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体育锻炼对学生的好处范文

体育锻炼对学生的好处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体育锻炼对学生的好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体育锻炼对学生的好处范文

关键词:学生;体育锻炼;分析

一、郧阳中学学生体育锻炼意识的现状分析

体育锻炼意识来源于习惯,养成良好的习惯便会具有这样的意识。习惯的养成取决于两方面,一是认知度,就是明白终生体育锻炼的益处,心甘情愿地去主动培养这样的习惯。二是意志力,就是暂时感悟不到它的好处,靠自己的意志力去强迫自己培养这样的习惯,在培养过程中,通过亲身体会去增强对它的认知度。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生的体育锻炼动机都集中在学分、缓解压力上,但是新课改要求学生个人重视体育锻炼,强身健体增强体能,还需要教师对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进行积极引导,培养学生的体育活动兴趣。

二、郧阳中学学生体育锻炼的频率不够乐观

从调查中发现,郧阳中学学生坚持每周三次及以上体育锻炼的学生占到被调查学生总数的38.1%;课余时间体育锻炼在每周3次以下的学生占到45.1%;基本不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学生占总体的9.3%;参加课余体育锻炼次数不固定的占到总体的7.5%。从调查数据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虽然绝大多数学生每周都会主动地参加体育锻炼,但是学生具体的锻炼频率并不高。

第2篇:体育锻炼对学生的好处范文

【关键词】自我锻炼;体育兴趣;受益;体育锻炼习惯

自我锻炼能力是指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任务和身体锻炼的能力,也属自学的范畴。锻炼过程如同学习文化课知识一样也是枯燥乏味的,因此培养兴趣是很关键的,平时的体育课由于课堂上人数较多,教师不可能面面俱到,每个人的兴趣爱好又各不相同,因此,中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提高很有必要,这样不仅起到了锻炼效果,又加强了体育课的效果。本文就中学生如何提高自己的自我锻炼能力,结合自己几年来的体育教学实践经验谈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中学生不愿主动参与自我锻炼原因分析。

1.心理因素

体育锻炼对人的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作用,这一点不可否认,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从中受益,这要取决于我们对运动的坚持性有多久,它的效果主要还是要日积月累。很多学校忙于抓教学,甚至都不上体育课,中学生缺乏对体育运动的参与,从未感受到体育锻炼所带来的快乐,也不知道体育锻炼对人们身心健康的巨大影响。思想上对体育锻炼没有兴趣,很多同学认为只要学好了文化课,搞好了成绩就是一个优秀的学生。体育的好与坏无所谓,这种主观意识的错误也极大影响了中学生自我锻炼的兴趣,有的同学甚至从不参与体育锻炼。

2.身体因素

学习压力大,生活无规律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身体因素对于中学生参与自我锻炼的影响不容忽视,胖的同学跑不动,瘦的同学不想跑或跑不下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的不注意导致不少中学生体形偏胖,还有的因为厌食、挑食导致体形瘦弱体质非常差。另外,平时家长溺爱,家长怕孩子吃苦能不锻炼就不锻炼,既不反对又不支持。只要文化课成绩好就可以了。于是从不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很多学生养成了懒散的习惯,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身体条件是导致他们不参与体育锻炼的重要原因。

二、如何提高中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

1.加强思想教育,强化自我锻炼的意识养成锻炼习惯.

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从思想上让学生意识到体育锻炼的好处,我们要时时处处进行宣传,摆事实讲道理,体育锻炼会给我们带来很多好处。体育锻炼能让我们健美,能让我们变得壮实,更能让我们变得聪明。慢慢地让学生的思想观念得到转变。强化思想的同时我们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一个小小的进步都要给予表扬,遇到其动作不正确要及时纠正。少点批评,多点鼓励。我们多用一些生动的比喻,幽默的语言,有趣的例子来激励学生的积极性。总之要从思想上让学生意识到体育锻炼并不是什么难事,也不是什么丑事,只要持之以恒,肯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的。慢慢地让学生有了锻炼的意识,从而养成锻炼习惯。

2.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选择不同的自我锻炼项目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就是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但是学生与学生之间总是存在差距的,每个人的兴趣爱好又各不相同,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选择教材时要因人而异,针对不同的学生选择不同的锻炼项目,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是因材施教的前提更是自我锻炼的开端,俗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只要选好了项目,中学生的自我锻炼就有了方向,然后相应地去制定计划,当然,体育学科不同于其它的科目,安排内容一定要注意科学性、针对性及全面性。也就是所选定的内容必须是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要有科学性,不能伤害身体,不能违背规律,另外还要注意身体锻炼要全面。这一点就需要我们体育教师和教练员的指导了,作为教师和教练员,我们不仅要积极地帮学生选好项目还要经常关注学生的自我锻炼情况。

3.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始终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是指导者而不是领导者,要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要让学生感受教师是年龄上的长者,是生活中的朋友。无论何时都要学会接触学生,了解学生,爱护学生,关心学生,帮助学生。只有做到这些,才能与学生融洽相处,从而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学生的尊重、爱戴,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以最大的激情上好体育课,从而培养了学生的锻炼身体的兴趣。也为课外的自我锻炼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平时注重教学方法,提高中学生参与锻炼身体的热情

