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葫芦的雕刻艺术范文

葫芦的雕刻艺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葫芦的雕刻艺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葫芦的雕刻艺术

第1篇:葫芦的雕刻艺术范文

一、莱西葫芦雕刻的技艺及象征意义

莱西雕刻葫芦最初是消闲,是人们养蝈蝈、蛐蛐的笼子,经过多代传承,成为人们喜爱的观赏工艺品,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葫芦文化。雕刻葫芦以丫丫葫芦为原料。丫丫葫芦亦称丫腰葫芦,淡黄色,中间较细,像连在一起的两个球体。解放前莱西民间曾出现过一米多高的大丫丫葫芦,时有“中国葫芦王”之美称。莱西丫丫葫芦的制作与装饰以彩绘为主,成品通体光亮如玉,圆润可爱。早期的彩绘葫芦内容以祈福纳祥为主,如“麒麟送子”、“天官赐福”、“麻姑献寿”等,同时如武松打虎、三打白骨精、桃园三结义、穆桂英挂帅、八仙过海等生活气息浓厚的彩绘葫芦也深受人们的青睐。

还有一种称之为“油葫芦”的圆形葫芦,体积是丫丫葫芦的二分之一,形状不一,人们在其表面雕刻或绘画后做成了“蝈蝈葫芦”或“蛐蛐葫芦”。据考证,“蝈蝈葫芦”在莱西见到的最早实物为清朝中期所出,清末至民初,“蝈蝈”葫芦的制作达到了高峰,这个时期的作品如今时常见到,一些文人墨客在居室内悬挂“蝈蝈葫芦”,听秋虫鸣叫,给居家增添了很多情趣。

二、莱西葫芦雕刻的价值

1.实用价值。葫芦可为食,可入药,可做器皿,可做乐器,如笙、箫、葫芦丝等;变形葫芦更可制造成盘、碗、瓶、壶、炉、罐、盒等,用之盛用食品具有天然防病保健作用。据《农书》记载:“葫芦大者可煮作素,可以和肉做荤羹,可蜜煎作果,可削条作干,小者可以作盒盏,长柄者可以作喷壶,亚腰者可盛药饵,苦者可以治病。”经过加工的葫芦可用于室内装饰陈设,以葫芦为载体的民间日用品使用广泛,“葫芦形荷包”、“剪纸窗花葫芦”、“葫芦刺绣”等随处可见,至今仍有老人在烟包上挂上一个小葫芦,以示吉祥。

2.文化价值。葫芦与“福禄”音相近,再加上葫芦是攀缘植物,爬蔓结果时绵延不断,挂满果实,十分繁茂,“蔓”与“万”谐音,成熟的葫芦心里种子多,人们联想到了“子孙万代,繁茂吉祥”。人们经常把葫芦挂在客厅中,以降鬼去煞驱邪避祟。民间传说葫芦还可除病消灾,这时候只需把葫芦挂在病人床尾即可吸取病原,还病人健康。莱西传说中有“费长房身背葫芦为民行医”、“金葫芦山银葫芦山压倒邪恶”、“葫芦娃孟姜女哭倒长城”等故事。莱西葫芦寓意深刻,与富贵、长寿、儿孙满堂紧密相连,文化内涵丰富,代表了一种精神寄托以及人们向往美好的心理。

3.旅游经济价值。莱西葫芦雕刻从明末至今有400多年的历史,葫芦见证了社会发展的变化,也见证了自身的成长。从零星种植到千亩基地,从民间工艺发展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单纯观赏到走向国际市场……莱西葫芦用料讲究,技艺纯熟,题材新颖,内涵丰富,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喜爱,在旅游业中,葫芦已是莱西必不可少的产品。莱西有专门的葫芦加工基地供人们观赏,走进基地,仿佛置身于葫芦的海洋,大小、形状、颜色不同的葫芦堆积如山,去皮、漂白、染色、雕刻、绘画各种工艺有条不紊地进行,八仙过海、双龙戏珠、戏剧脸谱等作品栩栩如生,让人眼花缭乱,莱西葫芦推进了旅游业乃至经济社会的发展。

三、莱西葫芦雕刻传承面临困境

莱西葫芦雕刻已被列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理论研究及实践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传承、保护与开发中也遇到了种种难题。

1.后继乏人,技艺出现断层。从事雕刻的艺人逐渐减少,而且大部分艺人年事已高,虽有精湛的技艺但是思想比较传统落后,葫芦雕刻难以做到推陈出新,心有余而力不足,难出精品之作。大量男女青年为生存外出打工,没有根基,随风飘荡;更有大部分青少年赴大城市甚至国外读书,一年难回家一次,留守在村庄的往往是老人和儿童。有些年轻人根本就没接触过传统的民间葫芦雕刻技艺,又怎能体会葫芦雕刻的魅力及它们背后的文化内涵呢?再加上外出打工、学习的压力,根本无暇顾及这些他们涉猎不到的传统艺术。市场经济环境下,人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经济利益的驱使,真正想钻研葫芦雕刻的年轻人少之又少。

随着老一辈葫芦雕刻艺人的一一逝去,莱西葫芦雕刻技艺将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窘境,步入濒危边缘甚至到最终的消失。林林种种的困难使莱西葫芦雕刻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

2.生存及文化空间的转换。葫芦雕刻之所以流传至今,究其原因,是它生活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它是以一种“活态”文化存在而非陈列在博物馆中的“静态文化”。但是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一些传统的民间艺术似乎找不到自己的容身之处了,它们逐渐丧失了生存与发展的土壤,有些精湛的技艺随着老人的逝去也消失在了人们的视野中。部分人发家致富后就会移居,带着老人去更好更大的城市中生活。生存空间和文化空间的转变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面临着双层挑战。

参考文献

[1]程灿谟 莱西历史文化概览[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8。

第2篇:葫芦的雕刻艺术范文

类。中国的建筑石雕艺术分两类,一类是功能优先,装饰次之的建筑石材构建装饰,一类是装饰优先、功能次之的建筑陈设品石雕装饰。楚雄彝族的民居装饰中主要是属于第一类,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符合人们的审美情趣。

在彝族早期,那个时候还没有钢筋水泥,木材是当时建造房屋最方便、最经济的材料,因此,在传统民居中,有很大比例都是用的木材,除了用木料搭建整个框架外,屋内的楼梯、柱子、楼板和隔断也基本都是选用木质材料,尤其是彝族的木罗罗房,基本上都是用木材搭建,因木材比较好加工、雕琢。所以,在民居里,雕刻随处可见,但是随着石材的出现,石雕也被广泛的应用到民居装饰中。

石雕与木雕的不同主要是所雕刻的材质不同,所以在民居装饰中所雕饰的部位也是不同的,楚雄彝族民居中的的木雕主要雕刻在门窗、屋檐、走栏、木柱等部位 ,石雕主要刻在屋檐、斗拱、横梁、窗棂、石柱、柱础,锅庄石等用石材建造的地方,有的还雕刻在石碑、桥梁、石碑等建筑上。

一、 楚雄彝族民居装饰外檐雕饰内容及分布

彝族的雕刻技术应用在房屋的装饰中,有的在檐檩下端部分雕刻成吊瓜形状,同时这种吊瓜形状能给伸出的牛角状以支撑,是牛角状更加突出,在檩柱与横枋牛角拱交接处将榫卯做成竹节样式,并在上面雕刻有花纹,是用平雕中的阳刻手法雕以简单的花纹,或是锯齿线、直线等几何图形。在大门上常常雕刻形式多样的拱形图案,楚雄彝族一般将龙和鳌鱼头等雕刻在屋檐斗拱中的延伸部分,在横梁和窗棂上雕刻蝴蝶捞月、双燕、牡丹、双凤朝阳、鹿望金钟、犀牛望月等图案。“二龙抢宝”一般雕刻在大门檐头部分。在门楣上一般会雕刻有花鸟草兽和日月星云图案,而在大们部位常常绘制或雕刻比较简单的拱形图案。在窗棂及屋檐梁部位一般会雕刻各种民间传说,如“犀牛望日”、双凤朝阳”、“鹿望金钟”和“蝙蝠捞月”等,封檐板上和室内木隔板上也刻有简单的圆形花纹和四方连续花纹。在“一颗印”建筑中,每一家的门楣、格扇、门雕等都是不一样的,门楣也是一般雕刻鸟兽和日月图案,在屋檐的梁枋、垂花柱及拱架挑拱部分由的也雕刻有牛羊头、花草、鸟兽等线脚装饰和浮雕图案,在垂柱下端的牛蹄上一般会刻有马牙形和河流纹样,为了达到辟邪效果,牛斗牛嘴图形及灯笼形和线团形图案一般会雕刻在垂柱的末端,墙壁的隔板镂空成“米”字或是羊角、山川、鱼刺、花瓣等图案,在或唐初的锅庄石上常刻有代表太阳的圆形放射符号、星星纹样、或是以圆为中心的连续纹样等,极富装饰效果。

