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历史走廊文化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中山 慢行交通 滨河地段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authors are taking the Shiqi River Waterfront area Non-motorized Traffic planning as an example, tightly around the waterfront pedestrian corridor, bicycle transportation system, water transportation corridors and other aspects of Non-motorized Traffic planning, interpretation of the the green traffic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concept into the planning area of the Non-motorized Traffic network.
[Keyword]:ZhongshanNon-motorized TrafficWaterfront area
中图分类号: U491.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引言
城市滨河区往往是人与自然环境相互交流融合最为密切的区域之一,最能反映城市景观特色与人文环境,也往往是城市打造特色景观的重点区域。滨河区域地段的慢行交通规划在满足通行要求的同时,需要注重与周边景观的融合与文化特色的演绎。本文以中山市石岐河滨河地段慢行交通规划为例,探索滨水区慢行交通规划设计的方法。
二、项目简介
(1)石岐河基本情况
石岐河贯穿整个中心城区,是中山的母亲河。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山市工业化的发展,依据石岐河水网而形成的亲切宜人的公共空间渐渐遭受蚕食。通过近几年的河道整治建设,城区沿河两岸公共开敞空间已经逐步得到改善,以往“近水而不亲水”的状况已有所改观。富华商圈、孙文步行街等传统商业街区依然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凤鸣路改造工程、兴中广场规划建设、西区服务业综合改革试验区的规划建设为石岐河两岸形成较具规模的商业休闲服务中心做了充分的准备;城轨中山北站的通车更是极大的提升了石岐河两岸土地利用价值,石岐河两岸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石岐河作为中山重要的景观轴线,随着大量商业、办公、休闲娱乐设施的建设,对两岸的慢行交通系统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规划范围
本次项目规划范围为:本规划研究范围为石岐河中心城区段,东至康华大桥,西南至中山二桥,总长度为6.8公里,规划进深结合城市滨水地区的范围界定,进深距河岸边不少于300米。
三、项目规划方案
(1)总体规划方案
图1 石岐河滨河慢行系统规划总图
规划紧紧围绕滨水步行廊道、自行车交通系统、水上交通走廊等方面,将绿色交通理念注入到规划区内的慢行网络之中。慢行系统衔接商业、居住、办公、公园、绿地等多个要素。
沿河岸线结合周边主题公园、商业广场,建设环境优美、舒适的慢行步道,集休闲、娱乐、购物、健身于一体。
沿河岸线规划滨河自行车系统,并规划建设48处公共自行车租赁点与城市自行车系统相衔接,构建滨河自行车廊道。
规划4处码头、14处游艇观光点,结合石岐河改造及周边的用地调整开发,进一步完善石岐河观光走廊。
完善规划周边公交站点,加强片区公共交通与慢行交通之间的衔接,积极鼓励“公交+慢行”的出行方式。
根据慢行出行需求,规划新增7处景观人行观光桥,提高慢行出行乐趣,提升片区环境质量。
(2)步行系统规划
图2 石岐河滨河慢行系统规划总图
规划区内滨水步行系统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着重考虑人的行为活动、视觉感受、空间心里感受、平面与空间有收有放、富于变化和层次感。滨水步行廊道分为滨水生态步行走廊、商贸休闲步行走廊和文化体验步行走廊三种类型,串联沿线山林绿地、滨水区域、游览码头、公园广场、商务中心、居民社区等,构成便捷、连续、优美、舒适的滨水步行廊道网络。
1)滨水生态步行走廊
滨水生态步行走廊依岸线而建,主要满足休闲、娱乐功能,旨在优美的步行环境、安全舒适的步行空间。生态步行廊道的设置与沿岸绿带、滨水商业充分结合,并设置景观小品、休息处、遮阴棚、饮水处等配套设施,处处体现人文关怀,提升步行的便捷性和舒适性。
2)商贸休闲步行走廊
商贸休闲步行走廊突出商业+休闲元素,将沿河两岸的孙文东路商业步行街、兴中广场、西区商业广场等商业元素通过慢行交通联系在一起。步行走廊应与周边商业建筑形态、滨河景观环境等要素相互协调,保证整体环境的协调统一。
3)文化体验步行走廊
石岐河作为中山的母亲河,历史悠久,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岐江桥、孙文西路步行街、商业文化博物馆等都是宝贵历史文化遗产。文化体验步行走廊将依托滨河岸线和孙文西步行街将沿线历史遗迹串联在一起,丰富慢行系统的文化要素。
4)其他
滨河慢行系统与周边步行系统、公园内部道路系统相联系,提高石岐河滨河慢行系统的拓展性和延续性,增强慢行系统的覆盖面。
(3) 非机动车道系统规划
图3 石岐河滨河慢行系统规划总图
石岐河环境景观优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商业氛围浓厚,非机动车道系统中着重构建滨河自行车休闲道,并实现与周边非机动车道系统的良好衔接。
规划包括两方面:滨河自行车休闲道系统规划、公共自行车的租赁点规划。
结合石岐河两岸滨水景观,结合地形情况,设置连续的游览性专用自行车道,车道宽度不宜小于2m,条件允许的路段宜实现与机动车道的完全分离。构建优美、舒适、便捷的滨河休闲道系统。
提供公共自行车服务,结合现状已有的公共自行车租赁点,进一步完善公共自行车服务。范围内共规划建设48处公共自行车租赁点,公共自行车服务半径小于200m,增加使用的便捷性。
结合周边景观、公园、商业广场,规划新增4处公共自行车驿站,进一步提高公共自行车服务质量。驿站的建筑设计风格与周边环境及其他建筑相协调,成为休闲廊道景观的一部分。
(4) 水上观光走廊
图4 石岐河水上观光走廊规划
结合岐江夜游旅游项目,通过对水上巴士及观光走廊线路的组织,将石岐河两岸滨水慢行休闲系统有机地串联起来。对沿线码头进行重新改造,美化沿途的各座桥梁、岸线和建筑,打造独具特色的生态水上观光走廊。
(5)石岐河跨河人行桥规划
根据规划片区内慢行系统需求,规划新增7处景观人行桥,提升沿河景观质量。本次规划建议将岐江桥改造为景观人行桥,允许非机动车通行,禁止机动车通行。沿线其他人车混行桥梁进行景观维护和设计,保证沿线景观的协调性。
