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动物医学的就业方向范文

动物医学的就业方向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动物医学的就业方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动物医学的就业方向

第1篇:动物医学的就业方向范文

1、建筑类专业,薪资相对高,对修建、规划、策划、出售等人才的需要较旺,近两年来,路桥建造等专业开端升温,用人单位表明,这主要与制作业升级换代及现在城市基础设施建造力度加大有关。

2、医学类专业,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将会有更多的私立医院,医学类专业的人才就会变得抢手。由于现在医疗职业的卖方市场,医学类专业人才也将越来越好。据分析,将来从事老人医学的人才将走俏,保健医生、家庭护士将成为抢手人才。

3、艺术类专业,传统艺术正与计算机技能、工业、修建、办理等学科不断穿插,衍生出许多新的专业,如广告规划、工业规划、修建规划、环境艺术规划、公关策划、动漫制作、游戏策划、游戏规划等专业,且这类人才紧缺。艺术专业正朝多学科归纳的方向开展,艺术的使用规模越来越广。

4、机械类专业,机械类专业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依然稀缺,具有开发才能的数控人才、机械规划制作与加工专业的人才,仍旧是市场上。从现在的开展看,打印机械、数控机、发电设备、工程机械等重头商品的远景依然看好。该职业将进一步向机光电一体化开展,向光加工、环保这么的新式范畴拓宽。

5、农林类专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人类对生存环境的重视,给农林类专业开展带来了期望。据分析,将来需要较多的将有农林经济、畜牧、兽医、动物养分和饲料加工、木材加工、家私规划与制作、森林路途与桥梁、园林、林产工业化等专业。

第2篇:动物医学的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兽医公共卫生学;实习基地建设;卓越计划;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3-0043-02

随着祖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家,我国的畜牧业在农业发展中占据着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当前公共卫生问题是世界性话题,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而兽医公共卫生在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最突出问题,一是共患病问题;二是动物饲养中药物添加、动物屠宰加工以及动物性食品在生产加工过程中的食品安全问题,兽医学与人类医学之间互相渗透,其目的都是为了人类的生存安全服务[1]。培养畜牧兽医高水平专业人才一直是农业院校的培养重点,北京农学院作为都市动物医学特色鲜明的新型都市型、复合型、应用型动物医学人才的培养基地,亟待改革重理论轻实践的培养模式,而实习基地建设正是产、学、研相结合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意义

实践教学基地一方面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提供了场所,另一方面也拓宽了人才培养的教育平台,国内外的实习教学经验证明,在进行必要的课堂教学的同时组织学生实习,是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的有效途径。通过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实习实践,学生对兽医公共卫生的工作内涵有了真实的体验,深入理解动物检验检疫、动物性食品安全生产的意义及宠物临床的工作技能、管理措施,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了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了系统的专业技能和提高创新能力,并且通过与用人单位的交流,学生能更加清晰地找准定位,从而形成更为理性的求职态度和职业规划。

二、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校内实训基地承担着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和岗位综合能力的功能[2]。技能型兽医人才的培养最终要求实现岗位实际操作,因此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本着学生需求使得实验室功能发挥最大化。

1.完善基本技能训练所需仪器设备仪器设备要围绕兽医公共卫生基本实践技能进行组织,整合建立市级动物类本科教学实验示范中心,规范管理,明确分工,有效运行,以满足学生实习和分组的要求。

2.实验室的建设。除了常规的能满足学生实习要求的实验室外,还建立了满足兽医公共卫生防疫要求的兽医安全实验室,保证了学生的实习操作的安全,同时,让学生深入理解兽医公共卫生实验室的操作规范并进行操作技能规范性训练。

3.实训教师队伍建设。高素质的实训教师队伍的要求:实训指导教师需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实际动手能力,同时还要具有与学生的良好的沟通能力。

4.完善实训成绩考核。考核的目的在于全面评价学生的能力,以口试代替之前的写报告的方式,以此来督促学生重视实训的过程,考核标准的设置以客观、准确、简单易行为原则。同时总结教学经验,评价与改进教学工作。

三、校外实践培训基地建设

优质、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是实践教学的基础条件,与学生的培养质量密切相关。学生通过校外实践将校内实训习得的技能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使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得以全面协调发展,加速学生的社会化进程,增强学校的办学活力[3,4]。兽医公共卫生校外实践是将基础兽医学、临床兽医学和预防兽医学的各个学科有机结合的综合训练。我院先后与多家企业与研究院所建立了签订合作共建协议,为提高学生能力的培养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1.校外实践基地的选择。我院从与学校有长期合作关系的单位和北京市的龙头企业中,进行筛选建立了符合兽医公共卫生教学要求的实践基地。实习基地的建设本着以下原则:①着眼长远规划,把握近期效应,从教学环节来看,校外实践基地应是有影响力、具有规模的企业单位,能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学校和企业有共同的合作意向,确定为稳定的教学基地。②促进学校、企业单位的双赢,校外实践基地的建立和实施不仅要符合“促进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的提升”的校方利益,还须兼顾企业的利益,即实践基地单位通过与高校的联系,也能为企业带来发展,为其经营带来效益。学校和企业之间建立有益的“双赢”的互动联系,使学校的校外实践基地稳定运行下去。③责任人制度,为了保证实践基地的有效运行,双方要指定专人负责联系。校方聘请基地的老师为学生实践导师,指导学生的实践工作。建立在校教师实践基地的巡视制度,保证每周每个实习点都有老师亲临指导,及时解决学生的问题,指导学生提高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维护与实习基地的合作关系。