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是新课程改革重要理念,随着教学设备的不断更新,我们不仅要注重怎么教,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怎么学,学生学到了什么。我们利用先进的设备,利用图片展示,利用视频资料,创设不同的环境让学生自我学习、自我锻炼。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体育,在体育学习中感受到快乐。我们的目标就是要让学生掌握了体育技能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快乐,而且还让学生从自学中体验成功的成就感,从而主动参与课外的自我锻炼。因此,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不仅为教学提供了方便,提高了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而且更重要是为中学生的自我锻炼提供了保障。

总之,要让中学生积极参与自我锻炼还需要我们在以后的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改革创新,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努力探寻原因,用更多更好的办法来培养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让更多的中学生积极参与自我锻炼。从锻炼中寻找快乐,从快乐中感受锻炼,从锻炼中受益。

参考文献:

第3篇:体育锻炼对学生的好处范文

(一)加强宣传与教育终身体育意识

中专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要从树立起其体育意识开始,加大宣传体育意识,强化体育教育能有效促进学生积极参加课内外活动,并有利于实现家庭、社会、学校三者体育教育的有机融合,从而培养和加强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为了加强体育意识的宣传和教育,高校要从以下三方面来做:其一是有效利用广播站、黑板报、网站等媒介,拓宽学生认知体育的途径,开阔学生体育知识的视野,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激发学生体育锻炼欲望,提高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其二要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知识讲座,并举办形式多样的体育运动竞赛活动,同时为了扩大体育活动的社会影响力,可邀请家长或社会及企业中知名人士参加到体育活动中来;其三是转变传统体育教育观念,加强体育创新,鼓励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激情,促进学生体育观念的转变,并重视体育教育。

(二)确定自我身体锻炼的目标

中专生的自我身体锻炼目标的确定受其个体差异性的影响。对于身体素质较差及体育运动能力薄弱者,在确定自我身体锻炼目标要注重提高自身机体抵抗力和满足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的基本运动量,促进其身体各机能的正常发展;对于身体素质及体育能力一般者,要以国家制定的健康体质标准为准则来确定其自我身体锻炼的目标,最少要达到及格及以上;对于那些身体素质较好且体育运动能力较强,只不过缺少一定的体育运动基础和经验的中专生时,要以国家制定的健康体质标准的优秀级别来要求其自我身体锻炼目标的确定;而对于那些拥有良好体质和运动能力并具有一定体育运动基础和经验者,则应该有更高的目标要求,对此各方面都比较优秀的学生,其自我身体锻炼的目标除了要达到国家级二级运动员及以上的标准还要在各项校内外体育竞赛中斩获佳绩。

(三)展开丰富多彩的体育竞赛

学生都具有好胜心理,准确把握好学生心理,积极开展各种体育竞赛活动来促进学生体育意识的养成。在设计体育竞赛活动时,首先要避免活动对象的局限性,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提高全体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扩大竞赛活动的影响力,从而树立起学生的体育意识和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其次要避免体育项目的传统性及乏味性,这导致学生对体育竞赛活动的参与度不高,达不到开展体育竞赛活动目的。为此体育竞赛的内容及形式要丰富多彩,能激发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促进学生体育兴趣的发展,使得学生在紧张又愉快的氛围中巩固其体育技能,并逐步确立起终身体育意识;最后要避免体育竞赛活动过于正规化,学校体育教育其重点是培养学生体育技能,锻炼学生体魄,并非真正的国家级体育运动者的培养场地,如果以国家级、世界级标准来要求学生,只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体育活动的开展,达不到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目标。因此要合理设计体育竞赛活动,促进学生终身提议意识的养成。

(四)培养终身体育习惯

要培养中专生体育锻炼的习惯,使体育锻炼成为其生理上的动力定型和生物钟节奏,促进其终身体育锻炼的养成。在校期间,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养成,一旦学生毕业之后其进行有益体育锻炼活动会受多方面因素制约,只有在学校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后,体育锻炼才能在以后学生生活当中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生体育习惯的养成的关键在于其自身体育素养,而学校体育教育对学生体育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作用。所谓体育素养其实际就是体育水平能力,学校体育教育要从基本的体育技能、体育知识、体育意识、体育锻炼、身体娱乐及欣赏体育赛事能力等方面培养并提高学生的体育水平,使其在长期学校体育教育影响下,逐步树立体育意识,加强体育锻炼,进而养成体育习惯。在此过程中体育教师也要充分发挥好引导作用,不断创新、丰富和完善实际体育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

二、结语

第4篇:体育锻炼对学生的好处范文

关键词: 体育锻炼 寒假 锻炼项目 注意事项

中小学放寒假前,班主任和体育老师都要求学生们充分利用假期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身体机能,促进学生健康发展。这种建议性的要求收效甚微,很多学生在开学后会出现体重增加、运动成绩下降的情况。为此,寒假体育锻炼需要引起教师的重视,进行相应的锻炼指导和保障措施。

