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想象力的作用范文

想象力的作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想象力的作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想象力的作用

第1篇:想象力的作用范文

(一)中学生想象的主要特点

每个学生想象的过程是从简单到复杂,从无意性到有意性,从再造想象到创造想象。

(1)中学生想象在较大程度上具有直观性和具体性。

(2)中学生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增长。通过化学有趣生动的实验,使学生的想象有意性的迅速增长,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也随之提高,直接有助于学生的学习成绩进步,而想象力的迅速增长,反过来也在学生学习化学时起到促进作用

(二)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有效途径

(1)运用比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在头脑中出现某种事物的形象,然后用比喻形成新的形象,引导学生联想,以利于他们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

(2)培养学生从观察宏观现象到认识微观结构。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将化学反应的特征和不可见的分子、原子和世界中进行的过程联系起来。如在电解水的实验过程中,启发学生能够想象到在电流作用下,离子的迁移和在电极上得失电子的情景。本来水中的离子是在做无规则的运动,通过电流后,无规则的运动变为有规则、有方向的移动,这样形成了电流。通过实验和比喻,培养学生从宏观现象认识和感知微观世界。化学思维的特殊性,关键在于结合微观想象能力进行思考,才有可能从宏观的感性认识上升到微观的理性认识。可见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很重要。

(3)培养学生从一点上能“看到”与“想象”更多的东西,从现象深入到本质。例如,在实验中看到生成气体、析出的沉淀,具有颜色变化的化学反应,教学中通过启发让学生思考,气体的颜色、性质,沉淀的颜色、状态,最后让学生通过反应物的特征能分析出生成物是哪几种,或知道生成物的特征能倒推出反应物是哪几种。在化学教学中坚持从实验出发,以实验为依据,将想象、猜想与实验,观察分析与逻辑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三)想象在化学学习过程中的作用

第2篇:想象力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音乐想象力 演奏 地位及作用

1.音乐想象力在钢琴演奏中的地位及作用

钢琴的演奏,如果没有想象,那么,演奏将是没有生命力的。它所表出来的是机械,是无动于衷之感,而一个好的音乐家,即使在弹一首哈农,一条音阶,也能给予人音乐的感觉。作为一个钢琴的实践者,我认为,钢琴作为一门表演艺术,其最具技术及艺术含量。在演奏中,无论对速度,节奏,力度,节拍,情感,触键,踏板,臂及腕的运用等等,都有相当的要求。演奏者不仅要通过钢琴这种音乐语言来表达作品的思想感情和塑造特定的音乐形象,与此同时,还应创造性地再现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如果一个人弹琴仅局限于基本的演奏技巧及泛泛的音乐处理,那么,即使有相当的理论知识及技巧,如果不注重想象力方面的培养,也无法产生本质上的突破。

因此,钢琴学习不仅在于学习理论知识,掌握高超的技巧,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和发展演奏者自身对音乐的感受力,理解力和表现力,能准确、创造性地塑造出作品的音乐形象。而要做到以上几点,可以说,丰富的想象力是关键,一个静止的心和空白的脑袋,是无法让作品与听者产生心灵的共鸣的。因此,必须具备流动的思维和一颗不安分的心,在点滴上培养自己的想象能力。

2.如何培养音乐想像力

钢琴是一件表现力极其丰富的乐器,它既可以展现如乐队般气势磅礴的效果,又能单纯模仿某一件乐器,甚至能模仿人声、鸟鸣及自然界的各种生动的场景及声音。因此,在平时的弹奏中,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来调动并启发人们的音乐想象力。

2.1 听觉上的模仿。

听觉体验是音乐审美和音乐学习的基础,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如何通过我们的想象,将固定的谱面和声音进行加工,演奏出色彩斑斓的声响呢。,我想,要在演奏作品时充分发挥想象力,最直接的方法是进行听觉上的模仿。

我们知道,钢琴是一件可塑性很强的乐器,所以,在弹奏之前,可以先听一些优秀的演奏者对音乐的诠释。但在对乐曲完全莫生的情况下,凭空想像,会有不同的审美角度,但是一旦知道了这首乐曲的社会背景,时代背景,写作背景,创作意图及风格后,再对乐曲进行认真聆听后,对乐曲的节奏、旋律、情绪、风格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不仅锻炼了敏锐的听觉感知,也为有呼吸的演奏打下了基础。

2.2 意境上的体验。

除了从听觉上对乐曲进行模仿外,还应该加强在脑海中对各种场景变换,意境渲染等进行联想、想象的训练和培养。例如,《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这首乐曲气息宽广,结构精巧,于素雅中显露出生动的意趣。在听这首歌时,感受到的是月色朦胧,月光,月色中缓缓飘动的云,对恋人的思念油然而生,轻轻流动的月光,月光透过树林留下树影的场景。而在演奏某些中国作品的时候,如《丰收的日子》,则要联想到传统中式场面中敲锣打鼓,载歌载舞的热烈气氛。再如《洪湖水浪打浪》则要描绘的是江南鱼米之乡的湖光山色和甜美风光。相信有了脑海中这些场景,手指下所表现出来的音符已早有了不小的变化。

2.3 生活体验。

想象力的培养,更多的是来源于生活中的体验与积累。生活经历不同的人,对一首歌曲的感知是有一定的差异的。而许多优秀的作曲家,也是把我们身边最普通的生活现象,通过声音全新地展现给人们。例如雨声,太阳升起的情景等等。

因此,我们在弹奏许多乐曲中的平常句子时,都可以通过想象,将音乐与生活中的种种细节联系在一起。例如弹奏一些有生气的长句子的时候,可以联想到小猫在滚毛线球,将毛线球一圈又一圈地缠绕,让乐句生动起来。

2.4 其它方面。

除了做到上述几点外,对想象力的训练还应做好许多课外的准备工作。

首先,应当了解一首作品的背景,作曲家的生平及创作风格,作曲家要通过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样,有助于我们发挥音乐想像,做出正确的音乐表达。例如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在创作时,贝多芬正处于对爱情的患得患失之间,他认为自己与朱丽叶小姐相互爱慕,然而,对方喜欢的却不只他一个。最后,朱丽叶小姐在得到贝多芬的感情后,又突然嫁给了别人。这给贝多芬的心灵带来了巨大的打击。所以,这首乐曲不是描述性的,而是记载着作者当时的强烈感受-压抑的第一乐章,酝酿着悲伤带有预示性。在片刻喘息的第二乐意后,随即迎来了悲愤情绪的彻底爆发,如狂风骤雨般的第三乐章。

其次,可以从作品的标题了解作品所要描述的内容。例如儿童歌曲《两只老虎》,单从标题上即可以看出该歌曲所要描述的内容是两只小老虎。而从歌词又可能得知该小曲是描绘两只老虎的可爱奇怪之处。

