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能源与经济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经济发展;能源消费;现状分析;对策建议
引言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制造业的发展,中国的能源正面临巨大挑战。我国的能源勘探水平相对不高、利用效率较低,加上相关产业对能源资源的不断索取,长期处于能源高度紧张状态。为了进一步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经济发展新常态时期,研究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的相关规律特征,并针对能源发展现状给出相应解决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1能源消费现状
1.1经济增长进一步带动能源消费
十多年来,中国伴随经济飞速增长的能源消费总量基本呈线性增长。能源消费增长速度与GDP的增长速度基本持平,一方面表明过去十多年中国工业化发展迅猛,现在重化工时代已经接近尾声,产业逐渐转型升级,另一方面也说明能源的贡献度高,能源在推动经济发展中具有突出的地位。
1.2经济增长引起人均能源消费量发生巨变
每一个国家的人均能耗的稳定值很大程度上与该国所采用的能源消费模式有关[1]。目前,各国的能源消费可分为高度耗能型、一般耗能型和节能型三种。在今后一定阶段内,中国的人均能源消费量仍将呈上升趋势,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会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主要是由于中国人口众多的原因所致。以电力资源消耗为例,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由于电力建设的强劲,致使装机容量快速增长,有效地保障了经济强劲增长对电力的需求。从1994年开始,中国经济实施严厉的宏观调控,GDP增速迅速下降,电力需求增速放缓,全国电力供需达到平衡[2]。进入21世纪后,中国加入WTO、举办亚运会、奥运会、世博会等一系列大型国际活动,经济发展迅速,电力工业也厚积薄发,不仅仅只是规模扩大,电力生产、传输和消费也都更为绿色。2019年,我国装机容量达到19亿kW,其中火电11.4亿kW,占比大幅下降,仅占60%。风电装机容量快速发展,2004年仅74万kW,2019年并网装机容量达到2亿kW,成为世界第一风电大国。2019年,中国光伏发电装机总容量超过1.86亿kW,新增装机容量已连续数年全球第一[3]。中国已在绿色发展的道路上大步向前,电已从百年前的奢侈品,成为生活中无处不在的伴侣,使生活变得更清洁、更智慧、更美好。
2经济社会发展与能源消费遇到的问题
2.1经济总量大但发展水平有待提高
2019年,中国人均GDP达到10000美元,这是一个很大的突破,但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不及高收入国家的10%。产业结构还是以第二产业为主,工业特征较为明显。2018年,中国城市化率是59.58%,虽然城市人口超过了农村人口,但仍低于发达国家80%以上的城市化率。东部与西部、城市与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西部地区的人均GDP约为东部地区的一半,农村尚有部分人口将在2020年实现“脱贫摘帽”。部分地区仍在生产高能耗、低附加值的产品。广大农村地区仍在使用传统的生物质能源,消费总量超过2.5亿tce。每百人汽车拥有量还不到20辆,在全球的排名在130名以后。2018年,中国全社会用电量68449亿kWh,同比增长8.5%,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全国全口径发电量69940亿kWh,同比增长8.4%,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但就人均看,仍低于发达国家水平[4]。
2.2经济增长速度快但增长质量有待提升
中国现在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增长速度在2003~2011年期间年均增长率10%左右,2012年以来在全球经济都不太景气的情况下,也依然保持着6%~7%的中高速增长。但是,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一些进步的同时也显现出一些突出矛盾和冲突。过去的发展大多靠着消耗自然资源,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拉动经济增长,也因此出现了雾霾等环境问题。现在中国经济发展已向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转变,但这需要一个过程。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需要产业升级,不断提升增长质量。
2.3经济发展不平衡,差距有待缩小
区域不平衡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问题,城乡发展差异化,东中西部发展的差距、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不平衡问题依然存在。中国各省市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两倍,有的省份甚至达到了三倍之多,东部的人均GDP接近中西部之和。造成这种局面有多种原因,有历史的、地理的,也有科技投入、人力资本等诸多因素。科技投入方面东部地区仍然占据优势,2017年中国的科研规模指数居于世界第2位[5],但国内东西部差异很严重,如由于重点高校分布的不同,高水平成果产出大多集中在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等高水平院校较多的东部省份,而中西部仅湖北、四川、陕西三省排名相对靠前。经济发展不平衡,差距有待缩小。
3对策建议
3.1充分认识中国未来的发展对于能源的需求
目前,中国的经济形势正处于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以来相对最为稳定、持续增长、经济效益改善、生态环境开始改善的良好时期。历史表明,任何国家在走向工业化的初始阶段,都有一个高耗能发展阶段[6]。中国的工业化是十几亿人的工业化,不可能在短期内跨越工业化阶段与重工业化阶段,因此过去几十年出现的高耗能时期是历史的必然。针对能源问题,我们必须将未来需求估计得更充分、更严峻[7]。短期中,我们应着手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针对能源问题,我们应降低经济增长对资源的依赖,大力开发可替代能源,通过扩大能源的供给来源,保持经济平稳持续发展。从长期看,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最大的推动力,有利于提高能源利用的质量与效益[8]。
3.2进一步发挥市场调节能源配置的功能
市场可以通过价格机制很好地表明商品的稀缺程度,从而使能源资源自动流向效益高的领域,通过促使消费者改变消费行为来最终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9]。我国应该逐步将能源价格与国际接轨,真正实现能源价格的市场定价,进一步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经济结构对能源效率有促进作用。以珠三角为例,在“十一五”至“十二五”期间,珠三角地区的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就产业结构看,第三产业在珠三角地区所占比重不断攀升,能源密集型产业被淘汰或转移其他地区。此外,珠三角地区外向型特征明显,出口占比较高,虽然随着传统产业的转移,出口产品中制造业的中高端产品比例不断上升,但是珠三角地区主要承担劳动密集投入的生产环节,仍然处于全球价值链中的低附加值环节,主要依靠劳动投入,资本和能源的投入相对较少[10]。今年是中国“十三五”的收官之年。近五年来,中国经济发展有了新的格局,东北人才流失现象较为严重,大多数拥有高学历的年轻人都选择到发展更快的“外面”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西部经济发展乏力,目前仅有成都、重庆、西安三市在国内拥有一定的竞争力。东部发展势头依旧迅猛,尤其是长三角等地区呈现人才集聚效应,国家提出的长三角一体化等发展战略正当其时,各地应利用好市场机制,有效地提升能源、资源的集聚效应,促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3.3加强能源技术储备,完善能源结构
我们必须挑选有良好经济效益与广阔发展前景的科技创新作为能源技术储备。比如发展和抽水储能相结合的波浪能、潮汐能发电站,发展廉价而高效的储氢技术、氢燃料电池,开发石油的一些补充和替代能源技术[11],扩大我国能源技术储备、丰富能源的构成格局。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能源发电问题也会面临新的挑战。尤其是西部山区,输电条件相对恶劣,电线搭建比较困难,成本较高,需要考虑新的供能方式,如分布式能源系统。现阶段已有的分布式发电设备,如光伏、风力发电等受气候影响较大,电能质量不稳定,无法完全实现离网输变电。因此,需要完善储能设备,如超级电容、新型蓄电池、相变储能等,能够稳定满足用户的需求。
3.4完善具有统筹与前瞻性的能源战略
