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商品在经济学中的概念范文

商品在经济学中的概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商品在经济学中的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商品在经济学中的概念

第1篇:商品在经济学中的概念范文

一、引言

数学在经济学研究中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运用数学思维推理论证经济学研究的主要观点,能使条理更加清晰,逻辑性更强,数学对研究经济学理论起着框架支撑作用。经济学背景下的《微积分》课程的教学模式关系到经济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向和培养模式,基于此,通过数学概念与经济类专业教学融合,结合课题研究成果,对数学概念融入经济类专业进行探究。

二、数学概念与经济类专业教学相辅相成

数学是一门思维逻辑科学,经济学数学是将数学引入经济分析活动中,并逐步扩大研究的广度与深度。它的含义体现在经济学中引进量的概念与定量分析。在经济活动中,充分理解数学概念,善于借助于数学的思维方式、语言表达方式和论证方式进行数据分析,往往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经济类专业需要数学思维和数学方法。在人类的经济活动中数量关系是普遍存在的。从经济学产生的那一天开始,就注定和数学是难以割舍的共同体。数学是经济学表达数量关系的工具,数学概念是准确理解经济学概念的前提条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得出概念的过程,这样既有利于掌握概念的本质,同时又能较快地发展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领域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并不是擅长逻辑推理的数学家凭空想象而来的,而是来自于生产生活实践。数学本身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是一个强大的语言表述工具,能够为其他学科的研究提供必要的手段。数学概念在经济类专业中的应用与推广,对于数学学科自身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经济类专业类教学引入数学概念的意义。善于应用数学概念解决经济学领域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往往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培养学生在解决经济学领域内问题时应用数学思维,对于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数学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讲述经济类课程时,不仅需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在经济类专业教学中引入数学概念,能够让学生对于经济学的相关问题有更加深刻的认识,能够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提供强有力的动力。在教学过程中将数学置于实际的经济学应用场景之中,让学生意识到数学思维的重要性,才能够切实提升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经济学中的实际问题。

三、在教学过程中,数学概念融入经济类专业主要采取了以下方法

1.确定研究的概念。微积分概念在经济学中应用实例有很多,在经济学中比较重要的几个实际应用有:函数在经济学应用方面有单利、复利、多次付息、需求函数、供给函数、成本函数、收入函数等;导数方面在经济学中应用的有边际成本、边际收益、边际利润、边际需求等;最值方面在经济学中应用的有最大利润问题、最大收益问题、经济批量、最大税收等;积分方面在经济学中应用有利用变上限函数讨论总经济量函数等;经济学中的微分方程方面,有利用微分方程分析商品市场价格与需求量(供给量)之间函数关系,预测商品销售量,成本分析等。提出这些数学概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得出概念的过程,这样既有利于掌握概念的本质,同时又能较快地发展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对概念的梳理、溯源及应用。确定需要引入的数学概念以后,深入剖析概念形成过程,挖掘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从经济学实际出发,创设情境,通过引入与概念有明显联系、直观性强的经济学应用例子,使学生在对经济学具体问题的体验中感知概念,理解数学概念在经济中的??际意义,除此,还要明确数学概念的基本性质,让学生从比较中学习,加深理解。从经济学专业角度上把握所学到的诸多数学概念,做到与经济学的有效融合。并且尽可能给出几何解释、经济解释以及其他联系实际问题的解释。要认真地选择若干个典型题目按照概念去解答,让学生掌握数学对经济学的工具性作用,促进对经济学专业课的学习。

3.运用案例分析,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河套学院招收的经济类专业学生普遍是文理兼收,这样的招生背景下决定了同专业的学生数学基础参差不齐。一些文科生甚至对数学存在心理障碍,在上课的过程中采用案例式教学方法,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让学生逐步消除对于数学的心理障碍。同时通过案例分析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升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根据教育学的规律,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让学生通过解决一个个实际案例问题来培养自信心,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到乐趣,将会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产生深远影响。制定可行的教学计划,还能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目标,重燃对于学习的激情和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去将数学概念融入到经济学学科背景之中,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和经济学之间的紧密关系。

5.通过课后案例习题,培养学生的学习思维。必要的课后案例习题,是提升学生学术水平,培养学生通过数学思维解决经济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可以采用综合开放的案例,让学生在案例分析中主动地去应用课程中所学到的专业知识。持续性的专业训练才能够真正培养期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2篇:商品在经济学中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经济数学;金融经济;经济分析

金融经济的发展速度非常迅速,要对金融类的实际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就不能仅靠经济定性分析,而是要结合定量分析。经济数学在金融经济分析领域的应用非常广泛,能够解决很多金融分析实际问题。金融类院校教师要将经济数学应用到金融经济分析中来,利用经济数学来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对经济数学的应用能力。

一、利用经济数学中的函数模型来进行金融经济分析

经济数学的基础就是函数,在进行金融分析时往往必须以函数关系作为研究经济问题的基础,才能将数学理论引进经济实际问题中。例如,对市场供需问题进行研究时,如果能够充分利用经济数学知识,建立函数关系,则可以对供需问题进行更明确的分析。在供需问题中,能够对市场产生影响的因素主要有商品价格、商品可替代程度、人们的价值取向以及消费者的消费水平。在这些因素中,以商品价格最为重要,可以商品价格作为基础进行函数关系的建立。供需问题的研究中可以建立两种函数:供给函数和需求函数。供给函数作为增函数,随着商品价格的上涨,供给量也逐渐增加,而需求函数作为减函数,随着价格的上涨,需求量不断降低。价格的决定问题也就是在市场的供需变化中所形成的最终价格,要能够使供需双方达到平衡,能够成交。

在研究成本与产量的关系时就要使用到成本函数,假设产品的价格和产品的技术水平不发生改变,那么产量与成本之间就会形成关系。生产者在进行产品生产时,要注意成本与收入的关系、收入与销量的关系。对的收入指的是售出商品后生产者能够获得的收益。这样一来又形成了收益函数。从这些函数关系中我们可以发现,以经济数学中的函数关系建立来进行金融经济分析有着良好的效果,在经济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适当地结合经济分析实例,能够提高课堂效率,对提高学生的经济分析能力有着很好的作用。

二、利用经济数学中的极限理论来进行金融经济分析

极限理论是很多数学理论概念的基础,在经济数学中应用的非常广泛。在经济分析、金融管理和经济管理等领域都经常用到极限理论。极限理论可以表现事物衰减与增长的规律,包括设备的折旧价值、人口的增长、放射性元素的衰变、细胞的繁殖、生物的增长等。在经济分析领域中,极限理论在储蓄连续复利的计算中运用得非常普遍。可以利用极限理论对储蓄连续复利中的利息和本金之和进行计算。

三、利用经济数学中的导数来进行金融经济分析

导数在经济数学中用的比较普遍,而导数又与经济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经济学中,利用导数可以建立边际概念,从而通过建立边际概念引进导数。这样一来,就使变量代替常量成为了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这也是经济学中最常用的数学理论,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学的发展。经济学中常用的边际函数有边际需求函数、边际利润函数、边际收益函数和边际成本函数等。通过导数,可以对经济学中自变量的微小变化进行研究,了解在自变量变化非常微小的情况下,因变量会产生怎样的变化情况,从而对函数的变化率进行研究。

在成本函数中,首先对一种产品在固定产量下的边际成本进行计算,此时的边际成本也就是该生产者重新生产一件同样的产品需要的成本,再将计算出来的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进行对比。通过比较的结果,可以对该商品的产量变化进行决策,以此为依据判断应该缩小或者扩大该商品的生产产量。如果平均成本大于边际成本,则说明可以对该商品的生产产量进行扩大;如果平均成本小于边际成本,则应该对该商品的生产产量进行缩小。

在经济分析中弹性是导数的另一个重要应用方面。对于函数的相对变化率,就必须应用弹性进行研究。例如,可以通过弹性来研究某商品的价格与需求量之间的关系。通过弹性可以研究出一个价格值,如果商品的价格低于该价格值,则价格提高的比率大于需求量减少的比率,企业提高价格将获得收益;如果商品的价格高于该价格值,则价格提高的比率小于需求量减少的比率,企业提高价格将降低收益。这样一来企业就可以制定出合理的商品价格。

在金融经济分析领域中,经济最优化的选择问题也可以应用到导数。在制定经济决策时需要用到最优化理论来解决最大经济效益、最优收入分配、最大利润以及最佳资源配置等问题。此时可以利用导数知识、最值、求极值等数学原理。

四、利用经济数学中的微分方程来进行金融经济分析

微分方程指的是含有微分、未知函数和自变量的函数关系。在很多实际的金融经济分析问题往往会出现复杂的函数关系,难以直接写出反应量余量的直接关系,此时可以建立微分或者变量和导数之间的函数关系,建立微分方程。如果函数中的自变量不止一个,则可以将另一个变量假设为常量再进行计算。这就涉及金融经济分析中的偏导数理论的应用。

在具体的经济学问题的研究中微分学、微分等知识理论运用的非常广泛,经济分析中经常用到求近似值的计算法,此时公式的推导就要用到微分理论。

在经济、金融等各个领域,数学的计算方法和理论思想都应用得非常广泛,能够分析和解决这些领域中的很多实际问题。而经济学要对复杂的经济现象进行分析,其中往往含有不同的影响因素,难以进行量化。经济数学中的很多理论和计算方法都能够在金融经济分析领域中被应用。因此经济数学也成了金融类院校金融类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

总之,金融类院校往往普遍开设经济数学课程,经济数学在金融经济分析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函数模型、极限理论、导数和微分方程对于分析和解决金融经济中的实际问题都有着极大的作用,经济数学与金融经济分析互相渗透和交叉,在未来必将融合的更加紧密。

参考文献:

第3篇:商品在经济学中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导数;变化率;边际;边际分析

 

高等数学的主要内容是微积分,微分学则是微积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导数又是微分学中的基本概念之一,所以学习导数的概念并熟练掌握导数的应用尤为重要。导数的应用范围颇为广泛,比如在物理学中的应用,在工程技术上的应用,在经济学中的应用等等,今天我们就导数在经济中的应用略做讨论。

一、导数的概念

从数量关系而言,导数反映函数的自变量在变化时,相应的函数值变化的快慢程度——变化率(瞬时变化率)。从数学表达式而言,研究的是函数的增量与自变量的增量比的极限问题。

函数y=f(x)在某一点x0的导数表达式如下:

若函数y=f(x)在某区间内每一点都可导,则称y=f(x)在该区间内可导,记f′(x)为y=f(x)在该区间内的可导函数(简称导数),表达式如下:

二、经济中常用的函数

导数在经济领域中的应用,主要是研究在这一领域中出现的一些函数关系,因此必须了解一些经济分析中常见的函数。

(一)价格函数

一般说来,价格是销售量的函数。生活中随处可见,买的东西越多,消费者砍价的幅度就可以大些。例如:某批发站批发1000只杯子给零售商,批发定价是20元,若批发商每次多批发200只杯子,相应的批发价格就降低1元,现在批发站杯子的存货只有2000只,最小的销量是1000只,求价格函数。

(二)需求函数

作为市场上的一种商品,其需求量受到很多因素影响,如商品的市场价格、消费者的喜好等. 为了便于讨论,我们先不考虑其他因素,假设商品的需求量仅受市场价格的影响。即

Q=f(p)

其Q中表示商品需求量,p表示商品市场价格。

例如:某厂家从促进消费的需求考虑,对某空调的价格从3000元/台降到2500元/台,相应的需求量从3000台增到5000台,求需求函数。

(三)成本函数

成本包括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类. 固定成本是指厂房、设备等固定资产的折旧、管理者的固定工资等,记为C0。变动成本是指原材料的费用、工人的工资等,记为C1。这两类成本的总和称为总成本,记为C,即

   C=C0+C1

假设固定成本不变(C0为常数),变动成本是产量q的函数(C1=C1(q)),则成本函数为C=C(q)=C0+C1(q)。

(四)收益函数

在商业活动中,一定时期内的收益,就是指商品售出后的收入,记为R. 销售某商品的总收入取决于该商品的销售量和价格。因此,收入函数为

   R=pq

其中q表示销售量,p表示价格。

(五)利润函数

利润是指收入扣除成本后的剩余部分,记为L.

