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治疗亚健康的方法范文

治疗亚健康的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治疗亚健康的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治疗亚健康的方法

第1篇:治疗亚健康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亚健康;针刺疗法;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任脉;督脉

亚健康是指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主要有疲乏无力、头昏头痛、睡眠紊乱、食欲不振、减退、心烦意乱、焦躁不安、反应迟钝、社交能力下降等。WHO的一项全球性调查显示,75%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亚健康状态对人类健康的威胁已经越来越大,不仅让人感到痛苦,甚至最终可能导致严重的病变,所以亚健康已经成为21世纪医学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在治疗方面,临床上运用的治疗手段有很多,其中针刺疗法通过激发人体自身的抗病能力以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因其疗效确切,调节面广泛,不良反应小,被众多临床实践者普遍使用,现笔者就近十年针刺治疗亚健康临床研究做一综述。

1 普通针刺

王庆波等[2]运用扬刺针法治疗失眠性亚健康28例,主穴:百会、三阴交,对照组口服唑吡坦(思诺思)片,应用ASI积分评价疗效,结果:扬刺法和唑吡坦对于睡眠失调性亚健康均有很好的干预效果,但扬刺法远期疗效优于唑吡坦。陈家泽等[3]针刺干预亚健康状态76例,主穴:四关穴,即合谷、太冲,对照组采用健康指导,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8.6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25.81%,两组进行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李艳红等[4]针刺治疗疼痛型亚健康81例,主穴:内关(双)、足三里(双)、三阴交(双)、关元、气海,运用疼痛症状评分来评估疗效,总有效率83%。宿绍敏[5]运用针灸治疗亚健康心脾两虚型患者60例,主穴选取A组:百会、足三里、膈俞、神阙、命门;B组:大椎、关元、气海、肾俞、涌泉,并设立对照组口服归脾丸和安神补脑液,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3%,疗效优于对照组。王建文等[6]运用针灸治疗92例亚健康女性患者,主穴:足三里、太冲、血海、三阴交、气海、关元,实验组治愈10例,显效27例,有效9例,总有效率100%。

2 腹针

陈润东等[7]采用腹针疗法治疗以失眠为主的亚健康状态患者48例,腹针组主穴选用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应用PSQI量表评价疗效,结果腹针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常燕[8]采用腹针配合梅花针叩刺督脉及膀胱经治疗亚健康状态患者48例,取穴:引气归元(中脘、下脘、气海、关元)、腹四关(双侧滑肉门、双侧外陵)、调脾气(双侧大横),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结果发现:腹针组总有效率为93.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腹针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

3 杵针

胡幼平等[9]采用杵针治疗亚健康状态患者79例,取穴:百会八阵、神道八阵、至阳八阵、命门八阵、腰阳关八阵、头颈及腰背部河车路,对照组采用推拿治疗,应用亚健康状态评分CMI评分、M-R评分及TTM指标,结果杵针组疗效优于推拿组。晋松等[10]采用背俞穴杵针疗法调治亚健康状态30例,运用点叩、升降、开阖、运转等手法,以背俞穴为操作重点,作用于督脉和膀胱经,总有效率为93.3%。

4 电针

吕雅琴等[11]采用电针加经络氧疗法治疗60例亚健康状态患者4周,主穴:百会、印堂、内关、足三里,疗效显著,且未见任何不良反应。付明举等[12]运用电针治疗43例亚健康病人分别治疗2~6个疗程,主穴:气海、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太冲,结果发现针灸治疗4个疗程对于亚健康症状的消失为最佳疗程。5 头针冯潇斐[13]筛选99例亚健康态入睡延迟受试者随机分为头针组、药物组、空白对照组,头针组给予失眠经验方(三角区和安神区)针刺干预,药物组予以氯氮卓干预,空白对照组不予以任何治疗干预。结果发现:头针组总有效率969%,优于药物组和空白对照组。

6 穴位注射

杨兴顺[14]运用穴位注射治疗亚健康状态280例,药用鱼腥草注射液2mL(山西三九万荣药业有限公司生产,2mL?支-1),穴取肾俞、足三里,用5号注射针,每穴可注入1mL,总有效率97.86%,未见任何不良反应。

7 综合疗法

张勇等[15]采用针灸配合火罐和ATP照射治疗亚健康状态患者79例,主穴:百会、关元、三阴交、天枢、中脘为一组,风池、大椎、肺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肾俞为一组,交替针刺,并设对照组给予推拿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9%,对照组总有效率77.6%,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王曼苏等[16]采用温针背俞穴加耳穴法治疗亚健康失眠患者20例,体针主穴:取心俞、肝俞、脾俞、胃俞、肾俞、安眠、大椎、百会。耳穴取神门、皮质下、交感、枕、心,设对照1组(单纯温针背俞穴)和对照2组(单纯耳针)。结果发现:试验组愈显率明显高于对照1组、对照2组。于竹力[17]运用温针灸配合耳压治疗亚健康状态的大学生62例,体针主穴:百会、四神聪、神门、关元、足三里、三阴交、太冲,耳压主穴:神门、交感、皮质下、内分泌,总有效率93.75%。杨春等[18]运用针刺联合心理干预治疗亚健康失眠患者98例,并观察其短期疗效及中长期转归,主穴选取:百会、神门、四神聪、内关、血海、足三里、三阴交,对照组予艾司唑仑治疗,应用PSQI进行评定。结果发现:短期疗效:自身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长期疗效:干预后3个月、干预后半年自身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唐伟[19]采用针灸加走罐配合心理疗法治疗亚健康状态33例,针刺取穴:内关、足三里、三阴交、中脘、气海,走罐取督脉和足太阴膀胱经为走罐部位,总有效率84.9%。唐贺利等[20]运用针灸配合背部走罐治疗亚健康状态,针刺取穴:百会、关元、足三里,走罐由大椎穴开始沿督脉循行部位往下走罐至腰骶部,总有效率达到93.3%。昌凤英等[21]采用针灸配合耳压治疗亚健康状态36例,针刺取穴:百会、足三里、三阴交、内关、膻中、神门,耳穴:神门、交感、内分泌、皮质下、心、脾,总有效率为97%。赵蓉[22]运用针灸配合走罐治疗女性亚健康状态120例,针刺取穴:太冲、足三里、三阴交、血海,灸关元、气海、三阴交,走罐取背部督脉、足太阳膀胱经两条经脉,设立对照组(仅针刺太冲、足三里、三阴交、血海),治疗组总有效率100%,对照组总有效率8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何列涛[23]采用足三里温针灸结合背部拔罐疗法对50例亚健康状态患者进行治疗,总有效率为86%。安丽萍等[24]采用中医针灸疗法中毫针、七星针及耳穴压丸法应用于躯体性亚健康状态的人群200例,并与自我保健按摩组和服用保健品组进行同期对比观察,毫针针刺主穴:腹三针(中脘、天枢、气海)、体三针(内关、足三里、三阴交)、头三针(本神、百会、安眠),梅花针(七星针):取华佗夹脊自第1胸椎至第2腰椎两侧叩刺,耳穴压丸法:取神门、交感、肾上腺、皮质下,结果发现:针刺组治愈率80%,总有效率100%;自我保健按摩组治愈率19.6%,总有效率58.8%;服用保健品组治愈率37.5%,总有效率81.3%。针刺组疗效明显优于其他两组(P<0.05)。杨东芹[25]采用针灸百会、足三里配合背部刮痧方法治疗亚健康状态,结果:治疗后主症全部消失16例,主症明显改善21例,治疗后主症无明显效果3例,总有效率92.5%。

