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保护濒临灭绝的动物的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充分认识Warming-up的作用
首先,教师要根据每个单元中Warming-up的内容,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他们的认知水平、情感需要,找准切入点,鼓励他们主动参与。这样,才能够真正地把语言当作交际工具来运用,让学生通过体验和实验的过程学习语言,培养学生获取、处理和使用相关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尤其是口头表达能力。
其次,Warming-up既是师生之间的交流,也是学生之间的交流。这种交流既是语言信息的交流,也是情感信息的交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有利于融洽师生关系,激活课堂氛围;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有助于培养学生集体合作意识,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激发他们丰富的想像力和创新潜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效率。
再之,Warming-up也有益于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对于不容易口头表达的话题或图片,教师不妨主张学生课前互相讨论,把想表达的意思笔头写下来,这样课堂上师生交流就容易得多。例如,Unit10 The World Around Us中的Warming-up部分,目的是通过三幅图片了解哪些动物正濒临灭绝和导致它们濒临灭绝的原因;认识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探讨保护濒临灭绝动物的措施和建议。做这部分之前,教师可事先要求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世界濒临灭绝动物的一些情况,如动物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分布范围、生存现状及造成这些动物濒临灭绝的原因。然后,讨论应怎样保护濒临灭绝动物,最后让他们把讨论结果写在练习本上。这样做,不仅拓宽了他们学习英语的渠道,而且培养了书面表达能力。
二、采用多种活动途径,面向全体学生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应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的培养,所以,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帮助他们建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是高中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然后根据每个单元Warming-up话题的不同,精心设计形式多样的话动练习,如师生讨论、小组讨论、个人活动、辩论等,使课堂气氛更加民主和谐、轻松愉快。例如,在处理Unit3 Going Places可以采用以下步骤:
1.展示有关hiking和rafting的图片导入主题,引导学生讨论与旅游有关的话题,如means of transportation, safety manners等。在讨论四幅图片时,教师可以拓展有关背景知识,鼓励学生说出更多有关旅游安全、社会公德等注意事项。
2、启发学生探讨旅游方式,教师可以使用brainstorming形式,激发学生尽可能多地考虑各种因素,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理性地选择出游方式。
3、制作一份调查表,进行现场调查,了解学生对旅游方式的选择。调查表可以这样设计:
此份调查表可以是个人活动,要求每个学生作出自己的合理选择;可以是小组活动,每人负责调查邻组的五位同学,要求学生运用教材中的问句,并使用I'd like to…because…这个句型;也可以大组活动,全班按不同任务分成四大组,统计调查结果,并归纳有关信息。
4举行辩论会。针对“Do you like traveling﹖”这一话题,教师可把学生分成两个小组,正方的观点是“Traveling is good for us.”;反方的观点是“Traveling is bad for us.”要求学生用学过的知识阐述各自的理由。最后,教师根据每个小组的观点是否合理、论据是否充分、表达是否清晰、思维是否活跃评出胜方,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思辩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三、充分发挥教师的组织作用
部分能否顺利进行取决于教师的精心设计和组织。如果教师不加指导让学生去讨论,学生往往不知道如何说起。因此,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教师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同时,教师还应根据话题的不同,合理控制讨论的时间和课堂氛围,一定要做到活而不乱,活而有序,真正地让Warming-up这一教学环节服务于学生,服务于每一节课堂。
四、注意的问题
最近听过几节英语阅读课,学到了不少可圈可点的方法。但是也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老师们在阅读前都有5分钟左右的时间来做warming-up(及课前热身),其中内容五花八门,各不相同。有的用视频,有的用图片,有的用故事,有的用提问,还有的用练习,精彩纷呈。不可谓不热闹。
首先,有的课堂warming-up部分目的不明确。为什么有“热身”这个步骤?它是为了谁服务的?请看下面的例子。
如果用“Do you like watching movies?”来引入一堂学习写正式的建议信的文章(高中教材人教版选修7,unit 1,语言运用A Letter to An Architect)就不是很好。虽然课文内容涉及到解决残疾人去电影院会遇到的问题,但是“学生是否喜欢看电影”就和“教会学生写正式的建议信”这个教学目标没有什么关系。如果假设一个情景,让学生给一个亲近的人写问候信,从学生熟悉的“非正式信件的写法”过渡到课堂教学的新知识“正式信件的写法”,相比而言,就会好得多。既复习了非正式信件的写法和用语特点,又引入了新的教学内容。同时还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白两种不同写法适用不同的情况,形式和措辞均不相同,使学生免于混淆。可谓“一箭三雕”。再如果上面提到的课堂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理解残疾人会在电影院中遇到哪些困难,从而帮助解决问题的话,用“Do you like watching movies?”还是非常可取的。
