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字经济社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企业社会资本; 衡量模型; 经济后果; 形成机制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5)03-0035-03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社会的物质财富变得越来越丰富,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所需要的资金、技术、设备等物质资料也越来越容易获得。企业要想获得持久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拥有其他竞争对手所稀缺的并且难以短期内模仿的优势资源。企业社会资本就是这样一种资源,它通过社会网络和联系给企业带来了竞争优势,日益成为企业绩效差异化的重要来源之一。目前学术界对企业社会资本进行了一系列的相关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为了进一步扩大和深化企业社会资本的研究内容,有必要对企业社会资本当前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评价,并提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一、企业社会资本的概念
企业社会资本是将社会资本的研究主体从个人扩展到企业衍生出来的概念,因而在对企业社会资本的概念和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之前,有必要在此介绍社会资本的概念。
社会资本是社会学的一个概念,最早由法国学者Pierre Bourdieu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历经三十多年的研究发展,众多学者从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不同领域对社会资本的本质进行了多方面的解释和分析,提出了多种不同的观点,概括起来有三种典型的观点:资源观、能力观和社会规范观。其中,支持资源观的学者认为,社会资本是包含在社会网络和结构中的一种资源,通过拥有这种资源,行为主体可以获得利益和回报,网络、信任、规范等是社会资本的核心构成要素(Bourdieu,1986;Nahapiet and Ghoshal,1998;Lin,2001)。
本文在界定企业社会资本时,认为“企业社会资本就是企业通过社会网络、联系和合作所拥有的无形资源,这种资源能够给企业带来利益”。要全面地理解这一概念,至少要把握以下三点:
(一)企业社会资本来源于社会网络、联系和合作
社会网络越大,主体间的联系越紧密,合作的时间越长,企业社会资本就越多(Paldam,2000;Durlauf and Fafchamps,2003)。这种社会网络、联系和合作更重要的是取决于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企业只有承担社会责任才能与各利益相关者建立起相互信任与良好的合作关系。
(二)企业社会资本是一种无形资产
企业社会资本作为企业的一种资产,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一部分可能会通过好的声誉表现出来,通过好的声誉,促进企业与他人的合作,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Lin,2001;边燕杰,2004;石军伟等,2007)。拥有这种资产可以给企业带来利益,但有可能带来的利益不是直接的和当期的,而是间接的和具有延迟性的。
(三)企业社会资本是一种社会信任
企业社会资本之所以能够存在于主体之间,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主体之间相互信任,信任是他们进行合作和信息交换的前提和基础。而信任产生于为对方利益和责任的履行,并相信对方也会履行对自己的责任,即他们遵循着共同的社会规范和价值观。他们在合作过程中并不一定追求短期内利益的实现,而是相信即使短期内自己可能是有损失的,但从长期来看,对方会帮助自己实现利益要求。
二、企业社会资本的度量
从前面企业社会资本的概念可知,企业社会资本由资源、信任、网络、关系等抽象概念组成,企业社会资本真实存在,但却无法直接从社会中衡量。从当前的文献看,企业社会资本的衡量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通过对企业社会资本概念和内涵的分析,设计能够反映社会资本概念和内涵的题项来测量社会资本的拥有情况。如:Peng and Luo(2000)、Collins and Clark(2003)、Acquaah(2007)使用企业管理者与政府的关系、与其他企业高层管理者的关系以及与社会的关系等来衡量社会资本;边燕杰和丘海雄(2000)用企业法人代表的纵向、横向和社会联系来衡量企业的社会资本;陈晓红等(2007)在衡量中小企业的社会资本时主要衡量了企业家的教育背景、行政级别、获得的荣誉奖励以及企业家个人的社会关系等。上述文献在衡量企业社会资本时衡量的实质是企业家或管理者个人的社会资本。
应该说,用管理者或企业家个人的社会资本来代替企业组织的社会资本是不全面的,企业家或管理者个人的社会资本只能是企业社会资本的一部分,企业社会资本还应该有企业组织本身所拥有的社会资本。因而,后来的很多学者在衡量社会资本时,不再只包含企业家或管理者个人的社会资本,还考虑了企业组织的社会资本。如,石军伟等(2007)在衡量企业社会资本时,把企业社会资本分成三部分:一是企业与政府的关系,其实质是企业家个人的社会资本;二是企业的社会网络资本,实质是企业组织的声誉;三是企业组织的特有关系资本,指企业与供应商的关系网络、企业的销售网络等。周小虎和马莉(2008)的企业社会资本衡量指标包括员工之间的沟通和合作、企业与上级领导的关系、企业管理者的社会关系等。沈艺峰等(2009)衡量企业社会资本时把企业社会资本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企业高级管理者和企业股东的个人社会资本,包括任职期限、学历、工作经历等;另一部分是企业组织的社会资本,包括企业与政府的关系、与银行的关系等。蒋天颖等(2010)将中小企业社会资本分为社会网络、信任和共同愿景3个维度,既包括管理者个人的社会资本也包括企业自身的社会资本。赵瑞和陈金龙(2012)在衡量企业社会资本时,没有使用传统的问卷调查方法,而是使用企业的相关财务指标和数据,把企业社会资本看成企业的一种能力,具体分成内部资本和外部资本,衡量的内容既包括管理者个人社会资本,也包括企业组织本身的社会资本,并构建了企业社会资本评价指数,用财务指标来表示企业社会资本,有一定的创新和可取之处。
三、企业社会资本的经济后果
Habisch and Moon(2006)认为,社会资本像地球的重力一样,虽然你看不到它,但它却真实存在。社会资本的核心就是信任和网络。因为这些信任和网络连接,产生了相互的信任和合作,消除了交易成本,从而促使信息或知识的共享、创新,促进了团结,提高了企业的绩效。
(一)企业社会资本与企业绩效
资源基础观认为,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需要各种各样的资源,企业要想在竞争过程中比其他竞争对手拥有更多的优势,就必须拥有其他竞争对手所没有的资源或能力。企业社会资本之所以对企业来说非常重要,就在于企业通过自己所拥有的社会资本,可以获得其他竞争者难以获得的信息、资源,通过这些短期内难以模仿和复制的社会资本的运用,企业可以在组织内部以及与各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建立基于信任的高效的合作模式,通过与利益相关者的良性合作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财务绩效(Oh et al.,2004;边燕杰和邱海雄,2000)。张其仔(2004)在研究企业社会资本与企业绩效的关系时指出社会资本在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把社会资本分成短期和长期,认为短期内的社会资本可以帮助企业迅速扩张业务和规模,而长期社会资本可以显著提高企业的绩效。这对于新生企业和中小企业来说,企业社会资本更是至关重要。因为资源匮乏是它们的一个共性,且由于信用和声誉的缺乏,创业初期的企业难以在公开市场上自由建立资源渠道或进行资源交易。此时企业拥有的网络资源能够为创业者提供信用担保,融通资源、拓宽资源基础,对于新兴企业和中小企业开创市场非常关键,是影响新兴企业和中小企业绩效的关键因素(Li and Atuanene-Gima,2001;蒋春燕和赵曙明,2006;温素彬,2014)。石军伟等(2010)把企业社会资本分为等级制和市场制两种,等级制主要指企业与政府、银行等行政主体的关系,市场制主要指企业与竞争对手、上下游等主体的关系,并认为它们分别影响企业绩效的不同方面,等级制主要影响市场的占有率等,而市场制主要影响企业的运营效率等。
