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物医药技术行业分析范文

生物医药技术行业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物医药技术行业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物医药技术行业分析

第1篇:生物医药技术行业分析范文

生物医药企业是高新技术领域中发展最快、表现活跃的产业,但是由于种种限制导致其融资困难,制约了它的发展。本文希望针对生物医药企业的特征,在高新技术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从定性和定量角度构建具有生物医药企业特征的信用评价指标体系,以帮助银行等金融机构客观、科学的评价其信用状况,从而拓宽生物医药企业融资渠道。

关键词:生物医药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

1生物医药产业的概念及特征

1.1生物医药产业的概念

生物医药产业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生物医药产业是指将新药研究、开发、生产,以及疾病的诊断、防治、治疗与现代生物技术相结合的产业。狭义的生物医药产业是指在医药产业中应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和酶工程等。

1.2生物医药产业的特征

生物医药产业属于高新技术产业的范畴,因此,其具有高新技术产业的一般特征:高投入性、高风险性、高收益性和知识技术的密集性。与其他高新技术产业一样,生物医药产业知识密集、技术含量高,因此对人才与技术的要求都比较高,准入门槛也相对较高,这就导致了其高投入性。一般而言,根据生命周期理论,高新技术企业的成长周期可分为种子期、创业期、成长期和成熟期四个阶段,由于其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很容易实现其价值的快速成长,成长速度过快与技术成果的不确定性,共同导致了高新技术产业的高风险性。

此外,生物医药产业还有着自己独有的特点:长周期性和政府管制性较强。由于生物医药产业的生产研发过程较为复杂,阶段较多,导致了其具有周期性较长的特点。如一项新药从最初的研发到在市场上流通,可能需要数年的时间。而药品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它的使用涉及人身安全与社会稳定,必须受到政府政策的严格管制。

2生物医药企业应用传统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局限性

2.1未针对生物医药企业的特征进行评价

目前,对高新技术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较多,但是,高科技企业所属的行业众多,很少有学者结合生物医药企业的行业特点,针对生物医药企业建立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生物医药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成果还不够成熟,对其的案例应用方面研究更少。研究分析生物医药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可以根据生物医药的行业特点和主要影响因素,构建针对该行业的具体评价指标体系,补充和丰富现有的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

2.2未能充分考虑企业科研创新能力

生物医药企业由于其科技含量很高,其科研创新能力应该成为对其进行信用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但是传统的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对企业的科研创新能力考虑不够充分,如企业的产品认证情况、R&D投入比等。

2.3对财务现金状况的评价不充分

企业的财务现金状况是企业经营管理与整体运营情况的重要体现,而且这类指标可以从企业公开的财务报告中获取。为了使生物医药企业在应用信用评价指标体系时更具客观性与科学性,应该在指标体系中充分考虑企业的财务现金状况,从企业内部决策的视角来评价企业的信用状况。

3.生物医药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前文对生物医药企业的特征及其应用现存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局限性的分析,本文在参考已有高新技术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引入了评价科研创新能力的指标,增加了销售现金比率,并重视对应收账款周转率的分析,构建了生物医药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表1,我们可以看出,该信用评价指标体系从财务与非财务两方面出发,分为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两个部分。其中,定量指标包括企业的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发展潜力和财务现金状况五个部分;定量指标包括企业基本素质、科研创新能力和企业信用记录三部分。接下来对所用的各一级指标进行解释:

3.1定量指标分析

(1) 企业偿债能力。偿债能力是企业信用的保障前提,是企业信用评价中的重要指标。企业的债务可分为短期负债和长期负债,既然都属于负债,迟早都是要还的。如果企业不能保持一定的短期偿债能力,其生存将会面临危机;长期偿债能力则可以反映企业对财务杠杆的使用效率。因此,在分析企业偿债能力时,我们对短期负债和长期负债指标都进行了选择。短期偿债能力的评价指标为速动比率,长期偿债能力的评价指标有资产负债率和资产报酬率。

(2) 企业营运能力。营运能力可以反映出企业的资产管理水平以及资产使用效率,一定时期内,企业获取利润的水平与其资产管理水平是正相关的。在评价企业营运能力时,我们选取的指标是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

(3) 企业盈利能力。盈利能力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企业的盈利质量能够反映出企业过去的经营业绩与未来的前景,对以获取股利的股东而言,盈利能力的分析至关重要。我们选择了具有概括性的销售利润率和净资产收益率来评价企业的盈利能力。

(4) 企业发展潜力。企业的发展前景可以通过对以往的发展状况进行合理的预测得到,没有企业是停滞不前的,特别是对处于种子期和创业期的企业而言,预测其发展状况尤为重要。本文筛选的评价发展潜力的二级指标有:净利润增长率、主营收入增长率和净资产增长率。

(5) 财务现金状况。持续健康的财务现金流可以支持企业的正常运转,当一个企业的现金流断裂或存在隐患时,给企业造成的后果是严重的。我们在此评价指标体系中加入评价企业财务现金状况的指标,以充分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这些指标包括:现金流动负债比率、盈余现金保障倍数和销售现金比率。

3.2定性指标分析

(1) 企业基本素质。企业的基本素质反映企业的基本组织状况,对企业的信用状况有很强的影响力。分析企业基本素质的具体指标有:政策环境、管理层及员工素质和组织结构与企业文化。

(2) 科研创新能力。高新技术企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科技含量高,生物医药企业也不例外,科研创新能力甚至能决定一个生物医药企业是继续生存发展还是走向灭亡。对科研创新能力的分析从专利及核心技术、R&D投入比和产品认证情况三个方面分析。

(3) 企业信用记录。我们可以根据企业以往的信用状况合理推断企业未来期间的信用趋势,因此信用记录也作为考察企业信用的重要指标,具体包括企业担保记录和合同履约情况。

[参考文献]

[1]潘家芹.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新思路-―构建中小企业信用评价模型[J].财会月刊,2011.

第2篇:生物医药技术行业分析范文

关键词:生物医药;竞争力;产业政策;台湾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31.003

1 引言

科技创新是促进经济发展、改善人类生存与健康水平的关键动力。自1953年生物学家James Watson与Francis Crick发现DNA双螺旋结构开始,人类开启了现代生物技术的大门;1973年Herbert Boyer和Stanley Cohen发明基因重组(recombinant DNA)技术成为现代的生物技术产业化的起源;1976年由风险投资家Robert A. Swanson和生物化学家Herbert Boyer共同创立的全球第一家生物医药公司Genentech于美国南旧金山成立,1978年第一个利用基因重组技术研发的生物医药产品人胰岛素(human insulin)由Genentech和Eli Lilly公司生产上市。其后,随着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DNA测序及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等生物相关技术的出现,使生物医药产业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春天,并对人类的医疗健康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

生物制剂(biologics)作为将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化的最重要的产品之一,是利用基因工程与细胞工程等技术在微生物、植物或动物活细胞制造所得的蛋白质、多肽及其衍生物,能够作用于人体,并可用于各类疾病的预防、保健、治疗和诊断的各种形态医用制剂,包括细胞活素(cytokines)、生长因子(growth factor)、激素(hormones)、单克隆抗体(recombinant DNA protein vaccines)等。虽然生物制剂在种类上远远少于化学药品,但在一些重大疾病的治疗上,生物制剂显示出了卓越的治疗效果,现已成为临床不可忽视的医疗工具,如生长激素、促红细胞生成素(EPO)、胰岛素和干扰素等,通过重组蛋白的产生,可治疗人类由缺乏活性蛋白质而罹患的各类疾病。此外,随着单克隆抗体和药物靶向技术的广泛应用,生物制剂也显示出对于心血管系统疾病和各类肿瘤等多种恶性疾病的良好治疗潜力。