8 讨论

中医理论分析,亚健康状态多为机体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畅、阴阳失调所导致。通过对现代针刺治疗亚健康临床研究的归纳,得到结果与亚健康的病机密切相关。综合上述临床处方(不包括随症加减用穴),应用于亚健康治疗的穴位有39个,而使用频率较高的穴位分别是:足三里、三阴交、百会、气海、关元、内关、太冲、中脘、肾俞。其中,足三里是胃的下合穴,中脘是胃的募穴,皆为调理脾胃功能的要穴;气海、关元更是调补元气的要穴;百会、内关、太冲可安神畅情;三阴交和肾俞可滋养肝肾,活血调经。可见在调治亚健康过程中,应重视对心肝脾胃肾等脏腑功能的调节,还要注意人体元气的调补和畅通气血运行。在亚健康的治疗中,有10条经络上的穴位被选取,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任脉、督脉使用频率较高。《灵枢?经水》云:“足阳明,五脏六腑之海也”。杨上善注:“胃受水谷,化生气血,为足阳明脉,资润五藏六腑,五藏六腑集成血气,譬之四海沼泽无穷,故名为海也。”《素问?厥论》言:“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由此可知,脾胃协同受纳运化水谷,化生气血,濡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两经所主病证又存在“洒洒振寒,善伸,数欠,体重不能动摇,食不下,烦心”等亚健康表现,可见,古代医者很早便将两者联系到一起,而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阳明经又多气多血,所以治疗亚健康调补气血多选用脾胃两经。《难经?二十八难》云:“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可见,督脉行于后背正中,总督诸阳,为“阳脉之海”,又主神智。任脉主要是“任维诸脉”(杨上善注),故称为“阴脉之海”。诸阴经通过阴维会合于任脉,受阴经交会,也受足阳明、手太阳交会。下部与督脉和冲脉同起于胞宫,头部又于目下交会于足阳明,都可见其任受诸阴和交通阴阳的作用。故在亚健康治疗过程中,多选取任督两脉来协调阴阳。由文献分布统计来看,近年关于亚健康的针灸治疗方法,单一治疗方法的文献呈下降趋势,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综合治疗方法的文献,究其原因,是因为临床医生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采用复合治疗手段的治疗效果要优于单一针刺治疗。另一方面可发现,在亚健康的治疗过程中,更多种的针刺方式被应用进来,如杵针、梅花针、水针等,丰富了针刺治疗亚健康的临床理论,也拓宽了治疗思路。综上所述,亚健康的针刺治疗手段灵活多样,疗效确切,穴位的选取、配伍得当,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同时在文献整理过程中,发现以下问题:部分研究设计比较简单,样本量偏少,有的甚至没有设置对照组,导致相同的治疗方法彼此间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差异很大,很少有研究设置随访,致使远期疗效并不明确。另外,广大医务工作者将传统的针灸方法相互融合,但是和先进科技手段结合还非常欠缺,也很少有人涉及与现代医学协同治疗的领域,中医医务工作者应开拓创新,将先进科学技术与传统中医理论相结合。希望后续医务工作者能在以上诸方面完善改进,以期完成质量更高的临床研究,更好的指导临床。

参考文献:

[1] 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3.

[2] 王庆波,赵俐黎,刘俊红,等.扬刺针法治疗失眠性亚健康28例[J].中医杂志,2011,52(11):967-968.

[3] 陈家泽,余克强,邓卫,等.针刺干预亚健康状态76例[J].新中医,2009,41(11):96-97.

[4] 李艳红,张国忠,魏昱航.针刺疗法治疗疼痛型亚健康的临床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12):1307-1308.

[5] 宿绍敏.针灸“保健穴”对亚健康心脾两虚症干预研究[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19(23):38-39.

[6] 王建文,李梅,叶芝兰.针灸干预女性亚健康46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8(12):123.

[7] 陈润东,陈秀华,奎瑜.薄氏腹针对睡眠障碍为主的亚健康状态干预作用研究[J].现代中医药,2007,27(3):57-58.

[8] 常燕.腹针配合梅花针叩刺督脉及膀胱经治疗亚健康状态48例[J].陕西中医,2013,34(6):740-741.

[9] 胡幼平,徐贞杰,吴佳.杵针疗法干预亚健康状态: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针灸,2012,32(11):1019-1023.

[10] 晋松,苗润青,梁繁荣.背俞穴杵针疗法调治亚健康状态30例临床体会[J].四川中医,2010,28(11):116-117.

[11] 吕雅琴,都弘,刘英江.电针加经络氧疗法治疗亚健康状态60例[J].中国民康医学,2007,19(1):54-55.

[12] 付明举,张雪玲.疏肝健脾针灸治疗亚健康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08,24(1):11-13.

[13] 冯潇斐.头针干预亚健康态入睡延迟的疗效研究[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2014.

[14] 杨兴顺.穴位注射治疗亚健康状态280例[J].中国中医药科技,2007,14(6):466-467.

[15] 张勇,陈胜.手法与针灸对亚健康状态疗效观察[J].陕西中医,2011,32(11):1531-1533.

[16] 王曼苏,岳延荣,李建强.温针背俞穴加耳穴法治疗亚健康失眠状态疗效观察[J].新中医,2011,43(10):98-99.

[17] 于竹力.温针灸配合耳压治疗大学生亚健康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1,27(1):43-44.

[18] 杨春,李建英,刘小明,等.针刺联合心理治疗亚健康失眠效果观察[J].新中医,2015,47(3):268-270.

[19] 唐伟.针灸加拔罐配合心理疗法治疗亚健康状态33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27(8):6742-6743.

[20] 唐贺利,樊晨光,王洪彬,等.针灸配合背部走罐治疗大学生亚健康临床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4,33(10):899-900.

[21] 昌凤英,刘笑丽.针灸配合耳压治疗亚健康状态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09,24(5):901.

[22] 赵蓉.针灸治疗女性亚健康状态临床观察[J].陕西中医,2011,32(3):330-331.

[23] 何列涛.足三里温针灸结合背部拔罐疗法调治亚健康状态50例[J].吉林中医药,2010,30(7):609-610.

[24] 安丽萍,陈雅民,李燕.组合针刺法对躯体性亚健康状态干预作用的对比观察[J].四川中医,2006,24(12):104-105.

第2篇:治疗亚健康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 亚健康;中药熏蒸;推拿

亚健康状态(sub-health)也称“第三状态”、灰色状态、次健康、亚临床状态、中间状态等[1]。不同亚健康的定义表述各不相同,但均包含了以下内容,亚健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表现为一定时间内的活力降低、功能和适应能力减退的症状,但不符合现代医学有关疾病的临床或亚临床诊断标准。目前世界各国亚健康的发生率都处于较高水平,且有继续上升的趋势。WHO的一项全球性调查表明,全世界75%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在中国,亚健康状态人群的比例也在50%-75%。如此高的发生率说明对亚健康的关注是医学发展之必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0例患者均为我院传统康复部亚健康调理室患者,其中男性53例,女性27例年龄最小25岁,最大58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3年余。

1.2 诊断标准 参考刘保延等对亚健康的定义,确立诊断标准,即有持续 3 个月以上的不适状态或适应能力显著减退而无明确疾病诊断,或有明确诊断但所患疾病与目前

不适状态没有直接因果关系。“不适症状或适应能力显著减退”的指征,即躯体症状为头晕不爽,两目干涩,神倦乏力,脘腹痞闷,纳谷不香,食欲减退,面色不华,便秘;心理症状为急躁易怒,心中懊恼,或情绪低落,时而郁郁寡欢,焦虑紧张,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兴趣及精力下降;社会表现为不能较好地承担相应的社会角色,工作学习困难,人际关系紧张,家庭关系不和睦,妇女可伴有月经不调、痛经、不孕等表现。

1.3 方法

1.3.1 中药熏蒸 设备为连云港福源医疗公司生产的中药熏蒸床。根据中医辨证论治分为:气血亏虚型、肝郁气滞型、心脾两虚型、肾虚型四型。气血亏虚型治宜益气养血。方用党参、当归、茯苓、白术、黄芪、五味子、甘草。肝郁气滞型治宜疏肝理气解郁。方用柴胡、川芎、白芍、丹参、郁金、远志、石菖蒲、香附、佛手。心脾两虚型治宜健脾益气,调养心脾。方用党参、茯苓、甘草、黄芪、陈皮、当归、柴胡、枣仁。肾虚型若偏于阳虚者治宜温补肾阳。方用熟地、山药、山茱萸、茯苓、丹皮、泽泻、附子、菟丝子、肉桂。若偏于阴虚者治宜滋养肾阴。方用熟地、山药、枸杞子、山茱萸、川牛膝、鹿角胶、龟板胶、炙甘草。

具体方法:将上述药物研成细末装入药袋中放入熏蒸床的蒸汽发生器中,加水浸泡30分钟。然后开启熏蒸机温度调整至40-45℃每次熏蒸在30至40分钟,每日一次,15次为一个疗程。