二、楚雄彝族传统民居装饰图案的象征寓意

在楚雄彝族民居的装饰中,雕刻艺术作为建筑物的附庸装饰,在满足功能和人们审美需求的同时,所刻的题材和内容具有很强的寓意性和象征性,与所传达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一致的,如龙、虎、杜鹃、鹤等图案,都是彝族图腾崇拜的图案,反映出彝族的宗教文化;葫芦因腹内多子,所以葫芦是代表生育、多子的代表符号;而象征富贵的代表符号是龙凤,因师虎形象威严,所以是权势地位的象征,鹿谐音禄,蝠谐音等,还有带有云纹和八卦的图案,是彝族先民认识世界、认识事物的记录、思维方式,总结的规律用符号释放出来。这些尽管掺有外来文化的思想,但是在图案和表现手法上确是彝家所特有的。

三、楚雄彝族的主要雕刻技法有线雕、平雕、浮雕和透雕

1、平雕 一般平雕分为两种,阴刻和阳刻。阳刻是指将所刻图案铲去,使所雕刻图案低于衬地表面;阴刻恰好相反,是把衬地部分铲去,留下所要雕刻的图案部分,从而使图案部分高于衬地部分。同时,无论是阴刻还是阳刻,都必须使所雕刻的花纹的高度和深度与雕刻品表面在一水平面上,这就是平雕,在楚雄彝族的民居装饰中平雕是一种常用的手法,例如在檩柱与横枋牛角拱交接处的竹节样式的榫卯处,一般用阳雕的手法,在檐檩下端部分吊瓜形状上面的图案花纹,一般用阴雕的手法。在楚雄的彝族的家具装饰中也常见到。

2、毛雕 毛雕也称凹雕和线雕,以刀带笔,在平板上或是一些图案上面用不同形式的线来刻画出各种图案花纹的一种雕刻方法,这种雕刻方法操作比较方便、因此涉及的题材内容也比较广泛 ,同时这种雕刻方法的线条细腻平滑,常被用在室内外的隔扇裙板上, 3、浮雕 浮雕分低、中、高三中,有的也称为凸雕,和平雕不同的是,每一种浮雕的图案花纹都有深浅不一的变化,表现形象生动,雕刻层次分明,在楚雄彝族的民居装饰中,一般是在扇木门雕刻中常被用到。 4、

透雕 透雕是将图案花纹部分留出,将其他部分掏空挖透,因毛雕雕刻在透雕的一面还是两面的不同,又因为是镂空的,所以透雕具有一面做和两面做之分。

结语:建筑装饰作为建筑文化的一部分,给人们带来使用的方便和审美愉悦的同时,也揭示了该地区或民族建筑的风格和特征,反映出一个地区或民族的社会制度、民族习俗及观念意识形态。楚雄彝族的雕刻艺术,被广泛的应用到楚雄彝族的建筑装饰中,使得楚雄彝族的建筑形成了自己独特装饰风格。在雕刻中的虎、龙、豹、鹤、杜鹃、鹰、葫芦、八卦、云纹等雕刻形象,都是彝族民居装饰中比较典型的图案纹样,主要是由于彝族特有的宗教文化和民俗风情决定的。明清后,由于各民族的发展和交流,各民族的文化艺术也被引进过来,如象征富贵的凤凰和牡丹,以蝴蝶、壶、蝙蝠谐音“富”,还有以鹿或是炉谐音“禄”,喜鹊象征“喜”,但在风格造型方面,民族味仍很重,宣扬了本民族的文化艺术特色,在建筑装饰中的文化艺术,在满足人们审美需求的同时,也保留、继承、和发展了彝族的民间工艺美术。

参考文献:

[1] 闫卉:《浅谈传统建筑木雕装饰艺术》,《科学之友》,2009年09月刊.

第3篇:葫芦的雕刻艺术范文

联系电话:13716669708(牛成果理事长) 15011319255(刘建伟经理)

葫芦烫

葫芦是中华民族最原始的吉祥物之一,葫芦烫画又称葫芦烙画,火笔画,即艺术家用电烙铁在物体上熨出烙痕作画,与葫芦融为一体能永久保存、收藏,艺术价值极高。坐落顺义的北京吉祥八宝葫芦手工艺品产销专业合作社,汇集大批葫芦工艺品制作精英,以传承中国葫芦文化为宗旨,合作社与北京龙湾兴业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共同打造“老北京火烩葫芦”和“葫芦牛”品牌,作品屡获嘉奖,是观赏、收藏、实用的上好佳品。

根雕

根雕,是以树根(包括树身、树瘤、竹根等)的自生形态及畸变形态为艺术创作对象,是发现自然美而又显示创造性加工的造型艺术。

顺义就有生产根雕的专业公司,北京亮臣工艺品雕刻厂,主要生产根雕、上等原木佛像、旅游工艺品等100多种产品。产品样式包括各式佛像,人物,动物,山水,花鸟,桌椅,笔筒,花架等。根雕有很好的使用价值、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产品热销国内外。

他们以诚信为本,质量至上,信誉立业,追求完美品质,力求客户满意。

剪纸

剪纸是一种镂空艺术,在中国农村历史悠久,这种民俗艺术的产生和流传与中国农村的节日风俗有着密切关系,逢年过节抑或新婚喜庆,人们把美丽鲜艳的剪纸贴在雪白的窗纸或明亮的玻璃窗上、墙上、门上、灯笼上,节日的气氛便被渲染得非常浓郁喜庆。顺义不乏剪纸名人,巧嫂郝兰英就是一位,她从事剪纸已有五十余年,是家里的第四代传人,剪艺精熟到“细如发丝,尖如麦芒”。作品更是不胜枚举,其中“玉兔捣药”更是被北京大学英文教科书作为封面。她创办的家庭展室,不仅让大家一饱眼福,更为剪纸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

中国结

中国结就像中国的诗词、书画、雕刻、陶瓷一样,作为中华民族的代表,为世界人民所熟知和喜爱。 中国结艺是中国特有的民间手工编织艺术,它以其独特的东方神韵,丰富多彩的变化,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顺义中国结大师谢兰香,自幼跟随母亲学习中国结编织技艺,屡获大奖,成立了北京谢兰香编织工艺品专业合作社,社员151人,将自家代代传承的绳结编织手艺引入合作社中,以传承为基础,把传统工艺,时尚风格,品牌产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扬光大,打造特色专业合作社。

龙湾屯镇金秋采摘节

龙湾屯镇是京郊有名的果品产地,获“中国优质果品基地乡镇”称号,水果以苹果、龙湾贡梨为主,外观优良、口感上佳、品种多样。桃、葡萄、红提、柿子等果树都有种植,核桃、枣、山楂等小品种果品在山间路旁随处可见。

第4篇:葫芦的雕刻艺术范文

尺 寸:高3.5厘米

成交价:RMB3,850

拍卖公司:上海崇源

拍卖日期:2003-04-20

点评:圆雕佛手,梗叶清晰,浮雕佛手花数朵,枝繁叶茂,生机盎然。将之盈盈一握,用心把玩,添福增寿,别有一番情趣。

清核雕罗汉

尺 寸:高5.5厘米

成交价:RMB 44,000

拍卖公司:上海敬华

拍卖日期:2004-04-16

点评:桃核表面镂雕十八罗汉,人物形象各异,包浆褐色。

清核雕诗文珠串

成交价:RMB 5,500

拍卖公司:天津文物

拍卖日期:2003-08-28

点评:此珠串雕刻圆熟,包浆亮丽。每核上镂刻一字,连续成诗:“一望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富有书卷气,极具收藏价值。(46粒)

