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医学的治疗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建筑材料;课程改革;教学方式
建筑材料课是建筑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获得建筑材料的基础知识,掌握建筑材料的性能、应用及其试验检测技能,以便在今后实践工作中能正确与合理的使用建筑材料,同时为学习后续专业课提供基础知识。
一、中职生学习现状及建筑材料课程特点分析
中职生普遍存在学习动机不明,学习兴趣偏低,学习能力低,学习习惯差且存在悲观失望,消极逆反的心理。而建筑材料课程具有概念多,叙述性内容多,章节内容独立性强且缺乏系统性连接,涉及知识面广,综合性强,实践性强等特点,再加上授课时数有限,学生学习时无条理可循,易感枯燥乏味,提不起兴趣,逐渐失去了学习的自信心,最终甚至放弃。
二、突破传统,因材施教
中职生的学习现状及建筑材料课程特点,使得大多数中职校的《建筑材料》课程教学内容陈旧,缺乏实用性,实践教学流于形式,能力培养没有真正落实,且不能够与工程实际相结合。因此,必须适应形势的需要,对《建筑材料》课程进行教学改革。
(1)根据中职生特点及专业培养目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中等职校的学生学习建筑材料的目的是学会如何应用材料,而不是深入地研究材料,需要的知识面较宽,但内容不宜深,所以对于教材内容可以讲解得浅一些、范围广一些,但知识更新要快,以增加学生毕业后的工作适应性。传统材料如石膏、石灰、水泥、普通混凝土、钢材、木材等不宜讲得过多、过细。而各种新材料、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层出不穷,因此有必要做出相应调整与补充,以便在有限的学时条件下结合专业的实际情况更好地使教学内容反映出当前建筑材料的新发展,在讲授传统材料的基础上,重点突出新材料的优异性能,以及先进技术与新工艺在经济效益方面的惊人之处,使学生耳目一新、眼界大开。这样可以使学生们了解更多的材料信息,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贯彻知行合一教学理念,重视实验课教学内容实验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改革实验内容,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必须在实验教学内容中创新,改变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的局面。例如:在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实验中,各材料数据均要求学生本人测定,经试验室调整后,交给施工的技术人员审核,然后告诉学生怎样进行施工配合比调整,并将最后采纳在工程上的配合比数据告诉学生。学生在拌合机旁观察配料,亲眼看到他们自己设计出来的配合比运用在生产上,当学生亲眼看到自己所学知识付诸于实践,感到了知识的价值。但是书本知识运用正确与否,还要通过实践来证明。学生在拌合机口分小组取样,装入试模,第二天让他们自己拆模编号,养护28天后进行强度测定,让学生亲自检验自己的产品是否符合设计的要求。让学生体验“做中学”的乐趣,知行合一,提高学习兴趣。
(3)教学方式的突破若不突破“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的传统教学方法,无论教师如何精选教学内容,改善教学语言,提高教学能力,都不能改变建筑材料课不尽人意的现状。因此教学方法改革势在必行。
三、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1)创设教学情境,引入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主要动力”。生活中不乏与建筑材料有关的现象,在教学中可以信手拈来,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学习石灰时,首先以于谦《石灰吟》的诗句为谜面,巧妙地引出将要学习的内容;然后以粉刷过的墙壁上出现的鼓泡、开裂现象提问,使学生对石灰的熟化原理饶有兴趣;接着又提出为什么在使用石灰时常常掺入砂、纸筋等填充材料的问题,引导学生从石灰的硬化中找原因。通过这些生活实例,学生那种好奇、要探究个彻底的天性便被激发了。这些生活中常见的例子不仅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而且使每一章的学习更加连贯。
(2)课堂巧用实物演示,营造直观活跃的教学氛围建筑材料是有形、有色的实体,我们可以把一些便于携带的建筑材料带到课程上,教学效果更直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获得理想教学效果。如在讲解泡沫混凝土土时,带一块样品到课堂上,让同学们亲手摸一摸,体会保温材料的特点。再如在讲解水泥的体积安定性时,拿出合格和不合格的两块水泥试饼做对比。同学们一看到不合格试饼的外观及疏松结构,会很自然联想这样的水泥用到工程中的危害性。此时再分析不合格试饼产生原因及危害,学生便能很快理解掌握。
(3)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争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传统授课方式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单调的教学方式使该课程教学缺乏活力,对学生缺乏吸引力。随着建筑材料的迅速发展,新材料、新工艺不断涌现,而授课课时有限,为增加课堂的知识信息量,多媒体辅助教学势在必行。教师收集的资料、拍摄的建筑材料应用照片、实际工程录像等,都可以用多媒体课堂展示,教学内容丰富、先进。教学方法也从单一的课堂灌输到多种方法并用,从单纯由老师讲,到师生互相交流的互动式教学。这些方法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另外多媒体教学形象真切、生动、感染力强、观看人数又不受限制,教学次数不怕重复。
(4)理论联系实践,进一步巩固和充实课堂理论知识从培养实用性工程技术人员出发,即要讲授理论知识,又要对学生进行基本实验技能的训练,尽量与工程实践结合,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课是建筑材料课的重要环节,通过实验,不仅能验证已学材料的性质,还能锻炼动手能力,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除了加强课堂教学外,还应加强社会实践,让学生深入到工程实践中去。巩固和充实课堂理论知识,培养学生掌握基本操作技术,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5)落实多样化的教学评估,全面提高W生的综合素质教学的目的是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具有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学会看书、学会学习。当前的教学评估主要以书面考试为主,学生的主要目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应付考试,这种教育评估模式导致了大量高分低能“人才”的出现。因此,要改变当前的教学评估方式,改变当前的考试方式,使学生将重心转移到能力的培养上,使自己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学生的成绩应该包括考试的卷面成绩、实验成绩、平时的作业、课堂讨论以及实习的成绩,应该综合评价,使学生重视平时的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四、结语
中等职业教育是任重而道远的一项任务,其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也是无止境的。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培养能力;在发挥教的主导作用的同时,又要调动学的主体作用;既要重视理论学习,又要倡导动手实践。而建筑材料在中职土建施工专业的重要地位更是加强了要进行课程改革的步伐。
参考文献:
[1]任务军.高职建筑材料教学方法的改进与运用[J].科学教育家,2008(6):92.
[2]王艳飞.浅析高职院校《建筑材料》的课程改革[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34):205-206.
