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多样的生物教学设计范文

多样的生物教学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多样的生物教学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多样的生物教学设计

第1篇:多样的生物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个性化教学;高中生物;有效教学

个性化教学自古有之,我国的孔子和西方的苏格拉底就考虑到受教育者的个性差异,并采用相应的方法进行传教,取得良好的效果。随着社会的进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有条件去接受教育。21世纪是信息经济时代,需要的是有创新意识的全面发展的人才。然而现行的教育方式单一,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本文探讨了个性化教学风格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作用[1]。

一为什么要进行个性化教学

(一)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每个学生都在其成长的环境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性格,这种独有性也就意味着学生之间存在差异。造成个性差异的因素有很多,除去遗传因素,其他如:家庭环境、成长经历、社会环境等都会对学生造成很大的影响。这些影响体现在学生的性格、思考方式、兴趣爱好、学习风格等。正是这些差异,即使学生在面对同一个教学内容时,有的学生觉得理解困难,有的学生却认为很简单,由此可见,教师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采取同一种教学方式,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利[2]。因此,在教学中需要个性化的教学设计。

(二)生物科目的需求

鉴于长期的灌输式教育给学生带来的个性泯灭,而生物又是一门具有很强探索性的科学,生物界的重大成就都是科学家们突破常规并经过长期努力探索出来的,如果由一群没有个性的学生去进行生物探索,没有创新的想法,不去怀疑前人的研究成果,那么就达不到生物这门课的要求。很多教师认为生物是理科中的文科,只要背记就可以了,在课堂上单方面的灌输知识,学生只能机械地接受知识,没有怀疑批评意识,不利于创造力的发展,没有创造力的学生自然无法完成生物领域的探索,实施个性化教学设计,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学生发散思维[3]。

(三)个性化教学设计实验

教学设计在国内外有着不同的理解,国外有学者认为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也有人认为教学设计是一门提出最优学习方法的学科,运用最优的学习方法可以最大化发展学生的知识、技能。而我国的乌美娜教授则认为教学设计是分析教学问题、确立教学目标、评价试行结果、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对方案进行改善的过程。这一观点比较符合我国教育现状,在生物课堂个性化教学设计中,同样需要分析学情,再确立教学目标,引出教学内容,最后归纳总结。但是个性化教学设计还有几点需要另外注意的地方,在个性化教学中,学生的个性差异是被尊重和得到承认的,教学目标是分层的、有弹性的,教学组织形式是灵活多变的,教学评价是多元化的。个性化教学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①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多层次的教学目标,对不同程度学生的要求不同。②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学生有很大的自,可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设计。③个性化教学设计的教学组织模式是灵活多样的,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分层教学等。④充分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学科中表现出的兴趣、倾向的不同,因此需要教师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和性格特点,根据学生的优劣势,设置适合不同学生发展的教学内容。以我校高一(1)班为实验班,实施个性化教学。在高一生物《分子与细胞》中,包括5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细胞的分子组成,主要介绍了组成细胞的核酸、蛋白质、脂质、糖类等有机分子的结构和功能;第二部分是细胞的结构,介绍了细胞器、细胞膜、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第三部分是细胞的代谢,从能量的供应和利用、物质的输入和输出两方面入手,介绍了细胞的代谢功能;第四部分是细胞的增殖,解释了为什么细胞不能无限长大及生物体生长的原因;第五部分是细胞的衰老、分化、凋亡,这部分内容关联上人体健康,比较亲近生活实际,是学生关注的话题。这一个模块是高中生物的第一个模块,是后面内容的基础,这一必修模块的学习,将会影响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和积极度。通过这一模块的有效教学,参与生物技术、科学史、探究实验等学习,帮助学生理解科学过程和本质,促进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的形成。在讲授模块下的《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时,首先分析学情:蛋白质虽说是分子水平,是生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日常生活关系密切,但新高一的学生缺乏相关的化学知识,对于分子结合的知识知道得很少,所以本解课相对来说较为抽象,学生掌握氨基酸脱水缩合过程和结构有一定难度。再明确教学目标:说明氨基酸的特点、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蛋白质的功能。建立教学方案:教师提问,细胞中含量最高的化合物是?细胞中含量最高的有机化合物是?要求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回答以上问题,这样设计的意图是通过解决问题,建立联系,唤醒学生的逻辑思维智能,并引出教学内容。说明氨基酸的基本结构时,将氨基酸比喻成人体,当人伸展手臂时,人体躯干类比碳原子,左右手分别为氨基和羧基,下肢类比氢,而头部则为R基团,每个人的面部特征都不相同,则类比氨基酸种类不同由R基决定,两个人两手紧握代表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脱水缩合”(手心出汗)形成“肽键”。此形象的比喻既加深学生对氨基酸结构的认识,又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让学生既爱学又会学生物。在描述最抽象的知识点——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时,以“串珠游戏”让学生直观认识该过程,不同颜色的珠子相当于不同种氨基酸,让学生用不同数量、颜色的珠子穿线相连形成“多肽链”,再将不同串珠按任意形式堆叠,构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接着课堂讨论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由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和蛋白质空间结构的不同,决定了蛋白质结构功能的多样性,从而决定了生物的多样性。让学生动手设计,亲自组装,在“做中学”,感悟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原因,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出示表格,显示不同蛋白质在生物中的作用,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最后提问,根据生活经验,你知道哪些食物富含蛋白质吗?为什么我们喝进去的是牛奶,长出来确实强壮的肌肉呢?目的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树立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生物观点。本节课从蛋白质结构和功能入手,层层引导,激发学生逻辑归纳总结,又联系生活实际,使课堂充满趣味性。在通过对本次实验班级的调查采访中发现,学生纷纷表示个性化教学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自己对生物课充满信心,十分期待生物课的后续内容,在高一实施个性化教学为生物科目的未来教学起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的班级实验发现个性化教学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良好教学模式,它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锻炼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欧阳芬 单位:云南省昆明市艺术学校

参考文献:

[1]达娃次仁.刍议高中生物课堂个性化教学模式[J].教育界,2014,8(9):12-15.

