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物学科教学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如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重点不突出、教学方法不得当、不注重教学实效、为电教而电教等。这些问题的出现,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其主要原因是教师对课堂电化教学的设计缺乏必要的研究。为此,笔者就生物课堂电化教学的设计问题谈些粗浅的认识。
一、整体考虑课堂电化教学的总目标
教学设计就是应用系统的方法研究教学问题和要求,确立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并对教学结果作出评价的一种过程与操作程序。课堂电化教学设计从属于教学设计,但与教学设计又有所不同,主要是课堂教学中介入了电教媒体,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着眼于从整体上考虑课堂电化教学最优化这个总目标。
课堂电化教学即借助于现代教学媒体并结合传统教学媒体、应用系统的方法研究课堂教学最优化的一种教学形式。最优化教学其实是教师所期望的一个理想目标,生物教学实践表明,教师进行课堂电化教学并不一定都能获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这也是相对而言的。要实现课堂电化教学最优化的目标,是有一定条件的。首先,教师要具有较好的教学基本素质、教学能力等。因为课堂电化教学效果的优劣,主要取决于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否则就难以实现教学最优化的目标。
其次,课堂电化教学也不是每堂课都能进行的,因为中学生物学科配套的音像教材,并不是每个章节的内容都配有的。因此是否进行电化教学,这就要进行具体的分析与研究,根据教学实际需要而定。教师在进行课堂电化教学的设计时,无论选择哪些教学媒体、采用何种教学方法,都应从整体上考虑教学最优化这个总目标。如果不从整体上去考虑,而是从局部去考虑,那么就较难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目标的分析与确定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师对学生达到的学习成果或最终行为的明确阐述。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和展开的。就其本身而言,它具备支配教学实践活动的内在规定性,起着支配和指导教学过程的作用,也是教师进行课堂电化教学设计的基本依据。教学目标的分析与确定是教学设计的起点,它首先确定教学对学生学习内容所达水平程度的期望,使教学有明确的方向;其次它给教学任务是否完成提供测量和评价的标准。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等人把人类学习分为三个主要的领域,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我国中学生物教学的教学目标的分类。主要是根据布鲁姆等人的分类方法来分类的。生物学科也同样包括这三个领域,由于《生物学科课程标准》里只规定了认知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的教学目标,因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意认知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的教学目标,比较忽视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那么在课堂电化教学设计时,教师如何来分析与确定教学目标呢?应从哪些方面去考虑呢?首先,教师应处理好《生物学科课程标准》里规定的学科教学目标与章节教学目标的关系。学科教学目标是宏观的教学目标,它统帅章节教学目标;而章节教学目标是微观的教学目标,它受宏观教学目标的制约。生物教师在分析与确定教学目标(章节教学目标)时,既要考虑《生物学科课程标准》里规定的教学目标,又要考虑教学内容的深浅及学生原来的学习基础。其次,教师应处理好全体与个别的关系。教师确定教学目标的等级时,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考虑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生物学科课程标准》里规定的章节教学目标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所以教师在确定实际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认真加以分析,不能机械地照搬。教师在分析与确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如果能根据《生物学科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无疑为实现生物教学最优化的目标创造了可能的条件。
三、教学策略的制定与媒体的选择
教学策略是指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制定的教学的程序与方法、媒体的选择与优化组合等。教学策略是根据教学目标来设计和确定的。教师制定的教学策略必须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所以教学策略的制定是课堂电化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之一。在制定教学策略与选择教学媒体时,教师应重点考虑如何通过教学策略的制定,尽可能地发挥电教媒体的技术优势,并与传统教学媒体有机地结合,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在规定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一)理念不同
传统的教案强调教学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的过程,而教学设计强调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
(二)教学目标要求不同
以前的教案强调教学的目的性,要求不能超纲、偏纲,以前上课时也常听教师说这道题超纲了等。这种教案限定了教师创造发挥的余地,设定了学生学习的上限。现在的教学设计则不同,它没有限定上限,教师有了较大的创造发挥的余地,它设定了学习的下限,要求学生具有某些基础知识。
(三)二者的教学分析内容不同
传统的教案更关注如何“教”的问题,侧重教教材,让学生掌握教材的知识点。而教学设计侧重“教什么”的问题,侧重用教材教。
(四)二者教学策略的差别
传统的教案强调知识的传授和记忆,而教学设计则强调学生技能的获得。
(五)二者在教学过程中体现的不同
