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如何培养孩子的心理素质范文

如何培养孩子的心理素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如何培养孩子的心理素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如何培养孩子的心理素质

第1篇:如何培养孩子的心理素质范文

为什么有的人在学校是尖子生,进入社会后却“泯然众生”碌碌无为?难道他们的智商不高吗?而现代社会也不乏高智商的未断奶的大学生,身为清华、北大佼佼者,却要父母陪读,衣食住行不能自理!为什么清华、北大的尖子生在毕业后还有人找不到工作?他们缺智商吗?智商只能构筑我们的知识层面,所以现今这个社会,情商比智商更重要。而情商的培养应该从小抓起,山东商报曾报道过这样一个案例:“四年级小学生水杯中被投花露水”一事,我认为投花露水的这位同学与人发生矛盾后采取过激手段,这充分表明现在的孩子太任性,自私,几个大人一手捧大的独生子女像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任何的风吹雨打,碰不得,伤不得,唯我独尊意识太强。当然,不要把教育的全部责任全推给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任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就要引起家长和教师的足够重视,相对于智商的培养,家庭和学校教育更应该关注孩子情商的教育,

教育专家表示,一个人是否具有较高的情商,和其童年时期的教育培养有着密切的关系。有人说, “性格是从小养成的”。在过分注重智商教育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必然缺乏了解他人、与他人进行良好交往的能力;在保护意识比较浓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必然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在充满愤怒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必然也有着暴躁的脾气和扭曲的心理。如果在男孩幼小的时候,父母就对他进行“情商教育”,给他们一个温暖、健康、积极的成长环境,教他们如何控制情绪、平息愤怒等,这将对他们的一生都起到积极的作用。新西兰的一项研究表明,当今社会孩子的智商是普遍提高了,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一代比一代聪明的同时,情绪情感和基本的人际交往技能却在急剧下降。据美国近15年来的统计发现,目前儿童和少年患有忧郁症的数量越来越多,甚至增加了近千倍。世界卫生组织曾经做出这样一个估计,即全球大约有1/5的未成年人,在其成年之前或多或少地出现不良的情绪行为问题,其中主要表现为学习困难、基本的社会交往困难以及或轻或重的行为等。

有关研究表明:智商更多的是靠天生,而情商更多的是靠后天的培养。这就意味着无论孩子天赋如何,父母都有弥补孩子性格的机会。在《100位诺贝尔奖得主的童年故事里》讲到这些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智商令人叹服,但是他们的情商更深深地震撼了我们。从这100个故事里,我可以知道到:情商比智商更重要!(因为他们主动性、应变能力、心理调适能力多超强!)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庞丽娟认为:"从儿童发展规律来看,儿童的教育应是全面的,不能只对儿童进行知识教育,还要进行人格、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这类教育比知识教育更能影响儿童将来的生活幸福和事业的成功。"

学校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以及优良的品行和学业成绩。其中有的学生学习成绩尚可,潜力较大,但品德、习惯,生活能力及受挫能力存在许多问题,影响了他们进一步发展。鉴于此我认为目前学校教育中应该加强情商的培养,情商是指非智力因素,即我们常说的心理素质,这是一个人获得成功的关键。如果一个人心里孤僻、不易合作;自卑、脆弱、不能面对挫折;急躁、固执、自负、情绪不稳定,即使智商再高,也难取得成就。我个人认为培养孩子的情商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要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自信心是人坚信自己有力量克服困难、取得成就的一种情感,是意志品质的必不可少的构成要素。它可以成为激励人们自强不息地去实现理想的内在动力。一般来说,在其它能力相当的情况下,自信心强的人更容易获得成功。所以有人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

其次培养孩子的忍耐力,孩子遇到困难,不要马上给他帮助,而是让他忍受挫折带来的不愉快,天长日久便会有成效。能忍耐的孩子的事业成功率大大高于不能忍耐的孩子。

第2篇:如何培养孩子的心理素质范文

多年来,绝大多数学校的基础教育一直存在着“三重三轻”即重智育,轻德育;重学业,轻品德;重分数,轻能力。不少学校对心理健康工作“口头上重视,行动上忽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造成学生心理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是学习压力、社会影响、家庭环境和教师的教育方法等。形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受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的影响。各方面都把升学率当做衡量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在办学水平与升学率之间画上了等号。只要升学率上去了,其他方面都可以马虎一点。一个学生心理健康,品德再好,高考差一分也不能上大学;过了高考分数线,表现不好照样上大学。家长,学生自然只看重学习成绩。学校教育中,重课内教学,轻课外教育:重尖子生,轻后进生,学校生活内容方式单一,许多学生对学习深感枯燥,乏味,信心不足,视课堂为牢狱,视学习为苦差事。而一些教师忽视学生心理特点,在教育学生时采用不当的方法,体罚、心罚,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使不少学生产生孤独、自卑的心理。有些后进生,被教师所嫌弃,失去上进心而自暴自弃。

望子成龙,是古今中外天下父母共同的愿望。可是,不少父母虽有此心却无此术。受片面追求升学率教学的影响,家长只善眼于孩子的文化学习,其他方面都可放任自流。有些家长错误地以为只要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就是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护,于是对孩子百依百顺,使孩子养成唯我独尊,目中无人的性格。

社会上的种种不正之风,如,贪污受贿,公款吃喝玩乐,以及坑蒙拐骗,图财害命等种种丑恶现象,也会对青少年学生的成长产生不良影响。

针对上述集中问题,社会、学校和家长都应根据现实情况和学生自身的特点采取总体规划,加强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多方面去做工作。

一、加强教师学习,提高教师心理素质

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现代化生活日益紧张和繁忙,给人们带来许多心理变化,面对激烈的升学竞争及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压力,教师要用科学知识调整自己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健康的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中。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学生的心理世界各有特色,怎样更有效地进行心理素质教育。首先在学校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心理健康老师,有适当的课时。通过课堂教学,抵制社会上不良风气对他们的侵害。

其次,组织各种心理健康活动,让学生从活动中去体验,真实地感受,从而受到教育。比如开展法制教育讲座活动,请有关执法人员来讲座,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心理健康的纪录片。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细致的工作,需要长期地渗透到各科的教学中去,充分地发挥我们育人的手段让学生在一种和谐、友爱、团结的气氛中去学习、生活,就会排除一切不良因素的影响,使其身心健康成长。

三、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

目前现在社会上许多孩子的父母。他们根本不了解如何更科学地教育孩子。因此,学校要通过家长会方式,共同指导学生在校、在家的行为,让家长懂得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懂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青少年年龄的特点,懂得教育学生的方法,对孩子的期望值不要过高,希望孩子成才,这是人之常情,但压力过大,也会适得其反。

