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运筹学及其应用范文

运筹学及其应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运筹学及其应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运筹学及其应用范文

关键词:运筹学;案例教学;数学建模

运筹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以定量分析的方法来研究管理问题,将工程思想和管理思想相结合,应用系统的、科学的、数学分析的方法,通过建模、检验和求解数学模型等手段来获得最优决策。它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在大学开设运筹学的目的,就是要求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运筹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掌握线性规划、整数规划、非线性规划、网络分析、对策论、存储论、排队论等一系列最优化理论和方法;熟练地运用计算机软件,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通过运筹学的教学,能够培养学生利用运筹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科学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运筹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它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学校培养的人才质量和大学生的素质与能力。笔者在运筹学的教学实践中,针对原来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了适当改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强化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的教学

运筹学发展到现在虽然只有60多年的历史,但是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应用范围大,已形成了一个相当庞大的学科,具有完整的学科体系。它的主要内容包含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整数规划、动态规划、网络分析、排队论、对策论、存储论等。

运筹学各部分之间相互联系,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学科体系,具有系统的理论和方法。而且运筹学还是一门年轻的处于发展时期的学科,运筹学的理论研究将会进一步地发展。所以为了保持运筹学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和有助于学生今后的继续学习,应该重视运筹学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的教学和训练,使他们掌握运筹学基本的优化理论和优化方法,掌握各主要分支的模型、基本概念与理论、主要算法及其应用,为学生打牢理论基础。但由于运筹学内容较多,而课时又不足,所以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地淡化较复杂的基础理论的证明过程,淡化较繁琐的人工计算方法的指导训练。

二、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加强案例教学

运筹学的研究从一开始就有着强烈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最早应用于军事部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转向民用部门。随后运筹学各个分支的产生和发展,也都和实际应用密不可分。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从实际问题出发,精选具有充分的代表性、源于实际问题的典型例题与案例,让学生对案例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分析、研究,选择适当的运筹学方法进行计算,并对计算过程和结果进行讨论。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亲身体验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从中逐步地掌握了运筹学解决问题的方法,建立起运筹学理论知识的框架,培养了学生的应用能力。

三、锻炼学生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

运筹学内容丰富,有许多分支,如线性规划、整数规划、非线性规划、动态规划、网络分析、对策论、存储论、排队论等。对每个分支,运筹学都建立了数学模型,并给出了完整的理论和求解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首先要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确定目标函数,给出约束条件,然后才可以选择适当的运筹学知识建立模型求解。

从事实际问题研究的人们,常常感到把一个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模型比模型的求解更困难,也更重要。因此在运筹学的教学中,要培养学生针对实际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增加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建立模型的内容,使学生学会从复杂的数量关系中找出最本质的规律。

运筹学与数学建模有着紧密的联系。运筹学本身就是研究各种优化模型的学科,而且数学建模中的很多问题都可以运用运筹学知识解决。因此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和国家举办的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把运筹学知识用到实际问题中去。

四、加强对学生计算机软件应用能力的培养

运筹学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与计算机的发展是紧密联系的,没有计算机的应用,就没有运筹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可能。由于运筹学主要用于解决复杂系统的各种最优化问题,问题涉及的变量非常多,约束条件非常复杂,因而建立的运筹学模型往往非常庞大,计算量特别大,必须借助于计算机才能够完成问题的求解。

为了使学生能够在以后的工作中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能够运用运筹学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应用LINGO、MATLAB等计算软件,求解大规模的优化问题。因此在教学中强化理论教学的同时,也要加强实践教学这一辅助手段。在教学中定时安排上机实验,加强软件的实际操作训练,提高学生熟练运用计算机的能力。并且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也使用运筹学软件替代人工方法进行复杂的计算,这样可以节省时间,增加课堂的授课内容,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五、渗透运筹学的思想方法,增强学生的优化意识

从“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这句话可以看出,古代的人们就已经有了运筹学的思想和意识,并自觉地运用于重大决策。现在我们有了系统的运筹学理论,并且有计算机软件这一强大的计算工具,因此更要把运筹学的思想牢刻在学生的头脑中,落实到学生的行动中。使学生时刻都要有优化意识,在做事情之前,都要先对问题进行分析、计算,进行科学决策,采取最优的解决方案,尽可能地达到最好的效果。这样,学生养成习惯后,就可以在今后的工作中,学会以最少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完成任务,获取最大的收益。

第2篇:运筹学及其应用范文

关键词:线性规划问题;单纯形法;分块;并行求解

中图分类号: O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4(b)-0000-00

Abstract: Simplex method is still the most effective and most commonly used algorithm for solving linear programming problems. Analysis of the calculation principle and process of the simplex method and the correlation operation and swapping based iterative process were divided into blocks, on this basis,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a kind of parallel processing algorithm for solving the mechanism of the linear programming problem.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shows that the new algorithm has a good speedup, and is easy to be implemented in a computer with multi core architecture.

Key words: linear programming problem; simplex method; block; parallel solution

中图分类号:O151.21 文献标识码:A

佛山职业技术学院校级科研基金资助项目: 2014KY017

1 引言

规划问题所涉及的是,对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或调配,从而达到所期望的目的。这些问题的特点是,有大量的方案(解)满足每个问题的基本条件,究竟把哪一方案(解)选为最优,则与问题中某一个实际要求或目标有关[1]。而线性规划(Linear Programming)问题则是规划问题例,该类问题的数学模型可用线性的关系式进行描述。通常,线性规划所研究的问题有两类,一类为资源(人力、物力、财力)是给定的,要求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最大限度地实现预期的目标(产量、产值最大、利润最高等);另一类为任务是给定的,要求以消耗最少的资源(原料、工时、成本)来完成它。前一类问题称为极大值问题,后一类问题称为极小值问题[2-4]。

在线性规划的解法中,单纯形法是一个最著名的方法。它在理论上是完善和严格的,在实践上是方便和有效的。注意到当前的微机普遍具有多核计算架构,为更好地发挥这一特性,我们对线性规划问题中的单纯形求解法进行了分块并行计算的改进。

2 线性规划问题的数学模型及其标准形式

2.1 线性规划问题的数学模型

现实生活中的线性规划问题是各式各样的,但经过抽象处理后,它们普遍具有如下的共同特点:表示问题的最优化的目标指标是线性函数,表示约束条件的数学式子是一组变量 的线性等式或线性不等式组,为此,可以得到线性规划问题其数学模型的一般形式为[5]:

求一组决策变量 的值,使之满足下列约束条件:

从图2可知,单纯形的分块并行计算的加速比随着计算规模的增加而增长,在矩阵 的阶数为8000阶时,其加速比达到51.2%。

5 结语

在单纯形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线性规划问题的分块并行求解算法,新算法具有良好的加速比和易于实现的特点,理论分析及相关实验均表明它是有效的。

参考文献:

1・范玉妹,徐尔,赵金玲等.数学规划及其应用(第3版)[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9,1-7.

2・张香云.线性规划[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1-173.

3・杜红.应用运筹学 [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19-72.

4・张惠恩.管理线性规划[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1-91.

5・胡运权.运筹学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1-14.

6・庞碧君.线性规划与随机线性规划[M].郑州: 郑州大学出版社,2007,17-55.

7・周伟明.多核计算与程序设计[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75-124.

8・武汉大学多核架构与编程课程组编.多核架构与编程技术[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23-96・

第3篇:运筹学及其应用范文

关键词:银行排队系统;数学建模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民众对金融行业需求不断提升,对于人口众多,且又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在金融机构迅速发展的同时,各种问题逐渐显现,在银行竞争中,银行的零售业务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自2006年,银行排队问题便常常被各大媒体报道,银行的排队问题已成为各大银行必须面对的既客观又实际的紧迫课题,也是影响银行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的关键。如今,金融市场竞争激烈,时间既是成本因素同时也具有潜在价值,缩短客户等待时间,提高排队系统的服务效率,这并不仅是客户所关注的问题,也是为双方实现增值的重要手段。

因此,优化排队系统已经成为我国银行等服务行业的当务之急,但这个难题却一直没有被很好地解决。国内的学术界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不够深入,多倾向于运用经济、管理的知识来分析排队原因,虽然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缓解排队压力的观点,但是很少有结合数学中的概率以及排队论等知识来分析、运用数学模型来量化排队问题的。

实际上,银行等服务行业的排队问题蕴含了很多数学、运筹学的知识理论,不仅仅是看上去的企业管理的问题。本文以概率论知识为基础,运用排队论的相关知识,建立排队模型,并借助相关调研数据计算当出前银行排队系统的运行效率,那么通过对比相关参数来评估系统的服务水平,就可以判断系统结构的合理性,从而研究制定系统的改进方案。

一、解决银行排队问题的理论依据

银行排队问题是排队问题中的一种,所以我们先分析排队论中关于排队过程的理论知识,再与银行的排队问题中的各个指标进行一一对应,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一)排队过程的一般模型

排队系统的主要有输入过程、排队规则、服务机构和输出过程组成:顾客总体到队伍到服务站到输出。

1、输入过程:顾客到达排队系统的过程,有如下几种:(1)顾客总体(称为顾客源)分为总数无限的和总数有限的。(2)顾客到来的方式分为单个到达的和成批到达的。(3)顾客相继到达分为确定时间间隔的和随机的时间间隔的。