   L=R-C

其中R表示收入,C表示成本。

总收入减去变动成本称为毛利润,再减去固定成本称为纯利润。

三、导数在经济分析中的应用举例

导数是函数关于自变量的变化率,在经济学中,也存在变化率的问题,因此我们可以把微观经济学中的很多问题归结到数学中来,用我们所学的导数知识加以研究并解决。

在此我们就经济学中的边际和边际分析问题加以稍作讨论。

边际概念表示当x的改变量x趋于0时y的相应改变量y与x的比值的变化,即当x在某一给定值附近有微小变化时y的瞬时变化。

若设某经济指标y与影响指标值的因素x之间成立函数关系式y=f(x),则称导数f′(x)为f(x)的边际函数,记作My。随着y,x含义不同,边际函数的含义也不一样。

设生产某产品q单位时所需要的总成本函数为C=C(q),则称MC=C′(q)为边际成本。边际成本的经济含义是:当产量为q时,再生产一个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总成本为C′(q)。

类似可定义其它概念,如边际收入,边际产量,边际利润,边际销量等等。

经济活动的目的,除了考虑社会效益,对于一个具体的公司,决策者更多的是考虑经营的成果,如何降低成本,提高利润等问题。

例1 某种产品的总成本C(万元)与产量q(万件)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即总成本函数)为

C=C(q)=100+4q-0.2q2+0.01q3

求生产水平为q=10(万件)时的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并从降低成本角度看,继续提高产量是否合适?

解 当q=10时的总成本为

C(10)=100+4×10-0.2×102+0.01×103=130(万元)

所以平均成本(单位成本)为C(10)÷10=130÷10=13(元/件)

边际成本MC=C′(q)=4-0.4q+0.03q2

MC│q=10=4-0.4×10+0.03×102=3(元/件)

因此在生产水平为10万件时,每增加一个产品总成本增加3元,远低于当前的单位成本,从降低成本角度看,应该继续提高产量。

例2 某公司总利润L(万元)与日产量q(吨)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即利润函数)为L=L(q)=2q-0.005q2-150

试求每天生产150吨,200吨,350吨时的边际利润,并说明经济含义。

解 边际利润ML=L′(q)=2-0.01q

ML│q=150=2-0.01×150=0.5;

ML│q=200=2-0.01×200=0;

ML│q=350=2-0.01×350=-1.5

从上面的结果表明,当日产量在150吨时,每天增加1吨产量可增加总利润0.5万元;当日产量在200吨时,再增加产量,总利润已经不会增加;而当日产量在350吨时,每天产量再增加1吨反而使总利润减少1.5万元,由此可见,该公司应该把日产量定在200吨,此时的总利润最大为:L(25)=2×200-0.005×2002-150=50(万元)

从上例可以发现,公司获利最大的时候,边际利润为零。 biyeda.com

例3某公司生产某产品的成本函数和收入函数依次为,C(q)=3000+200q+(1/5)q2,R(q)=350q+(1/20)q2,其中q为产品的月产量,每月的产品均能全部销完,求利润最大的月产量应为多少?

解 L(q)=R(q)-C(q)

=350q+(1/20)q2-3000-200q-(1/5)q2

=150q+(3/20)q2-3000  (q>0)

L′(q)=150-(3/10)q

令L′(q)=0,得q=500

列表考查

由表格可以看出在(0,+∞)内只有一个极大值点,且L(q)是一个二次函数,根据生活中的实际规律可得,它就是最大值点。

第4篇:商品在经济学中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中职;经济学原理与应用;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8-0103-02

《经济学原理与应用》作为中职商贸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理论性较强。

《经济学原理与应用》课以西方经济学为主要内容,涉及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基本原理、概念、模型,要求学生在掌握必要的基本理论知识基础上,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来观察、分析、解决具体问题,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作为一门外引学科,《经济学原理与应用》在教学实践中把基本理论与我国的具体国情结合起来,创造生动有趣的课堂环境让学生掌握经济学概念、图形和数理模型十分重要。通过对案例进行分析,能够使学生对抽象的概念有直观、深刻的认识,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将来在工作实践中学以致用。笔者在教学中研究和实施案例教学法,通过一年的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案例教学法的组织形式

实施案例教学,即在学生掌握了有关基本知识和分析技术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要求,教师精心策划和指导,将学生带入典型案例和特定事件中进行案例分析,通过学生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提高识别、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过程一般有两种:一是先讲解理论,再提出案例,然后用理论分析案例;二是先提出案例,再讲解理论,最后进行案例分析。在案例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与案例组织、分析、讨论和总结。

开篇案例导入法 所谓开篇案例导入法就是在每章节内容讲解之前,导入案例引发学生思考,并在新理论讲解过程中给予分析。例如,在讲解第二章“需求与供给均衡理论”时,引入2003年非典时期市民疯狂抢购板蓝根、白醋的案例。由于缺货,造成这两种商品价格持续上涨,但由于货源有限仍然满足不了消费者的需求,说明了需求与供给均衡理论中的“商品供不应求,引发价格上涨”。又如,在讲授有关需求弹性问题前,引入著名文学家叶圣陶的《多收了三五斗》,提出“为何丰收之年农民收入反而减少”;在讲授“市场结构”时,提出“为什么我们使用的手机,会从十几年前的奢侈昂贵品变成了现在的大众消费品”这样的问题。这些例子造成一定的悬念,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与积极性。随着教学的进一步深入,学生在教师讲解理论时就能主动思考和判断,从而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掌握。

穿插学生亲身经历的案例 《经济学原理与应用》课程涉及的抽象概念与模型较多,刚刚初中毕业、数学基础较薄弱的中职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理解和掌握。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学如能够结合学生的亲身经历,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授机会成本概念时,笔者引导学生思考在中职毕业后如何选择自己的未来,是选择继续升学深造还是找工作,以及做出选择的出发点是什么。帮助学生分析,最后使学生明白:机会成本的涵义就是当你选择了求学而放弃了就业,使你失去了三年就业应该获得的最大收入,这个被你放弃的最大收入就是你选择求学的机会成本。

紧扣社会经济热点,结合理论分析案例 学习经济学,除了对基本概念与理论进行学习之外,更要求学生会运用这些理论分析现实中的社会经济热点问题。例如,在讲授国民收入核算体系时,恰逢一年一度的两会召开,笔者就可以结合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引导学生解读其中的几大热点经济数据,让他们体会到注重运用更有意义。又如,分析在我国当时的经济形势下,为什么要实施“四万亿投入”、“家电补贴”、“旧车补贴”等政策,让学生明白这实际上就是充分借鉴消费理论来达到扩大消费需求。再如,关于人民币是否应该升值,可以组织学生结合所学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理论分正反两方进行辩论。

案例教学法试验

为了检验案例教学法的有效性,笔者在所任教的两个班级开展实验如下。

实验对象 金融0901班和金融0902班全体学生。

教学内容 微观经济学的“需求理论”。(1)需求: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不同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量,即不同的价格与相应的需求量之间的关系就是需求。(2)需求定理:是表示商品本身价格与其需求量之间关系的理论,其内容是:在其他情况一定的情况下,同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之间成反方向变动,即需求量随商品本身的价格上升而减少,随商品本身价格的下降而增加。(3)需求曲线:由于价格与需求量成反方向变化,所以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如图1所示。需求曲线方程式:Q=a-b*P,其中Q代表需求量,P代表价格,a、b代表系数。负号表示价格与需求量呈反方向变动关系,即价格越高,需求量越小;反之亦然。

教学目标 理解需求和需求量,掌握价格与需求量之间的关系以及需求函数的经济学意义,运用需求函数式求解需求方程。

教学重点 价格与需求量之间的关系,需求函数的经济学意义。

教学难点 运用需求函数式求解需求方程。

第5篇:商品在经济学中的概念范文

一、数学在经济理论分析中的应用

数学研究经济现象,经常运用抽象的方法,借助数学公式和几何图形得出概念和理论。数学用规范化的方法研究均衡理论,所使用的数学工具主要是集合论、群论和拓扑学。它从一套公式、假定、定义出发,导出若干引理、定理,它研究最优经济效果、利益协调和最优价格的确定等这些经济学基本理论问题,为计量经济学、经济统计学和数量经济学提供模型框架、结构和基础理论。数学方法在经济学中的应用可以分为作为描述某些经济原理的框架;反映经济数量关系和联系;验证经济理论的手段三个方面。前两个方面属于数理经济学,后者属于计量经济学。数理经济学模型的方程式一般不包含随机误差项,有别于计量经济学模型,但数理经济学用数学公式表达经济理论,提出不少定理和公式,把经济理论具体化和规范化,对计量经济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现代数学和统计方法研究经济现象的计量变化规律,计量各个经济变量之间相互依存的数量关系,其研究对象是经济现象中可计量的经济变量。经济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中,通过对数据的收集与利用、频率以至概率分布的数字特征、方程拟合等相关分析,建立和估算回归模型。通过对分布滞后、自回归模型用于预测、联立方程模型用于结构分析和经济模型的特殊误差分析,为回归模型的推广和应用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二、研究经济问题常采用的方法

在定量的描述、研究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的方法中,一种简单的流程图为经济理论——模型——数学型——估计模型——确定模型的未知量——经济结构分析——经济预测政策评价、调整。其中,结构分析包括:研究分析经济变量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检验经济理论。经济预测包括:借助于科学的数学法和技术手段对未来的发展和状况进行描述、分析,形成科学的假设和判断。政策评价是指决策者从众多的决策中选择一种最优的政策来执行。其中用到弹性函数、乘数、生产技术系数、边际效益等数学概念。

三、微分方程在经济研究中的应用

为了研究经济变量之间的联系及其内在规律常需要建立某一经济函数及其导数所满足的关系式,并由此确定所研究函数形式,从而根据一些已知的条件来确定该函数的表达式,从高等数学上讲就是建立微分方程并求解微分方程。利用微分方程可以分析商品的市场价格与需求量(供给量)之间的函数关系,预测可再生资源的产量,预测商品的销售量,分析关于国民收入、储蓄与投资的关系问题等。原材料的购买和库存有着一定的关系。例如:商场或厂家必须考虑购货(原材料)和库存一定量的商品或原材料。如果一次大批量购买,自然库存量多因而库存费多,并且造成资金积盛。如果小批量购买(多买几次),则库存费减少,但因订购次数多,必然订货费增多,甚至会出现商品脱销或停工待料。在这两种费用多与少的矛盾情况下,对于商家来说,考虑的问题是如何合理安排订货的数量和库存量,即选择最优批量以使这两项费用之和为最小。我们称使全年(或某个时间区间)的库存和订货总费用达到最小值的订货量为经济订货量,或者总费用最经济点。