清核雕人物朝珠108颗

成交价:RMBl9,800

公司全称:天津国拍

拍卖日期:2004-06-24

点评:此朝珠雕工精湛娴熟,配绿松石背鱼,非常完整。比较

清桃核雕十二生肖手串

成交价:RMB 28,600

拍卖公司:上海嘉泰

拍卖日期:2004-11-30

点评:自古桃材喜为祥瑞镇邪所取用,取桃之核更为用心,皱面巧刻肖形林木,背刻相对地支字,十二枚方牌,连成手串,汗浸气染红润油亮。

早在500年前,我国就有了核雕艺术,艺人们以精湛的技艺,在方寸之间雕塑人物、山水、镌刻诗句。就是在方寸之间为大家带来艺术的享受和祝福。把玩之中可寄意“消灾除邪,祥瑞在乎”。

清核雕仙人挂件

尺 寸:高3.0厘米;宽2.0厘米

成交价:RMB 3,960

拍卖公司:上海崇源

拍卖日期:2003-04-20

点评:桃核雕八仙之首铁拐李,因材施艺,随形雕琢。人物身背斗笠,左手抱铁拐、右膀夹葫芦,脚蹬蒲鞋盘会坐云端,一副得了神道、超脱凡世的得意相。刻工尤为精细的是头部,不但眉目五官清晰可见,而且是神态生动。传说铁拐李受西王母点化成仙,封东华教主,授铁拐一根,故神通广大,所持宝葫芦内有治病救人的灵丹妙药,又贯行善举,在民间信仰中被尊供为医药祖师,此件小品可作为驱邪的吉祥物悬挂身边。

清核雕罗汉

尺 寸:高3.2厘米

成交价:RMB24,200

拍卖公司:上海敬华

拍卖日期:2004-11-27

点评:桃核表面镂雕十八罗汉,人物形象各异,刀法圆润,包浆褐色。

近代核雕挂饰

成交价:RMB 2,200

拍卖公司:上海嘉泰

第5篇:葫芦的雕刻艺术范文

“这种烫画葫芦最低五千,绝对不能便宜。那种雕刻葫芦更贵。这些工艺葫芦是名家名品。贵不是没道理的。人家的心血在里头呢。”夏日清晨,北京十里河文玩市场,一位工艺葫芦的卖家似乎硬气十足,丝毫没有接受砍价的意思。而这些精雕细琢的文玩葫芦高居橱窗,光洁,色泽优雅静穆,身价不菲。

近几年,葫芦收藏在各大古玩市场或收藏品市场中是炙手可热的话题。据了解,葫芦的价格开始上涨是最近几年的事情。本来十分常见的葫芦摇身一变成为文玩后,价值也水涨船高,甚至“身价百倍”。 那么,一个小小葫芦凭什么能卖上千元,乃至上万元?

谐音“福禄”葫芦受追捧

葫芦与“福禄”谐音,古称“瓠”、“匏”、“壶”,汉代以后,则称为“壶卢”、“蒲卢”、“葫芦”。据传从印度传入中国,已有六七千年的种植历史。葫芦自原始母系社会就因母亲的象征而受到人们的崇拜。葫芦文化源远流长,历来就有多子多福、传宗接代、祛病消灾、万事如意、保平安送健康等吉祥寓意。历代无数文人墨客赋诗作画。如唐李白的《赠饶阳张司户遂》、杜甫的《除架》、宋杨万里的《葫芦》、近代吴昌硕的《题画葫芦》、齐白石的《葫芦》诗词画作等。

葫芦根据分类不同,也有不同的名称。根据葫芦的生长过程,可以分为范制和本长两个种类。范制葫芦是指在葫芦生长过程中用不同的模具控制葫芦的外形,而本长葫芦则是在自然条件下生长成熟的葫芦。因为人为的操控,就艺术性与观赏性来讲,范制葫芦的价值要高于本长葫芦,但在几百年文化积淀中本长葫芦也不乏精品出现。

根据葫芦的制作工艺,可以分为砑花(也称掐花)、火绘(也称烙画)、针活儿、漆画、镶嵌等等。目前,我们所说的收藏葫芦,主要是砑花和烙画两种形式。所谓砑花是指以葫芦为材质,通过砑花刀在葫芦上砑出图案。砑出的图案深浅有致,具有强烈的立体感非常漂亮。火绘葫芦则是以葫芦为纸、烙铁为笔在葫芦上作画,控制烙铁的温度及与葫芦表皮接触的时间形成明暗有致的画面。

收藏价值和价格齐升

目前,就古玩收藏的形式来看,据一位葫芦收藏爱好者回忆,葫芦的价格开始上涨是最近几年的事情。“前些年葫芦收藏的圈子很小,种植的规模也不大,一直都是很小众的消费。也就这几年,大家都开始玩收藏,像葫芦这种本来没什么人玩的品种也开始热门。2008年,一个不错的雕刻葫芦售价也就几百元,如今同样的商品则可轻松卖到上千。火绘葫芦的价格更是不得了。”

那么是不是任何葫芦都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呢?目前,一般来说,未经加工,而且种类比较常见的葫芦价格不高,也就三五十元,形状好一些的可以卖到百元左右。这样的葫芦收藏价值一般不高,可作为私人喜爱购买。而雕刻葫芦或火绘葫芦最好选择名家制品,升值和收藏潜力大。

除了名家制作的工艺葫芦,高品相的本长葫芦同样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天然葫芦讲究形、皮壳、龙头和脐。造型以端正或奇妙见胜。“肌肤”光洁,色泽优雅静穆,能体现出葫芦的本质美。它得天独厚,和珠、玉、象牙、紫檀、竹材一样,质色美乃自然赋予。脐的标准为小、圆、凹。形状和皮壳的标准都比较难把握。摸起来明显舒服的,手感光滑有质感的,叫“吃手”。另外,带有“龙头”的“齐全”葫芦,由于外形藤蔓绵延,又被视为祈求子孙万代的吉祥物。。

据介绍,文玩葫芦越小越好,8厘米(不含“龙头”)以下可称为手捻葫芦,3—5厘米的手捻葫芦堪称精品,2.5—3厘米的称作“草里金”,而小于2.5厘米的就相当稀有。

越“盘”价值越高

玩葫芦玩的是什么?一个字“盘”。自己“盘”的“本长葫芦”才是文玩葫芦的精髓所在。季先生是文玩葫芦的爱好者,自家收藏的各式葫芦就有几十个。“一个葫芦,首先得是‘本长’的,就是天然长出来的,用模具约束就没劲了;你买回来之后,每天用手去摸它,就叫盘,葫芦在几年后把玩出漂亮的枣红色,这种成就感也是别处找不到的。”有经验的收藏者花费两到三年盘出的葫芦,以千元以上的价格出售一般极受市场欢迎。

那么怎样才能盘出高品相的葫芦呢?据北京华夏友缘投资顾问有限公司CEO王鹏伟介绍,葫芦玩的就是皮,要的就是在长期把玩中其表皮逐渐由白变成紫红,色泽越来越光润可爱的效果,葫芦制品最忌讳上色。除了某些特殊工艺葫芦以外,无论是在使用还是收藏期间,都应经常把玩摩挲,或用细布擦拭,以防在葫芦表皮留下划痕。

第6篇:葫芦的雕刻艺术范文

【关键词】碑林;艺术;形态;价值

艺术是意识形态,也是生产形态。任何艺术它的本质特征是审美的,创造性的意识形态,也是审美的创造性的生产形态。而红果小冲碑林兼具了创造性的意识形态和创造性的生产形态,对研究社会学、民俗学、宗教学、建筑学有着历史文献的价值,也为研究贵州西部的石雕艺术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从红果小冲碑林的石雕实物看,其造型之巧,构思之奇,题材之广,工艺之精,令人叹为观止。

碑林的历史沿革概况及地理位置

红果小冲碑林位于盘县县政府所在地红果镇东约两公里的华屯村后,为张氏、邓氏家族墓群形成于清康熙、光绪民国至今。小冲张姓,据其族谱所记,祖籍南京应天府竹子巷挂牌楼人于大明洪武二年,1369国公牟英奉命南征,吾祖在朝公任居总兵之职,为国公先行南平。凯旋至交城所,奉旨止於镇守所。后落业于曲靖府马龙州西山屯。时光流逝,事迁,在普安直隶厅管辖期间,张氏文玉、文珍公迁来今贵州盘县红果华屯村,繁衍至今。

