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范文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第1篇: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范文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对策

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无法得到父母对其人生观的指引和辅导,在心理发育重要阶段缺少与父母的沟通。由于缺乏父母亲在情感上的关心和照顾,他们非常容易产生认知、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及原因

(1)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欠缺。留守农村的未成年人绝大多数是由他们的奶奶、外婆等隔代直系亲属来抚养教育。这种“隔代”教育由于年龄相差悬殊,时代文化背景的差异,无论是认识代沟还是心理代沟都比较明显,对孩子们的心理都有极大的影响。另外有些父母因为在外工作繁忙无法与儿女团聚,为了弥补亲情的缺失,或为了提高孩子的生活水平和学习条件,只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的物质基础,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阻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2)由于我国农村学校教育的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课程建设等方面存在诸多缺陷,目前农村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暴露出许多问题。在农村的一些中小学校,应试教育的理念根深蒂固,教育目标狭隘,教育手段单一,课程缺乏多样性。留守儿童的个性发展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而且传统的应试教育极易助长学校教育中的管理主义和权利主义倾向,对培养和丰富学生的个性十分不利。

(3)目前政府对于新农村建设偏重于经济建设,在教育建设方面也仅关注教育基础设施,而忽视了对农村教师素质的培养。留守儿童家长仅满足于把儿童送进学校,而送进学校之后的后续责任还有待确认,尤其是对留守儿童的关怀没有放到新农村建设的显著位置上。通过分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之所以难以解决,就在于社会组织之间对农村教育的的分割与断裂,各组织间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都没有建立一定的联系,使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处在了各组织间互不交叉的真空中,无法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管理进行有效地协调和完善。

二、完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对策

(1)突出家庭教育。要让孩子健康发展就需要家长树立全面关怀的理念,而家长一般都缺乏此种理念,从而忽视了培养孩子良好的德行。近年来,农村学校教育确实有了非常大的改变。但是,农村学校教育的表面繁荣也助长了农村家庭教育的惰性,使农村留守儿童的家长过分地依赖学校,认为自身能力低,所以只要把孩子交到学校就能够放心,因此放弃自身应该尽到的教育职责。在孩子的幼儿阶段,家长应该尽量把孩子带在身边就读或把孩子寄养在对孩子教育有帮助的、有教育能力的人家;同时,做到在外地期间要和孩子联系,多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尽可能多地回家与孩子见面,让孩子体会到亲情。如果实在没有办法照顾孩子,要把孩子交给监护人照顾时,应该在照顾孩子的监护人选择上多考虑。如果夫妻一起外出务工,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加强对留守子女的关心呵护。

(2)学校要肩负“指导家教、优化家教育人环境”的重担。首先,是定期召开家长(或留守儿童监护人)会,或者统计好外出家长的电话地址,班主任向学生家长通报学校、班级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通报学生表现情况中带有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现,起到家庭教育的效果。其次是及时家访,这样既可以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行为表现等情况,又可以向家长提出家教方面的建议或意见,告诫家长与学校共同承担教育责任。再次是建立家校联系制度,老师与家长签订家校教育责任书,公开学校及校长、班主任的电话号码,登记家长和监护人的工作单位和住宅电话,以便及时沟通家校教育,掌握学生双向表现,统一家校教育口径。最后是不定期举办家庭座谈会,请优生家长讲述自己家庭教育的心得和经验,起到典型引路、以点带面的作用。当然,教育的重点在学校,学校要对留守儿童付出真正的、无私的关爱。

(3)发挥社区对留守儿童保护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充分有效地运用各种社会教育资源、大众传媒等技术信息来填补农村社区教育真空,提高农村儿童的综合素质。有关政府职能部门也应加强管理和监督力度,积极组织和开展各种有意义的社区活动,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营造和谐环境。有关方面要各尽其责,多方协作,共同构建社会监护体系,促进留守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为加强农村未成年人教育与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保证农村留守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发挥更大作用。

第2篇: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范文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成为农村基础教育的一个严重问题。“亲情教育”被“隔代教育”或“朋友教育”所取代。这个问题,直接关系到下一代人才的素质培养和农村未来的希望。

偏僻山村农民的经济收入较低,又没有更好的增收项目,只能远离家乡打工,因此留守儿童较多。他们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生活上及道德意识上的关爱、呵护和引导,逐渐形成情感冷漠、脾气暴躁、不辨是非、冲动易怒、爱打架斗殴等不良习惯,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

监护人以隔代监护为主,很多是文盲,辅导不了孩子的学习;监护意识很低,认为自己只负责孩子的生活,思想及学习等都不关他的事,更没能经常与孩子谈心、沟通或与学校联系。有的监护人自己的生活条件更差,特别到了农忙季节,连吃饭都顾不上,以致很多孩子上课常迟到、作业没空去做等。

外出务工的父母为了赚钱,没日没夜地干活,脑子里没有孩子的空间,有时偶尔想起孩子,往往采取物质补偿的方式来表现自己对孩子的爱,给孩子买游戏机、手机。这无形中带给孩子“金钱万能”的价值观,加上爷爷奶奶过分溺爱孩子,对于生活细节没有给予正确的指导,对孩子的不良表现往往是包庇、怂恿,啥都满足孩子。使孩子养成了娇气、任性、无礼的性格等;还有的家长又恰恰相反,很少寄钱回家,孩子的生活得不到保障,营养严重不足,身体健康受到很大损害,常年多病。安全方面更多隐患,经常受到同学、邻居的欺负,或被烫伤烧、溺水等。

还有一部分孩子是寄养在亲朋好友家中的,而亲友根本管不住他们,就只能放任自流了。这些孩子会逐渐变成令教师头痛的“学困生”。这些留守儿童多数缺乏自制力及道德礼貌教育,从不跟教师打招呼;总想在同学中当“老大”,作业丢给同学去做甚至干脆不交;放学后,先去网吧玩够游戏才回“家”,没钱玩游戏时,甚至偷东西卖到废旧收购站……

留守儿童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对自己生活学习等方面面临许多问题和烦恼,却没人倾诉,更没人指导。父母极少有空给孩子打一个电话,甚至使孩子遗忘了父母。缺乏亲情的孩子,往往是监护人都无能为力去管教,只能顺其自然发展。从而,产生很多不良的心理及不良的行为习惯。如不讲究卫生,不洗脸不漱口,不换洗衣服等等;他们对学习没有兴趣,不遵守校纪校规,自由散漫,顶撞祖辈,逃避管理,甚至恶作剧……

留守儿童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教育方面的问题,它已成为农村社会长期存在的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有待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共同努力,协调合作。对此笔者建议: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责任意识,树立“子不教,父之过”的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目前多数农民家长文化程度不高,误以为自己只要给孩子足够钱物,当好“后勤部长”就可以了,至于读书和教育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出问题的话都是学校的问题,该找学校算账……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父母的教育意识错误,孩子会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以致一错再错。例如,有个初中男生早恋,教师告知其家长,家长竟非常开心地问教师:“那女孩是哪个村的呀?漂亮不?他爸是谁?……”那急于找儿媳的神态无法形容。这样的家庭教育环境,孩子素质不低才怪!

