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安全职业教育培训范文

安全职业教育培训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安全职业教育培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安全职业教育培训

第1篇:安全职业教育培训范文

关键词:矿建施工企业;职工安全思想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24-0000-01

一、企业职工安全思想培训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

人的思想因素、安全设施因素、工作环境因素是影响矿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三大要素。工程安全事故的发生往往是由于职工安全意识不到位,安全思想有松懈,安全制度不健全而造成的,这也是为什么在安全设施完备、工作环境改善的前提下,工程施工建设中仍然发生安全事故的原因。因此,打造安全型矿建企业,保证工程施工建设安全,必须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导向作用,着重从职工的思想意识入手,加强对职工安全思想教育和安全业务培训,将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同企业的安全教育培训进行有机结合,使其相互渗透,才能有效提高职工安全生产的意识和主动性。

做到思想政治工作与安全生产工作的有机融合,就是要充分发挥职工思想培训在职工队伍中思想引导和人心凝聚的作用。通过宣传教育引导干部职工树立起“安全第一”、“不安全不生产、隐患不消除不生产”的安全价值观和主动学习安全操作知识,遵守安全规章制度的安全思想,强化职工“安全红线”意识,充分调动职工安全生产的自觉性、实践性和创造性。加强企业文化宣传,树立安全先进榜样,充分发挥榜样的统一思想和凝聚人心的作用,在干部职工队伍中形成保施工安全,促企业发展的思想共识和行动规则,从而使广大职工为企业的安全生产和建设工作做出更大贡献。

二、当前矿建企业职工安全生产思想的现状

矿建企业施工作业环境复杂,工作量大,并且对工程质量、时间等要求较高,这些情况都会对给职工的意识、心理带来一定影响,使有的职工在思想上出现一些情绪波动,或是工作中产生了一些麻痹、大意,这些都对矿建企业正常的安全生产秩序造成了一些不利的影响。

1.在安全工作中存在侥幸心理

矿建施工安全工作有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安全设备也有相应的操作规程,但在实际生产工作中,有的职工在安全方面却存在一些侥幸心理,在工作中图省事、怕麻烦,认为偶尔违章一次没事,久而久之形成习惯性违章,事故的发生也就在所难免了;还有一些职工在施工任务不紧的时候尚能按章操作,但是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时候,为了赶时间、完任务,就把安全生产工作忘到脑后了,这些给工程项目的安全施工作留下了不少的隐患。

2.安全管理者的整体安全意识不强

安全管理者整体安全意识不强主要体现在对生产指标和经济效益的片面重视。一些管理人员在布置工作时,只强调工作任务,而对工作中的安全注意事项和危险控制点却少有提及,使职工在工作中只注重工作任务的按时、按标准完成,对安全工作却产生了麻痹大意;有的领导开会的时候讲安全多,在作业现场讲安全少,这样安全生产思想的宣传效果不佳,逐级传达到职工的时候,可能已经大打折扣了。

3.职工队伍整体文化水平参差不齐

近几年来,矿建企业职工整体的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有了较大的提升,但仍然存在着文化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而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安全思想培训工作往往是用一个标准来面向全体职工的,这就造成了一些职工对企业安全思想和安全技能培训内容的难以理解和消化,不能学以致用。同时也难以悟透企业的一些安全政策和制度,由此导致出现了一些职工安全意识不到位、安全技能不达标、安全政策吃不透,职工整体的安全能力较差的情况。

三、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提高职工安全思想意识

安全就是政治,安全先于一切、安全高于一切、安全重于一切。不管任何时候安全的思想都不能放松,强化职工安全思想认识,杜绝生产工作中安全松懈的行为,保证企业正常生产秩序,是矿建企业职工思想培训教育工作的重心所在。我认为,应该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提高职工安全思想意识。

1.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宣传和培训教育方面的优势

将安全思想文化与宣传培训工作紧密结合,努力营造企业安全生产的思想环境和文化氛围,使企业职工能够感受企业安全文化、学习安全操作技能、提升安全思想意识、形成安全行为惯性。由此,在企业中形成时时有教育、处处有宣传、人人受培训的良好的企业安全思想培训学习环境,以此来全面提升职工队伍整体的安全能力,确保项目施工建设的正常进行。

2.提升职工安全思想培训的质量

增加职工接受安全思想培训的机会,例如可以利用班前班后会、安全专题会的机会进行安全生产提示和安全经验总结,组织职工学习安全生产法规和安全操作规程;或是在职工工作岗位、施工现场和上下班途中通过设立安全宣传栏、张贴安全标语的形式,宣传安全思想,表彰安全先进典型。坚持将安全思想培训工作做到生产一线,做到职工身边,加强与职工的沟通交流和对工作环境调查,正确把握职工的思想脉搏和了解职工工作环境的安全状况,根据职工的所想所盼、所依所靠来开展安全思想培训工作。

第2篇:安全职业教育培训范文

关键词:中职学校;实习;安全标准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10-0127-02

职业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过程与生产、服务过程的各个环节密切相关,职业学校的实践教学是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由书本走向就业的接口,是学生养成良好职业道德、严谨作风和提高素质的重要平台,因此,必须从创新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完善人才培养模式的角度,建立并完善职业学校学生实习安全和风险管理制度。

中职学校实习安全现状

当前,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引导下,各职业学校的实习设施有了大幅改观,但是在校生规模与实习设施不足的矛盾依然存在,与实习安全标准化体系的要求仍有一定的距离。教学设备投入使用后,其规范化管理仍需要大量资金,若学校资金投入不够,则会出现设备安全隐患不能及时消除。企业顶岗实习是对学校实习工作的必要和有益的补充,但是存在企业片面追求效益,实习管理制度不健全,忽视实习安全投入的情况。目前,职业学校的安全教育相对薄弱,主要是通过专业教师和管理工作人员的示范、讲解,缺乏深入、全面的专业安全教育和安全技能培训。中职生年龄大多在16~18周岁,心理尚未成熟,情绪易突变,好奇心强,社会生活经验缺乏,安全防护意识差,安全知识不足,安全技能较低,因而极易受到各种危险因素的伤害。通过对我校机电专业实习过程的调查问卷分析,85%以上的学生曾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

开展实习安全标准化建设

实习安全标准化建设,就是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提高实习人员的安全意识,创造安全的实习环境,规范实习人员的安全行为,使人—机—环境达到最佳统一,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防止和减少伤亡事故的目的。

制定计划,明确责任 学校应设立专门机构组织实习管理,安排专业人员负责实习安全,明确具体岗位安全责任;应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及专业技术的发展现状设计实习项目和内容,要突出实用性和先进性,并将安全放在首位;科学安排实习时间,综合考虑气候环境特点,以减少极端恶劣天气,如雨雪雷电、高温低温等带来的不良影响。

完善实习安全规章制度 在实习过程中,安全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形成完善的安全操作制度并不断发展是实习安全的重要保障。应依据风险辨识、控制技术对实习设备、工艺过程、人员操作等进行系统分析、评价,结合安全事故教训,制定出每个实习项目的安全操作规程和安全控制措施,做到岗岗有规可依,处处有章可循,以保证实习工作安全、有序地运行,将安全风险降到最低。

加强安全教育 学校应对实习人员严把安全培训关,使其熟知有关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并确认其能力符合实习岗位要求,未经安全教育培训或考核成绩不合格,不得参加实习作业,以使安全教育收到实效,并在具体实践中不断进行完善。(1)安全教育培训要遵循学以致用的原则,考虑到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训内容重点突出实习岗位作业环境范围内的安全风险辨识、评价和控制措施;典型事故案例;岗位安全职责、操作技能及强制性标准;自救互救、急救方法、疏散和现场紧急情况的处理;安全设施、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和维护等。(2)安全教育工作要有创新、重成效。如利用多媒体技术、校报、黑板报、橱窗等多种手段进行安全宣传教育;利用漫画等形式解释安全规章制度;利用警句、格言上墙活动提高实习安全意识;在曾经发生安全事故的实习场地设置警示牌,组织事故回顾展览。学校也可以国家开展的“安全生产月”活动为契机,开展内容丰富、灵活多样、针对性强的各种安全教育培训活动,切实提高实习人员的安全意识和综合素质。

规范行为管理 据伤亡事故分析统计,人的不正确行为造成的伤亡事故占事故总数的70%以上。实习各操作岗位必须严格执行各项安全操作规程,规范实习人员的行为,杜绝违章指挥、违规操作、违反劳动纪律的“三违”现象。实习学生操作必须有教师和管理人员的监护。实习学生应做好个人安全防护,按规定穿戴好劳动保护用品,对灭火器、安全带、面罩、绝缘手套等劳动防护用品应做到“三会”:会使用、会检查、会维护。坚持文明实习、文明操作,上下班必须对设备进行保养及,工件按规定放置,工量具摆放整齐,定制管理。实习区域严禁吸烟、打闹嬉戏、吃东西、玩手机、脱岗等违规违纪行为。要让安全成为一种习惯,让习惯变得更规范。

第3篇:安全职业教育培训范文

一、统一思想认识,把信息技术创新应用作为改革和发展职业教育的关键基础和战略支撑

当前,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深入发展,步入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关键时期。各级政府正在围绕转方式、调结构,精细化、规模化地推进各行各业信息化深入发展,信息技术逐步深度融入企业生产、服务和管理的各个环节,产品工艺流程、生产设备设施和业务管理过程等方面的信息技术含量大幅度提高,对在职职工和新生劳动者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大规模培养掌握信息技术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适应国家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要求,提高在职职工和在校学生信息素养、岗位信息技术职业能力和就业创业技能的紧迫任务。

近年来,不少地方、行业和职业院校积极开展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在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开发、人员技术培训和管理系统应用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对于有效扩大、优化配置和开放共享职业教育资源,大幅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是我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要内容,是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是支撑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基础,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

二、坚持科学发展,明确“十二五”时期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基本思路与总体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需求导向,创新引领,共建共享,突出特色,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专家支持、学校创新的职业教育信息化工作机制。以促进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为着力点,全面提高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管理和科研等领域的应用水平,支撑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强化内涵和提高质量。加快构建数字化、开放性、共享型职业教育网络,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重组、统筹管理和综合利用,逐步建成服务决策、服务战线和服务社会的全国职业教育数字化公共信息资源服务体系,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行业之间和学校之间的教育差距,促进职业教育的现代化、集团化和规模化发展,促进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促进职业教育面向人人、面向社会,动态适应社会多样化学习需求,推动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

到2015年,职业院校配备够用适用的计算机及其配套设备设施;90%的职业院校建成运行流畅、功能齐全的校园网,信息技术能够支撑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科研等各项应用;85%的职业院校按标准建成数字校园;90%的成人学校及其他职业培训机构实现网络宽带接入;其他学校都能建成卫星数据地面接收站;边远山区和贫困地区职业学校建成数字化资源播放平台。建成国家职业教育数字化信息资源库,不断完善各级职业教育网络学习平台;建成国家职业能力培养虚拟仿真实践教学公共环境,为在校学生、企业职工及社会学习者提供优质实践教学资源。建成全国职业教育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政务管理和职业院校业务管理的信息化、标准化和规范化。形成学生信息技术职业能力认证机制。职业教育信息化能力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三、推进改革创新,突破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关键环节