由此可见,不同的问题设计取决于不同的教学目的。教学目的是我们各个环节为之服务的对象。
其次,注意“warming-up”在整个教学设计中的地位和时间的分配。我们不能武断地说运用视频等手段的warming-up是效率低下的或者是无效的教学行为。适当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会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和对英语学习的热情。但是为了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教学新内容的呈现和巩固,热身部分的效率也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雷斯法案》;野生植物保护;统一立法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1-0263-03
一、2008年《雷斯法案》修订的背景及主要内容
美国的野生动植物保护法——《雷斯法案》(lacey act)获得美国国会通过,其主旨是通过立法保护野生动植物,禁止非法获得、加工、运输和买卖野生动物、鱼类和植物贸易,禁止对野生动植物货运文件作假。该法案在经过1969年、1981年、1988年的三次修改后,2008年5月22日美国农业部动植物检疫局根据国际林产品贸易形势所需对《雷斯法案》进行了新的修订。它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
(一)重新修订了“植物”的概念
2008 年之前的《雷斯法案》主要保护对象为鱼类和野生动物,有关植物的条款规定很窄,仅限于美国本土、并列入《濒危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或者任何州法律的物种,这是该法案的一个不足之处。新《雷斯法案》重新修订了“植物”的概念,将植物的范围由“濒临灭绝的动植物”扩展到“濒临灭绝的动物和整个野生植物及其产品”。
关于植物范围的规定主要在新法案第1条第(f)项中:第(1)小项规定,植物或者植物种群包括植物界所有野生组成部分,包括根茎、种子、组织部分和相应制品,以及所有不管是天然起源还是人工起源的林木;第(2)小项规定,“植物”概念不包括普通培育植物(除了林木)和农作物,不包括用于实验室或田间研究的基因种质资源的科学标本,不包括用于移植或者更新的植物;第(3)小项规定,如果这些植物属于《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的名录,或者属于《濒危物种法》所规定的濒危或者受到威胁的物种,或者依据任何一州法律属于受保护且濒临灭绝的本土物种第(2)小项不适用。
(二)扩充了“取得”的概念
1981年雷斯法案将“取得”(taken)一词定义为“捕捉、杀害、或采集”。① 因此,关于植物的取得就只包括“采集”。新《雷斯法案》第一条第(j)项中规定,取得(taken和taking)是指捕猎,捕杀,或采集,针对植物而言,还包括收割、采摘、采伐、搬运等。此外还规定了“取得行为”——“取得”鱼类、野生动物或者植物的所有行为。“取得”一词概念的扩张意味着该法案除了对植物采集行为进行约束外,也对其他的行为进行了约束,同时将取得野生植物的所有行为也纳入了该法案规定,扩大了植物保护的范围。
(三)增设了植物报关制度
2008年修正案在院法案第3372条中增设了植物报关制度。该制度分为进口植物申报、相关植物制品申报、例外条款、审核、报告和法规的颁布。法案要求2008年12月15日之后进口到美国的野生植物及其产品,进口商在每次船运进口植物或林产品时都要提供基本申报,填写“植物及产品申报单”。
(四)增设了涉及植物的违犯犯罪类型
除了持有、运输或出售等违反各州法律或者规章,或者外国保护植物法律的行为之外,另外规定:任何盗伐、盗挖植物行为;任何从公园、森林保护区或其他官方保护区取得(“taking”)植物行为;任何从官方指定地区取得植物行为;任何没有获得官方许可或者与官方许可相背而取得植物行为都是被禁止的。
(五)增设了处罚类型
该法案对“不知情”而从事被禁止行为,且履行了“应有的主义责任”的进口商,规定了罚金、没收货物等民事处罚;对“不知情”而从事被禁止行为,而没有履行“应有的注意责任”的进口商,规定了刑事轻罪罚款或监禁、没收货物;对于“故意”从事被禁止行为的进口商,规定了刑事重罪罚款或监禁、没收货物。
二、从美国修订的《雷斯法案》看中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中的问题
(一)法律对野生植物与野生动物的保护不均衡
导致野生植物与野生动物保护力度不均衡的主要原因有两个:
1.《野生植物保护条例》的层级较低
从下图中可见,中国野生植物保护的立法主要集中于野生植物保护行政法规和地方法规,还未通过关于野生植物保护的法律。而《野生植物保护条例》作为野生植物保护的一般立法,是一部由国务院颁布的行政法规。在中国的法律体系中,行政法规的效力处于法律之下,国家没有将《野生植物保护条例》上升为法律,使其相对于《野生动物保护法》来说降低了一个层次。《野生植物保护条例》立法级别低,必然影响其的执行,这样很容易在执法者以及普通民众中产生重视野生动物保护,而轻视野生植物保护的意识,从而导致对野生植物与野生动物保护力度的不均衡。
2.野生动植物保护的分开立法模式导致野生动植物保护的失衡。美国《雷斯法案》主要针对鸟类和野生动物进行立法,后来又将植物纳入到其调整范围内,而且逐步扩展植物的范围,保护力度高度集中且越来越严格。中国采用分开立法模式的目的是有针对性的对野生动物和野生植物进行保护,但是,在实践中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存在很多的相似性,比如自然保护区制度,分级保护制度等。因此,我们没有必要将二者分开立法,因为它们本就是密切联系的两类野生生物。
(二)《条例》规定的野生植物范围狭窄
地球,这颗飘摇在广袤太空中蔚蓝色的孤独星球,本该是人类最美好的伊甸园。然而在地球环境恶化的今天,伊甸园已经成为人类文明视线之外“失落的世界”。2005年12月起,11名来自美国、澳大利亚和印尼的科学家组成的探险科考队开始了他们的“发现之旅”,走进了这个星球上“残存的伊甸园”。
“残存的伊甸园”
“福贾山的苔藓林可以算得上是世界上残存的几块没有被人类踏足过的地方之一了。”
――动物学家 理查兹
2006年2月7日,印度尼西亚雅加达。面对新闻界,刚刚走出丛林的科考队组织者、美国华盛顿“保护国际”组织的布鲁斯・比赫勒博士还是一脸兴奋:“这真像是越过了时间岔口,走到了另一个没有人来过的世界。”
比赫勒博士有理由兴奋,因为这趟“穿越时空之旅”圆了他一个20年的梦。
福贾(Foya)山脉,位于印尼新几内亚岛西部的最东端,面积3100平方公里,比卢森堡大一点。那里没有一丝人类的足迹,也没有任何人类文明的遗迹,甚至当地土著都从没涉足,但自然生态异常丰富,这对于生物考察来说是一片乐土。
“自然学家们总是喜欢去没有人涉足过的地方,这可能是最后一片这样的土地了。”上世纪70年代中期,还在读研究生的比赫勒就曾打算去福贾山考察,但一直未能如愿。
经过努力,这次探险活动获得了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等组织的赞助,比赫勒和其他10名科学家组成的科考队,终于踏上了远征福贾山之旅。
科考队在山上的4个地方设置了帐篷,最高的营地是用直升机上去的。连科考队的两位当地向导都表示,他们从没见过这么神秘的地方。