传统教案的教学过程注重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学生则是被动接受,不能体现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教学设计在教学过程的安排上注重的是师生互动。因此,我们可以发现,以前的教案与现在的教学设计从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变动与调整。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主体来安排教学,注重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双重培养,对于学生的发展更合适。
二、怎样进行教学设计
(一)前期分析
教学设计的前期分析,包括这节课我们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本节课有哪些教学内容,学生的情况等,这些内容我们都要提前做好准备。1.教学目标的制定。制定教学目标就是要解决“我要去哪里”的问题。教学目标以三维教学目标的形式展现。包括知识、技能、情感三维目标。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教学有没有效益的直接依据是学生有没有获得具体的进步,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任务。教学目标的表达为“通过……的学习能说出……”“通过……的学习能分析归纳……”而不能使用“使学生掌握……”等表达方式。“通过……的”行为动词必须是具体可测量、可评价的。如知道、归纳、列举、感受、参加等。这些教学目标的制定要符合课标要求,体现实际,学生能够达成。同时制定目标尽量使用课标中要求的行为动词。2.教学内容分析。对教学内容的分析要从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上进行,要对本节的重难点进行分析。3.基本概念分析。设计教学设计时我们要对本课概念与课标列出的概念的关系进行分析。4.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对本节课有联系的知识了解多少,学生对知识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学生的实际经验、能力,教师都要进行分析。及所谓的备学生,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要使一堂课获得成功,就要对学生的情况分析透彻。
(二)教学过程的设计
前期分析准备好了,下面就进行教学过程的分析部分。制定教学过程,其中包括教学内容的确定,学习方法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如何与媒体整合在一起。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我们先将这一节课的板书设计完成,再根据板书设计完成后面教学过程的设计。在一堂课的实际教学中,首先我们要设计如何导入新课。如,联系生活实际导入,日常生活中蕴含了大量的生物知识和情况,运用这种方法导入增添新鲜感,从而使他们感到课堂活力。如在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一课,可以这样导入,菜市场或家庭中新鲜蔬菜放置一段时间后会萎蔫,我们怎样让它新鲜起来,学生会提出方法,喷水或将蔫了的菜放入清水中浸泡,这样教师就会以此为契机引出这堂课的教学。还可运用问题探讨导入,这种方法可活跃学生的思维,如在学习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时,可利用课本上的问题探讨。策略一,先吃鸡再吃玉米。策略二,先吃玉米同时用一部分玉米喂鸡,吃鸡产下的蛋,最后吃鸡。问题提出后,学生会热烈地争论,教师给出提示,由于能量沿食物链流动过程中逐渐递减,因而能量相同的食物,动物性食品比例越高,意味着消耗的总能量越多。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后切入了这堂课的教学。故事导入,包括科学家的故事,包括本节课的小故事,这种方法对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也是很适应的。总之,教学引语,要起到凝神、起兴、点题三个作用。成功导入新课,就开始这节课的学习了,即师生互动部分,如何来安排这节课的教学,我们运用哪些教学方法,选择哪种教学媒体来辅助教学,在教学中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都要提前做出安排。目前高中生物教学中比较适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及问答法)、实验法、演示法(常用的有实物直观,如活的生物标本;模相直观,如模型、挂图、黑板画、幻灯、电影和录像等,语言直观,语言与直观教具的配合,语言的形象话、讨论法(常用小组讨论法)、探究法(这是目前提倡的学习方法。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到发现问题、寻求答案的过程中,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活动。不过此方法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使授课教师感到时间紧迫,所以在教学中要适当的应用)等,在这部分的教学设计中我们要思考这么设计学生能否与教师形成互动,教师如何运用语言方法让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回应。教学设计完成后,我们要试行该设计方案,看是否适应所教学生。
三、试行教学设计方案
,并对方案进行评价评价出你的每节课的教学设计的实施结果(对每节课的教学设计及时的修改、补充、完善)写出本节课的教学感想、心得、体会。
四、课堂教学设计的标准
【关键词】生物信息学 课程设计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N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9(b)-0028-01
生物信息学课程设计是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生物技术与生物信息专业方向)的本科生在完成了《分子生物学》、《生物计算技术》、《生物信息网络及数据库》、《生物信息学》等课程后,开设的一门关于生物信息网络数据资源的提取、处理、分析、预测等综合性的实验课程。它是以计算机、网络为工具,用数学和信息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去研究生物大分子,发现生物分子信息组织的规律。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基因组研究的不断深入,生物分子数据迅速增长,数据量巨大,其中即有生物分子序列的信息,又有结构和功能的信息;即有生命本质信息,又有生命表象信息,并且数据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这些生物分子数据具有丰富的内涵,其背后隐藏着人类目前尚不知道的生物学知识。生物信息学课程设计就是让学生学会如何充分利用这些数据,通过数据分析、处理,揭示这些数据的内涵,得到对人类有用的信息。