再者,应当积累丰富的听觉材料,通过有目的,长期的听觉训练,培养音乐感受力,并在此基础上发挥想象,做出正确的情感表达。

第3篇:想象力的作用范文

在物理学发展史中,理想化方法在物理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理想模型、理想实验和理想过程是物理学中常用的理想化方法。在科学研究和教育教学过程中,理想化方法是一种具有重要意义的方法论 [1]。

大学物理学课程是各大中院校理工科学生学习科学技术知识的公共必修课,同时也是一门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科学思维能力的重要课程。大学物理教学的目的不仅只是传播物理知识和技术的教育,而且也是培养人的思辨能力和理性思维品格的教育,是开发潜在创造性的教育 [2]。

在物理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理想化方法的认识和应用是非常重要的。在物理教学过程中,通过正确认识和应用理想化方法来可以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能培养具有创新素质和创造能力的人才[3]。

1 物理学中的理想化方法

理想模型,是以抓住事物问题的本质为目的,通过对事物进行取支去叶,力求真实的描写各种物理现象的一种方法。虽然理想模型是不能为人直接感知的,但是在实验中能近似地接近。由于理想模型是以客观存在为原型的,所以其原型在客观世界中可以可找到的。大学物理课程中的主要理想模型有质点、刚体、理想气体、点电荷、电力线和光线等。

理想实验同时也称为思想实验,是指根据某种理想化的条件和规律在思维主体中进行的推理活动。建立理想模型是进行理想实验的前提条件,以运用理想化的创造思维方法来建立理想模型。与在客观世界中进行的实际实验活动相比,理想实验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是进行在主观世界中的创造性想象。伽利略指出亚里士多德理论的错误就用到了理想实验。大学物理课程中的主要理想实验有理惯性定律实验和卡诺循环等等。

理想过程,自然界存在的运动过程是很复杂的,为了达到突出物体运动的主要特征和规律和方便地研究问题的目的,其次要因素忽略掉,把其想象为一种实际上不存在但经得起实践验证的、简单化的运动过程。大学物理课程中的主要理想过程有匀速直线运动、完全弹性碰撞、绝热过程,绝热压缩与绝热膨胀、光的偏振、电磁振荡和电磁感应等。

2 理想化方法在物理学中的作用

从新的思维角度出发,运用新的思维方法和程序来解决问题和认识客体的活动被看成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物理学的发展史可以看成为一部创新史,同时也是一部自然科学方法史。物理中具有非常丰富的创造性思维,其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关键作用。自亚里斯多德、阿基米德到伽利略、牛顿,再到普朗克、爱因斯坦等都是运用创造性思维来突破思维定势[4]。

作为一种近似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变化过程的方法,理想模型具有使问题认识和处理简化的特点。虽然理想模型是对客观存在的一种近似的方法,但是描述客观事物时不会产生很大的偏差。为了突出物质结构原型的本征特性,理想模型具有发挥想象力和对其进行逻辑思维非常方便等特点。充分发挥想象力和综合运用多种逻辑方法是在理想模型的建立过程中非常必要的。通过对所建立的理想模型和实际事物及其变化进行进一步的仔细分析来,可以找到理想模型与实际结果之间所产生的矛盾之因。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可以获得启发,并可提出新的科学预见。

以具有可超越现有研究环境和科学条件之约的特点,运用理想实验方法能够提出新的科学研究方向。对于先进的实验设备也做不到的一些尖端科学难题,在特定假设之下进行的理想实验中,为突出所研究对象的主要特性,充分利用思维的灵活作用,经过纯化和简化的过程,能创建发现自然规律的新途径。

物理学所研究的很多物理过程是比较复杂的,这些复杂过程与很多因素有关。在研究过程中,这些因素及其之间的联系是不能忽略的。对这些复杂的过程进行理想过程的处理会产生通过理想过程方法概括和总结的规律和特性与所研究对象本身实际所存在的规律和特性之间的微小的差别。在对精度要求不是很高的情况下,在具体复杂过程的应用中,这种差别导致的误差可以忽略不计。从这种意义上讲,在深入研究物理过程的各种内部过程中,理想过程通过有条件地撇开一些客观实际过程中存在的不能排除的次要因素来,充分暴露出所研究的复杂过程中主要的和基本的内在联系以及其规律。

3 大学物理教学中理想化方法的作用

自然界中物质的运动是形式多样、非常复杂的。在这些复杂、多样的物质运动中,对所研究对象的条件和范围近似满足理想化状态的进行理想化,抓住其主要因素,忽略次要的环节和因素,使复杂、丰富的现象和过程变成为简单和纯粹。在研究过程中,要发现和掌握形式多样、非常复杂的物质运动的规律,就要从其中找到其相对稳定的、内在的实质关系。物理学中的每一个定律、定理只反映同一种性质的物理现象的规律并不是物理现象中的一切联系。描述形式多样、非常复杂的物质运动时,每一个定律、定理只包括某些方面起主要、决定性作用的因素之间的联系。

第4篇:想象力的作用范文

相异构想教学策略 物理教学“相异构想”又称“先入想法”,也称“前概念”,是指学生在日常生活和个人经验积累过程中形成的对事物的直接看法。正确的感性认识有助于科学概念的形成,对物理学知识的理解的掌握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而片面的、错误的“相异构想”,由于“先入为主”的心理效应,很容易使学生的思维陷入僵化,妨碍学生接受正确的概念,阻碍了他们更合理有效的思路,增加了知识迁移的困难,造成认识的偏差。最通俗的解释就是,我们经常会对学生说:“这道题刚刚讲过,你怎么又做错了?”这就是学生的“相异构想”在作用。那么我们如何来突破学生的“相异构想”,来提高教学效率呢

一、概念图法,明确概念之间的层次关系

概念图是由节点和连线组成的一系列概念的结构化表征。概念图的绘制步骤一般是:①介绍概念内涵,帮助学生掌握概念并能灵活运用概念,且熟悉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②在变化的情境中识别和判断相应的概念;③用图表这一形式把概念的层次关系和相互联系表现出来,把容易混淆的概念用图解形式表示,更能表现他两者之间的异同。由于每个学生的思维方式、基础知识等方面存在差异,所以即使是针对同一内容而制作的概念图也会有较大差异,学生认知结构的不同恰好在这种认识差异上体现了出来。运用概念图复习教学是一个好的教学策略。例如,在复习“物体的内能”一节时,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绘制概念图。此图能构造出一个清晰的知识网络,便于学生对整个知识架构的掌握,有利于其直觉思维的形成,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使学习者进行有意义的学习。

二、建构模型,抽象内容具体化

许多物理现象和规律由于种种原因是无法用实验来验证的,因而理想化模型被广泛地运用于物理学研究中,如力学中:质点、刚体、单摆、弹簧振子、直线、光滑面水平面,匀速直线运动、自由落体运动。热学中:理想气体、气体分子的各种模型等。这种理想模型常常是抽象思维的结果,可用来解决较复杂的实际事物及其作用过程,使问题的处理大大简化,便于逻辑推理,教学中应充分加以利用,使学生建立科学的概念和知识。例如,卢瑟福研究阿尔法粒子散射时,发现实验现象不能被由汤姆孙原子模型导出的理论解释而如果把原子看作一个被缩小的太阳系,电子像行星绕太阳旋转那样围绕着原子核旋转这样一种模型,则能够成功地解释阿尔法粒子的大角度散射问题,故而诞生了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我们可以通过建构模型,抽象原子的本质特征,突破难点。

