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等教育的作用范文

高等教育的作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等教育的作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等教育的作用

第1篇:高等教育的作用范文

大数据(big data)或称海量信息资源,其概念来源于早期学科的信息爆炸。大数据是信息技术和计算方法发展的产物,以信息资源丰富和描述目标数据规模大、范围广、作用覆盖面大为显著特征。通过对数据进行收集、提取、整合和分析,拓展和延伸了数据,使其种类更多、流量更快、容量更大、价值更高。借助于工具和技术融合的信息过滤是一个追求完美和高效的动态过程。大数据即通过对海量数据进行提取、分析而获得有价值信息的一种新的技术框架和数据集合,被视为知识库(其数据种类多、规模大,知识储量丰富)、科技馆(其海量信息中科技含量高,数据处理技术独到)、价值源(让大数据由低密度价值通过过滤成为高密度价值,是一个提纯、萃取的过程)和发展源(为教育发展和内涵建设提供重要的推动力)。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大数据更注重开发和改进,运用更先进的数据分析框架和系统基础平台,对海量数据进行高速处理分析,为各行各业提供有用的信息资源。

二、大数据对高等教育的重要性

1.大数据便于分析学习行为

在教育活动中,教育数据是对教育成效、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科研活动、学习主动性、学习积极性和教学活动进行分析的重要依据,它为教育教学和科研活动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和可行性论证的材料。教育数据可以通过面授的方法即面对面的教育互动获取,如一问一答、讲座交流、分组讨论、课题合作、兴趣小组等,教育数据也可以通过网络课程平台或慕课等多媒体课程获取,以这种方式获取的数据样本大、效率高、存储方便。教育大数据可以呈现学生学习的即时效果以及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和科研活动的情况,这是智慧教育的客观分析的依据和比较研究的素材。教育大数据以其便利性和可操作性为学生学习行为的研究和分析提供了便利条件。首先,教育大数据便于对学生学习行为进行分析。教育大数据便于留存,方便调阅,有助于评价和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而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其次,教育大数据便于教师从全局把控学生的学习情况。利用数据的关联性和演绎规律,可以从中获取课堂上学生互动、课堂接受程度和专注度等教学反馈信息,有利于挖掘个体学生的学习特点,推进个性化教学,或从整体上评估学习行为,对学生进行科学指导。最后,便于教育管理者更好地组织教育资源。教育管理者可以从教育大数据中挖掘有价值的信息,制定教育改革的方向和措施,并采取和风细雨、滋润心田的管理方式。

2.大数据促进教育科学化发展

首先,大数据提供智能学习平台。将众多的高校信息收集起来,资源共享,信息互通,让世界高校变成地球村,这给教育智能化发展创造了极好的条件。芝加哥大学等多所世界名校达成共识,联合建设在线教育公共课程,通过网络平台免费开放课程,供全球几十万人同时收听或观看同一知名教授的课程,共享学术精髓。这是教育资源的高效利用,也是高教发展的必然。同时,还可以在网络平台上通过MOOC等多种形式进行学术讨论和交流。智能化学习平台让学习和交流变得更便捷。其次,大数据构建全新教学模式。大数据的应用给高等教育带来了革命性变革,面对面的课堂讲授形式面临建立在教育大数据基础上的在线、视频、多维度、全视角的立体化教育模式的挑战。教育大数据时代的教学模式,其知识传授途径已从课堂走向网络,从线下走到线上;其知识传授不受时空限制,可以随时随地上网学习在线课程,接受世界名师的网络课程教育;其教学方式也更灵活。通过观察或记录鼠标对某一知识点的点击量、在一张幻灯片上停留的时间的长短、回答问题后有针对性的关注的有无等情况,可以判断不同的人对不同知识点的关注和接受程度,从而使得视情况而定的详解或弱讲,或个性化、差异化教学得以实现。教育大数据时代的教学模式还有效地延伸了教学资源和师资。在线上接受世界名师授课,这是高等教育全方位、全时空的重大突破。最后,大数据促进教育科技创新。高等教育大数据通过提供科技创新所需要的信息资源、科研知识和科技问题交流的平台以及科技信息的实时交流,促进了产学研协同创新,促进了成果的转化和创新。高等教育大数据之所以能够发挥这样的作用,是因为它积聚了科研、教学、工程信息、管理科学、音乐艺术等海量信息,而且这些集音频、视频、文字、图形于一体的立体化信息是可以即时查询或交流的。高等教育大数据的双向性和交互性,对于提高科研效率、促成科研成果转化有很大帮助,间接地促进了高校的进一步发展。

三、高等教育大数据的建设途径

1.搭建数据平台,开发大数据处理技术

建立高校大数据应用平台,在整合原有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升级、建设数据釆集设备、数据传输网络、数据储存和分析系统,并通过对数据和应用的高度集成将复杂的大数据处理程序交给专业人员处理,为一线教师减轻负担。高校大数据应用平台拥有强大的数据收集和分析能力,可以有效地提高数据管理质量和效率,促进资源共享,为高校管理决策提供支撑,推动高校资源配置的优化。大数据应用可以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等多个方面全面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

海量数据包含了许多冗余和杂质,这样的数据不便使用,甚至不能使用。要发挥大数据的功用,提高其价值密度,就必须开发大数据的相关技术。首先,开发大数据集成技术。对数据进行有效的集成和整合,以剔除无关信息而不使有用的信息流失。完成这种除冗降噪过程的,是大数据技术中的数据采集和算法技术。不同来源的数据存在结构化、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三种结构形式,数据之间的差异给数据的集成带来了巨大的困难。这需要开发比Hadoop分布式处理软件更先进的系统进行集成。其次,改进大数据存储技术。存储设备容量不可能跟上数据规模的扩张,而大数据存储技术又与数据成本、计算和分析速度直接相关,这就要求开发一种既能够存贮多元异构数据又满足数据格式统一、标准统一要求的存储技术。再次,开发高效的实时分析技术。传统的分析技术可以对大数据中结构化静态数据进行分析,但数据的一致性、可用性和容错性不可兼得。大数据的可扩展性和可用性不能得到满足,影响它的使用。只有开发一种横向扩展能力强、能大规模处理非结构性数据的分析技术,才能满足高效地进行动态分析的要求。最后,开发可移植处理模型。目前的大数据处理框架大多是针对各行业、各领域的情况开发的,不具有广适性和可移植性,限制了大数据的应用。在高等教育领域,大数据专业人员应同各领域专家合作,开发可移植处理模型。

2.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大数据效能

第2篇:高等教育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师生关系;高等教育法规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4-0188-02

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能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作为高职院校教师应该具备两个基本素质:第一,良好的专业素质来指导学生专业发展。第二,较高的思想水平来处理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和社会关系,其中以师生关系为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当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复杂的因素中师生相处融洽已经显得尤为重要。在现阶段,复杂的社会因素对高职院校师生关系产生了影响,从而导致了一些不可回避的情况和问题产生,这些新的问题也会对学生们的发展起到阻碍作用,尤其是90后、00后学生们。如何给学生们及社会其他工作者做出表率,也可见高等教育法规的重要性。