第2篇:多样的生物教学设计范文

一、目标明确,方法与手段多样

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我们需要有明确的目标,以引导前进的步伐。同样,在教学过程中,也需要目标明确。这样,教师会更有针对性教学,围绕教学目标,优化方案设计,以达到预期目标。教师需要结合教学实际,明确三维教学目标,既要教授知识,促进学生综合技能的提高,也需要让学生把握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次,在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还需要分析教材与学情,并以此为依据,开发与利用有效教学资源,选择形式多样、生动趣味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营造活泼开放、富有生机的课堂氛围,增强教学感染力,吸引学生。

如教学《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时,某教师通过分析教材与学生情况,联合网络信息技术,明确了三维目标,开发利用了相关教学资源,优选适宜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①了解生长素的生理作用,认识它们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②认识植物激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明白植物激素对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原理。[能力目标]引导学生自学网上资源,进行实验观测,从而培养学生观察操作与自学能力;引导同学们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培养科学探究意识。③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学会分析与解决问题,形成创造意识。[情感目标]借助课程学习与实验活动,认识科学研究对生产生活的重要性,形成科学探究精神,提高生物学习热情。

(2)教学资源:高中生物教材;校园网站等等。补充内容:①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图片和电子文本。②相关链接。其他植物激素的介绍资料;网络链接动画或视频,比如植物各部位对生长素浓度的需求;生长素浓度和植物促生长的联系;顶端优势现象、应用及其相关习题;无子番茄培育等等。

(3)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凸显学生课堂主体地位,教师需要整合多种教学方法。①问题讨论法: 利用多种交流手段,引导学生讨论主题。②探究学习法:引导学生展开实验设计,增强实践体验。同时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巧妙运用网络资源积极思索问题,解决问题,发掘知识规律。③自主学习法: 借助教材资源以及相关网络资源,展开自主阅读分析等自学活动。④协作学习法: 强化师生、生生交流互动,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二、过程优化,活动与任务多样

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教学过程的优化是十分重要的,这需要教师有计划、有目的的通过多种方法与活动诱导同学们主动探知、理解与把握所学知识与相关技能,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调控能力。一般而言,教学过程主要包括如下阶段:诱导学生得到感性知识;理解知识;实践作业;知识检查与巩固等等。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需要把握上述阶段,根据具体实际,精心设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知识,运用知识,增强能力。

首先,通过自主预习与巧妙导入,帮助学生初步感知知识。在课堂教学中,为了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有更多的思考讨论空间与时间,除了教师做好教学准备,还需要引导学生自主预习,精心准备,促进教学过程优化。比如学习《群落的演替》时,教师可要求学生课前收集相关资料,比如影响群落交替的外因与内因;与退耕还林、还湖等相关的资料;小组实地观察,了解生物分布特点。同时,预习课文,大胆质疑,敢于提出自己的疑惑。其次,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教师需要注意多样化导入,如故事导入、案例导入等。

其次,通过精心板书与讨论交流,加深知识理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板书对教学效果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首先,板书可有效传递信息,突出关键字词与知识重点,引起学生注意。其次,板书具有直观作用,可增强学生直观感受。另外,板书有着示范作用,可指导学生总结归纳;同时,板书有着一定的审美艺术与灵活性,有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启发学生思维。如教学《群落的演替》时,某教师借助丰富的教学艺术,精心设计了如下课堂板书,一目了然、生动活泼地呈现了课堂知识脉络与结构,让学生更直观地感知各内容之间的联系,整体学习。

第3篇:多样的生物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高中生物;学习积极性;教学设计

生物是一门研究生物与生命现象的自然学科。在当前的高中生物教材中,很多内容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在当前的高中生物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不少学生对于生物课重视程度不够,学习积极性不高。一方面,这与生物学科的自身特点有关;另一方面,与当前的高考体制有关。这些因素导致出现一些学生平时不重视生物学习,遇到考试突击复习的现状。因此,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是提升生物课堂效果、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内容。本文认为,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采用以下策略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优化教学设计,用丰富的课堂内容吸引学生

作为一门自然学科,生物课的一些内容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不断优化教学设计,用丰富的课堂内容来吸引学生。当前多媒体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教学实践中,生物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通过设计生动形象的教学课件,用声形并茂的课堂内容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学习“细胞的生命历程”一节课时,由于所研究的内容属于微观范畴,细胞的生长、增殖、分裂等内容都较为抽象,学生普遍感到难以理解。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将这些内容用直观的动画形象展示出来,学生的注意力就很容易被吸引,很多知识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课堂效果也能得到进一步提升。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常见现象、热点事件等展开教学,通过丰富的课堂内容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开展有效互动,用浓厚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

课堂教学不仅仅是教师传授知识的活动,同时也是师生互相配合、开展有效交流的过程。只有在课堂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展高效的师生互动,才能营造融洽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激发学生不断融入课堂学习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应该由过去“控制―服从”的关系转变为“交流―协作”的关系,教师也要转变教学观念,放弃权威的身份,与学生平等交流,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实现课堂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形成师生之间的双向信息传递模式,使课堂迸发出更多火花。例如,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以一名普通成员的身份参与小组学习活动,与学生共同探究生物知识和生物现象。

三、善于发现优点,用积极的评价鼓励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学生的情绪、学习态度等会由于教师不经意的语言或动作发生很大的变化。对于高中学生来说,他们具有较强的自尊心和独立性,渴望得到他人尤其是师长的认可与鼓励。一个赞许的眼神,一句正面的评价,都会让他们感到自豪与兴奋;相反,指责与批评则会让他们失落与悲观。因此,作为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多用正面的、赞扬性的语言来评价学生,让他们感受到来自老师的赞许与认可,这样才能鼓励他们不断努力,激发学习生物的激情。例如,在回答课堂提问中,如果学生回答得很正确,教师要不吝啬赞扬的语言,给予他们及时的表扬,如果学生的答案不尽完美甚至出现错误,教师也要晓之以理,肯定他们的优点,同时通过委婉的语言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错误并改正。总之,积极的评价能够给学生提供进步的信心和动力,激发他们学习生物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四、提高自身素质,用教师的个人魅力影响学生

教师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对象,教师的个人魅力对于学生具有重要的影响。所谓“爱屋及乌”,只有爱戴和尊敬生物老师,学生才更有可能喜欢生物课程,提高学习生物的积极性。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用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吸引学生,从而不断影响学生的学习心态,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首先,生物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渊博的学识和独特的见解是提高课堂质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关键因素。因此,生物教师必须不断学习,用智慧和学识来提高个人魅力。其次,生物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人格修养和道德品质。所谓为人师表,就是说教师首先要具有高尚的品质才能感染和影响学生,不断陶冶学生的情操。最后生物教师还要有真诚的爱心,真正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这样才能将这种情感迁移到教学过程之中,不断影响学生热爱生物学科,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是提高生物课堂效果、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方式。在生物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作为生物教师,应该不断努力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和教学艺术,用丰富的课堂设计来吸引学生,用高效的师生互动打造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刘慧敏.高中生物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研究[D].河南大学,2014.

[2]宋志中.新课标下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3]林丽.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J].吉林教育,2012(15):68-69.