新物种“发动机”
“我知道布什政府正在讨论重回月球、登上火星,但是地球上就有很多新东西需要我们去发现,在我们的雨林中、海洋中。现在我们面前还有一个未知的世界。”
――科考队长 比赫勒
走入这片大约30万公顷的原始森林区域,科学家们忘记了担心和恐惧,沉浸在发现的喜悦之中。
“贝尔拉普施6丝极乐鸟”,这是一种仅仅停留在历史记录中的鸟类。19世纪人们曾见过这种鸟,但从来不知道它们的家在哪里。它因德国鸟类学者冯贝尔拉普施曾记载过、头顶有6根脊骨而得名。但此后被认为早已灭绝。
第二天晚上,科学家们正待在营地的帐篷里,却意外看见两只从没见过的鸟在蹦蹦跳跳地求偶。雄性鸟全身黑色,但在喉咙一带有金色羽毛,头部顶着六根貌似金属丝的冠羽。惊呆了的科学家们逐渐意识到,这就是著名的“贝尔拉普施6丝极乐鸟”。趁雄鸟忙着展示自己的时候,科学家拍下了照片。
而在接下来的几天,科学家们一次又一次见识了福贾山这个“鸟的天堂”。科学家们还陆续发现了“金面园丁鸟”和橘黄色肉垂的新种蜜雀。
和“贝尔拉普施6丝极乐鸟”相似,“金面园丁鸟”也似乎总在和人类捉迷藏。1895年昆虫学家罗思柴尔德曾经提到过西新几内亚一带有这种鸟。1981年,科学家戴蒙又宣布发现过这种鸟。以后20多年里,“金面园丁鸟”再也没露过面,专家猜测它的故乡也是“贝尔拉普施6丝极乐鸟”的栖息地,这次考察正好印证了猜测。
新种蜜雀羽毛呈黑色,眼睛周围有橘黄色斑块。更奇怪的是,它两眼下方还各长有一片橘黄色肉髯(类似公鸡喙下垂肉),随头部转动轻轻摇晃。
不过,欣喜若狂的并不只是鸟类学家。福贾山区似乎是一个新物种“发动机”,层出不穷的新发现让所有科学家们目瞪口呆。他们在此看到前所未见的各种蛙类,仅采集到的就有20种。其中一种小蛙,体长不足1.5厘米。此外,他们还发现了4种全新品种的蝴蝶,至少5种姿态新奇的棕榈。
除新物种外,不少外界已濒临灭绝的动物也在此悠然生息。或许因长期无人打扰,它们显得毫无戒心。科学家发现了原始卵生哺乳动物针鼹。有两只胆大针鼹任由科学家将它们抱起,带回帐篷内研究。比赫勒说,众多发现中,最引人注目的当数“金斗篷”树袋熊。这是它们首次“现身”印尼,科学家此前认为它们已在大肆猎捕下灭绝。
敬畏生命
“只有我们拥有对生命的敬畏之心时,世界才会在我们面前呈现出它的无限生机”。
――思想家 史怀哲
科学家此行仅在雨林中走了2.5英里远,因此还有很大面积等待进一步科学探索。比赫勒也认为他们只看到了冰山一角,“此行回来,所有人都觉得那里充满了神秘”。据称,科学家还有重返福贾山的A计划,以期找到更多新物种。
然而,包括比赫勒在内的科学家们却在担心新物种的命运。因为科学家们的发现要向外界公开,并经同行评定,才能被正式定为新物种,这一过程将历时半年到几年不等。然而从他们开始考察探险以来,福贾山发现珍奇物种的消息充斥了各大报纸的头版,这些对人类毫无戒备的物种有被偷猎者毁灭的危险。
这种担心并非毫无理由。就在2005年下半年,纽约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一名机警的成员在老挝市场上发现一种作为肉类食品出售的模样古怪的啮齿动物。经科学家鉴定,这种名叫“岩鼠”的生物不仅是新物种,而且是30多年来首次发现的新型哺乳动物,但最终还是没有逃过偷猎者的黑手。
“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另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英国作家萧伯纳这样说过。对于偷猎者来说,他们得到了想要的东西,但却没有意识到生物多样化蒙受了巨大的损失。
关于生物多样化的意义已听到耳朵起茧。在超过15000种地球物种濒临灭绝、地球正经历“第六次生物大灭绝”的今天,我们欣喜地看到印尼出现了新物种,这是否证明“自然界正在以自己合适的方式进行运作”呢?
不过英国《卫报》却认为,新物种的发现未必是件好事。因为在世界范围内,未被污染的净土正在遭受日益扩张的人口迁徙和污染的威胁。包括印尼西新几内亚在内的为数不多的“伊甸园”一旦被世人所知,原始森林就面临过度开发的危险,那些神秘新物种很可能刚被发现就灭绝了。
而且,生物多样化也不能完全依赖于发现新物种。2月7日,同样是在印尼,另一则消息让人心情沉重:由于赖以生存的森林遭到毁坏,聚居在印尼加里曼丹以及苏门答腊岛上的大约3万只猩猩面临生存危机。
定于2006年3月在巴西举行的联合国会议,将试图寻求减缓目前不断加速的物种灭绝的方法。不知道人类有没有意识到,保留最后的“失落的世界”,也是所有人肩头沉甸甸的责任。
敬畏生命,这是20世纪著名的思想家史怀哲的一句名言。他在《敬畏生命》一书中写道:在非洲志愿行医时,有一天黄昏,看到几只河马在河中与他们所乘的船并排而游,突然感悟到了生命的可爱与神圣。
史怀哲认为,一切生命都是有尊严的,我们敬畏地球上的一切生命,不仅仅是人类有怜悯之心,更因为它们的命运就是人类的命运:当它们被杀害殆尽时,人类就像是最后一块多米诺骨牌,接着倒下的也便是自己了。
(《环球》2006年第5期)
相关链接
几百万年前极乐鸟迁至新几内亚岛
新几内亚岛正是极乐鸟家族的“大本营”。世界上共有40多种极乐鸟,绝大部分都生活在新几内亚岛上。极乐鸟又叫“风鸟”、“天堂鸟”或“神鸟”,名字都带有几分神秘的色彩。巴布亚新几内亚将其选为“国鸟”,而且在国旗和国徽上都画有极乐鸟的美丽形象。
极乐鸟是世界上最引人注目的美丽动物,也是最风流、最有魅力和最耸人听闻的鸟类。“它们还是森林中的舞蹈家,常选择瀑布旁的芒果树枝作为表演舞台,汇集成长长的阵容,尽情舞蹈。一般动物是用双脚跳舞的,而极乐鸟却用羽毛起舞。它们有着特别的才能,可以颤动那云朵般的绚丽羽毛,熠熠发光、千变万化的色彩,是雄鸟的卖力演出,实际上也是为了吸引雌鸟。此时,雌鸟们静坐在近旁,为绅士伴侣的精彩表演所陶醉。”
17、18世纪以来,极乐鸟急剧减少,当时欧美时髦的女性们竞相在帽子上佩戴极乐鸟堂皇富丽的羽毛。人类过度的捕杀,是导致极乐鸟等野生动物濒临灭绝的主要因素。
罕见的树袋鼠可能是袋鼠的祖先
在哺乳动物中,罕见的树袋鼠也是考察队的新发现之一。袋鼠等有袋类动物主要分布于澳大利亚大陆及附近岛屿上,大多数种类都是在地面上活动,只有树袋熊(考拉)和树袋鼠等少数种类在树上栖息。树袋鼠是有袋类动物化了的一个分支,共有7种,其中除暗色树袋鼠和拉姆氏树袋鼠见于澳大利亚昆士兰外,其余都产于新几内亚岛上,它们与澳大利亚袋鼠有着亲缘关系,很可能是袋鼠的祖先。
保护大熊猫倡议书一
自人类诞生以来,就不断的向大自然索取甚至掠夺。似乎淡忘了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淡忘了人与动物与大自然之间不可能割断的亲密关系。目前大熊猫正以极为稀少的数量侥幸存世的局面引起了人们的深切忧虑和关注。到今天为止,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几乎濒临绝迹的大熊猫,只有在我国的四川、陕西、甘肃部份地区的深山老林中才能找到它们的身影。
全世界的大熊猫总数仅1000只以下,而且数量在不断减少。根据科学家的精确统计,有78%的雌性大熊猫不孕,有90%的雄性大熊猫不育,这就给大熊猫的繁殖带来了许多困难。在这种严峻的形势面前,中国政府和人民以及有关国际组织、科学团体和科学家们都在积极地投入对大熊猫的保护和科研工作,以探索出科学有效的方法,开拓出新的局面,使大熊猫摆脱濒危的境地,得以永续繁衍,与人类共存。
第一,要建立保护区。杜绝一切人类破坏性行为,建立完善的林业管理体制,兴建自然保护区,提高保护大熊猫意识。
第二,要兴建竹子走廊。如二处栖息地相距过远,可兴建成走廊以连接 各大小栖息地,增加大熊猫的流动性。