(二)企业社会资本与知识共享和技术创新
不同的企业和个人常常拥有不同的资源和技术,在社会交往和联系不通畅的情况下,互相之间不能很好地互通有无,因而不利于资源和技术的交流和扩散。而企业社会资本存在的目的就是加强和促进企业内部以及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从而有利于知识的扩散和技术的创新,特别是在高新企业和中小企业中(Chaminade and Roberts,2002;吴晓波等,2004)。Tsai and Ghoshal(1998)研究了跨国企业内部资源和技术流动的趋势,认为企业内部良好的沟通和联系是大型跨国企业之间资源交换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因素。Yli-Renko et al.(2001)研究了高新技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动因和条件,认为新兴技术企业与外界客户之间的关系可以促进新兴企业获得最新的知识,并通过这些关系和知识有效实施新产品开发和销售。我国学者王霄和胡军(2005)研究了中小企业的创新环境,认为企业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信任和合作以及社会联系和网络与企业的技术创新显著正相关。Cooke and Clifton(2003),张方华和林仁方(2004)等学者通过研究证明企业与外界之间的广泛和良好联系可以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Chang et al.(2010)根据2007 年中国台湾地区制造业1 000强企业的331份调查问卷数据,证实社会资本正向影响新产品创意和营销计划创意,而新产品创意和营销计划创意都能显著地提升新产品优越性。Pirolo and Presutti(2010)在研究社会资本对初创企业绩效增长的影响时指出,社会资本中的强联结和弱联结在新创企业从新建到发展初期的过程中对企业的财务绩效和创新有不同的影响,对于财务绩效而言,强联结和弱联结都是有用的,而对于创新绩效而言,弱联结对创新绩效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强联结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是负向的。
(三)企业社会资本与员工绩效
Leana and Van Buren(1999)认为社会资本影响了员工的职业发展、工作绩效与组织产出,并且在创造利于员工发展和增强组织忠诚的工作环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Dess and Shaw,2001)。因而Luthans and Youssef(2004)认为组织应该重点发展一些潜在的资源,比如社会、人力和心理资本,去发展和保持竞争优势。Shub and Stonebraker (2009)认为,强调组织结构、文化和授权的关系型管理战略可以促进员工忠诚,从而促进企业和员工之间长期友好相处。Ellinger et al.(2012)通过对服务行业顾客和员工的调查研究认为企业应该重视组织社会资本的投资和管理,这样可以显著提高员工的服务意识、工作表现和组织人际关系。周小虎和马晓莉(2008)认为,企业社会资本是企业非常重要的无形资源,为了增强企业对员工的吸引力,使得员工愿意留在企业工作,企业应该采取有效措施,促使企业内部员工之间建立良好的、秉持合作互利原则的行事规范,提高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
四、研究评价
由上述文献综述可见,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社会资本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对企业社会资本的认识越来越深入。通过对企业社会资本概念的研究,更明确了企业社会资本的内容和本质;通过对企业社会资本经济后果的研究,更加意识到企业社会资本对企业绩效的重要性,更加重视企业社会资本的积累和作用的发挥。
毫无疑问,这些研究成果为理解企业社会资本的作用机制、影响机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但仍存在一些有待于从理论上深入研究并给予明确回答的问题,主要有:
(一)关于企业社会资本的度量问题
当前实证研究中常常采用访谈或问卷调查的方法从企业社会资本的定义出发,结合本身的研究目的,设置有针对性的题干,从而获得特定研究所需要的企业社会资本数据。这类度量方法仅适用于特定的研究目的,普适性和客观性不足,严重阻碍了企业社会资本的定量研究。因此,有必要采取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法,建立企业社会资本的综合评价体系,对企业社会资本进行深入研究,从而拓展企业社会资本研究的范围,揭示企业获得核心竞争力和提高财务绩效的方法和途径,以利于企业未来更好的发展。
(二)关于企业社会资本形成机制的问题
企业社会资本当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社会资本是否有利于企业绩效的提升等经济后果方面,对于影响社会资本形成因素的研究还比较少,更不用说具体的形成条件和环境。因而,开展企业社会资本影响因素的研究,并开展企业社会资本积累的具体条件和环境的研究,对于企业积累社会资本、提升企业竞争力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 Bourdieu P. The Forms of Capital[M]. In John G. Richardson (ed.), 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f 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New York: Greenwood, 1986.
[2] Dess G. G., Shaw J. D. Voluntary turnover, social capital, and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1, 26(3):446-456.
[3] Lin N. Social Capital: A Theory of Social Structure and Action[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4] Nahapiet J., Ghoshal S. Social capital, 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the organizational advantage[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8, 23:242-266.
[5] Oh H., Chung M., Labinaca G. Group social Ccapital and group effectiveness: The role of Iinformal Ssocializing Tie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4, 47(6):860-875.