努力提升职业教育信息化基础能力。建立和完善中国职业教育信息资源网,建立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职业院校、行业企业和科研机构相互协作的网络化职业教育服务体系和资源共享机制。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以加强省级职业教育网站建设为重点,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建设泛在、先进、高效和实用的职业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全面提高职业院校信息技术装备水平。职业院校要以标准化校园网建设为基础,实现多种方式接入互联网,加快信息技术终端设施普及,重点建设仿真实训基地、网络教室、远程教育培训中心、多媒体应用中心等数字化场所和设施。努力建成支持学生学习、学校办公和政府决策的职业教育信息化环境。

加快开发职业教育数字化优质信息资源。开发包括网络课程、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工作过程模拟软件、通用主题素材库(包括行业标准库、实训项目库、教学案例库、考核试题库、技能竞赛库等)、名师名课音像以及专业群落网站等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数字化信息资源。建成教学资源平台、电子阅览室、数字图书馆等综合资源平台。加快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资源开发机制、认证体系和共享模式。加快建设国家职业教育数字化信息资源库。支持建设国家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开发基地。建立健全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研究机构之间的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依托示范性职业院校和大型企业,建设一批国家示范性职业能力培养虚拟仿真实训中心。

第4篇:安全职业教育培训范文

论文摘要:澳大利亚TAFE机构的办学模式、课程设置、教学管理、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特色鲜明,是影响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文章通过对启思蒙TAFE机构在课程开发、成绩测评、企业员工培训及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的考察,结合我国高职院校发展现状,提出我国高职院校应借鉴TAFE机构的发展经验。在职业资格证书标准、经营管理理念、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应加大改革力度,以实现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市场人才需求对接。

论文关键词:启思蒙TAFE机构;课程开发;成绩测评;员工培训;质量管理

TAFE机构是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由各州政府管理,各州政府通过产业培训理事会、州教育培训部及其下设的TAFE办公室进行具体管理。[1]启思蒙TAFE机构(Chisholm Institute)位于墨尔本,是澳大利亚顶级TAFE机构之一。它主要执行职业教育I级证书、II级证书、III级证书、IV级证书、文凭、高级文凭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另外,还进行幼儿教育专业的本科与职业教育研究生资格证书的教育;下设6个分校,几乎占据了墨尔本东南部的整个区域;学生来源多样,有全职学生、学徒工及大量的国际学生,学生年龄几乎包括了16岁以上任何年龄段;教育类型既有学历职业教育也有培训教育;教师都必须获得教师资格培训及评估IV级证书,全职教师要求本科以上学历,5年以上行业工作经历;学校经费主要来自州政府的支持,但也呈现多元化特征。2010学校年度预算1.2亿澳币,州政府拨款大约占70%,30%左右为机构商业收入。启思蒙TAFE机构的成功是政府政策支持、监督导引、行业参与、院校主动调适的校本管理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教学管理及学校发展中的课程开发、学生成绩测评、企业员工培训及质量管理保障体系等方面特色鲜明。

一、依据培训包进行的课程开发

(一)课程开发的依据

课程设置是教学计划的核心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体设计,对高职办学起着定位和定向的重要作用。TAFE机构的课程开发是依据澳大利亚政府通过行业主导制定的培训包进行的。不同的州对课程开发的管理方法不同,新南威尔士州由州政府相关部门统一组织各TAFE机构与企业联合开发,知识产权归州政府所有,州内各机构资源共享;而维多利亚州由各机构与企业合作开发,各机构之间是相互竞争的关系。启思蒙TAFE机构决定开发课程时,除了依据培训包外,还要参考由维多利亚技能协会的《购物指南》,从中了解开发相应的单元可以获得的资助(课程开发过程是不能获得资助的,只有实际招生授课后才能获得资助,政府拨款是依据实际授课时数购买服务)。因此,开发课程需要准确的市场预测,也存在相应的风险。

(二)课程开发的步骤

启思蒙TAFE机构课程立足行业需要,结合国家资格框架和国家能力标准进行课程开发。每一类证书、文凭需要开设多少门课程,开设那些课程,都要根据行业发展需要和企业团体提供的相关岗位技能要求和标准来确定。[3]因此,课程开发的过程体现了行业需求通过不断调整逐步转化为教学内容的过程。其开发步骤为:(1)市场分析,包括需求分析、竞争现状分析、拟开发课程(即证书)与大学之间的衔接等。(2)分析培训包,结合培训包内的行业知识、技能要求,能力评价标准等内容确定课程开发目标。(3)选择能力单元的组合,并确保课程采用的标准与法规相符。(4)选用和开发教学资源(教学标准、教材、主要参考资料及网络资源、学生学习指南等)(5)向维多利亚注册与资格评审局(VIQA)申报注册并得到确认。

培训包包含了课程开发所需要的行业知识、技能等需求信息,是课程开发的向导。培训包中能力要素及标准与能力单元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而是交叉对应。一门课程是由一个或一个以上能力单元组合而成的相对独立的教学内容。一个证书对应的课程必须覆盖培训包规定的所有能力标准。在此,课程的内涵已经拓展了教育学领域中的严格的概念范畴,形成了在培训包主导下的行业需求主导的弹性课程。如启思蒙会计证书三级课程开发的培训包:FNS30304。该培训包规定了13个能力单元和相应的能力要素及标准。13个能力单元分属三个不同的类别:4个行业核心单元,规定了从事会计行业应该具备的工作场所交流与沟通等四个方面的核心能力要求;5个资格核心单元,规定了会计3级证书必须掌握的编制财务报告等五个方面的核心能力要求;4个选修单元,规定了一定要选修的能力单元的要求,并给出了选修的原则以及推荐的选修内容。另外,培训包规定了交流、团队合作等8项能力要素与标准。

二、以能力为主导的成绩测评

(一)成绩测评的思路

澳大利亚TAFE机构对学生成绩的测评独具特色,能力是评价的核心。TAFE机构坚持以能力为本的评价方式,主要围绕每一种能力中三个关键能力范围:技能、知识、态度进行。技能是指按照行业标准完成某项工作任务的能力;知识指按照行业标准完成某项工作任务的相关理论知识;态度指按照行业标准和工作场所的规定,以安全、有效的行为方式去从事某项工作任务。启思蒙TAFE机构的成绩测评重在考察学生的能力,而能力是指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的综合。采用传统的考试,只能测评学生知道什么,不能测评学生能做什么,因此,他们普遍采用基于(类似于)实际工作环境的测评。这种测评要求教师必须明确测评的标准及用什么手段确定是否符合标准要求。

(二)成绩测评的方法

成绩测评采用过程性评价形式,并积极推行元评价,保证评价的过程及评价结论的有效性。TAFE机构学生成绩测评需要综合学生课程学习的全过程信息。评判学生考核是否通过,是以收集“证据”为基础,考核实际上就是收集“证据”和对“证据”做出判断的过程。成绩测评一般都是综合平时作业、期中测评、期末测评成绩而得出最后结果。对操作能力要求高的课程,平时作业占较大比重。启思蒙TAFE机构的国防部厨师培训项目对学员每周都进行测评,测评的结果不仅仅是分数或等级,而且还有关于知识、能力、态度的评语,每周的评分及时向学生反馈,4周的平时成绩占到了80%,此外,还有20%的理论知识考核。为了提高平时测评的效率,启思蒙设计了专用软件,教师可以使用手机上网在课堂直接输入评语。另外,还通过“评估复审”实施元评价,反思评价过程,结合评价反馈提高评价的有效性。通过复审评价过程,改进以后的评价活动;通过复审评价结论,发现评价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更正。一般情况下,如有提出疑义或申诉,就需要对成绩进行复审,直到给学员满意的答复为止。

(三)成绩测评的特点

启思蒙TAFE机构的成绩测评坚持能力本位的过程性评价形式,也是院校发展中行业主导基本特征的要求,在有效性、可靠性、灵活性和公平性等评估原则的指导下,测评体现出如下特点:(1)一般采用综合测评的结果反映学生的成绩,将测评过程贯穿于学生学习和培训的全过程,体现了可靠性和有效性原则。(2)测评方式及比例由专业决定,整个机构并不统一规定各部分比例,体现了实事求是和灵活的原则。(3)测评方式必须在课程标准和学生学习指南中明确并严格执行,体现了可靠性原则。(4)专业课程突出形成性评价,不仅计分还给出评语,促进学生不断改进提高。(5)平时注重对学生的反馈,及时帮助学生进步提升,特别是对“风险学生”(学习态度不好、有语言障碍或其他身体缺欠、技能掌握差)的特殊关注,充分维护了教学管理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以工作为基础的企业培训

(一)企业员工培训模式

职业培训是TAFE机构的一项重要职能,也是其经费来源的重要渠道。TAFE机构所提供的课程类型往往是多种多样的,它能把学历教育与岗位培训结合在一起,一所TAFE机构既有职前教育,也有职后培训,既有全日制学习,也可通过半日制或利用业余时间逐步完成学业。启思蒙TAFE机构除在校内开展学历职业教育及职业技能培训外,还将企业员工培训置于重要的地位。其中,以工作为基础的培训是比较成功的对单一企业培训的模式。如启思蒙TAFE机构对一个聚氯乙烯企业40名员工的培训,组成了6名教师团队,历时2至3年,仅前期调研、沟通以及对拟培训员工现有能力评估就进行了半年之久。为适应企业的工作时间(企业5班工作制),灵活安排培训时间,同一内容的培训分成了5个班次进行,最早的早上5:30就开始上课,符合了企业及员工对时间成本的要求。

(二)企业培训课程的形成过程

企业培训课程的开发遵循TAFE机构课程开发的总体要求,同时,根据企业的不同要求作出相应的调整。基本过程如下:(1)了解企业需求。尝试了解企业的工作方式,解决企业可能提出的各种需求;(2)客户群细分。机构对客户群进行分类,由专人进行沟通协调,了解客户群的基本状况;(3)组织师资团队。根据企业需求及客户的情况组建合适的师资团队;(4)比较企业内部培训要求与国家标准的不同;(5)对企业拟培训学员现有能力进行评估。能力认证的方法是使用《能力记录书》,让学员主管每天记录,为期3个月,然后由两名教师对学员进行评估,向企业汇报评估结果。(6)设计培训课程。结合前期准备工作,在得到企业认同后开始设计培训课程——以补差与提升能力为目标。(7)进入正式培训阶段。(8)对培训进行评估。以上所涉及的是对单一企业员工的培训,对于来自同一行业不同企业的员工,需要相同能力的培训,则集中在不同的公司轮流进行,学徒工的培训则在学校进行。TAFE机构根据企业个性化需求设计符合员工培训的课程体系的过程也体现了课程教学与行业互动的过程,是行业主导特征的反映。

