行创造力的培训,取得了惊人的成绩。1941年,美国奥斯本先生率先写出《创造与思考》一书,该书提出了 “头脑风暴法”,目前,美国已有50多所大学设立了专门的创新研究机构。 50年代,科技创新传入日本,日本发现这一科学非常有用,称之为“天书”、“聪明学”、“点金术”等,人们纷纷结合自己的专业开始研究学习。

目前,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的研究是世界性新兴课题,世界各国都在实践、探索,理论上尚未成熟,也永远不会成熟,因为它研究的是怎样研究出未知的东西。就实践上日本、美国走在前列,而我国相对落后。近几年我国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发展速度较快,而我省的创新活动相对发达省市较落后。

此前,由天津教科院张武什研究员主持的《中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培养研究》已经在这个领域取得了一定成果。由中央教科所徐长发教授主持的科技部2008年年度科技基础性工作项目《中小学生创造力培养案例研究》,全国有近100所中小学作为案例学校参与了该课题的研究。其中,小学初中开展此课题类似研究的比较多,高中相对比较少,像我校这样在2000年起就有意识对学生进行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更少。

三、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以科技创新少年班为载体,以学科创新性教学、科技创新活动为两翼,构建立体化的科技创新教育模式。

1)科技创新教育的组织模式

①建立科技创新教育领导组

校长担任“科技创新教育领导组”组长,分管教学副校长为副组长,教导主任、教科室主任、教研组长、班主任为科技创新教育领导组成员。

②建立科技创新特色班和科技创新少年班

面向全市选拔科技创新特长生,每个年级设置一个行政编制班―--“无为中学科技创新特色班”,开设常规科技创新教学课程;年级部在各班“科技创新活动小组”中选拔优秀的学生组建“无为中学科技创新少年班”,选派优秀科技辅导员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进行科技创新技法培训。各班建立“科技创新活动小组”,由本班科技辅导员负责培训。

2)科技创新教育的教学模式

①科技创新课程教学

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纳入教学计划,高一年级开设《科技创新思维训练》课程,高二年级开设《科技发明技法培训》课程,每周开设一节课。对学生进行创造发明技能、技巧的训练并在创造活动中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同时高一、高二年级开设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科技创新选修课程,选修的学生600多人。

②学科创新性教学

以学科创新性教学为主战场、主阵地,探索旨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初步的创造能力的教学方法。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信息技术、通用技术课的课堂教学中必须结合三维教学目标渗透科技创新教育。将科技创新教育目标纳入学科教学目标;运用探究性教学方法,让课堂充满创新的活力;引导自主创新性学习,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建构创新性教学意识规范,使创新性教学步入教学常规。省教科院杨思锋主任、市教科所李文波主任分别来我校观摩了两节创新型课堂教学,并予以充分的肯定。

3)科技创新教育的实践活动模式

活动是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生命和灵魂。一方面,在活动中学生的创造力得以显现并凝固在活动的过程之中和结果之上;另一方面,通过活动又丰富并发展着学生的创造潜能和创造个性。

①每年十月份举办为期一周的校园科技节。科技节的内容有:

科技创新和科普讲座。我校先后邀请了省教育厅程艺厅长作了《数学的奥秘》讲座、中科大叶邦角教授作了《无限小世界》讲座、中科大孙立广教授作了《神奇的南极》讲座、北京化工大学励杭泉教授作了《高分子时代》讲座、中科大孔燕教授作了《创新思维训练》讲座,安工大冷护基教授作了《创新技法训练》讲座、安徽工程学院金世伟教授作了《青少年科技创新选题方法指导》讲座。这些讲座不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而且针对中学生的思维特点,深入浅出地讲解了青少年科技创新在人类进步历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以及发明与创造的课题发现方法、发明技巧等,使学生们创新热情高涨。

科技创新活动交流会。邀请全校热爱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同学进行座谈,并将我校已经毕业的在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奖的校友请回来,谈心得,讲体会,同学们异常高涨的热情令人惊讶,同学们将自己精心研究和创作的科技小论文、学习体会、科幻文章等拿出来交流。交流会非常成功。