根据概率论来看,顾客的先后到达是有一定概率的,也就是说顾客从四面八方到达银行网点的时间先后顺序符合一定的分布规则,通常被假设为彼此之间相互独立并服从同一概论分布。当前这种分布最受大家认可的有:定长分布、泊松分布等等。其中泊松分布是应用最广泛也是最多的,因为符合泊松分布条件的都被认为是随机不规则的,这也就意味着顾客在泊松分布到达银行网点时,其他与其不相关联的顾客在任一时间到达的可能性都相同而且互不影响。

2、排队规则:服务系统的分类有3种:(1)损失制系统,当顾客到达银行需要服务的时候,遇到银行繁忙排队使劲长的情况是,顾客会离去不排队等候服务。(2)等待制系统,银行网点采用顾客先到先服务的规则,按照该顺序给先到的顾客服务,后面到达的顾客紧接其后,依次排队等候。通常有四种情况:先到先给服务、后到先服务、优先服务、随机服务。(3)混合制系统,在我们生活当中,许多系统都处在损失制和等待制之间,所以在损失制系统里,免去了是否排队的问题,并且在这个系统里,排队规则又有很大的不同,跟其他系统相对这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3、服务机构:根据服务设施的数量、排列及服务方式,有以下分类:(1)服务机构有一个或多个,通常称为单服务台系统与多服务台系统。(2)对于多服务台系统,服务设施的排列方式分为并列、串列和混合排列。(3)服务方式分为单个服务和成批服务。(4)服务时间可以是确定型的,也可以是随机型的,对于随机型的需要知道它的概率分布。

4.输出过程:根据顾客从得到服务到离开服务机构的情况,输出又分为定长的服务时间和随机的服务时间,将其看作随机变量,那么定长的服务时间和随机的服务时间是相互独立但是遵循同一分布的。因此,顾客接受服务时间规律在分布中可以用概率来阐述,在服务时间上符合分布规律的还有定长分布、爱尔朗分布等,这也可以从生活中的现象看出,看似简单的银行服务排队规则,背后却隐藏了指数分布,由此来服务好顾客,让顾客体验良好。

(二)在用银行排队模型理论分析银行排队时间问题上依照排队系统可以大致分成四个步骤:先输入顾客流量、设置排队规则、预算服务窗口、产生服务时间,这样整个排队模型基本就建立起来了。

1、顾客流量:它是指在单位时间内前来该银行网点办理业务的顾客数量。在模型中,顾客来到银行网点存在2个形式,一种是一个顾客单独前来办理业务,一种是一群人同时到达办理业务,根据到达分布规律可知,我们可以根据顾客行为来设置顾客流量。在银行网点排队问题中,顾客流量是符合泊松分布条件的,这也给实际系统模型提供的假设相符合,由此证实:这种假设是正确有效的。

2、排队规则:银行的排队规则是“先到先服务”,就是先到达银行的顾客可以优先得到银行的服务。对于多个窗口同时提供服务的情况,人们都会选择队伍最短的进行排队等候,这样我们可以认为每个服务台的队伍是一样长的。要清晰说明这种问题,首先假设银行网点排队属于无损等待制,顾客到达银行窗口进行业务办理时服务窗口是按照进入顺序排列,只会依次从前往后进行,并且不会无故消失,只会按照次序正常进行。

3、服务窗口:服务机构对银行排队系统来说,一般是多个窗口同时服务。

4、服务时间:由于每个顾客办理的时间不同,银行需要按照顺序一个一个的服务,所以服务时间是长短不同的,所以服务时间是属于随机,服从指数分布。

二、结论

本文从数学的角度,以概率论知识为基础,运用排队论的相关知识,建立排队模型,并借助相关调研数据计算当出前银行排队系统的运行效率,那么通过对比相关参数来评估系统的服务水平,就可以判断系统结构的合理性,从而研究制定系统的改进方案。(作者单位: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公共课教学部)

参考文献:

[1]韩中庚.数学建模方法及其应用[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58-277。

[2]张杰.运筹学模型及其应用[C].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346-378。

[3]范文字,苑辉.基于排队论的银行客户服务系统问题研究[J].价值工程,2005(12):12-18。

[4]杨米沙.银行排队系统数据分析及窗口设置优化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8,(4):57-62。

第4篇:运筹学及其应用范文

【关键词】智能控制;机电一体化;应用

集成电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机电一体化技术日益成熟的同时,得到了极为广泛的应用,各种工业生产中越来越多地涉及到了机电一体化技术,其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随着生产要求的进一步提高,对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控制效果的要求也逐步提高。许多工业对象或生产过程常常具有非线性、时变性、变结构、多层次、多因素以及各种不确定性等,难于建立精确的数学模型,即使对一些复杂对象能够导出数学模型,但过于复杂,既不利于设计,也难于实现有效控制。而智能控制的出现和不断发展,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方法。越来越多的智能控制方法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得到应用,智能控制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研究也日益受到重视,从智能机器人到数控机床的智能化,无不体现了智能控制的重要性。

1.关于智能控制

智能控制这个词对我们来说,早已不在陌生,几乎充斥于生活生产的方方面面,究竟什么是智能控制呢?所谓智能控制,就是指在无人干预的情况下能自主地驱动智能机器实现控制目标的自动控制技术,是用计算机模拟人类智能的一个重要领域。传统的控制只是智能控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智能控制最底层的阶段。智能控制是由多个学科相互交叉所形成的学科,它的理论基础包括信息论、自动控制论、运筹学及人工智能等内容。智能控制具有以下特征:一是智能控制的核心在高层控制;二是智能控制器具有非线性特性;三是智能控制具有变结构特点;四是智能控制器具有总体自寻优特性;五是智能控制系统应能满足多样性目标的高性能要求;六是智能控制是一门边缘交叉学科;七是智能控制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智能控制的类型包括:一是分级递阶控制系统;二是专家控制系统;三是集成混合控制;四是人工神经网络控制系统;五是模糊控制系统;六是学习控制系统;七是进化计算与遗传算法;八是组合智能控制方法等。总之,智能控制系统具有极强的学习功能、组织功能及适应,其在机电一体化方面的广泛应用是当前智能控制的一大发展趋势。模糊系统、遗传算法、专家系统及神经网络是应用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最常见的四种技术,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关系。

2.智能控制与机电一体化的关系论述

事实上,智能控制是21世纪机电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国外的起步时间相对较早,发展相对成熟,早在20世纪90年代,发达和较发达国家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就开始逐渐步入智能控制的阶段。一方面,通信技术、光学等加入到机电一体化行列中,微细加工技术也逐步在机电一体化中得以有效应用,出现了微机电一体化及光电一体化等新的分支结构;另一方面,有关机电一体化系统建模的分析、设计以及集成方法,机电一体化学科体系及发展趋势等都开展了深刻的研究。同时,因为神经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控制和光纤技术等多领域都有了较大进步,这为机电一体化的技术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也为产业化奠定了基础。智能控制已成为21世纪机电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在控制理论的基础上,加以运筹学、模糊数学、计算机科学、生理学、心理学、混沌动力学及人工智能等众多新方法、新思想,通过对人类智能的模拟,使其具有思维逻辑、判断推理能力以及决策能力,以获得更准确的控制目标。智能控制已经在机电一体化的系统研究中日益受到重视,建筑智能化及机器人的智能化就是其典型应用。

3.智能控制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应用

3.1 数控领域

机械制造行业是最早应用数控技术的行业,它担负着为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先进装备的重任。应该重点研制开发与生产现代化军事装备用的高性能三轴和五轴高速立式加工中心,五坐标加工中心,大型五坐标龙门铣等;汽车行业发动机、变速箱、曲轴柔性加工生产线上用的数控机床和高速加工中心,以及焊接、装配、喷漆机器人、板件激光焊接机和激光切割机等;航空、船舶、发电行业加工螺旋桨、发动机、发电机和水轮机叶片零件用的高速五坐标加工中心、重型车铣复合加工中心等。在数控领域,不仅需要智能控制有很高的性能,而且还要具有一定的延伸、模拟和扩展的知识处理功能。比如加工运动推理、决策、规划能力以及网络通信制造的能力、感知加工环境的能力、智能般控、智能数据库、智能编程等,能够自组织、自适应、自寻优、自学习、自规划、自识别、自整定、自繁殖、自修复等。在进行控制时使用经典控制理论,如果遇到有很多信息模糊,或者是有许多的环节没有办法建模,那么在这样的时候运用智能控制的思路,就可以实现经典控制根本无法实现的最佳效果。形成智能控制理论的其中一个方法模糊控制就是为了实现优化加工过程的控制。对于那些在专门的领域中结构不是很明确、没有办法确定它的算法的知识推理的问题,用专家系统就能够很好地解决。它可以把对很多个数控机床的专家经验综合到一起,然后利用一定的推理规矩,根据具体的故障信息,推理出指导性的意见。

3.2 模糊控制

随着计算机及其相关技术的发展,模糊控制也由最初的经典模糊控制发展到自适应模糊控制、专家模糊控制和基于神经网络的自学习模糊控制。其实现方式也由最初在微型机(单片机)上用软件方法实现发展到应用模糊控制开发出模糊计算机进行直接控制。专家系统能够表达和利用控制复杂过程和对象所需的启发式知识,重视知识的多层次和分类的需要,弥补了模糊控制器结构过于简单、规则比较单一的缺陷,赋予了模糊控制更高的智能;二者的结合还能够拥有过程控制复杂的知识,并能够在更为复杂的情况下对这些知识加以有效利用。神经网络实现局部或全部的模糊逻辑控制功能,前者如利用神经网络实现模糊控制规则或模糊推理,后者通常要求网络层数多于3层;自适应神经网络模糊控制,利用神经网络的学习功能作为模型辨识或直接用作控制器;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隶属函数及推理规则的获取方法,具有模糊连接强度的模糊神经网等,均在控制中有所应用,模糊系统与遗传算法相结合的控制器设计方法则提供了更为新颖的思路。此外,模糊预测控制,模糊变结构方法,模糊系统建模及参数辨识,模糊模式识别等的研究,也都属于较为前沿的研究方向。

4.结束语

智能控制是机电一体化技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发展的主要方向。智能控制技术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如何将其与机电一体化技术以及传统控制理论结合起来实现机电一体化系统的高度智能化还有很长的距离,需要坚持不懈地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王成勤,李威,孟宝星.智能控制及其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应用[J].机床与液压,2008(08).