第三,人工饲养。人工饲养可对大熊猫作出多项研究。例如食物研究食物营养方面及人工授孕等研究。协助保护大熊猫。让全世界的朋友们携起手来,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保护我们人类的邻居--大熊猫。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为保护大熊猫和其它濒危动物尽一份力,那么让更多像大熊猫一样珍贵的动物与人类共存下去就不是梦想。所以为了保护大熊猫和它的动物伙伴,为了深入研究保护人类这些濒危朋友的技术和方法,为了教育和感召更多的人来保护它们.,为了人类和自然共同拥有更加美好的明天,我们倡议五湖四海的朋友们伸出你的手,奉献你的一片爱心。
保护大熊猫倡议书二
大熊猫是世界最稀有的动物之一,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四川、保护大熊猫倡议书甘肃、陕西的个人山脉一带,号码是非常罕见的,属于国家受保护的动物,被称为国家宝藏。它不仅是世界野生动物协会当选的徽章,并且经常将和平大使的任务,与中国人民的友谊,交叉,外国PanQin朋友,各国人民的欢迎。大熊猫身体脂肪柔软,头一轮粗壮,小耳朵短尾巴,粗壮的四肢,约1.5米,肩高60-70厘米,体重能达到100-180公斤。特别是这对夫妇八字形黑眼圈,就像穿着一双太阳镜,很有吸引力的。
大熊猫的祖先是食肉动物,但是现在我更喜欢素食,主要吃箭竹为生。一个成年大熊猫吃20公斤每天新鲜的竹子。有时,它会打开一个蓝色,捕获的箭竹森林竹鼠餐,甚至走进住宅,偷吃食物。大熊猫性情孤僻,喜欢独处,ZhouFuYeChu,没有固定的居住的地点,经常与季节的变化和移动。春天一般呆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的竹子,夏天转会竹鲜嫩的阴坡保护大熊猫倡议书的地方,秋天搬到2500米左右的温暖阳光的山坡上,准备度过漫长的冬天。大熊猫是每年5月的四个繁殖季节,男,雌性大熊猫罕见的同居在一起。但可能有一个,然后和世界各地。雌性大熊猫怀孕4-5个月左右,急于找到洞或石头当作产房,每一个出生1-2的怪物。刚出生的幼崽的重量只有150克左右,相当于母亲体重1。但一个月后,体重到2公斤、3个月能长到5或6公斤。熊猫妈妈常常把熊猫倒在他的怀里,温柔地抚摸,出去,把它放进嘴里,或者用背携带,亲亲热,就像豌豆和胡萝卜。等到熊猫五或六个月,我的母亲开始教它爬树、游泳、洗澡和剥食品竹能力。两年后,熊猫宝宝离开她的母亲,开始独立生活。大熊猫生活一般为20或30年。
大熊猫家庭非常古老。大约一百万年前,他们都在中国陕西、山西、北京和其它地区,在云南、四川、浙江、福建、台湾地区也有自己的踪迹,现在呆在数量上很少,成为科学家研究进化的珍贵的活化石。
到目前为止,超过200个国家和地区在世界不是几乎濒临灭绝的大熊猫,只有在中国的四川、陕西、甘肃部分地区的高山,以找到他们图。目前的大熊猫总数全世界只有1000只以下,且数量减少。
1.鸡:鸡妈妈非常恪尽职守。为蛋壳制造大量碳酸钙本身就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因此,如果鸡通过饮食未能摄入足够的钙,它们就会溶解自己的骨骼,用来合成蛋壳,这也是它们产后继续保持苗条身材的一种方法。
2.布谷鸟:布谷鸟母亲会偷偷把卵产在其它小鸟的巢里,通过这种独特方式,布谷鸟让邻居帮其完成很艰巨的抚养工作。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布谷鸟会故意欺骗其它鸟。让它们承担非常艰巨的抚养任务。布谷鸟的雏鸟往往会最先孵化出来,而且生长速度也很快,它会慢慢把其它雏鸟挤出巢外,等到其它雏鸟都夭折后,它就会得到养父母的更好照顾,幸存下来的机会也会更大一些。
3.嗜血蚂蚁:濒临灭绝的马达加斯加达丘拉蚂蚁具有向子女表达爱意的独特方式。这种蚂蚁会采用“非破坏性同类相食法”。当蚁后产下蚂蚁卵后,它和工蚁会在幼蚁身上咬个洞,用来吸食它们的血淋巴。科学家不清楚这种蚂蚁为什么要这么做。被吸食血淋巴的幼蚁不会死亡,不过通过吸食子女的血液来表达“爱意”的方式非常奇怪,也实属罕见。
4.灰鲸:有时生活在野外的动物母亲为了保护幼仔,需要长途跋涉迁徒很远的距离。例如,太平洋灰鲸要从寒冷、浮游生物丰富的北极水域迁徙到相隔数千英里、营养相对匮乏的墨西哥热带海域繁殖地。虽然这次旅行使灰鲸远离了食物丰富的觅食地。但是靠南的墨西哥热带水域没有危险的逆戟鲸。因此新生幼鲸的存活机会更大。这也为它们的新生儿提供了大量的成长时间,可以通过母亲充足的奶水积聚一层厚厚的鲸脂。以便返回寒冷的北极后可以御寒。跟熊一样,鲸妈妈会在长达数月的时间里不吃任何东西,但仍会产生大量奶水。在这段时间里它们的体重可能会降低多达8吨。
关键词:植物;引种驯化;实践;评述
中图分类号:S-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6-0302-1
0 前言
目前, 现代植物引种驯化理论的研究进入了一个空前的阶段。植物的引种驯化不但导致了农业的诞生和发展,并且不断推动发展整个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以说没有植物的引种驯化就不可能有人类的文化发展。植物引种驯化成功给人类带来巨大而深远影响。
1 植物引种驯化的概念及意义
1.1 植物引种驯化的概念
植物引种驯化活动早在7000年就发生了,而随着历史的发展,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研究学者对植物引种驯化的概念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例如国外的科学家达尔文认为:植物引种驯化是植物本身适应了新的环境条件和改变对生存条件要求的结果, 选择则是人类驯化活动的基础[1]。而我国具有代表性的研究专家程金水则把植物引种驯化认定为将野生或栽培植物的种子或营养体从其自然分布区域或栽培区域引入到新的地区栽培[2]。
国内外对植物引种驯化进行专业研究和定义的专家学者有很多,虽然他们存在着差异,但从总体上看大多数人认为植物的引种驯化都是在人工干预下将野生植物发展为栽培植物,将其引种到新的环境下生产繁殖。
1.2 植物引种驯化的意义
植物的引种驯化使农业得以产生和发展[3],促进人类文化的快速发展同时丰富了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植物引种驯化对人类的发展进化具有重要意义。
就当今社会而言植物引种驯化对人类社会最主要的意义在于它的经济价值。其主要包括:(1)优化当地作物品种:有些本土植物生长缓慢,产量低下,成活率低,影响经济发展,通过引种驯化可以以优良品种代替劣种,优化植物品种。(2)保护濒危植物:有些珍贵植物生长范围小,繁殖速度慢,存活几率小,人们对这类植物进行引种驯化可以扩大其生长范围,优化其生存环境,增加物种数量,使珍贵物种脱离濒临灭绝的境况。(3)新增作物种类:有些地区植物种类单一或是缺少一些对生态发展产生影响的物种,根据当地生态环境特点发展可能适合引种驯化的植物,丰富当地植物种类资源。如我国目前开展了茶树、柑橘北移,果树种类南移的项目,目前这些项目都取得很好的成果。(4)改善城市园林景观:园林景观主要利用大量不同种类植物特点规划成为贴近自然,丰富人们业余生活的人造景观,所以引种驯化可以丰富园林植物,提高园林景观艺术性,为当地创造经济价值.
