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校园文化总体规划范文

校园文化总体规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校园文化总体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校园文化总体规划

第1篇:校园文化总体规划范文

论文摘要:本文概括了航海院校校园文化的主要特点,通过对新校区文化建设遇到问题的分析,提出航海院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老校区是新校区的基础,新校区是对老校区的传承和创新。

1 航海院校校园文化的特点

提起航海院校,人们便联想到严谨、勤奋、敬业、服从,这些都是航海院校校园文化的优秀体现。校园文化对学生情操、人格、信仰的潜移默化和耳濡目染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与其他类别院校校园文化相比,航海院校校园文化更具有独特的气质和内涵。

1.1 校园物质文化

航海院校一般都具有浓郁的远洋特色,对校园环境的打造不仅从宏观的整个校园着手,而且具体到行政楼、教学楼、图书馆、雕塑等,都可渲染海洋和船舶的氛围。除此之外,专业用于远洋船员训练的教学科研设备,如航海模拟器实训室、雷达模拟器实训室、自动化机舱、柴油机综合拆装实验室等都鲜明地标示出院校的专业类别。

1.2 校园制度文化

航海院校教育与海运业是紧密相联的,由于海运业具有较高的风险性和国际性,所以有关的国际组织如国际海事组织从提高船员素质、保障海运安全、减少海损事故、防止污染环境等角度出发,制定和颁布了许多具有强制性的国际规范和行为准则,航海院校在日常的教育管理中更加注重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将法制意识和规则意识灌输给学生,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遵纪守法的精神。

1.3 校园精神文化

航海类院校的毕业生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毕业后绝大多数都在远洋船舶上工作,工作环境相对独立和封闭、工作相对辛苦和单调,这就更需要他们严谨、勤奋、敬业、团结的精神。各航海院校也都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资源,教育和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

1.4 校园行为文化

远洋船工作本身的艰苦性、危险性、涉外性和复杂性要对航海类院校的学生要求非常特别。半军事化管理恰恰能适应航运企业全面提高船员素质的特殊要求。在培养人的敬业精神、集体精神、吃苦精神、遵纪守法意识等方面是其他管理模式无法比拟的。半军事化管理体现航海类专业的特殊要求而设置的专门管理模式,追求的目标是严而不僵、活而不乱,既是航海类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特色,也是养成学生良好作风的有效途径。

2 航海院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遇到的问题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许多大学纷纷建设新校区。但新校区由于空间和时间上的距离,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容易出现建设初期和一段时间内的匮乏且与老校区校园文化不对称的现象。在这个问题上,航海院校同其他类别的高校面临着同样的困难。

(1)由于地价和城市总体规划的原因,新校区大多建于郊区,生活不便,教师较少参与新校区的校园文化活动,结果造成了师生之间存在明显的情感、观念断层。同时,新校区建成后,入驻的第一批学生通常是新生或低年级学生,高年级学生仍住老校区,这样造成了低年级学生与高年级学生联系的隔离,低年级学生难以得到高年级师兄姐的言传身教,体会不到大学的校园文化,导致老校区的校园文化氛围很难传递和移植到新校区。

(2)选址的偏远也导致了新校区与外界相对隔离,不仅交通不便、购物不便、休息娱乐设施缺乏,学生课余生活单一,而且缺乏城市社区文化的“雨露”,并且周边相对落后的城郊文化业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其产生负面影响。

(3)新校区缺少老校区深厚的文化积淀。“新校区建成时间短,缺少包含校园文化精神的历史性建筑、标志等,无法捕捉到具有陈年往事的象征意义的校园景物,缺乏历史厚重感和个性文化上的差异。”[2]

3 对航海院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对策的思考

虽然新校区具有大气且特色鲜明的建筑单体,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但这仅仅是魅力的外在形式。当前大多数高校的新校区都是在没有任何人文背景和文化底蕴的荒芜上建立起来的,只有在老校区悠久的校园文化建设基础上进行传承和创新,才能相得益彰。

3.1 传承老校区校园文化

新校区建设伊始,是一张空白的纸,脱离老校区的校园文化,新校区不占丝毫优势,传承老校区传统的、引人自豪的、体现学校精神的校园文化是最佳的路径。对于航海院校的新校区文化建设来说,传承老校区特有的“航海”特色文化精神也是笔者推荐的。要从航海院校自身具有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方面的特质下手,以物质文化为基石、制度文化为屋架、行为文化为砖瓦、精神文化为砥柱,逐步形成与老校区具有质的同一性的校园文化。

3.2 创新新校区校园文化

“文化总是在一定传统基础上发展,但又不断打破旧的传统、建立新的传统”。[3]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时代背景与老校区不同。因此,新校区的文化建设不能简单复制老校区的文化,要充分发挥全校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潜能,在传承老校区的优良传统和良好风尚的同时,借鉴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创造出体现时代精神的具有新校区特色的文化。

(1)网络创新。在当今网络时代,新校区要加强校园网建设,创建数字化校园。数字化校园是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从环境、资源、为师生员工提供的公共服务,到部门和师生的个人活动的数字化。

(2)社区文化创新。帮助学生建立立足于大学生“内围社区”的社团组织,同时,学校应当主动加强同周边城镇或农村“外围社区”文化的接触和交流。用开放、包容、务实的校园文化精神去影响外围的人、物、事,彼此渗透、互相吸收。在这方面,航海院校由于其体育运动设施的特殊配备和先进性,更具有一定的优势,发挥校园的社会功能和带动效应,从而使新校区校园文化得到升华。

(3)环境创新。校园环境建设是整体校园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主要通过校园环境的设计布局,建筑物的风格及装饰,文化景点布设,校园绿化、美化等手段,营造出校园文化的浓厚氛围。特别是文化景点的布设,应纳入校园建设的总体规划,更要有创新意识。

总之,老校区是新校区的基础,新校区是对老校区的传承和创新。新校区的校园文化建设要汲取老校区校园文化的精华,继承老校区的优良传统,统筹规划、逐步实施、精细操作、在更高层次上丰富和发展新校区的校园文化,建立博大、深远、影响力强的校园文化。从而使各大学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优秀校园文化不因异地办学而湮没,促进人才培养和学校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 马云琴.一条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之路[J].中国远洋航务,2007.