一、进行寒假体育锻炼必要性

(一)寒假期间的健康隐患。寒假,有的同学天天睡到中午才起床,有的同学天天玩电脑,也有的同学参加各种补习班、特长班,生活节奏会突然发生巨大变化。寒假还是人们胃口大开的时候,尤其是在春节前后,大量热能的摄入会导致脂肪的囤积。寒假期间不规律的生活方式和暴饮暴食会给学生的健康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如果不注意身体锻炼就会身体发胖、体质下降,对生长发育和身体健康非常不利。

(二)参加冬季体育锻炼的好处

1.冬季体育锻炼,人们可提高御寒能力。坚持冬季锻炼的人,抗寒能力比一般人增强8―10倍。冬季室外体育锻炼,不断受到冷空气的刺激,血液中的抵抗疾病的抗体增多,身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增强。

2.冬季体育锻炼,接受阳光的照射,弥补阳光照射的不足。阳光中的紫外线不但能杀死人体皮肤、衣服上的病毒和病菌,对人体有消毒作用,还能促进身体对钙、磷的吸收,有助于骨骼的生长发育,对于正在长身体的青少年学生来说,多参加户外锻炼更为重要。

3.冬季体育锻炼,还可以加快血液循环,增加大脑氧气的供应量,这对消除大脑长期工作带来的疲劳,增强记忆力,提高学习效率,都有积极的作用。

二、适合冬季进行的体育锻炼项目

(一)有氧运动是冬季锻炼身体的首选内容。有氧运动是指在运动过程中,通过呼吸所得到的氧,能够连续不断地供给运动的肌肉,在酶的作用下代谢糖原和脂肪以提供能量,维持不断进行的运动,如跑步、骑车、爬山、游泳等。

(二)冬季跳绳好处多。在刚开始跳绳的3―5分钟里,身体感到缺氧,接下来又感到需氧,这样可以同时发展耐心和体力。从消耗热量看,跳绳的效率是长跑的90%。跳绳的地点比较随意,可以在室外或在通风的房间里跳绳。

(三)冬季的室内锻炼。当室外大风降温、大雾、降雪不宜进行室外活动时,室内的适当活动也是冬季锻炼的好办法。在室内锻炼时,要选择向阳的房间,先将室内通风换气后,可以在室内做韵律操、武术、俯卧撑、仰卧起坐等。

三、冬季体育活动注意事项

(一)冬季应尽量进行户外活动。因为在寒冷的冬天,人们活动多在屋子里,外出也常常坐车,接触阳光、新鲜空气比较少,于健康不利。

(二)选择适当的场地。不在人群密集的场所锻炼,人群密集区空气污浊,容易引发呼吸道感染,产生疾病;也不要在马路上、水潭边锻炼,这些地方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三)注意保暖,冬季到户外锻炼,要适当穿得暖和些,戴上帽子和手套,如果风太大,就要戴上口罩,但也不能穿得太厚、太臃肿,以免妨碍身体的运动。在运动中间休息时,切记穿上外套,不可任风寒乘浑身毛孔大张之时,侵入体内致病。在锻炼结束时,如果身上出汗,就要擦干汗水,换上干软的内衣。要是靠身体把汗焐干,就会觉得全身冰凉,容易感冒。

(四)合理控制运动量和运动时间,做到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五)避免在大风、大寒、大雪、雾露中锻炼。

(六)户外锻炼不宜过早。冬季受冷高压的影响,往往会发生逆温现象,即上层气温高,而地表气温低,大气停止上下对流活动,早晨生活、工业排出的废气不能向大气层扩散,造成室外空气相当污浊。

(七)充分做好准备活动。

(八)假期锻炼注意安全。

1.不在车辆较多的道路上跑步,跑步时穿相对防滑的鞋,避开结冰路面。

2.不到无安全保护设施的自然湖泊、河道滑冰。在滑冰时应注意结伴出行,必须有成人陪伴。此外,滑冰要掌握季节,在刚上冻或快开化的时候,要注意冰面硬度,以免发生危险。

四、保障措施

自全国广泛开展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以来,学生每天在学校都能保证一小时的体育锻炼,很好地促进了学生体质健康发展,而在假期缺乏统一管理,学生实现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就很难,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因此,在放假前,学校为学生制定寒假体育活动方案,布置寒假体育作业十分必要。

活动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能有效指导学生进行寒假体育锻炼,使学生明确寒假体育锻炼的必要性,明确寒假锻炼的具体内容和注意事项。