我们应该正视产业结构对能源消费结构影响的不同区域之间产生的差异。东部地区应加大对能源新技术的开发和运用,在新能源的推广方面应该提出新的政策,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降低使用成本,鼓励能源消费的多元化,从而实现产业结构与能源消费结构的协调发展[12]。中西部地区应大力推动产业升级,淘汰高耗能的落后产业,以产业结构升级带动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能源发展事关国家经济社会全局,不断完善全国能源规划、研发、示范等工作的统一协调是能源发展的迫切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要进一步加强能源战略研究,为能源可持续发展体系的建立提供科学正确的指导[13]。
关键词:贵州;能源消费;经济增长;能源消费弹性系数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3-0140-02
引言
自2000年以来,贵州省的经济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特别是近几年来,贵州省的经济呈现出持续快速增长的特点。2003―2009年,贵州省的GDP由1 426.34亿元增加3 893.51亿元,增长率超过了全国的平均水平。据初步统计,2010年贵州省生产总值4 539.97亿元,比2009年增长12.8%,增速比去年加快1.4个百分点,比全国高2.5个百分点。
一、贵州省能源资源状况分析
1.丰富的煤炭资源。贵州素以“江南煤海”著称,是中国煤炭资源大省,是国家重点规划的十三个大型煤炭基地――云贵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南方重要的商品煤基地。据研究预测,贵州省煤炭资源储量超过2 400亿吨,截至2005年探明资源储量达587.27亿吨,在全国各省(市、区)中居第五位。包括在建生产矿井在内,贵州省已利用的煤炭资源量为83.68亿吨,已利用资源量占累计探明储量的比例仅为14.25%,尚未利用的资源储量为503.61亿吨,占累计探明储量的85.75%。
2.水电资源利用前景广阔。贵州省地处云贵高原东侧阶梯状大斜坡地带,突起于四川盆地与广西丘陵之间,位于长江和珠江的上游,为两流域的重要生态屏障。全省多年平均降雨量1 191 mm,水能总蕴藏量1 874.5万千瓦,占全国总量的2.8%,在各省(市、区)中居第六位,其中可开发量1 683万千瓦,占全国总开发量的4.4%。全省水能不仅丰富,而且开发利用条件优越,可建设的大、中、小型水电站较为均衡地分布于各地,大多距负荷中心近。同时,小水电资源分布广,全省中小型水电资源674万千瓦,90%的县(市、区、特区)水能资源在1万千瓦以上,43%的县在5万千瓦以上。
3.煤层气资源丰富。贵州煤层中蕴藏有丰富的可供开发利用的煤层气。经研究预测,全省埋深小于2 000米的煤层气资源量可达3.15万亿立方米,约占全国总量的22%,仅次于山西居第二位。煤层气分布基本与煤炭的分布一致,主要在六盘水煤田、织纳煤田和黔北煤田的15个向斜构造单元中,相对集中于西部,其中以六盘水煤田最多,占全省总量的45%,是全国最重要的煤层气产区之一;织纳煤田和黔北煤田占全省总量的48%。全省煤层气资源具有储量大、分布集中、品位高(富甲烷占总量的94%)、区位好等特点,有利于优化富煤―贫气的常规能源结构。
4.生物质能开发潜力大。由于贵州境内适宜多种植物生长,生物资源丰富,因而贵州生物质能开发潜力大。可供开发利用的资源主要为生物质废弃物,包括农作物秸秆、薪柴、禽畜粪便、工业有机废弃物和城市固体有机垃圾等,其中森林资源相对比较丰富,生物质能开发基础好、潜力大。目前,全省森林面积达到9 200多万亩,森林覆盖率为39.9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用材林、防护林、特用林、薪炭林、经济林、竹林等分别占47.2%、20.2%、1.9%、11.6%、18.6%和0.5%。
二、贵州省能源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
1.贵州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下文中能源变量选取贵州省能源消费总量Y(104标煤),经济增长指标选取地区生产总值?菖(亿元)。样本选取贵州省1990―2007年的统计数据,其中能源消费总量Y/104标煤表示,地区生产总值?菖/亿元表示:1990年,能源消费总量(以下简称总量)为2 129.31,生产总值(以下简称总值)为254.87;1991年,总量为2 313.10,总值为289.76;1992年,总量为2 518.80,总值为331.67;1993年,总量为2 545.50,总值为416.07;1994年,总量为2 819.66,总值为521.17;1995年,总量为3 078.82,总值为610.70;1996年,总量为3 442.64,总值为719.83;1997年,总量为3 754.56,总值为792.98;1998年,总量为4 087.91,总值为841.88;1999年,总量为4 018.33,总值为911.86;2000年,总量为4 278.61,总值为993.53;2001年,总量为4 437.90,总值为1 133.27;2002年,总量为4 469.86,总值为1 243.43;2003年,总量为5 534.49,总值为1 426.34;2004年,总量为6 281.50,总值为1 677.80;2005年,总量为6 428.60,总值为1 979.06;2006年,总量为7 045.36,总值为2 282.00;2007年,总量为7 696.24,总值为2 741.90。
从中可看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贵州省能源消费总量与GDP增长呈大致同步趋势。
采用Eviews 5.0作二者的散点图可以看出,二者呈现较强的线性关系,由此建立Y与X间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
Yt=β0+β1Xt+μt
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做线性回归分析,分析结果(如图1所示):
图1
t=1 772.563+2.3463Xt
(15.2801)(25.7055)
其中:R2=0.9764,F统计量相伴概率Prob=0.0000,D.W.=1.0451。
采用White检验回归方程是否存在异方差,辅助回归式估计结果如下:
2t=10 080.42+32.8765Xt+0.0118X2t
其中:R2=0.2458,T=18,则TR2=4.4244
给定显著性水平α=0.05,D.W.=1.0451,查表可知随机误差项存在正自相关。采用广义最小二乘法处理后,结果如下:
t=1 026.893+2.1915Xt
(9.4254)(15.4712)
其中:R2=0.9410,F统计量相伴概率Prob=0.0000,D.W.=1.6585。D.W.统计量表明正自相关已被消除。
2.能源需求与经济发展的弹性分析。国际上一般用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反映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比例关系,计算公式为: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反映了GDP 每增长1 个百分点对能源需求增加的程度。弹性系数越小,说明在经济增长一定的前提下消耗的能源越少,能源利用效率越高。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小于1,表明能源消费增长低于GDP 增长,单位GDP 能耗是下降的;反之,如果弹性系数大于1,则表明能源消费增长快于GDP 增长,单位GDP 能耗是上升的。
贵州省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从1990―2007 年,除了1999 年出现负数外,其他年份都为正数。从1998 年以后,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迅速上升到1 以上,2001 年和2003年分别达到2.65和1.62。说明能源的消费增长快于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属于高耗能的粗放型增长,这种增长方式反过来又会制约着经济的增长。
三、促进贵州省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的建议
一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构建资源节约型经济发展模式。要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积极发展轻工业,不断调整行业的结构和产品的结构,降低高耗能行业和高耗能产品的比例;二是优化产业布局,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优化产业布局,促进高耗能产业集中化、大型化、基地化发展,积极发展循环经济,规范高耗能工业园区的建设,加强资源的综合、循环利用和污染集中治理;三是增强节能理念,合理使用能源,倡导科学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建设节能型社会;以节能降耗、污染治理、综合利用为重点,推广先进技术和新工艺,加强节能降耗的改造,淘汰落后工艺设备,促进工艺装备升级,降低单位产值能耗;四是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加快开发新能源;五是建立合理的能源价格形成机制,同时加强管理,减少生产过程中的资源和能源浪费,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
参考文献:
