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社区文化建设的建议范文

对社区文化建设的建议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社区文化建设的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社区文化建设的建议

第1篇:对社区文化建设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社区医院;信息化;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F224-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7)03-39-2

1 绪论

由于我国人口的不断增长和人们就医心理的驱使,大医院就诊人数居高不下,总是出现人满为患的现象,看病难成为了现今最受关注的民生问题之一。为了解决这一难题,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提出了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对于城市来说,分级诊疗制度意味着社区医院的改革是重点。提高社区医院的医疗和服务水平,加强社区医院对于社区居民信息和医生信息的信息化管理是社区医院改革的首要工作。社区医院的改革可以实现小病在社区医院解决,大病在大医院解决的目标,大大缓解大医院看病人多、看病难的问题,是我国公共医疗事业发展的一项基础工作。

近几年社区医院医疗水平不断提高,就诊量也在不断地增加,人工管理可能会造成病人信息错误、遗漏,医疗流程混乱等问题。社区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对社区居民健康信息及社区医院相关工作的管理水平,为社区医院的日常运行提供帮助,解决大医院人满为患的现状。同时,社区医院信息系统可以与大医院进行双向连接,既可以提供并同步更新居民的医疗信息,还可以结合社区居民的健康信息就医数据进行分析统计,对相关病症开展研究,提高社区医院的医疗水平。

2 南京市社区医院的信息化建设现状调查

我们对南京市社区医院的信息化建设现状调查首先是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实地考察、发放调查问卷和访谈等方法搜集资料,将相关记录和回收的问卷进行归类、统计与分析,从中了解和总结被调查社区医院信息化建设发展的情况、社区医院信息系统的可用性以及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

本文主要目的在于调查南京市社区医院信息化建设情况,具有一定的地域针对性。其次,笔者还选取了江苏省其他城市作为文献调查的对象,通过阅读相关资料调查其社区医院信息化发展状况,使得本次调查结论更具普遍性。为了很好地了解南京社区医院信息化服务的发展现状,在选取调查对象的时候选择南京市不同行政区的社区医院作为调查的样本。

调查的内容包括:

①南京市社区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情况,社区医院员工对于开展信息化建设的意见及这些员工所拥有的信息技术水平。

②社区居民对于社区医院现有信息化服务的满意程度,对于社区医院信息化未来发展的建议及预期达到的目标。

③社区医院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建设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以及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

采用的调查方法是:

①观察法。笔者使用社区医院信息系统和实地考察,获取使用信息系统的相关信息。

②访谈法。分为对社区医院员工的访谈和对社区居民的访谈两部分。

③问卷法。本次调查设计了关于社区医院信息化水平的调查问卷。

问卷涉及被调查者的年龄、所在社区、每年平均去医院就诊的次数、选择社区医院就诊的次数占就诊总次数的百分比、对于社区医院信息化服务的满意度和现阶段未满足的需求等问题。通过对问卷进行整理、分析,获得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于2016年7月下旬开始,到2016年8月中旬结束。首先通过在南京图书馆和互联网上查找社区医院信息化建设的相关资料,包括有报刊新闻、医院信息系统开发设计说明书、学术论文等。根据所查阅的相关文献, 8月初制定了一份调查问卷,通过亲友分发给居住于不同社区、不同年龄层段的南京市民。在等待问卷回收期间,笔者走访了南京部分社区医院,体验其信息化服务水平,并对社区医院员工及周边居民进行了访谈。八月中旬收回了调查问卷并进行数据统计,结合所查找的资料和访谈记录,得出相应的调查结果。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通过调查发现,目前江苏省内除个别偏远地区的社区医院,基本开展了一定的信息化建设。社区医院大多使用信息管理系统对医院的工作进行管理,已经可以实现从挂号到结算全流程的信息化服务。通过访谈社区医院的工作人员,了解到自国家实行医疗改革以来,江苏省就在不断进行社区医院的信息化建设,以南京某社区医院为例,信息系统基本可以满足社区周边居民日常医疗的需求,南京市鼓楼区的十二家社区医院还与省人民医院、鼓楼医院、中大医院和南医大二附院这四家医院成立了医疗联合体,构建了共享与交流病患健康信息、医疗资源的通道。然而,南京市社区医院的信息化建设仍存在着不足,调查结果显示现阶段社区医院的信息化功能不完善,没有实现完全的信息化管理,使得居民就诊仍存在着不便因素。

本文将从两个方面对江苏省社区医院信息化建设现状进行评价,一是从社区医院自身信息化建设情况的角度,二是从社区居民对社区医院信息化建设满意度的角度。社区医院自身信息化建设情况采用具体的绩效考评指标进行评价,每一项有具体的得分,综合得分分析。社区居民对社区医院信息化建设满意度通过问卷结果的频数分布进行评价。

如表1所示,江苏省社区医院信息化建设绩效考评平均得分为50分,可以看出社区医院的信息化建设水平还比较低,信息化建设规划、信息管理组织的建立及医疗信息共享交流等指标的得分仅仅过半,社区医院信息化建设水平有待提高。如表2所示,所有5个问题回答的平均满意度在50.84%、基本满意30.52、不满意度在18.64%,虽然有81.36%的人对南京市社区医院信息化服务表示满意或基本满意,但对于社区医院具体每项的信息化功能的不满意度有的却达到了30%。

根据以上数据分析可以说明,目前江苏省社区医院信息化建设水平并不高,尽管大多社区医院已经普及了信息管理系统,但仍有许多信息化功能没有被满足,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从调研结果可以看出:

①社区医院与大医院间信息化发展水平不均衡,无法建立信息化连接。目前,南京市各大医院已经建设起了较为完善的医疗管理信息系统,但社区医院的信息化发展较缓慢,两者间的不对等导致社区医院与大医院间病人信息和医疗资源无法使用信息化方式交流,以转诊为例,社区居民在社区医院首诊后若要转入大医院继续就诊,需凭借社区医院开出的转诊单去大医院办理转诊,如果社区医院与大医院间建立了信息化交流平台就可以简化这一过程,减少复杂的人工操作。

②社区医院缺乏专业的信息管理人员,没有完善的信息管理制度与组织。在所调查的社区医院中,大部分社区医院都没有建立信息管理部门,也没有制定相关的信息管理规章制度,社区医院内只有一两位负责信息管理的技术人员,而这些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也相当有限,只能处理计算机层面的问题,不能对社区医院的信息系统进行维护与改善。

