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海洋生态与环境范文

海洋生态与环境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海洋生态与环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海洋生态与环境

第1篇:海洋生态与环境范文

关键词:海洋生态环境;预警机制;可持续发展

引言

我国是海洋大国,“海洋国土”面积达320多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达1.8万多公里,丰富的海洋资源和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为我国海洋经济产业的发展带来了诸多机遇,食物、航运、旅游等海洋产业发展讯速,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高。

但与此同时,随着我国人口的快速增长以及沿海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对海洋资源的攫取范围也大幅扩大,此外,由于长期以来,我国采用粗放式的海洋产业运行管理模式,给海洋生态系统带来了严重的危害:一方面,过度的运用海洋资源造成近海水产资源的枯竭,破坏了海洋中的生物链,进而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造成影响;另一方面,各类工业、农业、生活污染物排入海洋,导致海洋水体恶化,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不断减弱,从而引发赤潮等一系列环境灾害。最终对海洋经济的长期有效利用造成不利影响,并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带来严重危害。

近年来,我国提出了“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也为未来我国海洋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和目标,但当前海洋生态系统的污染问题已经成为限制海洋强国之路建设的难点问题。而海洋生态环境预警机制的建立,对于有效预防和处置海洋环境污染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各级政府建立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基于此,本文在分析我国海洋生态环境污染风险的基础上,对如何我国海洋生态环境预警机制进行了相关探讨。

1 我国海洋生态环境污染风险分析

1.1 海上溢油污染风险分析

海洋溢油事故被称为海洋生态环境的超级杀手,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危害极大。一旦发生溢油事故,会对事发海域的鸟类、浮游生物、鱼类、海洋哺乳动物、岸线滩涂造成严重危害,进而破坏整个生态系统,且经溢油事故破坏的海洋生态系统往往要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才能重新恢复。

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因各种原因排入海洋中的石油及石油产品约占全球石油总产量的千分之五,这其中以油轮燃料泄露居多。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进口国,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原油进口量不断增加,石油海运业务也不断扩大,同时,海上石油勘探业务逐步扩大,从而导致海上溢油事故发生的概率也大大增加。通常海上溢油污染主要分为船舶溢油污染和海上油气田溢油污染两类。

1.1.1 船舶溢油污染。这类污染主要源于海上运输船舶的舱底污水、洗舱污水、海难事故及装卸事故等,通常发生在大吨位船舶途径的海域,并且受到海域水文气象条件及该区域船舶密度等因素有关。长期以来,我国的船舶运输管理水平、船舶通信水平以及污染预警机制都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因此,在中国海域发生重大船舶溢油事故的概率也比西方国家大。

1.1.2 海上油气田溢油污染。海上油气田的开发工艺及其复杂,在此过程中若技术支持和管理不到位极易造成溢油事故的发生,事故源可能是井喷、输油管破裂、储油罐破裂等,海上油气田发生溢油事故时,由于溢油量一般较大,通常会对周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灾难性的影响。

1.2 海水养殖污染风险分析

海水养殖对海洋生态环境的破坏主要体现在:(1)大规模、高密度的海水养殖会产生大量的残饵和排泄物,从而改变海洋水体原有的化学平衡,并降低水体的透明度。(2)目前海水养殖过程中,为防止病虫害对水产产量的影响,通常会使用大量的化学药物,这些化学药物可能会对其他海洋生物的生存产生危害,此外还能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进而对人的身体健康带来威胁。(3)海水养殖会破坏原始海洋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恶化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的生存环境,进而影响原有物种的基因和遗传多样性。(4)海水养殖会对临海地区的旅游业造成负面影响。

2 建立海洋生态环境预警机制的措施

2.1 建立海洋生态环境预警机制的必要性

建立海洋生态环境预警机制,是为了在可能发生的海洋生态环境污染事件发生之前,对通过仪器或人为观测到的海洋环境数据进行分析,并与建立的预警体系指标值做对比,当污染事件可性能存在时,向相关部门发出紧急预警信息,实时报告污染事件的情况,以便在污染事件发生前,相关部门能虿扇『侠碛行У目刂拼胧,最大程度降低对环境以及人员生命财产安全的危害。

2.2 目前我国海洋生态环境预警机制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的预警机制还非常落后,多采用人工现场调查的方式实现。由于临海面积较大,因此采用这一方法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同时覆盖范围有限,还缺乏时效性和准确性。此外,各级地方政府还没有建立起健全的海洋生态环境预警机制,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均较低,无法有效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2.3 建立我国海洋生态环境预警机制的基本措施和建议

2.3.1确定海洋生态环境污染预警的重点区域。根据各个海域的实际情况和污染程度,对污染风险等级高的区域进行重点监测,确保相关预警机制在高风险地区的良好运作。

2.3.2 建立科学的海洋生态环境预警指标体系。海洋生态环境预警指标体系是评估海洋生态环境状况的直接参考对象,因此,需要各级职能机构积极学习研究国内外有关生态预警的研究案例,切实根据不同海域的实际情况,建立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生态预警指标体系。

2.3.3 建立海洋生态环境污染预警数据库。通过对各海域进行实地调查,掌握各海域的生态环境及水温、气候条件,同时对该海域内潜在污染源的情况进行管理造册,并实时追踪相关数据,实现对数据的有效管理。

2.3.4 建立海洋生态环境污染预警数学模型。基于海洋生态环境预警指标体系和海洋生态环境预警知识库,采用科学的评判方法,构建海洋生态环境污染预警数学模型,在构建过程中应进行数据模拟和实例论证,确保预警数学模型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3 结束语

高效、健康地利用海洋资源,是实现海洋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实现“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保障,也是最终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我国采用的粗放式海洋经营管理模式给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和影响,在这种形势下,建立健全有效的海洋生态环境预警机制刻不容缓,同时,各级行政部门应当基于该机制建立完善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对相关污染事故从重从严处理,切实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邹和平,牟林,崔晓健,等.论建立溢油对海洋生态环境污染预警机制的必要性[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1(9):80-83.

[2]葛海祥.建设海洋生态环境预警机制为海洋经济发展护航[N].中国海洋报,2006-03-21(2).

[3]施冬菊,陆建红.建设海洋生态环境预警机制,为海洋经济发展护航[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5(9):37-38.

第2篇:海洋生态与环境范文

关键词:海洋生态文明 生态补偿 补偿机制

进入新世纪,人类为了缓解人口、资源、环境危机,开始进军海洋,海洋开发与利用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而维护海洋生态平衡是发展海洋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基础。山东省政府2011年1月6日对外通报,国务院已正式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标志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国家海洋发展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规划为加快推进我省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也为我们进一步做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海洋生态文明与生态补偿机制

(一)海洋生态文明的内涵

在人类中心主义环境观指导下形成了人类与自然的矛盾,生态文明便得以兴起。生态文明作为人类社会文明的一种形式,是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在人与自然和社会关系上的具体体现。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自然关系和谐为主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追求自然—生态—经济—社会系统的关系协同进化,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以环境的承载力为基础,遵循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

海洋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原生态文明的起源和基础,对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及海洋开发利用影响巨大。对于海洋生态文明的解释,人们的理解并不一致,大致从两个方面概括:“一是人类遵循人、海洋、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二是人与海洋、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持续发展的文化伦理形态。”[1]人类起源于海洋,海洋生态系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必不可少的基础条件。海洋不仅为人类提供丰富的物质产品,还在气候调节、水分平衡、自然循环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生态服务作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既不能一味地追求海洋为人类服务,也不能单纯地强调海洋绝对保护,而应以海洋经济开发的繁荣来推动海洋生态环境的平衡,以海洋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促进海洋经济的更大发展,最终形成一个和谐共荣的海洋生态文明局面。

(二)生态补偿机制

生态补偿一词最早使用主要是在生态学和经济学领域,近年虽有一些关于生态补偿的研究,有个别省市也进行了实践探索,但就生态补偿的定义而言,由于不同学科的学者研究角度存在差异,对生态补偿的理解侧重点不同,至今还没有较为公认的概括。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生态补偿应该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为目的,以经济调节为主,综合运用法律和行政手段,调整相关者利益关系的制度安排。更清楚具体的阐述,生态补偿机制就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为目的,根据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保护成本、发展机会成本,综合运用行政和市场手段,调整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相关各方之间利益关系的环境经济政策。[2]

在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背景下,针对区域生态保护和环境污染防治,我们把对生态补偿的分析放在海洋生态文明视野下,以克服在海洋生态资源管理过程中所存在的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问题。作为生态补偿的一个具体、个别类型,海洋生态补偿的目的在于达到人与海洋和谐共处、经济与海洋可持续发展。它既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关心人与海洋本身的关系,是人们在开发、利用、保护、管理、改善海洋等一系列活动中,为了维护海洋生态平衡,对海洋生态进行补偿和对海洋生态保护作出贡献者以及因海洋保护和利用而利益受到损失者给予资金、技术、实物上的补偿。[3]海洋生态补偿直接针对的对象是人,但最终归宿是海洋生态环境,是以恢复失衡的海洋生态系统为出发点。同时,通过海洋生态补偿,可以实现环境公平,最终保证海洋的可持续发展。

二、构建海洋生态补偿机制的现实意义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离不开海洋经济的发展;海洋经济的发展,必然依赖于对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随着开发利用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与海洋原有生态系统间的矛盾将愈加突出,必须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作为指导,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间的矛盾,构建海洋生态补偿机制。

(一)有助于协调海洋生态保护与地区经济发展的矛盾

我国一直以来都存在重开发、轻保护的问题,忽视甚至根本没有意识到海洋生态系统所提供的服务和产品的价值。这种错误的认识,直接造成了对海洋生态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人类的经济活动严重干扰和破坏海洋生态。虽然我们可以通过采取法律和行政手段强制保护,对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方式实行禁止,但由于忽视了为其寻找可持续的替展途径,致使海洋保护与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总是处在不断的冲突之中。要想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应当通过基于公平利益分配的经济政策与经济机制,平衡各方的利益,化解海洋资源开发和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进而为沿海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一条和谐发展之路。

