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医适宜技术学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要充分认识教学中存在的差异性,首先就要了解差异性产生的原因。我认为造成学生信息技能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环境、家庭对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和学生自身兴趣爱好的不同。
一、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环境导致差异
当前,开展信息技术教育需要很大的资金投入,根据各个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环境,有的学生能在比较好的信息技术教育环境中学习,有的学生却没有操作过计算机。因此,学校开设信息技术课的情况不同,是造成中学阶段学生信息技能差异的一个主要原因。
二、学生家庭条件及重视程度导致差异
部分学生家庭条件好或家庭重视信息技术教育,家里能够配置计算机,平时耳濡目染,已经初步掌握了较扎实甚至较丰富的信息技术知识。而一些家庭条件较差的学生,平时基本上没有接触到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只有在学校里才能接触到信息技术知识,很明显,这部分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及操作信息技术的能力方面处于弱势。
三、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不同导致差异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这句名言在信息技术学习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有的学生对本学科感兴趣,不管在课堂上或在课后,他们都能主动学习、探讨问题、请教老师,能够很好地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在学习兴趣浓厚及不断地成功解决问题的情况下,持续丰富知识、操作能力,相对的成绩就提高得很快。反之,如果对本学科不感兴趣,连鼠标键盘都不愿碰,一个个陌生的术语左耳进右耳出,操作的时候变成看着别人动手,这样对本学科就可能“升级”为毫无兴趣。
面对诸多的差异性,我们必须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差异,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采取差异教学手段,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认清个体差异学生的需求,铺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教育环境,培养学生对本学科的兴趣及操作能力,让所有学生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这也是从根本上改变教学现状,全面改善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重要措施。那应该怎样实施差异教学呢?
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具体实施策略。
1. 设置不同水平层次的教学目标
要进行此种教学,首先我们应该对学生的基础进行摸底,一般可以采取问卷调查、测试等方法。接着我们可以将教学目标和课堂学习(操作)任务分为合格、良好、优秀几个不同水平层次,让所有的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来选择学习目标及相应的课堂学习(操作)任务。同时,也要根据不同层次水平及时给予学习进步的学生以激励性评价,从而更进一步地激发学生对于本学科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学习word文档编排的时候,我对信息技术基础一般的学生,要求他们能够进行重复练习,并熟练完成教材案例(文档内容、图片材料等一致)操作步骤,达到和教材案例一样的效果,完成基本任务。而对于信息技术基础较好的学生,则在完成基本任务后,给他们一个具体任务,运用掌握的知识对其他几份word文档进行编排(提供文档内容、图片等材料),并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审美观、创意进行多种编排处理。结果,不但所有学生都能完成基本任务,而且不少学生都能提供“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设置不同水平层次教学目标,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来选择学习目标及相应的课堂学习(操作)任务,可以让所有的学生在课堂上都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
2. 团队协作学习
我们可以将学生分成一个个的学习小组,以团队协作的学习方式实施不同水平层次的教学。首先按照不同班级学生的水平,采取“强弱合作”“强强联手”等分组方法,以每个小组6~8名学生为宜进行分组。接着使用任务驱动法,让各个小团队在任务的驱动下,进行协作式的学习。在“强弱合作”小组中,水平一般、兴趣较低的学生为了完成任务,将会寻求水平较高、兴趣较高的学生的帮助。而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既让水平一般的学生得到了激励,也促使能力较高的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可以说获得了双赢。这种强弱合作的团队协作学习不仅能让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而且还能培养学生间相互激励、相互促进的团队协作精神,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3. 针对性教学
鉴于个别学生存在较大差异,特别是水平较高的学生和基础较差的学生,一般的课堂教学是无法让他们获得真正的“成功”,这时就必须对他们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教学。如何把课堂教学与针对性教学结合起来,而不是单纯地在课堂教学中加进对个别学生“开小灶”的方法呢?这要求我们必须将针对性教学的策略和方法体现在课堂教学、操作训练等方面,从而使学生认真、正确地对待信息技术的学习。比如针对水平较高的学生经常拓展课外知识,加强操作训练的难度,并在创意等思维方面进行引导,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针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则要从家庭、兴趣等根本上寻找原因,找出适合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养成主动学习、探讨的习惯。