③社区医院信息化建设重视度不够,缺乏具体的规划方案。调查的结果表明,60%的社区医院都没有制定本年度信息化建设目标,而他们给出的长期信息化建设目标也只是建立一个信息化的社区医院。没有结合自身的特点和发展情况,也没有确立每一阶段建设方案,

导致社区医院信息化建设目标形同虚设,信息化应用的效果并不理想。同时由于社区医院信息化建设短期内效果不明显,也不能带来显性的经济效益,使得社区医院的管理者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度不够,相应的投入与社区信息化建设的需要达不到平衡。

针对上述社区医院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了解决的对策。

①社区医院管理者应明确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明确信息化是未来社区医院的生存之道,加大对于社区医院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给社区医院配备好信息化发展所需要的软硬件设备。社区医院管理者与工作人员应结合社区医院自身的发展现状,共同制定信息化发展的长期规划与短期规划,并严格执行规划内容,实现规划目标。

②社区医院管理部门应适当引进具备医疗、管理和计算机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加强对在职的信息管理人员的技术培养,可以通过开展培训讲座、专人授课、实行阶段考核等方法提高他的技术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时,社区医院应成立专门的信息管理部门,保证部门人员各司其职,并进一步完善信息管理制度,规范信息化建设工作。

③社区医院与大医院间应加强信息化交流,交换信息化建设中的经验与教训。并且社区医院与邻近的大医院应采用统一的信息化建设标准,社区医院可以选择简化大医院的信息系统作为自己的信息系统,减小差别,进一步打破院与院的独立模式,实现社区医院与大医院的相互联系,进一步发挥信息化便于交流的优势。

4 结论

随着信息技术和医疗事业的双重发展,医疗改革的进行使得社区医院成为医疗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社区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又是社区医院发展的重难点。因此本文以南京地区为例,通过实地考察、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对社区医院信息化建设水平进行了调查了解。通过对社区医院信息化调查结果的相关分析,可以看出,虽然南京市大部分社区医院已经进行了信息化建设,并使用信息管理系统对社区医院日常工作进行管理,但仍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改善。

参 考 文 献

第2篇:对社区文化建设的建议范文

正因为人们认为偏僻地区的校园文化不存在,觉得校史研究不重要甚至毫无意义,所以偏远地区学校的校史大都简单、零乱、散失、残缺,校史研究基本为零。

但我们必须认识到,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层面,它无时无刻不在创造着、积累着。它不仅仅是指教学硬件设施的完善、教学环境的亮化和美化,也不仅仅指课外活动的开展、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目标的与时俱进、教育管理制度的健全与执行力的强化,还包括课程的设置、教材的更新、作息时间的安排、师生与学校规模的变动。一切的一切,只要在校园内已经存在或发生、正在形成或发生的事物或事件,都属于校园文化的范畴。

校史是校园文化的基本内涵,它是记载学校建立、发展和变迁的过程的文献资料,是对学校发展轨迹包括校园文化产生、形成过程的真实记录。不管是已经形成、正在形成还是将要形成的校园文化,最后都必将成为历史,而这,就是每个学校的校史的主要内容。

苦菜花也有春天。偏僻地区的学校也有各自丰富的校园文化或校史研究资源。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湖南省江永县第一中学(以下简称“江永一中”)地处湘南山区,从1926年创建至今,已经走过近九十个春秋。其间,停办近20年(1927至1945年),刚恢复又停办,直至1950年才稳定下来,由草创时期的两个初中班,发展到今天的200多名教师、3000多名学生的规模,由默默无名、荒无人烟的城隍庙到花团锦簇、大厦林立、车水马龙、书声琅琅、热闹非凡的湖南省示范性高中……

如果潜下心来,认真研究校史,拨开历史时空的迷雾,我们一定可以看到,当年留下的树下、四合院里,草创和发展时期留下的步云亭中、苏式楼前,该有多少令人叹惋的社会变迁和历史风云,多少震撼人心的拼搏血泪和励志故事!加以整理和物化,就是江永一中的校史,就是江永一中的校园文化,就是江永一中的一笔巨大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相反,如果任其散失,就会像校园中处处飘香的桂花,花开繁华过后,一切重归尘土,重归寂静,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什么都未曾拥有――这该是多么巨大的损失和遗憾?

学校教育的发展史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的建立、发展和变迁,是校园文化产生、发展和形成特色与风格的过程。在学校的发展进程中,处处留下了社会发展与变迁的身影和痕迹,凝聚着一代代教育工作者的智慧和心血,充分展示出一代代师生教与学的风采与硕果。

通过校史研究,可以充分挖掘校园文化资源,极大地丰富学校的物质与精神文化;可以认清学校发展的过去、现在,预知学校的发展趋势;可以高屋建瓴地构建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自己的学校特色,创造自己的教育品牌。

校史研究还有助于师生增强历史存在感,感觉到历史就在身边,自己本身就在创造或续写校园文化和学校的历史,从而激发他们爱校、爱家乡、爱国家的情感,培养学生志存高远、振兴家乡、振兴祖国的壮志情怀,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如果有了丰厚的校园文化,却不把它作为校史的内容去研究挖掘,不知道感知爱惜它、分析利用它,不让它成为学校的物质与精神财富,那么,校园文化就得不到系统的整理和理论分析,校园文化建设就会盲目跟风或无所适从。久而久之,校园文化建设就会流于形式,达不到扩展视野,充实心灵,振奋精神,增强师生的认同感、归宿感,夯实学校底蕴,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创造学校品牌的预期目标。

这就好比一个人拥有万贯家财却不知道消费或投资,家里堆满锦衣玉食,却以为自己一无所有,一直在那里挨饿受冻,最后可能就真的成为一个没有物质和精神力量、没有灵魂修养的废人。换言之,离开校史文化学校就会成为一个考试升学的加工厂,一个缺少阳光和朝气的另类监狱。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底蕴所在,是形成学校品牌的重要原因。有了厚实的学校底蕴,学校师生就有了底气,师生的教与学就有了自豪与自信,学校的教学质量就会在潜移默化的文化陶冶和影响下不断提高。校园文化务求丰富多彩,校史研究更不能可有可无。有了校史研究,校园文化建设才会有明确的方向和远大的目标;学校师生才会了解学校的历史,从而更好地创造历史;才能更好地取他人之长补自身之短,更自觉地再奠基石以增加校园文化的厚度,更上层楼以提升校园文化的高度。

