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刻舟求剑的故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刻舟求剑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的发生变化,我们不能凭主观做事情。同样人不能死守教条,当情况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变化,否则就会失败。告诫人们不能片面、静止、狭隘的看待问题。
2、刻舟求剑是《吕氏春秋·察今》中记述的一则寓言,说有个楚国人,坐船渡江时不小心把剑掉进了江里,旁人劝他赶紧跳下江去打捞,但这位楚人却笑着摇摇头,说自有妙法。
3、他用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了一道深深的记号,然后自言自语道,我的剑就是从这里掉下去的,一会儿到岸后我就在这跳下去找剑。当船停下后,他就沿着记号跳进江里去找,却遍寻不获。
4、这个故事后演化出的成语就是“刻舟求剑”,一般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知道变通的意思。这个故事对那些思想僵化、墨守成规、看不到事物发展变化的人是一个绝妙的讽刺。
(来源:文章屋网 )
《刻舟求剑》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位楚国人要乘船渡江,不小心将剑掉到江里。于是,他就在船上刻了一个记号。等船靠岸了再去捡,结果捞了半天也没有找到。这个故事讽刺了那些愚蠢而又拘泥固执,不知事物发展变化的人。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常常出现这样事情。就拿我来说吧,记得我在四五岁时,妈妈带我去乡下的姥姥家。在我快要离开之前,我把我最喜欢的小珍珠埋到了离姥姥家门只有八步之远的小土坑里。回到天津时,我一直惦记着它会不会被人挖走,我的心一直悬着。终于在我九岁那一年,妈妈又带我去乡下姥姥家玩。刚一到那里,我首先做的就是挖土坑找珍珠。我仍然迈了八步,可是怎麽也找不到,于是我坐在板凳上左思右想。突然我想起来我现在长大了,步子也大了。原来是八步,现在就该是四步了。我试了试,果然挖到了。
小朋友们,在做事之前一定要认真思考,仔细分析,想好了再去做。否则,就会闹出和刻舟求剑的人一样流传千古的笑话。
关键词:初中语文;自主学习;培养策略;提问
一、将情景教学法引入语文课堂
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他们真正认识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就必须让他们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主动学习者。此时,情景教学法的应用能让学生更直观地学习语文知识,并在教师创造的语文环境中完成自主学习与问题的深入思考。
以《刻舟求剑》一文的学习为例,要改变学生的古文学习态度,克服学生学习古文的畏难心理,教师就必须改变传统学习模式,让学生从背诵文章、理解字词句段的含义转向对文章的整体性理解。此时,教师可以创设学习情景,让学生观看多媒体大屏幕上所播放的刻舟求剑这一小故事的动画和漫画,以此加深学生对这个故事的了解,并从多个方面分析故事中人物的心理、动作与神态。在初步分析结束后,教师还可以在班级内组织情景剧模仿比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了解来复述这个故事,并对复述得最完整、对人物心理及文章中心思想把握最为准确的学生进行奖励。
二、课堂提问与讨论环节的设置
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教师必须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与讨论空间,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该在一些重点和难点出现的地方进行提问,此时的提问以引导性提问为主,这能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同时获得准确的学习思路,并养成自主提问和自主思考的习惯。课程结束阶段,教师还要进行总结性提问,以一些情感与思想性的问题作为课程结束,能让他们更准确地把握所学知识,并逐渐形成以小组为单位的语文学习小组,此时,学生可以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思路与想法,而这也能拓宽他们的视野,让语文学习的灵活性更强。
总而言之,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激发他们主动学习、主动思考的习惯,就必须给予他们充足的空间,让他们在交流与讨论的过程中找到自己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制订更具针对性的学习方案,并逐渐养成自主分析与积极提问的习惯。
我们不会忘记《拔苗助长》中那个担心禾苗长不快而把它们一棵一棵往上拔的宋国人,我们不会忘记《南辕北辙》中那个想去南方的楚国却拼命往北赶的魏国人。每一则寓言都是一个流传已久的精彩故事。