一、高职院校师生关系的现状及问题

1.正常教育教学活动受到干扰。据网络报道,有高职院校因省里领导来校检查,抽调学生不参加正常教育教学活动,去参与给视察领导看的学校文艺汇演活动,并且每次抽调的学生人数还不少,抽调时也不履行正常离堂手续,在正常教学时间抽走学生,所旷课时从4课时、8课时不等,有的课一周才上一个半天4学时,学生抽走半天那一周的教育教学活动受到了直接干扰。事后学生上交的也不是院系办公室发的带有辅导员印章的正规请教条,而是普通信纸附上某校领导私人签名(无任何印章)。类似这种行为,一是干扰了学生正常参加教育教学活动,另一方面也造成了校园里的不良氛围,直接或间接造成教育教学活动重要性下降,学生会认为正常的教学活动不是那么重要从而导致缺勤、早退、迟到等现象。

2.学生被当作免费劳动力。由于高职院校特别要求校企合作项目的数量与质量,许多高职教师除了本职的教学任务外,其项目合作人、项目秘书的身份也是公认的第二重身份,有时候这种身份在某些高校甚至高过教师本职的教学身份。高职院校本身课程任务量上并不轻松,而校企合作的项目很多时候存在不可控的因素,对于高校教师想兼顾二者有时十分困难;除此以外,也存在着部分高职教师为了个人评职称、评先进需要大量的论文、发明专利、开发项目等作为支撑材料;还有的高职教师为了贪图一时的安乐让学生为其完成教学任务里的环节,例如:课程标准的书面撰写、课堂作业的批改、学生作业的评语等;以上均是会引发学生被当作免费或廉价劳动力的因素,这类师生关系中高职教师与高职学生俨然从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变成了不平等的雇佣关系。这些行为是最易造成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淡漠化、功利化的。

3.部分高职院校教师对学生收取额外费用影响高职院校风气。由于国家高职院校办学水平参差不齐,引进的教师资质也并非个个都是教育专家,有的高职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课堂到勤率或者减少迟到早退现象,会采取迟到一次或早退一次罚款10元,缺课逃课的一次罚款50元的行为,这种行为虽从本意上并非有意向学生收取额外费用但结果却的确变成了罚款。

又或者每逢节日、过年有的教师会特意暗示学生给自己送礼,有些甚至会在特定的节日指定特定的礼品:例如某高职院校老师对自己所带项目参与的学生说中秋节只收某知名品牌的木糖醇口味月饼,买不到这种月饼的学生节日后就不用再参与项目,学生为此想尽各种办法,但供货紧张,仍然有些学生因实在买不到月饼而失去做项目的机会。

有的是教师主动索取,有些则是学生主动在逢年过节时送礼给老师,为自己谋取利益发展不平等竞争。这些行为都阻碍了公平公正的教育教学环境,也对日后学生踏入社会的品德素质造成了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

4.对学生个人品行问题和违纪问题没有明确区分导致判断不公。高职院校学生相比本科院校的学生的确在素质上略显弱势:着装打扮、行为举止、对于课堂纪律的遵守程度、自觉性可能有或多或少的问题,有时这些可能引起授课教师的反感,但这不足以让教师为此而不顾违纪行为的具体情况以个人好恶的标准判学生作业不及格,影响学生毕业、就业。也有高职院校教师喜欢在考试的时候出一些跟教学大纲不完全相符的题目,造成学生解体困难,因而导致挂科、留级、毕业就业受到影响等。

二、在高等教育法规的影响下解决高职院校师生关系的策略

1.依照高等教育法规:不得阻碍学生参加教育教学活动。在高等教育法规的指导下高校领导、教师是不能阻碍学生参加正常教学活动的,也不能缩短教学时间和内容,更不能随意取消学生接受的正常教育教学活动,前文里校领导的行为阻碍了学生接受正常教育教学活动,这违反了高等教育法规。这种不良行为高职院校可依据高等教育法规处理违规领导、教师。

2.高等教育法规里明确指出不得把学生当作自己的雇工使用。高职院校教师的确因为高职院校本身的特殊性需要交给学生项目操作的技巧以及通过带着学生做实际项目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只是如果这种行为一旦变味,变成了高职院校教师出于个人私欲利用学生作为个人的雇工为自己谋取利益,那就违反了高等教育法规的规定,这种行为按照高等教育法规的指示应该马上叫停,它会导致严重的高职院校师生关系利益化、冷漠化,高职院校教师从教授知识变成了通过自己的知识来笼络、兜售给学生博取个人利益。高职院校可依据高等教育法规叫停这种行为同时严肃警告此类高职院校教师。

3.高等教育法规规定高职院校教师不能对学生变相收取额外费用。高等教育法规里有明确指出,没有国家或相关部分批准任何人没有收费权、罚款权,前文提到教师为了提高出勤率维护课堂秩序而采取的罚款已经违背了高等教育法规,但这种情况因性质不算过于恶劣可对违规高职教师采取高等教育法规教育,让其明白自己的行为是怎样的行为,属于什么性质,然后不再违规操作。但另一例子里的高职院校教师明知违规还暗示、要求学生行贿或者接受默许学生的行贿行为,这类行为性质恶劣,严重败坏了高职院校的学术教育氛围,对学生本身的负面影响也不可估量,针对这类教师应该依据高等教育法规对此类教师提出严重批评,予以警告甚至是处分。

4.高等教育法规明确规定高职院校教师应本着公平的态度既严格又不有失公允。高职院校教师在面对学生时因高职院校的学生本身素质存在着种种瑕疵,高职教师面对他们的时候应当更为有耐心并更加公正,不能因为私人喜好而难为学生或者刻意给学生打不及格给学生造成各种困难。高等教育法规规定如果学生违规违纪,高职院校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处理,不得在没有原则标准的情形下直接给学生差评、不及格或者开除的处理。在高职院校教师的教学上,高等教育法规规定不能因种种原因考学生课内没有学过的知识,不能偏离教学大纲,不能让学生因此而挂科影响学业。

在高等教育法规的指导下高职院校教师对待学生的违纪行为和自己的教学行为处理会更加公平、规范,不是以私人好恶为标准,而是以国家认定的高等教育法规为标准,更加公平、冷静地处理好高职院校师生关系。

三、结语

高等教育法规对于规范高职院校教师行为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影响,高职院校的教师在不断变化的时代面前也许会因种种原因迷失方向,但高等教育法规确实是一条指明的大道,给高职院校的师生关系指出理性、公平的解决方式。高职院校教师应主动接受高等教育法规的教育并按照其规定严格要求自己,让高职院校的师生关系焕然一新,让和谐、互相尊重、学术的师生关系重新回归。当然高等教育法规在现实生活中高职教师能完全依据其处理的理想状况非常少有,这其中一定会有曲折漫长的落实过程,如果高职院校教师秉持严格遵守高等院校法规的信念,相信在将来规范化的行为能唤回良性的高职院校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1]李敏.学生视角下的高职院校师生关系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2.

[2]李学芝.论高职院校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2):188.

[3]唐业茂.高职院校和谐师生关系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20):166.

[4]鲍时好,徐生.高职院校师生关系现状调查与思考[J].长春大学学报,2013,(12):1632-1634.

[5]鲁双慧.高职院校和谐师生关系的法律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86-89.

