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纺织服饰产业分析范文

纺织服饰产业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纺织服饰产业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纺织服饰产业分析

第1篇:纺织服饰产业分析范文

【关键词】 护士;妇产科;职业防护;现状调查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3)12-0546-01

在医院妇产科的护理工作过程中,其科室特点决定了护理人员极容易在对患者的检查、助产、治疗以及护理等工作中接触到患者的阴道分泌物、羊水、血液等,从而导致被感染,威胁到护士及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因此,做好妇产科护士的职业防护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和作用。本文随机选择我院妇产科中的护士25名,对她们进行职业防护工作相关方面的问卷调查,并就其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和讨论,现将具体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我院妇产科护士25名,工作年限均超过1年,且涵盖妇产科的全部护理项目。

1.2方法 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护士进行职业防护情况调查。问卷的内容包括:防护用品的使用情况;职业暴露情况以及职业防护的管理情况等等。

2 结果

2.1 防护用品的使用情况分析

经过统计显示,在25例妇产科护士中,接触病人的体液时大部分护士戴有口罩(68.0%)和手套(52.0%),部分护士戴有鞋套(28.0%),少部分护士戴有护目镜(20.0%)。详见表1。

表1 体液接触时防护用品的使用情况

2.2 职业暴露情况分析

经过统计显示,在25例妇产科护士中,主要的职业暴露地点为病房(40.0%),其次为产房(32.0%)以及其他地方(28.0%);主要的暴露源为血液暴露(92.0%),其次为羊水暴露(80.0%)、阴道分泌物暴露(64.0%)以及传染病患者暴露(52.0%);主要的暴露途径为皮肤暴露(80.0%),其次为粘膜暴露(52.0%)和皮肤刺伤暴露(40.0%);主要的暴露部位是手(56.0%),其次是前臂(36.0%)、面部(12.0%)、足部(12.0%)以及眼结膜(8.0%)。详见表2。

表2 护士职业暴露情况分析

2.3 护士职业暴露知识情况分析

经过统计显示,在25例妇产科护士中,严格执行职业暴露登记上报制度的护士有5名(占20.0%),严格执行针刺伤登记上报制度的护士有15名(占60.0%),积极学习职业安全教育知识的护士有6名(占24.0%)。详见表3。

表3 护士职业暴露知识情况分析

3 讨论

经过统计分析显示,在本次抽查的25名妇产科护士中,大部分都能够在接触患者的体液、血液等时佩戴口罩(68.0%)和手套(52.0%),部分护士能够佩戴鞋套(28.0%),少部分护士能够佩戴护目镜(20.0%)。

经统计,妇产科护士的主要职业暴露地点是病房(40.0%),其次为产房(32.0%)和其他地方(28.0%)。因此,应当着重加强护士在病房中的职业防护工作。暴露源主要是血液暴露(92.0%),其次为羊水暴露(80.0%)、阴道分泌物暴露(64.0%)以及传染病患者暴露(52.0%)。暴露途径主要是皮肤暴露(80.0%),其次为粘膜暴露(52.0%)和皮肤刺伤暴露(40.0%);暴露部位主要手部(56.0%),其次是前臂(36.0%)、面部(12.0%)、足部(12.0%)以及眼结膜(8.0%)。因此,妇产科护士在进行护理工作时,一定要佩戴好防护工具,并着重加强手部、面部等的遮挡防护。

经过统计,大部分护士能够严格的执行针刺伤登记上报制度(15名,60.0%),但有近一半的护士不知道职业暴露登记上报制度的存在(12名,48.0%),并且大部分护士都没有及时的进行职业安全教育知识的学习(16名,64.0%)。因此,必须要加强妇产科职业防护工作的落实,规范防护工作的规章制度,定期组织护士进行职业防护知识的培训教育,从而全面提高妇产科护士的职业防护意识和水平,降低护士的职业感染率。

参考文献

[1] 秦卓君,王莉芳,武卫民.三级医院临床护士职业防护现状的调查[J].中国病案,2011,02(12):71-72

[2] 孙建芳.妇产科护士职业暴露和自我防护现状调查与分析[J].上海护理,2010,03(08):36-38

[3] 李谨,李利.重症监护病房护士职业安全防护现状调查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08,12(05):1084-1086

第2篇:纺织服饰产业分析范文

机会与风险并存、可攻可守

回顾上半年纺织板块表现,广发证券分析师马涛将其概括为: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2011年一季度纺织类股票超预期的跑赢大盘10%以上,而服装类股票一季度跑输大盘,低于市场的预期。内在原因为:受益欧美经济体补库存等需求拉动,纺织服装出口实现20%以上超预期回升,部分个股年报超预期带来纺织板块靓丽表现。受原材料(棉花)价格、劳动力成本上升影响,市场普遍担心品牌服装的成本转嫁能力,另外CPI高企抑制消费者信心,对终端消费心存疑虑,压制其估值继续上行。外在原因是:进入2011年后,受宏观经济调控预期弱化等因素驱动,市场将配置重点移向弹性大、估值偏低周期类股,因此周期类股票一季度走出了一波估值修复的行情,而大多数品牌服装“白马股”表现欠佳,这主要与市场情绪有关。

招商证券分析师王薇分析认为,纺织服装行业消费良好趋势延续,防御与进攻的能力都具备。年初以来服饰消费表现良好,“五一小黄金周”数据依然可喜。一季度服装鞋帽零售同比增长33.30%,虽然有通胀的压力,但零售数据依然保持了20%以上的良好增速,大大高于社销品总额18%的增幅,其中金银珠宝零售表现最佳,同比增长高达60.30%。此趋势在4月份预计得以延续,而五一黄金周的消费更是旺盛,零售行业销售收入增长范围集中在20%-30%之间,以服饰销售为主的部分重点龙头百货同比增速可达30%以上。秋冬订货会普遍表现略超预期,给予下半年经营一定的保证。经销商有保持较好的订货增速的意愿,显示出前期提价未给市场销售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对于板块亮点,光大证券分析师李婕分析指出,品牌服饰类以及品牌面料类部分公司一季报超预期,正装品牌希努尔业绩大幅超预期,净利润同比增长104.57%;功能面料龙头嘉麟杰一季报净利润同比增长283.47%,表现抢眼;家纺类上市公司中,富安娜净利润达0.59亿元,同比增63.25%,摊薄后每股收益0.44元,超市场预期。纺织类上市企业中,鲁泰A及华孚色纺锁定成本能力强,龙头优势明显,对下游厂商议价能力强,业绩提高也较为显著。

关注原料与政策、转型前行

纺织行业在经历了2010年的复苏后,今年一季度景气度呈现震荡的态势,受春节因素干扰,二月份出口增速从1月份的37.65%下降到了2月份的2.40%,三月份出口增速回暖,重新达到了35.82%。

一季度纺织服装出口486.27亿美元,同比增长23.96%。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自去年扭转负增长局面至今,始终处于高速增长之中。二次汇改后人民币升值提速,如果剃除汇率因素以人民币计价,今年一季度我国纺服出口增速较去年全年水平略有回落。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我国出口出现近十年以来的首次负增长(-10.5%),全年出口额仅为1608.82亿美元,出口量下跌导致同比基数较低,在这样的阶段性低点基础上实现了2010年出口的高增长。而2011年一季度出口实现较高增速,同样有去年同期出口基数较低的原因。

今年一季度纺织出口增速中,大约有8个百分点是受2010年一季度低基数影响而“虚增”的。进一步扣除成本推动价格上涨和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后,实际出口增长水平压低。这种低基数效应将在今年二季度开始迅速减弱,因此二季度纺织服装出口增速很有可能出现增速环比回落现象。