三、运用实验,进行探究

物理探究性实验就是运用一定的实验方法,创设不同的实验情境,引导学生对一些物理现象从多方面、多层次分析,研究某一物理现象的实质和规律,从而有力地解释一些客观事实的实验属性。如在《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中,把敲响的音叉放入水中,可以看到水花四溅,学生会提出: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声音是如好传入耳朵的?为什么会有水花四溅的现象?教师努力创设情景,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再提供材料,让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在实验中探究实验过程,在实验中找出自己相异构想的偏差,对出现的现象进行解释。对于实验内容,有条件就该让学生采用实验探究的方法进行,这样可以能有效地引发和解决学生的认知冲突,提高教学效率,并且可以很好的进行知识迁移。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许多模糊的、错误的认识和概念只要通过做一些成功的实验就会得到澄清和纠正。

四、用变式弱化学生的思维定势

变式,就是引导学生认识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特质,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变更事物本身所有的特征,也会产生出新的问题,老师可以引导学生用新的思维模式来处理这些新的问题,克服传统的特定性思维,使学生学会探索性学习,思维得以发散。变式教学就是教师探索过程中的新的教学形式,通过不同视角、不同模式、不同情境、不同方法的变式手段,使教学结果更具效果,学生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从而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新的高度,培养学生能力多样化的一种教学方法。例如,在学生们在学习磁感应强度B、电场强度E的过程中,有许多同学认为把电荷放入电场中放入点电荷,把通电导线放在磁场中,才有B和E,拿走点电荷与通电导线E和B则会消失,究其原因是因为对电场强度E和磁感应强度B的本质特征认识的不够充分,理解的不够透彻。变式的好处就在于能够突出要点,使它更鲜明,便于学生掌握。

五、理论联系实际是物理课堂吸引学生的法宝

实践证明,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关联越多,学生越会对教学内容感兴趣。课堂上教师要有意识地整合学习内容,力求当堂学习内容和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挂钩。如学习“力矩”时,挂在壁墙上的石英钟,当电池的电能耗尽而停止走动时,其秒针往往停在刻度盘上“9”的位置,这是由于秒针在“9”位置处受到重力矩的阻碍作用最大。用日常生活中的“泥娃撒尿”这个妇孺皆知的玩具可以很好地讲解“气体三定律”,这样的例子很多。总之,在教学中要根据教材内容,多联系实际,多用物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去审视和解决社会生产与生活中的问题,剖析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相异构想”,从而引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应用价值的认同,焕发学习热情。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与训练。

六、运用电脑模拟演示,使内容具体化

电脑模拟可将抽象内容具体化,又可从具体现象抽象出其本质特征;可将动态变成静态,利于观察,又可将静态变成动态,利于理解。电脑模拟还可将输给它的信息经过逻辑推理运算,输出结果,判定输入输出的关系,从而在输入信息与输出结果之间建立某种联系。如开普勒三定律的物理图景模拟、卫星发射原理的模拟、卢瑟福a粒子散射实验的示意模拟、核裂变的模拟、光电效应的模拟等。教师可以制作或收集有关材料制成幻灯片,课堂上进行演示以视频、动画等直观的效果,使学生看得透彻,听得明白,有效地减少了对知识的错误理解,正加一些感性认识。以其形象直观的特点有助于对错误概念的矫治。另一方面增加学生的感官刺激,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文华.创新与实践.上海科技出版社,2006.10-21.

[2]龚新平.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的探索.物理教学,2008,(2):12-13.

[3]刘建伟.中学生的相异构想及其转变策略.教育研究,2009,(07):24.

第5篇:想象力的作用范文

九里香功效:行气,活血,祛风,除湿,并有麻醉镇痛作用。

主治:胃痛,风湿痹痛,肿毒,疥疮,皮肤瘙痒,跌打肿痛,牙痛,虫蛇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6钱;或浸酒服。外用:捣敷。

2、九里香的作用:

(1)九里香的花、叶、果均含精油,出油率为0.25%,精油可用于化妆品香精、食品香精;叶可作调味香料;枝叶入药,有行气止痛、活血散瘀之功效,可治胃痛、风湿痹痛,外用则可治牙痛、跌扑肿痛、虫蛇咬伤等。此外,医药上还以之为强壮剂、健胃剂等。

(2)九里香治跌打肿痛:鲜九里香叶、鲜地耳草、鲜水茴香、鲜山栀叶各等量,共捣烂,酒炒敷患处。

(3)九里香治风湿骨痛:九里香、五色梅根、龙须藤各5钱,炖猪骨或浸酒服。

(4)胃痛:九里香叶粉、两面针粉各2份,鸡骨香粉、松花粉各1份,和匀,加黏合剂制成水丸如黄豆大。每服10~15丸,每日3次。

(5)九里香治胃痛:九里香叶3钱,瓦楞子(煅)1两,共研末,每次服1钱,每日3次。

(6)九里香治流行性乙型脑炎:鲜九里香叶0.5~1两,鲜刺针草1~3两,水煎,分2~3次服(或用鼻饲)。如高热加大青叶1两,同上药煎服;抽搐频繁痰多者,另取九里香叶0.5~1两,捣烂用冷开水冲服。

第6篇:想象力的作用范文

一、公路建设项目的意义

公路建设是一个国家主要的基础建设部分,只有交通便捷、道路畅通了,社会生产才能有序进行。公路建设项目一般是指,建成后可以发挥其使用价值和投资效益的一条公路,一座独立的大、中型桥梁或隧道。安全、便捷、舒适的公路交通是社会经济得以迅速发展的基础保障和动力。因此,公路的建设、公路网的完善对区域社会的影响作用十分巨大,不仅会对国民经济产生较强的拉动性、带动沿线的经济增长,还会在政治、文化、教育、环境等各个社会生活领域产生一定的影响。目前,随着国家对公路建设项目投资的增大,如何能更好地实施公路建设项目,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对于我们人均资源严重不足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二、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

公路建设项目在实施中,面临着诸如建设质量、成本、安全、施工环境等方面的各种挑战,如何在面对挑战的同时更好地去工作,更好地对公路项目的实施进行管理,成为公路建设者的一个关键问题。众所周知,目标确定后,人的作用始终是第一位的,参与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资本的效能。就整个项目实施而言,只有管理者的思想上去了,项目的顺利实施、科学推进才能成为现实。只有管理者的思想觉悟提高了,才能有效地加强工程建设的管理,防止偷工减料等现象的发生,提高工程建设的效率,做到公路建设项目按照时间节点如期竣工,及时投入使用,造福于社会。

