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孩子教育方面的要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结合实践,对班主任工作进行探析,认为学校教育应与家庭教育相结合。首先要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其中心思想就是“适中”, 一、在家庭消费上要坚持“适中”原则,二、在期望水平上要坚持“适中”原则,三、关爱程度上的“适中”原则。
[关键词]班主任管理教育工作适中原则
[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80105
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为社会栋梁之材,是所有父母的心愿。特别是在今天竞争残酷的环境下,绝大多数的家长,在衣食住行方面都是倾其所能的满足子女的欲望,“盼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可见一斑,但是这些美好的期望又往往会像肥皂泡般破灭,究其原因,就是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思想本位,偏离了正常的轨道,教育子女的思想观念包括养育观、人才观、学习观、消费观。若家长在育人理念上与社会现实太过离谱,就会导致在教育孩子时,在言语行为上造成失误,更有甚者,发生严重伤害孩子的事件,在家庭教育方面也就谈不上什么效果了。我在进行家访、与家长进行沟通时主要就是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中心思想就是“适中”。
一、 在家庭消费上要坚持“适中”原则。
家庭消费过少或过多,都会影响着父母对孩子教育功效的正常发挥,孩子在学习成长过程中如果很少得到物质的保障,一学期下来,连一本课外书都没得购买,同时孩子在身体和心理发育时期也没有足够的物质基础,这必将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和学习成绩的稳步上升;无节制的消费又会让孩子觉得优越无比,易养成不良的生活习性,行动上显得懒洋洋,娇滴滴,学习上没目标,没动力,内心也柔弱易挫,这必将导致孩子们在人生道路上易走弯路,对人生观、学习观、价值观容易产生误判,使其德,智,体,美,劳得不到均衡发展。班里的韦小姣家庭条件较好,因而她的行为举止时常会流露出骄傲、得意之色,如有一次学校庆祝教学楼落成,分发一些糖果,她竟然不屑一顾地扔在地上,为此,我在班上进行教育工作,再到她家去与其家长进行沟通,提醒家长不能过分溺爱孩子。在取得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并积极配合教育后,该生待人谦和了许多,学习成绩也提高了不少。从这一学生的事例中,我得出一点感想:富裕优越的家庭,要重视对孩子勤俭节约方面的教育,不可挥霍无度,适可而止。当然,家庭贫穷也不要过于抠门,在学习上,生活上也要尽量地满足孩子的正当需求,同时也要教育好子女,不可有攀比之心,尽力达到“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
二、 对孩子成长的期望值应保持“适中”原则。
父母对孩子成长的期望值,一样也要坚守“适中”的原则,如果不看孩子的实际情况,盲目地去追寻高水平的期望值可能适得其反,甚至会导致教育悲剧的发生,在现实生活中也确实发生过,因为青春期的孩子,长时间地处于高强度的状态,很容易变得焦躁不安,彷徨无助,精神状态极差。这种情况下,孩子们活泼好动的天性,对新事物充满好奇之心的面貌也就荡然无存了,出现的只会是顽劣、叛逆的个性。所以,我经常对家长说,要破除狭隘的人才论,要根据孩子自身的成长条件和个性特点,制订适合他们的成长计划,那么效果就会更好。本班张小华同学的父亲最大的心愿就是让儿子读大学,他跟我说,他天天都提醒儿子一定要考上大学。我注意到他的儿子性格过于木讷,不爱说话,太老成持重,而且成绩也很难提高,因而我跟这位家长说,应适当地给孩子减压,不要让他的神经整天都绷得紧紧的,给孩子一个适中的自由空间,培养孩子不能太急功近利。通过谈话,这位家长认识到自己行为上的念头并逐渐放松了心态,孩子慢慢变得活泼,成绩也慢慢地提高了。
关键词: 科学教育 幼儿教育
科学教育是幼儿园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领域,科学教育不是一种短暂的行为和片面的内容,在科学活动中对孩子的培养应注意孩子的全面发展,这种培养将对孩子的其他方面的发展一直终生的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下面我对这一观点以及一些经验展开一些浅谈。
我认为全面发展既包含孩子的基本素质即智力、体能、情感的发展有包括孩子一生的可持续发展。
科学教育作为幼儿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他不应是孤立进行的,她应与艺术、语言、社会等其他领域有着相通之处,幼儿园课程中领域的划分致使在课程设置上也相应的区分开来,这样未免割裂了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而且丧失了共同促进的机会,使孩子获得的知识单一而不丰满,没有使教育的成果最大化。怎样在科学活动中以点带面、以偏带全的全面培养幼儿是我们幼儿教师应该考虑的,虽然课程相应分开,如果教师有意引导渗透,那么,其它领域的能力培养并非不可行,而且这样做同样有利于幼儿科学教育素质的进行。音乐教育不是简单得教唱,语言教育不是简单的故事背诵,社会教育不是枯燥的行为习惯教诲,同样科学教育的最终目标不是简单的方法技能的传授,不是科学知识的填鸭。如果在突出本领域目标的同时有意整合其他领域的内容,那么针对幼儿的科学教育是何等的成功!如此美好的教育前景需要我们的幼儿教师加倍的努力。在现在的科学教育中应反复审视将要进行的科学教育,从孩子的全面发展着眼来设计具体的活动,尽量体现学科之间的互补作用。
例如:我在设计科学活动《有趣的昆虫》时,将这一理念贯穿到活动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有趣的昆虫》其教育目标是首要的,怎样在实现这一教育目标的情况下,能够附加实现一些对孩子其他方面如语言、想象力、情感、环保方面的培养。
在语言上,我让孩子们具体描述他们所认识的昆虫是什么样的:形状、颜色、声音,有什么特殊本领,尽量提示、引导孩子们用正确的语言表述出来,并挑选出一些语言发展较好的幼儿用自编儿歌的形式表达,这样孩子除了在语言活动中的学习以外又增加了一次锻炼机会。
在想象力方面我注意了以下问题:昆虫是世界上种类最多的,我们认识的昆虫几乎有限,你能发挥一下想象力想一下世界上还有什么样的昆虫吗?鼓励幼儿用各种形式表现出来如:绘画、泥工、折纸,这样不仅培养了其想象力,还发展了美术方面的能力。