第2篇:校园文化总体规划范文

首先是校园文化设计。校园文化设计是校园文化精神的外在集中反映,要进行精心的规划和思考。对新修的建筑,要纳入校园文化建设总体规划并进行精心论证,充分展示其文化内涵,使新建建筑体现意识形态与学习特征的结合,体现现代科学与人文精神的结合。

我县的学校,大多在校门正上方用金色大字题写校名,两侧则题写与育人有关的对联。而当你来到竹箐乡中心小学却没有这样的感觉,校门右侧一块大型花岗石的石屏即刻跃入你的眼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石屏上的大型鲜红手迹,激励着来到校园的每一个人,无论你是上级领导,外校师生,过往行人,还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进出这里的本校教师和同学。

学校的校名则题写在左侧一块尺寸有限,但尚能明示的小石屏上,此外再无别字,两块石屏一大一小,互相辉映,主题鲜明,寓意深远。单调中显现教育的至高目标,凝重中透视出校园深厚的文化底蕴。此种创新型的文化设计,值得提倡。

其次是文化氛围的营造。文化氛围的营造要体现严谨治学、奋勇攀登科技高峰的文化主题。要在“整”、“洁”、“静”、“雅”四个字上下功夫。在教学楼和教室布置著名科学家和学者画像,著名的治学和教育的名言警句,并书写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的标语,如校训、校风、学风、“三让一树”等内容,除了这种常规的设计外,还应有反应自己特色的内容。

同样以竹箐中心校为例,步入操场,你便被主教学楼正中一幅巨大装饰画所吸引。“学无止境”――这是一幅由本校教师自己创作的校园主题画,画面的主体由无限延伸的折线和滚动的小球构成,寓意深远发人深思。

再是校园的净化、美化和绿化,同样值得下工夫,彻底根治“脏、乱”现象,保持校园环境的卫生和整洁。校园环境卫生应高标准严要求,即室内外地面无垃圾无灰尘;窗明桌净,现出本色。垃圾箱、果皮箱设置足够并位置适当,垃圾清理及时。墙壁内外无脚印、球印,桌椅摆放整齐,无乱刻乱画,无乱丢废纸杂物,内外环境安静。沟、渠、下水道畅通无淤泥,污水无外溢,特别要加强对厕所、公共过道、公共场所以及教师生活区的卫生管理,除四害措施有力。校园的美化绿化,首先要对校园内有统一规划,使其布局合理、规范,给人以整洁、美观之感。校园绿化要力求做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绿化区、绿化带、绿化树划到班级或处室,实行责任管理,并开展评比活动,努力创造优美的校园环境。

校园管理既是学校管理水平的直观反映,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要把校园文化建设与依法治教,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校纪校规紧密结合起来。利用纪律、舆论等手段约束和制止一切不文明行为,不断提高依法办学、依法治教和依法管理的水平,形成良好的校园行为规范。

首先,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和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是校园管理的基本保证。着力提高队伍的管理水平和业务素质。

其次,加强校园文化阵地管理,坚持健康高雅的文化舆论导向。校内文化阵地,包括黑板报、文化走廊、宣传橱窗、简报等,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为育人服务。严禁低格调,不健康的内容在校内宣传、播放或演出,保证校园文化的社会主义方向。

第3篇:校园文化总体规划范文

(一)引导功能

把全校师生员工引导到学校所确定的目标上来。学校就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在现如今的社会条件下将学生的事业心和成功欲转化为具体的奋斗目标、人生追求和行为准则,形成广大师生的追求目标人生动力,共同为学校的建设发展壮大,为国家教育事业而努力奋斗。学校是人才的孵化基地,学校提倡的鼓舞的会将全校成员的注意力就必然转向那里。根据衡水市的产业特色内画艺术,校园文化就更加具有艺术气息,以我院为例我院设有“习三内画学习社团”以著名的内画大师王习三命名,爱好内画的学生可以到社团里交流经验还可以展示自己的作品,有希望收藏的可以还出售。这样校园文化的特色引导学生爱画爱艺术爱经营。

(二)凝聚功能

校园文化所包含的全体师生共同的信念和行为规范等群体意识可以全体使师生产生归属感和凝聚力,能使全体师生团结一致、关心爱护集体有共同的荣辱观,进而形成一种心理需求,具有学校特色的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以及具有专业技能特色的丰富多彩的活动。比如,衡水是丝网之乡,衡水市安平县是全国丝网生产制造的集散地,我院的特色专业也是丝网专业每年都开展丝网交流会,丝网技能大赛。学生的荣誉感和凝聚力得到了升华。