2.实现多层次的校外基地建设。经过多方考察和筛选,我院先后与顺鑫集团、北京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农业部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药品检定研究院、伟嘉兽药研究院、北京养猪育种中心、宠福鑫宠物医院、北京美联众和动物医院集团、亚福动物医院荣丰医院、亚福动物医院白广路医院建立了北京农学院兽医学教学实践基地。实践基地涵盖了基础兽医学科、预防兽医学科和临床兽医学科方向,同时又与兽医公共卫生紧密联系,学生还能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特种专业技能培训,对提高学生多种实际技能和综合能力非常有益,提高了学生实际工作的责任感。

3.实践基地促进校内教师技能的提高。校外实践基地也是教师接触社会实际的窗口,我们利用实践基地的条件,在教师跟踪指导学生的同时,也能促进年轻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学院的教师以博士或硕士为主,理论基础好,还能为企业解决实际技术难题。

四、建立实践质量监控及评价体系

针对不同层次的实验实践基地,制定科学合理的实践质量监控和评价指标体系,保证学生实践的效果。

1.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派指导教师,基地负责人(联系人)和指导教师分工明确,责任清楚。学院每年组织开展优秀示范专业实践基地、优秀基地负责人、优秀指导教师的评选工作。对实践基地工作成绩进行科学评价,极大地促进了实践基地的对学生的规范化管理和指导。

2.基地负责人(联系人)的工作职责是负责实践基地的建设以及关系的维护,包括签订每年接受学生的合同,确定联系会议、交流访问事项,了解掌握实习基地的状况,对师生实习活动期间的数据、文件、照片、文字等资料进行保存。将实践基地的有关情况及时、准确地向学院领导汇报。

3.指导教师的工作职责:按照基础兽医学、临床兽医学和预防兽医学的特点,对实践内容进行规划,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的指导,对学生的实习质量进行监控,协助基地做好日常管理工作,认真做好实习计划和总结。

4.学生考勤与监督。向实习单位提出要求,严格执行实习单位的规章制度,严格考勤,同时学生也要对指导老师进行监督和巡视记录。实习结束后实习单位要对每一个学生进行考勤、任务完成情况、能力进行评价;学生要对自己在实习工作中的表现和实习单位提供的实习内容以及对校内外的指导教师的指导工作进行评价;学校的指导教师要结合双方的评价报告,完成实结,为实习基地的长远发展献计献策。

校内外实践教学培训提高了学生生物安全意识,使学生掌握了针对动物疫情的标准实验操作技能,强化了学生的动物性食品安全理念,通过系统的操作训练,学生了解了不同动物疾病、疫病的处置方法,提高了责任意识与风险意识,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参考文献:

[1]马玉臣,马俊飞,李长海,江明春.兽医公共卫生与人的生存安全[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9,30(10)):88-89.

[2]韩杰,尹荣焕,韩小虎.浅谈兽医公共卫生学的教学[J].学园,2015,31:58-59.

[3]王建国,赵宝玉.强化实践教学,打通动物医学专业学生培养“最后一公里”[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5,31(11):231-231.

[4]杨亚会,史旅华,张友兵,汤德强,胡志慧.基于“卓越计划”的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为例[J].湖北工程学院学报,2012,32(6):45-48.

Study and Practi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actice Bases Associated with “veterinary public health” at Inside and Outside of the University

SUN Ying-jian,LI Qiu-ming,LI Huan-rong,YANG Zuo-jun,SHEN Hong

(Beijing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Beijing 102206,China)

第3篇:动物医学的就业方向范文

The necessity for biotechnology major of medical college for set up pharmacogenomics

LI Meng1 DUAN Ran2 JIANGXinju2 GUO Yanhai1 LU Zifan1 YUAN Yuan3

1.School of Pharmacy, the Fourth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Shaanxi Province, Xi'an 710032, China; 2.The brigade of undergraduates, the Fourth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Shaanxi Province, Xi'an 710032, China; 3.Deparment of Vasculocardiology, Xijing Hospital affiliated to the Fourth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Shaanxi Province, Xi'an 710032, China

[Abstract] Pharmacogenomics is a new discipline which intend to go deep and extend of genomics in the field of pharmacy. Pharmacogenomics can not only helps people better understand the causes of different individuals differences in drug reactions, but also directs the development and clinical use of new drugs.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concept of "precision medicine" and the arrival of the era of "personalized medicine", pharmacogenomics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concerned and is gradually enter clinical application. On the other hand, biotechnology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diagnosis, pharmaceutical and other fields in recent years, medical and pharmaceuti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set up biotechnology major, with a view to training pharmaceutical professionals for laboratory, pharmacy and new drug development. However, most biotechnology majors currently have very few pharmacogenomics, which is very bad for cultivating talents in the era of "individualized medicine". Based on the research content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pharmacogenomic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necessity of pharmacogenomics in the specialty of biotechnology in medical and pharmaceutical colleges, which provide information for improving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biotechnology.