[6] 边燕杰,丘海雄.企业的社会资本及其功效[J].中国社会科学,2000(2):87-99.
[7] 边燕杰.城市居民社会资本的来源及作用:网络观点与调查发现[J].中国社会科学,2004(3):136-146.
[8] 蒋春燕,赵曙明.社会资本和公司企业家精神与绩效的关系――组织学习的中介作用[J].管理世界,2006(10):90-99.
[9] 温素彬.企业社会责任影响财务绩效的传导机制――基于多元资本共生的理论解释框架[J].会计之友,2014(9):4-9.
1 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中出现的问题
1.1 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中的不足
从市场的角度来看,高校图书馆向社会进行开放可以说是对双方都是有利的措施。目前许多学校在图书管理设置起了具有层次结构的种类书籍,其中还有专业相关的书籍等,这些都是为了能让教学与科研的相关人员能刚好的适应图书馆。然而就目前大多数的图书馆中的馆藏利用来看,只有和师生之间所运用到的书籍才会被利用,然而其他很多书籍就被放在了较高的书阁中,这种现象造成了很大的资源闲置浪费。然而在美国,各大的图书馆中的查询、阅读所获得的收益是非常大的,从中可以发现美国高校图书馆对于社会开放中的运用是多么的高。
1.2 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中的不足原因
1.传统观念的束缚
目前许多的高校图书馆中,由于传统的思想导致了其不能对社会形成良好的开放。原因在于传统观念中认为社会是一个复杂多变的生活环境,其中有许多形形的人,他们可以进入公共图书馆看书,而高效图书馆是为还没有进入社会的纯朴学生开放的,所以传统观念不能将社会中不好的东西带进图书馆,从而影响了高校图书馆的发展。这种错误的认识会对高校图书馆的开放造成很大的阻碍效果。
2.没有一个好的管理措施
如今高校图书馆中的资源利用率都不理想,这些现象基本上都是由我国对图书馆制定的一系列管理措施所造成的。在对书籍进行资源管理时,由于这种管理方式与体制在进行服务于资源建设时,往往都将思考点集中在了本单位本系统内部的需求上了,而内有进行全面的考虑。
3.团队意识降低、服务传统
一个好的高校图书馆其中离不开的就是服务性质,而服务性质就意味着人员的素质是否达标,其对整个高校图书馆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如今,图书馆相对于以前有了很好的发展,但是图书馆在高校中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导致了其需求度达不到标准,这种现象随之会导致一系列的内部员工问题,让图书馆队伍开始没有默契,团队意识降低。
2 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的应对措施
2.1 强化内部管理员工素养
为了能更好的让高校图书馆向社会进行开放,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改变传统观念,将观念进行更新改进,让图书馆变为一个开放式的图书馆,抛弃以往的只为本校提供服务的思想,采用新的观念将图书馆渐渐与社会进行结合。为了能更好的管理图书馆中的信息,需要对馆员的相关专业素质进行培训,要拥有具备高水平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等的专业人才,这样有了好的员工基础,再加大对外的服务力度,学会适应不同的形式与服务,从而让更多的读者得到满足。
2.2 建立对外服务机构
高校图书馆应该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具备一定的技能与知识,让这些人组成一个对外信息服务中心,需要将信息化建设作为根本,然后对地方政府不同时期进行研究,同时发现其对信息的需求情况,以便于政府进行决策。与此同时,在该校中还需要利用好自身图书馆的特点,要对每个企业或者个人的需求给予不同的服务。
2.3 加强图书馆资源共享
如今科技的发展速度迅猛,网络已经得到了很广泛的应用,如今图书馆也将网络进行了很有效地应用,创建了图书馆联盟,其能让图书馆之间达到一种共同的默契,在实行了资源共享的同时还达成了一定的收益,图书馆联盟正是能很好的为图书馆未来的发展道路设定明确的方向。在图书馆的资源共享的基础上,可以进行合作的参考咨询服务,这种服务效果不仅会满足师生的需求,同时还可以为社会付出一定的贡献。
2.4 高校图书馆数字化管理
对图书馆的管理方法不仅仅局限在实际的管理方面中,可以结合时代科技的发展,建立一个网络图书馆,利用网络科技将书籍中的内容进行导入到网上,以便于满足更多广大的读者进行阅读。目前许多高校都具备相应的先进设备,这些设备对图书馆的网络系统与资料整理都有很好的处理能力,这样能让高校图书馆更加融入对社会的服务中来。
2.5 完善图书馆相关制度法规
图书馆在我国的法律法规中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规章制度,这种情况让我国的图书馆呈现出一种无法可依的尴尬状态。虽然我国此前针对图书馆进行了一些条列与规定,但是这些制度都只是客观规定的,而没有通过国家的立法机构进行指定,所以不具有法律强制性。所以需要国家完善图书馆的相关法律法规,来更好地为高校图书馆对社会开放提供一个好的依据。
(讯)2017年6月12日至13日,IMT-2020(5G)推进组在北京召开了2017年IMT-2020(5G)峰会。大会以“5G标准与产业生态”为主题,邀请工信部领导以及数十家国内外主流移动通信和相关应用单位专家500多人参加了会议讨论,面向业界了《5G经济社会影响白皮书》。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移动通信每十年出现新一代革命性技术,持续加快信息产业的创新进程,不断推动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当前,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正在阔步前行,它将以全新的网络架构,提供至少十倍于4G的峰值速率、毫秒级的传输时延和千亿级的连接能力,开启万物广泛互联、人机深度交互的新时代。作为通用目的技术,5G将全面构筑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基础设施,从线上到线下、从消费到生产,从平台到生态,推动我国数字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本报告测算结果显示,2030年,在直接贡献方面,5G将带动的总产出、经济增加值、就业机会分别为6.3万亿元、2.9万亿元和800万个;在间接贡献方面,5G将带动的总产出、经济增加值、就业机会分别为10.6万亿元、3.6万亿元和1150万个。
5G正处于技术标准形成和产业化培育的关键时期,全球各国在国家数字化战略中均把5G作为优先发展领域,强化产业布局,塑造竞争新优势。我国要紧抓这一历史性新机遇,加大统筹推进力度,加快5G产业化进程,超前部署网络基础设施,营造产业生态环境,深化各领域融合应用,全面开创5G发展新局面,为全球5G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来源:信息通信研究院 编选: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
全文链接:《5G经济社会影响白皮书》
做数字采集者,我开心