四、导数在经济分析中的应用

1.边际函数。在经济管理问题中,常常会用到变化率这一基本概念,作为变化率又分为平均变化率和瞬时变化率。所谓平均变化率就是函数增量与自变量增量之比;而瞬时变化率就是函数对自变量的导数。即若在处可微,则。

此式表示y关于x在“边际上”处的变化率,经济学中将达到x=前1个单位时y的变化称为边际变化。设在点x=处,x从改变1个单位时的增量的精确值为,当x改变的“单位”很小或改变的“单位”与相比较很小时,则由微分的应用可知的近似值为。于是,可得如下定义:

定义:设函数在点处可导,则称导数f'(x)为f(x)的边际函数,f'(x)在x=x0处的值f'(x0)为f(x)的边际函数值,即:当x=x0时,x改变1个单位,y改变f'(x0)个单位。

2.边际成本。设总成本函数,其中为产量,则生产个单位产品时的边际成本函数为:。此式可以理解为当生产个单位产品前最后增加的那个单位产量所花费的成本或生产个单位后增加的那个单位产量所花费的成本。

3.边际收益。设总收益函数为R=PQ其中P为价格,为销售量。又设价格函数为R=PQ,则总收益函数为,从而平均收益为。即价格可以视为从需求量(这里需求量即为销售量)上获得的平均收益,若设边际收益为,则。这说明当销售个单位时,多销售个单位产品或少销售1个单位产品使其增加或减少的收益。其它,如边际利润等也可作类似的处理。

高等数学与经济科学有着密切的关系,经济学中经常要遇到诸如需求函数、供给函数、总收益函数、生产函数等,通过边际分析在需求分析和计算最大利润、库存管理、成本最低的生产量等一系列问题中的应用使其经济问题得到圆满的解决。高等数学在经济中的广泛应用,为决策者提供参考依据并对 许多部门的具体工作进行指导。

参考文献:

[1]黎诣远.经济数学基础[M].北京:高教出版杜,1998-07.

第6篇:商品在经济学中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导数;变化率;边际;边际分析

高等数学的主要内容是微积分,微分学则是微积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导数又是微分学中的基本概念之一,所以学习导数的概念并熟练掌握导数的应用尤为重要。导数的应用范围颇为广泛,比如在物理学中的应用,在工程技术上的应用,在经济学中的应用等等,今天我们就导数在经济中的应用略做讨论。

一、导数的概念

从数量关系而言,导数反映函数的自变量在变化时,相应的函数值变化的快慢程度——变化率(瞬时变化率)。从数学表达式而言,研究的是函数的增量与自变量的增量比的极限问题。

函数y=f(x)在某一点x0的导数表达式如下:

若函数y=f(x)在某区间内每一点都可导,则称y=f(x)在该区间内可导,记f′(x)为y=f(x)在该区间内的可导函数(简称导数),表达式如下:

二、经济中常用的函数

导数在经济领域中的应用,主要是研究在这一领域中出现的一些函数关系,因此必须了解一些经济分析中常见的函数。

(一)价格函数

一般说来,价格是销售量的函数。生活中随处可见,买的东西越多,消费者砍价的幅度就可以大些。例如:某批发站批发1000只杯子给零售商,批发定价是20元,若批发商每次多批发200只杯子,相应的批发价格就降低1元,现在批发站杯子的存货只有2000只,最小的销量是1000只,求价格函数。

(二)需求函数

作为市场上的一种商品,其需求量受到很多因素影响,如商品的市场价格、消费者的喜好等.为了便于讨论,我们先不考虑其他因素,假设商品的需求量仅受市场价格的影响。即

Q=f(p)

其Q中表示商品需求量,p表示商品市场价格。

例如:某厂家从促进消费的需求考虑,对某空调的价格从3000元/台降到2500元/台,相应的需求量从3000台增到5000台,求需求函数。

(三)成本函数

成本包括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类.固定成本是指厂房、设备等固定资产的折旧、管理者的固定工资等,记为C0。变动成本是指原材料的费用、工人的工资等,记为C1。这两类成本的总和称为总成本,记为C,即

C=C0+C1

假设固定成本不变(C0为常数),变动成本是产量q的函数(C1=C1(q)),则成本函数为C=C(q)=C0+C1(q)。

(四)收益函数

在商业活动中,一定时期内的收益,就是指商品售出后的收入,记为R.销售某商品的总收入取决于该商品的销售量和价格。因此,收入函数为

R=pq

其中q表示销售量,p表示价格。

(五)利润函数

利润是指收入扣除成本后的剩余部分,记为L.

L=R-C

其中R表示收入,C表示成本。

总收入减去变动成本称为毛利润,再减去固定成本称为纯利润。

三、导数在经济分析中的应用举例

导数是函数关于自变量的变化率,在经济学中,也存在变化率的问题,因此我们可以把微观经济学中的很多问题归结到数学中来,用我们所学的导数知识加以研究并解决。

在此我们就经济学中的边际和边际分析问题加以稍作讨论。

边际概念表示当x的改变量x趋于0时y的相应改变量y与x的比值的变化,即当x在某一给定值附近有微小变化时y的瞬时变化。

若设某经济指标y与影响指标值的因素x之间成立函数关系式y=f(x),则称导数f′(x)为f(x)的边际函数,记作My。随着y,x含义不同,边际函数的含义也不一样。

设生产某产品q单位时所需要的总成本函数为C=C(q),则称MC=C′(q)为边际成本。边际成本的经济含义是:当产量为q时,再生产一个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总成本为C′(q)。

类似可定义其它概念,如边际收入,边际产量,边际利润,边际销量等等。

经济活动的目的,除了考虑社会效益,对于一个具体的公司,决策者更多的是考虑经营的成果,如何降低成本,提高利润等问题。

例1某种产品的总成本C(万元)与产量q(万件)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即总成本函数)为

C=C(q)=100+4q-0.2q2+0.01q3

求生产水平为q=10(万件)时的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并从降低成本角度看,继续提高产量是否合适?

解当q=10时的总成本为

C(10)=100+4×10-0.2×102+0.01×103=130(万元)

所以平均成本(单位成本)为C(10)÷10=130÷10=13(元/件)

边际成本MC=C′(q)=4-0.4q+0.03q2

MC│q=10=4-0.4×10+0.03×102=3(元/件)

因此在生产水平为10万件时,每增加一个产品总成本增加3元,远低于当前的单位成本,从降低成本角度看,应该继续提高产量。

例2某公司总利润L(万元)与日产量q(吨)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即利润函数)为L=L(q)=2q-0.005q2-150

试求每天生产150吨,200吨,350吨时的边际利润,并说明经济含义。

解边际利润ML=L′(q)=2-0.01q

ML│q=150=2-0.01×150=0.5;

ML│q=200=2-0.01×200=0;

ML│q=350=2-0.01×350=-1.5

从上面的结果表明,当日产量在150吨时,每天增加1吨产量可增加总利润0.5万元;当日产量在200吨时,再增加产量,总利润已经不会增加;而当日产量在350吨时,每天产量再增加1吨反而使总利润减少1.5万元,由此可见,该公司应该把日产量定在200吨,此时的总利润最大为:L(25)=2×200-0.005×2002-150=50(万元)

从上例可以发现,公司获利最大的时候,边际利润为零。

例3某公司生产某产品的成本函数和收入函数依次为,C(q)=3000+200q+(1/5)q2,R(q)=350q+(1/20)q2,其中q为产品的月产量,每月的产品均能全部销完,求利润最大的月产量应为多少?

解L(q)=R(q)-C(q)

=350q+(1/20)q2-3000-200q-(1/5)q2

=150q+(3/20)q2-3000(q>0)

L′(q)=150-(3/10)q

令L′(q)=0,得q=500

列表考查

由表格可以看出在(0,+∞)内只有一个极大值点,且L(q)是一个二次函数,根据生活中的实际规律可得,它就是最大值点。

所以,当月产量为500生产单位时,利润最大。

从上例我们可以证明,利润最大的必要条件是边际收入等于边际成本。

即由L′(q)=0,且L(q)-C(q)

得L′(q)=R′(q)-C′(q)=0,即R′(q)=C′(q),

MR=MC

例4某企业生产过程中需使用某种原材料。到外地采购一次这种原材料,要开销采购人员的工资、旅差费、手续费、运输费、检验费等,但每次采购的总的采购费用基本相同。原材料被采购回来后,除了被使用外,存放在仓库里,要开销保管费用,保管费用通常是采购批量、采购价格、保管费率三者乘积的一半,试求总费用最小的采购批量。

解设每年使用原材料的总量为Q,每次采购的批量为q,每次采购费用为k,则年采购次数为(Q/q),每年的采购费用为(Q/q)×k。

又设该原材料的价格为p,保管费率是i,则库存费用为(1/2)·q·p·i,因此总费用为

C(q)=(Q/q)·k+(1/2)·q·p·i

求导得C′(q)=-(Q/q)·k+(1/2)p·i,令C′(q)=0,得。

这是所求的唯一值,根据生活的实际情况定有最小值,这唯一的点就是最小值点,所以当每次采购批量为时,总费用最小。

上例的结果,是理想化的瞬时送货的最佳库存模型,这个模型被广泛地应用于生产实际。

下面我们看实际的例子。

例5某企业生产使用某原材料100吨/年,每次采购的费用是1000元,每吨原材料的年库存费(材料价格与保管费率之积)为500元,如果材料消耗是均匀的,问应分几批采购,使总费用最小?

解设每次采购原材料q吨,则总费用为

C(q)=(100/q)·1000+(1/2)·q·500

C′(q)=-(100000/q2)+(1/2)500

令C′(q)=0,得(吨)

第7篇:商品在经济学中的概念范文

西方经济学课程属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其课程教学特点如下。

1.理论性强

在西方经济学中会涉及到很多较为抽象的、理论性强的经济学原理。在曼昆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开篇便提到经济学有十大基本原理。而在后续的微观经济学中会涉及到供求定理、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等;在宏观经济学中教学重点有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及其相关模型,等等。这些抽象性的理论知识如果纯粹使用文本案例口头讲授,可能会显得比较枯燥乏味,便难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2.与实际经济生活联系密切

西方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其很多原理就来自于对日常生活经验和经济现象的总结和升华。比如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就是从消费者的心理出发,总结归纳得出:随着消费者消费某一商品的数量的增加,其从每一单位该商品上所获得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再比如宏观经济学重点阐述了通货膨胀、失业及经济衰退这三大经济问题及其解决对策,而这些宏观经济政策在现实经济调控中正在被广泛应用。这说明西方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培养学生运用西方经济学相关理论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3.国内外教材风格迥异

目前,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通常将国外教材和国内教材结合使用。国外教材的特点是行文通俗易懂,案例丰富多彩,易于为学生接受。但国外教材所引用的生活案例或经济现象通常是国外的事例,与中国的国情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别。国内本土化的教材则通常注重逻辑的严密性和行文的规范,但往往不阐述经济理论与日常生活及经济现象的联系,因而显得与现实生活有些脱节。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若能吸收国内外教材的优点,实现国际化与本土化的融合,则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视频案例图文并茂、形象生动、让学生如身临其境,因而若能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视频案例,那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让经济理论更加通俗易懂、更贴合中国国情。