构建海洋生态补偿机制正是调节海洋保护与经济发展困境的有效手段。通过海洋生态补偿,能够建立起海洋有偿使用制度和海洋生态环境补偿收费制度,充分发挥经济杠杆对海洋资源优化配置的约束机制,形成有效的向海洋生态保护倾斜的管理制度,从而对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起到积极的作用,协调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与资源保护。

(二)有助于积累海洋生态保护资金,提高政府海洋生态管理水平

目前,我国的海洋保护工作主要是靠政府财政拨款为资金支持来运作的,缺乏其它有效的资金来源。没有其他资金来源,海洋生态保护工作的开展受到严重制约,而海洋生态补偿机制恰好可以通过经济激励手段解决海洋保护资金问题。海洋生态补偿机制的总体框架是“受益者付费、破坏者赔偿、保护者获益”,在这一总体框架下,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资金渠道得以拓宽,保证为海洋生态建设和生态保护筹集到充足的资金。同时,海洋生态补偿机制能有效的激励生态环境的保护者,改变传统的行政强制手段,既可以有效地解决经济发展与海洋生态保护的冲突,着实地提高了政府的海洋管理水平。

(三)有助于实现海洋的可持续发展

海洋是一个整体,具有永续流动性,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既不是某个人或某些组织的责任,其建设的收益也不能由某个人或某些组织独享。海洋生态补偿机制明确了污染者和破坏者的责任,增强环境保护的自觉性,促使所有主体把治理海洋环境污染和其发展生产结合起来,为资源的永续利用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创造条件。海洋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通过实行责权利相统一,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有利于实现海洋的可持续发展。

三、构建海洋生态补偿机制的原则

浙江省是我国第一个以较系统的方式全面推进生态补偿实践的省份。2005年8月浙江省政府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的若干意见》,确立了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基本原则,即“受益补偿、损害赔偿”、“统筹协调、共同发展”、“循序渐进、先易后难”、“多方并举、合理推进”原则。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结合我省海洋环境的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构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生态补偿机制时应当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一)公平负担原则

总理在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谁排污谁付费的原则,完善生态补偿政策,建立生态补偿机制”。200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要求,“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建立生态补偿机制”。2007年原国家环保总局印发了《关于开展生态补偿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生态补偿的基本原则是“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谁污染、谁付费”等。国家高度重视生态补偿机制的建设,我省在积极开展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过程中,应该贯彻国家的政策方针,通过制定地方性法规和规章,确立海洋生态补偿的基本原则。

在国家生态补偿基本原则的指导下,我省在发展海洋经济,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过程中,应确立海洋生态补偿的公平负担原则。海洋是人类起源的发祥地,海洋生态资源作为人类共有的财富,任何人都享有平等利用的机会和分享的权利。海洋生态资源的开发利用者要承担相应的生态环境成本;海洋生态保护和建设的受益者要为海洋生态保护与建设者所付出的代价给予合理补偿;因开发环境资源而造成环境资源的破坏者,应该对其破坏的海洋环境负有恢复整治的责任。海洋生态补偿机制只有遵循公平负担原则,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对海洋生态资源的保护与建设。

(二)权、责、利明确原则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过程中,海洋开放与利用是必不可少的内容。由于海洋生态补偿涉及多方利益博弈,要想实现海洋生态保护的最终目标,只能通过合理分析和界定各利益主体的权、责、利关系,才能有效地协调各方利益。按照这一原则的要求,一个主体在经济建设过程中破坏了生态环境,就有义务进行修复补偿;开发利用环境资源者,不仅有依法开发自然资源的权利,同时还有保护环境资源的义务。我们在确定参与海洋生态补偿的各方面主体时,必须通过制度安排使应该付出代价者支付应支付的成本和费用、应该受到补偿者得到相应补偿,确保各利益相关者的责、权、利真正实现统一。

(三)灵活性创新原则

海洋生态补偿机制是我们在建设蓝色经济区发展中提出的一个崭新课题,因此,一方面要总结已有的成功经验,另一方面也要结合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突出海洋生态系统特点,科学论证、积极创新,建立海洋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方法的标准体系,探索多样化的海洋生态补偿方式,制定海洋生态补偿实施的流程,从而为海洋生态补偿工作的实施提供新方法、新经验。例如我们在遵循“谁破坏、谁补偿”原则时,就应灵活适用,不一定必须要求其在原地进行修复补偿。如果在经济区的破坏是不可避免的,允许到生态区进行修复补偿。这并不意味着在经济区可以随意破坏,不进行任何修复。必须努力把破坏降到最低限度,只是在经济区无法完全修复的部分,才到生态区进行修复补偿。投资者和建设者在项目上马之前就必须做好补偿安排和预算,投资总额必须包含适当比例的补偿费用。

建立和完善海洋生态补偿机制,必须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为主线,以体制创新、政策创新和管理创新为动力,因地制宜选择生态补偿模式,不断完善政府对生态补偿的调控手段,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逐步建立公平公正、积极有效的生态补偿机制,努力实现生态补偿的法制化、规范化,推动我省各区域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人类通过海洋生态补偿,恢复海洋生态平衡、促进海洋可持续发展,达到人与海洋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1]刘家沂.构建海洋生态文明的战略思考[J].今日中国论坛,2007(12).44-46.

[2]李锋.无居民海岛生态补偿机制初探[J].海洋技术.2010(9):125.

[3]吕忠梅主编.环境法原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391.

第3篇:海洋生态与环境范文

关键词:海洋浮标 海洋生态系统健康 动态监测 海洋管理

中图分类号:TP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7-096-02

随着环境监测技术和管理需求的不断发展,海洋环境监测已经逐步从费时费力的现场观测往自动在线连续监测的方向发展,我国海洋环境的在线自动监测系统也不断得到管理部门的重视和认可。与此同时,由于海洋环境水质评价自身的缺陷以及污染物的不断增加,海洋和环境管理对于环境评价也由原来的水质评价往生态系统健康等环境综合评价方向发展。因此海洋自动监测系统如何在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监测中发挥作用,对海洋环境保护和管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我国海洋多参数在线连续监测浮标现状

海洋多参数自动在线监测系统是一个以在线海水分析仪器为核心,运用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无线传输技术以及相关的专业分析软件所组成的监测体系,该系统具有投资经济、功能强大、数据量大、响应及时、公正客观、稳定可靠、操作简单、维护量小等特点。为了实现对调查船难以做到的海洋环境长期、定点、连续、多参数的现场实时自动观测,国内外上世纪80 年代开始将资料浮标作为海洋环境监测的一种常规手段。尤其是在上世纪90年代,随着现代海洋环境自动监测技术的迅猛发展,在直接毗邻经济告诉发展都市的近海港湾,针对海洋污染或生态环境的水质自动监测网络纷纷成立,据统计1992年9 月一个月内, 全世界通过ARGOS 定位和数据传输的在用的锚碇浮标就达352 个。

多参数浮标主要由仪器设备载体、能量供应系统、海水水质分析仪器、数据采集与传输系统、岸站监控中心、安全防护系统、固定锚链系统等六大部分组成。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开始引入YSI等国外多参数浮标,我国部分海域开始布设多参数自动监测浮标。“九五”和“十五”期间,依托863等科技攻关项目的支持,我国开始自行研制海洋自动监测技术取得了较大进步,如“无人自动监测站与生态浮标系统”等,涌现了一批海洋自动监测科技成果。近年来随着监测数据技术集成技术的发展,多个自动监测浮标/探头集成性越来越高,自动监测浮标所囊括的监测项目得到不断补充,项目包括气象、水文、水质以及生态等方面。多参数浮标已经发展成为集成了传感器、数据处理、数据通讯等多项高新技术的测量项目齐全的海洋自动观测系统。

单个多参数浮标只能监控一个较小区域的海洋环境变化。近岸海域环境复杂多变,因此单靠一个或少数几个浮标难以监控较大或整个海区的海洋环境变化,需要建立多个浮标组成的自动监测网络系统。2004年起,厦门市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站在厦门湾陆续投放了5台海洋水质连续在线自动监测浮标,被成功应用于厦门同安湾赤潮短期预报,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自动监测系统在海洋生态灾害防治应用积累了经验。2008年起,广西北海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陆续在广西近岸海域投放了16台海洋生态多参数在线自动监测浮标,形成了当时国内规模最大的海洋自动监测网络系统,为较为准确的监控广西近岸海域生态环境变化提供了良好平台。

自动监测系统应用中最关键的是传感器。以目前国内常用的海洋生态监测浮标系统为例,其可以监测海水的几个方面:(1)温度、盐度、pH、溶解氧、溶解氧饱和度、浊度、电导率、氧化还原电位和光合有效辐射等基本物理参数;(2)氨氮、硝酸盐、亚硝酸盐、正磷酸盐、硅酸盐等营养盐化学参数;(3)叶绿素和蓝绿藻含量等生物参数;(4)风速、风向、气压、气温、湿度、雨量、光照度等气象参数;(5)流速、流向、非方向波等水文动力学参数。此外国内外还在生态浮标上积极探索和应用COD、BOD、硫化物、浮游生物类群以及生物传感器等,拓展生态浮标的监测项目,为多参数自动监测系统的应用拓展提供了基础。

2 海湾生态系统健康动态监测发展概况

由于海洋水质评价方法的局限性以及海洋生态环境的被重视程度提高,海洋生态系统健康评价近年来不断受到科学家以及政府部门的重视,成为了海洋生态学和海洋管理的热点问题和发展趋势之一。然而由于海洋生态系统以及海洋环境本身的复杂性,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的概念一直处在争议当中,未能达成共识。祁帆等(2007)在综述了前人观点后提出了健康海洋生态系统的概念,指在特定的自然边界范围内,可维系其正常的结构和功能的海洋生态系统。

目前,海洋生态系统评估方法主要包括指示生物法和指标体系法两大类。相对而言,指示生物法比较简便,但容易遗漏重要信息,难以反映复杂的海洋生态系统;指标体系法可以更综合地反映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其中海洋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尤其侧重在:(1)评估海湾富营养化状况;(2)评估入海污染物;(3)赤潮等生态系统病症等方面。

