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物燃料和天然气的区别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汽车新能源;油;发展
中图分类号:TE626.32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统计资料显示,2003年我国石油消费量达到2.5亿t,净进口量达到0.9亿t,进口原油占国内原油消费量的比重达到36%。2004年我国原油消费量2.9亿t,石油净进口达到1.4亿t,石油对外依存度接近45%,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到2010年我国的石油总需求量已突破3.5亿t,石油进口规模已达到2亿t,进口依存度也随之突破50%。预计到2020年石油的对外依存度有可能接近60%。有关专家认为,一旦石油对外依存度超过60%,整个国家的石油安全、经济安全、国家安全都面临很大的挑战。为缓解汽车数量的快速增长与石油资源的日趋紧张这一矛盾,替代燃料及新动力的研究备受关注。替代燃料有压缩天然气(CNG)、液化石油气(LPG)及醇燃料等,并已得到推广使用,同时也应对燃料的变化推出了燃气发动机油和乙醇汽油发动机油等。煤制油技术与生物柴油制备技术的研究也异常活跃,部分国家已开始推广使用,我国因煤炭资源丰富,已开始建立煤制油项目工程。电动车辆及混合动力车辆目前也异军突起,在有限的区域内开始使用。本文着重介绍替代燃料、电动及混合动力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并对油应如何应对燃料及动力变化展开讨论。
1 替代燃料的发展现状
汽车一直以燃油动力为驱动力,其他动力目前还无法完全替代,面对石油资源的日趋紧张,发展替代燃料是较为可行的。已投入运行的替代燃料是液化石油气、压缩天然气和甲醇、乙醇类,正在开发的有煤制油和生物柴油等。
1.1车用液化石油气(LPG)
与民用液化气相比,车用LPG对其组成特别是丙烷所占比例、烯烃和硫含量均有严格要求。与车用汽油相比,LPG的特点是:①辛烷值高,适用于高压缩比汽油发动机;②燃烧性好,燃烧比较完全,尾气中一氧化碳含量比无铅汽油减少80%,碳氢含量也大幅度降低减少,发动机运行平稳;③蒸发性好,冷启动和暖机性能好;④不会稀释和污染发动机油,可延长发动机油的使用寿命,也不易产生火花塞结焦现象;⑤行驶里程短,约为同体积汽油的65%。LPG来自石油炼厂的常压蒸馏及催化裂化,产量有限,尽管已经在车辆上使用,但不是气体燃料的主流,而且石油气是重要化工原料,经催化叠合反应可以制备优质汽油与溶剂油,在其他领域也有更多的用途。
1.2车用压缩天然气(CNG)
因LPG产量有限,CNG已成为气体燃料的主流,在许多大中城市都有车辆使用。CNG是继LPG后的另一种清洁替代燃料,而且来源更加丰富。但车用天然气比民用天然气的质量要求更严,尤其是对硫、硫化氢含量有严格的控制。表1列出了车用CNG的主要物化性能,表2列出了车用CNG的国家标准GB18047-2000。CNG具有以下特点:①辛烷值比LPG高,适用于高压缩比汽油发动机;②蒸气压大,蒸发性比LPG好;③燃烧排放比LPG更清洁,特别适用于大中城市车辆;④国内资源充足,使用有保障;⑤发动机不做相应调整,直接使用CNG会使功率下降10%左右;⑥CNG的行驶里程比同体积LPG短,约为同体积LPG的1/3左右。
CNG是经高压压缩的,容器耐压要高达10MPa以上,CNG加气站的建设需要管网设施及加压设备,投资费用较高,受行驶里程及管网设施的限制,CNG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用于公交车及出租车,不适宜在行驶里程较长的车辆上使用。
1.3醇燃料
目前的醇燃料即为甲醇和乙醇。甲醇的工业制备方法是用一氧化碳与氢反应制得,甲醇也是化肥和制药、煤炭等行业生产的副产品。乙醇一般用淀粉发酵法和乙烯直接水化法制得,但作为车用燃料,为减轻对石油的依赖,则采用农作物淀粉发酵法制得。与汽油相比,醇燃料热值较低,完全使用醇燃料则发动机必须改造才行。若与汽油混合使用,且其含量较少,发动机则无须改造而直接使用,因此目前使用的是醇与汽油的混合燃料。
甲醇汽油,甲醇掺入量一般为5%~20%。以掺入15%者为最多,称M15甲醇汽油。其特点是①抗爆性能好,辛烷值可达90~97;②使用方便,无需改动装置;③与乙醇汽油相比,成本低、原料来源广泛易得;④生产不受季节和规模限制;⑤适用于一切燃烧汽油的车辆。但甲醇有一定的毒性,使用不慎,易造成人身伤害。甲醇燃烧后的排放物含有甲醛等有害物,所以环保性有待确认。
乙醇汽油是用90%的普通汽油与10%的燃料乙醇调合而成,可以有效改善油品的性能和质量,降低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而且不影响汽车的行驶性能。乙醇汽油作为一种新型清洁燃料,是目前世界上可再生能源的发展重点,符合我国能源替代战略和可再生能源发展方向。但缺点是使用者感觉它比普通汽油动力下降,油耗增加,天热时还易于气阻熄火。
1.4生物柴油
生物柴油是指以油料作物、野生油料植物和工程微藻等水生植物油脂以及动物油脂、餐饮垃圾油等为原料通过酯交换工艺制成,是可代替石化柴油的再生性柴油燃料。
生物柴油的特点是:①含水率较高,最大可达30%~45%,水分有利于降低油的黏度、提高稳定性,但降低了燃油的热值,并使冰点升高;②pH值低,故贮存装置最好是抗酸腐蚀的材料;③具有“老化”倾向,加热不宜超过80℃,宜避光、避免与空气接触保存;④优良的环保特性:硫含量低,二氧化硫和硫化物的排放低、生物柴油的生物降解性高达98%,降解速率是普通柴油的2倍,可大大减轻意外泄漏时对环境的污染;⑤较好的低温发动机启动性能;⑥较好的安全性能,闪点高,运输、储存、使用方面安全;⑦十六烷值高,燃烧性能好于柴油;⑧无须改动柴油机,可直接添加使用,同时无需另添设加油设备;⑨制备方法简便,成本低。
1.5煤制油
煤制油是以煤为原料,经过化学加工,生产柴油、汽油、航空煤油等油品和石油化工产品,是煤炭的洁净利用技术。发展煤制油技术,用煤作原料来生产合成汽油、柴油,不仅可以逐步减少我国对国际市场石油的依赖、缓解我国未来石油资源短缺,确保国家能源安全,而且也能大大减轻煤直接燃烧对环境的严重污染。因此,煤制油已成为我国解决石油安全问题的战略选择,也是我国能源战略调整的重大决策。
2 电动汽车
电动汽车是指以车载电源为动力,用电机驱动车轮行驶,符合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各项要求的车辆。电动汽车的组成包括:电力驱动及控制系统、驱动力传动等机械系统、完成既定任务的工作装置等。电力驱动及控制系统是电动汽车的核心,也是区别于内燃机汽车的最大不同点。电力驱动及控制系统由驱动电动机、电源和电动机的调速控制装置等组成,其他装置基本与内燃机汽车相同。
电源为电动汽车的驱动电动机提供电能,目前正在发展的电源主要有钠硫电池、镍镉电池、锂电池、燃料电池、飞轮电池等,这些新型电源的应用,为电动汽车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我国磷酸铁锂电池研究工作已经取得突破,磷酸铁锂电池由于安全性更高、寿命更长,将成为未来锂电池发展的重要方向,为北京奥运会提供的客车用锂电池就是自主研发的磷酸铁锂电池。
电动汽车采用电动轮驱动,传动装置的多数部件常常可以忽略。因电动机可以带负载启动,所以电动汽车上无需传统内燃机汽车的离合器。驱动电机的旋向可以通过电路控制实现变换,所以电动汽车也无需内燃机汽车变速器中的倒挡。当采用电动机无级调速控制时,电动汽车可以忽略传统汽车的变速器。
电动汽车的制动装置同其他汽车一样,是为汽车减速或停车而设置的,通常由制动器及其操纵装置组成。在电动汽车上,一般还有电磁制动装置,它可以利用驱动电动机的控制电路实现电动机的发电运行,使减速制动时的能量转换成对蓄电池充电的电流,从而得到再生利用。
3 混合动力汽车
混合动力汽车,亦称复合动力汽车,就是在纯电动汽车上加装一套内燃机,其目的是减少汽车的污染,提高纯电动汽车的行驶里程。
复合动力汽车的优点是:①采用复合动力后可按平均需用的功率来确定内燃机的最大功率,此时处于油耗低、污染少的最优工况下工作。需要大功率内燃机功率不足时,由电池来补充;负荷少时,富余的功率可发电给电池充电,由于内燃机可持续工作,电池又可以不断得到充电,故其行程和普通汽车一样。②因为有了电池,可以十分方便地回收制动时、下坡时、怠速时的能量。③在繁华市区,可关停内燃机,由电池单独驱动,实现“零”排放。④有了内燃机可以十分方便地解决耗能大的空调、取暖、除霜等纯电动汽车遇到的难题。⑤可以利用现有的加油站加油,不必再投资。⑥可让电池保持在良好的工作状态,不发生过充、过放,延长其使用寿命,降低成本。
复合动力驱动汽车的缺点是:有两套动力,再加上两套动力的管理控制系统,结构复杂,技术较难,价格较高。
目前,《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标准》的研究与制定,已经由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协助整理完毕,并通过了科技部的验收,上报主要负责国家度量衡体系的全国标准管理委员会等待批准,即将择日出台。
4 新能源汽车油的发展
油的发展主要在于发动机油,体现在燃料的变化方面,而其他部位如齿轮、制动和底盘等,所用油脂均与燃油车辆相同。
醇类燃料的特点是辛烷值高、蒸发潜热大,因此允许发动机在较高的压缩比条件下使用,其结果是改善发动机的热效率和输出功率。另一方面,醇类燃料易于与水分混合,容易与油形成乳化液,比汽油更容易到达气缸壁而影响。因此,醇类燃料油抗磨性能,特别是对气缸壁、活塞环的磨损以及乙醛排放、燃料进气系统沉积物的控制成为研究的重点。
燃气发动机油与燃油发动机油的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对硫酸盐灰分有严格的要求。研究表明,硫酸盐灰分在1%以上的油窜于燃气发动机燃烧室后,能在燃烧室内形成极为坚硬的沉积物(特别是使用含钙清净剂),无法清洗,形成潜在的发火点,因为燃气发动机采用的是电子点火,所以在运行中就有可能导致发动机提前点火、爆燃等现象的发生,并且污染火花塞,使发动机不能平衡操作,影响发动机(汽车)正常运行,因而为了消除这种潜在的危险,一般燃气发动机制造商要求使用硫酸灰分小于1.0%的高品质油。目前已有完全不含金属盐添加剂的全无灰内燃机油面市,虽然其在高温抗氧、清净分散等方面亦可达到发动机的基本要求,但在高功率增压发动机上使用其磨损率远远高于灰分含量为0.5%~1%左右的油,另外气体不具备液体对阀座的作用,而油中一定的灰分可防止阀座的磨损。因此燃气发动机油的硫酸盐灰分一般均要求控制在0.5%~1%之间。
对于使用LPG或CNG与汽油或柴油两用燃料发动机的车辆,如汽油/压缩天然气两用燃料汽车、汽油/液化石油气两用燃料汽车等,其发动机具有两套相互独立的燃料供给系统,一套供给天然气或液化石油气,另一套供给汽油或柴油,两套燃料供给系统可分别但不可同时向气缸供给燃料,是两种燃料交替使用,因此其既要具备汽油机油及柴油机油的性能,又要兼顾到使用LPG和CNG的特点。
还有一种发动机是双燃料发动机,这种发动机具有两套燃料供给系统,一套供给天然气或液化石油气,另一套供给汽油或柴油,两套燃料供给系统按预定的配比向气缸供给燃料,在缸内混合燃烧,如柴油一压缩天然气双燃料汽车,柴油一液化石油气双燃料汽车等。由于是两种燃料在气缸内共同燃烧,比纯气体燃料燃烧要产生较多的积炭和灰分,因此发动机油应具备一定的清净性能,宜使用中灰分燃气发动机油。