四、以科学性、实效性为导向的质量管理体系

(一)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澳大利亚所有的教育培训机构都必须依据澳大利亚质量培训框架(AQTF 2007)进行每5年一次的外部质量评估,另外,各TAFE机构也根据校本需要构建符合自身发展的质量管理体系。启思蒙TAFE机构质量管理体系(Chisholm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简称QMS)文件共分10个方面,包含政策和程序两类,文件按000—900序数排列,依次为:总体政策、质量管理体系、策略计划、教学行政事务、教学实施、行政资源、设备资产、财务、人力资源、职业健康与安全。除总体政策和策略计划两个方面之外,其他每一个文件标准均配备了严格统一的规范和操作要求。如人力资源质量标准文件下设了从QMS801到QMS832共32个操作性文件。把国家政策、市场需求、雇主要求、学生需要统一于教学设计过程,以国际上通行的ISO质量认证格式的方法,转化为能够科学地规范学校职业教育与培训活动的标准化文件。启蒙思TAFE机构对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理解,借助这一整套质量管理体系以教育理念的形式,融入实际教学过程,在思想、理论、理念、目标、行动上实现了统一,为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奠定了基础性前提。

(二)质量管理体系特点

启思蒙TAFE机构质量管理体系是国家宏观政策背景下院校个体主动实践的产物,它附属于国家对TAFE机构的宏观质量管理要求,同时又具有校本适应性。启思蒙TAFE机构QMS的特点有:(1)建立在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之上;(2)以高标准的教育服务满足社会需求的基本理念;(3)总体政策、策略计划、教学管理政策及各种资源管理政策构成了系统、严密、科学的体系框架;(4)精细化、易操作的管理程序,甚至文件柜的样式、尺寸等均作出明确且统一的规定。这种精细化的质量管理标准,不仅方便了操作者的实施,对管理者而言,也可以进行简单易行的评估。(5)符合ISO质量认证格式的文本要求,体现了国际化特色。

(三)质量管理实践

启思蒙TAFE机构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使文本描述应用于指导管理实践具有了可行性。启思蒙TAFE机构把职业健康与安全作为质量管理体系文件10个重要方面之一单独列出,并下设了26个方面的具体操作性文件,如对责任划分,分别明确一般人员与管理人员的区别等等。此外,通过设置相应的课程、环境布置、教师对学生严格要求等措施综合保证质量标准的实施。如汽车维修三级证书中,学生就要学习30小时的职业健康与安全的课程。学校教学楼、实训室随处可见各种醒目的安全提示,特别是在关键位置关于逃生出口、火灾预警文字的标识更是反复设置,并以文字、图片等多种形式呈现。教师对学生监督严格。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只有付诸于实践才能表征其实效性、科学性,TAFE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设计符合质量管理的一般要求和国际化标准,通过院校层次的实践将其转化为院校质量控制的保障。

五、启思蒙TAFE机构经验对我国高职院校发展的启示

(一)统一职业资格证书体系

澳大利亚行业主导制定、全国统一并不断完善的培训包制度,实现了行业能力标准与TAFE机构职业教育与培训目标的对接,将学生培养与雇主需求相联结,提升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促使职业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前景相互推进。[7]虽然我国1999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并在2000年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设的若干意见》,由于现行国家职业标准并不完善,部分职业资格认证的管理仍然是证出多门,尚未实现统筹和统一,因此,高职院校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与课程体系建设缺少体现行业统一标准的依据,不同程度存在着因人设课的现象。因此,基于行业要求,完善我国职业标准,统一职业资格证书体系,推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与国家标准的对接。

(二)坚持“顾客”为本的管理理念

启思蒙TAFE机构在实施教学及培训过程中关注顾客的个性化要求。如培训或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原有能力的认可,形成性评价过程中对学生的及时反馈和服务,对风险学生及身体欠缺学生的特殊关心,企业培训过程中依据顾客需求灵活的课程安排等等。我国高职院校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顾客”的弹性需求,而代之以刚性的课程、教学安排。因此,我国高职院校应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关注学生个性需求。在继续教育方面,逐步开发顾客化的培训项目,基于顾客需求,灵活安排培训的时间、内容、方法等。另外,在“顾客”学习效果评价方面,坚持能力本位的评价模式,根据“顾客”的个性化需求及行业标准要求完善评价指标体系。

(三)提高质量管理体系的可操作性与实效性

启思蒙TAFE机构的质量管理体系及其实践通过系统、严密的体系框架,精细化、易操作的管理程序以及严格有效的操作实践充分体现了科学性、时效性的导向。这对于我国高职院校建立和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我国高职院校现行的质量保障体系的服务对象相对单一,且多定位于课堂教学,对诸如职业健康与安全之类的保障缺少关注,系统性不强,而且管理文件内容的描述也往往偏于原则性要求,可操作性尚显不足。因此,综合国家政策、市场需求、院校发展要求等影响因素,以国际相关质量管理标准为依据,细化管理内容,重点改善质量保障体系包含的内容的可操作性,提高质量管理的效率。

第5篇:安全职业教育培训范文

关键词:职业教育;经济发展;互动关系;对策

一、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的作用

(一)经济发展为职业教育奠定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社会活动,是其他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对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而言,经济发展水平对就业率的影响是很大的,也可以说就业率的高低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一般说来,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社会能提供的就业机会也多,其中需受职业教育的就业机会也就增加了。社会能否给受职业教育者提供就业机会,是职业教育能否发展的基本前提和条件。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既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条件,又对职业教育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成为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性的社会动力。由于科学的进步、技术的更新、就业者素质要求的提高,将促使人们主动地接受职业教育,这样就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生源与时间。只有在现代生产水平下,才有要求又有可能使每个人能在人生的一段时间内接受教育。

(二)经济发展为职业教育提供保障

无论是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大,还是职业教育发展速度的加快,都必须有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这些投入来自自身的办学收费和其他收入,或来自政府的财政拨付,甚或来自企业的投资和社会的捐赠,这些无一不与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富裕程度有关。因而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尤其是财政状况的好坏,对职业教育的发展也有较大影响。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投资明显多于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不好,社会对职业教育投入不够或无力投入时,就必然会导致师资来源困难、设备紧缺等现象,从而影响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而教学质量的下降,培养的劳动力素质的下降,势必反过来又影响社会经济发展,这就会造成恶性循环。

(三)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要求

教育作为社会延续和发展的工具,必然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要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作为与经济密切相关的职业教育更是明显突出。职业教育应紧密根据产业结构的调整、就业结构的变化、技术结构的要求建立与之适应的层次结构,满足生产管理第一线各类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社会生产力系统对劳动力的要求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层次、多种规格、多种类型的。社会经济发展通过影响劳动力的就业结构,对职业教育提出要求。三大产业结构在劳动力人数上的比例关系是就业结构的基本比例之一,其比例关系和发展趋势对职业教育培养专业和层次的比例关系和发展趋势具有引导和参照作用。职业教育培养劳动力有较长的周期,这一周期产生了职业教育的滞后现象,要求在确定职业教育在各产业中的配置时,对未来数年内劳动力的需求进行预测。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受社会生产的分工状况和社会职业结构制约,由于社会生产的分工状况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也需要不断调整。

(四)经济发展为职业教育改善体制

目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这就决定了我国的职业教育要打破国家包揽办学的体制,逐步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办学体制。我国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劳动力市场的建立和完善,改变了职业教育原先的运作方式。职业学校招生的指令性计划逐步减少,指导性计划逐步增多,计划外招生的比例也有所增加。毕业生就业几乎已没有指令性计划,由劳动力市场配置,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择优录用。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的这一根本性变革,带动了职业教育的全面改革。同时,财政体制和国民收入分配状况对职业教育的经费来源也有一定的影响。

二、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一)职业教育是实现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经济发展需要一支懂生产、能使用现代生产工具、运用先进生产技术的技术人员队伍。若没有这样的队伍,即使有先进的生产设备,先进的生产工艺,也不可能构成现实的生产力,现代化的管理也不可能有效地实施,而要形成这样一支队伍,职业教育是必需的。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社会活动的长期实践,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也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社会生产力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劳动力,劳动者积极性和创造性越高,劳动的技能和方法越熟练,他创造的财富就可能越多。但劳动者的素质需要通过后天的教育和训练才能形成。随着经济的发展,生产劳动活动日益复杂化、知识化,要求劳动者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这就使得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逐渐成为了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二)职业教育是提高劳动力配置效益的重要方法

职业教育,尤其是适当的职业指导,能将不同能力倾向、兴趣、爱好的人导向相应的职业岗位,使个性特征与社会需要相结合,充分发挥人的潜能,从而提高劳动力的配置效益,促进经济的发展。由于现代社会的职业结构越来越复杂,劳动力配置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对个体来说,了解职业情况及就业要求,成了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个人在职业方面的兴趣、爱好,以及职业的要求都是发展变化的,如何根据个体在职业方面心理发展的规律,有效地施加影响,合理地将个人导向他们合适的岗位,构成了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对用人单位来说,需要各种各样能胜任工作而又与职业的发展相适应的劳动者。如果个人的兴趣与社会的需要不能很好结合,很可能引起个体在工作岗位上不安心工作,降低工作效率,引发劳动力的非必要再次流动、再次培训和职业角色的重新塑造,这样会降低整个社会生产的效率,对经济发展产生不良影响。职业教育可以通过专业结构、层次结构的调整以及在职培训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

(三)职业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措施

职业教育通过培养劳动力的专业素质、发展劳动力的智能、塑造其思想品德、人格,传授生产技术来提高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进而促进生产由简单劳动密集型向复杂劳动密集型即技术密集型转变,实现职业教育对经济的促进作用。职业技术教育依据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传授系统的技术知识,训练科学的生产技能,循序渐进地开发个体在职业方面的潜力,从而使个体获得职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以及自我学习的能力,促进个体在职业岗位上提高劳动生产率。职业教育与生产的关系紧密,通过提高劳动力的技术水平,发展其智能,使劳动者提高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能力,并能使劳动力有更多的技术革新和生产创新。职业教育通过培养劳动力的安全意识、设备保养和维修能力来减少生产事故,降低生产工具和设备的损坏率。积极进取的劳动态度能提高劳动生产率,通过职业教育塑造劳动者的政治观念、职业道德、专业思想,影响劳动者的劳动态度,从而间接影响劳动生产率。

(四)职业教育是提高经济管理水平的重要因素

在现代化生产和经济条件下,加强经济管理和提高经济管理水平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经济组织既可以通过专业理论学习技能培训等方式加强已有的经济管理者的素质,提高其管理水平,又可以为企业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管理者队伍提供人员。经济组织中是否能进行现代化的管理,管理的有效程度大小,又都是与劳动力的素质有关的。职业教育通过塑造劳动者的现代人格,实现劳动力的现代化,从而使劳动力能认同组织文化,能与现代管理要求相一致,积极配合管理施行,提高现代管理的效能。经济管理者的来源一是从生产服务第一线的人员中提拔,这是职业教育的主要对象,通过包括高等职业教育在内的学校直接培养。职业教育还可通过对社会政治、文化、职业道德等因素的影响,进而对经济发展产生间接作用。在现代化生产的条件下,只有人的素质全面提高,特别是劳动人员素质的提高,充分调动和发挥他们劳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加速经济的发展。