关键词:艺术设计 教育 构成艺术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市场对现代设计人才要求的高起点、批量化,使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尽快为社会提供现代艺术设计人才日益紧迫。但中国现实的艺术设计教育状况,又十分令人难以满意。纵观全局,要想使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体系达到比较完整,尽快建立起适合中国国情的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现代艺术教育体系。而构成艺术是任何艺术和设计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三大部分,它存在与一切艺术和设计的任何角落,也是世界各高等院校该类专业不可或缺的核心课程。
一、构成艺术的发展和现状
构成艺术是现代设计教育的基础, 是现代艺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训练学生如何利用元素进行美的创造, 研究如何运用和掌握形式美的构成规律等的重要课程。构成设计的观念,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就开始在理论和实践上有所活动,无论在绘画还是设计中,都主张以抽象的形式来表现,放弃传统的写实,这种观念经过俄国的构成主义,风格派,以及在造型设计中影响最大的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的不断完善、发展,逐步从新的思维方式、美学观念建立起一个新的造型原则;平面构成和立体构成也随之发展成为现代教学训练的基础。
在国内,构成设计从最初的由平面构成,立体构成组成,发展到由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和光的构成为主要内容,并加入了新的时代设计元素多媒体与电脑技术的运用。
二、艺术设计教育中构成艺术教学存在的误区
1.不重视构成艺术课程中的交互性知识
点、线、面、体、色、光、材料是抽象构成中最基本的元素,其中任何一个都能构成单独形成审美的造型。通常情况下,它们之间相互综合构成容易营造出更具美感的形态。这一点应该是教学中的关键所在。但是通过对毕业生知识结构调查分析,这一点并没有在课堂上被教师所重视。产生这个误区主要归因于现行的教材存在薄弱环节,授课教师对抽象构成的知识掌握不全面、不深透。
点、线、面、体、色、光、材料元素也是我们使用频率最多的几个元素符号,倘若其中一个知识点掌握不完整,必定会限制构成创作在一定范围的 “自由度”,增加构成设计的难度。学习这些元素不仅是构成的基础内容,还是不同构成之间相互支撑的条件,满足了这些前提条件才能谈及下一步的实际应用,这就是学习构成学的主要目的或称为专业设计的问题。
2.不同构成艺术课程中的误区
掌握构成艺术的理论、技法和实际应用方法是学习构成设计的前提要求,即使简单化的重复、近似、渐变、发射、特异、对比、密集、肌理、空间、群化等平面构成形式,都应该在实现它们的实用性功能之后再考虑体现其审美形式。该课程的实用价值就是构成艺术的生命力所在。教学中,有个典型的错误现象就是:学生以完成作业而练习,不知所用,导致学生厌学。色彩构成教学包含色彩理论和心理色彩创意构成两项内容。
前者讲授色彩的基本规律和基础知识,是理解性的内容;心理色彩构成是创意性训练的环节,追求具有针对性的主题设计。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们花费的精力大都在学习基本的色彩原理和“程式化”的构成方法,与应用性设计有关的创意作业在最后一周“蜻蜓点水”,一带而过。按照授课顺序,学习立体构成是美术类学生接触三维空间造型的第一门课程,同平面、色彩构成相比,立体的空间构成的语言和视角是建立在它们的基础之上,所以要求完成的条件更多更高了。准确地说,立体构成是学习抽象雕塑的理论、方法,但教学中存在着典型的误区,因此混淆了立体构成和“行为艺术”的区别;初学者不习惯用审美法则要求去推敲、比较元素的数量、体量、位置和色彩等因素,常常导致“堆砌式”的组合;综合构成是立体构成的基本特性。广泛地接触材料,是掌握构成应用的关键步骤。
三、构成艺术教学实践的创新探索
1.重基础,宽口径
重基础、宽口径是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美国的设计教育改革起步较早,基础课的比例已增至50%,同样日本的设计专业也是注重基础课程的学习,然后才能进入专业课程的进修。而在欧洲的设计院校则不把课程固定在过细的专业划分上,这都反映了人们对设计基础课程新的认识和重视。在我国,很多高校也越来越重视起对艺术设计基础课程设置与改革,更注重对学生设计基础技能的培养和加强。深感这一课程不可或缺的重要性。
2.交流与合作
在教学过程中的要求是师生交往、同学之间交往及教育者之间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互相促进互相学习,教学相长。比如在欧洲的一些国家中有美术学院的教师都是流动的,通过聘任的时期来掌握和控制,是为了保证艺术教学观念的更新。
3.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艺术设计专业更需要的是创新型人才,所谓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例如在构成的教学中通过理论知识的讲授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的同时,在通过一些课题的训练提高创新性思维的培养达到对知识的再次巩固和理解。平面构成中主要是对图形的构思、组合和分解,从而再形成新的形来达到创造、创新的目的。
4.加强理论与实践的整合
理论联系实际既是思想的精华,也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必然产物。教师要精力集中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对于艺术设计专业来说更加要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那么三大构成是设计基础,对于今后专业课学习起到承上启下、至关重要的作用。平面构成用在各种平面设计当中,色彩构成提高色彩搭配能力,立体构成主要用在雕塑,建筑等方面。三大构成的学习可以提高整体的审美水平和对艺术的理解。对构成课程的教学如何加强理论与实践要做好以下两方面,一是运用多媒体技术直观性教学与课程整和为我们基础教学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二是实践出真知。理论教学教授更多的是专业理论,而实践则丰富学生的动手能力、社会经验和学科的知识,培养了他们自立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
总之,作为重要基础课程之一的构成艺术教学实践与探索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学科的科学性与专业性,使现代设计的基本观点和教育方向在其教育体系、设计理论实践中更加成熟完善,实现教学、研究、实践三位一体的现代设计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陈潇玮.浅谈构成设计课程教学创新[j].艺术与设计,2008年03期.