邓姓现居住于红果俄啷铺相传在清康熙时期,有一位年过半百的阴阳先生,一路寻脉望气来到盘县,途径蛾啷铺坎子,只欠坎子中失微微凸起一片土地,形如龟背。这位阴阳先生将寨子周围山脉水势仔细端详一番,认为这里是一块出贵人的风水宝地,后来邓家和睦邻里,心地善良,才道出了风地的天机,如果我为你家寻到了一块宝地,就可能变成瞎子。你家愿意为我吗?邓家人爽朗地答应了。于是,阴阳先生为邓家j了门向,在他家的后院所朝向那座山的绝壁中央用石灰涂了一圆圆的月亮图案并摆弄了一番之后,劝其邓家孩子念书。过了一段时间,到了夜晚,在邓家后院西面石壁中央涂成的月亮隐隐发光,而阴阳先生的眼睛逐渐也有些昏花。奇怪的是,石壁上的月亮只照射到邓家后院,却照不到别的人家,每到傍晚那月光照得邓家后院如同白昼,夜里,邓家的好在绣楼就凭着月光织布绣花,男儿在书房里就凭着月光读书写字。这座山,因此叫月亮山。

后来,邓家果真出来贵人,中了进士,入了翰林院的邓翰林邓载馨最为出名,据《普安直隶厅志》载,邓翰林名再馨,为乾隆四十二年(1777)丁年举人,乾隆四十九(1784)甲辰科进士,授翰林院检讨,据说还做过嘉庆皇帝的老师。其父邓元英文林郎,登侍郎邓为霖,修职郎邓万端,邓受u,处士郎邓级三,文林郎邓等都葬于小冲碑林内。

小冲碑林占地面积一万余平方米。墓碑群坐东向西,依山而立,后山气势弘伟,两侧山丘隆起,左高右低,碑林前为一平地,平地中部建有一千多平方米的池塘,池塘中央建有一圆形花石,池塘南北两侧各立一石砌台柱,上各设直径1.2米的石香炉,每到秋冬时节,地势加剧,石香炉中间一圆凹处均会冒出缕缕青烟,形似后人供祖,祭拜所造。碑林两山丘上紧有精石打造的一对华表,两对单斗檐杆。并竖有两座刻有清朝康熙乾隆皇帝圣旨的“诰封碑”,显出了碑林中有尊贵之人。

(一)碑林的类型

小冲碑林造型显示了民间雕刻家的智慧和构思能力,整体达到和自然融为一体的天然景象,形态各具特色,错落有致,蔚然成村,颇为壮观,碑大多是石碑坊式,其中独具特色的点缀在碑林中的有六角亭子碑“诰封碑”“五龙捧圣碑”“龙爪须碑”等立。

六角亭碑是小冲张姓“清赠登侍郎”张世瑶的墓碑,建于光绪三十二年,为三层三重檐,通高5.1米,墓碑立于底层,墓志铭立于二层,顶为楼状,亭顶为六角尖顶(葫芦宝顶),整个六角亭石雕构成。一层前两柱刻有对联前两底部雕刻有一对四十公分高的石狮。中间柱底为柱础石,檐口,门楣为浅浮雕卷草去祥图案,二层亭柱为高浮雕盘龙柱,穿梭于祥云层中,局面有镂空工艺底部为柱础鼓石,檐口为高浮雕祥云龙头。三层为竹柱,之间刻有扇形浮块及方块钱币样式。扇形浮块上有鸟兽之类图案,檐口为斗拱。整个六角亭构图巧妙,工艺精细,艺术性极强。

五龙捧圣碑通高3.8米,左右分别为凤穿牡丹“麒麟吐玉书”拖鼓登狮,抱鼓上均刻有细斋的麒麟图案。而凤凰更是刻的栩栩如生上方还刻有一些云彩看似飞来的凤凰飘逸的落在牡丹上的那一瞬间,画面的完美,自然生态和谐,工艺的精湛,充分体现出匠人们高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乌龙捧圣图左右雕刻以深浮雕和镂空雕相结合墓座为双狮滚绣球,两棵柱上分别刻有相对称的四条龙,檐口上为龙在云层中的翻滚状,中间距五龙图十公分为低洼处为“肯节孝”两侧为浅浮雕刻有彝族所崇拜的图腾“火苗”。此图的层次清晰,构图疏密有序,并把中原文化和地方文化融入其中,堪称一绝。

龙爪须碑为邓姓之墓,它把处于碑林中的张、邓二姓墓群的形体结构,艺术造形,雕刻工艺奔放,线条厚重,韵味古朴典雅颇具鉴赏性。龙爪着胡须,像似德高望重的古桥老人享受晚年幸福生活。墓刻划出了清代雕刻艺术盛行求新、求奇、求精的风尚,石刻工艺在本质上也是显示出这一典型风格,其作品极为注重工艺性和鉴赏性,往往技艺卓绝。

(二)墓碑的雕刻是为了死者,也是为了生者。即要表现对死者灵魂的安慰,也要满足生者潜在的审美要求,在悲剧的伤感中活跃着生的情趣。题材多以墓主原生活起居的写照,对大自然的繁荣生机为主。如:墓碑雕刻布满了以花鸟虫为主题的装饰纹样,有与“福”谐音的蝙蝠;有与“录”谐音的“鹿”;与富贵有关的龙凤;也有与后代智慧相连的麒麟等。这在小冲碑林得到了体现,而另一体现,墓志中包括的文、书、刻更彰显了小冲碑林的魅力。书法中有楷、行、隶、草。雕刻上有平雕、斜雕、双勾(阴刻、阳刻)等颇具功力,形体上,笔画平直,稳健浑厚,圆满得势。可称贵州书法艺术中的珍品。

雕刻特色

小冲墓碑雕刻表现了中原文化和本土文化的融合,继承和发扬。墓碑雕刻受着中原文化的影响,表现在

第7篇:葫芦的雕刻艺术范文

(一)传统窗棂艺术的形式

1.窗棂艺术的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窗棂艺术形式多样,其独特的实用功能和艺术魅力,早在奴隶社会时期就被古人所发现,那时的窗棂还仅仅局限在其使用功能上,艺术形式相对简单,主要是几何形式的纹样样式,在出土的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和战国时的木椁等冥器上发现了十字格和斜方格的窗棂纹样。到了汉代时出现了直棂、斜格和琐文的窗棂纹样。到了唐宋时期,由于国力增强以及生产力的提高,中国建筑艺术形式由原来宏达、质朴的特征,开始注重建筑的精工细作,窗棂艺术形式也由原来的简单的施工功能开始向审美功能转变,开出出现形式多样的窗棂形式,窗棂艺术趋于成熟。明清时期,是封建社会发展的顶峰,累积一定社会财富的富甲商人,开始投入大量的资金大兴土木,建造各种住宅府邸园林景观,推动了建筑的繁荣发展。此时的门窗自然也随着建筑的发展大潮向前推进,无论是制作工艺,还是窗式的样式类型都发展到了相当好的水平,窗棂纹样精细典雅、大气华丽,将其独特的魅力展现的更加透彻。

2.传统窗棂艺术的文化背景

中华民族自古喜欢吉祥,一般会通过象征、谐音等设计手法,形成有具有带有吉祥寓意的装饰纹样,表达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那么窗棂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的装饰元素之一,自然和寓意吉祥的纹样息息相关、密不可分。从遗留下来的古建筑窗棂形式就能够看的出,很多窗棂样式不仅形式精美,工艺精湛,但仔细品味就能发现其蕴含的吉祥寓意。比如在传统的窗格、隔扇中,窗棂样式内容丰富,常出现一些带有动植物雕刻纹样的窗棂形式,如刻有五只蝙蝠的窗棂形式,代表五福同寿的吉祥寓意。植物的纹样也处处可见,比如刻有石榴的纹样样式,代表多子多福,葫芦是八仙法器之一代表寓意救世济人,旺运纳幅。葫芦多籽,也象征子孙繁荣。这样的纹样比比皆是,极富装饰性,趣味性,生活密切相关。冰裂纹样式的棂花是一种比较流行的纹样,被大量运用在建筑室内设计中,冰裂纹象征坚冰出现裂纹开始融化的状态,冬去春来,万物复苏。寓意不顺心的事情即将结束,美好的愿望即将到来。古代私塾用冰裂纹象征寒窗,寓意“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激励学子十年寒窗苦换取功名天下知,步入仕途,飞黄腾达。所以,许多蕴含吉祥寓意的纹样一直收到古人的喜爱,广泛的应用在建筑窗棂艺术中,表达古人对幸福、平安、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传统窗棂的工艺结构