[2]习玲丽,王永初.智能控制的发展前景[J].仪器仪表用户,2006(04).

[3]李玉清.智能控制的研究方法及其应用最新动态[J].可编程控制器与工厂自动化,2005(02).

[4]原艳红.智能控制的发展及其应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S1).

[5]顾伟军,彭亦功.智能控制技术及其应用[J].自动化仪表,2006(S1).

[6]李化民,周胜利,温艳芬.智能控制及智能自动化技术[J].工业计量,2004(S1).

第5篇:运筹学及其应用范文

关键词 化工自动化;控制;应用

中图分类号:TP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031-043-01

在化工生产的过程当中,所谓的自动化控制就是通过在生产设备上,应用到了自动化的装置,并且可以替代一部分的人工操作,从而促使在生产过程中可以自动地进行。而通过自动化装置进行管理的生产方式也就称作是化工自动化。当前在我国,由于自动化控制已经日渐地得到了广泛推广,通常是应用于化工的生产过程中,此外,也应用于自动化控制领域里。通过应用化工自动化系统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也会改善了它的生产环境,在该领域当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

1 当前的发展现状

在我国的现阶段,由于自动化生产已经逐渐的向智能化发展,并且在这其中也已经获得较好的成效。当前,我国经济随着快速迅猛的发展,而科技也随着不断的进步,以前所应用的化工自动化控制也已经从检测内容以及控制内容慢慢的形成了以检测与控制相对独立的发展。现如今,在化工生产控制的过程当中,一般包括了分析、运行自动化系统以及实施等方面。而另一方面,在化工自动化的控制系统当中,也已经通过在应用现场技术,同时也应用到了仪表技术、控制理论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等各个领域,并且在化工的生产过程当中,通过控制、检测以及管理的作用实施。在目前,化工自动化控制也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一项科学技术,他能有效的解决诸多问题。在我国的自动化控制研究当中,也已经逐渐的推广于计算机领域当中,同时也应用在化工生产的控制当中,可以提高化工产量,也提高了收益,并且有降低消耗的作用。

2 一般控制与自动化的区别

1)由于化工自动化控制在发展过程中的效果是与信息反馈紧密相联的。通常在控制系统当中,主要是通过控制器进行采集信号,一旦把预期想要控制的信息传送到控制器里,并且对信息数据进行比较,再由控制器决定应怎样对其校正,因此,我们把这种传递的过程就称作是信息反馈。由于信息反馈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提高控制质量,这也是比较有效的一个重要措施,信息反馈通过改变其规律和大小等方面,则可以产生一定的控制效果,此外,也可以把相对不够稳定控制通过转变和调节作为质量控制的最佳状态,所以,在控制系统当中,反馈则是最重要的一部分。

2)一般在化工生产的过程当中,可以把不同种类的工艺平衡状态当作相对稳态的一个状态。如果在化工生产过程中趋于稳态状态时,一旦发生了干扰情况,所控制的变量则会偏离,然而,这时则可以通过在系统设备当中的装置从而促使变量逐渐的往稳定方向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把受到干扰出现偏离的又回到稳态的过程则可以称作是动态过程。在一般情况下,我们把回复的过程可以看作是震荡式,把控制变量归位到初始状态,而也可以通过把控制变量转变为新的稳定状态。当前,在部分的生产设备当中,一般都可以通过预测把可能发生偏离的动态进行设计,而不能把所有的稳态进行计算设计。

3 主要存在的问题

1)通常情况下,产品化能力出现不良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①在当前的生产模型以及对技术做优化时,应具有人力资源以及达到足够的资金,同时在研究时也必须要具有良好的科研实力,但是,往往也缺少了一定的产品优化等方面的要求;②在研发的过程当中,往往会把学历较高人员相应的安排在产品开发的过程当中,而不是进行合理的分配,从而也就浪费了一定的资源人力。

2)化工生产企业在以后的发展当中,必定要把工作重点全部转移到新技术的研发过程当中,以提高化工生产的经济效益。此外,在化工生产的过程当中也应运用大量的信息技术,优化生产等作用。

3)在开发模型的过程中,一般都是通过较为大型的生产企业进行开发装置的,然而,在我国化工生产的工艺当中,由于流程具有多样性,所以生产的模型在通用性能方面就较差,并且不能得到广泛的应用。

4)在应用时,缺乏有效的控制,其技术与方法仍然达不到发展的具体要求,因此,我们必须要认识到,在研究自动控制时所要面临的应用现实问题,通常情况下,理论都是在实践当中所研究出来的,所以实践也必须要在理论指导下才可以进行。而当前的自动控制则出现了脱节的现象。

4 有效的应用措施

1)通常情况下,主显示器可以接收到数据信息,也可以通过绘制形成控制图,如果系统发生问题时,必须要立刻警报,并且要及时应用措施进行解决。这种模式也就是控制质量的管理模式,也是最为常见的一种控制模式。由于化工自动化所要控制的目标就是要得到相对稳定的产品,所以质量如果出现问题,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其产品也就不合格,因此,就必须要提高控制生产,但同时也会增加成本,一旦把质量控制好,其生产效率就是有很大的提高,这样也降低了生产成本。

2)在现阶段,由于生产自动化研究的主要目标就是通过以市场作为一个重要的导向,并且集控制和管理为一体所集成的自动化系统。他会给生产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所以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推广,并且从系统角度出发,进一步研究自动化系统的应用,对此,如果要解决这种问题,就必须要把运筹学、控制理论以及智能控制相结合,从而达到控制的目的。

3)在生产试验的过程当中,应选用质量比较可靠的控制指标,然而,在化工生产企业当中,一般多数的参数都不是进行规划统一的,所以都属于分布式的。而在一般情况下,多数的参数均是符合正态分布的,此时就应选择正态的分布理论,从而描述出自动化控制的每项指标。

4)在控制质量的主要目标就是要把产品达到一定的稳定性,如果没有把质量控制好,其产品就是一个废品,而且也提高了生产成本。因此,在生产的过程当中,必须要提高对质量的控制,从而提高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把化工自动化达到一个良好的控制水平。

5 结论

总之,在我国近些年以来,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快速的发展,化工自动化控制的发展速度也日益加强。当前,由于自动化控制已经日渐地得到了广泛推广,通常是应用于化工的生产过程中,此外,也应用于自动化控制领域里。通过应用化工自动化系统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改善了它的生产环境,对此,在该领域当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马贵龙.化工自动化控制及其应用研究[J].中国科技博览,2012(23).

第6篇:运筹学及其应用范文

[关键词] 收益管理;协同;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

[中图分类号] F27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8)09-0012-04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基于共生理论的金融企业集群发展研究”(批准号:70773070);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 资助项目“服务质量管理研究”(批准号:T0502);上海市教委科研项目“服务管理研究”(批准号:05es74)

[作者简介] 施 若,贵州财经学院金融学院高级工程师,上海理工大学博士生,研究方向为服务管理、收益管理、银行管理;

(贵州 贵阳 550004)

顾宝炎,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服务管理、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

(上海 200093)

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进步,使航空、酒店、银行等服务性企业的经营由垄断转向竞争,市场由以企业为中心转向以顾客为中心,产品或服务由同质化转向差异化,顾客需求由单一化转向多元化。这些变化使得传统的供求理论在解决有限资源约束下提高企业收益问题时,面临资源闲置或因潜在收益流失造成企业收益下降等困境。自1970年代末以来,深受市场激烈竞争和价格血战带来收益严重下滑困扰的航空业,通过对自身经营战略的反思,率先进行有效提高企业收益的新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起源于航空业的收益管理理论正是在传统的供求关系理论的基础上,吸收运筹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和协同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并在计算机等先进技术的支持下,逐步形成以市场和客户为中心,以市场细分和预测为基础,以资源存量控制和价格控制为优化机制,以协同环境为运营保障的收益管理理论体系,逐步形成为现代管理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收益管理理论在航空业的成功应用,不仅推动了该理论发展,而且其应用领域逐步向酒店、银行、汽车租赁、交通运输、电信、电力等服务性行业拓展。正如国际运筹联合会主席Bell先生预测管理科学未来50年发展时所指出:20世纪80年代开始研究的收益管理已经改变,并将继续改变整个应用领域和管理科学的面貌。笔者通过国内外收益管理研究文献的分析梳理,系统地对收益管理理论的内涵、行业应用特征、发展演化及必要条件等基础问题进行归纳研究,力图为收益管理理论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一、收益管理理论的基本内涵