第3篇:对社区文化建设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社区;公共文化;文化建设;改进措施

前言:

社社区公共文化建设,是指社区有关人的行为制度、社会习俗、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思维定式、心理认同、审美情趣等文化建设。目标是: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和。加强社区公共文化建设,不但可以增加社区民众的向心力,还对社会的发展和治安起着促进作用。它是社会长期发展的果实。中国最小的行政单位指的就是社区,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必须依靠社区文化建设,在党的十六大会议上也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建议在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上,所以加强社区公众文化建设势在必行。

一、我国社区公共文化的现状

现在由于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导致社区居民结构发生重大转变,首先是由于生活、工作关系、亲属投靠、导致很多外来人口购房落户社区,其次是许多人员退休后长期在社区活动。社区民众大多数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下,导致在现实中经常会发生习俗、价值观念不同等摩擦,加大彼此之间的矛盾。但由于社区在建设时没能考虑这些情况,造成了精神文明运作机制与居民的文化生活现状不相适应。还有在现实生活中目前,人们还不了解多元化社区的重要性,可能社区民众认为社区文化仅仅代表着广场舞,但是实际上社区是文化的综合体现,它不仅包含着文化从传统到现代的一个转变,体现着社区整个精神面貌,在拥有特设文化的同时对于外来文化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国对社区文化建设还属于初级阶段,在设施建设上还存在很多不足,资金的不足极大制约了社区建设发展,远远不能满足社区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

二、社区公共文化建设的弊端

(一)建设资金不足

社区开展的文化活动成为了居民之间交流、沟通的一座桥梁,进而成为社会稳定和谐的基石。但是由于我国对于社区文化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政府投入资金相对较少,导致基础设施不完善。目前社区公共文化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市、区、街 道镇)、社区(村)。其中,市级补贴主要是根据其下发的任务完成情况来评选优秀社区来下发的,通常这种奖励只有少数社区才能拿到。由于街道()、还没有认识到社区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于是区级财政必须投入更多精力于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与管理,但是现状是社区对于公共文化并没有拿出专项资金来实施建设计划,加上没有明确的机构进行监督管理。由于在市、区两级拿不出足够的资金,一般社区在开展公共文化活动时,只能依靠跑单位、拉赞助等方法为社区建设注入资金,但是一些偏远的新社区,在其区域内基本没什么单位存在,根本无法开展社区建设活动。如果长期这样,将会导致社区对财政的过度依赖,另一方面,对于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的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相当不利。

(二)设施利用不全面

现在大部分社区都配备了电脑,书刊和体育设施,然而群众的积极性都不太高,这些设施的没有得到全面利用,最终出现资源浪费现象严重。首先由于建设公共文化设施时没有明确土地归属权问题,导致设施建成之后被一些群众占用,还有就是内部资源利用不合理。实际上,利用率较高的只有信息共享工程和图书阅览室,还有些个别社区管理者将信息共享工程改成网吧来谋取利益。最重要的就是社区服务不明确,有些场所基本没有群众光顾,年轻人应该起到带头作用,全面利用资源。

三、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的方案

(一)加大资金投入

为了更好地弘扬社会主义精神,对社区文化建设应加大力度,政府应该重点关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管理,并且成立专项资金,且将其纳入区级财政预算,保证“十二五”期间对文化事业经费投入不能高于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还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管理的资金投入应逐年增加,尤其瑶保证设施运转正常和文化活动顺利举行。重点应该积极利用社会资源,制定和完善的捐赠政策,让社会人士关注社区公共文化建设的发展。最后政府应该利用资金完善管理制度,建立对公共文化设施财政投入绩效评估机制,优化投入结构,推动社区日常活动正常进行。

(二)发挥公共设施的社会效益

首先要建立一个全面发展的组织。文化体系建设过程中,应该重点关注在公基层文化建设,落实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编制,解决一些群众对资源占用和挪用情况。其次要建立一支能力强的队伍,建立人才管理机制,吸引大学生投身到基层事业的建设中来,让喜欢文化创造的人在社区这个平台能够施展自己的才华。再者应该做好人才培训工作,对于不同岗位的人才应该根据岗位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工作,特别是业务和管理方面的培训。最后要根据制度进行考核评估,对于那些经常霸占资源的群众应该给予适当的惩罚,与互联网结合,使社区成为传播社会主文化的大平台。

结论:

综上可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区公共文化建设也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主要是是加强社区公共文化设施,让文化发展欣欣向荣,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居民文化素质、增强社区凝聚力、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但在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应该采取对应措施去解决,让我国的社区文化呈现一个健康积极的精神面貌。

参考文献:

[1]施素娇.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经营管理者,2013,03:66.

第4篇:对社区文化建设的建议范文

开展廉政文化建设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举措。而社区是城市的细胞,是社情民意集中的地方,廉政文化只有走进千家万户,才能焕发出勃勃生机和活力。最近,我们就廉政文化进社区工作在**地区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基本情况

**街道有行政、事业机构56个,有工业企业36个,商业服务企业18个,境内厂矿俱乐部11个,各类学校9所,党员有1300多人,有着宣传廉政文化的厚实基础。**街道办事处把廉政文化进社区与创建特色社区、文明社区等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利用社区阵地,以廉政文化进社区进家庭为主线,搭建多个平台,促进廉政建设从"文件"走向"文化"。搭建知识传播平台。街道利用社区党员议事会及人员集中的地方进行廉政文化建设的宣传,设立便民公示栏、廉政投诉点、监督电话和举报箱,利用流动影院和社区党校教育社区居民,发挥廉政廊亭墙报及廉政文化论坛的阵地效应。搭建文艺宣传平台。利用社区文化艺术团,举办节日晚会、社区广场演出、干群齐唱廉政歌曲等多种形式的文艺演出。组建廉政文化宣传队,把发生在大家身边、人人有切身感受的廉文清史编排成诗歌、小品、相声、歌舞等节目,在居民流动较大的广场、公园等场所进行表演。搭建教育阵地平台。各社区把廉政文化纳入辖区内的景观建设,利用小区各项设施,在居民小区创作廉政文化标语和漫画,在草坪点缀上廉洁格言警句。社区还定期发挥远程教育的作用,组织居民群众观看廉政纪录片。