1.制作工艺

中国传统窗棂的制作技艺工序复杂多样,一般有选定尺寸、绘制画样、选择材料、雕刻画线、材料开口、制作榫卯、雕刻雕花等工序。由于窗棂的结构工艺是有多根纵横交错的细小木条做成的,木条的尺寸直接影响到最后整个窗棂的美观程度,所以对于每根木材尺寸的把握就显得尤为重要。其次就是木材材料的选择,绝大多数的木材由于时间及环境的原因容易变形,甚至开裂、腐烂,那么在选择木材的时候一般会选用相对较软且没有结疤的木材,比如说杉木、椴木、松木等材料,这样的材料不容易开裂、而且耐磨还比较容易加工,材料的纹裂也比较清晰、美观,所以这类材料常被选用来制作窗棂。材料选定之后就是配料,配料就是根据之前的画样,实际计算出木材的数量,这样就会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在制作窗棂棂条的时候通常会多制作一点,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防止在加工过程中棂条被损坏,以便及时补充材料,提高工作效率。棂条制作完成以后要根据图样的数据来确定每根棂条的位置,同时确定榫卯卯眼的位置。最后一道工学是起线雕花,雕花不但能够使得窗棂有很好的装饰效果,而且连接结构增强窗棂稳定性和牢固度,一般分为色垫雕花、插脚雕花、花结雕花、镶嵌雕花……。工序还是比较繁琐的,所以,想完成一件完美的窗棂作品对手工技艺的要求是比较高的,也反映了先人的智慧。

2.结构形式

榫卯结构是最为常用的结构,也是相对牢固的结构形式,榫卯技术促进窗棂技术的发展,同时榫卯的搭接形式在窗棂制作过程的使用也使得此技艺更加规范成熟,比如后来的“槽口榫”“、企口榫”“、燕尾榫”“、穿带榫”“、扎榫”等。如果说榫卯结构使得窗棂的结构更加牢固的话。那么镶嵌雕花的出现使传统窗棂凸显装饰美,精致的雕刻与多变的线形组成精美的窗式艺术。窗棂的搭接结构一定要规范遵循立交卧。立向棂条通直,后面做开口,横向棂条横搭前面做开口,这样横竖交错的结构既满足了人们的审美性,又有利于的结构的牢固性,还能防止雨水的侵蚀,具有很高的科学性。雕花镂空的窗棂没有棂条,窗心以整块木板镂空雕刻镶嵌其中,观赏性极强,画面栩栩如生生动活泼。

二、传统窗棂在当代室内居住空间中的表现形式

(一)窗棂元素与新材料的结合

窗棂是表现中式室内风格最具代表性的装饰元素之一,因此其被广泛的应用于中式空间中,营造出十分具有民族特点的空间氛围,制作窗棂的传统材料基本都是木材,这与中国传统的木构架建筑有关,但是如果在当今社会如果依然用木材来表现窗棂的艺术特点,那样势必会造成一定的生态破坏,而且木材也比较容易腐烂变质,耐久性差,所以,探索新材料是表现传统工艺美学的必然之路。而传统的窗棂纹样在设计师的构思下也被完美地运用到了墙纸装饰上。以墙纸作为窗棂元素的传递介质,不仅经济环保,而且使窗棂纹样的色彩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变,运用更加方便,也让带有岁月感的窗棂变得高贵典雅。融入现代气息,更符合现代人们的审美。还有最直接的就是用钢材来代替传统的木材,把金属材料焊接成各种窗棂样式,可以在成形的金属上喷涂各种颜色的油漆,可以很好的在形式与色彩上体现传统窗棂的艺术特色,似然用金属材料做的窗棂样式在硬度与耐久性上优于传统的木材料,但金属材料的视觉效果相对要差一点,主要是缺少了几分木材的自然属性。但和其它装饰材料搭配起来还是呈现出不一样的装饰性与功能性。

(二)突破传统功能与空间的局限

(1)界面装饰,增添韵味。窗棂做工精湛、雕花精美、形式多样,将其悬挂于界面之上那就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这种应用形式已经摆脱了传统的窗棂的应用形式,例如将窗棂应用于各种界面之上,丰富了界面的装饰效果,同时在其底部衬以镜面装饰材料,这样既没有失去传统艺术的内在韵味又具有了很强的现代气息不但典雅大方而且不落俗套。

(2)分隔空间,丰富空间层次。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越来越疏远,为了营造空间的亲密感同时又起到分隔空间的目的,那么在进行空间设计的时候就需要对身体上起到一点的阻隔,但是视觉上需要保持畅通。虽然玻璃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但是玻璃的效果显得单调乏味缺少一定的艺术性,传统窗棂的结构与美学特点很好的满足了这一需求,不但能够很好的将空间进行分隔开来,传统窗棂纹样样式以及雕花等艺术元素使得空间视觉效果丰富,空间文化韵味十足。

第8篇:葫芦的雕刻艺术范文

牙雕在我国艺术品门类中占据着重要的历史地位,早在新石器时代.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和山东大汶口文化遗址已经出土了精美的象牙盅、匕、双风纹蝶形嚣、梳子等,其上运用了圆雕、阴刻、甚至镂雕技术,工艺令人叹为观止。至汉唐时期,象牙依靠进口,非常稀缺,雕刻技艺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从现在日本奈良正仓院藏有的昔日遗唐使带回日本的唐代拔镂牙尺、牙笏中可见当时工艺的辉煌。象牙雕的技艺被传承和发展下来,成为雕刻艺术品中重要的门类,牙雕的流派对于收藏者而言尤为重要。

牙雕流派解析

商代的殷墟遗址发现了不少象牙器物,妇好墓出土的夔龙纹杯,镶嵌绿松石为饰,颇为精致。周代象牙工艺已经独立成为一个门类,制作了大量生活用具,尤以簪、笄为多,河南虢国墓地还出土了雕刻复杂的象牙剑鞘。汉唐时期,象牙已经依赖进口,所以更为珍贵。据载,当时出现了牙簟、牙床、牙扇、牙带、牙笔管、鸡心佩等,目前日本奈良正仓院还藏有唐代的拨镂牙尺、牙笏等。

宋代宫廷匠作机构――文思院,已经设立专门的象牙作坊,后来著名的牙雕品种象牙球工艺也出现了。今天所见明代前期牙雕以宫廷御用监制作居多,主要是小型雕像,不喜染色,而晚期在南方的南京、苏州、扬州、杭州、福州、漳州和广州等地,因为商业的需求,牙雕工艺相当繁荣。

清代是牙雕工艺发展的高峰时期。宫廷与地方,相互影响,流派众多,名家林立,留下了大量作品。一般而言,可以区分成南北两大系统,流派之间既互相竞争,又互相渗透,取长补短,共同推动了牙雕工艺的发展。其中,比较著名的有:继承明代传统的苏州牙雕、深受西方影响的广州牙雕、擅长人物白勺北京牙雕以及汇集南北风格带有宫廷气派的造办处牙雕等。

苏州牙雕

苏州牙雕,实际上并不只限于苏州一地,而是可以涵盖南京、扬州、嘉定等长江三角洲一带的牙雕工艺。这里传统上就是商业与工艺美术行业发达的地区,牙雕深受书画、竹雕等艺术形式的影响,文化底蕴厚重。金陵的竹刻家濮仲谦,嘉定的竹刻家施天章、封歧等,都同时从事牙雕的制作。施天章、朱拭等作为牙匠曾被召入宫廷造办处当值,均被称为“南匠”。正因为苏州牙雕的文化气息,所以当时有谚云:

“苏州样,广州匠”,苏州牙雕样式成为全国牙雕流派的范本。

苏州牙雕的作品多为小件的笔筒、笔架、笔舔等小件文房用具,也有碗、瓶、盒等实用或陈设器物,题材涉及人物、花鸟、山水、历史传说等。常以名家画稿为原本,追求笔墨的韵味,某些山水作品有吴门画派之风,花乌则宗清初画家恽寿平,清雅脱俗。为了适应画作的复杂笔法,苏州牙雕长于阴刻和隐起浅浮雕,运刀简洁,磨工甚好,注重留白,不喜染色或漂白处理,注意营造意境,有较高的审美格调。

但在乾隆时期以后,由于广州牙雕的挤压,苏州牙雕逐渐衰落,清晚期分裂出上海和南京牙雕,在承继苏州牙雕传统同时,有所创新,成为新流派

广州牙雕

广州牙雕富有历史传统,据载创始可以早至秦代,但在清康熙以前,广州牙雕并无特别鲜明的特点,且影响力不及苏州牙雕。不过,自从康熙实施海禁以后,广州成为唯一的对外贸易口岸.使得该地获得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不仅进口象牙原料充足,而且多元文化汇流,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文化特色。