关于什么是收益管理理论的基本内涵,专家和学者众说纷纭,并作出了不同的诠释,主要观点体现如下:

Talluri和 Van Ryzin (2004)从经济学视角将收益管理定义为需求决策管理(DDM),认为收益管理是通过对市场需求的细分和预测,决定何时、何地以何种价格向谁提品或服务,通过扩大顾客有效需求来提高企业收益。该定义是对供应链管理(SCM)的必要补充,同时充分认识到市场细分和预测对提高收益的重要性。

Weatherford和Bodily(1992)从企业的产品或服务的性质视角提出收益管理就是易失性资产管理(Perishable-Asset Revenue Management)。该观点充分认识到服务性企业的产品或服务有别于制造业产品的重要特性就是易失性,其产品或服务的价值或收益同时间有密切关系,且价值随着时间而呈递减趋势。因此,持有该观点的学者认为收益管理就是对不同时段的资源(如航空的飞机座位等)和价格进行有效管理,通过有效利用企业有限资源,并根据不同时段资源价值制定价格的途径来提高企业收益。该定义意识到资源所具有的价值将随时间变化的重要特征。

Jauncey等(1995)学者从企业经营目的视角提出收益管理就是在考虑需求预测的基础上,在需求淡季通过折扣等促销手段提高客房入住率,在需求旺季提高客房价格的方式来实现客房收益最大化。美国酒店和汽车旅馆协会(AHMA)在Jauncey等的定义的基础上,考虑了顾客取消预订、顾客爽约和是否接受顾客预订情况等因素,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收益管理的内涵。Jauncey和AHMA对收益管理的定义强调实现企业收益最大化的目标,同时认识到市场预测在收益管理中的重要地位。

Donaghy(1995)、Liemberman(1993)等学者从技术视角对收益管理进行解释,他们认为收益管理是一种企业生产能力的管理工具,通过对信息系统、管理技术、概率统计和组织理论、经营实践和知识等理论和技术的优化组合,以增强企业的收益能力和对顾客的服务能力。该定义强调了收益管理是提高企业收益的技术手段和管理工具。

Jones(1999)等学者从系统的视角出发,认为收益管理是为酒店业主实现酒店盈利能力最大化的服务管理系统,该系统通过细分市场对盈利能力的识别,确定销售价值、价格设定、折扣生成、订房过滤准则以及对价格、客房资源进行有效控制,以实现酒店盈利能力最大化的目标。该定义强调了收益管理在酒店盈利能力管理中的战略地位,从系统的角度分析市场、价格、存量等要素对收益的影响,强调了整体收益最大化的观点。

Kimes(1989)在综合上述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并结合营销学理论,提出4R理论,即在正确的时间和地点(Right time and place),以正确的价格(Right price)向正确的顾客(Right customer)提供正确的产品或服务(Right product or ser-vice),实现资源约束下企业收益最大化目标。4R理论反映了收益管理的市场、运作机制和企业目标等内涵,是目前对收益管理较为全面和准确的诠释。

笔者以为,企业收益应由显性收益和隐性收益两个部分组成。传统收益管理对收益的认识主要集中在受价格和有效存量要素影响的利润的这一显性收益上。但随着经营市场的开放和竞争程度的加剧,顾客、员工、企业内外环境等要素对企业收益的影响力加大,企业品牌和社会价值等带来的隐性收益在企业收益的比重逐渐增大,因此,单一采用利润一个维度来诠释企业的收益已显不足,企业的收益应该诠释为由企业利润、顾客满意度和社会贡献度三个维度共同构建的价值。故笔者将收益管理理论的基本内涵界定为:企业在有效协同影响收益的内外要素基础上,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等技术的支持,通过有效地对市场细分和预测,在正确的时间和地点以正确的价格向正确的客户提供正确的产品和服务,实现由利润、顾客满意度和社会贡献度构成的价值的最大化目标。收益管理系统是一个受多个要素影响,由市场分析、优化机制(即资源存量控制和价格控制)、协同环境构成的复杂服务管理系统。

二、收益管理理论的行业应用特征

收益管理理论是一门由运筹学、管理科学、经济学等学科融合而成的边缘交叉学科。随着收益管理理论在航空领域的成功应用,收益管理理论现已在其他服务领域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虽然各个行业的特点不尽相同,但适用于收益管理理论的行业一般具有共同的应用特征。Van Wes-tering (1994)和 Kimes(1998)等学者对航空、酒店餐饮等行业应用收益管理理论进行长期研究,将其共同的应用特征总结如下:

1.企业具备相对固定产能。以航空、酒店等行业为例。由于行业特征,都存在前期投资规模大(如购买新的飞机、修建新的酒店、开设新的营业网点等),最大生产或服务能力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固定不变,短期内不可能通过改变其生产或服务能力来满足需求变化。企业只有在有限的产能条件下,通过提高管理水平来提高企业收益。

2.需求可预测性。航空、酒店、银行等服务性企业的资源可分为有形资源(如飞机座位、酒店客房、银行服务窗口)和无形资源(如酒店入住时间、银行窗口排队时间等),其顾客可分为预约顾客和随机顾客,其销售可分为旺季和淡季。企业只有通过对计算机或人工预订系统收集的顾客、市场信息进行分析预测,管理者才能够了解不同顾客需求变化的规律和实现需求转移,并以此制定出合理的资源存量配置和定价机制,实现企业收益最大化。

3.产品或服务具有易失性。与传统制造业的产品不同,航空、酒店、银行等服务性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具有易失性,即时效性。其产品或服务的价值随着时间递减,不能通过存储来满足顾客未来的需要,如果在一定时间内销售不出去,企业将永久性地损失这些资源潜在的收益。企业只有通过折扣等管理手段降低资源的闲置率,以实现企业收益增长的目标。

4.市场可细分性。航空、酒店、银行等行业面临以顾客为中心、竞争激烈和需求多元化的市场。不同顾客对企业产品或服务的感知和敏感度各不相同,采用单一价格策略将会造成顾客流失或潜在收入流失。比如,航空市场上存在两类顾客,一类是对价格不敏感,但对时间和服务敏感的商务顾客,另一类是对价格敏感,而对时间和服务不敏感的休闲顾客。如果采用高价策略,休闲顾客可能选择低成本的航空公司或其他交通工具,造成航空公司座位资源闲置。反之,如果采用低价策略,商务顾客选择低价或因对服务质量不满而流失,造成航空公司潜在收益下降。对市场进行有效细分,为不同需求层次的顾客制定不同价格和分配不同资源,是解决企业资源闲置或潜在收益流失的重要途径。

5.具有随机波动性需求。如果顾客的需求确定且无波动,企业可通过调整生产和服务能力来满足顾客需求。然而,航空、酒店、银行等行业面临顾客需求不确定,呈季节性或时段性波动。企业采用收益管理,在需求旺季时提高价格,增加企业的获利能力;在需求淡季时通过折扣等策略来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资源闲置。

6.具有高固定成本和低边际成本的特点。航空、酒店、银行等行业的经营属于前期投资较大的行业,短期内改变生产或服务能力比较困难,但增售一个单位资源的成本非常低。以波音737-300机型的航班为例。根据某航空公司1999年的机型成本数据,平均每个航班的成本如下:总成本大约6万元左右,其中固定成本大约5.5万元,而边际成本仅为0.033万元。固定成本是边际成本的1833倍,因而多载旅客能在不明显增加成本的基础上获取更大的利润,提高企业的总收益。

7.产品或服务具有可预售性。企业面对需求多元化的顾客采取收益管理,一方面通过提前预订,以一定折扣价格将资源预售给对价格敏感的顾客,降低资源闲置概率;另一方面设置限制条件防止对时间或服务敏感的顾客以低价购买资源,造成高价顾客的潜在收益流失。同时,对预订数据进行分析和预测,根据不同需求层次的顾客购买资源的概率分布情况,在确保资源不闲置的基础上,尽量将资源留给愿出高价的商务顾客。

尽管以上特征体现了企业有限产能、产品和需求特性、市场和经营等特点,却忽略了企业的技术特征。笔者认为,由于收益管理的实施需要进行复杂的模型计算和大量数据处理,没有先进的技术支持,收益管理理论的应用将会受到严重的制约。因此,有效应用收益管理理论的应用领域应该还具备高水平的信息化基础。

三、收益管理理论发展的三个必要条件

从收益管理的发展历程分析,市场环境、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是促进收益管理理论发展的三个必不可少的条件。

首先,竞争性市场环境是收益管理应用发展的前提条件。面对封闭垄断的市场,垄断企业可以凭借对资源和价格的控制来获得高额的垄断利润,企业缺乏对资源或价格管理的源在动力。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要求放松行业管制,打破垄断,促进竞争,提高效率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竞争促使市场由以企业为中心向顾客为中心转变、由产品功能向顾客需求转变,产品或服务由同质化向差异化转变。面对这些变化,企业再难以通过垄断控制资源或价格的手段来提高企业的收益,而是要根据市场和顾客需求,制定合理的价格机制,将有限的资源合理分配给不同需求层次的顾客;通过有效管理企业资源和价格,获取潜在收益的方式来提高企业的总收益。也就是说,追求收益管理成了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因此,开放性的市场竞争环境是收益管理应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