[2]赵擂.构成艺术课程的改革与创新[a].广东轻工业,2008年4月第4期.
[3]吴筱荣.走出构成艺术教学的误区—基于当代构成艺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j].美术大观,2008年09期.
关键词:当前文艺理论、建设、学术意识
文艺学的学科建设,是中国文艺理论界进入2l世纪以来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不少学者对文艺学学科的发展前景持乐观和自信的态度,但更多的学者是对文艺理论的问题和危机的反思,对其发展充满忧患意识。的确,如何解决中国文艺理论的某些概念、范畴和方法与当下文艺实践脱节的问题?如何有效地把中国传统文论的资源转化为当代文论建设的因素?如何确立中国本土的问题意识,在中国语境下合理地吸收利用外国文论资源?如何在注意文艺学学科的本质特征、学科内涵的同时,重视文艺学学科创新扩容、多元互动的发展趋势?以上种种问题,我们觉得,更新文学观念,在文艺学学科建设中树立问题意识、问性意识、共生意识、发展意识,对我们解决这些问题将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问题意识
文艺学的“问题”,是指文艺学所面临和尚待解决的课题或矛盾。文艺学的“问题意识”,就是能察觉、认识到文艺学的这些课题或矛盾,并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世纪之交的社会文化生活在急剧变化。电子媒质是继纸媒质后的又一次媒介革命;精英文学日见萎缩,文学进一步泛化到大众文化中;图像一跃而成为文化生活的中心,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文化生活、审美趣味、阅读习惯。与这些变化相应的是文学以及人们的文学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传统的文学观念与现实的文学实践相去甚远,很难适应时代的要求。社会实践向我们提出了新的问题和问题群,我们应当认识和承认这些问题,积极参与和回应这些问题。社会的转型与文学实践的巨大变化,促使当代的文艺学必须从变革着的文学实践出发,分析新现象、研究新问题,在理论上不断创新扩容,使之适应时展和社会需要。如果文艺理论的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方法脱离了文学实践,文艺理论就会失去它的生机和活力,成为空中楼阁式的、僵化而无用的东西。文艺学面对当下的文学艺术实践,许多问题凸现出来了。现在人们的文化生活重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对文学的需求更偏重于娱乐和情感需求,还有的崇拜自然本能,追求感官刺激。在巨大的感官冲击下,在文学艺术审美生成的日益消解中,如何将文学艺术的审美特征与大众文化很好地结合起来?如何用人文精神来支撑我们的精神家园?如何体现对人的生存处境、对家园邦国命运的关怀?这是文艺学正面临和尚待解决的课题。文艺学应该以专业为依托,积极地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目前,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国问题”显得更为复杂。对于文艺学来说,“中国近百年来都始终笼罩在西方主义的阴影下,没有自己的理论话语体系”。对于西方理论,我们更多的是简单介绍,随意嫁接,却没有学会或没有完全学会提出文艺理论的中国问题,并将其提升为中外共享的智慧。当然,借鉴国外的理论资源是必要的,如无数前驱对的追寻,如20世纪西方文论对我国文论的丰富和启示。但问题是,借鉴国外的理论资源不是照搬新名词、新术语,或用外国的理论来分析我们的文学现象,而应该是一种对话交锋,是一种创造性的借鉴和接受。
