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麦常见病虫害防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小麦;生长期;病虫害;防治措施;山东省
中图分类号 S435.1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9-0141-01
小麦在中国已有5 000多年种植历史,它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粮食作物之冠。目前,主要产于河南、山东、江苏、河北、湖北、安徽等省。其中,山东省小麦总产约占粮食总产量的48%[1],是山东省的主要粮食作物。
小麦在生长过程中,常会出现病虫害问题,从而影响到其质量和品质。为了能达到良好的防治效果,应多种措施举头并进,实现在减少化学农药用量的前提下,尽量保护小麦产量和质量的目标。小麦常见病害有38种、虫害37种[2-3],其中山东产区容易发生的病虫害一般包括纹枯病、条锈病、赤霉病、麦蜘蛛、白粉病、黏虫、蚜虫、地下害虫、吸浆虫等。为了有效防治小麦病虫害,控制其扩散,提高小麦商品性,进一步实现优质小麦的高产、高效,增加经济效益,要根据小麦种植产区的实际情况,以及小麦不同生长期的病虫害,做好单独防治工作,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针,以农业措施为基础,协调运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调控等措施来控制病虫害。现主要根据山东产区小麦不同生长期常见的病虫害进行介绍,并对其防治措施加以阐述,为广大的农户提供参考。
1 播种期
小麦播种期是病虫害防治的关键,是整个生育期防治的基础,在此期间进行病虫害的防治不仅可以节省人力物力,而且防治的效果也很好,有利于压低小麦整个生育期的病虫基数[4]。因此,在该有利时机,采取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等综合措施,争取病虫害防治的主动权。对于农业防治而言,要推行秸秆还田、精耕细作、合理施肥、合理排灌、适期晚播、合理轮作倒茬和间作套种等技术措施,减少病虫害发生的机会以及增加麦苗的抵抗力。同时采用高抗病虫害优良品种。
在小麦播种期间,需要重点防治纹枯病、地下虫害、吸浆虫等病虫害的发生。可通过对土壤进行处理、药剂拌种、种子包衣等措施来防治病虫害。对于地下病虫害应该进行土壤处理,如纹枯病发生较重的地块,可利用25%三唑酮乳油15 kg/hm2对水1 500 kg/hm2,稀释后直接喷于地表再进行深耕翻地;而对于治理地下害虫而言,可用40%甲基异柳磷颗粒剂或者50%辛硫磷颗粒剂,拌细沙土或者煤渣300 kg/hm2,然后加水45 kg/hm2制成毒土,在进行犁地之前均匀地撒在地面上。此外,小麦播种前的种子处理也是有效防病治虫的好办法主要包括药剂拌种和包衣。对纹枯病、锈病、白粉病、麦蚜、麦蜘蛛、地下害虫等,可分别选用苯醚甲环唑、三唑酮、戊唑醇、咯菌腈、吡虫啉、啶虫脒、毒死蜱、辛硫磷等进行药剂拌种或包衣[5-7]。
2 返青拔节期
在小麦返青拔节时期,纹枯病、麦蜘蛛、吸浆虫以及地下虫害是防治的重点。2014年山东省小麦病虫害的发生面积为237.33万hm2,其中麦蜘蛛的发生面积69.33万hm2,纹枯病的发生面积78.67万hm2,地下害虫的发生面积56.67万hm2。对于小麦纹枯病的防治,要把握好防治适期。防治小麦纹枯病,可选用三唑酮、烯唑醇、氟环唑等杀菌剂加水喷施麦苗茎基部,每隔7~10 d喷药1次,连喷3次,此种方法可兼治白粉病和条锈病;防治地下害虫,可用进行40%甲基异柳磷或50%辛硫磷750 mL/hm2左右喷麦茎基部;防治麦蜘蛛时,可用73%克螨特乳油1 500~2 000倍液喷雾,同时可通过深耕、除草、增施肥料、灌水等农业措施进行防治。对于吸浆虫重发区,要利用返青期麦苗小、容易操作的有利时机,当吸浆虫幼虫上升到地表活动时进行第2次土壤处理,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对入适量的水分,拌入适量的细土制成毒土,沿麦垄撒施均匀,后用锄头将药剂翻到土中。
3 穗期
穗期是白粉病、锈病、赤霉病、麦蚜、吸浆虫等多种病害的多发时期和危害盛期。一般来说,穗期是影响小麦质量和产量的重要时期,因此,要保证小麦的产量,就要及时有效地治理各种病虫害。防治白粉病与锈病,可选用三唑酮、烯唑醇、戊唑醇、丙环唑、氟环唑、腈菌唑等高效杀菌剂及时喷药防治[8-9]。赤霉病要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结合药剂防治,才能做到经济有效。在推广种植耐病品种、加强健身栽培的基础上,把握小麦抽穗扬花这一关键时期,遇有阴雨、露水和多雾天气且持续2 d以上,主动用药预防,遏制病害流行。农业防治主要是利用合理的田间整理、地块布局、合理用肥等手段。药剂防治主要是根据小麦的发育期以及天气状况合理进行,可选用氰烯菌酯、多菌灵、咪鲜胺、戊唑醇等,要用足药量,如在施药后3~6 h内遇雨,则雨后应及时补治[10-11]。小麦抽穗期是麦蚜大量迁入发生期,麦蚜的天敌种类较多,应注意保护利用瓢虫、蚜茧蜂等天敌资源,加强生物防治。除此之外,可用40%乐果乳油6 000~8 000倍液。防治吸浆虫成虫期,可在田间小麦70%左右抽穗时,用50%辛硫磷乳油750~1 125 mL/hm2喷雾[12]。
4 灌浆期
小麦灌浆期病虫害主要包括麦穗蚜、锈病、白粉病等。对于麦穗蚜的防治,可使用25%快杀灵乳油375~525 mL/hm2对水750 kg/hm2均匀喷洒于田中[13]。
5 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麦耕种之前,应选育优质、抗病能力强的良种进行耕种。耕种之时,精耕细作、合理施肥、合理排灌、适期晚播、合理轮作,提高小麦的抗病虫害能力。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提高小麦抗性,促进麦株生长健康。同时,在小麦种植过程中,要尽量避免在同一区域大面积种植同一品种的小麦。
6 参考文献
[1] 王东,鞠正春.山东小麦生产发展潜力分析[J].山东农业科学,2013,45(12):99-103.
[2]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中国农作物病虫害(上册)[M].2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351-437.
[3] 陈万权.图说小麦病虫草鼠害防治关键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
[4] 宋玉立.2009 年春季小麦病虫草害防治技术要点[J].种业导刊,2009(3):13-14.
[5] 曹雅忠,李克斌,尹姣.浅析我国地下害虫的发生与防治现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389-393.
[6] 何振贤,郭更博,刘子卓.沟金针虫成灾因素分析及综合治理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2006(11):63-64.
[7] 陈杨林,陈万权,谢水仙,等.三唑醇与粉锈宁对小麦几种重要病害的药效比较[J].植物保护,1990,16(1):23-24.
[8] 陈万权.小麦锈病发生与防治彩色图说[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9] 周益林,段霞瑜,盛宝钦.植物白粉病的化学防治进展[J].农药学学报,2001,3(2):12-18.
[10] 刁亚梅,倪珏萍,马亚芳,等.创制杀菌剂氰烯菌酯的应用研究[J].植物保护,2007,33(4):121-123.
[11] 邵振润,周明国,仇剑波,等.2010年小麦赤霉病发生与抗性调查研究及防控对策[J].农药,2011,50(5):385-389.
