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治范文

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治

第1篇: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治范文

【关键词】火针治疗;皮肤疾病;疼痛原因;护理

【中图分类号】R24531+6【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7)02-0108-02

Cause Analysis and Nursing Countermeasures of Treatment of Skin Diseases with

Fireneedle of The Pain Caused by Fire Needle Acupuncture

LIU QianDAI Ling*

Affiliated Hospital of Yunn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Kunming 650021,China

Abstract:Fire needle for treatment of skin diseases in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is remarkable, widely used. But in the operation process of pain. Some patients have a rejection of the therapy,therefore, in order to alleviate patients in acupuncture treatment of pain and improve the therapy clinical efficacy and compliance,This causes the needle in the treatment of skin diseases caused by pain were analyzed from six aspects,and put forward the nursing countermeasures to reduce the pain.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the treatment of skin diseases and promote the application and promotion of fire needle, fire needle therapy in clinic.

Keywords:Fire Needle Therapy;Skin Diseases; Cause of Pain; Nursing

火针疗法是将特制的针具用火烧红后,快速刺入腧穴或皮肤局部,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是中医学的特色疗法之一[1]。《黄帝内经》称火针为“大针”、“燔针”,称火针疗法为“粹刺”。《资生经》称火针为“白针”。《备急千金要方》称火针为“煨针”。《伤寒论》称火针为“烧针”。《素问・调经论》曰:“……燔针劫刺”,称火针疗法为“燔针”。晋代《小品方》一书,最早提出了“火针”的名称。经过历代医家的研究和临床实践,通过逐步改进、完善和发展,火针疗法已成为独特的针灸疗法。火针在治疗皮肤疾病中的作用主要有升阳气,美面部容颜;温中阳,令四肢温暖;清血热,消皮肤疮疹;行气血,散壅积瘀滞;通经络,消肌肤麻木;散风邪,养筋脉止痛;泻毒痈,排脓祛浊秽之功效[2]。火针疗法因具有操作简便、疗效显著、成本低廉等特点而被患者接受,火针治疗皮肤疾病以瘙痒性皮肤病最为显著。但火针针刺需直接在患者身体上操作,具有一定的创伤性及疼痛性,部分患者认为用火针治疗的疼痛较为剧烈,笔者结合临床分析疼痛原因并提出护理对策。

1火针疗法产生疼痛的原因

11针刺疼痛机制人体皮肤具有感受痛觉、触觉、热觉、冷觉等功能,疼痛是机体对现在的刺激和以往经历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主观感受和体验,进针时的疼痛主要来自皮肤,皮肤含有上百万感应接受器和神经末梢感觉外来刺激,尤其是在厚1~2mm的真皮内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3]。每当身体的某些部位特别是皮肤的神经末梢受到超强刺激时,就可以引起机体的反应,从而使患者感觉到疼痛,火针进针时除了有针刺痛外,还会伴有灼烧感,即“针”的机械刺激和“火”的热刺激导致患者的痛觉更为明显。

12患者因素

121皮损性质及部位感染性皮肤病本身会伴有局部疼痛和神经痛,例如痈、疖、痤疮、湿疹、皮炎等及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由于疾病本身的特点,火针针刺时疼痛会较前加剧如蜂叮咬,部分患者不易接受。根据皮损部位的不同,头面部、手足掌面及指趾端,对痛觉比较敏感,如果进针点恰好选在敏感点上,会产生明显的刺痛,胸腹部次之,腰背部及四肢痛感较轻。

122心理因素由于部分患者对火针的认识不足,认为火针“土”、“痛”、“危险”及对针具的恐惧[3],在针刺过程中,如果过分强调或暗示针刺以后会产生疼痛,患者往往会在接受到暗示以后感觉恐惧和疼痛的加剧,另外,不同个体或同一个体在不同时间的耐痛阈可能存在差异,耐痛阈与年龄、社会经历、环境以及患者对术者的信任度等因素有关,个体对疼痛的注意程度也会影响其对疼痛的感觉,当术者为其消毒,点燃酒精灯后,会造成患者自觉紧张,若治疗时患者过分紧张导致局部肌肉痉挛致使针刺部位不准确,则直接影响了治疗效果。

123患者因对火针治疗认知不足,产生恐惧心理,表现为面部表情紧张、肢体僵硬。不舒适的会对疼痛造成很大的影响,在保证舒适的同时,针刺时皮肤表面张力越高,患者疼痛感觉越轻;长时间保持同一,可造成受压部位局部循环障碍也会影响患者的痛感。

124年龄及性别年龄对疼痛的耐受性和敏感性的影响是不同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疼痛的耐受性逐渐减弱。老年痛觉又随着年迈而日趋迟钝,临床上常有老年人因缺乏疼痛主诉而延误诊治。另有研究表明[6],疼痛存在性别差异,根据男女大脑结构和功能、性激素水平、社会心理功能的不同,女性对疼痛敏感性较高,痛阈较低。

13术者因素

131术者操作技能火针治疗是一门操作性极强的学科,《针灸大成・火针》曰:“灯上烧,令通红,用方有功。若不红,不能去病”,“烧针时必须通红发白,再进针,如不红则疼痛甚”[4]。火针烧针温度不够会令疼痛加剧,因火源距所刺部位较远、术者的指力和腕力不够,或初次使用者因操作要领掌握不熟练,行针缓慢导致针体温度较低,往往疼痛更为明显。另外,不同刺法适应不同的病症,火针的刺法有速刺、顿刺、留刺、点刺、灼刺、割刺等,《针灸大成・火针》说刺针“切忌太深,恐伤经络,太浅不能去病,惟消息取中耳”[4]。欲达到“消息取中”,深浅操之,手有定数,非十年功夫不可得。针刺深度和角度不同也会影响患者的痛觉。施术者消毒后酒精未干就行针导致酒精沿针孔渗入而引起明显疼痛,术者应待酒精完全挥发后方可行针。

132术者的心理对于初次操作者由于经验缺乏产生畏针心理,故“畏火针者勿施针于人”否则心惧而手软,往往不易进针或弯针而加强疼痛刺激。

14针具因素患者病情、年龄、体型、皮损部位各有差异,针具的长短粗细质量不同,在进针、出针时均会引起患者不同程度的疼痛,针体过于老化,针尖变钝,其锋利度不够等也会给患者带来疼痛。

2减轻疼痛的护理对策

21降低针刺疼痛感目前表面麻醉剂在皮肤美容整形方面应用相当广泛,已有文献[7]报道,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在治疗颜面部皮肤疾病的表面麻醉中,镇痛效果较好,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和接受度从而保证了治疗效果。

22患者因素护士应耐心给患者做好解释沟通工作,给患者讲解针刺的感觉,提高患者对疼痛的认识,消除顾虑和不必要的紧张,并让其他治疗效果较好的患者现身说法,进一步提高自信心,克服疼痛的伴随症状。行针时可以和患者进行轻松的交谈,转移注意力,减轻疼痛感。人们常说“音乐是良好的止痛药”,音乐可以影响人的情绪和心理,治疗时放一些轻松、舒展悠扬的轻音乐可避免一切紧张、焦虑及恐惧心理,使患者放松,积极配合治疗。另外,舒适的可以减轻患者针刺时的疼痛,选择以病人肢体舒适和术者操作方便为基本原则,对患者应采取的势、所需的时间提前告之,并告诉其减少痛苦的最佳方法,使患者能更好地配合,根据施针部位不同,可于枕下、肘部、小腿、N窝、踝部垫小枕,治疗时间长的患者协助其随时更换。