科技小论文竞赛。活动之初,我们专门通过校园内网系统介绍了前几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优秀作品,以及科技小论文的撰写方法与要求,同学们思想活跃,勇于实践,共收到各班呈报的科学研究报告、调查报告、研究论文、研究性学习体会等200余篇,有十多篇科技小论文在全国获奖。

科技创新比赛。我校十二个科技创新少年班现有600多名科技创新爱好者,各班级还组建了以科技副班长带头的科技创新兴趣小组,系统的创新教育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启迪了同学们的创新思维,每年能收到创新作品300余项。优秀的作品上报参加省、市、县和全国创新大赛。近四年来我学生创新作品荣获国家级奖十项,省一等奖二项,市长奖三项,县长奖三项。

科学幻想绘画比赛。同学们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用不同的绘画种类、风格及使用不同材料创作的科学幻想绘画更是让人感受到了同学们对科技发展的期待与他们对未来的憧憬,活动共收到各类科学幻想绘画作品300余幅,并在活动总评阶段进行了展示。

科学家发明发现的故事演讲比赛

为了调动同学们进行科学活动的兴趣,了解历代科学家们为科学事业所付出的艰辛以及他们不被人所知的故事,我们还专门进行了“科学家发明发现的故事”演讲比赛,每年有几十名同学参加了比赛。并通过校园内网系统对全校进行了现场直播。许多中外科学家的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献身祖国科技事业的感人事迹,深深震撼了每位学生的心灵,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各学科智力竞赛。我们还举行了别开生面的智力竟赛,主要考查学生的各学科知识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每个年级有30名同学参加总决赛,我们还把考题张贴于校园,由于题目新颖、涉及的知识面广,吸引了更多的学生参与。

我给爷爷奶奶送发明爱心比赛。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消除祖孙的代沟,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精神,我校开展了我给爷爷奶奶送发明活动,学生利用手边的废旧物品制成一件件充满爱心的小发明。学校请来获奖学生的爷爷奶奶举办赠送仪式,在学生和家长中产生较大影响。

电脑制作和计算机编程比赛。学校组建了计算机兴趣小组,有100多人参加电脑制作班和编程班。每年参赛的作品有200多件,并在校宣传栏上进行展示。

我校在省、市和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奖的作品展示。为了让同学们能感受到全国、省、市大紧张、严肃、规范的比赛程序,我们重新组织参加全国、省、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作品和选手,重现了当时的比赛情景,使同学们对科技创新大赛的程序和参赛过程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

科学发展史及高科技成果展。我们收集了大量反映人类文明史、科技进步史和现代高科技成果的各类宣传资料、画报、图片等,制作了几十块大型展板;我校还从上海市科普宣传团借来反映科技发展与人民生活提高、反对迷信、崇尚科学等内容的展板300余块;每个班级还自己设计制作了一块展板,也在全校进行了展览。同学们纷纷驻足展板前,踊跃观看,详细摘录,学到了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同时也坚定了他们努力学习、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决心。

物理、化学、生物趣味实验展。为了使同学们能直观地观察到自然界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现象,激发学习科学的兴趣,我们充分挖掘、利用了实验室仪器,并培训部分学生作为操作员,共布置了3个展室,面对呈现在面前的千奇百怪的物理、化学、生物现象,同学们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纷纷动手操作、试验,大大激发了其学科学、爱科学的良好情趣。

动物和植物标本展。同学们对动物和植物标本展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为了使同学们能了解系统的生物科学知识,我们按生物进化的先后顺序,对生物的不同类型的标本和模型进行了分类展示,同学们高昂的热情充分表达了他们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良好情操。

②每年举办一次科技夏令营。我校每年组织科技创新少年班的学生参加中国科协组织的科学夏令营活动,参观省市科技馆,参观我县周家大山国家森林公园和动物养殖基地,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③每年参加中国科技大学举办的科技开放周活动。我校每年组织近百名学生参加中国科技大学举办的科技开放周活动,参观中科大同步辐射实验室、火灾实验室、生命科学实验室、天文台、机器人大赛,学生还亲自参与植物标本制作,大大激发了学生科学研究的热情。