其次,多学科理论交叉是保证收益管理应用发展的基础条件。一个新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成熟的多学科理论的支持,收益管理理论的应用和发展也具有同样道理。收益管理理论是解决航空等服务性企业资源和价格均衡,实现企业收益最大化的一系列理论和方法。它在传统的供求管理理论基础上,吸收和应用运筹学、管理学、经济学、市场营销学、行为心理学、协同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逐渐形成自身的理论体系。运筹学、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形成了解决资源存量机制、差异化价格机制等收益管理的优化理论基础;市场营销学、行为心理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形成了解决市场细分、预测以及顾客行为等市场分析理论基础;博弈论推动了收益管理联盟资源共享理论的发展;人力资源、组织学、和谐理论以及协同学是形成收益管理协同运营环境的理论保障。因此,收益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是多种学科理论支持的结果。新型学科的吸收和引进,将不断地丰富和完善其体系。

再次,先进的现代科学技术是收益管理应用和发展的保障条件。收益管理的应用和发展离不开先进的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数据库和网络通信技术的支持。航空技术的发展,降低了飞机制造成本和企业入市门槛;计算机、数据库等技术的发展,如座位编目计算机控制系统(SABRE)、计算机预订系统(CRSs)、全球分销系统(GDSs)、动态存量资源分配和优化系统(DINAMO)等,能自动、快速、准确地解决收益管理中大量的数据收集、整理、存储和分析及复杂的资源、价格优化计算、市场预测和顾客分类等问题。网路通信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拓宽了收益管理的市场分销渠道。因此,每一次科学技术的进步都促进了收益管理及其应用领域的发展。

四、收益管理理论的发展演化

收益管理起源于航空业,有效地解决了航空业面临的有限资源闲置或价格战所造成总体收益下滑的现实问题。随着收益管理在航空领域应用的巨大成功,收益管理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并迅速地在酒店、交通运输、电信等行业得到广泛的应用。通过对国内外关于收益管理的文献的研究分析,笔者将收益管理理论的发展归结为萌芽、优化和协同三个发展阶段。

19世纪20~30年代,航空业处于发展初期,飞机成本较高,市场供给远远小于市场需求,航空业主要经营运输邮件等货物运输和富有阶层的高端市场,市场主要由大型航空企业垄断。大型航空企业通过高额垄断价格策略获取超额垄断利润。二战后到60年代,飞机制造技术的发展使得航空运输业可以采用大型喷气式飞机,增强了航空公司的运输能力,同时其高速性和舒适性刺激了公众的旅行需求,另外大型飞机也降低了航空公司的运营成本,极大地推动了航空运输业的发展。随着航空业供给的增加和需求的多元化,单一的高额票价政策造成了飞机座位闲置,由机座位资源的不可存储特点,使得航空公司的收益下滑。为了解决收益下滑问题,航空公司利于计算机技术加强顾客订票的管理,将一些收益管理的概念逐渐应用于航空领域,如计算机订票系统的使用;利用超订管理手段预防顾客违约(如取消订座、爽约等顾客行为)给企业带来收益损失;利用折扣价管理手段来提高飞机运载率。这些技术和管理手段逐渐形成了收益管理理论的雏形。英国学者Littlewood提出机票预订折扣费用准则理论和二阶分类模型以及Belobaba提出的预期边际座位值(EMSR)等理论,逐步揭开了收益管理理论由定性研究向定量研究的序幕,使得收益管理理论的科学性得到了有效保障。

20世纪70年代末,以美国为首的许多国家政府放松了对航空业管制,许多低成本运营的中、小型航空企业纷纷涌入航空市场(如People-Express公司)。美国激烈的航空市场竞争,引发美国航空史上著名的“92航空价格血战”,造成了美国航空业近20亿美元的损失。而此期间,美国航空公司市场部总经理罗伯特・克兰德尔引入了收益管理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出收益管理系统,并将其应用到经营实践中。通过利用收益管理系统以有效地管理座位资源和价格,在全行业亏损的情况下,创造了6%的收益增长。收益管理理论在美国航空公司应用的成功,引起业界和学术界对收益管理的重视和研究。国际航空协会(IATA)、运筹协会国际联合会(IFORS)等国际机构、科学机构和高校、航空公司和管理咨询公司构成了收益管理理论研究和应用的组织与机构;运筹学、市场学、经济学、管理学、信息学等多学科理论的发展奠定了收益管理的理论基础;收益管理研究从静态发展到动态、由单航程发展到OD网络研究、由单资源发展到多资源、由二阶分类发展到多阶分类;计算机、数据库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加速了收益管理理论向实践转化,收益管理应用领域由航空领域逐步拓展到酒店、交通运输、电力、电信、银行等服务领域。此阶段,随着收益管理理论逐步完善和实践拓展,收益管理逐步形成自身体系,成为现代管理科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以利润为中心的收益优化成为这一阶段的研究主流。

进入服务经济时代,企业经营的内外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影响企业收益的要素更加复杂多变。企业信誉、社会价值等隐性收益在企业收益中的比重日趋增强。研究者发现企业是一个开放性的复杂系统,过分强调显性收益――利润最大化,忽视信誉、社会价值等企业隐性收益,将制约企业收益的进一步提高。为此,对企业收益的认识应由利润最大化转变为价值(利润、顾客满意、社会贡献)最大化,收益管理也由对资源、价格要素优化管理转变为对资源、价格、内部环境(员工、组织结构、企业文化等)以及外部要素(国家政策、顾客、竞争对手或伙伴)协同管理。随着和谐理论、协同理论、人力资源理论以及顾客行为心理理论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应用于收益管理,为协同收益管理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持,促使收益管理由优化阶段步入了协同发展阶段。

五、结语

收益管理起源于航空业,是解决有限资源约束条件下企业收益最大化的现代管理科学的重要学科分支。笔者在传统收益管理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服务经济时代企业的特点,提出了协同收益管理的概念,并对收益管理基本内涵、行业应用特性、发展演化和必要条件等基础性问题进行梳理分析,指出协同收益管理是今后该领域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Talluri,K.G. and van Ryzin,G.J.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Revenue Management [M]. Boston,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2004.

[2]Weatherford,L.R. and Bodily,S.E. A taxonomy and research overview of perishable-asset revenue management:yield management,overbooking pricing [J]. Operation Research,1992,10(5):831-844.

[3]Kimes,S.E. Yield management:A tool for capacity-constrained service firms [J].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1989,8(4):348-363.

[4]Van Westering,J.,Cooper,C.L. and Lockwood,A. Yield management-the case for food and beverage management [J].Progress in Tourism,Recreation and Hospitality Manage-ment,1994,6:139-147.

[5]Kimes,K.S.,Chase,R.B.,Choi,S.,Lee,P. and Ngonzi,E. Restaurant revenue management:applying yield management to the restaurant industry [J]. Cornell Hotel and Restaurant Adiminstration Quarterly,1998,35(1):22-29.

第7篇:运筹学及其应用范文

【关键词】老龄化;线性回归;替代率

【Abstract】In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 old-age insurance for urban workers, “unified account” mode, the rapid increase in the degree of aging, pension system is facing severe challenges. For staff and workers of different capture expends fixed number of year, for current and future a period of pension for the balance of quantitative analysis, and the results of different situations are discussed, establish long-term operation mechanism for the pension fund.

【Key words】Aging; Linear regression; Replacement rate

0 引言

老龄化社会正在逼近中国,养老金收支失衡的缺口也在不断加大。时间不等人,从现在开始,就应该加紧研究,为社保养老基金建立起长效的运作机制。近年来,中国经济虽然一直在高速发展,但不可避免的老龄化社会结构使中国的养老形势变得日益严峻,在此背景下,中国养老金融面临那些机遇和挑战?养老金融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将会向何处?据中国社科院“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研究”课题组2013年估测结果,如果继续执行现有养老保险体系,到2023年,全国范围内职工养老保险就会出现资金缺口;然后过6年,也就是到2029年,累计结余将消耗殆尽。事实是,“十一五”期间也是基本养老基金增长率最快的时期,财务支付能力逐年提高,不过,有数据显示同期基金总支出增长确实快于同期基金总收入。而在以经济建设为核心的现代化进程中,公共事业对财政投入有广泛的需求,老年人口的急剧增大将会造成社会保障养老财政支出负担的加剧,不仅有可能使养老保险基金的供给陷入危机,也会因为增加年轻一代的养老负担,并进一步阻碍中国社会全面改革的进程。老龄化趋势使中国养老金体制正处于一个旧制度变革与新制度选择的关键期。养老金持续性良性发展对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各个年龄段职工的工资与企业平均工资之比

为了准确的求出该企业各个年龄段职工的工资,我们对各个年龄段不同月收入范围的职工人数进行权重分析,归一化后(见表1),得出2009年各个年龄段职工的月工资(见表2),进而结合该企业的平均工资,求出该年各年龄段职工工资与企业平均工资之比(见表3),即为每年比例数据。

表3

2 替代率的计算

考虑到企业职工65岁退休的情况,我们需要计算出60-64岁这个年龄段职工的月工资,利用前面计算出的20-59岁各个年龄段职工的月工资数据,用matlab软件进行多项式拟合,得出各个年龄段职工年龄与职工月工资的最佳拟合函数关系为y=-0.0484x3+3.5103x2-8.6095x+878.461,即三次多项式拟合。根据此式计算得到60-64岁这个年龄段职工的月工资为2539。

