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健康与亚健康的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亚健康状态是现代医学的一个全新概念。传统的中医理论为亚健康的康复奠定了理论基础,尤其治“未病”及辨证论治思想,恰好适宜作为亚健康状态临床防治、调理的指导思想。
有人报道现在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会表现出精神不振、情绪低沉、反应迟钝、失眼多梦、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易受惊吓等状态;而在生理上则表现为疲劳、乏力、活动时气短、出汗、腰酸腿疼等。此外,有时还出现心血管系统症状如心悸、心律不齐等。其实,这就是亚健康状态。
亚健康现状
中国的亚健康人群已超过7亿,高收入人群的过速老化趋势已经超过欧美国家。其危害性已经被医学界认为是与艾滋病并列的21世纪人类健康头号大敌。据我国16个百万人口城市亚健康率的调查显示,北京市民亚健康率为75.31%,上海为73.49%,广东为73.41%……一项中科院的调查显示:我国知识分子平均寿命仅为58岁,低于全国人口平均寿命10岁左右,并且早逝现象正在加剧,中年知识分子60%~70%处于亚健康状态。25―59岁人群中,女性死亡率为10.4%,男性死亡率达16.5%。另据最新统计,近年城乡居民前四位死因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全国每年死亡人口中就有70%以上死于非传染病,这些疾病大部分与不良生活习惯有关,是可以控制和预防的,但由于全民健康教育不够,大众预防意识不强,没有在亚健康阶段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才导致了严重的疾患。由亚健康发展引起的慢性疲劳综合征占全国总人口的60%~70%,多发生于35~45岁,以脑力劳动者居多,近几年来在下岗职工中也不少见。并且呈逐年上升趋势,亚健康已经成为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
亚健康的概念及主要表现
亚健康状态的研究已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热点问题,有关亚健康状态的概念、症状、评估标准及亚健康状态的生理生化检测等均已进一步明确。何谓亚健康?1984年,WHO给健康下的定义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而不只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从健康定义可以看出,除健康和疾病之外,人类还有一种状态是虚弱现象,即是亚健康。一般认为,亚健康状态(sub―health)是指人的身心处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一种低质状态,是机体虽无明确的疾病,但在躯体上、心理上出现种种不适应的感觉和症状,从而呈现活力和对外界适应力降低的一种病理生理状态。亚健康状态(也有人称之为“第三状态”、“中间状态”、“灰色状态”)实际上是心身疾病的潜临床或病前状态。因其主诉症状多种多样且不固定,也被称为不定陈述综合征。其临床表现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身体症状:头昏,目涩,胸闷,气短,心慌,乏力,纳呆,腹胀,嗳气,腹泻,便秘,腰背酸痛,失眠,多梦,月经紊乱,痛经等。
心理症状:焦虑,烦躁,易怒,恐慌,紧张、过度敏感或情绪低落,抑郁,冷漠,失望,孤独,记忆力减退,睡眠差等。
道德思想表现:在世界观、价值观上存在着不利于自己和社会的偏差、偏激思想;内心深处产生不安、沮丧和自我评价降低甚至自卑等情绪。
社会表现:家庭不和睦,人际关系紧张,工作、学习困难、效率底下,难以承担社会责任。
中医治疗亚健康的基本理论
【关键词】健康 亚健康 体育锻炼
傅善来等介绍世界卫生组织一项全球性调查报告,全世界真正健康的人仅占5%,经医生检查,诊断有病的也只有20%,处于亚健康状态的占75%。从体育学角度,对人类的亚健康状况进行分析和研究,并通过各种不同类别的体育项目对人体亚健康状况进行干预,区分出不同类别体育项目对亚健康干预效果的差异性,旨在为减少和缓解亚健康状况,提出更加合理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为人类的健康和发展。
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是指正在或已经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人,是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是国家培养的高级专业人才。大学生在处理学习、社交、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关系问题时,时常产生内心矛盾冲突,从而产生情绪低落、忧郁、焦虑、头晕、失眠等亚健康的表现。
1亚健康的概念
亚健康状态是近年医学界提出的新概念,是一种临界状态,一般是指机体虽无明显的疾病,却呈现出活力降低,适应能力呈不同程度减退的一种生理状态,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生理功能低下的状态。即指非病非健康状态,这是一类次等健康状态,是界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状态。世界卫生组织将机体无器质性病变,但是有一些功能改变的状态称为“第三状态”,我国称之为“亚健康状态”。
2亚健康的分类
关于亚健康的分类方式,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解释,根据亚健康的临床表现和症状,主要可分为躯体性亚健康、心理性亚健康、社会适应性亚健康、道德品质性亚健康。
2.1 躯体性亚健康。躯体亚健康主要临床表现在以下方面:有疲劳感、头晕头疼、心慌、食欲不振、胸闷气短、消化吸不良、抵抗力和免疫力较差等症状。这种状态的亚健康如持续发展,将会影响人体各系统正常的生理功能,最后导致各种疾病发生。
2.2 心理性亚健康。心理性亚健康有精神不振、情绪低落、抑郁寡欢或情绪急躁易怒、心中懊悔、紧张、焦虑不安、睡眠不佳、记忆力减退、无兴趣爱好、精力下降等症状。
2.3 社会适应性亚健康
社会适应性亚健康患者不能很好地承担相应的社会义务与责任,在工作或学习中,会遇到重重困难,人际关系紧张,没有知心朋友,难以进行正常的社会和人际交往,将无法在社会上立足,进而会继发地产生各种心理疾病。
2.4 道德品质性亚健康。道德品质亚健康患者主要症状表现为认知障碍、情绪障碍和行为障碍等。人常常陷入个人狭隘的知识经验圈子,不能全面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在思考问题时常常为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能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思维缺乏灵活性、逻辑性等等。意义障碍是指内在的心理因素妨碍对道德要求正常理解而产生的心理障碍。表现为拒绝教育者的教育,形成消极的心理定式,毁坏任何教育方法的效果。