④每年组织学生参加县、市、省组织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参加或参观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和全国劳技创新作品大赛。我校学生在各级创新大赛中获得国际奖一项,国家级奖二十八项,省级奖六十多项。其中典型的创新作品有:陶涛同学发明的“无声喇叭”在第三届APEC青年科学节中荣获二等奖、在安徽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荣获一等奖,倪伟同学发明的“全自动菜籽脱壳机”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三等奖、在安徽省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一等奖,俞笑闲同学发明的“脚踏气压式农用喷雾器”在安徽省青少年科学论坛中获省一等奖,俞笑闲同学发明的“紧急刹车误踩油门自动刹车系统”在安徽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省一等奖、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荣获三等奖,郭圣君同学发明的“灌溉深井落物捡拾器”在全国劳技创新大赛中荣获金奖,王娟、解涛、郭杰、钱晨阳、罗靖、刘原辉同学荣获六项全国银奖,我校郭圣君、解玮同学荣获“全国优秀创新少年”,张伟豪、张蕾、王娟同学荣获三项科技创新市长奖,俞笑闲、盛焕、黄翰天、陈子丰、翟雪、高尚荣获六项科技创新县长奖。

2、研究科技创新教育的实施策略

1)营造一种和谐的科技创新教育环境氛围

利用宣传栏、校园网、广播站进行科技创新教育宣传,加强班级和创新作品展览室的创新布置,营造学校的科技创新环境和文化氛围。建立民主、平等、合作、创新的新型师生关系。制定科技创新活动评价和奖励制度,鼓励师生积极参加科技创新活动。

2)利用好科技创新教育的二种资源

①开发和利用好十多年来我校师生积累的科技创新教育资源。

2000年以来,我校每年都举办一次“爱迪生”杯科技创新大赛,每次都有几百名学生参加,近千项创意,几百件发明。十三年来,积累了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料和经验,我们认真梳理和总结,上升为理论,更好地指导我校的科技创新工作。我校丁玉清老师撰写的论文《创新型班集体构建初探》获全国一等奖,论文《让创新的火焰照亮年轻的心》、《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初探》、《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模式和实施策略研究》、《浅谈劳技创新教育》获四项全国二等奖,《层次启动式教学中的课外三小活动》获省一等奖,《物理学科教学中创新性教育初探》发表在《科技教育》杂志上。这些理论研究对我校的科技创新教育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②有效利用社会科技创新教育资源。

本校的科技创新教育资源是有限的,能不能有效地利用社会上的科技创新教育资源,决定着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开展的广度与深度。我们紧紧依靠全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中国创造协会、全国劳动技术教育委员会来提高科技辅导员的理论水平;我校已经是全国科技辅导员协会团体会员。我校紧密联系中国科技大学、安徽工业大学、安徽工程技术大学等名校,提高科技辅导员的实践指导能力,聘请中国科技大学孔燕教授、安徽工业大学冷护基教授、安徽工程科技学院金世伟教授为我校的科技创新教育指导组成员兼校外科技辅导员;积极参加全国和省市县科普活动,参观省市科技馆,拓宽学生的创新视野;与我县的高新技术和工件制造企业有效合作,提高学生的实践制作能力。

3)实现科技创新教育的“三化”。

①实现科技创新教育目标化。

对高一、高二学生和科技辅导员分别提出明确的科技创新教育目标。对高一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和基本仪器、工具使用技能训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对高二学生进行创造技法和制作技能培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品质。

②实现科技创新教学课程化。

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的关键是开设科技创新教学课程,高一年级开设《科技创新思维训练》课程,高二年级开设《科技发明技法培训》课程,组建科技新少年班,每周开设一节课。

③实现科技创新活动常规化。

每年将全校的科技创新教育计划列入学校工作总计划,各教研组的科技创新教育计划落实到时间、地点、负责人和活动经费。全校性的科技创新活动有校园科技节、暑期科技夏令营、“爱迪生”杯科技创新大赛。班级科技创新活动小组每周开展一次活动,高一、高二年级部每月开展一次科技创新活动。做到活动前有计划,活动过程有记录,活动结束有总结和反思。