2.1 职工退休前月工资的计算

由前面计算出的2009年各个年龄段职工的工资与企业平均工资之比,结合假设中企业平均工资与社会平均工资之间的比例为1,我们可以很方便的求出职工退休前月工资w

在达到目标替代率的前提下,我们可以通过提高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个人账户缴纳比例、社会统筹缴纳比例和延长职工的退休年龄,让职工早缴费这些措施来维持养老保险基金的收支平衡。

4 模型评价及推广

本模型合理的预测了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状况,对养老金的收支平衡情况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着重讨论了替代率对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平衡的影响;在计算养老金的过程中,我们通过分析论证,对一些繁杂的条件进行了合理的转化,利用线性回归、多项式拟合、权重分析等方法,确保了模型的科学性。该模型方法典型、实用性强、易于理解。但同时,由于数据信息庞大,在处理的过程中,难免出现失误,导致某些数据精度不是很高,这一点还有待改进。

模型中,对于养老金的计算以及对于替代率、收支平衡的定性分析,我们更多的是偏向职工开始缴养老保险时的年龄或退休年龄恰为年龄段的首或尾。对于给定的随机的年龄,应用此模型比较复杂;对模型进行推广,对于任意给定的缴费年龄和退休年龄,一种方法是我们可以适当的摘除两端,达到应用模型的目的,另一种是我们可以对比分析,在此模型的基础上,把年龄和年龄段之间的关系进行细化,综合考虑,找出对应的关系,最终达到模型的推广,因此该模型还有待进一步的改进。

【参考文献】

[1]赫孝良,戴永红,周义仓.数学建模竞赛赛题简析与论文点评[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

[2]韩中庚.数学建模方法及其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6.

[3]石东洋.数值计算方法[M].河南:郑州大学出版社,2007,5.

第8篇:运筹学及其应用范文

论文摘要:旨在探索工业工程专业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应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在分析工业工程学科体系和一般特点的基础上,结合综合性大学的学科特点,提出了南京大学工业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及教学实践等所体现的专业特色,为工业工程专业发展和成熟提供理论指导。

根据最近的统计资料(2006年4月),目前全国已有161所高等院校开设工业工程(IE)专业。有迹象表明,开办工业工程专业的院校还在不断增加。南京大学是在2003年向教育部申请开办工业工程专业的,在全国开办工业工程专业的院校中,属于新办院校。当年即在南京大学其它专业选拔了愿意转入工业工程专业的23名学生作为第一届学生。2004年正式在全国招生。2007年将有第一届毕业生,接受社会和市场的检验,目前就业情况良好。从着手开办工业工程专业开始,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是如何培养具有南京大学特色的IE专业?我们的培养目标是什么?因为这两个问题不解决,后面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实践将无法设计、安排和落实。

1工业工程的学科体系

在回答上述两个问题之前,首先必须弄清楚的是工业工程的学科体系和特点,即回答什么是工业工程以及如何区别工业工程与其它学科的界限问题。说到什么是工业工程,业内人士自然会想到AI-IE(美国工业工程师协会)关于工业工程的那一大段定义,把定义念完之后,非工业工程专业人士还是未能理解什么是工业工程。简单地说,工业工程就是“用技术的方法系统、经济、有效地解决技术和管理问题”。这一简单定义首先将IE专业与其它专业区别开来。IE用技术的方法来解决管理问题,而其它管理专业(企业管理、公共管理等)则不能用技术的方法来解决管理问题[1];IE与其它工程学科的不同在于:①IE可以解决管理问题,其它工程学科则只能解决技术问题;②IE用系统方法解决复杂系统的技术和管理问题,其它工程学科做不到。

下面我们再来分析这一简单定义背后所隐含的IE学科体系和特点。①交叉性。IE是把技术和管理有机结合起来的一门边缘学科/交叉工程学科[2],这意味着IE专业学生不仅要学习技术类课程,而且要学习管理类课程,更重要的是把技术和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这需要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具体贯彻落实;同时也决定了IE专业培养的是复合型人才[3]。②系统性。IE用系统方法解决复杂系统的技术和管理问题,这意味着IE专业学生对系统有着更高、更抽象的见解,能够站在系统的高度,对系统问题进行规划、设计、管理、改进和创新[4];这同时意味着IE专业学生能够领导跨学科团队进行工作,能够成为一个有效的管理者。③创新性。从IE发展历史看,一百多年来,这一古老的学科,仍然具有生命力,长盛不衰,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的创新性,根据社会发展需求,不断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以适应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5]。这也印证了IE专业的一句行话,“改善无止境”(Itisalwaysabetterway)。④工程实践性。IE专业的目标是用技术的方法来经济、有效地解决社会系统的现实问题,这意味着IE培养的学生具有解决社会系统现实问题的能力。IE重在应用、重在实践,离开了实际系统的应用,离开了实践,IE也就不复存在了。

在充分分析IE特点的基础上,再来描述IE学科体系如图1所示[6-12]。

第一层:公共基础,包括数学、物理学、文学和外语。

第二层:专业公共基础,包括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工程学、系统科学。

第三层:专业基础,包括运筹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控制论。

第四层:专业课程与应用方向,包括设计改善、分析评价与决策、过程控制和综合应用。

2培养目标

在对IE学科体系及特点充分讨论,形成共识的基础上,我们制定了IE专业的培养目标:使学生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沟通技能;掌握扎实的数理基础理论、宽广的经济管理知识、实用的工程信息技术;能够熟练运用工业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生产和服务系统进行分析、规划、设计、运作和管理,成为适合制造业和服务业需求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管理人才。

上述培养目标勾画出了南京大学工业工程专业的基本特色:①强调文理基础。在南京大学办工科,应充分利用南京大学文理见长的优势,这也是大学科交叉的基础,将文、理、工融合起来,要比将技术与管理融合起来具有更加深远的意义和影响。②明确工业工程技术体系。在前面的IE定义中,我们只强调用技术的方法来解决技术和管理问题,并没有规定用什么样的技术,这就给各个学校的IE专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各校在开办IE专业时,将根据各自学校的优势和师资的优势,选择恰当的技术作支撑。全世界各个学校的IE专业几乎都各不相同,其最大不同,就在于所采用的技术不同。文献[13]认为,工业工程的技术体系包括三大类,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工程学和系统科学是其理论基础,工程技术、信息技术是其支撑技术。我院在信息技术方面具有长期的研究积累和成果,不少教师具有计算机或信息科学专业背景,大部分教师具有信息系统设计、开发与实施经验,未来的社会将是信息社会,因此,将信息技术作为IE的关键技术之一写入培养目标,是恰当的[9],也是符合我院实际的。③明确具体的应用对象。前面谈到,IE特点之一是工程实践性,培养的IE学生在什么行业发挥作用呢,我们的培养目标明确指出在制造业和服务业。制造业包括各类离散制造型企业和流程型企业,主要应用工程信息技术来解决制造过程中的技术和管理问题,如管理控制一体化问题、企业内部物流问题等。服务业主要是指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以及金融工程,这是我院的强项,可以将许多科研成果应用到教学工作中。④强调从系统级解决问题。作为南京大学培养的IE专业学生,要求能从系统角度解决生产与服务系统存在的问题。

3课程设置

明确了IE专业学科体系和培养目标之后,课程设置应该不是一件困难的事。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如何教好每一门课和界定课程之间的联系与差别是关键。

从图1可以清楚地看出IE学科体系及其相互关系,但不能保证所有任课教师都是IE出身,都能理解IE,这就是困难之所在。我们的学生经常会问,为什么要学习这一门课,它和IE有什么关系?不是每一个任课教师都能清楚地回答这样的问题,也不是每个任课教师的回答都正确。这需要IE专业的教师来回答。

我们可以把IE专业课程体系分成6个模块,如图2所示。每个模块包含若干课程。如分析计算模块,课程包括运筹学、高级运筹学、概率与数理统计、数值分析;计算机信息技术模块,包括计算机技术基础、C++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与应用、微机原理与应用、管理信息系统等;工程技术模块,包括工程图学和计算机图学、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现代制造系统等;经济模块,包括管理经济学、财务会计、工程经济学、金融工程、金融计量学等;管理模块,包括管理学、供应链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质量管理、项目管理等;IE核心模块,课程包括工业工程基础、生产管理、人因工程、物流工程等;每一个模块内的课程有实验和设计项目,每一个模块内的课程之间也有实验或设计项目,在模块之间也有实验和综合性实验项目,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最后还有产业/方向模块,其目的是给学生在某些产业方面更多更强的知识和训练。在实施这一教学理念的过程中,我们强调,1)要界定清楚每一个模块内的课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规定课程的学时数、课程大纲和教学要求,规定哪些内容在哪门课程中介绍,介绍到何种程度,后面的课程在内容上如何覆盖和加深等。2)模块之间的衔接和关联,这是体现技术与管理有机结合的关键。

4教学实践

由于IE的工程实践性,在教学过程中必然要强调IE专业的实践环节。这可能包括两个方面,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在我国,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在管理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再加上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IE实验教学体系已基本形成,各门课程所要求的实验内容已基本确定,但问题在于如何开展实验课,保障实验课的质量,改善实验效果。由于受实验场地、设备资源和时间的约束,实验已成为一个验证过程。我们的理念是提供一个实验平台和实验要求,让学生自己来设计实验,分析实验结果并提出改进方案,真正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使学生印象深刻。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学生利用所学知识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鉴于现在的学生极少经历过社会实践的事实,在教学环节上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如金工实习、工厂参观、短期企业调查、专业实习等,使学生对企业有一个感性认识。这虽然加大了教学投入,但对于改善教学效果,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5结论

实践已经证明,IE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都得到了蓬勃发展,在社会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中国对IE专业人才的需求将大大超过供给。而且,社会对IE专业人才的需求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各个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如能注意发挥各自的特色和优势,必将充分发挥IE专业潜能。良好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的设计是成功的基础,但真正的成功还有待于社会实践的检验。

参考文献:

[1]郭重庆.工业工程在中国制造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3,8(2):1-3.