许多国家以及我国相应启动了海洋生态系统健康评价项目。随着海洋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在海洋研究与管理领域中被越来越多的应用,海洋生态系统健康中关键指标的动态监测将会被逐渐重视和应用。如澳大利亚开展了“生态系统健康监测计划”,对河口生态系统健康进行评估和监测。可以遇见,在当前以及未来的一段时间里,我国将逐渐重视海洋生态系统健康评估,并对其进行动态监测。由于海洋生态系统健康评估体系囊括很广,采用船只航次调查将会较大的费时费力和费财,从经济角度上来看操作性较难。因此,从指标体系中选择部分重要指标,采用生态浮标系统进行连续动态监测,进而指示生态系统健康的变化情况,将为海洋生态系统健康动态监测提供了一个可行方向,有较大的应用前景。

3 多参数浮标在海湾生态系统健康动态监测中的应用

第4篇:海洋生态与环境范文

关键词:海洋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海洋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3-0093-02

中国在积极发展和引进国际制造业的同时,也要重视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以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旅游业作为服务业的重要内容,在优化产业结构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海洋生态旅游在我国得到了蓬勃发展,在居民家庭中已经悄然兴起。我国有辽阔的海域,海洋特色明显,拥有海岸、沙滩、海岛和海水等丰富的海洋生态旅游资源。

一、发展海洋生态旅游业的背景

海洋生态旅游以观赏海洋生态环境为内容,以普及海洋生态知识、维护海洋生态平衡为目的,实现海洋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经济和海洋生态的协调发展。简而言之,海洋生态旅游就是消费者游览海洋自然和人文环境。

我国的海洋生态旅游有良好的发展机遇和潜力巨大的生态旅游市场。随着经济的发展、民众消费能力的提高和空闲时间的增多,会逐步增强对海洋生态旅游的兴趣,海洋生态旅游将日益成为生态旅游的热点,成为现代生活的新趋势。

发展蓝色经济也已经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海洋生态旅游业属于蓝色经济中的重要内容。《2009年美国海洋和沿海经济发展报告》指出,近年沿海地区服务业已取代工业成为主导;在海洋产业中,沿海旅游与娱乐业是第一大产业,约占海洋经济就业总量的75%,占生产总值的51%。由此可见,中国海洋生态旅游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我国生态旅游的资源基础

(一)海洋自然环境

1.海岸风光。中国沿海有着各式各样的海岸地貌。(1)沙滩海岸:利用平坦的沙滩,清澈的海水,可以进行沙浴、日光浴和进行帆船等各种海上娱乐活动。如青岛的第一海水浴场,成为不少游客在炎炎夏日的最佳选择。(2)淤泥海岸:退潮时在海岸的潮滩上进行各种休闲娱乐活动。如捡贝壳,看海鸟,看海上日落,泥浆浴和各种渔业观赏活动。(3)海蚀地貌:海水侵蚀岩石形成海蚀柱,海蚀崖等,观赏价值很高。其中,青岛的“石老人”就是典型的“海蚀柱”景观[1]。(4)生物海岸:有红树林海岸和珊瑚海岸,风景绚丽,这些构成了当地丰富的旅游资源。

2.水下风光。海水碧蓝透明,海底渔礁层峦,海洋生物丰富多样,鱼群、贝类、海藻、珊瑚,构成了异彩纷呈的海底世界,海底景色美不胜收,是探险者的天堂。尤其是中国南海,海底风光优美,吸引着无数中外游客。

3.海滨山麓。海滨地带的名山,景色秀丽,山海相连。如舟山群岛的普陀山,以“山海奇观”著称的崂山,风光秀美,景色万千。

4.海岛风光。海岛地貌,海岛生物,渔民风俗都是丰富的旅游资源,我国有大陆岛、冲积岛、火山岛和珊瑚岛这四大类型海岛。例如舟山群岛,驰名中外的海南岛,白色的岛礁、碧蓝的大海,挺拔的椰子树,构成了海天一色的风光。

5.生物资源。在天然的环境下,有很多珍贵的动植物。例如有很多属于重点保护物种的动物和以海藻为代表的各式各样的植物。

(二)海洋人文环境

中国海洋生态旅游文化历史悠久,有着极其丰富的旅游价值。丰富的历史古迹和革命名胜构成了当地特有的旅游优势,同时也起到了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作用。如大连的旅顺口军事要塞,大连湾海防炮台[2]。同时,中国滨海旅游城市的建筑、文化场所等构成了旅游景观,如上海的南京路,大连的老虎滩。

海南、广东、广西南部、福建、山东等沿海地区都非常重视海洋生态旅游业的发展。这些地区开发了自己的特色的海洋生态旅游,开启了我国海洋生态旅游的新阶段。

三、我国海洋生态旅游面临的问题

(一)海洋生态景区污染

油类污染。石油污染在各种污染中最为明显,备受新闻媒体的关注。石油污染来源主要包括近海的城市工业,海上钻井平台、石油泄漏等。2011年的渤海湾油田溢油事故破坏了滨海旅游地区的环境,海洋水质下降,已经造成了严重的生态问题。

固体物污染。主要包括日用品、塑料、玻璃等废弃物。这些固体污染来自于入海的河流、沿海的生活垃圾、工业废料、船只排放物等。

化学污染。来自于陆域农田的化肥、农药、工业生产和城市生活中产生的污水。

热污染。工业生产的过程中排放出的热水,造成了海水的热污染。

海水富营养化。由于人为的倾倒和在陆地上施加了过多的化肥,使海水富营养化,海藻繁殖过快,致使大量海洋生物窒息死亡,破坏了沿海生态系统。近几年来,大量浒苔入侵青岛沿海海岸的海水浴场和沙滩,青岛的碧海成了碧绿的“草原”。

(二)海洋生态景区承载量过大

热点景区一到节假日不设限制地接待游客,人挤人,人踩人,减弱了旅游的兴致,加剧了海洋污染。2010年7月11日,青岛第一海水浴场人山人海,挤满了入浴纳凉的游客和市民。据浴场管理部门统计,一浴接纳入浴游客超过8万人次,海水浴场被挤爆,游人的兴致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过多的游客超过了景区的合理承载量和容纳极限,造成了对当地自然生态、人文环境的破坏,导致旅游设施紧张,产生了大量垃圾,甚至使景观在短期内难以恢复,从而影响了景区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三)海洋生态景区缺乏整体规划

对景区没有全局性的规划,只顾及到眼前的利益,而忽略了长远的利益[3]。优先考虑经济利益,忽视了海洋环境,影响了海洋生态旅游的健康协调发展。

许多海洋旅游区不合理开发,盲目地进行海岸工程建设和海滨开发,破坏了海洋的旅游环境。例如,过高的沿海建筑物,遮挡住了观赏海滨风景的视线。建设滨海大道,疏离了人与海的关系,破坏了原有景观的自然性。

(四)忽视景区海洋生态建设和人文建设

只片面注重经济效益,忽视了环境建设。对海洋生物多样性造成破坏,恶化了海洋生态环境,影响了景区的可持续发展。例如,对海洋渔业过度的捕捞和破坏,减少了海洋生物的多样性,影响了海洋生态旅游的发展。对“海岸卫士”——红树林的破坏,严重破坏了海洋生态的平衡。

海洋生态景区及其周边的人文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海洋生态旅游,良好的服务设施、热情的服务态度能给游客留下“景美,人更美”的印象,无形之中为景区增光添彩,但是有些旅游景区的导游,忽略了自己的导游职责,过度地推销旅游产品,使游客感觉索然无味。

四、构建科学的生态旅游的对策

(一)减少海洋污染

完善法律法规,增强执法队伍的能力。针对各种污染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对污染严重的企业进行整改,对执法队伍加强教育,依法办事,不能相互推卸责任,接受贿赂。

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减少海洋垃圾的产生,创造一个水清天蓝的环境。对污染严重的企业要加大罚款力度,限期整改。

运用高科技手段来处理海洋污染,也可以充分利用海洋丰富的太阳能、潮汐、风能等清洁能源,从源头上避免海洋污染。

通过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进行广泛宣传,保护海洋生态旅游环境,提高民众的海洋保护和海洋法律意识,使他们能够热爱海洋、保护海洋和科学利用海洋。加大媒体和群众的监督力度,曝光一些不负责任的企业,使其受到惩罚,通过这些避免旅游过程中垃圾的产生。

(二)确定合理的海洋生态景区承载量

根据海洋生态旅游景区及周边资源环境状况,作好细致的可行性研究,实行科学的旅游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制定严格的环境管理和保护措施。在尊重海洋生态系统规律的前提下,科学设计当地的旅游基础设施和景观,确定合理的环境承载容量,并且严格依据环境承载容量来控制海洋生态旅游活动的强度、规模和范围。

节假日要对人流进行合理的疏导或者限定参观人数,在非节假日期间,可以推出优惠项目。

(三)科学规划海洋生态旅游景区

在规划海洋生态旅游景区时,增加海洋生态方面的环保投资。可以通过税收优惠来鼓励保护海洋生态好的开发主体,提高其积极性。也可以引入市场竞争体制,形成高效的海洋生态资源开发利用模式,从而形成多元的投资体系,如争取全球环境基金会、世界自然基金会的投资,落实投入的环保资金。防止海洋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实现海洋生态旅游资源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对于各种不当的开发行为和旅游消费行为,用法律法规来进行约束,从而避免旅游景区出现生态破坏、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问题。政府部门对珍贵的文物、稀有的动植物、生态环境敏感区和海洋自然保护区应采取更加严格的保护措施。

海洋生态旅游开发主体应制定长远的景区规划战略,建立有效的经营管理机制,可以适当调整生态旅游产品的价格和把一定比例的旅游收入用以专门保护海洋生态环境[4]。

构建特色的生态旅游,在对旅游景区进行整体规划的时候,利用当地特有的海洋自然旅游资源,建设与自然环境相得益彰的旅游接待设施,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海上旅游项目,开发特色的海洋旅游产品和海洋民俗旅游,形成具有规模化的休闲度假旅游产业,形成特色的海洋文化产业,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和谐发展。

(四)加强景区海洋生态建设和人文建设

科学合理地运用高科技手段,完善海洋环境监测体系,比如运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通过对海洋的检测和研究,提高海洋环境监测的能力,从而提出更加合理的针对性措施。建设和保护海洋生态区,严格控制占用海域和海岸线的项目建设,以此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海洋开发利用与保护,努力构建和谐海洋。

旅游主管部门提高旅游服务设施质量的同时,提高旅游管理水平和旅游服务质量等软设施建设,制定相应的综合服务质量标准,如建立定点服务,民众监督管理和建立相应的投诉制度,建立健全监督机制,维护海洋生态旅游者的正当权益。

为了海洋生态旅游业的循环利用和健康协调发展,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保护海洋文化资源,建立和完善海洋生态旅游环境保护制度。

提高海洋景区的市民服务意识,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特别是提高导游、酒店服务员、餐饮业等服务于海洋旅游业的员工的素质,进行服务质量培训,提高服务的质量。

进行多渠道宣传,例如拍宣传照和相片等,也可以采用参加旅游展销会,利用公共汽车和出租车、广告牌等宣传方式广泛宣传。

综上所述,中国的海洋生态旅游虽然还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还亟待完善,但我们充分相信,中国海洋生态旅游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董玉明.海洋旅游学[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3.