三、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的方法

(一)搞好任务教育,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激励作用

为实现任务教育的目标,要着重讲清四点:一是单位党委对该项目的重视情况,以此来激励全体管理人员做好工作。二是项目建设给单位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激发管理人员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增强管理人员为单位作贡献的荣誉感。三是项目管理对项目建设的重要性,激励管理人员积极投身工作。四是管理者个人要搞好项目管理,既让单位党委看到管理者较强的工作能力,又能充分体现管理者的个人价值。

(二)搞好思想教育,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促进作用

思想政治工作要想为项目建设服务,就要结合管理者的业务工作一起去做。否则,就不能充分发挥管理者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还要特别重视引导管理人员进一步强化“三个意识”的工作,尽快实现“三个转变”。一要进一步强化面向意识。要从传统的靠领导指示干,转变为主动去解决项目实施中的难点问题。过去,施工单位找上门“求”我们解决某一方面问题的次数较多,这说明我们“走出去”、主动服务的意识还不够。因此,要贴近项目现场实际,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促进作用,进一步强化面向意识的首要位置。二要进一步强化成绩意识。公路建设项目具有点多、线长的特点,有时一项工作任务需要多人去做,虽然安排人手足够,但因责任划分不明确,造成龙多乃旱的局面。即使最终工作能够完成,在工作人员全部“吃大锅饭”的环境下,参与的所有人员就会被动工作、不积极,有问题去协调,没问题时不考虑,对工作没有预见性。三要进一步强化素质意识。要做好项目管理,就要向管理要质量、向管理要工期,就要在提高管理人员的个体素质上下功夫。除正常的监督学习外,还要紧紧抓住例会、碰头会、点评会等机会,从点滴入手,提升管理人员素质。同时,还应该做好一人一事工作,即从思想上、生活中与工作中每一个细节、情感上真诚对待每一位管理人员,切实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听取管理人员合理的建议,促进管理工作和谐发展。

(三)搞好政治教育,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严肃作用

第7篇:想象力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创新思维 直觉 猜想 能力培养

人类的创造性思维具有多种形态,与其它创新思维相比,直觉是一种更高形态、更具特色的创新思维,在中学物理教学活动中具有极其重要和不可替代的地位。但长期以来,中学物理教学十分重视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直觉思维的研究与运用,笔者认为,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培养和发挥学生直觉与“猜想”的积极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直觉的概念与基本特征

对于直觉,中外科学家都有所研究和论述。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直觉是指对情况的一种突如其来的顿悟和理解”,①“直觉实际上是一种再认”。②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直觉是指没有明显地依靠个人技巧的分析器官掌握问题或情境的意义、重要性或结构的行为”。③从直觉与逻辑的区别来看,“逻辑是证明的工具,直觉是发现的工具”,④“直觉是研究人员未经渐进的精细的逻辑推理,而以简化的逻辑程序作出的推断”。⑤从本质来看,“直觉是一种潜意识(下意识)”⑥,“直觉是一个人对事物发展变化的一种洞察力”⑦,故而,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称赞说:“研究真正可贵的因素是直觉思维。”并指出:“物理学按其本质是一种直觉的科学,理论物理学家应凭借对直接经验的直觉,运用假说思维方法提出假说,即必须首先发现原理,然后从这些原理指导出结论。”⑧根据自身教学实践体会,笔者认为,所谓直觉,就是指在知识不断积累的基础上,面对某个物理现象与实验,不是按照逻辑的思路,而是人的大脑遇急思维被大脑内所贮存的信息所激活,因而洞察物理现象与实验本质的瞬间过程。

直觉具有诸多属性,其本质属性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散性。在中学物理教学和实验中,在外界提供的信息和条件不一定充分的前提下,人们的思维留下了许多难以贯通的关键点,运用正常的逻辑思维和推理,难以得出正常的结论,这时就须运用发散性的直觉思维加以解决。这种发散性思维,不是胡思乱想,而是在知识积累基础上的顿悟,在发散性思维中,从已知的信息瞬间求得未知的判断。二是顿悟性。人的知识是一个不断累进的过程,在这个基础上,当物理教学和实验中某个问题急需求得结论,相关的知识在大脑中被瞬间激活,跨越了逻辑思维的程序和“峡谷”,这个过程的发生和停留的时间短暂,稍纵即逝。这是直觉思维的典型特征,没有知识的累进,就不可能有这种顿悟。三是或然性。直觉思维作为一种思维活动,来源于人们对物理现象和实验的感性直观,它的发生、发展受到人们的知识累进和理性思维的影响和限制,往往缺乏严密的逻辑支持。直觉思维具有或然性,往往引发猜想,但这种猜想需要通过逻辑、事实或实验来加以论证。四是综合性。直觉是对物理现象和实验的总体感悟,而不是对物理现象和实验细枝末节的直观感觉。全局把握事物的能力是长时期知识积累的结果,直觉是以整体“通路”呈现出来,因而综合性地把握物理现象和实验的全局是直觉的又一个重要特点。

直觉的来源并不是凭空而生的,而是学生多年积累知识、经验与当前实际问题相碰撞而瞬间产生的思想火花,虽然有时人们无法说清楚究竟是哪些知识、经验参与了瞬间直觉过程,但是,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是产生直觉思维的基础。一般而言,学生对于某一部分的物理知识越熟悉,经验越丰富,理解越透彻,就越容易产生直觉。离开了已有的知识、经验,直觉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毋庸置疑,直觉也是有一定局限性的,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并不是所有的直觉都是正确的,直觉思维是否对路,还需要依据逻辑、事实和实验来证明。

二、直觉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中学物理教学中的不少教师还常常照本宣科、机械推导或简单地、过早地把结论灌输给学生,以致学生很难接受抽象的知识点,很难设想物理学家当初是怎样发现和归纳原理的。许多教师并不了解物理学家的发现首先是要经过非逻辑的直觉想象的过程,更不认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需要像物理学家那样有一个“发现”的过程。“填鸭式”的教学,使得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创新思维的培养缺少时机、条件和氛围,从而导致课堂教学缺少生气。反之,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安排一定的直觉思维阶段,让学生顺着知识的发生过程运用直观去展开联想、猜想和思考,从中感悟创新的过程,则学生兴趣浓厚,情绪高涨,会享受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创新感受、乐趣,教学效果常常会事半功倍。

“直觉是一种人们没有意识到的对信息的加工活动,是在潜意识中酝酿问题而后与显意识突然沟通,于是一下子得到了问题的答案”。⑨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就充分肯定直觉在科学发现中的积极作用。运用直觉常常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曾有教师在教学“平面成像”知识点时,并不是让学生按照书本要求做实验,也不是直接给出结论,而是让学生把手放在平面镜前移动,让学生观察、思考手与手在平面镜中的像的大小关系以及位置的关系,这就引发了学生猜想的极大兴趣,当学生提出种种猜想后,教师再让学生利用提供的物理实验器材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自己的想法。这一过程的实质就是一个直觉过程,安排这一过程,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探索追求。