第3篇:高等教育的作用范文

摘 要:从前美国前加州大学校长克拉克・克尔的《大学的功用》一书发表以来,大学即成为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职能为一体的巨型大学。社会服务,包含着政治、经济、文化等全维度因素。如何有效的发挥大学的社会服务的职能,是大学成为社会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是高等教育急需研究的问题。立足地方经济,是大学走出象牙塔式的纯文化现象,使其发挥对区域经济的作用,是本文的重点。

关键词:人力资源;经济发展;高等教育;科技;就业

经济与知识的联系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与科技的进步而愈加密切。高等教育是以研究高深知识为内容,高深知识转化成的科技成果又可为经济发展提供一定的智力支持。具体表现在:区域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

(一)提供丰富的人力资源

舒尔茨认为,教育投资是人力投资的主要部分,人力资本投资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根据世界银行2006年的研究分析,高等教育对于社会回报率为 9.5%,对于个人回报率为14.8%,发展高等教育,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日益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重点。可以说,人力资本是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区域高等教育承担着为本区域培养高素质人才,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任务。从下表对全国各省就业人员受高等教育比例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东部一些经济发达省份就业人口中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远远高于西部欠发达地区,这种分布情况与中国地区经济发展情况基本吻合。由此可见,人才差距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

科学研究是高等教育的三大职能之一,据高等学校科技活动情况统计,近几年的科研活动极其成果都呈显著增加的趋势,R&D(研究与试验发展)机构增加为8630个,R&D人员为63.2万人。截止到2011年底,高校在科研方面专利申请受理数发明专利54362件,专利申请授权数发明专利25064件,分别比去年增加了年增加了34.57%和27.39%,此外技术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也为区域经济带来了一丝活力,2011年高技术产品进出口额达到10120亿美元,其中出口率占到进出口总额的54.23%①。各区域高校通过产学研的发展模式、兴办或对其他科技产业实施科技支持,加速了科技成果的转化速度,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以及企业科技水平的提高。

原平市佳诚液压有限公司2012年与河北燕山大学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就人才培养、继续教育;联合开发高技术含量的新产品,联合进行科技项目的攻关,打造研发平台,形成厂校利益联盟;建立科技成果试验基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等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目前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露天行业液压油缸的生产厂家。

山西太谷通宝醋业有限公司通过与中科院、山西农大、省食品所等院所的技术合作开展技术创新,其主要成果纯净老陈醋生产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产品出口美国、日本及亚洲其他国家。目前企业正在进行老陈醋扩产的二期改造工程,产能将达到7万吨。

(二)提高区域国民收入水平

高校对区域国民收入的作用主要体现两个方面:高校基础设施建设对区域经济的拉动以及高校师生个人消费对经济的刺激。根据统计数据分析,2007年我国高校数为1908个,至2011年已增加至2409个,与2010年相比也增加了51所。各地大学城的兴建,如山西省于2011年3月开工建设的大学城,一期规划占地9900亩,总建筑面积360万平方米,总投资90至100亿元。各区域高校园区的建设,文体馆、图书馆、实验室等配套设施的改建都拉动了区域建材原料、基建、设计等企业的发展,同时也为区域增加了就业机会。而国家2011年公共财政用于高校基本建设的财政预算拨款更高达461.771亿元②。

另一方面,高校学生的个体消费对区域经济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据《2008年中国大学生消费与生活形态研究报告》报告显示,大学生平均每学期的人均消费(不含学费住宿费)为5593元,而根据2011年数据统计,高校在校人数为2308.5万人,按照2008年的物价水平计算,每年高校学生个人消费就高达2581.7288亿元。两者合计3043.5亿元 。

(三)缓解区域就业压力。

目前高中以下学历者初次就业的失业率及待业时间远远超过具有高等教育的劳动者,高校扩招可以使更多的学生走进校园,缓解当地的就业压力。根据2011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我国高校研究生在校人数为1538416人,全日制本专科在校人数为22317929人。

教育部在从1999年决定全国高校开始大规模扩招,据统计,全国高等院校2005至2008年的扩招率为平均每年6.8%,共扩招103.2万名学生,2008年全国减少失业人口19万人,高校扩招人数10余万人,对减少失业人数的贡献为52.9%。山西省高等学校2011年普通本科、专科生招生人数为184602人, 高等学校2011年普通本科、专科生在校生人数为594469人,间接缓解了我省十几万的就业压力。通过对接受完初等教育的学生进行分流,使一部分在学校接受知识和技能的高级培训,不仅能够对及时就业产生缓解,而且能够增加劳动者的技术含量,从粗放的体力劳动者转变为集约的高科技技术人才。另外在待业时间方面,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相比未接受者的失业时间约为半年到一年。待业时间的减少,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就业的供需矛盾。

当然,区域高等教育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除了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外,还对其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制约作用,如高等教育内部结构存在一定的不合理状况,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仍存在一定的差异,高等教育扩招后的潜在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等,这些都是制约经济发展的微观因素。随着对高等教育元研究的进行和完善,对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高等学校办学模式的改进,高等教育夫妇区域意识的增强,校企联合开发模式的完善,充分的发挥高等教育的职能,才能使得大学真正成为教学,科研,经济服务的强大动力。(作者单位:山西大学)

注解:

①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12

② 数据来源: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11

参考文献

[1]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中译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2] 王新刚,刘晶玉.高等教育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探析.经济问题[J].2002(12).37一39.

[3] 张振助.高等教育与区域互动发展论[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 武毅英.高等教育经济学导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第4篇:高等教育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 科研 高等教育 质量建设

目前,在世界上中国高等教育规模处于首位,教育目的也由精英式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现代社会已进入高度信息化的时代,社会的不断变迁和科学的迅猛发展,促使大学的社会地位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一切都会给大学的教学带来新的课题[1]。教师要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使学生既可以掌握基础知识理论,又可以追踪最新的科学研究进展,从而培养他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积极性。这种发展形势,要求大学老师通过开展科学研究,追踪科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正如哈佛大学校长德里克·博克所说:“在大学,最明显的需要是停止对固定知识的强调,转而培养学生不断获取知识和理解知识的能力”。这一转变的基础就是通过科学研究的开展,提供创新平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高等教育质量建设的现实需求

随着20世纪90年代末的高校“并轨”、“扩招”政策的实施,高校数量急剧增多,办学模式呈多样性发展,新的专业学科体系不断拓展完善[3]。高等教育的扩招圆了许多人的“大学梦”,使其得到继续深造的机会,让更多的人经过大学学术和文化氛围的熏陶而成为思想解放者和才艺精湛者。然而,扩招带来的不利问题逐渐凸显。大学学生以单身子女居多,从小到大承受的压力很少。新生入学后尽管有大量专业的心理老师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但是每年大学生自杀人数仍然高居不下。大学也已不再是与社会隔绝的象牙塔,大学毕业时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而他们的挫折承受能力、应对纷繁复杂社会的能力往往不强。另外,非名牌大学的学生和比较冷门专业的学生,往往会因为看不到未来发展的前景,丧失学习动力。如何提高他们对学校和专业的认同感,成为高等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

扩大招生规模,提高适龄青年上大学的毛入学率,努力实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是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举措。然而更重要的是,实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过程,应以保证质量为前提。如果以牺牲教学、教育质量为代价,把高等教育降低到应有水平以下,则绝不是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而是高等教育的“低级化”,会使高等教育大众化黯然失色。

2.科学研究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

高等院校有两个基本任务,即育人和治学。这两个任务决定了高校既要作为教育机构,又要成为学术机构。教学活动,主要同育人有关,它决定了现有的知识体系能否得到很好的传承,这也是高校办学的首要任务,是工作的主旋律。而科学研究,主要与治学有关。科研的开展,可以实现知识的升华和进一步创新。只有不断创新,文化才能不是一潭死水,社会的发展才有不竭动力。要发挥好高校的功能,科研与教学必须密切相连,不可相互脱离。