2 台湾地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分析

2.1 全球老龄化趋势日益显著

当今全球老龄化趋势日益显著,推动生物医药产品刚性需求的快速成增长。据美国人口普查局(The US Census Bureau)的统计数据显示,全球60岁以上人口在2014年已经超过8亿人,预计未来将以每年64%的速度继续增长,这一比例远远高于全球人口的自然增长速度,意味着全球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不断上升,人类即将步入全球性的老龄化时代。并且,随着经济发展和人类生活品质的提升,对于医疗卫生的需求将不断高涨。人口高龄化作为全球性的发展趋势,必将带来医疗服务及生物医药产品需求将进一步提升,使其成为推动生物医药产业长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2.2 人类疾病谱的改变

随着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在过去25年间公共卫生条件的大幅度改善,人类主要面临的疾病威胁将由传染性疾病转向非传染性疾病。而由于在发展中国家吸烟人口的增加、老龄化、饮食习惯与生活方式的改变等因素,心血管类疾病和罹患肿瘤的死亡人数在未来快速攀升。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统计,2004年全球死于心血管系统疾病的人约1,710万,估计至2030年该数字将增加至2,340万;2004年全球死于各类肿瘤的人约740,估计至2030年该数字也将增加至1,180万。世界卫生组织(WHO)预计,到2030年死于心血管系统疾病和肿瘤的患者将占全部死亡人口的46%。此类情形将在中国、印度、巴西、阿根廷和俄罗斯等人口众多的新兴经济体国家中表现最为突出。生物制剂在治疗上述恶性疾病方面的优异表现使得众多医药企业对其未来的市场前景保持乐观。

2.3 生物类似药市场蓬勃发展

生物制剂大多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在活细胞内合成,故生物类似药(biosimilars)就其结构与组分而言不同于通常意义上的仿制药品,利用化学合成方式可取得相同分子结构的化学仿制药,但由于不同细胞生产的有机大分子结构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会有所差别,因此,利用上述方式只能产生与原药品相近的分子结构,而不能做到真正意义行的完全仿制,因此,生物类似药是“仿原理”而非“仿产品”。医药企业仿制的化学药品在完成生物等效性(bioequivalence)试验后便可审批上市,其仿制技术成熟、审批简化、风险可控且成本低廉,但生物相似药的审批与注册要求更为严格,需要完整的临床试验去证明其安全性与有效性,且由于生物制剂多使用活细胞生产,一旦仿制企业在生产工艺和流程上有所改变,必将影响其安全性和临床疗效。因此,仿制生物类似药对各国的生物医药企业和药品监管部门都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然而,由于多数生物制剂属于受知识产权保护的专利药品,其价格长期居高不下,给患者和医保部门增加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有鉴于此,目前各国普遍对生物类似药采取鼓励仿制与严格监管并行的政策。

欧盟药品管理局(EMA)于2004年率先拟定《生物类似药指南》(草案),并于2006年核准第一个生物类似药上市,截至目前,欧盟药品管理局(EMA)共授权了21个生物类似药品种(以通用名计为7个品种)在欧洲上市(其中2个现已撤市),包括hGH、EPO、filgrastim。

美国政府则对生物类似药采取更为谨慎的监管政策,其主要措施是奥巴马政府于2010年3月通过的医疗改革方案《病患保护与平价医疗法案》(Patient Protection and Affordable Care Act),其中的《生物药品价格竞争与创新法案》(Biologics Price Competition Innovation Act, BPCIA)已明确定义生物类似药上市审批流程,该法案明确赋予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审批生物类似药的新职权,包括颁发注册证和实行上市后药品监测。FDA在2012年公布3项生物类似药注册指南以供仿制企业进行参考。

近年来,全球生物类似药市场的成长动力部分来自于大批生物制剂的专利到期,2009-2015年间全球至少有15个畅销的生物制剂品种专利到期,给生物类似药仿制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而全球销量排名前十位的生物制剂,如Enbrel、Remicade、Humira、Rituxan等将陆续在2017前后丧失专利保护;加之各国为降低日益庞大的医疗保健支出,均已提出了鼓励使用非专利药物的政策措施,将有助于提升生物类似药的市场需求。据IMS的统计,2011年全球生物类似药的销售总额约6.9亿美元,仅占生物制剂市场规模总量的0.4%,预计至2016年将快速增长至30-40亿美元。众多的跨国制药企业纷纷加入到生物类似药的开发,包括:TEVA、Merck & Co.、Novartis、Astra Zeneca和Lilly等均已成立相关研发机构,部分企业更组成战略研发联盟进军生物类似药市场,例如:Pfizer与浙江海正、Amgen与Actavis。

3 台湾地区生物医药产业的监管政策

生物制剂占全球制药行业的市场份额不断攀升,加之生物制剂对于部分恶性疾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等优势,近年来在医药行业内备受关注。有鉴于此,台湾地区也先后制订相关的产业激励政策,以期在未来新兴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中占得先机。

台湾地区早在20世纪80年代便将生物技术列为重点发展的十大科技领域之一,在亚太地区率先颁布实施了《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旨在推动台湾地区的生物医药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建构完整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环境;2007年台湾地区又通过《生技新药产业发展条例》,并于2008年颁布《营利事业适用生技新药公司股东投资抵减办法》、《生技新药公司研究与发展及人才培训支出适用投资抵减办法》等实施细则,为生物医药企业提业投资抵扣、人才培训以及高级专业及技术人员参与经营等优惠政策措施,2008-2012年,台湾地区平均每年的新增投资金额约60亿元新台币,占产业新增投资总额的19%,显示出对于研发周期长、投入高的生物制剂具有加快资金募集和产品开发的显著成效。而2009年由台湾地区“行政院”颁布《生技起飞钻石行动方案》,以加速生物医药相关产、学、研机构研发成果的商品化,鼓励岛内企业资本对于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建设的投资。随后,推出了《生技医药国家型科技计划》等配套措施,以加速中小型生物医药企业注册和生物医药产品审批,落实产、学、研机构研发成果的产业化。

在药品监管方面,台湾地区卫生署食品药物管理局(TFDA)也仿照欧盟、美国等对生物类似药进行监管规范,针对相关注册登记与审点,并于2010年和2013年先后实施《生物相似性药品查验登记技术性文件审点》和《生物相似性单株抗体药品查验登记基准》,以完善岛内的政策监管环境,为未来生物类似药上市建立一规范机制;此外,台湾地区自2013年起已成为国际药品认证合作组织(PIC/S)成员,按照国际统一的标准实施药品GMP认证,可大大降低药品流通的非关税贸易壁垒,节省人力、时间和物质成本。

此外,台湾地区已与中国大陆分别签署《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两岸医药卫生合作协议》及《两岸智慧财产权保护合作协议》,就生物医药产品的流通关税、知识产权保护、药品监管法规等议题进行协商。2013年中国台湾基亚生技的肝癌新药PI88被国家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核准成为《两岸药品研发合作专案试办计划》的标的药物,依照海峡两岸关于医药卫生合作协议,在符合药物临床试验管理国际规范(ICHE6:GCP)标准的情况下,结合两岸生物医药产业各自特有的优势,以减少重复试验为目标,通过试点及专案方式积极推动两岸药品临床试验研发合作,促进新药提早进入中国大陆市场。

4 结语

生物医药是需要持续进行高投入的新兴高技术产业,其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包括充裕的资金投入、良好的市场与政策环境、高质量的人才储备等,加之生物医药产品具有研发周期长、风险高和投入大等特点,因此,在产业发展早期,政府的投入和政策推动十分关键,这样才能扶持和激励科研部门和企业进行研发、成果产业化。当前,台湾地区的生物医药产业与其他传统优势产业相比,无论是在产品或产值规模的表现上,仍处于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近年来台湾地区生物医药产业受到政策推动和多家厂商研发成果取得阶段性进展与技术授权等有利因素,促使资金大量涌入生物医药行业,使台湾地区上市生物医药股的市值急剧增高、市盈率也偏高,行业充斥着一定的泡沫化风险,需要台湾地区经济和行业监管部门予以高度关注。未来,在各项政策推广与科技孵化措施的持续投入,提供行业监管、资金支持和资源整合等外部扶持的同时,台湾地区的生物医药企业必须掌握并强化生物医药的核心科技,以仿制生物类似药为突破口,通过模仿创新逐渐掌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同时,在当前两岸医药合作政策环境和缓的大背景下,应主动加强与大陆生物医药企业进行合作开发,在降低研发风险的同时,开拓广阔的大陆医药市场,并共同进军全球生物医药市场。

参考文献

[1]苏月,刘楠.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态势与对策[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9,29(11):123128.