职业教育要有效地促进经济发展,自身发展必须适度。其规模要与经济发展要求相一致,要与经济发展的承担能力相符合。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加强职业教育规划与预测工作,提高职业教育决策的科学性。同时,要引入市场调节机制,通过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来实现对职业教育规模的调节。

三、正确处理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提高认识是正确处理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前提

解放思想,从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政府作为政策、法规和战略的导向者、设计师,应该加强对职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资力度和对社会民众的宣传,加强对职业教育相关法规的立法工作,引导社会和个人转变轻视职业教育的观念。要充分认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对于促进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树立抓职业教育就是抓经济、抓职业教育就是抓现实生产力的理念,真正把职业教育的发展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研究解决职业教育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克服那种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倾向,从各个方面给予职业教育应有的关注和高度的重视。职业教育办学机构要端正办学方向,提高职业教育的市场意识。职业教育就是职业第一的教育,如果按照普通教育的理念来发展职业教育,就会扼杀职业教育的生命。职业教育的特色是市场性、多样性、实践性和生产岗位对应性的统一。按照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目标的要求,我们所期待的职业教育应该是一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为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服务,为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服务,并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的职业教育。为达此目标,学校必须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强化自己的市场意识。

(二)深化改革是正确处理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重点

首先是管理体制和办学体制的改革。要建立并逐步完善在国务院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形成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扩大职业学校办学的自,调动各方面的办学积极性。要强化地方政府对职业教育发展的职责,尤其要强化市级政府对职业教育的统筹管理,加强职业教育在布局结构、专业结构、层次结构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适应,改革职业院校的学制和办学模式,扩大职业院校的办学自,统筹、协调与支持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企业和社会力量办学,形成以地方政府为主、行业、企业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加强地方职业教育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和促进。

同时要深化教育教学的改革。作为学校和其他办学单位要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创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主动适应经济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更新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培养适应经济建设需要的高素质的劳动者。以充分就业为引导,健全职业教育的政策体系。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动力市场变化,积极发展面向现代工业和新型服务业的专业,拓宽专业服务范围,增强适应性。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要广泛吸引和鼓励企事业单位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有特殊技能人员到职业学校担任专、兼职教师,同时还要重视在职教师的培训与进修,积极开展以骨干教师为重点的全员培训。在教材建设上,要开发和编写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教材。加强实习实验基地建设,改善实践教学的条件。要加强同企业的联合,走校企合作的培养途径,使企业成为学生实习就业场所,学校成为企业职工的培训基地,实行订单培训,互惠互利。

(三)完善体系是正确处理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关键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应该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应该在满足广大群众接受高层次教育的同时,从合理配置整个社会人力资源的角度出发,加强其内部各层级的相互衔接、协调发展,加强其外部与普通教育的双向沟通,使来自不同源流的人们都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和能力选择不同层次和形式多样的职业教育培训,实现各类人才培养的高效率和高效益。

高等职业学校要重新定位,转向以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为主,并做好与中等职业学校衔接的教学计划和课程内容改革,使高职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适应中等职教重心转移的趋势,有力拉动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进而提高职业教育的整体效益;中等职业教育应紧密结合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技术结构的改变的需要,进一步调整专业结构、扩大招生范围,城市职业学校也应面向转移农民开展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要在全面提高学生基本职业素质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为他们适应未来的工作变换和继续升学奠定基础,对于转移农民,还要加强对他们进行思想意识、行为规范教育,促进转移农民顺利完成“市民化”转变。

加快发展民办职业教育,积极鼓励和吸引民营资本设立非营利性的民办职业教育机构,支持开办各类营利性的职业教育培训,充分发挥民办职业教育贴近市场、机制灵活和运行高效的特点,促进职业教育观念、体制和机制的创新,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职业教育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明.二战后日本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及其现实意义[J].石油教育,2007,(6)40-42.

[2]刘文君.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日本的经验教训及对我国的启示[J].教育与经济,2007,(2)64-68.

[3]王保军.城市化与职业教育发展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6,(18)29-30.

第6篇:安全职业教育培训范文

关键词: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模式;运行机制

校企合作就是充分利用高职院校和企业的资源优势,学校与企业在各自不同利益的基础上寻求共同发展、谋求共同利益的一种组织形式,是一种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从传统的教学模式讲,学校在师资和系统的理论教学及管理方面,具备教书育人的环境;而企业拥有先进的生产设备、先进的制造工艺流程,在生产技能的训练和提高上具有绝对优势,学校和企业结合可以互利互惠、形成优势互补,培养适合经济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抓好校企合作,对职业院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 校企合作模式的实践和探索

1 企业主导型校企合作模式

(1)学校与企业制定教学计划、签订协议,明确校、企双方的责任。学校派出带队实习指导教师,配合企业对学生进行实习指导和日常管理;结合企业生产实际和专业培养目标,制订并实施生产实习计划;配合企业做好留厂就业学生的选拔工作。企业挑选思想素质和业务技能好的技术人员和技师担任学生的指导教师,协助学校带队教师共同完成对学生的培训任务,包括对实习学生进行厂纪厂规教育和安全生产教育;组织现场教学和技能训练;提供学生食宿条件和劳保用品,适当解决实习学生的生活补贴;负责在实习学生中选拔留厂就业人员等。

(2)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教学和管理工作。为保证校外实训的正常开展,我们采取“校企共同负责,共同管理,专人具体实施”的分层管理办法。在每个实训基地建立由学校和企业部门领导、车间负责人和带队教师、工人师傅组成的三级管理小组,对校企联合育人进行统筹规划、统一管理。在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求结合企业生产实际,做到定计划、定岗位、定任务,并对学生进行严格考核,保证了学生专业技能的迅速提升。

2 学校主导型校企合作模式

采取“教学工厂”的教学组织形式。在学校中引进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模拟企业的生产环境,通过项目课程教学,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整合和交替学习。

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在省教育厅和合作企业的大力支持下,建成了省级重点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校内生产性的纺织、服装实训工场。可以实现纺纱――织布――服装设计与制作一条龙生产,从设计――生产――管理等形成了若干岗位组成的岗位群。学生可以根据专业的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轮岗训练,成为该职业的多面手。

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为创设企业真实环境,力求根据现代企业的要求,把工场建设成为“教学工厂”,做到“三引”:一是引进合作企业的设备和技术;二是引人合作企业的管理机制。工场负责人从企业引进,实习(生产)车间的主任、实习(生产)指导教师或引进、或聘请、或由企业直接选派优秀的技术人员担任,学生就是“教学工厂”的员工;三是引入合作企业的文化,使之与校园文化相融合。与在校外实习不同的是,学生在校内实训工场期间,学校是质量评价的主体,学生技能掌握及综合运用的程度是质量评价的核心内容,这个“核心内容”是企业分析、评价人才质量的重要依据。

3 校企共建式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合作模式

为全面提升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提升教师的科技研发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我院积极整合校内资源,依托纺织技术研究所和纺织行业特有工种技能鉴定站,与江苏大宏集团、南通三思机电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联合申报建设“江苏省生态纺织工程技术研发中心”,顺利通过专家评审和建设计划论证。

作为省级研发机构,“研发中心”按照“投入多元,资源共享”的原则,学院投资建设科技研发楼,并与多家企业共同出资购置仪器设备,另外,省教育厅给予一定的运行经费资助。中心2008年底基本建成,建成后的中心具有纺织工程技术咨询与认证、技术培训和技能鉴定、产品检测、产品研发等功能。

中心依托先进的设备、师资以及真实和完整的研发环境,可以培养在校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项目来自合作企业,让学生参与技术和产品研发工作,使学生掌握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和手段,掌握技术和产品研发的思路和途径。依托中心的项目研发,将有利于“项目导向”与“任务驱动”等教学模式的实施,推动专业教学改革的开展和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

二、建立校企合作运行机制

高职院校与企业能否长期合作,合作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则取决于合作中建立起的各种保障机制。在校企合作中,企业是一个特殊的主体,要追求自身利益。很多企业不愿意接受实习、实训生,担心影响其生产效益。所以,在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学校应主动配合企业,在安排学生实习、实训时,要与企业合作,制定详细、周密的计划,尽量在时间与地点上不影响企业的生产秩序。同时要求学生在实习、实训过程中,应有强烈的职业责任感,能通过自身的劳动,尽量为企业创造价值。

1 建立健全校企合作的法律保障机制

政府通过建立、健全职业教育的各项法律法规,制定校企合作的法律框架,做到“以法治教”,使所有与职业教育有关的机构都能在法律的约束下履行各自的责任和义务。发达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模式,都是依靠立法来规范职业教育体系和相应的管理体制,并不断按照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要求进行修订的。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中,企业与学校的行为主要靠政府的法律进行约束,如《职业教育法》、《青年劳动保护法》、《劳动促进法》、《手工业条例》等。

2 利用捆绑形成保障机制

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的也是基本的法则是价值规律。校企合作的主体由学校、企业、学生三者构成,它们在合作的过程中互为要素,互为动力,互相制约。要充分发挥这三者的作用,利用捆绑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从需求角度来说,企业需要人才,需要技术力量;学生需要接受优质教育,需要能够就业、继续发展和实现人生价值;学校需要条件良好的育人和科研基地,需要服务对象。从供给角度看,企业能为学校提供人才需要的依据和信息,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的场所和就业岗位,也为教师提供科研课题、技术服务项目;学校能为企业提供科研成果、技术服务和后备员工人选,为学生良好的教育培训服务;学生能为学校提供培养对象,为企业提供人力资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三者各自追求价值目标,又互为要素资源的关系,成为各自追求生存、参与竞争、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3 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

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对激发和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使之发挥最大的潜能有着重要作用。如根据国家法规确保企业等投资主体对职业教育的有效投入,给予办学的企业以税费减免,贷款优惠,甚至直接给予经济补贴等,支持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与培训。

4 科学完善的评价机制

第7篇:安全职业教育培训范文

关键词:高危行业;中小企业;安全培训;市场化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 A

Feasibility study for Safety Training in small and medium businesses in high-risk industry

ZHANG MingGONG Airong

(Hubei province production safety center of publicity and education,Hubei province academy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Wuhan 430070,China)

Abstract:For the present, China's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especially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in high-risk industries there are more problems and difficulties in safety training, how to effectively enhance the high-risk industries ‘s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level of safety training to become the urgent need to resolve the problem. Starting from the high-risk industries’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staff training point of view of the status quo, and safety training market as the main content, unlike the previous three positions safety training for market-oriented, and the broader enterprise full safety training into the market-oriented operational areas, strengthen enterprise security infrastructure, the security situation for SMEs to change high-risk industries, a comprehensive enhance the level of safety management to provide a reference.