23术者因素首先,术者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操作技能,施针前要评估患者的皮肤情况和合作程度,并能准确定位腧穴,操作者应苦练腕力、指力和技巧,仔细体会针感,做到“神安、气定、手稳”,要注意持针姿势,施针时动作要轻快,切忌鲁莽操作。火针加热时务必要加热到针体通红发白,当火针针体离开火焰后要疾速刺入皮损或穴位,酒精灯应尽量距所刺部位或穴位近些,这样可以减慢火针的冷却速度。出针后局部疼痛可用黄金万红膏涂擦或局部冷疗以缓解针刺后的疼痛。另外,对于术者的心理要求要具有耐心、信心、责任心,首先耐心的倾听患者诉说的各种症状,通过分析患者的症状和对患者细致的解释,给予安慰和鼓励以增强信心,消除恐惧心理。术者应注重自己的外在形象和言谈举止,多与患者交流,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增强患者的信任度[5]。总之,术者要反复锻炼操作技能,克服畏针心理,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质,加强护患沟通,使火针在临床皮肤疾病治疗中得以更好的应用。

24针具因素施针前对患者进行评估,选择粗细、大小型号适合的针具,面部、皮损病灶表浅、皮肤肌肉较薄处一般选择毫火针,行针前检查针具包装是否完好,针尖是有否钩,针体是否弯曲,反复烧针导致针体变脆,容易发生弯针和折针,对于老化的针具应及时更Q。

3结语

火针疗法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随着针灸学的发展,火针在治疗皮肤科疾病方面有了越来越广泛的运用[8],但由于火针疗法本身的特点和患者认知的不足,制约了火针的应用和普及,作为中医学的践行者,有义务研究改良火针的操作方法及规范操作流程,提高人们对火针的认识,充分发掘火针治疗的潜力,积极与患者沟通,推广普及火针疗法,共同促进针灸事业发展。

参考文献

[1]郑成强,周天秀,,等.火针疗法功效及临床运用概况[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5,36(4):90.

[2]向阳,赵田壅,向云飞.火针美容技法图解[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13-15.

[3]董素亭,张彬,刘卫华,等.心理干预对针刺所致疼痛的临床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0,37(9):1812.

[4]苏柏栓.火针疗法[J].中国民间疗法,2011,19(9):11.

[5]张娟,王悦,陈廷,等.无痛化针刺的探讨与应用[J].湖南中医杂志,2015,31(8):93.

[6]彭慕云,杨晓苏.疼痛性别差异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3,19(11):690.

第2篇: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治范文

关键词:妊娠糖尿病;诊断标准;护理干预;新生儿;妊娠结局

妊娠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GDM)是常见的妊娠期并发症之一,从数据来看[1],现阶段GDM的发生率不断增加,血糖增高对妇女的正常妊娠、围产管理,对新生儿的质量,都有许多负面的影响。GDM的诊断标准一直仍有争论,国际妊娠与糖尿病研究组织(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Diabetes and Pregnancy Study Groups,IADPSG)在2010年了新的更加严格的关于GDM的诊断标准[2],江苏大学附属江滨医院妇产科前期执行美国国家糖尿病数据组(National Diabetes data Group NDDG)标准诊断,自2012年底后开始执行2010年版IADPSG的诊断标准。研究人员观察了护理干预对按照旧标准未诊断为GDM、按新标准诊断为GDM的患者的影响,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12月在江苏大学附属江滨医院妇产科建立档案、生育的孕妇321例,所有孕妇按照NDDG标准未诊断为GDM,按IADPSG标准诊断为GDM,为干预组;同时回顾检查了2012年1月~12月建立档案、生育完毕的孕妇,检出按照NDDG标准未诊断为GDM,按IADPSG标准诊断为GDM的孕妇303例,为对照组。干预组年龄20~37岁,平均年龄(25.6±5.3)岁,初产妇280例,经产妇41例;对照组年龄19~36岁,平均(27.0±5.6)岁,初产妇252例,经产妇51例。两组间一般情况无统计学差别。入选的孕妇在妊娠之前未发现糖尿病,无心脑血管病表现,排除高血压、肝肾疾病、慢性感染等孕妇。

1.2妊娠期糖尿病诊断的新旧标准

1.2.1 NDDG标准 江苏大学附属江滨医院妇产科之前执行的2000年NDDG标准诊断[3],孕妇进行75g糖筛查试验,测血糖值,空腹不超过5.6mmol/L,1h不超过10.5mmol/L,2h不超过8.5mmol/L,3h不超过6.7mmol/L,超过一项诊断为糖耐量异常,超过两项及以上者,诊断为GDM,进行干预。

1.2.2 IADPSG标准 江苏大学附属江滨医院妇产科执行的新的诊断标准为2010年版IADPSG的GDM诊断标准[4]:孕妇进行75g糖筛查试验,血糖空腹不超过5.1mmoL/L(92mg/dl)、1h不超过10.0mmoL/L(180mg/dl)、2h不超过8.5mmoL/L(153mg/dl),只要一项血糖值达到或超过标准,诊断为GDM,进行干预。

1.3孕产期的护理干预 对照组孕妇按2000年NDDG标准诊断准为正常情况,按照原指南建议给予常规的护理,定期进行随诊,随围产周期接受常规孕期教育。

干预组孕妇在常规处理的基础上,给予严格的心理、饮食、运动等方面的护理干预。①心理干预:护理人员主动加强与孕妇的交流与沟通,详细讲解GDM相关知识,使孕妇了解病情,缓解紧张情绪;②饮食干预:干预组孕妇接受较为严格的饮食护理干预,定期营养宣教,按照体重的不同制定营养食谱,补充所需营养物质;③运动干预:根据干预组患者血糖、体重增加、胎儿发育等情况,设计合理的运动方案,促进糖代谢利用,指导孕妇运动量的合理性、注意的禁忌事项等。

必要的降糖治疗:干预组患者定期复查血糖,经心理、饮食、运动等方面的干预后,血糖仍高者,根据内分泌科医师的指导,接受口服降糖药物或者合理的胰岛素治疗。

1.4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妊娠并发症、妊娠结局等。观察两组患者新生儿的围产情况。

1.5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19.0中文版,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比较用χ2分析。以P

2 结果

2.1妊娠并发症的比较 干预组总的妊娠并发症的低于对照组的发生率,其中:妊高症、羊水过多、糖尿病酮症、子痫及子痫前期、胎儿宫内发育迟缓、胎儿宫内窘迫、胎膜早破的发生率低于对照,P

2.2妊娠结局的比较 干预组孕妇引产失败的发生率与对照组相仿,发生剖宫产、侧切、产道损伤的几率明显低于对照,P

2.3新生儿质量的比较 两组新生儿的出生体重、Apgar评分未表现出差异,发生新生儿黄疸、难产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比例区别不大,P>0.05;但是干预组孕妇出现巨大儿、低体重儿的比例低于对照组,新生儿低血糖、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生率也较低,P