综上所述,植物引种驯化不论在农业发展上和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上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植物引种驯化已经成为人类发展进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2 植物引种驯化主要理论和实践
2.1 植物引种驯化理论
植物引种驯化理论在国外发展较早,主要以进化论,生态学 和栽培学等基本概念为基础.近代植物引种驯化理论主要以欧洲为研究中心,其主要代表为达尔文学说和米丘林所提出植物引种驯化理论及著名的“风土驯化学说”。其中达尔文经过五年的考察和研究,在进化理论的基础上,达尔文对生物世界做出了科学系统的解释,1859年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一书中指出了“凡是世间一切生物都是进化的产物”。而他认为植物引种驯化则是在人类驯化活动的基础下,植物适应了新的环境并改变了对生存条件要求。
我国对植物引种驯化理论的提出相对欧洲一些国家较晚,但发展迅速,目前我国对植物引种驯化理论研究已经有了质的飞跃,我国专家学者也非常专业的提出来相关理论,如梁泰然所提出的节律同步论;周多俊于1985年提出来“生态综合分析法”;董保华于1987年提出的了地理生态学特性综合分析方法等。
在国内外学者对植物引种驯化的认识都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不同的学者一次次补充和修正了前人所提出的关于植物引种驯化理论的不足之处,至今世界上提出的比较完善的植物引种驯化理论至少有20多种。
2.2 植物引种驯化实践研究
随着时代的前进,植物引种驯化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并获得了阶段性的创新,这些实践经验至今对世界仍然产生重要的影响,最早时期俄罗斯科学家米丘林提出的“风土驯化学说”对果树的引种驯化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米丘林的研究理论在应用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他的“风土驯化学说”与多年研究的栽培技术、育种方法相结合培育出了300多个新品种,这一实践经验在我国也被广泛的应用,米丘林学所也存在着不足,在推广过程中也造成过损失,最主要因为其引种的品种易劣变。到上世纪70年代左右,国外也出现了一些其它关于植物引种驯化的理论,这些理论大多数围绕着引种经验统计分析法、果树嫁接法等。对植物区域引种、改良植物品质起到了很大作用。
我国在20世纪30年代过后,我国在的植物引种驯化方面取得了大量成果。从50年代到80年代初期我国植物引种驯化单位已达到30多家,有近千余人从事植物引种驯化科研事业。到80年代末我国从国外引进了大量先进农业生产技术,植物引种驯化实践工作在国内掀起了热潮。植物引种驯化技术的应用对推动了我国公民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有效的保护了稀缺物资濒临灭绝的境况,在我国有很多药用植物严重缺少,经过引种栽培、筛选, 自力更生,完金解决了制药原料的问题。
当前, 植物引种事业尚处于不断前进之中,对她的科学研究仍然存在着不足,植物引种驯化这门科学仍然需要进行大量的实践和研究以弥补不足之处并且达到更高的创新水平。
参考文献
[1] 达尔文( 方宗熙, 叶晓译) .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M].北京:科学出版社,1963.
如今,人类渐渐感受到了环保的重要性。因为每年地球的绿色植被的覆盖率都在迅速下滑,野生动物的种类都在不断的朝向灭绝的方向迈着大的步伐前进。银杉,水杉,朱鹮,欧洲大雷鸟,美洲白鹭等珍稀的动植物都在濒临灭绝。
生态环境恶化直接影响国家的社会安定。掠夺性的开采和利用自然资源,不按照自然规律发展社会经济,肆意破坏自然界的自我平衡能力,是环境恶化的最根本原因。水源污染、大气污染、水土流失等常会引起酸雨、泥石流、洪水泛滥、臭氧空洞、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平衡失调等各种自然灾害,严重影响民众的健康、生存和社会的稳定。生态环境会直接影响到国家的社会安定,必须把这个问题放到生态安全的高度来对待。
影响生态平衡有自然和人为两种因素。火山爆发、雷击火灾、地震、泥石流等,属于自然因素;过度垦荒、放牧、乱捕滥猎等等,属于人为因素。生态平衡的破坏,主要是人为造成的。如埃及阿斯旺大坝挡住了肥沃的淤泥,使尼罗河下游的土地贫瘠化;河里的营养物质减少,使尼罗河三角洲和地中海的渔业生产受影响,埃及沙丁鱼的捕捞量减少。又如印度北部山区由于森林资源全部被砍光,引起1978年的特大洪水,结果两千多人被淹死,4万头牲畜被冲走。
为什么会有两千多人淹死,为什么会有万头牲畜被冲走,说到底还是森林保护的问题。森林是大自然的保护神。它的一个重要功能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在下雨时节,森林可以通过林冠和地面的残枝落叶等物截住雨滴,减轻雨滴对地面的冲击,增加雨水渗入土地的速度和土壤涵养水分的能力,减小降雨形成的地表径流;林木盘根错节的根系又能保护土壤,减少雨水对土壤的冲刷。如果土壤没有了森林的保护,便失去了涵养水分的能力,大雨一来,浊流滚滚,人们花几千年时间开垦的一层薄薄的土壤,被雨水冲刷殆尽。这些泥沙流入江河,进而淤塞水库,使其失去蓄水能力。森林涵养水源,降雨量的要渗流到地下,如果没有森林,就会出现有雨洪水泛滥,无雨干旱成灾的状况。
森林还是大自然的清洁工。在保护环境方面,森林的生态效益大大高于直接经济效益。芬兰一年生产价值17亿马克的木材,而森林的生态效益提供的价值达53亿马克。美国森林直接提供的价值和生态效益的价值之比是1:9。
森林不但是大自然的清洁工,还是制造氧气的工厂。据测定,一亩森林一般每天产生氧气48.7千克,能满足65个人一天的需要。森林能够吸收有害物质。1公顷的柳杉林,每个月可吸收二氧化硫60千克;女贞、丁香、梧桐、垂柳、桧柏、洋槐等对减轻氟化氢有很好作用。森林能够保持水土。20厘米厚的表土层,如果被雨水冲刷干净,林地需57.7万年,草地要8.2万年,耕地是46年,裸地为18年。这说明,缺少森林植被会使土壤侵蚀加剧。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我们的资源,是最可靠的资产,是潜在的发展优势和潜力,保护和优化环境越来越被世人所关注。人类是自然之子,人类不仅有认识和利用自然的非凡的创造力,而且有保护和珍重自然的理性认识能力,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类创造了辉煌的文明成果,但也造成了不容忽视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是人类总结历史得出的深刻结论和正确选择。推进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努力实现经济增长、环境保护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协调。
有效的环境保护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加强环境保护,不仅是保障环境安全和人体健康的迫切需要,也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消除贫困、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要求。只有走以最有效利用资源和环境保护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之路,可持续发展才能得到实现。
我认为处理这些问题要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严把建设项目审批关,从源头上控制新污染源的增加;加大污染企业治理力度,确保全面达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步伐,推行清洁生产技术,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切实改善农村环境;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境意识,为环保工作营造良好氛围。
一、运用“交流—互动”教学模式,进行英语课堂教学
“交流—互动”教学的基本模式结构为:教师启动—学生自学—小组讨论—组际交流—练习评定。
1.教师启动 ——“ 交流 — 互动 ” 的前提
在“交流—互动”的教学中,学生的动是以教师的启动为基础的。教师在讲授新课前对学生作适当的引导,在讲授较难理解的课文前,先向学生介绍一下有关背景知识并提出教学要求,为学生的理解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主要做好引导工作,扫清学习新知识的障碍,为学习新课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例如:在讲授We are tring to save manatees.一课时。由于学生们对manatees 这种动物知道甚少 ,如他们的栖息地,他们的生活习惯,他们的食物来源,以及为什么要拯救他们,他们为什么濒临灭绝。如果不知道这些,整节课学起来将很困难。所以一开始上课,我就让学生自己提问题。I ask “Do you know something about manatees? Do you have any questions about them? I have just seen a program about manatees.If you ask some questions about them , I can tell you .”然后,学生们开始提问:“where did they live ?” “What did they eat?” “How big are they?”… 回答完学生的问题之后,我又让学生猜他们濒临灭绝的原因。学生们会猜食物原因,污染原因。I say Maybe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开始今天的课,在课中找寻答案。带着极大的兴趣开始了这节课。这样做降低了学习的难度,扫除了很多学习上的障碍。同时也激起了学习的兴趣。
