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既有建筑绿色评价标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生态规划;民生关怀;生态城区;绿色社区
1. 前言
(1)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使得2012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2.6%,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城镇化发展关系到区域、城乡的统筹发展,关系到城乡居民的切身利益[1],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居民面临着住房、工作、交通、生活等不同方面的问题。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民生保障与居民幸福生活成为世界各国在城区规划发展过程中的重点关注之一。以人为本和生态保护应是城区规划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城区的发展应以居民在城区内的舒适生活为根本目标,指导优化规划布局、完善配套设施、创造舒适的室外环境、共享公共资源等成为实现民生保障与居民幸福生活的重要途径。
图1LEED ND民生关怀内容分析(2)本文主要关注城区开发过程中的民生关怀,首先分析了美国绿色社区认证标准(LEED-ND)、国内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对民生关怀的相关要求,然后对相关内容进行了对比分析,通过异同点的比较与研究对我国城区规划与开发进行思考,最后结合天津市解放南路生态城区的案例对城区规划中的民生保障进行了实践研究。
2. LEED评价标准中的民生关怀内容
美国LEED(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 Design)标准是美国绿建协会(U.S. Green Building Council)提出的以商业运作为主要运行模式的国际化的认证体系,包含街坊(LEED for Neighborhood Development)和建筑(LEED for New Construction, Core and Shell Development, Schools, etc)两个层面的标准[2]。LEED ND主要从选址及连通性、邻里模式设计等体现对民生关怀的关注[3],提倡紧凑型开发、选址在对私家车依赖少的场地、建设混合使用的邻里中心、规划混合收入人群的多元社区以及邻里学校,同时注重慢行系统设施与环境的建设,包括自行车交通网络与停放设施、可步行的街道、绿树成荫的街道、减弱区域内的热岛效应等(图1)。
3. 国家绿色生态城区标准中的民生关怀内容
《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征求意见稿)[1]民生关怀内容主要体现在对规划布局的优化控制和城区生活配套设施的合理配置两方面(图2),要求“城区内50%以上的街坊包含居住用地(R2类)、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A类)、商业服务业用地(B类)中的任意两类用地”,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完善科学,道路交通规划合理便于公众绿色出行。同时注重城区内混合收入人群的住房设置要求“城区中保障性住房套数占住房总套数的比例不小于20%”,“城区内公共(开放)空间应供大众免费使用。政府运营的公共开放空间全部供居民免费使用”,城区内设置技能培训中心,设置老年人社会服务设施。在慢行系统方面要求城区内规划建设连续的自行车和步行交通系统。在室外环境方面要求降低热岛强度等[5]。
4. LEED ND与国家绿标中的民生关怀内容对比分析
4.1LEED ND标准、国家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在民生关怀方面具有相关的要求,综合比较各标准中相关内容,其相同点主要体现在:
(1)LEED ND与国家绿色生态城区标准均鼓励临近已开发区域进行城区的规划与开发,充分利用既有城区的基础设施条件。
(2)均要求通过科学的规划布局为居民生活、工作提供便利的基础条件,空间上的短距离与通达性是居民生活便捷的保障,也是居民采用慢行交通方式出行的前提。
(3)均对室外环境、绿色交通等提出要求,通过创造舒适的微气候与室外环境,促使居民采取自行车、步行等慢行交通方式。
(4)均在居民共享公共资源方面提出要求,通过要求公共空间的可达性与共享性、混合收入社区的建设等实现社会资源的公平享用,从而在规划设计阶段确保对社会各阶层的民生保障。
(5)两个标准不仅关注合理的选址、完善的设施配套,而且重视规划过程中公众的参与,强调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公众的参与。
(6)均提出了无障碍设计要求,体现对特殊人群的关怀。
4.2其不同点为:
(1)国家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提出了历史文化的可持续性要求,关注规划对历史文物的保护以及城区有一定历史文化特色的既有建筑的保护与改造再利用。
(2)国家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提出了针对老年人群体的社会服务设施配套要求,表达了对特殊群体的关怀。
5. 生态城区规划中民生关怀的实践案例
综合分析国内外的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后,我们在具体项目实践中尽量采用各标准的优点而完善各自的不足,本文以天津解放南路生态城区作为案例进行分析。以人为本、服务居民是解放南路生态规划民生关怀方面的目标,生态规划中设置了民生保障一级指标,并在设置了对应的从属级指标对一级指标进行细化,通过区域、街坊、建筑三个层次的控制与实施来达到生态规划对民生关怀的要求(表1)。
6. 结论
LEED ND标准与国家绿色生态城区标准都在规划布局、设施配套、资源享用等方面体现了民生关怀,要求首先注重空间规划的科学与合理,实施混合开发,在空间上为居民便利生活提供前提条件;其次,要求对生活配套设施进行科学合理的设置,为民生保障提供必要条件;最后通过混合收入社区规划、公共设施的开放性、规划的公众参与等措施实现社会资源的公平共享。两个标准中民生关怀的理念与内容对城区规划与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具体实践可依托于生态规划、交通规划、景观规划等专项规划进行民生关怀相关技术措施的落实。
参考文献
[1]李迅,刘琰,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特征与态势,中国绿色建筑2013,2013年4月,P31~43.
[2]李宝鑫,刘小芳,李旭东,芦岩,关于绿色建筑与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中雨洪管理内容的对比分析,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冬季刊2012,P36~39.
[3]王有为,王清勤,赵海,曹博,学会标准《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编制简介,中国绿色建筑2013,2013年4月,P203~207.