[1]张晓峒.计量经济学基础[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2]贵州省统计年鉴(1990―2007)[K].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3]中国统计年鉴:能源消费弹性系数(1990―2007)[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关键词:能源效率;地区差异;节能潜力;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07)02-0082-04
能源(特别是石化能源)是经济发展的源动力,是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物质基础,一个国家(地区)经济发展与能源占有及利用应该是相匹配的;但如果不能合理高效的利用能源,能源也会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1]。我国虽然总量上地大物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值,而且能源利用效率也明显低于发达国家[2],因此,建立节约型社会是我国当前发展的历史必然。目前,有关中国能源利用效率和节能潜力的分析,多数学者以国际先进国家为标准,通过国际比较判断中国能源利用效率与节能潜力[3-5];而史丹以中国内部先进水平为标准,通过地区比较界定我国能源利用效率和节能空间[6]。然而,由于不同地区经济实力和资源结构存在较大差别,一些制约能源利用效率的因素,如生产技术水平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赶上发达国家或发达地区。所以,笔者认为,能源效率的国别差距和地区差异只能为我们提供一个目标值,无法据此计算出中国各省区现实的节能潜力。因此,本文收集了1990~2004年各省区能源消耗和经济发展的相关数据,建立各省区能源利用效率和经济发展水平的统计模型,据此计算出各地区基于主体特征的节能潜力,为能源利用的优化配置和建立节约型社会提供依据。
1 思路方法与指标选择
1.1 研究思路与方法
工业社会能源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的发展依靠能源的驱动而运行。然而,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能源消耗量与日俱增,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我们必须未雨绸缪增强忧患意识,避免可能的能源危机影响经济的发展,所以,建立节约型社会是我国当前社会的必然选择。为了认清我国各省区能源利用现状及节能潜力,本文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展开研究:
(1)分析中国各省区能源利用现状和能源消耗强度的地区差异。选取2004年中国30个省区能源消耗及经济发展的截面数据,分别建立人均能源消耗、万元产值能耗和人均GDP的对应关系,揭示中国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和能源消耗的对应关系。
(2)从时间序列分析不同省区能源利用效率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本文主要以中国各省区1990~2004年能源消耗和经济发展的案板数据,研究不同地区万元产值能耗和人均GDP的关系,用幂指数函数建立二者之间的回归方程,以便寻找能源消耗和经济发展的特殊规律。
(3)不同时段中国各省区节能潜力的对比分析。依据第二部分建立的能源消耗和人均GDP回归方程,分析计算不同时段各地区的节能潜力,选取1990年、1995年、2000年、2004年四个时段,对各地区节能潜力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经济的发展主要以靠中央转移财政,在统计分析中予以剔除。
1.2 指标选择和数据来源
从宏观和普遍的规律来看,一个地区能源的消耗是与人口规模、经济发展水平和节能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在不同地区之间的比较常采用人均能耗和万元产值能耗等指标。由于能源消费结构多以一次能源计算,包括了煤、石油、天然气和水电等,为了统一计量和方便比较,将各种能源消耗折算成万吨标准煤。本文采用人均能耗和万元产值能耗两类指标,揭示我国各省区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耗的关系,分析不同时段各省区的节能潜力,并将重点放在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耗的时空变化上。
不同时段各地区人均能耗和万元产值能耗计算公式如下:
EPi=Ei/Pi (1)
EGi=Ei/GDPi(2)
其中,EPi 、 EGi分别为某时段第i个地区人均能源消耗和万元产值能源消耗量,单位是吨标煤; Ei、 Pi、GDPi 分别为该时段第i个地区能源消耗总量、人口总量、国内生产总值(GDP)。
本项研究所选用的数据来源于《中国五十五年统计年鉴汇编》和《中国统计年鉴(2005年)》,其中,本资料汇总了全国31个省区在人口、经济、能源等多个方面长时间的序列数据。
2.中国能源利用和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随着新一轮经济增长,我国进入了工业化的新阶段,重工业比重从1999年持续上升。由于重工业对矿产资源尤其是石化能源的消耗强度很大,导致自然资源对我国经济增长的约束很大,因此,能源的消耗量及能源利用效率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地区经济的发展。本文依据2004年中国30个省区人均能源消耗量和万元产值能耗为指标,来定量分析能源负荷和人均GDP的关系。
2.1 人均能源消耗与人均GDP的关系
本文选取除外30个省区人均能源消耗和人均GDP的数据,制作X-Y关系散点图(图1)。从图1可以发现,随着地区间人均GDP的差异,人均能源消耗量呈某种正相关关系。在财会软件Lotus 1-2-3 for Windows上,用直线方程 y=a+bx进行回归拟合,得到如下统计关系式:
y=0.9972+0.0665x (3)
相关系数R2=0.6956,相关性显著。
上述统计方程说明,我国经济增长还处于外延性扩张阶段,人均GDP的增长依赖于对石化能源的消耗,随着人均GDP的增长,人均能源消耗量呈同步增长趋势。[7]
图1人均能源消耗和人均GDP的关系
图2万元产值能耗和人均GDP的关系
2.2 万元产值能耗和人均GDP的关系
以上述30个省区万元产值能耗与人均GDP数据作X-Y关系散点图(图2)。从图2可以看出,随着人均GDP的增加,万元产值能源消耗量近似于幂指数下降趋势。换言之,在中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省区,万元产值的能耗较小,能源利用效率较高;反之,万元产值的能耗较高,能源利用效率较低。
我国地域辽阔,各省区之间能源禀赋差异较大,导致产业结构对能源消耗形成不同的偏离类型,因而,万元产值能源消耗也有较大的差异。同时,由于在所选的30个省区中,相对落后的省区数目较多,经济发达的省区相对较少,散点在低发展水平上更为集中。所以以万元产值能耗为依据,所建立的能源消耗与经济发展的统计关系相对偏差较大,统计方程的相关系数R2、t检验值、F检验值相对较低。因此,本文未给出其统计方程,仅说明其变化的趋势。但从总体趋势来看,万元产值的能源负荷随人均GDP的增长呈指数衰减,并将在各省区的时间序列变化中给予定量的分析。
3.基于案板数据的中国各省区万元产值能耗的统计规律
仅以某年截面数据分析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耗的关系,只是全国31个省区之间的横向比较,由于存在区域差异模型的精度较低,还不足以说明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耗的长期变化过程。为了准确地认识经济发展和能源消耗的关系,特别是随着科技进步和国家环境保护政策的实施,引起万元产值能源消耗量的变化和省区差异,本文选取1990~2004年全国30个省区的案板数据,以人均GDP为自变量、万元产值能耗为函数,建立了各省区万元产值能耗随着人均GDP增加幂指数衰减模型,结果列表如表1。从表1可看出:除海南和宁夏万元产值能耗在近年有所反弹、相关系数较低外,其余28个省区万元产值能耗随人均GDP的变化符合幂指数衰减方程,相关系数(R2)都在0.90以上。上述这些幂指数衰减曲线在技术经济领域称为“学习曲线”,反映了同一产业或地区,随着技术进步,万元产值能耗下降趋势。从表1可以看出,我们的模拟方程基本符合“学习曲线”。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禀赋的地域差异较大,所以也出现了一些特殊情况。比如海南和宁夏,虽然也符合幂指数衰减、而且也基本通过t检验,但比起其他省区相关系数有点偏低,分别是0.6780、0.8391,这与该地区特殊的产业结构有关。从海南万元产值能耗和人均GDP的散点图看出,万元产值能耗在1995年后有个明显上升阶段,而2001年后又逐渐回落,这可能和海南省这一期间产业结构变动有关;而宁夏以煤炭为主产业,随着近几年重工业比例不断上升,万元产值能耗在2003年后出现缓慢上升趋势,所以模拟方程也出现了一些偏差。但总体来看,我国各省区万元产值能耗都随人均GDP增长呈幂指数衰减,而且会趋于某一稳定值。
4.中国各省区节能潜力时空分析