在与外国理论的对话交锋中,如果我们一味地追踪西方世界的理论潮流,提不出自己的问题,没有自己的见解,就很难通过创造性地借鉴和接受他人的理论,来达到丰富、充实和推动中国文化和文论发展的目的。文艺理论从何而来?如何进行古今对话,实现古今贯通?这是文艺学学科建设中需要面对和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文艺理论源于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实践。当一定时期的文学经验凝固下来,转化为概念、范畴和相关的方法,并在长期的实践中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的时候,这种理论同时也就获得了超越时代和民族的价值。中国的古代文论正是这样。中国古代文论不但有属于我们民族的东西,还有许多属于未来的、中外共享的智慧。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文学理论作为一门理论学科,并不完全依附于所谓当下文学经验,它还有着自身内在的发展、运作规律和规则。”]中国古代文论是中国历代文论家依据不同的时代课题与人生问题,探讨文学创作的经验,追寻文学的终极意义熔铸而成的。它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学观念的演变,表现了各种不同的文学批评方法,以及具有民族传统和东方特色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在今天的文艺学学科建设中,我们应该把中国古代文论传统作为一个重要对象。
二间性意识
在当代社会生活中,多种学科之间、不同种类的文化之间、各个民族或国家之间,都存在着极为丰富多样的对话与交流。而在文学实践中,作者与世界、作者与文本、作者与读者之间也存在着对话与交流。这种对话交流形成了一种主体间性,即“主体一主体”的交互主体性,它包含着主体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否定、相互协调、相互交流。我们在文艺学学科建设中需要和寻找的正是这种主体间性。主体间性是现代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主要是主体之间的对话、交往关系。
主体间性理论不是从主客关系而是从主体与主体的关系来规定存在,认为世界不是与我无关的客体,而是与自我一样的主体。从这一理论出发,来探讨文学的主体间性,可以实现方法论上的根本变革。文学的主体间性表明,文艺活动不再是对于社会生活的反映或者认识,而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交流。其中,创作活动乃是艺术家与所描绘的对象或者人物之间的相互交流,而接受活动则是读者以作品为中介与作者之间的对话交往活动。文学创作活动表现为作家与生活之间的关系。
1. (1)3元=( )角 (2)70角=( )元
2. (1)4角=( )分 (2)60分=( )角
3. (1)5角8分=( )分 (2)19分=( )角( )分
4. (1)3个一和8个十组成的数是( ). (2)10个十组成的数是( ).
5. 56的十位上的数字是( ),表示( )个( );个位上的数字是
( ),表示( )个( ).
6. (1)1角5分-4分=( )角( )分 (2)4角+9角=( )元( )角
7. (1)5分+3分=( )分 (2)1元-6角=( )角
8. (1)1角2分-6分=( )分 (2)9分+5分=( )角( )分
9.
长方体有( )个.正方体有( )个.球有( )个. 圆柱有( )个.
共有( )个图形.
10. 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把下面各数排列起来.
45 54 40 50 34 4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用30、8、38三个数写出两个加法算式、两个减法算式.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二、 口算题(每道小题 12分 共 24分 )
1. 12-5= 18-9= 6+8= 11-9=
6+9= 7+4= 14-5= 12-4=
16-7= 13-6= 8+5= 15-8=
2. 36-(9-7)= 15-(12-7)= 76-70+8=
4+(15-8)= 8+(11+30)= 50+10-30=
29-(13-5)= 60-20+5= 40+(16-9)=
三、 文字叙述题(每道小题 4分 共 8分 )
1. 一个加数是26, 另一个加数是50, 和是多少?
2. 从68里减去5, 差是多少?
四、 应用题(每道小题 6分 共 24分 )
1. 一辆公共汽车,到和平路下车35人,车上还剩20人,公共汽车中原有多少人?
2. 妈妈买上衣和裤子共用去79元,买上衣用去50元,买裤子用去多少元?
3. 林林已经写好30个生字,还有40个生字没写,他要写多少个生字?
4. 少先队员学雷锋,一班和二班共做好事39件,其中一班做20件,二班做多少件?