4)做好科技创新教育的四个结合。

①科技创新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

②科技创新教育与发明活动相结合。

③科技创新教育与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结合。

第5篇:培养青少年创新思维的方法范文

一.营造民主氛围,构建创新环境

创造氛围、情境,是培养、激活创新意识的基石。有了好的氛围,学生就能充分的发挥,教师就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谓好的氛围,可以这样理解:它是公平与竞争的缩写,可以是表扬、激励、鼓励的的写照,可以是一个和谐互助的家庭,可以是支持性的环境,鼓励、耐心的帮助他们学习,以及让他们乐于智力冒险而不必担心以犯错误会导致批评。好的氛围,可以提供创新的机会,机遇垂青于每一个有准备的人,在这好的氛围里,才可以萌发想创新的意识。使学生能享受学习创新的乐趣。

(一)实行民主教学,破除教学上的“师道尊严”“为师者讳”的观念

在教学中,教师需保证学生心理舒畅,思维敏捷,使师生交往的心理状态达到最佳水平,使学生的各种智力和非智力的创新因子都处于最佳活动状态。保护学生理解的自由,容许学生对物理环境,物理认识结构有自己的理解和把握。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结论超出教师所设计和期望的轨道时,教师不应强行把学生的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之中,用自己或教材上的结论来束缚学生的创新思维,更不能用粗暴的方式来中断学生的思维进程。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欢迎学生与自己争论,勇于接受学生的批评意见;善于以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给予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使学生逐步具有创新的意识。

(二)开展合作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生生互动的小组合作学习情境中,每个学生都有平等的机会在小组内讨论和解决问题。利用小组合作,把学生以传统的班级授课中单纯的旁听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积极参与者,由学习上的竞争对象转变为相互协作的伙伴,在团体中淡化竞争意识而提高思维能力。同时,凡是学生通过努力自己能看到的,就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看;凡是学生通过努力自己能做到的,就让学生自己去创新,从而抛弃应试教育那种“重死记,轻理解”,“重知识,轻能力”,“重分数,轻效果”的学习习惯,养成善于发问,善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学习习惯,有效地发现学生的个性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利用物理史实,激发创新思维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物理学史的教育功能正切合青少年的这种心理特点。在物理教学中,恰当地利用物理史实,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物理史实能使学生掌握创新的基本方法

物理学发展史是一幅理论与实验交叉,失败与成功并存,逻辑与非逻辑并用的丰富多彩的画面,其物理规律的发现与完善过程,都是人们运用创新思维不断创新的过程,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新方法是人类极其宝贵的财富,正确使用之,有利于学生掌握创新的基本方法,进而形成创新意识。

(二)物理史实能唤起学生的创新兴趣

将物理学上一些重大发现的历程渗透到物理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参与”物理知识的发现过程,学生能体会科学发现的乐趣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从而产生强烈的创新意识。

三.改革教学模式,提供创新机会

思维是大脑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反映,创新思维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而更重要的是能产生出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成果。在现在的物理教学中仍存在注入式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学习的结果,而忽视学习的过程。学生缺少自主学习的思维空间,就很难谈得上创新思维的培养。要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在教学中就要重视设计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以相应的创新思维的熏陶,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要不断激励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实验、归纳、类比等手段提出种种假设或猜想,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假设或猜想的方法解决问题,同时重视在教学中再现前人是如何创造、发明的,让学生在前人走过的轨迹上,经历失败和成功的磨砺,体会创造成功的喜悦。[3]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科学创新思维的教育,并逐步渗透如理想化的方法、模型的方法、极限的方法、控制变量的方法等,使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建立物理模型,学会根据现象或事实进行科学推理的方法,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基本知识的理解,还有助于加深对研究方法的领悟,提高学生对科学的认识和创造能力。

(一)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多向求解

众所周知,物理规律的导出通常采用实验归纳法或理论分析法,然而教材上或教师所采用的规律导出的方法,未必就是符合学生心理特征的最佳方法。在教学中,笔者积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怀疑,敢于发表自己的不同看法和做法。[4]如笔者在进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一节教学时,学生通过实验和作图两种方案归纳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思考和多向求解是互为表里的。学生会独立思考,则不受一种思维的束缚,不局限于单一角度和方向,常会独辟蹊径,发现解决问题的新途径,谋求多种可能性。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多向求解非常适宜物理教学,因为物理现象并不是孤立的,描述物理现象的方法也不是单一的,反映和描述物理现象的规律也有内在的联系,因此,物理问题往往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法思考和解答。