(三)促进功能

校园文化活动不仅能将学生课堂内的学习与课外学习结合起来,相互作用、相互渗透而且还能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学生在参与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中,创新能力、组织能力、宣传能力和管理能力等各种实际工作能力得到锻炼提高,为今后走向社会,胜任工作奠定基础。每年我院机电工程系参加车工竞赛,口语大赛,等几十项技能大赛,校园文化促进学生提高专业技能。

(四)调节功能

由于高职院校学生课程安排紧凑生活单调,需要有一定的校园活动让学生的校园生活多姿多彩。同时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调节学生的心理素质,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如校园广播站、学生社团、舞蹈协会、技能操作比赛等具有很好的调节作用。

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各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一)高职校园文化的开展过于随意,没有长远的规划

高职校园文化的开展完全由学生喜好进行缺乏目标和计划。校园文化开展可以引导学生对学生所学专业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同时也可以提高专业技能,但是好多校园文化的开展过于随意,好多学院的舞蹈协会过于强大,大多数学生的课余生活都变成了练习舞蹈了这样造成校园文化单调,也不利于学生专业技能发展。学校应该适当控制校园文化的规模,有计划的引导学生组建校园文化活动。

(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只注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忽视教师的参与指导

许多高职院校把校园文化建设局限在学生思想政治品德教育的框架中,把它看作教育教学活动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过分强调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地位,以及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的影响和效果,而没有“全校一盘棋”的观念,以致忽视了师生员工的同步发展,忽视了教职工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热情,忽视了教职工对校园文化的认同感,使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系统性和长远目光,削弱了校园文化建设在高职院校完成其培养目标过程中的作用。

三、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和对策

高职校园文化的建设首先要结合学院的发展思路和办学理念,要进行总体规划和设计,在校园文化建设各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具体来说,校园文化建设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充分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责任感。

(二)创新校园文化活动,引导社团群体健康发展。

(三)引入企业文化,突出职业教育特征。

四、结语

第4篇:校园文化总体规划范文

有必要进行文化安全的探讨是因为文化同时也是一个国家的国家意识形态、基本政治法律制度以及人们在日常社会生活中形成的社会心理构成的足以反映国家经济、政治生活的思想观念形态的复杂整体的综合.文化心理、民族精神、、价值观念、社会意识形态等层面的文化作为一种本民族、本国家的个性文化带有鲜明的民族、国家和制度特点,这种带有个性的文化认同是一个民族或者国家存在的根本前提,也与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有着直接的对应关系.因此,文化安全中的“文化”指的是与当今世界的不同民族、国家和制度相对应的带有本民族或者本国家鲜明特色和烙印的“个性文化”,文化安全就表现为对本国“个性文化”健康发展的维护,即这种“个性文化”是否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具有现实的平等地位,是否得到独立自主的健康发展.根据上述对于文化与安全的界定与阐述,本文将大学校园文化定义如下:高等教育学府在长期的校园管理建设实践和校园文化创造过程中积淀、整合、提炼出来的反映广大师生员工共同理想和精神理念的具有本校特色的文化传统、学术风范和行为准则.维护广大师生员工所认可的价值观念体系和群体意识是校园文化安全建设的重要内容.高校作为培养各种高级专门人才的摇篮,是文化传承及创新的机构,大学生是建设祖国未来的中坚力量,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因此大学生校园文化安全的程度关系着国家文化安全和民族振兴,维护好大学校园文化安全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

二、我国大学校园文化安全面临的挑战

1文化全球化的挑战文化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之一,文化全球化同经济全球化一样是一种世界发展的趋势.文化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先锋,经济全球化为文化发展注入新动力,文化的全球化是经济扩张的必然,只有认同一种文化才会消费这种文化背景的产品,才会为这个文化下的企业和个人制造利润.为了最大限度的追逐国家利益,每个国家都会不遗余力的推广自身文化,文化在全球的传播也就是大势所趋了.当今西方国家利用资本主义经济的绝对优势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处于强势地位,西方各国在强大的经济后盾支持下采用各种手段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文化输出,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之一在全球文化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因此文化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安全提出了新的挑战,而大学校园文化安全作为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面临着机遇和挑战.西方资本主义的价值标准伴随这西方发达的文化工业产品,通过消遣和娱乐等消费文化伴随这大众文化向大学校园传播,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价值体系对我国大学生的思想和价值取向产生巨大的冲击.

2网络文化的挑战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网络已经广泛应用到我国社会的各个领域并成为信息传播的最重要工具之一.网络时代校园网络文化的异军突起成为我国校园文化的鲜明特色,网络使得大学校园和校园外的社会乃至世界产生了更加紧密的互动,各种新闻、思潮、文化借助网络这一媒介以神奇的力量潜移默化的改变着大学师生尤其是大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网络文化具有虚拟性、交互性、开放性的特点.它的虚拟性特征给人以创造的同时又产生虚假;交互性特征传播信息文明的同时又生产信息垃圾;开放性特征给予自由的同时又带来失律失范[1].网络上的不良信息会对辨别能力不强的青年大学的心灵和品格产生不良的影响.与此同时,网络的虚拟性弱化了大学生的社会道德感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大学生由于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驱使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网络上不良好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会潜移默化的扭曲大学生的信念理想、道德伦理、民族认同感,进而冲击了以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为主导的大学校园主体文化,使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胁.