[2]李静潭.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模式研究[D].北京:北京化工大学,2006.

[3]王飞,陈建.生物医药创新网络的构建及基本特征[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1,11(6):104109.

[4]伊遥.生物制品脚步越走越快[N].中国医药报,2012286.

[5]台湾经济部.生技产业白皮书[Z].台湾,2012,43.

[6]工业和信息化部.医药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Z].北京,2012.

[7]李清安.μㄍ迳物产业政策之政策分析[D].台湾:成功大学,1999,(98).

第3篇:生物医药技术行业分析范文

关键词 生物医药 财务管理 对策 问题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1生物医药企业的发展现状

(1)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研发非常活跃。进入新世纪以来,生命科学和生物医药的研究不断取得突破,生物技术成为世界科技竞争的焦点,目前生物技术专利占到世界专利总数的30%左右,利用基础工程技术和细胞生物学方法来开发新的生产工艺和产品,生物基础的研究应用研究一体化等已得到广泛的重视。

(2)生物医药产业研发投入占全球研发投入较大的比例,近年来增长速度也非常快,同时医药创新模式面临着很大的变化,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全球化的合作程度非常高,同时在全球性医药产业并购广泛的发生,主要是大型医药跨国企业,想寻求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通过有针对性的并购,推动医药产业的发展。

2国内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优势与问题

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我国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总体上在发展中国家居领先地位,许多生物新产品、新行业快速发展,同时我国也是世界上生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从事生物技术研究的人才具有广泛的国内外基础。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市场前景极其广阔。保守估计,到2020年我国广义生物医药市场规模将达到4万亿元。同时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处在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世界生物医药产业尚未形成由少数跨国公司控制的垄断格局,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技术、人才和科研基础在高技术领域中差距最小。

自主创新能力弱。全球生物技术专利中、美国、欧洲和日本占到了59%、19%、17%,而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仅占5%,我国已批准上市的13类25种182个不同规格的基因工程药物和基因工程疫苗产品中,只有6类9种21个不同的规格的产品属于原创,其余都是仿制。产业组织不合理、科技成果产业化率低。因为我国科技经济结合得不太紧密,在中试、放大、集成工程化环节薄弱,全国生物科技成果转化率普遍不到15%,西部地区甚至不到5%。

3我国生物医药企业发展的问题

3.1财务管理模式僵化 ,管理理念陈旧

我国的生物医药企业主要由两类构成:一类是由政府控股下属的国有企业改制而来的,另一类则是由民营企业逐渐发展而来的。这两类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对于由国企改制而来的医药企业来虽然企业体制已经转换,但延续了几十年的陈旧的财务管 理理做法却难以立刻被改变很难适应市场化的要求。例如在投资方面,通常以单一的利润指标的高低来衡量进行投资决策忽视风险,单纯依据投资项目收益性进行决策等。而对于多数民营企业来说,财务管理工作更显薄弱,这不仅表现在财务管理制度的不健全,企业忽视对于财务的管理的重要性。

3.2融资渠道相对单一

产业发展和经营方面投入资金不足生物制药业同其它行业相比有高投入、高收益 、高风险、高技术密集型的特点。特别是现代的一些基因工程等生物工程制药产业。目前 ,我国高科技制药产业的资金来源除股东投入的股本金以外,主要依靠银行贷款,融资渠道狭窄。而医药的高技术投资的特点使得关注资金安全的银行对其的信贷政策并不宽松,这就造成医药企业融资能力较弱,资金严重短缺。在筹资管理上缺乏资本市场的观念,对企业筹资信用管理也不够重视,造成发展资金严重不足已经成为制药企业开发研制新药、更新设备、开拓市场的巨大障碍。

3.3医药企业的资金占用较高

据统计我国医药行业产成品资金占用和应收账款约占企业全部流动资金的三分之一还多,还有个别制药机械企业的这两项资金的占用比例竞达到企业全部资金的一半以上。

这两项资金近年来始终居高不下,已经成为制约医药经济发展的“瓶 颈”,并且拖累了企业资产运营绩教,影响了医药企业资金流转和 经济效益的进一步提高。

3.4用于市场营销费用过高

近年来由于国家数次调低药品价格,产品销售毛利率下降幅度超过收入增长速度;同时市场竞争的加剧致营销成本上升,利润下降。2003年以来,医药行业各项资产运营主 要指标均较上年有所提高,但是费用增长抵消了行业部分经济效益。并且其销售费用的提高并不合理,有些国内企业在科研上投入很多,有的却过多的投入到药品广告宣传上,甚至还有将绝大部分费用。

4生物医药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

4.1建立健全新型的财务管理观念

有效促进财务转型。新的环境下,需要我们以新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改变传统的财务管理的地位,建立全 新的财务管理制度,使财务管理做到对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的控制。与此同时加强财务人员的理论学习丰富生物医药行业的财务管理和知识体系。

4.2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方式

与银行贷款相比直接融资具备更大的灵活性。因此 ,除了采用传统的向银行举债的融资方式外,医药企业应更多考虑直接融资。适当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包括发行短期融资券及其他企业债券,有条件的企业还可以发行股票融资或引入风险投资者。利用金融衍生工具,创新融资品种,降低融资成本,为企业财务管理提供坚实的财务保障。融资渠道的拓宽还将有助于医药企业优化资本结构,同时还可以寻求政府高校的支持,建立于政府合作校企业合作的融资方式。

4.3加强现金管理

现金流量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根本所在,也是企务管理的重点。医药企业应收账款所占比重较大,因此更应以预算依据加强现金流量分析、预测、管理和控制,使其在满足企业自身现金需求的前提下,降低现金管理成本 ,尽可能提高现金效益并从中获利。企业应合理确定现金余额,加大、加快现金的流人,减少、减缓现金流出,充分利用闲置的资金投资获利。

4.4加强库存货品的管理

存货是企业生产经营必不可少的一项流动资产,经常占有大量的劳动资金。为了减轻医药企业资金短缺的情况,必强存货管理,降低企业的资金周转率。在存货的管理上不仅要控货防止存货损失,更要防止存货的损坏,要把存货管理作为日常管理的重要内容,在业生产经营的正常需要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存量 ,降低存货成以增加企业收益。

参考文献

[1] 周拥军.新医改环境下医药企业财务管理相关问题探讨[J].财务研究,2009(11).