二、存在问题

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认识问题。少数干部、群众都赞同"雍正方法",认为廉政文化熏陶,速度太慢,效果不明显,不如严刑峻法来得实在,只有杀一儆百,从心里上起到震慑作用,从源头上遏制腐败。其实,这是对廉政文化了解不深、理解不透所形成的思想意识问题。

二是协调问题。廉政文化建设与法制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相脱钩。三种文化本来可以相辅相承、相互促进的,但由于主体单位的不同,廉政文化建设没有与法律法规、公民道德宣传阵地有效结合,法律法规知识及公民道德也没有利用廉政文化建设载体进行大力宣传,造成人力、物力资源浪费。

三是方法问题。廉政文化在整个文化领域中,还没有占据到主流位置,仅流于写写文章、刷刷标语等形式,活动不多,参与不广泛,宣传不到位,内容不够丰富。

四是广泛性问题。群众参与的广泛度不够,人民群众是文化的主体,文化是一种存在于社会中的普遍信仰和共同遵守的规范惯例,没有人民群众参与的文化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也就不可能让廉政文化走进千家万户,形成社会规范。

三、努力方向

廉政文化进社区,要坚持把思想教育、纪律教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结合起来。创新教育模式,营造教育环境,逐步在社区建立起"教育全民化、管理规范化、监督社会化"的党风廉政建设新体系,打造廉洁和谐社区。当前,我们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创新廉政文化宣传形式。廉政文化进社区,必须创新宣传形式,探索新方法。廉政文化建设可以采取"总结、挖掘、提炼"的六字方法创新工作形式。总结,就是在反腐倡廉的工作实践中去总结廉政文化。挖掘,就是要在民族文化教育的优秀传统中去挖掘廉政文化,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提炼,就是要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去提炼廉政文化。一是廉政环境建设进社区。把抓廉政教育与环境建设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环境建设营造反腐倡廉的良好氛围。结合社区的实际,建设"廉政文化一条街"、"廉政文化一条路"等的形式深入开展廉政文化宣传教育。二是廉政先进典型宣传进社区。可以通过社区里的典型,如社区内的劳动模范、三八红旗手、优秀党员等,来教育社区居民,润物细无声,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三是廉政意见箱进社区。在社区设置廉政意见箱,让社区居民通过意见箱举报腐败行为和给廉政建设提合理化建议。四是创作一批廉政文化精品。我们应把廉政文化作品创作工作作为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项目,鼓励和支持既熟悉反腐倡廉工作,又有艺术创作才能的专业人士创作出一批文化含量高、品味强、社会影响大的廉政文化精品。

第5篇:对社区文化建设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大学;社会服务功能;社区文化

一、大学艺术教育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目的

从党的一些政策决定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学参加社区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是促进国家公共文化体系的构成,促进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实现。国家希望教育机构、文化单位都可以参与社会文化的建设,逐步建立学习型社会,提升整个社会、国民的素质,提升文化自信,提升民族凝聚力,最终达到建成和谐社会的最终目标。从社区的角度来看,大学艺术教育资源可以很好地参与社区文化建设,能够丰富社区文化,可以满足社区的居民对高层次文化生活的需求,社区群众的文化素质因此而得到提升,同时也提升了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从学校的角度来看,学校加入到社区文化建设中来,可以把相对封闭的教学和社会联系在一起,可以更加直接集中社区和社会对艺术文化的需求,找到社会需求与学校教育的差距,从而使得学校教育更有针对性、目的性,促进学校教育良好健康发展。这也实现了学校教育向社区开放教育资源,更好地践行大学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的目标。

二、大学教育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方式

可以由学校的行政部门与政府机关一起共同商讨学校与社区进行合作的方式方法、合作的目标和内容,明确具体落实的项目。按照这样的思路发展到一定阶段,可以由学校的系部直接和社区街道办事处沟通,确定具体合作方向。以上海音乐学院为例,这个学校采用多种形式的方式参与学校周边的社区文化建设,比如开展乐器展览、星期音乐会的方式。这种方式的合作是双方管理层面上的合作,可以很好地制定合作的规模和内容,之后再由具体部门执行。这样的方式的优势在于执行力很强,需要大量资金支持的大型演出也可以组织起来。然而,这样的合作带有比较强的目的性,不能很好地反映社区群众的内心需求。而社区和学院系部的合作能够更加真实地体现社区群众的文化需求,演出活动也可以得到社区群众更大范围的喜爱,这种系部和社区直接接触的项目,一般是演出范围较小,但是有灵活机动的特点。这两种合作方式各有优点,双方管理层面上的合作可以组织涉及资金金额较大、演出规模比较大、表演形式较为复杂的大型文艺活动。系部和社区的合作可以开展一些音乐理论知识的讲座、小型音乐会的项目。

三、大学教育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具体实施方式

(一)建立艺术实践基地

校外艺术实践基地是一种学校面向社会,展开学校和社区共同合作的很有意义的渠道之一,通过实践基地的建立,可以组织民族音乐会、西洋交响音乐会、歌剧音乐会、舞剧等多种表演形式,定期为社区的文艺社团提供合唱排练,合奏排练辅导,加强社区文化艺术人才培养工作,组织各种文艺比赛,无论是在校的学生,还是即将毕业的大学生,都可以得到很好的实习和锻炼,实现学校教育和社区文化需求优势互补的目标。

(二)参与社会公共文化演出

可以组织大学音乐学院通过参与社会公共文化演出活动参与社区文化建设,比如区域性的音乐节这类的音乐活动,学校学生可以参与音乐节的组织策划和参加演出活动,比如上海国际艺术节群众文艺活动“盛世和鸣——徐汇进球民乐节”就是上海徐汇区的社区特色文艺活动,上海音乐学院提供学生参与音乐艺术节的策划、节目支持、排练辅导等,以全方面支持的方式投入到社区文化建设中去,普及了中国传统音乐,提升社区居民对中国民乐的审美水平。

(三)开展艺术普及教育活动

为了满足社区居民对于文化艺术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的热情,大学可以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开设社会教育实践点,这个实践点可以安排在社区,也可以安排在学校,定期开设音乐知识普及,声乐器乐教学,合唱合奏排练教学和观摩活动。这种实践教学活动可以由教师担任主讲,也可以由优秀的学生担任主讲,这样的艺术教育教学普及活动可以满足社区居民对学习音乐艺术的需求,一定会得到群众的广泛支持。