在情感上,我告诉幼儿昆虫是幼小的,我们应该爱护那些幼小的对我们有益的昆虫。既培养了孩子们保护弱小的朴素善良情感,又将话题很自然的过渡到了环保上――由于自然环境的破坏,每年甚至每天有好多昆虫从这个世界上彻底消失,教育孩子们爱护环境保护自然资源对其进行环保教育。
当然这仅就这一活动展开的一些其它方面的培养,我想,如果我们的教师能够持之以恒地这样做,在达到本领域教育目标的同时渗透其他领域的教育,一定对孩子的全面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孩子受益匪浅。
全面发展的另一个方面终生的可持续发展同样可以体现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幼儿园教育是人生的第一步, 是孩子一生教育的启蒙阶段,如果幼儿园教育只着重在此阶段的培养,那么孩子的教育是被割裂的,并非全面发展的儿童。 因为在现在的儿童中将会产生未来的科学家,他们将是科学的主体,他们的科学意识、方法、价值观,科学道德、科学责任感的形成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关系重大。
儿童的科学素质教育包括好奇心、求知欲望、探索精神、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和一定的科学知识,如果在儿童时期形成了这一稳定的特征,那么孩子的一生都以这样的热情对待未来的科学和世界,想想看这将是怎样的振奋人心。
科学教育中应注重的是让幼儿具备科学的态度以及获取知识的能力,这将对幼儿的一生可持续发展终生受益。
关键词:农村家庭教育方式;偏差;原因;策略
家庭是儿童与世界最早的接触点,是一切教育的开端。家庭教育是未成年人教育的重要环节,而家长的教育方式直接影响未成年人身心素质的提高与完善。过去,我们较多地关注了城市家庭教育中的方式和方法。近年来,城市家庭教育状况得到了较大的改观,但农村家庭教育方式令人担忧。本文拟从当前农村家庭教育方式中出现的偏差及类型、影响农村家庭教育方式的因素以及解决问题的策略等三个大的方面进行研究分析。
一、偏差及类型分析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当前农村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出现了许多偏差,但很少是单一的极端型,在这儿我们主要分析以下四种综合类型。
(一)“溺爱一放任”型。家长过分地心疼和宠爱孩子,孩子无论提出怎样的要求,家长都无条件地答应,对孩子百依百顺,放任自流。调查显示,“在孩子要零花钱时,你总是尽量满足吗?”回答“经常如此”的男家长占21.21%,女家长占15.84%广孩子撒娇不讲理时,你常迁就吗?”回答“经常如此”的男家长占8.08%,女家长占9.9%。这类家庭中的孩子缺少必要的教育和管理,过多的满足和过分的迁就,容易使他们变得娇气、任性、胆小和不爱劳动,花钱出手阔绰,独立性和生活自理能力较差,对父母依赖性强,在学校纪律性差。
(二)“溺爱一千涉”型。家长娇惯孩子,但并不放纵,内心想教好孩子,但方法不当,孩子自己能做到的,家长并不放手让孩子去做,而是管得太多,常常包办代替。调查显示,“你是否觉得哪一点照顾不周,孩子都会出事情?”回答“经常如此”的男家长占19.19%,女家长占21.78%;“你常替孩子做实际上他也能做的事情吗?”回答“经常如此”的男家长占11.11%,女家长占15.84%。在这类家庭中,孩子一方面娇生惯养、倔强任性,缺乏吃苦和合作精神,另一方面,过多的干涉、包办代替助长了依赖性。
(三)“严格一干涉”型。家长教育孩子主动、认真,但缺乏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知识,过分严厉,过多干涉。一切要求孩子按家长的意志去做,很少考虑孩子自身的发展特点。调查显示,“孩子不按你的要求去做时,你就严厉斥责他吗?”回答“经常如此”的男家长占23.23%,女家长占24.75%;“你认为好的东西就强要孩子接受吗?”回答“经常如此”的男家长占15.15%,女家长占12.87%;“你不与孩子商量就独自决定与孩子有关的事情吗?”回答“经常如此”的男家长占7.07%,女家长占7.92%;“孩子做自己的事,你总在一旁指指划划吗?”回答“经常如此”的男家长占15.15%,女家长占16,83%;“对孩子做的事,你常说这不行那不行,并进行干涉吗?”回答“经常如此”的男家长占13.13%,女家长占11.88%。这类家庭中的孩子在家长面前变得缩手缩脚,往往对家长言行不一,在外攻击性很强,似乎总在找机会,把在家里受的压抑和委屈发泄出来。由于家长硬性的干涉和过分的要求,不能培养孩子应有的责任心和自制力,与家长的愿望相违,有些孩子甚至比其他家庭中的孩子更加调皮捣蛋、娇气任性。
(四)“矛盾”型。家长的思想和行为处于矛盾之中,并且不断变化,极不稳定。一心想把孩子教育培养好,到处打听教育孩子的秘诀,寻找神丹妙药。只要听说对教育孩子有好处的方法都要试一试,不考虑孩子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发展的特点,不管孩子是否适合。有时溺爱无比,有时严厉无情,有时又干涉不止,没有统一的标准和尺度,弄得孩子常常不知所措,结果就变得什么也听不进去,把父母的教育当成了耳旁风。这类家庭教育实质上是一种以孩子为中心的强化过度教育,结果使孩子表现出更多的毛病。
二、偏差形成的原因
(一)家长的文化程度低。家长文化程度的不同,会造成教育方式上的显著差异。从调查来看,农村家庭教育中家长的文化素质和教育素养普遍偏低,农村家长所受的教育少,文化底蕴差,无法对子女进行教育和指导。有的家长教育子女,子女反过来抵触父母;“你懂什么?我的书你看得懂吗?”甚至有时学生看黄色书刊,家长还以为学生在复习功课呢!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很难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来教育孩子。文化水平低,接受有关科学教育的知识较少,不懂怎样正确地对待孩子,因此溺爱程度较高,对孩子比较放任。当然也有一部分家长文化水平低,但对孩子要求过严、干涉过多;而文化水平较高,接受有关科学教育的知识较多,对孩子的要求相对来说比较合理。
(二)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不合理。由于城乡差别比较大,许多家长深深地体会到当农民的辛苦,希望孩子将来能跳出农门,远离农村。也有的家长希望孩子将来能光宗耀祖,因而对孩子的期望较高。这些家长的教育方式比较严格,较多干涉,比如只让孩子学习,不让其干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更不用说到田地里参加农业劳动了。然而,这些家长没有意识到,他们的期望容易使孩子鄙视农村,不爱自己的家乡,轻视劳动,不能吃苦,这会对孩子一生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而那些受传统观念影响较深,生育子女只是为了“传宗接代”和“养儿防老”的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不高,或者没有期望,因而对孩子要求不太严格,甚至可以说比较放任。