图5 石岐河上人行景观桥规划
(6) 各子系统协调规划
石岐河滨河慢行系统实现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协调,增加滨水可达性,积极推广“公共自行车+步行”、“公交+步行”、“公交+公共自行车”、“水上交通+自行车”等多种低碳出行的组合出行方式。石岐河滨河慢行系统对各交通设计要素进行系统的规划,实现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衔接。
规划一类综合枢纽点2处,二类综合枢纽点10处。其中,一类综合枢纽点指包括三种以上交通方式换乘的大型枢纽点。一般以公交和公共自行车租赁点为主出行方式;二类综合枢纽点指包括两种交通方式换乘的枢纽点。
一类枢纽点需配套必要的配套慢行设施,包括必要的休息区、饮水机及其他休闲、娱乐配套设施,并应配套建设必要的广场空间。
二类枢纽点应具有一定的开敞空间,条件允许下应配套必要的休闲、娱乐设施。
二、市区建筑高度控制应当贯彻保护和建设相结合的方针,在保持历史文化名城独特风貌的前提下,合理地利用土地,改善城市环境,促进我市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
三、在本市市区范围内进行城市建设的适用本规定。市区指本市城市规划区内的城区和郊区。
四、市城市规划管理局负责本规定的实施。
五、市区建筑高度控制应当采取分区梯级式布局,突出历史文化名城特点的古建筑、古遗址。整体上,旧城的建筑物低于旧城外的建筑物;文物古迹、风景区周围的建筑物低于的建筑物;在古建筑、古遗址周围地区,建筑物的布局、体量、高度、造型、风格必须与之相协调。旧城内应严格控制建筑高度,新建筑风格应与古城风貌及环境相协调。以明城墙、钟楼、鼓楼等主要古建筑以及传统居民区为保护主体,建筑高度按保护范围和实际情况实行分区控制。从明城墙向市中心依次分为平房、九米、十二米、十五米、十八米、二十一米、二十四米、二十八米、三十六米八个级次。整体控制高度以旧城内标志性建筑钟楼的宝顶(三十六米)为限。在高层可行区范围内可分散安排少量的高层建筑。旧城外下列区域应当限制建筑高度,其他区域的建筑高度不受限制。
1、一环路限高过渡区;
2、文物保护建设控制地带;
3、三条重点文物古迹通视走廊;
4、经规划主管部门批准的微波通讯、广播、气象雷达高度控制走廊。
六、旧城内分区高度控制
(一)旧城内低层区
钟楼周围:东北、西南两个方向,沿盘道红线建筑高度不得超过二十四米;东南方向沿盘道红线建筑高度不得超过十八米;西北方向,钟楼与鼓楼之间规划为市中心绿地。鼓楼周围七十米范围内建筑高度由平房递升至九米。碑林、关中书院、化觉巷清真寺、德福巷的传统民居保护区,在规划范围内建筑高度不得超过九米。书院门、竹笆市、湘子庙街、安居巷沿街为不超过九米的传统形式建筑。北院门、德福巷保留为一、二层建筑的传统风貌街巷。革命公园、莲湖公园、儿童公园周围建筑高度由九米依次递升,其它文物点周围三十米至七十米范围内建筑高度不得超过九米。其它需要保持传统风貌的民居地区,可以改造为不超过十二米带坡顶的住宅。
(二)环城区
城墙内侧一百米以内建筑高度不得超过九米,建筑形式采取传统风格,一百米以外,采取梯级形式过渡,过渡区建筑形式应为黑、灰色瓦坡顶建筑。城墙外侧至环城路只允许分散建设少量高度不超过九米的园林式建筑。环城路红线以外的建筑物应高低错落,建筑高度从二十四米、三十六米各以六十米距离为一过渡区。东、西、南、北城门外的环城路外侧红线以外五百米范围内,建筑高度从二十四米、三十六米以下,各以六十米距离逐步过渡到五十米以下。过渡区外高度不受限制。
(三)旧城内高层可行区
西一路及其以西相对位置以北,西五路以南,东至解放路中段,西至洒金桥地段,解放路一线可向北至西七路口,向南至大差市口为高层可行区。按照详细规划所选定的合适地点,可以建少量风格与古城相协调的散点式高层建筑,其高度一般不超过三十六米。西五路东口以西至老关庙口,东新街的解放路口以西至规划的行政大街西口,解放路的五路口以南至东新街口,洒金桥北口以南至规划的行政大街西口,四条道路两侧,可按城市设计,分散布点,经市城市规划建设委员会同意,建设总量不超过二十幢,每幢建筑面宽不超过五十米,加上必要的附属物,构筑物其总高度不超过六十米的塔式高层建筑。
(四)重点文物古迹通视走廊
钟楼至东、西、南、北城楼,为重点文物古迹通视走廊。东大街、北大街通视走廊宽度为五十米,东大街通视走廊内建筑高度不得超过九米,通视走廊外侧各二十米,建筑高度不得超过十二米。南大街通视走廊宽度为六十米。西大街通视走廊宽度为一百米,在一百米范围内建筑高度不得超过九米。
(五)旧城内多层区
旧城内低层区、环城区、高层可行区以外的区域为多层区。由低层区、环城区向多层区采取梯级过渡,由平房、九米、十二米、十五米、十八米、二十一米、二十四米依次递升;南北按日照间距隔一幢可增加一个级次,东西每十五米可增加一个级次。
七、旧城外分区高度控制
(一)宽度在二十五米以下道路两侧的临街建筑高度,应按道路中心五十四度视角斜线确定,并按1∶3以下坡度斜线计算建筑后退高度。宽度在二十五米以上道路两侧建筑高度,应按城市设计确定。
(二)大雁塔、小雁塔、兴善寺、青龙寺等文物古迹保护区院墙外周围五十米为建设控制地带,新建建筑高度不得超过九米,建设控制地带外的园林绿地范围,园林建筑高度不得超过十二米,园林绿地界限外,建筑高度由十二米依次递升。
(三)南门至大雁塔、大雁塔至青龙寺遗址、青龙寺遗址至东门三条重点文物古迹通视走廊,通视走廊宽度为一百米,通视走廊内限高另行制定。
(四)大明宫遗址公园、汉城遗址、阿房宫遗址文物保护范围内的建设按文物保护法的规定执行;文物保护范围外的建设控制地带内的建筑高度,按规划由平房向九米递升;建设控制地带外的建筑高度由九米依次递升。
(五)产河公园东西两侧,南至规划的铁路南环线,北至灞河,为环市绿带建设控制区,只能建少量高度不超过十二米的建筑。
(六)其它公园、风景区、古遗址、古建筑周围按城市规划,建筑高度由九米依次递升。
八、高度的计算方法
(一)一般地区的建筑物高度,平顶房屋按女儿墙或檐口高度计算,坡顶房屋按屋檐和屋脊的平均高度计算。屋顶上必要的附属物,其高度不超过七米的,不计入建筑高度内。
(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重要风景区附近建筑物的高度按照建筑物最高点,包括附属物计算。
(三)计算建筑物高度的起始点,一般从建筑物所在地室外自然地坪算起。文物保护点周围新建筑物建筑高度的起始点应按文物点所在地室外地坪算起。
九、本规定的分区高度系控制高度,不要求分区内所有建筑必须达到此高度。分区内控制高度的建筑,应当分散布点,错落有致,并保持适当的距离。
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及其建筑控制地带的建筑高度,由市规划管理部门会同文物管理部门按文物保护有关规定制定实施细则。
十一、建筑高度与防火、防空、防震、航空、微波通讯等方面的要求发生矛盾时,由市规划管理局协调解决。
十二、铁塔、水塔、烟囱及其它工程构筑物的高度控制,执行所在地区的建筑限高标准。
关键字:城市特色城市色彩安徽淮南