(二)有明确的体育活动小组,将个人锻炼与小组锻炼相结合,并做好详细的记录。

(三)有系统的监督体系,学生记录要有家长签字,寒假期间活动负责人要不定时地进行抽查。

(四)评价奖励制度。开学后要对寒假体育锻炼活动进行总结,对于表现突出的个人和集体进行表彰。

第5篇:体育锻炼对学生的好处范文

一、体弱学生体育参与的心理特点

体弱学生体育参与的心理特点有其有利的一面,也有其不利的一面,我们不能只看到其不利的一面而忽略其好的一面,这就需要体育教师、学生工作管理者和家长去正确地引导,使其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体弱学生体育参与的心理特点有利的一面:坚持不懈的精神与顽强的意志力;吃苦耐劳的优良品格。体弱学生体育参与的心理特点中不利的一面:自闭心理、偏激与逆反心理。由于生理上的残缺,于是就出现了体育老师要求其参与体育运动,学生要么不参与,要么敷衍了事,更有甚者就是体育教师申明体弱学生不应该参与的体育项目,该生偏要参与的事情,这就需要体育教师和学生工作管理人员在平时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防止对体弱学生心理上造成更大的伤害以及恐惧心理。在体弱学生面前,最难的问题也许就是参加体育锻炼这一问题,正常学生认为参加体育锻炼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但是对于体弱学生而言,不仅要暴露自己一些身体上的缺陷给其他同学看,而且自己还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才能做到,本来在日常生活中就比别人付出更多,因此在体育参与这方面就会自然地想到其中需要的努力与艰辛,从而产生恐惧心理。

二、开导与教育

体弱学生作为高校的弱势群体,对于他们的开导与教育,应该不仅仅是体育教师的责任,而是由体育教师和学生工作负责人共同来完成。

1.注重感情沟通,发挥人格魅力,树立自信

在日常生活中真诚的关心他们,让他们真正感受到温暖,从而从自闭的阴影中走出来,逐渐地融入学校这个大家庭中来。同时,学校创办规范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配备专业心理医生,完善心理咨询的队伍建设;学校可以为弱势群体学生举办相应的教育培训活动,积极引导弱势群体学生形成科学的自我意识和健全人格。

2.循序渐进

体育课堂中,体育教师首先应该注意选择体弱学生体育参与的内容,安排体弱学生适宜锻炼的项目,做到体弱学生能够接受,循序渐进。在课堂中多讲授一些体育锻炼的功能与好处,以及平时自己锻炼的注意事项,促使体弱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对于拒绝参与或者惧怕参与的同学可以与其辅导员或者班主任沟通进行共同教育。

3.榜样激励

在同学中间找出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的体弱学生作为榜样,激励他们。组织体弱学生互相交流,让他们认识到体弱并非自己一人,而是大有人在。因此没有必要自闭和恐惧,更没有理由自暴自弃,要通过交流,促使残疾大学生互相鼓励、互相帮助。

4.武装思想

由学校组织,针对体弱学生每年开展一次“终身体育”思想方面的理论课学习,同时体育教师要积极与体弱学生的辅导员、班主任以及相关心理咨询教师沟通,找到最好方式,使体弱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体育锻炼的好处,从而自发、主动地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更好地做到防病、治病、强身健体。

5.注重体育保健课程教师的培养

在培训内容、培训方式方面将以体育保健课程相关知识为主,培训内容增加特殊教育、心理和医学等方面的一般训练,逐渐培养出体育授课、心理辅导、运动医疗等各方面都有一定成就的专业型教师。

综上所述,高校体弱群体学生体育参与的心理特点主要体现在坚持不懈的精神与顽强的意志力、吃苦耐劳的优良品格、自闭心理、偏激与逆反心理、恐惧心理等心理特点,其中也互有利弊,需要体育教师和其辅导员、心理咨询教师的共同努力,取长补短,使每个高校体弱群体学生都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去,养成“终身体育”的好习惯。

参考文献:

[1]WorldEducationForum.TheDakarFrameworkforAction,2000.

[2]中国残疾人体育协会.残疾人体育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3]陈剑波,冯飞芸.高校学生弱势群体的现状分析和教育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05(13):254.

[4]李华平.论普通高校残疾大学生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J].教育科学,2006,22(2):94-95.

[5]刘永峰.高校保健课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体育学刊,2001,8(8):115-117.

[6]张琦.对残疾学生开设保健体育课的调查分析[J].体育学刊,1997,4(1):16-17.

作者简介:

第6篇:体育锻炼对学生的好处范文

关键词:小学;体育基础知识;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807.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6.06.012

1 小学体育基础知识教材的分析

1.1体育基础知识教材的意义和教学任务

小学体育基础知识教材包含了很多体育知识,比如一些基本的体育锻炼方法、体育锻炼需要注意的卫生保健常识、体育锻炼能给我们带来哪些好处等等。教材上的这些内容一方面可以给体育教师开展体育教学指明方向,有利于教师科学合理的安排教学内容。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对体育知识有更多的了解,帮学生养成爱好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体育基础知识教材的教学任务主要是让小学生通过对体育基础知识的学习明白体育锻炼的重要意义、掌握一些锻炼身体的方法,并且能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保护好自己。最终能够培养小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让小学生能够从小重视自己的身体健康。