(三)家庭成员中对子女教育方面观念、立场不统一。在农村,家庭几代同堂的情况较多,在教育子女观念上存在严重分歧,祖父母的宠溺和父母的管教往往形成对立局面,家庭教育内部的影响很不一致,甚至父亲和母亲在很多时候也会不统一,严父慈母在中国的家庭教育中是比较典型的形象。另外,有的家庭是双亲中收入高的一方只管赚钱,把教育孩子的事完全交给另一方,而管孩子的这一方教育孩子比较随意,带有情绪性,心情愉快时,和孩子交流,反之,对孩子不理不问,听之任之;也有的家庭,平时父母双方外出打工,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全部托付给祖父母。而祖父母大多是宠溺孩子,或只提供衣食而疏于管教。孩子的情绪有波动或心理出现问题,祖父母很难及时发现,即使发现也束手无策,只好等到父母农忙或逢年过节回来,再集中教育孩子,而这时往往错过了最佳教育时机。以上诸多情况也往往会造成孩子的无所适从、盲从一方或自我封闭,使他们不能正确地分析和判断事物。
(四)家长过分地盲目攀比。这种攀比常建立在把自己孩子的缺点和别人孩子的优点相比的基础上。看别人家的孩子,大多时候只看优点,而看自己的孩子越看缺点越多。对孩子的要求非常高,在许多事情上急于求成,拿尽善尽美的标准来衡量孩子。这样就有可能造成拿别人家孩子身上的某些优点当成目标,甚至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把其当成偶像,希望自己的孩子也来追求和模仿。这样的盲目攀比是一种负面教育,对孩于没有什么好处,只能让孩子变得没有自信或丧失自尊,甚至嫉妒、仇恨比自己强的孩子,对孩子的心理是一种严重的伤害。
(五)家长过分地看重孩子的分数。许多家长在教育子女方面的积极性比较高,但在他们的眼中,往往是分数代表着一切。据调查显示,61%的农村家长,对“只要孩子的学习好,其他什么都不重要”持完全同意的态度。过分地看重孩子的成绩,对其他方面很少过问,对孩子的发展缺乏全面意识。在教育方式上,如果成绩考好了,实行物质奖励;否则,就是简单粗暴地打骂,斥责孩子不争气。甚至有的家长把在孩子的同伴或老师面前损伤孩子的自尊作为惩罚和教育孩子的方式,全然不顾自己的行为会给孩子带来怎样的影响。
(六)家长过分地依赖学校。农村家庭为子女大多提供的只是物质条件,因而忽略了从精神上关心孩子,尤其是与孩子进行平等有效地交流和沟通。相当一部分家长不检查孩子的作业,他认为检查作业是老师的事,与家长无关,更不要说辅导孩子功课,问孩子学校里的事了。当孩子有问题要问家长时,家长往往表现得不耐烦,口中念念有词:“问什么?我又不是你老师。”家长与孩子真是到了无话可说的地步,严重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发展。另外,我们从调查中,还可以看到,相当一部分农村家长的封建等级观念强,错误地认为孩子在父母面前所需要的是服从,根本没有与孩子沟通的意愿。
三、修正偏差的策略
(一)提高家长的文化素质。终身教育是20世纪60年代形成和发展的一种国际性教育思潮,它倡导活到老学到老,被认为是“知识社会的根本原理”,并最终发展成为世界性的教育改革主导理念。终身教育的提出和实施,彻底改变了过去将学校视为唯一教育机构的陈旧思想,使教育越过了学校教育的局限,从而扩展到人类社会生活的整个空间,要求一切社会组织和每一个公民都应担负起学习的使命,构建“学习化社会”。农村家长作为社会公民,应认识到终身教育的重要性,平时多读书,读好书,定期参加家长学校的培训,不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努力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教育素养,紧跟时展的步伐。家长为孩子树立了榜样,这样能更好地与孩子进行沟通,在家庭教育过程中更容易贯彻民主、尊重、信任、宽容的原则。
(二)对孩子有合理的期望。家长对孩子没有期望;就很难对其提出要求;但是,期望过高,家长、孩子的焦虑程度就高,孩子也不能够接受。因此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一定要切合他的实际,切忌好高骛远。人的成长是一步一步完成的,家长既要帮助孩子确立远大的理想和目标,也要为孩子的成长制定一些具体可行的小目标。这些小目标是孩子在他成长的过程中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家长要注意引导孩子脚踏实地地去实现这些小目标,并且让孩子懂得只有一步一步地实现这些小目标,才能最终实现远大目标。
(三)家庭成员的教育观念、立场应协调一致。首先,父母的教育观念和立场应一致起来。作为孩子的父母,要认识到自身的责任,努力学习关于儿童和青少年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经常性地在一起讨论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做到步调一致,并不断地总结经验和反思失误。父母任何一方都不能只顾着挣钱而放弃对孩子的教育,要尽可能地亲自教育孩子,不要把孩子托付给他人进行管教。其次,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监护人,还要做好祖父母的工作,不能让他们一味地宠溺孩子,要使他们的立场与父母保持一致,否则会抵消教育作用,甚至会产生副作用。
(四)家长要学会欣赏自己的孩子。许多农村家长反映孩子的逆反心理特别强,抱怨孩子“不听话”、“难管理”,感叹教育孩子是一件出力不讨好的苦差事。分析原因,家长应该反思自己是否真正了解孩子?孩子的需要、兴趣是什么?孩子的烦恼和快乐是什么事情引起和带来的?要多倾听孩子的意见,多进行换位思考,尊重孩子的人格,多与孩子进行心理交流。要学会欣赏孩子,应让孩子感到父母以他为骄傲,不要横向地比,这样容易刺伤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缺乏自信。孩子是不一样的,作为家长要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进行引导和教育。有人说“孩子是夸出来的”,这句话不无道理。表扬孩子,能增强他们的自信,激励他们进一步努力。
(五)家长要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关注心理健康。农村家长不应再过分看重孩子的知识和技能而忽视了孩子品格和人格的发展。要教育孩子成为一个善良的人,一个富有人性的人,真正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另外,还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首先,要放下架子,俯下身子和孩子一般高,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多用换位思维思考孩子的问题,把孩子当作一个有思想有感情的人。其次,要做有心人,勤观察孩子的行为和心理变化,对孩子心理上的误区和行为上的偏差及时加以引导,给予纠正,帮助孩子从沉闷、忧郁、焦躁的情绪中走出来,给孩子创造一个健康宽松的生活空间,使孩子茁壮成长。再次,要经常地对孩子进行耐挫教育,用鲜活的事例使孩子懂得生活的道理,并创设一定的情境,培养孩子的吃苦精神和耐挫能力。要让孩子懂得,人生的道路是漫长的,不可能一帆风顺,挫折时时有,关键是要正确对待。