[关键词]小麦高产 病虫害防治 田间管理
[中图分类号]S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650(016)03―0061―01
小麦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几乎能够全作食用。在栽培种植小麦期间,加强提高小麦栽培技术,能够有效防治病虫害的发生,从而使小麦的产量与质量得到提高。本文以山东省东明县为例,通过了解该地区小麦的种植类型,简要阐述小麦的种植方法以及高产技术要点。并针对病虫害问题,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法和防治措施。
1播种前小麦准备工作的实施
工作人员在小麦播种前做好准备工作,是确保小麦今后生长是否符合标准的主要基础。为了能使小麦实现高产量,准备工作的实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大致可分为以下几方面:第一,小麦的选种工作。工作人员在选种过程中,需要先与当地的土壤土质相结合,查看选择的小麦种类是否符合当地的种植标准。第二,整地施肥工作的落实。工作人员在小麦播种前,应当先对每块土壤与土地进行查看区分,根据土壤密度与土质疏松度的不同,在种植小麦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土地实施不同的化肥原料。待添加完化肥原料后,工作人员要采取深耕处理的方式对小麦实施种植。此外,工作人员还要将田间存在的虫害与杂草等一并除去,使其能提高小麦的生长,为实现小麦高产量迈进一步。当获取到农作物后,工作人员还要实施桔杆还田工作,让土壤中的腐熟养料得到补充。
2播种时小麦的相关要求
小麦生长的初期阶段是小麦播种时期,而且此阶段也是实现小麦高产技术栽培的开始。为了能够使小麦的产量得到提高,适时播种尤为重要。根据小麦播种地气候环境与区域的不同,工作人员在播种过程中,需要对不同时间段的小麦播种进行确定。气温在冬季前累积到600°-650°之间,是播种小麦的最好条件。通常播种时间在十月中下旬至十一月上旬期间比较合适,因为此时间段能有助于提高小麦壮苗的机率。所以,在播种小麦期间,工作人员需要对小麦的种植密度实施严格控制,依照小麦在播种时对土壤要求的不同,采取合理化的方式对种植密度进行确定。待小麦出苗后,工作人员应当给予小麦及时的补苗与查苗工作,把一些密度较高的小麦苗疏开,使小麦苗的基础苗得到保证,从而能够和小麦的播种计划相切合。
3施肥合理化
就小麦而言,大量的钾磷氮能够对其生长周期产生较大影响。由于田间小麦的钾磷氮含量限定,使得小麦的生长需求不能得到满足,所以,定期施肥工作的实施是至关重要的目。小麦在吸收钾磷氮时,因为生长时期不同,从而导致吸收的需求不一。针对此现象,工作人员就需要以合理化的方式对小麦进行施肥。研究结果显示:小麦在拔节孕穗和冬季时期,是吸收钾磷氮的高峰期。冬季时期:通常在十二月的中旬,该季节的小麦对钾磷氮有着较大的需求量;拔节孕穗:该季节和冬季时期相同,对钾磷氮同样也有着较大的需求量。一般情况下,工作人员在采取冬季施肥时,需要与冬灌相结合,注意控制施肥量,能够过大,是工作人员在施肥期间所要关注的问题,这样能有效避免小麦贪青或倒伏现象的生成。当小麦已到拔节孕穗时,工作人员需要增加施肥量,依照小麦吸收钾磷氮的特点,在拔节前期时,将氮肥当成孕育肥,基础肥是磷肥,叶面肥主要在中后期使用,拔节肥与基肥以及钾肥较为合适。
4田间不同季节的管理措施
4.1田间春季管理
防治病虫害与水肥管理等,是田间春季管理的主要两方面。通常而言,和冬季相比,虽然春季的雨水相对较多,可也不能使小麦的需求得到满足。把地下水位降低和清沟沥水等,是工作人员在春季的主要工作。针对小麦幼苗,工作人员应该采取追肥处理方式,是小麦在生长期间,确保养分充裕。由于小麦的高病害发生率在春季,所以工作人员在治理期间,要给予及时的防治对策,同时还要根据不同的病症实施不同的防治措施。
4.2田间冬季管理
防治除草与看苗施肥等,是田间冬季管理的主要两方面。尿素是看苗施肥的主要肥料。若小麦的叶子呈淡绿色,则工作人员需要待小麦到五叶期时进行冬肥的实施。在每年的11月中下旬期间,工作人员要开展杂草防治活动,依照田间的杂草情况,可选用特定的药剂对小麦田实行防治喷洒。
5防治病虫害的方法
为了能确保小麦的产量与数量,实施病虫害防治工作是至关重要的。红蜘蛛是小麦的主要病害,通常会出现在小麦的返青拔节阶段涤锈病是小麦常见病症中最为严重的病症,其病症主要发生在华北、西北以及西南等地区,但近几年随着农业的不断发展,像甘肃、山东以及重庆等地出现了该病症。吸浆虫是小麦的主要虫害,通常会出现在小麦的灌浆期阶段,工作人员在防治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的病虫害原因采取适宜的药物实施防治,能使小麦的品质及产量得到保障,从而有效实现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关健词:玉米;粮食作物;防治技术;防治效果
玉米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同时也是工农业的主要原产,其用途很多,玉米病虫害的是影响玉米产量和摄影师的主要因互,为了促进玉米的生产产量和质量提高,对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进行科学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1 导致玉米发生病虫害的原因
1.1 气候原因
降雨量较多的地区玉米苗枯病比较流行,湿润的天气条件对喜湿病虫的发生极为有利,会导致大斑病、褐斑病、顶腐病等病虫害的发生,尤其大斑病在正常的气候条件下也很容易发生。湿度能显著地影响害虫的成活率,如蚜虫、介壳虫、红蜘蛛等常常在干旱的年份和季节发生猖獗。而且长期多雨,日照不足会使农作物生长缓慢,抗病能力降低,病虫害会严重泛滥。
1.2 栽培制度不合理和品种抗病能力差
随着全国玉米种植面积的逐渐增大,病虫的数量逐渐积累,大多数地区种植水平低,防治不彻底使得田间存在大量的菌源;许多地方宣传密集种植,田间密度大、通风透光性差,有利于病虫害的发展;大部地区玉米前期使用长效肥,致使生长中后期脱肥现象严重,植株抗逆性严重降低;各地大力种植高产优质品种,部分地区种植品种较杂,大部分品种抗性较差,加重了玉米病虫害的发生和为害。
1.3 玉米病虫害发生之前没有进行有效的预防,加大了后期防治的难度
目前,大部分地区不重视病虫害的前期预防,在发生病虫害后再进行防治。但是玉米成长的中后期,田间的植株比较高大,田间密度大,加之各地普遍未预留农事作业带,即便有防治器械也难以实施对病虫害的药剂防治,从而使玉米后期病虫害的危害加重。
土壤是害虫特殊的生态环境,害虫与土壤的关系也是相当密切的。据估算大约有95%的害虫与土壤发生或多或少的联系。有的害虫终生生活在土壤中,如蝼蛄等;有的在某一个或几个虫期生活在土中,如地老虎、蛴螬等;有的在土中化蛹;有的在土中越冬。土壤中的囟取⑹度、酸碱度、土质及有机质含量等,都能影响生活在土壤中的害虫。土壤温湿度对害虫的影响与大气中温湿度的影响基本相同。
1.4 人类的一些活动会增大病虫害的发生率
人类在喷洒农药时长期喷洒同一种化学农药会使害虫抗药性增强。在发生病虫害时人类防治不及时或防治效率低会使虫害加重。害虫在自然界中有很多天敌,这些天敌会使害虫的数量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人类大量的杀害害虫的天敌会造成病虫害的泛滥。
2 玉米病虫害常见的种类及防治方法
2.1 玉米丝黑穗病
玉米丝黑穗病是玉米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由于一些玉米品种的抗病性不强或致病菌的变异以及连续重茬栽培等原因,造成玉米丝黑穗病发生,严重影响玉米产量。该病是玉米发芽期侵入的系统侵染性病害,一经感病,首先破坏雌穗,常全株颗粒无收。因此,该病的发病率即等于病害的损失率。发病率等于损失率严,重威胁着玉米的生产给玉米生产造成很大损失。玉米丝黑穗病防治措施:玉米丝黑穗病的防治应采取以选育和应用抗病品种为主,结合种子药剂处理以及加强栽培管理的综合防治措施。首先要选用优良抗病品种,选用抗病品种是解决该病的根本性措施。其次播种前用药剂处理种子是综合防治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方法有拌种浸种和种衣剂处理三种。最后在种植过程中要拨除病株,加强耕作栽培措施,从而减轻病害发生。
2.2 主要的玉米虫害
玉米虫害种类多样,对于玉米的生产危害十分严重,其中较为常见的有玉米螟和玉米蚜。
(1)玉米螟
发生规律玉米螟即钻心虫。在东北、华北平原每年发生2~3代,幼虫在玉米秸秆、穗轴、棉柴等寄主作物中越冬。越冬幼虫5月份变成蛹,6月份羽化出越冬成虫,交尾、产卵、变成幼虫,开始为害玉米。防治方法(1)要在越冬成虫羽化前将越冬寄主全部处理掉。(2)春玉米的防治。春玉米大喇叭口期正是成虫出现期,当田间花叶达到20%时,在大喇叭口期的中期和末期各施药1次。颗粒剂防治玉米螟效果好。常用的颗粒剂有0.5%或1.5%对硫磷颗粒剂,1.5%或3%辛硫磷颗粒剂,0.4%敌杀死颗粒剂,3%呋喃丹颗粒剂,每株玉米使用上述颗粒剂1~2克,撒施于心叶及组成心叶的4~5片叶层中,撒施颗粒剂应在没有露水时进行。夏玉米的防治用药和春玉米相同,但防治关键时期是抽穗吐丝期;在田间调查花丝基部及雌穗顶端时,有虫雌穗达10%或100穗上有幼虫50头时应施药防治。有虫雌穗超过30%时,应在第1次施药后6~8天再施药1次。施用的颗粒剂和春玉米相同,只是施药位置不同,将药撒在雌穗着生节的叶腋处,雌穗上面两节及下面一节的叶腋处及花丝顶上。