3大学生亚健康的成因
3.1 社会、学校和家庭等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随着的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社会的竞争、学习和就业压力日趋激烈,导致学生精神压力和心理压力过大,大脑长时间的超负荷运转,不能得到及时和充分的休息,导致人体的机能下降,神经系统失调,内分泌系统紊乱,进而影响了人体各系统的正常生理功能,使机体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
3.2不良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不规律的起居和饮食习惯,会导致人的生物钟以及消化系统的紊乱。通过调查发现许多大学生都有着诸多不良的生活方式,如熬夜、不吃早餐、偏食、过度节食、吸烟、过度饮酒、睡眠不足等,这都会影响大学生的正常生理代谢,甚者造成代谢紊乱。使大学生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最后导致各种疾病发生。
3.3 缺乏运动和身体锻炼。由于学生对自身健康关注度不够,对体育锻炼作用认识不足,没有自觉锻炼的意识,再加之进行体育锻炼的产地、器材和和师资的缺乏,导致学生锻炼的时间和次数严重不足 ,缺乏运动会直接导致身体素质下降,营养过剩、肌体抵抗力下降,长时间的静坐会造成大脑供血、供氧不足,而使大脑处于亚氧环境,导致大脑疲劳,从而出现亚健康的一系列症状。
3.4 人际关系的影响。由于受地域文化、生活习惯、家庭背景和个人性格等方面的影响,有许多新生进入大学后不能很快融入新的集体,不能适应大学的教学方法,缺乏义务感、责任感、出现同学间关系不协调,遇事容易偏激,容易感情用事,易产生沉重的内心苦闷、心理障碍和行为障碍,导致机体处于亚健康状态。
4 预防措施
大学生亚健康群体应该积极参与体育锻炼,通过体育活动改善人际关系,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从而促使亚健康到健康的转化。
健康与亚健康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如何预防亚健康的措施显得尤为重要。通过体育锻炼可以调节人体的各项生理功能,改善人体各系统的功能,可以提高心肺功能,改善血液循环,提高新陈代谢率,加强组织器官的营养过程,改善大脑皮质和神经体液的调节功能,促进脑中多种神经递质分泌,提高人体免疫力,增加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致病因素的抵抗能力。
【参考文献】
[1]傅善来,蒋有倩走出亚健康――21世纪健康新视[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
1亚健康状态的提出及意义
1.1亚健康状态的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医学上在生物医学模式向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过程中,人们也对健康的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20世纪80年代,前苏联学者N-布赫曼教授通过研究首先提出:人体存在一种非健康非疾病的中间状态,国外称为“第三状态”,我国称其为“亚健康状态”。亚健康状态是个很重要的概念,包含着前后衔接的三个阶段。
1.1.1轻度心身失调阶段轻度心身失调阶段是与健康相邻的阶段,常以疲劳、失眠、情绪不稳定等为主要表现,这些表现容易恢复,可转为健康状态。
1.1.2潜临床阶段轻度心身失调阶段若持续发展下去,已存在发展为某些疾病的危险倾向,其症状较复杂,表现为慢性疲劳或持续的身心失调,且伴有慢性咽痛、反复感冒、精力不支等表现,其生命活力、反应和适应能力减退,还可出现接近临界水平的高血脂、高血糖、高血黏度及免疫功能偏低的倾向。
1.1.3前临床阶段此阶段表示有病变存在,并有向某种疾病发展的高度可能性,介于潜临床和疾病之间,但症状不明显,诊断上较困难。
1.2“亚健康”概念的提出是健康新概念及新的医学模式变革中的一个重要进展世界卫生组织(WHO)在2002年世界卫生报告中指出,威胁人类健康最大的危险不是具体的疾病,而是体重过轻、不安全的等十大风险因素,这些因素导致死亡总计占世界范围死亡率的1/3以上。在中国、中美洲和南美洲等发展程度较高的国家,烟草、酒精、血压、胆固醇和肥胖所造成的疾病负担至少占总负担的1/6。世卫组织在《迎接21世纪挑战》中指出:21世纪的医学不应该继续以疾病为主要研究领域,应该以人类和人群的健康为主要研究方向。因此,正确认识健康的内涵、干预亚健康状态、降低发病率将成为全世界研究的重要课题。
2亚健康状态的研究现状及问题
2.1亚健康状态的研究现状亚健康状态在经济发达、社会竞争激烈的国家和地区中普遍存在,人数呈逐年增加的趋势。WHO章程序言中提到:全世界属于健康状态者仅占5%,找医生诊病者约占20%,剩下的75%就属于亚健康状态者。
1)近年来,山西省妇幼保健院亚健康检测指导中心对1 600多例的检测提示,约70%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或患病状态,其中中年知识分子居多。日本国立公共卫生院在政府支持下,进行了一次有史以来规模较大的调查研究,在5 000余名15~65岁人士中,表示感到“非常疲劳”的竟高达60%,其中因学习压力过重、工作量大、家务重、精神紧张者占44%,还有16%说不出原因。
2)我院2002年调查136名飞行人员的亚健康状态,其亚健康状态阳性者91例,占66.91%;其中25~30岁的发生率最高,为67例;从飞行时间看,飞行500~1 500 h的飞行员为75例;这组数椐提示,飞行人员亚健康状态的发生率较高,且存在年轻化倾向。
2.2亚健康状态研究存在的问题综合各家调查结果分析,亚健康人群多存在“六高一低”的倾向,即接近疾病临界水平的高负荷(体力与心理)、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血黏度、高体重以及免疫功能偏低。由于亚健康的医学研究起步较晚,还存在以下几个突出的问题。
2.2.1亚健康的确切病因、发病机理和危险因素未达成共识亚健康状态是多种因素中和作用的结果,既有社会学、心理学因素,也有环境、生活方式、自身体质和遗传学因素等影响。至于亚健康状态的成因,主要是人体调控功能的紊乱或者异常,当人体调控功能储备力、适应力和自愈力出现减退时,人体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适应能力降低,对疾病防御能力降低以及稳定内环境的能力下降;而当人体调控功能出现紊乱或长期异常未得到纠正和控制时,外界各种因素对人体的刺激会逐步导致某组织或器官产生一系列改变,这些组织器官所负载的基本生理功能也随之发生紊乱和异常,容易引起亚健康状态或导致疾病。但是,对导致亚健康的确切病因、发病机理和危险因素,目前既没有达成共识,也还存在着一些不明确的地方。