一、引言
在婴幼儿的成长阶段,早期教育具有很重要的作用,80后父母对于早教的认知表现出了一些新的特征,这与他们自身的家庭经历、教育背景、工作环境等方面有密切的关系。他们不仅仅关注儿女的教育发展,更重视儿女的心理健康成长及各方面的长远发展。80后多为独生子女,他们的育儿方式与80前父母有着很大区别,80后父母较依赖隔代教育,却也与老一辈的教育模式经常产生冲突。
二、研究意义
幼儿的早期教育程度影响着这个人一生的发展,中国80后父母也正深深地相信这个观点。近年来,早教事业在世界各地得到重视,人们渐渐意识到对幼儿进行早期教育的必要性。
80后是我国实行“计划生育”后的一代,关于80后男女的话题层出不穷。如今,80后也渐渐步入适婚年龄并组成自己的家庭,陆续渐成为了人父人母。社会关注点渐渐从80后人群的成长特征转移至80后父母教育子女的问题上。研究这个项目,不仅仅能够引导其促进家庭和谐,更能为幼儿早期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首先,我们要先分析人们对于幼儿早期教育的传统理解误区。其次,为培养80后父母的早教意识,应大力宣传这方面的知识。最后,了解80后父母对其子女进行合理的早期教育后,给孩子带来的改变。
三、项目研究的基本内容及重点难点
1.基本内容:
(1)早期教育的基本含义;
(2)幼儿成长特点;
(3)80后家长教育观念;
(4)80后父母的教育误区;
(5)对比研究80后父母与80前父母对子女的培养方式及教育观念;
2.重点:研究80后父母的多种教育观念及其教育方式中存在的优缺点
3.难点:该群体人数过多,调查数据被局限。通过对参考资料和调查结果的分析,很难全方位的为80后家长提供正确的早期教育观念方面的建议。
四、项目研究创新点
1.“80后”父母概念
80年代,我国进入全面改革发展的新时期,“80后”父母出生在这一时期,成长于这一时期。他们有着不同于“80前”父母的教养观念,他们更注重儿女的全面素质发展,这便源于他们这一特别的成长背景。同样值得关注的是,由于受计划生育政策实行的影响,多数的80后父母都是独生子女,“80后”男女组建的家庭也多为“421模式”(双方各两位老人、“80后”父母及一个孩子)。许多家庭都表示这唯一的孩子就是全家的希望,人们更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领先于他人,成为杰出的人才。所以在子女的幼儿时期,这些80后父母便开始注重早期教育,使得重视早期教育的开展具有很大的客观性。
2. “80后”父母的消费需求特征
80后这一代人与其父母的生活理念和人生追求有很大的不同,更多的80后父母想给孩子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
(1)80后父母高消费育儿。80后这一代人与改革开放同步成长。国家经济水平持续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也改变了许多。80后父母在育儿方面的消费更崇尚品质和品牌,在对子女教育消费方面,他们更是不受物质的控制,舍得在早教上花钱。他们认为对孩子在任何一方面的投入都应该格外注重。
(2)80后父母独立的消费理念。80后普遍受教育程度较高,做事多有自己的见解。在育儿消费方面往往多以自我的认知为基础,在选择早教机构时,也是多以自我的判断为主要原则,不受他人的选择限制。
(3)80后父母对幼儿的早期教育需求较高。大部分80后都肩负着很大的生存压力、工作压力、家庭压力。过人的能力和较高的学历能使他们在社会中很好的立足,他们深知学习是十分必要的。80后父母认为给子女进行合理的早期教育是为孩子将来打下良好的基础。他们不再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久可以了,而是从幼儿时期就对孩子的心理、素质、思维发展、学习能力、才艺、动手能力等方面重点培养。
五.项目研究基础
1.当前市面上早教机构多种多样,消费者对于早期教育认识逐步提高。消费者对于不同的早教机构选择性灵活。
2.近年来,生育水平逐年增长,研究幼儿早期教育问题基础良好
3.儿童在3岁以前脑部吸收能力最强,一个人未来的发展深受早期教育的影响。世界各地纷纷开展早教研究。
六.校内外研究现状及结论
子女的综合素养发展是80后父母最为关注的。与80前父母的教育侧重点相比,两个群体间有很大差异。孩子的智力发育、心理健康成长、社会交往能力、独立意识等是80后父母最关心的问题。多数80后成长在独生子女家庭,集全家人宠爱于一身的他们,个性极强,很多人合作能力、与人交往能力较弱。所以他们通过自身的经历,认为要多给子女在幼儿时期就提供与人交往的机会,锻炼孩子的胆量。他们对于孩子的期望不再是学习一定要优秀,而是更加关心子女的综合素质。此外,80后父母对于子女学习成绩的要求也趋于合理。同80后的学习成长环境有关,他们认为能力要比学习成绩更重要,要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同时,会在正确的引导下,完全尊重孩子的兴趣选择。在成绩方面,许多80后父母表示,只要孩子尽自己的努力去读书就好。
80后家长选择早期教育的理念从过去的盲目性已经渐渐转为合理性。许多家长在孩子未出生前就去寻找专业的指导,并从那时就开始学习塑造孩子健康身体、心理、行为方面的学习方法。对于幼儿的早期教育,80后父母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一定的要求。他们对市面上的早教机构进行客观的衡量。更加注重机构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环境。当下,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多样并且迅速,80后父母大多会通过各种途径去了解各早教机构。80后父母较80前父母不同的是,他们面对诸多现实问题时。在选择上他们的考量是较为理智的和全面的。
在面对“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传统教育理念上,80后家长有自己新的见解。他们对于子女的教育引导方式更加科学化。许多家长在孩子犯错时,选择与孩子心平气和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引导子女改正。在遇到孩子求助时,许多家长不会全权接管过来替孩子做,而是锻炼孩子独立地去面对困难。80后父母在引导子女的方式上,较前人有很大差别。他们更愿意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善于倾听孩子的内心,更加尊重孩子的选择。
一、农村小学生家长素质不高思想观念落后