1 发病原因
1型糖尿病确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其病因乃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参与,主要由于免疫介导的胰岛B细胞的选择性破坏所致。
1.1 遗传因素
1.1.1 家族史 Ⅰ型糖尿病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有研究报告双亲有糖尿病史,其子女1型糖尿病发病率为4%-11%;兄弟姐妹间Ⅰ型糖尿病的家族聚集的发病率为6%-11%;同卵双生子Ⅰ型糖尿病发生的一致性不到50%。
1.1.2 HLA与Ⅰ型糖尿病 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基因位于第6对染色体短臂上,为一组密切连锁的基因群,HLA在许多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1型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现已证实某些HIA与1型糖尿病的发生有强烈的相关性,在一个有1型糖尿病的家族中,相同HLA抗原的兄弟姐妹发生糖尿病的机会为5%-10%,而非HLA相同的兄弟姐妹发生糖尿病的机会不到1%,上述发现可能解释HIA-DQ和HLA-DR位点的联合出现较单独出现表现对Ⅰ型糖尿病有更高的危险性。
1.2 环境因素 Ⅰ型糖尿病发生常与某些感染有关或感染后随之发生,常见的感染原有腮腺炎病毒,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麻疹病毒,流感病毒,脑炎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及EpstEin-Barr病毒等。
1.3 遗传-环境因素相互作用 遗传和环境因素对某个体1型糖尿病发病的影响程度不一,有关环境因素如何启动胰岛B细胞的自身免疫反应过程仍不完全清楚,假说:一旦环境因素对B细胞的损害超过个体遗传决定的B细胞损害的耐受程度,此时便发生Ⅰ型糖尿病。
环境因素通过释放细胞因子如白介素-1(IL-1)或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特异或非特异性损害B细胞,遗传因素起到允许作用和决定B细胞最初损害自身免疫启动的易感性。
2型糖尿病的病因不是十分明确,现一般认为是具有强烈的遗传或为多基因遗传异质性疾病,环境因素有肥胖,活动量不足和老龄化等,其发病主要是由于胰岛素抵抗为主伴胰岛素分泌不足,胰岛素抵抗一般先于胰岛素分泌障碍;或胰岛素分泌不足为主伴或不伴有胰岛素抵抗,虽2型糖尿病具有遗传异质性,但大多数伴2型糖尿病和空腹高血糖的患者特征性表现为胰岛素抵抗,胰岛素分泌障碍和肝脏葡萄糖产生增加。
2 糖尿病检查项目
尿糖 血糖 尿酮体(KET) 尿蛋白试验(PRO) 尿C肽 尿量 尿素 胰岛素
2.1 尿
2.1.1 尿糖 正常人从肾小管滤出的葡萄糖几乎被肾小管完全吸收,每天仅从尿中排出微量葡萄糖(32-90mg),一般葡萄糖定性试验不能检出,糖尿通常指每天尿中排出葡萄糖>150mg,正常人血糖超过8.9-10mmol/L(160-180mg/dl)时即可查出尿糖,这一血糖水平称为肾糖阈值,老年人及患肾脏疾病者,肾糖阈升高,血糖超过10mmol/L,甚至13.9-16.7mmol/L时可以无糖尿;一般仅用作糖尿病控制情况的监测和提示可能为糖尿病而需进一步检查的指标,尿糖的影响因素除考虑肾糖阈及某些还原物质的干扰外,还常受尿量多少及膀胱的排空情况等影响。
2.1.2 尿酮 尿酮体测定提供了胰岛素缺乏的指标,警告糖尿病患者即将或可能已存在酮症酸中毒,提示需进一步行血酮体测定和血气分析,尿酮体的测定采用硝酸钠与乙酰乙酸反应,形成了一种紫色物质,提示尿酮体阳性,但以硝普钠为基础的反应不能测出在酮体(丙酮,乙酰乙酸和β-羟丁酸)中在数量上占主要部分的β-羟丁酸,有报道使用含巯基的药物如卡托普利时,可产生假阳性;而如尿标本长时间暴露于空气中,则可产生假阴性。
糖尿病患者,尤其是1型糖尿病患者,在合并其他急性疾病或严重应激状态时,以及妊娠期间,或有不明原因的消化道症状如腹痛,恶心,呕吐等时,应进行尿酮体检查。
2.1.3 镜下血尿及其他偶见於伴高血压,肾小球硬化症,肾小动脉硬化症,肾盂肾炎,肾炎伴坏死或心力衰竭等病例中,有大量白细胞者常提示有尿路感染或肾盂肾炎,往往比非糖尿病者为多见,有肾坏死者有时可排出肾坏死组织,为诊断该病的有力佐证。
2.2 血无并发症者血常规大多正常,但有下列生化改变:
2.2.1 血糖本病Ⅱ型中轻度病例空腹血糖可正常,餐后常超过200mg/dl(11.1mmol/L),重症及Ⅰ型病例则显着增高,常在200-400mg/dl(11.1-22.0mmol/L)范围内,有时可高达600mg/dl(33.0mmol/L)以上,我院1例达1200mg/dl(66.0mmol/L);但此类病者常伴高渗昏迷及糖尿病酮症而失水严重经治疗后可迅速下降。
2.2.2 血脂未经妥善控制者或未治患者常伴以高脂血症和高脂蛋白血症,尤以Ⅱ型肥胖病人为多,但有时消瘦的病人亦可发生,血浆可呈乳白色混浊液,其中脂肪成分均增高,特别是甘油三酯,胆固醇及游离脂肪酸,有时有乳白色奶油盖,其最上层为乳糜微粒,大都属高脂蛋白血症第Ⅴ型,甘油三酯可自正常浓度上升4-6倍,游离脂肪酸自正常浓度上升2倍余,总胆固醇,磷脂,低密度脂蛋白(LDL)均明显增高,尤其是有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病及肾脏病变的糖尿病者,脂质上升更明显,而单纯性糖尿病者则升高较少,游离脂肪酸上升更提示脂肪分解加速,反映糖尿病控制较差,与血糖升高有密切关系,较甘油三酯升高更敏感,高密度脂蛋白(HDL2Ch)尤其是亚型2降低,Apo.A1,A2亦降低。
2.2.3 血酮,电解质,酸碱度,CO2结合力与非蛋白氮(尿素氮)等变化将在酮症酸中毒,高渗昏迷,乳酸性酸中毒和肾脏病变等有关节段中叙述。
糖尿病的治疗方法:
糖尿病西医治疗方法:糖尿病治疗的主要目的包括:纠正代谢紊乱,消除症状,保障(儿童患者)正常生长发育,维护良好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的能力;预防各种急性或慢性并发症和伴随症的发生,延长寿命,降低病残率和病死率。在获得上述目的的同时,不应过多限制患者的生活质量。
糖尿病治疗的原则为:持之以恒、综合管理。
糖尿病的治疗不仅包括高血糖的控制,尚需同时针对一些合并症(如高血压、脂质代谢紊乱等)和各种并发症等采取综合治疗。
糖尿病高血糖的治疗一般包括合理运用糖尿病教育、饮食治疗、运动疗法、药物治疗及自我监测等多种手段,尽可能使糖代谢控制正常或接近正常。血糖控制良好:空腹血糖
1 中医古籍的学术地位、临床价值及文化内涵
1.1 学术地位
流传至今的中医古籍历史悠久、灿若星河。随着中医理论的形成、发展、完善、成熟和革新,中医古籍在每一个历史阶段,都占据着重要的学术地位。春秋战国至秦汉之际,《黄帝内经》、《黄帝八十一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四大经典诞生,标志着中医学理、法、方、药学术体系建立,涉及中医基本理论、诊断方法、治疗法则、药物理论、辨证原则等,从此建立了中医学一以贯之的学术范式。晋唐时期,中医进入了实用经验的发展阶段,临证方书增多,临证专科着作涌现,《脉经》、《千金方》等中医诊断、炮制、本草、方剂、临证等专科着作的出现,均显示了晋唐时期中医学重视临证实用的特点。宋元时期,随着北宋校正医书局的成立,更大规模地校正出版了中医书籍,此时,以官方形式编写的大型医书以及个人专科着作等,均在晋唐时期实用经验发展的基础上显示出了更多的理论探索和总结的特点。随着理论探讨的深入,各学派逐步形成,金元时期出现了着名的金元四大家,在医学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明清时期,是中医学的传统延续和创新时期。一方面,传统仍在延续,专科理论得到了更大程度的发展;另一方面,在原有传统学术范式的框架内,出现新理论及新方法。随着西方医学的不断传入,中西汇通学派形成,唐容川的《中西汇通医书五种》和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等中西汇通着作相继出现,标志着中西医交汇融合时期的形成。
1.2 临床价值
中医古籍,像一颗颗镶嵌在中医发展历程中的珍珠,蕴藏着千百年医家医学思想、论治经验,至今仍在临床实践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