高等学校之所以称为“高等”,有别于其他教育形式,在于其固有特性是学术,是治学,是做大学问,是研究高级文化,是营造有关学科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学术生态环境。实施高等教育,培养高级人才是高等学校的基本任务。科研对大学的意义主要有四个:①科研是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方法;②科研是提高高校师资队伍素质的重要途径。在造就学校水平较高且具有“综合能力”的教师队伍方面,科学研究是极其重要的途径。究其原因,是由于科学研究使他们的知识得到不断更新和各种能力得到提高;③科研是高等学校发展和传播科学文化的重要办法;④科研是学科、学位建设的重要手段。教学与科研是大学的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二者互相促进,互相影响。如果说教学是一所大学的立校之本,科研则是一所大学的强校之本。不管哪种类型的高校,科研对一所大学的意义和深远价值决不可忽视,只有发挥好科研的作用,才能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2]。

科研—教学—再科研—再教学的关系链,构成了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一个矛盾统一体,教学带动科研,科研反扑教学。科研过程中教师实现自我知识的更新,教师只有掌握了广博知识,熟练的教技,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授教自如,游刃有余。反过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所需自我学习,自我深造,将所学的新知识、所研究的新成果应用于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3.科学工作在高校质量建设中的促进作用

大学生是一个思维比较活跃的群体,接触面较广,接受新思想的能力及欲望强烈,而且目前整个社会处于知识经济时代,多样化的信息及传播技术使得人们获取知识的手段日益丰富。如果单纯进行知识书本的讲述,则无法满足学生的对未知知识的追求,需要我们重新认识学生,研究和发展教学方法。为此,高校教师通过科技的开展不断提高自己,跟上信息时代的发展步伐。同时,科研的开展,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质量[4]。

高等学校,既是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又是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创新成果的重要源泉。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高等学校理应开展国家急需的战略性研究、探索科学技术尖端领域的前瞻性研究及涉及国计民生重大问题的公益性研究。在这一过程中,高等学校可以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瞄准国际前沿,加强基础研究,以更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的高等教育。

4.如何发挥科研在高等教育质量建设过程的作用

大众化教育虽然可以逐步扩大招生规模,但不能降低高等教育的水平和质量。如果以牺牲教学、教育质量为代价,把高等教育降低到应有水平以下,则会使高等教育大众化黯然失色。实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必须端正高等教育办学思想,坚持质量为本。

科研包括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自然科学可以揭示自然界发生的现象及自然现象发生过程的实质,进而把握这些现象和过程的规律性,以便解读它们,并预见新的现象和过程,为在社会实践中合理而有目的地利用自然界的规律开辟各种可能的途径。自然科学是人类科学研究成果的积累,是对研究成果的总结和归纳,可以在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中起到领头作用。人文学科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的人文主义学科,构成了一种独特的知识体系。没有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创新,单靠自然科学的创新,很难真正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也就不可能给建设创新型国家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通过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协调发展,就可以更好地发挥科学研究在高等教育质量建设中的作用。

为了发挥科研在高等教育质量建设中的作用,我们认为可以采用如下途径[4]-[5]:

(1)加大投入,优化科研的环境。

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大,但是有时很多硬件跟不上,阻碍了高等教育质量建设的发展。国家应尽量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是提高教学和科研的条件。各级政府应从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高度,把发展教育放在优先位置,继续增加对公立学校的财政投入,切实保证教育和科研经费与在校学生数同步增长。同时,要大力倡导社会捐助,推动国内外企业和个人向高校捐献资金,支持学校建设。

(2)加强产学研合作。

高等教育质量的建设,必须大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不断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要自觉参与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促进产学研紧密融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步伐。只有看到科研成果的应用,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真正实现高等教育的质量建设,服务社会。

(3)人文科学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断培育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思想观念,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要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增进对国外文化科技发展趋势和最新成果的了解,展示当代中国高等教育风采,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努力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积极贡献。

5.结语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要坚持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着力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等学校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完善大学制度,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以科学研究为载体,培养创新型人才,积极营造鼓励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努力为培养造就更多新知识的创造者、新技术的发明者、新学科的创建者作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潘懋元,李均.高等教育研究60年:后来居上异军突起[J].中国高等教育,2009:15-19.

[2]蔡克勇.关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若干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2008:29,7-12.

[3]赵炬明.超越评估(下)——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之设想[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50-58.

第5篇:高等教育的作用范文

论文关键词:双语教学 教育改革 高等教育

随着知识经济和科技、经济全球一体化时代的到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和与外界沟通交流的日益频繁,我国的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已势在必行。与此相应,我国的高等教育面临着新挑战,即我国高等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必须要有应对国际竞争的能力,在我国已成为W TO成员的今天,他们必须要能在一体化的全球经济环境中有坚稳的立足之地。以此来衡量,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尚存在一定的差距。其一表现在我们培养的学生参与各种国际竞争的能力相对不足,在国际性的事务中缺乏适应能力和挑战意识;其二是我国学生对于世界第一大交流语言—英语的应用能力不足,致使他们在国际性的经济、科技和学习等诸多活动中存在着种种障碍。造成前者的原因,一是受我国过去的国际地位及经济、科技水平等的限制,使我们不具备全球化的国际大环境,学生缺乏相应的锻炼和实践;二是受我国以往的教育体制、培养模式影响,使学生在学习阶段未能得到有关各种综合素质、竞争及适应能力等方面的足够训练。

所以,继续教育改革,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他们的各种实际能力,以及提高学生对于参与国际交流所必需的英语的综合应用能力仍是当前我们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面对目前国际新形势、新要求,国家教育部又提出了在我国高校的基础和专业课中推广实施双语教学的新计划,这表明双语教学对于我国的教育改革有着重大的影响,它对促进我国的教育与国际接轨,培养国际化的现代科技人才有着重要的作用。双语教学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新趋势。

一、双语教学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措施之一

1.实施双语教学,引进西方发达国家优秀的原文教材,采用国际上最新的优秀教学模式、教学思想和体系,为学生提供一个国际化的教育大环境,使学生有机会直接接受具有国际化先进水平的科学教育的影响,有利于学生吸收世界先进的科技、文化知识,为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造就现代化新型人才创造了条件。

2.国外优秀教材注重当代前沿的发展,注重最新的研究成果,所以实施双语教学有利于学生即时获得外界的新信息,增进他们对世界领先的研究成果和科技发展前沿课题的认识了解。这将有助于改变我们教材陈旧、教学中不能及时反映最新科技发展动态的落后教育状况,有利于学生适应和融人世界科技发展的潮流之中,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国际竞争能力。

3.由于各国的教材中具体地融合着本国教育中的各种要素,能体现出该国的教育思想、教育模式等等,所以实施双语教学的过程实际上是西方的教育模式、教育思想理念等在我国教育中的渗透过程,因此实施双语教学不仅使学生在知识、信息方面,而且也在教育思想理念、培养模式等方面受到世界最新最优秀教育的影响

4.实施双语教学,能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直接体验和感受发达国家最新的优秀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使他们对发达国家的先进教育获得更真实、更具体的体会和理解,同时还为我国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了解国际教育发展新水平新动态的良好机会,促使我国的高教工作者跟随和适应国际教育的新变化,从而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