(2)玉米蚜
玉米蚜主要集中在雄穗、穗梗及上部嫩叶上,导致雌穗发育不良,雌穗缺粒和秃尖,而且蚜虫分泌露影响下部叶片的光合作用。防治蚜虫最有效的方法是在玉米的茎基部涂40%氧化乐果乳油200~250倍液。
3 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的防治
症状叶片上出现梭状病斑是大斑病的典型症状,初发生时病斑灰绿色,潮湿时上面出现灰色霉层。小斑病的病斑椭圆形或长圆形。初发病时,叶面上有渍状病斑。大、小斑病连续发生时,叶片上的病斑连接成片,导致叶片枯死,植株死亡。一般下部叶片首先表现症状,然后往上扩展。防治方法(1)栽种抗病品种。(2)在玉米抽雄前后,当田间发病植株达70%,叶片达20%时,进行喷药防治。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12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间隔7天,连喷2~3次。
4 玉米纹枯病
症状玉米感病后,近地面的叶鞘出现红色、紫红色椭圆病斑,严重的茎秆上也出现病斑,病斑发展愈合后形成不规则云雾状斑纹,田间湿度高时,叶鞘上形成暗红色菌核,玉米收获时带有菌丝菌核的部分残留在土壤中,还危害小麦。防治方法(1)玉米与甘薯、大豆轮作。(2)及时摘除病叶及叶鞘的同时进行喷药防治。喷施50%的退菌特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200倍液,或5%井岗霉素可溶性粉剂400~600倍液。
参考文献:
[1]张秀敏.玉米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方法[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6(2):62-62
1玉米主要虫害的危害情况
1.1玉米钻蛀性害虫
1.1.1亚洲玉米螟。2009年对部分田块后期玉米螟的发生情况进行调查,玉米雌穗被害率90%以上,百株虫量达300头以上;2010年河南省调查玉米穗期有虫株率平均达80%以上,严重地块近100%。不同玉米品种抗玉米螟能力有所差异,新单23、浚单22前期抗螟性强而后期较弱;滑丰9号前期抗螟性较弱但后期抗螟性较强,浚单20、郑农7278茎秆的螟害程度较轻但雌穗的螟害程度较重[1],滑丰986、郑单958、张玉9号和浚单18整个玉米生育期的抗螟性都较好。
1.1.2桃蛀螟。桃蛀螟在一些夏玉米种植区危害,呈不断加重趋势,尤其在河南、安徽和山东等省,在有些地区或年份,桃蛀螟已经上升为玉米的主要害虫,危害程度甚至超过玉米螟。桃蛀螟主要危害玉米穗,取食玉米粒,同时可蛀茎,造成植株倒折。
1.1.3棉铃虫。自转基因抗虫棉花推广种植以来,黄淮夏玉米区棉铃虫危害玉米有加重趋势。7月第2代棉铃虫危害玉米苗期叶片,常与甜菜夜蛾等食叶害虫混合发生,但虫口较少;但8―9月第4代棉铃虫在玉米穗期危害十分严重,幼虫多危害夏玉米雌穗,除取食玉米籽粒造成直接产量损失外,同时还加重了玉米穗腐病的发生程度,在棉铃虫大发生年份,其对玉米穗的危害甚至超过玉米螟。
1.2玉米刺吸性害虫
1.2.1玉米蓟马。蓟马以锉吸式口器刺破幼苗叶片表皮,吸食汁液,受害叶片出现断续的银白色斑点,严重时玉米心叶呈蔫状展不开,造成植株畸形甚至烂心[2],影响玉米的正常生长发育。据最新调查,2011年6月中旬睢阳区夏玉米平均虫田率70.6%,平均虫株率67.4%,最高100%,平均百株虫量644头。原因是6月中下旬气温持续偏高少雨,玉米处于幼苗期,极有利于玉米蓟马的发生危害。
1.2.2玉米蚜。玉米蚜是一种偶发性害虫,近几年危害呈上升趋势,特别是在玉米抽雄期,玉米蚜多集中在雄穗及顶部叶片基部刺吸汁液,发生严重时虫体及其分泌的蜜露黏附雄穗,影响散粉,并引起霉污病,影响光合作用。
1.2.3叶螨。玉米叶螨是玉米苗期的主要害虫,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特别是6―7月干旱少雨和气温偏高时,对叶螨的发生蔓延十分有利。叶螨繁殖速度快,世代重叠严重,吸食玉米汁液的能力强,可在短时间内暴发。常从玉米下部叶片开始危害,逐步向上部叶片蔓延,受害叶片初现黄白色,严重时干枯死亡。
1.3玉米食叶性害虫
甜菜夜蛾是一种抗药性强、间歇性暴发危害的多食性害虫。该虫原为农作物上的次要害虫,但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其危害地区逐渐扩大,在河南、河北、山东等地的危害有加重趋势,有些地区已成为玉米苗期的主要害虫。甜菜夜蛾幼虫食叶造成缺刻或孔洞,甚至把叶片吃光,仅剩下叶柄、叶脉,严重影响玉米生长发育,造成产量损失。
1.4玉米地下害虫
近年来,秸秆还田面积和玉米免耕播种面积不断增加,造成玉米田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壤疏松。该种耕作方式既有利于玉米生长发育,也为地老虎、蛴螬、金针虫等地下害虫的发生和危害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近年来玉米田地下害虫发生危害程度有加重趋势。地下害虫主要以幼虫取食玉米的种子、根、幼苗等部位,严重时可造成缺苗,影响产量。
2重发原因
2.1品种因素
黄淮产区种植的玉米品种很多,并且每年都会推出一批新的品种。尽管品种审定对抗性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我国玉米品种普遍存在同质化现象,缺乏新的抗源,总体品种综合抗性较差。部分地区对中科4号、郑单958、先玉335、浚单20等主推品种进行大面积单一种植,而且经过长期种植而引发抗性退化及病虫变异等,导致不少地区病虫害发生严重,给玉米生产造成较大损失。
2.2气候因素
近年黄淮玉米产区气候多呈现冬季气温偏高、春夏少雨干旱、秋季降雨集中等特点,比较有利于玉米病虫害的发生。
2.3虫源因素
近年来,秸秆还田技术在全国各地普遍推广,虽然提高了土壤肥力,改善了土壤结构,避免了秸秆焚烧造成的污染,但也造成田间害虫基数大幅度增加[3],为虫害发生创造了有利条件。
2.4人为因素
由于玉米植株高大,后期施药困难,加上生长期又遇高温季节,各地普遍对玉米病虫害的防治工作重视不够,措施不力。调查显示,不少地区玉米种植密度达到7.5万株/hm2以上,有些地块甚至高达10.5万株/hm2,十分有利于病虫害发生。
3防治措施
3.1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是玉米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基础,适宜的农艺措施可有效减轻病虫危害,而且成本低,无污染,易操作,应大力推广。具体措施有:选择良种、合理密植、推行轮作、调整播期、清洁田园、配方施肥;秸秆还田时应充分粉碎并深翻,有条件的地区还可推广使用秸秆腐熟剂,加速秸秆腐烂,减少病虫积累。
3.2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
生物防治是今后玉米病虫害防治的发展方向。有条件的地区可以推广利用赤眼蜂和Bt乳剂防治玉米螟。在玉米螟产卵初期至卵盛期,统一组织释放赤眼蜂,设置释放点15~45个/hm2,将放蜂器具挂在中部叶片背面的叶脉上即可。也可以在玉米螟卵孵化率达到30%时喷洒Bt制剂,或在玉米喇叭口期,采用Bt、白僵菌液灌心。另外,大面积实施灯光或性诱剂诱杀技术也是一项值得推广的方法,可有效防治玉米螟、棉铃虫、甜菜夜蛾等害虫。
3.3化学防治
3.3.1大力推广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技术,可以较好地防控种传病害、土传病害和苗期病虫害,而且用药少、成本低、易操作,关键是要根据病虫种类选好高质量的种衣剂。防治蓟马、灰飞虱和玉米病毒病可用70%吡虫啉拌种,或70%吡虫啉与辛硫磷混合拌种。
3.3.2在病害发生初期或害虫防治适宜时期及时施用高效、低毒防治药剂,将病虫控制在萌芽状态,以免造成严重危害[4];如苗期蓟马可用锐胜种衣剂包衣,或出苗后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或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 000~1 500倍液,或20%氰戊菊酯乳油3 000倍液在有虫株率5%时进行喷药防治;苗期食叶害虫(甜菜夜蛾、黏虫)在达到防治指标时及时喷施高效氯氰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或毒死蜱等高效农药,最好在早晨或傍晚施药,而且喷洒药剂时要适当加大用药量和用水量,确保喷匀喷透;玉米螟应在喇叭口期采用辛硫磷或乙酰甲胺磷颗粒剂丢心,或用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或40%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福戈)悬浮剂90 mL/hm2对水900 kg喷雾灌心。
4参考文献
[1] 刘大有,庄铁成.玉米病虫害防治专家系统[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1999(1):36-41.