通过上面分析可以看出,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各地区单位GDP能耗在逐渐地下降,节能改造成就斐然,但与先进国家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根据世界银行和英国石油公司(BP)公布的统计计算表明,2003年中国每创造一万美元的GDP所消耗的能源数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33倍,是美国的3.68倍,英、法、德、意等西欧发达国家的5~7倍,日本的10.4倍,甚至是印度的1.45倍[8]。我国不合理的产业结构、高耗能工业的过度发展,造成了经济发展对能源的过分依赖[9]。同时,重点用能行业、重点装置的能效水平仍然偏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还有很大的余地。笔者认为,能源效率的国别差距可以比较清楚地了解中国能源效率的水平与节能潜力,但是这个节能潜力是不可能在短期内发挥出来的。从根本上讲,中国与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能源效率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一些决定能源利用效率的主要因素,如生产技术水平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赶上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差距也只有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才能逐步消失。所以,本文基于中国省区内部区域差异,重点分析不同地区本身所能达到的节能潜力,来进行对比分析,以便中国内部能够合理高效地利用分配能源。
4.1 不同时段节能潜力比较分析
关于节能潜力,不同的人理解不同,相应的计算方法也不一样,本文采用基于主体特征的省区节能潜力的计算方法,即各地区人均GDP每增加1千元,万元产值能耗的现实减少值。具体计算步骤为:首先,将表1中各省区的模拟方程求一阶导数;然后,利用不同时段人均GDP的值(x)求出相应的导数值,即人均GDP每增加1千元、万元产值能耗的减少量,本文以此作为各省区不同时段的节能潜力。利用上面的计算方法,分别计算出中国30个省区1990~2004年的节能潜力,本文主要选取四个时段进行比较分析,并根据节能潜力大小将30个省区划分为高、中、低三种类型(表2)。各类省区节能潜力分述如下:
I类省区:节能潜力较高,1990年、1995年、2000年、2004年节能潜力分别在4.81~20.50tce、0.66~1.77tce、0.26~1.05tce、0.10~0.86tce之间,随着经济发展其节能潜力呈下降趋势、节能空间减小,这类区域大部分是一些经济比较落后和能源丰富的地区,由于技术落后及产业结构不合理造成其能源利用效率低下,与同时段的其他省区相比节能潜力较大。
II类省区:节能潜力居中,四个时段的节能潜力依次在1.88~4.34tce、0.34~0.56tce、0.12~ 0.24tce、0.05~0.09tce之间,从1990~2004年节能潜力也在不断下降,而且从表中可以看出不同时段属于此类的省区无太大变化,都是一些经济中度发达的内陆地区,这些地区易于引进东部的先进技术提高能耗效率,实现经济快速发展。
III类省区:节能潜力较低,1990~2004年四个时段的节能潜力依次在0.43~1.99tce、0.04~0.21tce、0.02~0.09tce、0.01~0.04tce之间,随着经济发展这些省区能源利用效率已相当的高,节能空间不大,此类省区主要位于我国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
4.2 各省区节能潜力的空间分布
图3中国节能潜力分布图
以上主要是从时间序列分析我国各省节能潜力的变化规律,下面我们选取2004年截面数据做出中国节能潜力分布图(图3),着重从空间上分析各省区能源利用效率及节能潜力的地区分布。由于本文分析都不包括,但在做图时为了图形的完整性,根据其所在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将其归入节能潜力较高一类。在做图时,我们仍然将节能潜力划分为高、中、低三个类型,0.10~0.86吨标煤属于节能潜力较高一类、0.05~0.09吨标煤居中、0.01~0.04吨标煤潜力最小,据此做出图3。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节能潜力较低的省区基本位于东部沿海省区,这些地区经济实力雄厚,技术水平较高,所以能源利用效率较高、节能空间较小;而节能潜力在0.05~0.09吨标煤之间的省区主要集中在我国中部内陆地区;而节能潜力较高的省区主要位于西部落后地区和中部一些能源丰富省区,包括青、贵、甘、晋、宁、吉、新、皖、陕9个省区,这些省区经济较为落后、技术水平低下、产业结构不合理造成能源利用效率低下,节能空间较大。比如,位于我国中部地区的山西、吉林、安徽、贵州其能源利用效率较低、节能潜力较大,和这些省区丰富的能源是分不开的。因此,中国要建立能源节约型社会,在发展东部的同时,应该重点加强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提高其技术水平、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其能源利用效率,实现我国内部社会的和谐发展。
5.结论与政策建议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经济发达的地区,万元产值能耗较低,但人均能耗较高;而经济落后省区,万元产值能耗高,但人均能耗较低。因此,随着经济发展,能源利用效率有所提高,但我国经济增长还处于外延扩张型阶段,人均GDP的增长依赖于对石化能源的消耗。(2)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节能措施的实施,我国各省区能源利用效率呈幂指数衰减。(3)从总体上看,交通方便、沿海、沿江的东南地区能源效率较高,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中西部内陆地区利用效率较低。在当前经济技术发展水平下,中国各省(市、区)均有提高能源效率的潜力和可能性,但是各省(市、区)提高能源效益的潜力各不相同,而且差距很大。
根据上述分析结果,中国在对各省(市、区)实施“十一五”期间能耗降低20%的目标时,不能搞一刀切,要制定有区别的区域节能目标和政策措施[10-12]。为了提高能源效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要大力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节能技术,坚决淘汰落后的生产技术、工艺与技术标准。(2)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发展低耗能产业,减少在能源经济效率低的地区新建高耗能项目,强调高耗能产业布局的能源效率标准。(3)要打破区域界线,构建全国统一的能源市场,并运用市场机制让能源流入效率高的地区,先进技术向落后地区渗透,促进东、中、西部技术和能源的有效交流。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03BJY0088);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2007~2008年度)。
参考文献:
[1] 张岩贵.中国资源供给瓶颈和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J].南开经济研究,2004,(5):38-42.
[2] 周大地,朱跃中.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时我国能源供求前景[J].中国工业经济,1998,(10):26-29.
[3] Lin, B.Q, 2001, An Economic Analysis of Energy Demand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Statistic Research, 10: 34-9.
[4]Wu J., 2002, Serious Electricity Supply Shortage in the Three Year of Tenth-Five-Years Plan. China Electric Sector, 11: 9-12.
[5] Shi Dan. On the Skepticism Regarding China's Economic Growth-Viewed from Information of China's Energy Utilization [J]. China & World Economy, 2003, (6).
[6] 史丹.中国能源效率的地区差异与节能潜力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6,223(10):49-58.
[7]孙根年,钟文静,李本庆.中国省际环境与发展关系及水气偏离类型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4(2):92-96.
[8]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2006)――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C].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9] 管卫华,顾朝林等.中国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动规律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6,21(3):401-407.
[10] 吴巧生,成金华.中国能源消耗强度变动及因素分解:1980-2004[J].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6,(10):34-40.
[11] 郭小哲,葛家理.基于双重结构的能源利用效率新指标分析[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6,38(6):999-1002.
[12] 张琦.资源约束下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战略探讨[J].资源科学,2006,28(2):147-153.