1.3.2 推拿治疗 基本手法操作步骤:①仰卧位:施一指禅推法、揉法、点按法于患者头顶部,主要作用于百会、四神聪、前顶、上星、神庭、太阳、阳白、童子、上关等穴时间10分钟左右。施一指禅推法、拿法、滚法与患者上肢,主要作用于肩、手五里、曲池、内关、神门、合谷等穴位10分钟左右。腹部:患者同上,医者沿顺时针方向摩腹部,约10分钟;按揉中脘、气海、关元穴。②俯卧位:采用按法(指按、掌按、肘按)作用于脊柱两侧的俞穴。时间约10分钟。沿督脉和膀胱经走行方向捏脊和提法。施一指禅推法、拿法、滚法于患者腿部,主要作用于环跳、风市、委中、委阳、足三里、丰隆、阳陵泉、三阴交、悬钟、后溪太冲等穴时间约10分钟。气血亏虚型的患者酌加血海、气海、足三里、脾俞、关元等穴,手法以补法为主。心脾两虚型的患者酌加内关、神门、极泉、心俞、膻中、气海、关元等穴,手法以补法为主。肾虚型患者酌加肾俞、肝俞、太溪、照海、复溜、印堂、涌泉、膻中等穴,手法以补法为主。肝郁气滞型的患者酌加肝俞、期门、膻中、行间、太冲、三阴交、关元、隐白、足三里等穴,手法以平补平泻为主。每日一次,15次为一个疗程。

1.4 疗效评定 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将疗效分为4级:①优:症状及体征全部消失;②良:症状及体征明显减轻;③可:症状及体征有一定程度减轻;④差:症状及体征无改善。

2 治疗结果

80例患者优55例(68.75%)、良14例(17.5%)、可9例(11.25%)、差2例(2.5%)。

3 随访情况

对于评定为优的55例患者随访1年,其中6例复发,主要与没能脱离高压力快捷凑的工作环境以及升入高年级后,面临更加紧张的学习,以及毕业后的就业压力有关。继续采用原方案治疗后6例病情都有明显好转。

4 讨 论

第3篇:治疗亚健康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 疲劳 亚健康 中医干预

亚健康多指无临床症状和体征,或者有病症感觉而无临床检查证据,但已有潜在发病倾向的状态,亚健康的主要表现是平时感到疲劳[1]。当前在亚健康的治疗上现代医学面临许多困难,而祖国医学在干预亚健康方面有独到的优势[2]。多年临床实践为中医在干预亚健康状态的治法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中针灸相比其他中医疗法具有简便、安全、高效的特点[3,4]。本文对疲劳型亚健康患者进行中医针灸干预,为亚健康综合干预措施研究提供研究基础。

资料与方法

2010年10月~2012年10月收治疲劳型亚健康患者160例,入选标准:年龄18~65岁;临床表现为疲倦;符合诊断标准的亚健康者;自愿配合治疗观察者。年龄19~63岁,平均29.62±4.25岁,各年龄段中26~35岁年龄段人数较多;其中男60例,女100例;学历:大学学历86例,大专学历34例,其他40例。除疲倦外,主要临床表现为记忆力减退、心算能力下降、睡眠障碍、压力感等。

干预方法:本文所有患者首先都采用音乐放松训练、健身操锻炼和心理健康课教育三者结合的综合干预方法。在此基础上采用针刺四关穴为主穴结合中医辨证取穴,主穴为四关穴,即合谷、太冲左右四穴,留针30分钟,为期2周。

观察指标: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为常见的疲劳评分量表,记录PSQI总分,范围0~21分,得分越高,睡眠质量越差。症状自评量表(SCL-90):是目前最常用的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根据总均分高低来评估心理健康水平。以上量表在干预开始前1周内完成第1次评分,干预2周结束后实施第2次评分,干预结束2个月后随访第3次评分。问卷回收率和有效率均100%。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1.5进行统计学处理,P

结 果

经过观察,本组第2、3次测评的PSQI总分及SCL-90均分与第1次测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讨 论

当前亚健康状态对人类健康的威胁越来越大,如果不采取切实有效的预防措施,必将导致亚健康-疾病的最终转化。在亚健康类型中,疲劳型占据绝大多数,脑疲劳会让人在工作中频繁出错,反应变慢,至还会深入干扰人体植物神经的正常工作。我国脑力工作者和学生人群中,被脑疲劳影响的人群已超过75%[5]。不过亚健康与慢性疲劳综合征最明显的不同是,后者有冷漠、空虚、孤独、无望、无助和轻率等表现。

在中医上,亚健康疲劳状态与肝脾关系密切,若肝脾功能失常就会出现疲乏无力、心情抑或焦虑、失眠、胸胁胀痛、烦躁易怒等临床症状[6]。中医学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总结了谨慎起居、调摄情志、合理饮食、谨慎起居等养生调摄之术,也有多种治疗方法。其中针灸在干预疲劳性亚健康状态上显现出独特的优势和显著的疗效,通过针灸对经络的调理作用,使脏腑、气血、阴阳趋于调和,经络功能恢复正常,从而达到“精神乃治,阴平阳秘”的目的[7]。本组第2、3次测评的PSQI总分及SCL-90均分与第1次测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总之,中医针灸干预能有效改善疲劳型亚健康患者的疲劳睡觉状况,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温茂兴.补中益气丸合六味地黄丸治疗亚健康疲劳[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13(1):31-32.

2 尉平平.亚健康的中医辨析[J].浙江临床医学,2005,7(1):80.

3 陈培龙,杨建宇,李彦知,任安静,苏玮玮.综合治疗亚健康[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5,17(18):30-31.

4 赵英明,刘玲,周文艳.中医调治亚健康110例临床观察[J].天津中医,2011,18(2):20-21.

5 王德堑,杨俊丽.对亚健康人群脑功能活动状态的分析[J].山西中医,2012,18(5):47-50.

第4篇:治疗亚健康的方法范文

当人体的这种整体性和平衡性被打破,必然会导致阴阳的偏盛或偏衰,脏腑不能各司其职、相互协调,气血不能温煦濡养脏器肢体,从而出现各种身体不适症状,在未形成疾病之前便属于亚健康状态。所以纠正亚健康状态就要从调整人体阴阳平衡、恢复脏腑功能入手。

中医非药物疗法调治亚健康的作用机理

中医非药物疗法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采用针灸、推拿、拔罐、导引、刮痧等非药物手段治疗疾病的方法,以中国传统医学的“天人合一”、“整体调理”、“阴阳平衡”、“辨证施治”等治疗理论为出发点,不依赖于任何药物的作用而达到治病健身的目的,与药物疗法并列为中医学的两大治疗体系[2]。中医非药物治疗调治和改善亚健康状态,主要是以中医经络理论为指导。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连络脏腑、沟通内外、贯串上下、调节阴阳的通道,是人体各种组织功能的调控系统。中医把经络的生理功能称为“经气”,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只有通过经络沟通表里上下的功能,才能相互联系、配合协调,使人体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的整体。气血津液也是通过经络的输布作用,才能遍布全身,濡养脏腑器官,从而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经络还具有感应刺激、传导信息的作用,建立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联系,调节人体的功能状态,维持体内阴阳、气血、脏腑功能的协调与平衡。亚健康状态的病机就是人体阴阳、气血、脏腑功能的失常,运用中医非药物疗法作用于人体经络系统,激发经气,“谨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达到平衡阴阳、调理气血和恢复脏腑正常功能的效果,以此纠正亚健康状态。

