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创新教育的意义范文

创新教育的意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创新教育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创新教育的意义

第1篇:创新教育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新教学模式;大学课堂;结果分析

从种类上来说,创新包括实物的创新、制度的创新以及观念的创新;从形式上来讲,“既可以指一种活动过程,也可以指活动的内容、形式、结果等”;从层面上来看,“既可以指对某一事物的彻底变革,也可以指局部性的改进和改造”。关于高等学校创新教育的含义,学者杨曼英认为,它“是以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是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教育”。笔者综合名家学者的观点,认为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是教育功能的重新定位,是新的时代背景下教育发展的方向。尽管创新教育起初研究的定位是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但实际上将带来的是教育全方位的创新。当前的大学课堂要的就是这种创新。

国家多次强调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所以注重实践与创新能力的研究性学习课程被教育部列为综合实践活动板块中的必修课,学校、专家与学者便对研究性学习这门课程从不同角度展开了全面研究。笔者则在这种创新理念下,根据课堂教学实践,经过长期的摸索与尝试,自创了一种“三固”教学模式。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在大学课堂中,特别是在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将三固教学模式引入其中加以应用与推广具有很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引入“三固”教学模式能够使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得到深入推广

“三固”课堂教学模式包括以下内容:第一,固定任课教师;第二,固定教室;第三,固定座位。简称“三固”。由于座位固定,老师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记住学生的名字,对每一个学生的音容笑貌、兴趣爱好、特长短缺、学习特点等在短时间内有一个基本的掌握。这样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有的放矢地进行引导与教育,尽量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习信心,从而使学生获得最佳发展,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二、引入“三固”教学模式能够极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由于教师在短时间内迅速记住了每一位学生的名字,因此班上的每一个学生都成为老师关注的对象。被关注的学生往往有良好的积极向上的情绪,这种情绪能调动个体活动的积极性,激活人的思维,增强人的自信,使人变得聪明,灵活,富有创意;他们更容易积极思考,主动学习,更觉得学习有趣味,能从学习过程中获得快乐与满足,并富于创造性。

三、引入“三固”教学模式能够彻底改观当前大学课堂的不良风气

学生的学习风气简称学风,对学生个体而言,学风包括学习动机、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意志、学习习惯、学习纪律、学习品格和学习成绩;对学生群体而言,学风是指群体的价值取向、精神风貌、文化品格、行为规范和研学氛围。但是当前一般大学学生的基本状态是大一激情四射,大二余温未歇,大三基本“歇菜”,大四茫然迷惘,不知何去何从。课堂上学生睡觉、玩手机、迟到、旷课已经成为司空见惯的事情,学生已经习以为常,老师也已见怪不怪。据调查研究,自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学中引入与应用这种教学模式后,大学生课堂参与率不断提高,学习积极性、趣味性明显增强,无故缺课的现象完全消失,学生平均成绩大幅度提高,大学课堂的不良风气得到彻底改观。

参考文献:

第2篇:创新教育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创新思维;语言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在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语音、语调、书写的基础上,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跃出教科书的知识架子、学活书本,我做了以下几个尝试:

一、以教师的素质,熏陶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位教师要想成为驾驭教育过程的高手,首先应有深厚的英语语言知识储备。教师并不是教科书的忠实复述者,教科书也无论如何不能成为其知识的唯一来源,他知道的东西至少要比他教给学生的多10倍,20倍,教科书只能当作弹离的跳板。每堂课除了教会学生一定的知识,还应使学生在生活中灵活地学以致用,如果达不到这两点,学习就失去了真正的意义,学习也将被学生视作一种苦役。其次教师应善于从点滴小事中激励学生的情感,激活学生所学知识,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还应发挥自身的创造性,乐于从事创造性的活动,从经验型教师向科研型教师转化。

二、以浓厚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

小学英语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明确指出:小学阶段英语课程的标准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态度,使他们建立初步学习英语的自信心,为进一步学习英语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要善于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减少学生的心理压力,缩短师生间的距离,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小学英语每堂课的内容一般都较贴近于生活,学生理解和接受起来也比较快,这时孩子们就会迫切地需要学以致用,需要脱开书本,别出心裁,与众不同的创作会话。每当看到同学们眼中闪烁的光芒时,我就知道他们的智慧之光又开启了,于是我会适时地给他们更进一步的指示,或者干脆让他们自己设计。

比如,在《牛津小学英语》4B Unit 6 Let’s go by taxi中设计了这样的一个活动Let’s talk !