首先,家长在外地打工更应主动与子女的班主任联系,与子女联系,与监护人联系。要经常了解子女的发展变化及各方面状况,共同寻找教育孩子的方法,并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再次,要求“监护人”保证孩子正常的生活和学习时间,嘱咐其对孩子的行为习惯要严格要求。更重要的是父母要常与孩子沟通,沟通的时间间隔越短越好,保证熟悉孩子不同时期的心理变化等等;沟通内容力求全面、细致。

第3篇: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范文

(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毕节第十九小学 551700)

【内容摘要】本文所说的“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出外打工或经商而需要留守在家乡,并需要其他亲人照顾的年龄在十六岁以下的孩子,是社会变革、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口流动的产物。在他们身上存在着许多问题:学习成绩较差,行为习惯不好,心理健康状况堪忧等问题,这些问题已经影响到他们的健康成长,应当引起我们学校、社会和家庭的高度重视,积极寻求解决途径,把“留守儿童”教育好,管理好,让他们健康成长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关键词 “留守儿童”教育 探索

一、 “留守儿童”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日,本人对我校的儿童进行了一项调查:我校有320名儿童,在被调查的儿童中,父母双亲外出务工的儿童有120人,占被调查儿童总数的37.5%;单亲外出务工的儿童有160人,占被调查儿童总数的50%;调查显示,“留守儿童”中成绩优秀的不足3%,80%以上成绩中等或偏下。在280名“留守儿童”中,有130人被托付祖辈照管,占46.4%;有20人被托付给亲戚照管,占7.1%;有80人是由母亲在家照管,占28.5%;有50人是由父亲照管,占17.8%。也就是说,“留守儿童”托付祖辈照管居第一位,母亲照管居第二位,父亲照管居第三位,亲戚照管居第四位。这些“留守儿童”和爷爷奶奶生活,他们正处在受教育的年龄,由于远离父母,心理和生理成长都面临着许多问题。由于父母打工繁忙且往返车费较高,几乎近半数的打工人员半年或一年,甚至多年才回家一次。平时每月寄一点生活费回家,对子女的行为品德、学习成绩、生活习惯等知之甚少,无力管教,导致“留守儿童”教育上出现问题的也不少。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在教育、安全、生活、心理和生理方面会面临更多的困难,在身体发育、智力水平、学习成绩、思想品行和心理素质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明显差于其他孩子,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较差。由于“留守儿童”的祖辈文化水平低,没有能力辅导孩子的学习,重养轻教,致使“留守儿童”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自觉性差,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成绩较差,加之孩子本身自控能力较差,造成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的现象发生。?

2、性格缺陷。由于缺乏有效监管和教育,“留守儿童”明辨是非能力差,不能正确地看待问题,容易受社会上反面现象的影响,造成一定程度的道德缺失和不良行为。例如:经常说谎,爱说脏话,不服管教,打架斗殴,模仿成年人抽烟喝酒,被社会上的不良青年拉拢、利用,甚至参与盗窃、抢劫。一些常年在外打工、经商的父母,出于一种补偿的心理,给孩子拿钱方面十分慷慨,无计划、无节制,儿童缺乏一定的自控能力,他们自恃手中有钱,花钱请人做作业,久而久之,生活上追求享受,学习上怕吃苦头、不思进取、自由散漫、懒惰贪玩。?

3、心理障碍。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乏父母的关爱,致使部分“留守儿童”缺少亲情和家庭教育,养成任性、放纵、随意的性格。不少“留守儿童”性格内向,情感淡漠,缺乏安全感,心理承受力差,不愿意也不善于同他人交往,存在自卑的思想,有较强的孤独感。?

4、安全意识差。“留守儿童”自身在生理上没有足够的自我保护能力,心理上也缺乏防范意识,容易受到侵害。由于大多数主要劳动力外出,“留守儿童”缺乏必要的安全保护。此外,部分“留守儿童”的身体状况令人担忧。?

5、亲情意识淡薄。由于父母长期外出打工,半年甚至一年不回来,一方面孩子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另一方面孩子与家长的交流沟通缺乏。不但造成孩子与父母亲之间关系淡漠,而且致使留守孩子不懂关心、尊敬别人,团队意识也较差。?

二、“留守儿童”教育对策探索?

近年来,针对日益严峻的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我校高度重视并进行了一些积极有益的探索:?

1、实施“四个一”工程。要求每位家长每周打一个电话;每月写一封信;每月至少与班主任或科任教师通一次电话;每年回家团圆一次。?

2、建立“留守儿童”辅导档案。“留守儿童”所占比例较大,但他们并不是集中在学校的一个班或几个班,因而增强了学校班级管理的难度。同时,每个留守儿童所表现出来的特征也不一样,为了准确地掌握“留守儿童”的真实情况,我校以班级为单位,以班主任为主力,认真摸底调查。通过家访、电话了解“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掌握父母的外出动向以及托付于何人何地等情况。同时,将调查情况,认真分析,分类梳理,详实的掌握留守儿童的真实情况,并建立“留守儿童”档案。?

3、改善“留守儿童”的居住环境,把亲情留给儿童。?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监护人往往娇惯自己监管的孩子。久而久之,被监管的孩子便形成自私、高傲、冷漠的不健康心理。他们总以自我为中心,家庭事务多被长辈们包揽,对长辈以及他人的付出视而不见,遇到一点问题或挫折就束手无策、感情脆弱、情绪极不稳定。监护人要从细小处抓起,让被监管人吃点苦,对他们来说是一笔财富。要培养他们的坚强意志和耐挫力。创设温馨的家庭环境,把亲情留给儿童。父母要经常与监护人沟通,要求他们既不能对孩子放任自流也不能过分溺爱,做到严于爱的结合,促使孩子健康成长。?

4、注重“留守儿童”的情感教育,把关爱留给儿童。?

“留守儿童”从小缺乏父母的关爱,这就需要长辈、老师与他们进行情感上的沟通,要尽量寻找孩子们身上的闪光点,充分发扬他们的特长,并适时加以引导;要注意谈话的技巧和方法,美的语言。做到这些,不但可以更好地传授知识,而且还可以陶冶孩子的情操、净化孩子的心灵。在与留守儿童进行情感沟通时,脸上一定要有微笑。微笑是一种自信、一种教养,是良好的风度、是成熟的心态;微笑是对成功的赞许、对失败的鼓励;微笑是朵朵小花,应绽放在“留守儿童”寂寞的心田。?

5、积极开展教育活动,促进“留守儿童”的管理。?