3 讨论

妊娠期糖尿病是指无糖尿病的孕妇在妊娠期间出现糖耐量异常、血糖升高,常见空腹血糖正常,餐后血糖明显升高,肾糖阈下降,肾性糖尿,严重影响母婴健康。近年来,我国饮食结构变化,成人肥胖率上升,GDM发病率既往报告在1%~5%,许香香等人报告[5]采用第七版《妇产科学》、ADA标准的GDM发病率分别为10.40%、10.66%,采用IADPSG标准后GDM的发生率则有19.83%,上升趋势明显。

本病虽多能恢复,然而血糖升高对母婴的近、远期影响是明确的,诸如胎盘异常、子痫前期、子痫、妊高症、胎儿生长受限或过度生长等[6]。GDM主要影响在于,孕妇体内往往同时有胰岛素升高及胰岛素抵抗的情况[7],同时,妊高症与GDM在发病环节上存在一定相关性,GDM孕妇出现子痫前期往往是早产的重要诱因[8]。GDM孕妇在妊娠中后期,血糖控制不佳,存在潜在的胎儿畸形、诱发流产等意外风险[9]。对胎儿,其可出现继发性高胰岛素血症,促进胎儿过度发育,出现巨大儿[10];胎儿在娩出后,继发性高胰岛素血症往往不能立即纠正,可诱发低血糖反应[11];其肺泡活性物质合成降低,发生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可能性也高于正常胎儿[12]。因此,严格的妊娠期血糖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

由于相当部分的GDM孕妇无明显症状,空腹血糖也正常,江苏大学附属江滨医院妇产科在执行2010年版IADPSG的GDM诊断标准后,发现检出的GDM孕妇有明显增加,同时由于IADPSG标准检查更为简单,并未对临床工作增加明显的负担。通过研究发现,在IADPSG标准诊断为GDM而NDDG标准未诊断为GDM的孕妇人群中,进行严格的护理干预,加强血糖管理,明显降低了妊娠并发症、改善了妊娠结局与新生儿质量。可以认为IADPSG标准简便易行,利于优生优育工作开展,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李青.妊娠糖尿病不同诊断标准对妊娠及新生儿结局的影响[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15,29(1):23-25.

[2]魏玉梅,杨慧霞.妊娠期糖尿病诊断标准变迁[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3,29(4):295-298.

[3]杨慧霞,魏玉梅,孙伟杰.妊娠期糖尿病诊断标准的新里程碑[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10,13(3):177-180.

[4]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Diabetes and Pregnancy Study Groups Consensus Panel.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Diabetes and Pregnancy Study Groups recommendations on the 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hyperglycemia in pregnancy[J].Diabetes Care,2010,33:676-682.

[5]许香香,冯一奇,汪云,等.3种不同诊断标准妊娠期糖尿病妊娠结局分析[J].交通医学,2013,27(3):295-297.

[6]肖苑玲,潘石蕾,陈炜,等.妊娠期糖尿病与妊娠并发症的相关性[J].广东医学,2013,33(23):3575-3576.

[7]王炎,于健,于江.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与代谢紊乱的临床观察[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09,23(3):40-44.

[8]熊英,孙长学,李玲,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血清瘦素、胰岛素水平变化及相关性研究[J].贵阳医学院学报,2009(3):311-314.

[9]吴昊,谢毅,张炜,等.妊娠合并糖代谢异常与胎儿畸形的关系[J].现代妇产科进展,2010,19(2):107-110.

[10]杨慧霞. 妊娠合并糖尿病对母儿的影响及处理[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09,6(6):1-3.

第3篇: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治范文

关键词:呼吸系统疾病;选择性剖宫产;围产期;临床分析

近年来,剖宫产的发生率明显增加,已经发展成为一种社会现象。根据WHO的全球性调查显示,我国剖宫产的概率最高,达到46。2%[1]。但是,由于选择性剖宫产中的胎儿没有经过宫缩和产道的挤压,促使胎儿在很短的时间内脱离母体,对于子宫外的环境不适应,导致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率较高。湿肺、吸肺、气漏、呼吸窘迫综合症(RDS)、持续性肺动脉高压(PPHN)等疾病的发生,严重影响到新生儿的存活质量[2]。本文对我院2012―2013年收治的104例足月剖宫产进行回顾与分析,从中探究新生儿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情况。具体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资料来源于我院2012―2013年收治的剖宫产案例104例,其中对照组52例,经过试产后进行剖宫产;观察组52例,直接进行剖宫产。在对照组中,孕妇年龄在20―35岁之间,平均年龄28.0±1.5岁;孕周在38―40周之间,平均孕周39.0±1.2周;新生儿男性22例,女性30例;体重在2400―4200g之间,平均体重3480±350g。在观察组中,孕妇年龄在22―38岁之间,平均年龄29.5±1.2岁;孕周在38―40周之间,平均孕周39.0±0.8周;新生儿男性28例,女性24例;体重在2600―4000g之间,平均体重3050±480g。两组在年龄、孕周、新生儿性别、体重等资料上不存在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临床诊断标准(1)孕妇的分娩孕周为36―40周之间,单胎妊娠,分娩发动前进行选择性的剖宫产并且活产。(2)将患有心脏、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及相关并发症的孕妇进行排除。

1.3临床分析方法对照组直接进行剖宫产;观察组首先进行试产,因孕妇恐惧、不愿忍受疼痛、有剖宫产指征而采取剖宫产。

1.4观察项目与指标(1)比较两组新生儿的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率,疾病主要包括湿肺、吸肺、气漏、RDS、PPHN。(2)比较两组新生儿的呼吸系统疾病的干预措施,主要包括常压吸氧、常频通气、高频通气、NCPAP。(3)比较两组新生儿的疾病治疗的转归情况。

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说明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在呼吸系统疾病发生率上的比较观察组新生儿在呼吸系统疾病上(湿肺、气漏、RDS、PPHN)的发生率上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

表1两组在呼吸系统疾病发生率上的比较

组别 例数n 湿肺 吸肺 气漏 RDS PPHN

观察组 52 9(17.3%) 3(5.8%) 3(5.8%) 4(7.7%) 5(9.6%)

对照组 52 2(3.8%) 4(7.7%) 1(1.9%) 2(3.8%) 1(1.9%)

p <0.05 >0.05 <0.05 <0.05 <0.05

2.2两组在呼吸系统疾病干预措施上的比较观察组新生儿在出生后需要呼吸支持或机械通气的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2。

表2两组在呼吸系统疾病干预措施上的比较

组别 例数n 常压吸氧 常频通气 高频通气 NCPAP 总计

观察组 52 8 4 3 5 20(38.5%)

对照组 52 2 2 1 1 6(11.5%)

p <0.05

2.3两组在疾病治疗转归情况上的比较观察组的住院治疗时间明显多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3。