中医非药物疗法调治亚健康的主要方法

毫针刺法通过刺激人体腧穴,激发经络的双向调节作用,起到平衡阴阳,扶正祛邪,调节脏腑气血功能的作用,恢复和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针刺腧穴所产生的类药性作用,能够纠正人体阴阳脏腑气血失衡的状态,治疗该腧穴所属经络对应脏腑及经络循行部位的病证,同时不会损伤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通过补泻手法,“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恢复和增强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并且具有安全简易、无毒副作用、一年四季均可施治的特点,在纠正身心失调、干预亚健康状态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3]。通过研究中医古典医籍和临床实践,人体某些特定腧穴具有防病保健的特殊功效。王琼等[4]认为调治亚健康状态针刺配穴可以采取三部配穴法,即局部、邻近和远端穴位相配,在头部选取百会、四神聪、安眠、风池四穴,起到平衡阴阳、镇静安神的作用,纠正失眠多梦、头晕目眩、视物不清、神疲乏力、烦躁健忘等亚健康状态,同时选取远端内关、足三里、三阴交和背俞四穴,调补肝肾,健脾和胃,补气养血,增强体质和人体免疫力,消除心悸气短、不思饮食、浑身乏力等症状。宿绍敏[5]认为选取涌泉、足三里、命门、会阴、百会等穴位进行体针针刺法,可以疏通经络,激发经气,适用于长期因体力透支、精神疲劳引致的各种身体不适及其它慢性病症的康复。

灸疗是一种在人体某特定部位通过艾火刺激,以达到治病防病目的治疗方法,有温阳补气、祛寒止痛、补虚固脱、温经通络、消瘀散结、补中益气的作用,可以广泛用于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疾病。唐云峰[6]认为艾灸法可以扶助正气,加强人体自身的调适能力,保持机体的内环境与外环境的平衡稳定,长期艾灸足三里、神阙、大椎、气海、关元、涌泉、膏肓、百会等穴位,可以激发人体的正气,调节人体免疫机能。杜旭等[7]认为灸法调治亚健康状态具有适应证广、疗效显著、操作简便、便于推广、经济实用、安全无副作用等特点。除了极少数患者对艾绒、艾烟过敏外,艾灸治疗一般无毒副作用,尤其艾灸疗法属于自然绿色疗法,通过激发人体自身内源性双向调节功能,纠正人体脏腑气血的偏衰,所以极具临床推广价值。雷龙鸣等[8]通过研究发现,临床采用艾条悬灸印堂穴,及使用灸盒灸神阙穴调治亚健康疲劳疗效显著,印堂穴有宁心安神、开窍醒脑的功效,神阙穴有调和阴阳,补气养血的功效,两穴合用可以通调一身之经脉,消除人体神疲乏力、头晕目眩等症状,且方法简便易学,方便推广应用。

推拿疗法依据经络循行规律,运用推、拿、按、摩、揉、捏、点、拍等各种手法,作用于人体不适所在或者特定的腧穴,以达到疏通经络、推行气血、扶伤止痛、祛邪扶正、调和阴阳的疗效。《黄帝内经》中记载:“按摩勿释,着针勿斥,移气于不足,神气及得复”,古人早就已经发现推拿按摩有强身保健、祛病养生的疗效。选取背部督脉和双侧膀胱经进行手法推拿调治亚健康状态疗效显著,同时能够起到减缓心理压力的作用。雷龙鸣等[9]认为推拿在亚健康调治方面,可以起到行气血通壅滞预防疾病发生、扶正气祛病邪防止疾病传变两方面的作用,取得较针灸、中药等疗法更好的临床疗效。黄超岚等[10]从现代生理学角度研究发现,按摩能够通过神经反射作用,改善亚健康状态人的微循环指标,对机体产生良性的调节作用。

拔罐疗法,俗称火罐,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挤压等方法排除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罐吸附于体表特定部位(患处、穴位),产生广泛刺激,形成局部充血或淤血现象,从而达到防病治病、强身健体的目的。陈剑明等[11]通过临床治疗发现,腰背部拔罐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力及防衰老作用,以心俞、肺俞为主向四周肩背部扩展的拔罐治疗,可调节脏腑百脉,解郁安神,增强机体抗病能力,有效改善心悸失眠、胸闷气短等亚健康症状。

导引是按照一定规律和方法进行肢体运动配合呼吸吐纳,以防病保健的方法,是中国传统的自然疗法与养生手段。《云笈七签》卷三十二至三十四亦详载其法,谓“导引之法,深能益人延年,与调气相须,令血脉通,除百病”。刘焕兰等[12]通过对《黄帝内经》的研究,认为导引按跷应该是治疗疾病和保健养生的一种重要手段,这种自然疗法安全便捷、无创伤性及副作用,能够起到疏通经络、调控人体脏腑、气血、营卫,有效调节神疲乏力、失眠健忘等亚健康症状。姜敏等[13]认为亚健康状态及疾病的出现与人体阴阳气血动态平衡失常有关,脏腑功能随之失调,气血不能濡养形神,从而出现各种不适症状和病证。八段锦作为一种导引方法,依据中医整体观念及脏腑经络理论,通过刺激经络系统,是经络气血畅通,从而恢复脏腑阴阳气血的功能,在生理上能改善人体机能,在心理上能消除不良情绪,从而起到纠正亚健康状态的作用。

刮痧是中国传统的自然疗法之一,它是以中医皮部理论为基础,用牛角、玉石等工具在皮肤相关部位刮拭,以达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之目的。刮痧可以扩张毛细血管,增加汗腺分泌,促进血液循环。经常刮痧,可起到调整经气,解除疲劳,增加免疫功能的作用。刮拭背部的穴位,通过良性刺激,充分发挥营卫之气的作用,使经络穴位处充血,改善局部微循环,起到祛除邪气、疏通经络、舒筋理气、驱风散寒、清热除湿、活血化瘀、消肿止痛、调整阴阳、调整信息、排除毒素、自家溶血等作用,使气机通畅,以增强机体自身潜在的抗病能力和免疫机能,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病治病的作用[14]。

中医非药物疗法调治亚健康的临床研究

亚健康状态的调治方法有很多,已有部分医者运用经络理论,采用针灸、推拿、拔罐等非药物治疗对其进行临床干预研究,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昌凤英等[15]采用针灸及耳压治疗亚健康状态36例,针刺百会、足三里、三阴交、内关等穴,结合耳穴压丸法,取神门、交感、内分泌、皮质下、心、脾,标本兼治,有效调节脏腑经络功能,有效率达到97%。宋守江[16]运用刺络拔罐的方法调治亚健康:选取符合“不适症状或者适应能力显著减退”的病患36例,对其督脉和双侧膀胱经进行背部走罐,结合背部阳性反应点及部分背俞穴刺络拔罐,总有效率达到94.4%,利用刺激经络可以调理脏腑的理论,尤其是与人体脏腑之气密切相关的背俞穴,能够达到“扶正祛邪”、“治病强身”的目的。姜英等[17]采用针刺结合走罐疗法调整人体亚健康状态30例,治疗方法针刺内关、水沟、三阴交、百会、四神聪等穴位,配合背部俞穴走罐治疗,显效25例,有效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6%,该方法增强了组织器官对外界变化的耐受力和敏感性,高了机体的免疫功能,二者结合对人体亚健康状态效果尤其显著。伦轼芳等[18]运用推拿疗法调治亚健康状态:采用自身症状指标对照观察的方法,对符合亚健康判定标准的425例患者,以调整阴阳失衡状态为总的治疗原则,进行华佗夹脊穴、部分背俞穴的推拿治疗,恢复机体的动态平衡,取得较好的疗效,如果针对病因结合心理治疗则效果更为理想。祝刚等[19]运用不同的按摩手法,遵照人体经络、气血的循行路线和方向,通过经络的传导和调控作用,促使人体的阴阳、脏腑、气血恢复动态平衡,从而起到增强体质的作用。庞军等[20]运用循经推拿的治疗方法,对躯体疼痛性亚健康患者进行临床干预,起到通经活络、运行气血、调畅气机、抒志的作用,取得极好的疗效。刘延英[21]采用隔药灸结合健康指导治疗亚健康52例,能够有效调节亚健康人体的脏腑气血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纠正亚健康状态。王甍[22]采用艾灸关元、气海、膏肓、足三里等穴位配合走罐治疗15例亚健康状态患者,总有效率为93.4%,表明艾灸配合走罐治疗亚健康有较好的疗效。张英根[23]对男、女各44名八段锦练习者进行心血流图和脑血流图指标的研究,发现练习八段锦可显著改善人体心脑血管功能,增加心搏量,改善脑血管壁的弹性,减少脑血流的阻力与脑血管紧张度,提高脑部供血量,使大脑双侧供血更趋于一致,同时能够改善人的不良心理状态。杨东芹[24]采用针灸配合刮痧治疗大学生亚健康状态,再针刺治疗的基础上,取背部督脉及背部两侧从肩背到腰骶部整个区域进行刮痧治疗,包括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路线,刮拭的重点为命门穴,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2.5%。

