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绿色经济的特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强调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因素融为一体,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
1.单程经济与循环经济比较。从产出与资源投入角度看,传统经济属于单程经济,是线性的增长模式,高产出建立在高消耗的基础上,以“资源——产品——废弃”为表现形式,视地球为无穷大的资源库和排污场,一方面从地球大量开采资源生产各种工业品和消费品,另一方面向地球环境排放大量的废水、废气和废渣。循环经济则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之上的经济发展模式,以“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为表现形式,以“低投入——低开采——低排放——高利用”为特征,要求在生产和再生产的各个环节循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对地球资源的开采,按物质代谢或共生的关系延伸产业链,使整个经济系统包括从生产到消费的物流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宇宙飞船经济理论”创始人鲍尔丁曾说过,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只不过是茫茫无限太空中的一艘小小的飞船。人口、经济的不断增长终将使这艘小飞船内有限的资源消耗完,人类生产和消费所排出的废物终将使飞船舱内完全污染。因此,在考虑经济发展过程时,人类必须对这个有限的、狭小而拥挤的星球建立“宇宙飞船”经济,也就是说,必须建立既不能使资源枯竭,又不能造成污染,能循环使用各种物质的循环经济,以代替过去仅限于“取”和“排”的单程经济。
2.循环经济的行为准则与绿色物流。循环经济的发展,主要体现“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的社会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即要求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或消费目的,从源头上注意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要求产品和包装容器能够以初始的形式被多次重复使用;要求生产出来的物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能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参与经济循环。循环经济与绿色物流相互影响。循环经济“减量化”准则减少了资源的消耗和废弃物的排放,从而减少了无效的物流业务量,降低了绿色物流体系的运行成本。循环经济“再使用、再循环”准则需要高效的绿色物流体系来支持,以保证循环经济顺利循环。很显然,发展循环经济和绿色物流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保护环境和削减污染的根本手段。循环经济和绿色物流都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也反映了人类现在与未来的和谐,有利于推进当今和谐社会的构建。
二、绿色物流的特征与建设目标
绿色物流以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减少资源消耗为目的,利用先进物流技术,规划和实施运输、仓储、配送、装卸搬运、流通加工、包装等物流活动。绿色物流既包括企业的绿色物流活动,又包括社会对绿色物流活动的管理和控制。与传统物流相比,绿色物流有自身的特征和建设目标。
1.绿色物流的特征。绿色物流是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发展绿色物流不仅是一个国家的理智选择,也是企业应对未来全球化挑战和在竞争中抢占先机的重要机遇。根据循环经济的理论与要求,与传统物流相比,绿色物流具有以下特征:一是绿色物流追求环境利益与经济利益的双赢,强调全局和长远的利益,强调全方位对环境的关注,直接体现一个组织的绿色形象。二是环境保护的理念贯穿于绿色物流的全过程,环境保护成为评价物流系统是否有效、合理的重要指标。三是绿色物流既包括绿色运输、绿色仓储、绿色包装、绿色流通加工等各个单项的物流作业,还包括为实现资源再利用而进行的废弃物循环物流。四是绿色物流注重企业之间的合作,寻求经济与环境共生型的企业发展战略。
2.绿色物流建设目标。现代物流业作为新兴产业,其活动由实现商品空间、时间上的转移而产生的运输、仓储、配送、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和信息处理等元素构成,涉及供应、生产、销售、消费等各个领域,有赖于社会大生产的专业化、集中化和市场的分散化、全球化的快速发展。绿色物流是从环境的角度对物流流程进行改进,形成一个与环境共生型的物流管理系统。这种系统建立在维护地球环境和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改变原来生产与物流、消费与物流的单向作用关系,在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形成一种能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的物流系统。因此,绿色物流建设目标是通过提高物流效率来提高服务水平,降低环境污染,减少资源消耗,降低成本,促进循环经济,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三、绿色物流建设策略
根据循环经济的准则,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要利用先进的物流技术、前瞻的物流规划和科学的物流管理,克服空间和时间的障碍,与绿色供应、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等活动紧密衔接,提供快速高效的运输、仓储、配送、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和废弃物回收等绿色物流活动,在保证高水平物流服务的基础上,消除物流活动中种种非绿色因素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绿色物流建设关系到社会的各行各业,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特别是政府和企业的参与。
1.政府层面的策略。在绿色物流建设方面,政府作为公共部门,所采取的策略主要是宏观性的,旨在对物流市场进行引导和规范。
(1)通过舆论导向,树立绿色物流观念。观念是行为活动的指南。由于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之间的矛盾,企业往往为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为个体利益而忽视社会利益,非理性地对资源展开掠夺式经营。政府要加强循环经济的研究,向社会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唤醒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危机意识,树立绿色物流观念,为绿色物流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一方面引导消费者自觉选择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把节能、节水、垃圾分类回收、减少一次性产品使用等与发展循环经济密切相关的活动逐步变为全体国民的自觉行动;另一方面鼓励企业实行物流外包,分享社会专业化分工的成果,选择第三方物流服务,避免自有物流带来资金占用增多、运输效率降低、配送环节变繁、企业负担加重、城市污染加剧等问题,以提高物流资源的使用效率。
(2)通过政策导向,开发绿色物流技术标准。现代物流的特征是建立在先进的物流技术的基础上,没有先进的绿色物流技术支持,就没有绿色物流的发展前景。绿色物流建设既依赖物流绿色思想的建立,物流政策的制定和遵循,更离不开绿色技术的掌握和应用。政府要从政策上鼓励绿色物流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强制性地限制和淘汰非绿色物流技术标准。标准化是物流资源整合的基础。目前我国物流业中的非标准化设施、装备和行为相当普遍:一是各类运输方式间设备标准不统一,限制了多式联运的开展;二是物流器具标准不配套,影响了物流配送系统的协调运作;三是信息技术不能自动实现无缝衔接与处理,影响了数据共享。为此,政府要充分发挥组织和引导作用,对我国绿色物流标准的制定进行宏观指导,在对国外相关标准调研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我国已颁布的各种与物流活动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加强对标准化工作的协调和组织,及时淘汰落后的标准,更新或增加通用性强、有利于环保的物流技术标准。
(3)通过法律导向,制定绿色物流法规。绿色物流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它对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类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具有重要意义。从政府约束的角度看,绿色物流法规的制定、颁布和施行,将为绿色物流发展提供保障。政府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对现有的物流市场进行规范管理,可以明令禁止非绿色物流的行为,尤其是控制物流活动的污染发生源,如运输工具的废气排放污染空气,流通加工的废水排放污染水质,一次性包装的丢弃污染环境,等等。这既明确了企业的责任和义务,又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机会,促使绿色物流建设有法可依,从而推动循环经济的顺利发展。在绿色物流法规的规范下,下游企业与上游供应商的合作关系更能激励供应商提高环保意识、改善产品环保性能,如某家大型电信公司同意采购某家供应商的交换机和路由器的前提是,要求这家供应商在这些设备寿命终止时能将其回收,并妥善处置。
(4)通过投资导向,完善绿色物流公共基础设施。对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管道和城市配送等基础性、公益性的物流设施,政府要加大建设力度。首先要重视现有物流基础设施的利用和改造,通过对其规模、布局、功能的科学整合,提高现有设施的使用效率,发挥现有设施资源的综合效能。其次要加强新建物流基础设施的宏观协调和功能整合,从整体战略的高度协调物流相关规划,理顺各种关系,使不同行业、不同部门和不同投资者的物流规划能够有机衔接和配合,防止重复建设,避免资源浪费。