二、西方经济学教学中视频案例的应用类型

从上述西方经济学的教学特点来看,视频案例的选择应尽量满足以下三个条件:其一是日常的生活事件或者身边的经济现象;其二是契合中国国情的经济问题;其三是能形象生动地帮助学生掌握较为枯燥的经济学原理。唯有如此,才能发挥视频案例的优势作用,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从而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实践中,合理应用以下三类视频案例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1.影视作品类视频案例

影视作品类视频案例可以是电影、电视剧、相声、小品、动画片、歌曲等。这类经典视频本身就为大众所喜闻乐见,因而若能透过这些作品反映西方经济学的原理,则更易为学生所接受。比如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事实上可以用陈佩斯和朱时茂表演的小品《吃面》这一视频案例来展现。在小品中,陈佩斯吃面条时的语言、表情和动作生动地表现出了每一碗面条的边际效用是如何递减的。

2.时事新闻类视频案例

时事新闻类视频案例具有时效性强、简洁明了、事件真实的特点,是对日常生活或者经济问题的真实报道,因而贴合中国国情。若能结合这类视频讲解西方经济学理论,则会让学生觉得很亲切,并能体会到经济理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如此密切。首先,时事新闻类视频案例在微观经济学中有很大的用武之地。在微观经济学中决定均衡价格的“供求定理”是一个非常核心的理论。如果上课只是口头向学生讲解该定理,则学生感受到的是一堆枯燥的文字和供求曲线。如果能在讲解中巧妙地运用跟供求有关的新闻视频案例。其次,时事新闻类视频案例与宏观经济学的联系更为密切。宏观经济学在重点阐述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同时,也分析了政府宏观经济政策对经济问题的影响。而时事新闻中对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报道不胜枚举,教师可以从中选择比较典型地反映政府财政政策或者货币政策手段的视频案例,让学生参与讨论并利用宏观经济学原理进行分析。

3.知识科普类视频

影视作品类和时事新闻类视频案例相对比较丰富,能综合反映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及其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与之相比,知识科普类视频案例在教师讲解经济学单个定义或者概念时,能够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比如,电视台为了向大众普及经济常识,会有一些解释经济学概念的科普类小节目。这些视频案例会通过实际生活事例或者动画生动地诠释一些较为晦涩的经济学概念。教师可以在讲述经济学定义或概念时适当借助该类视频案例。

三、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应用

视频案例的注意事项若教师期望在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收放自如地运用上述视频案例,则可能有以下几点事项需要予以特别关注。

1.遴选视频案例时的注意事项

在选择视频案例时不仅要关注其类型以及是否适用,同时还需考虑以下三个问题。首先是视频案例的时长。通常认为视频案例应以简洁明了、不影响整个授课进度为最佳。教师应根据该项教学内容在本节课中的授课地位适当地匹配视频案例的时间。若该项内容为本次课重点,则视频案例及其相关讨论分析时间可稍长一些。否则的话,尽可能地将视频时长控制在几分钟以内。从上述视频案例的类型来看,知识科普类视频案例主要针对某一个概念,因而时长可控制在5分钟左右。时事新闻类视频主要展现日常生活或者经济现象,本身也比较简明扼要,可以考虑将时长控制在10分钟左右。而影视作品类视频案例主要用于说明西方经济学的相关原理,时长可适当放宽至15~20分钟左右。其次应考虑的问题是视频案例的时效性。对于经典影视作品及知识科普类视频案例而言,时效性可适当放宽;但对于时事新闻类视频案例,教师在选择时应尽量考虑时效性强且是近期发生的案例,并注意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随时更新,这样才不会与现实生活脱节。再次,应注意视频案例的知识产权或版权问题,在尊重视频制作者知识产权的前提下适当地选择视频案例。

2.视频案例的切入时机

适当的切入时机对视频案例而言也很重要。视频案例通常有两个切入点。其一是先入法,在讲解西方经济学概念或者原理之前引入视频案例。学生通过欣赏、讨论、分析视频案例,自己对概念或者原理有一个抽象的理解。然后教师再推出重点的概念或者原理。其二是后入法。教师先给出定义或者原理,然后切入视频案例。学生根据案例去理解概念或者原理,并分析其应用条件、过程和结论,从而加深理解和记忆。在之后的学习中,一想起该视频就会联想到相关的概念或原理。这两种方法各有千秋,教师可根据西方经济学原理或者概念的难易程度、实际应用效果等考虑使用何种切入方式。

3.视频案例应用过程中的教学活动组织

在使用视频案例时,教师应注意围绕该视频案例组织教学活动。这些教学活动大致包括以下四个步骤:首先,在视频案例切入前做好铺垫工作,可以是前期概念或者原理的讲解,也可以是提出几个关键问题让学生边观看视频,边留心思考。其次,在案例视频播放结束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和陈述观点,或者教师直接提问。第三,教师进行总结。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得出结论。根据该概念或原理在本次课中的地位,讨论和总结过程可适当简化或者延长。最后,当然还可以结合该视频案例给学生设计作业题,让其在课后完成,从而起到复习概念或原理的作用。

4.其他需要关注的问题

第8篇:商品在经济学中的概念范文

1西方经济学课程的特点

(1)西方经济学具有较强的理论性。西方经济学属于理论经济学的研究范畴,主要包括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大块的内容。这门课程中的许多理论模型的建立都存在着众多假设条件,它剔除了现实生活中的多种影响因素。例如需求规律,假定影响需求的其他因素不变,只分析了商品本身价格的变化对商品需求数量的影响。而现实中商品的需求数量会受到消费者的偏好、预期、收入等多种因素影响。这就会让西方经济学的初学者感到困惑和不解。

(2)西方经济学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西方经济学研究的前提和出发点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永恒性,它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经济学,它只关注市场供求关系对价格的影响以及社会福利和分配等问题的研究,而不涉及生产关系、生产方式和经济制度的研究,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特别是西方经济学中的生产要素理论认为劳动者获得工资,资本获得利息,土地获得租金,企业家才能获得利润,就是为了掩盖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为资本家无偿占有剩余价值提供了理论依据。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同时还要对这些理论进行批判,无疑又加大了学习的难度。

(3)西方经济学的数学化。在西方经济学这门课程当中广泛而深入地使用数学方法,例如弹性概念、边际概念、乘数概念,还有数学中的求导、求积分等方法的运用,以及数学中的几何图形的推导等。现代经济学研究的数学化已经成为一种潮流和趋势,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有良好的数学功底,否则教师在讲授经济学的时候还得给学生补习相关的数学知识,浪费了宝贵的教学课时。

(4)西方经济学体系完整但学派林立。西方经济学具有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但是与此同时,西方经济学的内容体系又是由多种学派的经济理论和学术观点构成的,比如古典经济学派、新古典经济学派、凯恩斯学派、新凯恩斯学派、供给学派、货币主义学派、理性预期学派等。不同的学派对同一经济问题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比如菲利普斯曲线,货币主义学派采用适应性预期的概念认为短期向右下方倾斜,长期垂直,而理性预期学派则采用理性预期的概念,认为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菲利普斯曲线都是垂直的。学派林立、百家争鸣丰富和完善了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但是过多的学术争议和对立会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到无所适从。

2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过多的依赖多媒体教学。目前,西方经济学课堂运用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了现实,多媒体教学的确有其优越性,但是过多地依赖多媒体教学也会产生一些问题。有的学生反映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对着课件照本宣科,老师讲的每一个字课件上都有,课件上的每一个字教材上都有,于是丧失了听课的积极性。还有的学生由于没有进行课前预习,跟不上老师多媒体讲课的节奏,或者是忙于抄笔记,没有时间思考和理解老师讲授的知识点,于是学习效率低下,长期积累下去的结果就是有一部分学生完全不知道老师在讲什么,上课就是在听天书,干脆干自己的事,放弃了西方经济学的课堂学习,造成西方经济学的重修率居高不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2)考核方式单一。当前西方经济学的考核方式比较单一,以闭卷考试为主,有的学校学生的作业、出勤率等因素也作为平时成绩在期评总成绩中占到了一定的比重,但是这种过程考核大都是流于形式,这就不利于形成良好的学风和教风。由于期末成绩占期评总成绩的比重较高,一般是70%~80%,所以很多同学上课迟到、早退,甚至旷课,对于老师布置的作业也是敷衍了事,抄袭作业的现象严重,到期末考试前夕就押题、猜题,学生追求的是通过考试,而不是真正学习知识。单一的考核方式也不能全面而真实地反映出教学效果,不利于学生学会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导致理论与实践脱钩。

(3)学生缺乏参与案例讨论的积极性。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性较强,很多老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在适当的时候选取一些案例和学生进行讨论和分析,大部分的学生对于案例讨论没有兴趣,一个班只有少数的几个同学发言,而能够分析到点子上的学生屈指可数,甚至在一些班级案例讨论也变成了老师的独角戏,怎样才能吸引学生积极投入到西方经济学的学习中来是一个亟须解决的问题。

(4)习题难度大。目前许多高校的西方经济学的教材中没有习题,有配套习题的教材习题的难度又大大地高于教材的难度,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出现上课听懂了,教材上的内容也掌握了,可是做起题目来却无从下手的情况。一些老师上课的过程中只讲解知识点,不讲典型例题,这就使得学生觉得西方经济学太难,这样就进一步加大了学生厌学的情绪。

3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的路径探讨

(1)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方法结合。依据西方经济学这门课程的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过多地依赖多媒体,而是应该将多媒体技术和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一方面,教师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将图、文、声、像高度集成在教学活动中,提高知识传授的效率;另一方面,教师还应采取诸如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传统讲授法、实验教学法等传统方法与多媒体教学相融合。特别是对于西方经济学中一些图形的推导、曲线的生成,教师的板书是不可或缺的。

第9篇:商品在经济学中的概念范文

一、经济学上的权威崇拜及传统经济学的困境

经济学的严重落后性已是众所周知的事。无论是迈克尔?佩雷曼主张经济学终结[i],还是陈纲先生指责经济学家不如农民[ii],都已表明,人们对于经济学术落后性的极度失望。“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出发点和庸俗化方向本身就决定了其灭亡的趋势。不论是其自身的反思还是对立流派的批判,西方经济学的非科学特征早已是不争的结论了......或许,下一代人将不再跟随萨缪尔森学习经济学。”[iii]

的确现代经济学的发展已远不如其它自然科学。在18世纪时,物理科学、化学科学开始全面发展,同样,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也吹响了经济科学发展的号角。自18世纪以来两百多年时间里,人类的物理科学、化学科学,甚至包括后来才开始发展的生物科学,现在都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人类早已经能自由地遨游太空,早已经能精确地计算出宇宙飞船飞入的轨道位置以及能精确地计算出着陆地点,人类早已能制造出异常复杂的机算机,人类早已能精确地分析出任何物体的成份含量,并根据需要合成出特定的化工产品和新材料。但是人类的经济科学却远没有这么发达,在权威崇拜下,从根本理论上来说,仍然基本徘徊在亚当.斯密1776年的思维起点,虽然后来萨伊、马歇尔、凯恩斯、熊彼特等不少人几百年来在作大力的推进和修正,某些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客观地说,在根本理论上几乎未作出革命性的飞跃。这主要是因为经济学上严重的权威崇拜。威廉.斯坦利.杰文斯在《政治经济学理论》中尖锐地批评经济学权威的危害,把某人的著作奉为圣经拒绝人们提出新理论和批评它的长短,对于真理必定是最严重的侵害。毫无疑问至今为止,甚至未来,不可能有哪一位大师的经济学术能够充当经济学圣经的角色,因为经济学是一门科学,任何人的智慧都不可能穷尽所有真理而无一点纰漏甚至缪误的地方。只不过个别“天才”性的经济学大师的学术之中或许有多一点智慧性的东西罢了。