由于广州气候潮湿,象牙不会干裂,所以艺人可以较为自由地探索各种高难度的雕刻技巧,促成了广州牙雕重视技艺展示的特点。最富有代表性的是多层象牙镂雕技术,著名品种如象牙球等。嘉庆时广州艺人翁五章在前代技艺基础上,革新了象牙球工艺,传至第四代翁荣标时,已能做出45层的套球,以整块象牙镂雕,每层厚不过2毫米,层与层间距如发丝,但层层可动,且满雕花纹,令人叹为观止。1915年,广州艺人翁昭所制26层牙球,在首届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夺得金奖。还有象牙丝编织工艺,著名品种如簟席、纨扇、宫灯等,具体工艺已失传,据载是用药水浸泡或高温水煮,使象牙软化,然后劈成细薄的牙条,再进行编织。这种工艺对于原料的耗费非常惊人,雍正就曾禁止过牙席的编织生产。广州的艺人还很注意吸收新的工艺,在作品上可以看到使用镟床、加工构件的痕迹。他们常常综合使用各种技术,将各部分分解制作.最后拼装成大型的画舫、龙舟、景观等,人物众多,景物复杂,绝非个人可以完成,反映出广州牙雕组织程序的严密。从总体上看,广州牙雕工艺重视刀工而忽视磨工,作品显得锋棱毕露.对于表现象牙的细腻质感不太有利

广州牙雕为了保持象牙的洁白,喜爱应用漂白技术,并在白地子上再进行染色、镶嵌等附加手段、染色用茜草及多种矿物染料,镶嵌则多见紫檀、玳瑁、犀角、宝石、翠鸟羽毛等,装饰效果极强,风格浓烈热闹。

广州牙雕为了迎合不同对象的需求,不仅器型多种多样,而且纹饰题材五花八门,有传统的神像、山水、花乌、吉祥图案等,还有面向西方市场或针对国内猎奇人士的天主教题材,如圣母子、牧羊人、耶稣基督以及带有巴洛克、洛可可风格的良苕叶、西番莲、写实花卉等,布局不避满密,追求繁缛艳丽。有些西方题材处理得亦中亦西,是当时中西文化交流状态的真实写照,非常耐人寻味。

造办处牙雕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皇非常爱好艺术,在宫中设有专制象牙制品的作坊。宫廷雕刻艺匠工艺细腻,人物、花鸟纹饰多仿照绘画笔意,着色填彩均有一定章法,逐渐形成了华丽、庄严、纤细、富贵、典雅的风格。造办处是清宫内掌管宫禁事务的内务府下属,是负责御用器物的制造、修理及保管的机构,康熙十九年(1680)设立,牙雕作为其所辖作坊之一。这里集中了各个地方各个流派,如苏州、广州、北京等地卓有建树的成名牙雕艺人,互相切磋,不断融合,根据皇室的好尚,进行创作。因此造办处牙雕既展现了各人的高超技艺,又不完全是个人的创作,反映的实际上是一种宫廷趣味。对于造办处牙雕(实际上也应该包括发往苏、杭、宁三织造的活计)的制作,乾隆皇帝就进行了大力干预。在他看来,各地的艺人作品都有“外造之气”,因此他要求作品的画稿须经过他的审阅,有时甚至亲自设计,在题材、技法、表现形式等方面都做出详细的规定,在原料上不惜代价,在工艺上令工匠各展所长。配合作业。所以造办处牙雕往往极力追求绘画、雕塑效果,体现一种文人化的审美倾向,体现这一特点的作品有藏于故宫博物院的《月曼清游册》,它由陈祖章、顾彭年等五位广州、苏州牙匠共同完成,以院体画家陈枚的画作为本,用象牙与宝石、金、玉等镶嵌成十二本册页,表现宫廷仕女一年的不同生活情景

同时,造办处牙雕也强调工艺的精湛,注意细节的无。懈可击,有时不计工本,甚至近乎卖弄。如牙雕葫芦,不仅 外壁雕刻细腻,而且内部镂雕活链,坠以小葫芦;李爵禄雕套盒,在几厘米见方的空间内放八十八个小盒,所有盒体都镂雕花纹,小盒内还有瓜果和活链器物,已经与微雕相似;黄振效雕牙舟,高不足2厘米,但九扇窗可灵活开闭,舵亦可以活动,十几个人物姿态各异,简直神乎其技。此外,造办处牙雕还经常出现在大型的屏风等家具陈设上,表现宏大华丽的场面,是地方牙雕所望尘莫及的。

北京及其它流派牙雕

北京牙雕是晚清以来牙雕的重要流派,最擅长的是雕刻人物,讲究利用象牙本形,设计动态,注意刻画面部神情,比例适度,衣纹简练挺拔,不失动感,追求逼真写实的效果。以圆雕和浮雕为主要技术,多制仕女、罗汉、刀马武士等。代表人物有耿润田、杨世惠、王彬等,。除人物外,北京牙雕中的花卉草虫,如白菜蝈蝈等也很有名.、其它像仿古器物制作、微雕细刻“一粒米”等同样富于特色。

上海牙雕人物以恰如其分的夸张和民俗风格著称,其仕女着古装而面如摩登女郎,很有时代和地域特点。其平面微刻成就突出,代表人物是于硕。1995年他的一件作品群仙祝寿图小插屏,曾拍出过10万元的高价。

另外,擅制仿古题材的南京牙雕及福建、天津牙雕等,都是近代牙雕流派中比较重要的。

牙雕收藏大略

只取牙尖的1/3雕刻

象牙分为非洲象牙和亚洲象牙两种,以非洲产的较佳,尤以喀麦隆产为优,其次为坦桑尼亚、刚果等地所产。非洲象牙大都在1米以上,有的可达2米,多呈淡黄色,光洁度较好,易生细小龟裂;亚洲象牙色较白,并以斯里兰卡和泰国产的为佳。亚洲象比较小,所以其牙的长度在1米左右,颜色更白,质较软,易保存。象牙的成分大体上与组成大多数动物牙的硬骨质物相同,其成分接近羟基磷灰石[Cas(PO)。(OH)],约占65%,另外35%为有机质,即胶质蛋白及微量弹性蛋白。多呈奶白色,具油脂光泽或暗淡光泽,有相当韧性,无解理,裂片状断口,硬度2.5-2.75.相对密度1.70-1.90,平均折射率1.535。象牙根部中空,与头骨相连,又称牙管;中部露出口外。占总长三分之一左右,为半空心:牙尖三分之一实心,是用来雕刻的最佳部分,通常也只取用这部分进行雕刻。

牙心判优劣 牙纹断真伪

从象牙实心的截面可以看到中央有小黑孔,是纵贯象牙的髓腔,称“牙心”。通过牙心可以判断牙材的优劣,只有中央一粒,称“太阳心”,这种象牙为最好;如果是数粒,称“芝麻心”,次之;不规则点线纠缠状,称“糟心”,又下一等。象牙的最大特征是在象牙的横截面可以观察到一种独特的类似镟削的交错网纹,称“牙纹”或“利兹纹”。这种纹呈圆弧状两组交叉,而具菱形网格。一般只要放大15倍即可在任何横断面上看到,有的肉眼也可见,这是一般兽牙、兽骨所不具备的,也是区别真、假象牙的最重要标志。

精品牙市场稳步升温

中国古代牙雕作品,曾在国际艺术品市场上风光多年,但自1989年《国际保护濒危野生动植物公约》颁布后,欧美国家将象牙列入禁售项目,使得牙雕品在欧美艺术品市场上少有露面,只偶尔出现于东南亚艺术品市场。

1993年10月26日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一对清代宫廷内摆设的象牙嵌翡翠珊瑚宫灯,精美绝仑,经过多轮叫价,最后以420万港元天价拍出。2003年艺术品市场全面好转后,象牙雕在国内开始有所涨幅,2004年秋拍艺术品市场上牙雕作品的估价不仅比2003年高出了近一倍,凡品相较好的“开门”牙雕,其实际成交价也比2004年春拍翻了一番有余。如在上海信仁2004秋拍中,一尊高19厘米的明代寿星梅鹿坐像,虽已局部风化,一双鹿角也已断失,仍竞价至25.8万元才落槌;估价4至6万元的和合二仙也一直追价至11万元才成交。