四、孩子在家庭中也要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

第3篇:如何培养孩子的心理素质范文

【关键词】素质教育,家园配合,五心

1.幼儿园素质教育的主要特点与目标

作为基础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幼儿学前教育,由于缺少或没有直接的应试体系,因而在课程设置及教育方式等方面具有较大的自由度,幼儿园因此成为实施素质教育最为坚决的一块园地。那么,学前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具备哪些特点?①面向全体幼儿,使每个幼儿都得到充分的发展。②要使幼儿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强调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全面和谐发展,强调把幼儿园办成人人讲道德、处处见精神的家园,开启智慧、丰富知识的学园,提高体质、增强体魄的乐园。③要加强对幼儿个性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素质教育强调拓展个性教育的范围和空间,依据幼儿的兴趣和爱好,广泛开展各种兴趣盎然的活动,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待人接物的正确态度,使他们正确对待社会,对待生活。幼儿园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①培养孩子高度的社会责任感。②培养孩子继续发展的学习能力。③培养孩子的创新思维能力。

2.素质教育对家园配合提出了新的要求

配合是一种双向的活动,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要搞好家园配合工作,就应该重新认识家园配合的、真正涵义。作为配合的双方应尽量在教育上达成共识,在行动上取得一致,明确职责、主动互动。

2.1 对幼儿园的要求。①要改变过去幼儿园只管给家长下达配合任务以完成教师计划的做法。教师应不断到幼儿家中进行观察、访问,充分贯彻幼儿为主体的原则,建立家长与教师之间的同志加友谊的关系。②要改变过去只把家长当成幼儿园、班的后勤助手,只要求家长提供物质、人力、技术,忽视了解收集家长的教育体会,经验与协助家家庭解决其家教中困惑的做法。而代之以经常地通过书面、口头交流的形成了解与学习家长的成功教育经验、体会与问题,通过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家长之间的交谈,研讨互相促进启发解决不正确的教育方法,提高家教质量和幼儿园合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和实效性。家园应如何配合呢?其实三个字可以概括:多沟通。沟通,包括:家长与教师的沟通;教师与幼儿的沟通;家长与幼儿的沟通。

2.1.1 家长与教师的沟通。这主要是:①多问。包括问幼儿、问班上老师、问同班家长。问的形式有直接问和间接问。直接问是当面问,间接问是以打电话、问别人的方式实现。②多看。多走到班门口,看看班宣传栏;多留意校门口或宣传栏的通知。③多反映。包括口头形式、书面形式和电话联络方式。这里主要的是家长应多向老师反映幼儿在家的近况和主动向老师了解幼儿在园的情况。

2.1.2 教师与幼儿的沟通。①行为沟通。②语言沟通。

2.1.3 家长与幼儿的沟通:①要善于耐心倾听幼儿的心声。②要善于发现幼儿的闪光点。③要“童心未泯”,与幼儿“玩”得起来。④要有耐心,并要讲究一个“信”字,能说到做到。

2.2 对家长的要求。①树立“子女成才,家长有责”的家教责任观。②树立现代家庭素质教育观。③树立“不唯龙凤,但求成才”的现代家教人才观。④树立培养孩子成为创造型人才奠定基础的现代家教质量观。家长应认识与掌握的实施家庭素质教育的主要规律有:①家长与孩子同是家教主体的规律。②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同步培养的规律。③因材施教的规律。

3.当前幼儿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幼儿教育存在的误区。①忽视教育对象的人本意义。②过分强调现代技术的教育功能,忽视教学活动的生命意义。

3.2 家庭教育存在的误区。①教育目标不明确。②重智轻德。③过分溺爱。④过高的期望。

4.家园配合推进幼儿素质教育的策略

4.1 营造和谐轻松的家庭气氛。古语有云:人是环境之子。家庭是孩子接触的第一个环境,它会给孩子人格的成长打下难以磨灭的烙印。因此,父母应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家庭成员的行为、举动、态度无时不刻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的人格的建构。为此,家长应加强自身修养,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使自己的言行成为子女学习的榜样。积极创造一个宽松的自由自在的充满激励的氛围和条件,激发幼儿主动、充分地活动。

4.2 重视对孩子情商的培养。孩子成功与否与情绪的发展有很大关系。家长应做到:①坚信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好的教育方法。应站在孩子的角度来看孩子。②尊重孩子爱玩的特点,寓教于游戏中。喜欢玩耍和游戏是孩子的天性,老师和家长要尊重孩子的兴趣和爱好,把教育融于游戏中。③尊重孩子,和孩子建立平等的师生、亲子关系。④学会站在孩子的位置上考虑问题。⑤发现孩子的优点,使美好的品质蓬勃发展。⑥应教育孩子学会控制调节自己的情绪。⑦培养孩子乐观自信的品质。父母的责任、激励,是培养孩子乐观自信的重要条件。父母应对孩子多鼓励、赞扬,使其形成“我行”、“我能做到”的心理意识。

4.3 注重“五心”的素质教育。①爱心:爱心是素质教育的基础。②信心:信心是素质教育的力量。③细心:细心决定素质教育的质量。④耐心:耐心是素质教育持续进行的保证。⑤恒心:恒心决定素质教育成效的大小。

4.4 培养孩子对挫折的承受能力。未来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父母在家中可让孩子做一些有困难的事,受一点失败或挫折,并教育孩子学会正视困难失败等现象,再引导帮助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教育,再次尝试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第4篇:如何培养孩子的心理素质范文

[关键词] 幼儿教师;心理素质;结构;探究

【中图分类号】 G6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2-187-1

幼儿教师素质的形成与培养,会对幼儿教育产生决定性作用。那么幼儿教师心理素质基本结构应该包含哪几方面呢,下面我们就来探讨这一问题。

一、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品质

幼儿教师的职业人格是作为幼教的基础,是其作为幼教的最基本资格,也是其最基本的精神面貌的体现。只有具备了职业人格,才可以成为教育中权利与义务的主体。一个教师的思想品质、道德情操、政治理想、为人处世及其表现出来的一切,都是其素质及人格的具体体现,也是其为人师表的基本品格。在进行幼儿教师过程中,教师的人格会被完整地呈现于孩子们面前,对孩子们性格、人格、心理素质的形成,都有着重要影响。一个孩子在幼儿时期,不见得要学会很多知识,但是,人格及其性格的塑造,将直接影响其后天的行为。因此,作为幼师,一个手势、一个动作对于孩子来说,都是不可抗拒和极其重要的。幼儿每天都与教师相处,形影不离,他们无论做什么,都有教师的直接参与和指导,在无形之中,教师对孩子履行着管理以及培养的责任。在孩子心理,老师不仅是权威的象征,也是无所不能的使者。孩子对老师的崇尚及崇信是父母、社会都不能及的。由于孩子有着超强的模仿力,他们不仅模仿老师的言行,也会与自己的言行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差距。因此,在孩子人格初步形成、逐步发展的关键时期,幼儿教师的施教过程都属于“无言之教”。它对孩子人格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幼儿教师的高尚的情操及道德品质,健全的人格、极高的个人修养对于孩子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二、具有积极创新精神和较强的科研能力