二、双语教学对我国的教育改革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近些年来,“科教兴国”的领导决策和全民意识一直是我们从事教育改革的源动力。在教育改革中,我们往往对中、西教育进行对照研究,力图寻找出我们与世界发达国家在高等教育中的差距,以便于我们博采众长,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教育思想、先进教育经验和方法手段等等。但实际上我国的教育工作者大多对国外的教育机制和教育状况缺少感性认识,缺少具体的体验,亦即其对外国的教育并没有足够的认识和了解,这就难免地造成了我们在学习西方教育问题上的盲目性和空洞性。此外,我们在实施目标性的教育改革方案时也是障碍重重、踌珊而行,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因为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工作者都是在我国传统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因而他们在其自身的教学工作中也仍然难免地带着若干倾向性的思维定势和方式方法。所以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是以应试教育为核心,不重视教育对象个性的发展和独创精神的培养,教学方式仍然习惯于全盘灌输,教学中过于强调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完整性,过于注重知识的传输而忽略对学生能力、素质等的培养。同时,教学内容陈旧,教学中难以反映学科新进展及科技前沿等也成为我们教育改革中的老大难问题。

上述状况的根本改变需要涉及诸多的因素和条件,但双语教学的开展无疑将会对其产生积极的影响。其一,当我们采用外国原文教材从事双语教学时,首先我们必须去深人细致地分析和研究这些教材内容,认真地去琢磨和把握融会在这些教材之中的教育思想理念,去学习他人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去研究外国的教育体制等等,亦即此时我们必须对国外的教育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同时我们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还会不断面对中、西教育之间的各种矛盾和冲突,并且还必须认真去解决这些矛盾和冲突,这必然更进一步促进了我们对于西方教育的具体认识和理解。所以,通过实施双语教学可以减少或避免我们在学习西方教育时的盲目性,空洞性。其二,在我国实施双语教学,使中西教育之间发生了面对面的接触与碰撞,这不仅给我们带来许多实在的全新感受和体验,同时还使我们看到中、西教育中的各种矛盾和冲突。这些矛盾和冲突来自于不同的教育体制、不同的教育思想理念等,它们不仅通过实际的教学过程具体反映出来,也在各自的教材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这就造成了中、西教材在结构上、系统上,知识内容和知识的侧重点以及知识点的引人、对不同问题讨论的深广度上等都存在很大差异。所以若要适应教材内容、教学思想以及教学方式方法等的重大变化,使学生真正能受到国外最新的优秀教育的影响,我们的整个教学工作就必须有一番大的改革,具体地说我们就得对我国传统的教育理念进行新的审视和提炼,对我们的教育体系和教学模式作出新的思考和定位,并对我们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等进行相应的改革。所以,实施双语教学的结果必然会对我们以往的教育模式产生重大影响,促进我国教育改革,加快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的步伐。

值得指出的是,在双语教学中由中、西教育碰撞所产生的矛盾与冲突是由若干因素综合形成的,对此我们必须加以认真研究、仔细分析、正确判断。其一,对中、西教育作辩证的分析,在对照中找出西方优秀教育中的优秀之所在,以便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其二,学习和借鉴别国的教育经验并不等于全盘否定自己。中、西教育也均同所有客观事物一样各具其优劣,所以我们在“洋为中用”的同时必须明确和继承我们自己的教育优势和特色,并通过进一步的研究来优化、整合,使中、西双方教育中的优点有机地融合起来,为我国的高等教育创造出一个符合现代化社会发展要求、符合时代潮流的新机制。其三,研究中西教育体制的差异,根据我国现有的实情,对引进的教材作相应的删减和增补。我国教育结构的大整改目前尚处于试验阶段,就目前来讲中、西教育体制存在很大的差异,但各国的教材又都是根据本国从小学到大学的整个教育体制来编排的,所以在一些教材内容的安排上我们有必要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作出相应的调整。比如西方许多国家对中学生掌握数理化知识的要求普遍低于我国,所以他们多数大学数理化基础课教材起点都低于我国,在使用他们的教材时我们完全可以跳过覆盖我国中学内容的部分而提高起点。又如国外本科的一些数理基础课教材在理论方面的内容相对不足,我们亦可以根据我国教育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予以增补等等。

三、双语教学为提高学生的基础和专业外语能力创造了条件

第6篇:高等教育的作用范文

论文关键词:区域经济 创新体系 高等学校

论文摘要:建立和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就要重视和发挥高等学校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作用。在区域创新体系中,高等学校肩负着创新知识的产出和创新人才培养的责任。因此,必须加强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高高校自主创新能力。高等学校的科技创新体系也要融入区域创新体系之中,做好知识和技术的研究和创新工作,促进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因此必须加强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与完善,保证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区域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做好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是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保证。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关键,是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和人才的作用,把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转移到依靠科学技术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高等学校肩负着培养人才、科学研究与创新以及为社会服务的重要职能,在区域创新体系中,高等学校要积极参与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不断加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能力,充分发挥高校人才培养和科技服务的作用,努力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效果,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高质量的科学技术和科技人才。只有如此,才能赢得社会的支持和重视。

1区域创新体系的现状与特点

我国的各个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在经过多年的努力下,基本形成了国家与区域政府、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及高等院校、各级技术创新支撑服务机构组成的系统体系。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以促进科学技术与区域经济相结合为重点,实施了一系列科技体制的改革措施,开展了科技结构的调整与机制的转换,极大地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效果,取得了重要突破和实质性进展。区域创新体系是区域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1.1区域创新体系的主要特点

(1)创新体系的行为主体构成了有机的创新系统。它包含国家和地方的科学研究机构、企业、高等院校、中介机构等。科学研究机构的职责是围绕区域的经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开展系统的基础性和前瞻性的创新研究。企业的主要职责是,根据企业发展方向和产品的技术要求,开展经营与技术的创新研究和技术推广,是创新投入产出和市场开拓的主体。高等院校的主要职责是结合区域经济的发展方向,从事科学技术基础研究和技术前沿探索,是知识创新体系中的创新基地,为创新体系的建设与完善提供和培训各类高素质人才。在创新体系的整体系统中,各个环节相互之间产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依赖,构成了完整的区域经济体系。

(2)创新体系中,知识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通过对创新过程的研究分析可知,创新体系的组成包括:知识的生产、知识的流动、知识的应用等。所以,知识创新活动是知识经济价值链中的核心环节。高等院校和各级公共研究机构的主要职能就是紧跟科学技术的前沿问题,开展探索与创新,为科技创新与技术应用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创新活动,提供知识与技术基础和创新人才。

(3)完善的创新体系要求能够形成自我调节与宏观调控相结合的运行机制。政府的主要职能是运用政策、法律、法规、资源配置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保证国家或区域经济目标的实现,创新体系的整体有序运行。高等院校要根据国家或区域发展的战略需求和科技发展规划,承担国家或区域的科技发展、合理布局、有效实施的重任,成为国家或区域经济发展的思想库和知识库。

(4)创新体系是一个开放系统,应该建立充分体现公平竞争规范和市场环境。因此,必须建立完善的教育平台、信息平台、文化平台和法制平台,作为创新体系健康持久运行的支撑和保障。