中国石油油公司已开发出燃气、燃气/汽油发动机油,轿车燃气发动机油,公交车专用燃气发动机油以及乙醇汽油发动机油等昆仑天籁系列产品,产品的用途、质量级别及质量标准代号如表3所示。目前中国石油兰州油研发中心又开发出甲醇汽油发动机油。
5 展望未来
目前新能源所占比例虽然较小,但发展势头很猛。对于替代能源而言,乙醇和生物柴油可以通过农林作物获取,属于可再生能源,但我国耕地较少,如果少占耕地而依托林业,就可以起到植树造林和获取燃料一举两得的作用。我国煤炭资源丰富,发展煤制油很有前途。煤制油的发展已成为我国的能源战略。2004年8月25日,由我国最大的煤炭能源企业神华集团承担的我国第一个煤炭直接液化项目在内蒙古鄂尔多斯正式开工建设,目前该项目年产量500万t。
我国天然气资源也较为丰富,周边国家如俄罗斯、哈塞克斯坦等国都有丰富的储量,进口也有保障,因此天然气是继汽油与柴油之后又一重要车用燃料。但由于压缩天然气CNG因高压安全问题、管网覆盖面有限、车辆携带量少、行驶里程短等种种原因,液化天然气LNG的发展受到重视。液化天然气体积约为同量气态天然气体积的1/600,为20MPa的CNG的2/5,重量约为同体积水的45%或同体积燃油的50%,可以像燃料油那样灌装储运,供气效率也比CNG高。因此近年来,世界各国积极研究天然气的液化。
燃料多样化已成为今后的发展趋势,由于燃料的多样化,需要今后车辆能使用多种燃料。汽油机车辆能够任意使用普通汽油、甲醇汽油、乙醇汽油和煤制油汽油;柴油机车辆能够任意使用普通柴油、生物柴油和煤制油柴油;燃气发动机以使用LNG为主,并能够使用LPG。两用燃料车辆是考虑到加气站不够普及、不能充分保障供气而发展的,属于过渡型车辆,其发动机也是在汽油机或柴油机基础上改装的,成本较高,尤其是柴油机属压燃式发动机,使用气体燃料还需要配备点火设施,改装成本更高。燃气发动机则是根据燃气的特点而设计,能够充分发挥动力,提高效率,克服了两用燃料车使用气体燃料时动力下降的问题。如果大部分加油站能够提供LPG,就应以发展纯燃气发动机车辆为主。燃料的多样化必然对发动机油提出更多的性能要求,要求发动机油能够适应多种燃料的需求。
发展电动汽车已成为今后汽车工业的一大发展趋势a电动车辆经电源技术的不断改进,充电速度、充电量、动力及行驶里程在不断提高。业内人士认为,电动汽车的发展离不开社会支持,需要完善的充电设施,而充电设施可以在加油站、停车场及汽修店等一切车辆服务场合安装,比建加油站更容易,因此极有发展潜力。混合动力车是考虑到充电不能及时保障而发展的,成本较高,属于过渡型车辆,但其结合了电动车辆与燃油车辆的优势,可以提高热机效率而节省燃料,减少排放,值得今后燃油车辆发展借鉴。
未来在城市内的公交、出租以及行驶线路和工作区域固定的车辆应大力推广电动车辆,对于长途运输车辆应力推混合动力车辆,而且尽可能多使用替代燃料,同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完善的服务网络。
参考文献:
安全环保项目好 省心省力又省钱
为了了解这个项目,记者拨通了山西生物研究院威旺生物醇油开发中心办公室的电话,找到了负责人杨贵增经理,他向记者详细介绍了生物醇油这个项目的具体情况:“我们生物醇油研发成功的时间不长,之前一直在太原地区进行推广,因为效果十分不错,技术难度不大,操作简单。所以今年开始,我们准备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现在我们每个月的销量都能达到20吨以上,而且客户越来越多。我们现在的主要客户是饭店,太原地区如有已有十几家饭店在使用我们的产品,反馈普遍都很好。
我们产品有很多的优势,所以市场潜力很大。首先,我们产品的最大优势就是安全性高。去年,光山西省内就发生了好几起饭店煤气爆炸事故,不仅饭店老板的心血付之一炬,还有一些顾客的伤亡,跟双方都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和伤害,类似的案子在全国各地每年都会发生很多起,所以饭店使用煤气和天然气的危险性很高,稍有不慎就可能发生事故,而我们的产品就可以让老板们免除这方面的顾虑,我们研发的生物醇油易燃但不易爆,即使泄露了接触明火也不会爆炸,如果燃烧起来,一瓢水就能搞定。
其次,就是节约成本。使用生物醇油作为饭店燃料,10桌左右规模的饭店一个月的用量大约是4吨,比同等用量的柴油、煤气等成本可以节省30%左右,因而在节省成本方面也得到了客户们的认可。成本的降低就意味着利润点的增高,再加上高效、安全等特点,我们的利润空间还是十分大的。”
听完了杨经理的介绍后,记者提出了希望采访客户的想法,杨经理十分爽快的答应了记者的要求,很快就将其中一位客户灰太狼湘菜店郎老板的电话发给了记者,随即,记者拨通了这位郎老板的电话。当记者问起他使用生物醇油的经历时,他告诉记者:“大概是去年9月份左右接触到生物醇油这个项目的,当时我开个一个麻辣香锅的火锅店,他们的销售人员主动找到我们店里来介绍这个项目。说实话,一开始是不相信的,这么多年开店用的一直都是柴油的和煤气,从来没听过有这个东西。后来他们主动提出让我试用一段时间,我也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就同意了,他们主动给我的店里换了灶芯,还安装了管道,不久之后我就发现了用生物醇油的好处,我们饭店里的厨师们都说,以前使用柴油,用不了多久锅底、烟道全是污垢,半个月就要清洗一次,又脏又麻烦,而且烟尘大了附近住户意见也很大。现在用了生物醇油,两三个月都没有清洗过烟道了,也不黑锅底了。所以后来我新开的饭店用的都是这种生物醇油。”
郎老板还告诉记者:“这东西安全系数特别高,管道都是装在房顶上的,储存的罐子装在厨房外,所以特别的安全,之前我们这的厨师因为操作的失误也着过一次火,当时我就给他们打电话问怎么办,他们告诉我往上浇水就行,然后我就浇了一瓢水就OK了,十分简单。还有就是省钱,我现在每个月的成本和以前比能省到35%--40%。现在做餐饮的,菜也贵、肉也贵、员工的工资也贵,能省钱当然最好了。我还介绍了周围的很多同行朋友使用他们的产品,大家都觉得挺好的,十分划算。”
周到服务 全程扶助 让加盟者无后顾之忧
规范化、标准化、专业细致的服务流程是投资者成功的保证。山西生物研究院威旺生物醇油开发中心自有一家生产工厂,实业生产和销售生物醇油,中心有着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全程操作经验。欢迎投资者实地考察,免费参观生产基地、测试燃烧效果、考察正在使用的饭店;也可以自己到市场上购买原料,当场试验,核算成本。中心实际生产、实际销售都可以验证,满意后再交费学习即可!中心本着为学员负责的态度做好完善的售后服务,全程指导学员在建厂中、生产中、推广销售中遇到的所有问题和难题。学费8600元(含生物醇油的配制方法和配方、建厂指导、用户销售和设备安装指导)包教包会。全流程服务,扶客户上马,直到项目做成功。
选择威旺生物醇油
学习加盟有保证
生物醇油成救星 老板厨师都说好
2012年5月,威望生物醇油的杨经理一开始推广就锁定了饭店这个潜力巨大的消费群体,如其他的新兴项目一样,开始的道路崎岖而坎坷。杨经理说:“一开始推广很困难,大家不认这个东西,但逐渐用的饭店多起来了。饭店的厨师大多相互认识,这家饭店用上了觉得好,和别家饭店的厨师一说,这样一个传一个,用的饭店慢慢就多了。”目前太原市使用他的生物醇油的饭店已有10多家,每月销售甲醇燃料20多吨。
太原一家小有名气的麻辣香锅店的石经理告诉记者,“这么多年,天然气、液化气、柴油,我们都用过。去年我和几个朋友投资开这个饭店的时候,从安全性、性价比、再加上后厨的大小,仔细权衡,最后选择了生物醇油。我们店一般十天一次燃料,每次3大桶,一吨多点。相对罐装液化气来说,生物醇油的油箱不占地方,可放在室外或室内高处,节省空间。安装天然气或液化气管道动辄就得十几万元,犯不上。以前用液化气罐,危险性高,必须给它设一个单独的房间。而且冬天长途运输过来,钢瓶会冻住。瓶底特别凉的时候,火苗根本上不去。另外液化气爆炸多厉害,生物醇油如果着火的话,水一浇就灭了。厨房到处都是水,很容易处理。用液化气,刚开始气儿满的时候,火力大,但用到一半火苗就小了。饭店炒菜要求火力均匀,不能忽大忽小。生物醇油始终是一个火力。”
而位于太原市小店区的“灰太狼面一庄”饭店的一位李姓厨师说:“我们店使用生物醇油已经1年多了。以前使用液化气灶的时候,夏天活儿一忙,我穿的白衣服需一天一洗。而且嗓子特别痛,晚上吐的痰都是黑的。现在用生物醇油,我穿的白衣服都干净了,三四天洗一次就可以了。”
“我们马上要开一家分店,还要用生物醇油。”店面有二百多平方米的香香米菜馆厨师长张军说,饭店用生物醇油1年多了,“生物醇油比柴油和液化气要省钱。柴油灶太脏,厨房被熏得黑乎乎的,地板也滑得很,早晚得淘汰。过去用液化气罐,重达100千克,送到饭店时常常把店里的地砖给砸坏,于是后来换成了生物醇油。经过比较,我们发现用生物醇油比用液化气在费用上要省15%。省钱还不是最重要的,我最看重的是它的安全性。我认为液体比气体要安全。液体看得见,摸得着,而气体看不见。将来我自己开饭店,肯定也用生物醇油。”张军还带着记者到厨房参观了醇油燃料灶具,它的外观和柴油灶、液化气灶几乎没有区别。张军把生物醇油点燃后,火一下子从灶眼里窜出来,火苗直往上冲,火势与柴油、液化气基本不相上下。记者在现场也没闻到燃烧时有任何异味。最后张军还总结了一句:“生物醇油不用不知道,用上才知道好。”
绿色清洁还环保 省时省力又省钱
专家介绍,生物醇油的主要成分甲醇,本身就含有50%的氧,燃烧后的废气排放比柴油和液化气少,具有燃烧充分的优势,因此被视为是清洁燃料。目前在全国许多省份,如山西、内蒙古、山东、河南、湖南、广东、天津等省和直辖市生物醇油在饭店、宾馆的普及率都很高。对此,生物燃料研究专家分析,主要得益于这样几个原因:一是甲醇燃料本身性能好,二是使用方便、安全,三是经济实惠。
杨经理说:“现在北方地区甲醇燃料零售价大都在3500元/吨。而液化气的零售价是6000元/吨,柴油8000元/吨,相比之下生物醇油的经济性是十分明显的。而且该燃料在常温常压下储存、运输和使用,无需高压钢瓶,用普通塑料桶封口储存即可,使用方便。万一失火,用水即可扑灭,没有引发爆炸的危险,也不会因漏气而引发煤气中毒事件。”目前为餐饮业提供生物醇油的,基本上都是中小民营甲醇生产企业。这是什么原因呢?
制作生物醇油的技术非常简单,生产方法基本是调配法。通常的做法是采用联醇生产的粗甲醇为原料,同时为了提高甲醇的热值和稳定性,再加入几种微量的添加剂,工艺简单,设备投资少。一个月调配50吨生物醇油的工厂,只需投入10万元左右就能投产运营。个体小规模生产,投资一两万元即可投产运营。适合于中小民营甲醇生产企业。
山西生物研究院威旺生物醇油开发中心自有一家生产工厂,实业生产和销售生物醇油,中心有着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全程操作经验。欢迎投资者实地考察,免费参观生产基地、测试燃烧效果、考察正在使用的饭店;也可以自己到市场上购买原料,当场试验,核算成本。中心实际生产、实际销售都可以验证,满意后再交费学习即可!中心本着为学员负责的态度做好完善的售后服务,全程指导学员在建厂中、生产中、推广销售中遇到的所有问题和难题。学费8600元(含生物醇油的配制方法和配方、建厂指导、用户销售和设备安装指导)包教包会。全流程服务,扶客户上马,直到项目做成功。
欢迎有意加盟的朋友到实地参观考察!