Keywords: high-risk industries;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safety training; marketization

1 绪论

1.1 安全培训的重要性

企业安全培训在企业安全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据统计,企业发生的各类安全生产事故中,有80%以上是因职工“三违”行为造成的,而造成安全事故的“三违”行为中,又有80%以上是由于职工安全意识不够高、安全知识不足造成的。[1]因而,加强企业职工安全培训无疑是企业降低安全生产事故的突破口和落脚点,有着迫切的实际需要。另外,为了适应人才竞争规则、保障职工人权、提升企业形象,企业必须不断改善劳动环境、逐步降低事故发生率,所以,加强企业安全教育更有着外在的重重压力。与此同时,随着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和新工艺的大量应用,职工对新事物的安全也要求有全新的认识和了解。这些因素决定了企业安全培训的持续性和必要性,奠定了企业安全培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1.2加强高危行业中小企业安全培训的重要意义

安全培训工作是安全生产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是安全生产三大因素的重要一环,企业班组是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管理的一个基础单元,每个职工又是这个基础单元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一个部分出现破裂都会影响全局,因此抓好全员职工的安全生产教育培训,重视和发挥班组在职工教育培训中的阵地作用,强化企业基层基础工作,改善安全生产条件,提升安全管理水平。

2 中小企业安全培训现状

2.1总体培训现状

以笔者所在湖北省为例来了解企业安全培训的现状,截止2011年底,全省已批准安全培训机构资质共103家,其中一级安全培训机构1家,二级安全培训机构2家,三级安全培训机构100家。各家培训机构自2004年以来主要开展了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培训16万人次,特种作业人员培训36万人次,同时还会同省总工会、省社会保障部门开展农民工培训10余万人次,共培训各类人员约63万人次。单从培训人数来看,除去企业内部培训的一部分一线职工,仍然有很多职工未参加过任何培训就直接进入工作岗位,这种现象在中小企业中尤为凸显。

2.2不同规模企业安全培训的现状

2.2.1大型企业

在我国大型企业中,安全培训一般都有较为系统的管理网络,有专门的部门和人员管理,有些企业甚至还成立了专门的安全培训机构。由于大型企业资金雄厚,领导也很重视安全培训工作,这些培训组织一般拥有较齐全的培训设备设施,专职的管理人员和经过专门培训的教师,这些教师文化素质普遍较高且具有较丰富的生产实际经验。这些培训机构主要面向本企业内部开展安全培训,业务量一般比较充足。但是这类培训形式更侧重于对授课教师的培养,在市场竞争压力较小的情况下对培训管理人员的培养不够重视,部分机构的整体培训管理略显不足。[2]大型企业安全培训与企业生产实际结合更紧密,教师专职化程度较高,加以较完善的培训考核体系相匹配,从培训效果来说较为理想,基本达到了预期的安全培训目的。

2.2.2中小型企业

在我国中小企业中,安全培训表现出更多得是参差不齐。科技集成化、技术含量较高的中小企业对技术依存度较高,对安全培训重视程度也相对较高;大部分的中小企业管理水平较差,资金规模较小,领导重视程度不足,对安全培训更多表现出的是敷衍了事,没有将安全培训提升到改善企业安全管理水平的层面上来,仅仅只是出于应付各级监管部门的检查而培训。

2.3不同行业安全培训的现状

2.3.1高危行业

高危行业历来就是安全监管的重点,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规模较小,资金有限,机构较简单,没有专门的安全培训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但由于高危行业安全生产许可证的申请和延期一般都需要企业提供近期对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有效期内的资格证书复印件以及职工安全培训记录等。职工培训状况较一般企业来说受训率较高,但也存在着不足。首先是“特种不特”。即特种作业操作证持证人员不从事特种作业,而无证人员却从事特种作业的现象,这种状况的出现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目前企业人员流动较大,那些特种作业人员可能刚取证就辞职跳槽到了其他单位,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企业培训特种作业人员的积极性,同时也导致了第二种情况的普遍出现;二是企业负责人出于成本和人员流失的考虑,让亲属、朋友和一些管理人员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证,用于安全生产许可证的申办复审和应付各级安全检查,但这些人往往并未从事特种作业操作工作,真正的特种作业人员往往没有持证,甚至未经过三级安全培训直接进入高危的特种作业岗位。

2.3.2一般行业

一般行业中小企业相对高危行业来说,由于缺少监管的关注,他们没有安全培训管理机构甚至没有安全管理机构,没有专职安全管理人员,更不用说安全培训管理人员了,安全培训投入很少,这些情况虽然不是绝对,但也代表了我国大部分非高危行业中小企业的安全培训现状。

2.4全员安全培训市场化现状

近些年,我国安全生产总体状况有所改善,但形势依然严峻,重特大事故时有发生。细查这些事故的原因,很多是因为职工未经过安全培训或培训不到位,未掌握相应安全知识导致野蛮生产施工造成的。这些都凸显了我国目前安全培训的不足,培训是企业自身的行为,但企业不足以改善培训状况的就要借助市场的力量予以强化。

就目前情况看,“三项岗位”因监管部门对持证上岗的强制要求做得较好,比以前有所改善,但全员培训还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班组长安全培训才刚刚拉开序幕。大多数企业的全员培训依靠的是是自身的日常安全培训,形式主要是以会代训,培训质量可想而知。要想真正达到安全培训全员化的效果,需要进一步借助市场的力量来实现,这就为安全培训机构提供一个很好的机遇,同时又带来了一个巨大的挑战。

3 中小企业全员安全培训存在的不足和困难

3.1安全培训重视不足

3.1.1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管理人员重视不足

目前,企业对安全生产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仍不足,安全培训的主体责任有待进一步落实。当前部分企业对安全培训工作重视程度不足,个别企业主要负责人对安全培训工作认识不到位,组织职工参与安全培训的主动性不强,较普遍表现为重生产效益,轻安全培训,他们认为安全培训既要投入资金,又要耗费不必要的精力,从而忽视了安全培训工作。由于安全培训工作不到位,造成大量从业人员的安全素质较低,安全意识淡薄,安全事故防范措施和应急自救能力严重不足,对“三违”现象熟视无睹,致使各类安全事故时有发生。

3.1.2职工自身重视不足

在相当一部分企业中,职工自身并没有参加安全培训的意识,总觉得安全培训应该是企业行为,自己只需要被动的参加就行,殊不知职工有参加安全培训的权力,而组织职工安全培训是企业的一种责任和义务,但因现实的一些原因导致职工未参加安全培训直接上岗,一种是部分企业员工的流动性较大,流动人员的培训工作无法按要求进行,为企业集中组织安全培训增加了一定难度;另一种普遍情况是部分从业人员素质偏低,甚至有些员工无法进行考试,至于让他们重视安全培训,那更不知从何谈起了,但目前的“用工荒”更加加剧了这种情况的出现。[3]

3.2安全培训投入不足

企业在安全教育培训上投入不足一直以来是影响安全培训的重要原因。一方面,部分企业安全专项经费的提取制度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安全经费提取严重不足,而投入到安全教育培训上的就更是杯水车薪了。在这种背景下,直接导致的就是企业整体的安全素质普遍偏低,职工安全意识明显薄弱。甚至有少数企业一谈到安全培训,就认为上级部门或那些培训机构又在想心思找事做,想赚钱,从心底里不愿意送职工参加培训。[4]

3.3培训师资力量不足

培训教师水平的高低决定了整个培训质量的效果。目前,培训教师主要存在着以下几点不足:一是安全培训业务知识不熟悉。二是安全培训实践经验不足。三是培训教师学历水平偏低。四是教师再培训学习不足。五是培训机构中兼职教师过多,人才流动较频繁,不便于管理和加强再培训教育。[4]

3.4监督机制不健全

安全培训的有效监督是保障培训质量的关键措施。监督工作做好可以有效推进安全培训健康持续发展,通过“开展培训--监督--发现问题--持续改进”的“PDCA循环”,不断改进安全培训工作。目前,安全培训工作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一是培训监督措施落实不到位,未从源头抓起,导致培训目标、任务、内容、人员责任等未落实,导致有些培训工作走过场或流于形式。二是考核机制不完善。在考核组织上,培训质量往往由培训部门独家评价;在考核内容上,存在不注重现场操作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在考核把关上,对考核不合格者,未严格把关随意发证。[5]三是安全技术集中培训监管人员和经费不足,对改善培训工作监管和服务造成一定阻碍。

3.5高危行业中小企业安全培训市场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5.1高危行业的危险性决定安全培训的重要性

当前高危行业中小企业危险性高,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且企业对安全生产重视不足,构成了较多的安全隐患。职工安全知识水平与安全心理素质亟待提高,尤其是生产现场技术装备较先进但操作人员未接受正规的操作培训和安全培训,在这些方面暴露出的安全问题就更为突出。所以,加强全员安全培训是解决我国高危行业中小企业安全生产的必要手段,也是提升我国安全管理整体水平的重要手段。

3.5.2高危行业中小企业安全培训的不足

根据安全生产的现实需要,我国高危行业中小企业安全培训应从以下三个问题着重予以解决:一是要让全体职工具备真正的安全知识和安全操作技能,而不是浅尝辄止、浮于表面;二是要让全体职工真正理解并掌握本行业、本操作岗位的安全预防知识和安全防范措施,而不能是仅仅停留在似懂非懂、一知半解;三是要让全体职工接受良好的安全职业道德教育,保障他们在生产实际中能够自觉做到按照安全制度、安全操作规程生产作业;四是要让企业全体职工接受必要的安全培训,而不是仅仅一小部分职工的特权和福利。

4提升中小企业全员安全培训市场化的对策措施

安全生产培训是安全生产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和治本之策之一,是减少生产安全事故和伤亡人数的源头性、根本性举措,是提升安全管理水平,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重要措施。

4.1 学标准

安全培训的组织实施是按照国家规定大纲的要求统一实施,这就要求我们既要采用标准统一的教材授课,授课结束后采用统一标准进行考核,最后制作统一标准的各种培训证书。

4.2加大培训资金投入

一是企业内部提取专项经费。《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规定:一般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提取教育培训经费,从业人员技术要求高、培训任务、经济效益好的企业,可按2.5%提取,主要用于企业职工的教育和培训。

二是工伤保险中提取安全宣教培训专项经费。为了减少工伤事故的发生,切实保障安全培训的有效开展。

三是企业每年定期或不定期从安全费用或企业利润中投入一定比例的安全培训费用。国家有关于安全费用也有税前使用的规定,可以有效减少企业税费负担,增强了企业安全投入的积极性。

4.3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安全培训教师是直接与受训人员接触、互动的人群,他们教学水平的高低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培训的质量和效果,因此,提升教师能力水平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一是要提高培训教师从业门槛,可以从源头上提升培训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教师队伍能力水平层次不齐的现状。二是加强培训教师的培训力度。教师也需要经常性的参加各种培训,接受新的知识和新的培训方式,通过参加培训可以开拓思路,有效促进培训质量的提高,有条件的企业和培训机构争取做到专职培训教师“要么在组织培训,要么在参加培训”。三是组织教学竞赛,通过课件比赛、教学知识竞赛、技能大赛等形式,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四是严格绩效考核,制定奖惩措施,鼓励先进,鞭策后进,鼓励教师队伍自觉主动提升个人水平。