[2] 马树庆,王琪,郭建平,等.东北地区玉米地膜覆盖增温增产效应的地域变化规律[J].农业工程学报,2007(8):6.
关键词:病虫害;专家系统;自动诊断;预警系统
中图分类号:S431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3)09-0138-06
病虫害专家系统,即植物保护专家系统,是根据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病特征和发生规律,为用户提供有关作物病虫害的远程诊断、专家决策以及预测预报的一种农业专家系统。
病虫害专家系统包含数据量巨大的病虫害数据库,加上声图文并茂的界面,可以使农民对各种作物、蔬菜和果树的所有可能发生的病虫害系统深入了解,对其产生全面认识。而系统中的图像诊断系统能够整合大量高层次病虫害研究专家多年从事病虫害研究和实践积累的经验和知识,帮助农民对发生的病虫害进行实时诊断,及时采取防治措施。在遭遇比较复杂的病虫害时,可以通过远程专家群与专家进行实时沟通诊断,及时有效地防治病虫害,防止在防治过程中走弯路,减少损失。
病虫害专家系统还可根据输入的原始资料自动选择模拟和计算方法,快速得出预测预报模型,进行相关的病虫害预警,让农民对可能发生的病虫害进行预防。通过病虫害专家系统,农户在进行农作物种植的过程中,足不出户就可以得到农业专家们的指导。
1 国外病虫害专家系统的研究进展
国际上农业病虫害专家系统的研究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的,以美国最早。世界上第一个病虫害专家系统就是由美国伊利诺斯大学(Illinois University)的植物病理学家和计算机专家共同开发的大豆病害诊断专家系统(PLANT/ES)。到了80年代中期, 随着专家系统技术的成熟完善, 病虫害专家系统在国际上得到了迅速发展。1982年伊利诺斯大学开发出玉米螟虫虫害预测专家系统(PLANT/cd),1985年日本千叶大学开发了番茄病害诊断系统(MICCS)[2]。90年代以来,病虫害系统研究进入智能化农业专家系统阶段,各种智能技术的集成,提高了专家系统决策的精确性、智能性和实用性。美国、德国、法国、澳大利亚和日本等国的发展处于领先地位。1993年Williams等研制出棉花害虫管理专家系统(rbWHIMS),Trvis等研制出用于苹果病害综合管理的PSAOC, 1993年Gonzalez -Andujar等开发的蚜虫识别专家系统CAES,及Vencill等于1995年报道的马铃薯害虫专家系统PIES,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德国在1998年研制的病虫害预测预报计算机决策系统在德国北部被广泛应用于农民的生产实践,用来预测小麦等作物病害[4,5]。刘万才等[6]认为,到2010年美国农作物病虫害数字化监测预警网络体系已比较健全,从联邦政府到州政府均建有功能齐全的网络系统。主要包括病虫害诊断预警与综合治理网络、远程互动视频系统和信息制作与系统,功能涵盖了病虫害发生信息交流、分析处理、监测预警和情报等方面。同时美国以政府为主体构建了庞大、完善、规范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如美国国家农业数据库(AGRICOLA)、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数据库(NOAA)、地质调查局数据库(USGS)等规模化、影响大的涉农信息数据中心(库),对农业发展产生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德国政府注重模拟模型技术、计算机决策系统技术、精确农业技术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和集成,并形成了自身优势。其计算机辅助决策系统为农民提供咨询服务,如小麦品种选择模型(GENIS)可从提供小麦抗病虫害的能力等方面的评估情况,帮助农民选择适宜种植的小麦品种;麦类病害流行预测和损失预测模拟模型,能对单一病害和多种病害综合发生做出预测。
2 国内病虫害专家系统的研究进展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研究病虫害专家系统,并取得一定的成果。我国第一个病虫害诊断方面的专家系统是1981年曾士迈等组建的条绣病春季流行模拟模型(TXLX)。南京农业大学和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开发出了水稻病虫害专家系统。90年代,我国专家系统的研究也取得了较快发展,如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制的粘虫异地测报专家系统、胡全胜等的稻纵卷叶螟管理专家系统,1993年采用C语言编制,运用神经网络系统技术研制的作物病虫害诊断专家系统PIDS。到2004年为止,出现了许多专业病虫害专家系统,如梨病虫害诊断及防治专家系统,亚热带果树病虫害动态咨询网站的构建等[5]。
最近几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农业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更加深入,特别是数据库管理系统、人机交互技术和人工智能系统等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病虫害专家系统特别是病虫害诊断防治系统已经开发出来。
2.1 病虫害专家系统最新研究进展
王久兴等[7]选用Microsoft Visual Basic 6.0(VB 6.0)作为开发工具开发了蔬菜病虫害辅助诊断系统(Vegetable Pathology System,VPS)。该系统将图像处理技术、数据库技术、专家系统技术结合在一起,实现了以图像处理技术为基础的辅助诊断功能。数据库本身通过Access软件实现,并使用多表设计结构将不同类型的数据放置在不同表中,以方便数据库编程和知识库的分类管理,简化数据调用过程。这一系统可对蔬菜生产过程中的病虫害识别与防治起到辅助作用。苏利等[8]运用SQL SERVER 2000开发工具和JAVA语言,收集整理郑州市近年来农作物有关病虫害资料,建立数据库管理系统,实现了查询、应用和管理的自动化。赵于东等[9]采用B/S结构,针对内蒙古地区主要农作物病虫害诊断查询任务,设计并实现一个基于Web的农作物病虫害诊断查询知识库,可实现任意种农作物和任意多种农作物的病虫害信息添加,并可生成农作物病虫害诊断防治专家系统,可实现文字图片视频文件等多种媒体方式的人机交互,可通过网站运行,也可单机运行。在系统功能用户界面、安全性能和可靠性能等方面,应用系统均表现出良好性能。刘宇等[10]将传统昆虫分类方法与Web技术、网络编程相结合,设计了基于Web的蔬菜害虫远程诊断系统。系统的构建采用基于Web的B/S(浏览器/服务器)三层结构网络布局模式,包括害虫远程诊断数据库服务器、Web服务器和远程客户终端。三层之间的信息交流与传递相对简单,客户端可通过Web服务器访问远程诊断数据库服务器,获取害虫远程诊断信息。同时可以通过植保专家异地诊断的方式帮助解答用户提出的非常规性问题,以扩展远程诊断对象范围、增强系统实用性。邵刚等[11]以软件工程原理和专家系统技术为基础,采用LUBAN模型和JSP编程语言,通过构建农业病虫害辅助诊治推理机,研制了北京地区蔬菜病虫害远程诊治专家系统VPRDES。该系统针对北京地区140余种蔬菜常见病虫害进行远程辅助诊治和信息查询、管理,对实时推广北京地区主要蔬菜病虫害的无公害治理技术、促进农户合理用药、提高蔬菜产品的安全性等具有重要作用。彭莹琼等[12]开发出基于B/S模式的水稻病虫害诊断专家系统, 系统以Microsoft Visual 2005作为开发平台, 采用编程技术,后台数据库为Microsoft SQL Server 2000。该系统具有开放式的结构,便于用户通过互联网实现远程异地诊断,并可通过互联网实现专家直接参与诊断过程。系统升级与维护也较为方便。而姜中强[13]在深入该系统后,以Hibemate和Struts等主流的网络开发技术为基础,采用基于jess的系统推理机制对该系统进行了完善。于艳等[14]开发了一个用于诊断水稻病虫害的专家系统。系统采用了正反向混合推理机制,并采用模块结构将知识库中的知识组织起来,便于用户使用和对系统的维护。其软件设计基于Windows 2000或更高版本的操作系统。采用Visual Studio 6.0版本作为开发工具。其中,采用VB 6.0作为专家系统的开发工具,Microsoft SQL Server 6.0作为相应的数据库开发工具。在数据库的操作中,采用Microsoft Transact-SQL的结构化查询语言。武向良等[15]开发了基于Web的内蒙古地区主要农作物病虫害诊断查询系统,用户在B/S体系结构下访问系统,利用Activex技术转化为在用户访问页面。数据库系统是采用大型数据库sqlserver 2000,由windows 2000+iis 5.0作为网络平台。黄冲等[16]基于Windows平台,采用Delphi开发了设施作物病虫害信息检索与辅助诊断系统(IRADS-PCP)。该系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树形结构知识库,用于管理设施作物病虫害信息,实现对这些信息不同方式的检索查询和管理功能;通过集成病虫害检索表管理工具,可实现对设施作物病虫害的辅助诊断功能。张卫等[17]采用XMPP及其扩展协议Jingle,研发农业远程监测和咨询诊断于一体的综合平台,实现农业生产环境因子远程监测、生产现场远程视频监视和远程双向视频咨询诊断功能。该系统平台客户端开发采用delphi语言,服务器端采用Java语言,数据库采用MySql,环境因子采集端的集中器采用arm平台开发。吴文斗等[18]以农业专家咨询系统为例,提出了一种基于XML和知识库的农业智能专家咨询系统模型,并对系统进行了功能模块的划分和详细分析。该系统充分结合农业科类知识库和FAQ库,可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咨询。李峥嵘[19]提出一种结合面向对象和XML技术的小麦病虫害知识表示方法,构建了小麦病虫害XML知识库,使知识库具有高度可扩展性并且不依赖于软硬件平台;探讨了网络专家系统相对于传统单机版专家系统的优势,提出了一个基于J2EE/XML的网络专家系统模型,并使用Java语言开发了诊断算法测试软件和B/S模式的小麦病害诊断原型系统。系统主要包括小麦病害诊断、图像查询、XML知识库管理与维护等功能。