1.2 体育基础知识教材的特点

1.2.1 教材上理论性的基础知识与体育实践活动是紧密相连的。体育学科的教学重点毕竟是通过动态的体育锻炼项目来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所以体育教学的重点还是在体育项目上,但是学生在做这些体育项目的同时也需要了解它的意义、操作标准等等体育知识。这样才能让小学生加深对体育项目的理解,而这些知识学生需要从体育基础知识教材上得知。

1.2.2 教材上的体育锻炼方法可以培养小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体育锻炼的效果需要通过长时间的坚持与努力才能显现,想要让每个小学生都有比较好的身体素质仅仅依靠短短的几十分钟体育课时间还远远不够。体育基础知识教材上还有很多内容是教小学生在课余时间或平时的生活中应该利用好哪些身边的条件来进行体育锻炼。这样就可以把体育锻炼意识渗入到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增加小学生体育锻炼的机会。

1.2.3 教材上的体育基础知识还可以丰富小学生的生活常识。小学体育基础知识教材的内容不仅局限在教小学生如何进行体育锻炼,也包含了一些小学生应该知道的生理知识、卫生保健知识、体育项目的比赛规则等等。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需要知道的基本常识,小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也会用得到。

2 体育基础知识教材的分类

2.1 生理知识类

体育锻炼的重要目的就是提高小学生的身体素质。而体育基础知识教材中的生理知识可以让小学生简单了解一下人体的结构与身体生长发育的一些基础知识。让小学生学习这些生理知识可以使他们更关心自己的身体健康,为体育锻炼打下基础。

2.2 卫生保健知识类

这类知识的学习是让小学生了解一些个人生活卫生、公共卫生与体育锻炼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保健知识。这些知识的掌握也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保护自己的身体。

2.3 体育锻炼相关的知识

这部分是小学体育教学的重点,这里的内容包括了小学生可以参加的体育项目、锻炼小学生身体健康的方法与教育手段等等。

3 小学体育基础知识教材的教学方法

3.1 室内理论课教学方法

3.1.1 多媒体教学法

这种教学方法最适合用来代替传统的讲授法来给学生们传授理论基础知识。使用方法就是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课件、动画、图片、短片等更直观生动的方式来给学生们展示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比如,当教师在给学生讲人体结构的时候,就可以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一张人体结构图,图上标注着人体的各个部位名称等。教师根据这张人体图来跟学生讲解理论知识就不会让学生感觉非常枯燥乏味了。

3.1.2 情景教学法

这种方法用在卫生保健方面的知识讲解效果会非常好。使用过程是给学生创设一个现实场景,之后教学生应该怎么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比如,教师可以让一个学生模拟在体育锻炼中受伤的情景,看其他学生如何对这位学生的伤情进行及时处理。第三,问答教学法。这种方法教师可以用来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

3.2 在室外进行技能练习的同时渗透体育基础知识学习

在学习运动技能过程中,针对不同教材内容承载的体育基础知识,将其渗透出来作用于学习过程之中,对运动技能学习是一种促进。教师要深刻的挖掘教材,并且在课前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学习经验的基础进行素材化的处理,分析确定渗透的内容,预设渗透的时机,设计渗透的技术。例如:小学学习后滚翻。通过分析确定学习该教材需要渗透的保健知识技能是在学习滚翻类项目时热身活动要突出颈部活动,学习要循序渐进,保护帮助要顺势给力,给力要适度,要引导学生懂得当生理变化时心理也要进行适应性的变化,在生活中当因外力向后倒时,要屈体团身下颌收紧保护头,连续滚翻次数不宜过多,要有变化调整。渗透要随运动技能形成,合理地分配在每一课次的学习中;预设渗透的时机是准备活动渗透“突出颈部活动”并传授方法。滚动练习时渗透“屈体团身下颌收紧保护头”。刚开始练习时渗透“要循序渐进不要急于完成,要引导学生懂得当生理变化时心理也要进行适应性的变化”。保护帮助练习时渗透“保护帮助要顺势给力,给力要适度”。

4 改革体育教学评价体系,把技能考核和体育基础知识考试相结合,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我国传统的小学体育教学评价体系通常都是强调技能考核成绩,再参考学生在平时体育教学中的表现情况,这样的评价体系并不全面。应把体育基础知识作为体育考试内容之一,这样既可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也可反过来促进学生投入更大的热情学习。只有把技能、理论、平时表现结合起来的评价体系才能完整的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情况。

5 总结

社会在呼唤终身体育,学校在奠基终身体育,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终身体育。终身体育需要运动技能,也需体育基础知识的保驾护航。所以在体育课中既要技能练习,也要加强体育基础知识的学习,让学生爱锻炼,会锻炼,终生锻炼。

参考文献:

[1] 杨洪霞. 小学体育游戏教学的作用与组织原则探讨[J]. 新课程导学,2013(06).

[2] 黄晓丽. 当代中国学校体育健康教育思潮研究[D]. 湖南师范大学,2015.

[3] 苏静. "变"式教学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 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21).

[4] 宋昔峰. 浅析如何有效开展小学体育室内课教学[J]. 科教文汇(上旬刊),2016(09).