4.4增加教学设备设施

培训教学质量的好坏一方面是由培训教师授课水平和实践经验决定的;另一方面则是由培训手段的有效利用,主要包括事故案例、理论结合实践和各种教学设备实施的广泛应用,即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也可以提升教学效率。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化已经步入我们工作和生活的各个角落。作为安全培训的探索,目前已经有部分安全培训机构利用了网络、视频及多媒体等多种现代化的方式开展安全培训。

4.5 加强安全培训监管力度

(一)依法依规开展安全培训。安全培训机构必须依照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国家或地方统一的安全培训大纲和考核标准,组织实施培训,不得乱收费。

(二)加强安全培训监督检查。加强安全生产培训的监督检查,是各级安全监管监察部门认真履行职责、强化安全生产监管监察工作的主要内容,是推动企业和有关部门全面落实党和政府关于安全生产培训重大决策部署的关键环节,也是指导督促各地健全并严格执行安全生产培训相关规章制度、落实安全生产培训责任的有力手段。

4.6推进企业班组长安全培训

随着企业全员安全培训的需要,班组长作为基层从业人员的代表和管理者,他们的安全知识和素质,往往决定了班组内事故隐患的排查和应急处置能力,决定了整个班组安全管理水平。因此,在继续巩固“三类人员”培训的基础上,首先以班组长培训为抓手,作为推动全员安全培训的重点和先导,可以逐步加强全员安全培训力量。

通过持续不断地加强和改进班组安全建设,提高班组组织管理能力、自觉抵制“三违”行为的能力、业务安全操作能力、隐患排查治理能力、应急处置能力,实现班组安全责任全员化、制度建设规范化、现场管理精细化、教育培训常规化,培养和造就一大批作风优良、素质过硬、爱岗敬业、安全生产、团结协作的优秀班组长,使班组员工真正做到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别人、不被他人伤害,成为企业安全生产的坚固基石,为促进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和全市安全生产状况持续稳定好转奠定坚实基础。

5 结论与展望

安全生产培训是提升从业人员安全素质、提高安全事故防范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搞好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基础。伴随着安全生产监管体系组创到逐步健全完善的过程中,安全生产培训工作在组织领导、体制机制、责任落实和规章制度等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实现我国安全生产状况根本好转的重要时期。在这大好发展机遇之际,我们要抓住机遇,进一步加大安全培训力度,努力解决实际工作中不适应的问题,推进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创新发展,全面提升各类人员的安全素质和能力,为促进安全生产形势的进一步持续稳定好转作出新的更大贡献。[6]

参考文献

[1] 祁有红,祁有金.第一管理――企业安全生产的无上法则[M].北京出版社,2007(2).

[2] 董喜明.安全生产培训机构培训管理者素质要求初探[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9,5(2).

[3] 张元,王永刚,王新.我国企业安全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A]. 第14届海峡两岸及香港、澳门地区职业安全健康学术研讨会暨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2 0 0 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西安:2006(5).

[4] 陈黎明,刘敏.对我省安全培训工作现状的思考[J].湖南安全与防灾,2009(12).

第8篇:安全职业教育培训范文

按照《国务院关于坚持科学发展安全发展促进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的意见》(国发〔〕40号)精神和市委、市政府一系列安全生产工作决策部署,为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工作,推动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基本建成安全保障型城市,根据《市人民政府关于全市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巩固年工作的实施意见》(渝府发〔2012〕1号)要求,结岸区实际,经区政府研究,现就全区安全生产“基层基础攻坚年”工作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届六中全会、《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3号)、《国务院关于坚持科学发展安全发展促进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的意见》(国发〔〕40号)文件和全市2012安全生产工作会议、全区2012安全生产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安全发展为主题,以扎实开展全国“安全生产年”、全市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巩固年”工作为主线,以有效防控重特大事故为重点,以实施科技产业和人才强安为支撑,深化基层基础建设、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提升安全保障能力、巩固事故防控成效、推动安全文化繁荣,“沉心静气、把握规律、突出重点、加大投入、创新工作、再上台阶”,基本建成安全保障型城市,实现安全生产状况持续稳定好转,为党的十、市第四次党代会胜利召开创造安全和谐的社会环境。

二、工作目标

——事故防控取得明显成效。交通和建筑行业安全生产事故死亡人数确保同比下降5%,力争下降10%;有效防范一般事故,全区各类安全事故死亡人数控制在市政府下达的指标以内;严格控制较大事故,坚决杜绝重特大事故。

——安全监管合力全面增强。各级政府及部门监管责任和属地管理责任全面落实;安全监管网络延伸到村居,配备安全专(兼)职干部;安全监管规范化建设全面开展,积极探索安全监管人员专业化、职业化。

——企业主体责任落实到位。落实企业主体责任行动纵深推进,A、B级企业达到85%以上;激励约束机制和“黑名单”惩戒机制全面建立;班组安全建设切实加强,企业生产经营行为有效规范,企业全面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安全管理。

——安全保障能力有效提升。健全科技投入机制,实施科技兴安工程;完成市政府下达的非煤矿山、交通运输、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特种设备、消防等重点行业领域保障能力建设工作任务;全面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和装备建设及应急演练。

——安全文化氛围更加浓厚。实施文化强安战略,提升全民安全意识;企业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100%持证上岗;评审认证市级安全社区5个,力争创建国家安全社区1个。

三、工作重点

按照“巩固、落实、深化、提升”的工作方针,围绕实施《市安全保障型城市发展规划》和《市南岸区安全生产“十二五”发展规划(—2015)》。,切实抓好巩固和深化基层基础建设、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增强安全保障能力、提高事故防控水平、建设安全文化等重点工作,有效提升全市安全生产保障能力。

(一)全面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深化企业安全标准化建设——全面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企业要树立“居安思安、居安思患”的意识,严格遵守和执行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与技术标准,依法依规加强安全生产,加大安全投入,健全安全管理机构,加强班组安全建设,保持安全设备设施完好有效。强化主要负责人、实际控制人的责任,强化人、财、物等保障措施,逐级分解落实安全生产目标。健全并执行注册安全工程师制度,落实其对企业安全状况的评估和整改建议权。继续深入开展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行动,制定完善行业量化评估标准,逐步将行动范围拓宽到所有工矿商贸企业。坚持分类指导,督促企业持续整改升级,全面建章建制,规范生产经营行为。2012年底,重点行业(领域)A、B级企业达到85%以上。

——全面推进企业安全标准化建设。严格按照《国务院安委会关于深入开展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安委发〔〕4号)要求,全面推进企业安全生产达标创建工作,建立企业自我约束、持续改进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加强班组安全管理,积极组织开展岗位认证达标、专业达标和企业达标活动,建立样板工厂、样板矿井、样板班组(站段)和样板岗位,实现持续达标、动态达标和本质达标。严格按照《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和相关规定进行评价验收。凡在规定时间内未实现达标的企业,区级行业主管部门要依法暂扣其生产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责令停产整顿;对逾期未达标的,要报区政府依法实施关闭。要将职业危害防治纳入达标创建工作中,加强监督检查,完成市政府下达的创建职业健康规范化管理企业的工作任务。

——全面建立企业安全诚信机制。区级有关部门要依法认真执行安全生产许可制度和产业政策,完善高危行业从业人员职业资格制度,严格技术和安全质量标准,严把安全准入关。进一步建立完善安全生产激励约束、督促检查、行政问责等制度,对企业实施有针对性的分级监管、重点监管。建立激励约束和“黑名单”制度,将企业落实主体责任评定级别向社会公开,并向银行、证券、保险、担保和能源供应等主管部门通报,作为企业信用评级和诚信体系建设、实施激励约束的重要参考依据。

(二)严格安全监管监察执法,全面提升安全监管效能——严格安全生产监察执法。充分发挥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联席会议作用,强化安全监管部门与司法机关的联合执法,建立跨地区、跨行业的联合执法机制。实施有计划的执法检查,加强执法案卷评审和执法统计分析。全面规范委托街镇执法工作,强化委托机关的监督、指导、培训职责。认真落实事故查处分级挂牌整改、跟踪督办、警示通报、诫勉约谈和现场分析制度。坚持“科学严谨、依法依规、实事求是、注重实效”和“四不放过”的原则,严格安全事故调查处理;区安监局要严格按照区政府委托的权限,开展事故调查处理,并报区政府批复结案;同时,要及时向社会公布事故查处结果。综合采取行政、刑事措施,依法严惩非法违法行为。

——强化安全监管能力建设。按照市政府提出的“充实市级、巩固区县、强化乡镇、延伸村居”的要求,强化区安全综合监管部门监察执法、职业安全健康监管、宣传教育等机构、队伍的建设;全面完善区重点行业监管部门机构、队伍、装备的配备;建立健全我区职业安全健康监管、工贸行业安全监管工作体系。进一步加强基层安全监管体系建设,2012年底前,全区所有街镇和经济板块进一步规范设置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办公室,配备与监管任务相适应的专职工作人员;加强村居(社区)安全监管网络建设,配备安全专(兼)职干部和适应工作需求的装备设施,健全管理制度和台账,接受街镇安监办的指导。切实加强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安全生产监管工作。

——提升安全监管队伍素质。配合市级部门实施各级安全监管人员“素质提升工程”,健全集约化培训、专业化培训和定期轮训机制。2012年,街镇及经济板块分管负责人、综合监管部门班子成员、行业监管部门分管负责人及安全监管人员的培训覆盖面要达到100%。建立安全监管人员资格准入制度,积极推进岗位认证和专业化、职业化改革试点。建立以岗位职责为基础的能力评价体系,规范安全监管人员选拔、培养和考核激励等制度。坚持“从严治安”与“从优待安”并重,全面落实安全监管岗位考核奖励办法,建立安全监管人员意外伤害救助金制度。加强对安全生产中介服务机构依法履行教育培训、科技推广、安全评价、检测检验、技术咨询等职能的管理,严格实行资格认证制度。

(三)强化安全生产投入,全面提升安全保障能力——构建安全生产投融资体系。要充分发挥政府和企业两只手的作用。区政府于年起设立了200万元的安全生产专项资金,并确定了每年递增10%的增长机制,各街镇、经济板块和有关单位也要建立安全生产专项资金制度,并将专项资金纳入同级财政年度预算,做到与财政收入同步增长,主要用于监管能力建设、安全隐患治理、宣传教育培训等。督促企业按照国家规定提取和使用安全费用,全面实施工伤保险、责任保险和风险抵押金制度。高危行业(领域)所有生产经营单位(含加油站、加气站、液化气充装站等)要依法缴纳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配合市级有关部门依法实施道路交通事故救助基金制度,研究拓展救助范围;探索建立保险机构参与事故风险控制和管理办法。继续执行小非煤矿山、小危化企业主动关闭“以奖代补”政策。