[作者简介]韩亚芬(1984-),女,山西文水人,陕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环境经济专业。
【关键词】能源经济;化石能源;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
我国在能耗上在国际上可谓是一个大国了,具体反应在存储和消费等方面。然而,中国的人均资源占有量少是人尽皆知大问题,所以应充分和正确使用能源。目前,中国的能源开发和利用效率同国际上其他国家相比相对较低,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浪费。简单客观的描述能源和经济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能源经济的发展战略。经济依赖于物质基础,当然更离不开科学和技术,必须充分利用不断在发展和更新的科学知识,这是能源经济战略的一个方面所以不应该被忽视,所以发展知识经济需要我们更理性的去面对。
1中国能源经济的发展现状
1.1能源的消耗促进经济发展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能源经济的发展的主要动力就是能源消耗,也就是说能源和能源产品的消费是能源经济的主要形式。具体因素如下:
(1)经济增长。中国的整体经济增长促进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能源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增加,在能源的质量方面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据统计,发达国家人均电力消费能力每年8000千瓦时左右,世界人均用电量在2500千瓦时,同世界人均电力消费相比中国还没有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可见能源在我国经济发展还有更大的上升空间,其驱动力是经济的发展,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2)现代通讯技术推广。在经济的发展历史长河中,信息的交流也在逐渐成为经济发展中一项不可少的因素。信息交换和数据处理现在变得越来越依赖高科技。这种发展已经改变了传统的办公方式和信息传播的方式,无纸化办公和电子邮件等在现代化的应用毫无疑问可以减少原来的资源消耗,所以通信技术的发展会使能源经济的发展模式发生改变。
(3)交通运输行业的空前繁荣。运输能源经济驱动着经济的发展也有很明显的效果,尤其是交通运输行业是直接的能源消耗行业。随着现代社会中车辆在不断地增加,车辆对油的消耗也在增加。因此这种现象的发生给石化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动力
1.2能源经济的发展明显的缺点
(1)能源管理系统的改革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上仍处于滞后状态。在现有的能源经济管理制度下,一些市场化的监管功暂时还不能直接参与能源经济系统中,这主要是因为经济体制和我国的实际情况密切相关。所以在完全市场化的运作和确保国家基本生活层面的需求上,有一定的矛盾。所以改革是极其必要的,但是建立能源经济系统和系统要符合我国实际情况不是两三天就可以完成的,所以目前的管理系统是落后于市场化过程的。
(2)产业能源消费比例太大。从我国现有的能源使用情况上来看,无论是在工业和生活能源消耗都处在一个高能源消耗的阶段,即行业技术和产品技术还没有完全实现低能耗的影响,导致了中国的能源消耗和产出的不均衡的状况,单位能源产生的效益很低,实际上是在浪费能源,这种情况显然不是能源经济发展的社会基础的需要。同时应该看到的是使用能源需求和能源效率之间有一个更直接的关系,而使用的效率将直接影响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能源开发利用的过渡,甚至浪费会导致经济发展的“能量”危机。这显然是发展能源经济的一条不归路。
1.3影响能源经济发展的供应问题
(1)新能源产品的生产给能源经济带来不小的影响。除了化石能源之外,其他新能源(二次能源)的研究和开发都属于新型能源的类别,如潮汐能、风能、太阳能等等。从目前来看,开发和利用二次能源在我国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也无法接替主流能源产品在生活中有着巨大作用的重担,只局限于特定的应用领域,发展速度慢。植物秸秆等生物能源的发展仍停留在初级阶段,通常只用于燃烧的目的,在工业应用领域还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
(2)现有的能源开发技术持续改进。同时,化石能源的利用率也在技术的推动下不断提升。此外,能源在检测技术方面也也有着卓越的进步。在这样的条件下、背景下,发掘新的油田,直接增加总我国国内能源储备总量。石化能源储备总量受能源技术的影响,能源技术的改善可大大提高能源利用率,有效地降低能源的过度消费,与此同时,它将极大地促进能源市场的发展。
2发展战略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我国能源经济发展仍然是在一个单一的化石能源开发和消费上,尽管勘探和生产在发展先进技术上已有所改善,但仍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能源消费的经济发展模式。这种经济发展方式的基础是建立在能源使用和消耗的基础上的,其本身具有潜在的能源危机的存在,未来资源枯竭将会对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以及很大部分地区都是以能源经济为主体,资源枯竭会导致经济衰退的现象是不可逆转的。所以在新的经济发展形势驱动下,我国目前的战略目标是低碳发展。实施这一战略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建立低碳能源经济系统。
2.1公众舆论方向,促进新能源的发展策略
一个完整的新的低碳节能经济战略转移,需要构建一个低碳价值观和积极倡导低碳消费,利用舆论来激起国民的低碳意识以及低碳消费氛围。同时利用舆论来普及生态知识,加强生态意识、生态伦理,促进生态文明。积极建立符合自然生态原则的价值需求、价值标准和价值目标,做好生态的社会结构协调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及建立一种新型的低能耗的社会价值体系。
2.2科学技术和市场的发展
尽管市场并不是唯一指向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但是科技的发展已经离不开市场。在我国想要发展经济就要提高中国科学和技术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从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关系的角度来看,人们总是要在技术和市场推广这二者之间做出选择,事实上,这两个是辩证统一的。我们用一个案例来说明:较高的医疗费用在美国,占国民生产总值(GNP)的12%,相当于中国GDP的整体。瑞士只用了4%的国民生产总值(GNP)便取得的了同样的医疗效果,因此,美国人觉得自己很浪费。美国人看医生有一个特点,对高科技医疗器械的依赖:有轻微受伤,也要使用核磁共振和CT检查等手段来检查。美国的医疗费用很高,因为大都利用高科技手段,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CT断层分析、核磁共振(NMR)是一种高技术产品,但在我们搞物理的人眼里看来,也不是太高,那些都是现代物理学我们已经解决了的问题。可以与企业合作,医疗卫生部门、物理界合作利用中国医疗器械弥补吗?我认为这是可能的。我们的高科技产品在某种意义上是能够与国外的科技竞争的,不是因为国内技术特别出色(关键是要有效地应用先进的科学和技术),而是由于我国劳动力(包括高熟练劳动力)便宜,所以在这方面我们的总成本是便宜的。高技术的产品除了一定的技术含量以外,其中装配行业还是占有较大比重的,装配应该有一定的技术,我们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在上个世纪和本世纪初,重大发明和创新主要是由工厂外独立发明家和研究机构做出来的。正如我们所知,瓦特在发明蒸汽机时只是有合作伙伴,他不属于任何一个工厂;著名的爱迪生实验室也有过像灯泡的重大的发明,它也只是一个自我独立的实验室。然而,在现代,独立发明家和实验室的比例在不断的减少,企业从事研发活动的比例在不断地增加。这方面与科学、技术和经济三者间紧密联系息息相关,另一方面,与科斯认为“企业”可以代替“工厂”的趋势也有着重要联系。这意味着,一方面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加强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也应充分估计企业乃至整个市场的局限性在国家创新的整个体系当中(这个限制不仅取决于上述分析)。
也就是说,对于一个国家的创新体系来说,例如像我国,我国在能源方面虽然具有较大的储备量,然而却不能很好地开发和利用,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浪费,这样正是因为缺少创新的科技技术,因此市场的推动和科技的拉动都是必不可少的。
2.3技术领域支持低碳能源经济
(1)将重点发展低碳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能源利用技术的发展目标,通过高新节能技术的广泛普及和应用,国内能源消耗不断降低,同时信息节能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促进了能源经济的发展;(2)实施节能减排,可以发现在前面的讨论中,能源经济和能源密集型产业与可持续发展是互相冲突的,能源密集型产业将会随着能源减少和环境恶化出现停滞现象。因此,发展低碳经济的概念系统的行业标准规范通过促进企业调整能源利用的方式,从而促进经济向低排放的方向发展,在全国实现整个低碳排放的目标,从而达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3)开发和研究利用清洁能源。积极实践低碳能源经济战略的概念,但也基于清洁能源的发展基础,可再生资源的大力开发和利用,及其在能源类别中比例逐在渐增加,最终取代化石能源成为占据主导地位的能源类型的经济发展。从中国国情出发,提高水电、风能、太阳能和植物能源的应用比例具有很大的可行性。普及和推广这种新型能源,要面临技术和清洁能源市场化问题,,但如果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将大大提高新能源技术的应用技术含量,促进能源经济进入一个良性循环,提高新能源在能源领域的应用,循序渐进实现替代石化能源。
2.4管理体制,鼓励低碳经济
目前我国在国家发展的规划中将低碳经济放了进去,一方面,在部分地区建立试点提倡建立循环经济,从而减少能源消耗,建立一个可回收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模式,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鼓励产业技术改造,降低企业的碳排放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这些措施都是积极应对能源危机和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举措。与此同时,国家还设立了一个特定的系统以此来鼓励低碳经济发展:1)从资源配置的角度上来看,鼓励低碳高科技项目投资,迫使其转换高能源消耗的设备和技术,对高污染的企业进行严格的监管,实行关停或者并转。而且在电力、交通、建筑、化工等能源密集型行业首先实施,通过低碳技术的引入,让能源密集型行业率先通过技术改造进入到低碳经济市场,为此要对整个低碳能源经济施加一个低碳化的动力。2)利用政策的经济手段,将碳排放作为一个杠杆对企业实施差别对待的政策,鼓励和促进企业实行低碳转换,这种方式可以看看是市场调节的一种手段,其实是利用碳税和碳交易市场控制行业的碳排放,从而为我国能源经济发展提供指导。3)长期计划有效的使用资源和对生态进行保护,生态和环境保护利用补偿系统的支持,鼓励企业和行业保护环境,给予破坏环境和保护环境者相应的处罚和奖励,即让破坏者为破坏环境受到惩罚。并进一步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服务,一方面保护环境,一方面限制无序发展。