中图分类号: B83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淮南概况:
淮南市地处安徽省中部偏北,位于淮河中游。淮南地区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有闻名遐迩的八公山,有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黄歇,赵国大将军廉颇,以及淮南王刘安等历史人物。淮河文化、煤文化、饮食(豆腐)文化及“五古”―古生物化石、古战场、古遗址、古墓葬、古窑址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构筑了淮南深厚的文化底蕴。
淮南市城市总体规划确立了淮南“三水环抱、三山鼎力、三城互动”的城市格局和空间形态。三水―北侧的淮河、西侧的瓦埠湖、东侧的高塘湖;三山―西部的八公山、东部的上窑山、中部的舜耕山;三城―西部城区、东部城区、山南新区。
二、三个组团的特色和色彩引导:
(1)西部城区
现状:西部城区位于八公山东麓,瓦埠湖以北,是淮南市的老矿区,依托矿产资源形成的煤炭、电力、建材、机械为主的工业体系,长期以来工矿园区的建设模式导致城市形象差,公共服务不足。
区域和建筑特色引导:
*彰显历史人文,统一协调办公山的旅游开发;
*保护自然,控制城市发展边界,严格保护生态功能区。第一是八公山风景区界限,以城市道路和高压走廊为参照,向山体外推200-250米作为风景区边界;第二以铁路作为城市与沉陷湖生态湿地之间的界限,铁路以东保留电厂及矿区用地,其他全部作为生态建设用地。三确定合淮阜高速与102省道座为城市与瓦埠湖水源保护区之间的防护屏障。
*尊重自然,加强山水渗透,打通多条生态走廊和通道。改变西部城区近山不见山,临水不亲水的现状,打通多条进入八公山景区、瓦埠湖和沉陷湖生态湿地的旅游道路,形成山水相连的生态走廊。
*建设宜居城区,明确功能分区,突出工业和居住特色。西部城区用地混杂,居住和工业需要分区安排。居住建筑风格的风格要有统一的风貌,设计时要创造亲切舒适的人居环境,考虑山水城市的特点。居住组团设计要灵活多变,讲究形体、空间、比例和色彩的整体效果,同时也要考虑建筑的可识别性。工业区要进行详细规划设计,为环境建设留有充分的发展空间,创造良好的工业区景观和办公氛围。工业建筑要反映企业文化特点,在满足功能的基础上进行建筑形体设计,体现企业形象的创意。工业建筑的风格要以体现高科技的现代风格为基调,反映现代工业化的特征。
城区主色彩:西部城区积淀了淮南悠久的楚汉文化,在色彩运用上可以适当反映历史的厚重感,目前西部城区以工矿业为主,建议主色彩采用“浅灰色+暗红色”。灰色:合成之色(黑、白之间),象征沉着、朴素、怡静。暗红色:传统建筑中木材的色彩,历史积淀的温和色彩,象征古老中焕发的精彩。
(2)东部城区
现状:东部城区北临淮河,南倚舜耕山,现有公园一座,区内分布有采煤沉陷区、铁路和多条高压走廊。东部城区主要集中了全市的行政办公、商业服务、文化娱乐等公共服务功能,以及新兴工业和生活居住功能。
区域和建筑特色引导:
*为使城市显山露水,需要加强沿河、沿山地区绿化美化,同时打通广场南路和淮舜路两条绿化走廊沟通山水界面。特别要充分利用舜耕山的自然生态作用,有效形成向城市方向的“指绿”,把绿色渗透到城市生活中。
*营造宜商环境。积极促进商贸流通业发展,以城市更新的建设方式,改造和建设商业中心区块。
*保持和体现老城区的建设特点,增加城市公共户外空间,广场和绿地的尺度强调亲切、宜人,住宅区保持以多层建筑为主。
*控制东部城区高层化态势,高层建筑在统筹规划的前提下,沿中心区的主要道路布置。
*对龙湖公园一带以城市更新的方式进行特色区域改造,改善地区居住和生活条件,创造高品质、有特色的人居环境。
*东部城区的商业建筑在用地布局上要有整体观念,将商业建筑按街区或路段进行布置,维持视觉的连续性,控制单体建筑的体量、色彩和高度,与周围建筑协调。位于重要地段的大型商业中心,建筑风格要体现时代特征,采用新现代主义风格。
城区主色彩:东部城区现状建筑基调色较多采用暖黄色、浅绿色。同时,东部城区又是目前淮南市的文化和商业的中心。建议东部城区的主色彩为“浅灰色+橙黄灰”。橙色象征晚霞、秋叶、温情和积极;黄色象征丰收、华丽、高贵与温馨。象征着东部城区的繁荣、温情与富足。
(3)山南新区
现状:山南新区与东部城区仅一山之隔,西距规划西部城区约2公里。规划合淮阜高速公路、淮蚌高速公路分别从新区南部和东部掠过,交通条件非常优越。
区域和建筑特色引导:
*做好水系规划,强调绿廊建设,突出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
*体现集约用地原则,居住区以多层建筑为主,适当提倡小高层住宅。
*体现新区的建设特点,规划和建设要体现生态建筑特点。
*核心区要提倡高层建筑的发展,用高层建筑的合理分布,突出塑造“二轴”的天际线和整体轮廓线。
*从建筑布局、形态、色彩、植物和城市家具等方面统筹安排,通过加强界面的连续性来强调核心区的“双如意”结构。
*山南新区的行政办公建筑占比重很大,对于位置突出、体量较大的高层建筑须采用新功能主义风格或生态建筑风格,其他低层办公建筑可采用多元风格。行政办公建筑外部形象应庄重、典雅、符合功能要求,在外墙材料选择上要立足于地域特点,追求材料质感搭配和精致合理的细部处理。
*对于文体建筑创作手法要体现大手笔和创新精神。大型文化建筑须采用现代建筑风格,其独特形象有利于市民的自豪感和城市可识别性的形成。体育建筑因其独特的功能和结构,宜展现高科技的表现形式。文体建筑要具有丰富有序的色彩,充分体现建筑的个性,在注重与环境的协调的前提下,提倡体现人文精神。
【关键词】地域文化;文化重建;学校环境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10-0057-02
【作者简介】杨桂林,江苏省海安县李堡镇中心小学(江苏南通,226631)校长,高级教师。
文化立校,以文化人,地域文化,源远流长。江苏省海安县李堡镇中心小学探索地域文化中独特的育人元素,不断进行再现与整合,凝聚地域精神,从而彰显学校特色,提升学校品质。
学校文化建设的缘起
学校的异地新建,凝聚了政府的厚爱和支持,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心与期待。新的学校,新的教室,新的操场,环境优美,设施齐全。
学校建起来了,如果建筑豪华,设备现代,却没有文化内涵,这样的建筑充其量只是一座房子、一种装饰、一个摆设,随着时间的推移,必将失去其生命力。如果学校的建筑、环境,能烙上自己的文化印记,成为师生生命和记忆的组成部分,具备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教育意蕴,这必将成为学校特有的一种文化气质。
面对新校区洁白的墙壁,整洁的教室,宽阔的道路,学校文化如何传承和构建?如何在新学校中寻求属于学校自己的文化语言?这些都是学校管理中必须直面的问题。
学校文化建设的探寻