2.2.2评估与诊断标准未能统一目前,各国在评估标准上都有一定的差异,我国也没有统一的诊断标准,如果照搬国外标准的话,由于不符合中国国民的身体素质特点,有可能在诊断上出现偏差,不利于较好地开展研究和治疗工作。
2.2.3治疗上还缺乏针对性有关亚健康的研究多数局限于中高等教育水平的人群和高收入人群,而对整个社会人群的亚健康状态研究甚少,仍缺乏对亚健康干预、治疗规范化与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
3亚健康状态的研究展望
3.1亚健康的诊断标准可逐步趋于量化和统一人群及个体亚健康状态进行量化评估和网络监控将成为今后研究的热点,其研究方向将沿着“可以量化评估人口健康状态的技术”、“能够评估个体多种状态和病原体的临床检测技术”等方面发展。据悉,为保证我国卫生健康从以疾病为主导向以健康为主导的战略顺利实施,我国将对人群亚健康状态进行系统监测研究,以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健康管理与健康促进新模式。
3.2亚健康的干预及治疗将向多样化、专业化方向发展以慢性疲劳为主要症状的亚健康问题是21世纪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问题。当前,“减少风险,延长健康寿命”已成为全世界所有国家面临的任务。我国在这方面起步较晚,1997年5月才举办全国首次关于亚健康状态的研讨会,同年,中国药学会成立了研究亚健康状态的专门机构;全国首家亚健康康复中心于2002年在天津第一中心医院成立,该中心设有身心健康评估、心理治疗、生物-物理治疗科目,集治疗和康复为一体。通过深浮疗法、音乐疗法、大肠水疗、生物反馈疗法等先进手段,对前来检查的人实施未病先治。北京东华医院采用星状神经节阻滞疗法治疗亚健康取得了一定疗效,它能使过度兴奋的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改善血液循环,促进自然治愈能力,增强防御机能,起到调整血压,治疗便秘,改善睡眠,增加食欲的作用,大部分人做12次治疗即可显著改善症状。同时,中医药对亚健康的诊治有一定价值,其效果正在广泛调查研究中。此外,“五维系统护理”值得推广应用,它是按照人体系统相互配合、相互影响的特性,通过饮食、营养、运动、心理、空气五个方面对亚健康人群进行系统控制和指导的一种方式,其中以健身运动、心理训练、景观疗法最为重要。
摘 要 亚健康作为当前医学科学中的一个研究热点,国内外学者对于亚健康的相关研究表明亚健康人群的数量在不断增加。从国内来看,中国医学专家指出,目前,中国亚健康人群比例达70%;从国外来看,世界卫生组织经过调查表明,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亚健康状态约占人群的75%。据报道,青少年颈椎病的患病率已达10%甚至更高,而青少年中以大学生患颈椎病最为突出。笔者就有关亚健康与大学生颈椎病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综述主要从国内外亚健康研究现状和从病因病理、保守治疗两方面对大学生颈椎病做一介绍。通过保健体操这一功能性锻炼方法对颈椎病进行干预,来缓解大学生颈椎疲劳和预防颈椎病的发生,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生活质量。
关键词 亚健康 大学生 颈椎病 保健体操 研制
一、亚健康国内外研究现状
从2000年-2016年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以“亚健康概念”为关键字进行检索,共获得相关信息32784条。
《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提出亚健康是一种人体于疾病和健康之间的状态。从大量研究者的文献中得出,目前,亚健康的概念及相关研究仅限于我国学术界,“Sub-health”还没得到世界的认可,国内亚健康的研究大多局限于中医学范围,亚健康是属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第三种状态。而通过查阅国外文献期刊全文数据库发现对“亚健康”研究很少,美国研究者将这种状态称为“慢性疲劳综合征”(CFS)并制定了CFS诊断标准。尽管世界各国学者对亚健康状态进行研究工作,但是至今对亚健康状态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亚健康”是我国学者提出的“中国式”名称,其主要研究内容仍以CFS为主。
二、大学生颈椎病病因病理
唐汉武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大学生颈椎病病因多由于长期伏案学习或长时间使用电脑,加上姿势不正确,枕头过高过低等,屈颈过度,日积月累,使颈椎的关节囊、椎间韧带松弛,颈部肌肉张力改变,颈椎的动静力平衡失调,削弱了对颈椎的支撑与保护作用,颈椎因此而逐渐出现生理弧度的改变,进而引起颈部解剖学和组织学的改变,即颈椎生理弧度改变一生物力学综合性失衡的恶性循环。张先发等曾发现我国高中学生中,坐姿合标准者占学生总数的46.8%,其他大部分为近距离坐姿,左右偏者次之,凡此皆可导致颈椎动静力平衡失调,导致出现颈肩部的不适,甚至最终出现颈椎曲度的改变。周万勇等通过对60例颈部不适青少年患者颈部X线片分析,大部分患者有颈椎曲度轻到中度异常,且患者临床症状随曲度异常的加大而加重。张先发川等通过对100例青少年颈椎病患者的X线片分析,发现52%的患者有颈椎曲度改变,其中以生理曲度变直最为多见,不连续及后突次之,但与椎管无明显联系。
三、大学生颈椎病的保守治疗
由于大学生颈椎病多为功能性病变,故其经保守治疗多可取得良好的疗效,目前,颈椎病的保守治疗主要有中药治疗、推拿疗法、针灸治疗、理疗、保健体操等。其中,保健体操具有简便易行且具有预防和治疗双重作用的特点,尤其是针对青少年这一特殊群体具有其他疗法不具备的优势。孙海燕等采用“颈椎病前期调查表”及“颈部功能评价表”调查1252例18-40岁不同行业健康人群颈部健康状况,并将研究对象按分层随机抽样法分为试验和对照两组,用自行研发的颈部保健操对试验组进行干预,对持续推广应用的结果进行统计。结果显示,颈椎病发病呈不断上升且有低龄化倾向,在校大学生颈椎功能减退呈菱形分布,80%以上为不健康或亚健康人群,进行颈部保健操锻炼对改善颈椎局部症状效果明显。张茂狮等用自制的保健操对240例患者进行研究表明运用保健操后颈椎病的发病率明显降低,与正常组对照差异明显。
四、总结
亚健康的定义还不十分明确,CFS与亚健康是基本相似的,其诊断标准也有待完善,大学生颈椎病与亚健康的关系还不十分清楚,二者可能高度相关,从亚健康的角度防治大学生颈椎病有更为积极的意义。
从上述文献资料我们可以了解到,保健体操对疾病及康复具有很重要的作用,长期坚持进行适合自己的保健体操有助于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然而,如何正确选择适合自己的保健体操进行锻炼却很少提及。在创编的保健体操方面,大部分的保健体操没有对练习规格进行详细说明,练习的动作也不是很全面,动作相对单一、枯燥缺乏趣味性,动作名称偏向专业术语化,动作要领不够详细。这些问题都可能导致患者不能长期坚持练习和出现错误练习,从而影响锻炼效果。