[2]马丽卿,阳立军.话说海洋旅游[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8.

第5篇:海洋生态与环境范文

第一,海洋管理职能权限不明确。目前海洋管理规范制度大多数还在遵循计划经济时期制定的规范制度,而且海洋管理涉及到很多部门,一些部门职责出现了重叠情况,这种情况下就会消耗大量时间和资源成本来协调各涉海部门的关系和利益,导致海洋规范制度出台和实施面临很多困难。同时,沿海设立的海洋管理部门机构之间隶属关系不尽一致,出现了整体管理分散、局部管理集中的现象,导致海洋管理整体秩序混乱,使得海洋经济开发效率底下,影响广东省海洋经济有效的、健康的发展,难以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

第二,海洋管理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依法治国是我国治国治政的基本方针,因此海洋管理也应当依照相关的法律制度进行规范管理,但长时间以来海洋管理法律制度方面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具体表现为:首先,海洋管理法律主体不明确,国家海洋局工作重点内容集中于海洋科学研究、环境污染治理,还有很多管理职能没有制定相应的法律制度来规范。其次,海洋管理法律责任不清晰,海洋管理关系到众多利益主体,各个主体都各自为战,相互间无明确的法律制度约束。再次,我们仍然还未制定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相适应的法律机制,在健全海洋管理领域法律机制方面,我们任重而道远。

第三,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薄弱。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虽然人们对建设绿色海洋生态环境意识有所提高,但是我们仍然对海洋知识匮乏,对海洋现状了解甚微,海洋保护意识薄弱,对海洋生态保护在今后社会发展中地位认识不深刻,仅仅考虑现阶段所获取的经济利益,殊不知一旦海洋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类的生活将遭受灾难。所以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落后思想,实现绿色海洋经济发展是我们必走之路,这样才能使海洋生态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使得海洋经济建设、海洋文化建设以及海洋生态保护意识的构建贯穿于整个海洋管理过程。

二、实现广东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随着广东省海洋经济的快速增长,海洋资源受到了严重破坏,海洋生态环境遭遇到了严峻挑战,要想保证广东省海洋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我们必须从制度、技术、思想以及生态结构等多个方面对广东省海洋经济进行引导和管理。

第一,编制未来海洋管理规划,完善海洋生态保护机制。首先,海洋管理涉及众多环节及主体,各个活动主体间又有着必然的利益关系和矛盾。如果我们只从局部出发,仅仅关注自己的开发利益,就会左支右绌,不能使经济、社会、环境和谐共赢。海洋资源的开发需要在充分调研、科学分析、缜密设计的基础上,正确的规划海洋产业开发的方向,在保证海洋经济良好的发展前提下,也使得海洋生态环境不受污染,两者之间健康、和谐的可持续发展。其次,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就要在经济、行政、法律、社会和环境等各个领域有着健全的、全新的海洋生态保护政策,引导渔民规范用海,遵守海洋管理政策,合理的开发海洋资源,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将海域使用管理政策贯彻到乡镇、农村,让更多的基础群众能根据政策,合理规范的开发海洋资源,进而达到海洋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第二,发展科学技术,促进海洋生态自然修复。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同样海洋经济发展也要有较强的科学技术和高端的技术装备支撑,以保障海洋产业高速发展。海洋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活二者密不可分,相互影响、统一发展,在两者不断相互影响过程中,我们应该发展海洋科学技术,在先进的科学技术引导下,使海洋经济得到良好的发展,同时海洋生态系统也得到恢复和增强,进而给人类带来更多的福利和利益。同时,对于已经造成海洋生态污染的情况,我们应该加强污染的治理,海洋污染会造成鱼类减少、海洋物种濒危等严重后果,关系着人类生存和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治理海洋环境污染已经刻不容缓。海洋污染主要来源工业废水排放、石油开采、海水养殖以及各类船只污染等方面。针对各类污染,我们应该对症下药,发展海洋科学技术,及时治理海洋污染,走向绿色海洋。

第三,树立海洋生态文明理念,加强公众生态环保意识。生命起源于海洋,海洋是我们生活的真正基础,我们呼吸的空气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海洋与大气之间的相互作用,所以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去保护海洋生态环境,首先,要培养海洋环保意识。我们应当发挥当下网络以及社会舆论的作用,在全社会范围类倡导海洋环保意识,让我们人人对海洋环保有认识、有了解。一方面,通过我们的不断宣传,让人们意识到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及必要性,树立人们可持续发展意识;另一方面,我们应当深化海洋生态教育,让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作为学校教育建设的一部分,做到人人爱护海洋。其次,树立“陆海一体”理念。海洋经济开发是陆地经济的很多部门在海洋空间上的延展,不仅仅是海洋管理的一个或几个部门的职责,是很多部门及主体相互配合,相互发展的过程,所以我们应当改变“重陆地、轻海洋”的观点,以海洋经济拉动陆地经济,二者统筹发展。

第四,建设海洋生态旅游文化产业,推动绿色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海洋旅游在促进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促进了经济、社会、人文等各方面的发展。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海洋旅游已成为一种时尚,广东省海洋资源丰富,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大力发展海洋旅游是广东省发展经济的必然选择。广东省海洋资源有着众多的自然海洋风景和历史悠久的人文景观,具备考古价值和旅游价值,我们应当加强海洋旅游产业建设。海洋旅游产业的开发建设涉及众多环节,不管是项目的前期调研、工程开工还是后期的项目维护及宣传,都涉及到政府和企业,以及当地的民俗、人文等因素,因此在开发建设过程中,我们应时刻以实现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出发点,走海洋生态可持续发展道路。海洋旅游产业关联到旅游消费者的衣食住行,这些需求涉及到食品、交通运输、船舶等领域,进而推动了整个广东省经济发展。

三、结论与展望

第6篇:海洋生态与环境范文

关键词: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生态损害;法律保障对策

基金项目:2012年辽宁经济社会发展课题“辽宁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法律保障问题研究——以生态损害责任为视角”(2012lslktzifx—04)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我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保障对策——以辽宁为例

收录日期:2012年9月19日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生态文明的概念。生态文明的提出,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文明和伦理的高度,体现了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海洋占有重要地位,并对人类生活有巨大影响,因此研究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中所涉及的相关法律保障与对策问题就显得尤为必要。

所谓“海洋生态损害”是指由于人类的各类行为和活动而引起或可能引起的由海洋生物及其周围海洋环境相互作用组成的海洋生态系统失衡和生态环境恶化,以及由此给人类和整个海洋生物界的生存和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海洋生态损害不同于传统民法中的海洋侵权。传统的海洋侵权是以海洋生态系统为媒介,以其他法律主体的人身、财产权益为侵害客体。海洋生态损害的侵害客体是整个人类的海洋生态利益,这种损害不涉及个人私权,海洋生态环境是受损的直接对象,而且海洋生态损害本身具有难以恢复性,甚至是不可逆性。人类对海洋生态系统的不利影响主要分为陆源污染物排放、海洋油类污染、破坏性开发活动等,而这些也正是造成海洋生态损害的主要损害行为。

一、我国海洋生态损害的现实问题和研究情况

近期,在我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中,海洋污染侵权案件接连出现,从2010年7月16日大连原油爆炸泄漏事故到2011年蓬莱19—3油田溢油事故,污染程度范围是越来越大,而这两起事故也同时殃及到河北、山东、辽宁三省的海域。然而,与之相关民事、行政以及刑事法律责任的追究和赔偿问题却成难点。目前,有些受损的渔民已经在当地法院向责任主体提出了相关的索赔诉讼,天津海事法院已经于2011年12月30日正式受理了蓬莱19—3油田溢油事故引发的养殖户损害赔偿纠纷案,现正在审理当中。国家海洋局早在2012年1月也提出了10亿元的调解赔偿草案计划。经过行政调解,农业部、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以下简称“中国海油”)、康菲石油中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康菲公司”)以及有关省人民政府就解决蓬莱19—3油田溢油事故渔业损失赔偿和补偿问题,达成一致意见。康菲公司出资10亿元人民币,用于解决河北省、辽宁省部分区县养殖生物和渤海天然渔业资源损害赔偿和补偿问题;康菲公司和中国海油从其所承诺启动的海洋环境与生态保护基金中,分别列支1亿元和2.5亿元人民币,用于天然渔业资源修复和养护、渔业资源环境调查监测评估和科研等方面工作。但是,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解决,其中包括受害渔民的实际损失和国家海洋生态损害的评估问题、如何来证明损失和污染之间的因果关系、如何加强地方的立法及相关司法执法制度的完善等,都需要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