表3两组在疾病治疗转归情况上的比较

组别 例数n 平均住院时间(天) 治愈例数 死亡例数

观察组 52 10.0±2.5 24 0

对照组 52 5.0±1.0 10 0

p <0.05 >0.05 >0.05

3.讨论

3.1剖宫产新生儿肺病多发的原因剖宫产新生儿发生肺病的直接原因是肺液过量。肺液由肺组织产生,随孕周增加,而肺液的吸收和儿茶酚胺密切相关[3]。选择剖宫产的新生儿,一方面血液中的儿茶酚胺浓度低,不能抑制氯离子汞的活性,不能有效终止肺液的分泌。另一方面,没有经过宫缩和产道挤压,肺泡、气管内的肺液不能及时排出,导致肺液含量过多,从而促使湿肺、吸肺、气漏、呼吸窘迫综合症、持续性肺动脉高压等呼吸道疾病的产生。

3.2剖宫产患者的护理注意事项第一,采用剖宫产的新生儿需要进行严密的监护,在出生后的12小时内要重视呼吸问题的发生,一旦发生疾病马上转入儿科进行治疗。第二,治疗过程中仔细观察患儿的病情,对血气分析和胸部X线进行动态监测,出现呼吸困难但采用常压吸氧效果不明显的情况,要进行机械通气或NCPAP[4]。第三,剖宫产患儿在发生呼吸系统疾病的同时,常常会伴有低钙血症、低血糖、喂养不耐受的情况,需要引起注意。综上,为保障母体健康和新生儿的存活质量,鼓励孕妇阴道试产,考虑剖宫产对母婴造成的不利影响,从而降低剖宫产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洪海洁,王谢桐. 足月选择性剖宫产时机与新生儿呼吸系统疾病的相关性分析[J]. 实用妇产科杂志,2012,04(11):270-274.

[2]富琴琴,蒋琦,林梅芳. 足月选择性剖宫产1732例临床分析[J].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0,06(02):48-49.

第4篇: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治范文

摘 要 目的:探讨老年肺结核病漏误诊原因,提高对老年肺结核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对392例漏误诊的老年肺结核患者的肺结核分型、合并疾病、临床表现、影像特点、PPD实验结果和痰查结核菌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漏诊104例(9%)因体检或诊治并存的其他疾病时被发现,误诊288例(25%)均误诊为肺结核以外的其他呼吸系统疾病,以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为著,其中支气管肺炎80例(278%),上呼吸道感染76例(264%),支原体肺炎45例(156%),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42例(146%)。结论:老年人肺结核的临床特点是其漏误诊的重要原因,主要表现为机体免疫机能减退,有多种合并症和并发症,无典型的症状和X线表现,PPD试验阴性或弱阳性,而老年肺结核病变广,易形成空洞,痰菌阳性率高又提示我们加强对老年肺结核的认识,以防漏误诊。

关键词 老年肺结核 漏误诊原因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29.216

60岁以上为结核病最高患病年龄组,75岁达到高峰1。老年人由于机体衰弱,常患多种慢性疾病,不仅易使肺内潜伏的结核感染再燃或重新感染,也增加老年肺结核的诊断和治疗难度。没有及时诊治的肺结核以及老年肺结核空洞及痰菌阳性率高,成为社会上重要的感染源2。2002年1月~2012年1月收治老年肺结核患者1152例,其中104例曾被漏诊,漏诊率9%,288例被误诊为其他呼吸系统疾病和其他系统疾病,误诊率25%,漏误诊392例,现分析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392例,男294例,女98例,年龄60~89岁,初治256例,复治136例,病史2周~30年,根据卫生部的结核病分类(WSl96—2001)继发型肺结核364例,血型播散肺结核28例。伴有肺外结核60例(153%)其中支气管内膜结核6例,结核性胸膜炎25例,结核性脑膜炎10例,结核性腹膜炎7例,肾结核8例,骨、关节结核4例。伴有其他呼吸系统疾病188例(479%),其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36例(347%),支气管肺炎85例(217%),支原体肺炎33例(84%),肺癌17例(434%),支气管哮喘14例(36%),矽肺10例(26%),支气管扩张10例(26%)。既往有非呼吸系统疾病118例(301%)其中包括:糖尿病,高血压病,冠心病,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肝病,慢性肾病,脑梗塞。有一种疾病189例(4821%),两种疾病40例(102%),3种或3种以上疾病19例(484%)。

临床症状:按出现症状多少的顺序为,①咳嗽273例(696%);②乏力168例(425%);③咳痰141例(359%);④消瘦134例(341%);⑤胸痛106例(27%);⑥气短98例(25%);⑦咯血87例(222%);⑧发热81例(207%);⑨盗汗66例(168%);⑩食欲不振64例(163%)。

胸部X线表现、上叶尖段或后段受累225例(574%),下叶受累168例(429%),双肺粟粒样病变29例(74%),粟粒样病变大小、密度、分布不均匀,肺内病变带有空洞196例(50%),有肺气肿表现177例(451%)。病变范围在1~2个肺野182例(464%),3~4个肺野114例(29%),4个肺野以上37例(94%)。

主要辅助检查:痰结核分支杆菌涂片阳性284例(724%),结核抗体阳性253例(645%),血沉增块231例(589%),PPD皮肤试验阴性或弱阳性278例(709%)。

结 果

漏误诊情况104例漏诊者因体检或者诊治并存其他疾病时拍胸片及进行相关实验室检查后发现。288例误诊者均误诊为肺结核以外的其他呼吸系统疾病,支气管肺炎80例(278%),上呼吸道感染76例(264%),支原体肺炎45例(156%),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42例(146%),肺癌17例(59%),肺脓肿13例(45%),支气管扩张9例(31%),支气管哮喘6例(21%)。漏误诊时间从1个月~3年,其中1~3个月196例(50%),4~6个月70例(179%),7个月~1年48例(122%),1年以上84例(214%)。

讨 论

老年肺结核病起病隐匿,多以慢性咳嗽,咳痰,气短等呼吸系统症状为主,结核中毒症状不明显,278%的老年肺结核患者无症状3。有症状也不典型,对诊断无特异性,加上老年人的认知缺陷,忽略就医或不能准确提供病史容易漏、误诊。

老年人常患慢性心肺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或其他免疫抑制性疾病,免疫功能减退导致MTB迅速繁殖,病灶复活和播散,合并症使病情更为复杂,甚至可能提高病灶的播散率4。合并症掩盖肺结核病的症状或将其归咎于这些疾病,因此临床上对咳嗽、咳痰持续2~3周不见缓解,应进一步查痰和进行胸部X线检查,以防漏误诊。

痰结核分支杆菌检查是重要的诊断依据,老年肺结核痰菌阳性率较高,可达804%5。本文统计老年肺结核痰菌阳性率724%。因有时排菌呈间歇性,故应多次连续查痰(包括涂片、培养),并注意痰标本的质量。

第5篇: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治范文

【关键词】儿科;呼吸系统;盐酸氨溴索注射液;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076-01