我国一直提倡素质教育,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就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要保证这一目标的实现,教师就要是创新型的。要具备这种创新型精神,首先要求教师对教育事业必须有一种执着与深爱精神,只有怀抱一种积极的态度,才会在教育过程中出现灵感的萌发,才会使得创造性思维在现实中出现。其次,作为创新性教师,要积极参与一些高挑战性活动,充满自信。最后,要保持意志力的顽强。很多具有创新型精神的教师,不仅自身具有很强的科研能力,而且也具有极高的创新精神。在教育或者科研中,不断实现自我创新,自我发展。善于使用科学的方法,并且可以灵活、创造性地运用到实践中。经过分析、总结,在教学中不断形成新的理论,运用实践进行改进,同时又对当前的工作进行指导。

三、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耐受挫折的能力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各种机遇与挑战并存。对于教育尤为如此,作为教师要如何调整心态,努力适应当前环境,克服面前种种阻力,也是当前的首要任务。

四、广泛的兴趣和合理的知识结构

兴趣是由于一种客观事物的存在而引起的良好情绪,是对客观事物的倾向性选择。由于客观事物的不断涌现,对孩子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不仅拓宽着孩子兴趣,也使得孩子面临的知识视野更为开阔,各种问题、各种想法层出不穷。因而,对教师的知识储备也提出了挑战。要求教师不仅要知识层面、视野层面过硬,也要素质过硬,业务技能过硬,不仅要通晓天文,也要熟知地理,不仅要面向书本,更要面向儿童。教师不仅要关注自己知识视野的拓宽,也要在不断关注儿童的成长。时刻了解他们的需要,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的规律要积极探索,要了解他们,呵护他们,深刻体会儿童的表达及想法,做到因人施教。

五、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豁达胸怀

良好和谐的教育环境和氛围是教师良好心态的保证,也是他们积极投入工作的基础。良好的人际关系,融洽的教育氛围,宽松的学习环境,都是教师保持良好工作心态的必要条件。如果教师心理压力过大,势必影响其心理状态以及授课情绪,也会直接对孩子的教育产生影响。作为教师,不仅要接纳孩子们的优点,也要容纳孩子们的不足,不仅要协调与学校的关系,也要权衡与家长之间的关系,因此,要如何做好三方面关系的协调,是保证良好工作氛围的基础。教师在工作中,很难免会遇到各种问题,但是,无论遇到任何问题,都要本着客观的心态,一切从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出发,一切有利于孩子的教育出发,站在有利于孩子的立场来处理和解决问题。这不仅是种超越,也是自我价值的体现与升华,更是教师自身修养以及文化底蕴的良好体现。宽容是一种美德,是卓越智慧的完美体现,不仅可以促使矛盾得以融解,更可以在一种融洽的氛围中,实现教书育人的责任。

六、结语

幼儿教育是人一生中最早也接触也是最重要的教育阶段。幼儿期的教育,不仅会对孩子的一生产生重要影响,也会间接影响人类未来的发展。对幼儿教师心理素质的结构进行探究的目的,意在提升幼儿教师的心理素质,保证幼儿教育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牛翠平.幼儿教师的核心素质探讨[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10,(10).

[2]冯宝安.近十年我国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述评[J].学园,2011,(04).

第5篇:如何培养孩子的心理素质范文

【摘要】心理素质是中小学生的重要素质。如何提高孩子的心理素质?一要把握孩子心理健康的主要特征;二要帮助孩子克服自卑心理,学会自我接纳,敢于行动;三要帮助孩子通过自我暗示、听音乐、运动等方式,克服考试焦虑;四要帮助孩子通过升华、调整、代替、疏导等战胜挫折。

【关键词】心理素质;自卑心理;考试焦虑;战胜挫折

目前,世界范围内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日趋凸显,已成为世界性的社会问题和人类健康发展的问题,到了必须高度重视的时刻。专家预测:21世纪将会在孩子中出现心理障碍大流行。美国布鲁尔・卡特说:“培养孩子的心理健康,甚至比培养孩子的身w健康更重要。孩子只有具备了健康的心理,才能挑战未来,走向成功。”那么,怎样帮助孩子解决心理问题,保持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质呢?这给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及每个家长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增强心理保健意识,了解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同时还要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帮助孩子进行心理疏导,心理调适,提高孩子的心理素质。

一、把握孩子心理健康的主要特征

人的生理健康是有标准的,心理健康也有标准。关于心理健康标准的研究较多,说法不一,标准不一,心理健康的标准提示了心理健康的孩子有哪些特征,概括如下。

(一)智力正常

人的智力是由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组成的。思维是智力的核心。不同的人智力发展水平不同。人的智力发展水平分为超常、正常、低常三个等级,呈常态分布。在人群中智力超常、低常的人都是少数,多数人的智力是正常的。智力正常是个人生活学习和劳动的基本条件,智力低常就属于心理不健康。

(二)情绪稳定、愉快

人的情绪应该是稳定的,情绪稳定说明大脑的活动协调。有的人情绪波动很大,喜怒无常,常为一件小事暴跳如雷,这是情绪不健康的表现。人的情绪除了稳定之外,还要愉快,保持愉快心境。屠格涅夫说:“乐观是养生的唯一秘诀,常常忧思和愤怒,足以使健康的身体变成衰弱而有余。”马克思也说:“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服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一个人要健康必须乐观。生活中有的人总是开朗、乐观,不管遇到什么事都能想得开,不管什么时候见到他,总是乐呵呵的,这样的人很少得病,而且对生活、学习和工作都充满信心。但有的人总是愁眉苦脸,悲观失望,对什么事都不感兴趣,不管什么时候看见他,总是皱着眉头,就好像有多大的愁事,久而久之就会导致疾病的产生。

(三)人际关系协调

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人的许多心理疾病都是由人际关系失调引起的。心理健康的孩子善于与别人交往,愿意关心人,帮助人,在群体中的威信较高,比较受欢迎;有的孩子不善与人交往,喜欢独处,对人缺乏同情、友好,同学关系冷漠,这是心理不健康的征兆。能否与别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与别人友好相处,是心理健康的标准。

(四)个性结构完整

心理健康的人应有健全的个性。但在现实生活中,个性非常健全完善的人很少,尤其是当前的独生子女,个性的欠缺非常明显。有的孩子孤僻,不合群;有的孩子自卑,怯懦;有的孩子固执,任性;有的孩子偏激,狭隘。这些个性缺点,如果不及时克服掉,长时间下去就会出现个。

此外,心理健康还包括意志品质健全,自我意识正确,社会适应良好和活动效能吻龄等。以上是心理健康的主要特征,也是心理健康的标准。用这些标准就可以衡量一个孩子的心理是否健康。

二、帮助孩子克服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自己在某方面较为弱势,如生理缺陷等,造成不良的心理暗示,觉得自己什么都不如别人,只看到自己的缺点,看不到自己的优点,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和接纳自己。帮助孩子克服自卑心理,需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