参考文献:
[1] 林舒娜,张柔华,努尔夏提・尼加提,王晓东.高校学生颈椎病康复治疗与预防[J].当代体育科技.2012.34:21-22.
[2] 强刚,刘茜,潘道友,李涛,王小琴.大学生颈椎健康状况调查与颈椎病的防治[J].承德医学院学报.2014.03:222-224.
[3] 龙国强.太极拳对大学生颈椎病防治的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3.S1:223,205.
关键词:拓展训练; 高职教师; 亚健康
中图分类号: G4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言
健康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一个基本要素,没有健康就一事无成。人们对健康的认识,是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变化的。亚健康作为一个新的概念,是在20世纪90年化才被纳入科学视野,从千百年来固有的健康、疾病概念中剥离出来的;高职教师肩负着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蓝领人才的重任,浅析高职教师发生亚健康状态的主要因素和体现,采取适时定期开展拓展训练的措施,对于加强高职教师的整体素质修养,增强教育工作的有效性,提高教师的价值观、审美观和整体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高职教师亚健康的表现
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且是身体、精神和交往处于完美状态。相应地,亚健康又被称为机体第三种状态或灰色的状态,是近年来科技医学领域提出的新概念,一般是指机体没有明确的疾病,却呈现身体机能活力降低,适应力不同程度减弱倒退的一种生理状态。这是由于人本身的机体生理功能低下所致,它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边缘临界状态,无器质性病变,但有功能性改变,它与脑疲劳有密切的关系,也有人称此为“疲劳综合症”,用现代各种先进的检测方法很难确诊为某种疾病。近年来,高校教师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在许多权威部门的测试中,70%以上的教师处于亚健康状态,目前,高校教师亚健康状态呈现出一些特有的类型及表现形式:
1.1躯体性亚健康状态:主要表现为人的躯体的慢性疲劳。很多高校教师因教学任务繁重以及课题、科研的压力经常熬夜,总感到身体不舒服,浑身疲乏无力、时常肌肉酸痛、导致失眠焦虑、最终身体机能下降。如长期过度疲劳,不能够有效的及时缓解,则会出现积劳成疾而导致过度疲劳而导致死亡,俗称“过劳死”。
1.2心理性亚健康状态:复杂的心理活动是人类的一大特点,也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区别的依据。现实生活中,高校教师由于竞争压力过大,所以经常出现烦躁、焦虑、嫉妒、恐惧、心情不好,更可能展现脾气暴躁的一面;有的对教学及工作无兴趣,陷入自我矛盾中;有的表现在对晋升、提职、住房等方面的过度期盼,经常感到心里不平衡,常见的表现是焦虑,烦躁、睡眠不佳等多种形式,有时会出现心悸、不安、胃绞痛;各种与现实发生矛盾和冲突的因素都可能引起教师的亚健康状态。
1.3心理行为。社会发展和高校教育改革对教师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造成教师的负担过重,特别是目前用于各种反映工作成绩的考核评估体系标准与方法还不成熟,有时更会增加他们的心理压力。
1.4个体生活方式。不良生活方式是形成亚健康状态的重要原因,不良生活习惯能导致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疾病。
1.5认知水平。作为高知群体的高校教师,往往存在对亚健康状态认识不足的现象,大多数教师认为既没感冒又没发烧,既不疼又不痛,无论如何也不会不健康,又正是由于这种认识上的原因,使得他们感到不适时常常已处于真正的疾病状态,像蒋巩英同志一样英年早逝的教师在高校中并不罕见。
2、拓展训练的意义与作用
2.1拓展训练的意义
通过参加拓展训练的各个环节,参训者不久以后就可以重新对自己的个人能力及有步骤的认识进行剖析,增加自身的自信和提高自身的沟通能力,克服原来已有的心理惰性,增强打败困难的毅力,提高遇到问题后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够提高增强身体的灵活性和协调性,从而启发想象力与创造力,以及找到行为和思想方面实现突破口,最终让自身全方位的提高。
2.2拓展训练的作用
参加拓展训练后,在个人教学方便能够灵活运用生动语言进行课堂教学,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使得教学质量大大的提高,让个人在教学领域方面有了极大的满足和成就感。在个人生活上能够积极面对人生,通过训练积极释放自己的生活压力,在遇到人生挫折时能有效的改善自己的悲观情绪,提高自身对社会适应性,时刻已自己完美的精神状态去面对人生的一次次挑战与机遇。
3、拓展训练对高职教师的身心健康的促进作用。
3.1身理作用:拓展训练里面的多个项目都会对参与者有着一定的身体素质的要求,在这些要求的指引下从而自觉的参与进去,而达到锻炼身体的效果。例如:穿越电网,就需要教师们有一定的力量素质和柔韧素质才能胜任;有轨电车,就需要一定的协调性和体能来达成目标;还有脚吊环桥,在非固定的绳环上传过,少不了耐力和握力的支持。在参与这些项目的过程中,教师们就会有意的参与进去并且努力完成所规定的项目指标,这样就能有效的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
3.2心理作用:拓展训练研究表明[1],对高职教师实施人际交往方面的拓展训练,高职教师的人际交往状况显著改善。实验结果显示1年以上的定期拓展训练可以有效帮助自身减少心理压力,促进教师与教师的相互了解与信任,从而形成了团结奋斗、拼搏进取,共同提高的良好氛围,更加建立了和谐、信任的良好关系。拓展训练与高职教师的心理健康关系是密不可分的[2][3]。拓展训练是一种非常新颖而有效的培训方式,具有十分有效的训练效果[4],有研究结果表明,拓展训练对调节紧张情绪,缓解心理压力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可以使人理性看待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压力和问题。高职教师们在集体性的运动应激情境中,大家一起共同体会胜利、心理上的资源耗尽以及心理激情鼓励与动员,在良好的激情体育文化氛围下,产生积极丰富的情感体验,增强所有积极参与训练教师们的心理健康能力。
4、结语