备注:为了使投资者考察的放心、学的安心,山西生物研究院威旺生物醇油开发中心和《生意经》杂志社联合培训招生,学员可把培训费用8600元先交到杂志社,由杂志社代为中介保管,然后再到本中心来先考察后学习,考察满意了放心了,再签订培训合同,同时通知杂志社付款给本中心,就可以进行本项目的培训了。
报社咨询电话:15332352695
报社收款账户:农行:95599 80210 1769 48011 户名:陈伟
单位:山西生物研究院威旺生物醇油开发中心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 电力汽车 发展
1、新能源汽车的研究背景
起初各个国家开始尝试发展新能源汽车的主要原因是因为石油价格持续飙升造成能源紧缺,次要原因是石油价格与日俱增,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人、车、自然”之间的矛盾愈加突出,人们不得不把目光重新放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上。继而提出了新能源汽车这个概念,并且尝试电动汽车,太阳能汽车,燃料电池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等等。不过经过了几年的探索之后,人们发现这些模式都没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有纯电动汽车才能够满足代替石油消耗的根本目标。面对全球越来越严峻的能源形势和环保压力,世界上主要的汽车生产国都开始把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发展作为保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高产业竞争力、创造力的重大战略举措。全球碳排放标准的推出强化了主要国家推动纯电动汽车产业普及的动力的欲望,由于汽车排放的尾气和工业进程所带来的污染给地球的生存环境带来了日益严重的破坏,人类务必在未来三十年内尽可能的将碳排放量的指标降到合理水平,而减低碳排放量保护生态环境很显然比赚钱来的更为迫切更为紧急。推广和普及纯电动汽车是非常有效手段而且也是降低碳排放量,减缓人与自然矛盾的重点方向。
近年来,曾支撑20世纪人类文明高速发展的以煤炭、石油、太阳能和天然气为主的能源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除了因为它们的储藏量不断减少以外,更加严重的是经过科学家仔细科研发现,这些能源在使用后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是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作为温室效应气体排放到大气中后,人为的导致了全球变暖,引发了人类对未来社会发展来源的广泛关注和思考。
2、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现状
世界上最早的一辆可供人们实用的电动汽车诞生于19世纪后半叶的1873年的英国,发明者是英国人罗伯特・戴维森。这比卡尔本茨(Karl Benz)和戴姆勒发明以汽油作为动力的汽车还早了至少10年以上。戴维森发明的电动汽车是一辆最为搭载货物的货车,只是用于日常生活运送货物需要,使用的技术是运用化学原理将锌、铁、汞合金与硫酸进行反应成为一次电池。然后再从一次电池发展成二次电池,这样看起来视乎稀松平常,并没有什么很高的技术含量,但在当时,这对于当时的汽车行业来讲是一次重大的技术变革,为后来的电动汽车以及其他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历史意义。
进入20世纪以后,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内燃机技术的不断进步,美国福特公司在1908年推出了T型车,而T型车的问世代表着以流水线这样的工厂式的发展方式大规模的批量生产汽车致使汽油机汽车大量普及,这样一来在技术上存在着技术问题和经济性能上的不足,使得电动汽车一直处于萎缩态势。即便如此,发展新能源汽车逐步代替汽油汽车依然是各国争相研究突破的课题。
发达国家得益于其雄厚的财力和科学技术水平还有政府给予高度的重视和支持,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研发,批量化生产的支持,优惠,补贴,减免的扶持政策,使得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初步建立了一些纯电动汽车系统,并且正在进行实用化运行和试运营。
3、我国的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
自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国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购买能力的不断提高,国民对汽车的需求急剧增长,达到了可以用爆炸式的词语来形容的程度,汽车现阶段烧掉了石油的75%左右,这还不算未来拥有汽车的人越来越多还可能形成的新的需求。 现在中国石油短缺,很大程度上都需要依靠进口,来弥补国内市场石油短缺的人,但进口石油价格高涨昂贵不谈,其来源还没有保障。从长远来看,中国的汽车必须要找到石油的替品。而这么一来,对烧油的汽车车来说纯电动车在未来就很有可能就会代替石油。并且如果纯电力汽车普及了势必会引起一场新的技术革命,并且会成为未来汽车的发展趋势。
我国的新能源汽车-纯电动汽车的研究起步较发达国家来说起步较晚,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在90年代时掀起了一股电动汽车热,国内的一些汽车研究所和部分高校,还有一些汽车生产企业联合开发纯电力汽车,并且取得了一些成。而在过去的十年里,中国已经取得了纯电力摩托车全球老大的位置,但在汽车工业里却始终都落后于发达国家。不过在电力汽车的技术开发上,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并不明显,甚至可以说是处于同一起跑线上,有不少的国内专家预测,我国的电力汽车研发水平同发达国家的水平最大的差距也不会超过六年,并且在未来很有可能会超越这些国家,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4、新能源汽车的原理与分类
新能源汽车包括电动汽车、生物燃料汽车、氢燃料、气体燃料汽车。新能源汽车是指除汽油、柴油发动机之外所有其它能源汽车。电动车是以电能作为原始动力、由电动机驱动的机动车辆。一般采用高效率的充电电池或者燃料电池来作为电动汽车的动力源。电能一般来说是二次能源,是通过一次能源转化而来,它可以来源于自然界风能、水能、热能、太阳能等多种方式。在其形态上,电动汽车与传统的汽车并没有明显的区别,它们主要的区别也就在于动力和驱动系统,其他部分无异。
同电动汽车不同的地方是,传统以燃烧汽油作为动力来源的汽车是以液态的汽油或柴油为燃料,以燃油发动机为驱动系统。而生物燃料汽车是指燃用掺有生物燃料之燃油抑或是燃用生物燃料的汽车。氢燃料汽车是指以氢为主要能量驱动的汽车。气体燃料汽车则是利用可以燃烧的气体作能源驱动的汽车。汽车上的气体代用燃料种类有很多,最为常见的是液化石油气和天然气。而气体燃料汽车分为双燃料汽车和两用燃料汽车、专用气体燃料汽车。除此以外,还有利用太阳能、原子能等其它能量形式驱动的汽车。多种多样的新能源汽车究竟哪一种会成为21世纪新能源汽车的主流大势,就目前还看,还不明显。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面临的许多问题,技术问题,市场环境问题,配套设施问题,消费观念问题,环保问题,这一系列得以妥善的解决,新能源汽车才会又好又快的发展。
农耕时代--铁器的出现,提高了农业耕种效率,农产品供应的增加带来了人类的农耕文明,为人口的不断增加,社会的进一步分工,城市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工业时代--动力机的出现,将人类带入的工业文明,使各个生产环节的效率都得到了大幅度地提高;
信息时代--今天,以因特网为标志的信息时代的到来,它将如何提高我们生产率的效率?如何改变我们未来的生活?
其实,人类的各个文明阶段尽管是以工具为标志,但深层的原因却与能源有着极其深刻的因果关系。如果原始人类没有发现经火烧烤过的肉更加合口和易于消化,人类为什么要去狩猎?如果没有狩猎的需求,就很难说会有石器时代的出现;如果没有发现木炭可以达到更高的燃烧温度,以至能够进行金属的冶炼,就不可能有大量廉价的铁器为我们创造农耕文明;蒸汽机本身就是一个能源转换工具,它是基于人类对化石能源的利用,同时它的发明也是人类对能源利用认识的不断深入。那么信息时代与能源将有何种关联?将为我们的能源行业带来什么样的变化?
那斯达克网络股的全军败北,所谓"新经济泡沫"的破灭并非说明信息时代是一个泡沫,它正是人类进入信息时代在认识上的一次升级。那些由计算机和网络通讯专家们创造的所谓"信息文明"的"新经济",似乎要建立一个全新的时代,甚至提出"一切归零"的幼稚理念,正由于这种对传统生产系统和模式的认识匮乏,使他们只能停留在"虚拟"现实之中,他们创造的泡沫的破灭也就成为必然,但这并不意味着信息文明本身将会向他们的泡沫一样破灭。尽管人类的文明是以工具为标志的,但每个伟大的发明的出现,首先是提高原先生产方式和生产形态的效率,随后才能在原有基础上创造新的生产工具、方式和形态。如果它是凭空创造出来的,就必然成为泡沫。在石器时代之前,人类并非没有狩猎行为,仅仅是效率低下而已。铁器出现之前,人类也在耕种,在我国不是发现过石铲之类的农业耕种工具吗?美洲的玛雅人也曾创造过一个没有铁器的"玉米文明"。蒸汽机代替的是马车、牛犁、水利磨房和帆船等,也仅仅是提高了传统生产方式的效率,随后才出现飞机、潜水艇、电力、原子能、信息技术等新的生产工具、方式和形态。那么,在信息时代也应毫无例外,在其出现之初所有核心技术的作用将是提高传统工业、农业、商业等生产方式的效率,何况信息本身就是一种辅的生产工具。从能源的角度看,信息时代将如何提高其效率?
现行能源系统的问题
要搞清信息时代将如何提高能源系统的生产效率,能源将如何解释信息时代,就必须首先研究我们目前的能源系统的问题。
能源如果能够被称之为一个"系统",应该说还是从工业时代来临之后逐步建立起的。能源作为一个系统,它包含的范围极为广泛,但系统的核心主要是一次能源与二次能源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结合部的关系,例如;煤炭--电力--用电设备和油气资源--动力燃料--动力设备等。
现有的能源系统主要是以化石燃料构成的,核心是煤、石油和少量的天然气、以及核能。
煤炭:目前,人类是将最好的煤炭资源作为能源的燃料,不仅需要质量好,还需要储量必须上规模。这种既有规模,又有质量的煤,对于中国而言,仅仅还能维持90余年,而那些"没有开采价值"的薄煤层资源,小煤矿资源,以及开采后废弃矿井中的煤炭、煤泥、煤矸石资源在中国却是一个巨大的有待利用的资源。煤炭生产的污染是巨大的,开采和加工煤炭还会浪费大量水资源,矿区地址塌陷和洗煤、选煤后的废弃物,造成土地的浪费和环境生态的恶化。
石油:我国的人均石油资源非常匮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仅够维持20 余年。我国不得不从中东和北非大量进口原油,国家最基本的能源安全都难以保障,所以美国军方资助的兰德公司称:中国的能源安全是由美国保卫的。这严重制肘了中国的持续发展,也增加了与发达国家和其它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摩擦。
水电:大型水电设施的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干扰和破坏是巨大的,同时还带来了一系列的安全隐患。
燃气:与中国的煤炭资源情况十分相似,成规模的大型工业化天然气田资源极为有限,那些小型的、分散的,被认为是"不具备工业开采价值"的资源却很多。此外,煤层气资源、矿井瓦斯资源却极为丰富,不仅没有得到利用,而且基本放空,成为温室气体。同时在采煤生产中,不断造成瓦斯爆炸,平均每年造千余名矿工丧命井下。
运输:为了使大型工业化的煤矿能够得以利用,不得不投入巨额资金建设相应的铁路、公路、港口、运输船队、车队和运河等设施。它占用了大量土地资源、浪费了许多宝贵的液体燃料。
电源:由于工业时代“规模效益”的规则,电力系统提高生产效率就必须建设大型火力发电厂,采用300MW、600MW或者更大的机组。这些电源点不仅因为过于集中排放,导致严重污染了大气环境,同时浪费了大量土地、淡水等资源。
输变电:大型火电厂由于排放污染和资源配置的限制,必须远离城市和用电负荷中心,面临的直接问题就是如何将这样大量的电能加以利用。输变电需要建设大型升压站,远程超高压输电线路,再从500kVA、220kVA、110kVA、35kVA、10kVA、1kVA、380V直到220V层层降压进入用户。占用了大量土地建设输电走廊和变电站,同时造成电磁污染,还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问题和大量电能损耗。
调峰问题:为解决电力的大型工业化生产与用户实际需求的不协调,必须建设大型抽水蓄能电站和燃气轮机调峰电厂,由于这些设备利用周期极短,导致电价成本的攀升。燃气也是同样,为调节燃气的季节性不均衡,需要建设大型地下储气库,需要用户承担地下的浪费和脱硫、脱水、脱尘等再处理的成本,使用气成本不断攀升。
热力:作为城市的功能设施或工业生产的工艺需要,为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代价,需要建设大型集中锅炉房或热电厂。同时需要建设大型蒸汽或高温热水输热管道,多级蒸汽--热水或热水--热水交换站。投资大、热损失也大。
制冷:随着城市化进程和人民生活品质的提高,对制冷的需求迅速增加。但目前的方式是普遍采用了相对孤立的制冷系统,电空调或直燃机、蒸汽溴化锂制冷机等。特别是大量使用的电空调,不仅存在冷媒--沸里昂对臭氧层的破坏,同时不稳定的用电方式,对电网的安全运行和电力设施经济运行构成了极大的压力。
生活热水:目前绝大多数家庭是采用另一孤立能源系统解决生活热水的供应,主要采用的方式为燃气或电力热水器,只有少数家庭在有限的季节采用太阳能热水器。
炊事能源:在中国的城市里,大量用户采用了天然气、人工煤气和液化石油气作为炊事能源。
交通能源:以液体燃料为主的交通能源,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这么多相对孤立的能源利用方式够成了我们今天的能源系统,这个系统不仅能源转换效率低下,效能单一,而且资源、环境和资金代价巨大,此外还带来了能源安全、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能源成本不断攀升等一系列严重的问题。