周末就要到了,让学生用所学习句型和同学一起定个计划吧。(可以加上自己的语言!)

A: Hello, …

B: Hello, …

A: Let’s go to the …

B: Good. But how do we go there?

A: Shall we go there by …

B: Great.

另外,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也是课堂教学的延伸。爱玩、爱演、爱唱是孩子们的天性。教师仅仅给学生留下充足的复习和作业时间是不够的,重要的是给他们独立思维的空间。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所以我常常组织学生改编课文对话,或者给个话题,让孩子们用所学过的交际用语编写对话,并进行表演。这种围绕一定的情境进行自我探索的学习方式,不仅大大的促进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而且在此基础上开展的协作交流,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利用,同时也是帮助学生建构知识意义的有效途径。

比如,在《牛津小学英语》4B Unit 5 Review and check Part D Look and talk中,将小组以抽签的形式分别对生活中常遇到的购物情景,如在服装店、学习用品店、水果店、玩具店购物等进行自编自导。将英语真正用到生活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以新颖的教学手法,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

英语的使用是一种主动性和预见性的过程。一词联想,群体记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我们在教学中常常看到:对于一些英语语法规则,学生看似都知道,但使用时却往往顾此失彼。鉴于此,我们可以拟定一些相关语言事实和现象的范围,以便使学生在思想上深入思考它们的同时来解释语法规则的实质。如:在学习使用现在进行时的句型时,同学们不是忘了be动词,就是忘了v+ing,并不能真正理解这个时态的真实意义,于是我采用状态描述法,即一部分人做出各种姿态,假装在做某些事情,另一部分人描述,然后再作自我状态描述,这时已经透彻理解的规则,就不是死背硬记,而是多次地被用来从思想上说明事实了。学生在思想上多次地想到这条规则,于是规则对他们来说就好像成了一把学着使用的钥匙。至此,学生的思维已不再仅仅局限于某一方面,某一角度或某一方法,教师应适时地充分地肯定他们的独创性。只有充分激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使学生活学活用。

四、以新颖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情景的产物。离开了情景,语言便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学情境对学生兴趣的激发,品格的形成,视野的开阔有极大的影响。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积极帮助学生创设情境。因此,我将情景教学与TPR教学法(全身动作反映法)相融合,利用录像、录音、图片、故事等手段创设情景,使学生身临其境,排除母语干扰。创设的情景要力求真实,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要紧密联系,突出语言的实践性。采用情景教学法和TPR教学法,营造语言情景,学生从中感受语言,内化语言。让学生在做中学,活动中学,整体感知语句,进行词不离句,句不离景的语言学习。

总而言之,小学英语教学,必须遵循“为用而学,在用中学,学了就用”的原则,全面地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给教师的建议》.[苏]B.A.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

第3篇:创新教育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高中政治 创新教育 批判

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在思维发展的重要转折阶段,他们对环境有很高的感受力,往往能觉察到别人忽略的事情而且有较强的独立性和评鉴力以及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

教育者首先必须要有创新意识,积极转变教育观念,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转变;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向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转变;尝试多种教学方法,努力为学生创设一种宽容、愉悦、向上的环境,着力建立一种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高中政治教育是身处相对封闭环境下的学生了解社会的一扇窗口。当今社会需要创新型人才来满足市场的需求。应当利用高中政治课这一平台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学生以后成长为应用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由于传统的应试教育更多地重视学生对知识的识记再认能力,忽略培养学生利用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方法上,学生运用的主要是死记硬背的老办法,忽略用启发式教学来开发学生的大脑思维,转变学生的思维方式。在吸收经验和总结教训的基础上,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要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要积极鼓励他们敢于和善于置疑。

批判是创新的前提,缺乏批判性思维的头脑很难产生创新的火花新教育与知识教育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成长。创新教育是以帮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发展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为特征的教育,是一种着眼于受教育群体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使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它与创新教育是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的。首先,创新教育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即追求生存和发展能力的培养,是现代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教学思想最本质的体现;其次,职业教育受教育群体的素质,本身就应该而且必须包含创新素质。要花大力气创新职业中学课程模式,变单一的学科课程为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问题课程等多类型课程并一的模块形式,强化专业群的相关课程,实施综合化教育。同时要拓宽选修课程,统筹活动课的开设,对不同基础、不同爱好、不同思维方式的学生进行自愿自主的动态分流,把他们组成不同的兴趣小组,以开发每个学生的个性,培养其创新素质。