课程设计的内容是通过以问题为中心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重点在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并通过课程设计扩大学生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使学生具有初步从事科研的能力,为今后的研究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整理数据、撰写工作报告的能力。
以下介绍我们在生物信息学课程设计环节,培养和提高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生物技术与生物信息专业方向)的本科生整体创新研究能力的教学改革的实践与体会。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才能高质量的完成教学环节。
生物信息学课程设计是我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生物技术与生物信息专业方向)本科生的必修课,共36学时,2个学分。以2004级学生的生物信息学课程设计为例,该班共有学生27名,每3名同学为一组。根据生物信息学的特点,由课程设计教学组给出9个生物信息学方面的不同方向的题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以往的学习兴趣,从给定的题目中选出自己感兴趣的题目,也可以自选题目,上报课程设计教学组,经教学组老师的讨论,每组确定一个课题。本次课程设计选题针对生物信息学所涉及的生物序列比对、生物信息学数据资源、基因组信息分析、分子系统发育分析、蛋白质结构预测等内容,具体题目为:①基于MZEF的基因识别;②应用Expasy、InterProScan等进行基因的序列分析;③蛋白质二级结构预测和功能推测;④蛋白质二级结构预测的PredictProtein、GOR、SOPMA方法比较;⑤应用MATLAB生物信息学平台的基因序列分析;⑥基于BP人工神经网络的基因识别;⑦基于隐马尔可夫模型的基因识别;⑧ 基于CLUSTAL 算法的基因多重序列比对分析;⑨基于距离法的基因系统发育分析。这样从选题开始,就鼓励学生去积极主动参与整个课程设计,在完成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把他们智慧的火花激发出来。
2 尊重学生的设计思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课程设计题目确定后,每个学生都会得到一份相应的课程设计任务书,其中包括:课程设计题目、课程设计目的要求、设计内容、技术指标、课程设计报告书的格式要求、课程设计答辩要求以及学时进度要求。整个课程设计包括:查阅资料(2学时)、确定设计实验方案(2学时)、完成设计实验及结果分析(18学时)、撰写课程设计报告(10学时)、答辩(4学时)等5个环节。课程设计实行导师制,导师全权负责自己学生的课程设计质量。
虽然3名学生为一组,完成同一个课题,但课题组要求同组的每位学生要根据自己的医学知识和兴趣,选择不同的基因和蛋白,不得有重复,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独立完成课程设计的学习习惯。
学生在拿到课程设计任务书后,要根据自己的题目查阅相关的文献,然后确定设计实验方案。在这个环节中,课题组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方案的设计,并向指导老师汇报,导师在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确定的同时,要尊重学生的设计思想,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探索自己独特的实验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 导师参与学生实验结果的分析,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能力
生物信息学课程设计是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生物技术与生物信息专业方向)的本科生在完成相关课程学习后,首次进行的综合性实验设计,其教学目的是训练学生科学研究的思维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科研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因此,该课程设计中对学生的训练是否规范,直接关系到学生今后的科研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课题组要求指导教师在整个课程设计过程中对学生实行随时辅导,根据实验的中间结果,随时调整实验方案,特别是要参与学生的实验结果分析,指导学生要对实验结果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指导学生按照正确格式撰写课程设计报告,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规范化训练。
在学生完成课程设计报告后,安排4学时的课程设计答辩。要求每位学生在5分钟内通过幻灯片和讲解,尽可能全面的汇报自己的课程设计,然后有3分钟的提问时间,鼓励同组的同学互相提问。答辩委员会由本专业的5位指导教师组成,分别给出答辩成绩。课程设计考核成绩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课程设计实施和课程设计报告,占总成绩的80%,由指导教师评分;另一部分是答辩成绩,占20%,是答辩的平均成绩。
4 结语
在三年来的生物信息学课程设计教学的探索和实施中,我们不断总结经验,进行了教学研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最重要的是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研究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不断地进行改进,比如增加课程设计的题目,扩展题目的研究范围,使学生有更多的选择余地;课程题目尽量与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尽早地接触实际的科学研究过程和前沿的研究课题。
总之,我们教学改革的目的是使学生将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与科研实践相结合,培养本科生的科研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培养我国发展交叉学科需要的、具有科研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田心.郑旭媛.刘婷.肖振国.生物医学工程本科研究型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西北医学教育,2007(10):899,931.
[2] 孙宏斌.孙元章.陈永亭.等,电力系统本科专业课的研究型教学模式[J],中国高教研究,2006(3):90―91.
[3] 李艳梅.冯婉玲.研究型教学模式下的本科精品课程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03(8):11―13.
[4] 傅维利.陈静静国外高校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科学,2005(1):52―56.