首先,使孩子认识到人无完人,不必苛求完善,要学会自我接纳。生理上的缺陷已是不可改变的事实,只能接受,要学会寻找自身的优点与长处,以己之长,补己之短,或通过自身努力在其他方面获得优势。

其次,让孩子明白只有克服自卑,才能获得成功。多给孩子讲讲许多有缺陷的人通过努力创造奇迹的成功案例,如亚里士多德、达尔文、伊奇、拿破仑、亚历山大、莫扎特、贝多芬、拜伦等都因为有某种缺陷而更加努力,获得成功。

再次,引导孩子大胆行动,不怕失败。当孩子想要做某件事时,家长要鼓励孩子大胆行动,不要害怕失败而退缩。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害怕失败。

三、帮助孩子克服考试焦虑

考试是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大小小的考试每学期都要经历数次。凡是有过进取心的学生都会因重视考试而产生紧张心理,这是难免的。适当的考试焦虑,不但不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还会成为一种促进力,使学生的注意力更集中,督促与推动他们进行学习。但如果出现焦虑过高,超出一个人的承受力,就会产生一系列的不良症状。有的学生在考前出现过度焦虑,白天上课走神,晚上难以入睡,时常头疼,心情也十分烦躁,复习效率很低;有的学生因考试紧张,考场上出现晕场。

对考试过度焦虑的孩子,可以教他们用以下方法克服。

第一,自我暗示。消极自我暗示:“我不行”“我肯定考不好”。积极自我暗示:“我能行”“没关系,别紧张”“放松,放松,再放松”。

第二,听音乐。听音乐,尤其轻音乐,对调整人的紧张情绪缓解有大帮助。

第三,大笑。笑是精神的消毒剂,当产生高度焦虑时,不妨听听相声,看看小品,大笑几声,可化解焦虑。

第四,运动。机体的运动可以使精神放松。在考前出现紧张焦虑时,放下书本,开心地踢一场球,或来点别的什么运动,可以消除焦虑。

第五,深呼吸。考前或考场紧张焦虑时,做深呼吸4-6次可缓解焦虑。

四、帮助孩子战胜挫折

第一,升华。当孩子遇到挫折产生消极情绪时,引导他们把消极与欲望引到社会认可的方向上去。如一名学生没考进重点高中,认为自己一切没希望了,后来引导他读了许多名人传记,发现许多成功人才也都经历过挫折,从中得到启示,奋发努力,终于考取了理想的大学。

第二,调整。当孩子遇到挫折时,引导孩子重新调整自己的动机与目标,使它适合新的情况。有时孩子定的目标过高,无论怎么努力也实现不了,这就要帮孩子定个可望可即的目标。

第6篇:如何培养孩子的心理素质范文

小学家庭教育论文范文一:小学生家庭教育探析

摘要:家庭教育对人一生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影响,让孩子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为他们一生发展奠定基础,已成全社会的共识。但是,家庭教育主要包括哪些内容,怎样实施家庭教育,却有着不同的理解和看法,从而也产生了不同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小学生;家庭教育;生活习惯

家庭教育对人一生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影响,让孩子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为他们一生发展奠定基础,已成全社会的共识。但是,家庭教育主要包括哪些内容,怎样实施家庭教育,却有着不同的理解和看法,从而也产生了不同的教育效果。

1.家庭教育的误区

多数家长对孩子的成长十分关心,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也非常重视,但是,不少家长忽视了孩子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使家庭教育走入了误区,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

1.1 填鸭型家庭教育。许多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认为对孩子的教育项目越全越好,于是不顾孩子的喜好和感受,自觉或不自觉地给孩子施加压力,强迫孩子学习外语、打字、绘画、舞蹈、乐器等等,还美其名曰“全面发展”,造成许多孩子丧失了学习兴趣。

1.2 放任自流型家庭教育。部分家长依据自己小时候父母很少管教的经历,采取顺其自然的家教方式,还有些家长认为自己没有什么文化,教育不了孩子,干脆放手不管。孩子就是孩子,自觉性和辨别是非的能力比较欠缺,个性培养、学习态度及良好习惯的养成都需要家长的指导和帮助,放任自流的家教方式有可能导致孩子迷失正确的发展方向。

1.3 过度溺爱型家庭教育。德国教育家卢梭说:“你知道怎样使得你的孩子备受折磨吗?这个方法就是百依百顺”。父母对孩子过度溺爱,一切围着“小太阳”转,对孩子有求必应,过度保护,使孩子处于家庭“核心”地位,必然影响独立意识的形成,往往会造成孩子任性、自私、逆反心理。

1.4 保姆型家庭教育。父母过于保护孩子,处处干涉、限制孩子的活动,不仅禁锢了孩子智力的发展,而且束缚了孩子个性的形成。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胆小、怕事、神经过敏,在当今充满竞争的社会里很难立足。

1.5 智力中心型家庭教育。片面注重智力的开发培养,忽视了孩子的个性培养。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对幼儿智力开发愈来愈早,难度也愈来愈高,无视孩子心理发展特点和个体差异,盲目进行智力教育攀比,忽视孩子个性的培养。这种以牺牲孩子个性培养为代价的教育往往得不偿失。

2.家庭教育的重点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既有相同部分,又各有侧重,而且有些方面是学校教育难以奏效的,这就要求家庭教育要突出重点,把握关键环节。2.1 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孩子总要长大,总要踏入社会,良好的生活习惯不仅对于孩子的身心成长、个性形成和品质培养等等产生积极影响,甚至还能使其受益终身。第一,要培养孩子健康的起居习惯。规律性的起居、充足的睡眠,不仅有利于孩子的身体成长,还有利于孩子智力的发展;第二,要培养孩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挑食、营养均衡是孩子身体健康发育的基础;再次,要培养孩子独立人格,引导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方式会导致孩子生活能力差、依赖性强、心理承受国差,挫败感较强;第三,还要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这是家庭教育最容易忽视的问题,许多初、高中生还不会做家务劳动,说明家长在小学阶段就忽视了劳动观念的培养。要让孩子在劳动中学会自信、自强,培养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使他们能勤奋好学,自食其力。

2.2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小就要培养,家庭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一,要培养孩子良好的时间观念。有些孩子学习习惯不好,边学习边玩,半个小时能做完的作业却用了一个小时,效果不好,长大后做什么事都会拖拖拉拉。所以家长要让孩子从小就养成良好的时间观念。第二,培养孩子浓厚的学习兴趣。有些孩子存在不热爱学习,缺少求知欲,逃学、厌学的现象,这跟家长有很大关系。对待孩子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要耐心细致的回答,回答不了的可以带她们去查阅有关资料,增强他们的求知欲,而不可用搪塞的办法应付甚至直接训斥。第三,培养孩子课外学习的习惯。家长要有的放矢地介绍一些课外读物,指导孩子阅读,养成课外学习的习惯,拓展孩子的知识面。第四,鼓励孩子独立完成作业和自我评价。完成作业,是学生最基本、最经常的学习实践活动,是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的主要手段。要求孩子做到规范书写、坐姿端正、独立思考、认真审题、自我检查,切不可嫌麻烦、图省事而越俎代庖或放任不管。