李堡,地处黄海之滨,建镇历史悠久,有据可考的已有1170多年,唐代称谓“赤岸乡”,清代一度称“三贤镇”。滨江临海,教育深受沿海渔盐文化影响。数千年的文化积淀,孕育着李堡人不畏艰险、自强不息、敢于亮剑、坚守真理的“亮我”精神,学校地处古镇中心,顺承特有的地域文化,我们提出了“亮我教育”的办学主张。站在老校新建的时代节点,如何将悠久的地域文化在学校得到传承,将学校的精神得以延续,让每面墙壁讲述历史,让每条道路浸润经典,让每个园子充满生机,让校园的每一处都浸润着浓郁的地域氛围和校本特色,我们一直在思考和探索。
1.解读人文资源,塑造“三贤广场”。
李堡在清雍正、乾隆年间曾一度被称为“三贤镇”。源于当时出了三位贤人,一是乐于助人,不惜牺牲一切的尤敬国;二是少年丧父,鬻草养母,好学不倦的姜日章;三是深通佛学,医术高超的玉皇阁寺僧脱凡。三位贤人的美谈代代相传,这不正是很好的教育素材吗?因此,我们对学校大门前近八百平方米的广场故事进行了精心设计,对三位贤人的故事进行了认真解读,根据历史典故制作了三位贤人雕塑。雕塑后配以十六米的长轴画卷,画卷上对三位贤人及李堡的人文资源进行了描绘。“三贤广场”的建立,不仅成为校园的一道风景,更让来校的每个人了解到李堡悠久的历史,让每位师生从三贤的故事中得到启示和教育。
2.挖掘历史资源,构造“文化长廊”。
新校区五幢教学楼之间用连廊连接,形成了南北一百多米的长廊,如何让长廊的每面墙都能讲述历史。我们充分挖掘李堡的历史资源,分楼层设计了不同的主题。一层长廊为“千年古镇,百年老校”大型浮雕,分为抗击倭寇、三打李堡、百舸争流、赤岸社W、广义学堂、李堡小学六个主题,每个主题围绕具体的历史资料精心制作。二层长廊、三层长廊,围绕民风民俗展示了李堡民间艺术、文化人物、民间习俗等。师生行走在这样的走廊,耳濡目染,知晓历史,地域文化深深影响和教育着每一个人。
3.引用地名资源,巧造“个性大道”。
据史料记载,唐朝时李堡名为赤岸,因地势高、泥土赤红、傍依海岸而得名,因此我们将校园内一条大道取名为“赤岸路”。另一条大道“广益大道”源自李堡小学原校名――广益小学,用“广益”作为路名,既寓意着莘莘学子行走在广博学识、溢满天下的大道上,又将学校悠久的办学历史进行了传承。“育才路”则是引用学校老校区门前的一条有着百年历史的路,这条路深深地烙在师生的心中,把它带到新校区,让学校的故事延续,让学校的文化绵延。
4.依托校本特色,建造“主题景点”。
如何把校本特色融入新学校,在新校区传承和发展,我们依托园林,精心建造了四个主题园:竞园、志园、仪园、趣园,将学校品牌项目融入每个园子。乒乓球运动是我校特色项目,从20世纪70年代到现在,学校人才辈出,成绩斐然。紧贴乒乓球文化,我们建造了“竞园”,园内乒乓雕塑、乒乓健儿介绍等诠释着学校悠久的乒乓文化。少先队活动是我校的教育品牌,曾获得“全国红旗大队”“南通市红旗大队”“海安县少先队教育特色学校”等荣誉。为弘扬文化,我们设立了“志园”,园内“为着理想勇敢前进”八个大字,辅以“勤志”“养志”“明志”为主题分设三个区域,以石书造型贯穿整个园子。养志、勤志在于读书勤学,明志在于树立人生理想并为之奋斗。
作为海安县“首批书香校园”,以及江苏省“书香校园阅读基地学校”,在新校区建设的过程中,如何让书香文化弥漫在学生周围,弥漫在教师心间,这是我们思考的问题。在教学区,除了在教室中设立读书柜外,教学楼每层还分类别设置了不同的开放书吧,如英语吧、童话吧、经典吧、科学吧、前沿吧、艺术吧,每个开放书吧根据不同的主题营造出不同的风格,各具特色,精彩纷呈。教室外长廊分年级展示好书推荐内容,让儿童在美的环境中阅读,在不经意间阅读,在各取所需中阅读,不断推进书香校园的建设。
5.弘扬办学特色,精造“楼宇文化”。
走进校园,处处流淌着文化的气息。大门处“亮我守真”的校训石赫然耸立,既体现了全校师生对教育教学本质规律的执着追求和坚守,又彰显了全体师生敢于创新与锐意进取的勇气和豪气。所有楼名以“亮”为首,综合楼――“亮德楼”,以德为先,以德树人。“亮采楼”展示师生个性风采、阅读风采。“亮识楼”“亮智楼”“亮毅楼”为三幢教学楼,寓意亮出知识、亮出智慧、亮出毅力。“亮健馆”为师生食堂和操场,意在健康的食物、健康的身体、健康的心理。每幢楼名都追求着“文化化人”的至高境界。
学校文化建设的收获
1.学校文化是一种濡染浸润。
如今,走进校园,无论建筑、走廊、墙壁、园子、绿化等景观,都折射出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浓郁的地域特色。优美的人文环境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规范人的行为,濡染人的情趣。
2.学校文化是一种个性发展。
在打造一校一品的今天,学校的环境文化不能停留在贴几幅标语,写几个大字,挂几幅名人画像上。以地域文化营造个性突出、特色鲜明的校园环境文化具有不可复制性,具有鲜明的学校特色。
创意需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本领,创意是个性的、求异求新的,创意是综合能力和文化素养的集中体现。创意型人才的培育离不开教师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理念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碁本态度和基本观念,是人们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教学理念的开放程度会直接影响创意人才培养的质量。教师应清晰的认识到自己角色的转变,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应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努力摈弃注入式、教条式、单向纵深式等侧重于知识的传承和记忆的教学方式,积极培养学生的发散式思维,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意冲动和快乐;应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享受,积极培养学生去发现、去想象、去探索、去创造的能力,让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品质、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应注重师生互动、小组协作的学习方式,创设愉快、民主的学习氛围;应注重对学生的研究方向和方法给予指导,与学生一起探索、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
2.教学内容的开放
创意旅游强调对各类资源的多维化整合。强调对未来文化遗产的创造。强调对旅游消费潮瘫的引领和塑造。强调旅游产业链的拓展和延伸,以及区域整体价值的提升。创意旅游来源于生活,并引领生活潮流。这就要求我们在培养创意旅游人才时,教学内容的安排应具有更大的开放性,