普朗克说:“每一种假说都是想象力发挥作用的产物,而想象力又是通过直觉发挥作用的。”⑩直觉思维常常引发猜想,通过逻辑、事实、实验对猜想加以验证,是学习、研究和理解中学物理问题的创新路径。牛顿也曾说:“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牛顿关于光的微粒说,卢瑟福关于原子的核式模型,惠更斯关于光的波动说、光的电磁说等都是根据一定的事实进行猜想,然后用实验进行证明而取得的。在中学物理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观察与实验,直观与想象、归纳与类比,探询规律、寻找结论,这是培养学生直觉思维能力的有效办法。例如单摆周期公式教学中,教师可以先提出“单摆的周期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的问题,引发学生的猜想,学生直觉之后可能会回答“单摆的周期可能与摆长有关”、“单摆的周期可能与摆角大小有关”、“单摆的周期可能与重力加速度有关”、“单摆的周期可能与摆球的质量有关”,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来对诸多猜想加以检验,最后证明单摆周期与摆长、与当地的重力加速度有关,与摆球的质量、摆角大小无关,因而顺理成章地得出公式T=2π 。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物理问题的提出,规律的发现,乃至选择什么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怎样透过现象认清本质,应尽量及时引领学生发挥直观作用,大胆进行猜想,但教师应注意引领学生直观的发挥。在引入“电流的磁场”时,先让学生猜测“雷击发生时,正在航海的船上的罗盘针发生了偏转,是什么原因?”在学生直观、猜想的基础上再设计实验证明之。又如学习“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这一规律时,先让学生类比水流进行猜测,再用实验证明之。有时也要有意安排一些学生可能猜错的“陷阱”问题,能用冷水使烧瓶中的热水沸腾吗?绝缘体能够导电吗?重为5N的水能产生10N的浮力吗?这些问题的提出,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其大脑储存的信息被激活,在直观作用下,进行大胆猜想,再用实验佐证。一系列实验使学生明白:直觉可贵而不可靠,直觉思维水平会在训练中不知不觉地得到较大提高。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中学物理教学实践证明,如“压强的概念”、“欧姆定律”、“牛顿第二定律”、“动量守衡”等几乎所有的知识教学都可以安排一定的直觉阶段,只要遵循知识积累与形成规律、遵循学生智力发展规律并掌握好教学的生动与进度,就能同时促进学生的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发展。

三、培养学生直觉思维能力的具体路径

直觉思维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知识不断积累的过程。直觉思维能力需要培养,才能发掘并不断提高。培养直觉思维能力的路径有许多,笔者认为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通过物理学史上的生动事例加强学生对直觉思维的认识。

纵观物理学的发展史,许多事例证明,物理学上的许多重大突破,往往是发端于直觉思维的,教师可以在教学中穿插例举这些事例,让学生对物理学知识感兴趣,同时加强学生对直觉思维的认识。例如:阿基米德在浴室洗浴的时候发现了浮力,找到了辨别王冠真假的方法;在丹麦奥斯特发现电流磁效应之后,从1824年至1828年,法拉第猜想既然电荷可以感应周围导体导体使之带电,磁铁可使感应铁质磁化,那么,电流产生的磁同样能感应出电流来,通过大量的实验,终于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安培从电流磁效应现象直觉到磁的成因应是电流,提出了分子电流的假说,揭示了磁现象的电本质。这些物理学发展史上的生动事例,本身就带有浓郁的传奇色彩,能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顺势导入知识点,学生能较快接受,在潜移默化中感受直观知识。常年教学活动中不断穿插讲解,有助于学生对直觉的感性认识,对于他们养成和运用直觉思维很有帮助。

第二,不断培养学生物理学习中的多种直觉思维能力。

直觉思维有多种形式,主要有直觉判别、直觉想象、直觉启示。学生直觉思维能力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对学生不断由浅入深地加以训练。

直觉判别是对物理事物的一种快速识别,是一种非逻辑性的识别,是知识累进基础上逐渐养成的一种识别能力。直觉判别相当于人们常说的洞察力。在物理学发展史上,继贝克勒尔发现放射性后,居里夫人直觉“放射性”的价值,于是将自己的研究转入放射性研究,在实验研究展开不久,她直觉判别放射性不是物质的化学性质,而应在原子的更深层次。不仅铀有这种特性,其他元素也应该有。当发现了铀和钍的放射现象后,她直觉应该有比铀、钍放射性更强的元素,于是又发现了镭。几乎每个物理学家都是凭着高度的直觉判别力,在对研究对象有了初步印象,进行大胆猜想后,再加以逻辑、事实、实验佐证,经过艰难的努力,最后发现新的理论。也就是说,物理学新理论的发现,往往直觉判别立下了头功。因而爱因斯坦说:“物理学最高使命是得到那些普遍的规律,而通向这些规律,并没有逻辑的道路,只有通过那种对经验的共鸣的理解为依据的直觉,才能得到这些规律。”{11}直觉判别的养成路径,一要不断积累物理学知识,使学生头脑中充满物理学的符号与图象;二是通过物理学史上直觉判别事例的精心讲解,使学生了解什么是直觉判别;三是加强对学生直觉判别的有目的、有意识的训练。

直觉想象是在直觉判别的基础上,跨越逻辑链,对于未知的物理知识领域进行合理的联想、思考和探索的探索过程。一般而言,当研究者要研究某个物理问题、外界并没有提供充分的信息时,大脑会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发挥充分想象力,借助于想象,用猜测、假想来沟通已有的知识和未知的通路,形成一定的结论,然后再通过逻辑、事实、实验加以佐证。爱因斯坦的相对性理论实验、升降机理想实验、伽利略的斜面实验等,都是借助直觉想象完成的。直觉想象在人们发现物理奥秘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人们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知未知领域的重要思维方式。直觉想象的养成路径,一是联想和模拟物理学家在物理发现过程中的直觉想象,让学生充分了解直觉想象的重要作用;二是在逐渐形成直觉判别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学生的直觉想象能力;三是养成直觉想象的良好习惯,逐渐培养较强的创新能力。

直觉启示是在直觉想象基础上,在陷入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被外界的某种信息所激发而进入豁然开朗的境地的直觉思维状态。在物理学史上,牛顿刚研究万有引力定律时,对地球的真正形状并不十分清楚,因而他得出地球是扁球形的见解,后来是受李希的启示而打开了研究的思路。开尔芬“光杠杆”的发现,“威尔逊云室”的发明,都得益于自然界的启示。他们都是在沉思某一问题“山重水复”之时,忽然从外界传来某种信息刺激,使难以连接的思想通路顿时连接上了,整个问题的关键环节得到彻底解决。直接启示在物理学发现、研究过程中,也是不可缺少的一环。直觉启示是在深入某个物理问题研究、学习过程中,经过直觉判别、直觉想象之后,若能发散思维,若能加强与同行的交流,就能在瞬间获得解决问题的灵感。