经济危机、贫富悬殊、工业化压抑、环境污染、沙漠化、自私自利、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等等,都表明,传统经济学在权威崇拜意识的禁固下裹足不前,已不能解决现代人类社会的经济建设。世界银行在1991年发表的年度报告,开篇诚恳、鲜明地指出“推动经济发展的原理还远未被人们完全掌握”。

二、现代经济学新革命的系统构想

为此,我们认为中国经济学界要敢于跳出西方传统经济学的疆化思维,去努力寻求真理,进行一场现代经济学新的革命,以更好促进中国的经济建设。

(一)经济学支柱概念的革命

我们认为,传统经济学中最落后的地方就是对支柱概念或者说研究的基本对象的固守,各国经济学家还深受数百年前的产品观影响。客观地说,数百年前,以农业生产和新兴的工业生产为主,当时的经济学家们能够提出产品的概念,并以产品作为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或者说以产品作为经济最基本的细胞是非常科学的。但是就如化学科学不能停留在分子阶段,还需进一步研究发展到原子、质子、量子,仍至将来还可能进一步发展一样,我们认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支柱概念也需改变。

严格地说来,产品远不足以囊括人类的整个经济领域。诸如金融服务、保险、诗歌、歌曲、经济学家的著作等同样在商业领域流通的东西并非一定是产品。

因此,我们提出财富的概念,构想经济学上以“财富”替代过去“产品”、“商品”作为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对象。所谓财富,我们将其定义为“就是能满足人们需要的东西”。财富在经济学上并不是指金钱,而是指满足人们需要的东西。金钱或者说货币只是商品类财富的权力凭证、度量工具。我们的这一类似的定义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曾提出过:经济学应将财富看做是满足需要的东西和努力的结果[iv],一些学者也开始在某些情况下使用,当然都还缺乏系统性,并且未与产品的关系进行彻底的清理,特别是只将以金钱来衡量的商品类东西才叫财富,反言之在过去的意识里财富就是金钱。

为此笔者在《财富创造论》一书中尽可能全面地清理了财富与产品、商品的关系,系统地阐述了财富为经济基本单位的事实以及应作为经济学支柱概念的建议。根据定义,财富包括产品,也包括非产品,包括商品,也包括非商品,包括物质类财富,也包括非物质类财富,包括有形的财富,也包括无形的财富,凡是满足人们需要的东西都是财富,都可以是经济学研究和考虑的范围。提出将财富作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这应该更为科学。

在经济学上进行这一研究对象的革命非常重要,它有助于经济学界及经济界更全面地研究社会的经济建设。例如,环境,当然不是产品,通常也不是商品,但因为满足人们的需要,因此也是财富。这有助于我们将其纳入经济建设考虑之中,而不是去发展“产品”、“商品”经济破坏环境财富。依据这一思想,我们就会明白,财富不只是商品,不仅一辆汽车是财富,一湾绿水也是财富,不仅一只山羊是财富,一片绿色的草地和森林也是财富,它们都满足我们的需要。当汽车造得很少时,因为其稀缺而显得价格很高,因而我们毫无疑问地认为其是财富。而当我们的环境恶化,一湾湾绿水消失,符合需要的水变得稀缺时,我们每天生活上所用的水我们也不得不天天付出货币去购买,这时水似乎才变成了我们的财富。实际上水原来就是我们的财富,只是我们总觉得其太充足而不珍惜罢了。过去那种以稀缺性为预设前提的经济学术思想已显得非常落后而致命。长期以来,全球环境的破坏与恶化,与经济学上的产品观和商品观不无关系。当然,也有人会认为,经过投入资金人工改造过的环境进入人们的生活领域,也可叫产品。实际上即使将改造过的环境称为产品,同样显得比较牵强,经济学作为科学是不宜为固守某一古老的概念和思维而牵强的。同时,未经改造的环境同样从远古就进入了我们的生活领域,我们每时每刻都不能离开,这一庞大的部分我们更不能遗忘,它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同样,对于无数的非产品、非商品,因为有了财富作为总括,因此其创造、实现、分配、消费等情况也就能较好地纳入经济建设的考虑之中,这对于人类未来的建设非常重要。

总之,经济的最基本细胞是财富,而不仅仅是产品或商品,因此以“财富”作为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更为科学。针对经济学的现状,现代新经济学的革命可能首先必须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即支柱概念上进行革命,否则现代经济学仍然不可能有突破性发展。

(二)经济学中研究对象产生过程的革命

无论是非常局限的产品观、商品观,还是全面概括的财富概念,其产生实际上并非仅仅来源于生产。由于如上部分我们已提出了财富包括产品,也包括非产品,包括商品,也包括非商品。因此下面我们直接使用财富的概念。

我们认为,财富首源于智力创造,然后是实现,而并非仅仅生产,而传统经济学在财富产生过程上应该说还基本停留在两百年前的生产认识阶段。这的确需要我们现代在此基础上向前推进,或者说革命。例如,电脑没有先经科学家们发明创造,是不可能生产的,一个企业没有自己的科研人员们不断研究创造出先进的电脑,其生产也几乎是不能进行的;再如小说,其首先是作家的智力创作,创造出能满足人们需要的高水平的小说才是至关重要,而并非印刷车间的生产至关重要,并且现在越来越多的小说不需要印刷生产,通过网络即可销售给广大读者。也就是说,经济学应该更好地反映现实的经济情况,应该将财富的产生过程进行实事求是、科学地研究与抽向归纳,只有这样抽向归纳出来的基本理论才更符合现实经济情况,从而才能更好地反过来演绎至现实经济建设中,更科学地指导社会、企业、个人的经济活动。

当然我们有必要对财富创造、财富实现、财富产生及财富生产等重要的概念进行重新整理定义,以有利于经济学理论的突破与发展。所谓财富创造,是指人们为探索获得新种类、新形式、新规格、新用途、新领域等等方面的财富,以大脑思维创新为主导的发明、发现、创作、设计等新财富的活动。它并非单纯的大脑思维活动,也不是重复性地制作产品的活动。对于财富创造,我们提出了“以大脑思维创新为主导的发明、发现、创作、设计等新财富的活动”这一措辞,即创造不仅仅包括发明、发现、创作、设计这四大形态,还包括其它活动形态,这为现在复杂的各类创造形态以及未来可能新出现的创造形态留下思维的通道。定义中的“等”字非常重要,否则很可能使将来的研究、解释固步自封。财富实现,就是使创造的概念性的财富成为事实或使成为能为人们消费、使用的事实。具体地说就是将所发明创造的新财富进行知识传播、生产、销售、服务等等活动,使其变成可以为人们直接需要并且供人们使用、消费的各类活动的总和。财富产生,就是人们创造实现财富的活动,它包括财富创造和财富实现两个部分。财富生产,是指人们在农业和工业上,根据已经取得的财富知识,通过劳动和一定的要素的结合种植农产品和制造工业品的活动。财富生产只是财富实现中的一部分。如上所述,财富产生包括财富创造、财富实现,而财富生产只是财富实现的一部分。考察整个国民经济时,用财富产生的概念更为全面准确。我们提倡在经济理论上使用财富产生的概念,而避免再滥用产品生产的概念。如果一味使用生产一词必会使我们继续陷入过去的理论思维中,很难有系统的突破。

我们认为,财富的产生由两阶段构成:第一阶段,财富创造阶段。即财富首先要由科学家、研究人员等智力者创造,才可能有这样一种财富。否则生产上不知道能生产什么。例如,如果没有爱迪生发明创造出电灯,工厂再高明也不可能生产出电灯这一财富来。第二阶段,财富实现阶段。财富实现包括生产、运输、销售,还包括其它许许多多方面。这里我们用实现这一概念来概括财富产生的第二阶段,而不用生产来代替,因为生产仅仅是财富实现中的一个环节、一个部分而矣,尽管过去“生产”在我们的眼里是多么的伟大和至高无尚,在20世纪中叶供过于求以后,它的地位和重要性有时甚至并不比销售高多少。在过去的传统经济理论中,财富产生过程的核心和起点都是生产,在旧四分法中是生产、交换,因此认为财富是从生产中生产出来的,除了销售可以对应于交换外,其它方面,如科学家、银行、国家、服务人员、后勤人员、管理人员、资本等等,都只是辅助甚或是寄生的,当需要强调其重要性时,于是牵强附会地称其为生产。运用综合财富观及财富产生的两段论,我们就可以更好地解释诸如科学家、银行、国家、服务劳动者、后勤劳动者、管理劳动者、资本在国民财富中的作用,它们实际上都在进行着财富的活动,因具有财富价值或财富产生功劳而存在。

财富的产生由财富创造和财富实现两阶段构成。财富创造是首要的,没有财富创造,便无财富实现可言。生产的地位也并非那么显赫和功劳无量,在现代社会,没有科研人员等创造出优秀的财富,生产变得毫无意义,即使在财富的实现环节,生产也未必就是全部,对一些财富如歌曲、软件来说甚至未必就需要生产。这也告诉我们是到了应该好好全盘思考旧有的经济学术理论的时候了。

总之,经济学中财富产生的过程应该由过去理论中的生产一元观,革命地推进到创造、实现的两段论,也就是说,经济学理论上对于财富的产生应该建立创造、实现的两阶段思想,生产实际上远不能囊括财富的产生过程,生产只是实现阶段的一个可能的程序而矣。例如,一个软件,先是经过科研人员设计创造出来,即财富创造阶段,然后还需要进行实现给社会,即实现阶段。然而,实现阶段也只是可能需要大批量地复制生产成光盘,即生产环节,然后通过运输环节、销售环节等实现到消费者手中。不难看到,即使在实现阶段,也未必就只有生产,还有运输、销售、广告宣传等活动。同时,应该指出,现在许多软件财富直接在网上进行销售以换得货币,未必需要生产。这也告诉了我们生产一元观在现代社会的落后性。尽管在农业上,粮实需要大量的农业生产劳动,在大部分工业制造上,工业产品需要大量的车间生产劳动,但是,经济学不能一味停留在18世纪只研究农业生产和新兴工业生产阶段,两百年后的现代需要更进一步,需要更全面地研究现代经济。况且财富产生的两阶段论,并不是否定生产,而是更全面的地囊括了生产,只是有的财富的产生过程需要生产环节,有的不需要生产环节,有的财富生产环节的重要性占有极高的地位,有的则占有较辅助的地位。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其理论应该具有高度的抽象概括性。应该说,财富的两段论能较好地达到这一点。

当然,实事求是地说,基于初步进行研究,以及财富的无限复杂性,关于财富产生过程的研究及财富的两阶段理论,未必就包括所有财富,但它至少包括了现有经济学中研究的所有财富。对于部分自然类财富,其同样适用综合财富观思想,很大部分如煤碳、石油也能适用财富产生的两阶段论,少部分倘需要新的阐述或作例外处理,但其不影响科学理论的革命步伐。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是在不断完善中发展的。