提到素质教育,我们自然而然的就会想到应试教育,应试教育在我国的发展源远流长,从隋朝创立科举制度到清末科举制度被废除,他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1000多年的历史,在中国人的心理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特别是在农村,这种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根深蒂固。孩子要想跳出农门,最好的办法就是取得好的成绩,考上好的高中、大学,这样家长就可以高枕无忧了。所以在农村,只要孩子上学考不到好的成绩,其他方面的发展对家长来说都是不重要的,他们根本不重视。但是素质教育重视的是人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孩子各方面都应该得到锻炼,为以后的更好发展打好基础。作为老师,在学校里我们尽量做到使学生各方面都得到发展,但是学生一回到家里,家长就只重视他们的学习成绩,成绩好的就表扬、鼓励,成绩不好的就批评、惩罚,甚至有的家长看自己孩子的成绩不好就放弃了对孩子的指导教育,任其自由发展。
家长思想观念的落后,对于素质教育在农村的开展实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客观上阻碍了素质教育的有效开展。一方面,农村家长的整体知识文化水平和本身的素质修养等方面就非常有限,所以当他们看到自己孩子的成绩不好时,就马上否定了孩子的其他方面,对孩子不抱希望,这种态度必然会影响到孩子的自信心,阻碍孩子其他各方面的发展;另一方面,农村家长过于重视成绩的思想观念使得他们对学校所采取的一些有利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课程、活动产生反感,不支持学校工作,很多家长多老师不布置作业感到不满,觉得这样的老师不合格,这样就使得学校和老师无所适从,不知道如何去实施素质教育。
二、缺乏科学合理的社会评价体系
虽然大家都在提素质教育,认为素质教育比应试教育好,但是因为素质教育的成效不象升学率、及格率那样直观,很难在短时间内看出明显变化,所以在对老师的考评上就难以确定一个具体的标准。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依然是重结果、轻过程,教学评价的主要方式还是考试和分数。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考核教师合格与否的主要依据,动辄全乡镇排名,给学生成绩差的老师亮黄牌。这样就使得老师对实践素质教育畏首畏脚,只把素质教育体现在工作计划、工作总结中,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还是扎扎实实的进行应试教育。所以社会和教育主管部门要引导一种从为人师表、教育教学能力、教育教学效果、学生素质发展情况等各方方面对教师进行考评的方式,降低分数和升学率对教师的压力,只有这样教师才有可能更好的开展素质教育。
三、办学基础条件差严重制约着素质教育的实施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样就必须要求有各种相应的措施来实现。但是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缓慢,投入到教育中的资金有限,农村小学里几乎没有什么现代化的教育教学设施,更不用说什么信息网络了。农村的小学生要发挥他们体育、音乐、绘画等方面的才能,本身师资条件就有限,再加上各种设施的缺乏,使得全面发展成为奢望。这就需要社会各方面对素质教育进行广泛宣传,使社会各界特别是教育主管部门认识到在农村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对于提高新一代农民素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树立全面的人才观和教育质量观。政府部门要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投资力度,为农村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提供基础设施,完善农村小学的办学条件。使得老师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特点和优势,为素质教育的更好发展,为学生的全面进步打好基础。
四、农村小学教师素质普遍不高
在小学阶段,学生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主要在学校、在课堂,所以具体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还是在于老师。但是由于农村小学工资偏低,各种待遇较差,再加上城乡之间教师收入、工作环境上的巨大差距,使得不少农村教师无法安心工作。工作能力较强的老师都会想办法调到城市,留下来的老师大多知识老化、年龄偏大;而且大多数是亦工亦农,家庭负担重,几乎没有时间去接受新的知识、新的教学方法,所以大多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方式。但是素质教育的现状又是要求教师必须是具有广泛兴趣、多种技能的、掌握新知识的老师,这就与农村小学教师队伍人员老化、精英流失、整体素质不高产生了矛盾。
五、结语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市场化、全球化和网络化境遇,为学校教育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多元的精神文化环境,对学校教育的和道德素质教育也有了更高的时代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赋予其中国特色,始终贯穿着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科学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构成了统一的整体,满足了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对学校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大的促进意义。
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而言,重视和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当务之急的重要任务,根据心理学发展的规律和要求,依据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加强其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 全面渗透、全方位推进。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立适应青少年需要的心理素质教育模式,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都有一个重要属性,那就是教育性。因此,调动学校各个方面的力量,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应是学校首选策略。