数字采集是统计的第一道工序,它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数字加工和开发的质量。近年来由于企业、居民对于统计工作的不理解以及对商业秘密、个人隐私保护意识的增强,大型普查和专项调查时常会遭遇“门难进、脸难看、题难问”等尴尬,这些都导致数字采集工作难度加大。记得在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期间,出于各种原因,平房区的有些住户并不配合普查。在那段日子里经常看到,身边的同事为了核准一个统计数据,不厌其烦地给住户打电话核实,或是一趟趟地实地入户,却屡次无功而返,但是他们始终面带微笑,解释着统计工作与百姓生活的联系。有些调查员为了不影响住户孩子学习,趴在煤堆借着手电筒的光亮填写普查表;也有些调查员为了不耽误普查进度,白天在医院陪护生病的家人,晚上又坚持入户调查,以行动诠释着统计人的工作职责。最终我们通过宣传依法统计理念,介绍普查数据服务政府相关部门如制定社保、医疗等与大家切身利益相关政策的积极作用,以法服人、以情感人,赢得了辖区居民的理解与配合,并顺利完成了普查数据采集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当年迈的老奶奶拉着我们的手,误将我们当成政府了解民生的工作人员述说自家住房、生活的困难时,我们更感到作为政府统计工作者肩负的重大使命。统计调查是“访民情、听民意”的重要手段,统计部门是采集源头数据的重要部门,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将采集到的数字真实、准确、完整、不走样地传递到有关部门。作为数字采集者,我开心。因为我知道,通过我们基层统计人的一双双手,我们采集到的一笔笔数字、一户户数据经过科学的加工计算后,最终会汇集成国内生产总值(GDP)、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居民“类”消费支出等宏观经济数据,以更好地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脉搏,有效反映我国经济社会的运行状况。
做数字加工者,我快乐
数字加工是承接数字搜集与开发的中间环节,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繁杂的源头数字只有通过科学的加工整理,才能汇集成可以公布的统计数据。政府统计部门,在很大程度上扮演着数字加工者的角色。记得刚开始时,为深入了解单位发展现状和需求,我到企业走访调研时,企业曾发牢骚说,“我们单位就这么小,你们政府工商、税务、统计等多个部门轮番上阵,指导检查,我们日常工作都没办法正常开展了”,“我们单位这么小,好几百个的数据都比不上一个大单位的数据,统计数字填准了有多大作用、有什么意义呢,我们的需求又会受谁关注、什么时候可以得到解决呢”。随着局面的逐步打开,我们以《特色功能区经济社会发展解析》、《特色功能区手机报》、专题汇报等系列常态化产品为主打,主动加工功能区数字,搭建沟通桥梁促进企企合作、银企合作及政企对话,工作成效凸显。比如德胜工商所根据统计调查结果,将便民窗口设置在孵化器内,方便中小企业办事,赢得了单位的一致认可;在科技与金融研讨会上,急需资金扶持的科技企业与银行达成了贷款的初步意向。
后来,特别是年报期间,经常会有单位主动打电话说,“你们统计局什么时候有空,欢迎来我们单位指导一下统计工作,看看我们的基础工作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提高的”;或者“我们的发展需求能否有效反映”;又或者有关委办局未到季度手册印发的时候就询问“你们的功能区季度数据什么时候出,我们急需这个数据的支持”。看到这样的转变,作为数字加工者,我感到快乐,快乐于我们的统计工作日益受到基层单位和相关部门的理解、配合与关注,快乐于我们的统计数据、统计成果能够有效反映基层单位的发展诉求。
做数字开发者,我自豪
数字开发是加强数字流动、循环、活化的必要手段。俗话说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统计数据活化,才能更好促进统计制度改革和统计工作健康发展。还记得自己在参加统计大讲堂时,一位教授曾说,“政府统计部门掌握了大量的经济社会数据,可是由于繁重的日常统计报表、调查工作,很多数据都没有得到及时的开发和挖掘,很可惜。”近年来,我们加大了对统计数字的开发力度,深挖数据背后的含义和趋势,提升统计产品的科学性和品质。
一、着眼文化建设,大力推进档案事业大发展
以文化建设为己任,努力加强档案资源建设。推动文化建设,必须建设与之相适应的档案资源。各级档案工作者要奋起努力,争取使档案工作被经常列入领导议事日程,列入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列入财政预算,列入党政工作报告及检查考核体系;要努力建立覆盖面广、种类齐全的档案资源体系,为社会各方面利用档案信息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使档案资源体系覆盖到城乡全体居民,覆盖到民生的各个方面,覆盖到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要建立强大的档案利用体系,对社会各方面发展发挥更强的影响力和更大的贡献率,把档案利用体系覆盖到城乡、社区和全体百姓,不断提升档案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力和贡献率。
以文化建设为己任,努力打造档案文化精品。各级档案工作者,要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式,充分利用档案资源优势,灵活运用各种形式,精心打造档案文化产品,特别是具有影响力的精品,使档案文化产品成为文化产品中的一种特色产品,成为推动文化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线。要运用各种手段,为各类文化产品的创造提供营养。
二、着眼文化建设,大力加强档案资源建设
围绕经济社会发展,扎扎实实做好档案工作。档案工作要立足实际,着眼经济社会发展这一中心,积极做好相关档案工作。围绕“三农”工作,培育一批新时期农业农村档案工作的典型,推动档案工作更好地为新农村建设服务,要重点建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社会保险等方面档案。围绕经济结构调整,各级档案部门还要帮助企业建好用好知识产权、新兴产业、节能减排、低碳排放等方面的档案,更好地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服务。
从创新社会管理入手,拓展民生档案工作。服务民生是档案部门一项长期而重要的工作,要从创新社会管理的高度不断完善民生档案。各级档案部门要高度重视民生档案在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方面的重要作用,围绕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服务民生,重点建好用好劳动合同、司法公证、就业培训、社保医保、经济适用房、房产地产、住房公积金、信誉信用、安全生产、食品药品质量等方面档案。推动民生档案工作向深度、广度拓展。
抓住机遇,推进档案数字化建设。要充分利用落实两办《意见》这一有利时机,加快档案数字化建设,各级档案部门的主要负责同志要高度重视,要作为重(下转第48页)(上接第37页)点工作亲自抓,积极争取各级领导和财政部门的支持,以时不我待的精神,扎扎实实地推进档案数字化建设。加大投入,突出解决好档案数字化工作中亟需解决的设备、技术、人才等问题。努力解决好档案信息化硬件设备、信息安全、新型载体保护、不同载体信息转换等,力争早日实现馆(室)藏档案数字化。要加强对重点档案的抢修和保护力度。加快选拔和培养档案信息化人才,更好地发挥信息技术对档案的支撑和服务民生的作用。