(二)改革实验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第6篇:培养青少年创新思维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创新思维;培养

经过研究调查发现,很多学生认为初中思想品德是一门无聊的课程,上不上课关系都不大,很多学生都不喜欢此课程,更有的学生认为此课程浅显易懂没必要学习,导致学生产生这种心理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教师,大多数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基本上都是围绕教材给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完全就是一个存储机器,死记硬背,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不能完全的打开,甚至还会制约学生思维的发展,另一个方面的原因就是教师对这门课程也不够重视,没有积极备课,无法吸引学生的兴趣。因此在初中的思想品德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成为教学的重点、难点,下面我就谈谈个人之建,希望对教师有所帮助。

一、重基础、重延伸,重拓宽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创新思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且还是一个积累升华的过程。所以首先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培养,在此方面教师的教学就要以教材为基本点,帮助学生熟练的掌握基础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还要对学生进行系统化、专门化的训练,同时教师还要给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图,有助于学生进行知识的整理,便于学生的学习与掌握,在以后的学习中可以让学生对每一单元的知识自行的梳理,这样可以发展学生思维。其次就是要注意要对知识的延伸,拓宽学习的领域,由于教材的内容是根据教学大纲编写的,所纳入的教材案例也不是最新内容,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所以学生才会有这种无聊、无趣的感觉,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知识的延伸。初中思想品德必须要以实践为主,与我们的生活比较贴近,有很多的知识都来源于我们的生活,所以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要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教师可以在讲课的过程中不断的穿插生活上的一些实例,一谈到生活上的一些东西,学生往往都是比较激情的,更多的是好奇,而学生大多数的创造思维都来源于好奇,只有好奇学生才会不断的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思维不会被限制,处于完全放开的状态,这才会有提升的空间。

二、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

新时期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逐渐显露,课堂氛围的凝重,缺乏生机、缺少活力,这就严重阻碍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让学生形成勇于实践的思维模式,一个人进行相关的行为时必然受到大脑的驱动作用,因此良好的思维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进行正确的行为能力,正所谓实践出真知,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培养学生勇于实践的思维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极有帮助的,其次学会自我分析是培养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之一,正所谓事物都具有正反两面性,一个人的思考方式也不会是十全十美,学会自我分析,让学生通过对自己的剖析从而能够更加全面的了解自己,明确自己哪一方面仍然存在不足,将不足之处放在显眼位置,采取有效的方法去解决,通过这一过程能够让自己取长补短,促进进一步发展。最后要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条条大陆通罗马”这句话暗示着我们成功的道路不是只有一条,学会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就能找到许多通往成功的道路,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过程中,就是需要培养学生看事物的能力,在一件普通的事物中看出与别人不一样的角度,就能进行创新。

三、重视理论知识的实践

实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过程,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只重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而不在乎学生的实践,教师更没有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随着教育改革更加的深入,新课标的推行,教育更加重视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在实践中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这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那么,如何进行更好的实践,我们可以充分把握好课堂时间,利用好课外时间,所以在当前的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意识到教学的重点所在,在进行课堂教学中要在立足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应该侧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学环节与实践环环相扣,以此来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程度,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在进行良好的课堂教学之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去多阅读一些书籍,在日常生活中要有意识的运用所学知识去进行实践活动,同时教师也要减轻作业的压力,为学生进行课外实践打基础。例如:教师在讲规则这一课题时,就可以给学生讲规则的重要性,组织学生玩一场成语接龙游戏,给学生讲游戏的规则,在规则的支持下,游戏才能正常的运行,这样学生对规则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学习起来也会更加的轻松。总结总的来说,我们的社会正处在一个成长性的阶段,社会的发展更需要一大批创新性人才,而学生阶段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阶段,而本文就侧重的讲如何在初中的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思维,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希望其他教师能够借鉴,探索出更有效的培养方式,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共同促进我国教育的发展,为社会培养新一批的创新性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淑清.忻州市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现状调查与研究[J].长治学院学报.2012(06)

[2]魏硕.问卷调查法在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中的应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2(19)