1.2主要表现形式

在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需要重点关注和及时解决,其主要表现形式有以下几点:(1)存在着管理体制和创新体系运行机制不适应。在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初期,往往存在着科学研究与经济发展脱节,科技成果难以转化为有效的生产力,使得高等学校的研究不能有效支持区域经济的发展,政策导向不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等问题。这表明,切实真正解决技术经济相结合的好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

(2)企业不能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机制没有真正形成。很多企业迫于市场竞争的压力,存在着重技术引进、轻消化吸收的现象,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之间没有形成有效的结合点,产、学、研有效结合的机制没有真正建立。

(3)在区域创新体系中各要素之间相互的作用、协调发展的机制还没有很好的建立起来。受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仍然用行政手段来协调创新体系各要素的关系,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政府的协调集成作用大大减弱,创新体系各要素相互联系和作用的市场机制没有及时建立起来,导致创新体系的整体作用效果不佳。

2高校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作用

要重视和发挥大学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的作用,促进创新知识的生产和创新人才的培养。区域创新体系的主体包括参与科技工作的企业、高等学校和各个科研单位,同时有不同形式的科技中介组织的广泛介入和各级政府的适当参与,由此构成了相互支持的组织系统。在区域创新系统中,高校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基础理论和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和人才培养,这些工作对于区域经济和科技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1高校是知识创新的产出核心

知识创新的主要内容是基础理论和科学技术的研究,知识创新中的原始性创新,是保持国家和区域核心竞争能力的基本条件。高等学校是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具备了从事基础理论和科学技术研究的必要条件和人才优势,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知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基础,技术创新指通过对科学技术的研究、完善、更新、改造等方式生产新技术的过程,执行这一职能的行为主体主要是企业、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创新体系中的科技传播是通过传授和培训新知识、新技术,使新的科学技术能为人们所掌握,同时肩负着培养和造就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熟练的专门技术和创新思维能力的人才,实现这一职能的主体是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而企业和科技中介组织也广泛参与。而在知识创新和知识传播环节中,高校处于核心行为的主体地位。根据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的《中国高校科技奖励报告2oo8~显示,近5年来,高等学校的科研成果呈逐年递增趋势,在国家科技奖励项目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以2009年度统计为例,高等学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6项,占授奖总数的57.1%;高等学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通用项目151项,占通用项目总数的68%;高等学校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通用项目为31项,占通用项目总数的79.5%。

2.2高校是创新人才的主要培养者

高等教育承担着推动整个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发展与进步的重要职能,通过高等教育培养造就了成千上万的具有创新思维、掌握科学技术、具有良好品质的各级各类人才。在当今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前,如果教育只是简单地复制社会经验,并将这些复制的经验在复制给受教育者,这样,社会就缺少创新能力,只是原地踏步,难以持续发展。教育的目的就是靠知识创新、人才创新来达到更新社会和变革社会。

创新人才的培养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处于关键地位,而创新人才的培养主要靠高等学校。高等教育所传授的知识是高层次上的知识,进行的教育是以就业、创业和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为目的的专业教育、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高等学校为人才发展和成长提供了必要的内外环境,它有明确的教育目标、有规定的课程体系、有知识渊博的教师、丰富的图书馆及方便的网络系统。在高校接受教育的人,通过高校各种学术流派、社会思潮的影响,在各种专业学科知识、各种技术技能的培养下健康成长。在高等学校浓厚的学术氛围、浩大的科技资源环境中,大学能为社会培养出大量的各种类型的创新人才。

3高校创新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高校科技创新体系是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必须重视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加强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内涵、目标、评价方式的分析与研究。要针对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结合不同类型高等学校的特点,认真做好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研究,重点关注高校科技创新体系与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有效融合与协调发展。

在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以科技创新为支持和依靠。要保证区域发展目标的实现,就必须建立完善科学的创新体系。要重视高等学校科技创新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将高校的科技创新体系与区域的创新体系和区域经济发展融合在一起,有效地发挥高等学校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建设高校科技创新体系是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要求。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建设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注重学科建设。学科建设是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核心与主体,在高校中大力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推动学科建设的发展,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高校要以学科建设为载体,集中优势、突出特色。大力推进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加强教师队伍的梯队建设,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建立一支有创新性、能吃苦肯钻研的科技创新团队。

第7篇:高等教育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专业英语;科研意识;学生素质

一、专业英语课程的意义

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能够站在科技的前沿,练就过硬的专业技能,已是时代和历史的要求。据统计,全球有超过40% 的人在学习和使用英语,超过85% 的科技资料是用英语以书籍、期刊、专利说明书和内部技术报告等形式出版的,不论在哪个国家召开国际学术会议,所规定使用的工作语言一般都是英语。因此,在科技界英语实际上已成为一种国际通用的语言[1]。

专业英语是各专业的一门专业主修课程,在英语专业又会有好多小专业,例如:商务英语;在非英语专业,又是对专业知识的国际化起到接轨作用。无论学生将来从事专业研究还是其他企业工作,这门课为学生提供基本的专业知识并培养了学生从事高等研究的能力。没有专业英语,就没有世界的大融合,就没有各学科的快速发展。

学好专业英语,难度大,综合性强。它必须建立在良好的英汉水平之上,不仅是对基础英语的进一步巩固和加深,更是对专业知识的深化和加强。也可以说专业英语的学习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因为我们在阅读专业英语书的时候,知识便会内化为一种潜意识,它不仅锻炼了我们的思维能力,而且知识能力的综合提高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只有学好了专业英语,才能拥有更为广阔的发展平台,能够更好地阅读外国专业文献,能够更好地进行英语学术交流,从而也就能够更好的提升自己,去面对着日益激烈的人才市场和社会竞争。

二、专业英语课程的主要内容

专业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 ESP)是继公共英语学习之后,将专业技术与外语知识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一门交叉性课程,是对专业知识的拓展与发展[3]。面对不同的专业,理论观点与研究方法各异,内部学科发展各不相同,专业英语的编写要抓住各个学科的特征和发展前景。这就要让学生既能理解专题的理论要点,又能看到其中的问题。由于现代大学生对专业英语知识匮乏,故对专业英语教材的要求就比较高。教材的编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作为一门能力过渡性的课程,作为一门关于把专业知识国际化的一门课程,那么教材就必须密切联系专业知识,从大量的基础专业知识中概括出理论原则并进一步更广泛的用英语表达、论证。进行理论阐述时,不仅要把复杂难懂的原理、概念比较直观而深入浅出的描述出来,而且又要不失水准,能准确地符合科技英语表达习惯。这样能不断强化同学们的专业英语的意识,而且能为今后的专业文献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故对专业英语教材的编写是基础的但同时也是最重

要的。

专业英语作为一门入门课程,不仅要介绍专业的相关知识,而且要附加一些科技文献的知识,比如说中英文的对比,科技文的翻译等等。最好是在后面能够附上英文的译文,这样对于同学们的兴趣也会有很大的提高,因为现在的大学生英语水平普遍不高,再加上专业知识的不稳固,导致无法克服心理障碍去一遍又一遍的阅读专业文献。如果有译文,则会给他们一个较好翻译参考,同时指导他们如何去看专业文献。这并不是制约了他们的翻译思维,而是给那些英语基础较差的同学的入门提供了一种更有效的方法。