2.3 病虫害数字化监测预警系统的建设情况
2009年,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初步构建了农作物(水稻)重大病虫害数字化监测预警平台。2010年,继续拓展数字化监测预警覆盖领域,开发建设了小麦重大病虫害数字化监测预警系统, 启动了新一期的农作物重大病虫害信息化监测预警建设项目,并于2011 年1月正式启用。该系统的应用推广,全面提高了小麦重大病虫害信息管理水平,加速了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信息化进程, 并为后续数字化领域拓展和功能深化提供参考[30]。“十一五”期间,在农业部和省政府的支持下,投资建设了11个国家级区域站、44个省级区域站和重大病虫疫情监测点。这些测报站点的投入,使农作物重大病虫监测预警能力和防控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罗等[31] 以建立农作物病虫害预警系统为目标,使用国产SuperMap IS .NET的GIS软件作为开发平台,以C++语言作为编程语言。该系统充分使用了GIS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和RS的快速、实时、大面积获取病虫害信息的功能,实现了GIS与RS在系统中的集成。系统最终将抽象的数据转化成清晰简明的电子地图,直观明了地显示了病虫害的发生程度和空间分布规律。系统使用甘肃省庆阳地区西峰区小麦条锈病相关数据展示其实现过程,获得了与实际报道相吻合的预警结果。
数字化监测预警必将发挥其对农作物重大病虫害进行预测的能力,对预防病虫害和减少病虫害造成的损失起重要作用。鉴于我国农作物病虫害数字化监测预警起步晚、基础弱等现状,在政府部门的领导和监督下,尽快建成一个标准统一、功能完善、服务全国的病虫监测预警平台,对病虫害专家系统的完善有重要意义。
3 结语
现代农业要求发展基于3S技术、决策支持技术和智能装备技术一体的精准农业,病虫害专家系统是与农民结合颇为紧密的实用农业信息技术,其发展更需信息和技术并重。信息方面,要进一步加强病虫害数据库建设,更大程度地实现数据共享。在数据获取和采集上继续增加投入,同时对采集的数据进行深入整理加工,通过数据挖掘和规则推理,提炼出更多有用信息。技术方面,研发针对农业专家系统的专业计算机开发技术及工具,使之与农业发展实际情况相适应。研发的专家系统要方便进行二次开发,以便使用者可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创建知识库和模型库,取得更好地使用效果。病虫害数据采集专业技术和专业设备的研究也要跟上研究需要。进一步完善神经网络、遗传算法、模糊数学等理论模型,开发出进行病虫害诊断正确率更高、适应范围更广泛的自动诊断技术。另外,要使开发出来的系统受农民欢迎,病虫害专家系统的界面就必须要让使用者查询方便,界面语言力求做到通俗易懂。
更重要的一点,病虫害专家系统的建设特别是病虫害数据共享、数字化监测预警等的建设需要政府部门强有力的支持。只有在政府的领导和监督下,尽快形成政府主导和市场引导的农业信息投入机制,重视农业信息网络人才的培养,提高农业科技工作者开发农业网络数据库的能力,同时根据当地农村科技工作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制定行之有效的培训方法,定期对广大农民和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进行培训,才能使我国病虫害专家系统等农业信息化建设取得更快发展,为现代农业做出更大贡献。
参 考 文 献:
[1] 李朝东,崔国贤,盛 畅,等.农业专家系统的发展概况与展望[J].农业网络信息,2009,2:4-7.
[2] 马新明.农业信息化技术导论[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51-78.
[3] Xiong F L.Agricultural expert system and its development tool [M].Beijing: 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 1999.
[4] 武向良,高聚林,赵于东,等.农业专家系统研究进展及发展方向[J].农机化研究,2008,1:235-238.
[5] 成必成,廖桂平,肖 芬.专家系统在油菜病虫害综合治理中的研究进展[J].作物研究,2004,5:430-433.
[6] 刘万才,武向文,任宝珍.美国的农作物病虫害数字化监测预警建设[J].中国植保导刊,2010,8:51-54.
[7] 王久兴,贺桂欣,李 卓,等.蔬菜病虫害辅助诊断与防治系统VPS的构建[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5,19(3):42-46.
[8] 苏 利,曹 辉.大宗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研制[J].陕西农业科学,2009,4:66,72.
[9] 赵于东,房建东,武向良.B/S模式农作物病虫害诊断查询系统知识库设计[J]. 内蒙古农业科技,2005,3:17-19.
[10]刘 宇,曹卫菊,徐建祥.基于Web的蔬菜害虫远程诊断系统的开发与实现[J]. 江苏农业学报,2007, 23(2):139-143.
[11]邵 刚,李志红,王维瑞,等.北京地区蔬菜病虫害远程诊治专家系统VPRDES的研究[J].植物保护, 2006,32(1):51-54.
[12]彭莹琼,王映龙,唐建军,等. B/S模式的水稻病虫害诊断专家系统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8,30(6):1157-1160.
[13]姜中强.基于Web的江西水稻病虫害防治专家系统[D].南昌:江西农业大学,2011.
[14]于 艳.黑龙江省水稻病虫害诊断专家系统的研究[J].农机化研究, 2004,1:104-105.
[15]武向良,刘正垣,赵于东.内蒙古地区主要农作物病虫害诊断查询系统的推广与应用[J]. 华北农学报,2007, 22(S3):112-115.
[16]黄 冲,王海光,张 月.设施作物病虫害信息检索与辅助诊断系统[J].农机化研究,2010,4:139-142.
[17]张 卫,于金莹,于 峰.基于XMPP的农业远程监测和诊断平台的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 2011,27(11):151-154.
[18]吴文斗,周 兵,杨林楠.基于XML智能农业专家咨询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1):5313-5314.
[19]李峥嵘.基于WEB的小麦病害智能诊断技术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
[20]王安炜.基于Android的手机农业专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济南:山东大学,2011.
[21]牛孝国,段洪洋,夏 宁,等. 基于3G网络的果树病虫害可视化诊断系统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30):303-306.
[22]邱荣洲,翁启勇,池美香,等.基于3G通讯的移动农业专家系统开发平台研究[J].福建农业学报,2011,26(6):1081-1085.
[23]刘 鹤,李东明,陈桂芬.基于CBR的蔬菜病虫害诊治专家系统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7):15380-15381,15413.
[24]古乐声,张宝剑,高伟增.基于CBR的小麦病虫害专家系统的研究与实现[J].广东农业科学,2009,8:253-255.
[25]刁智华.大田小麦叶部病害智能诊断系统研究与应用[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
[26]赖军臣.基于病症图像的玉米病害智能诊断研究[D].石河子:石河子大学,2006.
[27]陈月华.基于机器视觉的小麦蚜虫自动检测技术研究[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07.
[28]王 越.基于神经网络的农作物病虫害诊断方法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29]王 坤,朱大洲,张东彦,等.成像光谱技术在农作物信息诊断中的研究进展[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1,31(3):589-594.