——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和装备。积极配合建立健全安全技术研究、应急救援指挥、调度统计信息、考试考核、危化品登记、宣传教育和执法检测等信息和科技支撑服务体系。广泛采用安全性能可靠、先进适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对不按标准配备使用相关技术和设备的,要依法依规予以处罚。道路交通要建立客运驾驶人安全信用信息系统和强制退出机制;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等道路运输专用车辆和9座以上客运车辆要全部安装具有行驶记录功能的卫星定位装置并接入监控平台;长途客车推广安装具有3G功能的车载远程摄像监控系统。完成市政府下达的道路防护栏安装、危桥改造等工作任务。水上交通要继续推广船舶防撞自动识别系统(AIS)和船载GPS终端安装,推进“放心船、平安渡”建设。危险化学品要强制推行集散控制、紧急停车、安全连锁系统。城区加油站必须采取阻隔防爆、油气回收技术,大型汽车站场、新建加油站推广普及撬装式加油装置。建立危化品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危化品生产经营场所现场电子监测监控实现全覆盖。配合建立“民爆物品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建筑施工要加快实施施工现场适时电子监控,建立健全建筑施工企业、从业人员安全信息系统,全面推行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诚信评价体系。消防要建成消防卫星通信、短波通信等应急通信网;新增必需的消防车、登高车等装备配置。建设特种设备“物联网”体系,推广应用电梯、气瓶和大型起重机械安全运行远程监控系统。

——加强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工作。进一步加强区、街镇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配备必需的装备,切实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区级有关部门、各街镇及经济板块、有关重点行业领域的企业要进一步完善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三化”编制,建立健全统一指挥、优势互补、训练有素、协调联动、反应灵敏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制机制。小型企业要建立兼职应急救援队伍,并与有资质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签订应急救援协议,实行应急救援有偿服务。定期开展安全生产应急预案演练,及时有力有序处置各类安全事故。

(四)深化安全专项整治,严防重特大事故发生——深入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整改工作。要继续深化大宣教大排查大整治大执法专项行动,坚持企业自查、街镇及经济板块普查、专家协查、区级部门抽查、区政府督查并举,持续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充分运用科技和信息手段,建立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健全安全隐患全员排查、登记报告、分级治理、动态评价、整改销号制度,定期分析、评估隐患治理情况。充分发挥群众监督作用,引导、鼓励全社会关注和参与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对排查出的隐患实施登记管理,做到整改方案、责任人员、整改资金、整改期限和应急预案“五落实”。各级安委会要对重大隐患实行挂牌督办,确保监控、整改、防范等措施到位。建立重大危险源管理档案,实施全程动态监控。将职业危害隐患排查治理与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同时部署、同时检查、同时治理。

——深化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突出问题专项整治。道路交通要围绕“四大体系”、“七大要素”建设,深化客运车辆安全、高速公路、危险路段和事故多发点专项整治,巩固摩托车整治成果,严厉整治超速、超载、超限、酒后驾驶、高速公路违规停车和占道行驶等违法行为;完善农村客运车型标准、通行条件、安全管理制度;全面实行道路客运企业安全告知制度;对校车统一标识,强化校车安全监管。开展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和运营安全专项整治。水上交通要强化库区安全监管和通航保障,严禁“四客一危”船舶超载和冒雾航行,开展非法餐饮娱乐船、砂石运输船安全专项整治,严厉打击渔业船舶非法载客载货。建筑施工要进一步加强建筑工程招投标、资质审批、施工许可、现场作业等环节安全监管,严密排查治理起重机、吊罐、脚手架等设备设施安全隐患。严厉打击超越资质范围承揽工程、违法分包转包等非法行为。实施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联动管理。非煤矿山要切实抓好非煤矿山、尾矿库、排土场等安全监管;加强石油天然气及其输送管网的隐患整治,重点防范建筑物挤压天然气管线、野蛮开挖破坏天然气管线等事故。危险化学品要全面开展安全管理现状普查评估,组织开展地下危险化学品输送管道设施安全整治,继续推进化工装置自动控制系统改造;要加强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经营、运输、使用及废弃物处置全过程动态管控。加强烟花爆竹燃放、经营、运输、储存等环节的安全监管,严厉打击各类非法违法行为。消防要开展以高层建筑、人员密集场所、“三合一”、“多合一”场所等为重点的消防安全整治,集中清查治理火灾隐患和消防违法违章行为;大力实施社会消防“防火墙”工程。落实人员密集场所、大型集会活动等安全责任制,严防拥挤踩踏事故。同时,要加强城市地下管线、市政桥梁等结构设施等隐患排查治理;严格锅炉、压力管道(容器)、电梯、起重机械、大型游乐设施等特种设备安全监管;抓好熔融金属吊运作业、煤气区域作业、受限空间作业、检维修作业和粉尘爆炸危险场所等安全管理;完成市政府下达的水库的除险加固任务;深入开展机械、有色、农机、渔船、电力、建材、纺织、轻工、烟草、防雷、危旧房、市政设施等行业(领域)安全专项整治。

——严厉打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区级有关部门,各街镇要始终保持高压态势,严厉打击非煤矿山、交通运输、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用爆炸物品、冶金、特种设备等行业(领域)的非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重点打击无证无照或证照不全生产、已关闭小矿小厂死灰复燃、拒不执行监察执法指令等违法违规行为;要坚决做到“四个一律”:对违法生产经营建设的单位,一律依法责令停产整顿;经停产整顿仍未达到要求的,一律依法关闭取缔并严防死灰复燃;对非法生产经营建设的有关单位和责任人,一律严格依法予以处罚;对触犯法律的,一律依法严肃追究法律责任。进一步强化属地监管和行业监管,对责任不落实、打击不力、安全法治秩序混乱的地方和行业,要严厉追究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负责人的责任。继续利用网络、举报电话等途径,鼓励媒体和群众举报安全生产非法违法行为。

(五)实施文化强安战略,构建安全发展社会环境——提升从业人员安全素质。进一步完善安全培训机制,在中小学开设安全基础教育课和防灾避险演练。大型企业要建立健全职业教育和培训机构。继续实施企业全员安全培训工程,企业“三项人员”(企业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一律经安全培训、严格考核、持证上岗,其他职工必须全部经培训合格后上岗。对不具备安全资质或安全管理能力低下的企业负责人,要坚决采取离岗培训、组织调整等措施。企业用工要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加强农民工“三级培训”(厂级、车间、班组),完善农民工向产业工人转化过程中的安全教育培训机制。

——提升全民安全防范意识。开展“民生导向、安全发展”为主题的安全生产“唱读讲传”活动,切实加强安全文化建设,打造安全文化精品。利用“安全与法”、“渝州安全”、《中国安全生产报》、《中外交流安全生产月刊》、《南岸报》和南岸电视台等宣传平台,以电视台、电台、报纸、户外公益广告牌、电子显示屏为载体,大力开展新闻宣传和公益宣传。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月”、“安康杯”、“文明交通行动计划”等活动,推进安全知识进学校、进社区(乡村)、进企业、进家庭、进机关、进工地、进景区。大力弘扬与社会成员息息相关的公共安全文化,营造讲安全、懂安全、人人共创安全的道德风尚。扩大安全生产政务公开,健全行政许可网上申请、受理、审批制度。坚持和完善安全生产群众举报奖励制度,配合建成“12350”投诉举报平台,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和促进安全发展的良好氛围。

——大力加强安全社区建设。全面开展以街镇、主导型企业、工业园区为单位的安全社区创建。大力倡导“安全社区我创建,我们社区最安全”理念,开展宣传动员与教育培训,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筹措安全社区专项资金,对社区事故与伤害风险进行辨识评价,实施多种形式的安全促进项目,对安全风险进行预防、控制和消除,持续改进社区安全状况。2012年,评审认证市级安全社区5个,力争创建国家安全社区1个。

四、工作要求

(一)深化认识,常抓不懈。各级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要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始终把安全生产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全面实施《市安全保障型城市发展规划》和《市南岸区安全生产“十二五”发展规划(—2015)》。要正确处理安全生产与经济发展、与速度质量效益的关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安全政绩观,树立安全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观念,坚持把安全生产纳入社会管理创新,切实抓好安全管理和监督,做到事有人做,责有人负,不安全不生产。要加强重大节日、重要时段和重点企业的安全监管,把事故防控作为持续抓好安全生产工作的主要目标,推动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和社会和谐稳定。

第9篇:安全职业教育培训范文

关键词泛长三角;城市群连绵区;农村人力资源;人力资本

中图分类号F30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3)09-0069-06

人力资本及其增长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动力。农村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化相对滞后,制约着泛长三角城市群连绵区的孕育和发展。提升城市竞争力和城市化质量,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应着力促进农村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化。这既是实现泛长三角城市群连绵区城乡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基础路径,也是实施中国“两纵三横”城市化战略格局规划的基本保障条件,具有重大的战略价值和现实意义。

1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文献述评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人力资本主要来源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促进农村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化,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内容。然而,已有的研究对农村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化的重视不足。以往的文献多是以LewisRanisFei或者HarrisTodaro模型为基础,把不同素质和技能水平的劳动力作为同质个体,强调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城市工业部门转移,实现二元经济结构向一元经济过渡。事实上,这些研究都将劳动力仅仅作为人力资源考虑,只计算数量,没有考虑质量,忽略了劳动力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产生更高的生产效率,转化为人力资本等内容。基于这一点,将人力资本研究引入到农村劳动力开发的领域是十分必要的。

第一次明确提出人力资本概念,强调其在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中具有积极作用的是美国经济学家Thodore W.Schults。他提出并详细阐释了人力资本投资的内容以及人力资本形成途径[1]。通过长期对农业经济的研究,他还认为人的知识、能力和技术水平的全面提高是20世纪初至50年代美国农业生产量迅速增加和农业生产率提高的重要原因。

随着新古典经济理论的发展,Romer和Schumpeter提出并不断修正和拓展了AK模型,逐渐将技术、知识和创新能力等因素纳入到经济增长的分析框架内[2,3]。他们研究发现,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弱化,技术水平和人的创新能力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近一百年来,世界各国对教育和劳动力素质提高更加重视。R. Lucas[4]在充分借鉴人力资本理论和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新增长理论。他假设,生产函数和人力资本的形成函数分别表示为:

Y=AKα(uH)1-α(0

其中:Y为生产产出,K和H分别是资本存量和人力资本存量,u表示劳动者的非闲暇时间,1-u用于人力资本积累。可以看出,人力资本积累是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根本原因。关于人力资本积累的形成途径,Lucas进一步拓展了Schults的观点,认为除了通过学习获得知识和技能,劳动者还可以通过实践形成专业能力,即所谓的干中学。在新经济增长模型中,人力资本不仅能使自身收益递增,而且还使其他投入要素的收益递增(水平效应),从而使经济增长动态化和长期化。