第4篇:多样的生物教学设计范文

一、学情分析的价值

“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中的重要因素。有效的教学设计应该针对学生的具体隋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因学定教”。但是,在学情分析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有些教师不了解教学设计依据的“学情分析”;有些教师把学生的学习基础(即学习过的相关内容)作为学情依据,其实,不仅仅如此。

学情包括两个层次:一是指学生在一定的学习阶段的基本情况,是学生进行新任务学习的起点。这个层次有课程与教材作为基本依据,因而相对来说是比较稳定的。了解这个情况,对确定教学目标以及引导学生达成目标都具有明显的意义。二是就具体的学习内容而言的,这些具体内容,关系到学生进行理解的难易程度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式。包括学生不熟悉的、不感兴趣的和难以理解的内容。而且不同的学生,由于他们各自的基础、经历和兴趣不同,表现出许多差异。

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中的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具备了细胞膜的结构、水跨膜运输的实例的基础,掌握了蛋白质多样性的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同时,高中学生还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对事物的探究有激情,但往往对探究的目的性及过程、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需要结合教师的引导。《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中的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过有关光合作用的知识,而且在生活实践中对光合作用也有所了解。但是,对于光合作用的发现历史却很陌生,尤其对于这节课要达到的目标“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知之甚少。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认知能力,但对事物的探索又往往具有盲目性,缺乏目的性,并对探索科学的过程、方法及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

学情分析是教学目标设定的基础,是教学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与教学设计的其他部分存在极为紧密的互动关系。只有进行学情分析,才能够真正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心理认知特点。因此,教师在做学情分析时,不仅要分析学生具有怎样的学习基础,还要分析学生达到具体的学习目标还有什么困难和障碍。这会使教师的教学更有针对性,便于教师维持对于有效教学的自觉性。

二、学情分析的内涵

学情分析就是要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解,包括对学生经验、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的了解。认真研究学生的实际需要、能力水平和认知倾向,为学生设计教学。这样可以优化教学过程,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

1 分析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储备与能力水平

胡塞尔认为:“生活世界是一个始终在先被给予的、始终在先存在着的有效世界。”它虽然处于人的背后,却是人生的支持力量,是人生之“源”。是日常的、知觉地给予的世界。为此,生活世界是科学世界的基础,科学世界是把生活世界中的一部分抽取出来加以理论化、形式化的结果。在逻辑关系上,生活世界是本,科学世界建立在生活世界的基础之上。进而,“生活世界是蕴藏着丰富的价值和意义的世界,它在形式上似乎表现为琐碎及世俗,但生活的价值和意义却泛化地存在于其中;它虽不及经过抽象、归纳和整理以后的理性知识那么有条理和清晰,但在对其的体验、品味、揣度、想象与领悟中,人们能够探寻和感悟到其中的乐趣、价值和意义。”因此,对于学生来说,生活世界是不可或缺的。在生活世界中,学生不仅仅只是理性的主体,而且还是关切的心灵,是作为一个完整的生存论意义上的主体而存在的。

因此,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需要确定学生具备哪些生活世界的经验,然后分析学生是否具备这些知识、经验。生活知识和学科知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矛盾的统一体,它们都是人类知识的有机组成部分。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讲,学科知识的获取和间接经验的掌握都离不开生活知识和直接经验的支撑。学生原有的知识能力水平是进一步学习、进行知识建构并达成目标的基础。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中的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已经对于根尖的结构、根对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无机盐在植物生活中的作用以及合理施肥等方面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规律,符合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促进学生进行知识建构。教学设计要分析学生应该具备的知识起点和能力水平,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把握学生学习生物学的“最近发展区”,力求使教学内容和方式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征,使学生体验成功,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自我效能感。

2 分析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教师在学情分析时,不仅要考虑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且要考虑如何与学生的需要相联系。要调动学生的认知积极性,把教师认为重要的目的转化为学生认知活动的内在目的,促成学生与学习对象之间建立起积极的意义关系。学生的兴趣、需要及其内在经验和认知能力,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教师要自觉积极地引导这一过程和方向,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在教学中,如果学生没有一定的动机,再好的教学设计也无法取得良好的效果。动机以增强行为的方式促进学习,而所学到的知识反过来又可以增强学习的动机。动机是激励人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因素,是行动的动力;而动机又产生于人的兴趣和需要。只有当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了兴趣,形成了内在的需要和动机,他才能具有达成目标的主动性,教学目标的实现才有保证。因而,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充分分析、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例如,《免疫调节》的学情分析:……免疫学关系到每个人的健康,学生对这部分知识(如艾滋病、接种疫苗、过敏)很感兴趣,有深入学习的欲望……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多样的、可变的。在教学设计时要尽可能地提高学生的兴趣,转变说教式的教学方法,尽可能地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自然界中的生命现象、生物学的发展史实、生产实践以及科学前沿相关联,从而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3 分析学生的认知风格

所谓认知风格,也称认知方式,指个体偏爱的加工信息方式,表现在个体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上。学生的认知风格,就是学生在认知

即信息加工和组织过程中,表现在认知方式方面稳定的独特倾向。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对信息的加工、处理、存储的过程。不同认知倾向的学生对于信息的加工、处理方式是有差异的。认知倾向是学生的理智性特征,是学生表现在认知上的个性特征,它构成学习风格的主要方面。心理学研究表明,有些学生对信息的加工,往往以外部参照作为依据,喜欢在有人际交流的集体学习环境中学习。有些学生对信息进行加工时,常常利用自己内部的参照,喜欢独立思考。有些学生在有几种可能解答的问题情境中,往往会深思熟虑后才做出判断,且较为准确。而有些学生则往往会迅速地对问题做出反应,且常常出现错误。

学生的认知倾向的表现会因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学策略及课堂教学目标和学习内容的类型等因素的影响而有所差异,它可以通过教学来加以培养与调整。在教学设计中应注重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在组织研究性学习小组时,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将具有不同认知倾向的学生组合在一起。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结合考虑学生的认知倾向,根据学生的认知差异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调整教学内容与目标。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做到一般发展与因材施教相统一。智慧型的教师应该比较准确地知道学生的学习问题所在,能针对性地加以解决,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只有这样,才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提高教学质量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学情分析:……我所教班的学生对学习生物学有着浓厚的兴趣,所以能够组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开展自主探究。本节课主要从一个探究实验人手,通过分析探究实验,了解细胞呼吸的类型和产物,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然后上升到一个理性认识,这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在这个过程中构建发现式学习方法。使学习内容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等认知活动突显出来,使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得到生成、张扬、发展、提升,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对于科学课程的安排,可以采取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要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心理发展特征,力争使“知识(学科)逻辑与(认知)心理逻辑相统一,符合学生的认知风格。

三、学情分析的方法

在进行生物教学设计时,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学情分析,选择教学策略,设计有效的教学程序。常用于学情分析的方法有观察法、资料法与问卷法。观察法就是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主动地考查学生的一种方法。课堂上多注意观察学生的活动,课下和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这样,基本上对学生的情况和学习态度等方面可以进行一定的了解。资料法是通过已有的文字记载材料间接了解、分析学生的基本情况。材料包括档案袋、笔记本、作业、试卷等。通过查阅有关资料,可以比较系统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个性等方面的情况,并以此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依据。另外,在针对具体教学内容时,进行一定的针对性问卷调查也是比较可行的。问卷法是了解学情的一种直接方式。