《守株待兔》让我们懂得:偶然的一次机会,不应该去注视它,到头来只是一场空。《刻舟求剑》让我们知晓:不知道随着情况的变化而变化自己的主意,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
一则则寓言都闪烁着一道道智慧的光芒。寓言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更是当代人的精神食粮。它带给我们幽默,带给我们启迪,带给我们灵感,带给我们思想;它同时也带给我们新的思考、新的感悟、新的发现、新的想象。
相当一部分成语出自古代文献、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历史故事或外民族寓言。如果不明白成语产生的背景或来源,那么理解成语就会变得非常困难。因此,在成语教学中,充分利用古代文献、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历史故事,以绘声绘色的故事来讲解成语,让学生在时空穿越和历史情境中感受和体悟成语的魅力,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神话寓言故事类成语如“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等,历史故事类成语如“三顾茅庐”、“四面楚歌”、“完璧归赵”等,来自民间的如“水到渠成”、“雪中送炭”等,来自外民族寓言的如“醍醐灌顶”、“夜郎自大”等。
二、古今比照法
由于成语脱胎于古代寓言,许多词的古今意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古今语言又有一定的承接性和连贯性。因此,通过古今比照,加以区别,让学生在比照中掌握成语,不失为一条有效途径。
古今词义相比,有的词义扩大了,如“江河日下”中的“江河”专指长江、黄河,现在已经泛指所有河流。有的词缩小了,如“乳臭未干”中的“臭”是气味的意思,现代汉语中词义缩小了,指不好的气味。有的词义发生了转移,如“苟且偷生”的“偷”原指苟且、马虎,现已转移为“偷窃”。有的感彩发生了变化,如“灯红酒绿”,在古代是指饮美、环境华丽、夜饮聚会的欢乐场面,形容都市或娱乐场所的繁华景象,现在是形容寻欢作乐的腐化生活。
古今语法比较,如词类活用现象,“春风风人”的“风”的名词用作动词,“汗牛充栋”中的“汗”名词的使动用法,“飞沙走石”中动词的使动用法,“厚此薄彼”中“厚”、“薄”的意动用法,等等。
古今特殊句式的比照,如“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中的判断句式,“见笑大方”中的被动句式,“唯利是图”中的宾语前置句式,等等。
三、结构分析法
成语是一种结构固定的词组,通过分析成语的语法结构,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成语的含义,准确的辨析成语的音义,灵活的运用成语,从而提高成语教学效率。成语的语法结构大致有以下几种。
1.并列式:高瞻远瞩、云蒸霞蔚、改弦更张
2.偏正式:得意忘形、面面相觑、不经之谈
3.主谓式:胸有成竹、群贤毕至、鞭长莫及
4.动宾式:包罗万象、混淆黑白、草菅人命
5.连动式:一蹴而就、借花献佛、刻舟求剑
四、情景表演法
在成语教学中,通过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学生通过编故事、创设情景或者现场表演等,可让枯燥无味的成语变得活灵活现,如身临其境,在学会成语的基础上,更深入地体悟成语,体悟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和历史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成语教育和文化教育。
我要求学生创设一定的情景,然后构思一段对话,尽可能地多用成语。有的学生表达得相当不错: “中考名落孙山,百无聊赖的我整日碌碌无为,一天好友约我去海边散步,面对一望无际、此起彼伏的大海,我若有所思,大海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波涛汹涌,人的一生不也如此吗?谁都渴望一帆风顺的日子,但曲折坎坷在所难免,想到这里,我豁然开朗:只要奋发图强,明天会更美好!”短短一句话,就用了11个成语。
我还借鉴电视节目中的“你猜我猜”栏目,让一个同学表演成语,另一个同学来猜。如让学生表演“相依为命”,两名同学背靠着背,头无力地贴在一起,一脸的无助,表情真实而自然,一下子勾起了大家的恻隐之心。“相依为命”,所有学生都深深的理解了这个成语。这种做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成语的记忆不再是一个枯燥的过程。还可以将一些成语让学生变成小品、话剧等,利用课余时间演出,既能提高学生学习成语的兴趣,又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如“守株待兔”、“狐假虎威”等。
五、幽默问答法
充分利用汉语语言中的幽默成分,将一些成语幽默地组织到一起,通过问答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使学生在笑声和欢乐中不知不觉的学习成语知识,感受成语的魅力。
问:“最远地方有多远?”