因此,我们认为现代经济学上是可以在研究对象的产生过程上进行革命性推进,树立财富产生两段论思想的。

(三)“四分法”的新革命

萨伊把政治经济学划分为生产、分配和消费三部分,后来詹姆斯.穆勒在萨伊的划分之外又添加了交换形成“四分法”之外,此后人们对这种根本性的经济理论问题未再作出什么突破性的见解,更无人对此作出否定性意见。后来的学者更是将生产作为社会经济的核心和起点。把社会经济生活领域划分为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三部分,应该说在当时是很先进的。不过,现代人类的经济理论应该在此传统理论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萨伊和穆勒的这一理论用于考察古、近代工业生产、农业生产有极高的价值,但这一理论以生产为经济的核心和起点,过份强调了生产的价值,排斥了许多重要财富要素的功劳,如创造、运输、传播、服务等许多方面都未包括进四分法中去,只是在现实中将其进行适应性解释。作为根本理论这是残缺不全的。在人类由工业生产时代过渡到新的时代后,这一理论运用于人类的财富经济领域已显得削足适履。现在已有许多经济学家深深感到过去以生产为中心或起点研究经济的严重局限性。如H.罗宾斯坦写道:“新古典的价格、生产和产出理论不会引出一个创新理论来”。

社会的经济生活领域划分,并非仅仅是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更科学的划分应该是:创造、实现、分配、使用(消费)。人类经济生活领域除了财富实现外,还需要财富创造,而且财富创造是源头。即使是财富实现,生产、交换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还有服务、传播、运输等问题。在现代社会,服务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毫不逊色于工农业品的生产与销售。应该特别指出的是,在一些财富领域甚至不需要生产。就如我们曾经指出的那样,例如一个智力创造精英设计创造了一种游戏软件财富供人们消遣享受,他未必需要将其生产成光盘,他可能通过网上传播就完成了财富的实现工作,即使需要生产成光盘,我们现在都已感觉到光盘的生产在这一财富经营活动中已显得无足轻重。再如,一首民间音乐经民间音乐家们创造出来后,人们口传声唱流传开来,这一财富未必就经过了生产。因此,我们在学术理论上使用了财富实现这一提法,希望能具有更高的概括性。财富实现在不同的财富方面可能包括的内容及划分会有所不同。对于大多数物质财富来说,它如传统经济理论划分的那样,具体包括生产、销售(交换)等环节,对于部分物质财富来说,可能只是销售,也可能只有生产,例如,农民自已种植稻米自己消费,他就只需要生产就行了,未必需要交换。而在许多财富方面,财富的实现并非一定需要生产,可能是服务等等。在理论研究时,我们不宜将财富实现界定为只包括生产、销售、服务,因为仅这三方面很可能还远不足以概括完财富实现的所有类型活动。我们主张在不能完全列举时,留有余地,使其在迅速发展的现代人类社会具有更强的适应性。

现代社会远不是两百年前的工农业生产时代。在现代社会,生产已退出社会舞台的中心位置,让位于创造。因此,在萨伊和穆勒的理论上我们有必要进一步发展,还创造在人类社会经济生活领域应有的地位。财富创造的确处于财富的源头。生产、交换是在财富创造出来后的事。尽管诸如稻谷这样的财富,一万多年来人类每年都在不停地进行生产,而研究创造只是偶尔出现,但是依然是先有创造,后有生产,并且每一次重大的创造都是革命性的。没有远古时代智力精英们的创造,人类不可能知道生产稻谷。现代社会没有诸如袁隆平这样的智力精英的再创造,人类不可能生产高产的杂交水稻。创造在现代社会变得越来越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例如,只有不断创造出先进的手机财富,企业才能进行生产、销售,否则生产出来的手机因为落后根本销售不出去,企业只能停产倒闭。

经济上不仅仅只有生产,还有销售、传播、运输、服务、管理等等实现活动。用生产来代替这多得多的活动是不恰当的。因此我们认为在四分法之中,继创造之后,应该用实现的概念来代表所有各种形态的实现活动。

为了更科学地论述新经济理论,我们认为还应将旧四分法中的交换进行分解,关于销售、流通方面的内容归入实现部分,关于财富利润方面的归入分配部分。即划分为:财富创造、财富实现、财富分配、财富使用,这样更清晰明了,便于把握经济的真实规律。

另外,我们基本继承了消费的提法,不过在这基础上改为使用。这样更有利于对于社会财富经济的考察。因为财富除了终端类财富,还有产生财富的财富。例如机床厂开发、生产供给的重型机床这一财富就不是终端类财富,而是生产财富的财富,该财富存在创造、实现以及分配问题,同时还存在使用问题,即许多企业购买该机床财富并非是拿去消费,而是使用。如果在财富四分法中使用“消费”的概念,显然是无法描述和考察这一类财富的。因此我们用“使用”这一概念更为准确。再如,人们购买电炒锅,虽然这一财富是终端类财富,但人们是将其用来炒菜,应该是使用,消费的提法好象也不太准确。人们购买笔、购买电脑也是如此。当然,我们希望在新四分法中用“使用与消费”这一更准确的概念,基于语言简炼的原因,我们将其精简为“使用”,也就是说在经济学中新四分法创造、实现、分配、使用中的“使用”实际上还包括“消费”,即严格表述应该是:创造、实现、分配、使用(消费)。

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应该更全面地反映这一事实,因此我们认为现代济学应该在“生产、交换、分配、消费”旧四分法上进一步革命性推进到“创造、实现、分配、使用”的新四分法。新四分法单独列出了创造的概念和以“实现”的概念取代生产的概念,应该更为科学、全面。新四分法单独列出了创造,并以创造为首,对于国民经济以创造为主导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经济理论依据。

(四)经济学应以财富的创造与实现为主线

当人类发明创造了稻谷、麦子等的种植方法后,人类从狩猎时代进入了农业耕作时代,这一时代在于对这些财富进行种植实现以满足人们稳定的生存需要。而当人类开始大量发明工业品,并发明了蒸汽机等机器化生产工具时,人类进入了工业生产时代,这一时代在于对工业品进行大量创造和大规模生产实现。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各国智力创造大规模展开后,人类进入了智力时代,在智力时代人们主要是更大规模地创造各类财富,然后将其进行实现。人类的发展总是围绕财富的创造与实现这一主线而演进。

在现实生活中同样如此,一个企业、一个社会均是以财富的创造与实现为主线。一个企业诸如质量管理、成本管理、财务政策、经营战略无一不是以财富的创造与实现为主线,无不服务于财富的创造与实现。一个社会同样如此,货币政策、投资政策等等都是围绕满足人们财富的需要,以财富的创造与实现为主线。

因此,我们认为人类的经济学理论应以财富的创造与实现为研究的基础和主线,然后针对不同时期以及不同的具体问题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深入研究。尤其是现在,把握好这一主线,并特别注重最关键的财富创造问题,对于国民经济的科学发展是非常有益的。

无论是现实问题,还是理论发展的需要,现代经济学都应注重创造的研究。社会的经济由财富的创造、财富的实现、财富的使用、财富的分配构成。在21世纪,经济科学理论就应该反映这一基本事实情况,否则不可能科学发展。从现实来看,现代财富创造大规模展开,创造层出不穷,创造的情况几乎决定一切,创造由人类经济的幕后终于走上舞台并且已占据主角的地位。几乎每一种经济问题都因创造而出现,因创造而变化。在18世纪、19世纪,人类工业生产时代,一个经济学家他如果不深谙工业生产,他不会是一个好的经济学家。在21世纪人类进行大规模创造时代,如果我们还忽视财富创造问题,我们将因理论脱离现实,而不可能是一个合格的经济学家。

我们要注重财富的创造问题,以财富的创造、实现为基本主线,就需要走出生产一元观的误区。作为经济学,其最基本的对象是什么?经济学基本的对象是财富,而绝不仅仅是产品、商品的问题。在过去许多经济学说里将产品和商品作为经济的细胞,这不完善,因而不可能是很科学的。我们认为财富才是经济的细胞,产品和商品只是财富中的一种。因此过去那种以产品、商品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不是完整的经济学。财富包括产品、商品,也包括不需要生产的非产品、不需要交换的非商品,也就是说凡是满足人们需要的东西都应尽量纳入经济学研究考虑的范围,这样更为全面、科学。同时,社会经济活动的内容是:创造、实现、使用、分配等问题,而绝不仅仅是生产、交换、消费、分配问题,更不是以生产为核心和起点的问题,生产仅仅是财富实现环节的一部分而矣,实现不仅包括生产、还包括销售、运输、服务、传播等等。经济学应从生产一元观的误区中走出来,否则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是非常大的。统计调查的结果是,我们即使是情况最好的企业,也存在大量的设备闲置。车间里摆放着世界先进设备而企业停产倒闭者更是数不胜数。这一切惨痛代价与过时的生产经济理论统治整个社会的思想不无关系。既然“生产”是社会的核心,即然一切都决定于“生产力”的高低,既然发展的好坏取决于“生产率”,既然经济学理论上都是这么说的,政府官员、企业管理者——经济思想的学生们当然就“科学”地大力购买先进生产设备去促进“生产力”了。虽然一些经济学以现实修正的办法强调科学的重要性,但即然在根本理论上即萨伊—穆勒旧四分法上除了生产,只有交换,因此科学也就只是一种外来的东西而矣,一种在现实观察中因其现实的极端重要性和血的教训而才得以进入经济学领域的要素而矣。

现在生产经济学的思维即使在美国也仍然根深蒂固。不仅仅保罗.萨缪尔森先生,还是格里高利.曼昆先生都深受生产经济思维的影响。被誉称为天下第一的经济学教材,并在中国继《经济学》后又一次掀起经济图书浪潮的曼昆先生著的《经济学原理》,在关于整体经济应如何运行上提出的原理是: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其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各国及其不同时期中生活水平的巨大差别,源于其生产率的差别;在考虑任何政策如何影响生活水平时,关键问题是政策如何影响人们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为此决策者需要让工人接受良好教育,拥有生产物品与劳务所需要的工具,以及得到获取最好技术的机会[v]。实际上,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其创造财富和实现财富的能力并与分配有关;各国及其不同时期中生活水平的巨大差别,源于其财富产生力(包括财富创造力和财富实现力,而不仅仅是生产力)的差别;在考虑任何政策如何影响生活水平时,关键问题是政策如何影响人们创造财富和实现财富的能力以及财富分配的情况,为此决策者需要让劳动者接受良好的教育,拥有创造财富和实现财富的良好能力,并尽可能考虑财富发展效率与财富公平分配之间的最佳结合。

显而易见,经济学应以财富的创造与实现为主线,“生产”、“有效需求”、“货币”、“就业”、“价格”、“自由调节”、“国家干预”等都应该在此基础上作侧重研究,否则经济学很可能找错方向。

(五)由生产率思维向财富产生率思维革命性转变

数百年来经济学术上有一个错误的说法,认为生产率一直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在工业经济时代前期,提高纺织机的生产效率的确可以生产出更多的纺织品以满足人类的需求。但是到了二十世纪中叶后,旧产品的供过于求使得生产率并非还那么重要。遗憾的是经济学的思维一直以来都还停留在生产率上。例如,中国二十世纪九十年最根本的问题与八十年代就有所不同,不再是生产率问题,在中国有大量从国外花高价购买的先进纺织生产机器闲置,生产率剩余了。生产率是为财富服务的,换句话主要是实现财富时在工厂里生产的快慢而矣。有没有更能满足人们需要的“纺织品”财富以及能不能销售出去才是最重要的。创造或引入更能满足人们需要的财富,并且卖得出去时,才可以进行生产,那时候生产率才变得有价值。