关键词:绿色建筑;评估;设计原则;设计目标
中图分类号:TU1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绿色建筑的设计原则
(1)系统协同性原则。绿色建筑是其与外界环境共同构成的系统,具有一定的功能和特征,构成系统的各相关要素需要关联耦合、协同作用以实现高效、可持续、最优化的实施和运营;绿色建筑是在建筑运行的全生命周期过程中、多学科领域交叉、跨越多层级尺度范畴、涉及众多相关主体、硬科学与软科学共同支撑的系统工程。
(2)地域性原则。应密切结合所在地域的自然地理气候资源经济状况和人文特质,分析、总结和吸纳地域传统建筑应对资源和环境的设计、建设和运行策略,因地制宜地制订与地域特征紧密相关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设计标准和技术导则,选择匹配的技术。
(3)高效性原则。绿色建筑设计应着力提高在建筑全生命周期中对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 以减少对土地资源、水资源及不可再生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减小污染排放和垃圾生成量,降低环境干扰。
(4)自然性原则。强调在建筑外部环境设计、建设与使用过程中加强对原生生态系统的保护, 避免和减少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和破坏, 尽可能保持原有生态基质、廊道、板块的连续性;对受损和退化生态系统采取生态修复和重建措施; 对在建设过程中造成生态系统破坏的情况,采取生态补偿措施。在建筑室内环境调控设计中,采用适宜的措施引入自然要素。
(5)健康性原则。绿色建筑设计应通过对建筑室外环境营造和室内环境调控, 构建有益于人的生理舒适健康的建筑热、声、光和空气质量环境,以及有益于人的心理健康空间场所和氛围。
(6)经济性原则。基于对建筑全生命周期运行费用的估算,以及评估设计方案投入和产出,绿色建筑设计应提出有利于成本控制、具有经济运营现实可操作性的优化方案,进而根据具体项目的经济条件和要求选用技术措施,在优先采用被动式技术的前提下,实现主动式技术与被动式技术的相互补偿和协同运行。
(7)进化性原则(弹性原则、动态适应性原则)。绿色建筑设计中应充分考虑技术更新、持续进化的可能性,并采用弹性的、对未来发展变化具有动态适应性的策略, 为后续技术系统的升级换代留出操作接口和载体,保障新系统与原有设施的协同运行。
2 绿色建筑的设计目标
2.1 设计目标
(1)环境目标:采用更高的能源、资源和环境利用效率,削减建筑对传统能源的消耗,将建筑的环境影响控制在生态承载力水平内, 实现人居环境与自然生态的和谐。
(2)经济目标:在建筑全生命周期过程中,协调满足经济需求与保护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
(3)社会目标:将实现环境目标与人们的社会、文化、心理需求相融合,构建和谐健康的新生态文化。观念目标的特征表现为以下两方面:一是普适性,绿色建筑不应仅作为个别案例或实验性、示范性项目,而应广泛存在于人居环境中;二是系统性,绿色建筑是受多种因素影响和作用的复杂系统, 需在整合的时空范畴和专业领域, 由各相关主体在技术研发、经济支持、社会组织、管理决策各层面通过协同合作来实现。
2.2 评价目标
评价目标是指采用设计、建设、管理等手段使建筑相关指标符合某种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系的要求并获取评价标识。这是目前绿色建筑设计中常采用作为设计依据的目标。
3 典型性绿色建筑评估体系
3.1 美国LEED绿色建筑评估体系
3.1.1 评估体系类别
该体系有针对多种建筑类别的评估标准。主要包括新建筑项目(LEED-NC)、既有建筑绿色改造(LEED-EB)、商业建筑室内项目(LEED-CI)、建筑结构核心和外壳(LEED-CS)、中小学建筑、零售商业建筑、医疗设施、住宅(LEED-H)、社区邻里开发(LEEDND)等。
3.1.2 评估体系内容与等级
LEED评估体系最新的LEED2009版本主要从绿色选址(SS)、节水(WE)、能源与大气(EA)、材料与资源(MR)、室内环境品质(IEQ)、设计过程创新(ID)、地域优势(RP)等7个主题及主题下的若干指标,综合考察和评判建筑对环境的影响, 并根据各方面指标和权重打分,综合得出总分,将评估建筑分为铂金、金、银和认证四个等级。
LEED评分的原则是必须满足前提条件才能参评;选择条款并根据权重计算得分;累加得分计算总分。
LEED2009评估体系总得分是110分(LEED V2.2总分为69),各认证等级须达到分数为:认证级40~49,银级50~59,金级60~79,铂金级80以上。
3.1.3 评估体系的不足
LEED评估体系各指标间可相互补充,不同条目间的得分可替代抵消。例如某参评建筑室内环境品质部分得分很高,即使节能部分得分很低甚至得零分,只要总分达标后也能通过评估, 甚至有可能得到高等级的证书,这表明很多得到LEED认证的建筑在实际运行中并不节能,这是LEED评估体系的不足之处。
3.2 中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3.2.1 评价对象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适用于评价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中的办公建筑、商场建筑及旅馆建筑等。对住宅建筑,原则上以住区为对象,也可以单栋住宅为对象进行评价。对公共建筑,则以单体建筑为对象进行评价。
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包括绿色建筑设计标识和绿色建筑标识。申请绿色建筑设计标识的建筑应完成施工图设计并通过施工图审查, 符合国家基本建设程序和管理规定及相关的技术标准规范。申请绿色建筑标识的建筑应通过工程质量验收并交付业主投入使用一年以上,且未发生重大质量安全事故。
3.2.2 评价指标体系与等级划分
(1)评价指标体系:《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的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是按定义对绿色建筑性能进行完整表述,用于评价、比较已建成建筑物与定义的绿色建筑在性能上的差异,是依据国情、基于“四节一环保”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运营管理六大指标。由于目前国内与绿色建筑评价相关的基础数据库尚未建立, 各类指标内容主要是定性化条款。
(2)评价等级:《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规定,在满足绿色住宅建筑或绿色公共建筑所有控制项要求的基础上,按满足一般项数和优选项数的程度,将绿色建筑划分为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三个等级。
3.2.3 评价实施
我国绿色建筑评价工作包括绿色建筑星级评定以及标识的申请、授予、管理等工作。
(1)管理机构:经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授权,由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开展绿色建筑评价工作; 由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绿色建筑研究中心负责评价工作的日常管理和具体实施; 由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绿色建筑与节能专业委员会作为绿色建筑评价的技术依托单位。
(2)申报主体: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申请应由业主单位或房地产开发单位提出。鼓励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物业管理等相关单位共同参与申报。
(3)申报方式:采用网上申报形式,申报单位登录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网, 进入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网上申报系统,按要求进行申报。
3.2.4 评估体系的不足