就学情进行分析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兴趣与认知风格。教学设计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学生的学,其目的是要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面向全体学生,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能否实现、教学任务能否完成,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学生情况的掌握程度。学生在先前成就、学科倾向和学习风格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让众多学生达到共同的教学目标的方法,总称为适应性教学。适应性教学的技巧在于在不同的学生群体中使用不同的教学策略,从而不让课堂中普遍存在的自然差异阻碍学生获得成功。只有掌握了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才能精心设计现在的教学活动,才能指导学生重建或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才能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学习的成功。因此,对学生进行分析是教学最优化的前提。

参考文献

[1]王永胜,生物新课程教学设计与案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倪梁康,现象学及其效应,北京:三联书店,1996

[3]刘旭东,生活世界理论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7)

[4]余文森,优质教学的教学论解读,教育研究,2007(4)。

[5]张海珠,毕润成,生物学教学设计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6]皮连生,教育心理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7]熊川武,江玲,理解教育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杜,2005

第5篇:多样的生物教学设计范文

随着课改的步步深入,课堂的模式已然由传统的讲授课堂转变为学生主体的探究式新课堂,我也在转变自己的教学思维,而如何突出学生自主性,并真正的通过学生的白主切实建构高效的课堂,是我一直以来思考的问题。纵观初中生物教材,我们能发现教材每一个单元都是依照一定的逻辑顺序编排,如果学生能把自己设想为教材的编写者,那么知识结构系统对于学生而言就更加清晰,自主性的发挥就更加有意义,高效课堂定能水到渠成。因此,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是新课堂的重中之熏。

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呢?为此,在日常的教学中,我做了很多实践。生命化的新课堂要求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小组合作。但课堂的模式是多样化的,通过课堂所获得的也不仅仅局限于学生对教材的熟悉和理解,更多的是课堂的生成,是课堂之后的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积极性的提高。这就给课堂教学设计更大的难度,因此,教师适当正确的引导是十分必要的。

以初二上册生物教材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为例,本单元着重学习人体的系统,而人体系统结构和生理功能的学习都由一个生物学观点贯穿始终――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在本单元学习伊始,以多种多样的例子来提出“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这样的一个生物学观点,在第一个系统――“生殖系统”的学习中,可以多加引导,逐步通过问题设置来让学生探究,在探究当中贯穿生物学观点并达成三维目标。接下来的人体系统的相关学习,仿照之前学习的思维逻辑顺序,顺应着这一生物学观点,学生白己就可以总结并绘制出知识结构图,这样课堂的氛围被带动起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本节内容的掌握更加牢同。此时,教师的引导着重于联系之前学过的内容形成整体认知和知识框架,同时联系生活实际的小问题,学生讨论利用重要概念的理解去解决问题,真正达到应用的目的。在讨论、联系实际过程中,会有许多临叫的课堂生成,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习思维能力的提高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再以第七单元第一章――“动物的主要类群”为例,我喜欢先回顾之前一到六单元所学习的内容,在进入第七单元的学习,让学生理解单元的编排逻辑,把看似复杂琐碎的内容整合成一条思维线,简单易于理解。单元导入后,本章分两个部分――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注重学习它的形态结构和主要特征,脊椎动物在形态结构、主要特征的基础上,还注重了动物的生理作用功能。每一个动物类群的学习,学生自主性体现很明显,由于思维逻辑角度的不同,学习的方法,知识框架的构建方式是多样的,可以通过展示交流来拓展学生思维,最终汇总出一条最为清晰和简单的概念体系。孤立的动物类群之间的联系则需要教师前后联系的引导,可以提出,为什么课本要从腔肠动物开始编写,可以打乱动物类群的学习顺序吗?学生能够看出编写是依照从简单到复杂的生物进化顺序,也可以总结出生物的进化也是从水生到陆生的,最后以生物进化为思路将动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生活习性串在一起,可以由表格等形式由学生白主总结,加强学生的理解和分析归纳的能力。

通过实践证明,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是学生能够真正自主性的关键。每一本教材、每一个单元、每一个章节,都是按照一定的思维逻辑顺序编写的,在平日教学中注重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当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逻辑顺序安排探究和学习的步骤,那么学生的白主性就不再是简单的问题引领学习了,真正的能够做到学生自主进行学习、自主提出疑惑、自主解答困难、白主联系实际、自主分析思考、自主解决问题、自主归纳总结的课堂氛围,讨论合作和交流贯穿始终。那么这样的课堂还愁不高效吗?

第6篇:多样的生物教学设计范文

 

为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创新性科技人才,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我国在世纪之交启动了新一轮的基础课程改革,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中小学课程进行全面改造整合,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提倡开展学生自主、探究、创造性地学习。

 

科学学科的设置是这次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并提到了非常突出的位置,将原来属于自然科学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学科进行了综合,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维;认识客观世界的规律;掌握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方法;形成辩证的发展的观点和态度;建立对自然和科学稳定的兴趣等。然而,由于认知对象的广阔性、抽象性、复杂性,教材内容简扼性以及教师知识的局限性,单纯的常规的讲授是难以完成此项艰巨的教学任务。

 

因此,借助网络资源和信息技术来达到教学目的,将科学学科和信息技术进行整合也就成为了必然。一方面,网络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以超越狭隘的教育内容,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使教和学的过程充满愉悦感,让教学“活”起来,可以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他们想创新、敢创新、会创新;另一方面,可以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为知识的共同建构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开阔视野,激发学生创造性智慧。因此,教师学会在网络环境下进行科学教学设计,为优化科学教学过程及达到最优化的教育教学效果显得极为必要和有意义。

 

一、动态的教学资源库是进行网络环境科学教学的最基本条件

 

教学资源库就是师生所需之源,没有丰富多样的实用性、针对性强的教学资源,教师就难以为学生设计学习资源,也难以设定好主题任务让学生根据任务去进行自主学习。而学生只有占有大量的资源才有可能对学习内容有比较全面的深入的了解,才有可能开展更加富有成效的学习。因此,建设资源库是建成校园网后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科学教学的最基本的条件。

 

利用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创设学习情境,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提供有效的平台。在建设校园资源库时,应以目的性、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和可更新性作为建库标准,可采取从网上下载、购进资源库、教师开发等方法来建设资源库。以保证资源库的资源覆盖面广,而且具有有效性。教师通过互联网,把网上的质量较好的且适合学科教学的课件等教学资源全部下载,加以改进后,用于科学教学实践。学校尽可能开通宽带网,为教师查阅资料,下载所需课件、资料,创设条件,也为学生上网浏览,实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提供可能。其次学校可通过购买一些教学软件(可升级)以充实教学资源库的内容,提高资源库的利用价值。

 

二、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与平台下的科学教学设计

 

(一)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

 

网络教学平台是构筑于校园网基础上的沟通教、学、管理三者之间的桥梁。设计开发一个满足教学要求的网络教学平台显得非常重要,它将直接影响网络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构建网络教学平台对教师设计科学教学过程更加有效高质完成科学教学任务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由于网络教学平台的主要应用对象是教师和学生,因此我们依据功能结构把网络教学平台划分为两个子平台。

 