目前,创新教育定义不下百种,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把创新教育定义为,以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力或创新人格等创新素质以及创新人才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另一类则把创新教育定义为,是相对于接受教育、守成教育或传统教育而言的一种新型教育。我认为对创新教育的定义,既要考虑创新教育的历史和已经形成的规约,又要考虑到创新教育已有的升华和将来的发展。从广义上说,创新教育就是为了使人能够创新而进行的教育。凡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素质、提高人的创新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教育都可以称之为创新教育。对于学校教育来说,创新教育是指把壮大生命提高人的创新性当作重要培养目标之一,并在全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意加强学生各种创新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和教师的创新性都得到有效提高的教育。创新教育既是一种反映时代需要的新思想新理论,也是一系列 "为创新而教"的教育教学活动。

改革开放后,虽然我国的政治经济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处处充满了创造性,教育也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但由于教育发展固有的滞后性和久经不退的考试压力,我们的教育仍然是守成有余,而创新不足。难以满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对大量创新人才的需求。开展创新教育,把创新性培养明确地提出来,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并要求在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加以培养提高,对传统教育具有巨大的冲击力和创造性。

创新教育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人才、教育、教学、教师、学生以及学校的新理念,冲击了陈旧的人才观、教育观、教学观和师生观,会直接引发教育观念的创新;创新教育特别强调为学生的怀疑、提问、发言、创新营造一个宽松的氛围,倡导学术面前无权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这将极大地冲击师道尊严的旧传统,开创教育民主化的新时代。创新教育,包括创造教育,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发展,已经在教育管理制度、课程编制与实施、教育教学方法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有效的理论和措施,这些凝聚着古今中外优秀经验的科研成果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运用,能够加速我国教育在相应方面的创新。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由于强调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等创新性学习方式,从而对旧课程和旧的教育教学方法造成了巨大冲击的现实已经说明了这一道理。特别是关于学生创新性的评价与测量方面的改革,必将引起我国考试制度与内容的重大变革。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创新教育的教育创新价值。

第4篇:创新教育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创新;小学语文;改革;打破传统

中图分类号:G623.2

随着二十一世纪的到来,我国教育部门越来越重视小学语文教育实践性教学办法,这就代表了教育事业的教师教育需要进行全面的创新改革,这不仅对学校的学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同时也给新时代的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它要求当代教师能够适应中国基础教育不断发展下的现代教师教育课程体系,还要求学生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及教育实践能力。总之,本文旨在强化和培养二十一世纪人才的的应用性和实`性。

1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创新问题

尽管教育部进行了很多革新,课程改革推广了课程教学的新理念,但许多的教学课堂依然秉承着传统的陈旧理念。

(1)“重结果不重方法,重知识不重能力,重机械记忆不重自学能力培养”,这些传统思维严重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性,而且在评价教学质量的过程中,仍然片面的追求升学率,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只能被动、机械的去学习,严重限制了他们的创新思维,把学生都培养成高分低能的考试机器。

(2)很多小学语文老师忽视了语文的文科性质。语文就是一门语言科学,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联系十分紧密。目前,多数语文老师仅仅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课本这个狭隘的世界里,他们在课堂上做的仅仅是讲解文章内容,分析文章结构以及强调基础知识;他们却远远认识不到加强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和其他学科的联系的重要性,以及由课文内容拓展我们的实际生活的必要性。作为新时代的老师,首要任务应是把课堂上“枯燥无味的讲座”改变成充满乐趣和智慧的课程,因此,要多向学生传授一些课外的知识,激发他们的兴趣,才会在无形之中提高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及自主创新能力。