[Key words] Pharmacogenomics; Medical biotechnology; Curriculum; Individualized medicine

?物基因组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它旨在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不同个体对同一药物反应差异的原因,从而指导临床用药和新药研发。随着“精准医疗”概念的提出和“个体化医疗”时代的到来,药物基因组学越来越引发关注,并且逐渐走入临床应用。近年来生物技术尤其是生物诊断、生物制药等相关生物技术在医药领域广泛应用,我国医学和药学院校纷纷开设生物技术专业,以期为医院检验科,药剂科及新药研发领域培养专业生物技术人才。然而,大多数医学及药学院校的生物技术专业目前并未开设药物基因组学课程,这对于面向“个体化医疗”时代的人才培养是一个较大的缺憾。本文首先介绍了药物基因组学的概念和发展概况,然后从就业方向出发,阐述了医学和药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开设药物基因组学的必要性。

1 药物基因组学

药物基因组学(Pharmacogenomics)是功能基因组学在药学临床实践与药物研究中的具体应用。药物基因组学主要通过对个体基因多态性的检测,发现不同人种以及相同人种的不同个体,在药物识别靶点以及药物吸收、代谢、毒性反应等方面的差别,进而指导个体化与合理化用药[1]。药物基因组学还借助全基因组测序分析,发现有价值的基因多态性与疾病的关联,实现对多病因复杂疾病的遗传易感预测[2-3]。此外,药物基因组学还能够结合特定疾病发现重要突变基因与蛋白,为新药研发提供有效靶点;药物基因组学也可以在药物临床实验中,根据患者的基因多态性和药物反应状况,提供有效患者分类,提高药物研发成功率[4-5]。简言之,药物基因组学主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为什么不同人群或个体对同一种药物的反应有差异?能否在基因组水平上预测这些差异,进而指导临床有效和安全用药,并为新药研发提供有效受众人群?另外,个体基因多态性的检测能否和如何实现对多种疾病风险的预测?

2 药物基因组学的发展历程

药物基因组学的诞生归功于遗传药理学和基因组学的发展,它的发展历程可分成两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基于遗传学表型分析的药物遗传学或遗传药理学研究,第二阶段则是基于分子生物学的飞跃发展和人类基因组测序的完成,人们利用多种测序方法开展个体遗传多态性标志序列的检测,并通过这些标志物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推进新药靶点研究。

2.1 遗传药理学阶段

1898年,英国内科医生Archibald Garrod致力于尿色素成分的研究,他发现个别患者服用某种镇静催眠药后可导致卟啉病和尿黑酸症,并且发现这种异常药物反应在具有血缘关系的亲属身上发病率明显增高。1913年,英国生物学家Bateson W证实Garrod发现的药物反应为隐性遗传,并首次对这一遗传药理学现象作出描述[6-7]。上世纪50年代,英国医生Alving发现伯氨喹治疗疟疾在白人中安全有效,却有高达10%的黑人服用相同剂量的伯氨喹后出现急性溶血危象。1956年,Carson等证实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体内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全球约4亿人至少携带135个G6PD基因突变位点中的一个,面临伯氨喹药物性溶血风险。1957年,Kalow和Genest发现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引起某些患者对于麻醉辅助药物琥珀酰胆碱反应异常,维持几分钟肌肉麻痹的药量可以在个别人中引发呼吸暂停。这些对临床药物反应事件的研究形成了遗传药理学的基本内容:查明药物代谢酶、转运体和受体等相关突变对药物疗效和毒性的影响[8]。

2.2 个体遗传标志物阶段

上世纪80年代,分子生物学以及多种PCR,高通量基因芯片测序技术飞速发展,使得药物基因组学可以从基因水平寻找影响药物安全性和有效性的生物遗传标记。在这个阶段,药物基因组学真正开始走向临床,并且随着精准医学(Precision Medicine)时代的到来而引发广泛关注。2004年人类基因组计划又破译了全部基因序列,发现98%以上的非编码序列中存在大量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NP可以作为遗传标志用于研究基因型与药物反应关系,成为药物基因组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9-10]。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目的是通过解读人类基因,认识生命奥秘与疾病发生的病理机制,从而把基因组的研究成果与发现更好地应用到人类医疗和健康服务领域。而药物基因组学是基因组计划里距离为人类健康服务目标最近的领域,也正因为如此,这门学科的研究更受到商业资本的垂青,也进一步加速了这门学科的发展步伐。

3 药物基因组学对精准医学新时代的意义

精准医学是随着基因组测序技术快速进步以及生物信息与大数据科学的交叉应用而发展起来的新型医学概念与医疗模式。其本质是通过基因组、蛋白质组等组学技术和医学前沿技术,对于大样本人群与特定疾病类型进行生物标志物的分析与鉴定、验证与应用,从而精确寻找到疾病的原因和治疗的靶点,并对一种疾病不同状态和过程进行精确分类,最终实现对于疾病和特定患者进行个性化精准治疗的目的,提高疾病诊治与预防的效益[6]。