积极开展各种活动,有利于促进“留守儿童”的管理。学校应以重大节日为契机,并侧重“留守儿童”,开展一些扎实有效的活动。每学期召集全校儿童开展安全与法制教育讲座,增强安全意识与法制观念。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举行“关爱留守儿童见真情”主题班会、“为留守儿童办实事”实践活动等,指导“留守儿童”给父母打电话、写信等沟通,加强与家长的亲情交流、给“留守儿童”送生日贺卡等系列教育活动。同时班主任要带领“留守儿童”过集体节日,让他们融入到班集体之中。总之,正面教育可以让儿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而积极开展各项活动,有利于消除留守儿童孤单、悲观的阴影,促使他们愉快生活和学习,从而领悟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关爱之情。?

6、净化社会环境、营造关爱氛围。?

要配合公安等部门,加强对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和管理,通过切实有效的措施,净化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积极开展各类健康有益的活动,给“留守儿童”营造积极向上的成长环境。?

总之,“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广大农村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稳定,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要充分协调和发动政府、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力量,共同关注并切实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推动隆阳教育跨越发展。

参考文献?

[1] 《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第4篇: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范文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留守儿童指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务工而被留在农村家乡并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儿童。他们由于短期或长期失去直接监护人,缺乏家长的有效监护,致使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面临着一些与完整家庭中孩子不同的问题。

一、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一)家庭问题

家庭是儿童成长的一个最重要的环境,儿童最先从家庭获得生活知识、道德规范。留守儿童与农民工父母的分离造成了家庭教育的缺失,首先表现在家庭亲情的缺失。

家庭是儿童个体成长的重要阵地,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文化对儿童健康成长极为有利。而留守儿童绝大多数由祖辈照顾,使得儿童没有机会向自己的父母表达感受,父母亲也没有机会传达出对子女的爱,只是出于补偿心理给予孩子较多的物质满足。在这种状况下。家庭教育里就缺乏情感的交流和亲子间的互动,留守儿童出现了情况不一的“亲情饥渴”,心理和性格等方面容易出现偏差。在长期的留守生活中,有些儿童逐渐有了一些不健康的心理特征,主要是:

自卑,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心里有种被遗弃的感觉,再加上与父母缺少沟通,遇到问题时不会正确处理。这些留守儿童强烈渴望父母亲情,但无法得到满足,长期处于亲情被压抑的状态,往往会自惭形秽,怕被别人看不起,不敢与人交往,不敢参加集体活动,把自己封闭起来。

虚荣,家长由于外出打工,无法与孩子生活在一起,为了弥补对孩子的爱,他们宁肯自己省吃俭用,也要想方设法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然而正是这种被不断满足的物质需要,慢慢培养了孩子的虚荣心。在学校里与同学比吃比穿,但不比学习。留守儿童看不到父母的艰辛不易,他们在同学面前显阔,用虚荣心来掩盖自己孤独的心。

嫉妒,任何一个孩子都希望得到父母的爱,留守儿童也一样。他们看到自己的同学与父母生活在一起。可以在父母那里得到关爱,可以撒娇。而自己的情感却无法得到满足,有的孩子就开始抱怨自己的出生。抱怨父母的外出,抱怨自己被留在家里,进而发展到怨恨他人,嫉妒他人。他们幼小的心理难免会失去平衡,因为自己的不幸而感到痛苦,因为别人的幸福更感到痛苦,甚至不惜采取过激行为,来满足自己的嫉妒心理。

疑神疑鬼,多疑敏感。留守儿童总觉得周围人在背后讥笑自己被父母遗弃,以致同周围的同学关系紧张。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也会使他们大动干戈,具有极强的攻击性。

逆反心理极强,对抗情绪严重。留守儿童喜欢与他人对着干,即使老师和家人的话也不肯听。他们缺乏安全感,怀疑周围的一切,不信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潜意识中的不信任导致了他们的逆反行为。常表现为“不听话”“不礼貌”“不谦虚”“恶作剧”等等。

其次,表现在家庭教育环境的缺失。出外打工者大都家庭较为贫穷,家庭不能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家庭教育意识也比较淡薄。而作为委托监护人的祖父母大多文化低,难以辅导孩子的学习,家庭也没有文化氛围,导致留守儿童普遍学习较差。

(二)政府问题

在时间上,农村留守学生比流动学生出现的稍微早一些或几乎同时出现,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进城务工的农民子女和流动人口子女,单指流动儿童。解决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主要成了解决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而对地处偏远农村的留守学生却极少关注。流动儿童身处城市,由于父母无力照顾出现被拐卖、意外事件等原因逐渐受到媒体关注而获得舆论的支持,也才引起政府的重视,而远离父母的留守儿童很难进入媒体的视野,所以也得不到舆论的支持,难以成为政府的议题。从目前看。政府没有就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采取实质性的措施,也缺乏相关的政策指导和财政投入。

(三)学校问题

学校是留守儿童除家庭之外主要的社会化主体。学校因为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打工没有留下联系方式而无法在留守儿童出现问题时与家长取得联系。所以平时也无法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和其父母进行交流。留守儿童大多由祖辈抚养,而老人由于自身在文化上的局限性,对留守儿童的内心世界忽视,不能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起正确的引导。而且,祖父母认为孩子的父母不在,孩子很伤心,不能过多指责,只要吃好、睡好、身体健康就好,其他的可以忽略。再加上,现在全国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安排、教材内容以城市教育为参照。严重脱离农村的实际,况且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寄宿制学校较少,无法对留守儿童进行统一管理,从而导致留守儿童社会化的不足。

(四)社会问题

由于留守儿童缺少家庭教育氛围,缺乏监督管理,因此存在着极其严重的交通、安全方面的隐患。同时,当今社会中存在着众多的不良社会环境,如游戏厅、网吧等。这对于自制力较差的儿童有很大的吸引力,容易误入歧途。儿童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他们的状况如何关系到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命运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成败。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政府和法律部门几方共同努力去推动问题的有效解决。

二、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从家庭角度来讲

“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是最先对人实施教育和影响的地方,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位老师。家庭环境的熏陶,不仅影响子女的个性发展,而且对子女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确立,起着重要作用,对人的一生健康成长都有影响”。

首先,改变家长的外出务工方式,确保家庭环境的存在。父母外出务工时,最好能留下一个在家,保持家庭教育的存在与完整。如果夫妻双方必须都出去打工,则一定要选择好监护人。确保监护人是有责任感、有文化、能起到监督和指导孩子学习生活的亲朋好友。其次,要加强与监护人和留守孩子之间的沟通。留在家里的父亲或母亲一定要有足够的时间关注孩子。而都外出打工的父母亲更应该定时与监护人沟通,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业、品行、心理和健康状况等。

(二)从政府方面来讲

首先,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在2007年的“两会”上留守儿童问题受到了政协委员的关注,政协委员杨一奔就提出,政府必须尽快改革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二元结构的各种制度,拆除就业、医疗、住房等方面的城乡壁垒,减少农民进城的“迁移成本”,同时制定和实施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使进城务工人员享有城镇原住居民同等的政治和社会权益,他们的子女也享受与城市孩子同等的待遇,从而保障劳动力合理流动。这样才能从政策层面上鼓励更多的进城务工农民将子