3.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

棍棒不能出孝子,强迫学习同样不能出才子,反而会导致孩子的逆反心理,家庭教育一定要讲究方式方法。

3.1 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孩子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和阶段性,是一个复杂的矛盾斗争的过程,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不同的阶段会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在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时,必须依据孩子的年龄特征,遵循由易到难逐步提高的顺序,做到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决不能急于求成、拔苗助长。

3.2 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孩子的年龄、个性发育程度不同,其生理和心理特征就有所不同,身心发展水平也存在差异。家长一定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不能不顾孩子的身心发展水平,只凭主观臆断,以主观主义教育方法对待孩子,往往达不到教育效果,甚至事与愿违。

3.3 以身作则,持之以恒。家庭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过程中,家长的表率作用很重要,一定要以身作则,给孩子做出榜样。同时,习惯的形成非一朝一夕之功,非反复练习不可,一定要按照设定的标准严格要求,长期坚持,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3.4 善于沟通,寓教于乐。家长要善于与孩子沟通,走近孩子的内心世界,随时了解他们的心声,成为他们最知心的朋友,有时间要多陪他玩和游戏,在玩的过程当中寻找教育机会,达到教育和培养的目的。

小学家庭教育论文范文二:谈谈中小学生的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教育在子女成长成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正在得到越来越多家长的重视。家长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素质的高低,家庭教育环境的优劣,教育方法是否得当,是影响家庭教育成功的重要因素。实施好家庭教育首先要了解孩子,要有科学的成才观念和因人因事制宜的方法,身教重于言教。

中小学生 家庭教育 方法

家庭教育,作为现代国民教育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近年来得到广泛的重视和发展。据北京市青年联合会于近日完成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家长们最关注的众多的社会问题中,“子女教育”排在第一位。年轻的父母对自己子女的成长抱有更多的希望和给予更多的关注。80.3%家长认为“教育孩子,家长要承担主要责任。”它表明家长们虽然认同学校是进行教育的主要场所,但同时认为自己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良师益友。调查结果至少说明两个问题:一是家庭教育的功能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的重视;二是中小学生在成长成材的过程中,家庭环境、家长素质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在社会、经济、科学文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在信息化的时代,互联网等多媒体已经走进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改变着我们,在全年有节假、双休日115天的条件下,家长们怎样更好地承担起培养下一代的艰巨任务,如何科学、有效地搞好家庭教育,是值得探讨的课题。

我国具有悠久的重视家庭教育的传统,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孟子的母亲均是实践家庭教育的模范,三岁成孤的孔子后来成为中国历史上的“圣人”。“孟母三迁”、“断机教子”是流传至今的家庭教育的故事,被誉为唐宋家中的三家的苏氏父子被后人推崇,作为苏洵之妻、苏轼、苏辙之母的程氏夫人,其相夫教子的促成作用也是功不可没的,直至现代,家教成功的例子不胜枚举。

家长如何对子女实施家庭教育:

一是应该首先了解孩子。了解孩子是实施有效教育的先导。家长要知晓孩子各个年龄段心理和生理发展的不同特点,不做拔苗助长的事。近年来社会上屡屡发生的中学生弃学离家出走“闯天下”的事件。这些事件的发生不能完全归咎是学校、家长管教不严的结果。由于营养的充足和信息媒介的发达,致使中学生心理和生理发育“早熟”,而中学生社会实践渠道不通畅和家庭过度的呵护,造成中学生自理能力和自治能力差,心理的早熟和自治能力差的矛盾是初中学生的一个特点。了解这个特点并寻求教育方法的革新是家长们面临的新课题。另外,家长还要了解孩子在校的活动内容、课程进度、交往等,与老师保持经常的联系而不是坐等教师的家访,要耐心听孩子讲话,及时帮助孩子解除学习和成长过程中的烦恼,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制定和调整成长目标。

二是要有科学的成才观念。所谓人才,是指那些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做出贡献而被人们认可的人。在同一个年龄段的人群里,能考上大学的人毕竟是少数,那百分之七八十上不了大学的人就不能成才了吗?衡量成才的标准不是他们职业的优劣,学位的高低,而是他们对社会的贡献,有了贡献而被人们认可,他就有了承担更重要职务的实力与可能,也就为他进一步成才创造了条件。今后,好的职业也是要靠竞争才能获得的,要竞争就要有真才实学。

人才的成长是一个过程,人才又是分层次的,各行各业都可能产生自己的优秀人才。对于处于人生起点的中小学生来说,在家是个好孩子,在校是个好学生,走向社会是个好公民则是最基本的成长目标。家长可以以自己良好的品行和丰富的人生经验引导孩子,为孩子更多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创造条件,为将来走向社会打下好基础,克服“望子成龙心切,教子成才无方”的倾向。

三是注意子女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现在许多父母特别重视子女的智力发育,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能考上大学,就一好百好,前途就会一片光明。然而,事情往往并不象父母期望的那样,有的原本挺聪明的孩子学习成绩越来越糟,有的孩子对学习一点也没有兴趣,有的甚至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问题,无法再学习下去,为此,不少父母感到苦恼不安,困惑不解。问题就出在这些父母望子成龙,只注重培养孩子的智力能力,忽视了培养孩子非智力的心理品质。

在心理学上,我们把那些直接参与认知过程的心理因素称为智力因素,主要指记忆、思维、感知和想象等,而把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的心理因素称之为非智力因素,它包括意志、情感、性格、兴趣、心理健康水平等,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者相辅相成,缺了那一方面人都难以正常发展。

笔者一个朋友的女儿是个三好生,但从上初二时表现出了性格孤傲,学习上的“光环效应”使她失去了许多昔日的好伙伴,开始关注起“歌星”、“影星”来。越来越讲究穿戴,我的朋友注意到了女儿的这些变化,时常以古今中外优秀人才成长的故事引导女儿走全面发展之路,并书写了“秀才不怕衣衫破,只怕肚里没有货”的条幅挂在女儿床头,现在这个女孩在家长的正确引导下,心理素质稳定发展,由于品学兼优,被推荐为一所完全中学的学生会干部。

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人的心理活动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智力发展与个性品质的好坏是密切相关的,就一般人而言,他们的智力差别并不十分巨大,他们之间成就大小的区别,以及他们能否适应现实社会,主要取决于他们是否有着优良的非智力心理素质,如自信、意志坚强、富于责任心与合作能力、心胸豁达、勇敢执著,“志不强者智不达”,假如我们把智力比喻为一粒种子,而把非智力因素比喻为土壤的话,那么智慧的花朵只能开放在具有优秀的个性特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样的“土壤”上。