第7篇:体育锻炼对学生的好处范文

造成学生缺乏体育锻炼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学生自我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差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要加强学生的体育锻炼,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体育教师就要把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作为工作的一个重点来抓。要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体育教师应做到一个加强、二个培养、三个示范。

一、一个加强

一个加强就是体育教师要摆脱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加强对体育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增强学生体育自学的能力,促进学生体育锻炼积极性的提高。

体育基础知识主要包括体育基础理论、动作技术结构、运动学、运动生理学、体育卫生常识等。通过对体育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常见运动项目的名称、技术要领、要求及注意事项、安全保护措施等,以便把握活动与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每个动作对身体各部分的要求,并能正确对待、解决体育运动中出现的一些意外情况。

对体育基础知识的教学可以通过多渠道、多方式进行。如,对技术动作结构的讲解,就可以利用下雨天气在室内进行。除教师的言语讲解外,运用幻灯、录像、挂图,使学生形成完整的技术概念,也可以结合课堂内容进行教授。如,教排球时,就可以讲解准备姿势、步法、战术阵形、比赛规则等,也可以在帮助学生处理运动伤病时,讲解造成运动伤病的原因、具体处理措施、如何预防等。

二、二个培养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应注重于个人能力的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积极性的提高,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生体育锻炼能力的提高。而体育锻炼能力如何,又是通过对运动时间、方式的有效把握和对有限空间的有效利用与否来体现的。学生自拟锻炼目标和计划的能力提高了,就会科学地统筹和安排锻炼的时间、方式、运动量等。利用和创造条件进行锻炼的能力提高了,就会扩大学生锻炼的空间。

1.培养学生自拟锻炼目标和计划的能力

对学生自拟锻炼目标和计划能力的培养,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自身实际和可能达到的水平出发,与体育课要求相辅相成,制订长短目标,长短结合。依据目标,设定实现步骤、方式。制订计划要以个体因素为基础,符合锻炼的三大原则,侧重于内容的连续性、项目的丰富性和全面性。

2.培养学生利用和创造条件进行锻炼的能力

充分利用和创造条件进行锻炼的能力的培养。首先教师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性地利用各种条件进行教学。如,利用校内的台阶进行单足跳、交换跳的教学;利用成排的树木进行蛇形跑、障碍跑的教学。其次,善于从教学内容出发,设计出丰富多彩、别开生面的体育游戏,如,发展学生腰部力量的教学中,可以设计抬轿子、背人跑的游戏等。第三,根据教学目的,利用已有的场地、器材,要求学生设定活动方案,如,在铅球教学中,就可以要求学生针对推铅球对身体各部分的影响,设计一套徒手操或轻器械体操,用于教学的准备活动。第四,经常举行体育器材一物多用的比赛,如,给学生每人一根同型号的跳绳,要求学生创造出三种以上的体育活动等。

三、三个示范

中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判断能力。他们开始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用挑剔的眼光来审视每一个教师,并决定自己受教育影响的方向、大小。体育教师要吸引学生,加大对学生影响的效力,做好学生体育锻炼的榜样示范不可缺少,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要让学生从教师的形象、气质、风度上看到体育锻炼的好处,受到感召,又从教师经常持久的锻炼中得到教育,从而积极主动地进行仿效。

1.形象示范

体育教师既是灵魂的工程师,又是健美的塑造师。他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还要有健美的体魄,优美的体态,站立行走姿态矫健,还必须具备一两项运动专长,如,在三级跳远的教学中,教师除了准确、优美的示范,专业、生动的讲解外,还可以用简笔画把这一过程中重要的动作形态在纸上定格出来。篮球专业的教师,在自己参加篮球比赛时,组织学生观战,向学生展现自己快速的奔跑、敏捷的抢断、灵活的突破、巧妙的分球等。

2.气质风度示范

体育锻炼应做到意志坚强、精力充沛,对待学习、工作积极主动,精神振奋,遇事沉着冷静。如教学中,突然发生学生昏厥倒地的情况,教师首先要稳定其他学生的情绪,保持镇静,然后对学生的昏厥症状进行全面细致的观察、分析,迅速做出准确判断,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及时进行处理等。

3.经常锻炼示范

体育教师是体育锻炼的组织者、指导者,也是体育锻炼的积极分子和体育锻炼的高手。如,坚持每天的晨跑、打太极拳、做健身操等;带田径队的教师,还可以适时适当转换角色,变教练为陪练。如,在训练学生短跑时,教师可以和学生在同一起跑线或不同起跑线同时起跑进行比赛。也可以在学生训练长跑时,教师一同进行。既可以讲解如何分配体力,如何由直道进入弯道,如何超人等,又可以及时进行示范,做到教学与锻炼的巧妙结合。