着眼长远,推进档案馆库建设。要充分利用好国家加快中西部档案馆建设的政策和两办《意见》落实的契机,各级档案部门的领导要高度重视,要作为重点工作亲力亲为,积极争取上级领导及发展改革部门、财政部门等对新馆建设的支持,力争新建、改建和扩建,使档案馆库建设早日达到新的标准,为档案资源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着眼文化建设,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摘要:文章对新形势下加强图书馆特色馆藏资源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进行了全面分析,阐述了加强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所坚持的基本原则,从不断优化与调整图书馆馆藏的方向,强化特色文献的收藏、加快图书馆特色馆藏的信息化与数字化建设、借助网络资源平台有效实现图书馆之间在特色馆藏上的资源共享、加强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需要加大图书馆特色资源整合力度等四个方面提出了现实途径。
中图分类号:G2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3)03-0101-03
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以及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广大读者对图书馆资源需求呈现出日益增长的趋势;但是当前图书馆大众化的服务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广大读者的现实需要,加强图书馆的特色馆藏资源建设已经成为各地图书馆建设的重点。特色馆藏是指一个图书馆所收藏的文献资料具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理解:一是指一个图书馆中独具特色的部分馆藏;二是指一个图书馆总的馆藏体系具有与众不同的特点。网络信息新形势下,馆藏资源的特色馆藏建设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教学科研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新形势下加强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1是图书馆加强自身建设、更好地提高服务质量的现实需要
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各地建设了诸多大大小小的图书馆,然而这些图书馆真正具有专业性和特色性的却是凤毛麟角,基本处于“你有我有大家有,你无我无大家无”的状况,图书馆馆藏特色严重缺失,不利于提高读者查全率与查找资料的兴趣。在这样的形式下,如果采取特色馆藏建设,能够使图书馆藏书由多变精、由杂变专,促使图书馆形成自身的特殊,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读者需要。网络信息化条件下的图书馆强弱的重要标准不仅要衡量其馆藏资源的多少,还要衡量图书馆为用户提供了多少有价值的信息和资源。加强建设特色馆藏更有必要,有利于向用户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使读者省时省力,快捷方便获取所需资料,从而提高馆藏资源的使用率。
12是新形势下缓解图书馆经费紧张、重复订购与馆藏缺藏矛盾的现实需要
借助于现代化信息技术实施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能够有效缓解图书馆建设的经费紧张的问题,有效解决图书馆资源重复购买的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更新的加快,文献出版物增长迅猛,据统计,现在我国年出版图书10万多种,公开发行的报纸2,200多种、期刊8,100多种。同时,全球性的纸张短缺和印刷成本上涨使书刊价格急剧上升。在这种形势下,图书馆所需经费应不断增加,图书馆建设过程中经费缺口现象依然比较严重。从图书馆现存实际出发,积极建立完善一个按照“各种取向、构建特色、满足服务对象”的原则进行特色馆藏建设势在必行。与此同时,实施特色馆藏建设还能够有效节约资源,避免图书资源重复购置的问题,有利于缓解经费紧缺的矛盾。当前我国图书馆在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中重复订购与缺藏的矛盾还相当严重,而至今国家没有一个规范的藏书标准和统一的馆藏规定,各个图书馆采集文献都是采取“各自为政、以我为用、我行我素”的方法,图书馆之间的彼此沟通与合作力度比较欠缺,期刊重复订购现象很普遍。特色馆藏的建设可以有效地避免这些矛盾的出现。
13是信息化条件下更好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现实需要
新形势下,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与网络化发展的驱使,使图书馆资源共享与交流成为一种可能,图书馆之间的资源交流共享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和延伸。信息网络化图书馆不再是某一个单纯的、独立的馆藏,而是整个网络图书馆馆藏的总和。新形势下,图书馆加强馆藏资源建设,是图书馆提高资源建设质量、避免图书馆资源建设浪费、提高馆藏资源利用效率的必然要求。实施馆藏资源特色建设、进行馆藏资源的共享能够有效实现图书馆合作单位之间更好的分工合作,适应信息网络时展的现实需要。图书馆资源共享是信息化条件下建立在特有馆藏基础之上,更好地为图书馆合作单位、为广大读者提供更加便捷高效和优质的资源服务;用户只要在电脑的帮助下,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够有效便捷地搜索和检索到图书馆有关的文献资料,实现足不出户就能够了解到自己需要的文献信息。
2新形势下加强图书馆馆藏特色建设需要坚持的基本原则
21坚持满足广大读者现实需求为原则
图书馆在加强馆藏特色建设过程中一定要从广大读者的现实需求出发,加强对广大读者现实需求状况的调研;在文章第一部分通过对新形势下加强图书馆馆藏特色建设的重要性进行的分析可以看出,图书馆馆藏特色是图书馆生存与发展的命脉;图书馆在特色馆藏建设中只有满足了广大读者的现实需要才能更好地显示出服务经济社会的价值和作用。图书馆特色馆藏既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还要从不同读者层次、不同群体读者需求现实出发,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学科文献体系和有突出特色的文献结构框架;在注重收集特色文献信息的同时,一定要从读者层次的不同需求出发,重视其专业性、系统性。
22坚持在特色馆藏中各种载体文献的最优化组配的原则
图书馆在实施了自身特色馆藏发展战略之后,要从图书馆自身实际出发,选择最佳组配方式,也就是要将涉及特色馆藏的图书馆各类信息资源等纳入图书馆馆藏特色之中,逐步形成一个结构合理的馆藏体系。
23坚持构建具有本馆特色数据库的原则
图书馆要根据本馆实际情况,逐步形成具有图书馆与图书馆所在地相结合的特色数据库。在推动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中,图书馆与图书馆所在地的数据库是图书馆的命脉。尽管特色数据库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但是图书馆的数据库建设在图书馆特色馆藏资源建设中却发挥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24要坚持合理使用经费、走资源共享道路的原则