(四)利用网络等平台开展艺术普及教育

随着信息和网络技术越来越发达,利用网络、自媒体等平台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建立“社区学习网站”,选取大学音乐教育资源中适合大众学习的音响资料,音乐论著上传到网站供大家学习,还可以利用自媒体平台开展线上直播课程,方便学员与线上老师直接交流。

四、完善大学教育资源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基于上述大学教育资源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形式、具体实施方式等方面的研究,笔者对大学艺术教育资源参与社区文化建设提出几点参考性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对于大学教育资源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认识

笔者认为,学院应加强艺术院校对社区文化建设的全面深入的认识,全面理解大学艺术教育资源的社会服务性功能,激发从学校内部主动参加社区文化建设的动力,学校应强化终身学习以及社区文化的理论知识的理解,基于丰富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升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参与度。

(二)打造符合社区居民需求的品牌文化产品

社区的文化也是满足公共利益的文化,大学艺术教育资源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根据社区居民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审美取向,开展符合人民群众需求的文化活动。高校要做好高雅艺术与通俗艺术、民族艺术与现代艺术的平衡和交融,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社区文化建设长期平稳健康的发展。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艺术院校中已经有了像上海音乐学院的“徐家汇星期音乐会”、沈阳音乐学院的“百万市民艺术培训工程”等在当地乃至全国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社区文化活动的品牌产品。

(三)参与社区规划设计,打造社区文化艺术特色

大学艺术院校加入社区的城市规划建设中来,是力求以艺术院校本身的专业特色为基础,打造本地文化艺术特色区域。以四川美院和四川音乐学院为例,这两所院校就是发挥自身的艺术特色,把社区文化艺术建设融进社区的经济规划当中,四川美术学院参与社区建设中的“涂鸦艺术街”的建设,把四川美术院校的突出特色运用到旧城改造的过程中,使“涂鸦艺术街”成为当地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而四川音乐学院所在的社区将四川音乐学院的乐器制作、营销、演奏培训,和社区的经济规划融合在一起,打造了以音乐艺术为基础的“产销学”为一体的文化聚集区。以上海戏剧学院为例,上海戏剧学院利用本身专业优势建立社区剧场,定期推出不同的话剧、音乐剧等演出活动,以这个社区剧场为中心,建立了“戏剧大道”,这个区域将周边的文化资源联合起来,形成了上海戏剧艺术产业聚集地,这个区域以高校艺术院团为基础,以戏剧演出为核心,最后形成了一个具有十个以上的专业剧场、若干个艺术博物馆等群体的文化产业聚集地及文化旅游聚集区。这样的“戏剧大道”的建立,不仅促进了区域文化艺术的发展,甚至把文化艺术的魅力从周边区域辐射到整个上海乃至全国。

第6篇:对社区文化建设的建议范文

摘 要 体育文化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有着9亿多农民的中国,加强农村体育文化建设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经之路。明确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特点以及工作重点,是我们当前建设农村体育文化的重中之重。本文从理论上对成都市农村体育文化建设进行了探讨,并讨论了建设农村体育文化的几点策略。

关键词 农村体育文化 重要性 建议

一、农村体育文化

农村体育文化是由广大人民群众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中,依据特定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历史文化传统所创造的兼具物质性和精神性的财富,并且成为农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精神基础。它是广大农民体育文化水平、思想观念以及在历史悠久的体育文化理论以及实践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价值观念以及人生追求的统一,深刻地表达了农民的心灵世界以及文化程度。

农村体育文化是在农村这一特定环境所产生的文化形式,因此便具有文化的特征,如民族性、区域性、历史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同时具有体育活动的特征,它以体为本,身心并重,不拘形式,重在参与,易于交流。由于产生于农村这一特定的土壤,鉴于生产生活方式以及环境的不同,农村体育文化便具有区别于城市体育文化的不确定性、传统性、不平衡性、封闭性等特点。

发展农村体育文化不仅可以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加强了农村文化的交流,极大地促进了农村文化建设的凝聚力,净化了农村文化环境,使农村社会文化更加繁荣,最终为我国精神文化体系的建设贡献一份力量。因此,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必将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体育的精神,并与我国其他文化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因而,势必成为我国社会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组部分。

二、成都市农村体育文化发展概况

2009年“运动成都”这一概念便诞生了,之后成都市采取了一系列的举措来加强本市的全民建设工作,形成了具有本地特色的发展模式。

2013年成都市便加大力度提升体育服务民生的水平,并在这一宗旨的指导下新建了全民建设体育设施,加强了农村体育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在硬件方面进行了改善,在乡镇和行政村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等软件服务上也加大了力度,为成都市的农村体育文化建设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除此之外,还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全民健身活动。据统计,2013年成都市体育局开展的各级各类全民健身活动多达3077次,遍及全市社区、乡镇、农村、企业、学校及广场。例如,2013年8月8日的“全民健身日”全民健身展示活动,以及全国百城千村健身气功展示大会等,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015年1月1日,成都市举办了全民健身跑“安利纽崔莱”第46届元旦越野赛,参与的人数竟多达15万人以上。2015年年底,成都市全市80%的全民健身工作指标达到国家体育总局《全民健身计划》A类评估标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16年“太极蓉城”系列健身活动也于3月29日启动,成都市首届太极文化节也于4月底与群众见面。同时成都市还确定了2016年的工作目标:推进区(市)县“一场一馆一池”体育设施建设;新建公益性足球场地105块;公共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220万人次;加强国民体质监测,监测人数达4万人次;开展全民健身活动2200场次;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2000名。

三、成都市加强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建议

(一)政府应积极发挥其在农村体育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农村体育文化事业是切实关系到民生的一项重要事业,因此,应加强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这也是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举措之一。政府在农村体育文化建设中应发挥其主导作用,厘清建设目标,制定相应的政策,明确基本任务,充分发挥政府的管理组织职能,积极投身于这一工作之中。通过农村社区这一形式,将各方面资源进行有效配置,高效率地实现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社区体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加强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尽快对农村体育的配套设施进行完善,使农村体育文化建设更加深入地开展。

(二)拓宽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经费来源,提供资金保障

政府应根据村民对体育文化活动的具体需求,加大投入力度,为农村体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扩宽资金来源的渠道,除了政府投入、市场化运作以及社会力量的支持,还应该采取各种鼓励政策,通过公益性体育事业捐赠、企业捐赠以及专项基金等措施,使经费来源呈现多样化,使农村体育文化事业逐渐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此外,还应该积极寻求乡镇企业以及个体户的支持,并给那些投资于体育文化事业的团体或者个人一定的优惠,以尽可能地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上来。

(三)加强农村体育文化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

随着社会生产的不断发展,国家经济水平的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也越来越好。在此基础上人们的生活习惯也开始出现变化,精神需求以及保健意识也逐渐增强,在文化生活上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但是在实践中,针对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专业人才明显不足,难以满足人们的需要。因此,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便成了当务之急。除了聘用体育专业人才之外,还可以对现有的工作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同时还可以大力招募社区与服务志愿者,弥补我们在人才方面的不足。

参考文献:

[1] 刘永峰.成都市新农村试点示范村体育发展模式研究[J].考试周刊.2010(55).