2.企业层面的策略。企业作为营利性的经济组织,在绿色物流建设方面的策略主要是微观性的,旨在塑造自身的良好形象,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1)加强绿色运输管理。运输过程中的燃油消耗和尾气排放,是企业物流活动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绿色运输是以节约能源、减少废气排放为特征,对企业而言,实施途径主要包括:首先是对货运网点、配送中心的设置做合理布局与规划,通过缩短路线和降低空载率,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其次是合理选择运输工具和运输路线,克服迂回运输、交叉和重复运输,使用清洁燃料,以提高能效,防止运输过程中的泄漏,以免对局部地区造成环境危害。再次是组织开展多形式联合运输和共同配送,最大限度地提高物流资源的利用效率,吸取铁路、汽车、船舶、飞机等运输方式的长处,以实现多环节、多区段、多种运输工具的相互衔接,尽可能全程采用集装箱运输形式,降低运输过程中的货损、货差。
(2)加强绿色包装管理。包装是商品营销的一种重要手段,但大量的包装材料在使用一次以后就被消费者遗弃,从而造成环境问题。例如,现在我国比较严重的白色污染问题,就是由不可降解的塑料包装随地遗弃所引起的。绿色包装要求按照循环经济中减量化、再使用和再循环的原则,积极推广无毒、无害、轻量、薄壁的包装。绿色包装以节约资源、降低废弃物排放为目的,主要包括包装材料、包装方式和包装作业过程等三个方面的绿色化。企业实施绿色包装的途径主要有:一是尽量使用简化、可降解环保材料制成的包装,提高材质利用率。二是设计大型化、集装化及轻便式、折叠式的包装,以保护货体,节约包装材料和包装费用,提高装卸搬运效率和装载率。三是建立包装回收制度,尽可能采用周转包装,以利于包装物的梯级利用和废弃包装物再生处理等。
(3)加强绿色流通加工管理。流通加工指货物在从生产地到使用地过程中,根据需要施加包装、分割、计量、分拣、组装、贴付、检验等简单作业的总称。流通加工具有较强的生产性,也是流通部门对环境保护大有作为的领域。企业实施绿色流通加工的途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变消费者分散加工为专业集中加工,以规模作业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二是集中处理流通加工中产生的废料,与废弃物物流顺畅对接,降低废弃物污染及废弃物物流过程中的污染。
(4)加强绿色仓储管理。绿色仓储要求企业避免保管中化学方法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以及易燃品、易爆品和化学危险品等物品的爆炸或泄漏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除此而外,绿色仓储还要求企业仓库资源布局合理,以节约运输成本。仓库布局过于密集会增加运输的次数,从而增加资源消耗。仓库布局过于松散,则会降低运输的效率,增加空载率。企业新建仓库还要考虑拟建仓库对所在地的环境影响。
(5)加强逆向物流的管理。逆向物流是指所有与资源循环、资源替代、资源回用和资源处置有关的物流活动。逆向物流能够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减少对原材料的需求,常被发达国家作为建设循环型经济的重要举措。实施逆向物流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有完善的商品召回制度、废弃物回收制度以及危险废弃物处理处置制度。废弃物物流指将经济活动中失去原有使用价值的物品,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收集、分类、加工、包装、搬运、储存,并分送到专门处理场所时形成的物品实体流动。大量生产、大量消费的结果必然导致大量废弃物的产生。大量废弃物的出现增加废弃物处理的困难,可能对社会产生消极影响,引发自然环境的恶化。为了减少废弃物物流,实现资源的再使用、再利用,企业需要从整个供应链的视野来组织物流,加强废弃物的循环物流管理。在绿色物流法规的引导下,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再循环将成为企业的一项法定义务。企业物流系统也必须以此为根据重新构建,不仅要考虑为前向供应链提供快速的、环境友好的物流服务,还必须考虑构建废旧产品的回收、翻新、改制等再循环的物流网络。
参考文献:
[1]周宏春.循环经济与循环经济学[J].科技中国,2005,(9).
[2]刘志坚.浅析绿色物流理论及其发展路径[J].大众科技,2005,(12).
[3]王丽梅.浅析绿色物流发展的政府规制与政策激励[J].税务与经济,2005,(6).
[4]张沈青.论可持续发展与绿色物流战略[J].当代经济研究,2005,(9).
[5]李文静.政府在绿色物流发展中的作用[J].北方经贸,2006,(1).
[6]周韬.我国绿色物流发展的瓶颈及对策分析[J].甘肃农业,2006,(11).
关键词:循环经济;理论基础;发展模式
一、循环经济是绿色文明时代的特征和趋势
绿色代表着生命、健康和活力,它包括两层含义:第一、以“绿色”表示通行,保证永远地畅通无阻的人类活动,也就是可持续发展的人类活动;第二、它是指保护生态环境的活动、行为、计划、思想、观念等,旨在创造及保护和谐的生态环境,以确保人类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当前“绿色”的概念己深入人心,深深的影响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绿色”概念的泛化昭示着: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不仅改变了人类的发展道路,而且已经升华为一种新的道德准则,一种新的价值取向和哲学观念,成为科学与愚昧新的分界线。部分学者指出:从产业和整个经济体系来看,绿色文明时代的特征和趋势是物质的循环使用和能源的有效利用,也就是“绿色循环经济”。
二、“牧童经济”到“宇宙飞船”理论的生存理念是循环经济的思想萌芽
早期的循环经济思想萌芽可以追溯到60年代,按照美国生态学家哈丁的说法,传统工业社会犹如一个由牧羊人肆意放牧的草场,形成的是一种“从产品到垃圾”的物质流动模式,又称“牧童经济”,“牧童经济”就是一种盲目性的、随意性的经济,它是通过不断地加重地球环境污染来实现经济增长的,它迫使我们人类走向地球的极限,形成了“牧童经济”的三大恶果,包括人口膨胀、资源衰竭、环境退化等等。而循环经济思想则导出了人类的根本出路:从“牧童经济”到“宇宙飞船”生存理念的转化,“宇宙飞船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提出的。他指出:人类唯一生存的最大生态系统就是地球,而地球只不过是茫茫无限太空中的一艘小小的太空飞船,人口的不断膨胀和经济不断的增长,最终将使这艘小飞船上的有限资源开发完毕,人类生产和消费所排放的废物最终将使飞船内完全被污染。怎样才能权衡经济发展、人口增长、资源消耗和环境保护这四者之间的关系?它告诉人们,要想使人类在这个小小的宇宙飞船上能够长期地发展下去,就必须使这个小小宇宙飞船上的资源可持续利用,环境可持续生存。
三、“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循环往复”的发展理念是循环经济的思维模式
所谓“循环经济”就是采用无限的循环方式,利用地球上有限自然资源的经济发展新途径,是一种以资源的循环使用、避免废弃物产生、实现零排放为特点的经济发展新模式。人类在大量创造财富的同时,也在大量消耗掉地球上有限的自然资源;自然资源被大量开采的同时,又产生了大量污染并破坏了地球的生态环境:人类为了创造财富获得最大的经济产出,不断地进行着“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排污”的线性单向度的经济发展模式,即资源—产品—废物,由此人类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资源透支、生态失衡、环境破坏。由此提出了人类社会的未来应该建立一种以物质闭循环流动为特征的经济即循环经济,从而形成了“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如此循环往复,资源和废弃物直至不能再利用时才作为最终产生的处理性废弃物进入环境作无害化处理(例如填埋和焚烧),即使是最终填埋和焚烧的气体也可以回收利用,变废为宝,化害为利,造福于人类。
“循环经济”理论的核心是:人类的经济发展,应当从主要依靠物质资源资本转向主要依靠人力资本,也就是主要依靠人的智力。循环经济的核心是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方式作出重要调整,并在全社会形成节约资源、循环利用资源的新局面,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所要求的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共赢目标。与传统经济形态相比,绿色循环经济表现出三个方面的特征:第一、循环经济是由“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馈循环的封闭经济;第二、循环经济具有“两低一高”的特点即“低能耗、低排泄、高产出”;第三、循环经济实行的是“边发展边治理”的“源头控制、管段预防”的新路。
四、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建造经济循环功能是绿色循环经济的生态转化
从本质上讲,绿色循环经济是一种生态经济。绿色循环经济强调生态系统的管理思想,改变资源利用和管理方式,以发挥生态系统整体效益为依据,做到再生资源的利用规模与再生能力相平衡,不可再生资源利用与考虑可持续发展的长远需求,一种资源的利用方式不能影响同一生态系统内其他资源的有效利用,经济建设的规模和方式要以资源合理利用水平和生态系统的承受力为依据。随着人们对绿色循环经济的逐步认识,人类将不断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包括生物工程技术、农业系统工程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无害化技术和其它绿色技术等手段和方法,遵循自然生态系统规律,改造和建设新型的经济循环功能,使自然资源同人类生存、社会进步协调地发展起来。循环经济以环境无害化技术为手段,以提高生态效益为核心,强调资源的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自然经济资源和环境资源,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绿化)。因此人类完全可以通过主动的调节,来保护自然资源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并且把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不良循环和恶性循环转变为良性循环,使参与自然资源经济过程的自然物质和经济物质,在正常的循环运动中所表现出的利用率和产出功能不断提高,并使系统本身趋于稳定的状态。
参考文献
[1]洪银兴:《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商务印书馆,2000年10月第1版
[2]吴保华:《自然资源经济学》,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版
[3]陈建国:《贸易与环境》,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12月第一版