李婕认为,棉花对纺织行业的影响不得不提,纺织行业与国际大宗商品棉花的价格息息相关。328级棉现货价格在经历了2010年下半年棉价的疯狂上涨之后,从3月21日的高点30,556元/吨下降了23.5%到5月16日的24,749元/吨。棉价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下跌超过20%,对中游纺织企业影响较大,前期高价获得的原料制成品与下游议价存在困难,多种因素影响下的棉价走势仍不确定,纺织企业担心棉价进一步下跌使得现在补库的成本加大,不愿意轻易补库,造成资金周转困难。棉价走势的波动性使得广大中小纺织企业面临较大的成本压力。

日前传的沸沸扬扬的商务部以及工信部将把纺织服装出口退税率从16%下调至11%是近期宏观政策对纺织服装行业影响较大的负面消息,对于很多纺织企业来说,利润只有个位数,下调5%的出口退税率相当于使纺织企业置身于亏损的边缘,未来纺织企业盈利水平需要继续关注出口退税率宏观层面的调整。品牌服饰类企业由于对终端消费者具有议价能力,对成本变化以及税收政策的变化不敏感,还借助去年后半年棉价涨价提高产品单价,长期来看影响并不大。广大纺织服装企业业务转型也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出口转内销将是纺织企业产业升级转型的必经之路,在这个时期兼并重组将是纺织服装上市公司的投资重点。

技术与品牌升级将为后市重点

对于今年纺织行业后市展望,李婕认为:在国内整体从紧的货币政策环境、棉花等大宗商品价格走势尚不明确、纺织企业出口退税率下调等政策经济大背景下,未来纺织企业的利润空间将受到进一步压缩,对上游棉花供应企业议价能力强且拥有大量优质客户群的龙头纺织企业在多重不确定因素下拥有较大生存空间。新一轮的行业整合随着政策的落实将得到体现,出口转内销以及产业技术升级是未来纺织行业升级转型的两个关键看点。

第3篇:纺织服饰产业分析范文

关键词:品牌;原产地分析;长三角地区

中图分类号:J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0-0282-01

一、品牌原产地分析

“品牌原产地”指品牌最初是在哪个国家(地区)生长和培育的,或称为企业品牌的国籍或者籍贯。它常作为外在线索影响消费者对产品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从而对品牌的生存和发展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这也就是营销学中著名的“原产地效应”。具体来讲,该效应又称为原产地形象,是指某品牌原产地给市场长期灌输某种形象,消费者就会对该国家或地区品牌形成固有模式,不同的品牌原产地会使消费者对它们产生不同的反应,从而影响消费者对产品的评价,进而影响购买倾向。

原产地效应的影响因素很多,既包括产品本身的价格、类型、跨国性和品牌效应强弱等产品属性因素,也包括原产地的国家经济发展水平,零售店铺的业态与零售商的声誉以及政治体制、文化类型等环境属性因素。而且在不同的目标市场上,影响原产地效应的因素之间的主次地位也经常发生变化,也即原产地形象对不同市场上的消费者会产生不同的效应。品牌的原产地影响和决定了品牌的风格、文化内涵以及未来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通过对品牌原产地的分析比较,可以从中寻找共性的规律以及个性的差异,从而寻求适合品牌生存发展的最佳空间。由于能力及篇幅的限制,本部分将重点提出对我国长三角地区的原产地分析。

二、我国长三角地区

(一)上海

上海在金融、经济、港口、贸易等方面具有的优势,使其具有强有力的竞争力。作为国际性大都市,服装服饰业也是上海都市型工业的一个重要支柱,1998年服装服饰被列为上海市重点都市型工业。上海的服装服饰在国内外都有一定的消费群体,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中国时尚产业蓝皮书》中,将上海定义为目前中国的“时尚之城”,从地理条件看,上海具有发展时尚产业极佳的区位优势;从经济水平看,上海具有发展时尚产业良好的市场基础和潜力;从产业基础来看,上海具有发展时尚产业必需的精密制造工业基础;从文化特色看,上海具有发展时尚产业的兼容并蓄的文化特质;从配套要素看,上海发展时尚产业的时机基本成熟;从政府支持看,上海具备发展时尚产业的政策基础。

(二)浙江

作为我国重要的服装产业基地之一,浙江总体上呈现出企业众多、贴牌加工现象普遍的局面。服装业一直是浙江的重要产业,较早实施市场化,民营企业的力量强盛。浙江就市场而言,无论是义乌还是绍兴的轻纺城,主要从国内市场起步,档次相对较低,但规模大。

浙江的服装产业呈块状集聚,形成独具特色的专业化生产和产业群。宁波以大规模,大品牌的西服、衬衫生产著称全国;温州则拥有20世纪90年代崛起的以男西服为主以及几十个男女装和休闲服品牌群体;还有日销10万套童装的织里和年销2.5亿条领带的嵊州等。专业化集群推动专业化市场的发展,市场一方面可以接纳产品集聚区内生产的部分产品,另一方面为产品集聚区内提供生产所需的原辅材料,配套设施与服务。由此使区域间的网络关联可以形成交流与协作,形成互补的产业结构,从而降低了生产和经营的成本。

时下,杭州以东方时尚“伦敦”作为发展方向:以杭州城市品牌为主导,用文化创意取胜,通过全面、系统地培养、扶持更多的时尚业态发展,打造杭州本土时尚,即该行业当中顶尖、创意型的、引导式、小众的、代表该行业最前沿的潮流和方向,期望能引导女装业未来的发展。

(三)江苏

江苏服装业的特点是以实业为主,产业基础好,以大众服饰为主。纺织服装业是江苏省吸纳就业的第一大行业,从业人数超过二百万。目前,江苏全省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达10400多家,2008年实现销售收入达7700亿元,占全国的23%,居全国第一。

第4篇:纺织服饰产业分析范文

关键词:科技;时尚;自组织;低碳;特色;都市产业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8-0050-04

一、宏观背景分析

(一)国际纺织产业发展趋势:科技+时尚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纺织业步入了新一轮调整升级周期,呈现以下四大特点。

1.往产业链的前端延伸,与科技研发的关系越来越密切。高新技术在纺织产业广泛应用加快了全球纺织产业升级和纺织业横向结构调整。一方面,合成纤维的产业化及技术装备的高速化,使纺织品供给效率提高,更大程度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另一方面,欧美发达国家在高技术纺织品,如功能性的服装与装饰,以及产业用纺织品上的突破,使纺织业重新焕发生机。纺织技术的进步,拓展了纺织产业发展空间,带动纺织产业由劳动密集型向资金、技术密集型转化。

2.往产业链后端延伸,其时尚特点越来越明显,纺织业态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即文化、时尚内涵在纺织服装产业中的权重日益增加,纺织服装产品的品牌价值和文化内涵受到重视,由此衍生出相关的时尚产业。纽约、伦敦、巴黎、米兰、东京世界五大时尚名都的发展历程清晰表明,其纺织服装产业均经历过业态转变,其产业链逐步延伸,并成为时尚产业发展的基础和核心。

3.产业集中度逐步提高。即产业集群发展趋势明显,中国在这方面表现突出。广东、福建、浙江、江苏、上海、山东五省一市纺织产业规模占全国七成,而长三角地区纺织品产量和贸易出口量又占全国五成,这些基地成为世界相关纺织服装产品重要制造基地。

4.纺织竞争层次不断提高。高新技术的大量运用,纺织新材料的不断开发,导致纺织业国际竞争从价格和质量的竞争转向以高新技术为导向,以品牌竞争为焦点的更高层次的竞争。欧美发达国家的纺织业是新纤维开发、纺织机械供应、国际标准制定等方面的主导者,他们依靠综合实力,牢牢把握全球高端纺织品市场控制权。