第8篇:体育锻炼对学生的好处范文

关键词: 大学生 运动动机 兴趣

一、前言

现代社会当中充满着竞争和挑战,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体育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同样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如何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使其自觉参与体育锻炼,从中学习到体育知识、锻炼方法,向终身体育迈进,是学校体育的重要任务。现代社会的社会活动丰富多彩,当代大学生日常活动有了选择的多样性。根据这几年的研究调查表明,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例如体质下降,容易生病等。这不仅影响了大学生当前的学习,而且会对他们未来所从事的事业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培养大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增强他们的体质极为重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校要利用各种手段来提高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

二、原因与分析

人的行为活动总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体育锻炼也是一样,体育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心理动因。要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其它综合素质,开展好大学生的体育活动,仅靠每周一次的体育课是不够的,必须掌握大学生运动动机的特点,培养锻炼身体的兴趣,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大学生的运动动机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直接动机是与体育活动直接相关的动机。它是以体育活动的直接兴趣为动力的。例如某学生被网球运动的魅力所深深吸引,主动参与到这项运动中来,在教师的帮助下在运动中获得乐趣,也学到了运动技能,培养了长久坚持进行这项运动的习惯。间接动机是指为了达到教学大纲的考核要求,为了增强健康,为了集体的荣誉等等。

据调查,间接动机具有较强的稳定性,是大学生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动机。在间接动机中增强体质和搞好专业学习是专业动机的主要内容。为集体争光,为取得良好的体育成绩也是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间接原因。大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较强烈,只要与集体荣誉联系起来,参加锻炼的积极性就非常高。但有的大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专业学习上,对体育没有多大兴趣,只有在不得已的时候才进行锻炼,比如“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测试,只在测试时卖力气,平时很少进行锻炼。还有一些学生的兴趣在别的方面,如电脑游戏、上网冲浪等。这些学生体育动机的培养应该引起重视,教师应多帮助,多引导。

直接动机是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基础:直接的兴趣是一种巨大的动力,是引导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它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锻炼热情。间接动机是在直接动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最初少年儿童参加体育活动一般是由直接兴趣引起的,它是动机的基础,大学生一般仍保持直接兴趣的动机,也有少数对体育不感兴趣。

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体育兴趣的分布日趋广泛,也相对集中。大多数学生喜欢球类项目,比如足球、篮球、排球、网球、羽毛球、乒乓球等。还有就是健美操、健身和一些新兴的休闲运动。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的互相补充是相当重要的,只有直接动机时动机不能之久而稳定,只有间接动机时学生不能主动愉快地进行锻炼,两者互相补充才能保证学生积极自觉地经常进行体育锻炼。

三、提出建议

根据对大学生体育动机特点的分析,要使大学生能够自觉地经常参加体育活动,不论是直接动机还是间接动机都应该进行利用、激发和培养。以下提出几点建议:

(一)利用、激发和培养大学生为了增强体质和搞好专业学习的体育动机。

1.对学生加强体育锻炼社会意义方面的教育,树立为国家、为人民而锻炼的思想。

2.在体育课或其它形式的讲座中,给大学生讲解一些运动生理知识,通过生理指标测的使他们了解自己的体质状况,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

3.向学生介绍经常进行各个体育项目的好处。如体操对上肢肌肉骨骼发育的影响,长跑对心血管的良好影响等。

4.教给大学生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比如:如何练健美,负荷多大,次数多少,一般做几个动作,组与组之间间歇的时间,哪些部位搭配在一起练习比较科学。锻炼前的准备活动、锻炼后的放松的必要性。

5.让大学生明白体育锻炼对发展智力、提高学习效率的道理。可以用古今中外的范例来影响他们,使他们加深体育和专业学习关系的认识,进一步强化为搞好专业学习的体育动机。

(二)努力加强集体荣誉感、争取好的体育成绩的体育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1.学校要举行小型多样的基层体育比赛,使多数人有机会比赛,扩大为集体争光的机会,从中得到锻炼。

2.各项比赛要以团体奖为主,即使以个人形式参加比赛的项目,如田径、网球、羽毛球等也要如此。这样更便于充分发挥包括领导在内的集体荣誉感,不但能保证各单位参加比赛的人数,而且参赛者会认真练习,比赛也会更精彩。

3.不论哪一级比赛都要大造声势,比赛结果要公布于众,给予表扬,并尽量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强化为集体争光的体育动机。

4.考试次数可多一些,一个单元或一个项目的主要动作都要进行考试,这样能促使大学生课外更多地练习。

(三)利用、激发和培养大学生直接兴趣的动机。

1.体育课要生动活泼,使大学生真正体会到运动的乐趣。教法要灵活多样,组织要新颖多变,适当运用教学比赛。通过身体活动,大学生能得到良好的情绪体验,享受到体育活动给身心带来的愉快。

2.课外体育活动应尽量保证大学生参加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以便让大学生充分体会到这项目的乐趣,不断提高运动水平,也能保证一定的运动量。

3.多开展一些大学生比较爱好的球类项目。

4.专选课的开设对培养和提高大学生专门的运动技术会有积极的作用。

5.加强体育的组织工作。由于各种原因,大学生的直接动机受到压抑,降低了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加强组织,被压抑的直接兴趣动机就有重新发挥作用的机会。