3落后的管理体制和教学模式的挑战

在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教育体制中,与教育发展相悖、偏离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和高校管理模式仍然广泛存在,落后的管理体制和教学模式归根结底在于高校体制改革不彻底,这种旧的、单一的教育体制对对高校校园文化安全也是一种挑战.一方面,行政意志、部门权利凌驾于学术研究、文化建设之上,过分强调高校的行政管理忽视了学校的文化建设从而导致高校教育被限制在行政的框架体系内使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独立的精神追求和内在驱动力.另一方面,不少学校没有引入有效的竞争机制从而导致了教师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受挫.学校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手段陈旧进一步导致学校教育与社会严重脱节,影响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长此以往,作为校园文化建设主体的老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都受到抑制,从而影响校园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三、维护大学生校园文化安全的策略

1加强传统文化建设,优化社会文化环境

文化实力是文化安全的前提和保障,维护大学校园文化安全必须从以下两方面着手:宏观层面上,一方面国家要引导文化市场的发展,充分调动民营文化力量的积极作用,鼓励文化产业尤其是传统文化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通过全民的智慧和文化力量来构筑国家文化安全体系掌握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导权和主动权.另一方面校园文化作为社会大文化的一部分必然要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由于高校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校园文化越来越被社会文化所渗透和影响,优化社会整体环境对建设优秀校园文化具有重要作用.微观层面上,高校应该充分认清社会形势,通过内部改革、内外兼修的方式来维护校园文化的长远发展[2].可以从环境文化建设和行为文化建设两个方面入手,环境文化建设比如富有人文气息和历史积淀的校园基础设施能够提升高校文化品位进而衬托校园整体文化氛围;行为文化建设比如利用寝室文化节,社团文化节,院系文化节等丰富多彩的文化节日来充实校园文化.

2健全校园网络管理制度,抢占校园网络文化阵地

只有正确区分对待网络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冲击影响,积极应对并引导广大学生树立对网络文化的正确认识,才能扬长避短从而有效的维护校园文化安全.(1)借助网络资源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可以利用网络开展知识讲座、知识竞赛及网络教学等手段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还可构建“网上班级”或者“网上社团”等网络虚拟社区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综合技能.(2)通过网络丰富校园文化生活.高校可以借助网络丰富师生的校园生活,例如可以设计一些有益身心的网络游戏,有奖竞答,设计展示,网友讨论等等,丰富的在线文化娱乐活动既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平台也有利于形成了蓬勃、向上、积极和健康的校园文化.(3)利用网络强化校园精神进一步激发校园文化的凝聚力.高校网络的建设尤其是校园网的建设上应展现学校独特的校园精神,首先网页设计要体现本校历史积淀和特色的风格精神,从而展现校园精神的主旋律,其次通过网络宣传强调具有本校特色的校园主题来强化共同的责任意识和集体意识,增强校园文化的凝聚力.

第5篇:校园文化总体规划范文

关键词:民间美术;校本课程;美术教育

近年来,随着小学美术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珍视本土优秀民间美术,并将其拓展为可资利用的美术教育资源,已越来越受到学者和美术教师的关注。从调查的情况看,许多小学教育只注重语数等主科的学习,习惯于只盯住应试教育的指挥棒,漠视或忽略了艺术教育。在推进艺术教育方面存在的认知上偏差,是美术教育发展滞后于其它学科的瓶颈。因此,如何充分利用本土民间美术进行美术教学,探索开发小学美术的校本课程,已是我们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试以漳州民间美术为例,就如何融入小学美术教育与实践,作进一步的分析与探讨。

1 民间美术融入小学校本课程的意义

漳州有着1300多年的历史,自唐代陈元光建漳以来,中原文化与民间美术在这里积淀、变异,并辐射至东南亚地区及中国台湾。多项闽南民间美术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美学价值,先后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不仅已成为美术界专家学者研究与收藏的艺术珍品。也是宝贵的学校民间美术教育的资源。目前,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政府加大了对民间艺术的重视、民间艺术又得以恢复和光大。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为民间美术进校园提供了有利的基础。如,木偶头雕刻、布袋戏、木板年画、漳浦剪纸、竹马戏等民间艺术文化,一直深受闽南民众的喜爱。又如,闽南土楼文化及其民俗艺术活动,作为地方特色的一张文化名片,已越来越多的吸引中外学者与民众的兴趣。将本土民间美术融入美术教学,构建文化遗产的教育保护、传承机制,开展民间美术教学实验,已势在必行。一方面,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对民间美术的审美情趣与爱国主义情怀,更大的提升学生的乡土情结和学习美术的兴趣。另一方面,从美术教育的视野去探索校本课程,从少年儿童开始,培养保护优秀文化的教育,让民间美术最大程度的回归民间,也更具有其深远的理论意义。

2 小学美术教育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目前,从调查的情况来看,除市直重点校外,许多学校由于种种原因,大多还存在以下美术教学的瓶颈问题,以至影响学校校本课程的建设。

2.1 缺乏对美术校本课程建设的高度认识

由于美术教育不是主科,因此在日常的办学经费有限的情况下,许多学校无法配备美术设备、多媒体教室等专用教室,由此影响校本课程的建设。

2.2 缺乏系统的本土民间美术校本课程

美术校本课程的建设,学校要重视,教师要投入民间美术的了解和备课,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物力,否则,很难推动艺术教育真正进入课堂。

2.3 缺乏本土民间美术校本课程相联系的美术活动。

学习传统民间美术,弘扬本土优秀的民间美术,没有结合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没有民间艺人参与的文化活动,将失去其传承优秀文化的意义。