1.学生学习平台

 

学生学习平台主要配合学生的网上学习,将教师提供的学习信息及时、完全地呈现给学生,同时学生又将自己的网上学习情况完整地反馈给教师,形成双向互动,同时提供学生自己的网上学习统计信息,便于学生掌握自己的学习情况。

 

2.教师教学平台

 

教师教学平台主要配合教师完成网上教学,为教师提供教学活动中所需要的各种功能,组织各种教学信息和教学资源,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学生答疑解难,同时为教师提供必要的教学统计信息和课程维护功能。

 

网络教学平台是一个建立在校园网之上的基于WEB的软件平台。对网络结构无特殊要求,客户端无须安装专用软件,只要有IE浏览器能上网就可以,服务器端与校园网以1000M连接。为提高网络的安全性,设置有防火墙,采取有效手段防止非法用户的入侵。这个平台可基于Windows 2000 Advanced Server操作系统,使用ASP(Active Server Page)开发环境和SQLServer数据库,并以Dreamweaver MX为开发工具来构建,各个学校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条件构建适合自己的网络教学平台,科学教学设计就以这个平台为基础,在这个平台上运行。具体来说网络教学平台下科学教学设计的内容大体包括教师教学活动的设计、学生的学习方式设计、师生交互设计、和教学评价设计等几部分内容。

 

(二)平台下的科学教学设计

 

1.教师教学活动的设计

 

网络教学平台为教师在网上实施教学提供简单、方便的使用界面。教师可提交、管理的功能模块为:

 

(1)教学文件:包括课程介绍、课程标准、教学计划、教学方法等。

 

(2)授课内容:包括讲课的实况录象、电子教案、科学课程的有关课件等。

 

(3)知识库:教师必须在课程开始之前,建立科学课程的“知识库”。即将课程按知识内容划分成多个“知识模块”,把各“知识模块”中的难点、重点内容,按问题及答案的形式写入“知识库”。系统提供提交界面,“知识库”可由教师随时添加,系统提供管理功能,教师能对“知识库”进行删除、修改,将认为是精华的文章置为“精华”,将最近发表的文章提到最前等管理操作。

 

(4)练习题:教师提交练习题(是非题、单选题、多选题),学生可联网参加测试。

 

(5)作业布置:教师公布作业、研究课题,定期公布标准答案。

 

2.学生的学习方式设计

 

网络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的功能模块为:

 

(1)听课:学生可观看下载讲课录像、电子教案、课件等授课内容,弥补课堂中的不足,起到了加深理解、解惑问题、复习提高的作用。

 

(2)知识库:为上文所述教师创建的“知识库”,系统也为学生提供提交界面,学生可发表自己的原创文章、也可从网络、书籍、杂志等方面获得,丰富“知识库”。同时,学生可查询、浏览、阅读“知识库”的内容,不具有删除等管理权限。

 

(3)联网练习:学生可联网做练习题,了解自己知识的掌握程度,可立即看到自己的得分,标准答案阶段性公布。

 

(4)提交作业:为学生提供作业提交功能,系统限制提交文件格式和大小。

 

(5)个人主页:学生可建立自己的主页,系统提供与学生网页的链接,其他学生和教师都可浏览。

 

3.师生交互设计

 

“互动讨论”是师生交互的一种工具。师生之间的交流是教学活动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通过交流,学生可以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获得学习的动力,同时老师也可以通过学生反馈的信息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为进一步改善教学效果提供了行之有效的途径。

 

网络教学平台包括BBS论坛、聊天室、发送消息等灵活多样的交流方式。

 

(1)BBS论坛:和现代网络上流行的设计标准一致,它可以为同学们提供浏览帖子、发表新贴、回复帖子等多种服务。学生可以在此提出问题,也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系统可以对所有的帖子的浏览数、回复数进行统计、排行。同时,系统自动将问题及答案进行归纳并存入“知识库”,为“自动答疑”做准备。 (2)聊天室:是为在线同学之间提供即时讨论的场所。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得到及时反馈。

 

(3)发送消息:是一种定向、实时的交流工具,在点击对方头像图标发送消息以后就可以在平台的任何地方接受和回复别人的消息了。对在线的师生来说是一种及时联系、解决问题的快捷方法。

 

(4)ICQ、OICQ、E—mail等网络通讯工具也可以实现相互之间的交流、讨论;

 

4.教、学评价设计:

 

(1)对学生评价:教师能够以班为单位,查看某学生的学习参数,包括:在线时间、练习成绩、作业成绩、互动讨论中提出问题数、回答问题数、提交文章数、精华文章数、同学投票分数等,教师可自己设计各参数的权值,系统经过加权计算出学生的分数。基本实现面向学习过程的评价。

 

(2)对教师评价:学生可根据授课内容、知识库、在线答疑、互动讨论的情况,利用真实用户身份,对教师进行投票,系统能防止重复投票。系统还为学生开辟了“虚拟空间”讨论区,学生可利用虚拟用户进行教学评价讨论及提出建议,为教师提供教学参考。

 

三、计算机网络与科学课堂教学

 

以上我们谈了通过构建网络教学平台,来进行科学教学设计的种种方法和途径,这种平台的构建是在网络环境下进行科学教学设计的基础,但这种方式更多地适用于课后教学以及指导学生的课外活动学习。那么具体到科学学科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该如何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的优势来优化我们课堂教学呢?

 

(一)产生生动活泼的信息技术课堂

 

教师可以在课堂中直接引入信息技术的元素,尝试一系列与信息技术有关的教学活动提升学生学习科学课的的兴趣及能力,同时也使整个课堂气氛生动活泼。信息技术能将静态事物动态化,抽象问题形象化,能将跨越时空的事物、不易实现的实验进行信息加工,在屏幕上实施微观放大,宏观缩小,年代拉近,动静结合,图文并茂,能激发学生兴趣,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益。正因为如此,利用信息技术教学在各学科得到了充分的应用,科学是一门综合学科,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天文的知识,由于知识面广,教学难度大,合理地使用网络和各种媒体,能对我们的教学工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多媒体计算机进入科学课堂,可以使很多的科学现象变静为动、变小为大、变抽象为形象,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充分运用创造性思维或想象力去理解事物的本来面貌。

 