(二)中国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创新驱动的基本路径

中国作为世界纺织产业的大国,要想成为世界纺织服装产业强国,“科技+时尚”是必由之路。而这条道路分两步走应更符合惯例,也符合实际。即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再完成制造强国向现代纺织服装产业强国的转变(即中国的关键企业或集团处于微笑曲线的两端)。中国纺织服装产业目前正处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嬗变期,主特征是“低劳动成本优势”向“劳动高效率优势”转变。在这一阶段,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针对人民币外升内贬,以及劳动力价格大幅上升的现实及预期,加速从不易资本化的劳动密集型行业撤出,发挥资本实力,完成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型,改变国际产业竞争被动局面,完成由大向强的转变。相应,在产业积淀实力的支撑下,在产业发展的内生驱动下,“科技+时尚”将厚积勃发,促进中国纺织服装产业业态的巨变。过程中,在产业结构上,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使中国纺织产业由制造产品的低端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延伸。在产业空间结构调整与布局上,中国东部纺织服装产业将转移中低端的劳动力密集型行业,纺织产业业态向“科技+时尚”演化,每一集群将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区域品牌,并暖育产业链与横向产业的系列企业与产品品牌,通过品牌整合中小企业群,形成即可大批量制造高端纺织服装产品,也可满足个性化、多样化、小批量需求的柔性生产经营的业态,构建中国现代纺织服装产业国际竞争的排头兵。与之同步,为充分挖掘中西部市场潜力,充分发挥中西部资源与产业基础的优势,通过产业大转移释放东部产业基地过剩的产能,削弱东部产业内耗能量,带动中西部纺织服装产业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平衡发展,共享产业转型升级的红利。

二、四川省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现状

“十一五”以来,全行业工业总产值保持了年均31.09%的增速,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成效。截至2012年底,全省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 200多亿元,全行业总体规模居全国第十、西部第一。

(一)已形成较完备产业结构与较合理的产业空间集群

1.四川省纺织服装产业在国民经济行业4级层面分布齐全(2011年485家规模以上企业主产品统计表,未附)。在产业企业数结构中,以纺织原材料、面料、坯布生产为主,占纺服业的48%左右;服装、服饰企业占20%左右;床上用品行业起步晚,仅占3%左右。我们还计算各行业销售产值比,也显示纺织原材料、面料、坯布、服装、化工助剂行业对我省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贡献值比较大。

2.四川省纺织服装产业在空间布局上形成五大集群,即成、德、绵服装、家纺产业集群、南充丝绸纺织产业集群、遂宁棉纺织产业集群、达州苎麻纺织基地,以及宜宾自贡的西部化纤纺织原料基地。

(二)产学研具备一定科技开发与创新能力

“十一五”期间,纺织科研项目获得省科技进步奖15项、中纺协“纺织之光”科学技术奖40余项;由四川省纺织科学研究院牵头研发的“聚苯硫醚(PPS)纤维产业化成套技术开发与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聚苯硫醚纤维、醋酸纤维、玄武岩纤维、芳纶、三聚氰胺纤维等高新技术纤维的研发及产业化取得新进展。目前,全省纺织产业共拥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5个,国家级1个。宜宾丝丽雅集团在染色绣花线、粘胶长丝、白胚绣花线等产品技术研发上,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三)区域品牌与企业品牌有较强竞争力

四川省六大地区品牌产品(丝织品、桑蚕丝、棉混纺布、人造纤维、工装、苎麻布)在全国的竞争力较强。宜宾丝丽雅集团的染色绣花线产量亚洲第一,粘胶长丝占全国产量的26%,白胚绣花线占全国产能的50%,国内排名第一。“雷迪波尔”、“欧度”、“琪达”等品牌企业在服装市场影响力较高。“琪达”牌服装、“宝珍”牌丝绸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宜宾丝丽雅”被评为中国出口名牌。全行业拥有四川名牌产品41个,四川著名商标30余个。

(四)发展后劲有所增强

通过多年市场竞争与企业并购,四川省企业竞争力不断增强,总资产在5 000万元上的企业215家,占规上企业的44.3%,纺织原材料、面料、坯布、服装服饰、化工助剂行业集中度比较高,反映出四川省这些行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通过多年技术改造和淘汰落后产能,国内外先进的特宽幅箭杆织机、清梳联合机、整经机、精梳机、无梭织机、全自动络筒机等先进设备得到广泛应用,约1/3以上的规模企业技术装备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近年,通过不断提高企业信息化投入,信息化基础设施逐步完备,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系统(CAD/CAM)、资源管理系统(ERP)、供应链管理系统(SCM)等信息技术得到较好推广应用,其中,宜宾丝丽雅、华润锦华、华纺银华、依格尔等一批重点企业集团的ERP应用水平走在同行业前列。“十一五”期间,全省纺织行业淘汰印染落后产能0.6亿米,化纤落后产能6万吨;通过技术升级,绵阳佳联印染耗水量仅为1.4吨/百米布,远远低于《清洁生产技术棉染行业》(HJ/T185/2006)耗水量2.0吨/百米布的标准。

三、四川省纺织服装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发展面临的机遇

1.国家施行扩大内需政策,市场需求支撑纺织服装产业发展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不仅引发世界经济严重衰退,而且暴露出其社会经济结构深层次问题――产业经济竞争力不断减弱与高社会福利刚性维持的矛盾难以解决。这一深刻矛盾导致西方发达国家包括纺织服装在内的许多商品的市场需求,在未来较长时期接近极限。中国政府审时度,及时提出调整经济结构,扩大国内需求的政策方针,并且在十报告中,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奋斗目标与实现路径。其中,把新型城镇化作为实现目标的主要路径,把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作为关键的政策保障措施。而党的十三中全会,则进一步提出了系统的制度改革方案。可以预期,在党和国家的这些政策措施的推动下,中国城镇化进程将加快,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将不断提高,社会分配结构更趋合理,中国国民的消费需求将不断扩大,消费升级步伐将加快。纺织服装产业作为民生产业,在国内市场需求的拉动下,将进一步发展。其中,一些与消费升级紧密相关的行业将会更好更快的发展,如家纺行业、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和高端、个性化、多元化的服装行业将迎来全面发展的春天。

2.国家施行区域平衡发展战略,四川省享有市场、产业发展双机遇

中国政府一直坚持施行区域平衡发展战略,对中国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举世公认。其中,第一轮西部大开发政策对中国西部能源开发、交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等的作用明显。现在进入第二轮西部大开发政策实施阶段,国务院已经批准的成渝经济区发展规划在顺利执行,新一届四川省委省政府也提出多点多级发展战略。在以上各级政府的区域政策的集成作用下,四川省的城镇化进展肯定是西部第一,而且肯定也会快于中部一些省。该省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也会缩小与中部经济较发达省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差距,并保持较快增长速度。2011年,中部乡村居民人均收入8 791元,多于西部乡村居民的7 855元,但是,两地城镇居民人均收入都是19 868元,这既是昨天区域平衡发展战略的结果,也预示明天的区域和谐发展前景。这为四川省纺织服装产业提供了一个具有地理优势的西部市场。与之同步,四川省正在推进“一枢纽,三中心,四基地”建设进程,成都市正在加快充分国际化进程,将为四川省承接产业转移和保障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更好的公共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环境。四川省纺织服装产业当然也将获益。