第7篇:培养青少年创新思维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 物理教学提升科学素养

学校教育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阵地,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主战场。学生科学素质的高低,反映了学校教学改革的成败,体现了学校教育水平的高低。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这是时代赋予教师的责任和义务。教师必须从教学理念、内容、形式、方法、目标上进行全方位的教学改革,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目标,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的,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不断地探索。

下面我结合物理教学谈谈如何提升学生科学素养,与大家共同探讨。

1.教师在物理教学中有意识地充分运用科学素质的因素,物理教学就能成为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主战场。

物理教学中科学素质的因素包括科学知识和科学真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科学行为和科学思维,科学素养和科学审美观,科学世界观和科学发展观等。

科学素养是科学素质最重要的因素,科学素养指能运用科学原理和方法解释或处理生活和工作中常见的问题其重点在于对科学的态度、观察,思考问题的科学性,以及批判精神。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就是使学生在已具备科学知识和掌握科学理论的基础上能够创新思维,自觉形成科学意识,传承科学文化,弘扬科学精神,树立科学发展观,进而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

中国探月计划“嫦娥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院士强调:“一切希望寄托于青少年,只有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养,我们的民族才有希望。”由此可见,提升青少年的科学素养已经到了势在必行、必须引起全社会关注和重视的问题,尤其是学校教育责无旁贷,教师更应肩负责任,增强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使命感和紧迫感。

1.1挖掘教材,提炼内涵。

物理教材中有着极其丰富的科学素质教育的因素,教师必须深入细致地研究教材,钻研教材,挖掘教材,梳理教材中每一章节、每一单元和整个教材所涉及的能够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因素,提炼出每一节、每一单元所侧重的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教育的因素。

物理教学中有的课型可能会体现较为完整的科学研究的一般规律,有的课型则突出某种科学研究的方法或某种科学精神,甚至有的课型有着多种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教育的因素。比如教师在自由落体课型教学中,就要把伽利略研究问题的方法、科学研究的一般规律、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科学审美有机结合。

1.2精心设计,科学渗透。

经过整合教材后,教师要精心设计教案,在教案中明确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目标,并在教学中把素质教育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加以科学渗透。

比如在自由落体课型中设计培养学生的学习目标时,教师要将科学研究问题的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作为教学的重点培养目标加以充分地体现,并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为实现目标铺路搭桥。我在教学中通过演示和学生实验,让学生比较真空管中羽毛与铁片和实际操作中粉笔头与纸片、粉笔头与纸团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区别,使学生深刻理解建立物理模型的重要性和掌握科学研究问题的方法。我再要求学生阅读教材中关于提供伽利略研究问题的有关资料,然后提出问题:伽利略研究问题中蕴含着哪些科学态度和体现了哪些科学精神?

1.3领悟真谛,体验精髓。

物理学中蕴含着科学家孜孜不倦、精益求精、务实创新、锐意进取、追求真理、遵循规律、揭示奥秘、敢为人先、服从真理、协作奉献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以及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教师要将其作为重点加以诠释和充分地体现和有机地结合,逐渐启迪学生、影响学生,教育学生深刻领悟科学研究的真谛,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鼓舞学生、激发学生深入体验素质教育的精髓。

上述提出的伽利略研究问题中蕴含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教师应通过引导学生探讨,领悟真谛,体验精髓,从而培养学生求实进取、锐意创新、甘于奉献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尊重规律、服从真理的科学态度。

1.4方法灵活,效果显著。

物理教学要成为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主战场,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就必须形式多样、方法灵活,可以采取专题辩论、讲座恳谈、创设情景、模拟再现、设疑探究、操作验证、承载信息、交流感悟、体验生活、联系实际等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与科学的教学方法相结合,围绕一个中心问题拓展,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上下功夫,做文章,从而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因此,教师只有充分地运用科学素质的因素,才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2.进一步改革教学理念,创新思维模式,不断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保障为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

改革教学理念,创新思维模式,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2.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知识的应用和学生技能的培训。

物理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把教学“重心”转移到知识的应用和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上,注重解决自然现象,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相关的具体问题,突出时代感,在学中用,用中学。例如在讲折射现象时,教师可让学生解释雨过天晴后天空为什么出现彩虹,以及解释海市蜃楼;讲电功,教师可让学生掌握电能表的使用,电能的计算,电费的计算;讲动能时联系风力发电,等等。同时,教师必须加强学生实验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强化学生技能的训练。