2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行之有效的策略

(1)应彻底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断创新教学观念。教师在开展教育教学过程中会积累很多的经验,而教学观念也是在长时间的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这对教师的教育方式和教学内容有很大的影响。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大都是教师单方面讲,学生就单纯的听,导致教学气氛死气沉沉,极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语文课程的实践性较强,让学生接触更多的语文材料,不仅会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中掌握语文知识,而且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要更新教学理念,开拓学生视野。这样语文教学才能达到双重目的:既让学生获得高分,在语文课堂上学到知识,真真切切体会到语文课程蕴含了十分丰富的文化,也也促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和健全的人格,培养审美观念和思想道德修为,为他们的综合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2)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实践性教学就是以问题为本,通过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进行学习的。所以,在课堂上,老师应该把一部分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小组分工,通过学习者的合作来解决真正的问题;老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而学生则不断培养了自身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了师生间的良性互动,这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十分有利。在课堂上师生们积极交流,不仅能使老师更好地理解教材、掌握知识和提高自身水平,打破逐条书写、死套格式等传统教学方法,还能及时反映教案内容是否符合教学的实际情况,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新的知识。

(3)构造创新型课堂,创新教学思路。传统的课堂一般是老师滔滔不绝讲个不停,让学生对老师讲述的知识毫无反应,而如果实现创新型教学,让老师能够以生动、形象和优美的肢体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会让学生的创造力得到意想不到的发展,效果会事半功倍。其次,老师还可以带领学生们走出课堂,去零距离接触大自然,会使学生内已、深处那种最

纯真、最美好的品质得到培养。让学生全身已、体验语文课本里的那些自然画面;由此,便可使学生在学习上积极主动,同时也唤醒了他们对于学习语文的兴趣。

3小学语文实践性教学的优点与特色

(1)广泛扩展数字资源。我国在2003年时由教育部门成立了“课程与教学论资源库”项目,截止到现在已经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目前这个项目能够提供素材、教材、视频、试卷、案例等资源。在2012年时教育部门有成立了“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资源库”项目,通过这两个项目反映了教师教育领域全新的研究成果、研究动态的及时反映不仅能让学生利用丰富、多样化的数字资源资源,为开展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提供开放性的数字化资源,而且在学生面向资源广泛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为实现理论教学、实验指导、练习作业、案例分析、专题讨论、考核测试起着不可替代的铺垫作用。

(2)通过实战训练不断提高其职业化。“实战训练”是一个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它在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教学全程都有所体现,能使学生的教学能力、教研能力得到较好的综合训练和提升。第一,老师从专业角度出发,提供相应的教学背景,并给学生提供任务;第二,在课题选择、文献分析、实证研究、撰写论文等过程中,遵循“思出粗知一论明细节一究求突破”的学习环节,并在该过程中训练自己的基本研究能力使其得到提升;第三,让师生结合,实施由教师组织指导,学生自主进行的项目,在这过程中遵循以“专业活动为载体,职业经验为目标”的模式。

4结语

总而言之,想要有效开展小学语文实践性教学,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融入专业的知识和基础技能,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并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将理论和实践良好结合,通过实践不断探索、敢于尝试,让实践性教育在各个小学落实下来,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林发,刘海涛.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的创新与思考[J] .中国大学教学.2013(08)

第5篇:创新教育的意义范文

一、正确认识数学中的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对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促使他们去认识数学领域的新发现、新思想、新方法等,掌握其一般规律,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数学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数学素质基础。即在全面实施数学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以及创新个性的问题。因此, 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路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的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对中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促进他们去认识数学领域的新发现、新思想、新方法等,掌握其一般规律,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数学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数学素质基础。即在全面实施数学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中学生对数学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以及创新个性的问题。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克服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一提到创新教育,往往想到的是脱离教材的活动,如小制作、小发明等等,或者是借助问题,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说得离奇,便是创新,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学生也可以创新,也必须有创新的能力。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时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再去主动探索。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营造数学学科创新教育的氛围。