3 构建富有特色的小学美术校本课程与应对策略

《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指出:“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重要途径。具有其他学科教育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开展美术教育特色课堂教学,构建富有特色的小学美术校本课程,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3.1 因势利导,开启校园文化全新格局的认识。

(1)引导全面认识美术教育。学校应开展学习美术教育教改讨论,营造良好氛围,没有艺术教育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优秀民间美术文化及其文化内涵和艺术风格,体现了闽南文化和历史价值,凸显其具有现代美学和艺术魅力,民间美术校本课程,是融入小学美术课程极好的学习内容和家乡艺术欣赏课程。

(2)不断提升教师对美术教育的认识。学校应该组织教师学习民间美术,编写民间美术校本教材,教学大纲,整合课程资源。通过开展美术教育教改教研活动,教学相长,不断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能力、专业能力。邀请民间艺人进校园开讲座、办展览,丰富校园文化,激发教师开展民间美术校本课程的积极性,开启校园美术特色文化全新格局。

3.2 联系实际,开发闽南民间美术校本课程

(1)建构小学美术课程校本课程的教育目标。民间美术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起来的经验和文化,也是对生活最朴实的追求,它蕴含着中华民族最基本、最深刻的思想理念和文化内涵。民间美术校本课程应与闽南木偶、布袋戏、土楼文化遗产等民间美术有机的相融合。加强对小学学生的文化遗产、民间美术保护传承的教育,重新激发我们对本土民间艺术的热爱,弘扬传统文化精神的共识,提高少年儿童民间艺术素养、推进素质教育,具有其它教育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2)开发民间美术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校本课程要注重结合小学教学实际情况和不同年段学生的特点,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扬学生熟悉、兴趣,有本土民间美术特色、取材方便的长处,避小学缺乏专业教师、缺乏多媒体设备和美术道具的短处。把本土民间美术形式、内容加以选择、整理,丰富小学美术教学的内容。既有课堂泥工、剪纸、泡沫雕刻的手工形式,有木偶脸谱、木板年画、土楼风景等的绘画学习内容,有走出教室写生大自然、画山、画水、画家乡的内容。也有描绘家乡民间民俗活动的创作画。根据教学的需要,还可组织民间艺人传承人进课堂授艺、表演“绝活”,举办民间美术展。校本课程应与民间美术有机的相融合,教师要结合闽南文化,探讨民间美术传承的教育形式,开发与小学实际的美术相辅的校本课程,

3.3 创建平台,探索美术校本课程相联系的美术活动

(1)成立学校美术教育研究会。特色校园文化平台的构建,关键是教师,美术教育研究会抓手在队伍建设,学校要将美术教育列入学校工作的总体规划中,通过美术校本课程的建设,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确立美术教育研究课题,有序推进美术教研的深入开展。为师生创设了施展艺术的空间, 弘扬民间美术文化,营造校园浓郁的文化氛围。

(2)造就一支美术兴趣的学生骨干队伍。让兴趣美术的学生带动更多的同学参加学校的宣传工作,教师学校还应该多组织师生参加学校、市、省、全国各类艺术选拔竞赛,多给予师生展示的机会,并通过美术教学成果汇报展,加强与报纸、电视台等多种渠道的投稿进行宣传,通过美术校本课程的建设,把美术教育打造成校园文化富有特色的品牌。

(3)开展学校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丰富美术的第二课堂活动,延伸弘扬民间美术特色教育的校园文化,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本土优秀文化,弘扬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精神,营造师生参与文化遗产保护教育的校园文化氛围,对普及、提高青少年儿童保护文化遗产及民间美术的意识,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培养对民间美术的乡土情结与爱国主义情怀,将起到其他领域不能企及的特殊作用。

4 结语

第6篇:校园文化总体规划范文

独立学院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独立学院背靠母体高校,在教学、管理、品牌等方面具有优势,同时又具有民办机制的灵活性,因而发展较为迅速。2012年,全国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独立学院共298所,承担着百分之三十以上本科生的培养任务。独立学院的快速发展使校园文化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同时,校园文化建设仍面临多重挑战,存在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缺乏先进的理念和规划

一些独立学院的办学者和领导对“校园文化”的本质缺乏认识,一些人错误地认为,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可有可无的“软指标”,他们重视招生和就业,认为校园文化建设大可放缓,因此很难提上领导议事日程。殊不知,校园文化是大学软实力的主要构成因素。软实力是大学的整体精神风貌,是大学的价值理念和内在品质,是大学办学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氛围,可以净化人的灵魂,升华人的品格,陶冶人的情操,规范人的行为。据调查发现,很多独立学院的总体建设规划中都缺少针对校园文件建设的相关内容,即使部分高校领导对此有所注意,其目光也往往停留在物质文化层面上,他们热衷于校园硬件建设,诸如新校区、教学楼、图书馆、实验室等,力求校园整齐划一,而在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建设层面却很少提及。应该说,在独立学院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软件比硬件更为重要,校园文化脱离了精神层面,即使有再好的外部环境,也仅仅是是一个华丽的空壳。