第4篇:生物医药技术行业分析范文

生物医药是国际公认最有发展前景的科技产业之一,目前全球生物医药市场以每年约12%左右的增长率向上攀升。

早在1980年,美国生物医药公司基因泰克(Genentech)在纳斯达克上市后一小时内,股价从35美元上涨至88美元,创造了生物医药类公司的一个股市奇迹。上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安进公司(Amgen)开发的促红细胞生成素(EPO)进入市场,该产品随即成为市面上的生物技术明星药品,即使在EPO产品竞争激烈的2008年,其销售额仍然超过130亿美元。进入新世纪后,随着人类基因组测序的完成,生物信息技术与系统生物学不断发展,2014年8月,埃博拉病毒肆虐西非,引起社会恐慌。全球各大顶尖制药企业加入抵御埃博拉病毒的研究,公众和政府部门由此再次认识到了生物医药行业的重要性。

生物技术与新医药行业是中国“十二五”规划优先扶持的七个新兴行业之一。中国的生物医药行业近年来表现出异常活跃的态势,年增速稳定保持在25%左右,根据政府规划,2020年中国的生物医药产值将达4万亿元。目前生物医药企业收入显著增长,但利润增长缓慢,新技术与新领域的竞争日渐激烈,提高创新能力和拓宽融资渠道对于国内的生物医药企业来说至关重要。

二、私募股权投资机构聚焦的投资领域

生物医药属于典型的“高投入、高风险、高产出、长周期”行业,这些特点造就了行业内企业的发展不平衡。目前,生物医药企业除上市之外,还出现了外包、反向兼并、合资等多种融资形式。融资和退出形式的多样化,促成了中国资本市场对生物医药行业的追捧。

在福布斯中国最佳创投机构排行榜中,位列前30名的机构中有95%投资了生物医药行业。这些明星创投机构以其独到的投资眼光聚焦生物医药行业的未来,并主要投资于生物技术、医疗器械和医药服务等细分领域。

各大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对于各自领域的战略部署已经日益明确,未来在资本市场上会看到更多生物医药企业的身影。下面,针对三个细分领域,结合具体典型案例对私募股权投资机构的投资策略和行业前景加以分析。

1、生物技术

代表机构:君联资本

投资案例:信达生物技术

2015年1月,信达生物技术(苏州)有限公司完成由君联资本领投,新加坡淡马锡、美国富达、礼来亚洲基金、通和资本等跟投的C轮融资1亿美元(约合6.1亿元人民币)。

信达生物成立于2011年,是一家专注于单克隆抗体新药开发和生产的生物技术公司。目前已经建成一条包括10个抗体新药的产品链,治疗领域涵盖肿瘤和自身免疫疾病等。信达生物在抗体药物领域的发展潜力很大,并拥有高水平的研发团队、市场前景良好的产品链以及符合国际标准的生产厂房。目前信达生物已递交了7项临床试验申请,第一个针对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品种已经进入临床研究,还有两个品种入选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团队核心成员曾在安进(Amgen)、基因泰克(Genentech)、施贵宝(BMS)、默克(Merck)、雅培(Abbott)和罗氏(Roche)等国际顶级药企工作多年,拥有丰富的高端生物药开发经验,曾领导和参与开发上市安柯瑞(Oncorine)、康柏西普(Conbercept)、阿达木单抗(Humira)、阿巴西普(Orencia)、伊匹木单抗(Yervoy)等多个生物新药。

君联资本,原名联想投资,于2001年4月成立,是联想控股旗下独立的专业风险投资公司,于2012年2月16日正式更名为君联资本。总部设在北京,2003年设立上海办事处。君联资本的核心业务定位于初创期风险投资和扩展期成长投资。目前,君联资本共管理五期美元基金、两期人民币基金,资金规模合计逾130亿元人民币,重点投资于运作主体在中国及市场与中国相关的创新、成长型企业。

2、医疗器械

代表机构:IDG资本

投资案例:九安医疗

九安医疗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主要产品为血压测量产品、血糖测试产品和其他高附加值的家用健康产品。公司拥有实力雄厚的研发中心及具备现代化管理水平的制造工厂。2009年,公司电子血压计的销售数量已列世界第三位,产品出口遍及50多个国家和地区,打破了由日本及台湾地区厂商对电子血压计行业的垄断格局,成为行业内唯一能够与其抗衡的中国大陆企业。

2007年6月30日,九安医疗的前身柯顿公司董事会做出决议,同意股东Heddington Limited 将其所持有的柯顿公司增资前5.03%的股权转让给IDG控制的龙天公司,转让价款为150万美元,且IDG以溢价方式向柯顿公司增资200万美元,占增资完成后注册资本的6.27%。股权变更登记完成后,IDG合计持有柯顿公司10.97%股份。2010年6月,九安医疗正式上市,发行价为19.38元/股,对应市盈率62.52倍。按市值计算,IDG差不多获得了10倍回报。

IDG技术创业投资基金(简称IDGVC)是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美国风险投资公司之一,不仅向中国高科技领域的创业者提供风险投资,还在投资后提供一系列增值服务和强有力的支持。IDGVC,原名“美国太平洋技术风险投资基金-中国”(PTV-China),于1992年由全球领先的信息技术服务公司――国际数据集团(IDG)建立。IDGVC的投资集中于国际互联网、信息服务、软件、通讯、网络技术以及生物工程等高科技领域。迄今为止,IDGVC已向中国蓬勃发展的创业公司投资数十亿美元,扶植支持中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3、医药服务

代表机构:红杉资本

第5篇:生物医药技术行业分析范文

中关村生物医药园坐落在素有“中国硅谷”之美誉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核心区,是由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投资建设、北京中关村上地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运营管理的生物医药专业孵化器,被北京市科委正式挂牌为“首都科技条件平台――生物医药专业孵化器”。

中关村生物医药园通过与北京大学、北京农业大学、中国医药研究中心等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及各专业孵化器的联合,集成社会资源,建立战略联盟,搭建资源网络平台,最大化地实现了资源共享。生物医药园还联合多家机构,成立专家库,为中关村生物医药园的专业化服务提供技术顾问。进驻中关村生物医药园的留学人员企业,还可以享受国家及园区专为留学人员创业企业建立的创业服务体系、项目融资、商务等优越政策。 目前,生物医药园已经进驻企业四十余家,其中有留学人员企业、有国内大企业的研发机构,主要包括生物医药、化学合成药、农业生物、医疗器械、保健品等。此外,中关村生物医药园与诸多国际机构进行合作,如与新加坡火炬中心、美国马里兰科学园等保持信息沟通与经验交流,组织开展专业学术活动,促进技术的交流。

建设平台走出窠臼打造新天地

作为专业孵化器,在硬件条件方面,中关村生物医药园已经具备了一定优势。如何把优势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将其作用最大化,一直是园区管理团队思考的问题。经过4年的努力探索,园区逐渐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方案。采访中,记者发现中关村生物医药园把传统孵化器的物业管理、行政管理和企业管理等三个部门划分成了保障、咨询、融资、转化、共享、分析等6个中心,而所有的中心都围绕一个关键词――生物医药开展工作。

采访中我们发现,企业入驻园区后,生物医药园利用园区优越的政策环境、丰富的人文资源、良好的硬件条件、全方位的技术服务助推企业的快速发展。如园内一个三类医疗器械企业,依托着园区的硬件条件和专业技术服务,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生产企业资质。由于企业拥有资质证书,企业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顺利完成了两次融资,注册资金由100万元增长到1000万元,并建设了291平方米的生产场地,顺利实现了项目的产业化。

回顾近4年来的孵化实践,中关村生物医药园的管理者认为,作为专业化的孵化器,要想在新经济时代的市场大潮中快速发展,一是要把专业化做细、做深、做透,这样才能带来服务内容的扩充;二是要注重成果转化率和转化手段,促进企业快速发展;三是要搞好专业化平台建设,以此提升园区的服务能力。