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工业时代自身的局限性。由于对最终用户各种能源需求信息收集处理能力的局限和技术进步阶段性的限制,人们不得不以产品来划分行业。为保持能源的转换效率和经济性,在同一产品条件下优化,其结果就是通过不断扩大生产规模,追求工业化的"规模效益"。这种优化的结果,必然形成垄断经营和行业壁垒,造成新一轮的社会不公。
第二代能源系统--信息技术革命整合传统能源系统
信息时代最大的突破,是我们对信息采集和处理能力的大大提高。我们不仅能够知道最终用户的各种需求,而且能够根据需求,实现跨行业、跨产品、跨观念的统一优化生产和供应。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整合能力。
由于信息革命加强了整合能力,最终将打破传统工业化的行业分工,首先将要挑战的是工业文明的法则--"规模效益"。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使我们从传统的行业壁垒中走出。我们将在一个更大的范围、更加全面的视角和更高的道德标准下优化我们的能源体系。 我们所追求的效益将不仅仅是直接的利润,还有环境效益、资源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平衡。信息文明将出现一个全新的法则--"效益规模"。根据实际的需求内容和范围,以及资源供应结构、环境容量空间和资金承受能力来确定我们的适度的综合性的生产规模。
根据新法则,人类将逐步建设一个全新的能源系统。对于这一系统,人们根据自己各自不同认识和理解冠以不同的名称,例如:分布式电源、分散能源系统、能源互连网、能源岛系统、新能源系统、楼宇/区域/企业热电冷系统,中国有专家称其为"爱能岛"等等,但都仅在一个层面解释了问题。因此,一些国际、国内专家将其成为:"第二代能源系统"更为贴切。
效益规模的法则将使能源设施不可避免地出现小型化、微型化的趋势,这将对传统能源行业产生毁灭性的冲击,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进步趋势。在工业时代,人们对"小"充满蔑视和憎恨,小火电、小煤窑、小炼钢、小炼焦等等,均属淘汰之列。认为"小"就一定效率低,污染大、经济效益差。当然在单一产品优化时,小的系统难敌大的,但在多产品优化时,情况就未必了。例如:小型热电厂的发电煤耗往往高于大型火电厂,大型热电厂由于供热半径的局限,用户端的综合热效率有大大低于小热电。特别是燃气轮机的出现,25kW燃气轮机热电联产几乎与350MW机组的能源转换热效率没有区别,如果在用户端计算,小机组几乎可以全能量、全资源利用,而大型机组仅能源输送损耗确是一个惊人数字,根本无法与小型系统匹敌。
第二代能源系统是技术进步的产物
新的能源系统是基于一系列能源技术进步和能源结构调整的产物,是不同领域新技术革命的整合。
一、一次能源的形态转变:
首先是一次能源从固体到气体的转变,这是第二代能源的基石。过去的能源系统主要是基于煤炭,将最优质的煤炭用于转换二次能源--发电。今后人类将更多使用天然气和其他气体资源作为燃料,我国也不例外。
我国和周遍国家的陆上天然气资源比较丰富,除了目前供应京津地区的陕甘宁气田、四川气田、南海气田、东海气田、渤海--大港气田外,还有西气东输的塔里木气田和最新发现的准葛尔气田,以及周遍的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等国均有丰富资源可供中国。
我国的煤层气储量与天然气储量不相上下。
我国是世界上煤炭生产量最大的国家,矿井瓦斯资源也是非常丰富。同时,我国还是世界上焦碳生产大国,炼焦时产生的煤制气资源也十分丰富。
可燃冰--天然气水化物的发现,为人类的燃料供应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源,预计可以支持人类文明超过百年。可燃冰是以固体形状蕴藏在深海中的天然气和水的化合物,在我国南海和东海均有发现,预计黄海水域也有资源蕴藏。
而未来的另一个重要趋势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劣质资源或废弃资源用于热电冷一体化能源供应,例如:将那些无法开采的劣质薄煤层和废弃矿井中残存的煤炭资源进行低下气化;将生活垃圾和麦节稻杆等有机资源热解气化制气,利用人类和动物排泄物、垃圾填埋和污水处理中产生的沼气加以利用等。将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成分利用起来。只有这样才能解决13亿人的现代化问题。
气体燃料的优势在于输送环节中的损耗极小,运行成本较低,不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相对比较安全。气体能源不仅要代替固体能源,也将在相当程度上替换液体能源。
二、二次能源转换技术的发展:
第二代能源的另一技术基石是小型、微型气体能源转换装置的技术进步,它所包含了一系列能源装置:小型燃气轮机、微型燃气轮机、燃气内燃机、燃气外燃机和燃料电池等技术的进步和日臻完善。
烟气回热燃烧技术将小型燃气轮机的效率提高,它是利用燃气轮机的烟气余热燃气,将燃气作为载体回收余热中的能量,并提高燃气的燃烧效率。例如:美国索拉公司的4MW水星燃机采用这一技术,发电效率高达41%,超过了各类大型工业燃气轮机的发电效率,热电联产的综合热效率达到75%;美国联合技术公司采用回热工艺的400kW ST5燃气轮机的发电效率为34.5%,与采用最新技术的大型燃气轮机差不多,热电联产效率74%。
微型燃气轮机不仅采用了可调节烟气回热燃烧技术,还采用了空气轴承、永磁发电机、晶体管变频技术、智能化程序控制技术等。例如:英国宝曼公司的80kW微型燃机,在发电的同时,供热能力可以在150kW-420kW之间任意调节,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调节供热制冷和供应生活热水。
内燃机也在积极适应市场需求,不断进行改进,不仅可以燃烧气体燃料,还可以热电联产,在价格上也始终保持了竞争力。
最近还有厂家推出了基于斯特林发电机原理的燃气外燃机,向比之下,它的发电效率更高,噪音更小。
燃料电池发展速度比人们预先估计的要快的多,将在今后的10-15年后成为人类能源的主宰。燃料电池利用氢和氧的化学反应产生电子和热的原理,由于没有转动机件,本身不消耗能量,没有噪音、没有排放污染,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发电效率达到40%,热电联产效率80%(含制氢余热回收),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发电效率就可以接近70%。不仅是转换效率高,供热的一部分热水是其化学反应得到的,而且运行既无噪音,又无震动,北京富源公司生产的一个30kW机组只有90x46x19(cm),重量120 kg。燃料电池另一个优势是将发电用电,变成用水一样简单,由于是化学反应发电,所以可以实现"用它就有,不用则停", 这是其它能源设施根本无法比拟的。由于煤制气和地下气化气的燃烧热值虽低,但含氢高达60%-70%,非常适合燃料电池使用。燃料电池不仅可以应用于热电联产,还可以应用于汽车等各种交通工具,以及手机、航天、武器等各个领域。人类的下一个目标是解决水制氢的问题,一旦问题得到解决,人类将会进入氢能时代,燃料电池无疑将成为主要能源转换工具。
三、技术的交差整合:
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已经逐步走出了行业壁垒和单一产品或单一技术的制约,人类的想象力空前地活跃,它带来了各种技术的交差。最近在能源技术领域的一系列新技术成果,使我们更加深刻地意识到信息时代的整合能力对人类未来的巨大影响。
在此我们举一些例子:
1、 燃气轮机(微燃机)--溴化锂制冷机联合循环:溴化锂制冷机传统上是采用直接燃烧、蒸汽或热水交换来制冷(供热),最近远大公司将其于微型燃气轮机实现对接,利用燃机的烟气余热制冷、供暖和生活热水,将两个成熟的技术进行了一次成功的整合,减少了传统利用方式上的锅炉、热交换器、化学水系统等,大大降低了造价、运行成本和维护难度。远大已经向美国能源部发运了两台样机供马里兰大学和加州进行技术评测,远大正在与美国最大的小型燃气轮机生产企业索拉公司进行技术合作,准备开发5000kW以下燃机的配套余热溴化锂空调机。
2、 燃气轮机(微燃机)--热泵联合循环:热泵是一种新型无污染的高效能源装置,但热泵由于供热温度低,制约了它在大项目上的应用。如果将热泵和燃气轮机结合,不仅可以利用燃气轮机的动力驱动热泵,还可以将余热用于提升热媒的温度,大大提高全系统的效率,减少系统的投资。中科院工程热物理所的王应时教授正在积极推广这一工艺技术。
3、 燃气轮机--太阳能辅助循环:小型燃气轮机电冷联产,采用太阳能技术补充,可以将系统规模进一步缩小,降低工程造价,利用太阳的能量来补充高日照条件下用户对制冷需求的增加。
4、 太阳能(风能)--燃料电池联合循环:利用廉价的太阳能、风能来分解水中的氢和氧,并将其储存,在需要时利用氢氧还原反应,取得电能,并回收水反复使用。
5、 燃料电池--微燃机联合循环:将燃料电池在制氢余气和反应不完全的氢、一氧化碳等可燃气体供给微燃机燃烧,利用微燃机的余热提升燃料电池余热温度以扩大利用途径(只有较高品位的热才能用于制冷),同时利用微燃机的进气系统,帮助提高燃料电池从空气中提取氧气的交换反应的效率。
6、 小型燃气轮机(微燃机)热电冷系统--植物大棚(工厂)联合循环:利用燃气动力装置排放的二氧化碳、水蒸汽、少量氮氧化物和余热,促进植物的生长,达到零排放和全能量利用的效果。荷兰已经积极推广了这一技术,收到了较好的积极效益。
7、 信息与智能化控制技术与能源装置的技术交差:过去小型化装置的最大问题是不易于管理和控制,使用人去管理运行,成本过高,也不可靠。信息化技术和智能化技术的发展,已经使我们根本不必去采用传统手段去管理它们,目前的技术手段足以使这些微型自动化能源装置和通过网络技术进行的智能化的优化能力比人聪明的多、也可靠的多。
第二代能源系统特征与形态
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可以对所谓"第二代能源系统"的轮廓得出一个比较明晰的认识。 第二代能源系统将具有以下特征:
1、 气态燃料为主,可再生能源为附,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
2、 多种技术,因地制宜的小型、微型热电冷(植)全能量多元系统的组合;
3、 从综合利用,到零排放的环境、资源目标;
4、 在低压电网实现就近联网,并通过冷热水管道实现就近的能源互助支援,是能源系统的互连网;
5、 智能计算机与互连网通讯系统的自动化管理、运行、调度系统;
6、 与智能信息家电的进一步优化协调,解决各种能源的峰谷差,降低能源代价;
7、 在电力、热力、燃气、制冷、环境、交通等多系统中整合优化。
8、 能源企业从生产型转向服务型。
第二代能源系统的形态:
根据用户用能性质、资源配置等不同情况,由燃气管网将天然气、煤层气、地下气化气、生物沼气等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就近送达用户。由无数小型燃机、微燃机、内燃机、外燃机、燃料电池等各种传统的和新型技术装置,与太阳能、地源和水源热泵、风电、水电和核能等装置组成的能源互连网系统。
关键词:新能源;发展前景;市场预测
中图分类号: TU241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世界汽车保有量的增多,对石油的消耗量也越来越大。为了降低汽车尾气排放,各国政府出台了很多政策,加大了对新能源汽车的鼓励和支持力度。在节能环保的时代主题下,国家出台了对节能汽车和新能源汽车的支持与鼓励政策,因此节能汽车和新能源汽车将获得更大的发展。
1、各类新能源汽车的分类和特点
像燃料电池汽车、混合动力汽车、氢能源动力汽车和太阳能汽车等,这些新能源汽车除了使用汽油、柴油发动机、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及新型能源,从我国车辆的动力装置和驱动方面来看,我国目前正在开发创新的新型能源汽车概括的来说有以下六大类:气动汽车、纯电动汽车、二甲醚汽车、氢汽汽车、燃气汽车、醇类汽车以及以拿生物质能作为燃料的车类等。氢燃烧热值高,且燃烧产物是无污染的水,这不仅有利于燃料开发。然而推广氢能汽车就必须解决廉价氢气问题、氢气的研制高效性、便宜氢气供给发动机等问题。
2、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前景
2.1、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的现状
随着国家“863”计划的开展,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起来,经过多年研发,我国的新能源汽车技术已经由弱变强,特别是关键零部件技术、系统集成技术等实现了重大突破。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初具规模,已经形成的产业联盟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区域内联盟,一类是国家组织成立的联盟,另一类是国内外企业合资成立的国际联盟。国内很多汽车企业也都积极参与到新能源汽车的开发中来,并形成了产业化基地,实现了规模化发展。
2.1.1、管理部门之间衔接协调不够
新能源汽车系统庞杂,涉及能源、工信、科技、交通、地方政府、市政部门、电网、汽车制造、电池制造、商住物业等众多领域和部门,且各环节都直接影响新能源汽车最终推广效果。国家已出台一系列关于新能源汽车的扶持政策,其重点主要集中在发展目标制定、财政补贴及研发投入上,政策信号明确,但并未有效整合全部利益相关方。目前,个别城市为实现新能源汽车推广目标,批量购入新能源汽车,但因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不足而闲置;部分城市在郊区兴建大型充换电站却因当地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不足而不能充分利用;一些城市有明确的新能源汽车推广目标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指导方案,但消费者在实际使用电动汽车时仍受到来自市政、物业、消防等部门阻力。
2.1.2、技术标准有待完善
就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出台的标准来看,侧重于性能和安全领域的比较多,而有关技术方面的标准还不完善,比如相关技术的考核、评定标准迟迟未出现。缺乏统一的标准也会制约技术的进一步研发,技术研发滞后直接导致的就是企业资金的投入,产业缺乏稳定的资金支持,也就难以运作发展,最终导致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受阻,根本问题还在技术标准的完善。