大凡习医而有所成者,大多重视中医古籍着作的学习和研究,尤其是《内经》、《伤寒》等中医经典着作的研习。后世医家虽然在理论上多有创见,各成一家之说,但就其学术思想的继承性而言,无不发韧于《内经》。而仲景之《伤寒》、《金医》等为临床医学之源泉,仲景书大师掌握了辨证论治之大法,治疗之常变。可见,中医典籍的临床价值,它们是中医学的根基,是临证必备之书。
1.3 文化内涵
中医学是古代多学科知识得以综合运用的体现,其中,除全面总结了养生、防病、治病等医学知识外,还蕴含着哲学、天文、气象、生态等内容,文化信息十分丰富,且主要是通过中医古籍来负载和体现。所以,从文化角度来看,中医古籍既是以理解生命为特点的高深医学着作,又是荟萃我国古代百科知识的灿烂文化精品,是中国文化得以体现的重要载体之一。
2 中医古籍英译历史研究的现代意义
2.1 对世界医学具有启示和推动作用
中医古籍创立了与西方医学迥然异趣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其独特的医学思想、医学方法及诊疗技术日益引起全球关注,其中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中医学区别于西方医学的主要特点。中医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整体,天人合一思想贯穿始终。中国哲学中的“阴阳五行”学说成为其方法论,如脏腑组织官窍之间按照五行规律相生相克,既协同作用,又相互制约,彼此联系成一个整体诊断时,可以根据局部的病变,确定整体的治疗方法,进行动态的、个体的、具体矛盾具体分析。这种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对于当今的西方医学来说,是个很好的补充和启迪。当西医对抗性疗法日见弊端,药源性疾病日渐增多时,西医的还原论思想却进入瓶颈阶段,中医的自然、和谐、平衡的理念,切实的疗效自然必然吸引着世界各国人士的目光。
因此,中医古籍承担着中医独特理论和治疗方法的载体,它的对外翻译,对于西方人更好地了解和学习中医,对于世界医学的完善和补充,无疑都具有重大意义。据统计,目前英译的中医古籍种类己多达50余种,足见在世界范围内,对中医古籍的重视程度日益增高,人们了解中医的渴望也日益迫切,对中医古籍历史的研究,可为当今中医古籍英译提供鲜活的历史范本,更好地指导中医古籍英译工作,提高英译的质量,从而有力推动中医独特理论和治疗方法的对外传播以及世界医学的共同进步。
2.2 对中医名词术语标准化工作具有借鉴和参考价值
中医古籍文献文字深邃、古奥,所承载中国文化之博大精深,许多人对其望而却步。就是中医名词术语英译的标准化成为翻译者的第一个难题。从中医理论的角度来说,中医名词术语,很多都直接来源于中医古籍;在中文概念上,由于文字的衍变和发展,本身就存在着模糊不清的特点,如何辨析清楚,这是翻译的首要前提;从文化视角来说,很多名词都是中医基本理论和中国文化的外化和体现,具有独一无二的特性,在英语中几乎找不到对应词,如何恰当地翻译出医学思想,保留其文化特色,又是一道难题。
中医术语的规范,是中医药学一项重要的基础性的系统工程。对于中医药知识的传播,国内外医药交流,特别是对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都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中医名词术语标准化工作开展至今,已取得了很多丰硕的成果。但是,很多研究没有对深厚中国文化进行深入地理解和参透,就不能真实地反映中医学的思想和理论精髓, 更不能真切传达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因此,中医古籍英译历史的梳理,可为当今中医名词术语英译标准化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2.3 对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具有促进意义
学识渊博成就卓著
袁冰教授是北京人,出身于中医世家,14岁开始跟随外祖父学习中医,1983年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取得中医学士学位,其后,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师从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中医专家董建华研习内科杂症,开发专家系统。曾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从事中医理论和临床工作多年,他在继承家传的基础上,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成就卓著。现着有《中医学现代方法》、《整体医学》等专着四本,在国家级专业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三十多篇,获国家专利八项。
2008年,袁冰教授以“优秀人才”身份,移居香港,在这片土地上,他继续以其精湛的医术造福众生。他至今已有30多年的临床经验,擅长中医内科、妇科、疑难杂症,尤其对肿瘤、肝病及过敏性疾病经验丰富,是目前香港著名的肿瘤治疗方面的中医专家。2008年,应世界中医药联合会、美国中医药针灸学会特邀,在“纽约中医峰会”上,作“中西医和生物免疫疗法相结合治疗癌症”专题报告,引起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
现在,袁冰教授是香港现代中医药研究发展中心、香港中西结合肿瘤研究中心首席医学顾问。香港现代中医药研究发展中心成立于2008年1月,是集医学理论研究、医学技术发展和医疗服务于一体的现代中医药的综合性研究发展中心。香港中西结合肿瘤治疗中心则致力于结合中西医和自然医学治疗肿瘤的优势技术,发展一套集众家之长,从整体上治疗更有效的综合疗法,给更多罹患癌症的患者,带去生的希望。袁冰教授以此为平台,带着对生命的尊重,以兼容并蓄的态度,认真研究和临床实践,为病人送去健康。
在香港现代中医药研究发展中心这个专业平台上,袁冰教授和众多专家竭诚尽智、精诚合作,应用复杂性科学的理念、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将传统中医学和现代西医学从理论和实践上有机的结合起来,创建了现代整体医学(现代中医学)的理论体系。
在现代中医学理念的指导和他们的共同努力下,袁冰教授主持研发的双花解毒胶囊、桂苓百消胶囊、小金丹胶囊、乳结灵胶囊、牛黄降压胶囊、尿石灵胶囊等药品,已通过香港卫生署的注册,获准在香港销售。
其中,双花解毒胶囊的研制成功并上市销售,标志着香港中医药界,在用中药治疗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方面的研究,具有与内地相当的水平。据了解,“双花解毒胶囊”与2009年北京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领衔,组织120多位专家,经过六个多月的努力研究的防治甲流的中药“金花清感颗粒”,在处方原则、主要成份、适应病症等方面基本一致,而“双花解毒胶囊”早在2004年就已申报了香港中成药的注册,且由于兼顾了南北气候及传染病发病特点的差异,“双花解毒胶囊”更适合南方的气候特征和流感的发病特点。
袁冰教授领导的香港现代中医药研究发展中心,不仅致力于理论研究,中成药品、健康食品,以及医疗保健器具的研发;更对疑难病治疗方法研究投入心力,在针对良恶性肿瘤、肝病、过敏性疾病以及中医治疗病毒性感冒等方面摸索出了一整套成熟的方法,为许多现代西医认为“不治”的患者解除了病痛。
袁冰教授以其深厚的中医学根基,结合西医理论和技术,全心全意为疾病困扰的朋友,提供最佳的治疗及康复方案,尤其为患有疑难杂病、久治不愈的患者提供医疗服务。这是他身为医者的良心和责任,救死扶伤,任重道远,袁冰教授必将坚定笃行。
融贯中西继往开来
近年来,西方医学在临床治疗上的局部性和化学药物的几乎不可避免的副作用,使越来越多的人避而远之,起源于东方的自然疗法、天然药物重新又引起了人们的兴趣,植根于东方传统文化的中国传统医学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与此同时,对中医科学性的争论也日趋升温,人们也在思考,中医这门为几千年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贡献的古老学科,是否只能保持在朴素、经验的水平,与现代科学风马牛不相及?
人们企盼着:现代西医能够克服分析方法的局限走向整体的综合,传统中医学能够脱离朴素的思辨和经验的直观,上升为严格科学化的理论体系,中西医两大医学体系能够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统一的科学体系!