――大学征收学费引发社会动荡。目前,除了柏林等少数几个州外,德国其他各个联邦州先后推行了“超时费”,就是要求那些超过规定毕业限期若干学期的学生每学期交纳一定数额的学费(北威州和莱法州650欧元,萨克森州300-450欧元,黑森州是以500欧元为起点逐年递增)。2005年1月 26日,联邦宣布由施罗德领导的红绿政府给高校征收学费所做的限制违宪。于是,由基民盟和基社盟等保守党执政的联邦州政府纷纷开始进入学费征收阶段。为了阻止收费政策,德国各地大学生竞相组织抗议示威活动。比如,在黑森州,大学生就到州政府和州议会门前摇旗呐喊;而在北威州,学生就给校方难堪,而且还上演了不少闹剧:科隆大学的学生冲击学校行政机构,致使校务委员会的例行会议数次中断,最终被迫转移到一个秘密点完成了征收学费的投票表决。“从闹剧化到无政府主义化”已成为这类大学生示威活动的鲜明特色,杜伊斯堡-埃森大学校务委员会主席、青少年问题专家威尔弗里德-布莱弗格尔教授认为,大学生示威活动的内涵由此被湮没了,从而缺乏政治号召力。同样是在杜伊斯堡-埃森大学的学生与校方就征收学费问题所举行的一次辩论会上,学生们就收费问题一针见血地指出:在全球化不断发展的浪潮中,德国仅凭区区八千万人口如何在未来的全球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显然是靠人才,而大学收费制度的实行无疑将众多有才华的平民青年挡在了成才的大门之外。尽管各地大学生拒付行动和诉讼还在持续着,然而,大学生最终还是认知到,征收学费已是大势所趋,便开始与政府和校方交涉学费的使用问题,他们不希望政府拿征收来的学费去堵财政漏洞。他们认为,学费应该留在学校百分之百地用于提高教学质量。让大学生更为忧虑的是,学费的闸门一旦拉开,学费的金额便会即刻飙升。而同时,国家的高等教育财政投入也会随之缩减。
不过,各联邦州政府也允许一部分大学生免交学费,但主要是针对那些有孩子的年轻父母(单亲家庭优先)、在家庭中承担护理任务的学生以及在学生会担任重要职务的学生,然而,助学金制度的不健全仍然是众矢之的。 2005年,全德国共有34.5万名大学生申请获得每月最高可达585欧元的贷学金,但相对于近210万的大学生总量来说。联邦贷学金发放的面还是太窄,仅占25.1%。总的说来,联邦贷学金制度成全了部分社会底层群体接受高等教育的夙愿,有关调查显示,三分之二的联邦贷学金获得者承认,没有这份贷学金,他们是绝对不可能上大学的。
――制定旨在提高高等教育普及率的高校协定。为了充分保障下一代学子的深造机会以及科研的创新能力,尤其是为了应对2013年新增60万大学入学申请者的求学高峰。联邦政府与各州政府拟定了一个《2020年高校协定》,在 2020年之前共同在高校增建9万个大学生名额(对于每个新增名额每年资助5500欧元),从而理顺新一轮高等教育扩张过程中联邦政府与州政府在高教领域的权限和责任,由此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法律依据。 2006年10月,德国政府提议拿出10亿欧元(2010年前拿出5.65亿欧元)来承担这9万个大学生中的部分名额增量给高校带来的经济压力。面对这块诱人的“大蛋糕”,各联邦州竞争激烈,几次因州政府代表意见分歧严重导致愤怒退场而告休会。2006年11月20日,各个联邦对《2020年高校协定》的拟定方案达成了共识,并确定了三条特例。在科研方面,联邦政府在今后4州主管高校的部长们几经周折,终于年投入的总资金将达4亿欧元。协定还要求各联邦州政府预测出未来几年大学生入学人数相对于2005年增加的数量。
学习是在现有情境与原有认知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由学生自我建构的,生物化学的课堂导课是能够把学生引入有效学习情境的关键所在,是探究性教学的出发点,具有问题性是导课的价值之所在,必须能够使学生迅速产生认知冲突,从而引发学习本文由收集整理动机。在进行生物化学课堂导课时要考虑到一些基本要求。
课堂情景设计导课最近发展区 教师在进行生物化学的课堂情境设计过程中,必须从学生建构知识的内在认知基础出发进行情境的创设。学习是在现有情境与原有认知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由学生自我建构的,因此,从学生建构知识的角度来看,有效的情境创设主要通过以下途径来体现:首先,通过设立情境引发学生的疑问,从而产生学习的需求;其次,通过设立情境支持学生在实践中进行探究,既获取直接经验,又完成了方法和技能探究体验,最终建构相关知识和技能方法;最后,通过情境,促使学生以良好的情绪和心理品质进行学习,建构良好情意品质。生物化学的课堂导课是能够把学生引入有效学习情境的关键所在,是探究性教学的出发点,具有问题性是导课的价值所在,必须能够使学生迅速产生认知冲突,从而引发学习动机。
一、导课的基本要求
首先,要把握住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最近发展区。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在他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中提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现有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发展的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即为最近发展区。教学设计者应该掌握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差距。及时给学生提供与其原有认知基础相关,又需要将原有认知发展成为待学习目标内容才能解决的真实的情境,从而引发学生对原有认知不满足感、疑惑感和需求感,从而产生出探究性的问题。以下几方面是在进行生物化学课堂导课时要考虑到的基本要求。