国内许多专家学者对此做过一些研究。如大连海事大学韩立新教授对海洋污染损害赔偿的法律适用、归责原则、责任主体、赔偿范围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分析,尤其是对“海洋生态损害”的概念做了科学的界定。大连海事大学李志文教授则是从船舶压载水引发海洋生态损害的角度进行了研究,其综合分析论证了海洋生态损害的生态学、生态哲学以及生态利益等多维理论基础。国家海洋局的刘家沂研究了与海洋生态损害相关的海洋生态文明、生态安全等问题,提出了海洋生态损害的索赔内容,并主张将环境价值减损作为海洋生态损害的组成部分列入赔偿范围之中,还研究了海洋生态损害责任保险制度等。

然而,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目前,学界内对于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法律保障相关问题的研究与其他方面相比却还显得略有不足,具体体现在:研究海洋污染损害的多、海洋生态损害的少;研究民事责任的多、行政责任的少;研究国家索赔的多、渔民个人索赔的少;从海商法的角度研究的多、民法和环境保护法角度的少;从赔偿制度设计角度研究的多、损害责任承担角度研究的少;对国家立法研究的多、各级地方立法的少。尤其是缺乏针对近期在我国海域内发生的重特大海洋污染事故所造成的海洋生态损害的法律责任承担方面,无论是在学术理论研究层次方面,还是司法审判和行政执法实践当中,都存在着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

二、辽宁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法律保障对策

辽宁位于我国万里海疆的北部之端,海域广阔,海域面积15万平方公里,其中近岸管辖海域面积6.8万平方公里,陆地海岸线全长2,292.4公里,占全国海岸线12%,居全国的第五位。辽宁是海洋大省,发展海洋经济潜力巨大。2010年辽宁海洋经济主要产业总产值已突破3,000亿元,达到3,008.7亿元,同比增长17.%,占全省生产总值的18.4%,成为辽宁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虽然,在实施沿海经济带发展战略、发展海洋经济的同时,辽宁加大了海洋环境保护力度,使辽宁海洋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缓解。然而,海洋经济和沿海经济带的持续快速发展,给海洋环境带来的压力有增无减,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为此,我们特提出以下四项建议措施:

(一)应当制定对海洋生态损害赔偿费管理评估的地方规章。2010年6月12日,山东省财政厅和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联合制定下发了《山东省海洋生态损害赔偿费和损失补偿费管理暂行办法》,这是我国首个海洋生态方面的补偿和赔偿办法,对海洋生态损害赔偿和损失补偿的界定、提出主体和适用范围等方面都做出了较为详细的规定。另外,山东省还出台了《山东省海洋生态损害赔偿和损失补偿评估方法》,其中规定对造成1,000公顷用海生态损失,应当缴纳2亿元损失补偿费。这些先进立法经验和做法都很值得辽宁在制定地方性法规时予以借鉴。

从辽宁地方角度来看,无论是2011年的“蓬莱19—3油田溢油事故”还是2010年的“7·16”大连原油爆炸泄漏事故,都对省内海域的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害。然而,辽宁截至目前却在海洋生态损害赔偿领域存在明显的立法空白。因此,我们认为,辽宁相关立法机关应当制定对海洋生态损害赔偿费管理评估的地方规章,对在辽宁的海域内已经造成一定规模用海生态损失的行为,应当根据其实际的污染程度标准缴纳不同数额的损失补偿费,从而弥补当前辽宁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存在的立法空白。

(二)应当对海洋生态损害的赔偿范围和责任主体进行认定。在被誉为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索赔第一案的“塔斯曼海轮”溢油案中,一审法院认定溢油所致生态损害的赔偿范围仅为环境容量损失、自然资源损失及相关的调查、监测评估与恢复研究费用,却对海洋生态服务功能的损失、海洋沉积物恢复费用、潮滩生物环境恢复费用、浮游植物恢复费用、浮游动物恢复费用等未予认定。因此,我们认为,辽宁相关执法机构和司法机关应当认定在2010年“7·16”大连原油爆炸泄漏事故中和2011年发生的蓬莱19—3油田溢油事故中民事赔偿的责任主体,为辽宁海域内的受损渔民提供必要的支持。

(三)应当对海洋生态损害的行政处罚种类和数额加以改进。首先,虽然在我国的《海洋环境保护法》以及《辽宁省海洋环境保护办法》中都规定了“责令限期改正”、“责令停止生产或者使用”、“罚款”等多种行政处罚的种类,但是在实际执法时,我们认为应当以能从根本上杜绝生态损害发生的“责令停止生产或者使用”为主,而非当前的以罚款为主。其次,在具体处罚额度上,应当积极借鉴2008年修订的《水污染防治法》的先进经验,实行按损失比例处罚,对责任者的罚款额不应再设置上限,改变当前罚款额度普遍较低(根据目前的相关规定最高罚款仅为30万元)、威慑力明显不足的现状。

(四)应当设立出台由第三方托管的海洋生态损害赔偿基金。在2010年英国石油公司(以下简称BP)墨西哥湾漏油事件发生后不久,BP在美国政府的要求下向肯尼斯·费恩伯格管理下的第三方托管基金“湾岸索赔工具”拨出了200亿美元。迄今为止,总共已经有大约67亿美元从该基金中提走,这些提出的资金除了用于向索赔人支付赔偿金外,同时还被用于支付清洁成本和通过向美国地方政府付款的方式来实施重建项目。因此,借鉴以上做法我们认为,辽宁应当制定出台相关的地方性法规或规章,设立类似的海洋生态损害赔偿基金,为在辽宁海域内受损的渔民提供必要的资金补偿。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志文,杜萱.船舶压载水引发海洋生态损害的法律思考[J].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

第7篇:海洋生态与环境范文

关键词:潮间带;潮间带生态系统;滩涂养殖;渤海湾;生态浮岛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

在地球表面,海洋的覆盖面积达到了70.8%。海洋是生命的摇篮,它为生命的诞生进化与繁衍提供了条件;海洋是风雨的故乡,它在控制和调节全球气候方面发挥有重要的作用。海洋是众多生命体共同的家园,这些生命体构共同构成了稳定的海洋生态系统。但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对各种资源和空间的占有达到了空前的地步,对海洋的破坏与日俱增。因此,更好的保护海洋环境是人类共同的使命。

一、海陆边缘环境

(一)从传统的滩涂到潮间带

滩涂自古便是人类向海洋索取的重要媒介,它是把海洋与人类紧密连接的纽带,同时也是整个海洋生态系统中最为敏感和脆弱的部分。滩涂在地貌学上被称为潮间带,潮间带即是指大潮期的最位和大潮期的最低潮位间的海岸,也就是海水涨至最高时所淹没的地方开始至潮水退到最低时露出水面的范围。潮间带以上,海浪的水滴可以达到的海岸,称为潮上带。潮间带以下,向海延伸至约三十公尺深的地带,称其为亚潮带。

(二) 潮间带生态系统

潮间带生态系统,即最低潮线与最大线间的海陆交互地带与其间生存的生物组成的生态系统。潮间带时而被水淹没,时而又暴露出地表,环境变化大,水动力强。受这种特殊环境条件的影响,潮间带生物稀少。潮间带生态系统有着其敏感和脆弱的特点。

2.渤海湾海洋环境破坏的影响

(1) 渤海湾自然环境

渤海湾是中国三大海湾之一,位于渤海西部。北起河北省乐亭县大清河口,南到山东省黄河口,有蓟运河、海河等河流注入。海底地形大致自南向北,自岸向海倾斜,沉积物主要为细颗粒的粉砂与淤泥。渤海湾中有丰富的石油储藏。其北部是著名的旅游和度假区,西部塘沽是重要港口。渤海湾滩涂广阔,潮间带宽达3~7.3公里,淤泥滩蓄水条件好,利于盐业开发。长芦盐区是中国最大盐场,盐产量占全国的1/3弱。另外,渤海湾,尤其在河口附近,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多,为鱼虾洄游、索饵、产卵的良好场所,出产多种鱼、虾、蟹、贝。

(2)渤海湾突出环境问题

当下渤海湾潮间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滩涂养殖盛行,大面积的密集养殖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了破坏;第二,密集的滩涂养殖在用地上与传统的晒盐行业形成了冲用地突,大量依赖滩涂生存的水鸟没有栖息空间;第三,大量的海产垃圾(以牡蛎壳和各种贝壳为主)对海岸环境和居民生活造成影响;第四,严重的石油泄漏对渤海湾造成严重的污染,经大量渔民证实,油污扩散范围到达滩涂。

其次,滩涂养殖指利用潮间带和低潮线以内的水域,直接或经整治、改造后从事海水养殖、增殖和护养、管养、栽培。近几年来,随着沿海滩涂圈海围池养殖增多,滩涂圈养池是一种常见的养殖方法。圈养池一般为矩形混凝土结构,其内部用铲车铲除池底淤泥,以便在退潮后能保证池内有足够的水深。这种围堰建设会极大的改变原来的环境,可能对沿岸潮间带生态系统构成巨大的压力。对当地原有的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稳定性造成极大的威胁。

另外, 石油泄漏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危害较大。2011年中海油渤海湾漏油事件的发生震惊全国。渤海湾是中海油的主产区,漏油事件发生在蓬莱19-3油田,漏油致840平方公里海域水质污染,对周边海域造成了严重污染,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和破坏。

潮间带景观规划设计改善海洋环境

(1)海上渔村缓解滩涂用地冲突

在中国南方的某些沿海海湾,分布着一些在近海上漂浮的渔村,被称为海上渔村。海上渔村是由许多漂浮的房屋和构架连接在一起构成的,这样的渔村上面可供渔民日常生活习作,水下部分则可以建立立体的多层次的水产养殖。这样的养殖方式解放了滩涂用地限制,不会对滩涂造成破坏,还可以充分利用纵向的海洋空间。