[关键词] 循环经济城市评价
一、循环经济城市的涵义和基本特征
1.循环经济城市的涵义
到目前为止,还未有公认的对循环经济城市的定义。一般认为循环经济城市就是一个“以循环经济为经济运行模式发展经济的城市”。在此,本文结合循环经济的本质特征与城市的本质特征定义循环经济城市为:循环经济城市是―个以循环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方式发展经济、以生态系统的生态链为模仿模式构筑“生产、消费、分解体系”和以物流、能流、信息流的畅通为主线优化物质代谢途径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
2.循环经济城市基本特征
(1)经济增长质量高:循环经济城市不仅要实现持续经济增长,更重要的是实现高质量的经济增长:要用较少的投入得到较多的产出,减少对资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
(2)环境质量好,环保基础设施齐备,环境管理严格:为确保环境的可循环利用,环境保护在循环经济城市显得更加重要。循环经济城市必须加大对环保基础设施的投资与建设,依据环境法律法规严格执法,加强环境管理力度。
(3)城市物质代谢趋于“资源――废弃物――资源”闭合流动循环。循环经济城市应在这一点上投入更大的努力,通过制订相应的制度和措施,加强监督管理,建立完善的废弃物资源化体系,使废弃物循环利用能够良性发展,最终实现可循环再利用物质的代谢趋向“资源――废弃物――资源”闭合循环。
(4)产业结构合理,模仿生态链的生产活动成为工业、农业生产的主要运行方式,推动物质循环的管理机构建设齐全。
(5)循环经济法律法规及政策完善,有力保障循环经济城市的建设,市民的节能、节水、资源循环利用意识强,绿色消费理念深入人心。
二、循环经济城市评价体系横向标准的构建
循环经济城市评价体系的构建从评价标准来看,横向分为三个标准级别,由高到低,分别是I级、II级、III级。
1.横向三级标准
III级是3个标准级别中最低的一个级别,设置这个级别是基于我国现阶段正处于循环经济推广阶段而考虑的。我国目前有663个城市,开展循环经济试点的城市所占比例非常小,不到5%。搞好试点城市的循环经济建设对在全国大范围开展循环经济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从国家角度来看,应该大力推动和帮助试点做好循环经济建设的每一步工作,所以在这―级别标准值的设置上应该考虑指标体系的引导性和鼓励性,因此标准值设置得较低。
II级是三个标准级别中较高的一个级别,它是国家给试点城市挂牌的参考级别。这个级别的标准值应该好于III级标准值,代表了国内循环经济发展的中高水平。在试点城市多、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国家应该选择循环经济建设质量好、水平高的试点城市作为循环经济试点模范城市.并挂牌授予国家级的示范城市,重点扶持挂牌城市向国际更高层次发展,同时引导没有达到II级标准的城市向挂牌城市学习,借鉴经验,继续努力建设,共同推动国家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
I级是三个标准级别中最高的一个级别,这个级别相当于国外循环经济发展的先进水平。我国处于工业化中期和城市化加速期,通过扶持和鼓励国家级的循环经济城市的建设,位循环经济的发展朝着国际上的先进水平努力,高质量、高速度地完成城市化和工业化,使一部分循环经济重点城市的发展水平达到国外的先进水平,对带动国内其他城市的迅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循环经济城市评价体系纵向层次的构建
循环经济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主要用来评价城市循环经济的发展水平,从框架结构来看,纵向分为四个层次,由目标层、准则层、要素层和指标层组成,其中每―层都是相邻的上一层的内涵延伸和特征分解,共有33个特征指标。
其中,目标层是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总体水平,它是具体指标层综合评价得到的结果。准则层将目标层分成物质代谢、环境竞争力、结构特征、保障措施4个方面,代表了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的4个特征;要素层根据准则层的内涵分为具有概括作用的11个要素,进一步对准则层细分;具体指标层根据要素层的内涵选取有代表性的33个指标上反映、揭示城市循环经济发展的内涵。
1.目标层: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代表了循环经济城市的发展水平,它是该评价指标体系评价的最终目标,涵盖了循环经济建设的方方面面。它是一个综合性指标,通过指标层的取值分析,判断出城市循环经济的发展水平符合哪一级标准,直观地表达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水平。
2.准则层:根据对循环经济城市基本特征的分析,将准则层设置成物质代谢、环境竞争力、结构特征、保障措施,从不同侧面反映循环经济城市的发展水平。
3.要素层:它包括物质代谢要素层、环境竞争力要素层、结构特征要素层和保障措施要素层。
(1)物质代谢要素层。物质循环代谢是循环经济的核心,它包括了生态效率、资源的循环利用程度和新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力。生态效率的提高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最终日的之一。资源的循环利用是将原有的“资源一产品一废弃物”线性物质流动模式通过“废弃物一资源”补链形成完整的“资源―产品一废弃物―资源”闭合物质流动模式。对循环经济城市来说,废弃物资源化是物质代谢中关键的环节之―,只有加大可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才能使城市的经济活动对原始资源消耗降低和对环境的污染排放减少。新资源的开发利用是物质代谢另一重要环节,它为解决经济发展和资源之间的矛盾开辟了途径。
(2)环境竞争力要素层。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环境竞争力包括城市环境质量水平、生产和生活中产生的各种污染物的控制和治理水平,这其中又涉及到污染物控制的手段是否得当、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是否齐备、环境管理是否严格等问题。为此环境质量、排污控制、环境建设、环境管理这4个要素综合地反映出循环经济城市环境竞争力的发展水平。
(3)结构特征要素层。合理和完善的结构是提高物质代谢效率的基础,结构特征包括了机构设置和产业布局。机构设置和产业布局都是控制物质代谢向良好方向发展的关键部分,它们共同代表了循环经济城市的结构特征。机构设置通常指的是循环经济的管理机构。产业布局指的是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农业、工业生产内部结构的调整,这些都是物质流动的基础平台,布局的合理将有助于物质代谢向良好的方向发展。
(4)保障措施要素层。保障措施包括绿色消费和宣传教育两个方面。绿色消费模式的形成和推广是发展循环经济中的重要内容,而宣传教育则是提高整个社会循环经济意识水平的有效途径。
4.指标层:它包括物质代谢具体指标层、环境竞争力具体指标层、结构特征具体指标层和保障措施具体指标层。
(1)物质代谢具体指标层。生态效率用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水消费弹性系数、新建工程建筑节能率来表示。这3个指标从资源能源利用效率的角度切入,通过消耗弹性系数表示经济增长与物耗、能耗之间的关系。新建工程建筑节能则是从目前城市发展中重点关注的建筑节能方面入手,强调新建工程的节能。
资源循环利用可以用家电回收率、废旧汽车轮胎回收利用率、废纸回收率、工业重复用水率、城市中水回用率、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农村秸秆综合利用率等来表示。废旧资源回收利用、工业重复用水、中水回用等是资源循环利用的重要方面,是完善“废弃物――资源”这―物质代谢的重要步骤,也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有效途径。工业重复用水率和城市中水回用率的提高能够解决我国现存的水资源供需紧张问题。
新资源开发利用可以用退化土地恢复治理率、可再生能源使用率、农村生活用能中新能源所占比例来表示。我国目前使用的资源和能源绝大部分是不可再生的,尤其是土地和一次能源,经济的快速发展势必加速对这些不可再生资源和能源的消耗,而资源和能源的有限必然特制约经济的发展,所以退化土地的恢复治理、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开发和使用显得至关重要。
(2)环境竞争力具体指标层。环境质量主要从大气和水环境角度考虑,以《“十五”期间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指标实施细则》为参考,用大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天数、城市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来表示。大气环境质量与水环境质量关系到市民生存环境的安危,又与循环经济倡导的“减少污染物排放”有相辅相成的关系;减少废气的排放有助于大气质量的提高:减少废水、固废的排放有助于水环境质量的提高。这两个指标综合反映城市环境质量水平。
排污控制土要从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角度出发,参照环境质量中的指标,用废水中主要污染物排放弹性系数、废气中主要污染物排放弹性系数、机动车尾气达标率来表示。污染物排放弹性系数表示了GDP增长速度与污染物排放总量增长速度之间的比例关系,不仅包含了污染物总量控制目的,还将污染物排放与经济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机动车尾气达标率的设定主要根据是近年来城市机动车保有员大幅增长,直接影响到城市空气质量的改善。
环境建设用城市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危险废弃物处置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来表示。这4个指标都是围绕着城市环境建设的重点工作内容而设置。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是保障城市正常运转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城市基础设施的一部分;危险废弃物的科学规范化的处置是保障生态环境安全和健康的措施:城市绿化建设对保持自然生态、维持良好的空气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环境管理用环保投资占GDP的比例、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率来表示。环境管理是―种管理手段,它以环境法律法规制度为依据,从整体角度对排污控制和环境建设进行管理。通过调控环保投资,保证了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通过严格执行环境法律法规,预防了污染源的出现,避免了污染事故的发生,保护了环境质量。这两个指标正是根据环境管理所涉及的重要方面而设置的,它们综合地反映了城巾环境管理水平。