第三,选择适当的物理习题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

解物理题,尤其是求解开放性、探究性的物理问题是一项创造性的智力活动。在进行这项工作中,直觉思维总是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解题中,解题者不存在有无直觉思维的差别,只有直觉思维参与多少、质量高低的差别。要提高学生自身的直觉思维能力,教师就必须注意有选择地通过适当的题目加以直觉思维是强化训练,不断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例如选择题,由于只要求从四个选择中挑选出答案来,省略解题过程,容许合理的猜想,有利于学生直觉思维的发展。再例如实施开放性问题教学,也是培养直觉思维的有效方法。开放性问题的条件或结论不够明确,可以从多个角度由果导因、由因索果,提出猜想,由于其答案的发散性,也有利于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

注释:

①英国著名病理学家贝弗里奇的观点。

②美国现代著名认知心理学家H・A・西蒙的观点。

③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J・S・布鲁纳的观点。

④数学家彭加勒的观点。

⑤吴岱明:科学研究方法学,湖南人民群众出版社,1998年版。

⑥秦骏伦:创造学与创造性经营,中国人事出版社1996年版。

⑦吴岱明:科学研究方法学,湖南人民群众出版社,1998年版。

⑧爱因斯坦文集,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第347页。

⑨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相关论述,参见《钱学森文集》,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⑩普朗克,德国物理学家,1858年4月23日出生。从师于名家亥姆霍兹和基尔霍夫,年仅21岁即获物理学博士学位,次年任慕尼黑大学讲师,1885年任基尔大学特命教授。1912年任普鲁士科学院院士。

{11}爱因斯坦文集,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第756页。

参考文献:

[1]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2]布鲁纳.教育过程.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

[3]钱学森.钱学森文集.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4]吴岱明.科学研究方法学.湖南人民群众出版社,1998年版.

[5]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物理教学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6]秦骏伦.创造学与创造性经营.中国人事出版社,1996年版.

第8篇:想象力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分配公平;相对剥夺感;离职倾向

一、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中国的企业经济也快速发展,企业内部的员工结构趋向复杂化,员工的流动性也不断增强,为了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企业越来越重视吸引人才和培养人才。为了吸引外部优秀人才,企业往往会给出比内部同一岗位的员工更高的职位或者更丰厚的薪酬待遇,这使得内部员工与外部人才相比较后,感觉到自己受到不公正待遇和处于劣势,带来内部员工的相对剥夺感,这种感觉可以表现为不满或消极情绪,有时甚至导致内部人才流失。企业在吸引外部人才和培养内部人才的同时,如何留住人才成为中国企业能够走向世界,实现全球化的重要管理课题

通过企业中高层管理者访谈调查,发现一些管理者在应对减少员工离职行为问题时,更多地关注员工满意度、组织承诺和组织公正对员工离职倾向所产生的影响,而很少关注员工内在的心理资本因素,这也导致员工离职问题未从根本上解决。目前国内有关相对剥夺感的研究相对薄弱,本文希望通过研究分配公平对员工离职倾向的影响,发现其中的影响机制,同时探索相对剥夺感在分配公平和离职倾向的关系中所起到的作用,补充国内对相对剥夺感的研究空白,为企业做好员工离职倾向预测,为降低员工离职倾向提出行之有效的管理对策。

二、 概念界定与研究假设

1. 概念界定。相对剥夺感(Relative Deprivation)是基于分配公平理论而提出的,是指当个体将自己的某种处境与其他参照物相比较时,发现自己处于劣势,并且认为这是不公平导致的,产生一种被剥削的感觉,这种感觉会诱发消极情绪,表现为愤怒、怨恨或不满(Wood,1989)。相对剥夺感包括三个重要内容:第一是比较,个体与其他参照物的对比而产生的被剥夺感,如果没有与参照物的对比就不会产生相对剥夺感;第二是在与参照物比较之后感到自己处于劣势,如果个体与其他参照物相比,感到自己处于优势也不会产生被剥夺感;第三是个体必须认为产生的劣势是由于不公平导致的,这一点是产生相对剥夺感不可缺少的部分(Heather et al.,2012)。

分配公平(Distributive Justice)是指人们对于结果或资源配置的公平感知(Colquitt,2001),它以Adams的公平理论为基础。Adams提出的公平理论主要关注分配结果是否公平的问题,强调人们对分配结果的比较(Adams,1965)。分配公平是组织公正的重要判断标准,分配不公正会降低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减少自己的付出,或者远离给自己带来不公正感的组织(Robert & James,2005)。

离职倾向(Turnover Intention)是员工离开并寻找其他工作机会倾向的总体表现或态度。樊景立(1978)将离职倾向定义为员工想要离开目前的工作岗位,寻找其他工作机会的心理的一种倾向程度。研究发现离职倾向能够很好地预测员工的实际离职行为(Price,2000)。高离职倾向的员工会降低自己的工作绩效,并可能产生一系列反生产行为,例如偷窃、破坏、欺凌等(Kelloway,Gottlieb & Barham,1999)。

2. 分配公平与相对剥夺感。相对剥夺感和公平理论具有内在的相关性(Olson & Roese,2002)。相对剥夺感是指当与参照对象进行比较时,个体体会到自身处于不利地位,并由此引发的负面感受(张书维等,2009)。分配是否公平的一个重要参照标准是个人的付出-受益比与参照对象的付出-受益比之间的差距,当分配比较公平时,个体在与组织内部他人的比较过程中不会感到自己受到剥夺。相反,当分配不公平时,个体与参照对象比较时很容易觉得自己处于劣势地位,而且这种不公平感会带来较强的负向情绪。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分配公平负向影响相对剥夺感。

3. 分配公平与离职倾向。已经有大量研究表明分配公平与离职倾向负相关(马超,薛电芳&毛重琳,2014)。Price(2000)对离职倾向的因果变量和作用机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并提出了离职模型,离职模型认为对离职产生影响的外生变量是环境变量、个体变量和结构化变量,分配公平性是影响离职倾向的重要结构化变量。Daly和Geyer(1994)的研究也都表明,如果组织中的个体感知到了较高的分配公平和程序公平,那么将会较大幅度地降低其离开该组织的动机。张勉与张德(2007)对企业雇员离职意向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量化研究,采用多元OLS模型回归发现分配公平对离职倾向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充分的理论表明分配公平是离职意愿的重要预测因素。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2:分配公平负向影响离职倾向。

4. 相对剥夺感与离职倾向。个体通过与群体内其他成员或者不同时期的自己进行比较而产生的个体相对剥夺感,可以引发与个体相关的行为、态度或内心状态的变化。已有研究表明由收入不公引起的个体相对剥夺感与收入的主观满意度呈显著负相关(任国强,尚明伟&潘秀丽,2014)。而工作资源分配不公正而引起的相对剥夺感会导致员工产生低组织承诺、高离职率的问题(Mollica, Gray,Trevino & DeWitt,1999)。员工体验到的被剥夺感,会带来了诸如低组织承诺、高离职率、低合作意愿等不良影响(Melkonian,Monin & Noorderhaven,2011)。充分的理论支持员工所体验到的个体相对剥夺感越高,其离职意向也越高(Cho,Lee & Kim,2014)。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3:相对剥夺感正向影响离职倾向。