(1)条款中定性指标较多,可用于精确评价的定量指标不足, 造成对一些内容的评估缺乏明确的数据依据;(2) 在标准的整体架构中尚未有针对生态效益、排碳量等数据的计算和量度的条款内容和技术支持;(3)标准覆盖的系统不完整, 标准主要用于评价住宅建筑和办公、商业等部分公共建筑,对农村住宅及其他类型公共建筑的评价标准缺位,需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关键词 绿色建筑 暖通空调设计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世界各国对建筑节能的关注程度日益骤增。绿色节能建筑成为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浙江大学医学院妇产科医院科教综合楼是浙江省第一座申请绿色建筑设计的医疗建筑,于2009年完成并通过绿色二星级建筑设计审查。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科教综合楼总建筑面积为38685m2(其中地下室面积为11600m2),地上12层、地下3层,总建筑高度为45.9m。地下一至三层为车库及设备用房;地上一层为住院大厅、药房、医技用房;二层至四层为各科门诊、手术、分娩、新生儿ICU等用房,五至十一层为各科病房;十二层为职工食堂及厨房。
本设计采用省标DB33/1036-2007《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作为依据,结合本项目实际情况,在以下几个方面体现了绿色节能建筑设计的特点。
一、室内设计参数确定
室内设计参数符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第5.5.1条及5.5.3条,见表1。
二、空调冷热源设计
经计算,建筑夏季总冷负荷为3769kW,冬季总热负荷为2563kW。
一层弱电机房选用一台商用空调,室外机设于五层局部屋面。
二层6间B超室选用一套变频多联机组,室外机设置于五层局部屋面。
三层检验科化验室选用一套变频商用空调,室外机设于五层局部屋面。
三层的分娩手术室、NICU、四层手术室及生殖中心为洁净空调系统,对其单独设一台制冷(热)量为750kW的风冷热泵机组冷热源,并与大楼中央空调冷热源相连。两间新生儿ICU及隔离ICU的净化机组冷热源采用两套系统,一套为洁净空调冷热源,另设一套制冷(热)量为350kW的风冷热泵机组作为备用冷热源,设于机房层屋面。
十一层高级病房、十二层餐厅及厨房设变频多联空调。共选用五组变频多联空调室外机,设置于机房层屋面。
为保持屋面美观、整洁,机房层配电用房、电梯机房、机房层备用房间选用一套变频多联机组,室外机设置于机房层屋面。
大楼其它部位采用水系统中央空调。空调冷热源采用风冷螺杆式热泵机组,共选用四台制冷量为750kW带全热回收型的风冷热泵机组;置于机房层屋面。要求机组空调供回水温度夏季7~12℃,冬季45~40℃;热回收机组卫生热水供回水温度55~50℃。风冷热泵机组选用R407C冷媒,变频多联机组选用R410A冷媒。空调冷热源设计参数,见表2。
空调冷热源多样性设计,既满足医院的使用要求,又可以使空调全年灵活运行,结合水系统的分区域控制,符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第5.2.3条及5.2.12条,所选用空调冷热源机组的能效比符合《公共建筑节能标准》及《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第5.2.2条。
三、合理利用热回收技术
选用4台带部分热回收功能的风冷热泵机组,夏季回收的热量经水热交换后供大楼卫生热水(婴儿洗澡)使用。
二至十二层外区与内区新风系统分别独立设置,内区新风机采用全热交换型水系统新风机(带旁通),空调季节新风经全热交换及冷热处理至室内等焓点后送入室内,过渡季节使用全新风。既有利于内区房间空气质量保持良好,又达到节能运行的效果。
以上设计符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第5.2.14条及5.2.10条的要求。
四、空调水系统设计
本工程共设置了6个水环路系统。由集分水器接管路至各末端空调设备。
空调水系统运行:空调冷热水系统采用一次泵、主机定流量、末端变流量的形式;分、集水器间设压差旁通装置,通过压差控制器检测系统供回水压差,适应对电动两通比例调节阀的变流量调节,从而达到对风冷热泵运行台数控制及负荷的自动调节;风机盘管回水支管上设电动两通阀,由室内恒温器控制启闭;新风空调箱的回水管上设电动两通比例调节阀,由送风温度控制比例调节;水系统供回水温差为5℃;空调水系统输送能效比为0.0169。
空调水系统计量:在机房层分水器各出水管路上、五~十层各层空调水供水管路上及一层药房等对外营业用房供水管路上设置能量表,实现对各个环节空调耗能值的计量。
以上设计符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第5.2.5条及5.2.13条的要求。
五、空调风系统设计
地下室一层配电房、一层大厅为大空间场所,采用全空气系统。全空气系统中,定风量可调新风比,过渡季节实现全新风运行,空调机组的新风支管及回风支管上分别设有调节阀,新风管尺寸按机组最大出风量设计,通过调节新风阀及回风阀的开度,把新风比控制在30%~100%范围内。其它房间采用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由风机盘管配套送风口侧送风或顶送风,同时送入适量新风。
洁净空调系统:换气次数按规范设计,风系统为低速全空气系统。气流组织为上送双侧下回,送风口为高效过滤风口,回风口为阻尼风口。选用组合式空调机组,机组内设混合段、初效段、表冷段、中间段、加热段、加湿段、送风机段、消声段、中效段、送风段。
以上设计符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第5.2.11条的要求。
六、其它节能设计
风机单位风量耗功率 ≤0.32;空调水管及风管保温材料均选用橡塑保温材料,保温材料传热系数:≤0.036W/m.K(20℃);风管绝热层最小热阻大于0.74;地下室设一氧化碳浓度报警装置,并与排风机连锁控制,地上各层设二氧化碳浓度报警装置,并与各层排风机连锁控制。
以上设计符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第5.2.13条及5.5.14条的要求。
发展绿色建筑是现实之需
中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2013年全球人类活动碳排放量达到360亿吨,其中我国的碳排放总量最大,占29%。2014年APEC会议期间,中美发表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国计划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且将努力早日达峰,并计划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左右。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将是我国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我们国家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期,2013年末全国城镇化率已达到54.77%。建筑业将成为未来20年用能的主要增长点。据统计,每提高1%城镇化率,新增建设用地1004平方公里,用水17亿立方米,新增能耗6000万吨标准煤,新增钢材、水泥、砖木等建材总重量达6亿吨。我国建筑能耗占全社会终端能耗的比率已从1978年的10%发展到2010年的27.5%。
目前,全国既有建筑面积总量超过400亿平方米,每年城镇新增建筑面积达到20亿平方米,预计到2020年新增建筑面积总量将近200亿平方米。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中国建筑能耗还将持续增加。
为切实转变城乡建设模式和建筑业发展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我国于2006年颁布实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明确提出“绿色建筑是在建筑的全寿命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开启了绿色建筑在我国发展的重要篇章。
近10年来,我国绿色建筑标准体系经实践检验,正向着系列化、全程化、地方化趋势发展;业界日益重视绿色建筑领域“城区-片区-单体”全空间尺度及“规划-设计-施工-运营”全时间周期的产业技术研发。我国绿色建筑从浅绿到深绿、从点绿到泛绿,绿色建筑在我国蓬勃发展,渐入佳境。
自国务院颁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提出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是“城镇化与城市发展”领域中优先发展主题以来,绿色建筑在我国已历经10年发展。十年来,我国绿色建筑经历了从设计评价到运营标识、从小范围试点到大面积推广、从单一评价标准到不断健全的标准体系,实现了超越性发展。发展绿色建筑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是国家实施节能减排战略的重要途径。