3.低碳、生态资源强省,发展特色产业潜力巨大

从长远看,四川的清洁能源资源种类丰富,开发有序,未来定是中国清洁能源强省。在这一未来最有竞争力能源保障支撑下,该省产品应最具冲“碳标准”关实力。可以预见,届时的“四川造”有可能是“中国造”的标准。从产业所需原材料的资源看,四川在蚕茧、苎麻生产,以及一些大牲畜、家禽的养殖方面有比较优势,这些高品质的绿色资源在中国消费升级的第二、第三阶段在不同地区并存时期,应成为个性化消费、绿色、低碳、环保消费品生产与制造的“稀缺”资源。四川还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变脸”的故乡,历史文化渊源流长、博大精深,这里应是对服装产业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文化元素的宝库。因此,资源优势十分明显,发展纺织服装特色产业,四川有独特优势。

4.东部纺织产业重构,可能加大对西部投资

目前,中国东部五省一市的纺织服装产业基地产值占中国该产业产值的80%,产业聚集发展模式极具竞争力,构成中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纺织产业的中坚。在国际需求接近极限,人民币对外升值、对内贬值,以及在中国人口红利消失,劳动力价格持续上升的共同作用下,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如果不改变发展模式,国际竞争力肯定将丧失。同样,中国许多产业都面临相同局面。为此,党在十报告中提出产业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这一战略的鼓舞与指导下,东部纺织服装产业正在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相应,将加大分享国内需求扩大红利的能力,为此,对西部投资是必然选择。这为西部跨越式发展纺织产业提供了重要动力,四川省亦然。

(二)发展面临的挑战

1.四川省要素资源也有不足,减弱承接纺服产业转入吸引力

客观说,四川省纺织服装产业自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政策落差、国企改制滞后等冲击,经过企业改制,利用缝隙市场机会,主动融入东部供应链等举措,形成目前产业竞争力水平和空间布局。

目前,产业整体在人才、技术、工艺设备、管理、信息化水平等方面与东部有较大差距。因此,不通过承接产业转移,仅凭自身实力,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应无可能。而东部产业要向西部投资,一是为接近市场,二是为获得要素价格低廉的优势或者使用要素效率高的优势。西部市场前景肯定是美好的,这是东部产业愿意投资西部、四川的重要原因。目前,四川省在水电气资源价格有一点优势,但在土地资源上,无论是土地指标,还是土地价格,与中部比已没有优势可言,更关键的是,四川省劳动力价格与劳动效率大致都是东部的3/4。由此可见,四川省纺织服装产业不但已丧失吸引东部投资的吸引力,而且如不转型升级,将面临后继无人的问题。

2.产业缺乏自组织能力,发展面临生存考验

四川省纺织服装产业处于被东部产业低端锁定的状态,在缝隙市场中生存发展特征十分明显。第一,棉纺织业前纺大而不强,后纺弱且不优,高品质、高附加值的产品比重较低,化纤业的品种较为单一,新型化纤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产业用纺织品总量较低,服装、家纺业发展受面料、辅料、衬布、拉链、纽扣、缝纫线配套不足的制约。第二,该省纺织服装产业链各环节除蚕茧丝绸与苎麻织布产业链本地耦合运行度较高外,在本地的耦合度不高,产业链处于一种貌合神离的状况。导致本地产业链及链上企业不能同舟共济形成共赢格局,而且长期处于背负高物流成本运行状况而无法提高竞争力。因此,不排除这种可能,东部产业在重构中国的纺织服装产业的过程中,不向四川省投资,只把四川省当做东部纺织服装产业基地的市场。

四、四川省纺织服装产业未来发展的策略研究

(一)基本判断

第一,四川省拥有发展潜力巨大的西部市场、良好的公共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条件、低碳生态资源,具备完整的产业基础和有一定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基础,以及富有效率的产业集群。因此,四川省应坚定信心,大力发展纺织服装产业。第二,四川省目前处于工业中期阶段,即关键城市的中期、后期与大多数地级市的工业化前期并存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四川省纺织产业产值虽只占其工业总产值的4%,不是支柱产业,也应是重点产业。理由是:其一,该省低碳、清洁能源支撑的产业,有长远发展的生命力;其二,生态、环保、绿色资源的转化增殖器,是符合明天消费升级的产业;其三,四川省有许多处于工业化前期区域的先导产业或支柱产业。第三,四川省必须通过承接东部为主的产业转移,才能完成转型升级。同时,四川省只有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才可能形成产业竞争力,只有形成以纺为基的大产业链,才可能形成中国内陆的经得住竞争考验的产业基地。第四,四川省只有走“科技+时尚”之路,纺织服装产业才能获得国际竞争力。

(二)发展战略

1.跨越式发展战略

四川省纺织服装产业要消除人才、技术、资本等关键因素的制约,加快发展,必须抓住东部产业重构的历史机遇,尽快引进资本,带来人才、技术与管理,重整四川产业资源,才能较快形成四川纺织服装产业的自组织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2.特色发展战略

四川省纺织服装产业不具备全面开花式的发展条件,但是生态、环保、低碳资源富集,并且拥有较好产业基础和区域产品品牌,以及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因此,四川省在铸就产业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应把重现丝绸、苎麻、蜀锦、蜀绣、民族服装服饰等传统优势产品的辉煌作为突破口,打出川牌品牌,形成四川纺织服装产业的核心行业群,则四川省纺织服装产业很有希望。

3.都市产业发展战略

“科技+时尚”已经成为现代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主流。四川纺织服装产业要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走这条道路。而实现“科技+时尚”的载体是特大城市,从国际成功经验看,还应是国际化程度高的城市。因此,四川纺织服装产业在向微笑曲线两端的跃升中,应以成都为依托,驾驭其充分国际化东风,大力开发新材料,大力发展服装、服饰、家纺特色文化创意产业。相应,把成都建设为区域国际贸易中心与“一节一周”的时尚中心。

五、对四川省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省领导应高度重视这一产业发展

从我们提供的以上资料及分析可见,纺织服装产业不但是民生产业,是中国国际贸易中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产业,而且可以是产生高附加值的产业。目前,四川省的纺织服装产业还有很多不足,面临一些发展中的问题,恰恰需要领导关注、关心这一产业的发展。只要理清发展思路,找准存在问题,制定正确发展战略来推动其发展,这一产业就可能是成都市国际化的一张名片,就可能是四川省生态、低碳资源的转化器,就可能是四川处于工业化发展中、前期地区发展工业的助推器,就可能是四川文化创意产业的放大器。

(二)加强科学规划,推动产业健康发展

在科学规划方面,首先应制订清晰的发展目标。我们建议制订两步走发展目标。

第一阶段,在未来5年左右时间里,一是打好特色产业原材料基地建设,为四川特色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打好坚实的原材料基础,即蚕茧、苎麻生产基地应扩大产能;二是以西部市场吸引东部产业转移的关注力,注重引入重整产业链的关键企业,提升四川纺织服装产业竞争力,加强各方产业力量对四川纺织服装产业未来看好的预期;三是发挥我省在纺织材料研究、教育的优势,以纺织材料研究与产业化为突破口,走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产业跨越式发展之路;以振兴蜀绣、蜀绢为契机,以我省的蚕茧、苎麻资源为本,以丝绸、苎麻纺织品为载体,以弘扬蜀文化、四川民族文化为魂,以文化传承与创新为突破口,走特色产业引领产业高端发展之路。这一阶段末,产值应达到2 000亿元左右。第二阶段,在第一阶段之后5―10年,使该省几大产业集群成为西部,乃至全国同行有影响的生产贸易基地。与之同步,在成都市建立西部纺织服装国际贸易中心与时尚中心,在相应城市建立相关纺织品采购中心。

在政策制定方面,建议省政府应推动省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政策措施的顶层设计。政策措施的主要内容涉及:一是明确政府发展该产业的意志,这对招商引资十分重要;二是统一的政策措施,这有利于避免各地拼政策而弱化招商引资的效果,也有利于政府提高招商引资的针对性、科学性与合理性;三是加大省政府对调整产业结构与科技创新支持或扶持的投入、奖励的力度。