高职教师亚健康的状况已经对其身心健康产生了严重的影响,而积极地探寻解决高职教师亚健康问题的途径与方法,是切实提高教师们身心健康水平、确保教学任务得以圆满完成,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与措施。而就拓展训练中总结出来了许多改善教师亚健康的优秀经验与方法,有助于高职教师的身心健康的发展,所以在高职院校中对教师定期开展拓展训练时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杨剑,等。体育生活拓展训练培养人们社会心理能力的实验探索[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12);1630-1632
[2]汪晓赞。学校体验教育与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报,2003,29(5):70-72
关键词:心理亚健康;筛查;大学新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8-0218-01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大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大众对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中间状态―亚健康越来越重视。亚健康状态的概念最早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西方发达国家的白领女性阶层;据WHO 的一项全球调查显示健康人占20%,余下75%处于健康和患病之间的过渡状态,即亚健康状态。亚健康已向整个人类提出了警示。当代大学生正承受着前所未有的社会、心理等压力,其健康状态不容乐观;而心理亚健康是亚健康的一种重要类型,它是介于心理健康与精神疾病的中间状态,这些状态均未达到CCMD2Ⅲ(中国精神疾病分类及诊断标准)、ICD210(疾病及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210)、DSM2IV(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等精神病学诊断标准,但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如不引起重视可能诱发躯体疾病、精神疾病和心理危机。
目前,大学生整体心理健康状况是良好的,在群体中,真正患有心理疾病,或具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毕竟是少数。我认为,真正患有心理疾病和心理障碍的人数并没有这么多,在大学生这一人群中,大部分并不是心理疾病患者,而仅仅是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所以,对大学生群体心理亚健康状态的研究就显得非常重要。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以云南省在昆七所高校2010级本科新生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应符合以下条件:(1)研究对象为非体育专业学生(2)研究对象无精神疾病(3)研究对象为自愿参与研究。
(二)方法
1、问卷调查法
采取整群抽样方法, 从云南省在昆七所高校2010级本科新生中,根据研究对象要求条件,随机抽取5个班级、约300人为研究对象,视班级人数过多或不足加减研究对象。问卷调查前说明本次调查意义,采用自愿记名的方法(但性别必填),由专人负责组织研究对象进行集体测试并当场回收问卷。
测量的问卷采用经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修订、由美国康奈尔大学Wolff HG Brodman R等编制的康奈尔医学指数(Cornell Medical Index,CMI)[3]作为指标,选取康奈尔医学指数中M~R部分(M―不适应N―抑郁O―焦虑P―敏感Q―愤怒R―紧张),共51个问题。在每个问题均为“是”和“否”两级回答,“是” 得1分,回答“否”得0分,根据性别确定评分范围,将男生》15分,女生》20分作为确定心理亚健康的标准范围[4],即本实验研究所定义的心理亚健康状态。
(三)统计分析
将回收的问卷进行整理,录入数据并用SPSS 13.0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
(一)一般情况
问卷发放每个学校300份,共2100份,回收2067份,问卷回收率为98.43%,其中有效问卷有2020份,有效率为97.73%。其中男生1011份,女生1009份。
(二)心理亚健康状况
根据问卷评分标准,得分取:男生》15,女生》20,人群界定为心理亚健康人群。我们得到云南省在昆七所高校心理亚健康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见表一)为20.05%,其中,云南师范大学心理亚健康人数比例最高,为23.73%,而云南财经大学心理亚健康比例最低,为16.89%。
所调查人群取回有效问卷中,所调查男生总人数为1011人,女生为1009人,男生心理亚健康人数为198人(9.8%),女生为207人(10.25%)。
(三)亚健康各因子得分状况
在我们所选取的康奈尔医学指数M~R部分(M―不适应N―抑郁O―焦虑P―敏感Q―愤怒R―紧张)中,被测试者得分状况如下(见表二)。
从表中可以看出,大学生心理亚健康主要体现在不适应、焦虑、愤怒和紧张等不良心理状态方面,而抑郁和敏感等心理状况较少。
三、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结果显示,应用改良过的康奈尔医学量表和评分标准对云南省在昆七所高校21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20.05%学生处于本研究定义的心理亚健康状态,即云南省在昆七所高校心理亚健康发生比例为20.05%,该结果与国内外报道的大学生有心理健康问题的人数比例大致相符。心理亚健康人群中亚健康的心理状态主要表现在不适应、焦虑、愤怒和紧张等方面。
心理亚健康是当今社会,对健康这一定义深入研究的重点方面,但对心理亚健康的概念、诊断方法及评分标准仍不统一。本研究中用改良过的康奈尔医学量表及评分标准筛查心理亚健康人员,调查结果与现有的研究大体相同,说明该筛查方法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康奈尔医学指数作为评价心理亚健康状况的工具,在国外已应用多年,但在国内利用其作为心理亚健康的筛查工具还不多见。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10J004)
参考文献:
[1]孙云.跆拳道选项课对女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状态的影响研究[J].信息科技,2009(12).