女带在身边生活和学习,这将在很大程度上遏制“留守儿童”数量迅速增加的趋势。

第二,政府部门需制定正确的政策措施。在户籍制度改革还没有完成之前,应该出台有关政策,开放城市公办学校,使留守儿童可以随父母进城享受城市的教育资源;同时,各城市应该充分利用闲置的教育资源,开办民工子弟学校。通过指导提高民工子弟学校的教育水平,为更多的留守儿童进城学习创造有利条件。

第三、政府出资开办寄宿制学校。农村中小学普遍寄宿条件很差,甚至很多没有寄宿条件。因此,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投入和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要尽量为双亲在外地或亲友不能有效地提供完整成长环境的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住宿便利。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让留守儿童受到更多的监督、照顾与关爱,减少留守儿童受教育的断层与真空。

第四、加强农村教育水平和宣传力度。由于城市生活成本远比农村高,所以比较多的进城务工人员为了节约成本而把孩子留在农村的家中。这样,政府就有必要加强农村的基础教育设施的建设,改善农村的教学环境。同时加强教育宣传,使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能够意识到教育留守儿童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以及有关的教育方法并吸引更多的年轻教育者投身到农村教育中,致力于农村教育面貌的改善。

第五,国家可以对农民工实行定期休假制。国家应逐步出台政策,规定农民工每年有1-2次半月带薪休假制度,来往车费用工单位给予适当补助或凭身份证及务工证明减免一部分车船票款,便于农民工回家和子女在一起交流感情。

第六,设立监督考核机制,将留守儿童问题纳入考核各地政府官员,农村社区管理者以及学校老师的一项指标。虽然我国目前对留守儿童问题比较关注,但是,各级机关在响应政府的号召的过程中,存在着弄虚作假、形式主义,或者有些政府官员为取得政绩,在留守儿童问题方面遮遮掩掩,粉饰当地留守儿童现状。建立留守儿童的监督机制,使政策的实施更有力度。

(三)从学校方面来讲

对学校而言一方面是真正建立留守儿童跟踪管理档案。学校要对留守儿童登记备案,分类区别对待,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同时学校可以利用各种便利条件与留守儿童监护人交流。1.学校和留守儿童父母的交流。学校应与留守儿童父母保持联系,通过打电话、发短信、写信等形式,向留守儿童家长汇报孩子的在校情况;2.留守儿童与父母交流。要求学生与父母通过打电话、写信等方式进行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使留守儿童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感受到父母的艰辛;3.教师与监护人交流。班主任要与留守儿童监护人经常交流,共同对留守儿童实施教育管理措施。

另一方面学校在课程的设置上可以大胆创新。学校在为所有儿童提供良好的知识教育的同时,也要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在教学过程中加强生存、安全和法制方面的教育;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儿童心理咨询室,开设有利于儿童身心发展的心理课程,对儿童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为留守儿童排忧解难,帮助留守儿童健康、和谐发展。

当然,学校还要积极配合公安、文广、工商等部门和政府,开展对校园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活动,彻底清理校园周边的“两厅一吧”。构建学校、家庭、社会、政府“四位一体”的农村留守儿童监护教育网。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

(四)从社会方面来讲

社会媒体和舆论在社会中有较强的导向作用。因此要解决好留守儿童问题,社会媒体应该行动起来,呼吁全社会共同关注留守儿童,爱护、关怀留守儿童。

由于留守儿童辨别力不强,自制力差,容易误入歧途,甚至可能遭到犯罪分子的伤害,这就要求我们的执法部门和有关机构加大对一些经营网点的监管力度,净化治安和文化环境,加强对经营者的教育和检查,制作好宣传标语和警示牌,对非法经营者加大处罚力度,让他们感受到违法成本要大大高于经济收益。只要我们充分利用好社会各方面客观条件,社会、家庭、学校密切配合,为留守儿童提供一个健康、文明、安全的社会环境,孩子就能个个健康成长。

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及不断加快的构建和谐社会的步伐,国家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力度也逐渐加大,而且在部分地区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需要长期解决的问题,而且要彻底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也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不确定因素,而且在具体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因缺乏监督和后期效果评估。政策的实施有很多漏洞,并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不仅需要全社会的参与,而且需要一系列合理的方案。我国农村地区人员众多,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又差别很大。留守儿童家庭生活条件不尽相同,我们应该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为出发点,深入各地实际,切实了解各地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以及留守儿童周边人群的生活环境。在具体政策制定上应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

参考文献:

[1]陈丽丽,“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理论观察,2007,4.

第5篇: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范文

关键词:农村;家庭教育;留守儿童

一、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不足

(一)留守儿童缺乏相应的监护以及引导

农村留守的教育大多数由祖父母负责,而祖父母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而且思想观念落后,和现代教育的理解存在较大的差距。在教育的方式上,隔代教育也出现众多的误区,要么过度宠爱,要么太粗暴放任,这样的教育方式使得留守儿童在学习、心理各方面出现很多问题,应引起社会以及家庭得重视。

(二)家庭教育理念缺乏科学性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虽然逐渐被重视起来,但整体推进速度较为缓慢,在家庭教育思想已经形成的环境下,无法高速推进,归根结底是家庭教育理念缺乏科学性。农村居民由于自身水平的制约,无法利用好我国实行的义务教育工作的体系特点,然后对自身家庭教育理念优化设计。除此之外,一些农村居民没有清楚地认识到自身教育理念对留守儿童教育工作开展的重要意义,这样,农村居民进一步适应义务教育大环境的发展环境受到限制,无法保证农村居民在科学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提升对子女的教育质量。

(三)家庭教育的方法缺乏合理性

由于父母忙于挣钱养家,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方式欠缺。父母们往往更重视对儿童的物质满足,欠缺家庭教育。当家庭教育的责任由祖父母承担时,一般会出现两种常见的教育方式,第一种,过度放任,儿童想怎么干就怎么干;另外一种就是过于严格,传统的大家长式的管理,不考虑孩子的需求以及是否能接受,只考虑应该怎么管方便,怎么管对儿童好。

二、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改善方案

(一)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监护及引导

祖父母作为监护人,要明确自己的责任,学习适合现代教育的管理理念,用正确的方式方法对留守儿童实行管教,真正发挥监护作用;对儿童出现的问题及时发现,及时纠正,也不能用传统的棍棒教育,而是用合适的方式对留守儿童进行管理,比如跟儿童谈心,时刻掌握儿童的想法,给儿童合理的建议,而不是替他们决定等等。而作为留守儿童的父母,不能因为距离远、工作忙等,把家庭教育工作完全委托给监护人。父母要利用好网络,抽时间关心儿童的学习生活,让儿童知道父母的苦衷,也让儿童清楚父母每天关心着自己。