2.学生自学 ————“ 交流 — 互动 ” 的基础
在新授课伊始,教师要根据学生心理、生理上的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学生容易达到的“阶梯式”的教学目标,然后向学生提出本课的学习目标,明确自学的方法和要求后,由学生个人自学,让其自己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探寻知识,为小组讨论做好准备。例如,教阅读文时,我总是先出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置一些问题,第一遍阅读时先设置大问题,第二遍阅读时设置细节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来阅读。边读边把不理解的记下来,拿到小组中来讨论。
3.小组讨论 ——“ 交流 — 互动 ” 的主体
在学生自学、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开始小组讨论。小组一般由 4 人(优等生 1 人,中等生 2 人,差生 1 人)程度各异的学生组成,每隔一段时间,小组要重新组成,永远保持 “ 同 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学习程度。小组长把各组员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总结起来让大家一起思考、讨论;最后各小组长把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归纳起来,以便在组际交流时能解决这些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能讲解、包办过多,要相信学生,让他们自己设问、答疑。当学生有困难时,教师不要轻易地给他(她)“标准答案”,而是设法引导,如各小组的问题中都有一道是关于mangrove是什么? 我告诉学生This kind of trees are very special,they have long roots that can breath.mangrove swamps is a place where trees grow in water. 让他(她)自己做出正确或接近正确的判断。 通过学生自学,在此基础上进行讨论,组内同学相互学习,团结协助,共同达到学习的目标。
4.组际交流 ——“ 交流 — 互动 ” 的关键
在小组讨论后,进行组际交流,也就是全班同学一起交流,教师先让讨论得比较成熟的小组代表发言,汇报该组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其他各组作出补充、质疑和评价,再由各组提出本组的疑难问题,组际之间进行讨论、解答。经过一阵激烈的讨论后,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样,不仅使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在课堂上大胆地、尽情地交换各自的看法,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分析、判断、推理等多种思维能力;而且在不知不觉中,学生们的语言技能也得到提高,学习潜能和创造力得到发挥;更重要是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要让中等生多发言,克服了自我中心、胆怯等不良心理品质。如在本课的学习中有的组提出:What did we do to save manatees? 其他的小组给出了许多的具体建议。如加强宣传教育,保护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
5.练习评定 ——“ 交流 — 互动 ” 的检测
在组际交流后,教师按一定的评价标准对各个学生进行全面、客观、准确的评价。而课内练习是学生巩固知识的必要环节,也是检测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教师及时运用预先 设计好的练习题,从知识的不同层次、不同侧面让学生练习测试。在学生自练的基础上,让其互评、互议、互批、互改,对其中出现的代表性问题,教师也不急于讲解,而是采取全班讲座的形式,通过学生互评、师生互评等手段来解决。“交流—互动”教学采用当堂进行检测教学效
果的方法,反馈迅速,校正有效,有利于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二、“交流—互动”教学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1.着眼于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突出以自学为基础,培养学生的阅读素质。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 原因 可持续利用 保护对策
引言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基础,也是当今国际社会环境和发展的研究 热点问题之一。中国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家之一,它有的生物物种数量约占全球的十分之一,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地区。 但是由于自然、人为及制度方面的原因,中国的生物多样性正遭受着严重的损失和破坏,保护生物多样性已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急中之急、重中之重的事情。本文旨在通过对这些原因的分析,提出建设性意见,以资探讨。
1.生物多样性概述
1.1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含义
1992年6月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各国签署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二条对生物多样性作如下解释:
所有来源的形形生物体,这些来源除其他外包括陆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综合体。
1994年我国政府制订并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对生物多样性作如下概念:
所谓生物多样性就是地球上所有的生物、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及其所构成的综合体。
但上述对生物多样性的概念缺乏全面性、准确性和简练性,故本文将生物多样性定义为反映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境和所包含的组成部分的综合体。
生物多样性包含三层含义,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三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遗传多样性是指某个物种内个体的变异性;物种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生命有机体的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生物圈内生境、生态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内生境差异、生态过程变化的多样性。三者之中生态系统多样性是基础,而物种多样性是关键,遗传多样性含有的潜在价值最大。
1.2 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生物多样性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每个层次生物多样性的都有着重要的实用价值和意义。物种的多样性为人类提供了大量野生和养殖的植物、鱼类及动物产品;遗传多样性则对培育新品种、改良老品种有着重要的作用,如人们可利用一些农作物的原始种群、野生亲远种和地方品种培育高产、优质和抗病的作物。在生态系统中的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改善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维持生态平衡。因此生物多样性不仅能为人类提供丰富的自然资源,满足人类社会对食品、药物、能源、工业原料、旅游、娱乐、科学研究、教育等的直接需求,而且能维持生态系统的功能、调节气候、保持土壤肥力、净化空气和水,从而支持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和其它活动。此外生物多样性直接影响着中国的文化多样性.