学校领导和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给予高度重视。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工作系统,只有得到了高度重视,该策略才有实施的基础,然后将心理教育分布在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构建一个专门渠道与非专门渠道有机结合的教育网络。
通过各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的许多课程都包含着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教师应积极深入地挖掘,对中学生实施教育、有意地影响。达到润物细无声之效。
2 加强家庭教育,家长注意引导孩子身心全面发展。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的教育,每一个因心理不健康而患心理疾病的事例也同样有着家庭的成因。父母的教育观念,教养方式,家庭的教育环境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其健全人格的形成,作为家长应从下面几个方面注重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孩子真正成为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
(1)转变只重智育,忽视德育、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观念。
(2)以身作则,率先示范,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特别是在心理要求方面,只有父母心理健康,孩子的心理才会健康。
(3)重视对孩子精神生活的引导,加强家庭精神文化的投入,鼓励树立建功于国家的自立自强的观念意识,注意锻炼孩子的吃苦耐劳、战胜挫折的意志和坚强的品德,有意识地创设一些困难、障碍、曲折,让孩子去经历,增强其自信,磨炼其意志,培养其独立人格。特别是培养和发展孩子的兴趣和爱好,使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从中培养孩子观察、记忆、分析、创造、审美的能力。
(4)尊重孩子,不走两个极端,孩子是父母的希望,作为家长,应该从感情上,心理上尊重孩子,不能把他当作私有“财产”,爱之则宠,恨之则打,使孩子的心理健康受到严重影响,溺爱型和打骂型的教养方式可直接导致青少年心理疾病的发生,所以家长要尊重、理解孩子,和孩子进行思想交流。多给予鼓励,这样孩子在被爱。被尊重的环境中成长,他也必然知道怎样去爱他人、尊重他人、帮助他人。
(5)家长要经常和学校联系,取得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家长要克服单纯依赖学校教育的思想,而且要积极参加学校对孩子的教育活动,如家长会,家长学校,座谈会等。对学校老师反映的意见,要正确对待。既不能袒护孩子,也不能拳棒相加,对孩子进行的教育内容要与学校一致,对孩子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进行理想教育,不能给孩子灌输不健康的内容,如金钱至上,甚至对社会阴暗面当着孩子的面横加评论。
关键词:幼儿教师;专业成长;创新;发展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幼儿基础教育。教育部《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明确提出了师德为先、幼儿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的4个基本理念,并从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3个方面提出了62项具体要求。笔者通过对幼儿教育工作的实践与思考,现就如何当好一名优秀幼儿园教师提出几点建议。
一、培育良好师德和具备专业理念是成为优秀幼儿教师的首要前提
幼儿教师是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的启蒙者和引路人,对幼儿形成良好行为习惯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必须做到为人师表,师德为先。一要爱岗敬业。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热爱幼儿教育工作,认同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性和独特性,具有职业理想、职业操守和勇于奉献幼教事业的敬业精神,用自己的爱心引导幼儿团结友爱、互助协作,用自己展示的正能量激发幼儿积极向上和集体荣誉感;用自己遵纪守法的言行教育幼儿懂规矩、守纪律,使自己真正成为孩子们人生起步的第一任老师。二要关爱幼儿。带着一颗爱心充满感情地去工作,去真心地呵护每一个孩子,用微笑的面孔去接近孩子,用亲切温柔的话语与孩子进行交流,用亲近的动作传递对孩子的温暖,用细致入微的行为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用母爱般的心保护孩子的生命安全。同时,尊重幼儿人格,尊重个体差异,不挖苦、不讽刺、不歧视、不体罚幼儿,保护孩子的自尊心,让幼儿拥有快乐的幼儿园生活。三要因材施教。从幼儿喜闻乐见的视觉感官需求出发,注重培养和施展自己唱歌、跳舞、绘画、弹琴的专业技能,丰富幼儿多姿多彩的生活,培育孩子优良的意志品质;又要努力学习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回答幼儿常常要问的“为什么?”解决好自己的本领恐慌的问题;同时,还要重视环境和游戏对幼儿发展的独特作用,利用多媒体动画,从视觉上引导幼儿的志趣,开发幼儿的智力,在形形的游戏活动中,挖掘幼儿的潜能。通过营造富有教育意义的环境氛围,使探索、交往等实践活动成为幼儿最重要的学习方式。四要注重修养。幼儿教育是极其枯燥的,面对着形态不一、懵懂无知的幼儿,必须十分注重个人的修养与行为。要怀着一颗未泯的童心,富有爱心、耐心、细心和责任心,给孩子们以亲和力;要保持乐观向上,热情开朗,给孩子们以感染力;要善于自我调整情绪,保持心态平和,给孩子们以凝聚力;要衣着整洁,语言规范,举止文明,给孩子们以向心力,通过优良形态和人格魅力的展示来塑造幼儿的精神世界。