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新才能,要把这种潜能转化为现实中的创新能力,应营造浓厚的适宜创新教育的氛围,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氛围、竞争合作的班风,营造创设性的环境。首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的教学模式。因为这种课堂教学往往过多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应力争能对数学教材巧安排,对问题妙引导,创设一个良好的思维情境,打破“老师讲,学生听”的常规教学,变“传授”为“探究”,充分暴露知识形成的过程,促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创新思维状态中,以探索者的身份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例如:我在对于正数和负数概念的教学时就不是老师讲,学生当听众,而是把班上学生分成几个组,各组选两名同学进行如下活动:一名同学按老师的指令表演,另一名同学在黑板上速记,看哪一组获胜。教师说出指令:向前两步,向后两步;向前一步,向后三步;向前两步,向后一步;向前四步,向后两步。根据需要再重复上述活动,并评选速记最快、方法最好的同学。通过学生的活动,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使学生进入问题情境,引入新课,教师分析同学的活动情况,如果学生不能引入符号表示,教师也参与表演,用符号表示出:+2、-2、+1、-3、+2、-1、+4、-2等,让学生感受引入数学符号的必要性。转贴于 其次,班集体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在班集体中,取长补短。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特别是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集体中开展讨论,这是营造创新环境,发杨教学民主环境,学生在这种轻松环境下,畅所欲言,各抒已见,学生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集体创新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任何合作,都不要让有的学生处于明显的从属地位,都是细心把握,责任确定到每个学生,最大限度调动学生潜能。例如:在课题学习中利用不等式关系分析比赛问题。问题、某射击运动员在一次比赛中前6次射击共中52环,如果他要打破89环(10次射击)的记录,第7次射击不能少于多少?教师出示问题:(1)如果第7次射击成绩为8环,最后三次射击有几次命中10环方能破记录?(2)如果第7次射击成绩为10环,最后三次射击中是否必须至少有一次命中10环才有可能破记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上问题,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选定一个问题进行探究。通过学生合作探究,各小组积极讨论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小组在讨论中形成了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发展了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学生的合作能力。

三、有效独特的质疑和总结。

第6篇:创新教育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5-294-01

新世纪的人才应是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把创新教育融入学科教育,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离不开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应着重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进行综合运用的能力。信息技术应真正被当作信息交流工具来教、来学、来运用。那么,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呢?笔者通过多年的学习和探索,总结出如下几点经验:

一、合理地制定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计算机教学是一个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兴趣和提高学生技能的重要途径。我国较多中学的计算机教学水平一直得不到较大的提高,其根本原因在于学校并没有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不合理的教学目标使得计算机教学方向逐渐偏离,导致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得不到较大的提高,严重阻碍了中学计算机教学的发展。

二、创设探索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研究性的学习中,被动式接受性的学习还占主流,这样,很难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如让学生动手操作,主动地去与计算机进行交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就是让学生亲自动手,提出要求,在计算机的帮助下去完成梦想。在学习Word中某一“向导”的使用方法时,让学生自己利用“Award向导”为自己制作一张奖状,每个学生都在为自己的奖状忙碌,有了乐趣,学生就能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奖状的内容五花八门:学习进步,第一名,为世界和平作出突出贡献,在科学研究中获得发明奖……我表扬了那些“敢想”的学生,因为他们的理想远大,而丰富的想象力能使童话变成现实。例如:在学习了画笔、书写器中打开、保存、和退出等基本操作后,在Word的打开文件,保存文件的操作同画笔、书写器一样,并鼓励学生到没有学过的Excel中去试一试打开文件,保存文件,让学生自己去发觉它们内在的联系,感觉探索的乐趣。

三、创设学习条件,灵活组织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教学大纲中规定学生上机时间不少于总学时的70%,这就是说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多数时间是在学生自主学习中进行的,上好本课程,教师的组织引导起关键作用,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可以据学生素质情况进行分组,通常每小组安排有一两名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单独辅导这部分素质较好的学生,他们接受速度快,然后由他们再去指导他们小组的同学学习,学生中有部分计算机基础较好的同学也可以选出作为班级辅导员。

教学中还要多给学生相互讨论的机会与时间,同时多教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如优先讲怎样使用软件自带的帮助系统。学生机器里多装些学习软件,供学生学习时选用。如果机房机器内部联成局域网,并运行起多媒体电子教室,要充分利用,集中讲精讲一般性的问题。应该看到学生们是有种种兴趣倾向的,在组织教学的时侯应有所侧重,喜欢音乐的同学可以给他们布置MIDI制作方面的任务,有美术特长的同学可以给他们学习图像处理的机会,喜欢编程的同学可以单独为他们讲点编程。 这些活动都使学生大大增强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把“苦学”变成“乐学”,又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四、改进教学方法,注重“精讲多练”“因材施教”的原则。

改进教学方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我们在计算机教学中提倡“精讲多练”的原则。“精讲”,是指对于学生自己看得懂的、理解的内容,教师少讲,甚至不讲;而对于一些理论概念(如文件、目录、路径等),要有针对性地讲解,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突破难点,精要简赅地讲授,让学生掌握知识要领。“多练”,是指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加实践操作,以掌握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技能技巧。在学生实验时,我们加强巡回辅导,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错误,反对让学生放任自流,无目的地实践。