6.创设情绪体验情景。整洁、良好的体育器材和设施,能引起大学生参与锻炼的情绪。

四、结语

让大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体会到运动的乐趣,由被动变为主动,养成长期锻炼身体的习惯。经过长期的坚持,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能够得到锻炼,对其提高学习效率,增强体质会起到很大的作用。只有德、智、体全面发展,大学生才能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健康的体魄、饱满的热情迎接未来的挑战,担负起建设好祖国的重任。

参考文献:

第9篇:体育锻炼对学生的好处范文

关键词:体育习惯;特点;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1-0017-01

习惯是由于重复或练习而巩固下来的成为需要的自动化的行为方式,人们经家庭或学校教育可形成各种习惯,如学习习惯、劳动习惯、饮食习惯、体育锻炼习惯等。而体育习惯是指特定的情景刺激(场地、时间、器械,指导者等)和个体体育参与活动之间经练习和重复而形成的稳固联系。一旦此种联系巩固,在情境线索出现时就会自发地表现,所谓“习惯成自然”就是这个道理。因此,习惯是把信念变成习性,把思想化为行动的过程,是体育锻炼的需要与行为的直接联系,是不需要外在监督和个人意志努力即可实现的活动倾向。那么,体育习惯又有什么特点呢?又如何来培养良好的体育习惯呢?

一、体育习惯的特点

1.后天性。体育习惯是通过后天习得而成,在一贯的教育要求之下,使个体行为具有方向性坚持性。体育参与活动的经常化和运动技能达到熟练化有助于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显然,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要靠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力量。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强调指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2.稳固性。从体育习惯养成过程可看到它源于在某种时间,情境下的练习和重复,痕迹的加强使行为倾向明显。体育锻炼习惯是与体育活动需要相联系的行为倾向,是个性化的心理特征,所以它必定具有稳固性的特征。

3.指向性。体育习惯与一个人对体育活动的需要有关。因此,它指向于内心过程:将体育锻炼所包涵的体育需要转化为参与活动的动机,并导向动机行为。其次,它指向于满足体育锻炼习惯 要求的外部条件:如服装、器械、场地、活动内容等等。只有指向性才保证了体育锻炼习惯转化为外部的特定的行为过程,并使行为过程始终围绕着体育锻炼习惯所指向的内容展开。

4.省力性。体育锻炼习惯一经形成就可以成为体育锻炼行为的内部动力。由于体育参与的内在需要而顺畅地导致趋向行为,不需内心斗争或意志努力。同时,借以满足习惯要求的动作技能也在不断练习中达到熟练程度,它的自动化系列程序对习惯展现为行为也起着省时省力的作用,并使体育锻炼的效果大大提高。因此,体育锻炼习惯一旦养成,导向习惯所指向的行为是既省力又能获得满意感的。与此相反的是,一旦形成不良的习惯(如睡懒觉的习惯)后再去晨练,不但在感情上要体验到不快甚至痛苦,而且也是很费力很困难的。由此说明,从小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二、体育习惯的培养

1.从小培养。古语说“养其习于童蒙”。从小培养习惯常会事半功倍。《汉书・贾宜传》中写道:“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就是这个意思。从体育习惯的培养来看,由于身体活动是儿童的天性,所以,引导他们参加体育活动正符合他们的需要。因此,体育习惯的培养应充分抓住儿童进行身体活动的欲望,顺势加以引导。

2.技能指导。体育习惯是一定条件与一定体育技能自动化行为方式的连接,所以,体育技能是表现体育习惯的方式。在孩子较小时让他学会走、跑、跳、攀、登、投掷、打球、游泳等技能,把掌握技能的过程和习惯养成的过程统一起来是可行的。事实证明,体育技能掌握较好的学生,体育兴趣浓烈,显示出更大的活动欲望,体育习惯易于形成。因此,通过技能指导的途径培养体育习惯远比培养了体育习惯再提高体育技能更现实。

3.坚持实践。练习是形成习惯的必要条件,任何行为习惯的养成都必须要付诸行动。正如马卡逐柯所说:“必须尽可能地形成儿童良好的习惯,为着达到这个目的,最重要的还是正当行为的不断练习,只是滔滔不绝地发挥正当行为的议论,怎样好的经验也终归无用。”为此,要创设让学生重复良好体育行为的教育情境,提供具体模仿的良好榜样。

4.不断强化。养成体育习惯要经过漫长的过程。不少学生经常下决心进行体育锻炼都坚持不下来,其中重要原因是缺乏外部和内部的强化。而对于个体最好的强化莫过于体育锻炼给自己身体上和精神上带来的好处。因此,要指导学生学会并经常运用内在强化。

5.外部条件。从社会因素看,全社会宣传体育锻炼的意义和价值鼓励参与体育活动,积极落实《全民健身纲要》。组织多种形式的体育锻炼活动,营造一个人人都锻炼,以锻炼为时尚不光荣的社会体育锻炼的环境与风气。这对个体体育习惯的形成将起到巨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