2.1教师不能刻意追求课程体系的严密与稳定,追求课程要求与教学内容的统一。知识无法穷尽,学习内容有取有舍,不能追求完整。如:《中国旅游历史文化》是一门涉及多学科的综合学科。五千年文明不是一朝一夕能被导游们掌握,也没有必要全部掌握,这就要结合企业需求,以理论知识“必需够用为度”,对历史知识进行有效选取。在《中国旅游历史文化》课程中,历史、建筑、园林、饮食、民俗、旅游景观与山水文化、旅游文学艺术、宗教等是客体文化的重要基础和主要内容。可以设立历史与宗教文化走廊、建筑与景观文化走廊、饮食与民俗文化走廊、旅游与艺术文化走廊等五大教学模块。以适应旅游创意人才需要拥有较高的文化水平的要求。
2.2课堂传授的知识内容是开放的。一方面教材只是其中诸多学习材料中的一种,学习材料是多样化的。另一方面应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新知与日俱增,及时吸收本专业的新知识、新理论、新信息,引导学生关注前沿知识,面向未知领域。如随着互联网经济的迅速发展,在《旅游市场营销》课程中,教师应该积极补充移动营销的知识,介绍微博和微信的营销原理,并结合现实中的微博、微信营销案例,分析微博和微信两大社交平台的营销方式,引导学生关注并研究——微博与微信营销的利弊。
2.3教师还应结合本专业培养目标的需要,有意识地传授一些跨学科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发散型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如:在《旅游线路产品设计》课中,跨学科传授摄影与美学欣赏的一些知识,激发学生设计灵性。
2.4根据学生实际知识水平、需求和地方旅游资源特色,按需施教、灵活施教。在创意旅游人才的培养中,课程教学要分级而定,让不同的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学习相应的知识点。结合四川和成都地方旅游资源的特色,从区域岗位需求出发,调整教学内容。例加:四川地区三国文化的旅游景点十分丰富,在《中国旅游历史文化》教学中,增加对三国旅游文化的讲解,更好地服务区域旅游经济。这对于四川三国文化旅游产业链的文化创意思维、创意表达、创意传播的形成具有积极的意义。
3.教学过程的开放
创意就是具有新颖性和创造性的想法。创意是创新之源,创意人才最明显的特征是思维敏捷、异想天开、勇于创新。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讨者。”在开放的教学过程中,注入式、教条式没有市场,教师注重运用启发、讨论、探究、实验、质疑、争论、搜集信息、自主学习等开放的教学形式,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强化与训练学生的开放性思维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冲动,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实现教学的根本目的。如:旅游法规课程教学中,让学生根据合同法相关知识,自编合情合理的创新案例’然后分小组进行模拟法庭辩护比赛。这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创意思维的培养带来了极大的好处。在教学的具体操作过程中,应重视创设民主和谐的心理环境和自主参与的教学情境,灵活运用协作法、探究法、案例法、情景法和角色扮演法。注重引导学生探究思考,主动寻求和发现新的问题。注意制造教学疑问’引发学生开展研讨和争论。积极培养学生自信、质疑、不怕失败、不满现状的创意意识。
4.教学空间的开放
开放式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还应开放探索空间。其一,课堂向社会和企业延伸,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和企业,积极参加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开阔他们的视野,在感受新知的过程中,根据已有的知识,去发现、去思考、去探索、去创造,从而解决问题;其二,课堂向校园文化活动延伸。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创意设计竞赛和展览活动,以激发旅游创意人才创造原创文化产品的激情和动力;其三,课堂向传媒和网络延伸。让学生通过媒体和互联网吸收更丰富、更生动、更鲜活的知识信息。这种空间的开放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多维度思维的能力。
5.教学评价的开放
开放式教学评价既有老师评“学”,也有学生评“教”,在教学评价的开放中,需要注意的有二点:其一,特别注重评“学”。以此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完成学习目标。在评“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评价的整体性,改变单一的考分评价方式,以全面综合的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如:设立创新创意分,将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的创新表现和行为纳入学科成绩的考核范围,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注意考核形式多样化,以开卷、闭卷、论文、设计、调研报告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全方位考核。其二,关注评“教”的动态性,教学评价应与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紧密结合起来,对教师教学的质量进行跟踪监控。此外,特别要把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创意能力的培养做为一项重要的评教指标。
关键词:城市视觉形象;景观;城市人文;城市色彩
1. 城市造型视觉形象
1.1 结构。多维结构与组合形态、平面与曲面、转折与平滑、起伏与平坦,满足于平视、侧视、俯瞰检测的要求。
1.2 空间。由构成城市硬件的城市建筑和城市设施,以及构成城市软件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组成的具有艺术美学价值的人居环境被称为城市空间。可持续发展理念已经渗入城市科学、生态科学、生命科学等各个领域,是人类面对生存环境的挑战所选择一种积极对策。
⑴ 空间景观的系统结构研究
a. 点、线、面的多层次研究。"点"是景观节点,包括主要标志性建筑、城市广场、城市重要窗口以及自然景点、制高点等。"线"是景观视线,包括重要商业街、步行街、滨水路、交通干道等组成的城市街景和景观走廊。"面"是景观区片,包括旧城区或者租界区、历史文物保持区、商业中心区、园林景区等。
b. 一维、二维、三维的多方位研究。"一维"是以平面方式研究空间景观的平面构图和结构关系。"二维"是关于城市立面形式与剖面结构的研究,反映了街景特色、建筑风格和高度的关系。"三维"是城市空中景观的模拟研究。