同时,学生的智商是有区别的,不同学生素质发展的个别差异也是很大的。因此,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要因材施教,不能模式化。有鉴于此,我们采用了分层次教学,在对大部分学生进行普及计算机教育的基础上,对有潜质、有才华的学生进行个别化教学辅导,让他们广泛参加计算机第二课堂、竞赛等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精心培养这些尖子人才,使他们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注意发展特长。

五、实施“分层教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充分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第7篇:创新教育的意义范文

创设自由安全的心理环境,让学生在无意中产生创新意识,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前提条件。著名创新心理学家托兴斯认为“创造性的发展,必须在自由、安全的气氛中进行”。自由、安全的气氛,会令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令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所谓自由,就是不对学生的思维和行为采取限制,使他们有自由表现的机会;所谓安全,就是不对学生独特的想法、做法进行干涉,使他们消除对批评的顾虑,获得创造的安全感。在这种心理环境中,学生更容易进行独立思考,消除对学习的恐惧,这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创新精神,从而具备创新意识是非常有利的。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害怕犯错误是许多学生畏缩、不敢大胆发表意见和看法的根本原因。而在创新过程中,谬误和真理是一对孪生兄弟,惧怕错误往往会失去获得成功的机会,失去创新的勇气,从而失去创新意识。事实上,我们很多学生通常是生活在一种“恐惧”的课堂教学氛围中,他们害怕老师惩罚,害怕同学嘲笑,害怕自己失败,这种害怕令学生们都以一种公众认可的方式表现自我,从而迷失了自己,迷失了方向,最终被老师培养成类似“机器人”的人才,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广大教育者深思吗?传统的强制性的教育方式,只能扼杀学生的创新意识,教育效果肯定是不理想的。只有争取学生的合作和信任,才是改变学生的最有效方法。学生在一种免于强制和恐吓的氛围中会更加刻苦用功,教师必须找到授权学生的方法以释放其潜能,必须时刻确保所有学生都认识到:我们的语文课堂中没有嘲笑,没有羞恶,没有指责。相信我们的语文课堂一定会出现学生大胆质疑、大胆思考、大胆探究的场面。是啊!我们教师只有真正的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创设自由安全的心理环境,学生是会产生创新冲动,从而具备创新意识的。

2.培养兴趣是实现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突破口

学生具有了创新意识,只能说明他们具有了创新的欲望,但如何创新?他们还是一头雾水,这就涉及到学生的创新思维问题,创新思维是创新教育的关键环节,它决定创新教育的成败。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有位哲学家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学习便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勤奋的探索,执着的追求。这样,自然就会有一种创新精神,从而形成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学习效果就会显著。我国古代著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乐意、自觉地学习,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学习兴趣是构成学习动机的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所以我们应该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了解创新的意义,实现创新思维。

同时为学生创设自我表现的机会,学生最开心的是能得到老师的表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的质疑,我们教师不要轻易说“不”,因为不管何时何地,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和夸奖,得到老师的肯定和夸奖时,学生就会感到很有滋味,很有成就感,他们就会在语文课堂中大胆发表各自与众不同的见解。实际上,学生学习兴趣就是在这种滋味中滋养形成的。因此,教师要尽量给学生多一些空间,多一次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些尝试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我们教师还要在语文课堂上努力营造和谐的教学气氛,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兴趣,把创新思维的培养真正落实到教学的各个具体环节中。只有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地激发了每个学生的创新思维,我们所教的学生就是个性完全不同的多数人,否则我们所教的众多学生就会变成个性完全相同的一个人。

3.学生对创新能力的灵活掌控是实现创新教育的最终归宿

创新能力不仅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象征,一种精神风貌,一种综合素质。因此,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创造个性品质,就要努力营造创新氛围,为创新之花培土。