三、专业英语对科研素养的培养

高等教育培育出来的是一批有高素质,高技能,能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等人才。但是我国的科研队伍能力普遍低于欧美国家,而专业英语对于科研方面的培养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有些同学可能基础英语不是很好,但是专业英语却可以学的很好。这并不是说明他们没有好好学基础英语,而是因为专业英语的特殊性,即通过专业知识对自身英语意识的塑造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通过专业知识和英语文献,他们可以切身体会到英语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从而提高他们的兴趣和激发他们的潜质。对专业英语的学习,同时也是他们战胜自己,克服障碍的基石。要不同语言的民族去学习另外一门语言就已经是一种挑战,更别说是用这种语言写出来的专业教材。这就得需要他们日积月累,不畏恐惧,沉住气,一心一意弄懂每一句语言,不仅是句意,还包括句式的表达和语言的文化。而这也是将来科研人员所必备的一项素质。学一门课目的主要在于如何利用。而专业英语对于塑造它们的科研精神,锻炼他们的听说读和撰写英文文献的能力也是起到巨大的作用。在平时的课堂中,师生之间进行互动交流,不但可以讨论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也可以尝试着对有关专业问题或哪门课程有关知识进行探讨,虽然这个过程是痛苦难熬的,但是,久而久之,便会惊奇的发现不管是在英语交流方面,还是在专业水平上都有一个质的飞跃。这是其他学科所无法匹敌的。同时可以向学生们介绍专业英文现刊上登载的反映现阶段国内外专家、学者们在本专业研究领域内进行的研究和他们的研究成果,以拓宽学生们的视野,为他们自己确定研究方向打下基础。

四、结语

以上是关于对于专业英语的地位和作用的几点比较浅的认识。专业英语不容忽视,在信息全球化的今天,它的作用是不可小觑的。不论是毕业生的就业或是科研之路,都将是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切实希望能够重视此课程并提出有效的切实可行的专业英语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以便于培养出更多的高等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樊萍,陈莲珍.浅谈专业英语教学改革[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03,(03).

第8篇:高等教育的作用范文

论文摘要: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高等教育的质量首要地表现为“社会适应性”。“社会适应性”体现在高等教育所提供的教育服务不仅能满足受教育者个人的需要,而且能满足国家、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要。网络信息技术通过丰富教学组织形式、产生新的学习方式——分布式学习,促进高等教育机构与国家、社会和用人单位的双向信息沟通,在我国大众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高等教育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也前所未有地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上许多国家都纷纷建立起了自己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在我国,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高校的招生人数10年间猛增5倍,我国的高等教育短时间内从精英阶段转向大众化阶段。这一快速的转变使人们对接受高质量教育的迫切需要和优质教育资源严重短缺的矛盾开始凸显,于是引发了社会对高等教育质量的普遍担忧。因此,我国也开始了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探索之路。

那么,究竟什么是高质量的高等教育呢?在高等教育所处的不同阶段,其质量高低的衡量标准是不同的。在高等教育精英化阶段,由于强调对高深学问的追求,“为知识而知识”,所以,“高等教育质量基本价值诉求在于知识传承、学术探究和学问发展。”[1]然而,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从社会边缘走向社会中心,社会服务职能正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大众高等教育质量应首要地表现为‘社会适应性’,也就是指大众高等教育质量高低的衡量标准主要是‘高等教育所提供的教育服务满足受教育者个人的程度,以及所培养的人才满足国家、社会和用人单位需要的程度’。” [2]

所以,当前我国高质量的高等教育应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网络信息技术为这种以“社会适应性”为首要质量标准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提供了工具支持,使我国大众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成为可能。

一、网络信息技术通过丰富教学组织形式,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高等教育提供的教育服务满足受教育者个人需求的程度是衡量大众高等教育质量高低的标准。目前,我国高校普遍采取的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是班级授课制。众所周知,这种师、材、法、统一进度、统一测评的集体教学形式在提高了教学效率的同时,却无法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学生的主体性很难得到发挥。这一弊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体现得更为明显。在我国步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后,高的师生比使得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仅限于课堂,对于超过百人的大班教学来说,学生与教师的沟通无从谈起,更不用说通过因材施教来满足学生的全面发展。

网络信息技术可以成为解决以上问题的一种手段。现代飞速发展的网络信息技术使人们的沟通不受时空的限制,它可以将学生与教师的沟通带到课堂之外。这种不受时空限制的学生与教师的沟通使得因材施教成为可能,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与教师进行交流与讨论,以满足自己发展的需要。

同时,这种沟通还可以发生在学生与学生之间。在课堂上,由于很少高校能做到15~20人左右的小班教学,所以,大部分教师均以讲授法作为主要的教学方法。“教师讲—学生听”这种模式带来的弊端,除了教师不能充分了解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情况外,学生与学生之间也无法相互了解各自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通过网络信息技术进行的这种不受时空限制的沟通可以成为促进学生之间相互深入了解的一种手段。

总之,借助于网络信息技术,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有了充分的工具支持,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为了可能。为保障高等教育质量,通过网络信息技术组织的教学形式已经成为班级授课制的一种重要补充。

这种拓展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沟通,将教学带到课堂之外的沟通工具有很多,有大众的沟通工具如QQ、QQ群、邮件、博客等,还有专门针对教学领域的专业工具。Moodle教学平台就是专门针对教学领域的应用较为成熟的工具之一。在笔者就读的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大部分教师都会在Moddle平台上创建所开设课程的教学平台,通过每节课后的学习日志、教学日志、话题讨论等方式促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课外沟通。

二、网络信息技术通过丰富学习方式,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分布式学习”出现。“分布式学习指利用各种手段(包括技术)来实现学习的任何教育或培训经验……分布式学习包括(但不限于)远程学习和在线学习。分布式学习往往无需考虑学习环境位于何处,也可以消除时间方面的障碍(Oblinger,Barone &Hawkins,2001)。在远程学习中,学习者与其教师和同伴在时空上是分离的。在在线学习中,学习者受限于基于网络的学习技术。”[3]分布式学习有很多表现形式,“其表现形式可能包括校园讲授、基于计算机培训的培训模块、在线研讨会、参考资源网站、书籍、DVDs、线性讨论、视频会议、网络博客、模拟、绩效支持系统以及其他无数有助于学习的要素的任意组合。”[3]

分布式学习方式是分布式认识理论的一种应用。分布式认知的实质是它“承认个人是在其他资源的帮助下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的。完成任务所需的知识分布在个体和其他资源(例如计算机或其他人员)中”。[3]

不可避免地,分布式学习也进入了高校中的每一个角落,逐渐成为高校教师和学生经常采用的学习方式之一。高校中的教师可以通过各种专业导航库、特色数据库、校园镜像点、网络咨询服务等高端网络教育渠道在全球范围内获取相关研究领域的最新动向和资源。高校中的教师还可以通过网络技术提供的各种专业工具,在国际范围内与志同道合者进行远程交流、参加专业领域的远程视频会议,共同讨论最前沿的学术问题。

从梅贻琦关于大学的著名观点“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可以看出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对于高校的教育质量保障起决定性的作用。而国际范围内有价值的专业信息的获取、国际范围内的对话交流对拓展高校教师视野和提升高校教师专业能力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网络信息技术通过改变教师的学习方式为高等教育的质量保障提供了有力的工具支持。