五、 选作(每道小题 10分 共 20分 )
学生考试质量分析:
参加考试人数:14人
总分:1400分 平均成绩:83分
及格人数:12人 及格率:85.7 %
优秀人数:10人 优秀率:71.4 %
从卷面看,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基础知识,通过口算、填空、判断、选择、动手画等完成。第二类是综合应用,主要是考应用实践题。 无论是试题的类型,还是试题的表达方式,都面面俱到、独具匠心,试题深入浅出。包括看图列式----一图四式和根据图写算式等。本次试卷共有五大题题。各种题型都注重了基础知识的训练,整个试卷体现“数学即生活”的理念,让学生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各种数学问题。
对于此次的测试做了一下的分析:
从学生做题情况来看,成绩不够理想。第一题,“看谁算得对”,主要考查学生口算、写数的能力。这一题学生都数的对、写的正确,这和平时勤加练习分不开。但是有学生却几乎全错,还有几个同学粗心大意会把“+”看成“-”造成了不必要的扣分。纵观整个做题情况,大多数学生计算能力较强,能熟练掌握计算技巧。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也较牢固。
第二题,“想一想 填一填”共分为四个小题。第1小题“填一填”考察学生几和第几的区别还有从左数与从右数的区别。这小题大多数学生轻松拿下就是左右还不清楚的孩子失分了。第2小题“找规律填数”期中一道稍难题难道了不少的学生,它不是按顺序的而是两个两个的减少。不少学生没有打破常规思想一个一个加或一个一个减,以后在这方面就要引起注意了千万不要局限、束缚学生的思维。第3、4小题是在圆圈里填“>、< 、= 、+ 、-”使式子成立学生做得还比较好的。
第三题,画一画。这题共有4个小题,学生基本都答出来,个别学生不会做的也有。这题通过让学生动手画做题目。这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比多少,比高矮的掌握。。其中包括了:比多少、判断多少、高矮。这题学生答的相当满意,看来掌握的还不错。
第四题,“数一数 填一填”有区别与第二题,第二题是数字而这一题却是结合图形的认识。这里有:圆柱、圆、球、正方体、长方体。这一题考察学生对基本图形的认识和一些基本知识的运用。由于这一题当中的正方体有点像长方体了,所以出现了学生视觉的误差,从而出现了两种答案。
第五题,“看图列式”一共五个小题。1、2、3、4小题看图列式,有“一图四式”有根据图意写算式的。第5小题是最能发挥学生独特体验和考验学生发散思维的考题。这道题目出的是操场上课间的一幕,有人在跳绳,有人在跳高,有人在踢足球,然后学生根据图写算式。有几个好学生就是在这里出错了,其他出错的同学也不少。对于像这样存在一定难度的问题,反映出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这与平时训练少也有一定的关系。学生还不会转换思维,其实这跟一年级学生的智力发展有极大的关系。所以在以后的教学当中就必须多加引导、发展他们的思维。
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1、立足于教材,扎根于生活。教材是我们的教学之本,在教学中,我们既要以教材为本,扎扎实实地渗透教材的重点、难点,不忽视有些自己以为无关紧要的知识;又要在教材的基础上,紧密联系生活,让学生多了解生活中的数学,用数学解决生活的问题。
2、教学中要重在凸现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在平时的教学中,作为教师应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学习材料,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
3、多做多练,切实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要学生说题目的算理,也许不一定会错,但有时他们是凭自己的直觉做题,不讲道理,不想原因。这点可以从试卷上很清晰地反映出来。学生排除计算干扰的本领。。
4、关注生活,培养实践能力加强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的联系,让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是数学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多做一些与生活有关联的题目,把学生的学习真正引向生活、引向社会,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信息时代;教学案例;深究任务;与时俱进
纵观时代变化,信息化的步伐日益走进我们的生活。现在的社会信息无处不在,科技、通信、气象、救灾等,多方面涉及我们的生活。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将学到的信息与技术更好地利用呢?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在多年的教学中和多名教师的经验与交流中,我总结了以下三大方面。
一、关注信息与技术课堂中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在兴趣中主动学习
不管什么样的教学,难免有让人枯燥的时段,怎么样更好地去利用这段时间呢?我们应该深入地了解学生对什么样的学习信息比较感兴趣,总结起来是教学中必备的教学方案。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灌进另一个头脑,而是师生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接触。”什么时候在快乐中学习,是学习东西最佳的方法和方式。如教学中出现学生厌烦的时候,我们可让学生看看当今时代信息化在这个领域的使用和发展,特别是手机领域中的发展和变化。最主要的是尽最大努力去吸引高中一年级的学生认知和了解信息技术,让他们深入了解到学习信息与技术的重要性。
二、让从高中开始学习信息与技术的学生紧密地联系现实,感受学习的重要性
1.重要的是联系现在的现实世界,自己身处何地何方,怎么样去更深刻了解信息化的大背景。在这大背景下我们学习信息与技术的关键所在,社会的变化和发展需要信息化,甚至大的方面,中国在世界中的信息化是何走势,如果中国想在信息化的世界中占据一定优势,学习信息与技术就势在必行。
2.在美国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提出了“智慧地球”的物化联网模式的信息化战略信息高速策略;欧盟在信息化的大背景下提出了“FP7物联网是我们的未来”的战略方案;日本在信息化下提出了“泛在网为立国之本”的战略国策。甚至在世界各个企业中信息化方案也比较甚多,如Intel企业在长远的规划中提出了“Intel传感器网络速芯研发”的规划,还有NOKIA企业提出的“传感星球”开发和沃尔玛提出的“智慧物流”。我们13亿人口的大国该在信息化的大背景下何去何从呢?在两院指出“物形网支持智慧能服务,为个性化制造服务”。在考察无锡高新微纳传感应用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时提出“积极创造条件建造中国传感中心,发展物联网”。
3.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学习信息与技术的深刻意义。学习现在,成就未来!