袁冰教授,早在30年前,就开始致力于中医发展和中西医结合方面的理论研究,1983年,就在《医学与哲学》杂志上发表了《未来的医学结构――对未来医学发展趋势的探索》的专题文章,1986年2月,袁冰教授探索现代化的中医学体系的专着《中医学现代方法》由湖北科技出版社出版面世。当时大力倡导“人体科学”的“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院士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该书是“第一次认真运用系统科学观点和方法的尝试”。
近年来,随着复杂性科学的兴起,引发了科学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变革,人们不再把复杂系统分解为简单的系统,孤立地进行研究,而是把它作为一个整体,通过“隐喻”、“类比”的方法,建立系统的模型,从整体上按照它的本来面目进行研究。而“隐喻”和“类比”,在中医学中称之为“比类取象”,正是中医学建立理论体系的主要方法。
袁冰教授注意到,近几百年,西方医学是遵循现代科学的理念,采用现代科学的技术和方法,一步步地发展起来的。今天,复杂性科学的理念已成为主导现代科学发展的主流理念,如果西医学遵循复杂性科学的理念和方法,从整体上研究人体时,就会发现,这样建立的理论体系与传统中医学的理论是基本一致的。
显然,按照复杂性科学的理念和方法,现代西医有可能与传统中医学建立一个统一的理论体系,也就是说,随着这种研究的深入,中西医的理论体系将有望走向统一,这标志着“现代西医的整体化”、“传统中医的现代化”、“建立中西医统一的理论体系”这三个近百年来几代人梦寐以求并为之不懈努力的理想将得到完美的统一。
这样一个融贯中西的医学体系,袁冰教授称之为现代整体医学,《整体医学――融汇中西医学的理论医学》,已于2010年10月在由现代医药出版社在香港出版发行,简体版《现代中医学导论》也于2011年5月在内地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发行。
袁冰教授期待着,现代整体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将作为启动中医现代化研究和西医整体化研究的新开端,聚集起一代在中西医领域工作的有识之士,在不久的将来,构建起整体医学的大厦,把人类维护健康与应对疾病的能力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开创人类像管理企业一样管理生命和健康的新时代。
勤求古训博采众长
以“优秀人才”身份移居香港的袁冰教授,当被问及他对香港的印象时,他微笑地回道:“感觉还不错。内地是中西医结合,而在香港中医不能开西药,应当说是各有利弊。这里,中医没有病房,中西医结合方面显然不如内地,但香港对传统文化人为干预较少,一些在内地被视为“封建迷信”的传统的东西在这里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和发展。”他三句话不离本行,视线始终关注中医。
袁冰教授一直致力于癌症治疗方法的研究,并在几十年的探索中,取得了重大突破,中西医配合生物免疫疗法的肿瘤综合疗法,成为了21世纪人类战胜癌症的新希望。袁冰教授解释道:“在癌症的治疗中,我们面对的是患癌症的人,而不仅仅是癌症病灶。中西医结合的癌症新疗法是从癌症患者个人的整体状况着眼,以中医的辨证论治为核心,辨证论治和针对癌症的辨病施治相结合。把现代西医手术、化疗、放疗等针对癌症病变的治疗方法,与中医化瘀消症和针对胸水、腹水等并发症的治疗方法,并列作为‘急则治标’的强有力的手段,适时适度地进行运用。”
目前中医在内消治疗良性肿瘤、结节、慢性炎症等,效果均得到了充分肯定。对于恶性程度不高,增殖发展较慢的患者,在采用西医检测手段严密监控和把手术作为备用疗法的情况下,也应该尝试中医内消的方法,如果不见效再行手术。袁冰教授补充说:“肿瘤初期可以考虑采用中医内消的治疗方法,中医内消可使瘤体软化、缩小,最终完全吸收和消失,并能控制肿瘤发展过程中的炎性反应及并发症。中药内消,使病人免除了手术之苦和手术带来的副作用。”
西医治疗肿瘤是将癌细胞当做敌人杀死,通常情况下,它是以损伤人体的正常细胞、人体正常功能和抵抗力为代价的。“很多病人不是死于癌细胞扩散,而是死于抵抗力下降和人体机能失调。”袁冰教授如是说,“对于手术、化疗、放疗或中药‘以毒攻毒’的方法治疗后的病人,癌症增长的势头得到了有效控制,而患者的抵抗力在上述治疗过程中受到了较严重的损伤,体质相对较弱。这一阶段,治疗的主导思想是增强机体的免疫力,恢复病人的体质,同时防止癌症的复发和转移。中西医各有所长,应该结合起来为病人服务。”
尊重生命才更加懂得医治,袁冰教授沉重地说:“看到晚期危重的癌症病人时,首先想到的应该是救人,而不是治癌,如果这个人死了,杀死了癌细胞又有何意义呢!”因此,不能把眼光只放在癌细胞的增植和转移上,恢复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和顾护人体的体能、免疫力应该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一方面杀癌细胞,同时以中医配合生物免疫疗法,培植人体的免疫力,及时清理少量新生或转移的癌细胞,防止癌症死灰复燃,争取最好的治疗效果。
行医几十年,袁冰教授遇到了很多难忘的病人病例,有的甚至从他的病人变为了他的“助手”,正所谓“久病成良医”,其中一位“区先生”就是如此。区先生是一位69岁的晚期癌症患者,2008年经朋友介绍,慕名而来接受袁冰教授的治疗,经过三年的治疗,他的癌症病灶已缩小到不足原来的1/3,并被包裹,良性化了。看着眼前这个貌似只有四十多岁的区先生,我们根本不敢相信他已是年近七十的老人,更不敢相信他是被西医宣判“死刑”的晚期癌症的患者。区先生说:“袁医生医术精湛,医德高尚。我现在就在这里现身说法,为前来求医的病人建立战胜癌症的信心,克服心理障碍,让他们安心接受治疗,早日康复。”从区先生的话语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医术超群,而且有良知、有道德的医者。
区先生只是袁冰教授救死扶伤的一个案例,在数十年的行医过程中,类似这样的成功案例不胜枚举,事实证明,袁冰教授的中西医配合生物免疫疗法的综合治疗法是切实可行的,是能给患者带去更多生的希望的。
袁冰教授常说“用药如用兵”,人类进入21世纪,应该抛开门户局限,将中医、西医、生物免疫疗法这几种互相补充、各有所长的治疗手段,在现代中西医疾病信息检测的基础上,有机的结合运用,这无疑会大大提高癌症的治疗水平,造福患者。袁冰教授开诚布公地说:“整合中西医学的优势,将治疗方法用到恰到好处,乃医生之责任,患者之福音。”
袁冰教授现在周一、三、五、六为患者看病,剩余时间则以理论研究和研发中药药品、保健品及医疗保健器具为主。在袁冰教授的研究中心,我们见到了他们最新研发的医疗保健器具――透明弹力硅胶拔罐器。这是一种采用透明奶嘴硅胶制造的拔罐器,它是靠硅胶受压变形产生的回弹力而产生吸力,达到“拔罐”的目的,与传统的拔罐比较,不用点火,不会烫伤,操作简便,易学易用。借助橡胶弹力的拔罐器具是袁冰教授于20年前率先发明的专利产品。这种简便有效的大众化医疗保健器具,既适用于医院、诊所,亦可作为居家健身的常备工具,目前已远销世界50多个国家。与以往普通橡胶制造的弹力拔罐相比,袁冰教授研发的新产品,采用达到食品级的新型硅胶材料――透明的奶嘴胶制造,耐酸碱、耐高温、清洗方便,与玻璃罐一样,可以清楚地看到拔罐后局部皮肤的反应。
袁冰教授以兼容并蓄之态度,博采众长,奋斗于人类健康的事业上。全方位推进中医学的现代化和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医药学,以及推进中西医理论和临床的融合,最终建立一个融汇中西医学的统一的整体医学体系。路漫漫其修远兮,他将以坚韧不拔的精神继续上下求索,融贯中西。
关键词:肿瘤学;中医学;临床教学
我国作为世界人口大国,在癌症治疗和预防方面均面临着巨大挑战,我国除肿瘤专科医院外,大型综合医院建立肿瘤科多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目前,90%以上的三级甲等医院均设立了肿瘤科,肿瘤治疗形成了以手术、放疗、化疗、生物治疗、光动力治疗、中医中药、热疗,乃至姑息治疗的综合治疗模式。而作为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的肿瘤科,如何让学生在学习期间更好地将中医学和肿瘤学科的特点结合起来,让学生们真正认识到中医肿瘤学有着独特的学科特点和优势,是每位带教老师的责任和义务。因此,笔者就中医肿瘤学在临床教学中的学科特点及应用进行了如下总结和思考。
一、让学生意识到良恶性肿瘤的治疗是多学科的治疗
1.肿瘤学科的自身特点决定了治疗手段是多学科的治疗