2.2、相关建议措施
2.2.1、建立新能源汽车相关部门间协调机制
目前新能源汽车推广仍处在局部示范阶段,示范城市应整合国内外资源,加强政府各部门、行业组织和企业之间的合作,设立新能源汽车领导小组,并设立日常工作协调机构和机制,研究和推进新能源汽车重大规划、重大投资、技术攻关、示范项目、市场推广等重要事项,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发展新能源汽车的积极性。
2.2.2、寻求技术创新,搭建技术研发平台
增强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实力是产业发展的首选行为,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应当从自身发展的实际出发,考虑自身技术能力,可以从选择合作伙伴入手,利用开放的组织形式发展自身,寻求技术创新。就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创新来说,包括了两方面的内容,既激进技术和增量技术的创新。把握好两者的区别,既要重视激进技术的突破,又要重视增量技术带来的实际效益,选择适合产业未来的技术发展路线。
2.3、进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车
技术标准我国早在2007年就针对新能源汽车发展出台过相关的管理规则,但就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领域内的一些政策和财政支持状况来看,这一规则并未得到很好的落实,原因何在?这要归结于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标准的缺失。没有出台国家统一的技术标准,市场秩序就会很难掌控,企业生产也无从下手,因此明确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形成规范的行业标准,就显得迫在眉睫了。
3、新能源汽车市场预测
专家们预测可能到2020年,我国的插电式混合动力车、LNG汽车和其他新能源车用于乘用车辆可达到10%~20%。因此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和其他新能源车的发展趋势是不可估量的。
3.1、混合动力汽车行业情况
目前市场上的多家汽车厂商都在进行混合动力汽车的研发与生产,中国混合动力汽车的知名企业主要有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东风电动车辆股份有限公司、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等。但相对来说生产规模都不大,竞争并不激烈。
我国混合动力汽车主要集中在华东地区、华北地区和华中地区,以2012年我国混合动力汽车区域结构上三个地区的混合动力汽车占到了全国的65.1%,特别是华东地区的混合动力汽车占到全国的27.3%,其中安徽、浙江、福建省政府纷纷出台对混合动力汽车的补贴政策,促进了华东地区混合动力汽车的发展。华中和华南地区混合动力汽车别占到了22.9%和14.9%,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因此混合动力汽车行业在此发展比较缓慢,但是随着国家对西部地区的重视,不断出台相关政策加快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未来混合动力汽车在西部地区也将有很好的发展空间。
油电混合动力以及纯电动车是比亚迪公司研发的新型能源汽车。DM双模式混合动力系统不言而喻就应用到F3DM和6DM双模式混合动力车了,纯电动和混合动力之间具备的优点就是用户可以通过按键自由切换。其开发的e6纯电动汽车和同平台生产的F6,电池充电在15min左右可达电池容量80%,当其车e6和F6续驶里程都在60km等速的时候达到400km,e6可谓是世界上目前续驶里程最长的纯电动轿车。比亚迪e6纯电动出租车在2010年3月已被在我国深圳进行试运行。e6比亚迪自主研发的铁电池,是全球首款采用铁电池为动力的纯电动汽车。动力能源转化率高达90%,远高于传统燃油车。动力强劲,最大功率为90kW,最大扭矩为450N.m。百公里能耗仅19.5度电,费用仅为燃油车1/4。铁电池使用寿命长,循环充电4000次后,仍有80%容量。汽车的混合度和动力系统结构是近年来国外混合动车技术展现出的一大亮点。电池的研发技术不断成熟,混合力已经不断的向着电气化转变。前期是混合动力为主,发动机和电机集成,后期偏向纯电力动力,传动系和电机集成为主。最终向纯电动化转型。
3.2、液化天然气汽车
储供系统气压力大大低于CNG,具有更高的安全性能;发动机怠速稳定,具有良好的起步、加速和爬坡性能,与原柴油机相当;100%替代了柴油,经济效益明显;发动机噪音低,尾气排放可达到欧环保标准以上;气瓶自重轻,在同等装载能力下,重量只有CNG气瓶的1/4。
液化天然气汽车的缺点是1.LNG汽车安全性相对低;2.我国目前天然气发动机的研究主要以汽、柴油机为原机进行改造,改造后效果不尽理想;3.LNG的加注方式和LNG加气站的设备技术也需完善;LNG在气化时产生大量的冷能(860―883kJ/kg);
LNG需要在低温下(-162℃)储存,气化后进入发动机燃烧(发动机与CNG发动机一样);滚腾现象会严重损害车体;目前关于LNG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还很缺少,需要完善;我国在LNG的生产方面发展比较晚,但这几年石油天然气部门正在给予规划。
3.3、整车续航里程改进
电池包数量层面,华骐LDev1开发之初,为从安全角度考虑,将电池包布局在整车底部。由于空间有限,所放电池包数量相对较少,致使整车一次性最大行驶里程欠佳。未来,在能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重新考虑整车电池布局结构,尽可能的提升电池包数量短板。电池性能层面,因锂电池最佳工作温度是25度左右,电池包在快充或者持续工作一段时间之后,电池温度会上升,当温度达到50度以上后,BMS会进行限功率保护,从而影响电池包性能。未来,为保证电池包使用性能的一致性,公司会要求供应商开发电池包降温技术,在电池包内部设计风道,进行风冷,或者水道进行水冷。
4、结语
业内人士指出,我国的新能源汽车,过去主要还是以公交车为主,但近年来私人对于新能源汽车的购买量逐渐增多,将刺激新能源汽车产业化进入快车道。
参考文献
[1]胡华.海口市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前景[J].现代经济信息,2009,19:26-27.
[2]孙浩然.日本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分析[D].吉林大学,2011.
关键词:南充市;绿色发展;绿色文化;绿色环境;绿色产业;绿色技术
中图分类号:F7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2)12-0099-03
1引言
南充市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幅员面积1.25万km2,辖区内多为丘陵和低山;辖9个县市区,人口750万人。南充在历史上是一个农业大市,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速发展期。党的“十”要求全面进行“五位一体”建设,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就要求南充从基础抓起,进一步推进绿色发展。
2绿色文化引领发展
绿色文化是以广义生态文明为导向的文化,包括绿色政务意识、绿色生产意识和绿色消费意识。按照建成长江上游绿色生态屏障的要求,南充市必须推行绿色发展。为此,须以绿色文化来引领发展方向和提供智力支持。
2.1树立绿色政务意识,建立绿色政务机制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树立绿色政务意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是“五位一体”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极为重要。需树立如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念和绿色生态意识: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都是生态环境,都是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只能在自然界生态涵养功能发展和人民群众自身有所发展的基础上,才能获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同时做到与自然和谐相处、与人民群众和衷共济,我们的经济社会才会文明发展。
以绿色文化为引导,建设政府绿色政务。制定绿色产业规划,扶持绿色产业发展,资助绿色产品开发;指定绿色认证和绿色标志管理单位,实行绿色检疫;协调社会各界加强对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各种问题的研究;组织开发或引进系列绿色产业生产技术,督促推广这些绿色技术;加强舆论宣传,促使企业生产绿色产品,引导大众的绿色生活消费;制定绿色行政法规,塑造南充市生态品牌和绿色公共服务形象。
2.2树立绿色生产意识,开发和生产绿色环保产品
和绿色有机农产品城市各类企业和农村各合作社,都要增强环境价值观念和环境成本意识,并以此来约束生产经营行为;要自觉保护城乡环境,以无公害生产技术为社会提供环保工业产品和绿色有机农产品。
(1)在城市构建生态工业系统。在技术设备和生产工艺上,必须考虑工厂安全和危险防护;对产品储藏运输时,需加强管理;在企业产品开发、商标品牌等方面,进行绿色生态文化形象设计。
(2)在农村构建生态农业系统。把乡镇企业向园区集中,建设生态农业园区,生产绿色有机农产品;要着手生态家园建设,开展庭院绿化净化美化活动;要在发展乡村旅游中,切实做好“农家乐”的绿色环保形象宣传。
2.3树立绿色消费意识,做到健康消费、节约消费、
环保消费绿色消费是指符合生态文明性质的消费。人们的生活消费既要满足于人的生存需要,也要满足于资源再生的需要。因此,人们要有绿色消费意识。
(1)健康消费。饮食消费上,选择无污染、无公害的绿色农产品;住房消费中,积极参与生态环保住宅的建设和居住;在日化品消费上,自觉抵制含磷洗涤剂。如果都做到健康消费,则可以节省下来治疗疾病和治理环境的社会资源。
(2)节约消费。居家生活要自觉做到节水节电,选用节水节电家具用品;倡导住房适度消费;外出聚餐要自觉抵制铺张浪费,自觉使用循环利用餐具。
(3)环保消费。自觉做到分拣生活固体垃圾,自觉维护公共卫生;抵制买卖、食用、穿着国家保护野生动物及其制品,从而减少对生态系统其它成员的损害,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生物多样性。
3 绿色环境保障发展
南充市9县市区中,6县市区被批准为省级生态建设示范县区。南部、阆中、顺庆已成为国家级生态建设示范县市区。南部县已被评为全国绿化先进县。“十二五”的今后几年,南充仍需抓紧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市域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从而保障经济社会发展。
3.1治理污染源头而努力改善和净化城乡环境
治理城乡污染源头,改善和净化城乡面貌,这可以提高城乡人民的生活质量,还可以为环境质量要求高的电子产品生产和绿色有机食品的加工,提供一个提高产品合格率的必备环境条件,从而保障绿色发展。
(1)加快城镇污水处理中心的建设。各县市区应在两、三年内完成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和完善,全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要达到70%以上。城市工业园区要改进工业用水循环系统,加强对企业冷却水和低污染水的循环利用,以减少废水排放量。在乡镇村民聚居点,利用生物净水技术处理居民生活排放污水。积极推广嘉陵区大通镇修建8亩人工湿地系统去处理场镇生活废水的做法。
(2)加快城市固体废物利用处理中心的建设。建好8个固体废物处理中心。一方面,坚决控制工业固体废物,减少其总量;另方面,还要求对固体废物进行有效处理,综合利用。例如推广清洁燃料以减少炉渣产出量;用生活垃圾燃烧发电。要建设危险废物处理中心,对工业危险废物进行处理。南充有炼油企业,要扶持这些企业对废油渣、废油泥进行综合利用,以循环工业方式再生良好的环境。
3.2扩大林地面积而努力绿化城乡环境
树林、森林具有极强的环境净化和生态修复功能。抓好城乡林地建设,提高城乡森林覆盖率,即可增加“生态产品”,增强城乡生态系统于经济社会建设的服务功能,从而保障经济社会发展。
(1)努力提高城乡森林覆盖率。坚持以生态建设为中心,扩大速生丰产林的栽植面积,使全市城乡森林覆盖率达到42%以上。在此基础上,一方面,抓好退耕还林、垦荒植林和嘉陵江流域生态造林的养护,使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功能得到提高;另方面,要抓好天然林保护工程建设,强化林地林木管理,搞好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和防治工作,依靠科技提高天然林的生态屏障能力。
(2)抓好重点绿化工程和生态湿地保护。在绿化工程上,高速公路和国省道公路以及铁路沿线、嘉陵江沿江岸线,这些地方是重点。抓好其绿化,可以对行车、行船安全起一定保护作用。而在湿地保护上,阆中的构溪河、蓬安的日月岛和古城外的漫滩湿地,顺庆城区嘉陵江的上中坝,这些地方是重点。抓好其保护网络体系的建设,可以提升当地环境质量。
(3)强化城镇绿地建设。南充主城区周边有山有水,嘉陵江穿城而过,所以要建设好山水田园城市。抓好主城8个公园和风景园的绿化工作,加宽嘉陵江东西两岸沿江绿化带。加强城镇和中心村的绿地建设。在建设规划中增加项目绿化面积,保证建设好社区居住绿地、企业内的绿地和风景林地。这方面的绿地建设可以改善人居环境,对人们提高健康水平、提升工作效率起到一定保障作用。
4绿色产业融合发展
南充正处在工业化加速发展期,高速发展工业的同时,应注意工业带动一、三产业发展;今后3年,三次产业的目标结构是15∶57∶28。在此调整过程中,要坚持发展绿色产业,并且促进这些绿色产业融合发展。
