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城市产业经济范文

城市产业经济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市产业经济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城市产业经济

第1篇:城市产业经济范文

【关键词】唐山;经济转型;产业发展

一、唐山市发展现状

1.经济产业结构现状。唐山是一座发展了百年的资源型重工业都会,已经累积了相当雄厚的经济基础。2016年唐山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全市地区GDP 2015年同比2010年增长36.5%,资源产业增长普遍低迷,由此唐山政府提出了新的经济结构调整方向政策,预计未来将产业结构由9.4∶58.2∶32.4调整为9.4∶55.2∶35.4。2016年唐山进入抓住机遇、优化产业结构的新常态来支撑产业转型升级。三次产业比重为8.9∶55.4∶35.7,产业结构获得进一步优化。

2.唐山资源产业发展现状。钢铁是唐山的支柱产业,从当前唐山钢铁产业来看,钢铁产业发展水平迟缓,初级产品仍然是钢铁产业的主要产成品,在现在钢铁企业中,除首钢、唐钢集团生产制造汽车用钢等高技术含量的钢铁产制品外,钢铁企业技术的开发创新还是较为迟缓。唐山的煤炭行业以开滦集团为代表,大多数煤矿只是进行单一的原煤出产煤炭生产链较短,因此煤炭行业应对市场风险能力较弱,而当前的煤炭行业很不景气,煤炭行业的市场价格持续低迷,给煤炭行业的生存带来巨大困难,唐山许多煤炭企业将面临关停境地。唐山陶瓷业有久远的发展。由于唐山陶瓷业发展较早,因此享有“北方瓷都”的称誉。不过近些年唐山的陶瓷业发展缓慢,品牌优势不明显,目前只能靠惠达、隆达等少数几个品牌维持。企业生产成本持续上升,导致利润下降;缺乏技术研发力量和产能落后等问题,使最近3年全市的陶瓷行业一直处于亏损状态生存困难。

二、唐山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资源日见匮乏。据统计,到目前为止,唐山煤炭只有19亿吨的存储量,按照现在煤炭专业的开采进度,仅能供给50年。依照河北省的要求,2016年唐山化解产能过剩的目标是炼铁578万吨、炼钢450万吨。煤炭行业的目标更艰巨,河北省属国有煤矿关闭97处、减产6490万吨。开滦集团退出煤矿38处、减产3372吨。矿产资源的有限性不可再生性使城市靠单纯的资源开发来维持长久的繁荣是不现实的,矿业城市经济的发展有可能陷入“矿竭城衰”的被动境地。

2.环境污染严重。资源型经济支撑起一个城市的经济命脉,但对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SO2等化学物质的排放量占全省25%,尤其是进入冬季,燃煤量大幅度增加导致城市严重污染,PM2.5等污染物系数直线飙升,空气质量指数一度爆表,对人体的健康产生威胁。烟尘、SO2排放量严重超过国家规定标准。其中,我国钢铁行业SO2年排放总量为89万吨,唐山SO2年排放30.26万吨,占全国钢铁行业总排放量的34%。

三、唐山产业经济转型策略

唐山产业经济出现的问题主要是产品结构不适应现在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对正在于经济转型急迫状态的唐山来说,供给侧改革是中央下达的一次调整结构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机遇。钢铁行业作为唐山资源的龙头产业,必然会成为推进供给侧改革的重点领域。而化解过剩产能是一项长期而漫长的过程,短时间内市场钢铁等资源将供大于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钢材价格暂时不会有大幅度提高,同时颁布执行新环保法后,企业环保标准提高,成本将大幅度提升,加重企业的负担。要加大第三产业的发展,一是可以规划建设大型的娱乐休闲于一体的商贸中心,开发唐山发展较为不成熟的夜市经济,开发特色街区。二是开发旅游经济,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如乐亭国际旅游岛、曹妃甸湿地公园旅游度假区,将区域旅游打造与国际旅游标准相比的旅游产业。三是创建特色旅游产品,把唐山的自然社会、人文精神多层面地向全国乃至世界人民展示,提升唐山沿海城市国际知名度。这个靠资源产业而崛起、靠高排放传统模式发展的城市正在面临经济转型,唐山就好比一艘在海上行驶的巨轮,想调转巨轮的方向是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将一些第二产业慢慢过渡到第三产业还是需要经得住时间的考验。

参考文献:

[1]钱宝琦 许卫兵 李 斌.加速资源型城市转型突破能源路径依赖[N].河北日报,2011-02-21.

[2]《2016年唐山政府工作报告》[EB].2016-02-16 .

[3]代冬芳.唐山市产业结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探究[J].北方文学.2014(9).

[4]国家统计局网站[DB].2016-02-16 .

[5]吕泽萱.唐山优化项目结构助推经济转型升级[Z]. 环渤海新闻网.2016-11-19.

[6]张勇.开滦集团企业发展战略研究[D].2012-12.

第2篇:城市产业经济范文

关键词:城市规划;产业经济;城市规划与产业经济发展

一、产业经济发展与城市规划是紧密相关的

实际上,从规划的本质角度来说,就是对城市土地的合理布局、开发和利用。而一个城市产业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目标的实现,落在地域上也表现为各类经济产业对土地的使用。具体的两者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城际联系的影响

        由于城市不是孤立的个体,它与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与外界的联系主要是有形的如城市的对外交通,无形的如邮电通讯以及电子信息等,而产业的生产过程涉及原材料的采集、生产设备的引进、产品的市场销售等都需要与外界产生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因此每一次产业经济的发展,都对城市的对外联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城市规划要对对外联系特别是大型的交通枢纽的基础设施进行统筹安排,而合理的安排必然会促进产业经济的发展。

(二)对城市内部联系的影响

        城市是一个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紧密联系的统一体,所谓“动一发而牵全身”。例如: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体力劳动者,城市规划中就要为这些劳动力提供相应的生活设施、交通设施与社会福利保障设施及其子女的文化教育设施,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需要大量脑力劳动者,这样一来对城市的科技文化设施如高校、科研院所等的设施要求就会更高。重工业则需要提供充足的能源设施与便捷的交通设施相辅助。所以规划中一定要考虑到产业及其相关设施的需求。

(三)对城市功能发展的影响

        城市发展离不开产业经济,产业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城市的支撑,在低级产业如原材料生产的地区,甚至影响到所在城市的生死存亡,当然在具有全面与发达的综合性城市,不会由于一种产业的兴亡而决定城市的兴衰。但是合理的产业结构、健康的产业发展能有效地促进城市的发展,而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将导致城市的社会经济等各方面功能的失衡与矛盾的恶化,成为阻碍城市发展的绊脚石。

因此,产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布局的调整与城市规划是息息相关的,有了城市规划的宏观指导和综合平衡,产业发展才有了支撑基础,而产业的优化发展又为城市的壮大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对城市规划的决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产业经济发展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一)对城市土地规划的影响

土地是城市的最基本的组成要素,它由于规模大小、地理位置、地质水文、地形地貌等不同呈现的用途也各不相同。

(二)对城市环境规划的影响

        这里指的环境一方面指的是环境污染的层面,另一方面指的是地理环境如靠山、沿河、滨海、或临近铁路、港口及城市主要干道等层面,一般来说技术密集型产业对环境质量要求较高,需要建立在环境优美离城市中心较近的位置;而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于通常情况下资源消耗大、污染较严重,所以必须依据情况规划在城市下风向的郊区。

(三)对城市基础设施规划的影响

        城市的基础设施规划包含的内容比较广泛,包括电力电信、给水排水、环卫设施等等,也包括交通、通讯等设施,产业生产的发展无时无刻离不开这些基础设施的支持,并且对这些基础设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对电力电信,除了单位产量耗电量,对电压、电流也根据生产的工艺要求有不同的需求;又如给水排水,各个产业的需水质量、水压、净化程度都各不相同,还有就是用水性质,农业用水、生产用水还是消防用水都有不同的要求。

(四)对城市服务设施规划的影响

产业生产需求对产品原料及成品进行及时地流通,也需要对资金的流通。这就形成了对城市商业、金融、仓储等其他服务设施有了需求,这些服务设施主要来自第三产业,在社会分工日趋细化的今天,这种需求度将越来越高。这也对规划提出了新的挑战,不但要使产业在量上得到发展,更要在质上有新的飞跃,是产业更具有生命力。

三、城市规划对产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城市规划对产业布局的影响存在的几个问题

1.从城市规划的编制依据来看。城市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是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如GDP目标及其相应的经济指标。相应的产业经济发展模式如何,现有的产业结构将做哪些必要的调整,产业布局情况如何,都是规划部门要考虑的因素。所以产业经济要想实现城市空间地域的合理落实和布置就必须遵循规划的思想。

2.从规划编制的时限来看。城市规划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具体化,除了对城市进行长远设想外,还必须有一定的规划年限。但实际工作中,常出现规划期限与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期限不一致的现象。所以要真正发挥规划对产业经济的指导作用,就要加强规划时限确定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3.从规划的方法来看。传统的规划方法是先根据城市人口的机械增长与自然增长预测城市的总人口,然后根据城市规划用地标准计算城市用地规模,并按照城市用地的现状与合理的用地比例进行功能布局与用地划分。而事实上这样是不够的,如果过多考虑人的因素,忽视产业经济对城市规划的影响,就会适得其反。因此规划期限内应对产业经济的发展模式、规模及各产业结构进行预测来换算成用地规模、基础设施规模,并落实到城市空间中去,这样的规划更具说服力。