1.3 我国生物多样性现状
我国在1987年公布的《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第一期中,公布的濒危种类有121种,受威胁的158种,稀有的110种,共计389种,其中一类保护植物8种、二类的157种、三类的22种。另据中国红皮书的估计显示,超过1/10即500多种脊椎动物物种和15%~20%即400~500种高等植物已经受到威胁。而我国对境内的物种及其数量尚无确切的统计数字,尤其对濒危物种的调查尚不全面。出现的问题是有些国家未列入濒危物种名录的物种面临生存威胁,有的甚至濒临灭绝,而另一些则由于人为的保护、繁育、利用而使种群数量有所增减,因而有必要调整其保护级别或划出、划入保护之列,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药用动植物,如黄草,急待保护。
此外,近年来野生生物贸易已经对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产生了较大影响。由于粮食、中医药、服装等对野生生物的需求日益增加,野生动植物的非法交易也急剧增长,对几种濒危动植物物种以及一些没有列入国家保护名单之内的动植物物种数量已经构成威胁。如:藏羚羊。
2.生物多样性损失的主要原因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既有自然发生的,也有因自然发生的,但就目前而言,人类活动(特别是近两个世纪以来)无疑是生物多样性的损失的最主要原因。此外制度特别是法律制度的不健全,则是引起损失的另一主要原因。
2.1 自然原因
一是物种本身的生物学特性。其一是物种的形成与灭绝是一种自然过程,化石记录表明,多数物种的限定寿命平均为100~1000万年。其二是物种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或变异性、适应性比较差,在环境发生较大变化时难以适应,因此而面临灭绝的危险。如大熊猫,其濒危的原因除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以外,与其本身食性狭窄、生殖能力低等身体特征有关。二是环境突变(天灾),如地震、水灾、火灾、暴风雪、干旱等自然灾害。
2.2 人为原因
由于人类对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同时又过多的重视经济发展,而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淡薄,从而导致生境破坏时有发生;对生物资源开发过度,有些甚至是掠夺式的开发;环境污染严重;对外来物种入侵问题重视不够以及制度的不健全,这些都是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的主要原因。
2.2.1 生境的丧失、片断化、退化
栖息地破坏和片段化已成为我国一些兽类数量减少、分布区缩小和濒临灭绝的主要原因。伐木和占地是中国生境被破坏的两大主要原因。天然林的大幅度减少直接威胁到从苔藓、地衣到高等物种的生存。此外伐木也是导致森林火灾的一个主要原因,中国在过去25年内因森林火灾共损失了860万公顷的森林。以农业和建设为目的的占用森林、湿地和草原则是生境破坏的另一个原因。据估计,中国目前农田的1/3本来是处女林,这一问题在中国热带地区尤为严重。而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沿海湿地的一半左右已经发生改变,高原湖泊周围的湿地也损失严重。另外,1950~1980年间中国湖泊面积减少1/10。
生境的片断化是指一个面积大而连续的生境被分割成两个或更多小块残片并逐渐缩小的过程。多种人类活动都可能导致生境的片断化。如铁路、公路、水沟、电话网络、农田以及其他可能限制--生物自由活动的分隔物,和自然保护区内修筑公路等人为设施。特别是由于这些人为设施的建立,使得动物的活动受到限制,从而影响其觅食、迁徙和繁殖,而且植物的花粉和种子的散布也会受到影响。因而引起动植物种群数量下降并引起局部灭绝。同时由于生境的片断化,阳光、温度、湿度及风的变化,也会导致一些物种濒危、甚至灭绝。另外生境的片断化有助于外来物种的入侵,进而威胁到原由物种的生存。
生境退化则是生境部分的失去原有功能,如由于经济发展、过度放牧等原因,使得草场退化严重,引起草原生物生理机能衰退,从而对其生存构成威胁。
草原的退化。
2.2.2 掠夺式的过度开发
许多生物资源对人类具有直接的经济价值。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全球商业化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人类对之的需求随之迅速上升,其结果导致对这些资源的过度开发并使生物多样性下降。
而当商业市场对某种野生生物资源有较大需求,通常会导致对该种生物的过度开发。典型的实例是人类对海洋鲸类的猎捕活动与鲸类数量的消长之间的关系。我国许多药用植物,如人参、天麻、砂仁、七叶一枝花、黄草、罗汉果等,野生的植株都已经很有限了,如果仍不加限制必然导致灭绝。其中偷猎、滥挖走私野生动物行为对生物的多样性威胁最严重。
2.2.3 环境污染
2.2.3.1 水体污染
水体污染能够对水生生物(特别是鱼类)生命周期的任何发展阶段,产生亚致死或致死作用,影响他们的捕食、寻食和繁殖。其中亚致死的水体污染对水体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更为突出、普遍、久远。在这种环境中的生物繁殖能力下降、生长缓慢或者死于环境胁迫有关的疾病。而水体富营养化能使水体生物多样性显著下降,昆明滇池即是一例。
2.2.3.2 土壤污染
土壤污染通常会使当地植被退化,甚至变成不毛之地,同时土壤动物也会变的稀少甚至绝迹,其生物多样性比未受污染区显著下降。如矿区、尾矿堆积地一、矿区废弃地以及垃圾填埋废弃地都少有树木生长。
2.2.3.3 空气污染
人类排放到大气中的各种有毒有害物质均能对生物体产生不同程度的损失,并对生态系统构成危害。经各种途径进入空气的二氧化硫、氨、臭氧等能直接杀死生物。来自冶炼厂废气中的有毒金属能直接毒害植物。而由于臭氧空洞、酸雨以及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所引发的温室效应等造成的生物多样性损害、减少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关注和重视 ,特别是温室效应引起的全球变暖和酸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2.2.4 外来物种入侵
外来物种入侵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了很大威胁。其入侵方式有三种:一是由于农林牧渔业生产,城市公园和绿化、景观美化、观赏等目的的有意引进或改进,如在滇池泛滥的水葫芦、转基因生物;二是随贸易运输旅游等活动传入的物种,即无意引进,如因船舶压仓水、土等带来得新物种;三是靠自身传播能力或借助自然力而传入,即自然入侵,如在西南地区危害深广的紫茎泽兰、飞机草。在全球濒危物种植物名录中,大约有35% ~46%是部分或完全有外来物种入侵引起的。2002年来自南美洲亚马逊河的食人鱼又名食人鲳在我国掀起轩然大波。其一旦流入某一水域达到一定规模时,可能会大量屠杀其他鱼类,给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带来危机,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2.3 制度原因
虽然我国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取得一定成绩,但由于制度特别是法律制度的不健全,使生物多样性遭受了不必要的损失。主要表现在:虽然国家已把环境保护的成效纳入政绩考核之中,但有些地方政府并未把此真正纳入工作计划;对生物多样性有影响的重要部门(如农业、林业、渔业、科研机构等)对此重视够,缺少相关具体实施细则、行动及专业人员。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物种及其生境的有效方法,我国已建立数目众多的保护区,但相对与国土总面积而言是不够的,而且部分保护区管理混乱、土地权属不清等也需要完善。在法律制度方面,虽已实施《自然保护区条例》多年,但毕竟在法律效力上位阶较低,调整面窄,处罚力度不够,故需要进行新的立法以保护自然保护区、物种及其生境。而在外来生物入侵问题上,虽有一些法规涉及,如《进出境动物检疫法》但没有专门法规对此做相应调整,法律漏洞较大。
此外,由于经济发展;新的城镇、水坝、水库、矿区的开发、建设;旅游活动以及国际合作不充分也会对生物多样性构成威胁。
3.保护对策
保护生物样多性不仅需要加快治理环境污染,把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更重要的是在生态系统水平上采取保护措施,传统的做法主要是建立自然保护,通过排除或减少人为干扰来保护生态脆弱区,在一般情况下,确是保护某些物种或生态系统的有效途径。但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加以完善,有必要通过立法的途径解决,主要是对自然保护区进行立法。鉴于外来物种对生物样多性的影响日益严重,而我国却没有专门立法保护措施,故建议建立外来物种管理法规体系。而且随着人口和用地的不断增长,被动的保护已很难真正达到保护的目的,为此提出可持续利用生物资源。同时生物多样性对全人类都有着深远的意义,需要各国政府和人民的积极参与,故特别强调国际合作和加强国民教育。