[关键词] 蚕豆 高产 种植技术
[中图分类号] S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6-0163-01
前言
浙江省松阳县位于浙江省的西南部,地域宽广,在地区的农业发展已经有了一定的成绩,同时也是促进该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行业,蚕豆是我县重要的农作物之一,而在蚕豆生长的过程中,却因为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导致蚕豆产量不高,对此,必须采取有效的种植技术,提高蚕豆的产量,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
1 选种
蚕豆的高产种植技术离不开蚕豆品种的选择,如果蚕豆品种的抗病性较差、粒小的情况下,很容易引发蚕豆病,从而影响到蚕豆的产量[1]。蚕豆品种选取的过程中,应根据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如,气候特点、海拔高度等因素,确保蚕豆品种的选择要做到因地制宜,同时应选择抗病性较强、粒较大的蚕豆品种,避免或降低蚕豆病的发生,从而达到蚕豆高产的目的。针对浙江省松阳县的实际情况调查分析,在该地区普遍推广“一青蚕豆”品种。
2 施肥技术
施肥技术是蚕豆种植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此,要确保蚕豆的高产种植,则必须重视施肥技术[2]。通常状况下,蚕豆每亩的产量是400kg,而豆科农作物要从土壤中吸收三分之一左右的氮素,因此,在计算蚕豆使用氮肥的过程中,可以去除计算的氮素的三分之二,将剩下的作为蚕豆施加氮肥的用量,以免氮肥施加过多影响到蚕豆的正常生长。通常状况下,蚕豆施肥应以中上等肥力为主。如,速效磷、速效氮、速效钾等,当然,还需要采用一定数量的农家肥,通常一亩蚕豆需要农家肥大概1000kg,硫酸钾14kg、普钙25kg、尿素26kg、钼酸铵0.6kg等,蚕豆生长过程中对养分的需求量很高,因此,要保证蚕豆的高产,则需要确保蚕豆养分有着充足的供应量,当然,充足并不代表越多越高,具体所需要施肥量应根据浙江省松阳县农田的实际情况计算土壤所需要的养分。
3 病虫害防治技术
众所周知,蚕豆种植过程中如果发生病虫害的话,将直接影响到蚕豆的产量,无法达到高产的目标,因此,要确保蚕豆的高产则需要重视蚕豆的病虫害防治技术[3]。蚕豆的病害有很多,如,蚕豆的锈病、赤斑病等是蚕豆的常见病害,也是影响蚕豆产量的关键性因素。其中锈病主要会伤及到蚕豆的茎和叶,通常状况下,锈病的发病初期主要表现在蚕豆页面上生有淡黄色的小斑点,而且颜色会逐渐加深,呈现出锈褐色、黄褐色等,蚕豆锈病多发生在2-3月份,尤其是雨日较多的情况下易多发生。针对蚕豆锈病的防治技术主要通过调整播种的时间,防治冬前蚕豆发病,尽量减少病原的基数;种植早熟蚕豆品种,这样可以在蚕豆锈病发作之前收获,避免锈病对蚕豆的影响;合理密植蚕豆,并在田间挖排水沟,及时将田间的积水、雨水排除,降低田间的湿度,有效防止或降低锈病的发生率;在发现蚕豆锈病发病初期,应及时喷洒粉死锈清、粉菌特等相关的要求,大概每10天左右喷洒一次,连续喷洒3次,有效抑制蚕豆锈病,确保蚕豆的健康成长,从而保证蚕豆高产收入。
蚕豆赤斑病要比锈病的影响大很多,蚕豆的茎、叶、花俊辉受到影响,发病期的叶片生有赤色的小点,并在后期的发展中逐渐形成椭圆、圆形的斑,引发该病的原因,主要是蚕豆田间排水不良、粘重、土壤缺钾元素等原因引发的,而且大多数在低洼田的蚕豆赤斑病发病率较重[4]。我县在针对蚕豆赤斑病防治的过程中,主要采用具有较强抗病性的蚕豆品种,并做好田间的排水措施,降低田间的湿度;另外,在施肥的过程中,应注意忌偏施氮肥,增施草木灰或其他磷钾肥,增强抗病力;另外,采取轮作的方式及时清除病株残体,通常会采用深埋或烧毁等两种方式。
蚕豆生长过程中所发生的虫害主要以蚜虫为主。蚜虫的若虫、成虫等会附着在蚕豆的嫩芽、嫩叶上,吸收汁液,从而造成蚕豆的叶片出现蜷缩发黄、嫩芽变黄的现象,影响到蚕豆的正常生长,从而造成蚕豆减产。针对蚕豆蚜虫的防治,主要采用药物防治,如,采用2.5%扑虱蚜可湿性粉剂或25%的扑虱灵可湿性粉剂,通常状况下,每亩蚕豆大概使用30g至50g,为了确保杀虫的全面性,可以采用二遍杀虫,一般药效可以持续30天,可以保证蚕豆能够安全通过蚜虫高发期,避免或降低蚜虫损害蚕豆,从而保证蚕豆的产值。当然,消灭蚜虫的方式还有很多,浙江省松阳县在蚕豆消灭的过程中,可以充分根据地区的实际发展情况,适当地选用合理的灭虫药剂,杀灭蚜虫,使蚕豆达到高产的效果。
总结
综上所述,在蚕豆种植的过程中,经常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如,环境、气候、肥料、病虫害等,都会影响到蚕豆的产量。通过本文对浙江省松阳县的一些农村蚕豆种植的调查分析,主要对几方面蚕豆高产种植技术展开分析,一旦某个环节出现问题的话,势必会影响到蚕豆的高产,因此,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能够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参考文献
[1]胡生会,耿广东.不同密度对稻田免耕蚕豆物候期和生长发育的影响[J]. 安徽农业科学. 2013,12(32):153-154.
[2]肖焱波,段宗颜,金航,胡万里,陈拾华,魏朝富.小麦/蚕豆间作体系中的氮节约效应及产量优势[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3,02(02):110-111.
关键词 脱毒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32.04+.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9-0084-01
马铃薯是一种无性繁殖作物,兼具有粮、菜、经济作物为一体,但是容易受到病毒侵染从而引起种性退化,产量和品质下降。因此,为同时为了提高产量,选择脱毒种薯进行栽培。脱毒种薯具有许多优点:一是休眠期短,出苗早,苗期生长快,茎杆粗状,分枝明显较多。二是种性退化慢,结薯比较集中,表皮光滑,芽眼浅,食味好、品质优,比常规品种更耐贮藏。三是未脱毒马铃薯种内病毒参与马铃薯,利用薯内营养复制病毒,使马铃薯减产。四是脱毒马铃薯不仅抗逆性增强,采用薯块形状、大小一致,皮光滑无痴,生产上结合高产、早熟、抗病性强,产量明显增加,据不完全统计,采用脱毒马铃薯栽培比未脱毒增产幅度在40%~50%。另外,与许多作物可以间套种,如药、果、菜和粮[1],它成为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薯菜类作物。
1 科学选址,合理整地
马铃薯与茄科作物一样非常忌重茬的作物,表现为不仅马铃薯自身不能重茬,重茬会引起马铃薯大幅度减产,也包括3年内种植过茄科作物[2],也不能种植、栽培马铃薯。因此,在马铃薯栽培中要想获得高产,重茬一定要避免。马铃薯是块根块茎类作物,喜砂壤土,土质深厚、地肥土松、地势平坦,易于排水的地方。它与许多粮食作物轮作,最好实行3~5年的轮作制,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如大麦、小麦、玉米等,一般轮作模式有马铃薯―麦类―豆类或马铃薯―小麦―荞麦等。当然对前茬作物收获后进行深耕、旋耕,深耕在2次以上,深度在33 cm左右,从而达到熟化土壤,并蓄积一定的水分,以创造深厚疏松、墒情良好的土壤条件。
2 种薯切块,浸种催芽
为了打破休眠期,有利于提早出苗,在播种前晒种2~3 d[3]。切块能节约薯种,降低成本,至少保留1个芽眼,去除腐烂薯。播种前20 d将脱毒种薯切块,在切块前对刀具进行处理,可用3%高锰酸钾溶液消毒刀具,纵切种薯顶部,使切块中保留有顶芽,每块在0.25 kg左右。然后对切下来的种薯进行浸种,催芽,可促使马铃薯出苗整齐,延长生育期,可用浓度为0.5~1.0 mg/kg的赤霉素药液或膨大素10 mL对水30 kg进行处理,时间为10~12 min,捞出后晾干。催芽必须使切块的刀口愈合后,可在15~20 ℃黑暗条件下进行,等苗长至0.5~2.0 cm时于见光处炼芽。有条件的农户可以用整薯播种,种薯幼嫩健康,重量以50 g为宜,一般比切块播种增产15%~20%[4]。
3 钾肥为主,平衡施肥
在马铃薯的整个生育周期中,对钾肥的需求量最大。因此,钾肥的用量十分重要,氮次之,磷较少,施肥时根据施足基肥、适时追肥、根外追肥的方式进行,坚持“前促、中控、后保”的施肥原则。3种肥料的施用量为钾肥∶氮肥∶磷肥为9∶5∶2,为了提高土壤中有效养分的含量,基肥可用饼肥、植物秸秆、腐熟的畜禽粪便以及土杂肥等混合均匀,可用这些混合肥22.5~45.0 t/hm2,还可加入土壤生物酵母菌肥45~75 kg/hm2。目前在马铃薯的生产实践中,多数为了方便直接用复合肥,不仅造成了磷肥的巨大浪费,还会对环境产生了污染。因此,在马铃薯种植中,推荐配方施肥、平衡施肥非常重要。
4 加强病虫害防治
对于地下害虫如蚜虫、蛴螬、蝼蛄等的危害,仍需加以防治,可用1.5%乐果67.5 kg/hm2在播种时一次性施入土壤中;马铃薯常见病害有癌肿病、青枯病、病毒病、晚疫病、环腐病、疮痂病等。青枯病比较难于防治,生产上用3种方法:轮作、选择抗病品种和用小整薯作为种薯之用;晚疫病主要与天气有关,在植株开花发生前后期和多雨天气容易发生,早期用瑞毒霉或波尔多液800倍喷雾进行防治。
5 化学调控
马铃薯被脱毒后种植,生长发育加快,新陈代谢旺盛。特别在开花期容易出现徒长现象,可用多效唑进行控制,次数1~2次,从而达到控制营养生长,促使营养成分向下块茎运转。浓度在100~150 mg/kg,第1次浓度稍小些,第2次浓度稍大些,据有关资料反映增产在10%左右。
6 适时收获,科学储藏
延长马铃薯齐苗后的见光时间,可以达到提高产量的目的。因此,在生产实践中采取适当延迟收获时间的方法。但是对于种薯的收获时间,应该提前5~7 d,减轻后期高温对种薯的影响,提高种性。对于种薯贮藏,应该分品种、分级窖藏,不能与普通种薯混存,最好不同品种在散射光下贮藏,贮藏期间翻拣1~2次烂薯,以减少病、烂薯,确保用种品质。另外,对于种薯贮藏间要经常换气通风,也不能向种薯堆上洒水。
7 参考文献
[1] 刘鸿鹰,张沈.脱毒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J].中国苹果与蔬菜,2006(5):14.