对于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来讲,经费始终是处于瓶颈环节,很多图书馆之所以特色馆藏建设成效不明显就在于经费短缺。因此,图书馆一定要坚持合理使用经费、合理分配经费的原则,大力发展电子资源、数据库建设。由于图书馆资源建设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因此,在推进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中一定要积极走出去,开展与其他图书馆之间的合作,走联合引进的道路,共建共享,整体保障,形成一个集中和分布相结合、二次文献和一次文献相结合的数据库系统。
3新形势下加强图书馆特色馆藏的现实途径
31不断优化与调整图书馆馆藏的方向,强化特色文献的收藏
优化和调整图书馆馆藏的方向,强化特色文献收藏是图书馆加强特色馆藏建设的重要途径。首先,要在特色馆藏相关政策的指导下,图书馆在现有经费基础上,重点收集一些重点领域、热门领域、重点学科、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的特色文献,通过采购、交换、赠送等方式进行重点收藏、重点建设,以保证这些特色文献资源的系统性、完整性,通过多年的积累逐步形成图书馆藏书体系的核心馆藏。其次,要重点推进图书馆所在地的地方性特色馆藏建设。一般来讲,地方性文献是记载图书馆所在地过去与现在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地理、重要人物事件、风土人情及民间习俗等方面内容的书刊文献。图书馆开展地方性的文献收藏是推进图书馆特色馆藏的重要途径。要重点收藏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的文献资料、收集与地方发展紧密相关的历史文化文献资料、收集本地历代名人政客的著述等。最后,要积极开辟文献收集的渠道,如果没有现实可行的渠道,图书馆馆藏建设无从谈起;因此要积极开辟图书馆文献信息的交流网络平台,实现与其他图书馆之间、与政府相关部门之间,采用共享、交换、赠送的方式获取图书馆需要的相关资源,为本馆的特色馆藏建设奠定基础。
32加快图书馆特色馆藏的信息化与数字化建设
在推进图书馆馆藏特色建设的过程中,实施馆藏资源数字化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必然要求;特色馆藏资源的数字化建设是图书馆信息化和数字化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新形势下,如何将特色馆藏实现数字化,并利用信息化的网上图书馆更好地完善和发展自身的特殊馆藏,具有深远的意义。在加快推进图书馆特色馆藏的信息化与数字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下的方式:首先要确保馆藏资源传统特色文献的数字化,尽量确保图书馆原有图书、期刊在版式版貌上的原始状态;数字化后的图书馆信息要尽力满足各个阅读群体的要求,本着简单易操作的原则予以实施;其次,改革传统的图书馆资源购买、引进与储藏手段,对于一些数字资源可以采取直接采购的方式或者有计划地购买具有本馆特色的电子出版物和一些多媒体资料。这是信息化时代突出图书馆馆藏资源特色的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需要指出的是,这种途径耗资比较大,图书馆一定要在资金和经费实际基础之上;尽管投资比较大,但是可以跨越人力障碍等一些主观因素,在推进馆藏资源建设中达到“捷足先登”的效果。再次,推进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中要积极采取网上延伸的战略途径,充分借鉴和利用网络的文献资源,不断延伸自己的数字化特色馆藏。因为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拥有全球各地的大量信息资源,不断挖掘特色,更好地补充图书馆自己的特色馆藏。
33借助网络资源平台有效实现图书馆之间在特色馆藏上的资源共享
在推进特色馆藏建设的时候,要积极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建设,推进网络服务。现代信息条件下,图书馆特色馆藏和资源共享是相互依存的。如果没有图书馆的特色馆藏,那么有效的资源共享就无从谈起;如果图书馆之间在深入合作的基础上将自己的特色文献等建成数字信息库,通过数字信息库形成特色文献资源网,让图书馆特色服务走上资源共享的信息化之路,使图书馆之间形成良好的优势互补,为广大读者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特色文献资源,为深化特色服务提供必要的保障。
34加强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需要加大图书馆特色资源整合力度,积极开展各项特色服务
特色馆藏是图书馆开展特色服务的基础,特色服务反过来又推进了图书馆特色建设的进程,使图书馆更好地发挥自身功能,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伴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读者用户的需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图书馆必须要根据读者需求的变化开展特色服务,利用多种形式的服务不断满足读者的现实需求。首先,要开展特色的信息查询服务。图书馆要在现有信息资源进行整编组织的基础上,统一编制一些索引、手册和指南等,更好地服务读者的查询,找到适合读者所需要的信息服务。在开展图书馆特色信息查询服务的过程中要积极开创一些便捷、实用、易行的查询方式,例如可以开辟一些专业化、智能化和个性化的信息服务。其次,要不断开展图书馆馆藏资源的增值服务职能。图书馆在推进特色服务的过程中要本着本馆特色馆藏为主要内容,重视相关信息市场研究,在此基础上充分掌握其客户的需求,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在对客户现实需要的基础上充分运用馆藏优势和人才优势,对信息进行深加工,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开发出具有本馆特色相应的信息产品,推进其走入市场产生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4结语
图书馆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广大读者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图书馆建设飞速发展。作为承担着社会化的文化教育机构和文献信息中心,其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基础就是馆藏。图书馆只有不断加强自身的特色馆藏资源建设、在经济社会中找准自身发展目标,满足广大读者现实需求、坚持特色馆藏与传统馆藏资源均衡发展、实现特色馆藏中各种文献载体最优化,切实从不断优化与调整图书馆馆藏的方向,强化特色文献的收藏、加快图书馆特色馆藏的信息化与数字化建设、借助网络资源平台有效实现图书馆之间在特色馆藏上的资源共享、加强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需要加大图书馆特色资源整合力度,积极开展各项特色服务等方面入手,才能在信息社会中发挥自己的功能和作用,促进图书馆事业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ZK(#]王晋生浅谈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的建设原则[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6)
[2]黄强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图书馆特色服务[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