答:“九霄云外、天涯海角”
问:“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答:“添饭滴入、天崩地裂、沧海桑田、面目全非、改天换地”
正确认识网络
健康使用网络
电脑:是指电子计算机;网络:是指在电的系统中,由若干元件组成的,用来使电信号按照一定的要求传输的电路或其中的一部分。这是我在字典中查到的电脑与网络的解释。
电脑是可以为人们做很多事情的:一些应用软件可以让人们绘图、打字、画画、设计更复杂的程序,完成更困难的工作,而电脑一但有了互联网,那可就是“如虎添翼”了,它的信息量更大了,可以让人们看新闻、可以浏览世界各地的风光;可以查资料,可以网上购物,可以游戏娱乐,可以炒股票,甚至不论多远的距离,两个人甚至更多的人可以视频聊天,缩短了人们之间的距离。有几次老师让我们找一些历史故事的成语,在词典上查很慢,可在网上,只要输入“历史成语故事”,然后百度一下,马上出来了很多的成语典故,什么“四面楚歌”啊,“声东击西”啊,“刻舟求剑”啊……还有详细的解释呐,真是太方便了。可是许多家长不让孩子碰电脑,反对孩子上网,这是因为,网上鱼目混杂,很多孩子沉迷于网络游戏,看一些不健康的东西,甚至为了玩游戏,骗父母骗老师,通宵在网吧上网玩游戏,大一点的孩子会去约见网友,上当受骗……这样怎么能学习好呢?怎么能掌握新知识呢?
我个人认为,可以上网,但要正确认识网络,健康使用网络,要知道,网络是用来为人们服务的,而不是让人们消沉的;是用来了解世界的,而不是让人们游戏人生的。家长们应引导孩子正确使用网络,教育孩子远离不健康的网站和游戏。作为孩子应明白自己目前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用网络上的知识提高自己的学习才是我们该做的。
关键词:初中物理;课堂导入;导入艺术
课堂导入是一堂课的首要环节,对于教师整堂课的实际教学效果却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与作用。笔者从事初中物理教育多年,以下,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尝试就初中物理课堂导入的具体策略展开分析与探讨。
一、故事讲解,激发兴趣
初中生的心智、思维尚未真正发展成熟,仍处在由直观思维向抽象思维逐渐过渡的关键阶段,这一时期他们依旧对生动曲折、意义深刻的故事情有独钟。因此,初中物理教师可以从他们的这一主观心理特征出发,尝试将故事融入课堂导入之中。相信,这样既可以充分满足学生的主观心理需求,在上课伊始环节就牢牢抓住其注意力以及全部思维,而且还可以实现新课、新内容的巧妙导入,真正将课堂导入的有利影响发挥到极致。
例如,在讲解“物体运动与参照物”这一内容时,我在上课一开始就向学生讲解了“刻舟求剑”的寓言故事:古时候有个人坐船出行,可是途中却不慎把剑掉入江中,他在船沿上刻下记号,并解释道:“我的剑是从这里掉下去的,我只要顺着这个记号寻找即可。”船又继续向前行驶了好长一段距离,当停止行驶时,这个人才顺着船沿上刻下的记号跳入江中寻找他的宝剑,可是却再也找不到了。
学生对于这一故事可谓是耳熟能详,可是却很好奇我为什么不讲解物理知识,反而一上来向他们讲解这个大家都听说过的成语故事。趁势,我向学生说道:“‘刻舟求剑’的寓言故事中其实蕴含着一定的物理学原理,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将要集中进行学习的知识与内容……”如此,借助故事讲解,一来勾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欲,二来更是将具体知识点巧妙融入其中,为接下来物理教学活动的更好展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巧设悬念,诱发思考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有“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的说法。教育实践更是表明:教师若是能在上课一开始,依据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及具体的教学内容,向其巧妙设置一些疑难问题,不仅可以快速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还能促使他们在问题的引导下有效思考。