盐酸氨溴索注射剂是一种无色、透明的液体,主要作为一种祛痰剂而在临床广泛使用,对支气管哮喘以及阻塞性肺疾病都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1],其作用于患者后可以帮助其分泌活性物质,纤毛上皮得以有效再生[2],纤毛可以有效发挥其应有的功能,有效对患者的呼吸道进行清理工作,而其存在的抗氧化效果可以减少对患者气道的影响,减少双氧水在中性粒细胞,使次氯酸以及氢离子得以有效去除,也有效抑制了组织胺等炎症物质的释放,促进患者疾病往有利方向发展,我院研究了盐酸氨溴索注射液的治疗效果,现阐述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2012年05月到2014年04月收治的94例儿科呼吸系统患者,包括了63例男性患者以及31例女性患者。年龄区间在3.4-8.9岁。病程区间在5-14个月。

1.2治疗方法:Ⅰ组使用布地奈德药物进行治疗,大于6周岁的儿童每天进行3次给药,每天保证500μg的总药物剂量;对于小于6周岁的儿童,每天分4次进行给药,每天保证250μg的总药物剂量,坚持给药6周观察治疗效果。Ⅱ组静脉滴注盐酸氨溴索注射液,对于超过6周岁的儿童每天2次,每次滴注18mg;对于3-6周岁的儿童每天进行3次滴注,每次滴注8mg的剂量。对于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诊治,依据患儿的体重(30mg /kg)进行给药,药物分4次进行注射泵给药,使用静脉滴注的时间要超过5分钟。

1.3治疗效果评价

显效: 不良反应发生率控制在5%以内,患者不再出现呼吸急促、困难等现象,咳嗽以及喘息等症状不复存在,一切恢复到患病前的状态。

有效: 不良反应发生率控制在10%以内,患者的症状得到显著减轻,呼吸急促、困难等情况得以缓解,咳嗽以及喘息等症状有明显减轻,一切接近恢复到患病前的状态。

无效: 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超过10%,患者的症状没有缓解,呼吸急促、困难等情况依旧存在,咳嗽以及喘息等症状持续显著,症状基本没有得到改善。

1.4统计方法 SPSS18.0统计和分析, X2检验;差异有统计意义(P

2 结果

2.1 布地奈德药物以及盐酸氨溴索注射液这2种药物对于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情况,详见表1。Ⅰ组使用布地奈德药物,有24例治疗具有显著效果,12例有效果,治疗有效率为76.60%,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02%;Ⅱ组使用盐酸氨溴索注射液,有30例治疗具有显著效果,16例有效果,治疗有效率为97.87%,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13%。

3 结论

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其肺部以及气管出现病变而引发,该类患者均具有免疫力低下、呼吸道发生感染以及呼吸功能紊乱的特点,患病后患者会出现咳嗽等症状,严重时可以掠夺患儿的生命[3-4]。而如今PM2.5等污染物的大量出现显著提高了该种疾病的发生率,其他相关呼吸道疾病也具有有增无减的趋势,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部弥散性间质纤维化等就是该类疾病的代表,在近年这些疾病都具有很高的发生率。

盐酸氨溴索是一种广泛使用的祛痰剂,其作用机理已经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其通过对患者的呼吸道杂物进行清除,促进痰液的形成以及排出,进而达到清理的目的[5]。当药剂作用于患者以后其可以促进患者肺部的活性物质有效产生,纤毛上皮得以有效再生,患者肺部表明的张力得以有效下降,抑制患处炎症物质的释放,保证肺部组织具有很好的顺应性,避免肺泡出现萎缩等不良情况,使患者的肺部功能得以恢复。

我们研究发现,使用布地奈德药物后治疗有效率为76.60%,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02%;使用盐酸氨溴索注射液后治疗有效率为97.87%,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13%。显而易见,盐酸氨溴索注射液可以有效治疗儿科呼吸系统疾病。

参考文献

[1]. 曹彦.雾化盐酸氨溟索治疗小儿肺炎疗效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 10,9(8):622一623

[2]. 张世梅,芦金萍.婴幼儿喘息性支气管炎治疗前后潮气呼吸肺功能的改变[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7):1127-1128

[3]. 党海燕.盐酸氨溴索治疗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疗效的观察[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2,10(5):427-428.

第6篇: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治范文

老人肺炎具有隐蔽性

88岁的李奶奶是在几天前被家人送来医院的,送来时,老人病情已经比较严重了,双肺都有炎症,右肺尤其严重,已经发生积水,确诊为老年性肺炎。家人说,老人平时身体还行,最近有一次小感冒后,感觉吃饭饭量减少了,咳嗽、咳痰仍不消失,但精神头还行,还打麻将呢,一家人也没当回事。直到老人出现下肢水肿,并伴有心慌、胸闷、憋气等症状时,家人才急忙把李奶奶送往医院。经过治疗,现在李奶奶的病情已经趋于稳定。

另外一位85岁的老大爷就没这么幸运了,老人患有脑血栓,最近几天没有任何发病的征兆,就是精神头差一点。几天前,老人突然晕倒,送到医院时肺炎已非常严重,医生全力抢救还是没能挽回老人的生命。

这些疾病有时会披上温情脉脉的外衣,刚起病时症状往往类似于普通感冒,使患者放松了警惕。某些患者可能先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也可能3~5天体温降至正常,但是咳嗽、咳痰仍不消失。可能首先是干咳或少量黏液性痰,随后可转为黏液脓性或脓性,痰量增多,咳嗽加剧,也可能出现痰中带血,可能出现程度不等的胸闷、喘息、气短,某些患者的症状可能持续数个月。所以,千万不可掉以轻心,及时去医院就诊是至关重要的。

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扩张、哮喘等疾病,都属于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这些久咳久喘的患者,特别是肺功能较差者,一旦出现脓性痰、黄痰、发热、原有疾病的急性加重,就要警惕,这是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急性加重了,需立即就诊治疗。

在这些患者急性加重的病因中,我们最常见的是由于病毒性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向下蔓延,引起气管-支气管感染。这一部分患者的气管-支气管感染可以仅仅是病毒性的,也有一部分是病毒感染造成气管和支气管黏膜免疫能力降低,而继发了细菌感染,还有一部分是支原体或衣原体感染,一部分患者是同时有两种或以上的病原微生物感染。不论是何种原因,都会引起原有呼吸系统疾病的加重,甚至肺功能的急剧恶化,生命体征的不平稳,这就进展成为危重症了。

当心全家得流感

首先,我们要知道,冬季有哪些呼吸系统疾病多发。在这里给大家介绍两大类发病率较高的疾病。

第一类: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发热性呼吸道传染病,经空气飞沫传播,传播速度快,临床典型表现为突起畏寒、高热、头痛、全身酸痛、疲弱乏力等症状,而呼吸道症状如鼻塞流涕等较轻。流行性感冒相比与普通感冒最大区别就是流行性,可能出现散发流行和暴发。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患了感冒、两三个人患了感冒、一家人患了感冒、这不是流行性感冒,如果学校里整班、办公室里整个房间、社区里很多人都患有同样的上述症状,就要警惕,流行性感冒可能就在您身边。甚至一旦有新毒株出现可能迅速波及全球,我们耳熟能详的甲流、乙流就是属于这类疾病。