1.导入的启发性。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出过,教师应该积极想办法使学生产生高涨的情绪和振奋的智力状态,如果没有做到这点就急于进行知识的传授,则这类知识会使人产生比较冷漠的态度,同时,也会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产生疲劳感。一个成功的课堂教学关键在于积极的思维活动,因此,教师上课初始时,就需要积极运用启发式教学来激发学生的思维,一定能够有效地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热烈探究行为。利用问题情境去诱发学生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尽快启动和活跃,随即造成教学所需的“愤、悱”状态,便于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心理。
2.导入的趣味性。趣味性是引导学生乐于学习的一剂良方,是人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产生的,渴望获得知识、探求真理、带有情绪色彩的一种有意心向。当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时,他(或她)就会全神贯注地投入其中,主动积极而且心情愉快地从事学习活动。充满情趣的课堂导入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
3.导入设计简洁清晰。虽然导课在课堂教学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但是切记不可浪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导课语言要经过精心的设计,能够简洁明快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引至所学的知识内容。教师要力求做到思路清晰,言简意赅,以免引起学生的反感情绪。
二、导课的形式
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导入,它的首先出场,能够起到承上启下、铺路架桥的作用。导入需要设置合理的问题情境。所谓设置问题情境,就是从学生所熟悉或感兴趣的社会现象、自然现象中提取一些矛盾让学生学着分析解决,引发学生的认知需要。特别要注意的是:创设问题的情境,务必新颖、生动,有趣味性。无论以故事讲述的形式,还是多媒体动画放映的形式,都是将要解决的问题置于具体情境中。将学习的内容与日常熟悉的物质相结合,这样会增加新知识学习的趣味性。下面是生物化学探究教学中常见的几种形式。
1.复习性导入。根据巴甫洛夫的观点,新问题的解决都是利用主体经验中已有的旧工具来实现。也就是说,各种新知识都是由相应关联的旧知识发展而来。导入就是通过一种方式或方法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之到要进行的学习活动中去,导入可以使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进行新知识的学习。例如,在《氨基酸代谢》一节中,可这样设计导入:根据大家所学的知识,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其主要官能团是氨基和羧基。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想法,机体内的氨基酸代谢,是怎么从氨基和羧基的角度进行的?这节课的学习,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2.生活实例性导入。在教学中,结合知识的传授,根据一些生活实际,有针对性地讲述一些故事,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讲到蛋白质的性质时,日常生活中学生都有过注射疫苗、消毒、煮鸡蛋等生活体验,抓住学生的心理,从一开始就吸引住了学生,使课堂气氛很快进入活跃期。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无法对问题进行解释,学生会问:问题会出在哪里?这些貌似不关联的事例,怎么会出现在同一个环节里呢?这个时候,老师引进蛋白质性质的标题,使学生又产生了疑问,为什么与蛋白质有联系呢?究竟是什么性质呢?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3.实验导入。学生实验导入可以分为分组实验导入
和演示实验导入。前者较适合于简单的验证性实验。例如,在进行生物氧化部分的知识学习之后,指导学生进行体温测定实验,学生即可通过亲身体验来发现问题以激发自己的思维。
4.小课题导入。对于教学目标中的一些较抽象的生物化学原理,学生的学习目的性较差。可以在进行教学准备时,将该原理分解成几个可供研究的新课题,在课前安排分组探究,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展示、讨论和汇报。例如,脂类的代谢问题,就可提前将整个大的课题分解为多个小课题,如,甘油三酯的代谢如何进行?甘油的氧化步骤和糖代谢有什么联系?脂肪酸如何进行氧化分解?提前布置给几个小组进行讨论,课堂上,各讨论小组派出代表进行表述讲解,教师再进行归纳总结和纠错。
关键词 教学目标;尝试;学习规律
一、告知学习目标
把本节课的目标告诉学生,可以在学生的心目中形成期待,产生兴趣,明确目标,从而促进他们的学习。如在初中生物第一册(上)在讲解“显微镜的使用”这一实验时,教师告知学生“今天学会使用显微镜,你们以后能看到平时肉眼看不见的细菌、真菌和构成生物体的细胞等很多结构”。告诉学生教学目标,不仅可以使他们在上课时有方向性,利于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也便于学生按照目标来检验自己的学习。
二、引起学生的注意
学生注意的发生与保持,是以良好的情绪状态和兴趣为条件的。教师通过讲解有趣的生物学故事,如科学家是怎样发现和证实疟疾的传播者是蚊子的,“光合作用是怎样发现的”,为什么我国著名水稻充种科学家袁隆平院士被国际上赞誉为“杂交水稻这父”等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另外,还可以提供感性刺激,如利用动、植物模型、动物体解剖、挂图、标本、演示、实验、多媒体课件等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矛盾,产生适度的疑虑和困惑以激发探究心理,比较容易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如植物通过根系吸收的水分,绝大部分又通过叶的蒸腾作用散失掉,为什么会这样呢?植物细胞为什么可以吸水也可以失水?在这些矛盾面前,学生会产生一种非弄清不可的期待心理,注意就一直指向这些学习内容。