鉴于此种情况,初中物理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中向学生提出一些既具难度,又同所学内容密切相关的问题,这同样可促使课堂导入充分发挥其作用。对此,我有着非常深刻的体会。如,在教学“压强”这一物理学概念时,我并没有一上来就向学生讲解压强的概念、公式、规律等具体知识点,而是首先带领学生分别进行了如下两个课堂小实验:
第一个实验:将双手伸展放在课桌上,身体尽量前倾,让伸展的双手支撑起自己全身的重量。
第二个实验:双手紧握成拳放在课桌上,身体同样前倾,尽量用紧握的拳头支撑自己全身的重量。
两个实验之后,我询问学生的感受,学生纷纷表示:“要想支撑全身的重量,紧握双拳时手明显要比双手伸展时痛得多。”“可是,你们的体重并没有变化,对桌面也施有相同的压力,为什么会有如此明显的感觉呢?大家可以尝试以小组为单位,尝试对此进行分析与讨论。”
如此,借助两个课前小实验,就巧妙地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充满疑问的学习氛围,有了疑问,学生自然也就对所要研究的事物及对象充满了浓厚的研究兴趣以及强烈的探索积极性,进而真正收获高效率、高质量的学习效果自然是轻而易举、易如反掌。
三、结合实例,增强学生的学习欲望
教育心理学研究认为,学科知识同学生日常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越密切、越不可分割,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热情也就越高涨,也就更能积极、主动且自觉地投入到相关学科的具体知识点学习活动之中。上述研究给予了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初中物理教育工作者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行为特征,在上课之初有意识、有目的地向学生展示与他们自身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生活实例,这必将在实现新课顺利导入的同时,最大限度上增强学生对新知识、新内容的学习动机,也必定能为教师接下来的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提供充足的保障。
如,在学习“升华和凝华”时,我就在上课一开始,向学生罗列了他们日常生活中的几种常见自然现象:
1.白炽灯用久了,灯内的钨丝比新的要细一些;衣箱中的樟脑丸随着时间的流逝会越变越小;冬天,冰冻的衣服逐渐变干……
2.用久的电灯泡要比新灯泡黑一些;从冰箱里刚拿出来的冰棍上通常会有一层“霜”;寒冷的早晨,窗玻璃上凝结着冰花……
这些现象都是初中生日常生活中常见或者亲身经历的实例,可是他们对其却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在课堂导入环节将这些常见的生活现象展示在学生眼前,就在很大程度上带给学生一种新颖感与别致感:原来,物理学知识蕴含在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此种认识及感悟的产生,又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他们充满浓厚的学习兴趣以及积极性,从而确保自身在最愉悦、最欢快的状态快速融入具体学习活动之中做好了最充分的准备工作。
初中物理课堂导入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物理一线教师只有真正从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实际认知水平以及已有社会生活经验出发,才能真正保证导入的科学性与有效性,也才能促使其充分发挥其实质作用,进而为收获物理课堂高效率、高质量课堂教学效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石建红.刍议初中物理课堂导入技巧[J].启迪与智慧,2013(05).