2.2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知识竞赛和各种课外活动,加强科学技术和前沿科学知识在物理教学中有机的渗透。

教师应组织学生经常开展科技制作和科普知识竞赛活动,如制作科技模型、航模等,把课堂与课外活动有机结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材加强高科技和前沿科学知识的渗透,比如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航天、航空技术,信息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等。

2.3让学生参与课堂创造性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

思维创新是科技创新的先导,创新思维是指对事物间的联系进行前所未有的思考,从而创造出新事物的思维方法,是一切具有崭新内容的思维形式的总和。思维是在实践基础上分析综合,然后作出判断推理的过程。创新思维是思维的高级形态,最大特点在于它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因此,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解决从未遇到过的难题、发现新路子的思维都属于创新思维,在解决综合性计算题时,教师可让学生探究从未知问题出发借助定义、定理、规律等寻找已知条件,再由已知条件回到要解决的问题,寻找能够通过高效、快捷的方法解题的途径;在课堂活动中,教师可让学生充分参与,自行设计实验,亲自动手制作,探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养成善于观察、乐于实践、勤于思考的习惯,逐渐培养学生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让学生参与创造性探究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

2.4使学生自觉形成科学意识,传承科学文化,弘扬科学精神,树立科学发展观。

学生的科学意识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有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这必须让学生在学习中逐渐地形成。教师在向学生传播科学文化的同时,也播下了一颗传承科学文化的种子,教师必须让它“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把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根植于学生中,激励学生、影响学生,逐渐地成为学生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把学生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作为教学培养的核心,用科学发展观引领学生、指导学生,使学生逐渐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科学发展观。

2.5鞭策学生敢于质疑与扬弃,勇于突破与创新。

在物理学中教学设计的采纳,教学手段的实施,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目标的制订,教学环节的执行过程,以及对教材内容的编排、实验设计,等等,教师要尽可能地征求学生的意见,让学生用自己的眼光去发现问题,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问题,用自己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充分讨论,积极参与课改,提出新颖的观点,敢于质疑与扬弃,勇于突破与创新。

总之,要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师就必须改革教学理念,创新思维模式,在尝试中不断总结,不断充实,不断拓展。同时,教师必须清楚地意识到,仅凭单一的课程无法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只有使各学科间相互协调,才能保障学校教育能够为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

综上所述,物理教学中有着极其丰富的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教育的因素,是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阵地,教师要进一步转变观念,创新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目标,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的,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不懈地探索。

参考文献:

第8篇:培养青少年创新思维的方法范文

1.1教师应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关乎学生的未来,而且对学生的高考也有很大的帮助。近几年来,高考越来越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的考核,而不仅仅是对学生的基本文化知识进行考察,因此,建立创新思维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学生在高中时期地理知识的学习,创新能力的培养应当建立在充足牢固的基础文化课知识的基础上,只有掌握了充足的文化知识,才能为创新能力的生长提供肥沃的土壤,使学生的思考与社会产业结构相符合,从而符合社会的需要。

1.2教师应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教师来说,学生学习的重点,首先应当加强学生学习地理兴趣的培养。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利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主动的学习地理知识,积极地对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消化,从而逐步提高学生学习地理中的创新能力。使学生不仅可以记住学习中的基础知识,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思考学习中地理知识的本质,了解地理知识的规律,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培养出优秀的创新型地理人才。

2、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措施

2.1打好坚实的地理知识基础

坚实的基础知识,是创新思维的基础。只有具备牢固的地理知识,才能促进地理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因此,教师在地理课堂上,最先要做的是打好坚实的知识基础。在平时要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对各种概念有一个明确的认知。明晰地理原理,掌握地理规律,这是地理创新思维的保证,也是地理创新思维顺利进行的基础。没有坚实的地理知识作为后盾,创新性思维就是一句空话。只有使学生牢固的掌握了地理知识,才能使学生具有新颖的思维。