(3)结构特征具体指标层。机构设置用循环经济推进机构(信息交流中心)、废弃物回收交换中心来表示。这两个机构是城市为发展循环经济而专门设立的,它们是循环经济管理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循环经济推进机构对循环经济在城巾的各个层次上的展开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为社会各层次提供循环经济的信息、法律法规及政策,而且对循环经济在社会上的开展起到引导和协调的作用。废弃物回收交换中心是废旧资源回收利用体系中的关键组成部分,不仅有助于城市废旧资源的集中回收与管理,而且为废旧资源再利用部门提供畅通的资源获取渠道。
产业布局用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生态工业园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例、生态农业示范工程普及率来表示。产业布局包括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农业、工业生产内部结构的调整,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是优化经济结构的重要方面,第三产业从整体上来看,主要是低能耗、低污染、环境友好型的产业,对城市经济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以循环经济理念组建生态工业园、生态农业示范工程是工业、农业内部结构调整的重要方面,生态工业、生态农业是工业系统生态关联、农业系统生态关联的重要形式,是实现经济增长的减物质化效应的重要生产方式,也是经济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
关键词:全寿命周期;绿色建筑经济;评价体系
0引言
在以前,我们的经济活动都是建立在破坏自然环境的基础之上的,为了追求经济的发展,人们无限度地向自然索取,以损坏自然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这是一种十分落后的发展理念。随着近年来人们对环境问题越来越重视,倡导科学的可持续发展,在这一时代背景下,绿色建筑的概念应运而生。它不仅能够节约能源资源,还能保护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是未来建筑行业发展的方向。
1全寿命周期的理论基础
1.1全寿命周期的概念
全寿命周期主要强调的是时间上的概念,绿色建筑的全寿命周期概念体现在项目选址、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的各个环节之中。同时全寿命周期概念具有一定的延展性,这也就意味着建筑施工之前生产材料的开采和运输,在建筑施工之后的建筑垃圾或者资源回收利用等等,全寿命周期概念涵盖了绿色建筑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换而言之,全寿命周期的概念不仅重视原材料的开采和运输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还包括建筑垃圾的处理和资源的回收再利用。通过对全寿命周期概念的理解,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全寿命周期概念在绿色建筑经济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1.2全寿命周期费用的涵义
全寿命周期费用是指设备在生产运作过程中投入的所有费用的总和,包括设计、生产、安装、运营等所有费用。它最早是由美国的国防部提出的,用于在采购军用设备中对价格进行控制,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逐渐扩展到建筑行业。它主要包含以下两点,第一是全寿命周期费用是指建筑产品在全寿命周期内所有的费用消耗总和。第二是它采用动态总费用法进行计算,充分考虑到建筑的具体特点进行分析。计费方法相对灵活,能够更加真实客观地反映出全寿命周期的费用,与传统的计费方式相比有了很大的进步,是一种比较科学有效的计费方式。
2绿色建筑经济研究的现状
2.1我国绿色建筑经济研究的现状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还不够完善,经济发展水平跟发达国家相距还很远,所以绿色经济的概念在我国兴起的时间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较晚,但是随着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绿色经济在我国发展的速度还是非常快的,我国在积极地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推出一系列的绿色建筑经济评价体系。总体来说,我国绿色建筑经济研究的发展态势还是十分良好的,随着相关部门的不断努力,我国绿色建筑的施工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2.2我国绿色建筑经济评价研究的现状
在整个国际绿色建筑经济评价体系中,还没有十分完美且操作性强的评价体系,总是存在不足之处。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来看,我国的绿色建筑经济评级体系主要存在着两方面的不足,第一是对绿色建筑经济研究还没有一套完整的体系,也不能凸显出绿色建筑经济的独特价值。第二是不能很好地体现技术和成本投入分别取得的效益,其主要原因是在研究评价的过程中,大部分都是以绿色建筑的整体为单位,是一个相对笼统的概念,选出其中的一个或者两个指标作为评价标准,不够具体,虽然能够体现绿色建筑的系统性和整体性,但是不能给决策者直观清晰的认识,影响决策者的最终决定。
3绿色建筑经济评价体系的构建
3.1绿色建筑经济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1)系统整体性原则。绿色建筑经济评价体系是一个复杂而完整的系统,在构建绿色经济评价体系时,要充分考虑到资源、能源、环境等各方面的要素,全面而真实地反应建筑的基本特征和真实特性。
2)层次性原则。不同的建筑有不同的评价指标,一个好的评价体系要能够适应不同层次建筑的评价要求,具有层次性和实用性。
3)全寿命周期分析原则。全寿命周期分析是站在宏观的角度上来思考问题,从设计、施工、运营的三个阶段来进行评价,达到寿命全周期的目标。它对绿色建筑的整个施工过程进行评价和控制,能够在不同的阶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指导绿色建筑经济评价,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共同保护人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4)简明适用、突出重点原则。在绿色建筑经济评价体系中,我们能够选择的评价指标有很多,我们要选择有代表性的指标来进行选择优化,繁简适宜,使评价体系简明适用、突出重点。
5)可比可量可行原则。可比性原则要求绿色建筑经济评价体系具有可比性原则,要求评价指标在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特征。可量化原则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要求定性指标可以间接赋值量化;二是定量指标直接赋值量化。可行性原则是建立在对现实情况的分析基础上,要求所选用的指标易于分析计算,所构建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能够真实客观地反映其本身状况。
3.2绿色建筑经济评价体系的构建
1)绿色建筑经济评价项目的划分。对绿色经济评价体系进行划分,首先是要整合室外环境与室内环境的经济评价,对室内外环境的改善和优化是绿色建筑的主要特征之一,同时,室内外环境的改善可以降低健康成本,提升生产率和满意度,这是绿色建筑间接效益的体现。其次是运营管理,它在绿色建筑的全寿命周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的主要目的就是提高绿色建筑的舒适度的,增强宜居性。
2)绿色建筑经济评价体系框架的建立。我们所要建立的绿色建筑经济评价体系是在经济基础和宜居程度的基础上建立的绿色建筑,它的主要特点有两个:第一是简明直观。第二是分项评价和综合评价相结合。这种方式能够全面而客观地对对象进行评价,是一种科学的评价方式。
3)绿色建筑经济指标的选择。绿色建筑涉及到新的施工技术和施工设备,与传统的建筑相比,绿色建筑初期的投资费用会更大,而在建筑施工过程中绿色建筑经济所倡导的节约能源资源,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初期的投入过大。通过这样的比较,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绿色建筑的优势。所以在选择绿色建筑经济指标时,一定要和传统建筑的数据进行对比,才更能够凸显出绿色建筑的优势。
4)全寿命周期的确定。关于全寿命周期的确定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我们把它分为三类来进行分析。第一类是物理使用寿命,当建筑物在自然使用的过程中,由于某种原因对建筑物造成了不可抗拒的损坏并且影响建筑物的正常使用时,它的物理使用寿命就到了尽头。第二类是设计寿命,设计寿命是指在建筑物还没有开始施工建设是,在设计阶段,充分考虑到显示情况,人们所预期的建筑使用寿命叫做设计寿命。第三类是会计寿命,建筑物作为固定资产在使用的过程中也会有所损耗,会计寿命会将建筑物的折旧费计入成本,一般采用的折旧法有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加速折旧法。在这三种全寿命周期的确定方法中,我们要根据建筑物的实际情况,遵循谨慎、可度量的原则,选取合适的方法,促进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
4结语
通过我们对全寿命周期概念的理解和绿色建筑经济评价体系的研究,可以看到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是顺应时代的要求的一种新型建筑理念,是未来建筑业发展的大趋势。绿色建筑随着不断地学习和发展也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但同时我们应该看到,我国绿色建筑评价的研究还处在初级阶段,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很大不足之处。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还需要不断地完善,所以相关部门和施工单位都要重视这个问题,积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根据我国的实际国情,探索出适合我们国家发展的绿色建筑经济评价体系,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取得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循环经济 绿色GDP 发展模式