5. 相对剥夺感在分配公平与离职倾向关系中的作用。

直接研究相对剥夺感在分配公平与离职倾向间的作用的文献较少。Trevor和Wazeter(2006)通过回归分析发现,组织的分配公平会通过个体相对剥夺感影响公司经理的工作投入程度。以往有关分配公平与离职倾向的研究证明组织公平会通过组织承诺和工作满意度来影响离职倾向,例如Price(2000)的离职模型。我国学者石伟(2005)通过对7家国有企业417个样本的调查,研究了国有企业员工组织公平感、工作满意度和离职倾向之间的关系,验证了组织公平对离职倾向有显著的负向作用,同时发现公平感一方面直接影响离职倾向,另一方面通过工作满意度作为中介变量间接影响离职倾向。也有研究表明工作满意度在分配公平与离职意愿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马超、薛电芳、毛重琳,2014)。Zigarmi等(2009)基于社会认知理论提出的工作激情模型认为,组织特征、工作特征和个体特征,会通过个体认知和情感的作用而影响个体在组织和工作中的行为。分配公平是重要的组织特征,分配不公平所带来的相对剥夺感会影响员工的组织承诺和工作满意度,同时也会降低员工的组织认同(李永鑫等,2009),进而增强其离职倾向。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4:相对剥夺感在分配公平与离职倾向间起到中介作用。

三、 研究方法

1. 数据的收集。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北京地区的制造型企业员工,共发放问卷480份,回收365份,剔除回答不完整的无效问卷,实际取得有效问卷349份,有效率95.6%。在有效问卷中,研究对象的整体平均年龄为28.6岁,在本单位平均工作年限2.8年。性别比例方面,男性56.2%略高于女性43.8%;工作经验方面,2年以内的22.3%,2年~5年41.3%,5年~10年27.2%,10年以上的9.2%,被试集中在工作经验在10年以内的员工。学历结构方面,专科以下3.4%,本科74.5%,硕士21.8%,博士0.3%,被试集中在学历为本科和硕士的员工。职位方面,普通员工38%,基层管理者21.5%,中层管理者14.3%,高层管理者7.2%。

2. 变量的测量。分配公平:采用Colquitt(2001)编制的《组织公平量表》,抽取测量分配公平的5个题项,原量表α系数为0.953,本研究的α系数为0.949,表明该量表在中国企业背景仍然具有较高的信度。

相对剥夺感:采用Tropp与Wright(1999年)编制的相对剥夺感问卷,共3个题目,α系数达到了0.86,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α系数为0.861。

离职倾向:采用Kelloway、Gottlieb和Barham(1999年)的离职倾向量表,共4个题目,α系数达到了0.920,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α系数为0.971。

各量表均采用李克特6点制。调查完成后采用SPSS 20.0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

四、 研究结果

1. 相关分析与同源误差检验。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分配公平与相对剥夺感、离职倾向均在0.01的水平上显著负相关,其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427、-0.334;相对剥夺感与离职倾向也在0.01的水平上显著相关,其相关系数为0.589。性别、学历、工作年限、职务级别等人口统计学变量与分配公平、相对剥夺感和离职倾向间均有一定的相关性。本研究将人口统计学变量作为控制变量。

鉴于数据为同源数据,易产生共同方法偏差问题,采用Harman单因子检验法进行共同方法偏差检验。使用SPSS20.0将问卷的所有条目进行未旋转的探索性因子分析,第一个因子解释的变异为33.54%,未到总变异量(85.55%)的一半,说明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问题。

2. 假设检验。研究方法遵循Baron和Kenny(1986)提出的传统中介作用检验程序:第一步,检验分配公平对离职倾向的影响;第二步,检验分配公平对相对剥夺感的影响;第三步,探讨相对剥夺感对离职倾向的影响;若前三步的结果均是影响显著则进行第四步,将相对剥夺感因素一并加入,研究分配公平对离职倾向的影响作用,考察相对剥夺感的中介作用是否显著。这一步采用Sobel检验方法,具体过程是根据双尾假设检验下的单位正态分布得到z值,若z的绝对值大于1.96,说明p值小于0.05,即p显著,进而可以得知相对剥夺感在分配公平对离职倾向的影响中存在中介效应。同时,如果第四步中研究显示分配公平对离职倾向的影响作用由第一步中的显著变为不显著,说明相对剥夺感的中介作用是完全中介作用,反之则是部分中介作用。

采用分层回归分析,分配公平对离职倾向和相对剥夺感的负向影响显著,β值分别为-0.334**和-0.427**,相对剥夺感对离职倾向的正向影响也显著(β=0.589**),见表1。故假设H1、H2、H3均得到验证。

采用Sobel检验方法对相对剥夺感在分配公平和离职倾向中的中介效应进行检验,发现z=-6.967(p

五、 讨论

本研究以制造类企业365名员工为被试,探索了分配公平对员工离职倾向的影响,结果表明:分配公平负向影响员工的相对剥夺感和离职倾向;相对剥夺感正向影响离职倾向并在分配公平对离职倾向的影响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相对剥夺感是个体与他人进行比较时发现自己处于劣势地位,并且感觉自己受到不公平对待所引发的负面感受。分配不公平会直接导致员工的相对剥夺感,相反企业资源和劳动报酬的公平分配会有效降低员工的相对剥夺感。组织公平尤其是分配公平会显著影响员工的在职意愿(Taylor,1995),分配公平是个体离职意愿的显著预测指标(刘亚、龙立荣、李晔,2003),本研究再一次证实了分配公平显著的负向影响离职意愿。同时,相对剥夺感也是离职意愿的预测指标,分配不公平(例如奖金的分配不公)所带来的相对剥夺感,会降低员工对组织的满意度,员工离职倾向会上升(Robert & James,2005),本文的研究证实了该观点。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员工通过自己的努力劳动来获取报酬,员工与组织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的形成与稳固是以公平的、互利的交换关系为条件的(Rhoades & Eisenberger,2002),一旦分配不公平,员工的利益就无法得到保障,员工与组织间的稳定关系就会受到挑战,进而引发员工的组织退缩行为,降低其努力程度和在职意愿。社会认知理论也认为组织特征会影响员工的心理感受并进而影响个体在工作中的行为与决策(Zigarmi et al,2009)。分配公平会通过相对剥夺感影响员工的离职倾向。这启发管理者在今后的管理实践中应该制定公正的薪酬体系,并保证薪酬体系执行过程的公正性,同时也可以通过信息公开,建立同员工的沟通机制并关爱员工来降低员工的相对剥夺感。

六、 局限与展望

由于本论文的问卷取样主要集中在北京地区的制造行业,样本量相对有限,可能会受到区域性文化的影响,今后要降低外部效度的影响来进一步增强本文研究成果的可推广性。本论文提出的管理对策更多的是针对制造企业,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进行检验外部效度,需要在其他类型企业验证该管理对策是否有效。另外,本论文只是以离职倾向作为员工离职行为发生的预测,但是员工有离职倾向并不一定真的会离职,所以未来研究可以以员工离职行为作为结果变量,继续跟踪组织公正和相对剥夺感在一段时间后对离职行为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李永鑫,李艺敏,张娜,申继亮.组织公正组织认同与教师离职意向的关系[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9,7(4):253-257.