第5篇:治疗亚健康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 亚健康;中医;辨证论治

[中图分类号] R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3(c)-

亚健康是指人的身心处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一种低质状态,机体虽无明确的疾病,但在躯体上、心理上出现种种不适应的感觉和症状,从而呈现活力和对外界适应力降低的一种病理生理状态。处于此状态的人在身体上、心理上并没有疾病,但主观上却有许多不适的表现。据世界卫生组织研究表明,目前有60%的人不同程度地生活在亚健康状态中[1]。处于亚健康的人,学习工作效率低下,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降低,人体免疫功能明显下降。亚健康对人类健康的威胁越来越大,早在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就提出亚健康的概念并关注亚健康的问题[2],由于西医理论的局限性造成西方医学界至今没有提出很好的治疗方法,而具有整体观念,以辨证论治为指导的祖国传统医学对亚健康各种临床症状的治疗有着独特的优势和特点,针对不同的个体采用不同的诊疗方案,对亚健康的调治体现自然、安全、有效的原则,使个人身心达到最佳状态。

1病因病机

中医学虽无“亚健康”这一称谓,但其可以是内伤杂病范畴中许多证候的表现,如郁病、心悸、眩晕、不寐等病症。

1.1逆时而作,起居失调

《素问・调经论》曰:“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日平人。”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类必须顺应自然界的阴阳变化规律,在一定限度内通过自我调节,维持人体阴阳气血、升降出入的相对平衡。随着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饮食起居很难做到有规律,功名利禄、酒色财气、外伤劳损、过度等等,使人体长期处于入不敷出的非正常负荷状态,致阴阳、气血失衡,患上疾病。

1.2七情过极,情志所伤

《内经》指出:“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故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灵枢・百病始生》曰“喜怒不节则伤脏”,“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中医学认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过极,皆可致相应脏腑气血功能失常而使机体产生各种不适症状。如当代社会不断深化的改革,现代生活工作节奏的加快,竞争意识与行为的强化,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等使人思虑过度,形成了多层次的应激因素,使人们不得不承受越来越重的压力,陷入越来越多的矛盾,造成了人的心理状态不适应,由此产生过度的情绪变化,如抑郁、恐惧、焦虑、悲伤、愤怒等,进而影响人体内在脏腑的自稳调节机制,导致平衡失调出现各种亚健康症状。现代生理学研究表明:精神情绪因素可影响下丘脑内侧的“饱中枢”和外侧区的“摄食中枢”,进而可通过迷走神经影响胃液的分泌和胃肠的蠕动[3]。

1.3饮食不节,脾胃乃伤

“饮食自倍,脾胃乃伤”,“高粱之变,足生大疔”,中医认为:过食寒凉则易伤中阳,过食辛辣易致胃火及脾胃湿热,过食肥甘滋腻之品则易化痰生湿,脾胃失其健运,则气血生化不足,机体失于需养,日久可致诸脏虚损,导致亚健康的产生。

1.4劳逸无度,阴阳失衡

肾乃先天之本,肾所藏的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是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物质基础;肾精所化之肾阴肾阳为五脏阴阳之本,肾阴肾有调节五脏阴阳平衡的作用,即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正常机体在一定限度内通过自我调节,维持人体阴阳气血、升降出入的相对平衡,如出现一定限度的偏失,未成显著疾病状态即为亚健康。人到中年肾精渐衰,加之劳逸无度,肾精暗耗,导致脏腑气血阴阳失调,或内生五邪,或耗伤正气而致病症产生。

2中医防治

中医对亚健康的认识历史悠久,早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中,“治未病”的思想就已经提升到理性的高度:“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中医强调“治未病”,而且认为健康的生活、行为、工作方式是防治亚健康的根本方法,主张顺应四时,劳逸适度;调摄精神,平衡心态;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固本培元,藏精保肾;所谓“顺四时之气”起居有时以避寒暑,饮食有节,不暴喜怒,以颐神志,常于四时均平而无偏胜则安。正确看待社会问题,正确对待金钱、地位和权利,以乐观、平常的心态面对,所谓“安于淡薄,少思寡欲,省语以养气,不妄作劳以养形,虚心以维神,寿无得失安之于数,得丧既轻,血气自然谐和,邪无所客,病安增剧”。

3辨证施治

3.1气血亏虚型

头昏目眩,少气懒言,体倦乏力,稍劳尤甚,面色苍白或萎黄,手足发麻,自汗,舌淡苔薄白,脉细弱。其病因病机为长期饮食不节,起居失调或年老体弱等耗伤元气,脏腑功能衰退,气血生化乏源。治宜益气养血。方用四君子汤加减,气虚甚者加黄芪、黄精,血虚甚者加当归,汗多者加浮小麦、五味子等。

3.2肝郁气滞型

精神紧张,烦躁易怒,或忧思抑郁,胸胁胀痛,寡言少语,喜太息,时有悲伤欲哭,情绪低落等,舌黯红,脉弦滑。此乃情志不节,致肝气不舒,木失条达,疏泄无权,或肝气横逆,气机阻滞不畅,气滞血瘀。治宜疏肝理气解郁[4]。方用柴胡疏肝散或失笑散加减。药有柴胡、郁金、香附、白芍、川芎、当归、佛手、丹参、绿萼梅等。

3.3心脾两虚

神疲倦怠,憋闷气促,四肢乏力,纳少便溏,肠鸣腹胀,舌淡,苔白,脉濡细。脾胃乃后天之本,为一身升降之中枢,脾胃健运能使心肺之阳降,肝肾之阴开,而成天地之泰,若脾失健运,升降失常,就会产生一系列病症。治宜健脾益气,调养心脾。方用补中益气汤或归脾汤加减。药有党参、茯苓、甘草、黄芪、陈皮、当归、柴胡、枣仁等。

3.4肾虚型

此型可分肾阳虚和肾阴虚,肾阳虚者常见畏寒肢冷,腰酸腿软,阳萎,头昏耳鸣,形寒尿频,舌淡胖,脉细弱。此乃禀赋薄弱或房劳伤肾,下元亏损,命门火衰所致。治宜温补肾阳,方用右归丸或金匮肾气丸加减。肾阴虚者证见头昏目眩,手足心热,少寐健忘,腰酸腿软,遗精口干,舌红少苔,脉细。皆为房室不节,劳倦过度,或久病之后,真阴耗伤所致。治宜滋养肾阴。方用六味地黄丸或左归丸加减。

总之,亚健康虽不是病,但它是影响人体健康的不和谐因素,由它导致的众多症状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亚健康作为健康与疾病的中间状态,处理得当可向健康转化,处理不当将导致严重疾病,其关键在于早发现、早诊断,从而通过合理生活方式和中医辨证论治来积极调理、治疗,从而使人体达到一种自我稳定的状态,获得真正的健康。

[参考文献]

[1]龚海洋,王绮.亚健康状态及其中医学研究进展述评[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26(5):1.

[2]吴桐,张巧丽,雷顺群.北京CBD地区白领人士亚健康调查报告[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1):126-127.

[3]仲高明.胃肠道功能紊乱亚临床期的防治思路[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6,20(1):10.

第6篇:治疗亚健康的方法范文

好不容易才决定去医院检查。CT、B超、核磁共振、各种化验……该查的都查了,结果是“正常”。真是这样吗?

在专门的亚健康门诊,医生可能会告诉你:你的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

对于一贯坚信自己足够健康的你而言,“亚健康”不是一个新鲜名词,报刊、电视等经常提及,还管它叫“白领综合症”,但没有料到它就这样不声不响地降临在自己身上。也先不打个招呼?

其实,亚健康和你说过“Hello”,只不过你忙着打拼,没有留意而已。

有资料表明,人群中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健康标准者约占15%,患有各种疾病者也约占15%,而处于亚健康状态者却占65%左右,年龄多在20~45岁之间,且女性占多数。

“我不是‘暴力妈妈’!”