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的通知》([2013]1号)、《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十二五”绿色建筑和绿色生态城区发展规划的通知》(建科[2013]53号)先后,标志着我国绿色建筑已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
截至2014年底,全国已评出2400项绿色建筑标识项目,总建筑面积近3亿平方米,其中设计标识项目2245项,运行标识项目155项(如表1)。
2400项绿色建筑标识项目按地域分布,由于经济发展水、气候条件等因素,江苏、广东、山东、上海、河北等省市绿色建筑标识项目数量位于前十位(如表2)。有研究分析过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数量与宏观经济因素的相关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数与国民经济的关系是:当地GDP、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越高和人口越多,获得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项目数量越多。
引领经济绿色转型
随着城镇化率的不断提高,建筑业对国民经济和就业的拉动作用不断增强,已经成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并具有关联度大、产业链长、集成度高、附加值高、社会贡献拉动效应显著的特点。统计数字显示,1980年至2010年,建筑业总产值由286.93亿元人民币发展到的95206亿元人民币。建筑业从业人数由854万人增加到3597万人。建筑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多年稳定在5.5%左右。
在我国建筑产品成本中,70%是材料消耗,可带动建材、冶金、化工、石油、森林、机械等50多个相关产业,而室内装修、家具陈设等也是建筑业的重要附属产业。节能环保型建筑材料、装备、技术与产品的开发与应用,可再生能源技术综合应用的推广,绿色服务产业的培育,是我国形成高效合理的绿色建筑产业链必将采取的重要举措。从产业链来看,涉及到节地、节能、节水、节材、环保和其他,具体包括规划、设计、勘察、认证、检测、研发、建材制造、设备制造、建筑建造。
大力推广绿色建筑将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若每年新增建筑面积中10%推广绿色建筑(以每年10亿平方米建筑规模),以每平方米绿色建筑新增200~400元的投资计算,每年新增的绿色建筑将新增200~400亿元新技术产品的产值,同时提升了总价值达3000亿元建筑的总体建设水平,满足了广大用户对绿色建筑的巨大需求。新建的绿色建筑将比现有的建筑节能10%以上,年节电量将达1045kwh,年节能量折合标煤10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400万吨。
着力发展绿色建筑产业,引领我国经济实现绿色转型,对于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是有牵动作用的。抓住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这个龙头,发展绿色建筑产业,加强科技创新,有利于带动孵化新兴产业,促进整个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引领我国经济实现绿色转型。
关键词:国内外;绿色建筑节能标准;对比分析
中图分类号:TE08 文献标识码:A
1国外绿色建筑节能标准
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对绿色建筑的节能工作极为重视,不但起步时间早,绿色建筑及节能标准体系健全,而且还通过不断的修改、修订来不断提高绿色建筑节能标准的水平,总之,发达国家的绿色建筑节能已经逐步跨过了主动式绿色建筑节能的阶段,正在陆续进入被动式绿色建筑节能的崭新阶段。
1973年能源危机后仅一年,法国就出台了本国的绿色建筑节能标准,将新建建筑的节能目标设定为25%,这一量化做法成为欧洲乃至全球各国的绿色建筑节能标准制定中的统一模式,我国目前也沿用了这种模式。1982年,法国绿色建筑节能目标提高到50%,并开始对公共建筑和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提出了明确的节能标准。1989年,法国再次提高了绿色建筑节能标准,将节能目标规定为75%,在绿色建筑节能领域法国已远远走在了世界各国的前列。到目前为止,法国在绿色建筑节能技术和建材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围护结构采用了结构墙体与保温材料合一的先进工艺,采暖设备的热效率也达到80%以上,绿色建筑节能方面的卓越表现使得法国的建筑能耗在国内总能耗的比重降低到了约25%。
德国政府非常重视绿色建筑节能领域的立法工作, 2009年,德国国会通过了第三版《建筑保温法规》,即EnEv2009,进一步提高了绿色建筑节能标准,要求在原有的能耗基础上再降低30%,该法规的核心思想是,在控制单项建筑围护结构的最低保温隔热指标的同时,强化对建筑物屋顶能耗的控制,并实现严格有效的总体能耗控制。该法规规定的强制性要求有:试行建筑能耗定量化及建筑能耗证书系统。新建住宅必须提供采暖所需能耗量和住宅能耗核心值。
2国内绿色建筑节能标准
80年代初,我国开始了绿色建筑节能的研究和实施工作。1986年,我国了第一部绿色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民用绿色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JGJ26-1986,开启了绿色建筑的启蒙时代。2005年,《公共绿色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的绿色建筑节能工作在设计阶段进入全面实施阶段。2006年,随着《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颁布实施,绿色建筑在我国的制度建设开始逐完善,各项支撑措施体系完善建立,我国的绿色建筑事业随着标准建设的深入进行而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1)《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经历了两次修订,每次修订都伴随着我国建筑节能标准的跨越式提高。1986年标准规定我国的建筑节能目标是30%, 1995年标准则规定2000年建筑节能目标为50%。即要求新建建筑必须在1980-1981年当地通用设计的基础上节能50%,其中建筑节能30%,采暖系统节能20%,建筑物耗热量指标控制在20.5W/m2
以下,该标准同时对护传热构件的气密性、热桥和地面以下墙体的保温性能都做了要求。
(2)《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1993:根据1993牟建设部正式颁布的《建筑气候区划标准GB50178-1993》,我国气候区划分为为严寒和寒冷地区、夏热冬冷地区、夏热冬暖地区、温和地区。《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对热工分区的设计要求做出了规定,并对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设计标准进行了细化;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这是对国家民用建筑设计标准的
最低限度的热工要求。
(3)《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该标准先后颁布了两个颁布,即2001版及2010版。2001版标准指出居住建筑通过采用增强建筑围 ,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和提高采暖空调设备能效比的节能措施,在达到相同的室内热环境标准的情况下,与未采取节能措施相比,采暖空调能耗节约标准为50%。
(4)《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该标准是我国制定的第一部针对公共建筑节能的设计标准,是在总结多年来民用建筑建筑节能标准应用的经验基础上,吸取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绿色建筑节能最新研究成果,针对能耗大户公共建筑量身定做的设计标准,在指导我国公共建筑节能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该标准根据我国公共建筑能耗明显大于普通建筑的现状,制定了合理的节能目标和公建筑节能设计参数,较好的在为绿色建筑节能管理机构和设计人员提供了方便的计算和审核依据。该标准在绿色建筑节能设计中,引入了两种计算模型,即"规定性指标方法"和"性能性方法",分别采用了定量和定性的方法,较好的解决了软件计算与人为认定之间的矛盾,也消除了建筑设计中采用单一计算方法所带来的呆板、枯燥的建筑类型。该标准首次提出了制冷机组的"规定性指标方法",在符合国家能效标准和制冷机组的能效限值基础上,这样的规定使我国制冷市场中的先进设备有了用武之地,对制冷事业也是一个有力的推动。