打破常规孵化企业与项目并重

科技企业孵化器创造的是一个高效率、低成本、多功能的创业环境,当企业走出孵化大楼,走出特定园区,会发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企业成功的背后隐含了园区人艰辛的探索。作为中关村生物医药园管理机构的上地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四年的建设、管理和发展中走出一条新路――孵化企业与孵化项目并重。

为此,中关村生物医药园提出了五个转化,即从创造局部优化环境向搭建产业发展平台转化;从优惠政策扶持向科技条件扶持转化;从物理环境、政策资源经营向科技条件、科技成果经营转化;从凝聚创新资源向凝聚产业发展资源转化;从时间、空间孵化向行业、功能孵化转化。

“只要你的孵化服务要素齐备了,就能吸引企业,实现从物理空间的孵化器向整个行业创业平台的转变。”这是中关村生物医药园区人一直坚信不疑的事实。事实证明,园区人的付出没有白费。

整合资源 探索孵化器最高境界

对于孵化器,中关村生物医药园有着自己的看法:孵化器在孵化企业的同时,企业也能对孵化器做出贡献,专业孵化器如何发展,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在记者采访前几天,中关村生物医药园在中试服务的过程中遇到了难题。于是,园区请来了入孵企业的专业人士组成攻关小组,联合攻关,最终问题得以解决。对此,园区负责人认为,在专业孵化器内通过对企业科技条件的有效整合,形成一种协同作用,才是孵化器的最高境界。

通过这种整合资源的模式,企业资源得以开放共享,充实了园区科技条件平台的实力,提高了孵化器的服务能力,同时扩展了平台的服务范围,节约了财政建设硬件条件的支出,而企业也从中获得了更多的收益。资源整合使孵化器在成就企业的同时也成就了孵化器本身,可谓双赢。

生物医药产业是北京未来发展的支柱性产业,是北京现代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形式下中关村生物医药园依靠多放优势,秉承“孵化器”的创业思路和经验,必将建成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功能完备的一流生物医药专业孵化器,走出一批成功的国际化的生物医药企业和企业家。

采访手记

在记者采写完稿子时,孵化器的发展问题引起了记者深深的思考:目前,我国在册的孵化器已达500余家,数量上居世界第二位。不可否认,遍地开花的孵化器在培育创业企业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数量的迅速扩张难免带来孵化质量不高和定位同质化等问题。由于服务体系设计落后,有些孵化器只是徒有其名,很难起到现代意义上的孵化作用,甚至沦为低端物业服务商。如此情形下孵化器应何去何从?

当前我国孵化器建设中存在着一些不足,就是在确定孵化产业方向时,并不是根据自身的优势确定,而只是照搬国家产业政策,致使所确定重点的产业分散,而不同的孵化器所发展的产业却是越来越同质化。这样不仅无法形成产业集群效应,还使全功能孵化成本十分高昂。

第6篇:生物医药技术行业分析范文

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他们选择了生命园孵化器呢?

背靠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大平台

孙博士对记者坦承:他们比较了一些城市,首先选择了北京。因为从事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的工作并不是仅仅关在实验室就可以做到的。医疗器械的研发涉及到合作伙伴、科研机构以及研究设备等诸多环节,也涉及到和审批及监督单位打交道,这些都是北京的优势。在北京,他们之所以没选择亦庄、大兴等地的园区而选择了位于昌平区的中关村生命园孵化器,则是因为这里背靠中关村生命科学园的大平台,而且拥有一支比较专业的为生物医药企业服务的团队。

中关村生命科学园是中国最大的生物医药专业化科技园区,它的成立可谓是应运而生。现代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被喻为新世纪持续成长的“钻石产业”,世界各主要经济强国都把生物技术确定为21世纪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关键技术,成为各国激烈竞争、势在必夺的战略制高点。而发展生物技术对于发展我国农业、加强医疗保障、减轻环境压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中关村生命科学园正是北京市政府为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中关村科技园建设《批复》的精神,发展首都知识经济,所组织开发建设的专业化高科技园区。它以国家生物领域重大项目为主要依托,已成为国家级的生命科学和新医药高科技产业的创新基地。

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具有高起点、开放性等特征,以建设“中国第一、国际一流”的科技园区为目标,面向世界开放,正成为集生命科学研发、企业孵化、中试与生产、成果评价鉴定、生物技术项目展示,风险投资、国际交流、人员培训于一体的国际化高科技园区。

在生命科学园里的生命园孵化器公司于2003年7月成立,注册资金为1100万元,孵化物理空间面积11000平米,提供孵化服务的企业面积超过5万平米。其宗旨在于加速生物医药科研成果转化,帮助中小型生物医药科技企业成长。孵化器公司还承担着北京中关村生命科学园留学人员创业园的具体运作,并于2004年4月正式面对留学回国创业人士展开服务。

充分发挥专业园区特色

生命园孵化器公司坐落在生命园创新大厦,这座大厦为入驻企业提供了多功能的会议室、报告厅、公共企业展示区域、公共休息区域等共享空间,同时还建有专业的公共服务及技术平台。

生命园孵化器副总经理范兰丰先生介绍说,生命园孵化器是生命园公司投资成立的全资子公司,目的是为了丰富生命园区的产业服务功能,健全园区服务体系,定位就是为中小企业创业、创新提供专业化的服务。“我们专注于生物医药,100多家公司全是生物医药企业,而且生物医药基本上涵盖了生命科学的方方面面:有做医疗器械的、有做新药的、有做耗材的,还有做诊断试剂的公司,以及为这些企业提供服务的外包公司。”正因为大家都是在生物医药产业,100多家公司也形成了一个很好的互动,形成了产业集群的效应。

范兰丰不掩饰这个孵化器的高起点,“既然我们处在北京中关村,这样的话,我们要吸引团队,肯定就是全国最优秀的团队到我们这里来。所以我们现在基本上是以留学生回国创业为主,差不多70%的企业都由留学生团队创办,筛选也很严,经我们筛选后入驻的企业比例能达到10%就不错了。”范兰丰说。

按照范兰丰的说法,显然这个孵化器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那么其到底有哪些优势?范兰丰告诉记者,主要原因之一是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在全国生物医药行业,甚至在世界生物医药行业来说,是很有名的一个地方,生命科学园为孵化器搭建了一个大平台。其次,孵化器的工作团队是一个专业的团队,针对医药企业开发了非常有针对性的服务,包括专业平台、人才引进、还有基础设施如实验室建设等。“在北京你想找到上边有纯水,下边有污水处理,然后又通风,还有废弃物回收,并形成了非常好的一个服务体系的孵化器并不容易,说实话,选来选去可能不会超过3个。”

那么孵化器的团队是怎样一支“专业”团队呢?范兰丰告诉记者,目前孵化器的工作人员有12个人,其中学生物、化学,或从这些行业出来的有7个人。另外还有几个人,虽然不是相关专业出来的,但是这么多年和生物医药行业打交道,也学了很多东西。

“专业”的另一个表现是,生命园孵化器公司不仅从房租和服务中获得收入,近年也开始涉足生物医药产业的投资,2008年他们投了一个项目,2009年底退出,获得的资金是原来的三倍。这也从侧面反应了这支团队对产业有了更深的把握。