学生的成长首先需要有健康的身心。学生由于特定的年龄特点,他们天真烂漫,富于好奇心和求知欲,而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在学习动机驱动下形成的,是认识新事物的一种内在动力,如果我们善于引导,有意识地培养和训练,就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宽松和生动活泼的气氛,可以使情绪具有动机和知觉作用的积极力量,它组织、维护着持续发展行为。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感到,在心情良好的状态下学习和工作时,思路开阔,思维敏捷;而在情绪低落或郁闷时,则思路阻塞,动作迟钝,无创造性可言。所以,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积极主动营造宽松和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下学习,学生才有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机会,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创造性才能得到充分体现,他们的个性才能酣畅淋漓的发挥到极至。

第8篇:创新教育的意义范文

一、和谐宽松的教学意境

创设愉快和谐的、支持性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气氛,对保护学生的学习动机十分重要。学生在学习外语时,不仅要注意语音、语调,还要注意语法以及语言的意义等内容。因此,教师有必要创设一种使学生感到安全的、支持性的、有利于自我发展的、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减少焦虑,敢于冒险,把外语学习中所犯的错误当成学习过程的一部分。“创造性的语言输出只有在感到不会受到威胁的环境中才能成为可能。”我认为创设和谐宽松的教学意境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正确理解当代师道尊严

传统教学的师道尊严在如今的师生关系中似乎已经远去,而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时自觉不自觉地出现“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心态,这对当下倡导的民主型师生关系是不利的。创新教学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师道尊严。那便是建立在对学生的尊重、善待、理解、关怀和教师的智慧、人格魅力、渊博知识的基础上。若干年后我们会亲身体会到,获得师道尊严不是硬性威严所能达到的。创新要有相应的平台,对学生来说就是要有适宜的教学情境。心理学理论认为人的灵动思维在愉悦和宽松的教学情境中最易形成。因此,师道尊严在某种程度上应体现在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成为学生放飞心灵的广阔天地,而不是成为束缚学生思维的所谓“经师”。

(二)理清教师的主导内容

创新教学境界的形成离不开教师的主导,除环节、技巧、语言之外,内容的设计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应该主导学生交流、质疑和自主。

1.教师主导交流。英语学习离不开语言的交流和生活情境的模拟,在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之间建立意义的统一性,真正为创新教育找回现实的生活基础。在英语课堂上,教师给出的话题和任务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性,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学生有充分的想象和发挥空间。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让有话可说,有物可言。如果学生需要,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帮助。教师只有在内走进学生心里,在外坚持激励、平等,才能使学生真正参与交流。

2.教师主导质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任务是通过垂范、组织、指导学生来完成的。其中,教师引导学生形成问题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质疑、探疑是主要的。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除了要了解学生对所需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要知道学生的心理经验和可能的深度要求,进而设计问题,引发学生质疑、探疑。当然,这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鼓励学生,组织学生,对于较难问题,先予以引导和提示。教师要大力提倡并实行无错原则,即疑问无,疑问无过错,要切忌发脾气或不屑一顾,否则会影响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能力,从而阻碍了学生的创新教育。

3.教师主导自主。教师要积极参与教育科学研究,形成自己的问题意识和批判意识,对各类问题能发表中肯的独到见解,在教研中为学生树立榜样,在教学中大胆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二、激情有趣的思维意境

(一)让语言学习具有挑战性和情趣

语言任务必须真实自然,而又要具有一定的不可预知性,让学生对学习充满挑战性,体验挑战成功的喜悦,这是保持学生学习动机非常重要的一环。教师可以通过变化技巧使学生保持对英语课堂教学任务的情趣。如课堂活动的变化,角色表演、游戏、班组讨论辩论、调查、采访等;课堂活动组织形式的变化,如成对、小组以及全班活动;学习技能的变化,可以从听到说、从问到读、从讨论到写作等;交际渠道的变化,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教室环境如课桌的摆放形式等都可以是变化的。

(二)让“静态输入”变为“动态探究”

课堂教学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必须反对填鸭式的满堂灌和机械式的满堂问。注重探究式教学,切中要害,画龙点睛,在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巧妙设问,让学生在活动中思考,从而有目的、经常地训练学生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与逆向思维的能力,从而诱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发挥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1.有明确的目的性。教师要用简明的语言、灵活的方式准确地提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学习有针对性,教师精讲应有的放矢,让学生明白在活动中应定向注意的地方。

2.呈现任务注重方法性和策略。呈现任务时,教师要充满激情,指出活动中具有挑战性的一面,把常规的学习变得生动有趣,提高学生对任务的期待。对于较难的任务,教师可以先做示范,也可以让学生中的志愿者按照教师的要求示范。对于复杂的任务教师应明确具体的操作步骤,在进行比较大的项目型任务前可以使用“头脑风暴法”的形式让全班讨论项目的实施策略。