(5)《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06年,我国颁布《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标志着我国政府主导的绿色建筑评价工作全面展开。2008年后,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公室先后组织修订了《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实施细则》,制定了《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补充说明(规划设计部分)》和《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补充说明(运行使用部分)》,将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标准体系进一步趋于完善。
(6)《民用建筑节能条例》:2008年10月1日起开始实施,对新建建筑、既有建筑及改造、建筑用能技术做了统一的规定。
(7)《公共机构节能条例》:2008年8月1日起开始实施。
3国内外绿色建筑节能标准对比
3.1管理体制的差异
发达国家的绿色建筑节能是一种以市场力量推动为主、政府为辅的二元制经济,具有极强的社会公益性,政府在推动和引导上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发达国家大多建立了负责建筑节能的政府机构,并成立相应的建筑节能标准管理机构,通过发挥政府职能不断强化建筑节能标准的发展,市场经济的力量则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这样的管理体制既能实现政府的管理和引导职能,也充分发挥市场力量和社会资金的作用,将政府部门从繁杂的事务中解脱出来,更专心的为市场提供支持。我国当前的绿色建筑节能管理体制,主要还是政府主导,市场力量极为微弱。相比之下,我国的政府承担的责任更大,而效果却相距甚远。
3.2节能标准体系的差异
发达国家的绿色建筑节能标准体系相对完善,与法规、政策能过互为支撑,互相配套,在标准的制定和实施上具有较高的效率。发达国家在制定标准时,相互间的协调非常好,每一个标准前都要充分征求关联部门的意见和建议,虽然反复时间相对较长,但是制定的标准相对科学,执行中阻力极小。而我国的标准体系往往与法律脱节,在工作中的法律依据往往缺失。
目前国内与建筑节能相关的法律仅有《建筑法》和《节约能源法》中的只言片语,没有专门针对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的法律。而我国目前的建筑节能标准,主要还是集中在设计阶段,对运行阶段、能效标识、新能源利用等方面的标准还很欠缺,绿色建筑内的这些指标在实施中往往遭遇标准不明的困境。
3.3建筑节能标准的管理差异
美国的建筑节能法规推行新建建筑节能的市场准入制度,从设计之初就设立了准入门槛,直到施工、运行都有严格的法规来约束,节能管理做到了全程严格执行。新建建筑必须先后通过设计方案的节.能审核、施工中必须严格按节能法规和节能方案实施、竣工验收时必须通过能源审计。这一系列的程序确保了新建建筑能达到国家规定的建筑节能标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虽然也有相应的审核制度,但在执行中力度偏弱,各方的意识不强,在竣工验收阶段仅依靠过程验收文件来验证建筑的节能性能,增加了作假的几率,不利于建筑节能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田斌守.绿色建筑节能检测技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关键词】绿色建筑;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1. 划分绿色建筑经济评价项目
(1)在“绿色建筑经济评价体系”中不涉及有关“节地”方面的分析和评价。首先,绿色建筑的土地利用、规划以及建筑的选址、交通等方面的内容主要是通过设计阶段的设计与优化实现的,虽然对于土地利用的优化是绿色建筑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但是其与普通建筑对土地使用和优化的内容并无太大差异,尤其是在经济性方面的表现并不十分明显。绿色建筑的主要特征之一就体现在对于室内外环境的改善和优化,但是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不同的是,“绿色建筑经济评价体系”关注于绿色建筑的成本与效益,而影响绿色建筑室外环境与室内环境的很多因素都是相互联系、共享的,为了计算简便和直观、避免重复计算、简化计算过程,在绿色建筑经济评价中将室外环境与室内环境的分析整合在同一模块中。
(2)同时,由于绿色建筑的间接效益主要体现在由于室内外、外环境改善而带来的健康成本降低、生产率提升、满意度提升等方面,本项中分别对声、光、空气质量、电磁环境等几方面所带来的间接效益进行评价,将室内外的热环境的采暖、防护结构、可再生能源等项目同时并入“节能与能源利用项”的经济评价中,利于统一计算单位,避免重复计算成本,从而突出评价重点。全面的反映绿色建筑的优越性和经济性。
(3)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的经济效果在整个绿色建筑生命周期里所占比重不大,集中体现在在初始投资阶段和拆除回收阶段,“绿色建筑经济评价体系”可以把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有关的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可循环建材,二是废弃物原料及既有可利用结构、材料,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材料节约的费用、可循环建材的回收价值、可利用既有材料所节约的价值等。
(4)《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的“节能与能源利用”项目主要包括空调系统、采暖系统、照明及节电等几方面。本文中的“节能与能源利用”项包括空调系统、采暖系统、照明及节电、建筑主体节能、可再生能源等方面进行经济评价,空调系统与照明节电等的收益都可以通过电价的形式度量与评价,也可以简化计算,采暖、空调、建筑主体、可再生能源等都关系到建筑室内外热环境,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关于室内外热环境评价合并在此项,便于计算间接受益,使评价更直观、准确,故如是安排“节能与能源利用”项。
(5) “绿色建筑经济评价体系”将节水与水资源利用有关的内容分为两类,一类是节水系统,包含关于节水的技术、材料等方面的内容,在效益测算时主要以节约的水量与预期水价为标准,结果较为直观。第二类是非传统水源,其中包含再生水、雨水等非传统水源的利用,其成本特征主要体现在初始投资的设备及材料费用上,效益测算主要通过非传统水源带来的替代效应折算成市场水价为标准。
(6)在绿色建筑的全生命周期里,运营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其体现出的经济价值也是绿色建筑的主要特点之一。其经济特征主要体现在设施的维护、垃圾处理以及智能化系统和安保系统所带来的间接效益,包括绿色建筑舒适度的提升、对于用户健康的影响,维护成本降低等。
2. 绿色建筑经济评价体系框架的建立
(1)本文所建立的绿色建筑经济评价体系旨在提供一种基于经济性视角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可以作为现有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良好补充,充分体现绿色建筑在全寿命周期的经济特性,其主要特点如下:由于目前我国绿色建筑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绿色建筑项目非常少,大部分还集中于对既有建筑的改造以实现部分绿色功能的阶段,这样就需要一种评价,仅对改造的部分进行经济评价。处于以上考虑,本评价体系的设计使得每一类评价项目可以进行独立的经济评价,并能够独立体现出一定的经济参数与特征,为绿色建筑的改造项目提供经济评价支持。同时,针对功能设计较全面的绿色建筑,也可以进行整个项目的综合经济评价,同样得出总体的经济评价参数,使得本评价体系实现对新建和改建项目进行评价的功能。