简而言之,中国的能源经济发展战略应该是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上对整个宏观经济战略进行调整。因为我们国家的实际情况决定了能源经济效应的命脉,所以实际上我国在改变能源经济的发展战略的同时已经改变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方向。所以目前全球都在呼吁低碳的调用,利用建立低碳经济目标,将我国的系统,法律,发展,公众舆论向低碳、效率高、节能、环保的经济目标上发展,同时,我国在国际上是能源经济耗用大国,化石能源的利用是有限的,总有一天会被人们用尽,因此积极努力的开发新的能源也是我国目前不容忽视的问题,我国建立了新的制度和目标,现今我国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建立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系统的低能耗、高效率的能源经济。
参考文献:
[1]张震远青.中国能源需求与经济发展的新能源战略[J].科学技术情报和经济,2010,(10)
[2]陈清泰.中国的能源发展战略和政策研究.剑桥大学出版社,2012
[3]一个续集.思考和建议对我国能源经济的发展[J].西部资源学报,2010,(01)
[4]崔当选.新能源经济研究[J].中国的能源战略转型的中国市场,2010年,(16)
【关键词】 新能源 发展 能源 强度 经济增长 影响
为了减少对非再生能源的使用,减少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世界各国开始了能源开发的进程,并且在近几年来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众所周知,目前我们普遍用的太阳能,就属于新能源的一种。新能源还包括,风能、海洋能、潮汐能等等,这些新能源的使用,充分的体现出了能源综合利用的效益,为全球环境的保护以及能源的节约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一、新能源与能源强度介绍
1.新能源介绍
(1)新能源的内容
通常,新能源是指在新技术基础上开发利用的一些可再生能源,例如,太阳能、生物质能、水能、风能、地热能、波浪能、洋流能和潮汐能等,除了这些以外,新能源还包括氢能、沼气、酒精、甲醇等。由于常规能源由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组成,它们的长期使用,导致了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为此,以环保和可再生为特点的新能源在当前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应用。
(2)新能源的特点
新能源的特点有很多,具体而言,系能源的资源比较丰富,可再生性比较强,可以供人类永续的利用,例如风能。风能的开发利用可以说是无穷无尽的,并且可以保证人类的长期开发利用。另外,新能源的能量密度比较低,需要大的空间进行开发利用;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应先个比较小,含碳量很少,这为环境保护提供了保障。
2.能源强度介绍
“能源强度”,也被称之为“单位产值能耗”,它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部门或行业单位产值在一定的时间内所消耗的能源量。另外,从国家的角度上分析能源强度的涵义,则为国内一次能源使用总量或最终能源使用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可见,能源强度所反映出来的是,我国经济的发展对能源的依赖程度,并且,能源强度受一些列的的影响,如,经济结构、经济体制、技术水平等,这些影响因素导致了能源强度不断的发生变化,影响着各国社会的发展。
二、新能源的发展对能源强度以及经济增长的影响
当前,由于新能源的不断开发利用导致对能源强度以及经济的增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也为世界和平以及环境的和谐发展奠定了基础。
1.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对能源强度的影响
由于能源强度代表着“单位产值能耗”,而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不仅可以弥补常规能源的不足与空缺,对环境的损害很小,适合当前的社会发展的要求。同时,新能源的利用,减小了单位产值能耗,换言之,新能源的使用,减小了对资源的消耗,却又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其中的经济收入,以我国为例,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为我国的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保障。
2.新能源的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新能源自身具有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特性,这就决定了系能源具有长期性的特点。新能源在使用的过程中,它的成本较常规能源来说比较低,重复使用性强,从企业的发展角度而言,新能源的使用有效的提高了企业经济的发展效率,为企业长期稳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从国民经济发展的角度而言,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能源开发成本,也推动了新能源产业在我国不断的兴起,为企业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经济保障。从环境的角度而言,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其目的在于减少环境的压力,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同时,对与人类来说,环境的不断转换,为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提供了保障,新能源使用可以减少大量的车辆以及工厂等对环境的污染,也减少了非可再生资源的利用。
但是,在实际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当中,单纯的去加大对新能源开发的投资成本,并不是一个科学的举措,由于单纯的去加大对新能源开发的投资成本,对能源强度的控制并不是那么容易掌握,所以,企业在新能源的投资方面要适度的掌握投资成本,根据企业的发展的实际情况而确定投资成本的多少。一旦对新能源开发的投资超过了企业经济发展的自身的符合能力,就会使整个企业的经济系统瘫痪,为企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负面的影响,同时,也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消极的影响。
三、结语
近年来,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发展,新能源已经不断的发展起来,与此同时,新能源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增长,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能源保障。目前,我国提倡新能源的使用,以减少我国的一些非再生能源的使用,对环境的保护起到了一定的积极的促进的作用。能源强度是指能源利用与经济或物力产出之比。从国家的角度而言,能源强度是国内一次能源使用总量或最终能源使用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本文将对新能源发展对能源强度和经济增长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一定的分析。
【参考文献】
[1] 王栋,潘文卿等,中国产业CO2排放的因素分解:基于LMDI模型[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2(32).
关键词:天津市能源-经济-环境系统 协调发展
1.引言
能源-经济-环境( energy-economy-environment,简称3E)系统是以经济系统为核心,能源、经济和环境三个子系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三元复合系统结构。能源系统、经济系统以及环境系统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我国当前经济发展中所导致的能源问题和环境问题凸显。天津作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能源消耗量较大,节能降耗已经成为天津实现低碳生态城市的重要问题,如何调整能源-经济-环境三个系统的不协调现象,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实现资源的集约利用以及环境的保护,是天津市亟需解决的问题。
2.能源-经济-环境系统相关理论
当前一些研究人员对3E系统的平衡以及协调发展进行了相关研究。如,姚愉芳等将人口、环境、资源和经济4个子系统作为一个复合系统,应用系统动力学与投入产出模型对四个子系统间的协调水平进行了分析;王霞应用模糊动态评价方法对山东省3E的协调发展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对影响山东3E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识别。赵芳等从系统发展速度的角度建立了系统协调度评价模型;魏一鸣等以北京市为例,建立了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多系统多目标的综合集成模型。通过分析可以得出,当前对3E系统模型的构建主要分为两类:(1)直接建模,直接以3E系统为对象,构建一般均衡模型和能源系统优化模型,在此基础上,对能源结构、能源消费、产业发展、环境政策等变量进行评估;(2)间接建模,将能源、经济、环境三个子系统与其他子系统一起纳入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中,通过对不同子系统的关联分析,研究能源、经济和环境等变量的协调作用。
3E系统是一个多层次多要素的复合系统,具体到天津市,本文在构建能源-经济-环境协调发展水平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通过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模型,对天津市能源、经济和环境系统的协调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估,分析天津市当前经济发展中的能源环境问题,并提出相关发展建议措施,为今后天津市能源、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决策依据.