(二)优化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理念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理念要具备科学性。监护人要提高自身教育观念,做好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首先,要知道每一个儿童的潜力是无限大的,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潜能有待开发,监护人要消除错误的看法,认为农村儿童缺乏好的教育,输在了起跑线,自己需要做的是改善儿童的生活水平,能让儿童长大后去寻求好的发展。要改变这种错误的看法,就要加强对儿童的思想教育工作。优化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理念,从思想上转变,认识到家庭教育对于留守儿童的重要性,是农村家庭教育得到改善的第一步。思想决定行为,家长要不断学习新的管理理念,让家庭教育工作与人才培养要求时刻同步,然后将正确的培养理念运用到留守儿童的教育行动中,培养出符合时代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第6篇: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范文

有专家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家庭教育关系到千家万户。家庭教育开展得好不好,是关系到整个民族素质能不能得到提高的大问题。

这种家庭教育、引导、管理上的缺少,也使得大量流动儿童处于一种放任自流的状态,游走于城市边缘。近年来,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方面频频暴露问题,影响着农民工子女尤其是随迁子女的健康成长。

基于此,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王大龙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一个孩子健康成长需要父爱和母爱的融合,互为补充,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留守儿童实际遭到的是一种冷暴力,或者是父母疏于照顾;流动儿童亦如此,这已经构成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亟待解决。

《中关村》:生养分离随着城市移民的涌入变得越来越普遍,这一问题带来哪些后果?您怎么看待这一问题?留守儿童的心理发育存在哪些问题?

王大龙: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的出现是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附属物。大批的农民工到城市里,部分儿童被留在农村家里,成为留守儿童;另一部分被父母带出来,成为流动儿童。根据全国妇联的最新统计,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的数量分别为6200万和2800万。其中,留守儿童占农村儿童总量的37%以上,占全国儿童总数的21.8%。

生养分离带来的问题很严重。尤其是孩子过了哺乳期,父母离开所造成的问题更严重,这些孩子的生理和心理需求都得不到满足。孩子缺乏对父母的依赖感和安全感,将直接影响他的心理成长。

如果母亲性格强硬,动作粗糙或情绪不好,经常让孩子处于饥、渴、冷、湿等不安状态,或不愿亲自陪伴孩子,把孩子放在别处寄养,甚至虐待孩子,孩子就可能很难与人形成良好的依恋,心理发展迟缓甚至出现自闭现象。有的孩子在成长中慢慢形成边缘型人格障碍或自恋型人格障碍等。

有一项研究显示,从小不跟父母在一起的孩子,到了成年时生病(心理和生理疾病)的情况特别多。最麻烦的情况是,生下来过了哺乳期以后,母亲就离开了。因为孩子在学说话的阶段,只认一种语言,心理学上称之为“妈妈语”。全世界的妈妈语都是一样的。美国科学家做过研究,将各国的母亲对孩子所说的语言录音后发现,妈妈语的声调是一样的。

儿童言语发展最重要的时期是从1岁到3岁之间。这一时期,母亲不在身边,其他监护人照顾孩子,儿童言语发展就会出现障碍。上幼儿园之后,或表现为一种听力的障碍,听不懂别人说话;或表现为一种言语的障碍,说不出完整的句子;更严重的表现为阅读障碍,他听不懂别人说话,自己表达也不清楚。这是母亲和孩子早期分离的严重后果之一。

留守儿童丧失了父母与孩子建立亲密关系的机会。孩子直到成年期,可能会表现出不易与别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孩子在幼儿和儿童期,需要父母的接纳、喜欢、拥抱和躯体的抚慰,特别是精神上的关爱。离开了父母,留守儿童没有和父母形成安全、温暖的亲子关系,这样的孩子,脸上比较呆滞,不活泼,缺少自信和自尊。长此以往,会改变孩子大脑的正常功能。

调查显示,母亲外出、单独与父亲一起居住的留守儿童未按规定接受义务教育的比例达5.12%;父亲外出、单独与母亲,或与母亲和祖父母一起居住的,未按规定接受义务教育的比例分别是3.13%和3.11%。留守儿童在进入初中阶段以后,辍学率呈上升趋势。14周岁留守儿童的在校率仅为88%。有些留守儿童逃学或辍学后,学校得不到家庭的配合,复学率很低。

一个很严重的社会问题是,留守儿童的犯罪率居高不下。在同龄儿童犯罪当中,留守儿童犯罪是其他儿童的三倍。其中还有一个比较独特的事实是,很多孩子既是留守儿童,又是单亲家庭孩子,父母不在一个地方打工,婚外情和离婚比例非常高,他们从父母那里得到的爱很少。有的父母不太懂得与孩子情感交流,回家就是买些好衣服和好玩具,在心灵抚慰方面,做得不尽如人意。

另外,由于缺少监护和安全自护教育,留守、流动儿童还极易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高危人群。其中,男童多为被拐卖对象,女童多为犯的目标。据公安部门统计,在被拐卖儿童群体中,居第一位的是流动儿童,居第二位的是留守儿童。北京市法院、检察院近日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儿童遭受害的案件数量明显增多,且被害人年龄呈现低龄化、受害次数高频化的特点。

《中关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现状是怎样的?除父母之外的其他监护人对孩子的家庭教育有哪些局限性?

王大龙:一个和谐的家庭,有父母和父母的双亲,孩子的心理发育通常会很健康,身体发育良好,大脑认知能力也很强。而一切不利于孩子成长的环境,极易造成孩子大脑的失调。例如,父母有过离婚、吵架、酗酒、犯罪等行为,或者孩子曾经受过害、有过被虐待的经历,尤其是有一段时期父母完全离开,孩子在家留守的情形,这样的伤害会造成孩子大脑发育的延迟。大脑异常会使得孩子出现多重人格障碍,包括抑郁症或自闭症。

如果监护人文化水平比较低,不会表达感情和交流,这个孩子就不愿意交流,更不会与别人交流。留守儿童看到其他孩子与父母在一起,就会产生自卑感。

而自卑的孩子缺少自信,他们不知道如何去交友或恋爱,做事情有心理障碍,这种困惑从青春期一直伴随到他的成年期,最典型的便是抑郁症。如果农村的爷爷奶奶文化程度不高,监护者的抚育技能缺失,不知道如何教育和关爱留守儿童,恰好父母打工挣得钱比较多,监护人就会做出溺爱的举动。恰恰是农村最容易出现这种隔代的溺爱。因为监护人有了钱就会花在孙子孙女身上,他们又没条件用于精神文化教育,不了解孩子的感受和想法,就不能给孩子亲情,也不能给予指导孩子的心理问题,更不懂得如何培养孩子生活上的好习惯。这种家庭下长大的孩子多少会有些心理问题难以排解。

流动儿童的问题在于,虽然跟父母在一起,但父母工作忙,没时间关照孩子的家庭教育;其次,住房拥挤,孩子学习没有好的环境。这种孩子的大脑也容易受到损伤,我们称之为经济贫困、住房拥挤的一种虐待。留守儿童受虐待的表现是有一种被遗弃感。他觉得父母不爱他了,把他扔在这里,自己出去了,我们称之为冷暴力。冷暴力对孩子正常情感的发展也是有伤害的,父母跟孩子交流通常是简单、粗暴的。这种情况下,孩子心理的创伤也很重。