目前,我国在追求GDP增长过程中,仍然沿袭了传统的核算方法,即计算出的GDP包括个人消费支出、个人总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等,并未考虑环境因素。治理环境所发生的费用只作为国民生产总值的扣除项,而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坏损失及环境收益则未能得到充分反映。
这种核算方法客观上鼓励政府部门和企业及个人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而忽视了相应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甚至忽略了以牺牲环境质量为代价的负面影响。这种核算方法与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社会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要求不符。因此,通过引导构建绿色GDP的核算体系,对于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绿色GDP的内涵
绿色GDP是指在通常的GDP指标中,扣除自然资产损失,即扣除生态成本之后形成的真实的国民财富。这个指标实质上代表了国民经济增长的净正效应。20世纪中叶,随着环境保护运动的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兴起,一些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尝试将环境要素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以发展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这便是绿色GDP。
国内外专家多年来致力于此项研究,虽取得了重大进展,却也存在不少争论。目前,有些国家已开始试行绿色GDP,但迄今为止,世界上还没有一套公认的绿色GDP核算模式,也没有一个国家以政府的名义绿色GDP结果。
绿色GDP核算体系的实施障碍
实施绿色GDP核算体系,面临着技术和观念上的两大难点。
首先是技术难点。GDP通常以市场交易为前提,产品和劳务一进入市场,其价值就由市场供求关系来决定,它传达出来的是以货币为手段的市场价格信号。市场供求规律所决定的自由市场价格,是GDP权威性的惟一来源。但环境要素并没有进入市场买卖,如何衡量其价值?例如砍伐一片森林,卖掉原木,原木的销售价可表现出价格,即可以纳入GDP统计。但因为森林砍伐而导致依赖森林生存的许多哺乳动物、鸟类或微生物灭绝,同时造成大面积水土流失,而这些野生的鸟类、哺乳动物、微生物与流失的水土并没有市场价格,也没有货币符号,难以确定它们的价值。虽然人们提出过许多办法,如按市场成本来估算的倒算法,还有将具体项目的环境成本按市场价格进行推算的方法等,但从目前研究出的测算模型与方法来看,各有优点,各有侧重,也各有缺陷,这只能在今后的实践中逐步补充完善。
其次是观念的难点。绿色GDP意味着观念的深刻转变,意味着全新的发展观与政绩观。GDP是单纯的经济增长观念,它只反映出国民经济收入总量,不统计环境污染,不统计生态破坏,不反映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绿色GDP则力求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统一起来,综合性地反映国民经济活动的成果与代价,包括生活环境的变化。绿色GDP建立在以人为本、协调统筹、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之上。一旦实施绿色GDP,发展内涵与衡量标准发生改变,扣除了环境损失成本,会使一些地区的经济增长数据大大下降。较之过去各地区以单纯的GDP增长为经济发展和业绩考核的衡量标准,现在要将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环境保护放在一起综合考评会面对诸多阻力。
绿色GDP的启动实施,虽面临着许多技术、观念和制度方面的障碍,但能以科学的基础数据来支撑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决策,实现对整个社会的综合统筹与平衡发展。那么,应如何科学合理的解决在绿色GDP核算体系构建过程中出现的障碍,从而在不断探索和试验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符合中国国情的绿色GDP核算体系?循环经济理论的创立、发展及其实践,为绿色GDP核算体系的构建和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循环经济理论概述
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在环境方面表现为污染低排放,甚至污染零排放。循环经济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益、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运用生态学规律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在现实操作中,循环经济需遵循3R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原则。因此,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是相对于传统的线性经济而言的,旨在建立一种以物质循环流动为特征的经济,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所要求的环境与经济双赢。
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的不同之处在于: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其特征是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和废弃物的低排放,使得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资源环境和谐共生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资源在循环经济中得到持久的利用,从而把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从根本上解决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
因此,在技术层次上,循环经济是与传统经济活动的“资源消费产品废物排放”单程型物质流动模式相对应的“资源消费产品再生资源”闭环型物质流动模式,其核心是提高生态环境的利用效率。从科学范式的角度看,循环经济实质上是基于技术范式革命基础上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由上可知,与传统经济模式相比,循环经济要求按照生态规律组织整个生产、消费和废物处理过程,其本质是一种生态经济,其减量化的原则要求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量,从源头节约资源使用;再循环的原则要求废品的回收利用和废物的综合利用,从而减少自然资源的输入量;再利用是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强度,避免物品过早失去利用价值。循环经济能保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环境,是解决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与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矛盾的根本出路。因此,只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并以此促进衡量社会经济发展的指标体系——绿色GDP核算体系的建立,才能保证经济、环境、发展的三赢。
发展循环经济对构建绿色GDP核算体系的意义
(一)发展循环经济为构建绿色GDP核算体系奠定法律基础
在循环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势必要涉及到国家法律对循环经济发展的规范和引领,通过实施《国家循环经济法》和相应的《国家绿色消费法》、《资源循环再生利用法》等法律,并辅以鼓励和支持循环经济的经济政策、税收政策,使法律法规真正起到预防污染和绿色导向作用。这些法律法规和政策明确了消费者、企业、各级政府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的责任和义务,并把生态环境作为资源纳入政府的公共管理范畴之内。同时,通过制定绿色消费、资源循环再生利用,以及家用电器、建筑材料、包装物品等行业在资源回收利用方面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各类废物回收制度,制定充分利用废物资源的经济政策,在税收和投资等环节对废物回收采取经济鼓励措施等。
这一系列政策、法律法规和措施的制定和实施,将为绿色GDP核算体系的建立奠定良好的法律基础,也可为今后绿色GDP核算体系的法律制度创建提供参考依据。
(二)发展循环经济破解构建绿色GDP核算体系的技术难题
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要改变过去只重经济指标,忽视环境效益评价的做法。在GDP核算中考虑资源环境因素,最终反映经济的净增长。这种核算方式是改变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解决复合型环境污染问题的新模式。但目前直接运用绿色GDP核算方式尚有一些技术和社会层面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因此,可以通过从小循环到中循环,最终到大循环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逐步尝试绿色GDP的核算方式。
小循环—企业层面:根据生态效率理念,在企业大力推行产品生态设计、清洁生产等措施,并在企业会计核算中根据相关制度设计充分考虑其资源成本和环境成本,从生产的源头和全过程充分利用资源,使每个生产企业都成为生态单位,在生产过程中减少产品和服务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达到废物最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实现污染物排放的最小化,进而实现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中循环—生态工业园区域层面:按照工业生态学原理,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在企业间形成共生关系,建立工业生态园区, 积极发展生态工业,在企业清洁生产的基础上,使上游企业的废物成为下游企业的原料,不断延长生产链条,实现区域或企业群的最有效利用,从而达到废物产生量最小,甚至零排放。