药物基因组学恰恰是实现精准医学和个体化医疗的基础学科。2007年,美国FDA批准了第一个遗传分子的检测,该检测根据CYP2C9和VKORC1基因多态性预测抗凝药华法林的敏感性[11-12],预示药物基因组学由实验室研究走向实际应用。迄今为止,美国FDA要求70余种药物需要进行遗传标志物检测,以确保安全用药[13]。美国FDA还颁布了《行业指南草案:药物基因组学数据报送》,要求新药申报时需提供遗传药理学数据。2012年,我国SFDA也效仿要求新药申报需提供遗传药理数据。除了药物安全性筛查之外,药物基因组学在药物有效性筛查方面也大量应用于临床。例如,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吉非替尼和埃罗替尼,只有在EGFR基因19和21号外显子突?患者中具有显著疗效;EGFR基因20号外显子T790M突变为二次突变,是继发性耐药的主要机制之一。无突变者和20号外显子T790M突变者不推荐使用这两种药物,该突变的检测目前已经在各大医院逐渐开始普及[14-15]。通过以上应用实例可以看出药物基因组学的研究对于精准医学的发展必不可少,药物基因组学的发展将为推动个体化医疗提供有效的基础理论支撑。

4 生物技术专业的发展应用和课程设置

现代生物技术是综合基因工程、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免疫学、化学、物理学及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的技术体系,可用于研究生命活动的规律和提品为社会服务。当今强国都把生物技术作为战略发展重点。我国制定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也把生物技术作为科技发展的五个战略重点之一[16-17]。而生物技术在医药产业方面的应用最为广泛,以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为基础的生物技术使得生物医药成为最活跃、进展最快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目前,60%以上的生物技术成果集中于医药工业,据有关专家预测,2020年全球生物技术药品及相关医疗服务销售额将占同期世界药品市场总销售额的15%以上。此外,以生物技术为基础的基因诊断等也是未来医药领域发展的重中之重[18]。

为了适应生物技术飞速发展,国内很多综合院校尤其是医学或者药学院校纷纷开设了生物技术专业。以陕西省为例,第四军医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西安医学院、陕西中医药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均开设了生物技术专业。这些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课一般包括: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开设的专业必修课一般包括:细胞工程、基因工程、发酵工程等。开设的实践课程根据院校类型差异较大,例如医学院主要开展的是细胞分子生物学基础实验、基因工程药物制备等;农林院校主要开展的是生物分离技术、仪器分析技术等。这些课程基本能够从理论到实践形成系统的课程体系,给予生物技术的本科生一个总体概念[19]。

然而,经过调查我们发现大部分院校生物技术专业目前没有设置药物基因组学课程。以陕西省为例,目前只有第四军医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开设了药物基因组学。如果我们反观一下生物技术专业尤其是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就会发现开设药物基因组学非常必要。

5 生物技术专业学习药物基因组学的必要性

一般说来,医学或药学院校的生物技术专业学生毕业后会选择进入医院检验科,药剂科或者生物制药研发企业工作,或者考研进入高等院校生物制药等相关专业继续深造。下面我们就以上几种可能的就业方向来简单阐述一下学习或了解药物基因组学对生物技术专业学生的必要性。

5.1 医院检验科或药剂科

个体化医疗为基础的精准医学时代的到来促使多种药物的使用需要对患者进行某些特定基因的检测以确保安全性或有效性。美国FDA要求300多种药物在使用说明中明确基因检测标志。我国SFDA在2015年也颁布了《药物代谢酶和药物作用靶点基因检测技术指南》(试行),明确要求了某些药物的使用需进行基因检测。因此,了解药物基因组学的概念,掌握一些药物基因组学的检测方法,对于即将进入医院检验科或药剂科工作的生物技术专业毕业生来说是必需的,这是适应迅速发展的个体化医疗方式的必备理论基础。

5.2 药物研发企业

学习药物基因组学对于进入药企的学生来说,更为重要。这些重要性主要来源于药物基因组学对新药研发的指导意义:①药物的代谢性质不良,或者在不同遗传背景的人群之间差异过大是导致药物毒副作用的重要原因。及早淘汰代谢性质不良的药物,避免其进入临床,是节省新药开发成本的重要手段。药物基因组学可以指导人们筛选出不被具有明显基因多态性的药物代谢酶代谢及转运体转运的药物,即所谓的“硬药”进行持续开发,可使上市后药物更加安全,亦可能避免新药上市后被撤出市场的命运。②传统的新药临床试验对受试者的遗传背景不加区分,其缺陷在于纳入了大量具有不同遗传背景的受试者,这些特异亚群中产生的疗效差和毒性大的数据极大影响了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结果。药物基因组学的全基因组候选基因筛选技术(GWAS)可从大样本临床研究中发现影响药物毒性的候选基因,从而区分特质人群,指导临床试验,避免药物被错误淘汰。这项技术也可实现上市后药物的安全性再评价。③2005年起,美国FDA颁布了面向药厂的“药物基因组学资料呈递”指南。该指南旨在敦促药厂在提交新药申请时必需或自愿提供该药物的药物基因组学资料,其目的是推进更有效的新型“个体化用药”进程,最终达到视“每个人的遗传学状况”而用药,使患者在获得最大药物疗效的同时,只面临最小的药物不良反应危险。我国SFDA目前也已效仿,要求新药申报材料报送时增加药物基因组学资料。因此,进入药企工作对于将承担新药研发工作的毕业生学习药物基因组学能更好的适应新时代的新药研发规则,加速药品研发进程[20]。

5.3 高等院校生物制药相关专业

继续深造的毕业生一般会选择生物制药相关专业学习,药物基因组学是制药学中一个必须了解的?n程,而且作为一个新兴学科,药物基因组学的发展空间巨大,转化研究也尚处于早期阶段。因此,毕业生选择药物基因组学作为科研方向具有广阔的前景,即便不选择药物基因组学作为研究方向,了解GWAS、细胞毒理的候选基因筛选技术基于siRNA和转基因动物模型的候选基因筛选技术对于药物研究也意义重大。