在加大执行力方面,除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制订一套更科学、合理的目标考核的管理办法之外,笔者建议:一是省级领导要加大对招商引资的指导与参与力度。二是应建立关键困难环节工作协调机构,并有所作为。如该省棉花主要来自新疆,但车皮调度十分紧张,据悉,山东、江苏两省有专设机构协调解决棉花的铁路运输难题,并发挥出应有作用,受到当地产业、企业肯定。

(三)找准症结,推动四川省纺织服装产业尽早步入快车道

四川省纺织服装产业目前缺乏竞争力的主要症结就是产业链的貌合神离,导致四川省产业前端(纺织)与终端(服装、服饰、家纺品等)用料两头在外,产业间耦合度不高,最终结果是纺织服装产业各环节的物流成本都高,无法形成竞争力。产生的原因是该省终端产业是在缝隙型市场中艰难成长起来的,因此,产业中的中小微企业居多,多以模仿、订单获得市场,用料量小、品种规格繁多,无法对本地纺织产业提供有效需求,以激发其开发新产品的积极性。相应的,该省纺织产业被东部为主的外部客户低端锁定,处于微利状态,也丧失主动开发新产品的能力。综合的结果就是,虽鸡犬之声相闻,却老死不相往来。因此,四川省政府应在提高终端产业竞争力上给予政策扶持,发挥杠杆效应,形成整合产业的核心力量,促进产业链的有机联系,推动四川省以纺为基的完整产业链尽快形成。

Suggestions for the textile and garment industry development of Sichuan Province

LIU Ze-ren,ZHONG Zheng,LIU Yin-feng

(Chengdu Textile College,Chengdu 611731,China)

第5篇:纺织服饰产业分析范文

创新打破瓶颈

据中国麻纺行业协会初步估算:2010年前三季度全国麻纺织及麻制品制造行业(不含服装)主营业务收入为256.72亿元,与上年187.23亿元同比增长37.11%。其中,苎麻89.85亿元,同比增长54.80%;亚麻128 36亿元,同比增长22.42%;黄麻28.24亿元,同比增长37.11%。全国麻纺织及麻制品制造行业(不含服装)利润总额为9.33亿元,与上年5 87亿元,同比增长58.83%。其中,苎麻2.98亿元,同比增长179.03%:亚麻3.20亿元,同比增长5.77%;黄麻2.83亿元,同比增长76.48%。

根据海关统计初步估算,前三季度全国麻纺织及麻制品制造行业(不含服装)进出口总额为10.94亿美元,与上年7.61亿美元同比增长43.76%;我国累计出口麻制品(不含服装及服饰)7100万美元,同比增长13.73%。其中家用麻制品5600万美元,同比增长16.57%,产业用麻制品1500万美元,同比增长4.42%。前三季度,我国累计出口麻制服装及服饰(含麻30%以上)约13.36亿件,同比增长15.09%,出口金额约7614亿美元,同比增长13.68%。一系列的增长数字表明麻纺行业正缓缓从低谷中走出,进入良性循环的运行之中。

尽管今年前三季度的麻纺行业经济运行分析,数字表现不错,“然而在发展之中,技术比较落后依然是麻纺织行业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中国麻纺行业协会会长许吉祥表示,“抓紧技术创新工作不放松,就等于抓住了牛鼻子,才能保持麻纺织行业振兴发展。”

近期,中国麻纺行业协会在湖北咸宁举行的全国麻纺织行业技术创新会议上,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王天凯也对今年上半年麻纺织行业的总体运行趋势给予肯定,并指出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还没有完全过去,麻纺织行业要立足长远,技术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要同步进行,要坚持自主创新,不遗余力地开拓国内市场。内销是今后纺织行业的重要支撑。目前麻纺的终端产品在国内消费比重偏低,绿色纺织是未来的发展趋势,麻类织物属环保型的功能性纤维,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麻纺织行业将会有所作为。

国家信息产业部消费品司纺织处处长曹庭瑞也指出,麻纺织行业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未来十年的发展很重要。当前,麻纺织行业面临原料供不足需、工艺设备相对落后、产品市场开发不足等制约因素,而立足技术创新是实现行业发展的根本出路。

加快产业化应用

而对于技术创新,无论是企业、行业还是科研单位、院校都积蓄了一腔热情,迫切希望能在技术创新上有所突破。在全国麻纺织技术创新会议上,“创新与发展”这个主题得到了更多的强调,力图让大家更加充分地认识技术创新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及紧迫性。“麻纺产业有许多目标要实现,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创建知名品牌,组织生产低碳环保、高附加值终端麻纺织产品,而实现这些靠的是什么7最关键就是技术创新。”许吉祥会长说到。

从总体上讲,全国麻纺织企业和院校科研机构都积极重视技术创新工作,围绕清洁环保、脱胶技术、污水处理、节能降耗、改进工艺、技术改造、更新设备、精端产品等方面为科研攻关课题,提出优化改进思路,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如湖北精华纺织集团有限公司、安徽铜陵华源麻业有限公司、湖南华升洞庭麻业有限公司、浙江金鹰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东华大学等单位都在工艺设备改造、新产品开发方面做出了各自的特点。

湖南华升洞庭麻业有限公司在技术创新上以国家苎麻产品开发基地及技术中心为研发平台,承担的“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高档超高支苎麻面料加工关键技术”科研攻关项目,取得的一系列科研成果,已实现产业化生产,同时进一步配套科研投入,提升装备水平,努力实现产品市场化。其开发的六大系列产品之一的蝉翼麻系列产品,包括高支苎麻,亚麻,大麻纯纺及混纺产品,还包括提花、异支、色织、交织等风格多样的高支细薄织物,就是依托这一攻关项目取得的科研成果研发的一系列产品,目前已成为公司的主导产品,占到了生产量的50%及以上。近两年来,该公司每年开发的新产品达820多个,纱布均有6大系列,每年有4至5个新产品入围中国流行面料并通过新产品鉴定,新产品的销售收入占总收入的30%左右,新产品平均利润率在25%以上,公司每年配套投入的科研技改费用达销售收入的10%以上。

在麻纺面料的开发上,他们积极开拓内销市场,充公发掘麻类产品吸湿、透气、抗虫等优点,重点开发适销对路的家纺产品,并拓展职业服饰与军需产品研发,实现更大的跨越,充分发挥麻类产品舒适透气的优良特性,进行麻产品的深度研发。

2009年洞庭麻业完成了“脱胶污水处理环保整体改造工程”之后,又投资600多万元进行了高浓度废水升级改造工程的改造,并获得了政府资金支持,确保外排污水达到国家一级排放标准。2010年4月已通过竣工验收的锅炉及苎麻脱胶工艺节能改造项目采用新型生物物质燃烧谷壳节能锅炉替代煤粉锅炉,用苎麻快速脱胶技术研发成果改造化学脱胶工艺,通过余热回收,大幅度降低能耗,达到节能增效的目的。

安徽铜陵华源麻业有限公司也不断运用新技术,引进先进的设备,对能量系统进行优化,实施大刀阔斧的改造。如麻印染节能减排技术改造,采用冷轧堆前处理、活性染料冷轧堆染色工艺,引进高效水洗机,更新丝光机,并采用新型自洁式水/水热交换器,达到了节能减排的目的。与上海东华大学合作研发“高档麻类前处理关键技术的研发及应用”项目,开发出“高效生物脱胶酶冷堆技术与湿一湿短流程前处理加工工艺”,省去织物加工各流程间的烘燥步骤,将节能、节水技术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减少了污水排放,节约污水处理成本,提高了麻类产品的质量,推动了高档麻类纺织品的出口竞争力。其开发的麻类环保型无纺布产品填补了国内麻类无纺布的空白,绿色环保的麻类汽车内饰件产品被选定为2008年奥运会指定用车上使用。