本来Susan应该算是幸福的女人。在一家外企做财务工作,收入不菲;家庭和睦,夫妻恩爱;儿子刚上学,比较调皮,但学习成绩不错,每次考试都是中上。她本人性情温顺,很有亲和力。

有一段时间,Susan忽然感觉工作压力变大,做账、报账、平衡财务、交税务报表、接受工商检查……好像怎么都做不完,每天还得把工作带回家做到深夜,整个人处于超负荷运转。

渐渐地,一向温和的她性情也有了变化,会因为晚上谁来洗碗的问题跟丈夫吵架,过后又觉得为这点小事伤了夫妻感情太不值得,就不断自责。

事情没有因为Susan的自责而好转,反而愈演愈烈,后来更连累到孩子。下班回来看见孩子没去学习而在看电视,上去一顿暴揍。打完以后她又非常后悔,抱着孩子痛哭。可这样的情况一再发生,搞得自己成了家人眼里的“野蛮老婆”、“暴力妈妈”。

Susan自己也难受,心里憋闷着。“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我也不愿意打孩子。有时都不想活了!”

经常莫名其妙地发脾气,经常在事后悔恨哭诉。好在有朋友提醒,Susan走进了亚健康门诊。

在医生看来,亚健康患者的症状特征是很明显的:眉头紧锁、面带倦容、唉声叹气、脾气暴躁……

Susan被确认为亚健康患者。原来都是亚健康惹的祸。

像农民一样生活

“农民没有亚健康。”医生经常这样半开玩笑地讲,不无道理。

现代社会的工作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更多体现在城市当中。倡导竞争、讲求效率既是老板的督促,也是很多白领上班族的自我要求。内外不断加压,“挤”出亚健康这个“帮倒忙”的副产品。

亚健康不仅和紧张的生活节奏、过大的心理压力有关,遗传基因的影响、环境的污染、不良的生活习惯、过度疲劳等等也是导火索,都可以使本来健康的身体产生失眠、乏力、疲倦、气短、汗虚、心悸、性机能减退等方面不适,在心理上表现为情绪低落、精神萎靡不振、记忆力下降、心烦意乱、焦虑不安、对什么事都提不起兴趣,在情感方面会产生冷淡、无助、空虚、孤独感,觉得生活没有意义。

不只是白领,临考前的学生、参加比赛的运动员,“时刻绷着一根弦”的警察等也是亚健康的多发人群。

Susan的情况主要是由于工作压力大,这在白领上班族中是最常见的,而且容易陷入恶性循环,压力越大越紧张,越紧张工作越做不完,就越觉得压力大,导致工作效率降低。

对Susan,医生除了采取必要的医学手段,还建议她借鉴一下传统意义上的农民生活方式:心态尽量放轻松;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多做有氧运动,多听自己喜欢的音乐;注意营养搭配,多吃清淡食物;利用周末去郊外呼吸新鲜空气,欣赏田园风光……

什么是亚健康

「亚健康状态指人体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边缘状态,无器质性病变,但有功能性改变,又称“第三状态”或“灰色状态”,因其主要症状多种多样,又不固定,也被称为“不定陈述综合症”。患者在身体上、心理上没有疾病,但主观上却有许多不适的症状表现和心理体验。通俗点说,就是人们常说的“到医院检查不出病,自己难受自己知道”的那种状态。

专家建议

张弛适度,生活规律。昼夜颠倒的人最容易患亚健康。

尽量取得医生的帮助,接受系统治疗。

适量补充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A族。

提高心理调适和承受能力,多运动,多交朋友,多和人交谈。

充足的睡眠是预防亚健康的最佳方法之一。

合理膳食、适当运动、戒烟戒酒、心理平衡是保证健康的四大基石。

“一针封喉”的神奇

对多数人而言,亚健康状态可以通过自我的身心调节来恢复。但对于症状严重的患者,就需要借助医学手段,比如被称作“一针封喉”的星状神经节阻滞疗法。目前在治疗上,它是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

星状神经节阻滞的具体治疗方法是,将一组调节神经功能的药物,准确地注射在患者的喉部交感神经节上,也就是交感神经汇集的部位。这样可以直接调节交感神经功能,使过度兴奋的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改善血循环,促进自然治愈能力,增强防御机能,起到抗炎、调整血压、治疗便秘、改善睡眠、增加食欲的作用。

Susan也接受了星状神经节阻滞疗法的治疗。一针下去,觉得喉头有点发紧,与之相应的一侧眼皮开始下垂,大约持续15~30分钟,身体的不适逐渐减轻。现在的Susan,重新恢复为贤妻良母,不仅不再打孩子,还会耐心辅导功课,工作状态也越来越好。

留心每一声“Hello”

亚健康不是病,却代表不健康。对于自己的身体状况,不能以简单的“有病”、“没病”来界定。

如果身处亚健康而没有及时治疗,会使身体的免疫力不断下降,从而增大患严重疾病的可能,其中患肿瘤、心血管疾病、呼吸及消化系统疾病和代谢性疾病的可能性最大。

当你的身体出现了下面列举症状的其中几种时,应该有所警觉,因为这表示亚健康在说“Hello”:

亚健康征兆

第7篇:治疗亚健康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 《内经》;治未病

《内经》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如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以“渴而穿井,斗而铸锥”强调防重于治的思想,诠释“治未病”的含义及其科学内涵。整理《内经》中有关“治未病”的理论,深入探讨“治未病”的应用前景,充分利用《内经》这一理论资源,对解决人类的健康问题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内经》“治未病”的内涵

认识“治未病”的内容,关键是对“治未病”含义的诠释。首先来解读“治”“未病”“治未病”的基本含义。

11治“治”的含义有二,一是指治病、医疗,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善治者,治皮毛”。二是含有管理、整理、消灭、研究等内容,由此可引申为防止。如《素问·太阴阳明论》说:“脾者,土也,治中央。”《素问·刺禁论》说:“肾治于里。”《内经》所述之“治”的对象,既指调治疾病的“先兆”“萌芽”“欲病”“微病”,也指防止已病脏腑向未病脏腑的传变。

111先兆中医疾病先兆征的理论对临床防治极其重要,所谓先兆征就是疾病即将发生的早期信号,是指疾病的最早征兆,包括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变化前的早期预兆。先兆征不但可以出现在疾病的萌芽阶段,而且在疾病的转化和危重阶段以及并发症的前期皆可显现。掌握先兆征的规律,有利于疾病的诊断和早期防治。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汗出偏沮,使人偏枯”。偏沮与偏枯有先后联系,半侧肢体出汗是中风的先兆,人体阳气(卫)虚而半身出汗,久则阳气大衰,发为半身不遂。“汗出偏沮”是有汗之侧失调,卫气失于固密所致。强调在疾病发作之先,把握时机,予以治疗,从而达到“治未病”之目的。

112萌芽《内经》指出“上工救其萌芽”。病之萌芽,即疾病的初始阶段。如《素问·刺热》说:“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而清代医家张志聪又指出:“故治未病者,见有亏,乃阳脱之渐,预培养其阴焉。”而此时通过中医的辨证调治,做到防微杜渐即“欲病救萌”之意。

113欲病欲病指疾病将要发生而尚未发生之前的状态,与现代所说的亚健康有着一定的相通之处。正如唐·孙思邈在《千金要方》提及“凡人有不少苦似不如平常,即须早道,若隐忍不治,希望自差,须臾之间,以成痼疾。”身体有“苦似不如平常”,应及早了解养生的方法,尽快调理。如果勉强忍受不进行调理,就有可能发展为痼疾。欲病之病,在外可有不适的症状表现,如现代所说的亚健康,但未出现阳性体征与实验结果,临床上无疾病诊断依据。“欲病”实质是人体处于未病与已病之间的一种状态。孙思邈反复告诫人们要重视“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从记述的内容来看,字里行间蕴涵着对“无事之前”的养生防病及欲病早调的观点。

114微病《素问·调经论》说:“血气未并,五脏安定,肌肉蠕动,命曰微风。” 微风,指肌肉似有虫在蠕动的感觉,多因风邪伤胃,卫气不通,阳气内鼓所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见微得过,用之不殆”,所谓“见微”是诊知微弱变化,“得过”是了解、掌握疾病所在和发生,“用之不殆”是指治疗微病就不会发生疾病。诊视微病,便能了解疾病的所在和发生,治疗微病就可防止疾病的发生。治微病可预防已病,是《内经》治未病的又一个重要内容。