c. 城市景观框架的总体性研究。根据景观需要制定城市开发控制标准、建筑风格引导准则、景观视觉走廊保护范围等。城市空间艺术与建筑艺术等级外观、宗教时期城市与建筑、工业化与现代建筑、"包豪斯"建筑理论、城市与建筑的功能性等等对当前中国的现代城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⑵ 立面的研究
高开敞的界面围合方式,在将外部环境引入室内的同时,室内空间也与外界共享。城市立面与夜景照明也从建筑单体立面设计向城市立面设计的层次转变。
2. 城市色彩视觉形象
所谓城市色彩,就是指城市公共空间中所有裸露物体外部的色彩视觉总体表现。城市色彩作为城市面貌的一个基本构成要素,反映着一个地区的民族文化,承载着历史、文化、美学信息,是城市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色彩总体规划是确定城市色彩总谱系统以及确定不同特色景观区域的色彩特色定位。
2.1 城市色彩要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城市的色彩永远不能与大自然争美。这是使城市色彩和谐的捷径。在城市新区中,如果又没有特定传统色彩,其城市主色调应偏中性,而绝不能标新立异。
2.2 城市色彩应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城市色彩一旦由历史积淀形成,便成为城市文化的载体。不同的国家和城市,因民族信仰、历史、风土人情的不同而对颜色有不同的偏爱。
2.3 城市色彩应与城市自身功能定位相符。有些色彩是城市政治或经济文化的反映,现代城市形象应用设计中应考虑城市符号视觉形象、城市标志识别系统、城市规则视觉形象、交通规则视觉表现、政府工作规则视觉表现、城市功能划分视觉表现等相互协调。
3. 城市人文视觉形象
包括有市民形象、文化形象、政府形象等。城市形象是通过市民形象集中表现出来的,因此,城市形象以市民的综合素质、精神状态龙新能力为核心,通过市民的各种参与凸现出来。
4. 城市视觉形象设计趋势
4.1 城市形象识别设计
右玉环境优美,土地辽阔,森林覆盖率达47%,境内碧水蓝天,鸟语花香。遍山乔林苍翠浓荫,漫野灌丛蕴秘藏幽,夏日溪流淙淙凉风习习,冬季白雪皑皑林涛荡荡。秋时层林尽染五谷丰登,落墨渲彩野旷天高,一派田园牧歌景色。这里的山水,一草木平和,自然,静美,朴实。
右玉历史悠久,古风浓郁,长城古堡,燧台墓群遍及全境。随处可以感受历史的呼吸,体会先民的创造。张家山旧石器文化遗址,善家堡鲜卑汉墓,中陵汉代古城遗址,宝宁寺水陆画巨作,杀虎堡遍地的又化遗存,昭示着这里文明的灿烂与辉煌。史有记载而尚未揭秘的北魏金陵之迷,更使这里平添几分历史的诡魅和神秘。
右玉民风淳厚,右玉人耿直而热情,传承完整的民俗风情和独特的生产习俗以及丰富的小杂粮生产资源,使这里具有了独特的民俗旅游资源。
右玉区位优势独特,交通发达便捷东至大同80公里经京大高速5小时可达北京,北至呼和浩特150公里,南经朔州高速直达太原3小时车程,109国道横贯全境。与周边著名旅游胜地五台山,云冈石窟,恒山悬空寺,应县木塔,芦芽山比肩相望。
独特的地貌,完整的生态,凉爽的气候,优越的区位使这里成为中国北方罕见的特种旅游基地。生态狩猎场,国家级青少年户外活动营地,国际标准冰雪短道汽车拉力赛赛场,将先后在这里落户兴建。
右玉是游客可以尽情放松身心的乐园,是探秘者的胜地,更是热爱挑战的人的舞台。欢迎您来右玉游玩体验!
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山西省右玉县,地处中国生态旅游走廊的北端,有着极好的的区位条件。加上近47%的林草覆盖率这一中国北方罕见的自然资源和以驰名中外的杀虎口为龙头的人文景观相得益彰,形成了明显的生态文化旅游开发资源优势。生态旅游项目的开发使稀有资源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可以使生态环境得到更加完善的培育,并且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右玉县成为山川秀美,民富县强的塞上明珠造福于当代,造福于千秋。
招商项目总体框架的设计以苍头河生态走廊“绿脉”为背景环境依托,以杀虎口关隘文化历史“文脉”为化核心依托,以龙须沟国家赛车基地作为特种旅游“动脉”中心品牌,全方位打造以汽车旅游为主打品牌的国家级特种旅游示范基地。这种“人文、自然、时尚”三位体的框架结构不仅深层次地挖掘了当地优秀的人文资源,而且通过对人文和自然资源的有机组合,对现有景点服务设施的台理利用,形成了布局合理,功能互补,优势突出的新型旅游产业格局。
突出特种旅游品牌特色,
北京师范大学石家庄附属学校占地面积87亩,建筑面积5.7万多平方米,是在北师大基础教育合作办学建校理念的指导下,依据“安全、艺术、精致、互动、开放”的原则,进行顶层设计。在学校的建设与使用过程中,我们摒弃传统学校“方盒子”状的模具化生产出来的建筑楼,融合学校办学理念、课程设置、素质教育、开放互动、学校文化、育人目标等要求,协同建筑设计部门共同对学校建筑与空间布局进行精心设计与改良,围绕“教育”做建筑,开启新的学校空间设计旅程。
我们希望在校园文化中表达出历史感与时代感,希望用令人信服的造型促成师生间的良性互动,希望设置的课程功能室能提供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实践,希望学生可以在相对自由的环境中创造性、主动性地学习……
一、以开放、互动为核心的空间设计
学校引进“一轴、两环、四中心”的三进式空间设计理念,大、中、小三个层次紧密衔接,互相交融,并配合建筑楼的造型和色调,形成学校独特的空间设计。中轴线以“打开幸福宝库之钥匙”为规划理念;校园中心主广场设计为世界地图喷泉,寓意“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主题雕塑为“木铎金声”,矗立在矩阵喷泉正中央,诠释着北师大浓厚的学术氛围和悠久的历史;喷泉轴线延伸向北,取钥匙之形,与两侧绿化齿齿相扣;轴线尽头是幸福宝库的大门――“三重门”,代表知R、智慧、创造。整把巨大的钥匙正为此而生,意在打开幸福宝库。
而且,我校的各种建筑和连廊自然围成4个不同形式的内庭院。结合中小学生的成长和认知特点,基于学校的核心价值观“真、善、雅、和”,我们分别设计了四个园林景观。
中学教学楼庭院围成的是“真园”,寓意学生尊重真理、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的认知态度。“真园”以规则“十字”轴线为框架,借鉴西方园林规划理念,以几何图形为基础,创造出学生交流、讨论的多重空间。“真园”景观刻字石雕是居里夫人仰望苍穹的面部肖像,她的深邃目光似乎在不断诉说着人类对真理、科学和规律的执着追求,告诫莘莘学子,幸福、有价值的人生一定要基于求真务实。景观刻字石的东西轴线两侧分列五组讨论空间,代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基础科学和天文学等实用科学;南北轴线南侧以矩形景墙为中心,墙上镂空不同尺度的图形。围绕景墙的是,字母“U”形紫藤廊架。这为中学生创造了亲和、惬意的交流空间。