[2]刘欢欢,张小远,赵静波,等.军队医科院校心理亚健康学生肌电生物反馈干预研究.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4,25(22):2048-2051.
[3]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25―30.
[4]David L,John P,Wayne G,et a1.A family study of 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J].Am J Paychitry,1995,152:76.
[5]连长贵.大学生群体心理卫生回顾[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0,(4):129―130.
一、概述
亚健康状态是指介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一种状态,又叫“灰色状态”或“第三状态”,指机体在内外环境各种不良因素刺激下引起生理、心理变化,但又没有到达疾病的状态,是机体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临界状态。它是一个“动态”的、处于不断变化过程中的一种状态。
二、意义
研究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的现状和成因,能有效降低亚健康人群比例,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健康状况,为国家培养更多身心健康的合格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为此,笔者了解现今普通高校学生亚健康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寻求针对大学生亚健康状况的普遍情况制定响应的预防和解决方案,旨在为预防、消除亚健康状况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三、分析
(一)成因分析
1.特定的社会环境导致的心理亚健康。当今的大学生正处于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科学技术发展迅猛、人与人之间竞争压力巨大、过大的就业压力和复杂难以处理的人际关系,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迫使人们需要不断学习,以适应残酷的社会竞争。在这种高压、高工作量的生活环境下,大学生精神压力愈来愈大,身心都处于超负荷工作是导致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的最主要原因。
2.不良的生活习惯和体育锻炼的缺乏所致的亚健康。大学时代是一个人在心理和生理两个方面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一个发展阶段,但大学生独立生活能力差、缺少自控能力、生活节奏无规律,体育锻炼主动性又不强。
3.饮食起居无规律所致的亚健康。很多大学生都有不良的生活习惯,无论男生或者女生都有存在相当的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不吃早餐、暴饮暴食、过度节食、吸烟、过度饮酒、沉迷网络游戏、睡眠不足等因素,尤其是睡眠不足,更在大学生当中普遍存在。
4.思想亚健康状态。大学时代正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最终形成的阶段。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网络上各种“拼爹”、“炫富”和其他攀比的心理无时不刻不左右着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许多大学生在思想上容易随波逐流,形成错误的思维方式,造成思想的“亚健康”。
(二)影响因素分析
1.心理因素.主要是心理社会因素导致的心理应激、情绪激惹、行为异常造成的,同时个性特征、人格缺陷、性格怪癖也有密切关系。它们是互为因果、互相作用、辩证发展的关系。
2.社会因素.社会竞争激烈、工作学习负担过重、生活压力过大、人际关系复杂、上下级或同事之间关系紧张、遭遇生活事件负担过重、机械化公式化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占去了人们的大部分时间,使得人们之间的情感交流变得越来越少,孤独成为人们生存的显著特征。
3.环境因素.随着资源的过度开采,高楼大厦群的崛起,以及气候的改变,破坏了人类的生态环境,各种污染日益严重,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人体的细胞不能发挥正常生理功能,进而破坏人体阴阳平衡导致各种疾病。
(三)解决亚健康的对策
1.树立“健康第一”的观点。不断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对健康重要性的理解和对健康含义的认识。当前大学教育上,学校过分注重学业特别是专业技术的学习,严重缺乏对身体健康方面的宣传和教育,导致对健康的内涵理解片面,没有充分意识到个人健康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2.加强学生食堂管理工作。注重平衡膳食和合理营养,一方面要加强饮食环境卫生和食品卫生管理,另一方面加强营养配餐,因此学校在食堂饭菜方面更应多投入人力物力,为学生身体健康谋福利,满足学生学习和工作的营养需求。
3.体育锻炼是预防和消除亚健康的最佳手段。体育锻炼既是一种体育活动,更是心理活动,有经常体育锻炼习惯的人,除了身体状况比普通人良好之外,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往往也更强。体育活动是帮助人们从亚健康状态走向健康状态的一个重要而且有效的途径。
4.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当今社会是知识爆炸,信息万变的时代,人们生活的环境无不充满着各种压力,生活和工作的节奏过快,因此容易产生疲劳,尤其脑力劳动过大是导致亚健康状态的另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生活作息只有按照人体生物钟运转的规律,按时进食,工作和休息时间安排相对稳定,进行有规律的体育活动,注重劳逸结合,才能提高人体新陈代谢水平,将身体功能发挥最大效应,为社会做出最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王育学.21世纪新概念——亚健康[M].南昌:江西科学出版社.2006.6.