(2)本评价体系的设计初衷是能够较为全面的为决策者提供绿色建筑的经济特征,故评价结果需要有详细的经济数据,如绿色建筑经济评价的生命周期差额成本现值、生命周期差额效益现值、差额收益费用比、差额投资回收期等。同时,评级结果还应能够以较为简单直观的形式体现经济特征,便于决策者进行比较和归类,故评价结果要有简约的表达形式,如分级评价、打分评价等。这类形式的评价体系应用较广,目前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就是采用一星至三星的分级评价体系,美国的LEED评价体系是采用铂金、金牌、银牌、认证级为标准的分级评价体系。本评价体系的评价结果将以“绿色建筑经济评价表”结合分级认证的形式输出,将定性与定量化的结果溶于一体。
3. 绿色建筑经济评价指标的选择
通常,绿色建筑初始投资的费用与传统建筑相比都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但在运营阶段中它所体现出的资源节约和健康效益又能弥补初始阶段的投资增加费用,所以通过绿色建筑与传统建筑的相互比较才能更好的体现它的优势。在比较的过程中,绿色建筑的数据首先必须建立在传统建筑的基础上,计算出绿色建筑在各阶段相对于传统建筑的费用和效率的变化,在共同的折现率与研究周期的情况下,用相应的经济指标评定绿色建筑在经济上的可行性,最终为决策提供帮助。本文从国民经济评价的角度对绿色建筑的费用和效益进行分析,以社会折现率为资金折现的计算标准,采用以下指标作为评价的依据。
【关键词】绿色建筑;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建筑维护结构
在《大且绿――走向21世纪的可持续性建筑》一书中,绿色建筑被定义为:通过节约资源和关注使用者的健康,把对环境的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的建筑,其特点是有舒适和优美的环境。[1]绿色建筑中的“绿色”并不是指日常所见的屋顶花园、立体绿化等,而是指一种对环境无害,能充分利用环境自然资源与环境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建筑概念象征。
绿色建筑的核心思想是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入建筑领域,“四节一环保”,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在全球推进节能减排的大进程中,绿色建筑作为建筑领域可持续发展的主导路线正以蓬勃之势迅速发展,为贯彻执行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国家发展战略政策,引导绿色建筑健康发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于2007年8月出台了《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试行)》(建科[2007]206号)和《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试行)(建科[2007]205号)。新版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于2015 年 1 月 1 日已正式实施,新标准在适用范围、评价体系和技术创新等方面都进行升级,实现了定性判断到定量判断的大幅度跨越,广州全面执行新国标,绿色建筑发展进入2.0时代。[2]
广州市国家绿色建筑示范项目有广州亚运城综合体育馆、番禺中心医院、广东科学中心等,然而目前绿色建筑大多是针对新建建筑而言,对既有建筑尚未提出比较明确的绿色改造概念。我国既有建筑存量巨大,建筑能耗偏高,绝大部分既有建筑都存在结构部件老化问题,环境负面影响偏大,社会生活环境质量有待改善。在城市更新发展进程中,受技术、经济效益及价值观念等因素制约,对于既有建筑大多还是采取了“大拆大建、推倒重来”的模式,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广东省作为中国的第一经济大省,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文化迅猛发展,同时能源紧缺且消耗量巨大,发展绿色建筑已成为推进节能减排、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美丽广东的重大战略之一[3]。既有建筑的绿色改造成功案例对于绿色建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某项目位于广州市,原建筑旧貌为一个即将拆除的的旧工业建筑,其中包括一栋办公建筑、一栋宿舍,两栋厂房和一个钢结构建筑。后经过建筑立面、内部空间等优化改造以及多项绿色先进技术的应用,其办公楼成为了获得国家绿色建筑二星级设计标识的既有建筑。
建筑能耗通过维护建筑维护结构散失的能量在整个建筑能耗中占较大的比重,世界各国的建筑节能工作重点之一就是如何提高建筑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该项目办公楼外墙基体材料为灰砂砖,经检测原外墙传热系数值为2.3W/(O・K),绿色改造后外墙采用25mm厚挤塑聚苯板加10mm空气间层内保温处理,且外墙饰面砖均采用太阳辐射吸收系数低于0.65的浅色饰面砖,实测外墙传热系数值为0.91W/(O・K),满足设计值0.96 W/(O・K)的要求。就一般建筑而言,门窗面积约占建筑维护结构面积的30%,而门窗的能耗约占建筑围护结构损失的50%,是影响建筑热环境和造成能耗过高的主要原因,应用节能门窗对现实建筑节能十分关键[4]。该项目原采用普通推拉铝合金窗,绿色改造后合理布置中空玻璃加内置百叶遮阳窗和热反射镀膜玻璃外窗,经过实测中空玻璃加内置百叶遮阳窗的传热系数为3.6W/(O・K),依据《建筑外门窗保温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外窗传热系数定级为3级,其5mm白玻+19A+5mm白玻中空玻璃可见光透射比为0.78、遮蔽系数为0.85,自然采光效果好。屋顶作为建筑维护结构的组成部分之一,提高建筑屋面的保温隔热能力,能有效地阻挡室外热空气传递,减少空调能耗,有利于改善室内热环境,绿色改造后该项目办公楼采用30mm厚挤塑聚苯板作为屋面的隔热处理及30%以上种植屋面,既可以形成屋顶保温隔热层,又为员工生活增添多一点绿色景观,环境舒适感提高。计算维护结构能耗权衡判断节能效率为52%,满足《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广东省实施细则的要求。
该项目办公楼照明设计上采用了放射式供电方式,采用高光效光源、高效灯具及电子镇流器,而一般工作场所采用细管径直管荧光灯、LED灯和紧凑型荧光灯。办公室、值班办公室等处的照明采用就地分区设置照明开关控制,走廊采用节能型控制开关。经实测,办公室平均照度为308.62lx、照明功率密度为4.6W/O,一楼楼梯间平均照度为76.47lx、照明功率密度为1.4W/O,满足《建筑照明设计标准》。
该项目办公楼在内部空间优化设计上多处采用大开间和灵活隔断设计,节省材料同时提高空间使用效率,辅助设计加开高窗,室内自然通风较好,各层室内空气流速均在1.5m/s以下,完全满足人员活动舒适要求。
此外该项目还应用了雨水回收利用系统、太阳能热水系统建筑一体化设计、智能化控制及能耗监测系统、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太阳能路灯及草坪灯、空气质量监控与新风系统、透水地面及雾森系统等多项绿色建筑技术,加上配套岭南风格园林景观设计,采用适合于本地气候的乔、灌、地被复层绿化方式,形成了一个通透敞亮环境舒适的岭南风格绿色建筑。
该项目在整个既有建筑的绿色改造升级过程中,充分结合广州地区的特色,岭南风格园林规划定位,针对夏热冬暖地区优化建筑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改善建筑内部空间的布局,应用建筑立体绿化种植技术、可再生能源建筑一体化等绿色建筑节能技术,为城市的既有建筑进行绿色改造起到了示范性作用。中国城市化飞速发展,建设领域应该摒弃过去对既有建筑大拆大建的模式,充分发挥绿色建筑设计的资源利用3R原则 (减量Reducing、重用Reusing、循环Recycling)、环境友好原则、地域性原则[5],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 戴维・纪森,大且绿(走向21世纪的可持续性建筑)(精).林耕,刘宪,姚小琴译.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05.
[2] 李鲁健,广州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2014年第6期总105期. 广州市建筑节能与墙材革新管理办公室,2014.12.