三、精心设疑,引导议论
宋代学者朱熹认为:“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学习过程中实质上是一种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一切带有创造性的学习都是从提出问题开始,在分析问题中发展,以解决问题告终。这样的学习,才能真正让学生在矛盾中展开积极的思维,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上“免疫”一章内容时可设问:“在生活中,能的人虽然接触到病菌,病毒却不会患病?为什么患过麻疹的人就不再患麻疹了?”答案是这一切的发生均与人体的免疫有关系。那么,进而设问:“什么是免疫,免疫的作用是什么?”从而引发学生议论,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提高了学生主体参与的热情。
四、反馈调节教学方法
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大都是根据事先写好的教案进行教学,这样容易忽视或者无法预料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差异性和特殊性。例如,在教学初中生物“根对水分的吸收”一节时,在讲到细胞吸水原理时,眼扫视全班学生,发现部分学生皱眉头或摇头,便及时改变教学方法,通过做实验来解决难点。将两块马铃薯块或萝卜条分别挖洞,再分别装入清水、盐水或糖水,过一段时间让学生观察马铃薯或萝卜条有什么变化。学生就会发现,装入盐水或糖水的薯块或萝卜条变软了,液面升高了;装入清水的薯块或萝卜条变硬了,液面下降了。教师总结,细胞液浓度小于细胞周围溶液浓度时细胞失水,反之细胞吸水。这样及时调节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参与,顺利实现教学目的。
五、生物教学尽量从现实的背景资料入手
例如在“在生物的遗传”课前,让学生调查自己与父母的一些特征,如眼皮的单、双、有无耳垂等,并试着加以解释。上课伊始,学生们汇报了自己的调查结果,但谁都无法正确解释,学习的积极性因而空前高涨。例如:学习遗传和变异知识后,让学生对其家乡的近亲婚配所生子女隐性遗传病率进行调查,还有如性别比例、单、双眼皮的调查统计等。例如,利用班级办的黑板报,大力宣传中学生抽烟、喝酒、打游戏机对神经系统的危害;预防艾滋病主要是洁身自爱,严肃行为道德,根除不良行为,不接受被污染的血液和血液制品的输入,不接受不洁针头的注射和皮下穿刺。
六、提供学习指导
一、根据问题的性质设计
课堂教学离不开问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一些重难点、疑问点或有争议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是易于生成话题和展开对话的契机。相应的,关于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话题有几种常见的设计策略,即围绕教学重点、难点设计策略,围绕教学疑点设计策略,围绕争议点设计策略和围绕教学内容所触及的社会热点设计策略。
1.围绕教学重难点问题设计策略
教师一般在上课前就已经预设好了教学中的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以预设性的话题呈现给学生。这种设计策略需要教师在课前认真备课,认真领会课程标准,把握教学目标,钻研文本教材,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水平,准确确定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问题,根据重难点问题和教学情境设计出课堂教学话题,在课上加以引导学生,围绕重点和难点展开对话。例如在学习“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性”内容时,引导学生自己建构知识体系;教材设计实验预期会出现什么现象?漏斗管内的液面为什么会升高吗?为什么?如果烧杯中不是清水,而是同样浓度的蔗糖溶液,结果会怎样?通过这亲戚的设疑,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学生能够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享受到一种成功的乐趣。
2.围绕教学疑点问题设计策略
科学起源于疑问,课堂教学首先要鼓励学生对教师、文本的质疑,抓住疑点问题设计课堂教学的话题,围绕疑点展开对话,有利于培养学生质疑和解疑的能力。这需要学生思考,使学生达到学而思、思而惑、惑求解。同时可以对学生可能回答的结果加以辨析,明确错误的原因,这样既加深了对课本所讲内容知识认识和理解,同时通过练习深化了所学知识,发展了学生思维能力。
3.围绕争议点问题设计策略
教学中的争议点问题往往是思想观点碰撞的基础,是激起学生认真思考和探索的能力,围绕有争议的问题开展对话,有利于学生培养批判、反思、交流沟通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捕捉有争议的问题,围绕争议问题来设计话题,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4.围绕社会生活的热点问题设计策略