3.能源-经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指标体系
本文根据系统性、全面性、适应性的原则,兼顾评价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特点以及自然环境状态,选取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指标体系由系统层、准则层和指标层构成(表1)。按照指标对经济发展水平的贡献性质,将指标分为三类:正向指标、适度指标以及逆向指标,其中正向指标为指标值的大小与经济的发展存在正向相关性,反之为逆向指标。本研究通过对能源、经济和环境子系统内各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得出指标的相关系数矩阵,并计算相关矩阵的特征向量以及特征根。然后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3E系统的发展协调度进行评价。
3E系统的综合协调度是通过量化概念反映出来,经过标准化处理,将系统的协调度量化为[O,1]区间,借鉴已有相关研究成果,把天津市3E系统协调度评价等级分为7个(表2)。
4.天津市能源-经济-环境系统协调度评价分析
本研究以天津市能源-经济-环境系统为研究对象,运用上述构建的评估模型,对2000年-2011年天津市3E系统的协调度进行综合评价。数据来自2001年-2012年的《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和《天津统计年鉴》。运用SPSS软件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运算,结果如表3所示,并绘制天津市3E的协调发展水平折线图(图1),该图反映了天津市3E系统的整体发展趋势和不同子系统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根据上述计算结果可以看出,2000年-2011年,天津市能源、经济和环境都呈现出稳步提升的发展趋势。2000年-2006年,天津市能源-经济-环境系统以及各子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呈现出稳中有升、但是仍处于较不协调的状态。这主要与政府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的发展策略有关,从2001年到2011年,天津市GDP水平提高了4.23倍,与此同时,能源消费总量持续上升,由2001年的3,526万吨增至2011年的8027万吨,此外,天津市作为老工业基地之一,是以重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第二产业仍然是天津市的主导产业。
近年来,随着天津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也得以优化,环境保护的力度也不断加强,天津市近年来能源强度从2001年的1.55吨/万元降低到2011年的0.84吨/万元,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促进了能源强度的不断下降,由此天津市能源-经济-环境的协调度不断提高。2007年-2010年天津市能源-经济-环境系统的综合调度达到初级协调的水平,2011年协调度为0.716,协调程度达到中级水平。其中经济子系统协调度在2006年之前处于较低的水平,2006年之后逐步处于较高的协调水平,说明天津市在经济、社会、环境发展过程中注重经济发展,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力度相对较低。虽然天津市能源一经济一环境系统的协调程度呈现递增趋势,但是其距离高质量且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5.结论与建议
天津市能源-经济-环境系统综合协调水平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但是协调水平仍然处于中级协调状态。当前系统协调度系数的升高主要以经济发展为基础,要实现天津能源-经济-环境系统的协调发展还有一定的挑战。
天津市在能源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是能源结构不合理,天津市能源结构仍以煤炭为、石油为主,清洁优质能源的比例偏低。天然气主要用于居民生活,生产用天然气比例较小,天津市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开没有形成规模。
要实现天津市能源-经济-环境系统的协调发展,建议从如下几个方面积极开展调控:
(1)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处理好经济发展、能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提高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引进低污染高产出的产业,实现经济的良性发展。
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主席、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理事长刘振亚在题为《世界能源变革与全球能源互联网》的主旨演讲中指出,从特高压电网加快我国电力转型,到全球能源互联网推动世界能源转型,到三网融合发展促进全球经济转型,既是技术和实践创新的成果,也是网络经济和全球化的客观规律,将为我国和世界能源变革、经济发展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开辟新道路、搭建新平台、打造新动能。刘振亚分析探讨了世界能源变革转型的方向,介绍了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格局,并从技术、装备、工程、标准、政策等方面提出推动全球能源互联网加速发展的建议。
赵宪庚在致辞中指出,加快转变能源开发利用方式,推进能源转型,实现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发展,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作为推动能源革命、引领能源转型的重要理念,涉及国际政治、经济、技术、管理、环保、气候变化等各领域,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密切合作,为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贡献智慧和力量。
本次论坛聚焦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交流学术思想,谋划未来,得到诸多院士、专家和企业家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并在广大中青年学者中引起热烈反响。院士、专家围绕事关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的基础性、前瞻性问题,深入研讨了中国和世界能源转型、可再生能源发展、化石能源清洁化、现代能源系统建设等战略问题,特高压输电、柔性直流输电、智能电网、储能、电动汽车等关键技术,以及能源、交通、信息等网络融合发展有关重大理论题。论坛产生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进一步开拓了工程科技界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产业发展的新境界。与会院士、专家一致认为,发展全球能源互联网是实施全球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举措,将引领中国工程科技实现创新,为促进世界能源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关键词:新能源;产业;技术瓶颈
随着核能、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技术的逐步成熟和应用成本逐步降低,新能源产业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崛起。中国是世界上第二大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但由于新能源产业的核心技术基本都在国外,而重大的制造设备和关键零部件基本靠进口,使得我国新能源产品的成本过高,不仅使得新能源产品在国际上缺乏竞争力,同时也造成国内风电、核电等的价格居高不下,从而在国内消费市场难以打开局面,在内需萎靡,国际市场利润空间受控的情况下,我国新能源产业要想壮大成国民支柱产业前景渺茫。而自金融危机以后,各国经济对新能源产业给予了重望,在国外市场需求的突然增加与国内环保压力的共同推进下中国新能源产业将迎来重大的发展机遇,因此当前如何克服发展的技术瓶颈对于新能源产业来说尤为重要。
1 当前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现状
伴随着国际上低碳经济的呼声越来越高,我国新能源产业近两年获得了快速的膨胀,但由于扩张的速度太快,使得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陷入无序的状态,特别是近两年快速扩张的风电、多晶硅等新兴产业出现明显的重复建设倾向,新能源产业这种虚热的状态,不得不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
①风电产业失衡的产业链。中国风电产业在2005年《可再生能源法》实施之后,连续4年实现新增装机容量翻番,2008年中国风电装机1221万kW,已占全球总装机的10%,已成为亚洲第一、世界第四的风电大国,仅排在美国、德国、西班牙之后。但是,在竞相上马的风电项目背后,却是微不足道的经济效益,风电产业陷入产能过剩的尴尬境遇。截至2008年底,风电装机容量只占到全国电力总装机容量的1.13%,而发电量更是只占区区0.37%。同时,内蒙古约有三分之一的风电并网项目处于闲置状态;甘肃酒泉已经投运的46万kW风电装机最大发电出力只能达到65%左右。国内风电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主要集中在产能过剩、成本过高、机组质量和电网模式制约等方面。
而从风电产业的产业链上来讲,严重失衡。今年上的风电项目都集中在风机制造一端,这是因为我国目前风电场建设的高歌猛进,催生了风电设备的巨大需求,使得风机制造项目一哄而上,造成了风电产业链的结构性失衡,所以我们说风电过热过剩其实指的是风电产业的这种结构性过剩。国内风电整机生产企业超70家,超过全球其他地区风电设备厂商总和。目前,不仅在整机市场上存在着过多企业涌入的状况,在叶片市场也出现了一哄而上的现象。尽管风电大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成立,在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等方面,生产企业走的却是清一色的引进路线。
②光伏产业国外环保事业的打工仔。国际上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促使太阳能发电成本大大降低,美国工业体系大约在0.21美元左右,这一数值已经相当接近于火电价格的成本。而且成本还将进一步的下降,可以预期不远的将来光伏产业将会迎来一个爆发的增长期。我国光伏产的发展也是随着国外的需求而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最近5年的年平均增长率在40%以上,其扩展主要在海外市场。按照国家制定的发展计划,至2010年,中国光伏发电的累计安装量将不会超过300MW,因此目前光伏产业的主要市场仍将在海外。