6 小结

第4篇:动物医学的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合作;研究生;科研能力

1 医院合作的理念和必要性

长期以来,在高层次科学人才培养方面,研究型大学一直重视学术型研究人才的培养。然而随着新科技革命不断深化、经济全球化日益普及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逐步实现,研究型大学的研究生教育也担负了为工业发展和经济进步培养高层次研发人才的重要使命。树立合作教育理念,增加学校和企业合作培养研究生的机会,是我国研究型大学研究生教育发展与改革的重要方向[1]。重点大学在基础研究方面有很强的优势,科研工作主要以学术成果和科技奖励为导向,研究缺乏市场意识,研究生的学习研究比较容易脱离实际[2],而且,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也出现很多弊端,单一的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用师生比例扩大的研究生教育,尤其是交叉学科的研究生的培养[3]。因此,通过学校与医院的合作交流,进行多样化培养方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把大学的培养目标同经济发展的需要相结合,符合时代的要求和高校发展的趋势,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不同类型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多样性要求[4]。

生物医学工程是一门理、工、医相结合的交叉学科,它的发展依赖电子学、 材料学、工程力学、信息科学和电子计算机等多种学科的进步,而且生物医学工程的众多的新课题及其研究成果都有着极好的产业化前景。这对该学科研究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5]。因此,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应当注重结合社会实际,增加研究生在医院等机构中的合作交流,弥补理工院校医学教育等方面的不足,。这对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也是非常有帮助的[6]。

2 医院合作在生物医学工程研究生培养中的应用

多年来,人工心脏小组一直重视生物医学工程研究生的跨学科培养,充分利用和医院的合作交流机会,培养了许多高水平的复合型人才,而且取得了大量的教学科研成果。生物仿真与力学实验室人工心脏小组09级优秀研究生经过三年的认真学习与努力研究,取得了优秀的科研成果,她发表了十余篇重点期刊杂志论文,其中包含有着高水平含量的SCI 4篇,EI 2篇,并成功申请了两个专利,一个软件著作权,荣获了本校科技新星,优秀毕业生等多个荣誉称号。这只是众多优秀研究生的一个代表, 该小组还培养了许多高水平人才,而这些成果与成功的研究生培养方法是密不可分的。

例如人工心脏小组,在研究生入学之后,即根据学生各自的课题特点,联系医院进行合作交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安排与课题相关的实验验证,这丰富了研究生研究课题的内容,也提高了研究生对于所研究对象的深层次理解,同时还为研究结果提供了必要的实验数据等。另外,该小组研究生和医院合作进行了人工心脏应用于动物的临床实验,在老师的指导下,实验室研究生根据自己的课题内容,团结合作,自行研发了人工心脏的控制系统,这整套系统涵盖了电学,生物力学,医学,材料学,计算机技术等大量综合的学科,也体现了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特点,即是众多学科的交叉综合。他们不但合作实现了系统的设计,制作;在该套系统被用于动物实验中,他们还独立设计了实验流程,参与了动物实验的术前准备和术后监护过程,对实验数据进行采集和分析。这为学生提供了一次学习机会,学习了解到临床医学的一些常识,同时为研究生阶段的实验设计等提供临床验证,确保了实验结论的真实性,正确性,这也大大促进了研究生科研成果的获得。在合作这个过程中,也增强了研究生的社会沟通能力,有利于研究生毕业后的职业发展。该小组还与医院合作进行了粒子成像测速(PIV)实验,该技术广泛应用于测量流体的流动特性,利用医院的设备,并且进行了相关的PIV实验培训,为心血管内血液的流动特性的仿真结果进行了验证,增加了课题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并且,根据心衰课题,还安排研究生进行医院手术室见习,通过学生在手术室的见习,他们能够更直观地了解到辅助循环(人工心脏等设备)在改善心衰中的地位,也可以了解到辅助循环在整个过程中的工作原理,通过实际的观察学习,学生能够更扎实地理解辅助循环。同时,通过在手术室中的学习,学生还可以对生理知识有更多的了解,他们接触到了很多参数,比如生化标记物BNP的浓度能够表征心脏功能等,同时学生还了解了一些药物的作用,补充了理工类学科医学知识的不足,这对于学生之后的学习以及生活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该小组还给了学生很多其它的机会去与人合作,提供给每一个成员充分的机会去提升自己,在这样的培养方式下,小组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受到了学院学校以及社会的高度认可,经过三年训练,小组成员可以独立的完成一些合作项目,进行实验设计,实验操作,科研思维的严谨性也得到提高。研究生经过自己的努力,科研成果大大增加。截止2008到2011年,通过与医院合作教育,小组研究生SCI类9篇,EI类13篇,核心期刊会议十余篇。该小组研究生毕业后均有良好的职业发展,就业范围涉及医院,软硬件企业公司及研究机构,实践证明,合作培养方式取得很大的成功。