几大服务体系同时发挥作用

作为孵化器管理机构,最重要的职能还是“服务”二字。范兰丰告诉记者,生命园孵化器公司建立了几大服务体系。第一,公司建立了基础设施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就包括前面提到的标准实验室,纯水、污水、废弃物回收等设施,包括细胞室等。第二,公司建立了功能性平台(或说技术平台),投资了2000多万元建成了分子生物学、化学分析、药物筛选等平台。第三,孵化器工作团队还提供“定制化服务”:企业来了以后,根据企业不同的需求,一个企业一个“菜单”,企业需要什么,他们就做什么。范兰丰特别强调了孵化器公司提供的产业“协同创新服务”,“所谓的协同创新,就是在企业之间做整合资源的,使他们互通有无,具体工作包括我们联合企业去申报政府项目、组织中关村产业联盟,实行资源、仪器共享等等,这方面我们也做了一些工作,而且要更深入做下去。”范兰丰说。第四,提供高端人才服务,包括把高端人才引进来,也帮助高端人才把项目推出去。

第7篇:生物医药技术行业分析范文

关键词:生物医药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战略

我国加入WTO以后,在以高科技为主要内容、以知识产权为保障的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我国的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企业、生物医药企业不可避免地要同积累了丰富知识产权保护经验、拥有大量知识产权的发达国家企业进行竞争。就目前我国生物医药企业的知识产权状况而言,面临的国际竞争形势十分严峻。

一、我国生物医药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

(一)知识产权保护的品种少,质量差。我国医药企业多年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大量仿制国外药品,由于科研水平较低、研究与开发投入严重不足,致使新药开发能力弱。“八五”期间开发的1500多种新药,70种为一类新药,但仅有2种具有独立的分子结构,为世界公认的创新药品更是凤毛麟角。同时,在我国临床医疗所使用的医疗器械产品的生产中,主要有47大类、3000多个品种、11000多种规格的产品,但产品主要集中在常规设备等中低档医疗器械,而高档产品的生产较少,并在技术方面较为落后,严重影响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

(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知识产权制度对作为知识产品“生产基地”的医学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临床医院的发展具有重大推动作用,但这一功能还没有被生物医药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所认识,不少人对知识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的含义知之甚少。这种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淡漠反映在对无偿使用别人的成果习以为常,对自己的成果被别人仿冒、抄袭不以为然。这一现象应引起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管理者的高度重视。

(三)人员流失导致知识产权流失严重。近年来,由于科研人员流动数量日益增多,导致高校、科研院所拥有的知识产权流失状况日益严重,这不仅挫伤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侵犯了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权益,而且直接影响了科技成果转化的顺利进行。

(四)管理不严导致知识产权无法保护。现在,大多数科技成果转化采用技术转让方式。在这种合作中,由于合同签订不规范,责、权、利不清,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导致有意或无意的造成资产流失,同时不少管理者对这种现象并不介意,采取默认态度,造成知识产权无法保护的局面。

二、我国生物医药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战略

(一)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用十几年的时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知识产权制度,初步与国际接轨,但我国生物医药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在观念的转变、执法机制的形成、管理制度的完善、法律知识的普及、专业人才的培养以及司法、行政执法、行政管理、实施监督和法律咨询服务等方面,仍存在空白,需要加快填补,使之臻于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不仅要解决立法问题,同时也要解决执法问题。一方面要严肃查处各类侵权、假冒等违法活动,逐步优化法律环境。另一方面要积极扶植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努力提高医药行业企事业单位自身保护和运用知识产权的能力。

(二)提高全行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与水平。针对当前生物医药企业的实际情况,特别是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的趋势,要提高全行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整体水平,深刻认识知识产权作为无形资产的重要价值及其在开拓、占领国内外市场、保护竞争优势和发展后劲方面的积极作用,要从企事业单位科研、经营策略和发展战略的高度重视和看待知识产权问题。

(三)充分发挥我国中医药企业的优势。尽管我国在生物制药领域优势不大,但在中医药领域发展前景却很广阔。一是由于化学药物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化学药物将逐渐淡出而代之以生物制药和中药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二是医学模式的改变决定药物治疗的目的已由直接杀伤外源病原体转化为调整生物体自身功能,这正是中医药的优势所在。三是由于环境污染、生态平衡失调、医源性药源性疾病增加、老龄化社会来临,导致疾病谱发生根本变化,传统的化学药物已远不能满足需要。近几年来,在“崇尚自然”的潮流下,包括欧美在内的各国,把希望投向我国的中医药。随着各国有关法规的建立健全,中医药进入医疗主流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四是在西欧,中医药已被列入医疗保险体系。在美国,由于民众对中医药需求日盛,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已拟定了一部《天然药物法规指南》,颁布实施后,处于“支流”状况的中医药将转向“主流”药品。这为中医药进入国际市场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和条件。中医药是我国唯一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药物,欧美国家已加大投入进行研究开发。如美国每年投资近1000万美元在科研机构设立“替代医学”博士后流动站,主要从事中医药的现代化研究,在应用中药治疗癌症、疼痛、艾滋病等方面已取得进展,这给我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国现有35大类、43种剂型、5000多种中成药,经过长期临床应用,许多方面优于西药。如果能开发出三效(速效、长效、高效)、三小(毒性小、副作用小、用量小)、三便(储存方便、携带方便、服用方便)的中成药,将大大提高我国医药企业的竞争能力。

第8篇:生物医药技术行业分析范文

摘要:行业企业调研是一体化课程建设的基础和重要依据,基于此,常州技师学院生物医药系医药专业一体化课程建设课题组,对常州地区药物分析与检验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状况进行了调研。通过对常州医药产业现状和发展趋势的研究,以及对常州地区医药行业代表性制药企业人才现状及需求进行分析,为药物分析与检验专业一体化课程改革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高职;药物分析与检验专业;课改;技能人才状况

作者简介:许瑞林,男,江苏省常州技师学院生物医药系药物分析教研室主任,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药物分析;石洪林,男,江苏省常州技师学院生物医药系主任,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5)09-0030-06

一、调研背景

长期以来,高职生物医药系药物分析与检验专业教学受到实训场地和设备的限制,主要以学科教学为主,课程设置与医药企业需求脱节。为了对接地方产业发展,更好地服务常州医药产业,常州技师学院生物医药系医药专业一体化课程建设课题组对常州地区药物分析与检验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状况进行了调研,为药物分析与检验专业一体化课程改革提供了充分的依据。

二、调研的基本信息及分析

课题组选取了常州地区医药行业内有代表性的制药企业,以企业领导、部门主管和常州市医药行业协会专家作为对象,以文献法、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为主要方法展开调研,主要调研内容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常州医药产业现状和发展趋势

1.常州地区医药产业已初具规模。目前,常州医药产业拥有药品生产企业41家,医疗器械生产企业202家,药品包装材料企业25家。产品涉及化学原料药、制剂,中成药,中药提取,卫生材料,生化药物,现代生物技术药物,医疗器械,药用包装材料等多个门类。

2.常州医药产业配套能力较强,易于形成药品、医疗器械的产业链。

3.常州医药产业未来发展潜力较大。通过实施新版GMP,为企业提升药品质量管理水平和扩大产能创造了条件,使行业整体素质有了新的提高。经过近年来的努力,一批优势产品逐步形成,一批高新技术产品初露端倪。

(二)常州地区医药行业代表性制药企业人才现状及需求分析

1.课题组针对常州地区有代表性的七家制药企业的人才现状和近三年药物分析技能人才需求情况进行了调研,结果如表1、表2、表3所示。从表1可见,药物分析人数在企业总人数中占有一定的比例,约为10%左右;从表2可见,药品QC、QA人员在企业技术人员中所占比例达到15%以上,这表明制药企业对药物分析人才有一定的需求量。由表3可见,制药企业的药物分析人员虽然需求量不是很大,但技术要求都较高。另外,从调研访谈中获知,企业不仅对人才提出了技能方面的要求,而且在学历方面要求技能人才至少应具备大专以上学历,所以,药物分析与检验专业的一体化课程要兼顾技能培养和学历教育,两者都不能偏废。