第9篇:创新教育的意义范文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做好创新教育这篇全新的文章:给学生一个活跃的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鼓励学生学得 "活"敢质疑,勇探究,培养创新能力;认真研究,努力教得 “活”,以教师的创新之火点燃学生的创新之火;开展开放性教学,在活泼生动的语文课外活动中进行创新教育。    

        1.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增强教学的民主性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允许学生犯错误并改正错误,给每位学生以展示自己才能和水平的时间和空间。例如当学生一时回答不出问题时,教师要有耐心,给学生充分的思考余地:“再想想”、“是否换一个角度考虑?”、“请先坐下思考一下”等等。教学中尤其要创设条件,给后进生、学困生以更多的成功的机会,善于发掘他们的 “闪光点”,并给予积极的良性反馈,使他们拥有成功体验,形成正确的 “自我概念”,增强学习和创新的自信心,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   

        如果没有教学民主,独断专行,学生感到有一种无形的压力,顾虑行政管理,就会造成课堂气氛的沉闷和压抑,个人聪明才智与激情都被窒息,最终扼杀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努力给学生营造一个活跃的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    

        2.注重因材施教,精心设计,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教得 “活”,才能教得生动,才能提高教学效率。针对不同的学生,教师要采取小同的教学方法、手段和思路,认真研究,不断改进,结合实际,因材施教,以给学生新的刺激、新的感受、新的体味,从而保护学生学习语文的鲜活性、求知的进取性、思维的活跃性。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动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尤其是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如幻灯、录音录像、投影,特别是计算机辅助教学,体现教学的直观性,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平时,我们要抓住语文教材自身的特点,不断变换教学思路,寻找最佳切入口,落实语言文字训练。如教 《晏子使楚》时,可让学生分角色扮演晏子、楚王等,以课本剧表演的形式再现晏子使楚的一个故事。通过表演,让学生展示体验的环境,把握人物的地位和性格,感受戏剧冲突的紧张和有趣,体会晏子足智多谋、机敏善辩的外交家才能。这种体验学习使学生在高昂的气氛中,实现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统一。

当学生有了较充足的体验之后,教师及时地诱导他们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并组织学生就不同的感受展开讨论,开阔思路,加深理解。因材施教,精心研究,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其实质是教师 以自己的创新之火,点燃学生的创新之火,最终形成燎原之势。    

       3.鼓励大胆质疑,勇于探究,增强教学的参与性

        俗话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思生于疑,大胆质疑,勇于探究,是培养学生创新观念和创新能力的基础。教师不仅应该传授语文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更应该注重在学生的探究和自主学习中,形成独立思考、独立学习的兴趣、能力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以自主探究为主要特征的创新能力,贯穿和渗透于语文教学各个环节中、在教学中,除了让学生知道 “是什么”之外,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是这样”、“能够是什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表独特见解、设想,完成富有个人特色的创造性作业。对于教师的分析和有关观点,应允许学生有不同看法,不要也不必强求一律,禁锢学生思维。对学生质疑问难、敢于亮出自己观点的做法,教师要进行积极性评价,或给予表扬,或加以鼓励,使之有一种成就感,弘扬这种探索精神。   

        同时,教师要加强学法指导,教给学生质疑探究的方法。要善于引导学生在课内外收集材料,通过倾听观察、对比异同、评论反话等手段,自主地进行探究。在教学中,可打破单一的班级授课模式,展开讨论,获取知识,真正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增强教学的参与性。写作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一个良好载体。创造性思维有很多特性,变通是关键。在作文教学中,可着重启发思路,引导学生展开“换位思维”,经常进行 “一题多做”、“一人多面”、“一事多评”等多角度的思维和写作训练

        4.开展语文课外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增强教学的开放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有可能激发创新意识,加大创新尝试。因此,语文教学实施创新教育,不应局限于课堂上,束缚在教材中,限制在教师的可控圈内。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加强课外阅读,不但拓宽了学生知识的视野,更可贵的是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受各方面的锻炼,激发浓厚的语文学习兴趣,在课外活学活用课堂所学知识,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并有助于他们自主地创造性地开展活动,在活动中提高自己的语文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