4.从城市规划实施的情况来看。传统的规划模式强调功能分区,这就忽略了城市固有的文化内涵。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特有的史脉和文脉,不是靠规划来改造或设计就能形成的,所以不应该过分强调主观的意识,应结合每个城市的独特经济活动内涵,进行规划布置以促进城市更好的发展。

   (二)城市规划对产业经济影响的基本因素

   基于上面提到的城市规划对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应及时修缮,用新方法、新思路使其对产业经济的影响向着更有利的方向发展。

第3篇:城市产业经济范文

关键词:城市规划;区域经济;产业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经济正处于快速增长时期,为了适应市场化经济形势的需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就要注重城市规划和区域产业经济发展。因此,本文从不同的视角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解析,目的就是为了做好城市建设工作,实现经济的稳定快速增长。

1.城市规划对区域经济产业的影响

1.1城市规划为区域经济发展创造市场

要想带动一个区域内的经济发展,就要注重该地区内城市规划建设事业的发展。尤其是市场化经济时期,要对经济的发展进行针对性的规划,采取区域合作,产业结构优化的模式。与此同时,还要与城市规划结合在一起,充分的利用科学技术提高生产力水平,实现战略目标。在这一过程中,城市规划范围的扩大,会为社会发展带来充足的物质保障,提供相应的基础服务设施,创造更大的市场空间,对该区域内经济产业的发展起着一定的促进作用。一般城市规划都要依据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对城市发展起到了指引、引导及经济基础的作用。首先,区域经济影响城市规划的总体方。其次,它影响城市规划的实施。

1.2城市规划增加了客户群体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呈现着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很多地区,城市的发展都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乡镇经济的发展,同时乡镇的发展也会反作用于城市的发展,使城市化的范围不断扩大。因此,对该区域内的经济发展也会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增强购买力,促进消费,为该区域内的一些服务性产业提供更大的客户群体,使区域经济水平得到普遍性的提高。城市规划工程的建设,会促进该区域内各企业的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各企业的经济效益,从而带动区域内客户消费群体数量和消费额度的增长,也为农业创新和农民增收提供了信息和渠道支持。

1.3城市规划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商机

城市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对区域经济产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主要的表现就是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过程中,相应的基础设施也在不断完备,一些交通、通讯越发便捷,会为经济发展提供基础,与此同时,由于城市各方面功能的加强,会吸引大量的投资者,来开发本地市场,这样就会带动相关的产业也随之发展,所以说城市规划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商机。除此之外,在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的过程中,信息量也会逐渐增加,尤其是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量的快速更新和积累就意味着市场动态的有效掌控,有利于决策的制定。

2.城市规划与区域经济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居民居住环境改变,城乡户籍变更困难较大

在现实生活中,城市居民的户籍和乡镇居民的户籍所受到国家给予的待遇是有差异的,面对就业、升学、养老、医疗等方面存在的不同之处,为政府相关部门带来了一定的工作难度。根据地域(地理位置)和家庭成员关系(血缘继承关系),我国将户籍属性划分为农业户口(农村户口)和非农业户口(城镇户口)。随着城市规划工作的进行,农业户口都要更改为城镇户口,这就需要政府在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福利和服务等方面来加大投入,才能保证基本的生活需求。在乡镇与城市相融合的过程中,户籍变更过程中所引发的问题较为常见,这一过程,工作量较大,且情况复杂,容易出现问题,除此以外,户籍变更后的居民在某些方面会发生一定的变化,为当地政府带来一定的压力。比如说养老问题、医疗卫生问题、教育问题、就业问题等等,很多问题无法及时解决,需要政府根据实际情况来逐渐完善。

2.2城市规划所引发的环境问题与耕地减少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相关的生活垃圾和生产污染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尤其是现代化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提出了生态、环保、绿色、健康、集约的发展要求,所以要求城市规划和区域经济发展过程要以此为导向,但在实际过程中,环境问题较为明显。与此同时,为了城市建设,耕地占用量的不断增加,严重地破坏了原有的自然生态格局,且影响了农民的利益,与此同时,还对农民的生活环境带来了较大的影响,比如说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音污染、电磁场辐射污染等。除此之外,城市环境的污染,会降低生物多样性,影响生态平衡。生物界多种多样的物种是大自然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必要基础,而我国则是物种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在农村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由于缺乏合理规划,加之管理人员的环境保护意识相对淡薄,乱砍树木、乱占耕地、随意改造河塘等现象时有发生,破坏了生物的固有栖息地,致使城镇周围的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进而制约了城镇经济、社会以及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第4篇:城市产业经济范文

[关键词]产业集群;成本优势;陶瓷;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2)01-0016-03

一、德化陶瓷产业集群发展的形势

福建省德化县人口30万,陶瓷生产历史悠久,是我国陶瓷文化发祥地和三大古瓷都之一,特别是“九五”以来,德化县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化绿色瓷都”这一目标,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传统产业优势,以“传统瓷雕精品化,工艺陶瓷日用化,日用陶瓷工艺化”为发展目标,促进陶瓷产业优化升级。全县现有陶瓷企业1100多家,目前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工艺陶瓷生产和出口基地,先后荣膺“中国陶瓷之乡”、“中国民间(陶瓷)艺术之乡”、“中国瓷都・德化”等称号。2008年,德化日用工艺陶瓷产业入选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公布“中国百佳产业集群”。仅2009年,新增中国驰名商标1件、中国陶瓷行业名牌4个、省著名商标4件、省国际知名品牌企业4家、全省百家重点工业企业1家、使用德化白瓷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企业20家,在国内大中城市新设陶瓷产品营销中心10家,全县陶瓷产值达71.3亿元。

二、德化陶瓷产业集群发展的成本优势

1 自然资源成本优势

德化陶瓷产业能在全国甚至在世界上立于一席之地,与该县有着高品位的高岭土是分不开的,德化县是福建省的矿产资源大县,拥有生产陶瓷的全部坯体原料,特别是富拥上等的含钾高、含铁低高岭土矿。《福建永春、德化、大田三县地质矿产》一文中在瓷土产状部分对德化瓷土含量、特性及其成分曾作过分析:德化瓷土皆由石英斑岩等富含长石之岩石风化而成。近地表者,风化程度甚深,可作瓷土。深处之新鲜部分,可作瓷釉,盖取其长石部分,此亦可间接证明其成因矣。德化瓷土,细磨漂净,即可直接制坯,不需调和其他原料,大都较软,故易变形。烧制盘碗,口径在八寸以上者,每多拗曲,较小者亦不能太薄。致成品谓嫌笨重,不甚精巧。用德化高岭土烧出的瓷器洁白、细腻而且透光性和延展性好,它可以烧结出截面积小而跨度大的器物。德化县位于闽中屋脊的戴云山麓,境内山多、水足,水力资源丰富,因此,该县的小水电建设得以快速发展,期间该县共有电站172座,电力总装机29.81万千瓦,成为“中国小水电之乡”。“十五”、“十一五”期间,该县还成为“全国水电农村电气化县”。目前全县使用电热隧道窑生产陶瓷企业有100多家,1100多家陶瓷企业90%以上都使用各种各样的电窑。

2 软环境成本优势

软环境是经济运行环境、社会人文环境与自然生态环境的有机统一,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经济运行的商务成本。良好的软环境可以激发企业的创业冲动,吸引八方投资,促进各种发展要素的优化配置。德化县政府在县城规划了宝美、城后、诗墩、鹏祥等多个工业区和一个民营科技园,大部分的陶瓷生产企业在这些区域投资办厂。工业区的规划能使有关生产的经验和技术在不同的企业间流动,可以使不同的企业吸收相互的经验,改进彼此的技能水平,使产品的创新和生产效率不断提高,同时使当地的生产要素充分利用起来,而不断的分工专业化,使劳动力资源的素质不断得到提高。以陶瓷为主的物流公司的兴办、陶瓷一条街设立、专业以陶瓷生产为导向德化职业中专学校、德化陶瓷职业技术学院的创办陶瓷博物馆的落成以及福建省陶瓷产业园区、国家火炬计划陶瓷产业基地、省陶瓷产业技术开发基地、省陶瓷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网络信息中心、技术培训中心及设备技术服务中心的成立等一系列项目的陶瓷产业链条日趋完善使德化县成为以高新技术为先导,以陶瓷产业为主体,集生产、研发、销售为一体的初具规模的现代化产业集群。

3 劳动力及交通运输成本优势

劳动力是影响一个国家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国际产业转移和发展的经验和规律充分验证劳动力因素的重要影响。德化县大城关战略的实施,使乡镇企业特别是陶瓷企业在城关地区得以率先发展起来,带动了城区经济的繁荣,为广大进城务工人员提供了巨大的就业空间;同时,促进城区形成人口集聚效应,吸引越来越多的本地和外地务工人员向城关聚集,为推动陶瓷企业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随着德化工资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外地区的劳动力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这样德化县仍有着较大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德化县虽处于闽中,高速公路竣工后,距泉州港、厦门机场及海港仅有100多公里,只有1小时就可到达这两地,便捷的交通拉近了德化与国内外其他城市的距离。