2.调研发现,制药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占全部职工总数的40%以上。特别在药品生产企业和药品经营企业需要大量的质量管理(包括质检、化验、质管、验收、养护、保管等)人员。技术岗位有药物制剂工、药物QC检验工、药物QA质量管理员、制药机械维修工、研发人员等,各技术岗位人员占比如图1所示。由图1可见,制药企业对药物制剂工技术人员需求的比例最大,其次是药物QC检验工,占比约10%。

如图2所示,调查数据显示,药物分析与检验人才需求最多的是理化分析,其次为微生物检测,然后是仪器分析。其中,理化分析约占50%,微生物检测约占30%,仪器分析约占20%。

3.药物分析与检验专业所对应的岗位群及其主要工作任务,以及所需具备的相关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见表4和表5。由表4、表5可见,常州地区制药企业大多为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企业,中药制剂较少,这是后续课改中应予以重点关注的方面。

4.调研发现,制药企业希望药物分析工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健康的心理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具有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意识和能力,能适应不断变化的职业社会;熟悉分析检验流程,严格执行仪器操作规定,遵守各项工艺规程,重视环境保护,并具有独立解决非常规问题的基本能力;能指导他人进行工作或协助培训一般QC人员。同时,药物分析工还应具有下列专业能力:(1)熟悉药事管理的法规、政策,了解现代药物分析技术的发展动态;(2)能按《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要求从事药物分析与检验;(3)能协助企业生产部门分析产生不合格品(批)的原因,并提出改进建议;(4)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5)能制定和执行分析仪器设备和药物分析的标准操作规程。

三、基本结论

(一)人才培养方向定位

通过对企业调研情况的分析,我们确定药物分析与检验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为:面向医药生产企业和原辅料生产企业等相关企业,培养从事使用化学分析仪器和理化仪器等设备,对原料药制剂等成品、半成品及原辅料进行检验、检查、检定、试验、分析的高技能人才。

1.中级工要求。能独立接受分析任务,按照操作规程进行理化检测、生化检测,能分析判断检测中产生的异常现象,减小测定误差,并能对仪器进行日常维护保养。

2.高级工要求。能进行仪器检测、理化检测、能解决在分析测试中出现的疑难问题,具有培训和指导中级工的能力。对分析仪器常见的故障能进行诊断,对简单的故障能进行排除。

(二)针对岗位和工作任务进行一体化课改

第9篇:生物医药技术行业分析范文

成熟生物医药企业在融资市场上的强势表现,已经开始让不少大拿变得谨慎起来。

某PE曾经接触过一家成熟的生物医药企业,对方直接报出100倍的PE,该公司参考的依据是依照已经上市企业的PE价格,这个可以被称为天价的价格当场就吓退了该PE,虽然他没有出手,但是最终据说还是有人接手了这个项目。

作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方兴未艾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前景颇受关注,因为在应用前景、政策扶持等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不仅大批制药企业厉兵秣马大力进军该产业,也使得一些谨慎的PE在针对该产业的投资上高价拿下,不断推高一级市场的价格。

据记者了解,一般人民币基金选择的项目,5年的投资回报合理预期应该在5倍左右,美元基金则在3倍左右。上述PE就提到,他们以15倍的PE值投资了一家物联网企业,这已经是他们所投企业中最高的价格了,而成熟生物医药企业的PE动辄几十倍甚至一百倍,使得他们望而却步。

有券商预计,生物医药产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继续高速地增长。国家在“十二五”期间投入400亿专项基金扶持生物医药产业,行业年均增速有望达到27%。

很多PE都表示,中国生物医药产业投资机会很多,但记者却注意到,国内生物医药产业所吸引的股权投资资金却很有限,众多的PE扎堆为数不多的“成熟企业”,而大量有潜力的中小生物医药企业却鲜有人问津。

上述PE坦言,生物医药企业由于其特殊性,从基础研发到成果转化的过程中,常常要经历两个被称之为“死亡谷”的曲折阶段,这两个阶段的死亡率均高达40%-50%,因此,少有PE会去投资这些企业。

死亡谷之一:研发投入大,周期长

“作为一家以生物医药研发为主的企业,我们成立十年了,至今还谈不上盈利。”A公司是北京一家纯研发型生物医药企业。该公司董事长表示,他们研发出的生物新药已经有若干种,也出售了部分,可是这些新药的转让费用很低廉,最少的一笔转让费只有200多万元。和公司前期巨大的研发投入相比,这些转让收入只是杯水车薪。

实际情况是:一个新药的研发,从作用机理到最终上市,获得批号,可能需要10年甚至更长时间,研发经费以亿为单位,而且在长达10年甚至更久的时间内,企业一直是持续投入,而没有任何回报。一直要等到产品上市之后开始卖钱了,才能够把投资收回,整个开发过程风险非常高。

与这家以研发为主的企业相比,记者走访的一些生物医药企业,大部份将注意力集中在销售额、利润的增长上,而非研发投入的提高上。甚至于,很多企业没有研发部门或者相对固定的研发人员。对于这种现象,A公司董事长无奈地表示,生物医药产业研发投入大,周期长,一般企业都不愿冒这个险。

北京振华投资副总经理王军认为,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20多年,却没有一家收入超过l亿美元的大企业。与国外比,我国生物医药企业竞争力普遍偏低,最明显的劣势就是我国的药企缺乏长期研发高投入的实力。据记者了解,中国目前每年审批的药品数量中90%是改剂型和仿制药,创新药比例偏低。截至目前,国内未研发出一个能打入国际市场的化学新药;作为国粹的中药,至今也未有一个产品畅销欧美。

“生物医药投资谈不上冷或者热,但一直没做起来是肯定的。”王军认为,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有两点:生物医药研发需要大量资金的长期投资,可是国内目前却缺少能够忍受漫长等待的PE,缺少将研发成果产业化的大买家;另一方面中国目前生物医药产业长期积弱不振,尤其是中小研发型企业,很多基金担心他们的投入将会打水漂。这也使得大部分PE对研发型的中小企业望而却步。

国内新药研发和产出能力非常弱,有关专家指出,我国在生物制药研究上的资金投入远远不在欧美等国家的数量级上,也不及日本等亚洲国家,新药开发进程缓慢。在国外,一项基因工程药物的研制需要耗资1亿美元甚至更多,而我国十几年来对生物医药的总投入还不到100亿人民币。作为全世界生物医药产业唯一实现盈利的美国,早在1997年就超过500亿美元,这些年来一直呈上升趋势,每年追加投资都在50亿美元以上。

按照国际平均水平,在全球范围内,生物医药企业每年用于研发的投入占其销售收入比重为8%,而欧美发达国家企业则达到了15%-16%,甚至有的企业达到了20%以上;而从科研人员和研发费用比重来看,国内生物医药企业的研究人员占比为4%,远低于国际先进水平基准20%,研发费用占比不足2%,也低于国际平均水平。

在医药产业,体现技术竞争力的还有一个最重要的指标,就是企业拥有的创新性药物的数量。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的一项研究表明,中国生物制药行业的企业中,能够生产的产品合计仅有20多种,仅为美国、欧洲和日本的十分之一,在新药开发上表现出明显的停滞态势,这些差距使得我国生物医药产业与世界先进国家差距正在逐步拉大。

这种先天的弱势决定了国内的生物医药企业出路过于狭窄,因为面对的市场比较狭窄,风险自然就高,很多外资PE在考虑投资生物医药企业时,市场半径往往是他们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某PE就告诉记者,在美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过程中,中小生物医药企业,尤其是研发、技术企业持续为产业的发展注入活力,成为产业内部战略合作或者兼并收购的主角,而在我国,这类企业却由于资金匮乏陷入“死亡谷”,穿越者寥寥无几。