[关键词] 亚健康;中医;辨证论治
[中图分类号] R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3(c)-
亚健康是指人的身心处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一种低质状态,机体虽无明确的疾病,但在躯体上、心理上出现种种不适应的感觉和症状,从而呈现活力和对外界适应力降低的一种病理生理状态。处于此状态的人在身体上、心理上并没有疾病,但主观上却有许多不适的表现。据世界卫生组织研究表明,目前有60%的人不同程度地生活在亚健康状态中[1]。处于亚健康的人,学习工作效率低下,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降低,人体免疫功能明显下降。亚健康对人类健康的威胁越来越大,早在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就提出亚健康的概念并关注亚健康的问题[2],由于西医理论的局限性造成西方医学界至今没有提出很好的治疗方法,而具有整体观念,以辨证论治为指导的祖国传统医学对亚健康各种临床症状的治疗有着独特的优势和特点,针对不同的个体采用不同的诊疗方案,对亚健康的调治体现自然、安全、有效的原则,使个人身心达到最佳状态。
1病因病机
中医学虽无“亚健康”这一称谓,但其可以是内伤杂病范畴中许多证候的表现,如郁病、心悸、眩晕、不寐等病症。
1.1逆时而作,起居失调
《素问・调经论》曰:“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日平人。”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类必须顺应自然界的阴阳变化规律,在一定限度内通过自我调节,维持人体阴阳气血、升降出入的相对平衡。随着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饮食起居很难做到有规律,功名利禄、酒色财气、外伤劳损、过度等等,使人体长期处于入不敷出的非正常负荷状态,致阴阳、气血失衡,患上疾病。
1.2七情过极,情志所伤
《内经》指出:“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故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灵枢・百病始生》曰“喜怒不节则伤脏”,“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中医学认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过极,皆可致相应脏腑气血功能失常而使机体产生各种不适症状。如当代社会不断深化的改革,现代生活工作节奏的加快,竞争意识与行为的强化,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等使人思虑过度,形成了多层次的应激因素,使人们不得不承受越来越重的压力,陷入越来越多的矛盾,造成了人的心理状态不适应,由此产生过度的情绪变化,如抑郁、恐惧、焦虑、悲伤、愤怒等,进而影响人体内在脏腑的自稳调节机制,导致平衡失调出现各种亚健康症状。现代生理学研究表明:精神情绪因素可影响下丘脑内侧的“饱中枢”和外侧区的“摄食中枢”,进而可通过迷走神经影响胃液的分泌和胃肠的蠕动[3]。
1.3饮食不节,脾胃乃伤
“饮食自倍,脾胃乃伤”,“高粱之变,足生大疔”,中医认为:过食寒凉则易伤中阳,过食辛辣易致胃火及脾胃湿热,过食肥甘滋腻之品则易化痰生湿,脾胃失其健运,则气血生化不足,机体失于需养,日久可致诸脏虚损,导致亚健康的产生。
1.4劳逸无度,阴阳失衡
肾乃先天之本,肾所藏的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是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物质基础;肾精所化之肾阴肾阳为五脏阴阳之本,肾阴肾有调节五脏阴阳平衡的作用,即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正常机体在一定限度内通过自我调节,维持人体阴阳气血、升降出入的相对平衡,如出现一定限度的偏失,未成显著疾病状态即为亚健康。人到中年肾精渐衰,加之劳逸无度,肾精暗耗,导致脏腑气血阴阳失调,或内生五邪,或耗伤正气而致病症产生。
2中医防治
中医对亚健康的认识历史悠久,早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中,“治未病”的思想就已经提升到理性的高度:“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中医强调“治未病”,而且认为健康的生活、行为、工作方式是防治亚健康的根本方法,主张顺应四时,劳逸适度;调摄精神,平衡心态;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固本培元,藏精保肾;所谓“顺四时之气”起居有时以避寒暑,饮食有节,不暴喜怒,以颐神志,常于四时均平而无偏胜则安。正确看待社会问题,正确对待金钱、地位和权利,以乐观、平常的心态面对,所谓“安于淡薄,少思寡欲,省语以养气,不妄作劳以养形,虚心以维神,寿无得失安之于数,得丧既轻,血气自然谐和,邪无所客,病安增剧”。
3辨证施治
3.1气血亏虚型
头昏目眩,少气懒言,体倦乏力,稍劳尤甚,面色苍白或萎黄,手足发麻,自汗,舌淡苔薄白,脉细弱。其病因病机为长期饮食不节,起居失调或年老体弱等耗伤元气,脏腑功能衰退,气血生化乏源。治宜益气养血。方用四君子汤加减,气虚甚者加黄芪、黄精,血虚甚者加当归,汗多者加浮小麦、五味子等。
3.2肝郁气滞型
精神紧张,烦躁易怒,或忧思抑郁,胸胁胀痛,寡言少语,喜太息,时有悲伤欲哭,情绪低落等,舌黯红,脉弦滑。此乃情志不节,致肝气不舒,木失条达,疏泄无权,或肝气横逆,气机阻滞不畅,气滞血瘀。治宜疏肝理气解郁[4]。方用柴胡疏肝散或失笑散加减。药有柴胡、郁金、香附、白芍、川芎、当归、佛手、丹参、绿萼梅等。
3.3心脾两虚
神疲倦怠,憋闷气促,四肢乏力,纳少便溏,肠鸣腹胀,舌淡,苔白,脉濡细。脾胃乃后天之本,为一身升降之中枢,脾胃健运能使心肺之阳降,肝肾之阴开,而成天地之泰,若脾失健运,升降失常,就会产生一系列病症。治宜健脾益气,调养心脾。方用补中益气汤或归脾汤加减。药有党参、茯苓、甘草、黄芪、陈皮、当归、柴胡、枣仁等。
3.4肾虚型
此型可分肾阳虚和肾阴虚,肾阳虚者常见畏寒肢冷,腰酸腿软,阳萎,头昏耳鸣,形寒尿频,舌淡胖,脉细弱。此乃禀赋薄弱或房劳伤肾,下元亏损,命门火衰所致。治宜温补肾阳,方用右归丸或金匮肾气丸加减。肾阴虚者证见头昏目眩,手足心热,少寐健忘,腰酸腿软,遗精口干,舌红少苔,脉细。皆为房室不节,劳倦过度,或久病之后,真阴耗伤所致。治宜滋养肾阴。方用六味地黄丸或左归丸加减。
总之,亚健康虽不是病,但它是影响人体健康的不和谐因素,由它导致的众多症状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亚健康作为健康与疾病的中间状态,处理得当可向健康转化,处理不当将导致严重疾病,其关键在于早发现、早诊断,从而通过合理生活方式和中医辨证论治来积极调理、治疗,从而使人体达到一种自我稳定的状态,获得真正的健康。
[参考文献]
[1]龚海洋,王绮.亚健康状态及其中医学研究进展述评[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26(5):1.