三、以成本优势提升德化陶瓷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对策

1 继续发挥政府引导作用。作好陶瓷集群产业发展规划

德化陶瓷产业集群属于资源型产业集群,存在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等方面的问题,因此,政府在产业集群发展上起着关键的作用,如果产业导向和政策不鼓励或支持资源型产业集群的发展,那么,资源优势不能转化为经济优势。面对人世的挑战,市场的竞争压力,为了突破陶瓷产业的发展瓶颈,提高中国瓷都德化品牌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德化县委、县政府高起点地布局谋篇,打破行政区域的界限,既着眼于县域,又不局限于县域,政府扶持企业上市,招商投资办厂;德化还制定和完善有利于陶瓷产业聚集的投资政策、产业政策、土地政策、社会保障政策等配套政策和优惠措施,在土地供给、税收优惠、简化审批、收费优惠、准人条件等方面为产业聚集创造条件。鼓励投资者到县工业园区兴办企业,人驻企业将享受更加优惠的政策。德化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陶瓷产品退税率由5%提高到13%。为了更好地服务中小企业,德化县重视陶瓷企业的网络应用,除扶持陶瓷企业的网站建设外,还重点扶持建设陶瓷网络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为陶瓷企业搭建一个信息服务平台。德化还积极为企业减负,利用财税杠杆,创造低成本发展环境。在打造行政审批“绿色通道”的同时,近年来德化县努力为陶瓷产业集群搭建起科技公共服务、人才保障、文化和销售、政银企合作、政策支持五个公共服务平台,促进陶瓷产业迅猛发展,优化升级。

2 加快产业园区和专业市场建设,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

在发展产业集群过程中,一定要把园区建设和专业市场建设作为县域产业集群的重要载体。园区的首要优势是低位商务成本、社会成本、政府成本,对产业集群的发展有一定的孵化功能。因此,为了更好地服务中小企业,德化建设了“福建省陶瓷产业技术开发基地”、“国家火炬计划德化陶瓷产业基地”和“中国民营科技促进会德化陶瓷园区”,德化县对人驻工业项目区的生产性企业减免

了城市道路占用费、建筑噪声排污费、土地登记发证费、证书工本费、城市建设配套费和建设工程质量监督费,缓交墙体材料专项基金和散装水泥专项基金等。在园区内还建立了以质量检验、信息服务、技术开发管理、培训为主要内容的科技公共服务平台,这样企业就能最大程度地共享基础设施和土地等其他资源,提高产业园区建设的集约化程度,较快形成以园区为载体的产业集群。德化拟建成将集文化、休闲、旅游、人居为一体,占地1000亩的“陶瓷城”;建设陶瓷产品展示交易中心、陶瓷艺术创作中心、陶瓷国际会展中心、陶瓷物流配送中心、陶瓷管理服务中心等,打造成为展示贸易、观赏制作、批发零售为一体的中国陶瓷文化与陶瓷旅游的主要中心和面向国内外市场的陶瓷展销窗口。

3 实施人才工程,实现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

劳动力是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企业可以通过合理利用劳动力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要提升德化陶瓷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必须培养一批具有陶瓷专业化知识的人才。一方面,各级政府要制定吸引优秀人才的政策和措施;另一方面,要制定切实有效的政策,加大人力资源开发,缩小教育落后的差距。例如,要加强对本县熟练的陶瓷工人和优秀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的培养,提供学习、培养机会;加强岗位培训,加大职业教育力度和办学规模,普遍提高在职工人和再就业人员的素质。通过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专业化教育,可以解决企业对初级人才的需求,提高本县的劳动力素质,为陶瓷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4 加强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提高产业集群生产效益

国内外不少陶瓷企业往往是向多样化发展,新产品开发创新不断。德化要提高陶瓷企业集群的竞争力,就必须形成以陶瓷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首先,企业充分发挥产业集群的累积效应,在继承传统瓷雕技艺的基础上,对当今世界上的流行款式、流行品种和各国的文化底蕴、民族内涵、风俗习惯、生活层次进行研究分析,面对同行的竞争压力的同时,吸收集群的信息,利用产业集群的物质基础,大胆创新,大力开发市场适销对路、具有德化特色的新产品,形成了传统瓷雕、西洋工艺瓷、日用瓷等齐头并进的陶瓷产品结构,提高产品档次。其次,加大对生产过程时的技术改造。正如在陶瓷烧制过程中,德化陶瓷企业率先在国内进行陶瓷窑炉技术改革,研究建成电热窑、油窑、液化气窑等新型窑炉,结束了用木柴烧瓷的历史,解决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使陶瓷业走上了可持续发展之路,从而也降低了陶瓷生产成本。再次,企业要能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开发生产特种陶瓷。特种陶瓷是一种集耐高温、耐腐蚀、耐磨损、高硬度等多种特性于一身的新材料,已广泛应用到空间探索、科研、生产、建设的各个领域,有很大的潜在市场与开发空间,它的应用和普及将是日后世界工业发展的大趋势,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最后,延长陶瓷产业链,不断扩大陶瓷生产领域,开发出与之相配套的树脂、竹藤、蜡烛、铁件、玻璃工艺等陶瓷产业链工艺品,带动了陶瓷机械、陶瓷化工、瓷土开采加工、彩印包装、耐火材料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当然,陶瓷企业要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引进先进管理技术,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管理水平,推进管理专业化、科学化。

5 实施品牌战略。推动陶瓷产业集群发展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增创品牌产品,扩大市场份额,是企业发展的重要经营战略,也是扩大成本优势的必然要求。要提升德化陶瓷在国内、国际市场中的地位,提高德化陶瓷的核心竞争力,创建国内、国际知名的陶瓷品牌是关键。德化陶瓷企业一般是中小企业,除了缺乏人才、资金、技术、信息外,还缺少自主品牌或知名品牌。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取胜,必须要实施品牌战略,努力培育一批叫的响的知名品牌,以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带动产业发展和集聚。从政府层面来讲,要尽力打造集群品牌,以集群品牌的影响力支持集群内中小企业的成长。集群品牌具有广泛的、持续的品牌效应,这种区域品牌效应,不仅有利于企业对外交往,开拓国内外市场,确定合适的销售价格,也有利于提升整个区域的形象,为招商引资和未来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为了突破陶瓷业发展瓶颈,德化制定了品牌发展规划,加大品牌培育和宣传力度。德化县专门成立了品牌宣传领导小组,全方位推进“中国瓷都・德化”品牌宣传的系列策略。组织陶瓷企业到国内外大中城市举办展销会,指导企业在地级市以上城市建立营销点,政府统一授牌并监督,逐步形成了集生产、配送、销售为一体的营销体系,进一步打响了德化陶瓷在国内外的品牌知名度,形成规模效应。从企业自身来讲,要努力塑造企业名牌。对企业而言,它代表了一种潜在的竞争力与获利能力,是企业通过行销和广告在市场和消费者心目中所建立的产品形象和性格,是产品内在质量和外在特征的综合反映。在陶瓷产品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环境下,陶瓷的生产技艺与品牌营销是陶瓷产业竞争力的主要来源。作为高能源消耗的陶瓷产业,只有突破制约陶瓷发展的“瓶颈”,推动产业升级换代,实现由产业链低端向高端的转变,才能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徐本章,叶文程,德化瓷史与德化窑[M],北京:华星出版社,1993

[2]康义,以成本优势推进湖北产业结构优化的思考[J],理论与实践,2005,(11)

[3]原小能,国际产业转移规律和趋势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4,(2)

第5篇:城市产业经济范文

1、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意义

在全球文化融合性不断加强、国际间交流日趋频繁的今天,文化产业被誉为21 世纪的黄金产业。其中,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成长已成为我国现代城市经济发展的一个新亮点。

城市经济的发展壮大一定要有强大的文化内涵作为支撑,而文化本身便是对经济发展贡献力巨大的产业。国内如北京、上海、苏杭等经济发达城市,文化创意园区的立项创建和不断完善成熟甚至现已发展成为代表其城市文化内涵的一张全新名片。这一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正在对所在城区的形象定位和产业布局产生深远的影响。

2、武汉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优势分析

武汉市,作为华中地区最为重要的工业城市和经济、文教中心,拥有相当悠久的历史文化沉淀底蕴。一度是中国规模最大工业城市,曾有“东方芝加哥”的美誉。武汉晴川地区,因唐朝诗人崔颢所著“黄鹤楼”一诗中那句耳熟能详的“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使其早已为众人所熟悉。得益于两江汇通之处的优越地理环境、丰厚的周边自然人文景观使得晴川地区完全具备打造“文化创意园区”的各种要素条件。而晴川地区同时又是我国近代工业“汉阳造”的发祥地。“汉阳造”是世界闻名,国内独有的工业文化品牌,是武汉宝贵的文化及旅游资源,也是发展城市经济的宝贵财富。

一个城市,需要一些看得见的历史文化建筑的沉淀。目前,晴川地区拥有众多现成的现代工业遗产资源。保留住这些老工业的历史痕迹,一方面让后人们能够看见这些过去曾对武汉经济建设产生过相当影响和贡献的直面回忆;另一方面将现有老旧工业厂房改造成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则是城市在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充分利用自身的生态优势、人文优势来破解环境资源约束,实现经济转型的战略举措。即符合晴川地区“山水园林城”的城市定位,也将为武汉城市经济建设带来广阔的市场空间和新的发展起点。