[2]陈友玲,张浩,王成明.21世纪工业工程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141-142.

[3]韩可琦.工业工程专业培养的目标——复合型人才[J].煤炭高等教育,2002(1):66-67.

[4]郭位,BryanDeuermeyer.工业工程课程的最新沿革[J].谭芙蓉译.工业工程与管理,2005,10(2):1-5.

[5]胡宗武.工业工程学科形成与发展综述[J].工业工程与管理,1998,3(4):56-58.

[6]代颖,武振业,马祖军.工业工程学科体系现状及发展趋势[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2):62-66.

[7]张玉麟.21世纪实施工业工程面临的挑战与思考[J].现代管理,2003(1):59-62.

[8]王仁康.工业工程教学工作的几点思考和建议[J].机械管理开发,1999,5(2):4-6.

[9]魏一鸣,范英,徐宣.工业工程的过去、现在与未来[J].南开管理评论,2000(2):19-22.

[10]贾国柱.高等院校工业工程专业本科培养计划国内外比较研究[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5,10(3):130-134.

[11]罗宜美,齐二石,毛照昉.工业工程高等教育发展研究[J].工业工程,2005,7(4):106-109.

第9篇:运筹学及其应用范文

关于什么是收益管理理论的基本内涵,专家和学者众说纷纭,并作出了不同的诠释,主要观点体现如下:

Talluri和VanRyzin(2004)从经济学视角将收益管理定义为需求决策管理(DDM),认为收益管理是通过对市场需求的细分和预测,决定何时、何地以何种价格向谁提品或服务,通过扩大顾客有效需求来提高企业收益。该定义是对供应链管理(SCM)的必要补充,同时充分认识到市场细分和预测对提高收益的重要性。

Weatherford和Bodily(1992)从企业的产品或服务的性质视角提出收益管理就是易失性资产管理(Perishable-AssetRevenueManagement)。该观点充分认识到服务性企业的产品或服务有别于制造业产品的重要特性就是易失性,其产品或服务的价值或收益同时间有密切关系,且价值随着时间而呈递减趋势。因此,持有该观点的学者认为收益管理就是对不同时段的资源(如航空的飞机座位等)和价格进行有效管理,通过有效利用企业有限资源,并根据不同时段资源价值制定价格的途径来提高企业收益。该定义意识到资源所具有的价值将随时间变化的重要特征。

Jauncey等(1995)学者从企业经营目的视角提出收益管理就是在考虑需求预测的基础上,在需求淡季通过折扣等促销手段提高客房入住率,在需求旺季提高客房价格的方式来实现客房收益最大化。美国酒店和汽车旅馆协会(AHMA)在Jauncey等的定义的基础上,考虑了顾客取消预订、顾客爽约和是否接受顾客预订情况等因素,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收益管理的内涵。Jauncey和AHMA对收益管理的定义强调实现企业收益最大化的目标,同时认识到市场预测在收益管理中的重要地位。

Donaghy(1995)、Liemberman(1993)等学者从技术视角对收益管理进行解释,他们认为收益管理是一种企业生产能力的管理工具,通过对信息系统、管理技术、概率统计和组织理论、经营实践和知识等理论和技术的优化组合,以增强企业的收益能力和对顾客的服务能力。该定义强调了收益管理是提高企业收益的技术手段和管理工具。

Jones(1999)等学者从系统的视角出发,认为收益管理是为酒店业主实现酒店盈利能力最大化的服务管理系统,该系统通过细分市场对盈利能力的识别,确定销售价值、价格设定、折扣生成、订房过滤准则以及对价格、客房资源进行有效控制,以实现酒店盈利能力最大化的目标。该定义强调了收益管理在酒店盈利能力管理中的战略地位,从系统的角度分析市场、价格、存量等要素对收益的影响,强调了整体收益最大化的观点。

Kimes(1989)在综合上述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并结合营销学理论,提出4R理论,即在正确的时间和地点(Righttimeandplace),以正确的价格(Rightprice)向正确的顾客(Rightcustomer)提供正确的产品或服务(Rightproductorser-vice),实现资源约束下企业收益最大化目标。4R理论反映了收益管理的市场、运作机制和企业目标等内涵,是目前对收益管理较为全面和准确的诠释。

笔者以为,企业收益应由显性收益和隐性收益两个部分组成。传统收益管理对收益的认识主要集中在受价格和有效存量要素影响的利润的这一显性收益上。但随着经营市场的开放和竞争程度的加剧,顾客、员工、企业内外环境等要素对企业收益的影响力加大,企业品牌和社会价值等带来的隐性收益在企业收益的比重逐渐增大,因此,单一采用利润一个维度来诠释企业的收益已显不足,企业的收益应该诠释为由企业利润、顾客满意度和社会贡献度三个维度共同构建的价值。故笔者将收益管理理论的基本内涵界定为:企业在有效协同影响收益的内外要素基础上,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等技术的支持,通过有效地对市场细分和预测,在正确的时间和地点以正确的价格向正确的客户提供正确的产品和服务,实现由利润、顾客满意度和社会贡献度构成的价值的最大化目标。收益管理系统是一个受多个要素影响,由市场分析、优化机制(即资源存量控制和价格控制)、协同环境构成的复杂服务管理系统。

二、收益管理理论的行业应用特征

收益管理理论是一门由运筹学、管理科学、经济学等学科融合而成的边缘交叉学科。随着收益管理理论在航空领域的成功应用,收益管理理论现已在其他服务领域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虽然各个行业的特点不尽相同,但适用于收益管理理论的行业一般具有共同的应用特征。VanWes-tering(1994)和Kimes(1998)等学者对航空、酒店餐饮等行业应用收益管理理论进行长期研究,将其共同的应用特征总结如下:

1.企业具备相对固定产能。以航空、酒店等行业为例。由于行业特征,都存在前期投资规模大(如购买新的飞机、修建新的酒店、开设新的营业网点等),最大生产或服务能力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固定不变,短期内不可能通过改变其生产或服务能力来满足需求变化。企业只有在有限的产能条件下,通过提高管理水平来提高企业收益。

2.需求可预测性。航空、酒店、银行等服务性企业的资源可分为有形资源(如飞机座位、酒店客房、银行服务窗口)和无形资源(如酒店入住时间、银行窗口排队时间等),其顾客可分为预约顾客和随机顾客,其销售可分为旺季和淡季。企业只有通过对计算机或人工预订系统收集的顾客、市场信息进行分析预测,管理者才能够了解不同顾客需求变化的规律和实现需求转移,并以此制定出合理的资源存量配置和定价机制,实现企业收益最大化。

3.产品或服务具有易失性。与传统制造业的产品不同,航空、酒店、银行等服务性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具有易失性,即时效性。其产品或服务的价值随着时间递减,不能通过存储来满足顾客未来的需要,如果在一定时间内销售不出去,企业将永久性地损失这些资源潜在的收益。企业只有通过折扣等管理手段降低资源的闲置率,以实现企业收益增长的目标。

4.市场可细分性。航空、酒店、银行等行业面临以顾客为中心、竞争激烈和需求多元化的市场。不同顾客对企业产品或服务的感知和敏感度各不相同,采用单一价格策略将会造成顾客流失或潜在收入流失。比如,航空市场上存在两类顾客,一类是对价格不敏感,但对时间和服务敏感的商务顾客,另一类是对价格敏感,而对时间和服务不敏感的休闲顾客。如果采用高价策略,休闲顾客可能选择低成本的航空公司或其他交通工具,造成航空公司座位资源闲置。反之,如果采用低价策略,商务顾客选择低价或因对服务质量不满而流失,造成航空公司潜在收益下降。对市场进行有效细分,为不同需求层次的顾客制定不同价格和分配不同资源,是解决企业资源闲置或潜在收益流失的重要途径。

5.具有随机波动性需求。如果顾客的需求确定且无波动,企业可通过调整生产和服务能力来满足顾客需求。然而,航空、酒店、银行等行业面临顾客需求不确定,呈季节性或时段性波动。企业采用收益管理,在需求旺季时提高价格,增加企业的获利能力;在需求淡季时通过折扣等策略来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资源闲置。