大循环—循环型社会层面:在一定区域内, 用生态链条把工业与农业、生产与消费、城区与郊区、行业与行业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实行可持续生产和消费,全面提高资源利用率,逐步建成循环型社会。
综上,通过各循环过程的有效实施,使企业、地方或部门乃至全社会对资源、环境、生态有全新的认识,并在生产经营或决策过程中高度重视且着力谋划,绿色GDP核算体系构建的技术难题会逐步得以解决,最终促进科学合理的绿色GDP核算体系的完善。
(三)发展循环经济为绿色GDP核算体系的建立提供思想保证
关 键 词:循环经济 资源环境 循环经济体制
一我国环境问题呈现压缩型特征
1.压缩性工业化和环境滋涅茨曲线②
联合国开发署环境专家 D・O・Conner 指出,早期发达国家经历了几个世纪完成的工业化,在东亚国家却只花了数十年,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过程显著缩短,这种缩短的工业化被有关专家称为“压缩型工业化”。压缩型经济社会的典型特征是工业化进程超速发展,产业结构急剧转变、资源环境问题的复杂性。
这种“赶超型”工业的发展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可以通过环境库滋涅茨曲线显示出来。西方环境经学家进行了实证研究并推算出EKC曲线转折点的人均GDP范围约在5千至1 万美元。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正处于曲线的 A 点至 E 点,即 EKC 上升阶段。经济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环境问题表现出多样性与复杂性。既有与贫困落后相关联的农业环境破坏问题,也有与高水准工业化相关联的现代工业环境污染问题。
2.我国环境问题的根源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背景、时代、条件、文明阶段与发达国家的早期工业化不同,环境问题也表现出不同的形态。下面从经济、制度、文化等方面对我国在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进行根源性探析。
首先,贫困和发展不足导致了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采。我国是历史上的农业大国,农业占国民经济主导地位,长期的刀耕火种、毁林开荒活动不仅造成土地贫瘠化、自然资源枯竭等生态破坏事件,还使人们更加贫困。
其次,发达国家进行资源掠夺和生态侵略使我国环境状况更为恶劣。我国工业起步于 20 世纪 60 年代,实施对外开放政策在时间维度上与发达国家“转嫁”环境不友好技术相契合。曾经一段时期,发达国家将我国的市场当作世界工厂的原料地和垃圾场,使我国在发展自己的工业时负重前进,换而言之,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已在很大程度上被先行的发达国家占据或破坏了。这是压缩型工业化社会与早期工业化国家相区别的典型环境特点。
第三,国内工业化高速发展带来资源耗竭和环境污染。我国在开始进行工业化时偏重发展重工业,生产方式传统粗放、能耗高,单位GDP 的能耗平均为发达国家的4倍,经济发展的同时使资源遭到极大的破坏。由于发展中国家还肩负着大力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的任务,如果继续沿用大量消耗、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必然给资源和环境造成进一步的压力,国家环境安全将面临异常严峻的局面,这样的资源环境形势也无法支撑国民经济实现“跨越式”的发展。③
第四,经济发展任务与资金短缺双重矛盾。我国是人口大国、资源小国,要顺利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宏伟目标,必须尽快完成传统经济向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我国的现状是:经济资源相对紧缺,环境容量日益缩小,资源利用存在技术问题、国外垃圾产业的侵入。尽管政府十分重视的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治理,有的地区环保投入甚至占GDP 的 3%―4%,但仍然不能有效地解决污染问题。
第五,我国环境的后发劣势。当今国际环境已经不利于我国发展先进工业,这种劣势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发达国家对我国内部因素的影响,包括资金、技术、产业、政策的不利影响,另一方面体现在发达国家对我国外部因素的影响,如强加的不平等国际经济秩序。
二 建立循环经济制度,促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
1.循环经济体制及其必要性论证
循环经济体制含义:循环经济体制是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对产权所有制与决策方式、经济运行调控方式、动力刺激方式、监督惩罚方式、相关意识形态等要素的调节和发展,提供给人们一种对付以资源净消耗线性增加为特征的经济的手段和工具,使资源得以永续利用,维持生态资本存量的稳定性。其本质特征:循环经济体制即生产与生态一体化的经济体制。
2.我国建立循环经济体制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国际国内城市发展循环经济进行的体制研究,发现循环经济体制发展主要受到来自制度主体和客体中各种变量和因素的制约,下面就从主客体两大方面具体分析我国建立循环经济体制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制度主体的约束,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政府的越位现象严重。政府不仅在政策制定、法规建立等基础工作方面表现完全,还将本属于市场的工作进行了行政规划和干预,没能留给市场主体充分得空间进行自我选择和发展,使循环经济体制建立缺乏来自公众的推动和需求。企业主体既得利益局限性。参与市场竞争的各微观单位追求的是短期和本位利益,对长期和社会利益缺乏全局观念;另一方面通过政府预算耗费大量的资源为这种短视行为造成的危害进行微效的修复和补偿,进一步损害了社会财富。公众总体文化素质较低。循环经济体制的认可和实施最终依靠个人的实践,政府的作用是有限的,国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制度转轨或制度创新的进程和质量,而我国人口素质又较低。因此,我国人口文化素质不高使循环经济体制的建立缺乏需求和动力。
其次是制度客体的制约。这又从以下几方面反映出来:循环经济体制建立的经济条件制约――两个转型并存: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不可持续经济发展经济体制向可持续发展经济体制转型;技术方面的制约。我国生产力水平低下,科技总体水平和循环经济具体技术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传统意识形态限制了公众对循环经济体制的接受程度。
三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体制
针对上述我国在循环经济体制建设存在的问题,从以下两个方面提出解决思路。
1.正式制度安排――政府制定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和市场规则
要保证政府作用的有效性应满足以下条件:政府决策的民主性、科学性和合理性;法律法规的权威性,即政策执行的有效性;监督机构权利的最大化。通过立法为循环经济发展建立统一的市场规则,体现市场主体自由选择与创新的机会,并在这种选择中逐步模式化,从而形成自我加强、自我发展的经济体制。本部分通过对国内外循环生产的研究,结合市场机制的特点,提供以下循环经济体制运行模式(该模式建立在以上3个前提得到满足的基础上)。暂不考虑消费市场对生产的影响。
2.非正式制度安排――伦理文化的建设
循环经济作为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具体形式,具有强烈的伦理色彩。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教育、媒体等手段改变人们的观念,通过法律法规的强制执行影响文化的变迁,从利益上影响人们的行动从而改造思想。由于道德文化通常是正式法律法规作用下长期沉淀的产物,因此,在这一点上,政府对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其他两个主体无法比拟的。
另一方面,政府的作用十分有限,由于非正式制度使人们在长期的经济互动中形成的,政府作为有着自身利益追求的团体,对伦理道德的标准和要求具有片面性和局限性,无法做到纯粹的超脱。因此,政府只能作为制度三大主体中的一个主体,通过参与经济社会活动来影响文化的形成。
3.建立循环经济制度的具体措施研究
首先,是在社会层面建立循环经济的制度保障――健全法律法规措施循环经济要实现环境资源的有效配置,需要建立一套绿色保障制度体系。该体系应该包括:绿色活动制度(绿色资源、绿色产权、绿色市场、绿色产业和绿色技术制度等)、绿色规范制度(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绿色贸易度、绿色包装和绿色回收制度等)、绿色激励制度(绿色财政、绿色金融、绿色税收和绿色投资制度等)④。以上制度的有效运转都需要法治的保障,需要法律加以规范与调整。这是循环经济发展必要的基础设施。
其次,区域内建立循环经济的措施。建立有效的经济激励机制。一方面明确对节能和可再生资源的鼓励政策;另一方面开征环境税,对污染严重的生产企业和产品征收额外税收用于保护环境和生态环境恢复,和促使企业通过自我管理减少或消除污染。构建合理的竞争机制。循环经济也是市场经济,竞争和垄断并存,合理的竞争促进经济的发展,垄断却使正当竞争受到阻碍,商业道德和社会利益受到侵害。因此,我们应注重借助法律手段来调整市场竞争机制。产业布局调整。丰富循环经济系统产业链,防止企业对于某一上游或下游企业的过度依赖,从而降低企业的风险。当企业的上游或下游企业极少时,上、下游企业的变动会极大地影响其自身生产活动,甚至造成整个产业链的解体。
最后,小循环的制度核心――工业发展的生态改造,加强循环技术的研究工业生态化是按照生态学原理,模拟生物的新陈代谢过程和生态系统的循环再生过程,基于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建立新型、高效、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工业组织模式⑤。从政府角度来看,应尽快出台技术研究与开发政策,技术政策的主要作用就在于引导资源综合利用的发展方向,明确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等作为技术行为主体所起的作用,指导相关技术的传播应用并制定严格的技术实施标准。
作者单位:刘继学,长春市委党校;葛亮,吉林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M.A.Cole, A. J. Rayner. The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an empirical analysis[J] Environment &Development. Eco.1997,Vol2(4):401-416.