[2] 张京杭.社会经济转型时期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瓶颈及对策研究[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5(4).

第7篇:对社区文化建设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音乐工作者 群众文化 社区活动

社区是群众区域生活的载体,建设“共享、共建”的和谐社区是提高社区群众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生活水平的有效途径。音乐工作者参加社区群众文化活动是文艺工作者践行和谐理念、宣传和谐精神的真实体现。音乐工作者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作用主要有:

一、促进社区文化发展

音乐是最能带给人类情感体验的艺术形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音乐活动具有润物无声的德育和美育效果。音乐工作者要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将更多的音乐作品奉献给群众,满足群众精神和文化生活的需求,为和谐社会建设和社会文化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社区文化建设发展,需要有政策措施、场地、设施设备、资金、群众参与意识及文化资源等诸多方面的条件,为社区文化发展搭建一个良好文化发展平台。其中文化资源就包括了音乐工作者的工作,依托文化馆、文化站等组织的人才、资源,优化服务,深入社区发掘有艺术才能的文体骨干和人才,因地制宜组建各类文艺团队,在深入调查、实践的基础上,组织一批音乐工作者通过挖掘群众生活素材,组织培训、辅导、创作等工作,组织各项文化活动,引导他们自主地有序地良好发展,做好培育和服务工作,把组建与发展作为社区文化建设的一个重点来抓,把社区共建作为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来抓,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丰富了社区群众的生活,促进社区了文化发展。

二、引领群众精神生活

艺术有丰富群众精神生活、引领群众进行文化创作和文化建设的积极作用。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文艺业余爱好者之所以在某一领域能够无师自通,大多数是兴趣所致。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对艺术的热爱还需要外在条件的刺激和引导。很多社区群众爱好文艺,但是缺少学习的时间和专业的指导。音乐工作者有着专业的音乐知识和丰富的表演经验,发挥自身文艺特长,充当传播艺术知识、激发艺术热情、丰富群众生活的先行者,是社会主义文艺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如在我市春晓源社区沃尔玛广场,在文化馆音乐工作者的引导下,各类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层出不穷,举办了“音乐乘凉晚会”、“中秋联欢晚会、“闹元宵”、“戏曲演唱比赛”、“民工歌咏比赛”、“红歌赛”“大学生才艺秀”等各类活动时续性继续着,活动吸引了大批年轻人的参与,在比赛中,年轻人谈吉他唱情歌、中年人拉二胡吹笛子唱红歌、孩子吹葫芦丝唱儿歌,场面热闹非凡。在此基础上,有着不同爱好的群众组成了不同的文艺团体,如合唱团、青歌社、秧歌队、排舞队、戏曲队等。多种多样的社区文艺活动引领群众文化活动快速发展,是社区真正成为群众团结奋进、共建美好和谐的精神家园。

三、为群众文化生活搭建桥梁

文艺工作者既是专业文艺知识的传承者、传播者,还是促进群众与文艺生活产生联系的桥梁和纽带。音乐工作者不但要用先进的文化去改善群众精神生活,还要努力创作更多优秀的作品,并结合当地民风民俗历史传统,结合本地一些社区新人新事和一些感人事迹,创作出群众喜闻乐见、积极向上、文明健康的艺术作品,在社区的活动中进行表演,更容易得到共鸣,加强了创作者和大家的艺术交流,加深了社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真正起到桥梁纽带作用。音乐工作者坚持文化惠民的方针,积极利用群众性文化赛事和基层文化基地建设,积极发挥文艺的示范性和导向性作用,积极利用地方文艺建设为群众提供丰富的文艺服务,不断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重视通过文艺学习会、文化论坛、音乐文化讲座等桥梁搭建形式,建设了一批社区文化活动阵地,提高了群众的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水平。

四、文艺服务功能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更多的文艺工作者不断拓展文化服务的范围,其中,做好基层群众的服务工作,是一些文艺工作者努力奋斗的目标。音乐工作者要正视社区文化生活在群众生活中的积极作用,大力构造团结、和谐的文化氛围,积极把社区建设成为群众情感交流、信息沟通、文化学习和德育培养的场所。为了提高文艺服务能力,很多音乐工作者积极利用谈心、调查、座谈形式倾听群众呼声,通过引导群众参与丰富多彩的歌曲、舞蹈、戏曲活动,塑造积极、健康的社会风气,提高群众的审美娱乐享受。有的音乐工作者积极参加社区公益事业,感受群众需要,指导群众活动,挖掘并培养群众文艺骨干,提高群众文艺活动的规范性。部分音乐工作者还积极利用互联网等新型联系方式,与社会文化团体会员保持联系,拓展了文艺信息与群众发展互动的平台,提高了文艺社会服务能力。

五、引领时尚、健康的社会风尚

社会风尚是社会心理、社会特性的外在表现,引领社会成员形成积极向上、格调高雅的社会风尚,是和谐社会精神文化建设的实质性要求。文艺工作者要尊重群众、依靠群众,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听取合理化建议,积极发现群众文化建设中的新思想、新动向、新问题,促进文艺理念、活动、环境的创新发展,着力提高文化宣传能力。音乐工作者要坚持人文关怀原则,对群众给予理解、尊重、关心和爱护,用亲情化、大众化文艺形式,提升文艺春风化雨的精神建设作用,我市春晓源社区群众文化建设在广大文艺工作者和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开展得红红火火,交谊舞、排舞、秧歌舞、戏曲演唱等社区活动吸引了大批的群众参与到社区文化建设中来,而音乐工作者组织的“流行歌曲比赛”更是成为社区文化活动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受到许多年轻朋友的喜爱,青年人健康的业余生活也得到了社区老年朋友的广泛支持,同时也使社区风尚变得更加健康和时尚。