[2] 刘亚,龙立荣,李晔.组织公平感对组织效果变量的影响.管理世界,2003,(3):126-132.

[3] 马超,薛电芳,毛重琳.组织公平感对离职意图的影响[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4,(1):74-82.

[4] 任国强,尚明伟,潘秀丽.参照群与群间相对剥夺:理论与实证[J].财金研究,2014,40(8):130-144.

[5] 石伟.国有企业员工离职意愿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江海学刊,2005(3):80-84.

[6] 张书维,王二平,周洁.相对剥夺与相对满意:的动因分析.公共管理学报,2010,(7):95-102.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心理促进机制”(项目号:13&ZD15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号:71272156)。

第9篇:想象力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市场竞争、建筑工程、成本管理

中图分类号:TU1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企业参与市场竞争中一个有效的手段就是市场管理,它也作为核心以及基础在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当中。从组织协调,信息、合同、成本、工商、安全、质量方面的管理,都属于全过程的工程建设的管理,也就是工程项目管理。在施工企业经济管理中,成本项目收入管理占有其中的五分之四,它的重要性在全过程的工程项目管理中都有体现。

一、独特的项目成本管理

1、项目成本管理有单一的对象。和其他企业产品性质完全不同的建筑工程产品,工程项目作为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对象,它不仅仅可以是单项工程、也可以是建设项目或者单位工程。虽然有通用的成本管理方法,但是因为项目不同,却有不同的实施方法。

2、项目成本管理的工作也就是工程项目有很强的一次性的特性,没有重复的工程项目是具有循序渐进的特性的,从基础施工开始,到装修竣工结束,没有重复。这与其他企业成本管理有明显区别的项目成本管理,使得在项目成本管理工作进行同步,尤其是一些工程项目,具有耗资大和长周期的特点,它的代价在不仔细进行成本管理时变得尤为巨大。

3、控制项目成本管理在控制时是综合且超前的。项目成本管理的超前,来自于一次性的工程项目的特点。在工程项目的盈利保障之下,应当在事前和事中进行两方面的成本管理。

4、项目成本管理范围有一定的约束性。它的管理只是在于直接与间接成本的工程项目,有些例如管理和财务费用,在“制造成本法”进行实施之后,成为成本管理范畴之外的收入。

二、施工成本的形式与作用

1、能否进行有效的施工成本控制体系运作

项目部施工成本控制的基础以及前提就是建立成本控制体系。作为一个系统过程,项目部施工成本控制需要每一个人员以及部门的参与,它是一个全过程且全员控制的系统工程。

2、能否进行合理而科学的施工组织设计编制

作为工程项目进展的灵魂以及核心,施工组织设计作为重要依据在指导施工的过程中,也是作为技术经济条件,在全面施工安排的过程中。工程成本的高低是合理科学的施工组织设计所决定的,它能够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在盲目和混乱施工现场的控制之中,在计划性的项目施工的加强之中。

3、控制工程机械以及材料

在工程比重之中,材料成本占到十分之七八。控制成本的关键因素就是材料利用率的增加以及购买材料费用的减少,整个工程的节约都控制在材料节余方面,最具有潜力的就是材料费。

4、控制质量以及安全

在现在的建筑市场当中,每个部门都越发重视项目施工的环保以及安全工作。倘若伤亡事故由于不具体的安全措施发生,项目部将会有停工、罚款、甚至被驱逐出建筑市场等一系列的处罚,使施工企业的发展和生存受到影响。建筑企业的生命线就包括工程质量。

5、施工成本增加的因素

施工成本增加,主要是由气候变化、地质变化导致增加工程难度,不符合施工图纸的实际施工量,以及多变的施工现场造成的。

6、施工外的价格竞争

在激烈的建筑市场竞争中,在很多压价中标的工程当中,不惜进行亏本投标以至于完成公司承揽任务目标。但是,往往因为起点亏损,使得后来的成本管理很难取得成效,这也是在施工项目部留下的眼中隐患。而且项目成本管理工作还具有其他方面的不稳定性,其主要表现在影响项目成本,在不断浮动的建筑材料价格中,一些厂家故意进行材料价格的提升,在项目已经开工之后。

三、管理项目成本的进一步措施

1、形成管理体制

在项目管理进行深化的过程中,应当配备专业人员,其应当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在企业中,应当形成项目作为成本中心,企业作为利润中心的管理体制,因此应当进行劳务、项目和企业三方面的处理。

2、项目人员是企业的可靠保证

在进行管理项目成本时,其可靠保证就是一个会横技术生产以及经营管理和有道德素质的项目经理。而其他项目人员,作为项目经理的副手,也要拥有敬业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并且各负其责,具有专业知识。

3、采取技术措施控制项目成本

在准备施工的过程中,先组织人员去科学合理的编制和实施施工设计,开展多种方案进行控制性以及重点工程的施工,然后互相之间进行比较,最终确定对工期和工程质量最为有利的方案。

4、统一进行材料采购

因为施工行业有很多的受市场影响大的材料数量多,价格受市场影响波动较大。所以在项目需要的设备和材料,除了一些业主的供给以外,公司应该进行统一的实施供应以及组织采购,公司应当统一进行细则的编制。

5、索赔降低工程成本

降低工程成本的有效措施有变更索赔。项目部应当紧盯并且记录现场,对施工档案完整记录,收集证据,并且和业主、设计院以及监理方一起对合同和施工图纸认真研究。及时与业主签证价款和工程量,并且对监理单位出具工程变更联系单。

6、成本考核对企业进行系统化管理

作为检验经济效益,并且检验成本管理的成本考核实在是一种好方法。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使成本考核顺利进行:一是统一考核标准,进行考核制度的完善;二是建立总经济或者会计师为首,财务、劳资、材料、技术、预算、生产这些部门参加的考核程序,双向考核工程项目;三是结合事前预测以及事中控制,把考核办法进行系统化规范化,考核办法应当采取分工程、分季度的行为,为了使激励机制得到完善,应当把考核结果建立成档案。

结语:总得来说,在施工企业经济管理之中,项目成本管理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中包括使项目收入甚至企业收入提高,使经营管理改善,使工程质量提高,使工程成本降低,使经营管理改善等意义深远。对项目工程成本管理进行加强,有助于施工企业走上科学发展科学管理的道路,这也是工程顺利进行,企业进行做大做强的必须要走的道路。

参考文献:

[1]朱海滨.浅谈建筑施工的安全质量管理问题[J].建材与装饰.2010(8).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