教学楼和综合楼围成的是“雅园”,其沿路一侧居中醒目地矗立着云朵形的雅石。云朵形状象征无边无际的资源,幸福人生需要人们把资源主动拉近身边为我所用,读懂资源、融通资源、用好资源,需要民主、开放、文明的氛围,因此“民主+开放+文明=雅”。“雅园”以绿化和休息座椅为主,在完成景观轴线的同时,也使得整个园区的动与静既有分离又有结合,满足学生的不同使用需求。我们还在设计中大量运用草坪,使得学生可以在课余活动时更多地亲近自然和绿色,学会文明、优雅。
小学教学楼内庭院围成的是“善园”。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一生游历各国,教育和感化世人,其“善”的思想也成为中华民族的鲜明思想。进入“善园”,“善”字景观石堆积成山的造型嶙峋而立,山前蜿蜒水池映入眼帘。山的外形,既像一位沧桑的老人在循循善诱地讲述一个个向善的故事,又像一头驯良的羊,静静地品悟草原的美好。“善园”中的另一醒目景观是七块长方体文化石静静地以弧形姿态围绕在“杏坛”周围,每块石头上刻有孔子劝善名句,在引导流线通向景观中心的同时,也象征引导着学生向善。中心景观“杏坛讲学”,由廊架、铺装和休息座椅围合而成。
小学教学楼和综合楼间划出了一块相对安静的区域,即“和园”。“和园”里种满了各种植物,一年四季总有应季鲜花次第开放,寓意学生和谐共生、海纳百川、和而不同,人、事、物相互尊重,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热爱自然,敬畏生命,追求体、心、智的全面发展。
这四个园子为师生提供了环境优美的“第二讲堂”,意在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并突出学校的育人价值。
二、以“家”为核心的教室区域设计
不考虑学生的需求和感受,再好的建筑设计也会失去其存在的价值。现在的教育要求学生具备更多的动手能力、人际交流能力、合作能力,小组讨论、小班化教学已成为教育的重要部分,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正成为课堂教学形态,各种选修课、活动课越来越多,传统单一的黑板教学正被交互式的多媒体设备所取代……这一切都对教室功能提出一系列要求。因此,教室区域设计必须随着教育教学组织形式的变化而变化。
学校的每间教室近70平方米,趋于正方形,可容纳40人。通过建筑的再设计,我们全面优化了教室的通风系统,因地制宜,采光设计成最柔和的视觉光线,努力建设成人均使用面积最大的低密度教室,让学生能够惬意地主宰属于自己的一方学习乐土。教室里设有阅览区,摆放适量书籍,学生可随时借阅;准备了电子学习区,学生可在课上检索、查阅资料和信息……
教室正前方的墙上,不仅有一块弧形推拉防反光黑板,还在远离窗户的一侧并列设计了70寸交互式液晶多媒体,改善局部暗环境,有效控制光源,让学生可从不同角度看清屏幕上的图文。此外,教室前方靠窗的地方设置了教师看护台,规划出作业摆放区、维修工具存放区和急救药品存放区,底部的小柜子还提供了小型放置班级物品的空间。每间教室的后面,设置了学生自画墙,既可涂画,也可用磁钉粘贴各种创意作品。在教室靠门的一侧,我们利用柱子空间,设置了学生的储物柜、养植角、衣帽柜,方便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每间教室设置了2~4个有线网络端点,实现无线全覆盖;均有两个探头,前侧的为监控探头,24小时保障师生的安全,后侧的为360度云平台评课观摩系统,可实时进行教学研究。
教学区的走廊既是通道,又是信息传递空间,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元素,发挥育人功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学校教学区走廊为3.6米宽,每层的走廊上,我们设计了一个大约200平方米的港湾式“交流厅”,并在走廊墙壁沿角设计了木凳、书写台、书架。沿廊柱设置了软皮沙发,角落区域设置了可席地而座的地垫,图书漂流角分布在教学楼的走廊上。每个班级有班级展示区,学生可在短暂的课间时分,走出教室,三三两两聚到一起自由活动。这种设计让走廊变成人流和信息流交织的地方,成为学生喜爱的乐园之一。
三、以价值为核心的功能室设计
根据课程和素质教育的需要,我们对各种学校的功能室进行了再设计,主要是通过现代主义手法和新古典主义建筑元素的结合,把北师大的人文文化融入其中,借助丰富的造型、色调设计,将其特殊的功能通过文化逐一展现,使各功能室不但具有教学功能,更具有育人功能,有丰富的文化气息和鲜明的个性风格。
先进的实验室、美术室、音乐室、劳动室、国学馆、陶艺室、书法室、未来教室等,可带领学生饶有滋味地探索知识的深邃奥秘;设施先进和齐全的室内外风雨操场,环境优美的景观园林,能让学生在广阔绿地上酣畅淋漓地奔跑和惬意活动;图书馆、阅览室、视听阅览室,可让学生的求知渴望无限延展到一个又一个的新的学习领域……
正是由于我们在建设和使用过程中对学校的空间布局进行了精心的再设计和再改良,学校功能教室达到两百多间,这为课程供给侧改革提供了广阔空间。建校的短短四年间,学校“五化三阶八模”的校本课程体系就为学生提供了较好的自主发展支持。依托学校硬件设施,我们按照“五化”原则,即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生活化、生活课程模块化、模块课程育人化、育人课程精品化对课程进行整体思谋;“三阶”即基础必修、提高选修、兴趣专修,让课程面向全w学生;“八模”指以语文学科为基础课程的书香弥漫模块课程、以数学学科为基础课程的数学乐园模块课程、以英语为基础课程的国际交流模块课程、以体育为基础课程的阳光体育模块课程、以艺术为基础课程的艺术彩虹模块课程、以综合实践为基础课程的浸润体验模块课程、以科学为基础课程的科学探幽模块课程、以传统文化为基础课程的非遗拾贝模块课程,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差异。
学校根植石家庄这片红色的土地,承载着北师大的悠久历史文脉,高雅、优美的物质文化成为师生眼中流动的艺术,成为学校的隐性课程,无声地向世界诉说着教育的语言,承担着知识启蒙、文化传承、人性升华的神圣使命。
【关键词】本土资源;创设;走廊环境
很多幼儿园尤其是农村幼儿园,由于教育经费短缺、硬件条件受限、教学理念落后等因素,环境创设无法面面俱到,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环境在幼儿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幼儿园走廊环境创设这一方面稍不注意就会存在一些问题,如环境布置过于简单粗糙,无法引起幼儿兴趣;走廊环境创设中老师是大部分工作的组织者、承担者,幼儿只是材料的提供者、欣赏者等。因此,幼儿园如何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本土资源,更好地创设幼儿园走廊环境,利用好这一块教育资源,是一个值得思考与探讨的问题。
一、本土资源的调查