四是培养兴趣,加强学习指导。培养中小学生广泛的兴趣,加强学习指导,提高学习效率,不仅一直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倡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也是家庭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现在的中学生是二十一世纪建设者,二十一世纪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也就是今天我们培养的目标,家长有责任发现和培养孩子的兴趣,因为只有家长最了解自己的孩子。事实上,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兴趣,比如对动、植物的兴趣,对体育、艺术、天文、文学、无线电、机械等都可能产生兴趣,都是孩子智慧和理想的闪光,如果能被家长及时发现,爱护和尊重,就完全可以把这种兴趣迁移到学习方面来。所以,让孩子自觉学习的关键之一,便是培养孩子形成有效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将自己的兴趣与未来的理想相联系,则是推动人们寻求知识和从事活动的一种精神力量。

学习指导从内容上看,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还有对学习动力的激发,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成果的检测等,而它的最大功能是有利于提高学习质量,减轻学习负担,使孩子心情舒畅,生动活泼地学习,保持对学习的浓厚的兴趣,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指导孩子学习,要求家长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质,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和灵活有效的措施。但是,虽然家长的文化水平不高,而培养出了优秀子女的例子也屡见不鲜,原因是这些家长具有很好的个人品质、有良好的行为习惯,思维清晰,做事有条理,身教重于言教,给子女作出了榜样。

五是要适当利用网络媒体知识优化孩子的智力结构。现在的网校、网络课件、名师课堂等多的令人眼花缭乱,家长的任务是给孩子当好指导老师。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结构、课程进度、学业趋向精心选择“课外学习内容”,使课外补充课内,而不能本末倒置,更不是“课外学习内容”越多越好。要在孩子学有余力的前提下,逐步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形成对艺术、文艺、体育等的特长。

六是要不使孩子的物欲饱和。在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的今天,父母们对子女的要求几乎有求必应,从教育效果看,这种做法并不是最佳的。成功的父母懂得适量刺激,节制物欲,少给他们一些不必要的物质,给孩子留下一些主动获取的天地。对子女的爱与管教,都要有分寸,无爱,不可能教育好孩子;爱的过分,则意味着宠坏他们;管教不利,放任自流,孩子必然放纵成性;过于严苛,事事干预,又会使孩子惊恐不安,扼杀个性。应宽则宽,当严则严,态度和方法要因人因事而异,在这点上,父母双方应达成共识巧妙配合,互补互利,在孩子面前树立起一个慈祥而威严的形象。

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希望有众多的家庭来学习它,研究它,实践它。有一百个家庭就会有一百个家庭教育的行为模式,尽管不一定绝对地说重视了家庭教育,孩子就一定有作为,但成功的家庭教育至少是子女成才的一个良好基础,全国几亿个家庭若都重视了对子女的家庭教育,中华民族的下一代一定是人才辈出的一代。

第7篇:如何培养孩子的心理素质范文

上午好!为了孩子的教育大事,今天,我们相聚在一起。首先对你们的到来表示衷心地欢迎和感谢!感谢大家对木鱼小学工作的支持。学校召开一年一度的家长会,是想提供一个家校交流的平台,加强老师与家长之间的联系,使我们之间形成一条教育纽带,以便老师能够及时调整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同时促使家长也能够积极参与到学生的教育管理中来,共同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希望本次的家长会能给大家带来一些收获。

一、先向家长们介绍一下我班的情况: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孩子们便已成长为一名三年级的小学生了。本学期自我我接这个班以来,看着每个孩子逐渐渐长大,课堂上,大部分的学生都能坐端正认真听讲,更加遵守纪律了;积极动脑筋。做作业也比以前自觉多了,效率高了很多,学习习惯好了很多。大部分学生都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他们能遵守学校纪律,关心班级。许多学生在不同的方面都有出色的表现:上课发言积极的比如黄玲、向文睿、饶邦政、孟涵、肖鹏等;作业认真,书写漂亮的同学如黄晓芳、陈坤皓婕、郑鑫喆等;学习习惯特别好的如黄玲、张钰婕、牟牟钰芩等;应该说每个孩子都有他的长处,我们应该多方面地衡量每个孩子。确实,孩子们在自己的努力下,在各位家长的帮助下,各方面都有了质的飞跃。我们这个班的学生总体来讲,大多数学生养成了一定的良好行为习惯,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但也存在着不足之处:不少孩子比较聪明,但自制力以及自理能力相对较弱。丢三落四的现象比较严重,一会儿书本忘在家里了,一会儿作业本找不到了。每次作业,我们做老师的总要数一数24本齐了没有,有时候少了本子时还问不出少了谁,非得一个个报名字才能查到。不过,让我感动的是有你们家长的全力支持。一直以来,家长们总是非常热心、积极地支持着我们,配合学校开展各项工作,正是由于在座的大力支持,用心教育,我们班涌现了一批表现优秀的孩子,他们善于探究,潜心学习,请家长多多培养他们,让他们在班级中脱颖而出,也能带动整个班级,形成中年级“博学精思”的良好学风。

二、班主任工作方面

作为班主任,我想谈一谈如何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1、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性

这些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在父母的关怀、祖辈的呵护中长大,备受关爱,事事顺心,可以说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只要把书读好,其他的什么都不用做。其实长时间这样反而会使孩子养成依赖性,结果是生活能力没有,学习习惯缺乏,成绩也不见得好。所以家长们,您可以适当放手,让孩子学会自主,学会独立,有时候即便是受到挫折,相信在您的引导下,那也是一种收获。教育观念是家长素质的核心,我们家长的观念也要逐渐发生变化,应更加关注孩子的长远发展、全面发展。认识到孩子是不是一个合格有用的人才,不是一张试卷决定的,而是社会对他的检验。未来社会需要的是人格健全、心理健康、有社会适应能力、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人。一个人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生存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光有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学生的综合素质、情感、态度、价值观更为重要。所以,不能像以往那样,眼睛只盯在分数上。

2、培养孩子的“肚量”

部分孩子在家中唯我独尊,生活圈子狭小,很容易出现气量小的毛病,往往心中只有自己而无他人,只看见自己的优点,别人的缺点,有时甚至拿自己的优点跟别人的缺点比较。因此,我们要耐心地培养孩子的“肚量”,多带孩子去一些公共场所,让孩子与同伴们一起游戏、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孩子心胸开阔,豁达乐观的性格,孩子小时候就有很好的“肚量”,将为他今后的学习生活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因为鸡肠鼠肚的人往往会自寻烦恼,遇到一点儿小事容易钻了牛角尖。您想,24个人同在一个教室,摩擦是难免有的,关键在于如何避免,这就需要相互间的宽容、大度,也希望家长们多重视这一方面的教导。

3、培养孩子的进取心

人的心理素质,往往会对人的一生起重大作用。孩子年纪小,容易被一些大人看来似乎很小的事而激励。殊不知,小小的事却包含孩子成功的喜悦。作为家长,应学会和孩子一起分享。要给孩子自信、鼓励点滴进步,在很大程度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靠外部驱动,任何一个孩子都愿意取得好成绩,只是因为方法不当或是努力不够而暂时落后,教师和家长要为他们树立自信、指导方法,花时间帮助他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如孩子确认要干某件事时,做家长的应给予支持肯定,相信孩子的才能,并予以鼓励,孩子会倍受鼓舞,努力进取的决心可想而知了。如果孩子稍有不对,父母就谴责,打骂,会大大挫伤孩子的积极性,变得畏缩软弱,失去信心,影响今后的发展。所以,我希望家长和老师们携起手来,把工作做到学生的心坎上,做到真正有效果。