第6篇:纺织服饰产业分析范文

提要:

沪深300成份股08年盈利预测增长率为12.12%,较上月调低4.45个百分点,持续第八个月调低,这些上市公司07年较06年实现的增长率为41.50%。

08年预测盈利增长率前三位是自来水、煤炭和通讯设备,分别为96.32%、80.64%和77.21%。

同上期的数据相比,本期除林业与纸制品、煤炭等6个行业的08年盈利预测增长向上微调外,其他行业都遭不同程度下调,其中航空、电子设备与仪器、电力下调幅度最大。

08年增长率较07年增长率上升幅度最大的行业依旧是自来水、煤炭和航天与国防,分别上升94.78%、54.23%和45.88%(绝对值)。

本期盈利预测调整比率依旧整体下滑,在9个产业中近3个月的调整比率大于1的依然仅有能源一个板块,其盈利预测调整比率为1.54。

与上期数据相比,除公用事业外所有产业的盈利预测调整比率全线调低;分析师整体预期悲观;降幅居前的三大产业为能源、信息技术和原材料,分别降低0.41、0.17和0.12(绝对值)。

1. 整体盈利预测调低

根据今日投资对国内70多家券商研究所1800余位研究员盈利预测数据的最新统计,分析师对上市公司和沪深300成份股08年的整体盈利预测持续调低。

1.1 有分析师跟踪的上市公司(近1000家)

有分析师给出盈利预测值的上市公司08年对07年的整体盈利预测增长率为14.06%,较上月调低4.6个百分点,这些上市公司07年较06年的增长率为44.51%。

1.2 沪深300预测增长率继续调低

沪深300成份股08年盈利预测增长率为12.12%。较上月调低4.45个百分点,持续第八个月调低,这些上市公司07年较06年实现的增长率为41.50%。图2给出了分析师对沪深300预测增长率(08年)变化趋势。

2. 航空业绩遭遇滑铁卢,盈利预测遭大幅下调

08年预测盈利增长率前三位是自来水、煤炭和通讯设备,分别为96.32%、80.64%和77.21%。(详见图3)。其它进入前十名的还有建筑原材料、航天与国防、信息技术与服务、饮料生产、银行、林业与纸制品和建筑材料。

同上期的数据相比,本期除林业与纸制品、煤炭等6个行业的08年盈利预测增长向上微调外,其他行业都遭不同程度下调。其中航空业由于最近期货套保业务亏损,其盈利预测更是由上期的负增长63%下调到负增长127%,此外电子设备与仪器、电力同上期相比也分别下调19%和18%,其他下调幅度较大的行业详见图4。

在盈利预测的普遍下调的重压之下,本期新增纺织品与服饰行业负增长,加上上期的6个,08年预期增长为负行业增至7个,它们分别是航空、电力、证券经纪、石油与天然气、汽车制造和计算机硬件与设备和纺织品与服饰,其他预测增长较低的行业还有金属与采矿、电力设备和电子设备与仪器(详见图5)。

08年增长率较07年增长率上升幅度最大的行业依旧是自来水、煤炭和航天与国防,分别上升94.78%、54.23%和45.88%(绝对值)。其它相对增长率较高的还有批发、建筑材料、信息技术与服务、媒体、食品生产与加工和餐饮住宿与娱乐(详见图6)。

08年业绩增长率较07年增长率下降幅度较大的行业是证券经纪、工业品销售与贸易和汽车制造,下降幅度分别达534%、127%和118%(绝对值)。其它增速下降较大的行业有制药、纺织品与服饰、水运、汽车零配件、计算机硬件与设备、电力(详见图7)。

3.产业盈利前景依旧看淡

本期各产业盈利预测调整比率依旧降低,分析师对企业盈利前景依然看淡。近3个月的调整比率大于1的仅有能源一个板块。其3个月盈利预测调高动能相对较强,盈利预测调整比率为1.13。除能源板块外的其它8个产业盈利预测调整比例均小于1;原材料、日用消费品和酌情消费品的3个月盈利预测调高动能相对较弱,盈利预测调整比率分别为0.18、0.22和0.26。(详见图1和表1)。

图8统计的是盈利预测调整比率(3个月)的变动情况。与1个月前的数值相比,除公用事业外的8大产业盈利预测调整比率全线调低,降幅居前的三大产业为能源、信息技术和原材料,分别降低0.41、0.17、0.12。

4. 能源调高动能持续大幅下滑

对除了通讯服务产业外的其它9个产业,我们在

每个月底分别统计了1个月的盈利预测调整比率和3

个月的盈利预测调整比率。1(3)个月的盈利预测调

第7篇:纺织服饰产业分析范文

关键词:钻石模型;中西部服装产业;竞争力

近年来,随着国家“西部开发和宏观调控战略”的进行,我国的服装产业结构正在逐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因此,中西部地区服装产业的升级是服装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通过波特的“钻石模型”(图1)对中西部地区的服装产业竞争力情况进行系统分析。

一、生产要素

1.劳动力成本

国内市场方面,中西部地区能够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劳动力成本低廉是主要原因之一,所以中西部服装产业在国内市场有一定的竞争力;国际市场方面,目前东南亚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工资水平也不高,如印度尼西亚、越南等,他们对中西部地区服装产业进入国际市场构成威胁。

2.资金、技术和设备

自从2005年政府提出纺织服装业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转移以来,很多中西部省区纷纷“迎娶”东部服装企业进门。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的2007年《1月份~5月份纺织行业运行态势分析》显示,1~5月份东部沿海地区实际完成投资额,除了浙江、北京、福建仍保持50%以上的较高增长之外,天津、辽宁、上海、广东、海南均呈现负增长态势,中西部地区的河南、广西、云南投资增速分别达到80.39%、88.63%和145.01%,甘肃、青海的投资增速高达210.37%和888.69%。可见中西部地区服装业的投资额已经进入高速增长期。

目前,中西部地区的服装企业多是以“代工”为主的中小型私企,注重投入产出比,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理念下,所拥有的设备只能满足基本缝制要求。因此从加工能力和质量来看,大多数企业只能保证中低档服装产品的制作要求。

从技术层面来看,中西部地区的很多企业由于人才等原因,对于计算机辅助设计等相关技术应用甚少,主要依靠人力,新技术应用落后于东部地区的服装企业。

二、市场需求

我国服装业在近20多年间取得快速的发展,最主要的动力是巨大的市场需求。从历史数据来看,国内服装需求不断扩大,为服装业发展提供了潜力巨大的市场空间。2000年国内大型零售企业服装销售额为206亿元,2001年为268亿元,2002年为329亿元,2003年为406亿元,2004年为454亿元,2005年为578亿元,2006年为685亿元,6年增长了3倍多。中西部地区的服装消费市场也是巨大的:西部涉及九个省和一个直辖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将近1/3;中部六省总人口为3.61亿,占全国的28.1%。据统计,西部12个省城镇居民人均衣着支出是全国人民人均衣着支出的99%。

三、相关与支持产业

1.面辅料行业

中国服装面辅料行业正处于“国内培育、国际成长”转折期。中西部地区的面辅料产业由于加工工艺不高,在产品开发适应需求方面相对滞后,面辅料档次较低。

重庆市意大利罗伯特服装有限公司总经理肖明指出:目前整个西部地区尚无完备的面料、辅料、服饰配件产品供应,难以适应提高服装产品档次和附加值的要求,尤其是面料问题已经成为制约西部服装产业发展的“瓶颈”。以重庆为例,目前重庆服装重点企业生产所用面辅料80%以上来自沿海地区或直接从国外进口,钮扣等服饰配件也多在沿海地区采购。重庆的这种情况在中西部地区具有普遍性,服装配套产业发展的滞后,加重了中西部地区服装产业的生产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产业竞争力。