在Lucas模型的基础上,国内学者根据中国的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刘华等[5]和李雪峰[6]分别应用1978-2001年间的数据测算了人力资本对中国经济的贡献率,其结果十分显著。金相郁、段浩[7]进一步利用全国省级面板数据在Lucas模型的基础上检验了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内在关系,结果表明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虽然不十分明显,但高等层次人力资本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极大贡献,因而提出加强省级行政区高等教育是地方经济发展的战略要求。但是,这些研究没有考虑到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是城市人力资本的重要来源。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程度直接关系着城市人力资本的质量。因此,本文以泛长三角城市群连绵区为例,着重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角度,分析现有城市人力资本及其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2泛长三角城市群连绵区农村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的困境

城市群连绵区城乡协调发展是世界城市化进程中的必然趋向[8-9]。泛长三角城市群连绵区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空间高级形态,是国家“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区域及城乡协调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区位。但是,泛长三角城市群连绵区农村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供需结构失衡的困境,不仅与城乡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存在较大差距,而且制约了经济增长。

2.1农村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的规模性失衡

根据《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12)》,在今后20年内中国剩余劳动力主要集中在农村,将有4亿农民需要市民化。泛长三角城市群连绵区贯穿中国人口稠密的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非常丰富,这些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城市群人力资本的重要供给源。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农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对农村劳动力有效需求的计算方法,农村劳动力有效需求是农业增加值和人均产值之比,即:

AgriLabor =Agriaddedgdp/labor(1)

其中,AgriLabor表示农村劳动力有效需求,Agriadded表示农业增加值,gdp和labor分别是国内生产总值和社会总劳动力。利用农村实际人口减去农村劳动力有效需求,就得到剩余劳动力的数量。这种方法考虑以全社会劳动生产率为基准分析农业劳动力需求量,数据易得,可操作性强。 利用2005-2011年泛长三角省级行政区的相关数据,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进行大致估算(见表1)。

估算结果显示:从数量上看,泛长三角尤其是长三角经济腹地拥有丰富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从趋势上看,农村剩余劳动力量在总体上趋向减少,长三角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速度快于长三角经济腹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存在和较低的转移速度表明:仍然存在着分散、传统、小规模的耕作模式,束缚了大量农村劳动力,农村人力资源亟待开发;城市群就业机会尚不能完全满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尤其是长三角经济腹地城市经济集聚力不强,城市就业岗位有限。过剩的农村人力资源与有限的城市就业吸纳能力,构成了农村人力资本开发第一层困境。

2.2农村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的结构性失衡

虽然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丰富,但是这些人力资源普遍文化素质水平较低,尚不能满足泛长三角城市群连绵区城乡协调发展对较高文化水平人力资本的需求。人力资源供给与人力资本需求的结构不匹配导致了农村剩余劳动力量大与城乡人才紧缺并存,制约了城市群发展,导致农村人力资本开发第二层困境。

实现城市群连绵区城乡协调发展,对高水平人力资本的需求非常大。一方面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对高素质农民的需求增加;另一方面是城市群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对劳动力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不合理的人力资本供给结构,导致低素质劳动力过剩,技术工人和高素质创新性人才供给不足,较低文化素质的农村人力资源难以转化为适应生产力发展需求的人力资本。

教育是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化的重要途径。农村教育水平低下,严重影响了农村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通过对2006-2010年泛长三角城市群连绵区农村每千人拥有专任教师数量的统计(见表2)可以看出:从数量上看,农村每千人拥有的专任教师数有下滑的趋势,这表明农村专任教师数量未能随人口增长而增加;从结构上看,农村小学专任教师数是初中专任教师数的一倍左右,高中专任教师数更低,这也反映出农村教育处于低水平;分地区看,长三角的农村高中专任教师数呈下降趋势,但总体上高于长三角经济腹地。显然,泛长三角城市群连绵区农村教育很难承担起农村人力资本开发的重任。

3泛长三角城市群连绵区人力资本经济影响力的实证分析

包括农村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的规模和结构性平衡内容的人力资本有效供给,直接影响泛长三角城市群连绵区协调发展。通过计量模型及实证分析,可以测算泛长三角城市群连绵区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和农村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的经济效率。

3.1计量模型、变量和数据

3.2实证分析

采用静态面板分析方法并对模型分别进行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估计,再通过Hausman检验确定合理估计方式。利用2006-2010年数据对计量模型一的估计结果全部整理在表4中,列(1)和(2)是全样本的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分析,列(3)-(6)是长三角和长三角经济腹地两个子样本的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分析。

所有计量模型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拟合程度非常好,R2均在0.95以上。Hausman检验结果表明,全样本适合采用固定效应模型,两个子样本使用随机效应模型为宜,分别是表3中的第(1)、(4)和(6)列。模型中绝大部分变量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结果符合理论预期,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非常显著,平均受教育程度也与经济增长保持着较为紧密的正向联系。两个子样本的结论与全样本一致,说明模型具有较好的稳健性。

计量模型二的面板估计结果显示在表5之中。Hausman检验建议使用随机效应更为合适。模型拟合性较好,主要变量基本上都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从系数上看,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都对经济增长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尤其是人力资本存量对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为0.86,高于物质资本存量的贡献率。但是,人力资本结构对经济增长影响效应是负向的。其中,受到初等教育的人力资本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与经济增长负相关;受到高等教育的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为负,但是相关系数很小,仅为-0.06;受到中等教育的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显著。

造成受到初等教育的人力资本和高等教育的人力资本对经济影响效应都为负的原因是不同的,具有初等教育水平的人力资本充足,但是生产效率低下;具有高等教育水平的人力资本虽然生产效率较高,但是数量匮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足。

以上实证分析表明,对于丰富的农村剩余人力资源来说,由于受教育程度较低,导致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的供给结构失衡,难以满足泛长三角城市群连绵区协调发展对人力资本的需求,从而需要实施促进农村人力资源向

人力资本转化对策。

4促进农村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的对策建议

促进农村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化,是泛长三角城市群连绵区城乡协调发展的基本路径选择[13-15]。实现农村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化,应着力发展教育事业。

(1)实现城乡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着力办好农村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是泛长三角城市群连绵区城乡协调发展的基础工程。只有不断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才能提高农村新增人口的高等教育入学率,才能基本解决农村人力资源素质问题,为泛长三角城市群连绵区城市经济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高素质的人力资本。提高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水平的关键是实现城乡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一是保证优秀师资来源,对自愿到农村任教的师范生免大学学杂费,用制度导向保证农村师资来源;可尝试实行优秀教师援助(轮换)农村教育制度,从制度上解决农村优秀教育资源不足问题。二是稳定农村师资队伍,提高农村教师教育津贴,从收入待遇上保证农村师资稳定。三是农村学校布局要符合实际,既方便学生上学,又适当集中。继续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保证学生安全。提高补贴标准,改善贫困地区农村学生营养状况。四是有条件的地方(比如长三角和经济快速发展的城市)可实行15年义务教育。陕西省吴起县于2007年在全国率先实现高中免费教育,2010年春季将免费教育扩展至学前教育和农民技能培训(资料来源:《“吴起神话”:中国西部小县实现全民免费教育》,http:///2010-08/28/c_13466680.htm)。五是巩固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增加教师培训和绩效工资经费总额。

(2)创新依托中等、高等教育平台持续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体制,着力开发现有农村剩余劳动力、新增农村劳动力资源。泛长三角城市群连绵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农村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的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现有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培训、新增农村劳动力资源(未接受中等、高等教育的劳动力资源)开发等内容。对农村新增劳动力进行中等、高等职业培训教育,是一项利在当今,功在千秋的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程,是城镇化过程中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换的城乡协调发展的迫切需要。利用泛长三角城市群连绵区丰富的教育资源,着力构建依托中等、高等教育平台持续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机制。该机制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在中等、高等教育学校增设农村培训学校(院),或服务于农村发展的专业;二是培训形式宜灵活多样,针对现有农村剩余劳动力不同类型的人力资源进行差别化培训,包括培训项目的设置、中等、高等教育培训机构的选择,充分发挥农民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三是加大对向非农业转移的农民进行转岗培训力度,推动这部分农民成功转岗。加大对农民工回乡创业经营能力的培训力度,发展农民经营人力队伍;四是扩大招收新增农村劳动力――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考生比例,比如招收一定比例的中等、高等学校录取线下面上农村的考生进行职业培训,使其具有回乡务农的职业技能。

(3)推动泛长三角城市群连绵区农村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应强化对“职业农民”岗位培训。“职业农民”是新型的全职务农的农民。要以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为目标,建立面向市场、政府扶助的多元培训机制,提高“职业农民”科学种养、转产转岗和创业就业能力。对“职业农民”岗位培训主要包括以下途径:整合教育资源,新建或改造农村成人教育中心、农村职业技术学校、农村广播电视学校等各类农村农民职业学校,大规模地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使“职业农民”具有一技之长。尤其要加大对现有“职业农民”岗位培训的力度,增强种植业“大户”、“能手”的科技能力。探索由有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大户”、“能手”经营“家庭农场”体制,使他们通过规模化经营提高经济效益。

(4)构建农村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的资金筹措机制。建立多元投资机制是泛长三角城市群连绵区农村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的基本保障。从短期看,对农村人力资源中较低素质(未接受过初、中等教育)的劳动力进行培训的规模相对较大,如果培训费用全部由农民承担,会给农村家庭带来较大负担,从而弱化培训收益预期的吸引力。因此,财政政策及资金扶持对泛长三角城市群连绵区农村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至关重要。泛长三角城市群连绵区省级财政收入在改革开放以来增长迅速,有能力提供农村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的必要经费支持。以长三角省级财政收入为例,假定每年拿出5亿-10亿元支持农村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也仅占其新增财政收入的很小比重。对于中西部财政收入增长较少的省级行政区,需要中央政府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的支付力度。

参考文献

[1]Schults T W.人力资本投资:教育与研究的作用[M].北京:商务出版社,1990.

[2]Schumpeter J. 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50.

[3]Lucas R. 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The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98,(22):3-42.

[4]Romer P M. Human Capital and Growth: Theory and Evidence[R]. Nber Working Paper Series, 1989.

[5]刘华,李刚,朱翊敏. 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4,(7):64-66.

[6]李雪峰.人力资本、R&D与中国内生经济增长[J].中国科技论坛,2005,(6):120-126.

[7]金相郁,段浩. 人力资本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面板数据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7,(10):24-31.

[8]方创琳.中国城市群形成发育的新格局及新趋向[J].地理科学,2011,(9):1025-1034.

[9]方创琳,宋吉涛.中国城市群结构体系的组成与空间分异格局[J].地理学报,2005,(5):827-840.

[10]张军,章元.对中国资本存量K的再估计[J].经济研究,2003,(7):35-43.

[11]龚六堂,谢丹阳.我国省份之间的要素流动和边际生产率的差异分析[J].经济研究,2004,(1):45-53.

[12]张军,吴桂英,张吉鹏.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 1952-2000[J].经济研究,2004,(10):35-44.

[13]Psacharopoulos G, Patrinos A. Returns to Investment in Education: A Further update[J]. Education Economics,2004,12(2):111-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