《中关村》:父母该如何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

王大龙:一个农民工子弟学校老师跟我们讲了一个故事,一个父亲天天早早地去打工,晚上很晚回来,有一天孩子说要告诉爸爸一件事,爸爸却说上班时间快到了,就急匆匆走了。到了晚上,爸爸回来发现孩子已经睡着了,爸爸心里有些愧疚。第二天一早爸爸把孩子叫起来,问孩子想说什么事情,孩子说他把存钱罐打碎了,拿出零钱来买爸爸一天的时间,带他出去玩。爸爸眼泪倏地下来了。这个事情说明,孩子非常渴望父母的爱。不管是留守儿童还是流动儿童,他们最缺少的是父母的关爱,特别是心理的关爱。有时爸爸妈妈的一个亲吻或拥抱,抚摸在孩子身上就是一股暖流,而很多留守儿童享受不到这种感觉。

这些孩子最需要的是来自父母的抚摸和爱护。美国一位科学家发现,美国做实验的白鼠寿命,比日本做实验白鼠寿命要少几百天。后来经过观察,他们发现,日本科学家在清理白鼠笼子时,会把白鼠抱在怀里,换到另外一个笼子里去。正是这种抚摸和拥抱增加了白鼠的寿命。温柔的拥抱和呵护可以延长生命,促进人的健康。

父亲或母亲一方照顾留守儿童的情况也不少。尤其是留守儿童缺失父爱的问题比较多。一个孩子健康成长需要父爱和母爱的融合,互为补充,不可或缺,不可替代。

心理学家麦克·文尼曾做过试验,一天与父亲接触不少于2个小时的孩子,和那些一个星期与父亲接触不到6个小时的孩子比,他们的人际关系更融洽,活动风格更开放并具有进取精神或者冒险性,更具有男子汉的气概。

80%的时间和母亲在一起,他们长大以后男孩子不知道怎么做男人。男人不知道怎么做男人,两性(婚姻)之间的关系就会受到影响。男人就会变得无助,越来越像个长不大的大孩子。和单身母亲生活的男孩,只能模模糊糊摸索自己的男性身份。西方国家同性恋多,与男孩经历第一个危机时缺少积极的男性影响有关。

曾经有一位山东农村家长跟我说,他特别想教育孩子,但是没时间。我说,一个人心在哪里,时间就在哪里。父亲一定要多花时间和孩子在一起,不和孩子在一起,怎么了解孩子心里想什么、需要什么。孩子很聪明,如果你敷衍他,孩子能够看穿你的虚伪和对他的敷衍。

另外,父亲的阅读量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一项科学研究发现,孩子的学习成绩和父亲的阅读量成正比。如果单是父亲抚养孩子,缺少母亲的话,情况就更严重了。因为母亲是孩子最重要的依恋对象。从母亲那里,孩子可以获得到舒适和安全感。母亲是安全和温暖的来源,父亲更多的是孩子在游戏或运动当中的榜样。父亲可以和孩子在运动中肢体接触交流。这就是学步的孩子会寻找爸爸的原因。

《中关村》:如何让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不流于形式?

王大龙:我认为有一个问题亟待解决。不久前,我参加全国妇联的关爱童年活动,目前针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收效甚微,有些人甚至想用学校、老师的爱来代替母爱。想起“最美乡村教师”说过的话,他可以对孩子关心,但是他代替不了母爱。

我给妇联提了建议,现在国内有各种类型的基金会,好像都在关注留守儿童,但是关注半天多是刮一阵风,搞一个活动,活动结束,关注就随之消失了。真正对解决;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只是蜻蜓点水,这是一种碎片化的解决办法。有些机构赠给学校一些教具,这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国家能否集中财力,让孩子父母能够至少在3岁以前,特别是母亲,与孩子生活在一起。我们在山东搞了一场活动名为“呼唤母亲回来”。但这不是民间能够解决的问题,呼唤半天有的母亲很感动,哭着说表示愿意回来。但是回来待了一两个月,生活上的负担很重,无奈又跑出去打工了。

中国能否借鉴国外的做法,把钱补助给母亲,在留守儿童比较集中的四川、江西、贵州等省,让母亲留在孩子身边陪伴他走过0到3岁,在这一期间,政府每月给母亲补贴800-1000元。这样做至少解决了幼儿期生养分离的问题。

另外,我们在农村建一些幼儿园,接纳3-6岁的留守儿童,由学校来弥补缺失的父母的爱。我得到的答复是这个办法可行。

《中关村》:如何构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社会机制和文化氛围?

王大龙:调查显示,无论是留守儿童的户籍所在地政府,还是流动儿童流入地政府,大多没能把留守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列入议事日程,没有成立相应的管理与指导服务机构,没有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没有形成家庭、学校、社区紧密配合、协调一致的指导服务体系与网络。

现有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只强调父母具有监护责任,但缺少监督与干预方面的法律规定,农民工劳动时间长、休假时间少,与子女共处的时间短,在履行监护职责上缺少政策性的支持。

在学校举办的家长学校里,缺席的往往是留守流动儿童的家长和监护人,留守流动儿童的父母也很少主动与学校联系沟通、了解孩子学业发展的情况。如何通过家校合作,加强对留守流动儿童家长和监护人进行家庭教育指导,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在一些留守流动儿童居住集中的地方,关爱服务工作正在步入社区和村庄。留守流动儿童活动之家、托管中心正在建立,妇女儿童活动中心、文化站、少年宫、校外活动基地等社会机构也在留守流动儿童关爱工程中发挥作用。然而,社区家庭教育的阵地建设比较薄弱,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还为数不多。

对待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我们是有法可依的,这个依据就是全世界各国都应该遵循的联合国儿童公约。保护孩子生来就具备的这些权利,受教育、抚养,不该存在爱的缺失和疏于照顾。中国是《联合国儿童保护公约》签署国,《公约》强调了两个重点:

第一,要保护儿童的权利。儿童不能遭受到暴力、冷漠,不能疏于照顾,不能受到剥削。现在,留守儿童遭受的是一种冷暴力,或是父母疏于照顾。流动儿童也有这个问题。

2012年11月16日,贵州毕节发生了五个流浪儿童闷死在垃圾箱里的事件。其中一个流浪儿童的亲属对记者说,弟弟弟媳委托他代管孩子,他有七个孙子,照顾不过来。孩子离家出走后,他给弟弟弟媳打电话,弟弟说管不住就别管了,管他是死是活。这是典型的冷漠和疏于照顾。

近期《今日说法》栏目,接连几天讲述的都是留守儿童造成的社会问题。一个典型案件是吉林女子监狱与十多个未成年的女孩子判刑,这些花季少女中的大多数是留守儿童,来自于单亲家庭。另一个案件发生在四川岳池,孩子的父母在外打工,他从小跟着奶奶生活,家里很贫穷,有什么好吃的他都给奶奶吃。后来他打游戏机,花了一百元钱,为了给奶奶补缺,他就去一个小卖店偷东西,结果小卖店主人睡在那里,他就杀死了这个人。这个孩子16岁,一脸稚气,他出生一个月后父母就离开了,奶奶将他从小养到大。他和父母只见过15次面,奶奶说,他的父母就知道挣钱,孩子从小跟她相依为命,她也不懂得怎么教育他,最终惨剧发生。这都是典型的留守儿童缺少爱和监护的例子。