4.1在三次产业调整中坚持发展绿色产业
南充市的产业及其结构调整,大体过程是调稳第一产业,调强第二产业,调优第三产业,并在其中坚持发展绿色产业。
(1)在第一产业调整中,发展现代绿色有机农业。对顺庆、高坪、嘉陵这三区和西充这一县,其23个乡镇,300km2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要加快建设进度。在其发展模式上,主要是发展有机农业、高科技无土栽培的设施农业,以及特色观光农业。在全市各县区,要坚持发展绿色产业:如发展林业、桑蚕种养业、柑橘水果业,以及竹林和中药材等特色产业。
(2)在第二产业调整中,发展特色工业中的循环工业。南充市的特色工业主要是石油化工、汽车汽配、丝绸服装、食品轻工业。要在这四大产业中建成若干循环经济的示范园区和示范企业。还要在工业结构调整中发展生态工业产品。如发展2万台天然气汽车发动机,并培育天然气汽车产业链。发展多功能蚕丝环保纤维及其高档服饰制品,并开拓非洲市场。发展以保健醋为代表的“绿色食品”,并提高其附加值。要发展新型能源产业,完成6万t生物柴油、10万t燃料乙醇、140万kW·h天然气发电,并且促进嘉陵江航电全面发挥效益。进而努力建成全省新能源发展基地,国家生物质能示范基地。
(3)在第三产业调整中,大力发展乡村低碳旅游示范区,打造水上绿色旅游带。乡镇低碳旅游,如发展乡村度假休闲游、农业劳作体验游、特色农业观光游。水上旅游发展主要在于推进阆中古城及嘉陵第一江山、蓬安县城嘉陵第一桑梓、高坪靑居嘉陵第一曲流等核心旅游区的提档升级,并把它与培育沿江生态结合起来,发展绿色旅游。
4.2一、二、三产中的绿色产业融合发展
南充市的一、二、三产中的绿色产业,有一些是关联性很强的产业。这些绿色产业应该融合发展,以取得更好的生态效益或循环经济效益。
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应把丝绸服装工业调整为主导产业。例如发展蚕丝纤维与其它纤维混纺的纺织工业。对现已研发出的“记忆绢绸”这一高科技绿色产品,要尽快形成批量生产,用它推动外贸发展。应高度重视丝绸工业对桑蚕种养业的回顾效应,为桑蚕专合组织和蚕农提供栽桑养蚕的技术指导和资金支持,以提高蚕茧质量。还要重视丝绸工业对第三产业中的丝绸文化旅游业的促进效应,充分利用“中国绸都”这一名片,做大嘉陵区旅游业。要抓好丝绸服装外贸出口,努力开拓非洲市场,走出一条新的“丝绸之路”。以丝绸服装工业为主导的一、二、三绿色产业融合发展,这是南充最具特色的绿色发展方式。
调强新型能源工业这个最具潜力的支柱产业。南充市300km嘉陵江上的9个水电站,这本身就是绿色电力能源产业。绿色电力能源的另一个发展方向,是利用秸秆和沼气作燃料去生产电力。为此,要着手生物质能源生产的基础建设,即根据南充的实际情况,要求抓好相关的林业和种植业。林业方面是栽种小籽桐,种植业方面是发展葛薯栽培。其小籽桐和硬质葛薯片是生物质燃料的主要原料。如此,则可以把新型能源工业和第一产业融合起来发展。嘉陵江上的水电能源工业,还可以与旅游业相融合。若把小籽桐林业布局在嘉陵江沿岸,这就形成了以新能源工业为主导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这是南充最具潜力的绿色发展方式。
5绿色技术支撑发展
南充市最具特色的桑蚕茧丝绸和服装及其外贸的绿色产业链,以及最具潜力的生物质能源、天然气发电、水电后续开发的绿色产业群,都需要相应的绿色技术支撑其发展。
(1)支撑桑蚕茧丝绸系列产业发展,还需要建立完善四类绿色技术体系。南充的桑蚕茧丝绸这一庞大的产业链,有雄厚的传统技术基础。但在新时期,整个产业链都需采用新型绿色技术支撑其又好又快发展。
开发丝绸产品生态加工技术体系。近年来建起的“现代丝绸国家工程实验室南充分中心”,要在苏州大学的指导下用现代技术去改造传统丝绸产业,要在丝绸新技术、新材料、新品种的研发上取得重大突破。特别要突出“丝绸产品生态加工技术”体系的开发。
开发“记忆绢绸”的批量生产技术体系。“记忆绢绸”是南充依格尔公司与苏州大学合作的科研成果,它有良好的防皱、防缩水功能。此成果需尽快开发出批量生产技术体系,以推动丝绸业快速高效发展。
推广于蚕农比较效益高的养蚕技术体系。一是在有条件的地方推广叠式蚕台电气化控温小蚕共育技术。小蚕共育可以提高饲养质量和降低饲养成本。二是推广大蚕大棚饲养和省力化饲养技术。省力化饲养技术是最受蚕农欢迎的实用技术。在南充,不宜推广机械化养蚕技术,因为尽管它也使人省力,但它的投资较大,比较效益低。
完善县乡两级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对于桑蚕种养业的管理技术体系。南充在5个县市区分布有优质蚕茧生产基地乡镇,每个基地乡镇有5000亩以上的桑园,有106万户蚕农在养蚕。这么大规模的种养业,需要政府部门强有力的管理技术来支撑。政府蚕桑部门及乡镇蚕桑站要为蚕农提供绿色服务,既要为蚕农提供系列生产管理技术服务,又要提高避免蚕农栽桑养蚕积极性大起大落的管理技术水平,以保证桑蚕种养业平稳向前发展。
(2)支撑新型能源产业发展,还需要建立两类绿色技术体系。南充市目前正在推进新型能源生产的基础设施建设。与此相应,应该做好绿色技术体系的建立。建立“林油一体化”技术体系。新能源的林业生产技术中,生物柴油的油桐籽生产有技术基础;而燃料乙醇所需的林业原产品,如棕榈树、光皮树、文冠木的生产却没有相应的技术基础。发展这些林木,就需要引进相应林业技术。乙醇的生产在引进企业时引进技术。如此,可以建立起“林油一体化”技术体系。这区别于山东的“藻油”技术体系。
建立秸秆沼气发电技术体系。南充有803万亩耕地,秸秆资源丰富。转化秸秆生物质能为清洁电能,有两条技术路线可走:一是秸秆粉碎压缩作燃料去发电,二是建沼气池处理秸秆和养猪场废物,用沼气发电。一个中型以上养猪场的沼气池,其废料产气可以供300kW的沼气发电机组发电,因此,最好建立秸秆沼气发电技术体系。
(3)支撑食品加工业发展,还需要建立两类绿色技术体系。南充市的食品加工业,一是名声在外的阆中酿醋工业,二是兴起不久的桑叶系列饮料工业。它们都需要建立新的绿色技术体系支撑其发展。
改进和开发酿醋新型绿色技术。阆中保宁醋与山西清徐老陈醋、与江苏镇江香醋、与福建永春老醋相比,其工艺独特性在于发酵期长,为60d。这限制了保宁醋产量扩张。而山西清徐老陈醋的发酵期为20d。如此一比较,阆中醋的发酵工艺应该有潜力可挖。所以要改进其发酵技术和工艺。阆中醋的品种除调味醋外,还有保健醋、美容醋和养身醋。而湖南、山东不产名醋,却有系列果汁醋。为保证阆中醋的市场占有份额,应该开发生产果汁醋的系列绿色技术。
开发以桑树产品为原料的食品工业新技术。桑树栽植业在南充历史上是丝绸工业的前置产业。桑树产品的其它利用就只是冬桑叶和桑螵蛸入药了。南充有上百万亩的桑林,应该开发桑树产品综合利用的新技术,做大种桑栽桑这一绿色产业。目前,应该在桑果酒和桑叶茶的新产品的基础上,把桑果、桑叶和桑皮开发这一“星火计划”绿色技术扎实向前推进一大步。
种桑业和酿醋业还可以联姻,研制和推广桑葚醋生产技术。如此,则可以支撑南充这两大绿色产业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1]席北斗,魏自民,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M].北京:新时代出版社,2008.
[2]魏宏,刘毅,四川省“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战略[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2011.
关键词:醇基燃料;灶具;开发研究;应用
收稿日期:20130516
作者简介:周思安(1977—),男,湖南安乡人,主要从事甲醇燃料及灶具开发生产与管理工作。
通讯作者:程功煌(1965—),男,江西都昌人,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生物柴油方面的研究工作。中图分类号:TK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7029402
1 引言
我国在19世纪前后被列强入侵,资源被探甚多,但国外对我国的勘探结果是:中国是个贫油国。后来我国大庆油田的开发证明了中国生产石油的能力。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对石油的需求也不断增加,目前仍需要大量进口石油。能源对产业的限制和居高不下的油价对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不可逾越的障碍。如果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我国能源安全的形势将更为严峻。因此发展节能技术和开发新的清洁能源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替代能源的开发应用势在必行。本公司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进行新能源开发研究的探索。我们国家煤的储量丰富,而除石油外煤和天然气是甲醇的主要来源。所以开发利用醇基燃料部分替代石油能源产业是我国的一大优势[1,2]。
2 项目立项
目前我国能源安全的形势十分严峻,因此发展节能技术和开发新的清洁能源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替代能源的开发应用势在必行。厦门鑫烨盛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进行了新能源开发研究的探索。这一背景下,该公司申请了厦门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创新基金项目:M90醇化油厨用燃料及其配套燃烧设备。
M90醇化油是新型节能、环保产品,适用于各餐饮企业和大型食堂,并可应用于锅炉的燃烧。其配套燃具具有燃烧充分、不冒烟等优点,深受用户欢迎。
项目的关键技术已申请专利保护,其性能通过权威部门的检测,生产所需原料、配件国内均有销售,已有小批量产品在餐饮用户试用,用户评价高。
该项目以“洁净醇基燃料+高效汽化燃烧”技术研发和产品生产为核心,面向燃烧系统提供一套完整的替代能源解决方案,切实推进实施“节约和替代石油工程”、“工业锅炉(窑炉)改造工程”。即是该公司对目标市场进行细分,采取差异化的市场策略,将为商用大灶(非家用)——如餐饮业、生活锅炉和工业锅炉、工业窑炉、空调等提供高效汽化燃烧装置和洁净醇基燃料。
该项目申请了6项专利,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项目产品通过了权威部门的检测,并且在厦门鲤鱼门食府、渔枫酒家、金宝舒心酒店、技师学院等示范性用户的应用中显示良好的节能效果。
3 产品特性
M90醇基燃料的主要成份-甲醇的生产工艺成熟,成本低,同时其热值也很低,燃烧后的火焰是透明火焰,传热方式以传导为主,高温时的传热能力差,经过对燃料甲醇理化性能和燃烧特性研究,并通过产品的长期应用,调制了适合酒店厨房应用的M90醇基燃料,其闪点、热值得到了提高,燃烧时的火焰还具有较强的辐射能力,增强了高温火焰的传热能力,火焰特性得到显著改善,火焰传热效率大幅度提高;配制的醇基液体燃料气味还得到明显改变,使之不至于被误食,增强了产品的安全性;使得燃料甲醇热值低、火焰特性差和燃料存在安全隐患问题得到解决,完全可替代现有商业大灶、工业锅炉、窑炉用柴油,并且通过提高燃烧效率达到节能效果。
醇基燃料一般采用雾化燃烧技术,通过提高燃料压强和改变喷嘴形状,减小雾化颗粒大小,提高雾化水平。本项目采用多级汽化技术,将醇基液体燃料汽化后与空气混合燃烧,是雾化燃烧方式的一次飞跃,实现了醇基燃料的高效低污染燃烧,在节能和环保领域取得了较大突破,燃料燃烧效率大幅度提高,降低烟气有害物浓度显著降低。使得以醇基燃料为代表的低热值清洁燃料得到高效燃烧后,比较柴油、液化气更加经济和环保,可以满足生产和生活的广泛需要。该产品的性能指标见表1。
项目主要达到的效果如下:①采用阻断隔离、改性等原理,提高醇化油的闪点和燃烧热值;其燃烧火焰为辐射火焰,其火焰的高温传热性能强,能量利用效率高。②区别于其他的雾化或汽雾混合燃烧技术,使得燃烧器功率得到大幅度提高。③醇基燃料和燃烧器之间的各项参数相互匹配,采用高效汽化燃烧技术,燃料汽化温度高,实现了醇基燃料的裂解燃烧,燃烧效率大于99%,热效率在61%以上;烟气中的NOX的生成浓度为4×10-6,仅为国家标准允许排放标准的1%,产品可替代工业、民用柴油消费,节约能耗费用20%~30%。
4 研究过程
公司依托厦门大学、中南大学为技术后盾,专业从事醇基燃料、醇基燃料添加剂、可燃新能源的清洁利用及其相关设备的研究、生产、销售、服务。在2009年开展醇基燃料的研究与开发,最后在2011年形成M90醇化油这一特色产品。成功开发出这一产品后我们即向市场推广。
5 结语
该项成果主要存在的问题是M90醇化油的火力还是偏小,并不太适合于工业锅炉使用,再者大型食店有时候就很着急。目前正在对此进行改进:经过技术研究发现醇化油的C链比较小所以燃烧时热值有点偏低,经研究出对此问题的解决方案:利用地沟油的添加可以增加C链因而增大热值,且可以解决地沟油重回餐桌的问题。
参考文献:
构成物质的分子都在做无规则运动,因而它们具有动能,物体内大量分子做无规则运动所具有的能量称为分子动能;由于分子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也具有一定的作用力,因而分子具有势能,称做分子势能;物体内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需要注意的是:①整个物体的机械运动与内部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是两回事,不能混淆.例如,“物体运动速度越大,分子动能越大,因此内能越大”就犯了宏观、微观混为一谈的错误;②既然一切物体中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则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也就是说,任何情况下,物体的内能都不可能等于零.所以说,“内能跟温度有关,所以0℃的冰没有内能”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二、影响内能大小的基本因素
初中阶段的内能学习,同学们要注意,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主要有三:一是质量,同种物质质量的大小决定着分子数量的多少;二是温度,温度的高低决定着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三是物态,不同物态下分子之间作用力的强弱以及分子间距离是不同的,分子势能也是不一样的,同温度的等量物质,气态的分子势能大于液态的分子势能,液态的分子势能大于固态的分子势能.