115未传之脏腑病治未病还可从疾病在五脏之间的传变来理解。《难经·七十七难》说:“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这是根据五行生克乘侮关系,肝木之病往往要传变到脾土的规律,在治肝病的同时要照顾尚未病的脾,以防止肝病进一步传脾。其他脏腑发病传变的规律及治未病的方法仿此。

12未病“未病”指的是健康状态,或有一定功能紊乱或失调,但尚未出现疾病的亚健康状态。“未病”的外延很广,它包括健康未病态、前病(欲病)未病态、潜病未病态和传变未病态四部分,后三者与亚健康的外延相吻合[1]。

121健康未病态《内经》指出:“平人者,不病也”,“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之间的平衡协调是人体健康的标志。所以圣人养生“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 (《素问·生气通天论》)。健康人时刻处于各种致病因素的威胁之下,若因保健知识缺乏可随时受疾病危险因子的侵袭与干扰。健康人群保健的重点是提高健康意识,远离致病因素,保持良好生活方式和习惯,坚持养生之道,不断提高自身健康素质和水平。

122前病未病态指存在于机体内的病理信息已有所表露,包括先兆、萌芽、微病等。扁鹊望齐桓侯之诊,就是诊一般医生未能望到的潜在症状。对处于前病未病态的人群,依据《内经》“治未病”的思想,其防治的思路是早诊早治,把“前病”消灭在萌芽状态。

123潜病未病态是中医未病态范畴中的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指的是人体内已有潜在的病理信息,但尚未出现任何临界表现的状态,即病理信息尚在潜伏期 ,尚未达到显化。尽管无明显病状体现,但内在却并非无病。《灵枢·贼风》提出:“此亦故邪留而未发”,潜藏于体内的病邪当遇到适宜条件或诱因时就会发病。及时发现一些潜藏在体内伏而未发的病理因素并加以防治,可防患于未然,如《素问·刺疟》说:“凡刺疟,先发如食倾,乃可以治,过之则失时也。”对处于潜病未病态人群,其防治的思路重点是除去潜在的病理改变,改善机体的功能状态,注重生活方式管理和改进,将各种致病危险因素降低到低危险度,促使身心负荷状态向健康状态转化。

124传变未病态指在疾病发作初期,病情有可能进一步发生传变或出现并发症的情况。如《素问·疟论》曰:“夫疟之未发也,阴未并阳,阳未并阴,因而调之,真气得安。”《金匮要略》谓“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是先安未病之脏,有病早治的既病防变思想,充实和丰富了治未病思路的内涵和临床价值。对处于传变未病态人群,基于《内经》“治未病”的“已病防变”的思想,其防治的思路应做到已病(症)早治,防其发展(恶化),单病(症)防传(变),防其演变成其他疾病或出现其他合并症,以及病后调养,防其复发等。

13治未病就是预先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根据《内经》有关论述,以及《中医大辞典》的解释,《内经》“治未病”的基本含义有三:(1) 预防疾病。 如《素问·刺法论》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如该文记载用小金丹防瘟疫。其中的辰砂、雄黄,是辟瘟防疫的常用药物,可免受疫疠的传染。(2)早期治疗。《内经》指出“上工救其萌芽”(《素问·八正神明论》),如见头目眩晕,大拇指或次指麻木,或口眼和肌肉不自主地跳动,为中风预兆,必须先防治。(3)掌握疾病发展的趋向并尽早防治。五脏之病,可以互相传变,应顺势而为,先安未受邪之地,如《金匮要略》谓:“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

2“治未病”的内容和方法

《内经》“治未病”的内容包括:(1)未病养身,防病于先。(2)见微知著,治病萌芽。(3)已病早治,防其传变。(4)瘥后防复。《内经》“治未病”体现了中医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思想。

21未病养身对于健康无病之人,重在养生调摄,预防疾病的发生。如《医学入门》认为:“与其病后善服药,莫若病前善自防”。养生保健,遵循《内经》的“圣人避风,如避矢石”(《灵枢·九宫八风》),“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素问·上古天真论》)。通过内养正气,外避邪气,从而达到保健防病之目的。

211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内经》十分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这一顺应自然界的阴阳变化来调节人体阴阳,以及正确恰当运用各种方法来养生保健的基本法则。该法则把“天人合一”学说,作为效法自然、顺时养生的理论依据,要求养生做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顺四时而适寒暑”(《灵枢·本神》)。该基本法则贵在顺应自然,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212食饮有节,起居有常由于饥饱失常、劳逸失度,也是影响健康及引发疾病的重要因素,故《内经》强调饮食应遵循“食饮有节”“谨和五味”的法则。生活起居应养成良好的习惯,做到“起居有常”,宜小劳莫大疲。“谨道如法”,以达到“长有天命”之目的。

213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内经》指出“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素问·上古天真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故邪之所在,皆为不足”(《灵枢·口问》),“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灵枢·百病始生》)。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做到外避邪气,内养正气,才能避免外界六邪气及疫疠之气的侵袭,达到防病之目的。

214恬惔虚无,真气从之《老子》提出“静神”“无为”的养生主张。《内经》强调“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素问·上古天真论》)。“恬惔虚无”即思想安闲清静,没有私心杂念。做到“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养生应“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独立守神”,“传精神”,通过静神修性影响生理,充实“真气”,保健防病,所谓“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上古天真论》)。

《内经》认为人与自然,以及人体自身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天人相应”,“形与神俱”,才能达到身心健康,指出 “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灵枢·本神》)。

22治病萌芽病之萌芽阶段,此时病邪较轻,邪类较单纯;正气尚足,修复能力较强;病位较轻,祛邪较易。此时是治疗的最好时机,应积极地采取各种措施,促使疾病早期治愈。《内经》提出早期诊治,防微杜渐,避免疾病由轻而重,把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先兆征是疾病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的关键,是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的关键[2],杨力[3]认为可通过人体发出的种种信息来分析判断病理信息,从而阻断疾病发展,将疾病消灭在发生之前。这体现了见微知著,防微杜渐的“治未病”思想。如伤寒是以风寒之邪侵入为主的一类外感病,风寒之邪侵袭人体的部位初期为太阳。若太阳在表之邪不能及时祛除,则可由多种途径内传入里,故伤寒早治重太阳。温病是以温邪疫毒伤人为主,先伤卫表,故治疗应透邪外出和清热解毒。早期脏病,以功用失调为主,极少出现形质的损害,脏腑具备较强贮备功能及抗邪能力,多种因素如情志过激,寒热偏盛,过度疲劳等都可导致气机失调的病变,故治疗以调畅气机为主。

23已病防变既病之后,应及早治疗,以防止疾病的传变与加重。《内经》说:“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府,其次治五藏。治五藏者,半死半生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随着病情的恶化,病位由浅入深,或由一处向多处蔓延,称为传变。清代名医叶天士强调“先安未受邪之地”,以阻断病邪进一步传变。如疟疾的治疗,在“疟之未发”时调之,可以阻断病邪,防止发作。《伤寒论》说:“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已病防传、防变,及时诊治,是防止疾病传变和加重的重要举措,是中医治未病学术思想在疾病诊疗中的具体体现。

24瘥后防复瘥后防复是指疾病刚有好转或治愈,若调理不当,很容易复发或产生后遗症。因此,应注重保健预防,在疾病痊愈后防止复发。预防之法,可防食复、防病遗等。疾病的复发,会令病情日渐严重,故应控制病后复发。《内经》说:“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素问·热论》),从禁忌方面强调热病初愈应少食及清淡为宜,以防食复或病遗。

3《内经》“治未病”的应用

《内经》的“治未病”思想对不同人群的保健防病均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基于《内经》“治未病”思想,笔者认为养生重于治病,亚健康的防治重在“欲病重调”,而衰老及老年病的防治重在未老先养及既老防病。