[3] 马维娜、梅洪元,我国绿色建筑技术现状与发展策略,建筑技术,2010.07.
关键词:绿色建筑,工程实践,优化决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K82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所谓绿色建筑是指那些在整个使用过程中,能够极大实现能源节约、环境保护、适宜人类健康居住、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在文献[3]中的《中新天津生态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明确的指出绿色建筑的评价指标体系,这些指标体系包含了节约用地情况、能源节约与利用情况、水资源节约与利用情况、材料节约与利用情况、建筑的室内外环境状况等。
绿色建筑是在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环境问题与能源问题的背景下提出的,因其能够极大的提升建筑的节能环保功能,其应用和推广必将对能源紧张局面起到极大的环节作用,对环境破坏起到有效的遏制和改善作用。然而,由于绿色建筑是一个新近兴起的理念,在现实的实践中严重缺乏具体的实践方法,从而使得我国在绿色建筑方面的理论以及实践仍然停留在初始的概念阶段。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通过引入一个理想化的绿色建筑模型,通过技术、经济、环境、效能的评估,决策和优化建筑方案,使得现实中的建筑在既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最接近于理想中的绿色建筑
绿色建筑概述
具体来讲绿色建筑体现了低碳、环保、全寿命与和谐的特点。绿色建筑即包含了低碳环保的理念,同时又区别于低碳环保,它是一个比低碳环保范围更大的概念,其既包含了建筑本身的舒适健康性以及资源与能源合理利用性,同时又有全寿命的概念。全寿命是指在整个建筑使用生命期限内,建筑都能够实现健康、使用、高效的功能,及时在建筑报废阶段,其废料也不会对环境造成影响。在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性方面,绿色建筑倡导创造自然,从而使得人类更好的生活在其中,倡导工程建设与自然的双赢,而不仅仅是对自然能源与资源的消耗。
绿色建筑模型的建立与经济技术影响
绿色建筑模型
现有的条件下,绿色建筑只能存在于试验模型状态,无法实现完美意义上的绿色建筑。高效的土地利用、较低的能源消耗、较好的人类居住环境、有利于改善自然环境只有达到这样的标准才能成为绿色建筑。在研究绿色建筑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考虑现有的经济与科技因素。客观的来说绿色建筑实践在现有的各种条件限制下是无法实现的。即使是在实验室状态下,其实现仍然存在较大的限制。
绿色建筑受限于经济条件并与经济同步发展
绿色建筑的施工建设,首先涉及到的问题是工程投资问题,探讨工程投资问题就不得不考虑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投资是绿色建筑创建的重要方面,然而,一项绿色建筑的全寿命运行不可能依靠无休止的投资进行完成。理论上依靠可再生能源,比如太阳能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但太阳能仍涉及到收集、储存、利用等多个环节的投入,这样无休止的运行下来,势必造成极其沉重的经济负担。因而,适当的投资是现有经济水平条件下建设绿色建筑的主要思路。当然,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绿色建筑的投资会不断增加,建筑也会变得不断绿色。
绿色建筑受限于科学技术条件并与科技同步发展
绿色建筑各项功能的实现离不开科技,科技是绿色建筑不断具体化的重要保障。例如,高层建筑与城市化是现阶段城市用地节约的重要途径,然而,高层建筑与城市化虽然解决了节地问题,同时也带来了热岛问题,给自然环境带来了极大的不利影响。如何即实现节地又实现与环境的和谐共生,这是现阶段的一个难题。当然随着人类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这个问题将会在不久的将来被一一解决。
现有条件下的绿色建筑模型
鉴于绿色建筑受到来自经济与科技条件的限制,并且伙同经济与科技的发展而发展,因而,为引导工程实践看齐于绿色建筑理论,有必要建立现有经济技术条件下的绿色建筑。在选址、节能、节材、环保等各个细节树立标杆,区别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评价的思路,应当从各种技术、材料的选用出发,列举出应该达到的和应该避免的方案,建立各个环节具体的标准做法或者推荐做法,从围护结构到设备选用,从材料推荐到工艺要求,从能源利用到室内环境质量,从建筑功能到环保影响,必须有具体的技术要求和参数,以利于实际工程方案的选择和优化。这样的模型可以是一整套的选择程序,从建筑、结构、设备等各个专业,帮助用户对建筑的各个细节进行决策。
建筑的绿色指标分析与方案优化
科学的评价手段、优化分析及方案决策
绿色建筑涉及内容较多,过多的内容使得评价与优化比较困难,有必要引入科学分析方法。决策方法一般应用数学方法量化比较客观。首先输入现有的条件与目标结果,对比分析各方案,实现方案决策。通过数学方法细化各种相互关联的目标指标,进行比较计算,确定最合理的决策方案。
根据经济技术水平与建筑内外条件具体确定指标与权重
经济技术和建筑内外部环境条件是绿色建筑中较为重要的几个指标,其指标的权重可以通过《中新天津生态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提出的指标体系的几个方面,通过目标分解,最终分解到具体的技术措施和目标参数上,同时根据不同的实际条件以及需要,确定各指标的比重。
综合运用计算机进行模型建立
计算机是现代工程领域模型建立必不可少的的工具设备。计算机有助于绿色模型的建立。鉴于绿色模型含有较多的技术数据以及个性化的条件。人们可以通过计算机的应用程序构建各种模型,针对模型中不同的条件和需要,绿色建筑可以通过人际交互进行实况的模拟。首先进行建筑固定特征条件的输入,这些条件包括水、电、环境、地质、规模等条件。其次,计算机能够向人们提供各种条件和目标存在的问题,并就现存的条件,推荐最优的方案,最终构建满足各项条件的技术方案。
总结绿色建筑方案规律与应用
通过绿色建筑与工程实践的结合,能够极大的方便工程人员及研究人员总结出较多的规律性的技术方案,从而将这些规律性的技术方案确定为各个专业领域的规范和标准。绿色建筑与建筑的内外部特征以及环境之间存在着较为紧密的联系。虽然现阶段无法准确的评估这种联系,但可以通过相似技术方案取的相近的目标,进而寻求这种规律,应用这种规律,从而最大程度上实现绿色建筑。
参考文献:
杨赟,魏全.绿色建筑评价的物元模型[J].山西建筑,2007(29).