三、实践是高中信息与技术更好的运用,也是增强学习兴趣的途径
实践是检验所学知识是否能够被利用的最好老师,更是学以致用的最本质属性。在实践中认识和感兴趣所学的知识,同时也增强了在高中阶段学习信息与技术的浓厚兴趣。正如梁启超先生所说“学以致用,知天下所致”。在实践中寻找学习知识的真理,相信我们的洞察力,因为学习而精彩。联系实际,学习信息与技术回归到它最本质的要求,也是其中的属性。
二、填一填:(27) 1、(1)一共来了( )个朋友,小狮子排第一,小猪排第( )。小乌龟的前面有( )个朋友,后面有( )个朋友。(2)、比一比:在里画√ (1) 谁高? 小羊小鸭子(2) 谁跑得快? 狮子乌龟
2、小括号里填几?5+( )=8 4+3=9-( )
3、在填<、>或=。 2+3+0 5-2+3 4+57+2 10-26 8-5 3+7
4、你能接着写下去吗? (1) 10 4 2 0(2) 2+1 3+1 4+1 5+1 (3) 5、写出小正方体的个数。(8)
( )个 ( )个 ( )个 ( )个
三、在正确答案后面画∨(4) 我8岁,我好朋友的年龄和我差不多。1岁 5岁 7岁 12岁 四、把同一类的序号填在圆圈里。(6)
五、看图列式:(10)
1、 =(只)
2、?只
9只 =
六、解决问题:(20)1、我们来了2只 我们来了7只 和 一共来了几只? =(只) 2、一共有多少个大虾? =(个)
3、一共有多少个贝壳?
=(个)
4、
一、2013年中考数学试题分析
2013年中考数学试题涉及的内容包括,考察全面,布局合理,具体分布如下:
1. 从命题范围看考点考试内容基本涵盖初中数学的主要内容
主要有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部分,其中数与代数有第1、2、4、6、11、16、17、18、23题,共53分,图形与几何有第3、5、12、19、21、22共43分,统计与概率有第7、13、20共20分,综合与实践有第8、9、10、14、15、24共34分。
2. 从命题思路看方向
(1) 试题保持稳定,但稳中有新,稳中有变,对教学有指导意义。对基础知识的考察全面,紧扣考试大纲。试题起点低,充分考查学生对于数学基本思想、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掌握程度,适于不同的学生发挥各自的水平。试题贴近生活,考察应用,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2) 试题打乱了有简单到复杂的传统排序,在选择题、填空题及解答题中都有难题,如选择题第5题就是考察圆的几何题,并不是一眼就看出答案,而选择题第9、10、填空题第14、15更是具有相当的难度,变过去最后一道压轴题把关为现在的多题把关,题目难度起伏变化,这对学生调控自己考试情绪心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试题的编拟力求出新,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着重考查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例如选择题第3题三视图与立体图形的联系,对圆锥的考察以往侧重于侧面积或全面积的计算,而这次考察了圆锥体积的计算。再例如选择题第9题,考察了数学史上的莱布尼兹调和三角形,对学生发现规律、应用规律提出较高的要求,要求的是第八行的第三个数,如果学生看出了规律,但只会用笨办法一行一行的一个一个往下推,则耗时耗力,最后其他的题目没有时间做了,显然不能适应考试的要求,较好的方法是快速看出每一行第一个数、第二个数的规律,而第八行的第三个数等于第七行的第二个数减去第八行的第二个数,这样比较简便。
3. 学生在考试中反映出的问题
(1) 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掌握不扎实,理解、分析、转化、归纳不过关,在选择、填空、基本解答题中失分过多,造成数学成绩的不理想。数学成绩的好坏关键在于选择、填空、基本解答题的得分,而不是最后二道题的得分。
(2) 运算能力差。一些学生平时不想笔算、心算,一味依赖于计算器,加上考试紧张,造成一些简单的计算题出错。
(3) 解题规范性差,缺少必要的说理过程,推理缺乏逻辑和规范,想当然。卷面不整,书写不规范,影响了考试成绩。
(4) 考试心理薄弱,过分紧张,造成一些不必要的错误。特别是在较靠前的位置就遇到了没有把握的题,就非常紧张,乃至影响到后续题目的解答。