6.具有高固定成本和低边际成本的特点。航空、酒店、银行等行业的经营属于前期投资较大的行业,短期内改变生产或服务能力比较困难,但增售一个单位资源的成本非常低。以波音737-300机型的航班为例。根据某航空公司1999年的机型成本数据,平均每个航班的成本如下:总成本大约6万元左右,其中固定成本大约5.5万元,而边际成本仅为0.033万元。固定成本是边际成本的1833倍,因而多载旅客能在不明显增加成本的基础上获取更大的利润,提高企业的总收益。

7.产品或服务具有可预售性。企业面对需求多元化的顾客采取收益管理,一方面通过提前预订,以一定折扣价格将资源预售给对价格敏感的顾客,降低资源闲置概率;另一方面设置限制条件防止对时间或服务敏感的顾客以低价购买资源,造成高价顾客的潜在收益流失。同时,对预订数据进行分析和预测,根据不同需求层次的顾客购买资源的概率分布情况,在确保资源不闲置的基础上,尽量将资源留给愿出高价的商务顾客。

尽管以上特征体现了企业有限产能、产品和需求特性、市场和经营等特点,却忽略了企业的技术特征。笔者认为,由于收益管理的实施需要进行复杂的模型计算和大量数据处理,没有先进的技术支持,收益管理理论的应用将会受到严重的制约。因此,有效应用收益管理理论的应用领域应该还具备高水平的信息化基础。

三、收益管理理论发展的三个必要条件

从收益管理的发展历程分析,市场环境、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是促进收益管理理论发展的三个必不可少的条件。

首先,竞争性市场环境是收益管理应用发展的前提条件。面对封闭垄断的市场,垄断企业可以凭借对资源和价格的控制来获得高额的垄断利润,企业缺乏对资源或价格管理的源在动力。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要求放松行业管制,打破垄断,促进竞争,提高效率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竞争促使市场由以企业为中心向顾客为中心转变、由产品功能向顾客需求转变,产品或服务由同质化向差异化转变。面对这些变化,企业再难以通过垄断控制资源或价格的手段来提高企业的收益,而是要根据市场和顾客需求,制定合理的价格机制,将有限的资源合理分配给不同需求层次的顾客;通过有效管理企业资源和价格,获取潜在收益的方式来提高企业的总收益。也就是说,追求收益管理成了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因此,开放性的市场竞争环境是收益管理应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

其次,多学科理论交叉是保证收益管理应用发展的基础条件。一个新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成熟的多学科理论的支持,收益管理理论的应用和发展也具有同样道理。收益管理理论是解决航空等服务性企业资源和价格均衡,实现企业收益最大化的一系列理论和方法。它在传统的供求管理理论基础上,吸收和应用运筹学、管理学、经济学、市场营销学、行为心理学、协同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逐渐形成自身的理论体系。运筹学、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形成了解决资源存量机制、差异化价格机制等收益管理的优化理论基础;市场营销学、行为心理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形成了解决市场细分、预测以及顾客行为等市场分析理论基础;博弈论推动了收益管理联盟资源共享理论的发展;人力资源、组织学、和谐理论以及协同学是形成收益管理协同运营环境的理论保障。因此,收益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是多种学科理论支持的结果。新型学科的吸收和引进,将不断地丰富和完善其体系。

再次,先进的现代科学技术是收益管理应用和发展的保障条件。收益管理的应用和发展离不开先进的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数据库和网络通信技术的支持。航空技术的发展,降低了飞机制造成本和企业入市门槛;计算机、数据库等技术的发展,如座位编目计算机控制系统(SABRE)、计算机预订系统(CRSs)、全球分销系统(GDSs)、动态存量资源分配和优化系统(DINAMO)等,能自动、快速、准确地解决收益管理中大量的数据收集、整理、存储和分析及复杂的资源、价格优化计算、市场预测和顾客分类等问题。网路通信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拓宽了收益管理的市场分销渠道。因此,每一次科学技术的进步都促进了收益管理及其应用领域的发展。

四、收益管理理论的发展演化

收益管理起源于航空业,有效地解决了航空业面临的有限资源闲置或价格战所造成总体收益下滑的现实问题。随着收益管理在航空领域应用的巨大成功,收益管理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并迅速地在酒店、交通运输、电信等行业得到广泛的应用。通过对国内外关于收益管理的文献的研究分析,笔者将收益管理理论的发展归结为萌芽、优化和协同三个发展阶段。

19世纪20~30年代,航空业处于发展初期,飞机成本较高,市场供给远远小于市场需求,航空业主要经营运输邮件等货物运输和富有阶层的高端市场,市场主要由大型航空企业垄断。大型航空企业通过高额垄断价格策略获取超额垄断利润。二战后到60年代,飞机制造技术的发展使得航空运输业可以采用大型喷气式飞机,增强了航空公司的运输能力,同时其高速性和舒适性刺激了公众的旅行需求,另外大型飞机也降低了航空公司的运营成本,极大地推动了航空运输业的发展。随着航空业供给的增加和需求的多元化,单一的高额票价政策造成了飞机座位闲置,由机座位资源的不可存储特点,使得航空公司的收益下滑。为了解决收益下滑问题,航空公司利于计算机技术加强顾客订票的管理,将一些收益管理的概念逐渐应用于航空领域,如计算机订票系统的使用;利用超订管理手段预防顾客违约(如取消订座、爽约等顾客行为)给企业带来收益损失;利用折扣价管理手段来提高飞机运载率。这些技术和管理手段逐渐形成了收益管理理论的雏形。英国学者Littlewood提出机票预订折扣费用准则理论和二阶分类模型以及Belobaba提出的预期边际座位值(EMSR)等理论,逐步揭开了收益管理理论由定性研究向定量研究的序幕,使得收益管理理论的科学性得到了有效保障。

20世纪70年代末,以美国为首的许多国家政府放松了对航空业管制,许多低成本运营的中、小型航空企业纷纷涌入航空市场(如People-Express公司)。美国激烈的航空市场竞争,引发美国航空史上著名的“92航空价格血战”,造成了美国航空业近20亿美元的损失。而此期间,美国航空公司市场部总经理罗伯特·克兰德尔引入了收益管理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出收益管理系统,并将其应用到经营实践中。通过利用收益管理系统以有效地管理座位资源和价格,在全行业亏损的情况下,创造了6%的收益增长。收益管理理论在美国航空公司应用的成功,引起业界和学术界对收益管理的重视和研究。国际航空协会(IATA)、运筹协会国际联合会(IFORS)等国际机构、科学机构和高校、航空公司和管理咨询公司构成了收益管理理论研究和应用的组织与机构;运筹学、市场学、经济学、管理学、信息学等多学科理论的发展奠定了收益管理的理论基础;收益管理研究从静态发展到动态、由单航程发展到OD网络研究、由单资源发展到多资源、由二阶分类发展到多阶分类;计算机、数据库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加速了收益管理理论向实践转化,收益管理应用领域由航空领域逐步拓展到酒店、交通运输、电力、电信、银行等服务领域。此阶段,随着收益管理理论逐步完善和实践拓展,收益管理逐步形成自身体系,成为现代管理科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以利润为中心的收益优化成为这一阶段的研究主流。

进入服务经济时代,企业经营的内外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影响企业收益的要素更加复杂多变。企业信誉、社会价值等隐性收益在企业收益中的比重日趋增强。研究者发现企业是一个开放性的复杂系统,过分强调显性收益——利润最大化,忽视信誉、社会价值等企业隐性收益,将制约企业收益的进一步提高。为此,对企业收益的认识应由利润最大化转变为价值(利润、顾客满意、社会贡献)最大化,收益管理也由对资源、价格要素优化管理转变为对资源、价格、内部环境(员工、组织结构、企业文化等)以及外部要素(国家政策、顾客、竞争对手或伙伴)协同管理。随着和谐理论、协同理论、人力资源理论以及顾客行为心理理论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应用于收益管理,为协同收益管理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持,促使收益管理由优化阶段步入了协同发展阶段。

五、结语

收益管理起源于航空业,是解决有限资源约束条件下企业收益最大化的现代管理科学的重要学科分支。笔者在传统收益管理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服务经济时代企业的特点,提出了协同收益管理的概念,并对收益管理基本内涵、行业应用特性、发展演化和必要条件等基础性问题进行梳理分析,指出协同收益管理是今后该领域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Talluri,K.G.andvanRyzin,G.J.TheTheoryandPracticeofRevenueManagement[M].Boston,KluwerAcademicPublishers,2004.

[2]Weatherford,L.R.andBodily,S.E.Ataxonomyandresearchoverviewofperishable-assetrevenuemanagement:yieldmanagement,overbookingpricing[J].OperationResearch,1992,10(5):831-844.

[3]Kimes,S.E.Yieldmanagement:Atoolforcapacity-constrainedservicefirms[J].JournalofOperationsManagement,1989,8(4):348-363.

[4]VanWestering,J.,Cooper,C.L.andLockwood,A.Yieldmanagement-thecaseforfoodandbeveragemanagement[J].ProgressinTourism,RecreationandHospitalityManage-ment,1994,6:139-147.

[5]Kimes,K.S.,Chase,R.B.,Choi,S.,Lee,P.andNgonzi,E.Restaurantrevenuemanagement:applyingyieldmanagementtotherestaurantindustry[J].CornellHotelandRestaurantAdiminstrationQuarterly,1998,35(1):22-29.

[6]黄为,刘永俊.航空公司收益管理初探[J].民航经济与技术,1998,(5).

[7]刘军.收益管理的理论研究概况[J].民航经济与研究,19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