[3]洪全信息检索与利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4]柳群英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检索技术[J]现代情报,2003(9)
[5]柳群英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与信息化服务[J]现代情报,2004(5)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任务。我国地域辽阔,各地情况千差万别,推动科学发展面临的任务也有所区别。只有从本地实际出发,发挥优势,创新思路,真抓实干,才能有效推动科学发展。__省__市__区是一个古城区,土地面积有限,自然资源匮乏,但文化资源丰富,人文底蕴深厚。近年来,__区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到,推动科学发展必须立足实际、创新思路,充分发挥文化的重要作用。
坚持文化立区,增强发展动力。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如何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分析论证,__区提出文化立区的发展战略,制定了文化__行动计划,积极打造文化__品牌,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动力和活力。具体措施是:以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为龙头,调整产业结构,大力提升传统服务业的文化含量,大力发展以智力、创意为主要特征的现代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大力推动文化与旅游、商贸等的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提升文化品位,优化发展环境。实现科学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环境。如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__区立足于文化资源丰富、人文底蕴深厚的优势,坚持从提升文化品位入手,注重在城区改造和建设中融入文化内涵,在城区管理中注入文化因素,努力形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良性互动的氛围,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城区改造和建设中,坚持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累计投入上亿元资金用于改造和建设一批重点基础文化设施,既保护了古城风貌和格局,又拓展了其功能和作用;在社区综合整治与背街小巷改造等工程中,利用设置文化标识、增加文化元素等形式,彰显人居环境的文化特色;在城区管理中,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环境卫生、市容市貌、平安综治等工作的数字化、网格化,提高城区管理的水平和效率。
推进文化惠民,共享发展成果。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加强文化建设,推动科学发展,目的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围绕这一目的,__区积极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努力让广大市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的投入,构建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为广大市民搭建交流平台、提供活动场所;成立__艺术团、爱之声合唱团、吴门艺术团、蒲公英艺术团等文化团队,举办__文化艺术节、社区文化节、民俗文化节等文化活动,吸引市民广泛参与,丰富市民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市民文明素质。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嘉峪关市把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作为实现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的支点和动力。
嘉峪关市市长助理孟雅奇说:“嘉峪关市将着力建设智慧城市信息化体系,发挥信息化在产业发展、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居民生活等方面的有效作用,有力促进经济社会各方面有序发展。”
近年来,嘉峪关市不断夯实信息化发展基础。市政府先后与三大电信运营商的甘肃分公司合作建设了无线数字嘉峪关智慧雄关等项目工程,投资近13亿元,以数字企业、数字政务、数字生活、数字旅游、数字教育、数字交通、数字农业、数字城管等8大领域为切入点,积极推广先进信息化应用技术,实现信息化工作的提速。
嘉峪关市着力加大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形成了基础设施完善、覆盖全面、制式交叉的全市信息网络。同时不断加快政务信息化建设,建成了政务专网和各部门政务网站,强化网上政务公开,推进了阳光政府、服务政府。
不仅如此,嘉峪关市还利用信息化助推产业发展。在工业生产领域,积极扶持企业引进现代信息技术和设备。在农业生产领域,积极引导现代农业示范园等日光温室中建设温湿度监控系统,实施农业大棚的远程监控,提高了农业生产的高效、科学管理。在商贸流通领域,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健全各类物流信息共享平台。
利用信息化提升社会管理创新能力是嘉峪关市的又一目标。2010年,嘉峪关市被确定为全国35个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城市之一,2012年又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培育的9个社会管理创新典型培育城市之一。嘉峪关市设立了社会服务管理中心、社会矛盾大调解中心、城乡一体化服务中心三个中心,初步实现了城市管理的数字化、智能化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交通、医疗、社区、居家、养老等各个层面的工作都汇聚在城乡一体化服务中心。其中,有需要的老人只要拨打12345“一键通电话”,中心就会专门派人给老人提供综合化智能化服务。
事实上,这个服务热线与嘉峪关市970多个监控点、50多个机关事业单位和47个城乡社区实现了互联互通,实现了公共管理、社会服务、应急指挥三大业务职能,建设了应急管理、网格化管理、社会服务和辅助决策四大系统,建立了人口库、法人库、宏观经济库、地理信息库、应急资源库等五个数据库,为全市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与此同时,嘉峪关市还积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行“市-区-社区”三级管理服务层级,实行“扁平化”管理。