二、掌握专业知识和提升教学艺术是成为优秀幼儿教师的关键环节
当前,一些幼儿教师专业技能不强、教育教学能力弱化、教育教研意识缺乏和教学反思意识差,凸显出专业能力不足。
第一,要不断丰富关于幼儿发展规律方面的认知。作为幼儿教师,要精心研究幼儿身体发育、智力成长的特点、规律,从其身心发展的需求出发,提供有益和必要的教育、引导和服务,针对发展中容易出现的问题,采取对应的办法和策略。要注重幼儿心理学方面的知识的研究,进入幼儿内心的精神世界,把握幼儿个性和行为习惯,展开有针对性的教育。要关注幼儿生存、发展等方面法律法规与政策规定,依法保护幼儿的健康安全。
第二,要不断拓展教学创新方面的能力。幼儿对知识和技能的需求是基本的、多方位的、浅表性的,因此,作为幼儿教师,不一定要求其是精通某一方面的专家,也不要求其是研究某一门学科的学者,但在教学实践中,针对幼儿这个特定的教育对象,教师必须根据教学所需,有目的地广泛了解和适当选取教学内容。要掌握幼儿园各领域教育的学科特点与基本知识,学习保教和幼小衔接的有关知识,广泛了解和熟知各类教材,根据需求合理取舍和把握,去粗取精。要跳出 “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传统模式的局限,着力改善知识结构形态,满足幼儿多层面、复合性知识结构需求。
第三,要不断拓展通识性方面的知识。只有博观约取,才能厚积薄发。幼儿精神世界的一张白纸和广阔的想象空间,为幼儿教师描绘最新最美的图画提供了施展的舞台,这就要求幼儿教师在通识性知识方面必须有丰厚的底蕴。要充分了解中国教育的基本国情,广泛涉猎自然科学知识、现代信息技术知识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具备相应的艺术欣赏与表现知识。只要有了这些知识的储备,并在幼儿教育实践中潜移默化地施展,才能展现出教育的开放性和教师的魅力所在。
三、精心创设环境和缜密安排教育活动是成为优秀幼儿教师的重要基础
幼儿园教育环境能够展示出一个幼儿园的办园宗旨和理念,良好的育人环境会对幼儿园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要创设教育氛围大环境。一方面,要舍得材料的投入。幼儿环境里除了基本设施能够引起孩子的注意外,玩具以及游戏的材料是孩子活动的物质支柱,通过跟材料的接触,孩子们可以获得各种知识还能锻炼实践能力。针对小班投入的材料,第一位是要让孩子能够学会基本的认识和区分,而对于中班的孩子,则要让他们学会如何去运用,大班的孩子就要让他们在已有的材料基础上能够学会去创造。另一方面,要利用操场、楼体、廊道、墙面及相关设施创设环境,特别要注重墙面环境的布置。要做的是创设与幼儿相互作用的墙饰,要与孩子有关,重点是能够让孩子们都积极参与,驻足观看,引起他们的兴趣爱好。
要优化幼儿一日生活小环境。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要从提升幼儿素质教育水平要求出发,围绕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内容相互渗透的5个领域,组织开展寓教于乐、丰富多彩的活动。可以开设舞蹈、绘画、剪纸、编织等艺术课程和跳绳、球类等运动课程,以及经典诵读等多种启蒙教育,既能丰富幼儿一日活动内容,培养幼儿学习兴趣,发展幼儿特长,又为幼儿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打好基础。可以通过举办体操比赛、歌咏比赛以及“六・一”儿童节、教师节、母亲节等主题活动,形成一种相互尊重、互助友爱、共同发展进步的良好成长氛围。
四、做到家园合作和营造共教氛围是成为优秀幼儿教师的根本保证
【关键词】幼儿园;小学;衔接
一、家园共同努力,跨出幼小衔接的第一步
(1)发挥家园联系栏之功效。新生入学前,园内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出刊《告知家长》等内容,让每位家长详细了解幼儿园的教育目标,以及家长怎样配合的具体要求。例如:在为孩子购买学习用品的同时,应及时教孩子认识这些文具的名称及其使用方法。通过收放练习,使孩子初步懂得爱护自己的学习用具。
(2)家长与教师密切配合。引导孩子认识所发教材书籍、环境标识的名称,学习书写自己的名字。使孩子们从心理上充分感受到自己已经长大了,激发起对学习生活的渴望。此外,家长还应以身作则,培养儿童做事有条理,不拖沓,只有这样才能逐步适应小学生活中的“规则”要求,初步实现幼小衔接的第一步。
(3)认真完成知识性教育任务。语言教育中的汉语拼音、识字及口语能力训练;算术教育;常识教育;了解自然、社会中粗浅知识、艺术知识和技能教育;培养幼儿音乐、舞蹈、美术方面知识技能;思维能力训练,对幼儿进行独立学习和综合思维能力的训练。
二、培养自我管理意识,走出踏实的第二步
孩子到了大班后,家长教师都应有意识地增强儿童的独立性、目的性、计划性,帮助儿童树立起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东西自己管。自己的生活自己学着安排的自我管理的习惯。在家中可让儿童独自去收发室取报纸、扔小袋垃圾。入睡前,督促儿童自己准备上学用具,家长只扮演“检查员”的角色。每次活动前教师有意识地提醒孩子,活动前该准备些什么用具和书本,并及时检查,予以鼓励。活动结束前也提醒幼儿养成先安排生理上的需求。如:先上厕所、洗手、喝水,再交友玩耍。以适应小学课间十分钟自己安排时间的现状。娱乐时间,可放手让儿童自己决定想玩的地方,并自己准备所需用品,当孩子的方案和准备的物品不恰当时,家长应帮助其分析这样做是否合理、适用。切不可臆断,伤害儿童的独立意识。当孩子忘带某一用具耍脾气时,家长切忌包揽责任,应让孩子意识到自己做的事应自己负责。家园一致配合,为儿童提供机会,在平常的生活中去做力所能及的事。
国家对小学生思想品质和行为规范方面要求是系统明确和严格地,教育程度上明显高于幼儿园。所以,对将要入小学幼儿有意识制定一些班级纪律,要求幼儿必须遵守并培养幼儿独立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及各种工作,有意识锻炼其自理能力和良好习惯。
三、培养自主意识和坚强意志,打好幼小衔接过渡的基础
由于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独生子女都不同程度存在娇气,缺乏坚强的意志,自主意识薄弱。爱因斯坦把成功归纳为:“艰苦的劳动,加正确的方法,加少讲空话。”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家长和教师都应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障碍,让孩子独立地面对困难,迫使其学会动脑,多角度地观察,解决问题。如:用什么方法分别把掉在床下的皮球和针取出来;怎样才能安全取到高处的物品;遇到煤气泄漏、火灾时,怎样处理等等。不断地加强训练,就能逐渐形成一种现在的儿童都有较强的自尊心,有着强烈的竞争意识,家园可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比赛活动,如:整理书包,收拾文具,折叠被子,看谁做得好、做得快,让孩子从中感受成功的喜悦,同时激励后进儿童吸取经验教训,树立奋起追击,胜不骄,败不馁的好品质。只有这样才能摆脱娇骄二气,成为一个真正的社会人。大班阶段多开展一些户外活动,如带孩子爬大提,观赏黄河,锻炼孩子的身体素质,去适应小学学习方式,完成系统性知识内容。在作息时间上,课间适当增加,每节课时间相应延长到35~40分钟。教师环境布置与小学接近,桌椅摆放像小学一样排列,减少游戏和户外活动,缩短午睡时间,增加看书、手工、写字作业时间,适当留作业。