(2) 生态浮岛对于改善海洋环境的原理和效果

人工浮岛是人工岛的一种,可以漂浮于水面或者海洋表面,提供拓展空间。生态浮岛是专门为改善生态环境设计的。浮岛植物不仅营造了水面的景观,而且在进行光合作用的同时,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同时可以净化空气;植物在生的长过程中有蒸腾作用,蒸腾作用通过植物的气孔蒸发水分,调节环境温度。因此,生态浮岛植物的光合作用与蒸腾作用能够调节水面的微气候,这种良好的微气候非常适宜于鸟类等的栖息。生态浮岛将高等水生植物栽植到富营养化水域中,并通过植物的根的系吸收或吸附作用,削减水体中的氮、磷及有机污染物质等,从而净化水质。同时,通过收获植物的方法,将水体中的富营养物质搬离水体,改善水质,创造良好的水环境。利用生态浮岛的这种特性,可以缓解密集滩涂养殖带来的赤潮问题。

(3) 牡蛎对改善海洋环境的作用

牡蛎在水体食物链中,既是凤尾鱼、刀鱼等经济鱼类的天然饵料,又是藻类等浮游生物的捕食者,将它们置身于富营养化的海水中,净化水质、防止赤潮,一举两得。澳洲科学家最新的研究成果表明,牡蛎的外壳能够为牡蛎幼体的生长提供了理想环境,也是藻类与浮游生物生长繁衍理想的港湾。对于牡蛎的繁衍而言,牡蛎的外壳是最理想的载体。这样就可以将难以处理的贝壳垃圾变废为宝,把牡蛎壳回收利用,制作成天然的牡蛎礁。牡蛎礁沉入海底后,随着牡蛎的繁衍生长,牡蛎礁不断被加固,扩充,逐渐形成海底森林,改善、恢复海洋生态环境。

(4)潮间带景观设想

受到海上渔村和生态浮岛形式的启发,对潮间带的景观规划提出了设想。可以在潮间带亚潮带按科学的海产养殖分布范围,设置一些生态浮岛。这些生态浮岛一来有效地改善海水富营养问题,再者为水鸟提供栖息场所。由于潮间带的风速较大,初步估算海面风俗可达到6-7米/秒,这样就对生态浮岛的固定提出了要求。利用高密度轻量化的材质随即设计成不规则的模块,这种模块质量轻,漂浮力强,在强力作用下不会对人体造成严重伤害。把这些模块编组并连接起来,分布在生态浮岛的周围,对生态浮岛间起连接的作用。效仿海上渔村的做法,浮岛连成片,来抵御风浪。

将加工好的牡蛎礁沉到海底,由牡蛎的繁衍生长不断被加固,被扩大,发挥改善海洋环境的功效。渤海湾洋流特征是表层水向内流动,底层水向外流动。这样底层洋流就带着鱼类需要的浮游生物和牡蛎幼体涌向海湾外,从而吸引鱼类游向海湾。同时,大量的藻类与浮游生物也为人工渔业提供了天然养分。海底、海面的景观效果同样重要。在这些浮岛水下部分,可进行立体化多层次水产养殖。

潮间带景观设计在当前人类社会大发展下,更好的衔接海洋和陆地,目的是想改善并逐步恢复海洋生态系统。这样的设计对于突发的自然灾害也有抵御救援的作用,当灾害(台风,海啸)来袭时,在强大的外力作用下,群组被打碎为一个个的各具功能性的单体。这些连接固定生态浮岛的轻量化模块漂浮力强,弹性韧性好,在强大外力作用下不会造成大的冲击伤害。在强大的自然力作用下,灾害洋流方向是有海洋向陆地流动的,海水会载着这些模块冲向陆地,充当究生平台。受灾的居民可以抓住模块,等待救援。

参考文献:

郭忠玲,赵秀海.保护生物学概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

《中国海岸带生物》编写组.中国海岸带生物[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6.

第8篇:海洋生态与环境范文

为了定量研究渤海主要海湾海洋资源和生态承载状态,有效利用渤海海洋资源,本文建立了海湾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状态空间评价模型对渤海内三个海湾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显示,2005-2008年三湾均处于超载状态,其中,莱州湾承载压力最大,承载力值偏低,渤海湾和辽东湾承载力值略好。通过分析,渤海内三湾在未来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将面临较大的资源和生态环境制约,因此,必须通过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加大海洋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力度,逐步恢复污染海域的生态系统服务和环境纳污功能,才能有效提高渤海生态环境整体承载水平。

关键词 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力;状态空间评价模型;渤海;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 X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2)12-0007-06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2.12.002

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丹尼斯·梅多斯等学者组成“罗马俱乐部”,利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对世界范围的资源、环境与人的关系进行评价,并预测到21 世纪中叶全球经济增长将达到极限,为后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奠定了学术基础[1]。著名经济学家Arrow与其他学者一起在《Science》上发表了《经济增长、承载力与环境》一文,在学术界和政界均产生了极大反响,引起了人们对环境承载力相关问题的高度关注[2]。

我国专家学者于20 世纪90 年代初开始对资源、环境和生态承载力进行研究。1999 年王中根、夏军运用资源与需求的差量法对西北典型干旱区河流流域的生态承载力进行了评价和预测[3]。2001年毛汉英、余丹林运用三维状态空间法表示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进行了综合评价[4]。2009年付会探讨了海洋生态承载力的内涵和特征,指出海洋生态承载力由压力和承压两部分构成[5]。

综上所述,在海洋承载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6-7]定义海洋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力,是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海洋资源和生态环境在良性循环的条件下,能够承载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规模的能力,是承载体“海洋资源和生态环境”与承载对象“社会经济发展”之间耦合关系的反映。本文在定义海洋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上,构建了较为系统的指标体系,充分收集研究相关数据,采用毛汉英等人提出的状态空间法对渤海内主要海湾的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力进行研究分析。

1 海洋资源与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

1.1 状态空间评价模型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将状态空间法应用于定量描述和测度区域承载力和承载状况。其本质是一种时域分析方法,通过状态空间的原点同系统状态点构成的矢量模来表示区域承载力的大小,不仅可以表征系统外部特征,更揭示了系统内部状态和性能[8]。

本文借鉴状态空间法研究海湾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力的主要思路如下:

首先,选取若干能较好反映目标区域的海洋资源、生态和环境系统的指标,建立海洋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实际情况确定各指标在某一特定时段的理想值,根据各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排序,计算各指标的权重。

其次,计算状态空间中的点到坐标原点的矢量模,即海洋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力(Carrying Capacity of Marine Resources, Ecology and Environment,简称CMREE)的数学表达式[9]为:

CMREE=|M|=∑ni=1Wix2ir

公式中xir为各指标处在理想状态下的空间坐标值(i=1,2,...,n);Wi为各指标的权重;|M|为海洋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力的矢量模;n为选取指标数量。

最后,通过比较不同状态下的矢量模值的大小来判断海洋资源和生态环境系统的承载状况。当CMREE>1,=1,

1.2 指标体系及数据来源

1.2.1 指标体系的确定

要准确度量渤海内主要海湾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状况,必须构建能有效反应渤海内海洋资源、生态和环境承载系统的指标体系。经实地调研及多重共线性分析,并组织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召开专题会议,确定影响海湾承载力的四类指标,分别为:社会经济发展压力、海洋资源供给能力、海洋环境支撑能力和生物多样性维持能力。同时考虑到指标代表的信息以及指标间的相互关联性,最终选取了30项指标作为目标区域海洋承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10](见表1)。

1.2.2 数据选取

渤海三面环陆,在辽宁、河北、山东、天津三省一市之间,渤海内三大海湾(辽东湾、渤海湾和莱州湾)区域跨行政区分布,部分数据无法直接获得,需要归纳、计算和整理,文中不一一列举。指标数据主要来源2005-2008年中国海洋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天津统计年鉴、河北统计年鉴、山东统计年鉴、辽宁统计年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地方海洋环境质量公报、中国近岸海域环境质量公报、中国环境统计年报、地方年鉴和地方志等资料,以及2009年环渤海实地调研获得。

1.3 理想值与指标权重的确定

1.3.1 理想值的确定

根据渤海湾区域的实际情况,结合该区域各地市相关规划,理想值的选取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采用与发展阶段目标相应的国家标准和行业规定作为理想值,如:水质综合指数、生物多样性综合指数、无机氮和COD海洋环境容量等指标;二是参照国际和国内相似发展程度下的对应指标数据,以阶段内的最大值或最小值作为理想值。如:人口密度、GDP比重、第二产业比重、海洋产业总产值、废水排放总量、原油和天然气储量、海洋捕捞和养殖量、环保投资指数以及污水处理率等指标;三是结合SPSS差值计算阶段内指标实际值,如:海水养殖面积、码头长度、泊位个数、盐田面积等指标;四是部分指标在评价区间是固定值,采用其实际值作为理想值,如岸线长度、海域和湿地面积、自然保护区面积等指标。最终确定各海湾理想值见表2。

1.3.2 指标权重的确定

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11]计算各指标权重,经课题组研究人员及相关领域知名专家的问卷调查,对渤海内海洋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进行两两比较打分,分别构造判断矩阵,各判断矩阵的平均随机一致性均小于0.1,说明各判断矩阵均具有满意一致性,权重的分配是合理的,类别层和要素层权重见表3。

1.4 海湾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力计算

为了消除不同指标量纲和数量级差对于评价的负面影响,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通过海湾承载力评价指标的实际值与理想值的比值对各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对承载力的贡献是正向的,称为正效应;对资源、生态和环境消耗的是负向的,称为负效应。

其数学公式如下:

正效应:rij=xijx′ij;

负效应: rij=x′ijxij

其中,rij为各指标标准化处理后的数值,xij为各指标原始数据,x′ij为各指标的理想值。

按照状态空间法的海湾承载力(CMREE)公式进行计算,可得渤海内三湾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值。通过对目标层和四个类别层承载状况的分析,以期对渤海内三湾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有一个全面的掌握。

2 渤海内三湾海洋资源与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及比较分析

2.1 目标层承载力比较分析

通过状态空间评价模型及承载力计算公式得到三湾区域海洋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力值(见图1)。截至2008年底,莱州湾海洋资源和环境承载压力最大,渤海湾和辽东湾承载力值略好于莱州湾,但是总体上三湾均处于超载状态。尽管三湾海洋生态承载状况存在一定的波动,但三湾承载状况整体呈缓慢下降趋势。