徐莉燕.绿色建筑评价方法及模型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关键词/绿色建筑 住宅项目 LEED NC V2009中建地产 汤逊湖壹号 样板展示房
一、住宅项目的样板展示房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LEEDTM NC 2009
就LEED认证的社会评价而言,在中国是褒贬不一的,既有作为国际上现行最完善、最具影响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在中国广受青睐,也有“国贸三期”获得LEED CS黄金级预认证后被评为一个昂贵的环保噱头。在汤逊湖壹号作为住宅项目定位于绿色住区后,“如何学会营造并建成一栋样板展示绿色住宅建筑”就成了项目目标,选择了更为系统、完善和量化的LEED认证评估体系作为标准,同时,因地制宜的选取符合我国建筑业和建筑市场服务水平的得分点,并且在样板展示房的建造实践过程中,兼顾住宅产品所不可避免的经济效益,使中建的绿色住宅产品在武汉落地,同时在设计与工程管理中培养绿色习惯和提高绿色意识,并且培养一支绿色建筑管理团队。
LEEDTM NC 2009是LEED认证关于新建筑和重大改建工程(如:建筑的门窗更换、外墙屋顶改善、设备系统更新等)项目的评估标准,。LEED NC主要针对新建商业建筑的评估,但在实践中也曾经应用于很多建筑类型中。如:所有商业建筑(包括办公建筑)、公建(图书馆、博物馆、教堂等)、旅馆、不低于4层的住宅。
中建·汤逊湖壹号项目LEED认证样板展示房(来源:方超)
二、样板展示房LEED认证先决条件
在制定LEED认证目标之前,首先就要了解LEEDTM NC V2009认证评定的先决条件。1)在可持续发展场地中,先决条件为建筑施工污染防治,不管是国家指定的文明施工规范,还是美国环保局(EPA)标准,对施工现场防止水土流失与沉积控制的措施是一致的,必要文件是《防止水土流失与沉积控制计划》。2)节水20%,控制(节约50%)或消除使用饮用水作为景观灌溉用水是主要目标。3)能源与环境部分较为专业,建议聘请调试专家,进行建筑耗能系统调试,具有最小能耗表现,同时对制冷剂基本管理(减缓臭氧稀薄趋势)。4)可循环材料的储存与搜集,减少运往填埋地处理的废弃物。5)建立了最低室内质量要求,鼓励在基础设施成熟的城区实施新的建设项目,保护原生绿地,保存栖息地和自然资源,防止住户和系统暴露在吸烟环境中。以上五点涉及建筑、环境、设备、材料使用和室内多方面,虽然都是一些基础要求,但是需要一个多专业多部门的专项管理团队协同工作,这也是LEED认证的先决条件。
三、样板展示房LEED认证各分项得分点概述
在做好上述LEED认证评估条件和管理的准备工作之后,认证等级定位与策略制定则是另一项重要工作。LEEDTM NC 2009评估标准中,分值条款的总分达到40~49之间为认证级,50~59之间为银级,60~69之间为金级,80分及以上为白金级。认证等级定位将基于项目自身条件与LEED评估体系得分点分析而制定。作为住宅项目,汤逊湖壹号需要从一开始就面临着诸多挑战,所以下文将从得分点的六部分逐个分析。
1. 可持续发展场地:住宅项目基本都经过《环境影响评估》、《交通影响评价》以及绿地率的规划条件,所以场地选择、2条以上的公共交通和降低施工干扰,恢复公共空间与提高绿化率,通常都是可以在规划阶段做到的,过程图纸需要按照LEED认证评估要求另行绘制。在建筑和环境方案设计过程中,自行车存放和更衣室对于样板展示房的管理人员是必要的,按照规范最低停车位和对50%以上硬化景观提供遮阳,减少地面反射的原则进行场地设计,在常规的样板展示区建筑和景观方案设计中稍加注意就可以达到的。
2. 节水:满足先决条件节水20%,几乎就可以得分,因为通过雨水收集、中水处理或场地循环水的使用,达到减少饮用水灌溉使我们必须要做的。城市给水系统一般只有一套市政给水系统,有时还作为消防水源,用饮用水进行景观灌溉就太浪费了。汤逊湖壹号在样板展示房的环境设计中,通过选用本地适宜且耐旱和中度蓄水的植物,并配以滴灌和喷灌系统,满足节水要求的。建议整个社区根据规模自建或选用市政雨水收集或中水系统,不仅满足2011年新版住宅规范要求,而且也是绿色建筑必经之路。
3. 能源与环境:这部分的能量分析调试报告较为专业,一般需要有资质的外部资源进行合作,核心工作为通过调试提高能效,得分与提高的百分比挂钩。另外,可再生能源使用也是一个重要部分,目前国内住宅项目应用较多的是太阳能和地热能,这需要根据项目自身和外部的情况而定。汤逊湖壹号项目与绿色建筑咨询机构合作,LEED认证专业人员对样板展示房加强调试,同时注意在采暖、通风和空调系统中避免使用氯氟碳族(CFC族)和氢氟碳族(HFC族)制冷剂和消防灭火的溴氟烷烃(Halons哈龙)。另外,绿色电力使用是一个补充得分子项,因为目前国内尚无符合美国标准的绿电,即必须从美国购买绿电。
4. 材料和资源:施工期间对建筑垃圾进行回收和再利用是精细化的现场施工管理原则,也是绿色建筑的施工要求,制定《施工期间废弃物管理计划》是LEED认证评估的一项重要文件。在样板展示房软装部分采购可循环(环保)建材制作的家具,是这个分项的得分点,也是硬软装家具制作采购中很经济的方式。本地建筑材料的使用也是在国内建筑行业中普遍的做法。
5. 室内环境质量:样板展示房的空调系统建议在定位过程中就选择了新风系统,制定并实施施工阶段和入住前阶段室内空气质量管理计划,保证施工人员和住户的健康舒适;同时选用低挥发材料,控制室内污染源,提高照明和室温的系统可控性,并加强室内热环境和光环境设计,建议提前做好样板展示房精装修绿色管理计划。
6. 额外得分点:1)创新和设计。绿色教育计划在一个样板展示房是可以通过投影和电视录像等方式实现的,比如:节水系统、样板展示建筑的新风与空调系统、选用的环保家具等项目介绍可以录制一个绿色建筑专题节目,作为宣传传递给住户,环保的清洁产品的使用,以及项目管理团队自有或聘请一位具有LEED AP资质的专业人员作为专员参与到项目管理之中,都可以加分。2) 本地优先。这个分项强调的是绿色建筑中本地化的策略。前文所述的一些得分点采用本地化的策略还会再次得分,比如:节约50%饮用水灌溉、加强调试和节能达到12%等子项。
四、总结
在制定样板展示房的绿色建筑发展伊始,通过比较LEED认证评估标准和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06)》及《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建科[2007]205号),基于准入门槛和评价方式,发现LEED认证门槛较低且使用打分制的量化评估,采取引导性强的绿色奖励机制,我们最终选择了LEED认证作为标准。在整个样板展示房定位、设计和营造过程中,始终贯彻了绿色建筑理念,并融入LEED认证标准,积极的探索并初步掌握了一套实施绿色建筑的管理方法,同时期望通过一栋绿色建筑的实践,推动今后从事的建筑活动向绿色转型。
参考文献
1.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USGBC)官方网站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