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三型,与人有关的主要有甲1(H1N1)、甲2(H2N2)、甲3(H3N2)和乙型。流感病毒对高温抵抗力弱,加热至56℃数分钟后即丧失致病性,100℃条件下1分钟即被灭活,而在低温环境下,病毒较为稳定,4℃能存活1个多月,-70℃可存活5个月以上。所以,冬季的寒冷天气正是流感病毒发育的温床,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冬季是流行性感冒的高发季节了。

老年人、有心肺疾病及其他慢性疾病患者或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是流行性感冒的易患人群,发病率极高,严重者可并发肺炎,预后较差,甚至可引起生命危险。

7建议让您平安过冬

那么,为了减少这些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或者为了疾病发生后减少对人体的损伤,尽早痊愈,我们有什么具体措施呢?有经验的呼吸科医生往往会为您提出这样的建议:

1.重点在防,治为其次。呼吸系统疾病的传播途径是空气飞沫,所以患者要注意自我隔离,尽量不去或少去公共场所,即便不得不到公共场所中,一定要佩戴口罩,不要随处吐痰、喷嚏,注意勤洗手或戴手套;健康人在护理患者时也要戴口罩,勤洗手。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是控制任何呼吸系统疾病传播的最有效的方法。所以说,我们全民都应该尽力提高公共卫生意识,保护他人,爱护自己。

2.躲避雾霾和极端天气。冬季我国北方雾霾严重。众所周知,雾霾中含有大量有害物质,而且水汽较多,会影响人体肺部的气体交换。所以雾霾天气应该减少外出,并加强个人卫生和个人防护,从户外回来要注意勤洗手、勤漱口,不要用脏手触摸脸、眼、口等部位;尽量在空气通畅的地方,少到拥挤的公共场所;雾霾天气外出一定不要忘记戴口罩。

3.注意居室通风。即使在室内空气质量也不容乐观,室内往往得不到充足的氧气和光线,多种病毒、病菌容易滋生和繁殖。因此,在外界天气条件较好的日子,要常开门窗通风换气,每次通风时间以15~30分钟为宜。推荐在室内使用质量合格的空气消毒机,定期消毒,保证空气质量。

4.提高室内空气的相对湿度。冬天空气干燥,加上暖气和空调的使用,湿度较低,导致病菌的滋生和传播,同时人体会出现口干舌燥、流鼻血、咽痛等症状,削弱了人体上呼吸道的防御功能,使病毒、细菌有机可乘,侵入人体。居室空气湿度达到50%左右,比较有利于呼吸道疾病的治疗和康复。多喝水、室内晾一些潮湿的衣服、地面洒水、空气湿化器等,均可提高空气的相对湿度。

5.加强锻炼,增强体质。在空气质量较好的日子,可以进行室外散步、慢跑、做广播操、打太极拳等,空气质量较差的日子,可以在居室内做呼吸操。但太阳升起前的晨练不可取。

6.调整生活起居方式。注意休息,不熬夜,保证充足睡眠;注意防寒保暖,不追求“美丽冻人”;注意饮食平衡,多吃水果蔬菜,忌中医所讲的“肥甘厚味”或辛辣刺激食品,但肉蛋奶也不可缺少;戒烟戒酒。

7.接种疫苗。对于65岁以上的老年人,体质较弱者,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及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患者,每年预防接种流感疫苗、肺炎疫苗等,可以有效预防和减少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

第7篇: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治范文

关键词:老年人;呼吸系统疾病;常规护理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生活状况的逐步改善,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很普遍的社会问题。近年来,各种老年疾病的发病率和患病人数逐渐增多,尤其是呼吸疾病,呈明显的上升态势。

呼吸系统疾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主要病变在气管、支气管、肺部及胸腔,病变轻者多咳嗽、胸痛、呼吸受影响,重者呼吸困难、缺氧,甚至呼吸衰竭而致死。在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中,以老年人居多,这就要求护理人员要详细了解老年人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特点,采取科学的护理措施,以满足老年人群的健康需求,提高老年护理的质量。

1 针对日益趋增的老年呼吸疾病,规范性的护理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

1.1  护理人员要有足够的爱心和细心,这是对一个护理人员最起码的要求:由于患者年龄较大,甚至多年受疾病缠绕,可能会出现焦躁不安、脾气无常、容易发火等不良情绪,护理人员要理解患者的心情,给予患者最大的宽容,始终以微笑来对待患者。要细心观察患者的生活起居,及时发现患者的异常,并做好交流和沟通。

1.2  一定要保持患者呼吸道的畅通:护理人员要保证患者摄入足够的水分和营养。患者每天的饮水量不得低于1.5 L,并补充一定量的蛋白质,增加Vit C和Vit E的摄入。帮助患者做好腹式呼吸训练,尽可能地提高他们的通气量。如果患者出现呼吸困难的情况,要及时提供低流量持续吸氧,并迅速报告给医师。

1.3  严格控制感染:在入院的时候,几乎所有的而患者都伴有感染,所以,在没使用抗生素之前,一定要及时留取痰液,同时要注意留取的痰液必须是从深部咳出的,然后立即送去检验,不得拖延。在应用抗生素时切忌过早溶解,要留心药物的半衰期。用药期间应仔细观察痰量及痰液性状的变化,以验证和确定抗生素的效果。如果患者痰量过多,护理人员应及时记录每天痰量。留取痰液时一定要按常规操作,比如,标本容器应清洁干燥,取样一定要新鲜,送检一定要及时,等等[1]。

1.4  做好口腔清洁工作:口腔清洁对患有呼吸系统病变的患者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这样既能消除口臭,又能防止粘膜发生糜烂,并能有效预防霉菌感染的发生。如出现溃疡或口唇泡疹等症状,可用1%龙胆紫涂抹;涂抹1 h以内,不宜进食或喝水。口唇干燥可以涂上液体石腊油,以湿润口唇。

1.5  患者的痰液要及时排出体外:对一些痰量较多而自己又无力咳出的患者,一定要警惕出现痰液窒息的现象,护理人员要准备好吸引器等各种设备以保证及时排痰。要保证患者时刻有充足的水分,这样不仅能保证呼吸道黏膜湿润与黏膜病变修复,还有利于痰液的排出。一般情况下,患者每天饮水要在1 500 ml以上。水很容易透过细胞膜而被人体吸收,使人体器官中乳酸脱氢酶的活力增强。指导患者注意日常生活饮食,应给以高蛋白、高维生素膳食,并鼓励患者经常锻炼身体,从而有效地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和免疫能力[2]。

1.6  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随时关注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神志等体征的变化:观察咳痰、咯血的量、性质,呼吸困难的类型,胸闷气短的程度。注意咳嗽、胸痛的性质,咯痰、咯血的性质和量,气急、喘鸣等,并需熟悉酸碱失衡时患者的临床表现。尤其注意观察患者用药后的情况,由于老年患者年老体衰肝肾功能下降,对药物耐受性差易造成药物蓄积中毒等不良反应。输液患者应控制输液速度,过多、过快都可能会引起肺水肿现象,甚至会导致心衰。特别注意静脉注射氨茶碱时应缓慢。总之一旦发现患者存在异常病情,护理人员应及时通知医师。