3 医院合作的重要意义

通过人工心脏小组的例子可以看到,合作这种培养方式,对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研究生能力的提升是很有效的。由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有着高度的学科交叉性,因此研究生的培养也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学校和医院等企业进行合作交流,弥补了工科院校医学资源的不足,为生物医学工程研究生提供实验机会,为学生研究内容提供必要的数据和验证,帮助研究生取得科研成果;同时,学生走出校门,提高了动手能力,锻炼了社会交往能力;最后,学生在合作中,更进一步了解自己的专业在社会的发展情况,他们对职业有了更深的认识,有助于其毕业后的职业发展。我院根据研究生各自的课题特点,为研究生提供与医院的合作机会,充分利用了校外资源,积极帮助学生进行,这种方式是适应教育的趋势的,对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及以及帮助学生取得科研成果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别敦荣,康宏. 合作教育:我国研究型大学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方向.教育研究,2005(2):26-31

[2] 黄泽霞. 重点大学产学研合作现状分析. 科教论丛,2007(8):134

[3]徐瑞,曾宝成,刘浩源. 产学研合作联合培养研究生模式探析. 集体经济职教培训,2011(36):184-185

[4]张晶,刘东明. 产学研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 科教论丛,2009(22):211

第5篇:动物医学的就业方向范文

1研究生教学内容和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当前教学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口腔医学研究生课程内容或多或少存在与本科课程的交叉重复,研究生部分课程内容的高深层级性只是体现在对本科生课程内容上,难以体现不同层次人才培养在课程设置上的递进性,客观上降低了研究生的课程要求,影响了研究生培养质量。口腔研究生阶段课程设置的涵盖面较窄,课程体系相对局限于特定学科范围之内,如专业选修课的设置多数按三级学科设置,不能很好体现知识扩展的功用,导致研究生知识面的狭窄,研究视野受到很大的局限。此外,授课方式仍然以课堂讲授为主,过多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在对学习效果的评估考核上,考核的范畴更多地限于教师讲授的内容。教学目标的改革:坚持把研究方法的学习和练习放在首要位置。熟练地掌握研究方法是科研能力的核心要素,能够直接决定一项科学研究的质量,所以应该坚持把研究方法的学习和训练作为重要的一环。作者在课程学习的早期阶段开设研究方法学课程,向研究生介绍研究的一般程序、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学习如何提出问题、如何查阅文献、如何收集材料、如何分析数据、如何得出结论、什么是合理借鉴与引用等等。教学内容的改革:开设跨学科、跨专业课程。当前的研究生课程各个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交叉、继承性和综合性都表现的极为突出,知识界限也日趋模糊,课程设置应多样而灵活,才能使研究生具有全面的知识结构,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其创新能力。作者在医学院公共学位课中,也开设了《诺贝尔奖论文剖析》等课程,受到研究生的广泛欢迎;在专业课方面,在我国国内较早开设了《口腔分子生物学与口腔实验动物模型》、《口腔颌面部发育生物学与再生医学》及《口腔生物材料学》等口腔医学研究生“十二五规划教材”课程,初步实现了从传授型课程向创造型课程的转变,提升了研究生科学思维和创新思维的能力和水平。教学方式和评估体系的改革:努力改变研究生被动参与教学的情况,提升其学习的主动性。在授课上主要采用专题讲座、论文和综述汇报、专题讨论、学习班等方式,着重提出“以干促学”、“以干代训”的理念,即针对研究生科研工作的实际需求,组织教学活动,促进其学习知识的主动性。如针对文献管理,组织研究生参加本校图书馆举办的《NoteExpress学习班》,针对临床研究,组织了《Cochrane-Style系统评价培训班》,针对SCI论文写作,组织了《SCI插图规范化操作研讨班》,针对基因组学、蛋白组学等前沿研究,邀请校内外专家及著名生物医学厂商举办各种学习班等等。这些工作不但提升了研究生学习的热情和效率,还促进了作者所在医院的科研产出,很多研究生也据此获得了“光华基金”、“吴世华基金”及“国家奖学金”等奖励和荣誉。

2研究生创新平台建设的创新与实践

研究生培养平台的不足:近年来,各种大型精密仪器在高校逐渐普及,然而,硬件设施具备了,相应的管理工作却没有跟上,取得的效果却并不理想。首先,某些专业性很强的仪器被不科学地安置于常规实验室中,使它们不能被充分利用,即使应用,也大大降低了其在科研中的价值。其次,研究生进入实验室做实验,由于实验技术人员的缺少及精力所限,使研究生缺乏正规的指导与培训,即便是技术人员,也存在专业水平差,对新技术、新方法掌握不熟练等问题,不能正确引导研究生分析和思考在科研实践中遇到的理论或技术难题,这些都直接地影响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整合现有研究生创新平台:在西安交通大学“行动计划”的支持下,作者及所在团队整合了当时医院的3个研究所组建了统一的“口腔医学研究中心”。研究中心建设的基本原则是“三个集中和一个避免”:①集中实验区域;②集中设备和材料,将原有实验室的全部设备和材料无偿划拨给实验中心;③集中人力,采用引进、培养和调整的方针,建立了一支专职的研究和管理队伍,即中心实验室不但要有设备还要有思想;④避免重复建设,与校内其他平台建设交流,共享大型设备,节省资金用于必需设备和有特点的设备的购买。该医院实验室由专人负责日常的维护和管理,研究生进入实验室之前进行培训,并针对每个研究生开设课题方向进行实验技术指导,使其基础实验能力与理论水平相匹配;同时,要求研究生学会详细观察实验的现象、综合分析实验的结果,切实提高了其实验的操作能力。搭建校企产学研战略合作平台:实践证明,遵循“临床到实验室再回到临床的道路(bed-beach-bed)”的转化医学规律的产、学、研联合,无疑是一种非常好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咸阳西北医疗器械(集团)有限公司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口腔医疗器械专业制造厂商,经过较长时间酝酿和深入磋商,作者所在医院已与其初步搭建了一个校企产、学、研战略合作平台。目标是在口腔医疗设备器械领域开展更广泛的技术合作,旨在实质性地加强高等学校与企业间的密切合作,积极开展口腔医学工程技术和相关医疗设备的开发和应用研究,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含量的先进仪器技术,促进向先进产品的转化。合作除了可充分发挥该院口腔医疗特色及优势,面向区域服务地方,不断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实现自身发展和区域发展良性互动之外,还可以共同培养研究生,并为他们提供科研实践的最好基地。