3、发展武汉晴川文化创意产业的对策建议

3.1 加强规划定位研究,确定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方向

切实加强文化创意产业调研,聘请相关行业内专家,成立创意园区总体设计小组,来具体设计创意产业蓝图和统一规划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方向。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与城区总体规划有机结合起来,发挥辐射效应,带动一系列相关产业群的发展。针对晴川地区现有旧厂房占地面积大、厂房形态各异、功能多样、空间结构条件良好的特点,完全可以改造为文化创意产业人员的工作室、创作室、展馆、影棚、多功能厅、展销场所等。吸引更多的家居软装、时尚服饰设计、手工艺饰品创作等来到这里创业,形成一体的现代化综合型文化产业社区。

3.2 加强重点园区建设,形成聚焦效应

结合武汉地区文化产业的现状和发展前景,笔者认为以下两个重点园区的建成对于武汉城市经济建设和文化氛围的提升将起到一个良好的推进和示范作用。

3.2.1影视动漫文化区

当前,游戏、动漫及设计产业在全国乃至在全世界的发展意义都十分深远,而武汉市文化产业发展态势良好。据不完全统计,武汉市目前有动漫创意类企业百余家,从业人数近万人,年动画片产量近2 万分钟,年出版动漫报刊近500万册,有一定影响的民间动漫团队已达100多个。无论是生产规模还是原创作品数量,武汉市在全国动漫产业的排名均处于第一方阵。园区的建设完全可以将平面设计、动漫画设计、影视制作、网络游戏、三维设计、工业设计等相关多媒体文化产业逐步引入,整合为一个集原创、制作、播出、培训、展览、体验等方面的图像设计基地,逐渐形成产业链完整,独具特色的影视、动画文化设计专属园区。

3.2.2 工艺文物文化区

针对武汉市两个最大的文物及工艺品市场:徐东古玩市场和香港路文物市场现有经营形式较为分散以及商户良莠不齐的情况。完全可以利用晴川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地理、文化及人文优势将武汉市这两个文物市场整合,统一规划和引进到晴川文化产业园区内,形成一个集古玩交易、仿古工艺品设计、创作的专业园区。这势必将形成华中地区乃至全国最具有文化特色的文物及工艺品创作基地和交易集散市场。

3.3 加强财政对园区内重点文化创意产业领域的投入力度

由于文化创意产业存在科学艺术性高,资金、技术、市场层面集中,创新研发任务重的经营特点,决定了企业经营都会面临早期投资巨大而后期收益过程缓慢。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的有力支持和政策的有效扶持,尤其是对园区企业在启动初期内的税费、经营费、管理费等方面所能提供的优惠政策以及扶持力度就显得至关重要。

对此,在园区筹划成立初期,管理机构可以通过廉价或免费提供厂房、设备,或只收取低廉的使用费来加强扶植力度,提高民间艺术群体的创业积极性,以伙伴关系来快速营造市场氛围。还可以针对进入园区的中小规模企业设立“文化产业援助基金”来提供部分资金扶助,使中小企业增强创业信心,快速投入到文化产品的研发、生产环节中。同时,政府还要提供尽可能的经营便利和税费优惠措施。人类文化是历史的沉淀,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孵育和投资也必须当作一项长期经营战略来落实。

3.4 加强内引外联和完善投资环境

现有晴川龟北路附近文化创意园区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优势在于历史文化、工业遗产资源丰富,文化产业和市场氛围基本树立。进一步增强园区的文化氛围和投资环境,可以通过如放宽市场准入条件,保护和扶植一些较为弱小的民间艺术进入园区;加强与民间中、小规模的艺术创业群体的帮扶上马和通力合作;强化内引外联的手段寻求相关文化和艺术部门的支持协作;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文化展会来加强行业组织之间的横向联系和交流;结合晴川地区的发展特点和优势,通过合理规划和资源整合,来增强晴川地区的整体文化艺术氛围,最终形成一个良好、积极的专业文化艺术区域投资环境。

同时,还要在现有的交通主干道龟北路、汉南路上进行重新规划,使晴川地区在交通出行、饮食、便民服务等生活配套设施上都进一步完善成熟。

4 结论

文化创意产业的建设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要达成产业的集聚效应和规模经济,形成有利于资源互通的产业链,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倍增效应。武汉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后期规划可以与南岸咀、龟山、琴台大剧院、梅子山风景区一线相连,建设成为国内少有的集人文、自然、工业景观于一体的旅游线路---《十里工业画廊》。大幅推进武汉城市共建布局和城市功能的调整升级,为武汉经济再一次发展腾飞增添动力。

参考文献:

[1] 吕学武,范周.文化创意产业前沿:见证使命与方向[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36-55.

[2] 熊金超,黎昌政.武汉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打造“创意之都”[EB/OL].hb.xinhuanet.com/2012-05/13/c_111940425.htm,2012-05-13.

作者简介:陈甦(1978—),男,汉族,湖北武汉人,高级物流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市场营销与企业管理。金玮(1983—),女,汉族,湖北武汉人,工程师,本科,研究方向:城市与区域规划。

第6篇:城市产业经济范文

关键词:产业集聚;城市新区;新型城镇化

中图分类号:F2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28-0001-04

为了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我国必须进一步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城市新区作为承接产业和人口迁移的关键载体,势必成为新型城镇化的首要建设目标。为此,以工业化为动力,大力聚集产业,推动新区城镇建设与产业升级,是现阶段我国城市新区新型城镇建设的重要途径。

1 我国城市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概况

新型城镇化是坚持以人为本,以工业化为动力,推进城乡统筹、产城互动、生态宜居的城镇化。其核心在于不牺牲农业和生态,实现城乡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据中国社科院统计,2011年中国的城镇人口为6.91亿,城镇化率达到51.27%,中国城镇化积极稳妥地发展,堪称世界奇迹。十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为此,我国必须加大城乡统筹发展力度,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格局。产业集聚作为劳动力转移和人口集聚的动态载体,为城镇地域空间的扩展和现代化水平的提升提供了产业支撑,有助于加速推进区域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进程。

城市新区作为城市郊区化发展的产物,是一个国家或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截至2012年9月21日,我国国家级新区总数达到105家,国家高新区营业总收入年均增长率为45%。由此可见,我国城市新区已成为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主力军,带动着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然而,随着工业化推进城市化,城市化推动人口、劳动力和资本等要素的不断聚集,我国城市新区的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着产业集聚能力较弱,产业竞争力有待提升;产业配套不足,新区承载能力有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需进一步深化等诸多挑战。

为此,如何以产业的集群式扩张提升新区经济总量,并通过产业配套的完善和设施建设的投入优化空间布局、实现功能复合化,与此同时,以现代服务业的繁荣格局提升城镇现代化水平、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是当前工业化背景下,我国城市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也是必经之路。

基于此,本文借鉴国内外新城建设理论和实践的成功经验,提出以产业集聚推进我国城市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实施路径,并以柳东新区为例加以论证,为加速新区城镇化提高有效参考并发挥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国内外新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回顾

2.1 理论回顾

20世纪80年代,随着中心城区的不断衰退和郊区的无序蔓延,国内外出现了田园城市、区域规划、精明增长以及新城市主义等一系列新城建设的理论,以期建立产业、环境、人口和谐发展的新型城区。上述理论从不同角度阐述了一个区域内,产业的集聚是如何引导各类要素的空间集聚,并引导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协作,以此提升产业竞争力和改善区域城镇水平。新城建设理论体系的逐步完善和层层推进为城镇化的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科学指导。

2.2 国外实践

国外新城建设主要经历了三种模式:一是“卧城模式”,在周边地区建立居住型新城;二是“半独立卫星城阶段”,在原有基础上,添加丰富的基础设施和商业配套;三是新城建设由物质满足转向综合服务。典型代表是密尔顿·凯恩斯新城,其建设经验可以归结为城市建设与产业发展的双向发展、协调互动。法国拉德芳斯作为“巴黎的曼哈顿”,以产业集聚区为中心,形成以商务办公为主,居住、购物、旅游为辅的多功能新区。

2.3 国内实践

国内新城建设成就显著的是苏州工业园和滨海新区。苏州工业园的发展历程是以产业集聚为途径的产城融合过程,从1944年到2006年,经历了韩国三星、美国BD等首批企业的进驻、园区功能的复合化、服务业繁荣发展的建设之路。滨海新区城镇化发展主要依靠三个方面:一是借力天津海港和河港的双重功能;二是工业资源的大力开发;三是现代服务业的出现,形成以塘沽为中心的城市雏形。此外,郑东新区、成都天府新区、江苏昆山新区都成功实现了以产业集聚推进新区城镇建设和产业升级的融合发展。

2.4 经验总结

上述新城建设的成功实践表明,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共同规律和显著特征可以归纳如下:

2.4.1 新城多数是基于要素禀赋、区域背景科学选择对经济有带动和辐射作用的主导产业,并且通过集约高效的产业链,实现劳动力、资源、土地等生产要素的有机结合和有效分工,进一步打造高端产业价值链。

2.4.2 新城以产业集群为中心的外延式发展模式,具有对外部产业的接纳功能,有利于实现产业结构的“退二进三”,逐步打造高科技、高产出、高带动性、低能耗、低污染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

2.4.3 产业竞争力的乘数效应会引导人口有序集中,通过产业配套和设施建设的完善,实现新区空间重组和功能布局,并以现代服务业的大发展大繁荣促进新城现代化水平的提升和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总之,以工业化为动力的城市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实质就是通过产业集聚,发挥强大的“磁场”效应,吸引生产要素,提振区域经济,催生现代服务业,为城镇建设提业支撑并聚焦人气,同时,城镇的深化发展又必然推动现有产业的繁荣和新兴产业的萌芽,也就是“产业集聚经济提升产业配套完善人口空间重组城镇化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过程。