2.2 类别层和要素层承载力比较分析

在三湾海洋资源和生态环境评价体系目标层承载状况分析的基础上,对其复合系统的类别层,也就是社会经济发展压力、海洋资源供给能力、海洋环境支撑能力与生物多样性维持能力分别进行评价分析,从而找出引起三湾海洋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状况变化的主要原因,更好地为三湾区域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帮助。

2.2.1 社会经济发展压力承载状况

2005-2008年三个海湾社会经济发展压力值在1.2-1.4之间波动,总体呈逐渐增大的趋势。其中辽东湾和莱州湾压力值呈快速下降趋势,从1.39下降到1.29左右;渤海湾压力值虽有波动,但趋势没变,压力最小值为1.29(见图2-A)。从要素层承载状况分析,三湾人口和环境压力较大,社会经济下行压力明显,主要由于2005-2008年三湾区域经济快速增长,其中,渤海湾区域GDP占

环渤

海区域比重接近20%,辽东湾区域海洋产业总产值年均增速30%以上。经济发展的同时不可避免的带来COD、氨氮等污染物增加,海水富营养化程度加重,海洋环境恶化等问题。同时,随着环渤海区域内辽宁“五点一线”振兴规划、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区、蓝色半岛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三个海湾社会经济发展压力增大的趋势短期内难以改变。

2.2.2 海洋资源供给能力比较分析

2005-2008年三个湾海洋资源供给能力值在1.5-1.9之间,三湾资源供给能力呈缓慢上升趋势(见图2-B)。其中,渤海湾供给能力最强,供给能力从1.56提高到1.85。辽东湾和莱州湾供给能力次之,在1.69-1.77之间。尽管三湾资源供给能力有提高的趋势,但资源存储量有限,长期看三湾海洋资源供给能力仍然存在较大压力。

从要素层承载状况分析,三湾旅游资源供给能力较弱,渔业资源和空间海域资源次之,油气资源相对较好。环渤海区域滨海旅游资源丰富,但旅游配套基础设施落后,因此2005-2008年三湾旅游供给能力相对较弱,随着旅游配套设施的不断完善,预期旅游供给能力有提高的空间。尽管渔业捕捞量和养殖产量逐年增加,但近岸渔业资源几近枯竭,如不采取有力的渔业资源保护措施,海洋渔业资源供给有下降的趋势。2005年以来三湾油气资源供给能力明显提高,一方面由于渤海是我国重要的石油天然气生产基地,油气资源储藏丰富,具有很强的油气供给能力;另一方面区域经济快速增长带动了经济社会对石油、天然气资源需求的增加,导致油气资源供给能力的快速提高。但是由于油气资源储量是有限的,因此这种供给能力提高是难以持续的。

2.2.3 海洋环境支撑能力比较分析

2005-2008年三个湾海洋环境支撑能力值在1.1-1.3之间,三湾环境支撑能力整体呈缓慢下降趋势。其中,渤海湾支撑能力在1.17-1.23间波动,辽东湾从1.3下降到1.2左右,莱州湾从1.25下降到1.2左右。可以看出,尽管渤海湾和莱州湾环境支撑能力有波动,但总体下降的趋势是一致的,在海洋环境容量是有限的前提下,三湾海洋环境支撑能力仍然存在较大压力。从要素层承载状况分析,2005-2008年渤海湾增加了环保投入比重,但水质状况仍较差,海洋环境容量趋于饱和。辽东湾和莱州湾环保投入比重呈下降趋势,但入海污染物总量有限,因此水质状况相对较好。三湾需进一步加大对环保基础设施的投入,从源头上控制住污染物入海总量,改善提升三湾的水环境质量。

2.2.4 生物多样性维持能力比较分析

2005-2008年三个湾生物多样性维持能力在0.9-0.95之间,三湾生物维持能力整体呈缓慢下降趋势,其值偏低(见图2-D)。其中,渤海湾下降趋势较明显,维持能力从0.95下降到0.9,莱州湾次之,维持能力从0.95下降到0.92,辽东湾在0.93-0.95间波动。随着沿海区域经济快速发展,不可避免带来近岸海域水质恶化的趋势,三湾生物多样性维持能力面临的压力可能长期存在下去。 从要素层承载状况分析,2005-2008年渤海湾和莱州湾生物多样性综合指数呈下降并趋稳态势,辽东湾生物多样性综合指数呈小幅波动上升趋势。生物多样性对海洋生态系统完整性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生物多样性维持能力的强弱,因此应通过禁止不合理的海洋开发活动,严格控制污染物入海总量,避免环渤海区域近岸海洋生态环境继续恶化。

3 结论与政策建议

2005-2008年渤海内三个海湾的海洋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力普遍偏低,且整体呈下降趋势,其中,莱州湾综合承载状况最差。目前渤海内三个海湾均处于超承载状态,而生态环境的支持和维持能力尚显不足,在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压力增大的状况下将会逐渐遇到较大的环境制约。结合类别层和要素层承载状况比较分析:渤海湾环境压力相对较大,辽东湾和莱州湾次之;辽东湾捕捞和养殖能力相对其他两个海湾较强;渤海湾和莱州湾的油气资源供给能力较强,但本文油气资源储量指标数据由油气产量数据替代,因此这种供给能力的暂时提高是不可持续的;渤海湾水质状况在三湾中最差,生物多样性综合指数相对较高,但三湾生物多样性指数整体呈缓慢下降趋势。针对以上分析结果,应在以下几方面改进:

第一,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加快由粗放的海洋资源加工型向集约发展工业化方向转型,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借助环渤海区域强大的海洋科技资源,大力发展新兴海洋科技产业。

第二,严格控制人口增长。人的活动是环境压力的最终来源,减轻资源、环境压力和提高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必须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环渤海地区人均资源量相对不足,更加凸显控制该区域人口增长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其中,渤海湾地区环境压力最大,控制人口增长刻不容缓。

第三,加大海洋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力度。将渤海污染防治和沿海陆域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有机结合起来,实施渤海区域整体预防和治理,逐步恢复污染海域的生态系统服务和环境纳污功能[12],提高渤海生态环境整体承载水平。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Meadows D H, Meadows D L, Randers J, et al., The Limits to Growth[M]. New York: U.Books, 1972. 

[2]Arrow K, Bolin, Costanza R, et al. Economic Growth, Carrying Capacity, and the Environment[J]. Science, 1995, 268: 520-521.

[3]王中根, 夏军. 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的量化方法研究[J]. 长江职工大学学报, 1999,(4):

9-12. [Wang Zhonggen, Xia Jun. Quantitative Analysis on Bearing Capacity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J].Journal of Changjiang Vocational University, 1999,(4): 9-12.]

[4]毛汉英, 余丹林. 区域承载力定量研究方法探讨[J]. 地球科学进展, 2001,(4): 549-555. [Mao Hanying, Yu Danlin. A Study on the Quantitative Research of Regional Carrying Capacity[J]. Advence in Earth Sciences, 2001,(4):549-555.]

[5]付会. 海洋生态承载力研究[D]. 青岛: 中国海洋大学, 2009. [Fu Hui. Research on Marine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D]. Qingdao: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2009.]

[6]韩增林, 狄乾斌, 刘锴. 海域承载力的理论与评价方法[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6,(1): 1-5. [Han Zenglin, Di Qianbin, Liu Kai. Rearch on the Theories and Assessment Method of Carrying Capacity of Marine Region[J]. Are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06,(1): 1-5.]

[7]刘康, 韩立民. 海域承载力本质及内在关系探析[J]. 太平洋学报, 2008,(9): 65-75.[Liu Kang, Han Limin. A Further Look into the Nature of Sustainability of Territorial Waters and the Internal Relations Concerned[J]. Pacific Journal, 2008,(9): 65-75.]

[8]狄乾斌. 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以辽宁省为例[D]. 大连: 辽宁师范大学, 2007. [Di qianbin. Theory, Method and Case Studies of Marine Econom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D]. Dalian: Liao Ning Normal University,2007.]

[9]王开运. 生态承载力复合模型系统与应用[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7: 6, 16-17. [Wang Kaiyun. Composite Model System of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and Its Application [M]. Beijing: Science Press,2007: 6, 16-17.]

[10]谭映宇. 海洋资源、生态和环境承载力研究及其在渤海湾的应用[D]. 青岛: 中国海洋大学, 2010. [Tan Yingyu. Carrying Capacity of Marine Resources,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and Its Application in Bohai Bay Rim[D]. Qingdao: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2010.]

[11]熊永柱. 海岸带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及其应用研究:以广东省为例[D]. 广州: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7. [Xiong Yongzhu. Study on Assessment Model of Coastal Zon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Its Application: A Case Study of Guangdong Province, South China[D]. Guangzhou: Graduate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2007.]

[12]刘容子, 吴姗姗. 环渤海地区海洋资源对经济发展的承载力研究[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9, 129-131. [Liu Rongzi, Wu Shanshan. Studies on 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Marine Resources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Bohai Rim Areas[M].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09, 129-131.]

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Marine Resources,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in Three Bays of Bohai Sea

TAN Yingyu1 ZHANG Ping2 LIU Rongzi2 ZHOU Lei1

(1.Environmental Science Research & Design Institute of Zhejiang Province, Hangzhou Zhejiang 310007, China;2.China Institute for Marine Affairs, Beijing 100860, China)

Abstract The paper establishes an evaluation system of indicators for 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marine resources,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CMREE) to improve the quantitative research on the state of marine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for Bohai Sea, and also meet the urgent need for more effective way in using and exploiting the marine resources. It gets the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s for three bays in Bohai Sea by running StatusSpace Evaluation Metho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hree bays were all overloaded from 2005 to 2008. Additonally, Laizhou Bay took the most pressure and the CMREE was relatively low, Bohai Bay and Liaodong Bay were relatively good. By analyzing, marine resources,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in these three bays of Bohai Sea will be the most seriously restrictive factors for soc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Therefore, the effective way to improve CMREE for the whole Bohai Sea is restructuring industries, promoting the circular economy, controlling the population growth, implementing the marine governance, strengthening the ecological recover, and gradually recovering the marine ecosystem services and environmental capacity.