我们所学过的课文,有许多篇寓言故事。学习寓言,要通过“言”得出“意”,其实这就是归纳寓言的寓意。
不管是清晰还是朦胧,凡事皆存有目的性,相比之下,传统的寓言故事的目的性往往十分鲜明且又个性突出。因此,一般情况下,寓言的直接寓意还是比较容易看懂的,但我们又不应当仅仅满足于这种表层意义的理解,要努力去剖解寓言的多元多向性,在顺其表达的层次、角度理解寓意的过程中,着力探究其中必定存在的一般意义与特定意义、表层意义与深层意义、隐含意义与言外之意、本体义与比喻义等,尽力在分解和提炼的进程中多层面地发掘寓言故事的“意”之所在或“意”之所重,藉此来锻炼和提高自己的读解水平。现例说如下:
一、由表入里的层面剖析
像“刻舟求剑”、“画蛇添足”、“守株待兔”这类学生普遍熟知的寓言故事,拿来作一番由表入里的寓意剖析,无疑可以提高学生了解事物、认知事物的思辨能力。
“刻舟求剑”的故事,表面上看是在讽刺那些思想闭塞、固执拘泥的人,进一步分析就会看出它实际上是在嘲笑那些顽固守旧、反对革新者,而其告诫人们要懂得运动与相对静止之哲理关系的寓意就更深一层了。
“画蛇添足”的故事,看似是要说明假如做了多余的事反而会把事情搞坏,但如果稍微理性地分析一下,就可以从中挖掘出它的更深一层的寓意――取胜者应适可而止,不可因贪多而走向反面,从理论上说就是要懂得主观意识是客观事物的反映,真理多跨一步也会变成谬误。
再看“守株待兔”,表层寓意是讽刺那些企图不经过艰苦努力而侥幸获得成功的人;中层寓意是嘲笑那些“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的政治上的保守派;深层寓意则是告诫人们要认识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关系。
二、顾此及彼的角度分析
无论是要看清某种客观事物,还是要表现某种主观意向,注重多角度都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寓言寓意多向多面的特点可以激活学生认知、表述、阐发的角度。
像“滥竽充数”的故事,我们通常都是着眼于“滥竽”来评判,认定没有真才实学的人靠蒙混骗人是不行的,即不应以次充好。可换一个角度来分析,寓言不也讽刺了像齐宣王一类的昏庸者吗?齐宣王不昏庸,南郭先生又何来“充”的机会和效果。与此类似的还有诸如“狐假虎威”、“买椟还珠”等寓言故事。从“狐假虎威”中,既可以看出狐狸的狡猾,也应当分析出老虎的昏聩;而“买椟还珠”的故事,既可以说是对买者只重形式忽视内容的一种讽刺,也存有对卖方只重手段忘了目的的批判。
还有像“黔驴技穷”的故事,从老虎的角度或立场出发,寓言告诫人们要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要被貌似强大的对手所吓倒,同时也讽刺了色厉内荏外强中干的恶势力;而从驴子的角度来分析,寓言又警示人们,要清醒地认识自己,谨慎地应付不利的环境,不要“出技以怒强”,这是从消极的一面去理解,从积极的一面去认识,这则寓言也讽刺了缺乏自知之明的人。
三、或是或非的取向辨析
中国的传统寓言故事,其可辨析的内蕴也毫不逊色。就拿“愚公移山”的故事来说吧,本来用以赞美真诚专一、敢于藐视困难――可谓寓意之一,也可用以赞美苦干实干、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可谓寓意之二,还可说明对任何问题都要辩证地看――可谓寓意之三,但与此同时,也可以从完全相反的方面提出诸如“与其搬山,何不迁屋?”“为什么愚公听不进不同意见?”“不从实际出发会有什么结果?”“‘山不加增高’的说法符合科学道理吗?”等问题。
还有像“毛遂自荐”的故事,毛遂的自告奋勇固然可敬,但为什么非得到关键时刻才让如此的人才挺身而出呢?平原君在识人用人方面显然有很大的失误,他不但没能发现毛遂这样的人才,而且亲自遴选的另外十九位又皆为平庸无能之辈。毛遂自荐的“是”与平原君识人的“非”,正是这一故事最可咀嚼之处。
寓言是我们的好朋友,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人从都喜欢它。有人给寓言打了个形象的比喻:寓言是一个“怪物”,当它朝你起来的时候,分明是一个生动活泼的故事;但当它转身离开的时候,却突然变成了一个严肃认真的哲学家。
其实,寓言是一种常见而又有趣的文章体裁。寓言中的“寓”就是“寄托”的意思;“言”就是要说的“话(或道理)”。寓言的作者常常借助于生活中的事情娓娓道来,通过这样的一些人和事将作者想要说的话(或道理)不直接说出,而是隐藏在故事中让人去细心体味。这种文体常常采用拟人和夸张的手法,使所要展现的内容形象、鲜明。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课伊始,教师如果能通过巧妙的导入设计,调动学生,创造出学习、竞赛、思考、优美等等各种于课堂教学目标相对应的情境,那就为一堂好课奠定了坚实的基调。我们在教学中常有这样的体会,当一节课的开始学生们开始积极发言,那被调动的不仅是学生,甚至还包括我们自己。
一、问题导入