如用排空气法收集气体的实验,操作虽然简单,但原理却不易理解。空气本来已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一个盛满空气的集气瓶,学生往往认为是空瓶,而当用另一种也是无色的气体通入瓶中把瓶里的空气赶出来,从而集满一瓶另外的气体的过程也是肉眼看不见的,这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显然过于抽象了。因此有必要使之具体化、直观化,可用计算机对这个过程进行模拟,帮助学生理解。如果用不同颜色的物块表示这两种气体(空气和另一种需收集的气体),通过物块的移动显示一种气体如何把另一种气体从集气瓶中赶出来,其直观性是很强的,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再如,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要求学生从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设计思路出发,确定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方法。教材叙述简练,学生理解及记忆都有一定难度,用多媒体简单的重现制氢气、氧气实验过程,以及选择实验室制二氧化碳发生装置及收集方法的确定,图文并茂,交互性强,教学过程轻松,教学重点突出。对于一些较复杂、有危险、要求高、时间长的实验,不适合课堂演示,则可以拍成录像,在课堂上播放。这样,既保证了实验的真实性和直观性,又便于观察实验现象,同时也提高了课堂效率。如讲《CO的性质》时,可把家中的煤炉燃烧情况拍成录像用于上课。又如讲碳还原二氧化碳时,很多同学很难想象这个反应实验该怎样做。如用确定采用铁管作为木炭还原二氧化碳的反应器,然后把实验拍成2分钟的录像,这样把一个复杂、反应时间长的实验带到课堂,则可以起到良好的效果。

 

此外,教师还可以使用计算机简报以逐渐取代“黑板和粉笔”教学、透过计算机对学生的学习表现做出反馈、浏览网页、利用手持技术(multilog)进行实验等,这样的一些教学活动对于教授一些数据性较强或抽象的知识和概念是很有帮助的。

 

(二)使网络资源成为科学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

 

科学学科是一门综合学科,涉及知识面很广。互联网中有关科学学科知识的各种网站也非常多,如关于科学发明、生物资源、地球科学、天文、化学物质等科普网站;各种有关自然科学教学的专题网站;各类新闻媒体、报刊杂志网站;另外还有各种个人网站和各级政府网站等。这些丰富的网络资源为我们科学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大量有益的材料,这也要求我们的科学教师在设计教学的时候有意识地将这些有用的网站进行搜集、分类,以利于在教学过程中随时可以点击进入相关网站搜索信息资料,使得丰富的网络资源真正成为我们科学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

 

如在学习《观察生物》最后的一课时《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教材中介绍了很多地球上的生物,特别列出了一些濒临绝种的动植物。为了让学生更详细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同时也为了培养学生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社会主人翁意识,教师就可以充分运用网络资源的优势,查找详实的资料,同时设计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为主线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环保意识、发展学生的语言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等多元智能。在收集学生的许多问题后,再和同学们一起确定活动主题,以《保护人类的朋友——濒临绝灭的动植物》为主题开展基于网络环境下科学学科综合实践活动。

 

在探究活动中学生从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出发,依据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利用实地考察、查阅图书文献资料、网络检索、走访专家等形式,收集实物、文字及图片资料,发展收集信息、处理信息、整理资料的能力。养成敢于依据客观事实提出自己的见解、善于与人交流、分享与协作的习惯,形成尊重别人劳动成果的意识。通过学习成果的,展示表现自我的能力,发展解释和评价能力,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养成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初步懂得实施可持续性发展战略的意义。并且,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制作《生物多样性》的专题学习网站,进行知识拓展。

 

四、基于网络环境下的科学教学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无论是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来完善课后教学还是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进行课堂教学,在网络环境下对科学课程进行教学设计都应注意几个问题。

 

(一)教师因素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把教学目标确定为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的能力、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设计恰当的教学方法来实现达成教学目标,并对每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从而不断提高教学素养。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题,知识体系的主动构建者:教师是学生主获取的帮助者、促进者。网络环境下的科学教学中的教师应当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学模式。换言之,网络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和管理者,学生学习的帮助者。

 

(二)学生因素

 

和教师一样,学生要对计算机网络有正确的认识,要把计算机网络用作获取、处理、检索信息、解决疑难问题的学习工具,要有一定的自觉性。学生要把计算机网络作为课程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源的获取工具,作为情景探索和发现学习的工具,作为协商学习和交流讨论的通讯工具,作为知识构建和创作的实践工具,作为自我测评和学习的反馈工具。

 

(三)是软、硬件环境

 

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需要软、硬件环境的支撑。首先学校要连网,满足进行网络教学的首要条件,然后最重要的莫过于充实各种教学资源库了。教学资源库可以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内部资源,包括校内各个教师的电子教案及教学设计,各个学科的题目精选等;另一方面是外部的资源,包括软件公司开发的学科资源及网络上下载的教学资料。学校建立教学资源库对充分发挥网络资源在科学教学中的优势意义十分重大,同时也只有对教学软件经常性地投入和更新,使更多的人加入利用网络进行教学的行列中,才能使网络在科学教学中发挥最大的优势。

 

总之,在中学基于网络环境下的科学教学应将计算机网络定位在科学教学的工具上,它只是教学的手段,就象传统教学中使用的粉笔、黑板一样。计算机网络不能取代科学教学的全部过程,网络毕竟不能替代人脑的思维过程和思考活动。因此对计算机网络不能有过强的依赖性,我们应该意识到,不能把所有科学课都利用网络进行,对于这种信息时代下新的教学方式的探索还只能是定位在如何通过计算机网络为科学教学服务这一层次上。

第7篇:多样的生物教学设计范文

整体性。教学要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以系统的形式呈现出来。大学语文兼具两种功能,一是要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审美能力,一是要提升大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因此,大学语文要在听说读写工具性的训练中追求学生人文素质和审美能力的提升。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考虑如何将听说读写有机地结合,如以读促写、以写促听、以说带动听读写,要在全面而系统的教学规划中锻炼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在教学设计中要重视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培养的方式方法,做到循序渐进、由浅入深,要以主题规划为标准对教学文本进行选择,使教学内容的系统性更为明晰,要将文本的思想内核作为导学的重点。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体现出这样几条序列:教材篇章序列、知识层级序列、方法训练序列。除了教学内容外,教师也要对学生的生命整体性形成自觉的认识,通过师生之间、生本之间的交往,实现心态的开放、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表现出生命的丰富性与成长性。

多样性。生态课堂的多样性主要表现为学生主体发展的差异性。关注个体的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是教育对人性发展的遵从。因此注重健全人格的培养,鼓励个性特长的发展,是生态课堂呈现的基本样态。体现在语文课堂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时空,要肯定学生拥有独立的见解,而不是用标准答案抹杀学生思想的多元性。对于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学生主动质疑的能力培养,也需要教师研究相应的对策方法,通过持续不断的培养和引导,促成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多样性还表现为教学资源教育手段的丰富。教材不再是唯一的教育资源,学生独特的生活观感,教师渊博的知识经验,课堂精彩的生成都可以成为教育资源。教师应以教材为依托,以文本为桥梁,恰切地建立语文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学语文是为了用语文”,要让语文在学生的意识中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在教学手段上,可以采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主题活动等多种方式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也要考虑在教学形式上如何进行创新,参差多态才是生活的常态,除了内容要具有充实性,在课堂教学形式上,教师应考虑如何用生动、有趣,具有创新性的教学形式促进学生的学习,如可以将情景剧表演、课堂辩论、知识竞赛等形式适当地融合在课堂教学当中。教学评价的多元化也是生态课堂多样性的重要体现。这主要指评价主体的多元参与,在生生为师的课堂上由同伴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等各种评价形式共同组成课堂评价机制以推动学习的发展。