2.染整工业

染整工业是制约服装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中西部地区的印染行业整体技术水平与东部发达地区及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整个印染行业以中低档、大路产品居多,尚不能满足中高档服装的要求。而且染料生产的污染仍未得到有效控制。

从地区结构来看,我国印染产品的产能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2001年,浙江、江苏、山东、广东、福建五省的产量已占全国的80%,中西部地区的印染产量则逐年下降。至2006年一季度,仅浙江省规模以上印染布产量就达42.51亿米,同比增长7.00%,占规模以上印染布产量48.51%。累计超过2亿米的有江苏13.04亿米,同比增长26.23%;山东9.89亿米,同比增长达54.30%;福建8.01亿米,同比增长45.37%;广东6.51亿米,同比增长11.09%;而河南2.02亿米,同比下降42.25%;河北2.01亿米,同比下降6.94%。

另外,随着欧美“绿色壁垒”的提高,中西部地区现有的印染技术严重妨碍了服装的出口。

3.服装流通业

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服装销售渠道一样,大中型商场和服装批发市场是中西部地区服装销售的主要渠道。大型商场一般以经营中高档服装为主,多数是沿海发达地区的品牌。本地生产的服装主要以批发市场作为流通的主渠道,批零兼营。批发市场中间环节少,价位低,对市场变化的反应快,发展前景较好。

在出口环节,传统的外贸出口收购制仍然主导着纺织品出口的贸易流程,中西部服装企业主要是通过沿海地区的服装贸易公司实现服装的加工出口,多数中西部地区的服装生产企业与欧美等国际市场仍处于隔离状态。

4.服装展览业

随着服装产业的“西移”,出于发展地方服装产业的动机,中西部各地区举办服装博览会已成为时髦之举,但目前尚处于发展初期,除了小部分省份的展览业比较成熟外,大多数中西部地区的博览会未能按照国际惯例进行会展组织和管理,展览规模偏小、不专业。这些对服装产业的宣传也造成影响。

例如,国外的专业博览会一般是以专业观众为主,正规博览会的主要活动是买卖双方之间的贸易洽谈和签单,而且一般不允许在展场做商品零售。但是中西部地区的博览会一般都是大量的非专业观众充斥其中,而且零售业务一般都是各种会展的“点缀”。广西玉林福绵区每年一次的服装博览会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四、企业战略

1.服装产业链脱节导致生产加工成本增高

目前大多数中西部地区尚无完备的面料、辅料、服饰配件产品供应,难以适应提高服装产品档次和附加值的要求,尤其是面料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西部地区服装产业发展的“瓶颈”。例如广西玉林福绵的服装企业,生产所用面辅料主要从广东等地购入。服装相关产业发展的滞后,加重了中西部地区服装生产成本负担,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产业竞争力。

2.原创品牌影响力较小,产品市场占有率较低

目前,川、渝、贵等中西部省市区除一小部分企业在努力创品牌外,更多的服装企业满足于来料加工和贴牌生产的微薄利润。就已有的品牌而言,形成规模效益的品牌产品少,大多数地区服装在品牌形象、技术质量、设计款式、流行时尚等方面很难与东部沿海省份抗衡。

3.观念陈旧,企业整体素质较差

目前中西部各省区的政府已认识到劳动力密集的服装产业对推动地方经济的重要作用。但这些地方现有的服装企业主普遍“小农意识”较浓,观念落后,没有做大做强的意识。企业中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如:重庆市高技能人员占职工总人数的比重为2.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因此,中西部地区服装产业要崛起,首先需要提高企业管理层的素质,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其次是积极培养、引进相关技术人才。

五、政府因素

自2005年政府提出纺织服装行业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转移以来,在国家一系列导向型政策措施的鼓励下,各地政府对服装业的顺利移入准备了各种优惠政策及措施。例如湖南郴州政府出台进入开发园区新办生产型企业,投产后5年内其增值税和所得税的地方留成部分超过100万元的,50%返回企业的优惠政策,还有河南提出要建成全国重要的新型纺织工业基地,湖北纺织业启动“千亿”工程,重庆计划建成西部服装之都等等。这些政策与措施,有效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使服装产业的“西移”获得了较宽松的环境,有利于中西部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六、机遇

1.国内市场将继续扩大

这几年国内衣着消费的绝对量不断增长。2007年10月30日于上海召开的中国纺织创新年会上,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指出,鉴于目前内需的拉动作用还在不断增强,到2020年共同富裕的方针会更加明显地显现出来,人民对衣着消费结构将会同时实现数量的增长和品质的提升。

随着我国人口的增长,服装的自然消费量也在相应增加。例如正装(与休闲装相对应),因为每年中国就业人口的大量增长,使得我国正装类产品年年都保持较高而稳定的增长。

2.劳动力优势和原材料优势继续保持

近几年来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深圳的服装缝纫工的保底工资是800~1000元/月,但东部沿海地区的服装企业还是出现“用工荒”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中西部地区充足的劳动力及低廉的劳动力成本(表1)将使中西部地区服装产业具有比较竞争优势,而且这种优势还将保持相当长一段时期。

另外,相对于东部沿海地区用地紧张,能源紧缺,中西部地区地域宽阔,原材料丰富,为中西部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资源条件,再加上政府的优惠政策,将会吸引大批外来企业在中西部地区投资建厂,从而促成技术、管理、设备、资金等各方面的转移,最终促进中西部服装产业的加快发展。

七、结论

从以上分析可知,中西部地区纺织服装业有着良好的发展条件和机遇。但是在具有资源、劳动力等优势的同时,中西部服装产业发展在技术、人才、面辅料等方面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竞争压力。中西部服装产业要得到更好地发展,实现产业升级,必须改变目前这种发展模式,改进不足,结合各地区的实际,找出适合的特色发展途径。

参考文献:

[1] 连启里.加快小城镇建设促进中西部崛起[J].对外大传播,2005,(5).

[2] 迈克尔・波特.竞争论[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3] 常亚平.中国纺织产业分析和发展战略[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