电子审计体系的基本特性是顶层设计、总体规划和效能目标。电子审计体系的顶层设计,是以不断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为目标,以不断提高审计履职能力为核心,从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和实现方式的角度,整合现实需求、挖掘潜在需求、预期发展需求,进行审计业务与管理数字化实现方式和组织管理模式的整体架构,构建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国特色电子审计体系。电子审计体系的总体规划,是规划信息化环境下审计事业发展的三大深化组合。即:对审计业务、组织管理和决策支持的深化组合,对全国各级审计机关信息化协调发展和审计协同机制的深化组合,对电子审计在国家电子政务中的基础设施依托和功能作用发挥的深化组合。电子审计体系的总体规划是电子审计体系顶层设计的具体体现。电子审计体系的效能目标,是通过不断提高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监督能力,查处重大违法违规问题,规范公共财政管理秩序,推进政府民主法制建设,促进宏观经济政策落实,维护国家经济社会安全,充分发挥审计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免疫系统”功能。电子审计体系的效能目标是电子审计体系顶层设计的目标与归宿。
从现代信息技术和方式运用的构成角度看,电子审计体系的框架包括审计业务信息化、审计管理数字化、电子审计标准化和审计队伍信息化等方面。
一、审计业务信息化体系
审计业务信息化是电子审计体系中实施审计监督法定职能的核心部分。审计监督的目标是促进财政财务收支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鉴于各类经济活动对国家经济社会的影响程度、运行规模、业务关联等方面的差异性,需要规划、建设和完善应对各类经济领域的现场审计、联网审计、跟踪审计等多类型组织实施模式和技术实现系统。
1.建设和完善政府预算执行、宏观政策投资项目、重大民生工程和资金、金融和资源环保等重要经济行业的审计数据分析系统,构建多专业融合、多视角分析、多方式结合的信息化审计方式,建立审计获取各类经济领域的大集中审计数据资源和审计方法智力资源的国家审计数据中心。
2.建设和完善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等全国性审计项目统一组织管理的审计组织模式,中央地方四级互联、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远程审计和远程办公的认证通道,形成国家审计交换中心。
3.建设和完善以影响宏观经济健康运行的重要行业为对象,以及时采集数据、及时分析预警、及时反馈信息、及时督促整改为特征的联网跟踪审计模式; 以影响微观经济管理规范的行政事业和企业团体为对象,以现场采集数据、现场分析取证、现场汇总报告为特征的现场审计模式,形成联网审计实施系统和现场审计实施系统。
4.建设和完善信息系统等级保护、运行监控、信息安全交互、身份认证和权限控制、安全审计等内容的安全防护系统,信息系统运行维护服务、应用咨询服务、应用培训服务和信息资产运维服务的服务队伍和服务机制,形成审计信息系统安全保障体系和服务保障体系。
二、审计管理数字化体系
审计管理数字化是审计业务信息化的重要保障和支撑。鉴于审计管理要确保审计业务实施的项目组织和结果报告的有效开展,需要建设和完善审计业务管理、行政组织管理和审计决策支持的审计管理系统,构建审计计划项目的业务实施管理、项目质量控制、结果信息、智力资源保障、成果信息综合利用和机关行政保障等方面的审计管理数字化体系。
1.建设和完善以审计项目计划决策、审计项目组织实施、现场审计组织管理、审计机关决策指导、审计结果报告与公告、审计成果信息利用、审计资源调配和机关事务处理等审计管理全过程数字化,全面提高审计机关计划项目的质量和水平。
2.建设和完善以审计计划项目编制检查、现场审计实施检查、审计信息复核和审理等质量控制全流程数字化,全面提高审计机关计划项目的质量控制能力和水平。
3.建设和完善为实现业务信息化和管理数字化提供有效支持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预算财务管理、计算机技术配置管理等的机关行政保障数字化。
4.建设和完善支持数据、语音和视频相融合的网上培训数字化,支持电子数据和辅助工具的模拟审计培训数字化,计算机审计中级培训和特定方向的综合培训等审计人员素质培训数字化。
三、电子审计标准化体系
电子审计标准化体系从信息系统建设和运行角度看,包括应用系统、信息资源、主机系统、网络系统、安全系统、机房设施、系统部署服务和系统运行服务等方面的标准规范;从电子审计实施的角度看,包括现场审计作业、联网审计作业、审计项目管理、审计质量控制、审计信息交互和审计业务协同等方面的标准规范。由于国家审计涉及到政府预算、海关、税务、金融、企业、投资、社会保障、资源环保等多领域的经济活动,利用电子审计方法体系对审计获取的多领域经济数据进行分析,是电子审计信息系统总体规划的核心。于是,电子数据的获取、建设和利用的规范,以及电子审计方法体系规范,成为电子审计标准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1.制定电子审计获取数据的接口标准。按照国家关于会计制度和财务准则的相关规范,从数据元素入手,对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事业会计、企业会计、银行会计和ERP、GRP系统等会计核算软件的各类数据文件,进行文本文件输出数据格式和计算机软件数据接口XML的规划,进而形成各类会计核算软件数据接口的国家标准,满足财政、税务、审计等经济执法部门获取数据的需求。
2.制定电子审计数据规划标准。电子审计要实现对电子数据的纵向历史分析和横向关联分析,必须要对审计获取的各类经济领域电子数据进行标准化。按照以元数据为基础的审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规划,从最基本的核心元数据和数据元素入手,对政府预算、金融、企业、投资、社会保障、资源环保等多领域的审计数据,进行基础数据表、代码数据表和分析数据表的规划,审计署系列《计算机审计实务公告》,成为全国各级审计机关共同遵循的数据标准。
3.制定电子审计数据库建设标准。其要求是将审计获取的电子数据按照电子审计数据规划标准,建成满足电子审计应用的数据库。按照元数据库、主数据库、信息资源目录库和各类专业审计数据库的体系架构,构建满足审计主题模型应用的主题数据和各类专业审计数据集市的规范,形成国家审计数据中心数据仓库的数据库建设标准。
4.制定电子审计方法体系标准。审计方法体系是电子审计的灵魂,是广大审计人员的智慧结晶,是审计信息化最重要的智力资源。制定电子审计方法体系标准,不仅可以使各级和各地审计机关之间实现审计方法的智力资源共享,而且可以实现审计方法的持续性扩展、扩充乃至提升为审计知识资源。从分析某一经济活动的实体和关系入手,构建实体关系模型(ER模型)和数据模型,寻找审计关注的控制点,进而规范审计方法的名称、代码、目标功能、分析步骤、流程图和方法语言等各类要素,形成电子审计方法体系标准。
四、审计队伍信息化体系
审计队伍信息化是电子审计体系中实施审计监督法定职能最重要的基础。
1.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技术过硬、作风精良的信息化审计队伍,是电子审计体系的核心。因此,要把提高审计队伍自觉服务于科学发展主题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的政治觉悟放在电子审计建设的首位,把提高审计人员对经济形势的科学判断能力和对重大问题的审计业务处理能力作为电子审计建设的重点,把提高审计人员的信息化思维能力和计算机审计技术水平作为电子审计建设的关键,把增强审计人员以规范审计权力行使为核心的廉政意识和拒腐作风作为电子审计工作的生命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