第二,要提高流动、留守儿童的父母的家庭教育的认识和素质。《公约》强调,父母要了解孩子的想法,要给予孩子温情,包括从生活上、精神上、心理上,培养他好的生活习惯等。

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在潍坊教育局的支持下把所有的农村父母集中在一起,做了有关家庭教育的讲座,只是唤醒父母的家庭教育意识,真正要见成效要花很多功夫。针对北京一些农民工家庭,我们也举办了讲座,包括如何预防女童犯等。我们要解决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家长教育意识淡漠和素养不高的问题,需要从妇联或教育部门着手做。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可以通过农民工子弟学校,做家长的家庭教育。但是留守儿童的家长教育,通过哪些部门做,应该通过企业来集中给他们讲讲家庭教育的弥补措施,也不失为一个好的办法。

第7篇: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范文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问题;高度重视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已经成为一大趋势。在有子女的农民工中,绝大多数把子女留在老家,托付给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或者其他亲戚朋友等照顾,这些孩子通常被成为“留守儿童”。由于家庭生活和家庭教育的缺失,留守儿童无法享受正常的亲情和关爱而出现诸多问题。因此,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成为一个十分现实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留守儿童现状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工作,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住一起的14岁及以下的儿童。留守儿童家庭主要包括以下类型:①父母一方外出,另一方与孩子一起留守的家庭;②父母双方均外出,孩子与祖父母(外祖父母) 在一起的家庭;③父母双方均外出,孩子与其他亲在一起的家庭;④父母双方均外出,孩子单独留守的家庭。

二、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亲情缺失,性格叛逆。由于父母长年在外务工,留守儿童几个月、一年甚至几年见不到父母亲,得不到父母亲的抚慰与关怀。他们往往焦虑紧张,暴燥叛逆,不服临时监护人和老师的管教,无形中助长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蛮横、叛逆心理重,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

(2)道德滑坡,价值扭曲。由于父母外出务工,没有时间陪伴孩子,心理上对孩子有歉疚,采取了“物质+放任”的方式进行补偿,使得留守儿童养成了好逸恶劳、奢侈浪费、摆阔气的陋习。

(3)不爱学习,成绩较差。由于这些孩子是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其他亲友生活在一起的,这些老人年龄普遍偏大,文化水平低,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而且由于年龄差距大,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极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

三、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一方面,外出务工大大增强了农村家庭对子女受教育的支付能力;另一方面,外出务工引起的家庭教育缺位对孩子的生活、教育、心理产生诸多不利的影响。因此,“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应当引起政府、学校、家长、社会等方方面面的高度重视。

(一) 政府方面

(1)加快城乡户籍制度改革。改革户籍制度的核心并不在于完全取消户籍管理制度,而是要逐步弱化乃至取消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如学生入学、社会保障等附属的政策优惠,从而保障劳动力的合理流动,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政府应运用现有的教育资源,适当鼓励、帮助农民工将其子女带到城市上学和生活,充分发挥家庭的教育功能。

(2)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建立农村寄宿制学校。随着农村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和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农村中小学也出现生源减少的现象。在一些农村小学出现了“空校”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办学成本高、教育投资效益低的问题。为此,各地在农村税费改革后,均采取大量撤并中小学和精简师资的做法,以降低财政开支。但是大量撤并中小学给那些居住分散、离校较远的学生上学带来困难,尤其是父母进城务工的留守儿童的安全更加令人担忧。为此,政府要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搞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解决留守儿无人照看、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问题,解决进城务工农民的后顾之忧。

(二)学校方面

(1)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在学校专门建立留守儿童档案,老师针对留守儿童家庭情况的差异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有利于老师对留守儿童因材施教,对他们给予特别的关注,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思想状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同时学校应建立相应的心理咨询辅导室,定期为这些留守儿童做心理辅导,及时发现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并为每一个儿童建立一份心理健康成长档案。针对留守儿童不同的家庭情况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2)建立“家长学校”。学校要积极响应政府“对农村家长的教育观念与方法进行引导和教育”的号召,建立并健全“家长学校”机制。家长学校经常开展活动,通过多种方法,多种渠道,转变父母的教育观念,提高教育质量,拉近留守儿童与家长之间交流沟通的距离。

(3)教师引导留守儿童自我教育和管理。教师要引导留守儿童把自我教育和管理贯穿于自己心理活动的全过程,在认识方面引导留守儿童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经常严格地解剖自己,在学习他人的基础上比较全面、准确地认识自己,既能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又能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引导留守儿童自我检查和自我修养,提高他们自立自强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家庭方面

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有利于培养出身心健康的一代。家庭的教育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成长,思想教育不好,对家庭和社会的危害极大,父母有责任将自己的孩子教育好。留守儿童的父母要学会心灵的沟通,关心孩子,父母要走进孩子的“心”里去,去了解他们心里想些什么,需要什么,不但要当好父母,还要当好孩子们的知心朋友。

(四)社会方面

加强社会教育组织或机构建设,充分发挥其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缺失的弥补作用,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互补共生。利用多种渠道,大力宣传各地各部门的好经验好做法,引起社会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广泛关注。鼓励帮助农民返乡创业,使父母双方或一方能留在家里,减少留守儿童的产生。

我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留守儿童在一定时期内的存在是必然的,留守儿童现状与教育问题,不仅涉及上千万的儿童,还涉及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因此,营造一个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环境,对于家庭、学校和政府来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社会各界共同关注, 多方位、多角度地采取相应措施,才能使“留守儿童”受到正常、健全、完善的教育,让他们和同龄人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进而使外出务工人员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

参考文献:

[1]宋瑞林.西方社会学[M].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8

[2]解占彩.农村留守儿童的成因及对策[J].经济论坛,2007,(9).