在实际比较不同物体内能大小的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各个相关因素.例如,4只相同规格的烧杯中装有水,水量及其温度如图所示.关于4只烧杯中水的内能的大小,可以依次有序做出判断.d烧杯中水的内能大于c烧杯中水的内能,这是由于温度差异导致的;d烧杯中水的内能大于b烧杯中水的内能,这是由于质量差异导致的;b烧杯中水的内能大于a烧杯中水的内能,这是由于温度差异导致的;c烧杯中水的内能大于a烧杯中水的内能,这是由于质量差异导致的.那么,b、c两烧杯中水的内能谁大谁小呢?这就不得而知了,b烧杯中水的温度高,c烧杯中水的质量(分子数量)大.
对于同一物体而言,影响其内能大小的就只剩下温度与物态两个因素了,需要指出的是:由物态变化引起分子势能的变化需要引起同学们的注意.同一物体在没有物态变化的前提下,物体的内能越大,温度越高;物体的内能越小,温度越低.但有物态变化时,情况就不同了,例如晶体熔化及液体的沸腾过程中,物体吸热,内能增加,但温度却保持不变.例如,一块0℃的冰熔化成0℃的水,由于冰块吸收热量导致其内能增加,虽然温度没有改变,但分子的势能发生了变化.故同一物体,温度升高,内能一定增加;反过来,内能增加,温度不一定升高,有可能保持不变.
三、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
改变物体内能大小的方法有两种:做功和热传递,如下表所示.
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方式虽然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但本质还是有所区别.“做功”使物体的机械能转化为物体内无规则运动分子的内能,属能量的转化,做功使物体的内能改变有多种形式,如克服摩擦、压缩气体等.热传递则是能量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或者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的过程,属能量的转移,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方式有传导、对流和辐射.
四、明辨几个相近概念
温度、热量、内能这三个概念是有本质区别的.①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温度是状态量,可以说温度“是多少”,也可以说温度“升高了多少”或“降低了多少”;②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内能是状态量,形容内能可以说“有”,也可以说“大”“小”“增大”“减小”;③热量是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热量是过程量,可以说“吸收多少”或“放出多少”热量,但不能说“含有多少”热量.所以“高温物体与低温物体接触后,高温物体把温度传递给了低温物体,所以高温物体的温度降低,低温物体的温度升高”这种说法是不成立的.
日常生活中说的“热”,含义是广泛的,在不同情况下,有的“热”表示物体的温度,有的“热”表示物体的内能,有的“热”表示在热传递过程中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例如,“今天的天气真热”的“热”,是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的,说明气温高,指温度;“气筒壁热了”的“热”,是由于打气时,克服摩擦做功,同时压缩气体做功,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因此,这个“热”表示的是内能;“物体吸热,温度升高”,表示低温物体吸收热量,温度升高,这个“热”指的是“热量”.
五、内能获取及利用的历史变迁
内能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应用相当广泛,内能的获取以及利用的历史,也是人类技术发展、社会进步的历史.农耕文化,意味着人类获取内能的方式主要是燃烧柴草,对内能的利用也很简单,主要用于烤火取暖以及加热熟食;工业革命,意味着人类获取内能的方式聚焦在煤炭燃料的集中开采和使用,产生的内能主要用于通过蒸汽机以转化成工业生产所需要的机械能;产业革命,意味着人类获取内能的方式聚焦在石油燃料的集中开采和使用,产生的内能一是通过内燃机以转化成驱动交通工具前进的机械能,二是通过内燃机带动发电机产生电气化生产、生活所需要的电能;现如今,人们把核能转化为内能,并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进一步转化为电能,这成为人类能源获取与利用的新途径.
六、内能的利用与温室效应
关键词:印度 政策 气候变化
印度是世界上温室气体排放量位列第二的发展中国家,如果欧盟不作为整体进行排序,印度的排放量则是世界第三位。根据预测,发展中国家排放量占全球排放总量的比重将从2001年的44%上升到2025年的53%。而印度在全球排放总量中所占的比重也将从4%上升到6%,年均增长率2.9%。面对当前全球气候变化的严峻现实和印度温室气体排放水平的激增,印度政府不得不在审慎判断形势的基础上做出适当回应。
一、气候变化对印度的影响
(一)气候变化的直观表现
气候变化对印度的直接影响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印度地表温度明显上升。根据印度最新的地区气候模拟系统(RCM)预测,印度年均地表气温到本世纪末将升高3―5摄氏度(在A2预设条件下)或2.5-4摄氏度(在B2预设条件下),尤其在印度北方地区变暖趋势更为明显;而且高温和低温极值范围显著扩大,这种现象在西海岸和中西部地区将更为突出。二是季风变化明显影响降水分布。印度西海岸、西北地区和安得拉邦北部的季风季节降水量较100年前增加了10%-12%,而东北地区、中央邦的东部、古吉拉特邦和喀拉拉邦部分地区在季风季节的降水量则同比减少了6%-8%。三是极端气候现象逐渐增多,尤其是季风季节降水量的过度集中形成暴雨,常常引发严重的洪灾。沿海热带风暴的发生频率也在逐年增加,并且主要集中在西孟加拉邦和古吉拉特邦。近20年来,印度更加频繁地遭受热浪(极端高温、高湿天气)袭击,以印度北部地区受到的影响最为严重。四是海平面上升。印度专家称2004-2008年间,印度海平面高度累计上升了9毫米,上升速度几乎达到每年2.5毫米,而且近年来海平面上升速度还在不断加快。五是冰川的快速消融,威胁印度的淡水储备资源。1999年,国际冰雪委员会(ICSI)喜马拉雅冰川工作组在报告中指出:“喜马拉雅冰川消融的速度快于世界上其他任何地方,如果以目前的速度继续下去,这些冰川将在2035年彻底消失。”
(二)气候变化的深层次影响
气候变化使印度水资源面临危机。印度科学家利用气候模型对2041年到2060年的气候进行了预测。结果显示,印度境内的河流径流量、土壤湿度和蒸散量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气候变化的影响。在气温升高、降水分布发生改变、地表蒸散量提高的情况下,尽管境内一些主要河流流域的降水量有所增加,但有些河流的径流量反而下降。
气候变化使农业出现减产。印度农业研究所(IARI)的研究结果显示,温度每升高1摄氏度,印度粮食产量就会减少400万-500万吨。气候变化问题专家克莱恩通过研究发现,如果对于气候变化的预测在2080年变为现实,那么全球农业生产力将比现在降低3%-16%,而印度农业生产力将会降低29%-38%。气温和紫外线的变化也会影响农作物单产量,例如拉贾斯坦邦的高温天气常使水稻、小麦、高粱等粮食作物产量明显下降,2007年袭击印度北方的热浪曾经使旁遮普邦的棉花大幅减产。
气候变化对公众健康的不利影响已经开始显现。到目前为止,世界十大最致命的热浪袭击事件中有两起发生在印度。1998年和2003年的这两次高温灾害共致4441人丧生。气候变化还影响了热带疾病的扩散趋势、传播范围及其对公众健康的威胁。携带热带病毒的昆虫随着气温升高,逐渐开始向高海拔山区和高纬度地区扩散,造成疟疾等传染病在更广泛的地区肆虐。有研究显示,如果气温升高3.8摄氏度,相对湿度提高7%,那么蚊虫就可以全年在印度9个邦传染热带疾病。
气候变化导致自然灾害频发。根据联合国1994年灾害报告,印度是世界上灾害发生密度最高的十个国家之一。印度沿海各邦,特别是东海岸的古吉拉特邦极易遭受风灾;12%的国土易发生水灾;28%的土地容易受旱。气候变化使这些地区遭受自然灾害侵袭的可能性进一步增加。例如,降水强度和降水量增加可能诱发更多洪水灾害,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于2001年指出,南亚地区极端降水的强度可能会提高,而印度洋海水升温则可能导致马哈拉施特拉邦、卡纳塔克邦、安得拉邦、奥里萨邦、古吉拉特邦和拉贾斯坦邦发生更多的旱灾。
二、印度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
目前,印度政府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政策尚未系统化,相关的政策规定散见于中央和地方政府制定的某些法案和法规中,如《印度环境法》、《印度能源法》、《气候变化国家行动计划》等。这些法规和指导意见在把遏制和扭转气候变暖趋势作为目标的同时,更加重视保障印度的社会公平、扶贫问题和经济发展权利。在印度政府看来,唯有通过国民经济高速发展和民众生活水平的大幅提升,才能增强国家和民众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因此,印度气候变化政策是在经济和环境压力共同作用下的妥协产物。总的说来,印度对待气候变化问题时倾向于从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出发,强调责任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反对以牺牲自身发展利益为代价达成有关国际协议。在此笔者归纳总结出印度关于气候变化的十项基本政策,内容如下:
(一)印度在“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下承担相应的国家义务
气候变化的根本原因不是发展中国家目前的排放水平所致,而是发达工业化国家的排放积累形成的历史问题。因此,联合国气候公约规定发达国家必须大幅降低排放水平。依照“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京都议定书》给附件B国家制定了不同的减排目标,即综合减排目标是较其1990年水平降低5%。而且,针对发展中国家的这个减排目标本身没有约束性。印度认为其应当承担的义务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温室气体减排问题,印度以发达国家作为参照和上限,只能保证其人均排放量不超过发达国家的水平;二是气候变化的适应问题上,不能只把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关注重点放在削减排放上,如何适应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同样也是其确保印度国民福裕的主要义务。
(二)制定减排目标的基础是遵循公平正义原则
尽管联合国气候公约强调了公平与正义,但是这还没有对以后的谈判和磋商结果产生重要影响。该原则涉及气候权利的划分和区别责任的承担。但是印度政府认为,《京都议定书》签订后的国际磋商与谈判偏离了公平正义的主线,仅仅是在纠缠短期减排目标、实施方案、指导原则和运行机制上。毫无疑问,制定减排目标具有相当的紧迫性和现实性,但是这个目标必须建立
在公平分担的基础上。而且印度政府还认为,国际社会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中必须跳出数字游戏的局限,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针对发达国家的约束性中期减排目标作为长期规划的考量因素,这才能使公平正义原则得到真正的体现。
(三)不接受任何约束性减排目标
印度决不接受欧盟、日本和美国提出的发展中国家应承担20%-30%约束性减排任务的要求。印度深信约束性减排目标将会伤害其经济增长,削弱国家的扶贫能力。拒绝约束性减排目标并不意味着印度不做任何形式的减排努力,印度会根据自身国情和发展规划确立适当的减排方案。印度环境部长在2009年9月明确表示,印度准备给自己设定一个非约束性的减排目标。事实上,印度目前对外公布的气候变化国家行动计划的确没有任何法律约束力。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在西方发达国家施加的巨大压力以及中国宣布40%-45%的减排目标的双重影响下,印度已经宣布到2020年将排放强度在2005年基础上降低20%-25%,但是该声明实质上并没有撼动其非约束性排放目标的立场底线。印度将不惜一切代价保住这条底线。
(四)发达国家必须忠实并切实地履行气候公约规定的相关责任
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印度向来对发达国家承担的书面义务和实际履行的责任都感到非常不满。其理由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京都议定书》签订后许多发达国家不仅没有兑现减排承诺,而且排放量不降反升,例如美国在1992。2007年间的温室气体排放增加了20%(美国未加入《京都议定书》),日本增加了11%,加拿大在1990-2004年间排放增加了27%,澳大利亚增加了25%。因此,印度在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之前同中国、巴西和南非起草了一份联合声明草案,呼吁发达国家在2020年之前把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至少减少40%。二是发达国家至今未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支持和技术转让。在印度看来,温室气体减排、气候变化的适应措施、资金支持和技术转让是应对气候变化努力的四个有机组成部分,而且彼此不可分离。所以,缺乏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支持和技术转让的任何解决办法都是片面而失衡的。印度对支持的提供方式也有进一步要求,即资金支持和技术转让应当是单纯和额外的,既不能被当作援助加以对待,也不能采取市场机制的手段来实现。如果没有满足上述条件,印度便不会认可发达国家忠实并切实地履行了公约责任,自然印度也不存在做出更大让步的空间。
(五)制定具有包容性和可持续性的发展战略,避免贫穷者和弱势群体成为气候变化的受害者