3研究生交叉、开放式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3.1研究生传统培养模式的弊端

单一导师制:我国的研究生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导师少、研究生多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单一导师制带来的弊端日益凸现。首先,师生人数比例失调,严重制约了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和研究生知识水平的发展;其次,为了满足研究生教育的需求,各个学校都降低了硕士生、博士生导师的遴选标准,导致研究生培养质量出现参差不齐的现象;最后,知识时代的学科交叉性要求研究生具有宽广的知识面,而单一导师的知识局限性会导致研究生学习范围过窄、知识结构不宽,单一导师制度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科学技术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趋势。研究生培养模式封闭:目前的研究生教育仍然满足于传统意义的教学与科研上,医学院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的区分较为严格,造成在招生方面,由于就业容量的限制,口腔基础医学招生较为困难;而口腔临床医学专业的研究生,又对从事基础研究缺乏积极性,因此,培养出来的学生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医学创新能力上的不足。在封闭的培养模式下,优秀的研究生教育资源,包括导师资源、课程资源、科学研究试验条件等无法在国内各高校之间相互开放,更缺乏国际学术交流、讲座、合作科研等培养研究生所不可或缺的国际性育人氛围和环境。

3.2以学生为主体的、多导师合作制的改革

在研究生培养教学中,导师对研究生培养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保持导师队伍的质量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为提高口腔医学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充分发挥导师的指导作用,作者所在医院采用合作导师培养模式,建立合理的导师引入机制,并不断探索研究生培养的“导师负责制”、“导师组”、“合作导师”相结合的多元化的研究生培养新模式,以期全面提升学科综合力。在学科交叉的氛围和环境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进而提高研究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尤其是该医院与西安交通大学的基础研究和材料学院等相关研究教师合作,共同指导研究生完成课题研究,这种校内跨学科合作导师模式,既可以让学生掌握系统化的专业理论知识,开拓了思维,又发挥学校不同学科的综合优势,并且直接推动了该医院交叉学科“口腔生物医学”的成立。西安交通大学口腔医学与生物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和生物医学工程等多学科共同建设“口腔生物医学”交叉学科博士点,依托该校优势学科和“医工”结合的优势,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交叉学科思维能力、深谙生物学、材料学及生物医学工程学技术和实验研究方法,并能够从生物学理论的高度解决复杂的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下的口腔医学问题的高端医、教、研人才提供了新的思路。

3.3研究生交叉、开放培养模式的改革

为提高研究生教育水准,应当全面开放研究生培养的客观环境,把加强研究生学术活动品牌建设作为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研究生的培养不仅需要加强与其它高校的合作与交流,还应该通过国际合作和交流开拓学术视野,改善研究生教育的学术生态环境。近年来,作者所在医院同美国、德国、日本、挪威等国家的10余所著名大学口腔医学研究领域的国际顶级专家和知名学者建立了广泛的学术交流与课题合作,选送研究生到国外高水平实验室开展科研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构建以创新为核心的开放式多学科交叉培养机制建设贡献了力量。同时,为推动创新人才的培养,吸引研究生优秀生源,鼓励和支持优秀研究生从事科研创新研究,学校设立“西安交通大学口腔医院科研创新基金”,各项目资助经费已经开始在研究生科研活动中发挥效应,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起到了激励和支持的作用。此外,还广泛招收国际留学生,在国际研究生的创新性教育方面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扩大了该医院的国际知名度。实践证明。只有通过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交叉、开放式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和一系列创新举措的实施,才能构筑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相适应的开放式研究生培养体系,不断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创新能力。

4结语与展望

第6篇:动物医学的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 牛疫病 养殖 措施

[中图分类号] S85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05-0282-02

1 我市牛养殖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市对于牲畜的养殖也有较强烈的需求。牲畜的总量与肉类的产量都在逐年增加,其中对于牛的养殖规模更是不断地加大。这是因为牛属于草食性的哺乳动物,体型较为粗壮,牛肉和牛乳都可以使用,它的皮还可以作为工业原料和衣料,去生产其他更为贵重的物品。此外,由于牛肉的营养价值和目前市场的强烈需求,造成了牛的养殖在我市养殖业中占据很高的地位。但是,牛疫病的防治问题一直是影响养殖规模的重要原因,因为牛疫病有非常强大的传染性,一旦有其中一头牛感染疫病,便极易造成整个牛群的批量死亡,我们便由此付出惨痛的代价。因此,只有在饲养的过程中对牛疫病的防治问题加强重视,并结合科学的防治方案,便会大大减少疫病的发生,从而对养殖户的收益有良好的保障。另一方面牛疫病的防治若能治理良好,则可促进我市养殖业的进一步发展,给我市开辟一条新的养殖大道。