我园地处太湖之滨,是长三角一带历史悠久的草席工艺之乡,具有独特的自然风光、丰富的农村资源、颇具特色的人文资源。因此针对我园独特的地理位置,在文化特色方面融入草编特色、太湖渔文化、种植特色,我们充分依托望亭当地触手可及的本土资源,开展渗透本土文化的走廊环境创设和教师指导,这在解决经费难题的同时也利于建立园所特色。
二、本土资源的材料收集
材料的收集和挑选是创设环境的基本保障,选择具有较强当地特色的草席、麻绳、渔网、麦秆、稻穗、种子等,都是极佳的环境创设材料。它们既是引发幼儿探索活动的刺激物,也是幼儿主动建构、认识周围世界的中介。如何收集具有教育价值的本土资源,我们从以下两方面开展了收集活动:
(1)首先组织教师开展专题教研活动,进行交流与研讨,扩展思路,明确收集的范围与收集的多种途径;其次要求教师起带头作用,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收集活动,大胆展示自己收集的材料。教师有针对性地收集本土材料,并且在收集的基础上对材料尝试进行分类。我们根据当地特色,将本土材料分成:动植物类、沙石类、工具类和其他类,为创设幼儿园走廊环境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
(2)拓展收集的途径,班级老师发动家长和幼儿共同参与收集。我们充分利用家委会的影响力,大力宣传收集各种材料对走廊环境创设的重要意义和环境对幼儿的教育价值,让他们真正了解各种材料的作用。同时,让家长欣赏一些利用收集的材料制成的成品与半成品,以激发家长的积极性。各班组织亲子活动,让家长利用自己和幼儿一起收集的材料,开展各类创作活动,一方面激发了家长共同参与幼儿园活动的兴趣,另一方面将幼儿与家长纳入到走廊环境创设的参与者中去。
(3)利用好周边如织席厂、生态农庄、捕鱼码头的资源,与负责人进行沟通,了解我园在本土资源的材料收集方面存在的困难,获得负责人的理解与支持。一方面材料收集的局限性被打破,另一方面还可以选择其中的一些地方作为教学基地,带教师与幼儿进行实地参观,加强教师与幼儿对本土资源的认知。
三、本土资源的利用
环境是幼儿的第三任老师,成功的环境创设就是实现幼儿与环境之间的“对话”,本土资源的融入将会使得幼儿拥有更高的兴趣与参与感。因此,教师应重视本土资源的利用。针对我园地域特色,在本土资源的利用上紧扣“草编特色”、“渔文化特色”、“种植特色”,发掘出更多的教学资源与环境亮点。
(1)利用本土资源,创设走廊地面。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幼儿园的走廊可以说是一个最能体现幼儿自由活动的地方。在走廊中幼儿能够避开教师的高度关注,自由安排自己的事情,而在这个时间、空间中,也是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力与创造性的好时机。蒙台梭利说过:“教育者必须信任儿童内在的、潜在的力量,应为儿童提供一个适当的环境,让儿童自由活动。”我们以此为出发点,充分利用走廊地面设计了系列体育游戏,如发展幼儿动作协调性的“踩石头过河”;练习连贯准确地行走的“捕鱼达人”;练习单双脚变化跳的“捉虫专家”;还有传统游戏“跳房子”的穿插,这些虽然简单但是玩法丰富多彩的游戏项目让幼儿玩得津津有味。在幼儿平时经过这些走廊地面时,总会不由自主进入游戏。我们还根据每一个年级年龄段的特点制定了不同的发展目标,比如在“踩石头过河”游戏中,小班幼儿的目标是能够踩着石头顺利通过小河,中班幼儿的目标是能够双脚并拢沿着石头向前跳跃,大班幼儿的目标当然会更高一些,能按指定路线和方位前进。这些创设的地面游戏不仅丰富了幼儿的室内活动内容、充实了走廊地面环境,还促进了幼儿能力的提高。
(2)利用本土资源,创设走廊空间。《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每个幼儿心中都有一颗美的种子。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所以在走廊空间环境的创设上,我们坚持从幼儿的审美情趣出发,将走廊空间打造成幼儿能够感受美、创造美的场所。比如本地捕捞时间,教师与幼儿一起利用渔网、鱼钩、蚌壳等,创设出渔民捕鱼的精彩场面;等到收获时节,教师与幼儿一起收集各种树叶、种子、果实等,创设了充满收获喜悦的农林小世界。幼儿在这样亲切的环境中嬉戏玩耍,尽情游戏。这些环境的创设拉近了幼儿与本土文化的距离,增强了幼儿兴趣,激发了幼儿探索的欲望。
(3)利用本土资源,创设走廊环境。创设环境的目的就是为幼儿的发展创造条件,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他们的创造潜力。比如渔文化特色的走廊的布置应结合太湖开放捕捞的时间,以渔网和河蚌作为背景,悬挂在过道上,一个个蚌壳串成的风铃,挂在窗口,加上“太湖三白”的融入,走廊空间环境中充满浓郁的渔文化特色,对在班级开展的《太湖美》、《快乐小鱼》等活动起到绝佳的影响力,可以让幼儿在活动中了解太湖渔文化,感受劳动的快乐、收获的喜悦。走廊上如在以草编特色为主的走廊里,特别设立了“我是小小工艺家”的版面,墙面上布置了介绍草席制作的流程以及工艺起源的图片,并提供简单的制作材料,鼓励幼儿参与到草编工艺中去,并将自己的作品保留在走廊中来丰富走廊环境。我们还另辟蹊径,利用走廊的一面墙布置了“特色画展”,收集了教师与幼儿的作品,这些作品特别之处在于它们是用稻草、麻绳、玉米皮、树枝、种子等完成的,创作的方式也大胆创新,采用画、剪、粘、染、撕一种或多种相结合的创作方式。这些本土资源材料的创造性使用,给幼儿带来了极大的新奇感和创作乐趣。利用这些材料产生的游戏活动,给幼儿提供了动脑的机会,提高了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走廊是幼儿一日活动开展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除了班级以外的日常学习、玩耍的重要场所,所以走廊环境创设效果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幼儿的发展。作为教师应在调查了解本土资源的基础上积极收集本土材料,结合幼儿发展的特点,与幼儿和家长一起全程参与走廊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开放的环境,让孩子们完全沉浸在自由、轻松、愉快的活动中,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和无限的热情,促使他们去自主探索、自主学习。
作为农村幼儿园的教师来说,本土资源可以说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金矿”,我们应该尽力去挖掘地域优势、本土特色,充分利用身边的本土资源来为幼儿的发展提供助力,引导幼儿在玩中探索,在游戏中学习知识,真正促进幼儿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组织编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