(二)缺乏鲜明的个性和实质内涵

独立学院是依托普通公办高校成立的,因此和“母体”公办高校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独立学院又是按照新的机制和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学院,这是一种较为灵活、具有特色的办学形式,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应该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实质内涵。而事实上,不少独立学院未能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建设校园文化,而是对“母体”公办高校的校园文化进行了简单的传承,甚至是照搬,趋同化现象严重。也有些独立学院是把兄弟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成功做法拿来一一套用,最后在自己学院形成了“大杂烩”,失去了自己的特色。一些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也缺少实质内涵。有的院校将精神文化建设等同于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一味强调发展娱乐文化,体育活动、娱乐型和商业型活动偏多且层次不高,思想道德教育和文化交流型活动偏少,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导致校园文化功能的失调,影响了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质量。有的独立学院制度文化建设存在偏差,过分依赖“母体”公办高校的某些制度建设经验,使制度要求的品质偏高,制度要求与独立学院学生的素养错位,制度运转不灵、反应滞后甚至形同虚设。还有的独立学院行为文化建设脱离了为专业学习服务的宗旨,偏离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本质。

(三)缺乏教师主导力和全员参与意识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校内各系统相互配合,其中,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发挥主导作用。但目前一些独立学院没有自己稳定的专职教师队伍,兼职教师上完课就走人,师生之间的交流仅限于课堂之中,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导作用的发挥。加之独立学院的生源分数较“一本”“二本”略低,学生的自觉性也略差,在缺乏教师有力主导的情况下,校园文化就处于一个低层次、被动的状态。另据调查,当前有些独立学院把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或学生的课外业余活动,因此直接把校园文化建设的任务附属于“思政部”和学生管理部门,其他老师都认为与自己无关,缺乏校园文化建设的合力。殊不知,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没有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参与以及各部门的协调配合,校园文化建设就缺乏了孕育的土壤。

二、以成才教育为导向的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以战略思维规划校园文化,认识文化育人的作用

独立学院因为办学时间较短,文化根基尚浅,因此要立稳足,扎平跟,求发展,就必须树立文化是“立校之根”的观念。独立学院的董事会和校领导应当以一种战略的眼光看待校园文化建设,认识到文化育人的强大作用,将校园文化建设切实提上议事日程,纳入独立学院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在校园文化的规划过程中,首先,应从实际出发,对校园内外部环境进行认真的调查和分析,明确独立学院的优势和不足,明确自身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明确自己学院文化的定位以及找准文化建设的抓手。其次,经过调查分析,制定出详细的、结合自身优势、符合发展要求的具体目标。比如,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就把办成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适应,质量优良、管理规范、特色鲜明、西部一流的独立学院作为未来五年师生员工奋斗的目标。目标的设定要具有可行性、动态发展性和可考核性。第三,确定理念,拟定计划。进一步具体明确各阶段性奋斗目标和实施计划,要将学院的发展目标体现在各部门和成员的工作计划之中。最后,制定校园文化建设规划方案。校园文化建设规划方案制定之后,要对规划方案进行认证和反思,进一步修正,使其更加完善。

(二)以移植借鉴的方法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

任何一所大学校园文化的形成与建设都不可能一日而成,它既需要环境的依托,时间的积累,更需要学校管理者的积极引导和努力,可以通过移植借鉴的方法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在独立学院发展初期,“母体”公办院校的校园文化可以作为一种主导性的校园文化,以“母体”公办高校作为“文化发源地”,从“母体”进行文化移植可以用来解决独立学院文化缺失的现象。校园文化的相承性,可以使新办的独立学院尽快地得到社会的认可,共享和利用“母体”公办高校的优质资源,可以使独立学院快速、平稳地走上发展轨道。与此同时,独立学院的兄弟院校之间的很多优秀的成果也值得去借鉴,甚至包括借鉴独立学院来自不同院校的兼职教师所带来的优秀大学文化等,要不断地借鉴与扬弃、创新与取舍,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吸收符合学院实际的内容。构建和谐校园文化,首先,要加强物质文化的和谐发展。营造优美的校园文化环境,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完善现代化的文化配套设施,包括教学楼、学生活动中心、体育馆等建筑物和文体用品和设备,提供校园文化建设的物质保证。其次,要加强精神文化的和谐发展。营造自由民主的氛围,形成优良的校风;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教育师生员工做到知、情、行的统一。再次,要加强制度文化和谐发展。要在移植“母体”公办院校和借鉴兄弟院校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真正符合本校实际的制度建设、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做好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最后,要加强行为文化的和谐发展。增强校园文化活动的和谐性和针对性,提升活动的品位和内涵,实现校园文化活动的多样性、多元性和立体化趋势发展。

(三)以教师为主导全员共建校园文化,体现文化育人的作用

第7篇:校园文化总体规划范文

(一)校园文化在内涵认识上存在误区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其产生由来已久,并不是新近的事物。对于如何理解校园文化,其在学校教育的地位、作用及存在的形式众说纷纭,有些看法和观点是比较片面的,存在对校园文化认识上的误区。譬如有的学校偏重精选院歌、征集标语、院标等,使校园文化过于形式化表面化,没有使校园文化的内涵真正融入广大教职工的内心,没有真实地反映出被师生广泛认可的理念与价值取向,离散了学校的向心力,对学校的建设和成长也产生不了深远影响。

(二)校园文化建设规划系统不完善

新形势下,对于高等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方向、教学、科研、行政及学生管理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但由于对校园文化的真正内涵没有明确认识,对高等职业教育定位不清晰,对于文化内涵的理解过于肤浅,使高等职业教育扮演了本科院校的学术型或是本科学校的压缩型,甚至有些教育管理层认为校园文化建设是教育教学活动和管理方法的建设,强调控制功能、物质功能的实施,缺乏整体明确的办学目标和培养方向,使得校园文化服务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不能彰显出来,没有真正意义的实际操作功能。