2 现阶段牛疫病的发病特点

2.1 严峻的传染病流行形势

在牛的养殖业中,危害较为严重的传染病主要包括:牛传染性胸膜肺炎、结核病、牛流行热、布氏杆菌病、口蹄疫等传染性疾病。在它们当中,危害最大的当属口蹄疫疾病和结核病;其次当属巴氏杆菌病以及布氏杆菌病。牛的口蹄疫属于一类影响较大的牛疫病,它的特点是:传播的速度非常快,影响的范围广,发病急。

2.2 产科病的发病率日益增多

牛的冰冻人工配种技术在我国已经进行全面推广,尤其是牛养殖户的人工配种水平都比较低,他们的消毒意识非常淡薄,从而导致了牛的生殖道损伤和污染的情况发生,细菌性疾病的发病率也变得越来越高。由于没有科学的用药指导,或者有的养殖户根本不愿意去医治,甚至滥用药物等不科学不合理的手段,导致牛的产科并发病率越来越多。

2.3 寄生虫的影响

因为牛养殖的规模逐渐增大,牛寄生虫病是养牛业的威胁元素之一,并且呈现一种上升的趋势,其中,吸虫和线虫是严重对牛的生命造成威胁的寄生虫,除此之外还有十几种寄生虫类。对于防治寄生虫的影响,牛养殖户没有进行合理的驱虫程序,甚至有时用一些失效的驱虫药,这种做法导致了牛的生产性能大大降低,严重对养牛业的经济效益造成影响,更甚者会引起牛的细菌感染,导致牛的直接死亡。

2.4 普通病数量逐年增加

由于受到天气的影响、饲料的更换和放牧方式不当等原因都会导致使牛群的感冒、中毒以及营养代谢性的相关疾病,同时造成牛机体的抵抗力不足,从而引发其他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发生,对养牛业的养殖带来巨大损失。

3 如何防治牛疫病

3.1 建立良好的卫生防疫体系

使用隔离建筑将生产区与生活区严格分离开来,例如围墙、篱笆等。将消毒室建在牛场生产区的门口,同时室内还要具备紫外线消毒的功能,在消毒池内也要存放足量的消毒液。消毒液要用合格的消毒液,不能过期或失效,还要定期检查其浓度。牛场的环境卫生还要求时刻都保持干净卫生。牛舍和其运动的区域都要进行完全彻底的清理,包含粪便等垃圾。在夏季,还需要对牛进行防暑降温的工作,为其消灭苍蝇、蚊子等细菌较多的虫子;在冬季,要做好牛群的防寒工作,预防其生病。

3.2 制定标准的消毒程序

首先需要对场地进行完全消毒。在一般情况下,清扫即可保持场地的环境卫生,并定期使用消毒液进行消毒处理,水泥地则应使用含带消毒药水的清水进行彻底冲洗,为其消毒。然后需要处理的是牛舍的消毒问题。由于牛的很多因素都有不确定性,例如:成长阶段、成长季节和饲养环境的差异,对牛舍的消毒方法、消毒次数和消毒药物的剂量都不相同。一般情况下来说每半个月一次便可。当疫病发生在牛舍时,细菌会把场地污染,这时应该先用消毒液对场地进行彻底喷洒,然后再挖出一层表土,并将干漂白粉撒在地上,使其与泥土完全混合,这时再将这层表土深埋。若牛染上传染病,则需选用有效的消毒液对其粪便、饲槽等地进行彻底的消毒,然后再进行清扫工作。

3.3 重视牛场的常规检疫工作

在春季时间段内应该为牛群注射炭疽芽孢疫苗,在春季和秋季的时间段内为其注射口蹄疫和流行热疫苗。在每年的春秋两季都要为牛群进行常规体检,若发现有可疑疫情,则需再进行一次检疫,检出阳性牛,则必须按照卫生法进行淘汰处理,不对其进行治疗。还要严格控制牛进场,每调入一次牛,则必须具有兽医法定单位的检疫证书,同时进行疫病的检疫,在确认其安全之前,禁止入场。

3.4 坚持定期驱虫

需要与我市的情况相联系考虑,进行驱虫药物的选择。通常情况下在每年的春秋两季对牛群进行全部的消毒。常用的驱虫药物为:丙硫咪、贝尼尔、碘胺二甲嘧啶等药,严格按照它们的使用方法进行使用。

3.5 抗生素的使用要求

医学的进程被抗生素的出现推进一大步。但是在其使用过程中也表明了它有很大的副作用。饲养过程中一定要谨慎使用抗生素,这样才可能避免由于滥用抗生素而造成其对牛无效的状况发生。当牛出现病症并须抗生素协助治疗时,要严格按照它的使用要求去使用,不可随意加大剂量,出现滥用抗生素的现象,这样会对牛的身体带来损伤。

总结

我市养殖业的规模化不但为养殖人员增加了收益,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好的就业机会,而且也促进了我市经济的大发展。因此,为使养殖业规模不断扩大,为更好的发展养殖业,首先要进行的便是对其疫病的防治。本文通过大量的资料查阅和实地考察,对牛疫病的防治措施进行了良好的归纳总结。随着研究不断的深入,相信在未来牛疫病存在的问题将不会阻碍养殖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宁玺.牛场发病情况调查及防治措施[J].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2008,(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