[2]吴桐,张巧丽,雷顺群.北京CBD地区白领人士亚健康调查报告[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1):126-127.
[3]仲高明.胃肠道功能紊乱亚临床期的防治思路[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6,20(1):10.
象,征象的意思,是人体脏腑功能活动及其气血阴阳外在的表现。养象是指通过补养调理人体的脏腑气血阴阳而使人体功能活动的外在征象祥和健康,养象实际上就是保养人体的正气,抵御邪气的侵袭,保持人体脏腑功能的正常、气血的流畅和阴阳的平衡。亚健康状态在临床各种检查没发现明显的异常,但却有躯体性或心理性亚健康的临床症状,中医学对亚健康的临床症状认识,是通过机体的“正气”与致病的“邪气”相互斗争来实现的,即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亚健康状态的心身异常,与人的起居无常、劳逸过度密切相关,《内经》中“久坐伤肉,久视伤血,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久卧伤气”等,突出强调了过度的安逸和劳累致病因素。
亚健康的本质是“正气虚”,调控亚健康必然以“扶正”为纲,中医养形的养生方法,未必能达到“补虚扶正”、调控亚健康状态的效果,就要中医“养象”来调控亚健康状态,消除亚健康状态的各种临床症状,即通过药物或药膳的补虚、偏性调节来调动、发挥机体自身的抗病、祛病、愈病的机制和能力,提早干预、防止亚健康向疾病发展,促进亚健康人群向健康转变的一种养生方法。亚健康状态的发生、转化取决于人体正气的强弱,养象的目的在于培元固本,补其不足,纠其偏性,强盛正气,以正压邪,使阴阳归于平衡则身体恢复健康。
养象的基本原则就是对证进补。人体虚弱不足,或气虚,或血虚,或阴虚,或阳虚,则补以气,补以血,补以阴,补以阳;虚极者则要急补、强补,一般慢性虚弱者,则不可操之过急,当缓补;人体有偏热、偏寒之别,则进药有温、清之分,虚寒者温补之,虚热者清补之。尽管大多数中药滋补药药性平和,无明显副作用,但是药三分毒,任何滋补中药都有其性味、归经、主治、用法、用量和禁忌,如果不讲阴阳盛衰、寒热虚实,不辨体质强弱,对任何药膳都一概食之,有时就会事与愿违,所以进补必须对证,而且还要服用得法。
养 神
神者,即神明,指人的精神,是人的生命活动现象的总称,包括人的精神、意识、意志、思虑、德行、理智等。身心相联,身体受精神支配,精神是身体的主宰。中医学认为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在生命中居于首要地位,惟有神在,才能有人的一切生命活动现象。在人体统一整体中,起统帅和协调作用的是心神,只有在心神的统帅调节下,生命活动才表现出五脏六腑的整体特性、整体功能、整体行为、整体规律。即人的形体活动,受精神意识支配;人的精神状态,与形体功能密切相关。精神豁达明朗,就会身体健康;精神不明,必会导致身体的不健康;精神崩溃,身体失去主宰,就会衰亡。
养神在于明理,理透心明,养性修德,这是养神的重要方面。调神养生的关键在于心胸宽广,乐观豁达,不为世俗环境所束缚。中医学强调恬淡虚无,清静无为,少积寡欲,排除一切干扰,彻底放松。无欲则安,既然清静其心,便要为而不争,为而不居。不与争所见,则明于秋毫;不与争是非,则察于是非;不与争功名,则承认其功劳;不自我夸耀,则显示出自己的才能。强调人应该不为物欲情绪所累,不为精神所束缚,做到清虚静泰则神安,少私寡欲则保身,不要因为追求名位而伤德。
养生先养神,养神必修德,修心养性即是道德修养。善德才能体健,恶德则损人,嫉妒、自私、骄横、失信等恶德都会对身体产生不利影响;心胸开阔、仁爱待人、乐善好施、心神安定、气血和顺等善德才能健康长寿。同时注重愉悦养生,七情六欲,人皆有之,喜、怒、忧、思、悲、惊、恐是人的情绪表现,但各种情绪表现不能过分,过分的情绪表现容易导致疾病,即所谓“怒则气上”、“悲则气下”、“思则气结”、“恐则气消”、“惊则气乱”、“喜则气缓”。所以要节制情绪,使之归于平和。对于情志引起的疾病,可以另一种情志治之,应用情志相胜的治疗方法,来调节情绪的过激变化,恢复人的心理平衡。中医学认为养生主张形神共养的原则,并尤其注重养“神”。所谓养神就是炼养精神,使心脑强健。精神与形体不可分离,神为生命主导,养神守神则生命长久。故养形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养生,只有形神兼养,才是真正的养生。另外,中医学还把闲情逸致作为养生的重要内容,可以栽花种草,吟诗作赋,焚香鼓瑟,书画法帖,窑玉古玩,文房器具等,享受闲情逸致以养性悦心,怡生安寿。
亚健康的中医养生调控
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其《》中提出了著名的健康概念:“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能力上三方面的完美状态。”亚健康状态也就包括了躯体性亚健康、心理性亚健康和社会性亚健康,亚健康状态的调控应该包括生物、心理、社会三维取向的综合调控观。中医学的“形神一体”的养生学恰恰对应了亚健康状态的综合调控观。通过中医学的“养形”、“养象”和“养神”等养生方式,促使亚健康状态向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能力上三方面的完美状态转化,预防疾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