随着对肿瘤病理生物学认识的深化、各种治疗方法的创新和改进,肿瘤治疗的理念、策略和模式也在不断地演变,恶性肿瘤的治疗正在从多元化治疗模式向多学科综合治疗协作组(multi-disciplinaryteam,MDT)模式发展。肿瘤的综合治疗需要各学科的参与,“根据病人的身心状况,肿瘤的具体部位、病理类型、侵犯范围(病期)和发展趋向,结合分子生物学的改变,有计划地、合理地应用现有的多学科各种有效手段,以最适当的经济费用,取得最好的治疗效果,同时最大限度地改善病人的生存质量”。多学科综合治疗方案绝不是多种治疗方案的简单叠加,而是涉及到流行病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病理学、免疫学、药理学、影像学、中医药学等相关学科的综合学科,不是一味地以延长生存期作为金标准,而是需要达到治疗效果与生存质量并重的原则,从而体现我国“以人为本”的治疗思想。MDT中不同专科的医生及时共享患者的全部临床诊断资料;经过会诊和讨论,做出适合不同病人的治疗方案,这点和我们中医学一直倡导的“因人而异”、“辨证论治”的诊疗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处,使患者得到科学合理以及规范地治疗。MDT的优点不仅缩短了诊疗时间,亦是治疗方法和理念的改变,从而使患者最大程度的受益。
2.临床带教老师需掌握中医学在内的多学科的诊疗知识
在中医临床带教肿瘤学科学生的过程中,带教老师不应局限于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或是简单地对于带教学生书写的病历进行修改,还必须要有综合治疗的理念,对于不同学科、不同治疗手段进行合理运用与衔接。国内也有不少专家认为,MDT有助于提高恶性肿瘤疗效、改善生活质量,应加以推广。
在中医肿瘤学的临床带教中,带教老师应该充分考虑到肿瘤学科的特点,培养学生从MDT的角度来形成对该疾病的整体认识,实现中医和西医学科的优势互补,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中医肿瘤学带教模式,培养出更多杰出的中医肿瘤学专业的医学人才。担任带教任务的医师应该有厚重的中医文化功底,同时又是一名经过严格专科培训的医生,因为其需要对不同类型的肿瘤、各自的临床分期、恶性程度、预后判定,以及疾病在不同的阶段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中医肿瘤学的学科特点需要一批能横向把握多学科知识又有丰富带教经验的复合型人才。
二、引导学生重视中医学在肿瘤综合治疗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面对现在肿瘤的治疗呈现西医“一边倒”的治疗现状,中医学应该出现在肿瘤治疗的各个阶段,而不仅仅是在肿瘤晚期,西医不能作为的情况下,才让中医“试一试”。中医药治疗肿瘤从整体观念出发,以扶正祛邪为原则,根据患者全身及局部情况的不同阶段,采取相应的治则治法。早期:中药结合手术治疗,可达到扶正补虚、益气养血的目的,从而为手术创造条件;术后:结合中药可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促进伤口愈合并避免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中期:中药结合化疗、放疗等,可降低恶心、呕吐、腹泻、骨髓抑制、声音嘶哑、皮肤干燥等毒副反应,保证放、化疗顺利完成,并增加放化疗的敏感性;晚期:对于无法接受手术、化疗、放疗的患者,使用中药可减轻患者闷、痛、乏力、食欲不振等相关症状。把中医扶正祛邪方法与西医各种治疗方法进行结合,取长补短,相辅相成,综合治疗,发挥两者最大优势,取得延长生存期、提高生存质量的良好疗效,使患者带瘤生存成为可能,这是中医治疗有别于单纯西医治疗的显著特征。因此,在临床带教学生的过程中,也要不断强化中西并重的治疗思想,等医学生成长为能独挡一面的医生后,其就可以更合理地给患者提供全面的诊疗服务。
三、鼓励学生多动手实践中医学在肿瘤治疗中的各种治疗手段
中医学博大精深,中医的生命力在于临床,在带教学生的过程中,应让学生充分意识到,在治疗肿瘤过程中,中医诊断主要根据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来进行辨证论治,实现因人而异的个体化治疗。因此,在临床带教工作中我们应充分重视让学生学以致用,中医学各种治疗手段在肿瘤治疗的过程中可以想兼为用。治疗手段不局限于中药内服,还包括中药外敷、针刺、艾灸、拔罐、刮痧、火疗、脐疗,以及心理疏导等,而且鼓励心理疏导、养生、针灸、推拿等多种治疗手段并举,现代医学提出的肿瘤MDT模式也正是從患者整体状况出发,最大限度地让患者得到全面有效的治疗,这与祖国医学的整体观的治疗理念不谋而合。临床实践显示,中医药之优势可以弥补西医在肿瘤治疗中的不足,具有十分良好的互补性。以肿瘤诊疗过程中的多数患者容易出现的腹胀、腹痛为例:除常规小剂量的汤药内服外,还可采用中药外敷法来协同治疗,可选用干姜、肉桂、高良姜、三七粉、槟榔、莱菔子、丁香、小茴香、三棱、莪术等药打粉,装入布袋内,干敷于上腹部;若腹胀、腹痛、恶心、欲呕等症状重者,即将干敷改为湿敷(将外敷药浸入水中,短暂煎熬,然后取药渣湿敷于上腹部)。在此过程中,带教老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药粉的制备和煎煮,以及实际操作干敷和湿敷,在此过程中,学生看到患者症状改善,会提高对各种治疗手段实践的兴趣,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才是回归了中医多样化治疗的本质。
四、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由于中医肿瘤学理论和临床知识的广度、深度、难度都比较大,为了提高临床带教质量,我们应在讲授法的基础上采用多种教学方法。(1)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中的PPT、Flash、视频等现代信息技术的模拟功能,将一些中医肿瘤枯燥难懂的重点和难点加以呈现,给学生以视觉上的冲击,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提出一系列与教学和临床内容密切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中西医结合教学,通过中医和西医诊疗的具体对比,在学生原有西医知识的基础上,加入中医学的相关知识,以实现中西医的对比性认识,从而加强医学生的中西医诊疗技术。例如在讲癌性水肿发生机制时,可采用启发示教学方法,如先从恶性肿瘤的发病机制切入,再从生理学中影响组织液生成与回流的相关因素,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平衡失衡等进行理论的解析,然后可以从中医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引起肺失宣降,不能通调水道,脾虚不能运化水液,肾虚不能主水等方面分析癌性腹水出现的原因,引导学生一步步从“正常”推导出“异常”,再分别引入西医和中医的治疗手段和方法,在整个过程中,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前后融会贯通,激发学习的积极性。(3)案例教学:通过典型的案例教学,让学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这一般放在临床带教过程中的最后部分,让学生分析讨论病例并派代表对于案例进行提前准备和讲解。这也是以最快的手段让其对肿瘤学知识有较为全面认知的过程,讓学生加快知识更新和确保在本学科处于领先地位。
五、结语
“全人教育”理念既重视专业知识培育,又重人的品行塑造和综合能力锻炼,其核心实质是“以人为本”,与“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处,也与《皇帝内经》对中医人的基本要求“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晓人事”是一致的。因此,从临床带教中医肿瘤学科的学生角度而言,在临床教学工作中会让学生同时接受更多更全面的新知识,在应用中激发临床兴趣及拓宽知识面。
作者:林燕等
参考文献:
[1]孙燕.临床肿瘤学的现状和展望[J].癌症进展,2003,1(1):1-4.
[2]J ovretveit.Five ways to describe a multidisciplinary Team[J].Interprof Care,1996,10(2):163-171.
[3]高雅苓.推动恶性肿瘤多学科综合治疗的几点建议[J].循证医学,2008,8(4):248.