31“治未病”在亚健康防治中的应用亚健康状态是由于生活节奏加快、社会竞争激烈以及环境恶化等,导致慢性疲劳、免疫功能降低,从而出现一系列偏离健康的症状。亚健康属于《内经》所讲的欲病、微病、先兆等范畴,即人体处于未病与已病之间的一种状态。由于亚健康的发生率很高,严重影响当今人类的健康,因此,必须及时有效调控使之向健康转化。在亚健康的研究中引入中医“治未病”思想,将进一步促进亚健康研究的深入,提高亚健康的防治效果[4]。基于《内经》“治未病”的思想,亚健康的防治可从以下方面着手:(1)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重睡眠、运动、营养及环境,可有效改善亚健康的症状,并使之向健康方向转化。崔丽娟等[5]认为中医可通过调节心理、改善生活方式,采用运动、气功、按摩及药物等来防治亚健康。(2)通过食疗药膳改善失眠。食养可调整脾胃功能,使气血生化有源。可见,食疗在治疗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可以根据亚健康的有关症状选择药膳,如对失眠、心慌者,可选食龙眼酸枣仁粥;头晕眼花、失眠多梦、神疲健忘者,可选天麻什锦饭,该药膳尤适用脑力劳动者食用;腰膝酸软、耳鸣耳聋、心悸、失眠、健忘及神经衰弱者,可选灵芝煲猪骨汤。(3) 保健按摩消除疲劳。疲劳是亚健康的主要症状,故亚健康又称为“慢性疲劳综合征”。保健按摩是一种物理疗法,通过不同的手法刺激身体的穴位或部位,达到松弛肌肉紧张,调节人体的新陈代谢,尤其对疲劳症状,有极好的缓解作用。如浴面有提神醒脑作用,点按揉风池穴有消除大脑疲劳作用;按揉足三里穴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等。

32“治未病”在抗衰防病中的应用衰老是生命发展的必然规律。通过一定措施,衰老可得到延缓。基于《内经》“治未病”的“未病先防”和“已病防变”的思想,笔者提出衰老和老年病的防治,应做到未老先养、欲老重调和既老防病,以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和生存质量。(1)未老先养。衰老并非到了老年才开始,而是始于老年到来之前。因此,延缓衰老应做到未老先防,未老先养,才能真正达到抗衰防老之目的。(2)欲老重调。《内经》认为女子“五七”,男子“五八”是人体由盛转衰的时期。《内经》指出:“年四十而阴气自半,起居衰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年时期正处于元气渐衰,逐步进入老年阶段,但此时元气尚未大虚,如果及时谨慎调养,使不早亏,就可以延缓衰老保其天年。在衰老早期,将衰而未衰之时,就开始加以干预调养,可以延缓衰老的进程。(3)既老防病。 随着年龄的增加,体质逐渐虚弱,就容易发生各种老年病、慢性病。衰老导致疾病,多病又加速衰老。所以衰老期,最重要的是预防和治疗各种老年病、慢性病,做到“既老防病”。

综上所述,《内经》“治未病”体现了中医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思想。这种未雨绸缪,防重于治的思想,不仅仅体现在人体未病之前就应采取各种措施,积极预防,还体现在一旦患病之后应运用各种方法防止疾病发展、传变和复发。我国提出的“治未病工程”,是从“治疗疾病”向“预防疾病”重点转变的“前移战略”,体现了人们的健康理念逐渐向中医“治未病”诊疗思想的转变[6]。

参考文献

[1]龚捷宁,宋为民.新编未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8.

[2]杨继军,董进洲,佘延芬.亚健康状态中医治疗之我见[J].福建中医药,2003,34 (2):43.

[3]杨力.中医疾病预测学[M].北京:北京科技出版社,1999:1-5.

[4]张丽珍,李秀萍,刘述霞.“治未病”与亚健康的辨证关系[J].齐鲁护理杂志,2008,14(9):114.

第8篇:治疗亚健康的方法范文

您知道什么是亚健康吗?

亚健康是一种临界状态,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虽然没有明确的疾病,但却出现精神活力和适应能力的下降,如果这种状态不能得到及时的纠正,非常容易引起身心疾病。亚健康即指非病非健康状态,这是一类次等健康状态,是界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状态,故又有“次健康”、“第三状态”、“中间状态”、“游移状态”、“灰色状态”等的称谓。世界卫生组织将机体无器质性病变,但是有一些功能改变的状态称为“第三状态”,我国称为“亚健康状态”。

亚健康警报响起,您注意到了吗?

“我们应学会与身体对话,重视身体所表现出来的不适症状。”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保健中心主任尹艳教授曾提醒大众,如原本健康的您出现了乏力、心慌、便秘、注意力不集中、免疫力低下、情绪低落、不愿与外界接触等表现,甚至出现了抑郁情绪,应高度重视,这些可能是身体处于亚健康的警报。

另外,她还指出,人的身体可分为健康、亚健康、疾病三种状态,巨大的压力是导致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亚健康状态是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通过积极的调治可以回归到健康状态,如果不理会,则会发展成疾病状态。因此,高压力一族应重视生活中身体所发出的异常信号,尽早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干预。

亚健康需要治,怎么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也随着医学发展而逐渐深入,认识到了疾病预防的重要性,不再是有了病再求医,开始有了“治未病”一说。

第9篇:治疗亚健康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亚健康;未病学;养生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观的变化,医疗模式由单纯的疾病治疗转变为预防、保健、治疗、康复相结合的模式。20世纪末,全球医学界大讨论的最终结论是:最好的医学不是治好病的医学,而是使人不生病的医学。人类的健康理念发生了转变,健康被赋予新的内涵。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有关健康的概念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能力上三方面的完美状态。

1亚健康的基本概念

临床上存在有一组以疲乏无力、精力不够、肌肉关节痠痛、心悸胸闷、头晕头痛、记忆力下降、学习困难、睡眠异常、情绪低落、烦躁不安、人际关系紧张、社会交往困难等种种躯体或心理不适为主诉来就诊的人群,通过运用现代的仪器或方法检测却未发现阳性指标,或者虽有部分指标的改变,但尚未达到西医学疾病的诊断标准。这种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状态,自80年代被前苏联学者称为“第三状态”这个新概念以来,得到国内越来越多学者的认同与重视,并将其称之为“亚健康状态”。

亚健康是指人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出现各种不健康的问题,有可能向疾病发展的一种过渡状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身体亚健康、心理亚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亚健康。亚健康状态是一种人体生命活力和功能的低下状态,不仅表现在生理功能或代谢功能的低下,也包含了心理状态的不适应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低下,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尚无确切的病变的客观指征,但却有明显的临床症状。

亚健康在人群中有很高的发生率和多方面不良影响,给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工作效率明显降低。亚健康状态已成为困扰人们健康的重大社会问题之一。中医药历来重视治未病,对亚健康积累了丰富的理论认识和实践经验,医疗过程中显示了肯定的疗效优势。

2中医学的“未病”学说

中医学的健康观念是“天人相应”和“阴平阳秘,精神乃至”,就是注重人与自然环境及外界社会之间及其体内阴阳和谐的动态平衡。受时代所限中医学的术语中虽无亚健康一词,但早在2000多年前成书的中医学经典《内经》中就已经明确地提出了“未病”的概念和“治未病”的观念,如《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了“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所谓“未病”、“未乱”就是产生疾病前之状态或征兆,是质变成为疾病的量变过程,也就是现代医学所说的亚健康状态。唐代大医家孙思邈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个层次,认为:“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亚健康则应属“未病”、“欲病”层次。中医“未病学”的医学思想,其主要体现于治病之未成、治其未传、瘥后防复三个方面。可见中医学是极其重视养生的。

3亚健康状态与中医未病观的异同

“未病”的概念是与“已病”的概念相对而言,即非已具有明显体征的疾病,亦非无病,而是指机体的阴阳气血、脏腑功能失调所导致的疾病前态或征兆。因此未病学主要讨论的是疾病的潜伏期、前驱期及疾病的转变或转归期等的机体变化。其宗旨可概括为“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从这一点上看可以说中医“未病”的内涵应当是包括了亚健康状态在内的所有机体阴阳失调但尚未至病的状态。

中医学认为,亚健康形成的主要机理与中医“三因”学说密切相关,其成因是饮食不节、起居无常、情志不遂、劳逸无度、年老体衰等原因导致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或正气耗伤。而现代医学则认为导致亚健康的主要原因是生活和工作节奏加快、心理和社会压力加重、饮食不规律、长期处于紧张状态、睡眠不足和自然衰老等,并指出人类疾病的50%是与不良生活方式有关。由此可见中医学与现代医学对亚健康产生的认识是相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