(三)缺乏校园文化建设的复合型人才

校园文化的建设与提升,说到底是人的建设与提升。由于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高等职业院校的人员管理过死、过僵的现象较为普遍,除了离退休外,可能多年不进一人,一人不出。一方面,不适应高职院校工作的人员清退不了,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的准入条件不完善,不能从机制上确保复合型人才补充进来。同时,良好的工作环境还需净化,不然就会出现人才引进来了,却留不住,人才储备出现缺失,高职院校的后续发展缺乏有利的人力资源保障。

二、建构高职院校发展内涵式校园文化的途径

(一)明确认识,端正思想,深入理解校园文化内涵

校园文化不是一簇而成的,是在长期办学历程和教育管理活动中逐步形成,并为全体师生所认同的群体意识和群体行为规范,不只是表现在有多少高大、漂亮的校舍,多少名人像,警句格言及校园绿化美化的程度。校园文化是以社会文化为大背景,以校园环境为存在空间,以学校的全体师生为主体的一种文化形式,既要有物质及精神因素,又要有外显和内隐的形态,既要有动态还要有静态表现的特征。随着当代大学生特点的变化,学校更应该深入理解校园文化的内涵,明确办学特色,明确发展目标,注重机遇发展期,稳住提高期,立足现实期,在管理工作中将“制度管理”和“人本管理”相结合,努力达到教育质量优良、学生全面发展、师生共享成长、文化积淀深厚的优质品牌学校之愿景。

(二)准确定位,全面规划适宜的校园文化制度体系

系统的校园文化制度体系的建立是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指明灯、方向标。目前,有些高等职业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定位不清晰,偏离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和特色,不是“高攀”,一味地仿照普通高等院校建设模式,就是“低就”,成为中职学校的翻版,没有形成具有自我特色的校园文化。高职院校应准确定位,以人才培养模式作为内在依据,找准校园文化的坐标,提升全员的人文精神,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既有理论又有技术,能够从事与其职业岗位相适应的“职业人”。建立适宜的校园文化总体规划,应着眼长远,不仅在教学、科研方面,而且包括行政、政治思想、学生管理等方面不断审视自问,统一全院师生员工的思想,为了学校的总目标齐心协力,共同努力去实现。

(三)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打造团队意识

第8篇:校园文化总体规划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文教育;功能院校;文化院校

作者简介:林涛(1965-),女,广东揭阳人,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学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2011年度规划项目“从‘功能院校’走向‘文化院校’发展路径研究”成果之一(编号:MKS1146)。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20-0006-03

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高等教育蓬勃发展。出现了一批由中专合并、重组,升格和扩建的高职院校。这些院校在教育资源得到不断优化和加强的同时,新建校区的校园文化建设又成为高职院校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有些院校在规划和建设中,过分注重校园规模档次,追求仪器设备现代化,没有把校园文化建设放在整体办学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操作实施,把院校建成重规模轻内涵、重硬件轻软件、重活动形式轻文化品质的“功能院校”,这就引发了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高职院校如何从“功能院校”走向“文化院校”。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将文化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把“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为全国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重新认识、审视和建设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认识人文教育与校园文化的内涵

“人文”一词最早出现于《易经》:“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教育就是对受教育者进行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

人文教育核心是培养人文精神。通过向受教育者传授人文学科知识,使其在认识自我世界、认识和适应社会、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能力和审美能力等方面得到发展。 当代人文教育的特征是以人为本,崇尚人的自由和尊严;注重个性,把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人格和独立个性当作优先发展的目标;重视人的感性,强调和谐发展,引导人们回归人的内心价值情感体验中。

大学校园文化是大学人在大学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反映大学师生的价值取向、理想信念、团体意识、群体心态、行为规范等方面的独具特色与魅力的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构成的系统。高等院校培育人才,不仅是传授知识、弘扬学术,更重要的是传承文化和价值观,传递理想和信念,对人综合素质及健全人格的塑造。所以说,人文教育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高职院校,其数量已占全国高校总数的一半以上,同样担负着校园文化建设的使命,通过培养人才、传承文化薪火、传承创新精神来推动国家软实力,特别需要把人文教育纳入到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中来。通过人文教育培育人文精神,发展学生对社会关系、人际关系的认识和处理能力,影响学生形成一定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审美观,增强学生的本质力量,促进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最终实现高职院校教育目标以及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审视高职院校新校区校园文化现状

众所周知,受社会经济发展影响,高职院校新校区文化反映社会文化发展态势,成为社会文化微缩景观。具有优秀品质和先进性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同时又会引领社会文化发展方向。审视当今高职院校新校区文化,因建设时间短,文化沉淀不足,而突显的校园文化问题纷繁复杂。

(一)互动性不足

校园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总是在时代大背景下,与所在城市及社区环境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形成和丰富的。基于城市总体规划和地价的考虑,高职院校新校区的选址建设,大都在远离老校区和城市中心区的郊县,缺乏老校区悠久文化的辐射与滋养,又很难受到城市现代文明的熏陶与感染。因交通、地域、设备、经费、人员等方面的“屏障”,人文环境相对较为薄弱,而且很难从校外汲取人文资源,形成文化互动。由此受损的不仅是城市和社区,还有高职院校及其学子。