互动性。生态课堂不仅仅关注课堂主体与环境的关系,而且特别关注主体之间的相互影响与作用,主要体现为师生之间的互利共生的生态关系。所谓共生是指事物间是相互依存、积极合作的关系,在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应该积极合作共同成长,课堂教学既是师生双方的生命活动也是价值活动,对教师而言这种活动价值的实现部分地依赖于学生的发展,离开了学生的发展,教师生命活动的价值就难以实现,没有学生的发展,这种活动价值就失去了重要依托。因此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一言堂”的课堂模式,力求在讲授中激发学生的共鸣,在教学设计中重点考虑学生的课堂行为,在学习中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教师在课堂中应努力建构良好的双向问答环境。一方面是教师问,学生答。教师设计问题要精。教师对问题的设计,反映了教师对教学文本钻研的深入程度,教师设计的几个教学问题,也构成了课堂上师生互动的整体框架。因此,教师在提炼教学问题时,应从考虑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判断文本解读的两个关键方面入手设计提问。提问对象要点面结合。教师的提问,是在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关键进行挖掘,是在考量学生是否能对相应内容予以消化理解,是在引导学生对某一问题进行合理的口头表述,也是在集中全体学生对某一问题的注意力。提问要面向全体,鼓励学生主动回答问题,通过学生之间对问题的交流探究实现师生间和生生间的有效互动。提问有时还需有一定的针对性。大学生相对于中小学生在表达意见时,表现地更为谨慎,他们希望锻炼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他们也更希望自己表达的意见能够得到别人的认同。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有些问题,应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对于一些较为复杂、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还应考虑课前指定相应的同学进行回答的准备。另一方面是学生问,教师答。相对于教师问、学生答,由教师回答学生的提问,更能体现出生态课堂的生命力。学生在课堂上能提出有一定质量、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说明他们能够在课前仔细研读文本,能够与文本内容形成互动;他们能够在聆听老师的讲解后,继续生发出新的问题;甚至能够对文本、对老师的讲解形成质疑。教师对于学生提问的回答,则需要教师在课前精心地准备,除深入钻研文本,还要对学生可能会提出的问题进行预判。这一问答形式,也将激励教师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视野,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当然,让学生主动发问,也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鼓励、引导,多年来的学习习惯导致大多数学生不敢提问、不会发问。对此,教师要引领示范,激发鼓励,引导培养,让学生转变学习态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和谐性。生态课堂应具有和谐性的特征。建立和谐课堂的关键在于教师要建立起自己和学生之间的良好关系。教师的教学经验、知识水平、驾驭课堂的能力、对教育和学生的看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教师始终要本着热爱教育、热爱学生的态度不断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提高学养、提升能力。在课堂上与课堂下教师要主动拉近自己和学生的距离,形成一定的亲和力。只有在教师的积极努力下,和谐的课堂才能建立起来。当今的大学语文教学,很多为大班授课,这对教师认识学生、了解学生、指导学生来说,存在很多的不利因素。所以,教师应主动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课堂上深入学生,课堂外研究学生。在课堂上,教师要在与学生互动的环节中,通过点拨与评价,深入了解每名学生。在学生进行口头与笔头练习时,教师应尽可能地对个别学生进行适当指导。在课堂外,教师除了通过作业批改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还可通过网络对话,及时与学生进行课外沟通,了解学生对学习的要求和问题。同时,教师于课下也应该多多研究大学生的心理。教师真正把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就要对他们的心理有充分的了解,对学生心理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教师与学生教学过程的契合度。此外,学生之间或者学习小组间除了合作还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教师与学生要共同努力,使合作与竞争能在和谐的氛围中促进学生的学习。

生长性。学生在生态课堂的学习中应能体验到一种生长。第一是思想的生长。大学语文教育的主要性质就是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学生要在语文课堂上聆听思想、表达思想、提升思想,语文课堂要努力成为思想碰撞的课堂。大学语文的学习应以此为努力的方向:要让学生形成对生活更深入的认识,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第二是语文能力的生长。学生要在听说读写特别是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方面有切实的提高,还要通过自主学习与小组学习等提高元认知与合作能力。学生通过学习,要能够形成对语文的热爱,形成对语言文字的生命敏感。教师在布置学习任务时,还应考虑如何呈现出一定的学生学习成果。如作品文集、表演视频、论文等,通过这些可视性的学习成果,展现学生学习的进步,鼓励学生向更高的方向努力。教师在生态课堂中,也能感觉到自己的成长。教师的角色不仅是一位“园丁”,同时,他应以研究科学的教学方法来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以学生的主动学习来促进自己的业务能力,他应与学生共同成长。

总之,教师要在更新理念的基础上重新进行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生态课堂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要靠教师首先转变教学思想,大力进行教学实践改革,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让大学语文教学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在具体实践中,教师根据预设的教学设计实施教学,课堂中运用观察法考量课堂教学效果,通过互相听课,发现教学过程中的问题,通过改善教学方案完善课堂的生态结构,在教学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努力建构起大学语文的生态课堂。

参考文献:

[1]杜亚丽,陈旭远.多维视域下的生态课堂理论诉求[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3).

第8篇:多样的生物教学设计范文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课本内容逐渐的浓缩为主要的知识点,思考,活动环节的实践让学生更好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在这方面的处理上,为了完成任务,我没有很好的处理课本内容与活动环节的关系,生搬硬套的痕迹明显,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成为课堂累赘。

因此,要重视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处理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达到最优。应努力提高活动的“质”的水平。对探究问题或任务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经验水平;活动过程中要多加鼓励,创造“思维性讨论”的气氛,激发全员的参与欲望,并注重适时评价。教学方法上要突出个性化的教学,满足学生的参与欲、表现欲、竞争感和成就感,通过对课堂教学的优化,培养学生兴趣,克服由非智力因素而造成的学习困难。

二、教学方法的反思

第一、班级授课要面向全体学生、要照顾绝大多数同学,课后不仅要对学习成绩好的同学辅导,更重要的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辅导。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会有意无意地将太多的精力、时间花在成绩好的学生身上,教学、辅导的重心自然向成绩好的学生倾斜,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视为差生,缺乏对他们的鼓励和帮助,好像他们不存在似的,从而造成好的学生越学越好,差的学生越来越差,直接导致整体成绩两级分化。所以,教师要特别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注意不要让所谓的差生成为被“遗忘的群体”。

第二、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让他们有充足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真正的锻炼,体现出学生的主体角色。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改变那种以讲解知识为主的传授者的角色,努力成为一个善于倾听学生想法的聆听者。

第三,教学方式多样化。恰当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为新时代的教育提供了更多的教学平台。老师可以适当的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投影仪、录音录像、多媒体课件,特别是制作复杂生命现象演示动画等视听设备和手段。它除了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视觉上的冲击外,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大量而丰富的感性材料,突破传统教学手段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能将传统教学手段不能表现的许多现象和过程生动地表现出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对教学技能的反思。