[2] 刘明荣.脱毒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J].吉林农业,2011(12):107.
关键词夏芝麻;高产;栽培技术;鄂北地区
中图分类号S565.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22-0097-01
襄阳是湖北省2个省域副中心城市之一,是农业大市和农业强市,其农业生态环境在鄂北地区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襄阳还是个油料生产大市,是湖北省和全国重要的夏芝麻生产基地,常年种植面积2.5万hm2左右,总产3万~4万t。为促进夏芝麻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提高产量,增加农民收入,研究夏芝麻的高产栽培技术,总结出芝麻单产1 800 kg/hm2以上的关键栽培技术,现介绍如下。
1品种选择与种子处理
在襄阳地区,芝麻的生育期集中在夏季,而此时旱害和渍害经常发生,对芝麻的产量造成重要影响。因此,在芝麻的种植过程中,其品种要求抗逆性强,能耐渍耐旱耐病,高产稳产,籽粒纯白,出油率高,商品性好。同时,由于夏芝麻田间生长时间较短,应选择早、中熟品种,如鄂芝2号、鄂芝4号、鄂芝6号等比较适合鄂北地区种植。播前种子要进行粒选、晾晒,剔除病粒、霉粒,并用0.1%多菌灵和0.2%福美双进行药剂浸种,以控制病害,保证苗全苗壮[1]。
2选地与整地
芝麻不耐淹、不耐重茬,而夏芝麻生育期间一般雨涝偏多,因此,须选择地势高燥、排水方便且2~3年没种过芝麻的田块种植。芝麻的种子很小,本身贮藏的养分不多,幼芽细嫩,顶土力弱,幼苗出土比较困难,所以芝麻发芽出苗要求精细整地,要求达到上虚下实、墒情良好、土壤细碎、地面平整的效果。夏芝麻播前耕深通常以15~30 cm为宜。如果过深,不但会翻上生土,且犁垡不能耙碎、耙实,易跑底墒,对出苗不利。当前茬作物收获后,必须趁墒犁地,随犁随耙随种,以免跑墒[2]。
3抢时抢墒抢茬早播
芝麻生育期90~105 d,生长季节性很强,播种宜根据当地的温光条件,充分利用现在机收、机耕、机播的快捷优势,趁墒、趁天晴抢收、抢种,以促进芝麻早生快发,为苗齐苗壮奠定基础。实践证明,同等条件下,5月20日、5月27日、6月4日、6月 11日播种的芝麻,单产分别为2155.5、1 860.0、1 614.0、1 407.0 kg/hm2,播期为5月 20日的产量分别比5月27日、6月4日和6月11日高15.9%、33.6%和53.2%。因此,夏芝麻生产要做到随收割、随整地、随播种,力争在6月上旬播完。
4轮作倒茬
芝麻连作,植株生长势减弱,抗逆性降低,易感疫病、枯萎病等病害,产量下降。因此,芝麻栽植应与小麦、油菜等3~4年轮作1次。
5配方施肥
施肥水平低和偏施氮肥是影响芝麻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施专用肥(12-8-5)750 kg/hm2或N、P混配肥1 200 kg/hm2,能显著提高芝麻的单株蒴果数和蒴果粒数,从而提高产量。
6密植与间苗定苗
由于夏芝麻生育期短,生长快,太密太稀均难以获得高产,为协调植株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单秆型品种种植密度为16.5万~22.5万株/hm2,分枝型品种种植密度为12万~15 万株/hm2,以实现1 800 kg/hm2以上的目标产量。芝麻出苗后3~5 d开始间苗,第1次在第1对真叶时,第2次在第2、3对真叶时,去弱苗强苗。移苗补苗在第3、4对真叶时,选择雨后或阴天傍晚进行,移植后浇水定根。为防止间苗定苗过程中发生机械损伤和病虫害,采取一疏二间三定苗的方法。
7中耕培土与杂草防除
一般第1次中耕在第1、2对真叶时,以灭茬锄表土为主;第2次中耕在第3对真叶时进行,耕深3~6 cm为宜;第3次中耕在第4~5对真叶时进行,耕深约8 cm。前2次中耕培土要做到除草封根,有利于根系生长,排水防渍,保墒增温,减轻病害,防止倒伏[3]。芝麻封行后应停止中耕,同时疏通“三沟”,防止渍害发生。也可用除草剂防除杂草,于播种后出苗前2~3 d,用72%都尔乳油1.5~3.0 L/hm2对水750 L/hm2喷雾防除杂草。
8追肥与化调
追肥是提高夏芝麻产量的关键措施。在施足底肥的基础上,结合灌水或雨前在初花期施碳铵150 kg/hm2或尿素75 kg/hm2,结合病虫防治在整个结果期和花期,叶面喷施2~3次0.2%硼砂溶液和0.4%磷酸二氢钾,可提高蒴粒数、千粒重和单株蒴数。瘦瘠的土地可提前在苗期多施,并适当增施。在3~4对真叶期至盛花期,用40%多效唑150~225 g/hm2或20%缩节胺150~225 mL/hm2对水750 kg/hm2叶面喷施1~2次,以降低芝麻茎杆基部的节间长度,提高抗倒伏能力。
9防治病虫害
芝麻的病虫害防治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综合应用化学药剂、农业技术、物理机械方法及生物防治等。常见病害有青枯病、茎点枯病、立枯病、枯萎病、疫病等。防治方法如下:做好田间清沟排水工作,防止发生渍害选用抗病品种;与其他作物合理轮作,切忌连茬;适期进行药剂防治,播种期进行药剂拌种,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 g拌500 g种子,出苗后现蕾前用抗枯灵500~6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喷雾,盛花期每隔7~10 d用40%多菌灵胶悬剂1 500~2 250 g对水喷雾1次,连喷2~3次。常见虫害有蚜虫、地老虎、蟋蟀、芝麻天蛾等。防治方法如下:提早播种、消灭虫源、铲除杂草等;黑光灯诱杀成虫等;用吡虫啉、晶体敌百虫、菊酯类等防治[4]。
10适时打顶
打顶主要是去掉分枝茎顶端1~2 cm的生长点和主茎,在盛花后7~10 d,或成熟前25~30 d进行。打顶后为了延缓的叶片衰老,提高植株的光合效率,可采取喷施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与0.3%磷酸二氢钾混合液的措施,为增产增收奠定基础。
11收获
当芝麻基部叶片脱落、蒴果由青变黄、下部2~3个蒴果开裂、中部蒴果籽粒饱满、种皮呈现固有色泽时收获,在早晨或傍晚进行,为减少落粒,可用镰刀轻割。收割后捆成小捆,以20 cm直径的小束(约30株)为宜,于田间或场院内,每3~4束支架成棚架,各架互相套架成长条排列,以利于曝晒和通风干燥,待蒴果干裂后逐捆磕拍脱粒,及时晾晒,确保籽粒洁白,品质优良,商品性好。
12参考文献
[1] 王建平,王备战,孟银良.夏芝麻高产栽培技术要点[J].中国农技推广,2006(5):36.