【关键词】低碳经济;节能减排;发展现状;建议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和特征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低碳经济的特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经济型,包括两层含义:意识低碳经济应遵循市场经济的原则和机制;二是低碳经济的发展不应导致人们生活条件和福利水平明显下降。
(2)技术性,即通过技术进步,在提高能源效率的同时,降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强度。
(3)目标性,发展体坛经济的目标是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上,是气候变化不至于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低碳经济模式的表现形态大致可以分为3种:第一种形态是温室气体排放的增长速度小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速度;第二种形态是零排放;第三种形态是绝对排放量的减少。实现以上3种低碳形态的条件是经济的正增长(GDP增长率大于零)。要实现低碳经济,必须抓住两个基本点:其一,要抓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在内的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经济活动低碳化,把二氧化碳排放量尽可能减少到最低限度乃至零排放,获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效益;其二,要抓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在内的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能源消费生态化,形成低碳能源和无碳能源的国民经济体系,保证生态经济社会有机整体的清洁发展、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低碳经济的重点在低碳,目的在发展,是要寻求全球水平、长时间尺度的可持续发展。
二、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
自从2003年英国首先提出低碳经济发展目标以来, 欧盟各国、 日本等发达国家纷纷响应, 制定出本地区、本国低碳化的发展目标和政策措施, 抢占低碳经济发展的先机。目前低碳经济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开发可再生能源、 清洁能源,降低化石能源比重, 改变能源结构;2、提高能源效率, 降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和其他污染物的排放量, 促进低碳技术创新; 3、降低碳产业的比例, 优化产业结构;4、建立绿色消费模式, 改变生活方式。
各国的低碳经济政策有以下几个着重点:(1)低碳能源政策,包括可再生能源政策、节约能源政策、能源技术政策等;(2)低碳技术政策,包括碳减排技术研发、应用和转让政策, 碳封存技术政策, 低碳技术标准等;(3)低碳产业政策, 包括鼓励低碳产业发展、低碳产品生产、限制高碳产品生产与进口等政策;(4)低碳消费政策, 包括绿色包装、绿色采购、绿色物流、 绿色社区等政策。发达国家的低碳政策中以鼓励新能源开发和提高能效为重点, 尤其是低碳技术研发、应用和转让更是重中之重。低碳技术包括四大领域: 对现有能源技术的改造;太阳能、风力、水力、生物质能、海洋温差、潮汐、海浪、燃料电池等新能源技术及其电力转换技术; 能源效率技术; 碳捕获技术等。尽管国际低碳经济有了巨大发展,但我国的低碳经济还处在起步阶段, 没有系统的低碳经济政策, 也没有专门以低碳为目标的政策工具, 这对低碳经济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三、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
首先,低碳经济作为各国争先发展的要点与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我国仍然是以煤炭、石油和天然等化石燃料为主体的国家,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的比重一般为2/3。这种典型的碳基能源经济,使我国经济和能源结构的“高碳”特征十分突出,?随着我国经济的高增长,我国正处在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阶段,传统粗放式增长方式使得碳排放总量却呈快速增长的态势。在过去二三十年,我国能源消费产生的 CO2占我国 CO2排放问题的 75 %,中国 CO2排放量的增长速度一直居世界前列,在 1990至2001年, 我国CO2排放量占世界同期增加量的 27 %, 目前, 我国与能源相关的 CO2排放已位居世界第二预计到 2030年, 我国 CO2排放总量很可能超过美国, 居世界第一位。这种现状是我国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增长的一个体现, 过去 30年年均10%的经济增长率是以牺牲巨大的资源环境为代价的。
其次,发展低碳经济能够形成许多新兴行业和新的增长点,发展低碳经济要求开发太阳能、光能、风能等二次能源,可以形成许多新兴产业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从而扩大就业面。发展低碳经济、节能减排能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的环保性能和市场竞争力,促进经济的稳定持续增长。
四、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建议
虽然发展低碳经济刻不容缓,但是“低碳经济”是与开发利用新型多样的能源形式,提高现有“碳”能源的利用效率,减少碳排放密切相关的,也就是说,需要一定的技术支持。技术的开发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因此发展低碳经济还需谨慎调查研究。对此,有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必须正确认识两个重要的关系。首先是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关系。我国许多学者认为,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新经济发展模式,是全球经济发展的一种最佳模式。其实,低碳经济在本质上就是可持续发展经济,是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发展。发展低碳经济的根本方向是可持续发展。其次是低碳经济与绿色经济的关系。发展绿色经济要求人们经济活动从高耗资源能源、高污染环境与高损生态的非持续发展经济到资源能源消耗最少化、环境污染最轻化与生态损害最小化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根本转变。因此,两者在本质上完全一致,可以说,低碳经济是绿色经济发展的理想模式。
第二、“低碳经济”不可一蹴而就。“低碳经济”的内在含义就是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最终是为了节约经济发展的总成本。 “高碳”为主“低碳”为辅是在我国当前形势下所有走的道路。“低碳经济”的发展应该是长期的,有规划的,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低碳经济”在我国的发展应该是坚持不懈,有条不紊的进行,既要避免影响发展,又要最终改变能源结构,改善生态环境。
第三,在我国,各地区发展还不平衡,有相当广大的地区生产方式落后,能源利用效率底,从而造成巨大的浪费和高碳排放。这种情况往往是由于地方政府监管不力,监督不严,如果国家还大量存在煤炭浪费消耗,那么无论怎么推行“低碳”都将是徒劳的。“低碳经济”在我国应该加上一层禁止浪费煤炭的含义。
关键词:循环经济;制约因素;对策
循环经济是按照生态规律运行、实行资源循环利用和清洁生产的经济形态,也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因此,引起了许多国家的重视。我们国家在这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促进了循环经济的发展,但由于我国在这方面起步较晚,以致还有许多制约因素,限制着这种经济模式的发展。本文旨在对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制约因素和对策进行初步探讨。
1 、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制约因素
(一)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规体制尚不健全。世界上很多国家都通过立法强制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如德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制定了综合性或单项的发展循环经济,资源利用的法规。我国2008年公布了《国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但相应具体的法律法规还未建立,因而循环经济的发展缺乏有效的法律法规支持。
(二)对发展循环经济的认识需进一步深化。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是对“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式传统增长模式转变为“资源一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模式的根本变革,是可持发展理念在经济增长中的具体应用。一些人思想观念还停留在传统思维模式上,对发展循环经济的迫切性认识不足,片面强调经济效益和经济规模;没有真正认识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
(三)发展循环经济的运作机制还待加强。发展循环经济必须依靠市场机制才具生命力,但是循环经济不是以社会效益最大化为目标,也就是以解决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为目标,这是市场机制自身所无法解决的问题。就当前而言,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外在动力和内在利益共享机制还没有普遍形成。因而,政府对循环经济调控力和企业对发展循环经济内在动力应进一步加强
(四)循环经济的发展缺乏论众的参与。一方面由于宣传不够和信息不对称,民众不容易获得循环经济信息,加之传统的生活方式,造成一般社会成员对发展循环经济认识不足,社会参与意识薄弱;另一方面,目前缺乏大量的群众性环保组织,造成中间环节缺失,单靠政府推动很难形成人人支持、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
2 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对发展循环经济的认识与公众参与水平。大力宣传《循环经济促进法》,着力培养人们节约资源能源,循环利用物质的意识;对企业界要宣传和推进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对公共管理部门,要积极倡导使用环境友好型产品,提高政府和社会团体的绿色消费意识与表率作用;搞好循环经济专业人才培训,重视专业人才在循环经济发展的作用。
(二)加快构建和完善发展循环经济法规体系。借鉴国外经验,着手制订绿色消费,资源回收利用方面的法律法规;各级政府要结合当地产业结构情况制订和完善发展循环经济的地方性法规或政府决定;建立健全各类废物回收制度;制订充分利用废物资源的经济政策,在税收和投资等环节对废物回收采取激励措施。
(三)加强政府引导机制,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加大对重点企业从事循环经济发展的研究开发、技术改造项目的支持力度;倡导科技创新;设立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鼓励和引导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积极创建生态市、生态示范区、绿色村镇和绿色社区;改进经济指标考核体系,建立绿色GDP核算制度。
(四)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企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主体,不仅要承担经济责任,还应承担社会和环境责任,要搞好企业内部的物质循环,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探索企业层面的集约型增长模式,要建立生态工业园,或其他形式的企业共生模式,使各企业间形成梯次开发的良好格局,形成废弃物生产的企业群体,达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目的。
3 树立绿色消费观念,建立新的循环经济理论体系
绿色消费应包括绿色产品、物资的回收利用、能源的有效使用、对生存环境和物种的保护等。其不仅应涵盖生产过程,还应和人们生活消费过程息息相关。要树立绿色?肖费观和价值观,建立新的循环经济理论体系,必须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在法律上,政府通过颁布一系列的法令、法规来强制规范人们的行为,如加大罚款力度和强制实施ISO14000等措施;二是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加强“道德”、“意识”方面的宣传和社会舆论来自觉规范人们的行为,使人们充分意识到环境和资源对可持续发展的制约,以及循环经济模式对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目前,中国大多数消费者已经逐步认识到,环境的破坏,必将危及到人类的生存,所以带有“环保标志”的产品和绿色食品特别畅销。
关键字:绿色;建筑经济;发展
Abstract: the world resources we consume that how to develop sustainable economy has entered people's field of vision, green building economy is very necessary. The present stage of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still in the promotion of green state, there is no uniform standard and legal guarantee. According to the present stage our country green build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background, combined with the feasibility analysis point of view, puts forward the strategi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building in China economy, providing a basi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green building economy.