03年后随着瓷杂工艺品行情的全面爆发。文房清供类艺术品又以其清秀雅致的特色广受关注,牙雕作品的价格开始稳步上升。2006年春在伦敦的一场拍卖会上,一件72×112厘米的乾隆年间描绘广州开埠风光的象牙雕刻插屏,出乎意料地以33万英镑成交(折合人民币469.25万元),高出估价3至4倍。

2006年国内几家拍卖公司的象牙雕拍卖,亦高价频出,浙江钱塘拍卖于春季拍卖上推出的清乾隆造办处象牙雕樵乐图笔筒,以高出估价一倍的价格――143万元成交,北京匡时国际在秋拍中推出的一件清乾隆象牙雕镂空八仙福寿图提盒,以154万元成交。只要精品象牙雕,一经问世就会引发高价,即使是在受金融危机影响下的2008年秋拍,匡时国际推出的一尊宋代象牙雕释迦牟尼像,仍然拍出了784万的天价。但是专家同时提醒,牙雕收藏者除了要了解市场,还一定要懂得国家的法律、政策。如果是从国外买牙雕艺术品回国,一定要谨慎。据了解,现在国家还没有具体的法律法规允许境外回流牙雕艺术品。

牙雕作伪手段揭密

牙雕的作伪主要是从材料入手,常见的有以假充真、以新作旧、旧料新作等情况。

1、以假充真

以其它质地近似而价值较低的材料仿造象牙,比较常见的有:人造牙。是一种化学合成的有机塑料或赛璐璐之类的物质,俗称“冲牙”。现有技术水平的人造牙制品大多还达不到乱真的地步,其质量较轻,光泽生硬,很容易老化、变黄,特别是人造牙没有天然那象牙那样的牙纹,即使是刻意仿制,线条也会比较死板,不好看..另外,人造牙可以不受自然形状的限制,所以遇到极为粗大、弯曲弧度过份等型制的作品,需要警惕。虬角。近人赵汝珍《古玩指南》:

“象牙之伪者为海马牙,京市呼为虬角,其价值为三与二之比.但虬角之佳者尚高于劣牙。故伪制并不太多。且象牙牙质细密温润。虬角纹粗而糠,极易分别也。,”一般认为,虬角就是海象的牙齿,其质不如象牙细致,有珐琅层覆盖。截断面无牙纹,由于原料较象牙短小得多,所以多制成小件的吊坠、烟壶、饰件等,而且常常染色。晚清民国时。除有人用它仿冒象牙外,也有专门经营虬角的店铺,说明其价值确实不低。兽骨。。多用的是牛骨或骆驼骨,经过漂白、磨光等工序。也能显示象牙白,但难以掩饰细小黑色杂质,且无牙纹,质松脆,较枯干,经测试,其碳酸钙、磷酸镁等成分也远远低于象牙。

2、以新作旧

《古玩指南》中说:

“牙以质论.质之佳者即新亦佳,惟作工今不如昔,故牙器仍以旧者为贵。”象牙在自然条件下,经过较长时间保藏,表面会发生老化,由白渐黄。但这种变色往往是不均匀的,还会产生一种细小的裂纹,俗称“雀丝”,年代越久,雀丝越多、越长,残留的杂质越重,颜色越黑。一般年代越久颜色越深,价值也会越高,故作伪者竞相仿之。

具体的方法主要是将新牙放入浓茶水中浸泡煮沸;或浸入松节油,在日光下曝晒一段时间;交替放入烤箱与冰柜,急热急冻,产生裂纹;以烟熏方式形成老旧黄色等等。但作旧的新牙没有包浆,虽然颜色近似,但光泽不足,烟呛色用酒精等有机溶液一擦即褪,而且作色大多过于均匀,反而不自然,因为自然变色在外壁和手常触摸的地方会较深,而内壁、底部、接缝等处会稍浅,这也是一般规律,应该留意。

第9篇:葫芦的雕刻艺术范文

王家大院,是山西晋商的杰出代表,坐落于山西省灵石县静升镇,高家崖与红门堡作为王家大院现存建筑的核心,有着悠久的历史,继承了我国古典建筑的精髓。在王家大院这座建筑的宝库里,无处不体现着艺术与功能的完美结合,同时也融入了渊源的晋商文化。王家大院建筑群的“柱础石”便是这一建筑特点的载体之一,其造型的独具一格使得“王家大院柱础石” 成为柱础石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辉煌阶段。

柱础石的形成与发展

1.柱础石的形成

柱础石因机能上的需求而产生,起初大部分的石柱础就是原始石料开凿,并未做各式的修饰,只有少数比较重要的厅堂石柱础才有装饰。当其发展成熟后,也逐渐成为了柱子的装饰,使单调平直的柱身,产生视觉上的美化,并且具备了装饰空间的功能。因此,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欣赏水平的提高,即使是室内的柱子也运用了柱础作为装饰,所以其在装饰上的作用越来越盖过了机能上的需求,随后造型各异的柱础石随之出现。为了满足人们的艺术追求和古典建筑机能上的需求,真正意义上的柱础石形成了。

2.柱础石的发展

最早的柱础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考古学家发现,在当时的房屋建筑中,人们往往挖坑将柱子插入地下,然后再将柱洞用石块填平作为基础,这便是柱础的雏形。不过后来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逐步用石块来承托柱脚了。随着时代进步、物质丰富,人类审美文化的提高,柱础逐渐开始转变。从开始的室外引用到了室内,并雕凿一番加一点人工元素,或雕凿些动物、植物、人物、器物、几何形图案,其目的都是在保证支撑功能的前提下,演化成带有美观功能的装饰。当发展的脚步来到王家大院时,柱础石的装饰艺术已经达到了顶峰。

3.王家大院柱础石的特点

王家的柱础艺术无处不在,这里是以石材雕刻柱础为主,但这些柱础石的石质不同、大小不等、形状各异,雕工精湛,饰在建筑空间中,宏厚细腻。显示了它们有着各自不同的身世,包涵着丰富的人文和古代建筑艺术的信息。就其用料看,主要是汉白玉和青石、花岗岩。就其形状看,有高而圆的腰鼓形,有扁而圆的铜鼓形,有方形、六角形、八角形,有前圆后方形,有三面圆弧一面方形,有二面圆中间矩形,有上大下小或上小下大形,有稍加斧凿粗犷有力形,更多的是精心设计、精工细雕的石刻工艺。还有许多精巧玲珑的石墩子,面面都有寓意祥瑞的石刻图画,寓意丰富,风采传神。尽管经历年代久远的风雨剥蚀,仍有鉴于王家大院的悠久历史。王家大院的柱础石是檐柱下的艺术精品,有许多柱础石更是堪称世间罕见,独一无二的珍奇。

王家大院柱础石的形式及造型特点

在我国传统建筑中,一般把柱础石的式样概括为曲线与直线,繁复与简单,空虚与充实等,这类造型艺术特点与美学的关系也是相辅相成,互相渗透,互为补充的。

1.形式分析

王家大院柱础石,内容丰富,造型生动,每个院落之间绝不重复不雷同,现存完整的柱础石形状包括鼓型(分战鼓型、堂鼓型、腰鼓型)、瓶型、南瓜型(或称瓜瓣型)、桌型、宫灯型、六面锤型等,上面并且雕有美纶美幻的装饰图案:佛家八宝(、法螺、白盖、宝瓶、宝伞、金鱼);民间八宝(宝珠、古钱、玉磬、犀元月、珊瑚、灵芝、银锭、方胜);道家八宝(鱼鼓、玉笛、宝剑、葫芦、花篮、紫板、芭蕉扇、荷花);文字(寿、喜);另外还有蝙蝠、如意、鹿、鹤、麒麟送子、琴棋书画、狮子滚绣球等,互相穿插,主次搭配分明,形象生动,变化多端。其造型都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深厚内涵。

2.雕刻手法

柱础石的装饰手法非常之多,仅雕刻就分浮雕、阴雕、透雕、线刻、圆雕。浮雕又有高浅之分,高浮雕纹饰突起,醒目清晰。而线刻则温文尔雅,以刀,如同描绘。仔细观察,王家大院柱础石的雕刻是以深浮雕、浅浮雕与线刻结合为最多,其次是阴雕,纯粹意义的圆雕较少见,圆雕只用于局部,而透雕一般不会出现于柱础石之上。