(二)人文性欠缺

校园物质文化是整个校园文化的外在标志,其建设目的应该是使它成为承担精神文化的载体。然而,一些高职院校新校区却急功近利,出巨资搞建筑,购设备,扩道路,竖塑像,下力气花功夫进行校园绿化、美化,而忽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为了增强毕业生的专业技术能力,过分强调市场化和商业化,又使高职院校容易出现人文教育的“盲点”。学生的业余活动形式比较单一、休闲文化比较单调。另外,当网络、通讯和电子信息技术越来越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交流工具时,人们的沟通方式日益呈现数字化和虚拟化态势,导致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生态”环境也逐渐变化,从实体到虚拟,从厚重到快捷,从内涵到实用,无不表现出多元化文化生态关系的失衡,缺乏应有的人文关怀。

第9篇:校园文化总体规划范文

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目前高校教育发展进入高速通道,积极开创新的本科教育新局面,实现优质教育,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高校校园文化是本科教育的第二课堂,对学生思想、学习心态、价值取向以及科学精神等影响显著,是高等教育特色以及灵魂所在,当前我国高校院校文化建设明显失衡,导致无法引领大学生文化与思想发展,对学生情感和思想的熏陶不足,无法彰显出大学精神气,缺乏创新驱动力,影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

一高校对校园文化建设认识不充分。多数高校都没有意识到校园文化建设是系统性的教育工程,在建设中秉承形式主义,忽略了校园文化对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影响,为了彰显本校的教育特色,总是会搞一些面子工程或者是形象工程,将校园文化建设局限在学生管理上,没有从本科教育的角度总体性规划校园文化建设,建设的方式多数是召开一些学生演講会。举办一两次卫生途径检查或者是公益活动,没有从深层次教育入手,形成育人合力,导致校园文化无法发挥自身的育人作用,旧的教育思维和教育工作形式,禁锢了校园文化建设路径。

二则是校园文化建设制度不健全,目前很多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没有相应的规章制度,缺乏统筹协调,所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缺乏目的以及行动力,文化建设处于无序状态,再者高校教育中更加注重第一课堂的教育质量,忽略了精神文化建设,纵使不少高校都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苦下功夫,但有通俗文化与高雅文化之间相互冲突,出现了本末倒置的现象,缺乏对深层精神文化的探索与构建,导致对大学生价值取向、人格塑造以及思维方式等产生负面作用。精神文化建设的本质是为了彰显高校的价值观念和精神风貌,若是校园文化建设忽略精神文化,而现如今学生主体生态又走向复杂化,互联网以及新媒体等逐步占据学生思想高阵地,那么高校校园文化就会失去自身的价值,因为高校必须要应对复杂的文化思潮和各种价值文化生态,所以实现精神文化建设,提高学生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是校园文化建设与发展的关键。

二、基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背景下的校园文化建设路径与策略

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就意味着高校不得不全面提升本科教育质量,无论是专业教育还是文化教育,都必须走创新发展道路,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能力和创新意识,为学生提供优质本科教育,弘扬大学精神,丰富学生人文内涵。因此,校园文化在建设中,要以思想、文化和人文内涵为主,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展销高校自身的教育特色和文化精神,在本科教育发展中注入大学精神,为本科教育创新与改革提供内在驱动力。校园文化是以大学校园为背景,直接面向全校师生,但其影响力长远,所以校园文化建设应该要以弘扬大学精神为主,增强师生的主人翁意识,在文化育人中坚持以人为本,立德树人,广泛地开展多元化、多样化的校园文化活动。

一要引进新媒体、新技术以及新业态等,为校园文化建设注入新时代的发展元素,实现校园文化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提高校园文化的时代感和吸引力。因为信息技术和新媒体等,是如今本科教育的新阵地,课堂教学以及思政教育中,为相应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趋势,正在积极运用微信、微博以及微课、慕课等新时代技术,开展多元化的教育活动,依据学生群体生态的改变,为学生提供针对性、多元化及信息化的教育服务。校园文化作为本科教育的第二课堂,也要与时俱进,灵活运用新媒体扩大校园文化的影响力,在新媒体及网络平台上构建校园文化建设阵地,配合专业教育和思想教育,坚持教书育人的思想统一,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人文内涵丰富的高校校园文化。

二要提高师资队伍水平,校园文化可以吸纳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现代本科教育理念的核心是创造知识,传授知识,服务社会。这些理念的背景就是本科教育和校园文化,而践行的对象就是高校教师,教师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第一人,校园文化的规划、统筹和建设都需要师资队伍的支持,提高师资队伍水平,能从建设根本上提高校园文化内涵价值。所以,学校管理制,教授治学以及科研环境等,都重新规划和建设,一方面高校要积极招聘高素质的专业性人才,并将高校文化纳入到高校发展总体规划中,树立与坚持校园文化全员共建意识,发挥校园文化的导向功能、教育与陶冶功能等,为师资队伍发展创建优质环境。另一方面,高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依据立德树人的教育思想,加强全校教师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学习和新时代教育理念学习,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高度和教育能力,在教育中以润物细无声的文化熏陶原则,积极引导学生精神文化走向科学正确方向发展。如此一来,也能实现师生全面提升,达到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

三加强学校的学风、教风和校风建设,联合思政育人和知识育人、素质育人等多项育人工作,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突出大学校训,依据文化核心是由价值观构成的原理,在校园文化建设与创新中,开展多种多样的教育创新活动,强化师生员工的创新意识,不断提高学校的创新能力。将德育与校园文化结合,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创新管理机制,推动法治教育与安全教育、大学校训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落实,形成优良校风,然后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丰富学生第二课堂活动,以学生社团为载体创新活动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