1.7  按医嘱应用药物治疗时,注意观察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患者呼吸衰竭时要慎用镇静剂,出现昏迷或者烦躁不安情况的患者一般禁用吗啡、巴比妥等药物,但在机械通气中需要患者主动抑制呼吸时例外。

1.8  在使用机械通气来辅助呼吸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8.1 看患者呼吸是否合拍。在通气量足够的情况下,患者呼吸应和呼吸器一致。如果通气量出现不足,就要考虑是否有痰液阻塞或肺内有严重并发症。

1.8.2 要按时给患者翻身、吸痰、拍背,保持患者的呼吸道畅通,如呼吸不畅,一般原因是连接管道出现了漏气,或者痰流收到阻塞,以至于气道阻力增大。

1.8.3 要定时观察患者的呼吸频率,送气的压力及机器的运转情况,防止连接的管道漏气及脱落。

1.8.4 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参数,观察患者的意识神志变化,并做下详细的记录。患者如果出现烦躁、恶心、面色苍白、进行性呼吸困难等状况,则应考虑是否患者存在氧中毒的可能,以及有否存在呼酸、呼碱中毒等现象[3]。

1.9 进行必要的心理护理。老年患者由于年老体弱,容易产生悲观情绪,应加强心理护理。安排患者进行适当的文体活动,如适宜老年患者的活动有太极拳、户外散步等。适宜的锻炼将有助于增强老年人的机体免疫能力,使患者形成有利于治疗、康复的最佳心理状态。

1.10 治疗后期,护理人员要鼓励患者多加强呼吸功能锻炼,加强膈肌的活动,以增加患者的有效通气量。同时做好卫生宣教工作,积极向患者宣传预防和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知识。针对抽烟的患者,要科学地指导患者坚决戒烟。

2 参考文献

[1] 张  晶,刘向敏.老年常见呼吸系统疾病的护理[J].中国医药导报,2008,4(12):134.

第8篇: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治范文

徐州医学院门诊部,江苏徐州 221009

[摘要] 目的 为了解高校发热病例特点,以指导临床诊治,防控感染性疾病。方法 对2013 年1—12 月首诊于医学院门诊部的404 例发热学生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 结果 该组发热病例以中、低度发热为主,大一学生多于大二及大三,且以呼吸及消化系统感染性疾病高发。 结论 感染是高校发热病例的主要致病因素,应加强探索呼吸系统常见病的发热原因及诊治规律,注意筛查并隔离传染性疾病,防止疾病蔓延。

关键词 发热;高校;感染性疾病;呼吸系统疾病

[中图分类号] R44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9(a)-0153-03

[作者简介] 李红(1968-),女,安徽明光人,本科,主治医师,主要从事内科诊疗与高校保健工作。

发热是医院门诊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其病种繁多,是内科临床诊治的重点及难点。目前由于流感、禽流感、SARA病例的出现,对学校、集体场所等人群聚集地方发热病例的筛查及诊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更好的预防并早期诊治发热性病例,及早发现具有流行病学特征的门诊发热病例,现对2013年1—12月间首诊于该高校门诊的404例发热学生病例进行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3年度1—12月所有首诊于该高校门诊的发热学生病例。

1.2 诊断标准

全部病例判定发热以腋下测量体温升高为标准,测量前排除影响体温测试的各种因素,测量不少于10 min以达恒温。正常腋温在36~37℃,若腋温>37 ℃尤其超过37.2 ℃,可初步认为发热[1]。其中低热为37.2~38 ℃,中度热为38.1~39 ℃,高热为39.1~40 ℃,>40 ℃为超高热。

1.3 资料收集

所有患者均详细登记个人资料,测体温、问病史、进行体检,必要时选择血尿粪常规、X线摄片或至上级医院做其他相关辅助检查,做出初步诊断,及时治疗;不能诊断的发热待查病例转诊至上级医院,转诊后及时随访,补全后续资料。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版本统计软件对各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率及构成比进行描述,并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①404例发热学生病例中,女生226例,男生178例,年龄17~28岁,平均20.37岁,以低热及中度热为主,高热较少,超高热仅1例。男女生患病人数占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261,P>0.05)。男女患病人数占比及发热程度构成比,见表1。

②首诊于该高校门诊并能够确诊的363例发热病例中,发病原因以上呼吸道感染为最多,计295例,占总病例数达73.02%,其次依次为急性(胃)肠炎、胃肠型感冒、支气管炎、肺炎等,未发现有传染病暴况。因条件所限该校门诊不能确诊的41例病例以‘发热待查’转诊至上级医院。发热患者疾病构成,见表2。

③41例‘发热待查’病例转诊至上级医院后,20例因种种原因失访,另21例经追踪随访获得准确信息,其中仍以上呼吸道感染最多,计13例,2例肺结核位居第二。具体发热待查病例后续随访情况,见表3。

④404例发热学生病例按年级划分,以大一、大二、大三为多,患病率依次递减。因医学院校专业最后1年均在外实习,五年制专业大四在外见习较多,故大四发热病例明显减少及大五发热病例没有均为情理之中。该校研究生1年级基本在校上课,后期在临床一线较多,故发热病例也较少。发热患者年级分布见表4。

⑤404例发热病例按发病月份划分,以9、10月较多;3、4、5、6月及11、12月相差不多;1、2、7、8月份分别因在校时间长短(寒暑假原因)发热病例数表现出对应的因果关系,即在校时间越长的月份发热病例越多。具体发热患者月份分布,见表5。

3 讨论

该校2013年404例发热病例整体情况类似往年,未发现传染病暴况。从表4中可以看出,大一、大二、大三病例较多,其中尤以大一新生为多;而在表5中,以9、10月为多。综合表4表5可以看出,秋季为发热疾病比较集中的时期。大一学生对新环境不适应,缺乏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加之军训,且9月暑热尚存,最易患病,历年如此,已成规律。建议学校各相关部门应及时做好大学新生的健康教育和各项后勤保障,以提高学生防病治病能力。健康教育可有效提高公众的知识水平和自我防护能力[2],而高校是宣教的最佳场所之一。

第9篇: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治范文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儿内科,广东广州 510610

[摘要] 目的 探讨小儿呼吸系统反复感染的治疗策略。方法 将该院2012年9月—2013年9月收治的140例呼吸系统反复感染的患儿随机分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如吸氧、镇静、抗感染等,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额外采用匹多莫德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症状评分(包括咳嗽、喘息、哮鸣音等)、住院时间、临床疗效等。 结果 观察组显着疗效48例,明显好转17例,无疗效5例,总有效率为94.5%。对照组显着疗效30例,明显好转28例,无疗效12例,总有效率为81.3%。观察组疗效显着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匹多莫德能有效改善患儿呼吸道感染临床症状,具有重要的临床实施意义。