Key words carrying capacity of marine resources,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CMREE); StatusSpace Evaluation Method; Bohai Sea; comparative analysis

收稿日期:2012-07-10

第9篇:海洋生态与环境范文

关键词:海产养殖;环境问题;对策研究

一、环境问题及其影响

1.海水环境问题

海水是海产养殖第一环境。海产养殖的海水环境问题主要有:水质污染严重,营养盐、无机氮、油类和重金属等污染物质含量很高,默默地侵入着海产品的本质体,人们在食用人工养殖的海产品时往往会强烈地感觉到工业油类等异味;水体透明度差,海产养殖物多数原生于浅水区,对水体透明度(清澈度)要求较高,但这恰恰是人们最易忽视的环节,经调查,浙江沿海海产人工养殖场所的海水透明度基本符合养殖要求的不到10%,此现象实际上已成为海产人工养殖物生长发育迟缓、病虫害增多的重要因素;赤潮灾害频发,经常使海产人工养殖物大量死亡,随着近海富营养化日趋严重,赤潮的发生频率不断升高,严重威胁海洋水产人工养殖业;农田溢物污染,在江南地区,每当洪涝时,农田一片,夹杂着大量农药、化肥等有害物质的污水与海产人工养殖海水水体长时间交融在一起,降低海产养殖水体的质量。特别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工业与生活)污水正以日产数亿吨计的速率通过河流成为近海主要污染源。

2.气候环境问题

除了海水环境,海洋水产人工养殖还更多地依赖气候环境。海产养殖的气候环境问题包括:大气质量恶化,沿海地区经济发达,空气质量往往较差,空气中除人们熟知的二氧化硫、氟化氢、重金属微粒、放射性物质外,还有因上述物质次生的有害物质,不断地自然(或通过降水)降落到养殖水体,造成水体多重交错污染;水温差异过大,海产人工养殖物原生的海洋环境水温变化幅度小,近似恒温,但人工养殖水体的温度随环境气温升降变化显著,养殖物较难适应这种温度剧烈变化的环境;暴雨洪涝影响,海涂养殖最怕暴雨洪涝,持续不停的暴雨和凶猛的洪水,会迅速冲淡和污染养殖水体,破坏养殖生态环境,引起养殖物短时间内暴死;风暴潮侵袭,这是当前海产人工养殖中来自自然界最大祸害,浙江的海产养殖业平均每年因风暴潮侵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数十亿元。另外,由于海洋生态环境恶化、气候增暖性变异等原因,暴寒暴热等极端天气现象越来越多,这些来自自然界的负向因子,严重干扰海产人工养殖物的生长发育。

3.底质环境问题

良好的底质环境对于海产养殖,尤其是海涂水产养殖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所谓底质环境问题是指:海洋或滩涂底基泥砂质地恶化,污染性淤泥积淀过厚,一方面,它难以成为海涂养殖物良好的基床,另一方面,它污染海产养殖场的海水体,作为海产养殖业主体的许多中小养殖实体,科技素养低下,经营粗放,环保投入甚微,忽视或疏于清淤排污的现象很普遍,有的底泥中滴滴锑、砷、镉等多种毒性物质含量高得惊人;饵料残余腐蚀,主要是配合饲料残余的二次污染如残饵溶生的氮、磷营养物质使淤泥和水体的混合性污染加剧等;生态环境异常,尤其是处于海洋滩涂的人工海塘,与海洋相比其生态环境差异悬殊,即使是经过改良的海洋水产苗种也会出现异类生态与陌生环境等排斥反应;地下水泛侵,是江南地区独有的环境问题,这里地下水系发达,地下水位较高,对于海洋滩涂水产养殖区来说,地下水泛侵冲淡养殖场海水体,成为江南沿海涂海产养殖物不明不白成批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至今仍是一大难题。

4.饵料环境问题

饵料环境对养殖物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现在,海产人工养殖的饵料环境堪忧,海原性饵料十分匮乏,海产品营养优良是因为海洋动植物生长于海洋这个特殊的生态环境,摄食于丰富的海洋养料,而在人为环境下生活的海产养殖物一旦脱离了原生的海洋环境,也就失去了丰富的原生海洋饵料源,人们力图通过捕捞或人工养殖某些海洋动植物来满足海产养殖需要,但多因成本过高而放弃;替代饵料也很单调,且多数为人工合成,其营养价值根本无法与海原性饵料相比;配合饲料中有害物质严重超标,生产经营商和养殖业主共同受经济利益驱动,违规制售和使用含有大量生长激素和劣质原料的配合饲料的现象比比皆是,其结果是养殖物成长发育畸型和养殖品营养质量低下;滥用药物,许多养殖单位在建设养殖场所实施环境消毒或防治海产养殖物病虫害时,或贪图省事或急功近利或根本就不懂科学,盲目地大剂量喷洒和喂用敌敌畏、敌百虫、土霉素、氯霉素和硫酸铜等抗生(菌)素类药物,使海产养殖的环境日趋恶化。

二、基本应对策略研究

1.尽快完善法规体系

近年来我国的海产养殖业发展迅速,其在渔业生产中的主导地位越来越突出。与此同时,海域使用混乱,海洋资源无序、无度开发势头猛烈,种种迹象表明,海产养殖业已成为新一轮海洋环境污染之源和近岸海域可怕的生态杀手。许多专家学者和有识之士惊呼:长此下去,人类不仅得不偿失,而且连现有的海产也会面临濒危或灭绝的境地。海洋流通世界联系全球,在海洋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必须坚持走整体规划、合理开发、规模建设、科学经营之路。既要遵循国际通行准则,也要制订一整套切合我国实际的法律法规,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海域使用、海洋开发的政策法规体系,及其相应的规划体制、管理体制和监督约束机制,尽快遏制无序、无度开发海洋资源的不良势头。问卷调查表明,海洋资源开发中存在的“无序、无度”现象,多数源于人们对海洋生态环境及其重要性认识上的无知,故在全社会加大海洋科普和海洋环保的宣传教育力度实属当务之急。

2.有效改善生态环境

海产养殖并非“一汪海水”、“几把饲料”就可成就的,它是一个系统工程,最基本的是要营造一个与原生的海洋生态环境相似的海水域(海涂)海产养殖环境。首先,可按一定的区域范围砌筑具有防灾防污和调集新鲜海水功能的整体封闭局部可开放的环式海塘(海涂)堤坝,以保持相对恒质恒量的海水域和海涂湿地;其次,可在上述区域按照一定的间隔培养营造海水(海涂)水生植物生态圈和埂堤绿色植被带,以保持相对恒温恒湿的海水圈、空气层和生物滤污网;然后,可按养殖物不同习性要求建设跃层式海塘和复合型海涂,以保持相对恒定的海洋水产立体化人工养殖空间。浙江已在全省沿海建成连续的千里高标准海塘堤坝,并着手在部分海涂地区建设诸如绿化、污水处理等生态环境工程,为有效改善海产养殖环境奠定了良好基础,只要广大海产养殖业主及其上游产业(群体)能牢固树立起科学的发展观、合理的投资观、负责的环保观和可持续的效益观,那么,在不太长时间内实现海产养殖生态环境的好转是可能的。

3.大力研发高新技术

海产养殖是一项综合性技术,涉及生物、理化、地质、气象、信息等基础性学科和控制、种养、食物、防疫、加工等多种技术,是海产养殖成功的关键,用于海产养殖的水体或滩涂作为一个准海洋生态系统,第一,要解决好防灾防污的技术问题,在调水排水的出入口设置对内对外双重的污水处理系统,以保证排出去的过使用水和调进来的天然海水都既符合海洋环保标准,也符合海产养殖要求;第二,要解决好养殖过程的技术问题,海产养殖物在人工养殖周期内要经历种苗培育、投放试养、成长养护等若干个关键期,其中多数环节是在养殖区内完成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技术要求,比较国际先进水平,我们无论在基础研究方面还是应用技术方面都有很大差距,必须加快这方面的追赶步伐;第三,要解决好饵(养)料和药物的技术问题,大力发展相关产业,研制海产养殖所需的绿色饵(养)料、药物,建设合格的用于饵(养)料类的海洋水产人工养殖基地,以供应充足的、质优价廉的海产养殖饵(养)料。

4.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海洋水产品是人类获取自身所需蛋白质的最主要来源之一,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海产养殖业及其相伴而生的海产品加工业、海产观光旅游业等,将是今后沿海地区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应加强对这一新兴产业的宏观管理,抓紧研究制订新的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及早调整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使海产养殖业及其相关产业取得更高更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建立以省域为单位的区域性海产养殖管理机构和区域间(全国性)海产养殖协调组织,在各级政府的领导(指导)下,各司其职,各尽其力,推动我国的海产养殖业健康成长、协调发展;构织包括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疫情疾病和食品安全在内的监控、预警、防治和应急体系,确保海产养殖业既不以破坏海洋生态环境为代价,又能与经济社会同步前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的因素决定一切,海洋水产人工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并且要充分发挥地方政府、集体和个人多方面的积极性。

海产养殖过程是养殖物与环境之间双向互动渐进适应的过程,人们既可以通过改良养殖物的习性使之适应新的生长环境,也可以通过改善环境以迎合养殖物生长繁殖的本能需要。海产养殖业在面临不良生态环境威胁的同时,其自生的污染问题也在时刻威胁着海洋生态系统及其环境的安全。在我国海域总体污染形势依然严峻,近岸海域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缓解,适于养殖的水域面积持续缩减[2]的今天,杜绝养殖业污染海洋与保护海产养殖环境同等重要。缘于种种原因,海产养殖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成规模地向外海和深海推进,但如果相应的防污治污技术措施跟不上,就会出现(其实已经出现)新的更复杂更麻烦的污染问题,到时候最受重创的必将是养殖业自己。

作者单位:浙江绍兴市气象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