3 基于产业集聚的我国城市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实施路径

在当前我国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的大背景下,以产业集聚推进城市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是迫切而高效的途径。为此,城市新区应以“规划先行、产业集聚、配套完善、功能重组、经济循环”为总体思路,因势利导地推进新区城镇化建设进程。

3.1 立足区域经济发展,科学制定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的融合规划

我国绝大多数新区的发展定位都是以聚集先进生产要素、提升新区经济总量为目标的,这便导致园区建设只是单纯为经济崛起而服务,并非真正意义的城镇建设。为此,新时期的新区发展要坚持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的协调互动。一方面,要立足于区域经济整体发展,加强城镇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产业配套完善的结合。另一方面,要突出规划的前瞻性,从更大的时间跨度和空间氛围来研究新区的功能布局和产业规划。成都天府新区提出的“园区向城镇集中、企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的“三集中”发展规划,就保障了新区发展与城镇规划、产业规划以及区域经济规划的有机融合。

3.2 因地制宜,以完备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升城镇经济实力

以产业为支撑的新区发展首先要通过打造科学的产业体系提振城镇经济总量。

3.2.1 应因地制宜,科学选择具有较强经济带动性的主导产业。如嘉定的汽车城、松江的出口加工区凭借上海制造中心、物流中心的经济地位,形成了以汽车零部件、电子通讯设备为主导的产业优势,为推进工业区的城镇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3.2.2 通过打造产业链,聚集资源要素,开发下游产品,并进行集群式的产业规模化扩张。如昆山开发区形成了电子信息、精细化工等产业集群,完成出口总额113.1亿美元。

3.2.3 应以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新区的跨越式发展。如无锡新区以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为产业重点,实施“530”计划,使无锡成为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基地。

3.3 完善产业配套建设,为产业持续强劲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实践证明,产业集聚是推进城镇化的有效动力,而产业的规模化扩张需要有完备的产业配套为之服务。

3.3.1 新区应加大生产业的开发。所谓生产业就是包括物流保税、融资担保、商务中介等为生产者提供服务,介于第二、第三产业兼具服务职能和经营职能的新型产业。

3.3.2 要构筑产业创新体系。通过创业中心、孵化中心,强化产品与技术创新;发挥财税扶持政策,加大科技投入;创办产学研基地,引进重点企业和高层人才。中关村就是依托其科技资源优势、创新人才优势,提出“一区多园”和“两城两带”的规划思路,成为第一个“国家级”人才特区和我国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田,被誉为“中国的硅谷”。

3.4 加强产业集聚区设施投入,实现新区人口空间重构与功能整合

城市新区产业集聚的大量用工需求,其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劳动力吸纳市场,通过劳动力转移实现了人口城镇化。这就要求新区要实现交通、管网、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与产业发展的相互衔接,形成功能互补和资源共享的基础设施建设格局。另外,要合理规划职工公寓、食堂、医院、学校以及休闲娱乐等与产业规划相适应的公共服务项目,以“保姆式”服务保障企业心无旁骛地抓生产。江苏昆山开发区通过花园住宅、金融系统、海关商检、市政大厦等项目的落实,统筹了生产、生活功能,为产业发展和城镇布局打造了优质环境。

3.5 打造现代化服务业新格局,推进产业升级与城镇布局的融合互动

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凭借其资源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等特点,必将成为城镇化的主导力量。随着大量的餐饮、购物、金融、地产等新兴产业应运而生,城镇现代化水平大力提振,并形成强大的产业支撑,促使产业重点由传统的制造业逐步向集约化、高新化的现代服务业转型。滨海新区本着“主攻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优化提高第一产业”的思路,不断优化三产结构。总之,打造新区现代服务业新格局,有利于城市设施、服务体系和城市功能得以完善,全面促进产业升级与城镇布局的融合互动。

4 以柳东新区为例,大力集聚产业,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策略

柳东新区位于广西柳州市区东北部,规划面积231.6平方公里,人口17万左右。柳东新区于2007年2月正式挂牌成立,托管鱼峰区雒容镇和柳北区洛埠镇,实行柳东新区、柳州国家高新区、广西柳州汽车城“三位一体”的运作

模式。

柳东新区总体发展战略是以汽车整车、零配件生产为主,带动汽车城快速发展;加快物流业、汽车旅游业、汽车产学研基地发展,拉长相关产业链;坚持发展新能源汽车,积极提高广西柳州汽车城的全球竞争力,将其建设成为国际化汽车城。

“十一五”期间,新区工业总产值从100亿元增长到933亿元,实现了跨越式增长。同时,上汽通用五菱宝骏基地、东风柳汽基地、玉才发动机、玲珑轮胎等一大批产业项目提速快上。柳东新区走出了一条在西部地区发挥自身优势、改造传统工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产业集聚带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成功路子。

在探索和开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道路上,柳东新区以汽车龙头企业集聚、完善城市功能、打造宜业宜居中心圈层为新型城镇化的着力点;以发展汽车商贸、现代物流、农副产品批发、房地产开发等第三产业为手段,通过就业形式的改善形成城镇化次圈层;以现代农业、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发展为推动力,加大水利、道路、通讯、生态的建设,形成支撑城镇化的第三圈层。通过新区中心层圈、次层圈和第三圈层的梯度化、差异化建设发展,逐步实现和谐城镇化。

柳东新区以产业集聚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进程,可以概括为如下的总体思路和实施策略:

4.1 科学编制发展规划

柳东新区的城市规划,汽车城的产业规划聘请了代表国内国际先进水平的新加坡邦城规划顾问有限公司和中国汽车工业集团公司,规划着重考虑了城市新城和产业新城融合的问题,功能布局分为功能片区,包括完整的产业链,以此确立了以汽车产业集聚为主导的新城建设

路径。

4.2 全面打造现代产业体系

多年来,柳东新区围绕汽车城建设,大力培育发展电子信息、有色金属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及环保四大新兴产业。新区现有企业3000多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22家。以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为主导,以上汽通用五菱、东风柳汽为企业龙头的第一大产业,2011年实现总收入832.4亿元。第二大产业为高端装备制造业,龙头企业有柳工、欧维姆等。第三大产业为新材料产业,柳州高新区依托国家级的“新材料有色金属产业化示范产业基地”,瞄准高性能铟靶材、透明导电膜材,积极开发车用新材料。同时,新区培育了华锡、铟泰、腾龙、英格尔、欧维姆等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创业版上市准备企业。

4.3 合理完善产业配套

柳州汽车城建设不是规模化的扩能改造,而是注重产业配套布局,以创新驱动作为核心竞争力。一是通过打造国家级汽车研发基地、服务外包中心,推动科技成果应用与转移,培育自主创新能力;二是通过建立西南地区汽车贸易中心、汽车产业物流园、汽车电子信息中心、职业教育基地、会展中心、中介服务,完善汽车产业配套服务;三是以国家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建设为契机,大力发展现代汽车服务业,建成面向东盟市场的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

4.4 加大设施投入

柳东新区作为一个新城,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投入,从2009年开发至今,累计投入水电路基础设施、公共事业、公共建设等项目的总投资达到220亿。高强度的投入,使柳东新区建设迅速拉开了框架,中心圈层的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对产业和人居的吸引力和吸纳力级数增长。

4.5 借机打造现代服务业建设新格局

柳东新区通过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既有利于打造方便、完备的商业圈,也有利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新区由第二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共同主导的产业结构转型。一方面,通过改造商贸流通、房地产、旅游休闲等消费业,培育消费热点,引导消费结构升级。如华侨城乐园的建设撬动了整个中央休闲版块,打造了新区娱乐与特色旅游。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生产业对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的支撑服务功能,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会展服务、金融服务。如以官塘码头为突破点,形成的物流基地就在提升城镇现代化水平的同时,促进产业升级。

综上所述,以产业集聚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实现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的重要引擎和重要战略。为此,我国城市新区应通过产业集聚和发展,实现各要素的空间集聚,在提升经济总量的同时,因势利导地吸引人口向产业集聚区转移,实现产业与人口的空间集聚效应,形成产业发展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互动格局。

参考文献

[1] 新加坡邦城规划顾问有限公司,柳州市规划局,柳东

新区管委会,柳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广西柳州

汽车城总体规划.2010.

[2] 广西柳东新区管委会.柳东新区2013年发展报告[R].

2013.

[3] 刘铮.产业集聚与大城市郊区城镇化[J].税务与经

济,2011,(1).

[4] 杜宁,赵民.发达地区乡镇产业集聚与小城镇互动发

展研究[J].国际城市规划,2011,(26).

[5] 芮明杰.产业经济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

社,2011.

[6]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12)[R].

[7] 2011年中国火炬统计年鉴[M].

[8] 徐维祥,唐根年.产业集聚与大城市郊区城镇化[J].

商业经济与管理,2005,(7).

[9] 高红.滨海新区城镇化进程及城镇体系发展构想[J].

城市化道路,2012,(4).