我们认为需要转变的思维是,不能将产品财富种类假定为是不变的,也不能将生产假定为社会经济运行的轴心或起点。过去古典经济学发源于十八世纪工业生产革命时期,那时最显著、最激动人心的是纺织机器的发明,即生产率的极大提高,大大增进了社会的财富。因此一些经济学家们认为生产就是社会经济的轴心,生产率就是经济学最核心的命题。从学术发展的角度来看,过去的经济学大师们是无可非议的,毕竟每位智者都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但是现代经济学在这一点上应有所进步。如前所述,社会的经济并非仅仅只有生产,还有服务,还有销售,还有传播,还有运输,特别是还有创造,等等。因此应该更全面地来把握社会经济,可以在传统经济学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基础上推进一步,发展为创造、实现、分配、使用。另外,不能将产品财富作为全社会的所有财富,更不能假定其不变。全社会的财富,除了产品财富,还有文化类财富等等,除了工业生产、农业生产上的物质财富,还有服务以及其它形态的财富,除了商品类财富,还有非商品类财富,以生产上的产品财富来代替整个社会的财富就会导致以偏概全,在考察社会经济时解释上就会显得牵强附会,在复杂的问题上很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人类的财富种类永远在发展,不可能是固定不变的。过去在经济学术上将社会的财富种类假定为固定,显然这样就会认为科学技术进步使生产率提高了,使财富增多了,使经济发展了。“提高生产率”就是在这样的学术背景下成了各国政府至今为止最时髦而又缺乏准确性的用语。而实际的情况是,电脑、因特网、手机等等信息财富的创造,并非仅仅是社会的生产率提高了,电脑、因特网、手机等更是一种人们直接消费使用的终端财富。

将人类现代创造出的类似这些难以穷尽的财富看作是生产率提高了,已显示出传统经济学术的严重疆化与落后。而比这更为严重的是,因为生产率被西方传统经济学术上视作发展经济的核心而传授给学生们,当学生们走上政府、走上企业领导管理者的岗位后,它们在思维上就会受到“生产率”的困扰,当他们无法摆脱生产率理论这种经济学思维支配时,显而易见的是在制定企业发展大计上,首要的就是大力提高企业机器每小时能生产产品的效率;在制定国民经济发展战略时,首先考虑的是引导社会大力购买生产率高的生产设备,而不是首先考虑社会如何去最大限度地创造实现财富的问题。当生产率提高,生产出的产品大于需求时,经济危机发生了,于是生产率成了经济危机的罪魁祸首。经济学上以生产率为核心的思维是不妥的。

客观地说,生产率的概念在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前期是很有价值的,因为那时社会财富的状况主要体现在生产实现财富的能力水平。生产率越高,那么实现财富的能力越强。在生产不足的时代,能生产多少财富也就意味着能实现多少财富。提高生产率,社会、企业实现的财富也就越多。但到了二十世纪末情况发生了变化,生产率再高,生产出来的产品未必为社会所接受,当生产出的产品不为社会所接受时,这时生产率再高,对于财富也意义不大。显然,现在社会的重心已不再是财富的生产,而是财富的创造,我们更应该关心的不是生产率,而是财富创造率及综合的财富实现率,即应该关心社会或一个组织(如企业、科研机构)人均创造实现财富的能力。

国民经济增长的原因不仅仅是生产效率的提高。经济增长一方面是生产率提高、财富得到更广泛实现,另一方面是新财富的不断创造。在许多人看来,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是生产率提高。在十八世纪时的确如此,那时候,生产率的提高使得英国生产出大量纺织品,满足国内人们的需要,并向外输出获取了大量白银。但是世界对特定的纺织品的需求总量是有限度的,当未达到限度时,生产率的提高使得财富能被大量生产出来,因此生产率促进了经济的增长。但是当达到限度时,这时候不能再多生产,经济增长停止了,甚至如果消费者手里的纺织品更新不够快,那么将会出现严重的负增长。实际上,经济的增长在一定时期既有生产率提高的因素,还有财富在更广范围内实现的因素,更有各类新财富不断得到创造的因素。十八世纪以来,主要是电灯、电话、塑料、尼龙、洗衣机、空调、汽车、电视、电脑、因特网等等数不胜数的大量新财富的出现,使得人类的财富得到突飞猛进的增长,而并非是纺织机等生产率的提高成为了人类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原因。

生产率,是工业生产时代的一个概念,顾名思义,就是单位时间或者说单位劳动者生产产品的效率。也有人认为是单位时间或者说单位劳动者生产产品的水平。实际上,生产率只是在一定程度上表现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而且随着非生产性行业的迅猛发展,生产率的概念早已不能用来衡量整个国民经济的状况。但是,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美国,人们仍然在采用生产率的概念来考察国民经济。而且在学术解释上将生产率内涵无限扩大,以弥补产品、生产、生产率作为经济学支柱概念的先天不足。实际上,人类的经济全貌是:首先是科学家等智力精英们发明创造一种财富,然后组织生产,将这种还是概念性的财富生产出来,另外还需要进行销售将其最终变成为为人们消费的真真实实的财富。也就是说,在衡量国民经济发展状况时,应该采用财富产生率的概念。

财富产生率是指一个社会或组织人均创造、实现财富的能力水平。它包括财富创造率和财富实现率。财富创造率是指一个社会或组织人均创造财富的能力水平。财富创造率也可称作智力创造率。财富实现率是指一个社会或组织在单位时间里人均实现财富的能力水平。它实际上包括传统上人们所说的生产率,但它比生产率更广泛、更有意义。因为它不仅包括社会或组织人均在单位时间内可以生产产品量的水平(即生产率),还包括社会或组织人均在单位时间内可使所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等财富为人们最终接受消费的能力水平。

财富实现率的概念还可用于解释和分析商业企业。商业企业基本不存在生产活动,而主要是销售、服务等实现活动,销售或服务的财富市场范围越广,目标对象越多,那么这一种财富实现的程度越高,财富也越多。因此财富实现率的概率也可用于考察一个商业企业的经营情况。这是劳动生产率所不具备的。

因此,在新经济学革命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在思维上由产品生产率的概念向财富产生率的概念进行转变。

(六)劳动价值论的革命性推进

18世纪,亚当.斯密认为劳动(生产劳动)决定财富的价值。两百年后这一观点需要重新思考。一项财富的价值是其创造诞生时起就已确定。例如科学家们发明了汽车,它具有陆上交通等价值,这时其价值一并与财富的名字及形状、结构的诞生而诞生了。后来车间的生产只是将这种财富一个一个地生产实现出来。财富的价值是恒定的,需求量的大小并不影响其价值的变化,价格也不影响财富的价值。财富的交换价值并不决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最主要的是其能满足人们需要的情况和供需情况。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很难着摸和把握,实际上现代生产一种产品的劳动时间远远低于过去的劳动时间,但是其交换价值不减反增。

虽然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进一步研究了斯密的劳动价值论,但李嘉图的价值理论仍需要进一步发展。

让.巴蒂斯特.萨伊也不同意斯密的劳动价值论,萨伊认为生产的要素除了劳动外,还有资本和自然力。他提出效用、供求和生产费用决定价值的价值论,其中效用是各种财富的内在价值的基础和来源,物品的价值是物品的效用决定的。并认为商品价格受市场供求关系影响,并且虽然供求变动决定着价格变动,但供求对价格的作用有一定限度,这个限度就是生产费用。这一论述虽然仍有一些不完善,但在当时是极具天才性。

站在现代社会,我们认为财富价值的高低自其被创造出来时就已确定,只要在实现中不会偷斤减两;另外,财富的价值不等于财富的价格,财富的价格由需缺度决定,从而可能随时变化。

当然对于财富价值的再思考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但我们赞成陶俊杰先生在《中国经济大争论》中的观点:“经济学家首先是科学家而不是政治家……社会需要作为科学家的经济学家参与治国,需要由你带来充满远见、不囿于政治派系利益争斗的直言和坦诚!”

从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理论永远是在发展的。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理论,同样是必须不断向前发展的,这样才能维持其生命力。尤其是劳动价值理论,在18世纪、19世纪达到科学及真理的颠峰后,由于后人不恰当的疆化死守,一两百年来再没有得到发展和推进的机会,从而因落后而很少被人们真正接受。

站在现代来看,我们认为,科研等劳动创造了财富,而一般劳动继科研等劳动之后实现财富。也就是,将劳动进行细分,劳动中的如科研等类型的创造劳动创造财富,劳动中的一般劳动实现财富。如科研发明劳动、设计劳动、创作劳动等为创造劳动,如生产劳动、销售劳动、服务劳动、运输劳动、管理劳动、普通技术劳动等为一般劳动。人类社会的任何财富的产生,都离不开创造劳动与实现劳动,因此是劳动创造与实现了财富。这是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科学发展,虽然只是将劳动细分为创造类劳动和一般劳动来发展劳动价值论,但这一推进是非常重要的,这一推进,更符合实际,因而更能为人们所理解和认同,从而使劳动价值论保持其真理性与生命力,更好地为人们理解和接受。同时,这一理论,使我们根据时代的进步,科学地运用劳动价值论来解决部分问题,即作为一个社会来说,科研等创造劳动是首要的,没有科研创造劳动,就没有新形态的满足人们需要的新财富,一个社会很难进步与发展,社会需要更加重视创造劳动在现代财富中的极端重要性;而实现劳动则是必要的,没有大量的一般劳动去实现财富,财富也只是一个概念而矣,人们依然得不到任何现实的财富,社会需要充分肯定一般劳动的重要功劳。资本不创造财富,也不实现财富,但在现代社会一项财富的创造与实现,往往都远不是一个人的力量所能达到的,需要许多人组合起来进行创造和实现,要将劳动力组织起来,以及组织起必要的资料,就需要大笔的资本,资本也就起到组织财富产生的作用。往往是资本充足,那么创造上就能更好地组织优秀的科研人才进行创造,实现上则能组织足够的人力进行大规模生产和在更广阔的市场上进行销售。这就更好地说明,资本不创造财富,但它在一国财富的创造与实现上非常重要,这使我们能更好地从经济理论上正确地看待资本以促进国民经济建设。

也就是说,用社会必要劳动进间来解释劳动价值论已不适应需要,而将劳动进行深入研究细分为创造劳动和实现劳动后,我们能更好地科学继承与发展劳动价值论。

同时,应该指出,经济学是一门经济领域的科学,而不是政治学,不宜将其政治化,否则很难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即使是关于创造劳动、实现劳动以及资本等各要素在财富中的重要作用,这也只是经济学术的研究与探索而矣。