(5) 时间把控不合理,不懂得合理舍弃,由易到难。学生往往在一道题目上耗时太多,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即使解出来,其他的题目就根本没有充分的时间去阅读、分析、解答了。还有的学生走到另一个极端,不能充分考虑,每一道题都是想个大概,浅尝辄止,没出来就放弃了,撒胡椒面,平均用力,没有有的放矢,结果成绩也非常不理想。
二、复习建议
1.依托课程标准和课本,落实三基
课程标准是编写教材和试题的根本,课本是课堂教学的依据,是中考数学的源头,要充分发挥课本作为试题来源的功能。以课本中的例题、习题的变化为题源,以课本中的概念定理公式的应用、推广为题源,以课本中的课题学习、阅读材料为题源是常见的三种命题方式。所以在复习中不能脱离课本,另起炉灶,而应以课本为基础,再根据每一个学生的实际需要,在夯实课本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有效的拓展。
2.全面复习,自建知识网络
复习的重要任务是梳理知识,使散状的知识系统化、有序化、网络化。这些内容若完全由教师完成,则不宜内化为学生的自己的知识结构。这既是一个重温知识、重温课本的过程,更是一个强化、提高、归纳的过程,一个把课本由厚读薄的过程。这些归纳的知识常以学生熟悉的框图、表格形式出现,既便于记忆,更便于应用。
3.重视纠错,提高复习效率
复习过程中,更要重视和培养学生的纠错习惯。每一个学生都要有一个错题集,对于曾经做错的题,要记录下来,并且再反思、再认识、再提高,让学生自己找出错误的原因,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方法的认识和理解应用。
4. 分析题源,明确方向
研究中考试题的来源,可为中考复习指明方向。中考试题的来源主要来基于以下几方面;
(1) 源于课本。课本是实体的基本来源,是中考命题的主要依据,多数试题是在课本原题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发展、变化而来的。
(2) 源于生活。以实际问题为背景,考查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顺应了新课程发展的要求,是中考试题的命题方向。常涉及的源于生活的题有应用题、数据的统计应用、解三角形问题等。
(3) 源于初高中数学的衔接点。为了使学生在升入高中后能更好的适应高中数学教学的需要,在中考中着力考察学生对于初高中数学的衔接知识掌握的程度,这已成为中考命题的热点。主要有代数式计算、方程、函数、图形变换的应用,抽象符号的理解应用等,尤其是函数的应用。
(4) 源于数学史及现代数学发展的成果。如单位分数、莱布尼兹调和三角形、计算机程序框图的理解计算等。
5. 抓好训练,提高速度
复习中时间有限,一定要用好这些宝贵的复习时间。强化解题能力技巧的形成,包括计算、推理、画图、语言表达、逻辑条理等,要做到规范熟练,注重思路的清晰性、思维的严密性、叙述的准确性、书写的规范性。对于选择题、填空题的特殊解法要专门训练,使学生在考场上能熟练运用这些特殊解法,常见的有特值法、估算法、排除法、图像法等。
6.重视考试技巧的培养
强调细节决定成败,克服学习中贪多求快、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坏习惯,平时养成经常思考、深入思考的好习惯,做到容易题规范不粗心,复杂题有兴趣和毅力,培养灵活的数学思想能力和方法,特别是联想能力、转化能力。让学生养成从易到难的解题习惯,首先要把该拿的分都拿上。遇到一时一点思路都没有的问题,应该先放下做别的题,等到绝大多数题都解完以后,再从最有把握突破的问题重新开始思考,思考的方法一般先看它属于那一个专题,过去是否做过类似的题,尤其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不一样的地方如何转化,常用的方法都有哪些,针对这道题哪一种方法最好。