第8篇:纺织服饰产业分析范文

关键词:超纤复合功能新材料;创新技术;分析

我国国内对海岛型及桔瓣型复合超细纤维面料的生产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应用,只有10-20年左右的时间。上世纪80年代末至本世纪初,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北京服装学院等单位先后研究成功海岛型复合超细涤纶纤维技术和设备;东华大学涤纶超细纤维染色问题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研究和探索;西安工程大学对麂皮绒的品种结构、加工工艺技术以及织物性能与功能进行了深入的应用研究,并在盛泽及其周边地区进行了大范围的推广。进入21世纪后,这一领域的重点是明确超纤革和麂皮绒产品的织造、开纤和染色工艺技术条件与海岛型复合超细纤维结构性能的关系,为超纤革和麂皮绒织物的后加工确定了比较合理的染整工艺技术路线。在此基础上,我公司和杭州华信、无锡裕通、吴江祥盛等公司相继开发成功了染色、印花、涂层、绣花、打孔等多种特殊风格的系列麂皮绒产品,并实现了大批量出口。近五年来,本公司和浙江禾欣实业、山东德昌、中纺公司等公司致力于海岛型、桔瓣型短纤、长纤超纤面料的开发,带动了国内麂皮绒面料、超纤革市场的飞速发展,各类超纤革生产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是,目前国内超纤革和麂皮绒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产品质感风格和技术功能性不高,高端产品和市场仍被日本和韩国所垄断,急需组织相关高校和骨干龙头企业紧追国际前沿开展原创性结构理论与深加工技术攻关,提升产品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由此可见,海岛型、桔瓣型超细复合纤维及其仿麂皮超纤革、麂皮绒等新型纺织品已经成为差别化、特种纤维复合材料产品结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大化纤背景下推动纺织产业转型升级的技术创新方向之一。建立超纤复合功能材料创新载体,对引领高端超纤复合材料时尚潮流与科技前沿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综上所述,绒面/贴面/印花革等新型高端纤维复合材料技术创新已经成为我国化纤纺织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和途径之一。建立超纤复合功能材料创新载体,实现了部分高端产品关键技术的中试与产业化突破,打破美、日、韩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在该领域的高端产品技术垄断,服务县域中小型高端纤维复合材料纺织品生产加工和外贸企业,通过科技创新与生产经营模式转变促进当地纺织产业的产品结构调整,对推动纺织产业转型升级和提升行业整体核心竞争力具有重大作用和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对穿着更加趋向于功能性、低碳、环保、时尚等方面的追求。我们作为面料生产企业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抓住机遇做出快速的反应,以创新的理念开发出符合时尚流行趋势的新产品丰富面料市场。传统PU产品色牢度、耐寒、耐折、防尘、耐水解较差及花型小而单一、不易打理等缺点,我们决定依托在麂皮绒、PU合成革及印染方面的十余年经验,决定集中了麂皮绒和PU合成革的各自优点,既保留了中高档服饰面料应有的轻盈、滑糯、易折叠不留痕等特点、又使PU服饰面料成功走向新、轻、薄、柔发展之路,融合了时尚性、功能性、舒适性和环保性,是一款迎合服饰面料开发潮流的新产品。

1 绒面织造的技术创新点

“绒面/贴面/印花革”是选用国产优质的海岛超细DTY和高detxDTY为主要原料生产的海岛丝织物,海岛丝的英文名称叫:Island filament,海岛型超细纤维是将一种聚合物分散于另一种聚合物中,在纤维截面中分散相呈“岛”状,而母体则相当于“海”,最终通过织物后整理将海岛组分溶解,得到单丝直径低于0.05-0.06Detx,进入了超细纤维的范畴。经向的海岛复合超细DTY(75D/37岛海岛加30D高收缩丝)和普通的DTY两种原料的收缩率有较大的差异,经过后整理过程,织物形成具有常青藤似的多层次结构,浮在织物表面的海岛丝其稍长的细绒毛互相缠结象常青藤细密的叶子,赋予织物超柔软的细腻、滑爽手感。DTY丝经后整理后因收缩性较差,其具有较大的强度和硬挺度,在面料表面形成了更细更密的绒面,掩盖了布面组织纹路,从视觉和触觉上实现了从“布”到“皮”的飞跃,同时赋予织物较强的悬垂性能。

2 高清印花的技术创新点

为使绒面印花革在高温贴面后仍达到高清的印花效果,我们尝试烫金、转移印花、涂料印花及活性印花等,经过反复试验,最终选择了色牢度较稳定的活性印花,保证了贴面后的面料“色彩亮丽、手感柔软、皮质弹性丰富、久用如新”优点,因该工序为外协加工,我司只对花型、颜色进行优选和对外加工印花清晰度和色牢度进行把关,其加工技术要点不作详细阐述。

3 干法贴面的技术创新点

干法贴面我们采用“三涂二烘”新工艺,工艺路线如下:

离型纸发送第一涂第一烘冷却第二涂第二烘冷却第三涂基布发送贴合干燥冷却剥离合成革卷取离型纸卷取。

为增强面料皮感、花型立体感和剥离强度,公司技术人员经反复工艺探索,最后确定了“高清、可染、高强色膜干法”覆色工艺,为达到较满意的效果,首先对整条贴面生产线及周围环境进行了严格的清洁卫生,确保没有流动的、细微的尘絮。接着选择国内聚氨酯品牌“汇得”牌HDA5010高清、高强度粘合剂,并对稀释配方进行了多次调整,最后确定每单位粘合剂加20%DMF,25%丁酮,3%架桥剂为定方。确保了印花色泽鲜艳自然、皮感真实、花型立体感增强以及染色吸附力强化。

4 染色技术创新点

因“绒面/贴面/印花革”主要用于年轻女性的时尚冬装面料,对面料有没有时尚流行元素等的要求较高,我们在大学教授的指导下,及客户的反馈意见,做了大量的染化料、助剂和染色工艺的试验,为实现染匀、染深、染透以及保持高染色度的目标,技术人员一般确定印花颜色中的一种代表基色,根据整体印花效果进行覆色处理,我们开发应用了匀染性性较好的“三原色中酸拼染工艺”,在多次染色过程过程中,我们发现影响染色的质量问题主要有三个因素:(1)染液的PH值,(2)染色的温度,(3)染色的时间。我们技术人员对以上影响参数进行反复调整,并对匀染剂、冰醋酸等助剂用时、用量也进行了调整,最后确定工艺如下:

第9篇:纺织服饰产业分析范文

业内人士把家纺公司的领涨归结为受益于“市场对地产相关行业受政策刺激而进一步向好的预期”。而自6月8日降息至今,地产板块已出现了4.6%的上涨,与之相关产业也均呈现上涨。服装行业在经过了一季度的销售增速放缓后,二季度迎来了明显回升;从估值角度来看,该行业的市盈率水平已经接近历史底部,在稳健的业绩增长的带动下,该板块已展露出蓄势归来的迹象,在行业长期向好未变的大格局下,投资已进入前期布局阶段。

二季度终端运营趋好

6月13日服装纺织板块的上涨是由梦洁家纺首先发力的,该股早盘不久便拉至涨停,以此也带动了同为家纺行业的罗莱和富安娜上涨;受家纺板块整体上涨的影响,服装板块表现强劲,当日收盘大部分服装公司涨幅超过2%,部分个股更是涨幅超4%。本周以来,包括七匹狼、卡奴迪路等在内的多只股票均创下上市以来新高,其向上的势头不可阻挡。

服装板块表现如此抢眼已是很长时间没有出现过的事情了。回顾整个五月份该板块的表现,只能用暗淡无光来形容,5月份服装纺织板块下跌0.19%,而同期沪深300指数上涨0.02%,跑赢大盘。从年初以来,截至5月底,该板块也是呈微跌的态势。

板块走势的不佳与整体销售情况有所放缓不无关系。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季度,服饰零售增速明显放缓,限额以上服饰零售额增速14.6%,为近几年中除2009年经济危机以外一季度增速的最低水平。

不过,这一不利的局面开始在二季度有所改善。4、5两个月服饰零售增速环比出现明显回升,且表现优于整体零售行业。限额以上服饰零售额增速分别为19.5%和19%,50家百货渠道服装零售额增速分别为16.5%和9.93%(数量增12.7%和5.83%)。特别是男装板块这期间终端同店增速分别恢复至15%和10%左右,保持着较高的景气度;家纺则是终端销售增速略有回升,但因二季度为淡季,景气度回升幅度不高;休闲板块终端销售理想,渠道库存处于消化状态。这与相关股票在二级市场上的表现也基本一致,男装个股频创新高、家纺前期表现较为低迷。

主推家纺和男装企业

尽管服装企业有着存货问题、内需增长动力不足等诸多问题,但毫无疑问的是,从长远趋势来看,中国消费社会的到来是大势所趋,主流消费群体的扩大是服装企业发展的持续动力。

中信证券认为,2012年品牌服饰整体运营景气度不及2011年,但在这一背景下可采取“自下而上”的投资策略,依照“个股成长阶段”和“子行业景气变化”选择标的。自二季度起随着终端销售的回升,男装子行业景气度将大幅提高,推荐“男装三龙头”——九牧王、七匹狼和报喜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