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热点或焦点问题往往是人们颇为关注的问题,教学内容或多或少会触及社会生活中这方面的问题。在社会生活中的热点或焦点问题中,我们所选择的必须是那些对学生有教育意义,能引起师生兴趣,并结合教学内容和能实现教学目标的问题,才可成为课堂教学的问题题。新课程强调生物学和生活生产实践的应用,因此可以根据利用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生产实践常见的现象来整合教学资源,如(1)观察到的生活生产现象,植物生长的向光性,肥胖和脂肪肝,太湖蓝藻暴发等;(2)现代生物热点现象,每年的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化学奖与生物学知识点、H1N1型流感疫苗的研发、全球气候问题、生物多样性减少等;(3)学生自身体验的现象,青春期心理生理变化、疾病治疗和预防等生活实践。由于这些现象与体验与学生密切相关,学生比较熟悉,可以增加学生的亲切度,缩短师生的距离。从而成功地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主动性,也可以为课堂的“生成”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二、根据问题的生成方式设计
课堂教学中有种两问题生成方式:一是由学生自发生成,二是由师生共同生成,教师要针对这两种方式采取不同的策略。
1.学生自发生成问题时,教师在“顺”中设计
课堂教学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和教学情境会自发地生成问题。对学生自发提出的问题,教师要采取“顺”的策略,顺应学生的疑问需求,帮助学生获得答案。
2.师生共同生成问题时,教师在“引”中设计
在对话过程中,有许多话题生成的时机,但教学中教师往往没有能很好把握这样的机会。师生之间对话时,教师要巧妙地追问,恰当地把学生引导到话题生成的边缘,不断激发学生,进而引发出问题。这样的问题是完美的话题,既包含教师的以目标为导向的预设性,也包含师生之间话题的自然生成性。因此,师生对话时,正确的“引”是问题设计的重要策略。
三、根据师生的协商设计问题
1. 教学问题设计要趣,激发思维的积极性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初中生物的教学内容,适当地引入直观材料或轶闻趣事来设计新颖有趣的问题,可以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兴奋状态,这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就能充分调动起来,并进一步主动地去探索寻求答案。
例如在讲“植物蒸腾作用”的意义时,教师可以设计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讨论:(1)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但植物体内的水为什么可以从根部到达树冠呢?(2)“大树底下好乘凉”这句话包含了什么科学道理?(3)有诗云:“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森林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它们对气候的调节做出了什么贡献?通过在情景中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诱发了其思维动机和探究的欲望。
2. 教学问题设计要悬,激发思维的探索性
好奇心是追求知识、探索真理的源泉。教师在设计教学问题时认真分析教材,寻找最佳处创设悬念情境,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使学生对所讲内容产生一种急于追下去的心理,因而注意力倍加集中,求知欲倍加旺盛,例如在讲授新课“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方式”时,为了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一开始就进入积极思考的状态,教师可从生活实际出发设计问题:农民在移栽庄稼时为什么要选阴天或傍晚,还要带土移栽?为什么早上不宜到树荫底下锻炼身体?为什么一次施肥过多容易造成“烧苗”?生活在淡水中和海水中的鱼要不要喝水,为什么?施肥前为什么要先松土?俗谚“冷水田低产水稻”、“烂泥田低产水稻”有何科学根据?这些现象或者俗谚都是学生所熟知的,如何用生物学知识来解释呢?这时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期盼、渴求的心理状态,有效地激活了思维的探索性。
3. 教学问题设计要巧,激发思维的灵活性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寻找最佳时机,在学生思维容易堵塞的地方巧妙设疑,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然后开通思路,释疑解惑。在学生最容易忽视的地方因势利导,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从而使先入为主的错误得以纠正。 教师对教学总结是相当重要的。一年年下来,学生什么地方易出错,应该心中有数,我们要在上新课时,分析清楚,而不因在练习错误后再来补救。例如在复习生物的发育一节时,先引导学生回顾概念“受精卵是一个细胞。这个细胞经过细胞分裂、组织分化和器官形成,直到发育成性成熟的个体,这就是生物的个体发育。”然后提问:高等植物和高等动物个体发育都是从受精卵开始的,这种说法对吗?学生多数都不假思索地说对。此时教师进一步设疑:雄蜂个体发育的起点是什么?月季在进行营养生殖直接产生新个体时,个体发育的起点又是什么呢?这样,教师于无疑处生疑,在学生最容易忽视的地方因势利导,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从而使先入为主的错误得以纠正。
4. 教学问题设计要精,激发思维的层次性
如何推动实践教学