四、营造学习氛围,培养学习兴趣,向小学顺利过渡
幼儿园的教学重操作活动,在游戏中学习。小学则是“学中有玩、寓教于乐”。而大班下期的教学方法却介乎两者之间,有意识地减少游戏成分,逐步转换为以学习为主的课堂教学,在学习方法上,重点培养儿童对学习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持久性。才能将“玩中学”演变为“学中玩”,逐步形成爱学习、会学习。在环境设置中,可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逐步过渡到认读汉字,如:在标识男女厕所的“男女”图片上方加上“男女”汉字,引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五、培养幼儿对小学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在幼儿将要离园阶段,教师对幼儿进行相应的教育启发,认识到上小学证明已长大需要学好多知识,每个孩子都应该上小学。利用幼儿参观小学的方式使幼儿感受到小学的环境,教室的布置,小学老师的上课,学生学习的样子,引起幼儿入学兴趣;使幼儿对小学有一个初步了解。在认识小学教育特点基础上产生入学愿望。此外,幼儿园教师还要及时了解小学教育任务和特点,根据小学教育要求的变化随时调整入学准备教育内容,使幼儿顺利过渡到新的教育阶段。
一、学生基本情况
郑XX,小名“牛牛”,男,初中学生。课堂上喜欢接话茬、起哄,嘴不闲,手不闲……总想找机会制造点乱子,课下常不完成作业, 课间楼上楼下到处跑,找茬儿跟同学打架,经常或欺负较弱的同学,常逃课在操场玩耍。老师批评教育时他总是翻白眼,还不时地东张西望, 根本不予理睬,各科老师对他都很头痛。优点是肢体动作灵活,喜欢体育运动,尤其喜欢打篮球。
二、学生家庭情况
父母离异,各自都有了新家。他从一岁左右开始,由奶奶一人抚养,奶奶对孙子总是过于宠爱与放任,凡事都依着他,于是牛牛在家一直处于以“我”为中心的氛围中。牛牛上初中了,中午在奶奶家吃饭,晚上在爸爸家吃饭睡觉,星期六、星期日在妈妈家玩耍。三个家长都觉得亏欠了孩子,所以用各种方法溺爱孩子,由着孩子的性子,很少有积极有效的沟通和正当的教育。随着时间推移,孩子在校的表现越来越不能令老师和家长满意,父母对他也束手无策。
三、学生情况分析
根据孩子在学校和家庭各方面的表现,我做了以下分析: 孩子没有得到和睦、民主家庭正当的爱与教育。这致使孩子缺乏上进心与爱心,影响着孩子各种行为的规范以及与同学交往的能力,导致孩子懒散、多动、爱打架、爱欺负弱者。家长只是尽可能地满足孩子物质方面的需求,来弥补自己的错误行为。而没有注意到孩子精神层面的需要,如尊重与被尊重、和谐与合作等。没有对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采取及时、正确的引导与教育,所以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的过程。而且孩子不愿意同家长和老师、同学交流,这些都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孩子个性的形成。
四、爱心育人策略
针对上面的情况,老师要给予学生足够而正确的关爱,多用各种有效策略,尽可能地多发现他的优点和闪光c,做他的良师益友,帮他找伙伴玩,帮助他学习,帮助他改正不良习惯。
(1)激发学生向善、向上的内动力。从他的名字说起,“自己的名字有什么含义?”“知识浩瀚,牛气”“咱不能愧对名字,辜负父母希望”。给若干个对他来说能完成的任务,对他进行及时评价,表扬、鼓励:“别的同学能做到的,你也能做到。按老师的要求做,老师帮你”……激发其改变不良习惯的信心和希望。人都有向善、向上的一面,老师和家长要多给予帮助,多创造良好表现的机会。
(2)培养学生良好的姿态,培养其养成良好坐姿、站姿。如课堂上多次走到他身边,小声提醒他把两个手臂放桌上,坐正。坐正有利于内脏器官健康发育,促进血液循环,利于大脑氧气供用,增强记忆力和注意力。操场上站队时,要求他两腿站直,收腹挺胸、肩膀放松、目视前方。正确的站姿帅气、挺拔、精神,会得到更多人的喜欢,有利于各方面做事的成功。对学生进行“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耐心教育。学生会反复犯错,老师要宽容地“抓反复,反复抓”。要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爱,接受老师的爱,从而达到教育的效果。
(3)教会学生与人交往、合作, 与同学打架或欺负同学时帮助他分析利害关系,教给他解决问题的办法。想象对方就是自己的兄弟姐妹,应该怎样对待,另外要学会换位思考,“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迟早自己也会有吃亏的时候。心情烦躁时,就去操场跑步。2016年的运动会上牛牛与同学合作,接力赛跑获得中学组第一名。为班级争得了荣誉,牛牛非常高兴!同学们也为他鼓掌、为他高兴。
(4)与家长合作,改掉学生不良习惯。教育是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参与的结合,对特殊孩子的行为塑造和心理辅导尤为重要。因此,班主任要经常家访,与家长联手,共同探讨孩子出现问题的根源,共商教育方法,通过谈话,让父母意识到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的不足,愿意和老师合作,听从老师的建议,帮助孩子健康成长。对不良行为采取相应措施,如扣掉过多的零花钱,食物不往学校带。帮助他找合适的伙伴玩,采取鼓励与引导相结合的方法,如他很爱运动,篮球打得好,家长买篮球,星期天帮他邀约优秀的小伙伴找他打球,及时表扬他的球技。经过近两年的师生家长共同努力,牛牛的姿态正了,思想态度也正了,基本能正常听课了,也记得带齐学习用品了,作业也认真写了,与同学的关系也好了很多……
(5)教师教育方式的转变。在教育时,给他更多的关注和期望,多进行正面引导和积极的评价,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培养其自信心,帮助其树立在学生中的威信。教育学生要因人而异,他们的年龄、性别、个性、喜好以及家庭环境和成长经历各不相同,因此,教师应根据其过错的程度和个性特点采取灵活的方式、方法进行教育,不能一概而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