第一,语言优美。教师的语言应是科学的、优美的。在课堂上,教师声情并茂的描述,言简意赅的讲解,灵活多变的教法,再加上对语言的灵活操作,恰当地运用比喻、借代、比拟、夸张、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既增强了教学效果,又能使学生在心灵上产生愉悦的感受。

第二,板书精致。一手工整漂亮的好字,让学生感到教师就是美的化身。因此板书要布局合理、提纲挈领、层次清楚、端庄大方。这样学生就会受到激励和鼓舞,学生会爱屋及乌,学好生物

第三,课件使用合理.。要注意精选课件内容。发挥其优势,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感染力。例如神经兴奋的传导,神经冲动以电流的形式传导,虽然电流是真实存在的(生物电),但它却看不见,摸不着,学生是观察不到的。如果靠学生自己去想象,难度是较大的,而借助多媒体课件用电影的形式展现,变抽象为直观、形象,从而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神经冲动的传导”这一知识点,突破本节的难点和重点。

四、落实新课标的理念,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面向全体学生,不仅仅是口号?面向全体学生,一方面体现了教育的公平,另一方面是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这要求我们要了解学生,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分层要求,实行有坡度的教学设计,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多种多样的评价手段,注重不同学生的情绪体验,分层辅导提优补差,加强学法指导,特别是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了解他们的学习计划、指导他们阅读教材(参考书)、如何听课、如何做好笔记、用好笔记,提高学习效率。

2、行之有效的教学形式

不管是传统的讲授演示教学还是探究式教学都是教学的有效手段,我们要根据不同的内容采取不是的形式,对强调知识呈递的内容我们可以去用讲授演示教学,对一些蕴含科学思维科学方法贴近学生实际的可以探究式教学。一些简单的内容甚至可以用自学辅导法,课后自学法等。

五、完善评价体系

第9篇:多样的生物教学设计范文

【摘 要】教师有效的教学预设,促成动态生成的课堂。本文从三个方面即预设情景与学生思维产生共鸣,预设问题思维含量适中和教学预设具有弹性,总结了利用教学预设指导并促使学生不断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实践。

【关键词】生物学课堂;教学预设;实践

有效课堂教学依赖于有效的教学设计。有效教学设计应该是预设与生成的统一体。精彩的课堂生成源于精心的教学预设。本人深入研读课程标准、教科书,研究学生的学情基础并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进行精心预设,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活跃,有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本文就教学预设的做法作一探析。

1. 预设情景应与学生思维产生共鸣,以催生预期的课堂生成 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通过预设教学情景做好新课所需的知识衔接与铺垫,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趣,诱导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达到导入新课的目的。只有预设的情景与学生的思维产生共鸣。在学生激烈的思维碰撞中,才能催生精彩的课堂生成,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如学习“先天和学习行为”一节,教师设疑诱思,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请同学们听这样一个小故事: 一只刚出生不久的小狗,来到陌生的主人家,刚开始有点怕人,只会乖乖地吃食、睡觉。经过主人的训练,他学会了到指定的地方去大小便,还学会了简单的加减法,它还经常在客人面前表演节目呢!于是,这家主人对她疼爱有加,每顿饭都有好吃的,还直夸它聪明呢!

教师讲完后,提出问题,想一想 :1.小狗一生下来就会吃饭、睡觉吗?2.小狗一生下来就会到指定的地点去大小便吗?3.小狗一生下来就会简单的加减法吗?

问题刚落学生异口同声回答 “会”与“不会”,老师紧接着追问“你们能够说出其中的道理吗?”学生争先恐后的举手回答。

通过生活中的小故事,很自然的引发了学生思维的触角,学生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从而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学生获得了感性材料,并对材料进行整理,逐步抽象、概括,获得生物学重要概念:先天和学习行为。

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活动过程,引入时以讲故事提问学生答疑,很好地创设了学习情景,教师起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知识的获得过程,这样,知识不是老师“教”会的,而是学生自己“学”会的,变被动的学为主动的探究,变被动记忆为理解记忆。

2. 预设问题思维含量适中,以催生预期的课堂生成 教师利用教材,预设学习活动过程,有利于新课程理念的落实。但是教学预设设置的问题难度不要太高,思维含量不要太大,超出了学生的思维范围,导致教学预设难以催生预期的课堂生成,从而造成学生学习的困惑,甚至导致学生因无生成而丧失学习的信心。因此应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教学预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认知特点,帮助学生快速、高效地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如学习“植物体的结构层次”一节,在完成学习任务二植物的几种组织时 ,进行的教学预设是:(1)番茄的果皮与果肉口感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不一样呢?(2)为什么番茄的果皮与果肉细胞会不同呢?这些说明了什么呢?(3)植物体有哪些主要组织?它们是怎样形成的?(4)这些组织的作用如何?分布在植物体的那些器官?(5)分生组织的概念及特点是什么?本预设的意图是通过学生亲身体验感知番茄果皮与果肉的口感不同,唤醒学生思维的触角,联系生活实际开水烫过的番茄皮很容易撕下来,破损的番茄容易腐烂等,很容易学生就认识到番茄果皮细胞和番茄果肉细胞的特点不同,进而它们构成的组织也不同。以此为切入点,新知识层层呈现出来,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精彩纷呈的动态生成便可实现,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3. 教学预设具有弹性,目标由静态生成动态,以催生预期的课堂生成 新课程要求教师不是简单把现有生物教学内容呈现给学生,教师要创造性的“用活”教材,本人以导学案为载体进行有效教学预设,以导学案带动整个教学过程,用一个崭新的思路整合教材。导学案以灵活多样的呈现方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教学预设不受问题的局限,具有一定的弹性,使课堂生成具有灵活伸展的空间,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促使课堂由静态生成动态。如在学习“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一节时,我并没有急于让学生说出生态系统的概念,而是在学生听配乐朗诵基础上,通过导学案预设的问题串的解答,学生在教师有引导意识预设的生物情景之中自由活动,在温习生物学概念(生态因素、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的基础上生成新的生物学重要概念(生态系统)。导学案预设的问题串:(1)这段文章体现了影响生物的生态因素有_______和_________,其中的阳光、空气、水等属于_______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叫 ________,文中提到的生物有哪些?请写出。(2)文中“牵一发而动全身”说明生物与环境是一个______。(3)试着总结生态系统的概念。学生说出生态系统的概念后,为了启发学生的自主思维,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提高学生的判断分析与推理能力。消除理解障碍我设置如下问题进行诊断反馈: (4)当你置身于一片树林中,你会看到许多高大的数木,这些高大的树木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吗?这一片树林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吗?(5)举例说明哪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只有三个条件组合起来,才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学生通过听、看、思,讨论、交流等动态学习过程,使学生体会具体知识是怎样由隐性到显性,又由显性到隐性不断循环往复的演变过程,知识获得过程中有失败的教训和成功的喜悦,这就是由静态的教学预设生成动态的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