贵州省遵义县中医院妇产科 贵州省遵义县 563100
【摘 要】目的:探讨中西医联合治疗的治疗方法对于妇产科阴道流血患者在实际治疗过程中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100 例出现了阴道流血的妇产科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 例。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的西医治疗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使用中西医联合治疗的方法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在经过治疗完成后均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所有差异均为显著性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临床对妇产科临床中阴道流血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通过使用中西医联合治疗的方法能够显著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妇产科临床;阴道流血;中西医联合治疗;方法研究
阴道出血是一种妇科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同时也会对患者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因此一种及时有效的治疗妇产科患者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出现阴道流血现象的方法就显得极为重要[1]。但目前在临床对于妇产科临床出现流血症状的患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往往是使用常规的西药治疗的方法对患者实施治疗,这种方法的治疗效果往往不佳[2]。我院在对产科临床出现流血症状的患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使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式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5 月-2014.5 月间收治的妇产科中临床治疗过程中出现出血患者100 例,患者年龄为22-45 岁,在准入标准上,所有患者需要经过相关标准确诊,同时在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出现了出血的患者。在排除标准上,需要排除认知障碍无法耐受治疗的患者、心血管疾病患者以及严重脏器功能障碍患者。平均年龄为35.56±1.32 岁。所有患者经过相关标准确诊为老年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 例。对照组患者年龄为22-43 岁,平均年龄为35.06±1.36 岁。观察组患者年龄为25-45 岁,平均年龄为35.98±1.46 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在本次研究中,两组患者均需要使用常规妇科检查的方式进行检查,同时需要根据检查的结果对两组患者使用常规的消炎治疗以及止血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需要使用常规的西药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在本次研究中,需要为患者提供珠海联邦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中山分公司生产的国药准字为Z19993370的妇康宝口服液,患者需要注意每次进行妇康宝口服液一支的治疗,同时每日对患者实施2 次的治疗,患者需要进行15d 的治疗。观察组患者需要使用中西药联合的方法进行治疗。在临床对患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需要为患者提供宫血宁胶囊进行治疗,在本次研究中使用的宫血宁胶囊为云南白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国药准字为Z20020087 的宫血宁胶囊,剂量为0.13g,患者每次需要服用2 例,同时每日需要进行3 次的治疗。
1.3 疗效标准
在本次研究中,疗效标准为,显效:患者出血症状全部消失,患者无任何不适发生。有效:患者出血症状有所好转,有轻微不适发生。无效:患者出血症状无任何好转或加重,出现严重不适。同时需要记录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纳入PSS17.0 软件中分析,率计数资料采用X2 检验,并以率(%)表示,(P<0.05)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均有所好转,但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如表1 所示。
3 讨论
在妇产科对患者临床实施治疗的过程中,阴道出血是一种极为常见的出血症状,这种症状往往会出现在妇产科患者的各个阶段。
在本次研究中我们发现,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观察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使用的中药生化加减汤能够较好的对患者进行活血化瘀、调经消水等治疗,对于尿血以及月经不调患者均能够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同时延胡索具有活血散瘀以及止痛止血等功效,桃仁具有活血化瘀和调经等功效,因此在临床上能够对妇产科临床出血患者提供较好的治疗效果。由此可见,在临床对妇产科临床中阴道流血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通过使用中西医联合治疗的方法能够显著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在过去的几十年,人们一听到“癌症”这个词,往往会不寒而栗。WHO在其权威的《与慢性病面对面:癌症》报告中说:“癌症问题依然严重”,“2005年约有760万人死于癌症,占全球死亡的13%。”
多年来,各国科学家从不同的学科领域用新的科学知识和成果向癌症发起过多次冲击,提出了包括物理、化学、生物、激素、营养、免疫等各种新方法,但想提出第四大抗癌方法(手术、化疗、放疗是公认的肿瘤三大疗法)的尝试,都因为疗效原因和作用机制不明确而不被人们所公认。现代医学在这方面的研究已陷入了某些困境,似乎是“山重水复疑无路”。那么,传统的中医学是否会“柳暗花明又一村”呢?
中医可以治癌吗?
对中医学治疗肿瘤的效果的评估经过了漫长的过程。在古代中国,只有中医,对中医治疗疾病的作用是不用怀疑的,当然恶性肿瘤也包括在内。但自从现代科学兴起以后,这就成了一个问题。因为中医学的认识方法、表述形式和现代科学都有较大距离,外界对整个中医进行了重新审视。
恶性肿瘤作为世界性的难题,现代西医尚且还在黑暗中摸索,中医学已经逐渐证明了自己的能力,自从麻黄素被发现以后,人们对这些草根树皮的态度大为改观。进一步的研究证明,传统中医学所用的中药几乎都具有的一定的药理作用,自然,借助经验将这些中药组成的汤方(指中药组方)就常有治病祛疾的功效。
“和尚”与“牧师”之争
自证清白的过程自然要被“”。一切的规矩都是人家定好的,严格按照现代医学的科研规范进行的动物实验和临床实践部分证明了中医治疗肿瘤的作用。为什么只是部分证明呢?因为这些研究多是从单味药、甚至是单一的中药提取物出发来进行的,是针对现代医学的“病”,而中医药汤方的特点是复方,针对的是中医学的“证”。为了可控,现代医学研究都有随机、对照、双盲等要求,大概意思就是要求尽量排除干扰,药固定,人固定,病固定,而中医学治病既没有固定的药,也不会固定病。所以直到现在,中医学的个体化诊疗方式还是很难和西医的标准化治疗方式互相“通约”的。
中医常讲“辨证论治”,这个“证”可以理解为一个症状群,疾病的一个横断面。“证”的确定没有西医所说的“金标准”,比如“脾不统血证”,临床可表现为面色萎黄、食少便溏,神疲乏力,舌淡,脉细,并可见出血,或便血、溺血、鼻衄、崩漏等。这些症状,按现代医学来讲,肯定属于不同的病种。便血可能是消化道疾病,溺血可能是肾脏疾病,鼻衄是呼吸道疾病,崩漏是妇科疾病……中药的方剂是对证的,针对“脾不统血证”中医可以使用“归脾汤”,且常常效果不错。如果要按西医的要求做实验,肯定有一大堆问题。不管是什么肿瘤,不管是哪一期肿瘤,一般来说,每一个患者某一时间都存在着一个中医所说的“证”。对症下药了,就有效果。
读者可能要问,既然中药对“证”有确切的疗效,那就是说得清楚,道得明白!然而,还有更复杂的问题在后头,对“证”本质的研究又要接受西医研究的判决。因为证类似于症状群,不够具体、客观,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医生的判断。不像现代医学的指标可以定量,白细胞多少、血小板多少、呼吸次数多少、血里的氧气含量有多少,这些都可以精确的测量。
证是什么东西,现代医学没法解答,这也就意味着关于中医的有没有作用,作用有多大的争论还要持续下去。这很像是和尚佛经念得对不对,要由牧师根据圣经来评价一样!不抱有世界文化科学可以“多元”的宽容而正确的心态和观点,这种争论将永无休止,且毫无意义。
天窗正在一点点打开
其实,中医和西医是两个体系,为什么要用西医、要用“科学”来评价中医呢?“科学”并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疗效才是检验医学的标准。是不是“科学”有什么关系?有没有疗效才是至关重要的。
我这里正好有一个真实的案例。有一位40多岁的张姓患者在眼眶后生了一个肿瘤。当时的主治医生提出局部手术治疗和放化疗方法。放化疗方法虽然使肿块缩小了,但病情反反复复。后来她考虑手术治疗。但由于肿瘤的特殊位置,必须开颅取出,风险较大。怎么办?她抱着试试看的想法辗转找到了我们。我们为她进行了辨证论治零毒抑瘤调理,但调理的方向并不是针对眼睛,而是从肝开始调起,因为“肝开窍于目”,肝经上连目系,所以眼的生理病理莫不与肝有着密切关系。经过了半年的中药调理,患者的肿块开始逐渐变小了,最后不用增强CT,很难发现,而且至今没有不适症状。像这样的病例,在我们的实践中还可以找到许多。
中医治疗癌症的价值越来越得到公认,特别是在晚期肿瘤、难治性肿瘤的治疗中,人们更愿意使用中医的手段,即使对早期肿瘤,许多西医也认可了中医作为一种辅助手段的合理性。西方国家在面对癌症一筹莫展的情况下,对中医也充满了期待。我国某著名医科大学肿瘤学术代表团访问加拿大的著名医院,对方提出的要求竟然是希望和中国的中医合作进行肿瘤的研究。
目前的研究已经表明,中医药对肿瘤的多个环节都有作用。比如它的扶正功能可以调整免疫,增强体力,防止肿瘤拖垮人体;它的诱导细胞分化、凋亡乃至杀死癌细胞的功能可以对肿瘤细胞的分裂繁殖起明显抑制作用;它消除“癌症发生场(利于癌细胞生长、分裂、繁殖的周遭小环境)”、改善内环境等的功能可以防止癌细胞的转移。这是中医之所以能治疗肿瘤的最基本常识。
三大优势引人注目
过去,人们总以为,中西药只能调补调补,或肿瘤治疗中作为化、放疗的辅翼。其实,这一认识大错特错!在恶性肿瘤治疗,中医药自有众多优势,只不过人们未充分加以利用,以至于其无法很好的发挥而已。