[10] 新加坡邦城有限公司.新加坡邦城规划—广西柳州

第7篇:城市产业经济范文

关键词:城市产业结构;BP神经网络模型;灰色GM(1,1)等维新息模型;预测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urban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its change tendency, BP NN model and GM(1, 1)constant dimension mew information model are established to forecast the evolutionary tendency of urban industrial structure for the accuracy of forecast. Then the industrial percentage is modified on the basis of the weight in the evolutionary process of urban industrial structure to ensure the amount of industrial percentage as constant 1, which offer exact information to recognize the evolutionary tendency of urban industrial structure correctly and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m.

Key words: urban industrial structure;BP NN model;GM(1, 1)constant dimension mew information model;forecast

中图分类号:TU-8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09)04-14(4)

作者简介:王福林 武汉理工大学产业经济学在职博士教授级高工

吴丹 河海大学博士生

1前言

城市产业结构是国民经济中产业构成及所占比例的综合概念,即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三大产业构成及其各产业内部构成。正确认识和研究在一定地域空间范围内的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经济社会运行机制,深刻理解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和资源的有效性、可用性,将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目前,许多学者对城市产业结构演变趋势进行了系统深入地预测研究。张无畏①根据我国云南省及云南省各地建国以来产业结构的变动情况,利用三次产业分类法对云南省产业结构的发展和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云南省未来25年产业结构的发展作出预测。王惠文等②基于北京市三次产业结构的动态规律,对于一序列按照时间顺序收集的成分数据,提出建立一种成分数据的非线性降维方法和预测模型,用于分析成分数据中各个份额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周瑜等③针对江苏省第三产业比重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建立灰色动态预测数学模型,对江苏省第三产业比重进行预测。基于此,为提高城市产业结构演变趋势预测的精度,采用BP神经网络方法和灰色GM(1,1)等维新息模型对城市产业结构演变趋势进行组合预测分析,以提高预测的精确性,并对城市产业结构演变过程中各产业比重进行权重修正,为正确认识城市产业演变趋势和内部关系提供准确的信息。

2基于组合模型的城市产业结构演变趋势预测

城市产业结构演变趋势反映了城市各产业在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随着时间变化而发生的变化趋势,可结合其现状及其变化趋势,对未来城市产业结构的演变趋势进行预测分析,根据产业结构布局的变化,为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水资源以及各种能源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决策依据。为提高城市产业结构演变趋势预测精度,采用BP神经网络方法和灰色GM(1,1)等维新息模型对城市产业结构演变趋势进行组合预测。

2.1 基于BP神经网络模型的城市产业结构演变趋势预测

人工神经网络是一种包含许多简单的非线性计算单元或连接点的非线性动力系统,具有很强的自适应、自学习及容错能力,是一种强大的非线性信息处理工具,在模式识别、智能控制、图形处理、预测和非线性优化等领域取得了成功的应用。BP神经网络算法称为误差逆传播算法,从结构上来讲,它是一种分层型网络,具有输入层、中间层(隐含层)和输出层,如图1。

基于BP神经网络强大的预测能力和预测精度,其在各个领域都得到广泛的应用。这里,以历年各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为样本,采用BP神经网络,对城市产业结构演变趋势进行预测,分析未来各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设观测到的某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历年的比重数据序列为x(1),x(2),… x(n),根据其中的n个观测值,预测n+1所对应年份该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其具体步骤可表述为:

(1)BP网络学习算法训练网络,见表1。

(2)训练完毕后检验网络预测精度,见表2。

利用BP神经网络预测所得数据与x(n-1),x(n)所对应年份的实际数据进行对比。精度符合要求,网络预测能力满足要求,即以此对城市产业结构演变趋势进行预测;精度不符合要求,预测能力不能满足要求,需要对网络重新训练,返回1。

(3)预测n+1期所对应年份该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见表3。

采用BP神经网络模型,可预测n+1期的城市产业结构演变趋势,并在n+1期预测值的基础上,进一步预测n+2期所对应年份城市产业结构演变趋势,其中,n+2期所对应年份城市产业结构演变趋势是以n+1期城市产业结构演变趋势预测值为前提所进行的预测研究。

2.2 基于灰色GM(1,1)等维新息模型的城市产业结构演变趋势预测

灰色系统预测理论对于信息不完整或不完全的实际情况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其中GM(1,1)模型具有充分利用“少数据”进行预测的优点,因此,可将各产业在国民经济产业结构中所占的比重随时间变化的数列作为原始序列,采用GM(1,1)模型对各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进行预测,以分析城市产业结构的演变趋势。但GM(1,1)模型采用的是现实时刻t=n为止的过去的数据,然而,任何一个灰系统的发展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会不断地有一些随机扰动或驱动因素进入系统,使系统的发展相继的受其影响。故随着系统的发展,旧数据的信息意义将逐步降低,而新数据的信息意义将逐步提高。因此,GM(1,1)模型在预测城市产业结构演变趋势时本身存在一定的缺陷,针对其不足之处,为更好地反映系统将来的发展趋势,可采用GM(1,1)等维新息模型对城市产业结构演变趋势进行预测分析,灰色GM(1,1)等维新息模型通过不断补充新信息,使建模数列更能反映系统目前的特征,更好地揭示了系统的发展趋势,从而获得较高的城市产业结构演变趋势预测精度。预测各产业在城市产业结构中演变趋势的灰色GM(1,1)等维新息模型的建模步骤可表述为:

记城市某产业在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而成的原始数列为x(0)

根据灰色系统理论对城市某产业在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的原始数列进行一阶累加(1-AGO)生成后,得生成列x(1) ,即

z(1)为x(1)的紧邻均值生成数列:

(1)灰微分方程的最小二乘估计参数满足

(2)灰微分方程的白化方程 的时间响应式为

,t=1,2,……,n

(3)还原值

,t=1,2,……,n

① 当t≤n时,称 为城市某产业在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的现状模拟值;② 当t>n时,称 为城市某产业在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的预测值。

(4)将最新信息x(1)(n+1)加入到城市某产业在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的现状原始数列,利用建立等维新息模型,确定城市某产业在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的预测值。

2.3城市产业结构演变趋势组合预测

2.3.1基于灰色神经网络模型的城市产业结构演变趋势组合预测

为了进一步提高城市产业结构演变趋势预测的精度,结合BP神经网络和灰色GM(1,1)等维新息模型的预测结果,对城市产业结构的演变趋势进行组合预测,其公式为:

式中:xi(t)――t年i(i=1,2,……,I)产业在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的组合预测值;

xi(1)(t)―― t年i产业在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的神经网络模型预测值;

xi(2)(t)―― t年i产业在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的灰色GM(1,1)等维新息模型预测值;

――为权重系数,通过预测值与实际值的差别,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

2.3.2 城市产业结构权重修正

通过灰色神经网络模型的组合预测,可初步得出各产业在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但其比重之和却不等于常数1,为保障城市产业结构比重之和恒定为常数1,可根据式(7),对城市产业结构演变过程中各产业比重进行权重修正,即式中: :t年i(i=1,2,……,I)产业在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的修正组合预测值。

3算例分析

根据某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布局变化,对城市产业结构的演变趋势进行预测分析。假定1990-2007年城市三产在国民经济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数据,见表4。

根据表4中的数据,采用灰色神经网络模型预测城市产业结构演变趋势。

(1)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

利用matlab工具箱④,构建三层BP神经网络,输入层和隐层之间使用 sigmoid函数,隐层和输出层之间使用pureline函数。训练函数选择trainlm,训练最大步长5000次,均方误差为10-5精度。经过训练对比,预测第一产业隐层设计成8个结点,第二产业为15个节点,第三产业为10个节点。并通过检验,最终使用成功网络完成预测。城市产业结构演变趋势的检验和预测结果,见表5。

(2)灰色G(1,1)等维新息模型预测

城市产业结构演变趋势的检验和预测结果,见表6。

(3)灰色神经网络模型预测

为提高组合预测模型的拟合精度,调整BP神经网络模型和灰色G(1,1)等维新息模型的权重系数,确定城市产业结构演变趋势组合预测的组合预测结果,见表7。

根据表7结果可知,采用灰色神经网络模型对城市产业结构演变趋势进行组合预测,继承了BP神经网络模型和灰色G(1,1)等维新息模型预测精准的优势,并在此基础上增强了预测精度。利用式(8),对2008年―2009年的预

测结果进行修正,最终得到2008年―2009年三产产业比重的组合预测结果。

4结论

基于城市产业结构发展现状及其变化趋势,在建立BP神经网络模型和灰色GM(1,1)等维新息模型的基础上,结合算例分析,对城市产业结构演变趋势进行组合预测,根据组合预测结果可知,灰色神经网络模型在预测城市产业结构演变趋势过程中,具有较高的精确度。

①张无畏.云南省产业结构现状分析及发展趋势预测[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2,17(5):79-82.

②王惠文,黄薇,刘强.北京市三次产业预测分析[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3,(6):123-126.