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特殊时期,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进一步加大,文艺工作者尤其是音乐工作者要重视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积极做好文化服务工作,大力推动社区文化建设,为社会和谐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第8篇:对社区文化建设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特色城区;文化建设;沈阳市;皇姑区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5)10-0049-02

一、引 言

特色城区文化建设是在政府的主导下,不断挖掘与建设城区特色文化,这是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近年来,特色城区文化建设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从中央到地方有关部门的文件和领导讲话中,成为当前文化建设的“流行语言”和核心理念。但是,当前,我国一些城区特色文化建设体系存在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公益文化事业单位业务经费短缺、基层文化建设配套经费落实难等方面的问题,而公众对文化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的要求。因此,因地制宜地积极探索特色城区文化的实现方式,努力实现和保障公众的基本文化权利,满足公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覆盖全社区,以期为皇姑区特色城区文化建设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二、皇姑区城区建设现状调研

为了获得更具有实际使用价值的一手资料,本次调查针对沈阳皇姑区居民,采取网上调研和实地走访相结合的调查方法,收到网络有效数据140份;走访调研8个企事业单位,收到有效数据999份。

经过对调研数据的整理分析,我们发现皇姑区在特色城区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存在很多问题。

1.成绩

(1)皇姑区悠久的历史和古朴的风韵深入人心

问卷关于体现沈阳市皇姑区的历史文化的词语的问题中,有678人和473人被调查者认为“古朴”和“悠久”更可以体现皇姑区的历史文化特点,反映出沈阳市皇姑区悠久的历史和古朴的风韵深入人心的特点。

(2)皇姑区历史建筑众多,传统文化气氛浓厚

在问卷关于选择沈阳市皇姑区城市名片的问题中,701人更加青睐昭陵作为沈阳市皇姑区的名片,408人选择新乐遗址、404人选择烈士陵园。这几处是历史悠久的旅游景点。反映出沈阳市皇姑区历史建筑众多,传统文化气氛浓厚的特点。

(3)居民对一些非主流民间传统文化十分重视

皇姑区居民十分支持民间传统文化的发掘。在问卷关于居民对一些非主流的民间传统节日被挖掘出来的看法的问题中,共540人次的被调查者认为一些非主流的民间传统节日被挖掘出来很有意义,占比54.05%,超过总调查人数的半数。反映出皇姑区居民对一些非主流民间传统文化十分重视,他们认为挖掘非主流民间传统节日对文化发展十分有意义。

(4)城区发展需要特色文化促进已被认同

在问卷关于居民对特色城区文化对本区域的发展作用的问题中,69%的被调查者认为特色城区文化对本区域的发展作用影响很大,意义深远。反映出皇姑市民有急切的丰富文化生活的需要,皇姑区亟待进行特色城区文化建设的现状。

2.问题

(1)政府对文化产业建设的宣传力度不够

皇姑区政府为建设特色城区文化,于2014年提出了建设“4191”文化名片,调查中我们发现居民对“4191”概念的了解程度不够,问卷中关于居民对“4191”文化旅游和创意产业理念了解程度的相关问题,只有12.61%的被调查者听说过,并比较了解沈阳市皇姑区提出的“4191”文化旅游和创意产业,其余大多数被调查者不了解甚至不知道“4191”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反映出沈阳市皇姑区政府对文化建设产业的宣传力度不够、皇姑区居民对文化建设产业的关注度不高。

(2)皇姑区城区建设无法满足居民的日常文化需求

皇姑区城区建设还不够成熟,在问卷关于居民对当前沈阳市皇姑区城区建设的态度的问题中,有37%的人选择了“不满意”,有31%的人选择了“一般”,反映出皇姑区的城区建设无法满足大多数居民的日常文化需求,无法加强各方面基础设施的建设的现状。

(3)基础设施不完善,活动氛围不浓厚

在问卷关于居民对沈阳市皇姑区文化活动方面的建议的问题中,有37%的人选择了“基础设施需要加强”,各有27%的人选择了“活动氛围需要提升”、“增加活动项目,丰富文化活动内容,创新活动形式”,反映出皇姑区在文化活动方面,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活动氛围不够浓厚,活动项目不够丰富,形式不够创新的现状。

(4)缺乏“文明”的城区环境和“勇敢”的建设态度

在问卷关于一些能反映皇姑精神的词语的问题中,有509人和399人认为“文明”、“勇敢”最可以反映沈阳市皇姑区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精神。反映出沈阳市皇姑区居民渴望“文明”的城区环境和“勇敢”的特色文化建设的态度。

三、皇姑区特色城区建设创新路径

城市的定位如同企业精英定位,都要根据实际的情况而定。要想与众不同,就必须显示自己的特色、张扬自己的优势,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定位。我们经过对城区建设现状调研的分析,结合皇姑区城区历史人文特点和城区特色,借鉴国内外优秀城区建设的相关经验和成功案例,对皇姑城区建设创新路径提出以下建议。

1.围绕城区文化打造城市文化“名片”

皇姑区应形成自己新的城市文化“名片”,简洁有力的城市文化名片可以使人迅速了解城市的文化面貌,加强城市在旅游业、商业方面的吸引力,也能为城区政府更集中地进行文化建设提供一个纲领性路线。对此,笔者的建议是:“古韵绵长,贵纳百川,尽在新皇姑”。

2.活用知名景点创作城区文化宣传语

基于调查数据,笔者认为,在沈阳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关注点已经从单一的经济转向经济与文化的结合,从对GDP的盲目追求到呼吁传统文化的复归。皇姑区应以知名景点为蓝本,打造朗朗上口的、有鲜明皇姑区特色的城区宣传语。因此,笔者提出了“富庶皇姑、文化皇姑、魅力皇姑、幸福皇姑”的“皇姑四美”。

“皇姑四美”的提出,既是与皇姑城区市民基本愿望的契合,又是全体皇姑人民努力的方向。“览昭陵皇家贵胄之威重,访新乐先民智慧之丰姿;寻共和国长子厚重之足迹,聆昔日东大琅琅书声犹存”。可将宣传语录音,制成简短的宣传片,在各级电视台和广播台播放,向市民、游客传达有关皇姑区文化的信息。

3.拍摄宣传片推广特色城区文化

在新媒体的发展日新月异而传统文化日渐式微的情况下,皇姑区城区文化建设应采取新的措施。我们建议拍摄适合投放于网络的皇姑区城区文化宣传片,放置在皇姑区政府门户网站上和其他兄弟网站上,拍摄地点可选择昭陵、新乐遗址、东北大学旧址等,采用全新的策划和创意,以适应新媒体的发展潮流。