关键词 呼吸系统;感染;匹多莫德

[中图分类号] R7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8(b)-0136-02

治疗冬季是宝宝呼吸道感染的高发季节,就诊的宝宝中80%以上属于感冒、咳嗽、气管炎、肺炎等呼吸系统感染疾病[1]。每年约有200万5岁以下儿童死于急性呼吸系统感染[2]。之所以会出现如此的现象,原因是宝宝呼吸道正在发育,其分泌的免疫球蛋白比成年人要少许多,而免疫球蛋白具有局部的防御作用(能够抵抗入侵的细菌和病毒)[3]。另外,气管粘膜发育不完全,纤毛稀少,不利于灰尘、细菌、粘液的清除和排出。这样导致宝宝比较容易发生感冒、支气管炎等呼吸道感染,空气污染是导致宝宝呼吸系统感染疾病的主要原因。过去过敏源只限于花粉、家养牲畜等,而现在室内装修有害气体污染、室外空气污染以及螨虫、猫狗等宠物分泌物成为儿童致病的四大主要原因,呼吸道感染的患儿大多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4]。目前,由于不断使用抗生素,人体呼吸道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呼吸道感染抗药性变异,致使部分患儿反复出现呼吸道感染状况,增加了治疗的难度,相关研究显示,对小儿免疫功能的调节能有效防治反复呼吸道的感染[5]。为探讨小儿呼吸系统反复感染的治疗策略,该院于2011年9月—2013年9月采用匹莫德治疗呼吸系统反复感染患儿7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组l40例患儿,均被该院诊治为呼吸系统反复感染,以《反复呼吸道感染的诊断标准》作为诊断标准,所选140例患儿无严重的肾、心、肝及其他肺部疾病,将该组患儿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平均70例。其中男性患者94例,女性患者46例,实际年龄为3个月~6岁,平均(3.4±1.2)岁,病程(15.6±2.6)个月,所有患儿呼吸系统反复感染,患肺炎次数为每年超过2次。患儿主要临床症状为:阵发性痉咳、气喘、双肺可闻及细湿哕音、哮鸣音等;胸部x线检测结果表明:肺纹理、呈现片状阴影;患儿无其他疾病,无家族遗传性和先天性畸形等疾病。

1.2 方法

①对照组:该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如改善肺部微循环、予吸氧、镇静、布地奈德悬液(AstraZeneca Pty Ltd,批号H20090903)气动雾化及抗感染治疗,对待急性感染期的婴儿都辅助抗生素治疗[6]。②观察组:在治疗组的基础上使用国产进行匹多莫德治疗,400 mg/支,剂量:小于2岁患儿,1支/次;大于2岁患儿, 1支/次,l次/d,以2个月为1个疗程。

1.3 评价标准

记录实验组和对照组患儿的住院时间,喘息、咳嗽、哮鸣音等临床症状评分、以及停药半年内呼吸道再次发生感染的频率。对肺部哮鸣音、咳嗽、喘息的实际等级程度进行计分(按0~3分打分),计分标准如下:无为0分,轻为1分,中为2分,重为3分[6-7]。

1.4 疗效判断

①显着疗效:停药后半年内无再次感染出现,喘息、咳嗽、哮鸣音等临床症状评分提高2分;精神状态及食欲会恢复至正常水平;②明显好转:停药后半年内再次感染率为1,患儿肺部气喘、咳嗽、哕音减轻或者基本消失,精神、食欲恢复正常,症状评分提高1分;③无效:患儿体征、症状治疗前后加重或者无改善,感染次数为2甚至更多。总诊疗率=明显好转+显着疗效[8]。

1.5 统计方法

使用spss11.0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的比较

观察组显着疗效48例,明显好转17例,无疗效5例,总有效率为94.5%。对照组显着疗效30例,明显好转28例,无疗效12例,总有效率为81.3%。观察组疗效显着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及症状评分改善情况

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平均为(7.2±2.5)d明显短于对照组(12.1±3.2)d,而且观察组的症状评分改善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是一种常见病,病因复杂,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缺乏特殊的治疗方法,对患儿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小儿呼吸道的机体免疫特点及解剖生理特点与呼吸道感染的发生有关;婴幼儿的鼻咽腔和鼻部相对较短,鼻道狭窄、无鼻毛、鼻粘膜柔嫩、血管丰富,感染时容易引发鼻粘膜充血肿胀,引发鼻塞[1]。当然,小儿肺脏弹力组织血管丰富、发育差,淋巴组织间隙与毛细血管比成人的宽,肺泡数量较少,间质发育旺盛,易导致肺内含血量丰富,故也易引发感染[2-3]。另外,正常成人呼吸道分泌多种免疫球蛋白,其中以分泌型LgA(S-lgA)为主,它能增强呼吸道粘膜抵抗细菌或病毒的能力,但是婴儿期LgA水平低下,1岁后才逐渐增加,但仍处于低水平[4-5]。故新生儿免疫功能低下,易引起呼吸系统感染,所以呼吸道感染、支气管哮喘及其相关的治疗策略是儿童呼吸系统疾病中最常见的研究问题;尽管GINA和中国哮喘防治指南制定了支气管哮喘的诊断与长期规范化治疗的方案,但仍有许多医疗单位依旧使用70年代的哮喘治疗方法。如果患者得不到正确规范的治疗,就会导致肺功能损害,严重的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6]。小儿获得性呼吸道感染(CARTIs)病例数庞大,不恰当抗生素疗法比如选择耐药菌,并使之持存在繁殖,而这种耐药菌可以使临床病程迁延、并发症产生甚至导致治疗失败[7-8]。熊云飞等人的研究表明,匹多莫德人工合成的二肽类免疫刺激调节剂,能刺激机体产生非特性自然免疫,还能依靠细胞免疫途径将自然杀伤细胞激活,增强细胞抗病毒的能力,促进巨噬细胞成为嗜中性或者多核细胞的杀伤、吞噬及趋化作用,促进淋巴细胞增殖,并使之产生抗体,加强体液免疫功能[1]。该研究表明,观察组患儿在施行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又给予了匹多莫德治疗,结果改组患儿在哮鸣音、咳嗽、喘息等症状方面评分改善,临床诊疗效果及住院时间也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骆强等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他们研究结果显示在联合使用匹多莫德治疗后不仅提高治疗效果,而且再感染次数减少、再感染后病程明显缩短[2-3]。

综上所述,使用匹多莫德比未使用匹多莫德治疗小儿呼吸道感染效果明显,显着降低了再感染的发生率,再联合吸氧、抗感染等方法综合治疗,最大优化疾病的治疗效果,这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及应用。

参考文献

[1] 胡林春,王云东,王珉. 中药雾化吸入防治小儿呼吸系统感染的探索[J]. 中国民康医学,2012(22):2733-2734.

[2] 骆强. 应用匹多莫德治疗小儿呼吸系统反复感染的临床疗效观察[J]. 求医问药,2013(5下半月):290-291.

[3] 卢建忠. 小儿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治进展[J]. 中国医药指南,2013(21):441-443.

[4] 熊云飞. 应用匹多莫德颗粒治疗小儿呼吸系统反复感染的临床疗效观察[J]. 求医问药,2013(6下半月):289-290.

[5] 周焕炯. 儿科呼吸系统反复感染的治疗体会[J]. 中国医药指南,2011, (1):79-80.

[6] 黄伟萍. 结合实践探讨儿科呼吸系统反复感染的治疗的一些体会[J]. 中国卫生产业,2011(22):69,71.

[7] 杨卉艳,孙淑华. 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的病因学及防治[J].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医学版,2009(1):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