以北方民族大学为例,该校设置的7个实验板块中,设计性和综合性本科实验项目的来源,均围绕教师的科研项目或科研成果而设置。例如:在微生物学板块中,部分实验教学项目是根据基金项目“虾青素高产酵母菌的选育及其产物功能研究”等课题而设置。再以福建师范大学为例,生命科学学院工业微生物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投入建设经费2000余万元,建成省属高校领先水平的发酵工程中试车间[2]。目前该车间配备有多台10~1000L全自动发酵罐及其配套的辅助设备和下游工程设备,如空压机、空气净化系统、电锅炉、制冷装置、管式离心机、三足离心机、微滤系统、超滤系统、纳滤系统、喷雾干燥器等先进的仪器分析系统,完全可以满足该院师生进行相关实践性教学的需要。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在学生毕业实习之前,由学院下属的5个研究中心根据自身特色,各负责1个本中心课题组特色教学训练项目。将学生分为5个大组,轮流进行互动实验,每个项目安排4~5天,整个教学训练项目在短期内完成[3]。天津科技大学认为上述做法实质上相当于工业产品开发中的中试环节,具有连续或半连续的生产方式,并可以全面监测产品过程,从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它是学生将知识从理论上升到实践的一个重要环节。例如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与娄底百雄堂高科技农业有限责任公司建立校企产学研合作关系,合作内容是:(1)开展科研合作。(2)每年接收生命科学系学生实习。(3)共享资源。例如公司提供腊八豆菌种和腐乳菌种等现有产品和技术,作为科研合作的起点和生命科学系实验课的内容;生命科学系提供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光谱仪等设备供公司产品质量分析使用。此举可供其他高校借鉴。2009年以前,生物工程与生物技术实验装备中多数涉及上游技术的设备已经基本配置到位(如基因工程操作设备,萃取、离子交换、吸附、层析、蒸馏、结晶干燥等实验室级别的代谢产物分离设备),缺乏的是下游生产级别的设备,所以要重点考虑配置实训车间设备。在高等教育装备博览会上,同样可以看到国家对高等教育实验室装备的一些新理念,以及设备制造业满足市场新需求的动向。浙江天煌公司的实验室设备,以典型工业产品范例和个案研究开发,作为高校实验实训的装备依据。涉及生物技术的实训系统,就有啤酒自动化生产线过程控制(工程型)系统(含5器和4发酵罐)等。高校还需建设固体制剂生产线实训车间(含30万级洁净水平操作间)和分离制备生产线(包括发酵罐、多功能动态提取罐、旋转薄膜蒸发器、结晶罐、迭片式离心机、板框压滤机等),适合各类食品或药品的生产操作训练。校内小型实训车间,其生产过程完全与工业化生产过程相同,使学生能够从生产原料预处理、培养基制备、菌种扩培、发酵罐灭菌、接种及发酵过程中工艺参数的控制、产品分离提取等各个环节进行实际操作和系统分析。不过,各校对实训车间的投入还是普遍偏少。天津科技大学生物工程校内实践基地,设备总价值近500万元,包括好氧发酵、果酒酿造、啤酒生产、分离提取、精制纯化等中试系统,涵盖了生物工程产业上中下游生产环节[4]。华中农业大学从2000年起分3期,建成生物工程专业教学实验室1000m2,包括有通风发酵、固态发酵、生物工程下游技术、啤酒加工等实验室及仪器分析室和准备室等。在引进现酵控制系统、发酵后处理设备的同时,成立了生物工程设计室,通过工程软件AutoCAD电脑绘制,进行发酵工艺和设备流程设计等操作。
实践教学中新手段、新体系的运用与推广
对于和实际生产联系最紧密的课程,如化工原理、发酵工程、生物工程设备、生物发酵工艺等,吉林农业科技学院考虑到设备的限制问题,增加了模拟教学,从专业教学仿真软件开发公司购置了仿真教学模拟软件,保证一人一机的实践演习。这些软件的仿真性强,尤其是配备的实践操作演练,能让学生真正达到工厂模拟化的操作练习。烟台大学生物工程系将计算机模拟仿真引入实践教学[6]。这种仿真系统能逼真地模拟工厂运行和各种事故状态的现象,大大缩短培训时间。在计算机仿真环节,该校选用了北京东方仿真公司开发的青霉素发酵工艺仿真软件,以单元操作的形式进行仿真模拟。青霉素发酵工艺仿真包括青霉素发酵生产、青霉素的精制和提纯等内容。同时,教师可以通过计算机监测系统,全程跟踪每组学生的操作,真正达到实践训练教学的目的。传统实验项目普遍存在反应体系大、样品处理量多和处理时间长等特点,也使微量移液器、微量与狭缝分光光度计等现代科教仪器不能充分发挥其先进性。微型化实验于1988年末开始引入我国,关于微型实验已有文献报道[7]。微型化实验的研究,是着眼于环境保护和实验安全的需要,体现了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要求。微型化实验具有现象明显、操作简便快速、节省经费、减少污染、安全和便于携带等优点。
本文作者:余多慰工作单位: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1 以诗引题,诗情画意共分享
在讲授蜜蜂这部分内容时,我用了“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这句诗,请同学们说出诗中说的是谁,为什么要这样形容这种小生物。在讲授蚕时,我请同学们用一句诗来描述蚕的一生。于是,同学们几乎异口同声引用了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诗句。这时有同学问,就蚕的一生来说,这里的“死”字从生物学角度来讲是否合适,又引起了学生一场激烈的舌战。其他诸如“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等等。古诗新解既引起了学生注意,又活跃了学生思维,突破原有的思维定势。
2 运用成语,抛开引喻说现象
在学习了蝉,并给学生展示了蝉蜕皮的一系列照片后.我要求学生用成语来形容一下蝉,经过一番思索,学生说出了“金蝉脱壳”、“薄如蝉翼”。在一段录像中同学们看到一只蜻蜓在轻点着水面,我问用什么成语形容合适,学生不约而同地说“蜻蜓点水”。我就进一步说,这个成语用来形容学习不够深入,可你们知道对于蜻蜓来说,这种现象有什么意义吗。通过学生熟悉其引申意义的成语,回到成语的本意,使学生有了另一种考虑问题的方式。
3 趣味谜语,生物知识里面藏
“一个诸葛亮,稳坐中军帐。摆起八卦阵,专捉飞来将。”用这个谜语我提出了园蛛这一话题。“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个白胖子”这个谜语,教材上要求学生分别说出各部分是花生的哪一部分,巩固了知识的同时还增强了趣味性。
4 故事引入,亦情亦景亦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