第8篇:城市产业经济范文

关键词:珠三角 城市群 转型升级背景下 休闲体育产业 发展路向

中图分类号:G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a)-0225-02

1 休闲体育产业的现代价值

休闲体育是在空闲时间里进行的,以一定的身体活动形式为手段而产生最佳心理体验的一种有意义的现代生活方式,人们不受限于活动的严格规定,积极追求内在的体验,使个人在精神和身体上都得到休息、放松和享受。而休闲体育产业是指为满足人们在闲暇时间以增进身心健康,丰富生活、完善自我为目的所提供的体育服务性行业。其现代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增进人们健康,丰富人们娱乐生活。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自然、社会环境不同程度的恶化,人类的身心健康不容乐观。因此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为人们休闲娱乐提供了更多的活动选择空间,为人们身心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通过身体活动,人们的身体不仅得到了锻炼,而且精神也获得了适当的放松。

(2)带动经济发展。改革开放30多年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为我国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制度条件和市场机会,人民群众对健身娱乐、竞技观赏和体育用品的消费需求越来越大。不同所有制的各类经济法人纷纷投资休闲体育产业,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在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和带动就业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作用也开始显现,并且已表现出极大的发展潜力。

(3)促进社会和谐。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一个标志。人们可以在参与休闲体育活动过程中有更多的信息交流,不仅包括技术层面,还包括思想文化层面的交流。以休闲体育为平台增强城市之间、系统部门之间、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交流,可以促进社会整体和谐发展。

2 发展珠三角休闲体育产业的优势

(1)城市一体化带来机遇。广州、深圳、东莞、珠海等城市群是广东经济发展的核心城市,珠三角一体化,从物质条件来说,更加促进交通等领域的便利、统一化发展,基本实现了交通同环、电力同网、金融同城、信息共享、环境同治;城市群一体化产生的有利条件在未来将吸引更多投资者的青睐,更进一步促进该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经济的发展必将推动其他领域的快速发展的进程,也为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带来了空前机遇。

(2)产业结构调整带来机遇。近阶段,我国社会发展正处于转型的重要时期,现代化的服务业与工业发展水平逐渐加快。在未来时期,农业人口所占的比例将逐渐减小,非农业人口比例增大,必然参与到休闲体育当中的人数也会增多。人们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促使人们慢慢加大对科学文化水平的投入方面。因此,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对于珠三角地区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优势。

(3)政府的支持和保障。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府起着至关重要的主导作用。一体化的“珠三角”地区在近年来加强了城乡基层和各类学校体育设施建设,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注重提高特别是青少年的身体体质,保护发展民族民间体育。在深化体育改革,鼓励社会力量兴办体育事业和投资体育产业,规范发展体育健身、竞赛表演、体育彩票、体育用品,以及多种形式的体育组织和经营实体的经济活动中,政府将实行宏观调控制,以保证一体化的“珠三角”地区的广大民众拥有更广阔的体育休闲空间,也为“珠三角”地区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政府方面的支持和保障。

(4)丰富的体育资源。一体化背景下的“珠三角”体育产业的发展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要充分开发和利用现有的各种体育资源,用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珠三角”地区拥有丰富的体育资源,有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传统体育资源等等,而这些丰富的体育资源将是促进该地区休闲体育产业迅速发展的物质基础。

3 “珠三角”休闲体育产业现状

“珠三角”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现状。从“珠三角”休闲体育相关的调查结果来看,珠三角地区的休闲体育产业还处在刚刚起步的阶段。

(1)从“珠三角”地区人们的休闲体育价值观来看,珠三角地区居民按参加体育活动目的排名前四位的分别为:锻炼身体(82.3%)、休闲娱乐(60.5%)、体现能力(29.4%)、医疗康复(20.7%)。

(2)从该地区人们的休闲形式的选择来看,排名前八位的依次为:上网聊天(75.4%)、读书看报(45.2%)、健身(34.1%)、旅游(28.2%)、听音乐(15.2%)、棋类(16.4%)、书法(13.5%)、其他(6.2%)。

(3)从休闲体育产业的经营类型看,被作为某一机构附属形式的类型所占的比例为50.3%,在这一部分30%是以盈利为目的,以职工福利为目的仅占4%。而以独立机构形式存在的占49.7%,其中包含多种健身娱乐项目的占22.1%。而以经营体育健身休闲项目为主的,同时有兼营饮食、住宿等服务的占17.5%;只经营单一休闲体育健身项目占19.4%。

(4)参加休闲体育的场所调查结果显示:60.5%的居民喜欢选择免费休闲场所,有26.7%的居民选择在室内活动,在收费场所活动只占6.7%,还有6.1%的喜欢在公园里进行各类健身活动。

(5)从参与休闲体育形式看,大多数选择与朋友一起或独自活动为主,不同年龄阶段人群在选择上有着明显的差别。年青人大多数青睐于群体性活动,而大部分中老年人则常常以独自活动为主。

4 珠三角休闲体育产业发展中的问题与不足

(1)产业发展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观念落后。对休闲体育产业的正确认识是推动其迅速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然而,目前“珠三角”地区甚至全国有关发展休闲体育产业方面的理论都极不成熟,基本处在借鉴、探索的起步阶段。各领域中都普遍存在对“休闲、休闲体育产业”认识不清的问题,这严重阻碍了休闲体育产业的健康发展。应该指出的是,休闲的好坏与人们的生活质量、生存方式密切相关,高雅而科学的休闲方式可以促进人类文明素养的提高。休闲体育生活应该被看作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幸福生活的重要指标。

(2)产业发展基础薄弱,供求不平衡。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基础较为薄弱,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例如基础设施建设、地方经济发展、相关产业发展水平等都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在珠三角五市中心,休闲体育产业初具规模,但该区域的一些小城市、农村以及偏远地方,发展速度相对缓慢。

(3)产业发展体系不完善,缺乏政策指导。休闲体育标志着一个国家生产力水平高低,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尺。但到目前为止,珠三角乃至全国的休闲产业的发展体系都不完善,积极发展体育休闲产业方面的相关政策也迟迟未出台。

(4)产业发展缺乏专业性人才。休闲体育教育目前在我国还是一个盲点,国内也只有零星的几所院校开设有这方面的专业,一般只是作为旅游系、体育系或人文系等的补充,在理论研究、课程设置、师资力量、教材选用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不足。大部分体育休闲产业的人员都没有经过科学而又系统的相关专业培训,直接影响了体育休闲产业产品的服务水准。另外,由于缺乏专业研究、理论指导及专业知识的传授,一些休闲体育经营者、管理者也是往往难以对现有的体育休闲产业的服务和经营提出实质性的改革与创新,限制了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

5 发展珠三角休闲体育产业的对策

(1)增加休闲体育产业投资。整个“珠三角”地区的休闲体育产业还正处于初步阶段,发展过程中必须增加对休闲体育产业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投资。找到休闲体育产业的有效价值投资点,充分吸收社会投资和民间自主投资。

(2)扩大居民休闲体育消费需求。一是从供给入手,用供给的多元化、系列化和特色化去创造需求、开拓需求。二是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要有启动体育消费的视角和意识,把引导和激励体育消费作为实施计划的出发点和内在目标,使这项利国利民的计划既成为国民体质建设工程,又成为启动国民体育消费的系统工程。三是要尽快出台规范体育市场主体的法律法规和体育服务业的行业标准,依法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和消费者的权益。

(3)大力培养专业人才。就“珠三角”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急需引进一批高素质、高水平的体育休闲产业教育、管理专家,或是选派一些中青年骨干到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休闲体育管理的经验,掌握国际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趋势,从实际出发,以此带动、培养强大师资阵容。

(4)制定和完善休闲体育产业经济政策。加大调查研究,积极争取和落实国家政府对休闲体育事业发展的有关财政政策、体育基本建设的投入、投资政策、税收政策、价格政策、社会对休闲体育公益事业赞助方面的政策。执行有关人事、财务和资金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促进“珠三角”地区休闲体育产业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关正春休闲体育与和谐社会发展的价值[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8(3):83-85.

[2] 文军,童星.论人类社会发展与三次社会转型[J].湖南社会科学,2001(1):31-33.

[3] 刘茂松.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的几点思考[J].湖湘论坛,2008(2):35-37.

[4] 刘彩霞,张光明.浅析“两型社会”建设的意义[J].学理论,2010(27):79-80.

[5] 梁萍.试论体育的社会功能[J].辽宁体育科技,2002(6):79.

[6] 王高山.长株潭城市群大众体育发展的文化根基和时代契机[J].湖湘论坛,2009(3):33-34.

[7] 龚英甫.湖湘文化的三个特点[J].前进论坛,2001(2):38-39.

[8] 袁锋,王玉珍,邵玉浑.论休闲体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147-148.