分布式学习也深刻地影响着学生,成为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重要学习方式。教师和教材不再是学生可以获取知识的唯一手段,学生可以在丰富的网络信息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学习感兴趣的内容。教师和教材也不再是学生可以听到的唯一一种声音,学生可以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中寻找对某一问题的不同看法、不同观点,通过综合比较,形成自己的观点。学生可以在世界范围内寻找志同道合的朋友进行合作学习、探索……总之,网络信息技术使得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理想模式。 转贴于

此外,分布式学习方式冲击着传统的教师角色,这种冲击促使教师不得不思考采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进而对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作出贡献。如果教师仅仅是传统中教材的宣读者、知识的传递者,那么面对面的授课相比存在于网络中的分布式学习便不具有优势。如果教师和教材的知识没有及时更新,还是延续了十几年的老一套,那么面对面的授课甚至会逊于网络中的分布式学习。但是,在面对面的授课中,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精神沟通、情感交流、思维碰撞以及无意识间擦出的智慧火花是分布式学习所无法比拟的优势所在。正因为如此,教师在面对面课堂中的角色应从传统的以传递知识为主转向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培养学生的能力、思维方式、情感态度和道德水准为主,从而真正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三、网络信息技术通过促进高等教育机构与政府、社会、用人单位间的双向信息交流,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高质量的大众高等教育还需要培养出能够满足国家、社会和用人单位需求的人才。这就要求高校需密切关注国家、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并设计出能体现其办学特色的合适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实施过程中,高校还需根据国家、社会和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调整并改进其中不合理的地方,这一过程循环往复,形成一个闭环的管理系统。

伴随这个闭环管理系统运行的是一个闭环的信息流系统,有价值的正确信息的获取是做出正确管理决策的基础。当今,网络信息无缝不钻,无孔不入,它们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的各行各业,各个角落。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飞速发展的网络信息技术为校方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提供了保障。无论是专业网站,还是人才招聘网站,或是国家政府部门网站,均可成为校方获取信息的手段,这为高校培养能够满足国家、社会和用人单位的人才提供了信息基础,为高质量的高等教育质量决策提供了决策依据。

此外,网络信息技术在高校教育质量保障中的作用还体现在网络信息技术在外界对高等教育质量监督中的应用。在外界对高校教育质量的监督中,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极大地提高监督的效率和效度。目前,我国五年一轮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是外界对高等教育质量监督的主要手段。有学者在论述我国高校教学评估的发展趋势和对策时就指出“高校要适应评估实施方法常态化、动态化、网络化的趋势”,[4]高校要“加快从人为刻意准备评估向信息化评估的转变”。[4]这种通过信息化进行的评估可以保证评估的常态化、动态化,做到科学评估、和谐评估。

四、结语

21世纪是网络信息的时代,高等教育也应反映这一时代主题,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的便利来保障其教育质量。高校应重视网络信息技术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方面的作用,建立起适合自己办学特色的专业数据库、教学平台、信息管理系统等,为教育质量的保障提供足够的信息环境支持,并对教师、学生进行相应的信息素养教育,帮助其有效地利用这些信息资源。

虽然网络信息技术不是高校教育质量保障的最终决定因素,但它确实为解决我国大众高等教育阶段高校教育质量保障的很多问题提供了工具支持和手段选择,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史秋衡,王爱萍.高等教育质量观:从认识论向价值论转变[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

[2]史秋衡,王德林.信息不对称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12).

第9篇:高等教育的作用范文

(一)互动式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互动式教学在思维层面,会使学生摆脱思维标准化与知识非活力化的束缚,开发学生个人的想象力和直觉思维;在人格层面,学生敢于并善于质疑、批判和超越教师和书本知识;在智慧层面,培养了学生求真务实、灵活多变的精神。因此,互动式教学模式既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性、深刻性、准确性、批判性和敏捷性,也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辩证思维、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等。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科学技术的发展史告诉我们,研究一个人的思考和想象是不够的,就算他拥有新思想诞生所需要的全部基础知识,依然不行,还得有来自外界的启发让他的想法真正成型。”互动式教学能够让个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意义重大。

(二)互动式教学有助于形成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在传统的观念中,学生心目中的老师是权威,老师的话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殊不知学海无涯、学无止境,老师也有见解肤浅甚至观点错误的地方。互动式教学给予学生质疑老师的机会,老师不再是高高在上一言九鼎的学者,老师只是比学生年长的学长,学生应该尊重老师,但在问题讨论中,师生之间是平等的谈话主体。有怀疑才会有探索,有探索才能找到真理,师生之间互动、同学之间互动不但能加深对知识的领悟和理解,更能形成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

(三)互动式教学能融洽师生关系受高校扩招的影响,高校学生的人数迅速增加,同时高校开设课程的增加,使老师的教学任务明显增加,极大地侵占了师生沟通的时间。因为课时少,不少教师在课堂上主要是赶教学进度,在课堂上与学生交流很少,师生之间关系淡漠。而互动式教学能够使师生利用课堂和课下时间进行交流和沟通,把学生对知识的需求与老师的知识供给结合起来,促使双方有更多的了解,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

二、互动式教学在实践中面临的问题和应对措施

互动式教学培养了学生活跃的思维,提高了大学教学质量,提升了大学生的自身素质,但在实践中,互动式教学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完成教学工作量与提高教学质量的矛盾随着大学连年大幅度扩招,大学教师数量增长跟不上学生数量的增长,由此带来的是大学教师普遍教学任务重,且代课门数增多,单门课程课时量减少。为解决大学教师数量的不足,各个高校普遍采取大班授课,赶进度完成教材必讲的内容,而互动式教学是师生课堂上互动,这会占用大量的课堂时间,并且由于合班课学生众多,很难给每个学生充分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为此,采取互动式教学以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与完成教学任务发生矛盾。要解决上述矛盾,需要高校扩大教师规模,让更多有才华的年轻人充实到大学教师队伍中,这要求政府增加对高校的财政投入,强化师资培训,提高高校教师素质,解决教学工作量与教学质量的矛盾。

(二)完善高校绩效考核机制,使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与高些教师的收入挂钩现行高校对教学效果的约束机制比较健全,比如新进教师第一年跟着听课不上讲台,教学效果差则进行培训等,而激励机制相对不足。高校在绩效考核中应强化激励机制,使教学效果好的老师在收入和职称评审方面优先。采取互动式教学,教师课前需要认真准备,搜集大量案例及资料,所付出的劳动远远多于传统授课方式,只有让老师的付出与回报一致,才能充分挖掘高校教师自身的潜能,专注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积极探索适合大学生需求的教学方法。

(三)“枪打出头鸟”、“出头椽儿先朽烂”等传统观念影响了互动式教学效果的发挥互动式教学要求学生积极互动,但“枪打出头鸟”、“出头椽儿先朽烂”等传统观念使现在的学生越来越缺乏表现自我的积极性。有时候课堂上教师充满热情地去启发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往往得不到学生的积极反馈,从而使互动式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互动无法充分体现,这样也影响了互动式教学的效果。其实,学生缺乏互动的热情一方面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学生缺乏自信的表现。学生为何缺乏自信,根源在于大学课堂给予学生自由发言的机会太少,使他们(或她们)缺乏足够的锻炼机会,学生第一次回答问题可能战战兢兢,但多次锻炼就会表达流畅,对自己更加有信心。为此,教师不但要从思想上根除学生“凡事好出风头的人会被打压”的传统观念,更要在课堂上给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让学生尽情地表现。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传统观念对学生的影响,提高学生自信心,让课堂互动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