在国家级大学教材《现代中医肿瘤学》中,以充分的证据提出:现代中医学至少在肿瘤防治中的三大方面可以发挥重要,甚至主导作用,而不只是以往认为的作为西医药的一种配角或仅仅作姑息性治疗方法。这三大优势包括:
第一,能有效地防范肿瘤的发生发展。治“有形’之瘤,固非中医学之所长,但对预防尚未“成形”之瘤的发生,及瘤已被根治后的复发,或与癌共处,带瘤生存,传统中医学则有其广阔用武之地,且有可能跃居主角之位。从癌前病变细胞的非典型增生发展成原位癌,再从原位癌发展成具有浸润或转移能力的进展期癌,约需5~20年左右的时间,这一漫长的发展阶段为我们提供了充分的预防与治疗空间,或阻断其发展,或使其逆转在癌瘤尚未“成形”之前,扼杀于襁褓之中;也就是有效地防范肿瘤的发生。遗憾的是,过去对此认识不够,以致尚缺乏有针对性的努力探索及积累相应的有说服力的资料及经验。
其次,中医治疗肿瘤原有的优势领域还包括多个方面――如可以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和继发症;配合放化疗,减毒增效;改善机体内环境,调整免疫;或当肿瘤患者已接受手术或放疗治疗,或化疗缓解后,运用中药防止其复发或转移,巩固其疗效。
第三,中医学还可以在肿瘤的直接治疗中发挥重要或主要作用。在许多西医学黔驴技穷的领域――如胰腺癌、胆管癌、肝癌、脑瘤、肉瘤,以及已复发或转移的中晚期肿瘤治疗中,努力探索,可以争得重要的“话语权”。特别是从天然药物中寻找抗癌有效成分,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诱导癌细胞分化和凋亡,则是一个引人注目的领域。在这方面,中医药学将大有作为,并在癌瘤的综合治疗中发挥最重要的作用。我们在30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课堂教学是西医院校教学的基本形式,是普通高等医学本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我国医学教育体系中,中医学多年来一直是西医院校的必修课程之一,由于西医院校医学教育自身的特点和培养目标不同,如何针对西医院校医学生的特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中医学课堂教学质量,是西医院校中医学教师长期以来积极探索的目标。承担了二十多年的中医学课堂教学工作,笔者有一些想法和体会,供同道参考。
1西医院校中医学课堂教学的现状
1.1外围环境 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以其独有的传播方式对传统的民族文化形成强大的冲击,对大学生产生复杂而深远的影响,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思维方法发生了很大变化,同样网络上和社会上有关中医学是“伪科学”的说法,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
1.2中医学教材 西医院校的《中医学》教材,现已更新至第8版,基本上是中医院校中医学课程的概括与浓缩,涵盖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针灸学、内科学、外科学等学科内容,对学习西医学知识体系的医学生来讲,知识面广泛,概念抽象、语言难懂,肯定影响其学习兴趣。
1.3课程安排 西医院校中医学教学,课程一般安排在第三学年进行,这时的医学生已经经过较系统的西医学基础理论学习。西医学理论的学习,促进了西医学逻辑思维模式的形成,这时中医学知识体系的介入,强调哲学与类比思维,必然造成中西医两种思维模式的冲撞,加之中医学只是西医院校的一门辅助课程,课时不断压缩,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1.4教学目标 西医院校教学大纲对非中医专业医学生学习中医学的目标和基本要求大体一致,即初步具备辨证论治的基本知识,运用中医常用方剂和针灸来处理常见疾病,为在工作中学习或应用中医,进行中西医结合打下一定基础。实际上,西医院校的医学生将来多数从事西医临床、教学和科研等,经过短短一个学期的中医学学习,不可能完全掌握中医学知识,更别说将来运用中医知识来处理常见疾病,中医学学习变成了为被动地应付考试而学习,死记硬背,考完就忘,势必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1.5传统教学模式 根据既往的教学体会,虽然中医学是西医院校的必修课程之一,但由于中医学教学理念相对陈旧,教学方式简单、呆板,教学内容抽象、枯 燥、模糊”教学效率不高,理论脱离实际,“一言堂”、“满堂灌”,照本宣科,造成学生理解与记忆困难,课堂教学对学生吸引力下降,必然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高西医院校中医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想法
2.1明确中医学的教学定位 源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中、西医学,虽然分属不同的医学体系,有着不同的理论基础、不同的思辨方式、不同的认知方法、不同的行医规范等,但在中国,中医学有其独特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卓越的诊疗效果,拥有中国特色的原创思维,至今仍是我国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西医学一样有着相同的服务客体——人,有共同的研究方向——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最终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保护人类健康,且是我国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替代医学的兴起,中医学正在逐渐走向与西方主流医学汇合,美国FDA已承认中医学为“独立的完整医学系统”。基于此,需要明确西医院校中医学的教学定位,即学习中医学,可以完善西医院校学生的知识储备,培养学生批判性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为将来的工作提供行之有效的辅助或替代手段,为应用现代科学知识创造性地研究中医药提供思路。
2.2明确中医学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设定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方式与途径,西医院校的中医学教学和中医院校相比,有其特殊性,对中医院校来讲,教学的目标是培养中医师,教学大纲所要求的使中医学生具备辨证论治的基本知识,运用中医常用方剂和针灸来处理常见疾病的教学目标不难实现,但对西医院校来讲,以传授西医学为主,中医学只是一门辅助课程,且学时在不断压缩,一个学期的中医学学习,教学大纲所要求的目标很难实现,另外从西医学生将来的发展来看,需要考虑中医学知识“学”、“思”、“用”的关系,所以需要明确西医院校中医学的教学目‘标,以中医学基本特点为主线,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学现代研究成果,培养学生正确学习理解中医学“理、法、方、药”等基本知识的能力,初步建立中医学系统、动态、辨证的认知思维方式,为将来的工作实践和发展奠定基础。^
2.3改革中医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既往照本宣科、“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已经成为制约学生学习兴趣的桎梏,简单地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只是教材内容的重复,同样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在教学活动中,中医学教师要改革课堂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发挥主导作用,采用开放、动态、交流的形式,围绕教学定位和教学目标,课件直观、形象、生动,教学内容系统、连贯、科学、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思维共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增强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西医院校中医学课堂教学质量的体会
3.1重视绪言导论教学 绪言导论是教材结构系统中的重要一项,是对教材内容的高度浓缩和概括,概括说明了教材的整体内容和课程在学科中的地位,对教材的学习将起到引领、提示、导向等作用。绪言导论教学尽管是在课程之初,但其引领及导向必然贯穿整个授课的全过程。同样对于西医院校的医学生,绪言导论是他们正式接触中医医学体系的第一堂课,第一堂课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中医学的认识和学习的动力,在整个学科教学过程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重要性。笔者在课堂教学中,从医学的概念引入,结合世界医学的分类和中西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讲解中西医学学科属性的异同和认知方法的差别,使学生正确理解中医学的学科属性,理解中医学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不同于西医学的思维方式。同时围绕着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讲解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标志性成就,如中医学理论体系四大经典著作,孙思邈的“大医精诚”的医德思想,李时珍《本草纲目》的世界影响,以及中医学是我国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产生思想共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再者围绕中医学的基本特点,讲解中国古代哲学对中医学认识论和方法论形成的影响,使学生对中医学理论体系有了初步的理解,带着好奇心和探究欲,逐步合理、有序地转变认知思维方式,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3.2重视认知思维方式培养 教师一谈到中医学认知思维方式,就想到灌输或转变,事实上,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和“信息爆炸”,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思维方法发生了很大变化,即便学生当时接受了灌输的所谓中医认知思维方式,等再学习其他课程,看到与中医学理论不相符的情况,仍然会困惑,仍然会反思,所以说学生都有一定的批判意识、质疑精神及创新能力,这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转变教学理念,发挥积极引导作用,“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课堂教学中,笔者给学生阐释这样的观点,任何自然科学的发展,都离不开哲学思想的指导,对中医学、西医学来讲也是如此,中医学独特的司外揣内、取类比象等认知方法属于形象思维,以五脏为中心的“功能系统”,是建立在宏观、表象观察的基础上,并以中国古代哲学为指导,核心是整体观、恒动观和辨证观。