[2] 赵凤莲.黄淮区域夏芝麻高产栽培技术[J].中国农技推广,2007,23(7):31-32.
关键词 水稻新品种;盐粳15号;钵苗摆栽;抛秧;机插秧;机条播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6-0011-02
盐粳15号是江苏省2016年最新通过审定的中熟中粳水稻新品种,由淮稻5号/06ZJYS25的后代中选出,该品种在保持淮稻5号出米率高和米质优的基础上,还具有高产、广适、多抗等显著优点,适宜苏中及里下河地区推广种植。在推广盐粳15号的过程中,需要探明其最适栽培条件,以充分发挥该品种的高产潜力,为品种的推广提供技术指导。因此,进行盐粳15号钵苗移栽栽培模式、人工抛秧栽培模式、机插秧栽培模式、机条播栽培模式等4种不同栽培模式的比较试验[1-2]。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田前茬均为小麦,采用全量秸秆还田技术,旋耕深度在12 cm以上。
1.2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4个处理,分别为盐粳15号的钵苗移栽栽培模式、人工抛秧栽培模式、机插秧栽培模式、机条播栽培模式。
钵苗摆栽:5月28日播种,采用448孔钵育秧,播种方式为水稻秧盘播种机播种,每盘播种90 g。移栽适宜条件为苗高12~18 cm,一般秧龄20 d,叶龄达到3~4叶,利用钵苗摆栽机移栽,行株距为25 cm×15 cm,一般450盘/hm2左右。
抛秧:5月28日播种,育秧规格同钵苗摆栽,方式为人工抛秧,抛秧450盘/hm2左右。
机插秧:5月28日播种,机插秧类型为毯苗机插。采用30 cm育秧盘,播种方式为水稻秧盘播种机播种,每盘播种150 g左右。移栽适宜条件为苗高12~18 cm,秧盘秧苗均匀整齐,根系发达,根系盘结,且秧块提起不散,一般秧龄20 d,叶龄达到3~4叶,利用插秧机移栽,行株距为25 cm×16 cm,一般450盘/hm2左右。
机条播:6月13日播种,播种方式为水稻条播机播种,播种行距30 cm,用种量52.5 kg/hm2。
1.3 肥料运筹及病虫害防治
移栽稻:施纯氮300 kg/hm2左右,其中基蘖肥∶穗肥大致为6∶4。基肥施45%复合肥450 kg/hm2和尿素150 kg/hm2。分蘖肥于移栽后7 d左右施尿素112.5 kg/hm2,移栽后18 d左右施尿素150 kg/hm2。倒4叶施促花肥60%氯化钾150 kg/hm2+尿素60~90 kg/hm2;倒2叶施保花肥尿素60~90 kg/hm2。
直播稻:施纯氮270 kg/hm2左右,其中基蘖肥∶穗肥大致为6∶4。基肥施45%复合肥450 kg/hm2和尿素150 kg/hm2。分蘖肥于4~5叶龄施尿素75~105 kg/hm2,7~8叶龄施尿素105~150 kg/hm2。倒4叶施促花肥60%氯化钾150 kg/hm2+尿素60~90 kg/hm2;倒2叶施保花肥尿素60~90 kg/hm2。根据后期叶色深浅可以考虑增施叶面肥。
病虫草害防治:6月下旬用50%丁草胺1 500 g/hm2除草,8月初用甲维杀蜱、吡蚜酮、井冈戊唑醇防治纹枯病及大螟、稻纵卷叶螟,在破口期用三环唑、稻瘟酰胺防治稻瘟病;9月初用甲维茚虫威、甲维苏云金防治稻纵卷叶螟,用三环唑、稻瘟酰胺再次防治稻瘟病[3]。
1.4 调查内容与方法
每个处理选10穴,挂牌标记,从四叶期后每7 d调查1次叶龄和茎蘖数;产量数据为成熟期考种获得[4-6]。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栽培模式盐粳15号株高、生育期、抗性及产量比较
由表1可知,各栽培模式下盐粳15号的株高没有显著差异;在生育期方面,钵苗摆栽模式齐穗期最早为9月8日,较抛秧、机插秧、机条播分别提前2、1、4 d,钵苗摆栽、抛秧、机插秧在11月5日均_到收割标准,全生育期为161 d,机条播熟期较前3种模式迟3 d左右,11月8日达到收割标准,全生育期为148 d;盐粳15号在4种栽培模式下生育后期均未见病害,表明盐粳15号综合抗病性较好,且2016年水稻生育后期低温寡照的气候条件不利于病原体的繁殖扩散;4种栽培模式均未发生倒伏。
由表2可知,盐粳15号在机条播条件下有效穗数最高,为364.5万穗/hm2;但机条播条件下的穗实粒数和千粒重在4种栽培模式中最低,钵苗摆栽有效穗数在4种栽培模式中居于第3位,但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在4种栽培模式中均最高,其最终产量达到11 079.0 kg/hm2,较抛秧、机插秧、机条播分别高出436.5、303.0、447.0 kg/hm2;机条播条件下的糙米率较其他3种移栽模式低3个百分点。
2.2 不同栽培模式盐粳15号叶龄和茎蘖动态比较
由图1可知,盐粳15号的叶龄在十叶期之前增长速度较快,这与6月15日至7月27日日平均气温逐渐上升有关,其中7月20―27日的日平均气温达到32.5 ℃,较7月平均气温28.1 ℃高出4.4 ℃,叶龄增长速度最快。8月气温趋于稳定,叶龄增长速度降低,这与后期叶龄增长所需积温随分蘖节位的升高逐渐增加有关。钵苗摆栽、抛秧、机插秧叶龄增长基本一致,机条播叶龄在各个时期均比前3种栽培模式低,最终叶龄较其他栽培模式少0.8~0.9叶,这与直播稻全生育期积温较其他3种移栽模式少有关。
由图2可知,钵苗移栽、抛秧和机插秧模式的茎蘖数在6月22日和7月13日2个节点茎蘖增长速度明显提高,这与五叶期和八叶期均处于秧苗的快速吸收肥料阶段有关,且7月13―27日温度较高,茎蘖数上升速度极快。7月27日左右开始搁田,茎蘖数开始明显下降,无效分蘖大量枯萎,8月10日左右开始干湿交替,茎蘖数趋于平稳。在钵苗摆栽、抛秧和机插秧3种模式中,抛秧的茎蘖数最低,这可能是由于群体分布不均导致肥料和光照的利用不平衡引起。由于定点所取10穴存在直播与移栽基本苗难以一致的问题,机条播的茎蘖数与其他3种模式无法直接比较,机条播的茎蘖数增减趋势与其他3种模式一致,但直播条件下无移栽伤苗问题,分蘖节位较移栽模式多,群体数量大于移栽模式。
3 结论与讨论
综合分析4种栽培模式下水稻的生长发育情况以及最终产量数据,4种栽培模式各具优缺点。钵苗摆栽条件下盐粳15号叶龄及茎蘖数每个阶段均正常增长,无移栽伤苗引起的缓苗期,可以最大发挥盐粳15号产量潜力,但钵苗摆栽所需人力最大。抛秧模式无法做到株行距的一致,肥效和光照的利用不平衡,导致群体数量难以提高、穗型差异大而影响产量。机插秧模式较钵苗摆栽模式在产量上稍有不足,但从育秧至移栽人工需求比钵苗摆栽低,与盐粳15号配套生产可以获得最大效益。机条播模式虽然省时省力,但产量和出糙率在4种模式中最低,综合效益受限。
4 参考文献
[1] 王志军,谢宗铭,田又升,等.膜下滴灌和淹灌两种栽培模式下水稻光合生理特性的研究[J].中国水稻科学,2015(2):150-158.
[2] 马巍,侯立刚,齐春艳,等.吉林省盐碱稻区不同栽培模式对土壤性质及水稻生长的影响[J].吉林农业科学,2014(4):17-21.
[3] 高升炳,纪律娟,郭春年.水稻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6(23):76.
[4] 丰大清,刘祥臣,李本银,等.不同栽培模式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12(8):4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