A1

A - 2

1.如图(A1)是位于凝瑞居前庭正房屋檐下的柱础石,四面棱柱体,雕刻细腻,是王家大院的一对精品。第一层采用的雕刻手法为浮雕;第二层采用的雕刻手法为浮雕;第三层采用的雕刻手法为阴雕、浮雕、线雕;第四层采用的雕刻手法为线雕、阴雕;第五层采用的雕刻手法为浮雕。

2.如图(A2)是位于敦厚宅后院正房屋檐下的石雕宫灯造型柱础石,六面棱柱体,在雕刻手法上将镂雕、阴雕、高浅浮雕、线雕等技法交替使用,再加以精雕细刻。它们是王家大院最精美的一对柱础,其造型独一无二。第一层采用的雕刻手法为浮雕;第二层采用的雕刻手法为线雕、阴雕;第三层采用的雕刻手法为阴雕、浮雕、线雕;第四层采用的雕刻手法为浮雕;第五层采用的雕刻手法为浮雕、线雕;第六层采用的雕刻手法为线雕。

3.造型特点

(1)图(A - 1)具体数据如下:

共分五层,第一层同样以鼓开头;第二层为祥云;第三层为回纹、鹤鹿同致;第四层为袱锦;第五层为方石。

高度为390mm,宽450mm;第一层高60mm,宽400mm;第二层高40mm,宽420mm;第三层高190 mm,宽440mm;第四层高70mm,宽450mm;第五层高30mm,宽440mm;柱础中轴距屋面的墙体1400mm;两个柱础中轴的间距为3800mm。

通观柱础呈方形,置于柱下给人以四平八稳的感觉,中间凹两端凸的设计更是符合力学原理。

(2)以下是图(A - 2)体量的具体数据:

上下分六个层次:第一层为鼓;第二层为袱锦;第三层为蝙蝠祥云;第四层为夔龙;第五层为尊鼎底座;第六层为回纹.

高度达到480mm;宽度410mm;第一层高80mm,宽360mm;第二层高100mm,宽370mm;第三层高160mm,宽380mm;第四层高30mm,宽370mm;第五层高80mm,宽410mm;第六层高30mm,宽380mm;柱础中轴距屋面的墙体1200mm;两个柱础中轴的间距为4000mm。

整个柱础呈现六棱柱状,共有六个层次组合而成,首层以圆形为主,二层、四层、五层以弧形为主,三层与六层是以方形为主。从视觉角度讲圆形和方形是承受压力的主体,弧形则具有缓冲压力的作用,这样一张一弛使坚硬的柱础石有种既压不碎又压不扁的韧性感觉。

王家大院柱础石的实用功能

建筑是实用性很强的一门艺术,它无论是以何种形式向前发展,必定是在实用的前提下讲究美观的,而建筑的实用功能又决定了建筑物的外在形式与本质内容。在建筑中,建筑构件同样遵循这一规则。柱础石作为建筑物的基石,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并且具有防潮的作用。这些作用都是木柱无法替代的。王家大院的这对宫灯造型柱础石更是履行这一职责的典范。

1.建筑实用功能

柱础石作为建筑构件中的基本元素,在建筑中充当着承受负荷的职责。其造型大都为柱型、鼓型、锥型等,而从几何角度讲,这些形状都具有非常的稳定性,在外力作用下不会轻易的发生形变,位移。如图(A - 2),通观柱础石整体,其形状为六棱柱,三层为主,四五六层可以合三为一,形成了视觉上的受力层,给人感觉好似所有由柱子传下来的重力,全部由最下面的三层承受。仔细想想,其实它非常符合力学标准,上面轻绣下面沉稳,成锥形,使其在承受重力时更加稳固。

2.造型功能分析

柱础石图(A - 2),首层呈平鼓状,上下边饰有双排乳钉,造型古朴,由于它是柱础的最顶层,所以在其上表面会与木材直接接触,接收木材传给它的压力。由于木材怕水,长时间浸在水中,后果则是轻者变形重者腐烂,最终导致建筑物的坍塌.为了避免此类事情发生,必须将汇聚在木质部分的雨水竟可能快的排走,因此古人将柱础石首层雕刻成中间平周边倾斜下划的造型,实现了在最短时间内将柱础石首层上表面的雨水排到下一层,保护了木材,增加了木材的使用寿命;二层为垂花纹锦,造型美观大胆,成倒三角形,由上垂直落下,可以使由首层排下来的雨水很快聚积到“倒三角”的最底点,然后再将雨水传到下一层;三层构造复杂其整体为线条化的祥云回纹,自上而下束收为六条棱柱柱脚,六面凹陷,此种雕刻手法,既可以使柱础石形成凸凹起伏的美感,又能把上面两层流下来的雨水直接排到地面,起到了滴水的作用,同时也能减少雨水对柱础日积月累的侵蚀。四层以下开始平淡,每层高度急剧缩扁,图案、纹饰趋向简洁写意;四层雕以行龙,笔意寥然;如图五层为祥云,六角涡卷设计为象征性的支撑,使整个柱础更显得稳重和坚固,给人平稳舒适的视觉感受;六层底边则简单雕一环几字回纹,雕刻回纹的真正作用不单单是视觉上的美感,而是为了使其不怕磨损,在历史长河中能够经的住时间的考验。

柱础石的文化内涵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造型简易的柱础石开始有了新的要求,它不在是工序粗糙的几何形体。在柱础石上加以修饰便自然而然的成了古代建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些雕刻纹饰往往赋予了柱础石以生动的形象,并融于整体建筑之中。同时寄予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愿望。那些被人类赋予的文化内涵,也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图文寓意

(1)如图(A - 1)

一层与五层寓意着天圆地方,二层“祥云”的文化概念在中国具有上千年的时间跨度,是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文化符号,它与我国劳动人民心中的“神仙”频繁出现于画面中,寓意着万事心想事成,如同人们所期望的那样,它把“吉祥如意”的好运带给了中国人民。三层的回纹是一种辅助纹样,因纹样如“回”字,故名,有单体,一正一反,相连成对和连续不断的带状形等,多用于妆饰器物,它所代表的意思,按佛家的解释是“回环贯彻,一切通明”。其造型盘曲连接,无头无尾,给人的感觉是路路通达,无休无止。因而人们常把它作为诸事顺遂,连绵不断的象征。用它来表达福寿绵长,子孙万代,家业兴旺,财源不断,情深谊长等美好愿望,一直流传至今。鹤鹿作为一个时代吉祥物。鹤在我国的历史和文化中,总是把它作为长寿、吉祥、幽雅的象征,尤其是在松柏之上,屹立着一只优雅的鹤,寓意为“松鹤延年”,鹿取谐音为“禄”,寓意着福禄满堂。另一种说法是鹿鹤同春,是以瑞兽鹿瑞禽鹤及松树桐树组成,谐音六合同春,寓意“河清海宴,国寿民安,四海之内,春光共浴”。鹿的岁阳脱角,鹤的秋去春来,是先民们记岁的方法,鹿鹤相遇,即为岁时的开始,春天的象征,寄托美好的希望。四层的袱锦前途无量,一片光明。五层以方石收底,没有做任何装饰显示了大地所拥有的博大精神。这些美好的启盼都深深地印在了劳动人民的心中。

(2)如图(A - 2)

上下分六个层次:第一层为鼓,鼓似天,钟似地,天圆地方;第二层为袱锦,前途似锦;第三层为蝙蝠祥云,寓意福祥双至;第四层为夔龙,镇宅避邪之意;第五层为尊鼎底座,上面雕有如意,寓意基业盛大,万事如意;第六层为回纹,寓意富贵不断头.第一层最窄,第五层最宽,而第三层在高度上占有绝对优势,占总高度的三分之一,同时也造就了它在雕琢上的核心地位。此种造型世间罕有,为王家珍奇。

结束语

从装饰角度讲,王家大院的柱础石,在实用的基础上融入了完美的图案和独特的造型,通过那些栩栩如生的图案和造型,来体现辉煌的晋商文化,并赋予其深刻的寓意。王家大院的柱础石在继承中国古典建筑特点的前提下,使柱础石的装饰艺术在历史的长河中得到升华,成为柱础石装饰艺术的典范。

从其功能角度讲,主要是减少了雨水对柱子的直接侵蚀,把柱子与地面由柱础石分割开来,防止木制柱子腐烂,房屋倒塌,再加上柱础石设计的合理性,大大增加了整个建筑物的使用寿命。既美观又实用,在承受一定荷载的同时,还在建筑空间中发挥着装饰作用。所谓“用途决定造型,造型决定内在结构”。