Keywords: green building economy;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TU-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一、绿色建筑经济内涵
(一)绿色建筑经济的定义
我国是世界上第一大能源消费大国,每年消耗的可再生资源以及不可再生资源以亿级为单位进行成倍递增。由于不可再生资源的储存量限制问题,如果按照现在的开采速度以及利用速度进行挖掘,在一百年之内,我们地球上的生物资源便会消耗殆尽。在这种严峻的生态资源利用环境下,绿色建筑经济的提出极大地解决了生态问题。
绿色建筑作为绿色经济的一大分支,在绿色经济中占据着相当大的比重,对绿色建筑经济的分析是掌握整个绿色经济发展的关键。绿色建筑是以节约资源为目的,以高效的资源运用方式进行安全,健康,无污染的舒适生活环境。其发展目的是提高对资源的利用率,减小对材料的使用,从而实现节约物质资源的目的,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维持生态环境的平衡以及发展。绿色经济的发展是以绿色建筑的发展为基础,在节约资源与和谐发展的双重目的之下,达到经济发展的结果。只有大力推广绿色经济,才可以使我国经济的发展真正走向城市色,绿色化的进程。
(二)绿色建筑经济的意义
绿色建筑经济的出现不仅解决了人类的环保型居住问题,也延长了建筑物的使用生命周期,减小了对环境的危害,这对于实现我国良好的生活环境有着极大的必要性。随着低碳生活和可持续生展的提出,绿色建筑经济在设计,选址以及整个施工过程中,体现了维护生态平衡的理念,达到人与建筑的完美结合。同时,资源的日渐减少使得绿色建筑的出现利用了极少的能源进行大面积的开发,提升了投入产出比,是实现我国资源保护的良好途径。因此,绿色建筑经济在我国的发展中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二、绿色建筑经济发展策略(一)加强政府的政策指引
我国现行的体制是市场经济体制,绿色建筑在我国的发展尚处于萌芽阶段,加强政府功能的宏观调控可以加快我国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推动绿色建筑经济的转型。
1.政策引导
政府部门结合国内外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情况,整合我国特有的经济特色,形成发展绿色建筑经济的政策引导,包括行政管理办法,政策支持等。我国市场经济的特色便是由政策进行产业政策的宏观调控以及制定,对于朝阳行业进行政策支持,提供用地,减小税率等多种方式。对于夕阳产业则加速其衰落,通过引起高新企业的方式淘汰夕阳产业。绿色建筑经济作为朝阳产业得到了国家的政策扶持,提供了良好的工业用地环境以及税率政策,保障其健康有序的发展。
2.税收补助
税收作为我国的财政收入来源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同时,也是引导企业进行发展的政策调控手段之一。税收的调整过程在我国的企业发展中效果明显,对于资源消耗加大的企业,加强税收的比率,减少其开采量,例如,煤炭,石油等重工业企业,对于资源的利用较大,且形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也较为严重。对于高科技型企业进行税收补贴,退税处理,减小税率等政策进行支持,对于绿色建筑这种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行业,减小税率,进行一个良好的机制,促进企业进行绿色建筑的开发。
(二)提高绿色环保的理念
1.全民动员
绿色环保理念的提高是发展绿色建筑经济的基本要求,全民的意识提高了,才会形成节能减排,保护自然的知识。在电视,报纸,网络等多种信息传播渠道进行绿色环保意识教育,使每一个做到资源的节约。我国是一个人口在国,有着世界之最的十三亿人口,对每一个人进行环保理念的灌输,减少资源的消耗,从长期的发展而言,是一项巨大的财富。
2.加强教育
教育是提升一国综合国力的保证,环保理念也要从娃娃抓起。因此,教育部在进行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内容中,有意识地加环保教育理念加入到学生成长的每一个环节。从小养成节约用水,用电的知识,从身边做起。从小的教育有利于国民意识的形成,使整个国家的环保意识得到提高。
(三)完善法律制度
对于绿色建筑经济在法律上的空白,我国政策应当积极着手解决法律问题。进行立法以及强制性条文可以引导企业的经营理念,逐渐增加绿色建筑的号召力。例如,深圳有名的“绿色城区”示范性工程将小区内的所有建筑进行绿色评价体系评级。而天津的滨海新区也使用了绿色建筑的方式进行示范性园区的建设。从点到面的手法一步步将绿色建筑在全国进行推广,最终推动绿色经济的进步。同时,对绿色建筑的达标情况进行备案,逐渐以强制性条文规定适用年限。根据技术的发展进行不定期的修订,保证现有的技术水平符合绿色建筑在社会的发展状况。
(四)引进绿色建筑技术
1.引入新的设计理念
加快绿色建筑设计理念的引进,结合西方发达国家的技术理念以及技术特点,形成行业的学习以及交流的平台,定期地举办绿色设计讨论以及培训,提升我国企业的技术层次。积极地进行新材料,新技术的研发,提高整个设计水平。
2.改进施工方法技术
施工技术的改进是提升绿色建筑经济有效性的方法,采用本地的地理资源以及气候资源对于太阳能,风能,雨水特征等进行相关利用,包括自然通风,透水地面,自然光源利用以及节能减排材料等多种类材料的组合应用。设立相关的行业技术规范,以资格审查以及行政许可两种方式进行项目的备案以及审查,提升绿色建筑的品质以及质量,保证绿色建筑经济在全国的推广。
3.综合考虑成本因素
成本是企业进行经营活动必需考虑的因素之一,对于成本进行良好的控制有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壮大,绿色建筑理念的提出对于资源能耗的消费较少,这从侧面反应了成本降低的事实。绿色建筑经济的理念在建筑中节约了土地成本,建造成本和运营成本三大成本。日照良好,通风能力强的土地可以使企业的投资风险极大的减小,土地质量的好坏对绿色建筑经济的影响较大。同时,绿色建筑经济对于机械设备,建设规模以及人工成本的减小极大地降低了企业的资金投入。绿色建筑的理念是政府倡导的一个方向,建筑建成后,相关媒体会争相进行正面报道,减小企业的宣传运营成本,提高了效益。
三、小结
建筑业是我国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对于整个国家的民生发展,人文环境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建筑业对于资源的大量消耗使得我国的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绿色建筑经济的提出使得绿色建筑的理念进入广大的房地产企业的视野。同时,先进的设计理念以及科学技术使得绿色建筑的发展已经成为行业发展的一种趋势。加快行业的绿色建筑经济发展是发展我国民生的重要策略,是实现我国经济繁荣富强的保证。
参考文献
[1] 白洋.浅析发展绿色建筑经济必要性与趋势[J].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3(03)
[2] 李先林.浅析提升我国绿色建筑经济效益的策略分析[J]. 科技资讯. 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