[3]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第8篇: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范文

【中图分类号】 G62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16―0026―01

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社会生活受到了强大的冲击。农村土地减少,剩余劳动力增加,为了改善生活,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地向城市转移。在这种情况下,农村留守儿童就成了一个备受关注的特殊社会群体。从调查中发现,除了流动人口面临的生存问题之外,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最重要的,教育涉及到义务教育问题,留守儿童队伍庞大,家庭、学校教育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出现问题。留守儿童教育的缺失不仅违背了九年义务教育法,还直接影响着下一代的人口素质。因此,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

1. 安全问题。农村留守儿童都是被父母留在亲属身边的孩子,长时间见不到父母亲,只能由祖父祖母照顾,甚至留在其他非直系亲属身边,安全问题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其中最常见的就是人身伤害。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照顾,同龄孩子在一起玩耍时常受到欺负,女孩则容易受到犯。除此之外,留守儿童受到父母的管束较少,在安全意识缺乏的情况下,摔伤、溺水等现象频繁发生。

2. 教育问题。留守儿童的情况很多,有的父母双方都在外,留下老人在家照看孩子,老人在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束手无策,更是没有让他们受教育的意识,想当然的,孩子的学习就不被重视。有的情况是父母其中一人在外,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在家中虽然有父亲或是母亲的照看,但是以前两人的家务、外事现在都是由一人承担,孩子的学习也被忽视了。农村的人们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甚至还有很多没有读过书的父母,他们只能在生活上照顾孩子,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也是无能为力。农村学校教育水平也落后,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自然受到重大影响。

3. 道德问题。留守儿童大部分都是由祖父母教育,这种隔代教育的最大弊端就是文化教育问题,其实潜在的问题是道德教育。祖父母那一辈人大都是没有受到文化教育的一辈人,再由他们抚养教育孩子,弊端可想而知。再加上农村的学校教育水平低下,老师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也不是很重视,农村孩子过多,农村教师资源缺乏,在孩子太多的情况下,老师不能顾及全部学生,没有受到关注的学生就会出现一些道德方面的问题。

二、解决措施

农村留守儿童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重要群体,这种情况不仅导致了家庭困扰,影响孩子成长,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在深层次上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城市化进程。因此,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问题是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这就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1. 重视家庭教育。家长外出打工是为了提高生活水平,给孩子良好的生活环境,但是孩子的教育问题不能等生活条件好了再抓。因此,外出打工的家长最好不要双方都出去,留下孩子给老人扶养。父母双方可以留下一个人在家专心抚养孩子,或是带着孩子外出打工。父母外出归根结底也是为了孩子,但是耽误了孩子的教育问题得不偿失,毕竟教育是关乎人一生的大事,不可忽视。但从根本上来说,相关地方政府部门还是要提高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关注,创建更多的务工岗位,解决农村的贫困问题。

第9篇: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范文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对策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地向城市转移。随之我国农村许多地区出现了一个特殊弱势群体留守儿童。学术界一般将“留守儿童”概念界定为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外打工而被留在家乡,需要他人照顾的16岁以下的孩子。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流动儿童数量急剧增加,流动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得到各方关注,专门针对其教育问题解决的政策法规也相继颁布。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仍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学校没有纳入常规管理,社会只停留在呼吁的层面。因此,研究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的问题和对策,改善农村教育环境,提高农村教育水平非常必要。

一、留守儿童的概念界定

目前,众多关于留守儿童的定义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第一,“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外务工”。第二,父母外出时间较长,如“长期在外务工”。第三,“留守”状态,比如“留在户籍所在地”、“留在家乡”。第四,年龄。留守儿童的年龄划分尚未定论。但是由于留守儿童概念中一些基本特征尚不能统一和明确,从而造成了留守儿童概念边界的缩小或扩大[1]。

二、我国留守儿童基本现状

(一)我国留守儿童基本现状

第一, 数量多,涉及面广,分布不均。根据2000年普查的人口数据推算,全国农村留守儿童14周岁及以下的儿童约为1980万,流动儿童为农业户口的约有1000万[1]。农村留守儿童在各地的分布很不均衡。主要分布在四川、江西、安 徽等经济比较落后的农业地区,经济比较好的地区也存在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

第二,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将会持久存在。发展经济学理论认为农村人口在乡城迁移时切断了与土地的联系,是一种永久性迁移。而我国农民在进行地域迁移和职业转换后,只是城市的农民工而非长久的城市公民。他们要承受失业、疾病等经济风险,使得他们如果贸然采取家庭化流动的方式来解决其子女的监护和教育,其子女也要承担相当大的教育失败风险[2]。而且农民工在城市永久性定居的愿望并不强烈。政府大力推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因此近年来出现了部分流动儿童“回流”的现象,这将进一步加大农村留守儿童的阵容[3]。

三、农村留守儿童在教育和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安全和权益问题。郭三玲认为父母疏于照顾,祖父母等监护人因年老体弱等原因无法认真行使对儿童的监护权,安全保护意识不强,导致留守儿童患病不能及时医治和受到意外伤害的事件屡有发生。安全既包括侵犯他人也包括被他人侵犯[4]。

(二)学习和教育问题。农村留守儿童大部分是隔代抚养,祖辈教育观念落后和精力有限,对于留守儿童的学习往往疏于管教或管教不当。很多留守儿童因祖辈管教不力,独立作业能力不强,学习自主性差,大部分留守子女学习成绩平平,少数孩子有厌学逃学情况发生。

(三)心理情感和道德发展问题。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一些成长的烦恼需要有倾诉的渠道,但由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使得留守儿童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正处于情感教育的关键期却面临着情感教育的缺失,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5]。

四、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相关制度法规不合理。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资源配置,客观上导致农民工子女不能享受城里人同样的受教育权利。

(二)经济因素。长期以来城乡教育发展很不平衡,城市教育拥有大量的资源和财力物力支持而农村义务教育在基础设施建设、师资力量、教育教学质量方面都远远落后于城市。农村的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大部分学校只能达到“保安全、保工资、保运转”的条件,学校基本上还没有精力和财力注意到“留守儿童问题”。

(三)“读书无用论”。“新读书无用论”使得部分农村家长对孩子上学前途缺乏信心,在态度上不给于支持,同样导致学生厌学,辍学等。

五、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问题对策与建议

农村留守儿童需要社会各个层面的关注和切实可行的措施。要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需要政府、社区、学校、以及家庭之间的协调合作。政府要加快户籍制度的改革,消除城乡差距。政府应制定、实施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让流入城市的农民工子女享有与城市人口平等的权利和社会利益。政府要加大对留守儿童关爱的宣传力度,并且从制度上形成对留守儿童的最坚强有力的保护网,保证他们的健康成长。

建立农村少年儿童监护体系。政府应加大对留守儿童监护体系的建设力度,并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尽量为农村留守我儿童提供住宿便利和安全监护条件。同时,我们应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学校要专设心理教育教师对儿童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帮助儿童健康的发展。

从家庭教育的角度看,父母外出务工时要改变亲子之间的沟通方式,沟通内容除了学习还有生活。沟通方式除了电话联系,还可以用网络。同时父母与留守儿童的的老师应保持经常性联系,及时了解孩子的成长状况。

自2005年来国内目前对留守儿童的研究取得很大进步和成果,同时也存在着诸多不足和缺憾。研究对象概念界定尚有争议。系统、全面性跨区域的研究很缺少。国内目前主要通过一些大媒体来进行对留守儿童的报道只是给人感性的认识素材,学界研究之后提出的解决对策也欠缺实际操作性。这些都是日后的研究工作者应该共同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林艳.浅谈“留守儿童”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2006.

[2] 李真.流动与融合[M].团结出版社,2005:42-57

[3] 周宗奎, 孙晓军, 刘亚.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 范大学学报,2005(1):72―80.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