(七)财富的价值、价格及需缺度问题

我们认为一项财富的价值是恒定的。汽车自其创造出来后,其就具有运输的功能,创造得越好,其价值越高。生产率的提高,不影响其价值的改变。同样在生产上投入再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其价值依然不变。财富的价值也不因为供需的变化而变化,它自其被创造出来后就已经恒定。财富的价值也就是财富的功能或效用,其能满足人们需求的功能是跟随着财富客观存在的。我们不同意财富的价值因人们需求的变化而变化。人们的需求变化,只能说财富需要不断地创造更新,以满足人们变化了的需求。某一财富的价值是不变的,除非其诸如老化等降低了效用、生产的不力使其功能不全等。财富的价格涨跌并不一定意味着财富的价值发生了变化,财富的价格往往是以价值为基础,当然一定程度上也以成本为基础,但同时深受供与需之间的影响。例如在涌泉边,水是一文不值的,但是水仍是能满足人们需要的财富,其价值并不因为其价格为零而为零。虽然在沙漠里,也许一瓶水可能有人愿意以千金相买,但是其价值依然是恒定的,即仍然只能是满足人们对水的需要。人们在沙漠里不喝水要被渴死,同样在涌泉边不喝水也会渴死。不能因为某种财富稀缺时就认为其价值升高了。无论是生产多少,无论价格怎么涨跌,无论是提高了生产率还是未提高生产率,每一个该财富的价值量都是不变的。供需的差距也不改变财富的价值,人们一顿只吃一个面包,供应十个面包,人们还是只吃一个面包,每个面包的价值量还是不变的,只不过其它九个面包的价值被浪费了。我们认为某一财富的价值是恒定不变的,当然进一步新创造出来的新一代财富,其能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要时其财富价值是会提高的。但是新一代财富已不是原来特定的财富,就如今天的日光灯、艺术灯已不是爱迪生那时发明的白炽灯一样,即使今天改进了的白炽灯也不是那时的白炽灯,应该看作一类财富但是属两项财富或者属两种规格的财富。进一步创造,新的财富价值量提高了。财富的效用价值似乎也有时间性的情况。例如五十年前的一部法律可能对于当时来说是很有效用价值的,但到了现在效用价值可能已所剩无几。但就这一例也不否定该法律的价值的恒定性。该法律的价值在于在那个时代条件下具有特定的价值功能。不能苛求其在新的条件下也能满足新的需要。满足新的条件下的需要是新的法律的事。

一项财富的价值是恒定的,在生产上投入再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其价值依然不变。同样财富的价格也并非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例如,农产品投入的社会必要时间远高于高科技产品,但是价格远低于高科技产品。因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已很难适应现实经济问题。关于财富的价值及价格问题我们不主张经济学上仍然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上徘徊不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充其量在一定范围内可作为参考而矣。

我们认为财富的价格受需缺度的影响。所谓需缺度就是一项财富人们对其需要的迫切程度、购买能力与这种财富满足人们的情况、在供给上稀缺的程度两方面的结合。需缺度越高的财富,价格越高。需缺度低的财富,价格相应较低。财富首先要为人们所需要才可能有价格,这是前提。而财富的价格深受供需情况的影响。在十八世纪以前的布宜诺斯艾利斯,那里动物很多,但耕种的粮食很少,物以稀为贵,面包的价格比鲜肉还贵。在远古时代,一碗饭也能很轻松地换到一只野兔。如上面所述,水是我们必须需要的,当我们居住在涌泉旁时,水也就没有价格。相反,如果在沙漠的要道上销售水,那么我们会发现,它可能比石油还要贵若干倍。某种财富为人们所迫切需要,并且供应量少时,价格就会上升,这时候生产销售这种商品利润就较高,经营者就会增大实现供给,或新的经营者就会加入。

相反,某种财富不为人们所迫切需要,并且供应量大时,价格就会下降,这时候生产销售这种商品利润就较低甚至亏本,经营者就会减少实现供给,或退出这一财富实现事业。财富活动与人们的需求密切联系,隐含了利润的价格在其中起到气象仪和调节器的作用。我们需要明白财富的价格深受供需情况影响。当粮食很稀缺时,粮食的价格会比任何工业品都还贵。只不过现代人类每年能生产供给的粮食量就一般地来看已经不为人们所忧愁,至少不为工业国家所忧愁。那种认为农业产品附加值很低的经济学说不正确。对于电脑,设想不存在继续创造,生产率大幅度提高,生产供给的人非常多,那么每台的价格有一天会下降到令人吃惊的水平,其“附加值”将低得并不比粮食高多少。实际上由于已有大量人在生产和销售供给电脑,现在我们经常听到许多商家抱怨电脑这一高科技产品财富“附加值”并非很高。

在研究国民经济时,需要注意一个问题,那就是财富的价值与财富的价格不对等问题。例如,一块电子手表,在二十年前值5元,今天其更先进,财富值更高了,但是其价格并未得到多大增长。再如,一部某款手机,5年前的价格设为5000元,现在其价格可能500元也难以卖出去。财富的价值与价格不一定是对等的,某一财富的价值是恒定的,而其价格则深受需缺度的影响。

(八)财富换财富原理

作为经济学,倘需论述财富换财富的问题,财富换财富这是人类的经济规律,也是经济学中的重要支柱之一。

财富首源于创造,创造出来后人们依据所创造的财富知识进行生产,以满足生存、幸福的需要。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后,随着人类创造的财富越来越多,人类开始了一定程度的分工。这时候大多数人种植农作物,少数人开始进行手工工业产品的生产,双方都需要进行交换,以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这时候由于创造的财富还比较少,分工、交换都还比较初级。而随着纺织品机器、蒸汽机等的发明,以及大量其他不计其数财富的创造,人类进入工业生产社会后,这时候,社会分工深化。往往是一个人不可能生产满足自己生活、生产需要的所有财富,只能创造、实现供给某一或某些特定的财富,然后进行社会化交换,供给社会中需要此种财富的他人,从他人手里获得可以购买到其他财富的货币(也即社会化财富的凭证),才能用货币去购买自己生活、生产需要的财富。也就说,人们各司其职,从事不同的工作,为社会供给特定的财富,从而获得货币,购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例如,一个工厂的工人们,他们需要生产出社会需要的某一工业品财富,销售供给其他人后,获得货币,然后用所获得货币去购买粮食、衣服等自己及家庭生活所需要的财富。再如,一个公司的服务员,他们需要向社会供给服务财富,得到社会的他人认可消费后,才能获得货币,然后用所获得的货币才能购买到自己及家庭生存、幸福所需要的财富。总之,随着人类所创造财富种类的众多,每个人或每组织体的人只能供给其中一种或少部分种类的财富,必须参与到社会分工中去。这就是分工的原因。

在社会化分工的时代,除了社会救济、赠与等外,社会更一般的规则是,一个人要获得他人供给的财富以获得生存和幸福,必须用自己供给的特定财富去交换,即财富交换财富。财富换财富,这是现代人类社会的基本原则,也是现代社会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财富换财富,包括商品化的交换,也包括非商品化的交换。

财富的商品化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在现代,财富的商品化是一个趋势。一个作家以自己全部的劳动来创造供给人们需要的小说财富。他需要生存、需要过上起码的现代生活,因此他所创造提供的财富,别人如果需要,应该用自己手里的财富来与其进行交换。如果其它人不用自己手里的财富交换就能免费获得作家创造的财富,那么这位作家实际上就是在无偿地向他人供给财富。而这位作家是需要生活的,是需要养活其家庭成员的,他除了自己拥有小说原稿这些特定财富外,就一无所有,而最终会被饿死,要么转行以求生存。著作权领域如此,整个专利领域也是如此。

一般说来,财富的商品化并不是什么十恶不赦的事。在自然经济时代财富不商品化,人们通过自己种地自己可以养活自己。但是在社会化“大生产”的现代社会,每一个人不可能都去种一块自留地。在未来,甚至可能90%的人没有自留地,而只能从事其它非农业财富的供给。社会的这90%的人要获得粮食需要将自己供给的财富商品化,去向农民换取粮食。而农民也需要将自己种植的粮食的绝大部分商品化,去换回工业类财富、文化类财富、服务类财富等现代社会生活所必须的财富,包括去换回化肥等生产类财富。而在这90%的人中,每个人又可能在从事着不同的财富供给,他们之间也需要用自己供给的特定财富才能换回别人供给的财富。

总之,财富的商品化是一个趋势,实际上是财富换财富规则的体现。虽然以我们过去的观念很难接受商品化问题。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社会财富更加广泛的创造与生产形成了社会分工,而社会分工使得商品化成为必然。财富的商品化实际上就是财富的社会化交换而矣。

当然,我们并不是说所有财富都要商品化交换,而仍有大量财富是经过非商品化进行交换的。如许多基本财富就是由公共财政购买变成公共类的财富,作为全社会共享的福利。例如修建街道、普通公路是需要大量资金的,这些都是人们普遍需要的财富,如果这些财富为修建它的人进行商品化经营,每个人从这里过都需要收费,那么显然是不妥的。但修建者又不能无偿劳动,如果这样,那么修建者会最终破产和饿死。这就需要政府代表全社会向大家聚集税收来购买这一财富,将其变为公共财富由全社会不再付费就可共享。

再如思想类财富以及许多难以商品化的科学学术财富,特别是基础研究,这些财富是难以商品化的,虽然它们是非常优秀且极为重要的财富,但几乎没有任何个人和企业愿意花足够的价钱来购买交换这些财富。这样的结果是为社会创造供给了这些优秀财富的科学家们往往处于极度贫困的境地,要么他们有其它职业来支撑他们的这些高尚的财富创造供给活动。在历史上,以及现在,往往是这样,搞这些财富创造的通常是家境不错者,或者有其它职业获取生活来源者,或者是领取国家工资的少数科研工作者,而普通平民很难能从事这些财富的创造。秀才往往是贫穷的,这就是社会未很好遵循财富换财富的原理所致。这大大地制约了优秀财富的创造。这就需要政府代表全社会以公共财政来支持这些优秀财富的创造和供给。

社会化的现代社会,一个规律就是财富换财富,我们总是在从事着不同种类的财富供给,我们用自己供给的特定财富换取别人手里的社会化的财富。我们常常看到,我们养山羊、种土豆、造汽车,然后拿去卖,从而能获得别人手里的货币。因为财富换财富得到良好的体现,因而我们自觉地大量地养山羊、种土豆、造汽车。可是,我们在环境财富上却很难看到财富换财富,因此我们很难看到有人专门去大量种树、植草。因为其植再多的树、种再多的草维护了环境,但没有人愿意拿钱去购买,其将因换不到财富而不能生存。以至于很长时间来,没有多少人去保护环境,反而是更多地人砍伐树木去换货币,养殖更多的山羊吃尽草坪去换货币,以至于无数森林变成戈壁,无数草原变成沙漠。良好的环境也是大家所需要的,由于很难让个体分别购买,只能由社会公共部门代表大家来购买。因而,将全社会聚集起来的税收的一部分拔给环保个体和地方也就理所当然。虽然这不是商品化的财富交换,但实际上也是符合财富换财富的原理。当环保上财富换财富的原理得到良好体现时,当进行环境保护能换到财富时,就会有更多的人去搞环保经济,专司环境保护。

当然,在社会财富换财富的基本规则之上,我们也需要发扬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但作为经济学理论应该充分考虑到人们往往只有在能基本生存的情况下才更容易无偿供给。

总之,在经济学中提出基本理论后,还需提出财富换财富的基本原理。这有助于我们全面考查国民经济建设问题。

三、现代新经济学构想的演绎与验证

科学的理论应该从现实中的现象进行抽象归纳,使其具有高度的理论指导意义,并且随着时代的进步情况,使其尽可能具有时代性的真理意义。当然这还需要对其进演绎与验证,看是否有矛盾的地方,或者不能解释的地方,如果没有,那么这一理论则是极科学的,可以上升为较长时期内的理论;如果有,那么显然这一理论还有局限性,但如果这一局限性远比过去的理论小,那么应该说是值得肯定的,以后倘需进一步发展,如果这一局限性比过去的理论大,那么这一理论则是失败的,应该给予否定。

对于经济学革命新构想我们在这里进行一些演绎与验证。

(一)理论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