7.加强考试心理的调适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把教学内容与学习方式进行整合,是目前作文教学急需尝试和探究的方向。那么在初中作文教学中,怎样才能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开展作文教学呢?笔者认为,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以构建新的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教学模式,不失为一种新尝试、新做法。教师主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作文评改的兴趣,感受其中的乐趣,从而达到自觉自主学习作文的目的。其立足点源自语文课程标准:“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
这一教学模式需要一定的教学配置,一是配备专用的多媒体教室,一是在一定的地址设置作文评改论坛。教学前要请学校信息课教师利用信息课,让每个学生在网上注册登录,进入论坛。学生需要在课余时间把自己的习作录成电子文稿,等到上语文课的时候,按教师的统一要求把文章贴到论坛习作待评区。这样就可以进入具体的教学环节。
环节一:分组 根据学生平时作文状况,把班级学生合理搭配,按主要学习点分成5个小组,并且各指定一位语文分析、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为组长。第一学习点为切题分析,切题分析组主要分析作文内容与作文话题或材料等之间的本质联系,并分析在文章的主要点题点能不能体现作文命题意图或题意,如在标题、开头、主体段落、结尾等处。第二学习点为内容鉴别,内容鉴别组主要是看行文是否思路清晰、主旨明确、结构完整、语言流畅、感情真挚。第三学习点为充实评判,充实评判组主要分析是否中心集中、素材丰富、表达多样等。第四学习点为文采鉴赏,文采鉴赏组的主要任务是推荐鉴赏文辞形象、修辞精彩、句式灵活的好文章。第五学习点是创新鉴别,创新鉴别组的任务是鉴别观点、素材、构思、语言等某一方面的新颖独特之处。
环节二:评改 学生上机进入论坛,每人负责5篇作文的预设专项评改,按三等分类给出等级、评分和评语。有疑问的在论坛讨论或询问老师。预计10分钟完成。
环节三:总结 组长主持小组成员对评改情况进行分析,在网上讨论后投票选出最佳评改人员,并且在设置的子论坛上对情况做总结,列出全班作文等级表。预计5分钟完成。
环节四:解疑 全班反思自己的作文,与评改者做问题探讨,同时回答自己评改的作文作者的询问。教师在网络教室负责查询点评或在论坛上解答疑问。预计用10分钟完成。
环节五:反馈 组长和最佳评改人即席发言,反馈评改专项中出现的问题和优秀文章。预计每人4分钟,共40分钟。
课后学生根根据具体的评改意见在电脑上修改自己的习作,然后把修改后的电子稿上交到论坛教师评改区。教师在电脑上用红色批注、评讲后,学生可以直接在论坛教师评改区阅读已评讲的作文。教师可以挑选优秀作文,向报刊投稿。
这一信息化作文课堂教学模式益处很多。一是经过学生评、自己改、教师改的多次批改实践,学生不仅明确了作文写作的各方面要求,而且能够超越这些基本要求,创新为文。二是每个人都能和多名乃至全班同学交流作文,三人行必有我师,彼此修改、彼此探讨,不仅增强了写作的兴趣与写作能力,而且整个学习呈现出一派交流、开放的思想融合和碰撞气象。三是每次批改作文,每人只批5本,负担不重,批的人有新鲜感,读的人有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批改作文的兴趣和看别人批语的兴趣。四是批改作文时,学生转换自我角色,提高自我水准,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五是这种批阅的反馈周期短,在学生对习作还处于思维活跃期就及时给予修改意见,能够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斟字酌句、提炼习作,以发展的眼光关注学生的作文过程,对学生的作文过程进行动态化的考察和评价,最终把优秀作品推向报刊,形成一定的教学成果。
总之,这一模式把计算机作为学生学习的认知手段和探索工具,在具体的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强大功能,利用其交互性激发学习兴趣和发挥主体作用,去主动发现问题,主动探索问题,真正实现直觉思维与时间逻辑思维的结合,不仅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作文表达能力都得到较好的训练,而且培养了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培养了创新精神、合作意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