第9篇:城市产业经济范文

内容摘要:本文从经济学动力分析的角度找出产业集群对提高区域竞争力的优势所在,并根据陕西省西安地区的产业发展现状提出围绕特色产业建立产业集群的发展战略,并对政府部门促进集群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产业集群 经济学动力分析 区域优势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地理位置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要素似乎处于次要地位。然而,事实证明处在同一区域内的生产相同或相近产品的企业获得的好处要远远大于处在不同区域内的企业。这就是产业集群所带来的竞争优势。纵观世界,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无论是在高新技术行业还是在一般劳动密集型行业,都存在着明显的产业集群现象,产业集群都呈现出无穷的魅力。正如波特指出的,集群的因素支配着当今世界经济版图,它是每个国家国民经济、区域经济、州际经济甚至都市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他还认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际竞争力,主要取决其产业集群的竞争力。由于产业集群和区域竞争力呈现着正相关现象,培育地方产业集群已经成为许多地方政府的工作重点。对于中西部地区而言,有意识地使用产业集群战略发展区域经济,或许能形成中西部地区的后发优势,提升其核心竞争力。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种新思维,可以作为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一条路径。

城市产业集群的经济学动力分析及其竞争优势

产业集群是指一些相互关联的企业和机构在特定地域所形成的产业空间聚集现象。它既有本地社区的历史根源,又经常取决于本地企业之间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集合。

(一)专业化分工提高效率

市场范围决定了专业化水平,在产业集群内部大量企业集聚在一起,使区域内企业通过分工与协作实现规模经济。产业集群创造了一个较大的市场需求空间,对分工更细、专业化更强的产品和服务的潜在需求更大,随着后福特制(Post-Fordism)生产方式的广泛采用,为专业化企业提供了大量的生存机会,也使得它们实现规模生产,两者相互促进,不断提高产业集群整体的生产效率。

(二)交易成本降低

在市场需求多样化和不可预测性持续增加的情况下,单个企业无法也没有必要包括所有环节,每个企业不得不通过采取与其它企业合作交易形式,来获取所需的产品和服务。这就意味着企业之间的交易频率不断增加,进而交易成本增加。但在产业集群区域内,企业间的空间接近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实现企业的报酬递增。企业的经济活动根植于社会经济关系中,企业与企业、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往往基于共同的社会文化制度背景和共同的价值观,使得信任基础得以建立,交易双方容易达成交易并履行合约,节省企业搜索市场信息的时间和费用,导致监督成本和机会成本降低,产业集群内企业之间的协作竞争能力增强。

(三)获得外部经济效应

企业通过共同使用公共设施,减少分散布局所需的额外投资,并利用地理接近性节省相互间物质和信息流的转移费用,从而降低成本,实现集聚经济。通过产业的空间集聚,可以实现相同行业的企业数量增加,整体规模增大,进而使得无法获得内部规模经济的单个企业在合作基础上实现外部规模经济。通过合资、合作和建立联盟等方式共同生产经营,如大批量购买原材料,不仅使原材料价格降低,还可节省单位材料的运输成本;建立共同的销售中心形成零售、批发市场,降低集群内企业产品的运输与库存费用,使平均成本降低。外部经济具有正反馈机制,产业集聚在某一地区,外部经济效应就会成为新企业进入这一地区的区位选择因子,从而促进集群整体的进一步发展,产生更大的外部经济效应。

(四)劳动力市场共享

产业集群提高了劳动力市场的效率。一方面,集群内容易形成充足的劳动力市场供给,吸引新企业迁入和拥有丰富专业技术和管理经验的人才涌入,使企业很容易获得各种类型的人才,这样单个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生产需要及时调节所需的人员数量,减少管理成本和工资成本以及工人劳动保障等方面的费用。另一方面,劳动力市场具有流动性强的特点,劳动力快速流动对自身素质要求加大,也促进了信息、知识、技术的扩散和传播,并增加了创新的机会。另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理论的深化,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产权明晰的重要性,集群内人力资本的产权将逐步得到明晰的界定,这减轻了德姆塞茨所说的产权“残缺”,人力资本将得到更大的挖掘和利用。集群内明晰的产权界定和高度流动的雇用体制便于劳动者一般性技能的形成。由于集群内企业多从事相近产业,劳动者可就近毫不费力地转换工作,即人力资本产权中的各种权利能够自由地交换时,交易成本较低。若把集群当作一个整体,劳动者的一般性技能具有资产专用性低的特点,但相对于集群外而言,这种一般性技能就具有资产专用性程度高的特点,由于集群外的产权交易成本比集群内高,这就为劳动者向外转移构成了障碍,使得人力资本进入集群容易而退出集群较难,这种单向的流动性有利于培养劳动者对集群的忠诚度,也激励了劳动者的不断创新。

(五)创新能力增强

产业集群内企业间相互关系建立在相互合作、相互依赖和相互信任的基础上,产业集群有利于技术、信息和新思想在集群内企业之间的传播和应用。地理上的集中必然带来竞争,从而促进创新。集群本身有利于企业、供给者与消费者之间产生一种更为自由的信息传播,从而发现供给者的问题和正确了解消费者的需求。产业集群能够提高集群内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并日益成为创新中心;企业之间的持续联系有助于企业通过相互学习改进技术、机器的适用性以及市场理念;产业集群的柔性有助于抓住市场机会采取创新行动;存在于集群内的现实与潜在的竞争压力,促使集群的创新;集群内专业的人力资源市场降低了雇员与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集群内企业之间容易建立起协同与信息机制;政府部门提供的基础设施、教育等公共产品,以及集群内的信息、技术、声誉等准公共产品,能够被集群内的企业共享。

西安产业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西安是省会城市,是我国中西部地区重要的科研、高等教育、信息产业、国防科技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辖9区4县,总面积9983平方公里,人口725万人。2004年,全市生产总值实现1095.87亿元,财政总收入164.5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86.06亿元。经过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发展,目前已形成了以轻纺、医药、电子、机械、化工、建材、食品、冶金、电力为主,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且近年来保持快速增长态势。2004年,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1264.1亿元,工业增加值366亿元。比亚迪汽车、陕汽重型汽车等大型制造项目相继落户西安。全市有36个项目列入技改计划,总投资46亿元。近年来,西安市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坚持“全民、集体、合资、个体经济共发展,城乡共发展,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共发展”的方针,形成大开放、大市场、大商贸、大流通格局。

城市产业集群是各要素作用力的耦合,各要素系统及其内部要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城市产业集群,决定产业的产出水平和竞争优势。西安自然资源和劳动力比较丰富,为发展产业集群创造了条件。虽然自然资源已不能左右经济发展(日本和我国沿海地区的发展可以证明),可这方面的优势却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但是,西安地区以及大部分中西部地区都相对缺乏资金、人才等中级和高级生产要素,缺乏产业之间的关联,缺乏必要的配套产业和制度安排。

促进西安城市产业集群化发展的政策思路

根据波特关于产业集群的论述和国内外产业集群的发展实践,政府在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中是可以有所作为的,尤其对经济和市场条件都不发达的中西部地区来说,地方政府在发展产业集群中应该承担更大的责任,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制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

制定社会发展规划是政府的主要职能之一,要发展产业集群,避免走弯路,首先必须以高起点、高标准、统一进行规划。应根据地方经济的特点和各自特色的产业,选择一种或几种适宜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加以培育,形成竞争优势,并提出产业集群的中长期发展规划。规划时更多地注重企业间和企业与外部环境的战略联系,更多地审视自身的条件。规划后有步骤有计划地实施。由于社会背景和区位的不同,也不能照搬照抄其它集群现有的经验。同时,现有的集群大多是在市场条件下自发形成的,试图通过规划来创造一个政府所希望的集群是不可能的,所以只能够根据现有的优势和特色产业来进行产业规划,产业集群才能持续发展。

(二)加强基础设施及环境建设

在硬环境方面,要求政府部门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区域内交通运输条件,对道路、桥梁、交通通信等方面的薄弱环节,集中人力、物力进行建设。建立完善的供电、供水、供气系统,以满足集群正常运行的需求。建立专业化产品的市场,不仅满足了集群产品正常的销售需要,更加深了企业之间上下游的联系,有利于专业化协作的发展。在软环境方面,首先政府要改变传统的工作作风。中西部地区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较强,掌握着相当多的资金资源,但服务意识较弱。而发展产业集群则需要优质、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需要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规范政府行为,从而提高行政服务效率。其次要建立公正透明的法制环境,规范市场秩序和企业的竞争行为,建立亲商安商的人文社会环境。同时政府要大力宣传、引导区域集聚文化的形成,破除封建保守意识,形成创新、信任与合作的区域文化氛围。

(三)支持相关产业的发展

集群中的成员企业既包括供应商、销售商及网络客户,还包括提供技术服务和中介服务的企业、金融机构和政府机构等等,形成了产业集群的社会化网络。支撑服务部门承担节点之间的传输任务,它们高效率的工作沟通了企业之间信息的桥梁,加速了信息的传递,促进企业之间的协作,大大加快了产业集群的发展和壮大。特别要扶持各类中介服务组织,如咨询、会计、质量检测、物流配送等。因为随着产业集群的发展,对各种中介组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地方政府应积极加以扶持和培育。

(四)建立人才引进和培育机制

由于产业集群中存在大量生产相同或相近似的企业和劳动者可以很方便地转换工作,增强了不同知识和技术碰撞的机会,可以在频繁的接触中产生新的知识和技术,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不断进步。所以政府部门应在集群区域内建立专业化的劳动力和人才市场,促进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针对中西部地区人才储备不足的困难,一方面要积极地吸引区域外各种优秀的人才加盟,另一方面制定措施不仅要留住人才,而且还要利用好人才。

结论

一般地,产业集群由于综合了市场和科层组织的功能,形成了一个稳定、持续、有序的生态组织,从而在整合力、竞争力、吸引力和影响力等方面具有市场或科层组织所没有的整体竞争优势,对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西安作为中西部地区的重要城市,在产业集群得以形成的各要素上具有一定的优势,但由于资金、人才、市场、制度、观念等方面的缺失,一直难以形成具有核心优势的产业集群。对此,需要在充分发挥政府影响力的情况下,改善环境建设,重视科技进步和创新发展,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和创新观念,这样才能吸引资本进入和增强城市对产业的聚集力,使硬环境和软环境合力增强,充分发挥产业集群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徐康宁.当代西方产业集群理论的兴起、发展和启示[J].经济学动态,2003(3)

2.刘友金.关于集群创新优势的研究及其启示[J].经济学动态,2003(2)

3.吴勤唐.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机制的分析[J]. 管理世界,2004(2)

4.潘顺东.同类企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J].重庆邮电学报,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