目前国内光伏产业上游多晶硅产业扩张迅猛,价格回落预期强烈,多晶硅行业的暴利时代将逐渐走结束。而且由于金融危机影响了下游光伏需求,许多曾出台庞大扩产计划的多晶硅制造商必将推迟或取消其部分后期项目,近几年将发生无情的洗牌。下游太阳能电池制造业将摆脱多晶硅原料产能瓶颈,行业毛利率将会有所回升。
但是,中国的太阳能电池生产最主要的原料晶体硅,我国矿产储存很少,因此不得不从欧洲和日本高价进口。加工制成太阳能电池后,再返销回当地,这种发展模式无疑等同于担任着国外环保事业打工仔的角色。
③其他产业的发展。在新能产业领域,我国太阳能热水器产业近几年发展迅速,产品推广很快,目前国内太阳能热水器安装总量达到13284万m3,占全球安装总量的70%以上,产业形态也逐步走向成熟。在国际生物燃料产业化风潮的促进下,我国生物燃料产业近年发展很快,2008年中国燃料乙醇产量达到190万t,受粮食产量制约,我国近期不再扩大以粮食为原料的燃料乙醇生产。为了扩大生物燃料来源,我国已自主开发了以甜高粱茎秆为原料生产燃料乙醇的技术(称为甜高梁乙醇),并开展了甜高梁的种植及燃料乙醇生产试点。另外,我国也在开展纤维素制取燃料乙醇的技术研究开发,如果农林废弃物纤维素制取燃料乙醇或合成柴油的技术实现突破,生物燃料年产量可达到上亿吨,从理论上讲,我国生物燃料的发展潜力还是很大的,但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其产业化的进程还很缓慢。总体来讲部分新能源细分产业在国内市场仍未完全启动,虽然目前发展态势来看还不错,但是如果不加快新能源产业领域核心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以及加强行业的规范与引导,新能源产业泡沫无疑将会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将来发展的又一隐患。
2 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
我国新能源企业的大多规模小,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高,关键设备和零部件主要靠引进,企业自主研发能力薄弱。有数据显示我国新能源技术的专利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这一方面说明我国对于新能源技术研发的投资重点在高校和科研院所,同时又从另一个方面说明我国新能源企业自主研发能力低下,从而制约了我国新能源技术产业化转化的效率和能力。当前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①战略产品缺乏核心技术大幅缩减了产业的利润空间。总体来说我国新能源产品的技术水平偏低,而且核心技术多依赖国外。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光伏产业,目前太阳能的利用的效率主要依赖于电池的性能,而我国太阳能电池生产的上游产品最重要的专用原材料单晶硅基本都靠进口,由于前期生产过快的扩大,竞争变得异常激烈,因为缺乏核心技术,使得我国这些企业的利润大幅下降,后期的发展不容乐观。
②设备与制造技术落后使得新能源产业发展缺乏后劲。这个问题在风电、核电等产业都很突出。风电机组制造技术是风电发展的核心,而目前我国风电整机总体设计和关键零部件设计制造仍是制约我国风电产业发展的瓶颈。目前我国风电建设远远落后于世界发展,其主要原
因是,没有加大力度依靠国内雄厚的机电制造业基础,吸收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对风电成套设备进行自主开发。随着世界风力发电设备制造水平提高,更大的单机容量已经是全球风能技术发展的趋势。据了解,国外风电机组目前已达到兆瓦级,如美国主流1.5MV,丹麦主流2.0~3.0MV,在2004年的汉诺威工业博会上4.5MV的风电机组也已面世。而迄今为止,我国在这一技术上处于落后位置,尚不具备自行开发制造大型风电机组的能力,且在机组总体设计技术,特别是桨叶和控制系统及总装等关键性技术上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且机组质量普遍不高,易出现故障,这就使国产设备的竞争力面临严峻的考验。
③新能源并网应用技术滞后形成了新能源的消费瓶颈。我国风电、光伏电站一般处于偏远地带后,电网负荷小,不能满足大规模风电接人的要求,特别是近几年随着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的大幅提升必然对电网提出更高的建设要求。典型的例子便是,西北、东北和华北本是我国风电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但这些地区大部分处于电网产业的末梢,电网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薄弱,因而难以对当地的风电资源进行充分有效利用。就全国来看,如业内人士所言,我国风电装机容量虽然在2008年底已突破1200万kW,但其中仅有800万kW的装机容量入网发电。将来新能源的发展迫切需要在电网的系统接入、并网技术标准、并网管理等方面开展突破性工作。
3 对策思路
①做好新能源产业发展战略规划,进行超前布局。新能源是一个新兴的产业,我们应该做好超前布局和规划,为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建立良好的政策环境。政府应该提前进行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进行攻关从战略上提前布局,只有这样我们的新能源产业才能克服当前发展的核心技术不足的软肋,迎头赶上甚至超越发达国家。
②建立起行业标准,引导规范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逐步建立和完善新能源产品的标准体系,以及质量控制体系,选择有特色的创新能力较强的地区,发展新能源产业基地,构建比较完善的产业链,促进新能源产业的积聚式发展。
③加强示范与应用,推进关键技术与产品产业化。氢能,以燃料电池为重点,燃料电池堆、燃料电池辅助装置、燃料电池发动机等技术,开展产业化示范,推动氢能燃料在交通运输方面的应用。重点包括太阳能系统集成和产业化应用,重点支持能够促进光伏发电并网发电,光伏发电的系统技术和关键技术的产业化;围绕成形燃料开展能源作物的育种、繁育等高科技产业化;实施新材料高技术产业化专项等。通过关键技术与产品的示范与应用,从而推动这些技术产品的规模化、商业化,带动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版权所有,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
各庭(局)、处、室、队:
为充分发挥人民法院审判职能作用,促进和推动地方工业经济发展,院党委经研究通过了《关于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依法促进地方工业经济发展的意见》,现下发给你们,望结合实际认真加以贯彻,为地方工业经济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实施中如遇什么问题,请及时向院办公室反馈。
经济建设是当前我国各级党和人民政府的中心工作,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也应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通过执法活动支持和配合中心工作,服务中心工作,这也是审判工作取得良好社会效果的前提和保证。为充分发挥人民法院审判职能作用,推动和促进地方工业经济的发展,结合本院审判执行工作实际,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强化中心意识,增强为工业经济发展服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广大干警要深入学习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基本方针,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定不移地把促进和保护工业经济发展摆在法院工作的重要位置,结合辖区工业经济特点找准结合点。同时要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更新司法观念,牢固树立依法平等保护的执法理念,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的诉讼权利和实体权益。
二、依法及时打击各类侵犯社会经济主体人身财产安全的犯罪活动,努力营造和维护有利于工业经济发展的稳定的社会治安环境。对于扰乱市场经济秩序、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的,以及盗窃、哄抢企业财产、干扰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等影响企业外部发展环境的犯罪行为,要加大打击力度,依法惩处。
三、大力加强民商事审判工作,维护市场秩序和交易安全,促进诚信社会建设。要依法及时审理涉及工业经济的买卖、借款、建筑、用水用电等合同纠纷,依法认定合同效力,正确适用合同责任,制裁违约失信行为,推动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机制,保障工业企业参与公平竞争和合法经营。要及时妥善审理劳动争议案件,依法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劳动用工制度的规范运行。在民商案件的审理中,尤其要注重调解方法的运用,尽力多做调解工作,以彻底消除当事人之间的矛盾,而使其有利于再投资、再合作、再发展。
四、充分发挥行政审判的监督和指导作用,依法优化工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良好政务环境。要依法审理好工业企业有关行政职能机关涉及税收、工商管理、质量监督、行政收费等行政案件,认真审查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依法制止对企业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侵犯企业经营自等不法行为,加强对行政执法活动的监督,营造一个有利于推进依法行政、工业经济活力迸发的政务环境。
五、拓宽执行途径,加大执行力度。对工业经济主体申请执行的案件,要及时立案、及时执行,依法用足用好法律武器,穷尽执行强制措施,认真解决执行工作中的难点和重点问题,确保工业经济对外债权的回收力度。
六、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延伸审判职能。要结合审判工作实际,定期或不定期深入工业企业开展调查研究,征询企业对法院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了解企业法律服务需求,摸清可能影响企业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法律问题和纠纷苗头,制定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不断探索服务企业的好方法、好途径,提升法院工作水平。版权所有,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