只要有问题就是好事,最怕的是学生默默无语。学习源自于疑问,结合课文,在导入中提出疑问,激发悬念,让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中心存疑问,渴望答案的求知情境中学习。民族地区小学生虽然存在语言交流障碍等问题,但同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生活经历的丰富多彩,常常为文本的延伸拓展埋下伏笔。我常在课前给学生来一个“小甜点”,给他们一些语文的趣味题,从而激发他们讨论和思考的兴趣,培养他们动脑的习惯,更为一堂课创造了探索的气氛。如:教学《珍珠泉》时提出为什么此泉叫珍珠泉?泉水有什么特点?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去听课。又如:《找骆驼》这一课,抓住一个“找”字,为什么找,最终找到了吗?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
二、语言导入法
教学时,教师的语言首先应准确、精练,其次还应生动、形象、富有感情,这样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学《鸟的天堂》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在我国南海之滨广东,有个闻名中外的风景区,那里有一株五百年的古榕,它独木成林,浓荫覆盖着整个小岛,林中栖居着上万只鸟,可以说是鸟的世界,鸟的天堂。著名作家巴金游览之后便写下了《鸟的天堂》。文章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展现了鸟的天堂的优美和情趣,使我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吧。”寥寥数语,就拨动了学生求知的心弦。
三、实验导入
实验最大的好处是直观性,在理科的教学中提倡多动手做实验。同样,在语文的教学中何尝不可以吸取其他科目的经验。有的时候一个有趣小的实验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教学《刻舟求剑》,先以模拟情境演示,一艘小船可以前后移动,“剑”从“船上”落到水中,在船舷上刻上记号,然后使船向前行进。演示到这,要学生说出用“刻舟”的办法“求剑”能不能求到。于是,学生凭借眼前的形象进行分析推理:剑从某处落入水中,已不能随船前行;船不断前行,离剑愈来愈远;到了对岸,与剑距离更远。从而得出“剑”是捞不到的结论。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分析这个人错在哪儿,从而认识到错就错在用不变的、静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没有看到事物的本身是在变化的。模拟情境帮助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去深入地认识事物的本质。
四、诗词导入
中国传统的诗词讲究意境,意境本身就是一种高浓缩的情境。运用与课文相关的诗词做铺垫,可以创设一种优美的情境,最快的激发学生的心理感受。比如在教学《春天来了》这一课中,优美的文章需要学生的感情去体验。所以我在课前布置学生去寻找自己喜欢的有关春天的诗。上课时我请学生起来充满感情的朗读这些优美的诗句,在老师的提示下,春境仿佛一幅幅的呈现在同学们的眼前,通过诗句的意境的引导,学生们进入了春天的环境中,学生自然能够较好理解课文。
五、生活导入
学生都喜欢和自己生活有关的文章,特别是民族地区小学生,在文本中找到与自己熟悉的生活情境,往往能激发她们的学习兴趣。创设生活情境导入课文,能够消除学生对课文的畏惧情绪,使他们带着一种放松和快乐的心情去学习。比如在学习《我的老师》一课中,我先请学生说自己心目中的老师形象,然后拿学生写给我的意见,自我批评还不是一个好老师,请同学和自己心中的老师做个比较。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后告诉大家课文中的老师好在哪里。
六、音乐导入法
音乐是激发人体情感的催化剂,教师在教学中运用音乐导入更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教学《七子之歌》时,教学伊始我给学生放了一段《七子之歌》的乐曲。优美的曲调,清新的旋律,如泣如诉的吟唱,立即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七、故事导入
故事总是吸引着孩子们的。孩子爱听故事,民族地区小学生从小就在倾听各种喜闻乐见的家乡故事中长大,各种和课文有关奇闻逸事往往使学生兴致勃勃的进入课文的学习。这其中常见的就是作家的小故事,其影响常不限于课内,有时还会激起学生课外的阅读兴趣,自己去寻找作家的作品来阅读。如:《画杨桃》这一课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先给学生讲述一个有关观察的故事,如藏民族文化中的智者的故事,或者是学生熟悉的达芬奇画蛋的故事,或者是阿凡提的故事,都能使学生迅速引起任何观察的学习兴趣。
八、利用信息技术,创设乐学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