西医学是建立在原子论哲学和解剖学技术之上,按照还原分析的思维方法,应用形式逻辑,侧重于生命实体原型及其物量变化,并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进步,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 模式的和个体化医疗方式的发展,许多医学理念不断的融合逐渐模糊中医学和西医学的界限,所以要使学生理解,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自然科学,不同医学体系有不同的认知和思维方式,由西医学的生理病理基础到中医学的藏象,由西医学的视、触、叩、听到中医学的望、闻、问、切,由西医学的对症治疗到中医学的辨证论治,由西医学的“亚健康状态”到中医学的“治未病”等,殊途同归,最终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保护人类健康,这样有利于学生批判性理解中医学的认知和思维方法,兼容并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3重视教学内容调整 西医院校的《中医学》教材,几乎是中医院校中医学课程的概括与浓缩,中医院校要4年左右时间讲解的教学内容,在西医院校只用1学期的时间完成,且教学学时不断压缩,所以笔者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精减和整合,围绕中医学整体观念、恒动观念、辨证论治的基本特点,侧重中医药基础理论、中医诊断的技能、辨证论治的方法和规律,教学内容精而少,这样既保留了中医学的全貌,又明确了中医学理论的内涵,同时结合现代研究成果,培养学生从中医学角度去认识人体生命活动,优化了教学内容,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3.4重视教学方法的应用 西医院校的《中医学》教材,从中医理论基础到临床综合应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本学科的系统性和连续性,内容繁多而抽象,但教材不等同于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注意新课与旧课、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的联系、贯通,体现出学科的科学性、系统性、连续性,同时还要体现与西医学学科的关联性。如何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有学习需要与动机,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具体操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发挥较大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教师除了要重视讲授式的教学方法,用通俗的现代语言去解释晦涩、抽象的中医概念,还应结合现代中西医结合的新进展及解剖、生理、病理知识去进行分析阐述,应用启发法、谈论法、演示法、练习法、探究法、比较法等教学方法,激励学生积极思维,其中多媒体课件应用,直观、生动、图文并茂,如舌象图谱、脉象图谱、中药饮片图谱等,可以将中医学抽象、难理解的内容,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如中医学的症、证、病与西医学的症、征、病的区别与联系,循证医学中的证和辨证论治中的证的区别等,给学生一定的参与时间,让学生对课程中的问题主动思考、讨论,归纳解决方案,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能力,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探索,在“授鱼”同时又“授渔”,同时善用表扬,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提高了学生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3.5重视理论联系实际 中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中医学理论是临床实践的总结,所以教师应搜集、整理古代医案和临床实践中的一些适合于中医学教学的案例,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适时展示给学生,如讲解辨证论治时,笔者在精讲辨证论治的原则和方法后,给出学生适当的案例,让学生自己运用中医学理论去辨证,通过认真思考解决案例中提出的问题,使学生认识到正确的辨证论治,同时结合学生的西医学知识,体会认识疾病的角度和治疗方法多样性,认识中西医学各有优势和不足,强化对人体生命活动的理解分析能力。同时针对临床实际和西医院校学生将来的发展,讲解方剂学内容时,从2009-2010学年开始增加中成药的合理使用内容,教授学生如何根据中成药的说明书,结合所学的中医学理论,辨证地使用中成药,而不是根据药名或把中成药当西药用,同时注意合理地进行中西药联用以及注意中成药的不良反应等,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6重视学科发展前沿 中医药是我国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教师要积极关注中医学在国内国际的发展动态,如中医学“治未病”研究,中医体质辨识、检测、评价和干预的客观化、数字化;中药指纹图谱的研究,中药质量标准及中药安全性再评价;中医辨证论治的整体化、个性化特点和中药单方复方多靶点、多层次作用的机制,针对重大疑难疾病的突破等,笔者尝试将前沿性研究成果引进课堂教学中,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多维思考,培养创新思维,让学生主动地去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为其以后的发展打下基础,得到了学生的认可,提高了学生学习中医学的兴趣。
什么是“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是一种治病的方法。这种治病方法针对冬季容易发作的疾病在夏季的时候进行集中强化治疗,以求增强身体的抗病能力、减少疾病的发作次数、减轻发病时的严重程度。
其实“冬病夏治”并不是一个新名词,在中医治疗方法中已经有了相当长的历史。它根源于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提出的“春夏养阳”的治疗法则。根据中医学的理论,自然界的阳气在春季和夏季开始生发并且逐渐趋于旺盛,在秋冬季节开始收敛而逐渐趋衰弱,如此周而复始。中医认为,人体也分为阴阳两个方面,人体的阴阳也存在着“春夏生发,秋冬收敛”的动态变化过程。在夏季自然界阳气比较旺盛的时候,采用一定的方法,使人体的阳气借助于自然界旺盛的阳气进一步得到振奋和生发,从而可以使人体的阳气进一步得到充实,这样可以提高机体的防寒抗病能力,减少疾病的发作次数,减轻病情的严重程度。这也是中医学“未病先防”思想的具体体现。
虽然“冬病夏治”是一个古老的治疗方法,但现代研究发现,“冬病夏治”可以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降低IgE、CD4+T淋巴细胞,提高IgG和CD8+T淋巴细胞。
相关链接:
IgE和IgG是两种不同的免疫球蛋白,CD4+T淋巴细胞和CD8+T淋巴细胞是两种不同的淋巴细胞。IgE和CD4+T淋巴细胞可以引起机体的过敏反应,IgG是抗菌、抗病毒和抗毒素的重要抗体,CD8+T淋巴细胞可以杀死肿瘤细胞和感染病毒的细胞。
哪些宝宝需要“冬病夏治”
1在儿科,“冬病夏治”主要适用于支气管哮喘和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患儿。这两种疾病在天气寒冷的秋冬季节更容易发作。因此患有这两种疾病的宝宝需要“冬病夏治”。通过这种治疗方法,提高宝宝机体的防寒抗病能力,减少疾病的发作。
“冬病夏治”怎么治
“冬病夏治”一般在夏季6、7、8 三个月里进行。因为在这段时间里,自然界的阳气比较旺盛,正好可以为人体所利用,使人体的阳气进一步得到充实。
虽然不同的医院和医生“冬病夏治”采取的具体方法不尽相同,但都离不开穴位的治疗。我们医院采用如下方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将白芥子、细辛等等药物碾成粉末,加入适量的麝香、蜂蜜、陈醋等调成膏药。
2) 在宝宝的相关穴位上,用激光(氦-氖光)治疗10分钟(不会引起任何损伤,宝宝没有丝毫疼痛)。
3) 激光治疗后将膏药敷贴于穴位上。根据每个宝宝的具体情况,每次敷贴持续在1~2小时之间。
4) 妈妈每周带宝宝到医院治疗两次,自己在家里按照医生嘱咐的穴位再敷贴两次。每个疗程持续一个月。
TIPS:
1、穴位的选取:大椎,肺俞或者脾俞,膈俞。两组穴位交替进行。
2、如果宝宝发热,宜暂停治疗。
3、“冬病夏治” 一般要连续坚持三年,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治疗以外注意啥
反复呼吸道感染和哮喘是由多种因素引发的疾病。因此患病宝宝除了在医院的规范治疗外,平时也有许多需要注意的地方:
1注意饮食
反复呼吸道感染和哮喘是呼吸系统的疾病。从中医学的角度来说,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是相互联系的。患反复呼吸道感染和哮喘的宝宝一定要有良好的饮食习惯:
吃饭定时定量,注意荤素搭配,少吃零食,尤其要少吃生冷瓜果和冷饮。如果经常偏食厌食就会引起机体营养物质的不足或不平衡,容易引起机体抗病能力的下降和疾病的发作。
2注意衣着
反复呼吸道感染和哮喘的患儿对温度变化的耐受能力相对较差,外界气温的变化容易引起疾病的发作或加重病情。因此反复呼吸道感染和哮喘的宝宝要注意防寒保暖。
提示:目前出现了一种过激的情况,家长给孩子穿过多的衣服,他们以为这样就“保险”了。其实这也是不对的。孩子衣着过多,汗流浃背,毛孔开泄,此时稍遇冷风就可能引发疾病。
3注意过敏情况
反复呼吸道感染和哮喘的患儿中有许多宝宝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过敏情况,有的对海产品过敏,有的对花粉过敏,有的对芒果过敏……父母应该注意观察引起宝宝过敏的物质,尽量避免食用和接触这些物质。
4注意休息
活动、顽皮是宝宝的天性,有的宝宝生病也停不下来,其实休息对患儿来说也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在急性发作期,此时休息更有利于身体的康复。妈妈应想办法让宝宝尽量安静下来,可给他讲讲故事、唱唱歌,做做活动量小的游戏,如果宝宝不愿躺在床上,也可以多抱抱,
5注意抗生素的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