三、孩子的学习方面

孩子进入三年级,一切都有较大变化,作为家长与老师都要掌握孩子一切情况,进行因材施教,才能使孩子健康成长。这期间,从学习方面来说,孩子们学习上的知识内容广泛了,所以这就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础必须扎扎实实地掌握,同时还要拓展孩子的思维,从不同角度去考虑问题。学习方面的改变还表现在课程内容增加了,新开设的英语课、品德与生活课、科学课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也是现在教学内容中比较重视和重要的一部分。孩子们的学习方法需要转变——不再是低年级时的以机械记忆为主,要向理解记忆转型;各门功课中出现了更多的以锻练孩子空间思维、抽象思维以及概括能力、想象能力等等的内容,也不再是低年级时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了;大多家长都无法辅导孩子了,作为老师,我们在课堂上尽量使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等来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达到教学目标;作为家长,请你们也思考一下,你们该怎么做,才能帮孩子迈好学习生涯中这关键的一步,让孩子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从心理方面来说,孩子们很多事情都处于好奇,似懂非懂,他们开始有独立性,自尊心也逐渐增强了,也就是我们通常在讲的孩子知道“难为情”了,他怕“丢面子”了。从思想意识上来说,此时,孩子的思想从单纯走向复杂,也就是说想的事情多了,开始有自己意向,自己有自己的打算,但是他们的辨别力弱,这也就需要家长经常给孩子一些指示和告诫,经常提醒他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给他明确的方向,但需要的是大人的“口风”必须一致。不要爸爸妈妈这么说,爷爷奶奶却是那么说,这样孩子就更辨别不清楚了。最后我就本班的实际情况,给家长们提一个建议:重视家庭教育,家长的善导是家庭教育的黄金,要掌握孩子的心理,抓好萌芽教育,才能使孩子逐渐步入正道。教育孩子是我们教师的责任,也是家长们的责任。学生来到学校接受教育,提高和进步,是我们老师的愿望,也是家长们的愿望。

四、我希望家校之间加强联系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我们走到一起来了。为了我们美好的理想,我们必须一起努力,实现这个理想。孩子要健康成长,光靠学校教育肯定是不够的,家校结合才能使孩子不断进步。家访活动是我校的一项经常性工作,当然家访的途径和目标都有很多,我们有定期的家访,有根据孩子的特殊情况的家访,当孩子学习、心理状态、身体出现了不良状况我们都需要与家长及时的交流、沟通,需求帮扶措施。这种交流、沟通也是双向的,你们也需要经常来学校,或者打电话问问孩子的情况,或反映一下在家里的情况,以便我们及时针对你的孩子的特点展开教育。老师愿意从一点一滴做起,请和我们一样:无限相信孩子的潜力;永远不要对孩子失望;决不吝啬父母的表扬和鼓励;教给孩子一生有用的东西。请天下所有的父母记住这样一句话:“你可以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成为天才的父母。”

由于时间关系,今天讲的内容不能太多展开,最后几句话与大家共勉:

1、以高远的目标激励孩子。

2、以严格的要求约束孩子。

3、以实际的行动支持孩子。

第8篇:如何培养孩子的心理素质范文

甲骨文中“教育”这两个字很有意思。“教”字,上面是一个棍棒,底下是一个子,引喻为“上对下”的影响。影响靠什么实现呢?靠右边的“文”字,“文”在甲骨文当中中间有一个“心”,“育”在甲骨文中则是“孕育新生”的意思。

那么,如何在学校教育层面上避免我们所说的“重智轻德”这个理念?

林格先生告诉我们,在学校教育层面开展的教学实验和研究主要遵循两个原则:

一是高度尊重人的生命发展规律。

要引导学生自主培养不断自我更新的习惯,把学生从低级的学习行为习惯中解放出来,从而引导、激励学生主动学习,最终实现教育“不教而教”的目的。

二是从孕育良好的品质与道德行为入手。

可分年级、分学期进行训练与自我训练,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从而协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自我意识,建立健全的人格,培养平和稳定的成功心理状态。

其实,大家对德育是重视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个有道德的好人。曾经在一份调查中看到,家长同意“孩子从小应该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占85%,认为“孩子智力开发最重要”的不足10%。然而,当我们把德育、智育、体育、心理教育分成若干细目,请家长选择当前最关心、最重要的教育内容时,家长们不约而同地把热点目标指向了学习。从家庭教育实际看,大多数家长也把孩子的学习问题放在了第一位。重视学习、重视智育是对的,但在施教中忽视德育就是一种偏差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偏差呢?

首先,当今社会十分看重学历,这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一个人要得到满意的社会角色地位,没有学历是不行的;但是假若光有文聘只是一个“高分低能”的人,也是万万不行的。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强调人的全面素质的发展。

其次,我们教育工作者或是家长抓学习能抓住具体东西,而抓德育似乎很抽象。

比如,学生每天的作业,每次考试的卷子、分数,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容易提出要求、表扬批评。孩子的品德习惯问题就不那么具体,不那么好抓,而且作为家庭启蒙,家长总会以孩子太小不懂而疏于对孩子的教育和管理,从而使得孩子放松了对这方面的培养。

再次,对德育与智育的关系认识得还不清楚,这是最重要的原因。

有的人认为,知识学多了,道德品质就好了,这也是一种误解。知识掌握多了,有利于提高道德认识,但道德是需要实践的,必须进行情感培养、意志培养和行为训练,否则就会知行脱节。在现今的大学校园里出现了不少非道德现象,也许可以说明这一点。因此,我们老师和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能光抓学习,一定要认清德育与智育的辩证关系,让孩子在学会做人的同时再成为人才。也就是说,从本源上,教育就是用心灵去感应、孕育、温暖另外一颗心灵,让孩子的心灵充满温暖与阳光。这不正是我们教育的真实写照吗?!

这个感应、孕育、温暖的过程就是一个人被培养和被教育的过程。我们培养的人才就应该像教育家林格先生所说的应具备“三个维度”,即长、宽、高。

“长”是擅长,人有一技之长,并能不断学习,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

“宽”是指能与人相处和合作,因为我们是一个社会的人,我们的人才必须善于与不同的人打交道,更要有包容之心。

“高”是指一个人人格的构建,“高”决定了这个“器”的容量,这是关键,因为教育的最根本目标是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人。那么,德育教育要如何抓呢?