4.依托主题文化活动共享城市特色文化

区政府应继续投资加强特色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小区公共文化设施、健身器材的定点投放,开办社区业余老年大学,为街道放映电影等。皇姑区文化建设中,应增加活动项目、丰富文化活动内容,创新文化活动形式,提升活动氛围。增加图书馆、报刊亭、电影院、健身房、运动场等也应成为皇姑区文化建设的重头戏。

为唤起人们内心对传统文化的归属和向往,节假日期间,在皇姑区各大广场上,由政府统筹,文化部门举办带有传统节庆色彩的活动。例如中秋节,可举办“花好月圆人长久,皇姑和美话中秋”赏月大会暨传统文化节目展演,还原传统的赏月形式,为参与台上活动的市民赠送小礼品等;七夕节可举办以“七夕情话”为主题的文化展演或联谊活动。

5.利用明星资源传播城市特色文化

东北地区向来不乏全国著名的笑星,沈阳作为东北最大的城市更是如此。巩汉林、范伟活跃于荧幕多年,演艺界的印小天、佟大为是当之无愧的一线小生,那英、毛宁叱咤歌坛多年,更有蜚声海内外的钢琴大师郎朗。而近年来火爆的“中国好声音”更是有多位学员来自沈阳或在沈阳求学。可通过文化部门邀请明星各自为家乡说一句推荐语,或请专业曲作者编写一首与皇姑区城区文化有关的歌曲,请明星演唱。有了明星代为推广和传播,沈阳皇姑区的城区文化能传播得更远更好。

6.培养青少年对城市特色文化的认同

青少年是传递皇姑区城区文化的中间力量。教育部门与文化部门应编写并印制皇姑区城区文化特色读本,下发到皇姑区中小学每一位学生手中,并开设相关课程,定期组织中小学学生参观皇姑区特色城区文化景区,以此来提高他们对皇姑区文化的认知和向往,此举能在纵向上和横向上共同促进皇姑区文化的传播。

7.联姻商业活动塑造特色城市文化形象

为扩大皇姑区的城区影响力,可举办皇姑啤酒节,并命名为“魅力皇姑,畅饮盛夏――皇姑区的酒文化”。庙会作为一个皇姑区经久不衰的文化活动应该继续保持,并逐步推广。皇姑区的面塑艺术、陶印艺术等传统工艺都可在庙会上做展演,并为游客进行现场制作,将传统文化以实体的形式保存下来,寓教于乐,让市民和各地游客有更具象的皇姑城区特色文化印象。

在传统节假日举办商场特色产品的促销活动,例如,文化部门牵头,在端午节,买粽子送荷包,元宵节的汤圆促销,中秋节买月饼送茶叶,引起人们阖家团圆话中秋的愿望等,以唤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向往。

特色城区文化建设既丰富了城区居民的生活,又提升了城区的文化形象,增强了品牌竞争力和影响力。立足实际,实事求是的挖掘城区的文化突破点,破解文化发展难题,使城区文化建设更具有实际性、独特性、创新性。更好地满足城区居民多样化、多层次的文化需求,保障城区居民的文化权益。

参考文献:

[1]吴静.沈阳市皇姑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研究[D].东北大学,2009.

第9篇:对社区文化建设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社区文化 主动性 创造力

党的十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随着我国特别是我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进程地日益加快,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突出。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是整个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增强新型农村社区活力,带动新型农村社区整体发展与进步具有深远的影响。如何创造性地进行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并不断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亟待解决的重大现实课题。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转变并确立推进新型农村社区文化的理念

当今时代,我们正处在努力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只有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来认识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和本领,遵循农村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才是抓住了新型农村社区发展的根本。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从根本上讲就是在社区积极培育和践行十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断提高社区居民素质的建设。因此,我们必须保证新型农村社区文化的公益性,以政府投入为主,切实把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作为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重点,以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为根本,大力培养农村文化人才,建立专业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和体制,抢占农村社区文化的主阵地,构建和谐的新型农村社区,努力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思想保障。

二、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寻求并拓展社区文化建设的特色

发挥地域优势,寻求社区文化的个性特色,坚持以人为本,营造具有本地区特色的社区文化,是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文化的努力方向。以人为本,尊重个性,平等参与,共同发展,是文化发展的趋势,新型农村社区文化的建设同样也不例外。由于历史、地理、政治、经济以及民族性格、人文思想内涵等方面的差异,各地区文化都不尽相同,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特点。因此,我们倡导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应注重以人为本,营造具有本地区特点,且凝聚中华民族人文精髓的社区文化。我国农村社区的主要功能是传播党的政策、法律、宣传高尚的精神追求,宣传健康与科学的生活方式以及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提高居民素质,这是毋用置疑的,但要注意的是不应把社区变成令人望而生畏的教育场所。新型社区文化建设应紧紧抓住社区居民是“社会人”这一特点,并充分发挥社区居民作为“社会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满足不同人对社区文化的不同要求,才能丰富社区文化的内容,加深社区文化的底蕴。新型农村社区文化阵地的生命力在于以富有地区特色和传统特色的活动来吸引群众,因此,新型农村社区开展文化活动,要注重融入当地的文化内涵。

三、发挥农民群众主体作用,激发农民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主动性与创造力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一个新生事物,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广大农民群众甚至部分干部都还比较陌生。因此,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橱窗等有效载体,多形式、多渠道、多角度地宣传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工作,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工作的知晓率,努力增强广大群众的主人翁意识,促使其自觉、积极地参与到新型农村社区文化活动中。要注重进行多种形式的、全方位的社区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激发农民群众的文化创造活力,积极指导社区创建民间公益性组织,逐步做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通俗文化与高雅文化相结合、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相结合,广泛吸收适合广大农民群众的特色鲜明的文化活动与文化项目,以各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为依托,通过开展包括文艺表演、科普宣传、思想教育等在内的多种活动,吸引社区群众的广泛参与并形成社区文化认同,构建适合新型农村社区发展特点的文化,改善新农村社区居民的生活方式和休闲方式。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区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也是一项长期复杂而艰巨的工程。在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中,应更加注重适应农村形态和农民素质转型的需求,不断提升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水平,实现农村社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带动地区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推动社会整体协调发展,进而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和构建和谐农村社会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