贫困是导致部分民众对气候变化异常敏感的根本原因。由于他们缺乏必要的经济和技术资源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所以极端气候现象、相关自然灾害已经对其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例如,近年来在印度高温事件中丧生的大多数都是穷人和老人。气候变化造成的影响一方面将包括穷人、农业人口、低种姓人群在内的社会弱势群体进一步推向社会边缘,另一方面也加重了印度政府的扶贫压力,拖累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因此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印度新的发展战略必须充分考虑社会底层民众,将提高其生活水平和适应气候变化能力作为主要目标之一。
(六)加快利用可大规模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技术
不管是通过发展替代能源,还是减少使用化石燃料时的碳排放,技术都将成为降低排放的一种主要途径。尽管先进技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已经获得公认,但基于可行性、经济性和专利限制等方面的考虑,这些主要来自发达工业化国家的先进技术还无法在印度得到普遍应用。不过,印度政府于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致力于替代能源,尤其是可再生能源技术的研究。在中央政府非常规能源部的组织下,印度风能、小水电、生物质能和热电以及光伏技术的应用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甚至在风力发电方面超越了中国,装机容量达8696兆瓦,居世界第四位。风电装机容量到2012年将新增6000兆瓦,占印度全国装机总容量的6%。按照印度政府的计划,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到2013年将达到1000兆瓦。
(七)研发具备生态可持续性的高效率、低成本技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在向发达国家引进低碳技术遭遇种种障碍的情况下,印度政府格外重视本国的技术研发能力。这些技术不片面追求高精尖,重在实用、高效和低成本。在印度能源效率部和科技部的综合协调下,诸如印度技术研究所、印度科学研究所在内的各研究机构、实验室和大学纷纷建立和开展低碳技术的研发项目。节能照明设备、用于灌溉和发电的低速风轮机、电动汽车、摩托车和三轮车用四冲程发动机、生物燃料、垃圾发电、煤层气以及煤变油的多级加氢等各项技术,都能达到高效、低成本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目的,所以也成为印度科研部门当前的研究重点。
(八)建立新型市场机制,促进可持续发展
世界资源研究所最近的报告称,按照目前的势头发展,到2030年印度的能源需求将翻番。如果在提高能效方面进行适当的投资,如100亿美元,每年将可以节约1835亿度电,印度经济因此将获益无穷。基于这样的预测。印度的节能产业将形成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商机,建立相应的市场机制以指导和规范投资成为必要。此外,《京都议定书》确立的清洁发展机制(CDM)实际上也是一种市场化运作形式,允许发达国家以向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投资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方式来冲销其排放配额。自从1996年碳市场建立以来,全世界碳市场的交易规模和市值迅速膨胀,到2007年已经达到64亿美元。虽然印度反对以市场化机制实现资金援助和技术转让,但这并不妨碍其采取务实的做法。截至目前,印度在争取到的全世界32.83%的CDM项目的同时,其碳市场的发展速度也快得惊人,增速甚至超过了IT行业,不仅吸引了6.5万亿卢比的投资,而且到2012年便可创造20亿美元的收入。
(九)调动市民社会、地方政府、公私经济在内的所有力量参与实施国家气候变化政策
首先,印度政府采取措施引导社会进行低碳消费。如从2010年开始强制实施能效评级,先期对部分家电和照明设备的能耗进行标示认证,并在半年后将几乎所有电气设备纳入评级管理。印度能效局(BEE)此举的目的在于提醒、指导和调动包括消费者、企业、商业机构在内的全社会选择更有利于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绿色设备,提高国家气候变化政策的实施效果。其次,印度还通过立法方式强制某些机构和企业采取节能措施。例如2001年《节能法》规定,中央政府和邦政府须在某些情况下宣告某些机构和企业为高耗能单位,并可要求其委任专人负责节能管理、公布能耗信息及采取节能措施、遵守能耗标准等。此外,政府还有权禁止生产、销售、购买和进口不符合节能标准的设备。再次,印度政府通过信息技术、教育、培训的方式提升全社会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印度于1982年建立了公开的环境信息系统,向决策者、议员、工程技术人员、研究人员和普通公众提供与气候变化相关的各种信息资源。各个政府部门则组织相关的培训和教育项目,如农业部负责向农民传授合理处理人畜粪便以及如何借助简易设备(如太阳灶)来利用清洁能
源的知识,以有效降低农业生产生活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
(十)在联合国气候公约(UNFCCC)机制下保障发展中国家的权利。促进科技研发、资金支持、技术转让领域的国际合作
印度在气候变化领域开展国际合作有两个基本出发点:一是抵制发达国家向其强加约束性的减排要求,保护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权利。联合国气候公约认为,气候变化领域的合作必须首先承认“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印度通过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合作,增进交流和理解,强化上述共识,集体应对和处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矛盾和对立。2009年11月28日,中国、印度、巴西、南非与77国集团代表在哥本哈根气候峰会前夕达成一致协议,反对由发达国家提出的针对发展中国家的约束性减排目标。二是积极敦促发达国家承担资金支持和技术转让的公约义务。2002年第八次成员国会议的《德里宣言》再次重申了资金支持和技术转让对发展中国家的重要性。当然,CDM为技术转让和资金支持提供了市场化运作模式,但这与印度的期望值还有很远的距离。通过项目合作与能力建设来实现直接的、不附加条件的技术转让和资金支持,才是印度与发达国家开展气候领域合作的根本目的。
三、印度的气候变化国家行动计划
为推动应对气候变化措施的落实,并确保经济发展的促进措施能给气候变化带来正面影响,印度总理委员会于2007年制定了《气候变化国家行动计划》。该计划是印度气候变化政策中一份具有指导意义的纲领性文件,其重要性在于从国家层面将应对气候变化与促进经济发展两项任务结合起来,以相容共生的态度处理发展与气候变化之间的矛盾。不过,这项计划具有明显的片面性,主要反映在计划本身只将重点放在可再生能源开发和环境保护上,而对减排目标这样的实质性内容却只字不提。
(一)选择低碳化道路
《气候变化国家行动计划》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印度政府希望就气候变化问题采取更加积极的姿态。该计划确定的八项国家使命分别涉及太阳能利用、提高能效、可持续的人居环境、水资源、可持续的喜马拉雅生态系统、绿色印度、可持续的农业以及有关气候变化的战略知识。完成这些使命可以看做是印度整个气候变化政策所设定的中期目标,其实现不仅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而且从本质上讲还不是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最终答案。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国家使命大致可划分为积极应对措施和消极适应措施两大类。前者包括太阳能、能源效率和可持续人居等三项,是国家行动计划中反映印度选择低碳化道路的主要内容,简述如下。
1.太阳能利用:太阳能不单是作为可再生能源利用的一个子项,更被赋予了一定的扩展性,即促进并整合其他可再生能源技术的综合利用,例如生物质能和风能。印度打算通过热能发电和光伏发电两种方式利用太阳能,并在第十一个和第十二个五年计划期间逐渐形成规模,在城市、工业和商业设施的覆盖率达到60%-80%。这项雄心勃勃的使命意在使印度用20-25年时间把太阳能发展成有相当竞争力的能源产业,商业效益要足以抗衡化石燃料的影响。
2.提高工业能效:工业是印度最大的能源用户,占总消耗量的42%,同时它还是温室气体排放的第二大来源,占总排放的31%。2001年颁行的《节能法》为改进能效提供了法律依据,该法规定对九种高耗能产业实行定期考核,敦促其遵守相关能耗标准。政府也通过调整补贴的办法来引导部分企业主动实施节能改造,如化肥行业等。此外,通过改用液化天然气、技术升级换代的办法也可提高能效。估计到2031年,工业生产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将因此减少6.05亿吨。
3.建立可持续的人居环境:交通运输、商业以及住宅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也相当惊人,成为印度第三大温室气体排放来源。因此,这项国家使命将通过在居家和商业机构推广节能、处理固体废物和鼓励城市公共交通等方法来确保人居环境的可持续性,降低碳排放。一方面,政府要着力进行节能公共宣传;另一方面,还要积极开发包括节能建筑、材料、设备、照明在内的各种产品。如果按照印度《节能建筑规范》的要求,建筑能效将可提高50%。对于城市固体垃圾,印度政府将进一步提高其回收利用率,这样也能达到降低碳排放的效果。鼓励城市公共交通是解决现代城市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而导致出行量提高的最好途径。此外,印度政府还打算采取扩大生物柴油、压缩天然气使用范围、报废老旧车辆、推行更严格的车辆排放标准等综合措施。
4.其他措施:毫无疑问,上述三项国家使命将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和逆转气候变化趋势产生积极的影响。但它们涵盖的范围和所起的作用仍不够全面,因为作为温室气体排放首要来源的电力行业必须被纳入国家行动计划。目前,印度发电行业所用能源中有66%是化石燃料,而且这其中又有55%是有效利用率极低的煤炭。在这种局面未来50年内可能都无法改观的情况下,利用高新技术和替代能源改造电力行业显然更切合实际。这些措施包括:推广能提高煤炭燃烧效率的超临界技术和煤气化联合循环技术;建设以天然气为燃料的电厂;为核电项目开发快中子增殖和钍为燃料的热核反应堆;降低输变电损耗率;发展水电;开发其他可再生能源。
(二)提高气候变化适应能力
适应性措施、策略和政策可以帮助减轻无法逆转的气候变化带来的许多影响。据相关统计数据,印度目前用于提高气候变化适应能力的开支超过GDP的2.6%,主要用于农业、水资源、卫生保健、海岸基础设施和极端气候现象等领域。国家行动计划在选择低碳化发展道路的同时,也对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该计划确定了五项国家使命,分别为水资源利用、可持续的喜马拉雅生态系统、绿色印度、可持续的农业以及有关气候变化的战略知识,均与提高印度国家和民众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直接相关。具体而言,提高水资源管理能力能够帮助印度抵御强降水和干旱造成的影响;维持喜马拉雅生态系统、防止冰川过快融化、保护生物多样性能为印度提供稳定的淡水资源和生物资源;提高森林覆盖率、保护雨林的生物多样性,逐渐改变人们把森林作为燃料来源的习惯;加大对旱地农业、风险管理、信息共享和生物技术的关注力度,提高农业生产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保障粮食安全和经济发展;加强气候变化领域的科学研究和知识积累,建立和完善印度气候数据信息库,开发气候模型,以便准确预测气候变化趋势和极端气候现象。
印度政府为了提高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还针对极端气候加强了灾害应急管理措施。例如,在第十一个五年计划中把灾害应急管理的重点放在防灾、减灾和备灾工作上。采取三项具体措施确保防灾、减灾和备灾工作的实际效果,即在基础设施建设的设计中提高抗灾设计等级、加强灾害应急通讯网络的建设、强化中央和地方政府在灾害应急管理中的责任分工。原本主要由政府承担的灾害应急管理职责现在已经分配给企业、媒体、非政府组织和民众自治组织等社会力量。政府把灾害教育提到战略高度,大大提高了民众的意识和抗灾能力。此外,中央和地方政府还通过法制和能力建设来推进灾
害应急管理水平的提升。
四、中国与印度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开展双边合作的探讨
中国与印度具备气候合作的良好基础。中国与印度同为发展中大国,而且代表了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一致利益。这决定了中国与印度在应对气候变化上的根本立场是相同的。正如印度学者苏迪尔・切拉・拉扬博士所说,印度完全支持77国集团和中国的立场:《京都议定书》附件一的国家应履行它们在《京都议定书》和《巴厘岛行动计划》中的承诺,提出进一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的目标,同时向非附件一的国家提供技术和财务援助,帮助它们降低碳排放量。不仅如此,中印两国在气候变化中也面临着许多共同的问题,包括国内经济高速发展对能源需求旺盛、能源结构不合理、高度依赖石油进口以及煤炭等低品质能源所占比重偏高等。这种同命运、共患难的局面为两国合作寻求解决办法提供了前提和强大的动力。
中国与印度目前开展的气候合作总体上积极而健康,而且取得了实际的成果,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中印在气候公约框架内为汇聚发展中国家的力量做出了表率。中国、印度、巴西和南非四个主要发展中国家在哥本哈根峰会上共同提交了一份草案,反对发达国家提出的约束性减排目标。这种同呼吸、共进退的统一战线是保护发展中国家利益的最好武器,同时也能帮助发达国家清醒地认识到在气候问题上不存在发达国家主导的单边格局。二是两国在2009年10月就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合作达成了广泛协议,包括温室气体减排、技术转让、提高能效和可再生资源利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