2.2在教学进程中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又一重要措施。学生只有具备求知的欲望,才能在平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发现问题能力,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组成因素。不能发现问题,就没有创造性思维能力。求知欲作为一种潜能,只要很好地开发,就能变为促进学习进步的动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求知欲,必然会有一系列的思考。只要正确引导,则必将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更持久、更深人,达到提高其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目的。

2.3在教学进程中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

求异性是创新性思维的基本特征。在传统的教学中只是填鸭式的教授知识,而忽视了对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使学生形成定性思维,这成为学生进行创新的最大障碍。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必须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科学的教学形式,启发诱导学生思维的发散,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2.4在日常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训练

要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自己的创造,还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各种创造性训练。通过综合训练,学生能够打破思维定式,加强各种地理知识的联系,把地理知识与实际情况有机地联系起来。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训练逆向思维,促进思维的广度;训练求异思维,提高思维的灵活性;训练发散思维,增强思维的求异性。通过这些训练,就可以显著增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5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

在地理的教学中,如果教师把学生的思维束缚在课本上,那么便会使学生的思考停滞,扼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使学生发散思维,就要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发现新的问题,提出新的设想。这时,即使学生把答案搞错了,也仍要给予一定的鼓励。同时,教师也要从不同角度提出一些问题,以至于学生更好的扩展思维。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尽可能地多提问题。

2.6多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活动

鼓励和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活动,这为创造性思维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它的是多样的,如地理知识竞赛、地理模型制作、环保漫画、环保小论文、黑板报等。这些课外活动有利于帮助学生加深对地理一般知识的理解,从而促进学生创造性地理思维能力的增长。如组织学生参加夏令营,这些课外活动包括了对各种地理现象的真实的考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动手能力,以此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3、总结

第9篇:培养青少年创新思维的方法范文

北京师范大学顾明远老师对“愉快教育”下了一个定义:“愉快教育”就是充分调动师生两者的积极性,使教师乐意教,学生乐意学,在师生融洽、合作的气氛中,全体学生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

一、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

众所周知,我国的教育长期以来处于应试教育的环境中。学生已经习惯了“填”“压”的学习方式。所有的学习工作似乎就是为高考做准备,而“题海战术”则是战胜高考的一把利刃。高考就好像比的是谁平时做的题多,而不是学生自身的应试能力。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极度的疲劳,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需要被忽略了。学生由于心理压力大,自杀事件也屡见不鲜。比如:辽宁13岁少女不堪惩罚和压力服毒自杀;不堪过大的学习压力,湖南岳阳一女生纵火焚校……这样的事件每年都有发生。正如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所说:“紧张的学习,频繁的考试,沉重的精神负担严重的损害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束缚了青少年的个性发展,导致大部分中小学生厌学、弃学,繁重的课业负担又直接影响着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劳动教育的落实,干扰教育方针的全面落实。”

老师作为学生学习的领路人,更应该肩负起艰巨的任务,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全面发展。这就需要一种既有效又比较容易实施的教育方法做以辅佐。

二、语文“愉快教育”的意义

语文“愉快教育”的提出,并没有否定“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概念,而是更突出这样的教学要求。完全是教师的主导促使学生的主体学习意识。同时,它的积极意义还在于:

1.有利于独生子女的长期发展

目前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教师在采用“愉快教育”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乐观精神、团队意识、独立战胜困难的能力。比如说在进行“表演法”教学的同时,就培养了他们的团队精神。排演不是一个人的工作,要照顾到整体的效果、荣誉,所以长期下来也就形成了他们的合作能力;也通过他们所选的文章内容,自己亲身感受到的教育,学习到一些生活中该知道的事情,比如孝敬父母长辈、关爱同学等。这些美德都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凭借说、看、教的方法是很难达到效果的,只有学生自己感受到了,他们才会有意识。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考虑问题的跳跃性

教师在布置完学习任务之后,可以适当地鼓励学生去拓展自己的想法,这样就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而且,语文教学也是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有了创新思维之后,学生在问题面前就会举一反三,不拘泥于一种模式,能由此及彼的展开思路,可以利用跳跃性思维去解决出现的问题。随着一些语文教育学者在语文“愉快教学”领域取得日益明显的教育成果,语文“愉快教育”的地位也在日益提高。这种教育模式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形式,也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所以它的发展前景也是一片光明。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