学校教育层面,要落实四个具体任务:一是尊重人的发展规律,建立孩子的自信心与健康的自我概念;二是全面依靠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让孩子心里有他人;三是用心灵温暖孩子的心灵,激发其潜能;四是从培养孩子的习惯着手,健全其人格。

除此以外还需要做一些具体的工作:

1.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教育。

2.责任心、义务感的教育。

3.勤劳节俭的教育。

4.孝敬父母、尊重长辈的教育。

5.遵纪、守法的教育。

6.诚信的教育。

7.理想、志气教育。

8.良好习惯的培养。

9.良好个性心理素质的培养。

第9篇:如何培养孩子的心理素质范文

有关部门曾有过统计:当今中国学习钢琴的少年儿童超过千万,如此庞大的琴童数量,本应当是件令人欣喜的大好事,这体现了国人对西方优秀文化的积极开放的学习心态。但是当前中国琴童的学琴状况却极其不容乐观,中国儿童音乐学会一位副会长曾经这样评价:“走上台的孩子天真烂漫,坐在琴凳上的他们让你有种说不出的疼爱,可是一上手弹,你的心都凉了――这些孩子根本就不具备演奏这些作品的能力,根本不了解音乐的内涵,对乐曲所要表达的音乐形象和音乐风格太不熟悉了!”

这位会长的评价是非常中肯的,事实上,当下许多中国琴童都是这样的情况!产生这样现象的原因固然多种多样,但钢琴教师在教授孩子学琴的过程中是否起到了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孩子的作用,毫无疑问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作为一名钢琴教育工作者,我想结合当今世界上各个优秀的音乐教育流派,以及在国内钢琴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感悟,对现代钢琴教育理念以及方法和大家进行探讨。

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首先是培养人。苏霍姆林斯基的这句名言道出了音乐教育的真谛,也是钢琴教育的真谛――培养优秀的人。

首先,关于钢琴教育的真正目的――孩子们通过钢琴音乐学习,不仅学习到钢琴知识和技能,而且通过音乐本身和作曲家提供的生活要素,感悟到人生的真谛,使他们热爱生活中的一切真善美的东西,通过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达到完美的精神境界,从而更好地生活。

其次,关于钢琴教育的内容。包括:a.正确的钢琴演奏技巧(指掌握演奏钢琴必须具备的手指技术以及节奏,音色等基本音乐要素)b.优秀的心理素质(指富于对美的感知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具备并能控制好多层次的情绪情感等)下面将对钢琴教育内容的这两个方面和相应的教学法,以及如何借鉴世界各大音乐教育流派的优秀经验并将其运用到当前的钢琴教育中来,进行一些探讨。

一、钢琴演奏技巧与艺术象征教学法

“正确的钢琴演奏技巧”是钢琴演奏的基础,主要包括演奏钢琴必须具备的各种手指技术以及节奏,音色,旋律,和声等基本音乐要素。

钢琴教学中的艺术象征教学,就是将音乐以外的其他艺术形式运用到钢琴教学中,使孩子对很抽象的音乐有更直观,更具体的感受。

钢琴音乐,本身就是一门艺术。艺术是人类情感的表现,艺术活动的本质在于创造了表现人类情感和生命的符号形式。 除了音乐,艺术门类还主要有:绘画,舞蹈,戏剧,电影,文学,建筑等等。各个艺术门类虽然表现形式各不相同,却都是人类表达情感的符号,她们与音乐也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建筑有“凝固的音乐”之称,舞蹈被喻为“可见的音乐”,电影是“光的音乐”,绘画被人们比作“音响互叠,斗争,转变里产生的音响宇宙”等。在众多音乐家的音乐实践中,他们也常常会将音乐与其他艺术门类融会贯通,以此来激发他们的艺术灵感,例如,傅聪在演奏莫扎特协奏曲时,把莫扎特与希腊的建筑,悲剧,与文艺复兴人性的觉醒和丰富,与莎士比亚的戏剧联系起来去体会作品中的情感变化和心理体验的丰富多彩。(摘自《音乐美学通论)408页上海音乐出版社)又如,李斯特在柏辽兹的交响曲《哈罗尔德在意大利》第一乐章中提琴奏出的忧郁的主题时,联想到诗人拜伦德《恰尔德哈罗尔德》的诗句。(摘自《论柏辽兹与舒曼)73页 音乐出版社) 在艺术象征教学方面最具代表性的音乐教育体系是德国的奥尔夫教育体系。奥尔夫提倡的是一种“原本性”的音乐。奥尔夫认为:“原本的音乐决不只是单纯的音乐,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是一种人们必须自己参与的音乐。”(摘自《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4l页上海教育出版社)奥尔夫将戏剧,舞蹈,绘画,诗歌等艺术形式融入到他的音乐教育中,被称之为“整体的艺术”。奥尔夫的“原本性音乐”将世界音乐教育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也是将音乐的美回复到其最初的最本真的状态。

另外,瑞士的达尔克罗兹(奥尔夫受其影响深刻)认为,人类通过身体将内心情绪转译为音乐,他将运动和舞蹈融入到音乐,特别是节奏的教学中,创造了体态律动。卡巴列夫斯基在编写苏联学校音乐教学大纲时,引用罗曼罗兰的话,写道:“个别艺术的界限决不只是绝对的和孤立的”“艺术每一分钟都由一种转出另一种,艺术的一种形式在另一种形式中找得到延续并结束。”他要求学生深刻理解音乐与文学,绘画,造型之间的联系,特别是感受音乐与生活的联系。

二、心理素质与积极环境教学法

心理素质的心理学定义是:以生理素质为基础,在实践活动中通过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而逐步发展和形成的心理潜能、能量、特点、品质与行为的综合。在钢琴教育中,学生优秀的心理素质主要表现在:自信,热情,专注,富于对美的感知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具备并能控制好多层次的情绪情感,以及具备学习激情和自我学习能力。“优秀的心理素质”是能否真正演奏好钢琴的决定性因素。

自信,热情,富于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人,钢琴学习会非常容易。同时,好的钢琴教育又能够提升人的自信,热情,专注,想象力,创造力等心理素质。

对于教育者来说,运用现代的积极环境教学法――为孩子创设一个积极正面的学习环境,启发孩子感知真善美,不断真正从内心给予孩子充分的肯定和鼓励,才能让孩子真正喜爱音乐,才能促进孩子不断的进步。真正优秀的钢琴教育应该是“打开孩子心灵的教育”。

在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是苏联的卡巴列夫斯基和日本的铃木镇一音乐教学体系。卡巴列夫斯基指出:“艺术不只是美化生活,她同样也丰富审美意识,促进人们精神世界的形成。”铃木镇一则是儿童才能教育的先行者,他的“每个孩子都是天才”的教育理念帮助了无数个普通的孩子成才。他最著名的教育理念有:“学习音乐,最重要的是培养起孩子的内心感觉,这是一种精神上的和谐力量”“培养孩子的第一步是从他们的内心开始,这是我始终不变的准则,教育的目的不只是为了教会孩子

某种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起他们面对生活,挑战自我的能力”“任何一个孩子,只要有正确的教育方法,当他经过不断的努力,都可以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