死亡谷之二:市场推广成本高企

与A公司相比,同为北京企业的B公司要幸运得多。在穿越了“研发”这个死亡谷后,B公司拥有了自己的原研药,有准字号,原材料基地。在很多缺乏科研经费的中小企业眼里,该企业已经很幸运了:花费了数千万人民币、近十年时间研制出一个肿瘤辅助治疗的药品,在国内独树一帜。

在越过了研发这个难以逾越的瓶颈之后,B公司却悲观地发现,即使这样他们也有可能倒在市场推广上。

B公司现在面临的困境是:将新药推进各省的医保目录。这件事情说来简单,做起来确是费时费力,不仅要花费很多资金,时间成本也是不容忽视的:截至目前为止,他们在去年已经耗费周折进入了北京市的医保目录;今后的目标是打进全国各省市的医保目录。按照现在的政策,一个新药要进入每个省的医保目录,需要分别参加该省的招投标活动,也就是说,全国有三十多个省市自治区,B公司需要一家一家死磕。

“进入北京医保目录就花费了两年时间,一年到头马不停蹄参加各省医保目录招投标,一直到进入,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B公司执行董事颇为无奈地说,即便是进入医保目录之后,

每个省的渠道打通和宣传都需要一笔不菲的费用;更让该董事感到郁闷的是:对于一个刚刚研制生产,不为人所熟知的新药来说,即使进入医保目录也不代表你的销售就很好,还需要医生开药方才有用。而需要各省对口医生熟悉该药的疗效和药性,企业还得做大量公关,常见的就是建立临床中心,对医生进行推广――这依然是一个耗资巨大,周期长的工程。

就B公司来说,公司近年来的投入已经让它的自有资金全部耗尽,数千万的渠道和宣传费用,让他们伤透了脑筋。无奈之中他们只有寻求风险投资,也去寻求和PE的合作。

记者采访的某PE表示,对于B公司来说,他们最终没有进入主要是出于以下考虑:

第一,B公司团队优势不突出,缺乏渠道和市场方面的精英。该PE强调,这一点也是国内大部分中小研发型企业的共病。由于这类企业尚处于中小企业,企业结构设置不够全面和完善,研发时候尚可维系,一旦到了大规模推广的时候,这些短板就暴露了。

第二,未来几年增长不快,距离上市要求尚远。该PE谈到,虽然目前公司每年已经有了大概3000万左右的销售额,但是要在一到两年内销售额提升到1亿,基本符合上市条件,几乎是不可能的。

而据记者了解,B公司虽然没有实现大规模的产业化,由于是原研药,进入壁垒较高,产品毛利率要高于业内平均水平30%,且今后可以持续稳定。虽然该公司开出了较低的价格,底线是只要能够顺利推广和宣传各医保省,但是最终却没有一家PE愿意投资。公司执行董事无奈地告诉记者:PE们只愿意投资离上市距离很近的企业,其实他们投资中小企业来说,虽然周期长了一点,但是未来的回报一定不会比大企业要差的。因为在国内,尤其是北京,很多中小生物医药企业都是研发或者技术型的,这些公司多有知识产权,一旦获得资金进行产业化,前途不可限量。

“B公司所面临的市场推广瓶颈,这其中有企业发展的因素,但是更多的是国家的体制原因。”该PE坦言,即便是这是一家很有潜力的公司,也许在未来的若干年能实现爆发式增长,可是发展周期太长,他们等不起。

浮躁的资本

“我们需要投资的企业是包装后不久就能上市的。”当记者让某PE一定要在A和B中选择一家时,他表示,一般不会去考虑投资A公司,这样的风险实在是太大了。同时,他也表示,几年前他相中了一家北京的生物医药企业,一直积极争取,但是该公司对股份的出让显得很慎重。

采访中B公司执行董事就感叹:如果他们公司在美国的话,当新药做了一期临床之后,整个公司就可以上市了,而且价格不菲,怎么会像现在一样还要为推广费发愁呢?

在这种浮躁、急功近利的投资环境下,国内生物医药产业投资一直处于低迷状态。尤其是近几年流动性过剩,大部分PE都希望在短期内取得良好收益,成功上市套取现金。而生物医药是一个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它的发展也将影响一些传统产业,如食品、医药、能源等工业。因此,这个产业要长远发展,在企业发展的每个阶段都必须有足够的资金支持,企业进行产品创新,每个阶段也都要有资金做后盾。尤其是中小企业。

和众多在“死亡谷”前踟蹰不前的企业相比,面对国内市场的深圳华生元基因工程有限公司可谓顺风顺水,而当初没有嫌弃他们是中小企业毅然投资的资本们,也随着两者的强大获得了异常丰厚的回报。

作为国内第一家完全依靠引进风险投资发展起来的生物制药企业,华生元的主打产品――一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hEGF),从研究开始,就不断有以银行系为代表的资本进入,仅用了10年时问,就实现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rhEGF的产业化。

截止目前为止,华生元是国内少数能从科研、临床、新药注册到生产销售,由上游研发一直做到产业化的公司。对于华生元的成功,王军认为,公司最终是得益于一个好产品不断吸引了众多的投资者,少走了许多弯路,为产品尽快投入市场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当自主研发的抗心衰基因工程新药――重组人纽兰格林申请了多项国际专利后(泽生科技是国内极少数走向世界的企业),泽生科技CEO周明东才突然发现,“死亡谷”居然近在咫尺:那时公司后期研发和上市费用依然存在巨大缺口,“创新药物的费用惊人。从国际惯例看,一个药物的创新大概要12―15年时间,总费用大概是10亿美元,这是一个巨大的数字。这对一个自主创业的企业而言,难度可想而知。”B公司董事长说。

泽生没有倒在通向成功的最后一里地。最终是上海市政府的首个生物医药产业基金解救它于水火。在泽声最困难的时候,获得了300万元的政府基金,使它坚持了4个月,终于等到了8000万元的风险投资。此后,泽生继续获得了政府总计6100万元的无息贷款,成功跨越死亡谷。

截止目前为止,泽生是国际化最好的生物医药企业之一。这得益于公司一开始就将“重组人纽兰格林”的市场定位于全球市场,并在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申请了专利,并同时在全球展开多中心的临床试验。

银河证券研究中心医药行业分析师刘彦明认为,对生物制药企业来说,真正的困难是有没有足够资金的支持,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说,假如企业没有一个有前景的好产品,想从别人的口袋里把钱掏出来也很难。

现在社会上的闲散资金不算少,但有时候由于信息不对称,有钱的一时找不到好项目;有好项目一时又找不到资金,这种现象也是存在的。要妥善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包括风险投资在内的若干政策,对加快生物制药发展起到助推作用。

“华生元和泽生基本代表了国内中小研发型生物医药企业所走的两条不同道路:国内和国际,而针对这两种发展道路的多渠道融资模式,在国内仍不完善。”王军表示,从支持研发型中小生物医药企业发展的融资渠道看,第一阶段是政府引导基金,第二阶段是多轮VC或者PE,第三阶段是企业在证券市场上市募集必须的资金,同时VC和PE择机退出。在国际上,到了第二阶段或者第三阶段,就会有大型生物医药类企业进入,与这些中小研发型企业合作。

通过以上三个阶段,多个渠道的介入,中小生物医药企业才有可能完成最终的研发,并实现产品上市。而我国目前的情况是:国内目前没有适合研发型中小生物医药企业上市的证券市场规则,这些中小企业不能上市,变不能有效引导VC和PE进入,反之这些研发型中小企业便很难有做大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