3.1 建立、完善自然保护区和制定《自然保护区立法》
自然保护区是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双重性质,并且是一定的空间范围的区域。在我国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惜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和具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地的陆地水域和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据《世界资源》1997年的统计,全世界已建立较大面积的保护区1.04万个多,其无论在保有物种、遗传、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还是在保护物种生境上都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各国也意识到,由于缺法相关法律保护,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混乱,保护区内开发与保护矛盾突出,乱砍、滥挖偷猎行为时有不断,造成一些自然保护区破坏严重。
因此,许多国家对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进行了专门立法。如,英国《国家公园和乡土利用法》,日本的《自然公园法〉澳大利亚的国家公园与野生生物保护法》 加拿大的《国家公园法》,韩国的《自然公园法》 等。另外,一些国家制定了自然保护区或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综合性法律,并将自然保护区纳入其中。例如,日本的《自然保全法》、新西兰的《自然保护法》、韩国的《自然环境保护法》等。这些法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上取得很大成效。
所以无论是按国际通行做法还是从我国国情出发,都有必要抓紧制定一部《自然保护区法》,对由于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建设、管理、开发和利用而产生和存在的社会关系进行调整。建议在原有法规中法律制度:如审批制度、分级分区制度、管理制度、检查应急制度的基础上,修改和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如分类性保护和管理制度、监督管理体制、投入保障制度,借鉴国外相关先进经验,创设新的法律制度,如功能区划制度和社会影响评价制度。
3.2 防止外来物种和建立外来物种管理法规体系
外来物种入侵不仅对当地生物构成威胁,同时对经济和人体健康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一些国家对此进行了立法。如美国先后颁布或制修订了《野生动物保护法》、《外来物种预防和执行法》、《国家入侵生物法》、《外来有害生物预防和控制法》、《联邦有害杂草法》等;新西兰《生物安全法》等。
我国虽有一些法律法规涉及外来物种管理,如根据《野生动物保护法》(1988)农业 和林业局分别建立了水生和陆生野生动物引进审批制度;《野生植物保护条例》(1996)、《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动物防疫法》和《植物检疫条例》。但是目前尚无针对外来物种入侵的专门法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涉及到 外来入侵物种物种,但未制定专门针对外来物种入侵的行动计划,所以中国急待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以确保生态安全和保护本国生物多样性。如设立引种许可证制度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建立外来物种入侵预警机制。
另外,对外来物种进行普查和有计划清除,也很有必要。
3.3 在保护中持续利用生物资源
虽然全世界已建立众多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等多形式保护方法方式,但相对于地球生物圈而言,其保护的生物多样性是有限的。因此人们认识到,有效和长期可信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法是持续利用生物资源。指对生物资源的利用应以使生物多样性在所有层次上得以保护、再生和发展。对保护而言,没有合理利用也就没有保护。利用自然保护和发展旅游业就是一例。不但有经济效益,实际上也是宣传群众、教育群众,从而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这本身就是社会效益的体现,也是自然保护的价值体现。
另外建议对生物多样性有影响的重要部门(如农业、林业、渔业、科研机构)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并将其纳入他们的生产计划中,鼓励生物的资源利用方式的多样化。包括根据当地资源的实际情况实施传统的农业和林业措施;推进科研与教育;采取必要的办法使保护区免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和进行迁地保护。
3.4 国家合作与行动
在生物多样性问题上,世界各国的共识是生物多样性问题不是局部的、地区的问题,而是全球性的问题。联合国有关组织、世界科学界和各国政府部门认为国际合作是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方面。因此我国政府应积极的参与国际合作加入协定,联合打击跨国非法贸易与捕猎。加强科研协作,但要注意主权与产权问题。
我国已加入的公约协定有《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国际捕鲸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热带木材协定》、《关于保护特别水禽的重要湿地公约》等等,为了更好的保护我国生物多样性,应积极的开展国际合作,并制定相关的实施计划与细则,在必要的情况下制定相关行政法规或法律。
3.5 加强环保教育
从整体和局部看,国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的好坏,大量资料表明,凡是受环保教育程度越低的国家和地区,通常生态环境破坏频率越高、程度越深、问题也越多。而对生物多样性的可持续发展这一社会问题来说,除发展外,更多的应加强民众教育,广泛、通俗、持之以恒地开展与环境相关的文化教育、法律宣传,培育本地化的亲生态人口。特别值得重视和提倡的是利用当地文化、习俗、传统、信仰、宗教和习惯中的环保意识和思想,如民族地区的龙山、凤水,进行宣传教育。另建议在中小学中专门开设环境课程或在自然、化学、生物、地理及中进行环保教育,尤其值得重视的是课外活动。
此外,加快对全国生物多样性的清查;根据实际情况变更动植物保护级别;恢复破坏的生态系统;及对一些重点珍稀濒危物种进行人工繁育和扩群工作,也很有必要。总之,一个物种的消亡往往不是单个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多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所以,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工作是一件综合性的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参与,不仅需要政府,更需要民众;不仅需要单个学科,更需要多学科;不仅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而是全球的共同参与与合作。 参考文献:
[1] 王羲 国际环境法 法律出版社 1998
[2] 韩德培主编 环境保护法教程 法律出版社 1998
[3] 曹志平 生态环境可持续管理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1
[4] 毛文永、刘剑平全球环境问题与对策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3
[5] 伊武军 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海洋出版社 2001
[6] 熊治延 环境生物学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0
[7] 中国外来物种黑名单 科学生活 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